CN114461088B -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1088B
CN114461088B CN202011241469.6A CN202011241469A CN114461088B CN 114461088 B CN114461088 B CN 114461088B CN 202011241469 A CN202011241469 A CN 202011241469A CN 114461088 B CN114461088 B CN 1144610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electrode
arm
layer
tou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414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61088A (zh
Inventor
田正
张君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414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61088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9189 priority patent/WO202209598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461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1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61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10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可以提高触控信号的信噪比。OLED显示模组包括: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E型电极、第二E型电极、第三E型电极和第四E型电极;其中,第七分支位于第一分支和第三分支之间,第十分支位于第三分支和第二分支之间,第一凸起位于第七分支和第九分支之间,第二凸起位于第十分支和第十二分支之间,第三凸起位于第九分支和第八分支之间,第四凸起位于第十二分支和第十一分支之间,第八分支位于第四分支和第六分支之间,第十一分支位于第六分支和第五分支之间。

Description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对于触控显示屏的厚度要求越来越高,触控显示屏中触控电极和用于显示的器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导致在通过触控电极实现触控功能时的效果变差,例如,当触控电极和用于显示的器件之间产生寄生电容时,用于显示的器件上的抖动噪声会由于寄生电容的作用被耦合至触控电极上,从而降低了触控信号的信噪比。
发明内容
提供了一种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可以提高触控信号的信噪比。
第一方面,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模组,包括: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绝缘交叉设置,多个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多个第二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触控电极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绝缘层,绝缘层位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一E型电极和第二E型电极,第一E型电极包括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第三分支位于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之间,第二E型电极包括第四分支、第五分支和第六分支,第六分支位于第四分支和第五分支之间;第三分支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位于第三分支的相对两侧;第六分支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分别位于第六分支的相对两侧;在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单元相互电连接,以使多个第一电极单元在第二方向上相互电连接形成一个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包括与每个第一电极单元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三E型电极和第四E型电极,第三E型电极包括第七分支、第八分支和第九分支,第九分支位于第七分支和第八分支之间,第四E型电极包括第十分支、第十一分支和第十二分支,第十二分支位于第十分支和第十一分支之间;在第一电极单元和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中,第七分支位于第一分支和第三分支之间,第十分支位于第三分支和第二分支之间,第一凸起位于第七分支和第九分支之间,第二凸起位于第十分支和第十二分支之间,第三凸起位于第九分支和第八分支之间,第四凸起位于第十二分支和第十一分支之间,第八分支位于第四分支和第六分支之间,第十一分支位于第六分支和第五分支之间。
本申请中的OLED显示模组,通过将触控电极设置为E型插指相互嵌入的结构,由于该结构中在第一电极单元和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中,第三E型电极嵌入第一E型电极和第二E型电极中,第四E型电极嵌入第一E型电极和第二E型电极中,同时第一E型电极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嵌入第三E型电极和第四E型电极中,第二E型电极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分别嵌入第三E型电极和第四E型电极中,可以提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互电容值的变化程度,可以提高检测信号量约50%,即提高了触控信号的检测准确性,改善了例如阴极等器件上噪声对于触控检测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触控信号的信噪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分支的末端和第六分支的末端相互电连接,第九分支的末端和第十二分支的末端相互电连接,通过位于中间的分支实现两个E型电极之间的电连接,以减小电流路径的长度,降低触控信号的传输延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的末端和第四分支的末端之间相互电连接,第二分支的末端和第五分支的末端之间相互电连接,通过三个分支实现两个E型电极之间的电连接,可以增加电流流通路径,降低触控信号的传输延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分支的末端和第六分支的末端通过由第二金属层形成的跨桥相互电连接;第九分支的末端和第十二分支的末端通过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连接结构相互电连接,跨桥和连接结构之间绝缘交叉。通过跨桥的方式可以在较小空间中实现两种电极之间的绝缘交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单元还包括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五E型电极和第六E型电极;第五E型电极包括第十三分支、第十四分支和第十五分支,第十五分支位于第十三分支和第十四分支之间;第六E型电极包括第十六分支、第十七分支和第十八分支,第十八分支位于第十六分支和第十七分支之间;第三E型电极连接于第十五分支的末端,第四E型电极连接于第十八分支的末端;第一分支位于第十三分支和第十五分支之间,第四分支位于第十五分支和第十四分支之间,第二分支位于第十六分支和第十八分支之间,第五分支位于第十八分支和第十七分支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E型电极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臂,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为从第一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二E型电极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臂,第四分支、第五分支和第六分支为从第二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一E型电极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臂的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三分支分别位于第一臂的相对两侧,第一连接结构位于第十三分支和第十六分支之间;第二E型电极还包括连接于第二臂的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和第六分支分别位于第二臂的相对两侧,第二连接结构位于第十四分支和第十七分支之间;第三E型电极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臂,第七分支、第八分支和第九分支为从第三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四E型电极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臂,第十分支、第十一分支和第十二分支为从第四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七分支位于第一臂和第一凸起之间,第十分支位于第一臂和第二凸起之间,第八分支位于第二臂和第三凸起之间,第十一分支位于第二臂和第四凸起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分支的宽度大于第一分支的宽度以及第二分支的宽度;第六分支的宽度大于第四分支的宽度以及第五分支的宽度。在通过位于中间的分支实现两个E型电极之间的电连接的前提下,增加位于中间的分支的宽度,可以减小电阻,提高触控信号的传输延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层还包括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悬浮电极,悬浮电极与第一电极之间绝缘设置,悬浮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绝缘设置。悬浮电极可以在提高不同位置处的光学均一性的前提下,降低触控电极的面积,以降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耦合作用,从而改善噪声对触控信号的不良影响,且可以提高触控电极的充放电速度,以提高触控扫描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上设置有镂空区域,镂空区域中设置有至少部分悬浮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边缘为锯齿状,可以提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耦合作用,以提高触控信号的检测量。
第二方面,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OLED显示模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与触控电极层层叠设置的阴极和薄膜封装层,薄膜封装层位于触控电极层和阴极之间;位于触控电极层远离薄膜封装层一侧的偏光片和玻璃盖板,偏光片位于玻璃盖板和触控电极层之间,偏光片和触控电极层之间设置有覆盖层。由于触控电极层与阴极之间距离较近,将触控电极设置为E型插指相互嵌入的结构,更有利于改善由于阴极上电压变化而对触控电极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三方面,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OLED显示模组或者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
第四方面,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绝缘交叉设置,多个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多个第二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触控电极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绝缘层,绝缘层位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一E型电极和第二E型电极,第一E型电极包括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第三分支位于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之间,第二E型电极包括第四分支、第五分支和第六分支,第六分支位于第四分支和第五分支之间;第三分支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位于第三分支的相对两侧;第六分支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分别位于第六分支的相对两侧;在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单元相互电连接,以使多个第一电极单元在第二方向上相互电连接形成一个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包括与每个第一电极单元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三E型电极和第四E型电极,第三E型电极包括第七分支、第八分支和第九分支,第九分支位于第七分支和第八分支之间,第四E型电极包括第十分支、第十一分支和第十二分支,第十二分支位于第十分支和第十一分支之间;在第一电极单元和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中,第七分支位于第一分支和第三分支之间,第十分支位于第三分支和第二分支之间,第一凸起位于第七分支和第九分支之间,第二凸起位于第十分支和第十二分支之间,第三凸起位于第九分支和第八分支之间,第四凸起位于第十二分支和第十一分支之间,第八分支位于第四分支和第六分支之间,第十一分支位于第六分支和第五分支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分支的末端和第六分支的末端相互电连接,第九分支的末端和第十二分支的末端相互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的末端和第四分支的末端之间相互电连接,第二分支的末端和第五分支的末端之间相互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分支的末端和第六分支的末端通过由第二金属层形成的跨桥相互电连接;第九分支的末端和第十二分支的末端通过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连接结构相互电连接,跨桥和连接结构之间绝缘交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单元还包括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五E型电极和第六E型电极;第五E型电极包括第十三分支、第十四分支和第十五分支,第十五分支位于第十三分支和第十四分支之间;第六E型电极包括第十六分支、第十七分支和第十八分支,第十八分支位于第十六分支和第十七分支之间;第三E型电极连接于第十五分支的末端,第四E型电极连接于第十八分支的末端;第一分支位于第十三分支和第十五分支之间,第四分支位于第十五分支和第十四分支之间,第二分支位于第十六分支和第十八分支之间,第五分支位于第十八分支和第十七分支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E型电极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臂,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为从第一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二E型电极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臂,第四分支、第五分支和第六分支为从第二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一E型电极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臂的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三分支分别位于第一臂的相对两侧,第一连接结构位于第十三分支和第十六分支之间;第二E型电极还包括连接于第二臂的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和第六分支分别位于第二臂的相对两侧,第二连接结构位于第十四分支和第十七分支之间;第三E型电极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臂,第七分支、第八分支和第九分支为从第三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四E型电极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臂,第十分支、第十一分支和第十二分支为从第四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七分支位于第一臂和第一凸起之间,第十分支位于第一臂和第二凸起之间,第八分支位于第二臂和第三凸起之间,第十一分支位于第二臂和第四凸起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分支的宽度大于第一分支的宽度以及第二分支的宽度;第六分支的宽度大于第四分支的宽度以及第五分支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层还包括由第一金属层形成的悬浮电极,悬浮电极与第一电极之间绝缘设置,悬浮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绝缘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上设置有镂空区域,镂空区域中设置有至少部分悬浮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边缘为锯齿状。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通过将触控电极设置为E型插指相互嵌入的结构,由于该结构中在第一电极单元和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中,第三E型电极嵌入第一E型电极和第二E型电极中,第四E型电极嵌入第一E型电极和第二E型电极中,同时第一E型电极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嵌入第三E型电极和第四E型电极中,第二E型电极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分别嵌入第三E型电极和第四E型电极中,可以提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互电容值的变化程度,可以提高检测信号量约50%,即提高了触控信号的检测准确性,改善了例如阴极等器件上噪声对于触控检测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触控信号的信噪比。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柔性OLED显示面板中部分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互容式触控过程中的等效电路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第一种触控电极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第二种触控电极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第三种触控电极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中部分区域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A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A’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a为图6和图7中第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图9a中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图6和图7中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图10a中第二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部分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显示面板中部分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介绍之前,首先对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方案进行说明,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OLED)显示面板逐渐成为目前手机主流方向,柔性OLED显示面板为例如手机等电子设备提供了更多应用的形态,例如瀑布屏、环绕屏、折叠屏等等。
现有柔性OLED对应的触控设计包括封装层上触控(Touch on Encap,TOE)方案,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柔性OLED显示面板中部分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触控电极层1、薄膜封装层(Thin Film Encap,TFE)、阴极2、覆盖层(Over Coating,OC)、偏光片(Polarizer,POL)和玻璃盖板(Cover Glass,CG),其中阴极2为OLED显示面板中有机发光器件的阴极,TFE用于实现对包括阴极2的发光器件的封装保护,OC用于实现对触控电极层1的保护,POL用于阻挡环境光,以提高对比度,CG用于实现整个OLED显示面板的保护,触控电极层1用于实现触控功能,触控电极层1包括第一金属层11、第二金属层12和位于两者之间的绝缘层13,第一金属层11和第二金属层12用于形成触控电极。第一金属层11可以由任意金属、任意金属所形成的合金或者多层金属形成的金属叠层制作,例如第一金属层11可以为钛/铝/钛金属叠层,即第一金属层11包括两层钛金属层和位于这两层钛金属层之间的铝金属层;类似地,第二金属层12可以由任意金属、任意金属所形成的合金或者多层金属形成的金属叠层制作,例如第二金属层12可以为钛/铝/钛金属叠层,即第二金属层12包括两层钛金属层和位于这两层钛金属层之间的铝金属层;绝缘层13可以为任意材料制作形成的绝缘层,例如氮化硅绝缘层。
如图2所示,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互容式触控过程中的等效电路图,图1中的触控电极层1可以形成包括驱动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的互容式触控电极,当手指按压时,通过检测驱动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之间的互电容Cm的变化进行触控检测,在OLED显示面板工作时,阴极2会连接固定电位,这里等效为阴极2接地,感应电极Rx的阻抗为Rrx,驱动电极Tx的阻抗为Rtx,感应电极Rx对地的电容为Crp,即感应电极Rx和阴极2之间的电容为Crp,驱动电极Tx对地的电容为Ctp,即驱动电极Tx和阴极2之间的电容为Ctp,在手指进行触控操作时,人体手指对地的电容Chm,人体手指对地的阻抗Rhm,人体手指对感应电极Rx的电容为Cfr,人体手指对驱动电极Tx的电容为Cft,在手指触碰显示面板之前和之后Cm的变化量为ΔCm,ΔCm反映触控信号量的大小,ΔCm越大则触控信号的检测准确性越高,触控检测效果越好。由于触控电极层1和阴极2之间的距离较近,即Cfr和Cft较大,阴极2上的抖动噪声会对ΔCm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检测准确性的下降,ΔCm越小,则越容易受到阴极2上噪声的影响,即信噪比越低,ΔCm越高,则越不容易受到阴极2上噪声的影响,即信噪比越高。触控电极的形状是影响ΔCm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图3为现有技术中第一种触控电极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第二种触控电极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中第三种触控电极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点状填充为感应电极Rx,斜线填充为驱动电极Tx,横线填充为悬浮电极Du,悬浮floating又称浮置,悬浮电极是指不连接包括接地电位等任何电位的电极,即悬浮电极Du不连接任何电信号,驱动电极Tx用于传输触控驱动信号,感应电极Rx用于传输触控感应信号。
表1
触控电极结构 图3 图4 图5
Cm0 0.900pF 0.735pF 0.574pF
ΔCm 0.075pF 0.075pF 0.071pF
Crp 10.6pF 11.3pF 13.6pF
Ctp 12.4pF 12.5pF 10.0pF
如表1所示,表1为现有技术中三种触控电极结构的互电容仿真结果,现有技术中,ΔCm都在0.075pF左右,表1中Cm0表示无触控时驱动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之间的互电容值,驱动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之间的关系会影响Cm0,在不考虑其他影响时,Cm0与ΔCm正相关,Cm0是触控检测时的基础信号,因此Cm0的值越低,越有利于提高触控检测的动态范围,Crp表示感应电极Rx对地的电容,将阴极2等效为接地时,Crp表示感应电极Rx和阴极2之间的电容,即感应电极Rx的形状会影响Crp,Crp与感应电极Rx的充放电速度负相关,Crp越大,则感应电极Rx的充放电速度越慢,越不利于提高触控扫描率,Ctp表示驱动电极Tx对地的电容,将阴极2等效为接地时,Ctp表示驱动电极Tx和阴极2之间的电容,即驱动电极Tx的形状会影响Ctp,Ctp与驱动电极Tx的充放电速度负相关,Ctp越大,则驱动电极Tx的充放电速度越慢,越不利于提高触控扫描率,在表1中,ΔCm用于直接反映触控性能,但是Cm0、Crp和Ctp都会对ΔCm产生影响,因此图3~5中所示的不同触控电极结构下,ΔCm都在0.075pF左右,难以提高。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OLED显示模组进行介绍,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OLED显示模组中部分区域的俯视图,OLED显示模组包括触控电极层1,触控电极层1用于实现触控功能,即触控电极层1用于传输触控信号,以便于根据触控信号确定触控位置,触控电极层1包括多个第一电极Tx和多个第二电极Rx,多个第一电极Tx和多个第二电极Rx绝缘交叉设置,这里的绝缘交叉是指在触控电极层1所在的平面上,第一电极Tx的正投影和第二电极Rx的正投影相互交叉,但是第一电极Tx和第二电极Rx之间相互绝缘,多个第一电极Tx沿第一方向h1排列,第一电极Tx上的电流传输方向为第二方向h2,第二电极Rx上的电流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h1,第一方向h1和第二方向h2交叉,例如第一方向h1垂直于第二方向h2,多个第二电极Rx沿第二方向h2排列,如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图7为图6中A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7中AA’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a为图6和图7中第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9b为图9a中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极单元为第一电极Tx划分形成的重复单元,图10a为图6和图7中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10b为图10a中第二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第二电极单元为第二电极Rx划分形成的重复单元,触控电极层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11、第二金属层12和绝缘层13,绝缘层13位于第一金属层11和第二金属层12之间,第一电极Tx包括多个如图9b中所示的第一电极单元Tx1,图9b用于对应示意图6、图7和图9a中的第一电极Tx划分形成的第一电极单元Tx1结构,第一电极单元Tx1包括由第一金属层11形成的第一E型电极E1和第二E型电极E2,第一E型电极E1包括第一分支F1、第二分支F2和第三分支F3,第三分支F3位于第一分支F1和第二分支F2之间,第一分支F1、第二分支F2和第三分支F3即形成了第一E型电极E1的三个插指结构,第二E型电极E2包括第四分支F4、第五分支F5和第六分支F6,第六分支F6位于第四分支F4和第五分支F5之间,第四分支F4、第五分支F5和第六分支F6即形成了第二E型电极E2的三个插指结构,第三分支F3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凸起G1和第二凸起G2,作为第一E型电极E1插指结构的一部分第一凸起G1和第二凸起G2分别位于第三分支F3的相对两侧,这里的对应是指对于每个第三分支F3来说,均具有一个第一凸起G1和一个第二凸起G2,且对于任意一个第三分支F3来说,该第一凸起G1和该第二凸起G2分别位于该第三分支F3的相对两侧,第六分支F6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三凸起G3和第四凸起G4,作为第二E型电极E2的插指结构的一部分,第三凸起G3和第四凸起G4分别位于第六分支F6的相对两侧,这里的对应是指对于每个第六分支F6来说,均具有一个第三凸起G3和一个第四凸起G4,且对于任意一个第六分支F6来说,该第三凸起G3和该第四凸起G4分别位于该第六分支F6的相对两侧。在第二方向h2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单元Tx1相互电连接,以使多个第一电极单元Tx在第二方向h2上相互电连接形成一个第一电极Tx。第二电极Rx包括与每个第一电极单元Tx1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Rx2,图10b用于对应示意图6、图7和图10a中的第二电极Rx划分形成的第二电极单元Rx2结构,第二电极单元Rx2包括由第一金属层11形成的第三E型电极E3和第四E型电极E4,第三E型电极E3包括第七分支F7、第八分支F8和第九分支F9,第九分支F9位于第七分支F7和第八分支F8之间,第七分支F7、第八分支F8和第九分支F9即形成了第三E型电极E3的三个插指结构,第四E型电极E4包括第十分支F10、第十一分支F11和第十二分支F12,第十二分支E12位于第十分支F10和第十一分支F11之间,第十分支F10、第十一分支F11和第十二分支F12即形成了第四E型电极E4的三个插指结构,在第一电极单元Tx1和与第一电极单元Tx1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Rx2中,第七分支F7位于第一分支F1和第三分支F3之间,即第三E型电极E3的插指结构嵌入了第一E型电极E1的插指结构之间,第十分支F10位于第三分支F3和第二分支F2之间,即第四E型电极E4的插指结构嵌入了第一E型电极E1的插指结构之间,第一凸起G1位于第七分支F7和第九分支F9之间,即第一E型电极E1的插指结构嵌入了第三E型电极E3的插指结构之间,第二凸起G2位于第十分支F10和第十二分支F12之间,即第一E型电极E1的插指结构嵌入了第四E型电极E4的插指结构之间,第三凸起G3位于第九分支F9和第八分支F8之间,即第二E型电极E2的插指结构嵌入了第三E型电极E3的插指结构之间,第四凸起G4位于第十二分支F12和第十一分支F11之间,即第二E型电极E2的插指结构嵌入了第四E型电极E4的插指结构之间,第八分支F8位于第四分支F4和第六分支F6之间,即第三E型电极E3的插指结构嵌入了第二E型电极E2的插指结构之间,第十一分支F11位于第六分支F6和第五分支F5之间,即第四E型电极E4的插指结构嵌入了第二E型电极E2的插指结构之间,参照上述描述可知第一E型电极E1、第二E型电极E2、第三E型电极E3和第四E型电极E4中的各E型插指之间相互嵌入。与第一电极单元Tx1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Rx2是指对于每个第一电极单元Tx1来说,均具有一个第二电极单元Rx2,且对于任意一个第一电极单元Tx1来说,该第一电极单元Tx1和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Rx2之间均具有上述结构关系。第三分支F3的末端和第六分支F6的末端通过由第二金属层12形成的跨桥B相互电连接,这里的末端是指电极中“E”的末端,即对于第一E型电极E1来说,从源端(第一臂A1)开始产生分叉并延伸出第一分支F1、第二分支F2和第三分支,第三分支F3的末端是指第三分支F3远离第一E型电极的源端(第一臂A1)的一端;对于第二E型电极E2来说,从源端(第二臂A2)开始产生分叉并延伸出第四分支F4、第五分支F5和第六分支F6,第六分支F6的末端是指第六分支F6远离第二E型电极的源端(第二臂A2)的一端,跨桥是指在其他层中跨越两个间隔的导体,并使这两个导体相互连接的结构,其他层是指不同于这两个导体所在的膜层,例如在图7和图8中,跨桥B在第二金属层12跨越第三分支F3和第六分支F6,使第三分支F3所对应的第一E型电极E1和第六分支F6所对应的第二E型电极E2相互电连接,其中第一E型电极E1和第二E型电极E2属于第一金属层11,而跨桥B属于第二金属层12,第九分支F9的末端和第十二分支F12的末端通过由第一金属层11形成的连接结构相互电连接,跨桥B和该连接结构之间绝缘交叉,这里的绝缘交叉是指在触控电极层1所在的平面上,跨桥B的正投影和该连接结构的正投影相互交叉,但是跨桥B和该连接结构之间相互绝缘;或,第三分支F3的末端和第六分支F6的末端通过由第一金属层11形成的连接结构相互电连接,第九分支F9的末端和第十二分支F12的末端通过由第二金属层12形成的跨桥B相互电连接。在第一方向h1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单元Rx2相互电连接,以使多个第二电极单元Rx2在第一方向h1上相互电连接形成一个第二电极Rx。需要说明的是,图6~10中仅示意了第三分支F3的末端和第六分支F6的末端通过跨桥B相互电连接的结构,以下仅以第三分支F3的末端和第六分支F6的末端通过跨桥B相互电连接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例如,第三分支F3的末端通过绝缘层13上的过孔连接于跨桥B的第一端,第六分支F6的末端通过绝缘层13上的过孔连接于跨桥B的第二端,以使第三分支F3的末端和第六分支F6的末端通过跨桥B相互电连接,另外,在图6、图7和图9中省略了跨桥B。
具体地,显示面板包括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与触控电极层1层叠设置的阴极2和薄膜封装层TFE,其中,薄膜封装层TFE位于触控电极层1和阴极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图8示意了显示面板中包括OLED显示模组以及阴极2和薄膜封装层TFE的结构,在如图8所示的结构中,仅示意了第二金属层12位于第一金属层11和阴极2之间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金属层11和第二金属层12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做限定,例如,在其他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为第一金属层11位于第二金属层12和阴极22之间。第一电极Tx和第二电极Rx中的一者为驱动电极,另外一者为感应电极。示例性的,第一电极Tx或第二电极Rx所形成分支宽度约为0.5mm,第二电极Rx在第二方向h2上的整体宽度约为4mm,第一电极Tx和第二电极Rx之间的间隙约为50μm。第一电极Tx和第二电极Rx之间的互电容值为Cm,图6~10所示的结构无触控时第一电极Tx和第二电极Rx之间的互电容值Cm0=0.670pF,在手指触碰显示模组之前和之后Cm的变化量ΔCm=0.122pF,第一电极Tx和阴极2之间的电容值Ctp=15.5pF,第二电极Rx和阴极2之间的电容值Crp=16.7pF,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触控电极设置为E型插指相互嵌入的结构,可以提高检测信号量约50%,即提高了触控信号的检测准确性,改善了例如阴极等器件上噪声对于触控检测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触控信号的信噪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单元Rx2还包括由第一金属层11形成的第五E型电极E5和第六E型电极E6,第五E型电极E5包括第十三分支F13、第十四分支F14和第十五分支F15,第十五分支F15位于第十三分支F13和第十四分支F14之间,第六E型电极E6包括第十六分支F16、第十七分支F17和第十八分支F18,第十八分支F18位于第十六分支F16和第十七分支F17之间,第三E型电极E3连接于第十五分支F15的末端,第四E型电极E4连接于第十八分支F18的末端,第一分支F1位于第十三分支F13和第十五分支F15之间,第四分支F4位于第十五分支F15和第十四分支F14之间,第二分支F2位于第十六分支F16和第十八分支F18之间,第五分支F5位于第十八分支F18和第十七分支F17之间。这里的末端同样是指电极中“E”的末端,第十五分支F15属于第五E型电极E5,对于第五E型电极E5来说,从源端开始产生分叉并延伸出第十三分支F13、第十四分支F14和第十五分支F15,第十五分支F15的末端是指第十五分支F15远离第五E型电极E5的源端的一端;第十八分支F18属于第六E型电极E6,对于第六E型电极E6来说,从源端开始产生分叉并延伸出第十六分支F16、第十七分支F17和第十八分支F18,第十八分支F18的末端是指第十八分支F18远离第六E型电极E6的源端的一端。
具体地,如图6、7和图8所示,第一E型电极E1还包括沿第一方向h1延伸的第一臂A1,第一分支F1、第二分支F2和第三分支F3均沿第二方向h2延伸,且为从第一臂A1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一臂A1、第一分支F1、第二分支F2和第三分支F3组成了E型结构,第一分支F1和第二分支F2分别连接于第一臂A1的两个末端,第三分支F3连接于第一臂A1的中间;类似地,第二E型电极E2还包括沿第一方向h1延伸的第二臂A2,第四分支F4、第五分支F5和第六分支F6均沿第二方向h2延伸,且为从第二臂A2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二臂A2、第四分支F4、第五分支F5和第六分支F6组成了E型结构,第四分支F4和第五分支F5分别连接于第二臂A2的两个末端,第六分支F6连接于第二臂A2的中间。第一E型电极E1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臂A1的第一连接结构L1,第一连接结构L1和第三分支F3分别位于第一臂A1的相对两侧,第一连接结构L1位于第十三分支F13和第十六分支F16之间,第一E型电极E1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结构L1连接其他的第一电极单元Tx1。类似地,第二E型电极E2还包括连接于第二臂A2的第二连接结构L2,第二连接结构L2和第六分支F6分别位于第二臂A2的相对两侧,第二连接结构L2位于第十四分支F14和第十七分支F17之间,第二E型电极E2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结构L2连接其他的第一电极单元Tx1。第三E型电极E3还包括沿第二方向h2延伸的第三臂A3,第七分支F7、第八分支F8和第九分支F9均沿第一方向h1延伸,且为从第三臂A3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三臂A3、第七分支F7、第八分支F8和第九分支F9组成了E型结构,第七分支F7和第九分支F9分别连接于第三臂A3的两个末端,第八分支F8连接于第三臂A3的中间;类似地,第四E型电极E4还包括沿第二方向h2延伸的第四臂A4,第十分支F10、第十一分支F11和第十二分支F12均沿第一方向h1延伸,且为从第四臂A4上形成的三个分支,第四臂A4、第十分支F10、第十一分支F11和第十二分支F12组成了E型结构,第十分支F10和第十一分支F11分别连接于第四臂A4的两个末端,第十二分支F12连接于第四臂A4的中间。第七分支F7位于第一臂A1和第一凸起G1之间,第十分支F10位于第一臂A1和第二凸起G2之间,第八分支F8位于第二臂A2和第三凸起G3之间,第十一分支F11位于第二臂A2和第四凸起G4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第三分支F3的宽度D大于第一分支F1的宽度D以及第二分支F2的宽度D,第六分支F6的宽度D大于第四分支F4的宽度D以及第五分支F5的宽度D,由于第一电极Tx上的电流流向为第二方向h2,且第三分支F3与第六分支F6之间相互电连接,即第三分支F3和第六分支F6作为主要承载电流传输作用的通道,因此,设置位于中间的第三分支F3和第六分支F6的宽度大于位于两边的分支宽度,可以降低第一电极Tx的电阻,从而提高了触控过程中第一电极Tx的充放电速度,进而有利于提高触控刷新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第一分支F1的末端和第四分支F4的末端之间相互电连接,第二分支F2的末端和第五分支F5的末端之间相互电连接,例如,第一分支F1和第四分支F4通过由第二金属层12形成的跨桥相互电连接,在该跨桥处,第三E型电极E3和第五E型电极E5通过由第一金属层11形成的连接结构相互电连接,第二分支F2和第五分支F5通过由第二金属层12形成的跨桥相互电连接,在该跨桥处,第四E型电极E4和第六E型电极E6通过由第一金属层11形成的连接结构相互电连接。配合E型电极结构,使第一E型电极E1和第二E型电极E2之间通过三个分支处实现电连接,可以降低第一电极Tx的电阻,而提高了触控过程中第一电极Tx的充放电速度,进而有利于提高触控刷新率。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所示的结构与图12所示的结构差异在于,在图11所示结构中,第一分支F1的末端和第四分支F4的末端之间相互间隔且绝缘,第二分支F2的末端和第五分支F5的末端之间相互间隔且绝缘,这样,第一E型电极E1和第二E型电极E2之间的电连接仅能够通过第三分支F3的末端与第六分支F6的末端之间的电连接来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部分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触控电极层1还包括由第一金属层11形成的悬浮电极Du,悬浮电极Du与第一电极Tx之间绝缘设置,悬浮电极Du与第二电极Rx之间绝缘设置,即悬浮电极Du不连接任何电信号,例如,悬浮电极Du被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Tx和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Rx所包围。通过设置悬浮电极Du,使得第一电极Tx和/或第二电极Rx本身的面积减小,即减小了触控电极和阴极2之间的相对面积,降低了第一电极Tx和/或第二电极Rx与阴极2之间的耦合作用,从而改善了阴极2上噪声对触控信号的不良影响,且提高了触控电极的充放电速度,有利于提高触控刷新率。其中,悬浮电极Du的作用在于提高不同位置处的光学均一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E型电极是指外形轮廓近似为E型的结构,近似为E型的结构具有从同一结构处延伸并在末端形成指向朝向同一方向的三个分支,对于E型电极中各分支的具体结构为直线、曲线或者弧线等不作限定,各分支也可以具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凸起结构,例如在图7和图8所示的第一E型电极E1中,第一分支F1和第二分支F2是通过直角弯折后继续延伸所形成的分支,而在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第一E型电极E1中,第一分支F1和第二分支F2是通过两次45°的弯折后继续延伸所形成的分支。
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E型电极E1还包括沿第一方向h1延伸的第一臂A1,第一分支F1、第二分支F2和第三分支F3为从第一臂A1上形成的三个分支,其中第一分支F1和第二分支F2为折线型结构,第一臂A1、第一分支F1、第二分支F2和第三分支F3组成了E型结构,第一分支F1和第二分支F2分别连接于第一臂A1的两个末端,第三分支F3连接于第一臂A1的中间;类似地,第二E型电极E2还包括沿第一方向h1延伸的第二臂A2,第四分支F4、第五分支F5和第六分支F6从第二臂A2上形成的三个分支,其中第四分支F4和第五分支F5为折线型结构,第二臂A2、第四分支F4、第五分支F5和第六分支F6组成了E型结构,第四分支F4和第五分支F5分别连接于第二臂A2的两个末端,第六分支F6连接于第二臂A2的中间。第一E型电极E1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臂A1的第一连接结构L1,第一连接结构L1和第三分支F3分别位于第一臂A1的相对两侧,第一连接结构L1位于第十三分支F13和第十六分支F16之间,第一E型电极E1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结构L1连接其他的第一电极单元Tx1。类似地,第二E型电极E2还包括连接于第二臂A2的第二连接结构L2,第二连接结构L2和第六分支F6分别位于第二臂A2的相对两侧,第二连接结构L2位于第十四分支F14和第十七分支F17之间,第二E型电极E2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结构L2连接其他的第一电极单元Tx1。第三E型电极E3还包括沿第二方向h2延伸的第三臂A3,第七分支F7、第八分支F8和第九分支F9为从第三臂A3上形成的三个分支,其中第七分支F7和第八分支F8为折线型结构,第三臂A3、第七分支F7、第八分支F8和第九分支F9组成了E型结构,第七分支F7和第九分支F9分别连接于第三臂A3的两个末端,第八分支F8连接于第三臂A3的中间;类似地,第四E型电极E4还包括沿第二方向h2延伸的第四臂A4,第十分支F10、第十一分支F11和第十二分支F12为从第四臂A4上形成的三个分支,其中第十分支F10和第十一分支F11为折线型结构,第四臂A4、第十分支F10、第十一分支F11和第十二分支F12组成了E型结构,第十分支F10和第十一分支F11分别连接于第四臂A4的两个末端,第十二分支F12连接于第四臂A4的中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其中,触控电极层1还包括由第一金属层11形成的悬浮电极Du,悬浮电极Du与第一电极Tx之间绝缘设置,悬浮电极Du与第二电极Rx之间绝缘设置,即悬浮电极Du不连接任何电信号,并且,第一分支F1和第四分支F4之间相互电连接,第二分支F2和第五分支F5之间相互电连接。一方面,配合E型电极结构,使第一E型电极E1和第二E型电极E2之间通过三个分支处实现电连接,可以降低第一电极Tx的电阻,而提高了触控过程中第一电极Tx的充放电速度,进而有利于提高触控刷新率;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悬浮电极Du,使得第一电极Tx和/或第二电极Rx本身的面积减小,即减小了触控电极和阴极2之间的相对面积,降低了第一电极Tx和/或第二电极Rx与阴极2之间的耦合作用,从而改善了阴极2上噪声对触控信号的不良影响,且提高了触控电极的充放电速度,有利于提高触控刷新率。另外,在图15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电极Tx和/或第二电极Rx上设置有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中设置有至少部分悬浮电极Du。这里的镂空区域是指被电极所包围,但是并未设置该电极的区域,例如,对于第一电极Tx来说,镂空区域是指被第一电极Tx所包围,但并未设置第一电极Tx的区域,对于第二电极Rx来说,镂空区域是指被第二电极Rx所包围,但并未设置第二电极Rx的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图16所示触控电极结构和图7所示触控电极结构的区别仅在于,图7中第一电极Tx和第二电极Rx之间的边缘为直线,而图16中第一电极Tx和第二电极Rx的边缘为锯齿状,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E型电极是指外形轮廓近似为E型,对于E型电极中电极边缘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电极边缘可以为锯齿边缘,也可以为直线边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显示面板中部分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触控电极层1远离薄膜封装层TFE一侧的偏光片POL和玻璃盖板CG,偏光片POL位于玻璃盖板CG和触控电极层1之间,偏光片POL和触控电极层1之间设置有覆盖层OC。另外,阴极2远离薄膜封装层TFE的一侧设置有有机发光层3和阳极4,有机发光层3位于阴极2和阳极4之间,阴极2、阳极4和有机发光层3用于组成发光器件,当阴极2和阳极4上施加电压时,空穴和电子会在有机发光层3中复合发光,以实现显示功能,阴极2远离触控电极层1的一侧还设置有像素定义层5,像素定义层5上设置有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设置有对应的有机发光层3,以限定一个子像素的发光区域。阳极4远离薄膜封装层TFE的一侧设置有电路控制层6,电路控制层6中设置有薄膜晶体管等器件以形成电路实现对发光器件的控制。电路控制层6远离薄膜封装层TFE的一侧设置有柔性衬底7。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8所示,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中仅介绍了触控电极的外围轮廓结构,实际上,触控电极的内部可以为由金属网格所形成的电极结构,显示面板中的像素可以从金属网格中露出以实现显示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电子设备可能为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智能手表、上网本、可穿戴电子设备、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智能汽车、智能音响、机器人、智能眼镜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及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或复数项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项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绝缘交叉设置,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绝缘层,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由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一E型电极和第二E型电极,所述第一E型电极包括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所述第三分支位于第一分支和所述第二分支之间,所述第二E型电极包括第四分支、第五分支和第六分支,所述第六分支位于所述第四分支和所述第五分支之间;
所述第三分支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分支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六分支上设置有对应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分别位于所述第六分支的相对两侧;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相互电连接,以使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互电连接形成一个所述第一电极;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与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由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三E型电极和第四E型电极,所述第三E型电极包括第七分支、第八分支和第九分支,所述第九分支位于所述第七分支和所述第八分支之间,所述第四E型电极包括第十分支、第十一分支和第十二分支,所述第十二分支位于第十分支和第十一分支之间;
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中,所述第七分支位于所述第一分支和所述第三分支之间,所述第十分支位于所述第三分支和所述第二分支之间,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七分支和所述第九分支之间,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十分支和所述第十二分支之间,所述第三凸起位于所述第九分支和所述第八分支之间,所述第四凸起位于所述第十二分支和所述第十一分支之间,所述第八分支位于所述第四分支和所述第六分支之间,所述第十一分支位于所述第六分支和所述第五分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分支的末端和所述第六分支的末端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九分支的末端和所述第十二分支的末端相互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的末端和所述第四分支的末端之间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二分支的末端和所述第五分支的末端之间相互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分支的末端和所述第六分支的末端通过由所述第二金属层形成的跨桥相互电连接;
所述第九分支的末端和所述第十二分支的末端通过由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的连接结构相互电连接,所述跨桥和所述连接结构之间绝缘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单元还包括由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五E型电极和第六E型电极;
所述第五E型电极包括第十三分支、第十四分支和第十五分支,所述第十五分支位于所述第十三分支和所述第十四分支之间;
所述第六E型电极包括第十六分支、第十七分支和第十八分支,所述第十八分支位于所述第十六分支和所述第十七分支之间;
所述第三E型电极连接于所述第十五分支的末端,所述第四E型电极连接于所述第十八分支的末端;
所述第一分支位于所述第十三分支和所述第十五分支之间,所述第四分支位于所述第十五分支和所述第十四分支之间,所述第二分支位于所述第十六分支和所述第十八分支之间,所述第五分支位于所述第十八分支和所述第十七分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E型电极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臂,所述第一分支、所述第二分支和所述第三分支为从所述第一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
所述第二E型电极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臂,所述第四分支、所述第五分支和所述第六分支为从所述第二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
所述第一E型电极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臂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三分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臂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十三分支和所述第十六分支之间;
所述第二E型电极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臂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分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臂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十四分支和所述第十七分支之间;
所述第三E型电极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臂,所述第七分支、所述第八分支和所述第九分支为从所述第三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
所述第四E型电极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臂,所述第十分支、所述第十一分支和所述第十二分支为从所述第四臂上形成的三个分支;
所述第七分支位于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第十分支位于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凸起之间,所述第八分支位于所述第二臂和所述第三凸起之间,所述第十一分支位于所述第二臂和所述第四凸起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分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分支的宽度以及所述第二分支的宽度;
所述第六分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分支的宽度以及所述第五分支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电极层还包括由所述第一金属层形成的悬浮电极,所述悬浮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绝缘设置,所述悬浮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绝缘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中设置有至少部分所述悬浮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边缘为锯齿状。
1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触控电极层层叠设置的阴极和薄膜封装层,所述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和所述阴极之间;
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薄膜封装层一侧的偏光片和玻璃盖板,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玻璃盖板和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所述偏光片和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设置有覆盖层。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OLED显示模组或者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241469.6A 2020-11-09 2020-11-09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4610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1469.6A CN114461088B (zh) 2020-11-09 2020-11-09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PCT/CN2021/129189 WO2022095988A1 (zh) 2020-11-09 2021-11-08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1469.6A CN114461088B (zh) 2020-11-09 2020-11-09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1088A CN114461088A (zh) 2022-05-10
CN114461088B true CN114461088B (zh) 2023-10-17

Family

ID=81404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41469.6A Active CN114461088B (zh) 2020-11-09 2020-11-09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61088B (zh)
WO (1) WO20220959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40084A (ko) * 2021-04-08 2022-10-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9051A (zh) * 2015-11-16 2016-03-09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8922979A (zh) * 2018-07-11 2018-11-3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0737360A (zh) * 2019-09-26 2020-01-3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651093A (zh) * 2020-06-28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及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61714B1 (ko) * 2013-08-28 2020-10-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162441B2 (en) * 2016-03-10 2018-12-25 Raydium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TWI610213B (zh) * 2016-09-07 2018-01-01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互容式觸控面板
CN108710447A (zh) * 2018-05-14 2018-10-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结构及显示屏
CN111651092A (zh) * 2020-06-28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9051A (zh) * 2015-11-16 2016-03-09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8922979A (zh) * 2018-07-11 2018-11-3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0737360A (zh) * 2019-09-26 2020-01-3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651093A (zh) * 2020-06-28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及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95988A1 (zh) 2022-05-12
CN114461088A (zh)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4092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20200176487A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CN10972804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2622122A (zh) 触摸屏
CN11158069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0705640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9074186A (zh) 构成多个信道的压力传感器、含其的触摸输入装置及利用其的压力检测方法
CN104461107A (zh) 触控面板
CN110244883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方法
CN111124183B (zh) 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驱动方法
CN111752407A (zh) 发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8735781A (zh) 窄边框高感测灵敏度的内嵌式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US8304675B2 (en) Matrix touch panel
CN109755278B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0571243A (zh) 显示面板
US2022010243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461088B (zh)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US2024002962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1853113A (zh) 一种含有梳状式电极的电容式触控板
TW201818537A (zh) Oled顯示裝置
CN111552414A (zh) 一种触控基板和显示面板
CN218273359U (zh) 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
CN110580113A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
US9082727B2 (en) Touch detecting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detect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CN107562283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