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1092A -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1092A
CN111651092A CN202010597616.7A CN202010597616A CN111651092A CN 111651092 A CN111651092 A CN 111651092A CN 202010597616 A CN202010597616 A CN 202010597616A CN 111651092 A CN111651092 A CN 1116510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ouch
branch
electrodes
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976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9761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51092A/zh
Priority to US17/251,794 priority patent/US11500500B2/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05507 priority patent/WO202200067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651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10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组件包括触控层,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单元,每个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干电极以及由第一主干电极延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支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之间电性绝缘,第二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主干电极以及由第二主干电极延伸出的至少一个第二分支电极,至少部分第一分支电极与至少部分第二分支电极交叉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镂空部。通过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者设置镂空部,减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至少一者与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的阴极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

Description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容式触摸屏由于其高耐久性、长寿命,并且支持多点触控的功能,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交互场景设备中。电容式触摸屏是通过检测手指触摸位置处电容量的变化来检测手指触摸的具体位置。
目前,针对柔性主动矩阵式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外挂显示屏,其触控电极图案通常需要直接制作在薄膜封装层(Thin Film Encapsulation,TFE)上表面,然而,由于封装层较薄(通常厚度<10um),该外挂式结构的触控电极与主动矩阵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阴极(Cathode)之间的距离小,导致触控电极的驱动电极TX/感应电极RX与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大尺寸触摸屏远端的驱动电极TX/感应电极RX通道的阻容延时(RC Delay)更大,导致驱动电极TX/感应电极RX的驱动信号波形的感应频率(Sensing Frequency)大幅下降,导致触控报点率等关键性能降低。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触控电极的驱动电极TX/感应电极RX与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导致触控报点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以解决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的问题的同时,提高触控电极的驱动电极以及感应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寄生电容减小配合互电容增大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报点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组件,所述触控组件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单元,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包括:
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干电极以及由所述第一主干电极延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支电极;以及
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电性绝缘,所述第二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主干电极以及由所述第二主干电极延伸出的至少一个第二分支电极,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交叉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镂空部。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和/或,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和/或,所述第一主干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和/或,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所述第一主干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每个所述第一主干电极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所述镂空部,同一个所述第一主干电极上相邻两个所述镂空部之间设置有第一主干非镂空部,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由所述第一主干电极的所述第一主干非镂空部延伸出;和/或,
每个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的所述镂空部,同一个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上相邻两个所述镂空部之间设置有第二主干非镂空部,所述第二分支电极由所述第二主干电极的所述第二主干非镂空部延伸出。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每个所述第一分支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支加宽部,每个所述第二分支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分支加宽部,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上的所述第一分支加宽部和与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相邻的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上的所述第二分支加宽部相互咬合。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所述触控单元还包括浮置电极,部分所述浮置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支电极和与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相邻的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之间,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电性绝缘,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第二分支电极电性绝缘。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每个所述第一分支电极包括两个相对且连接的第一分支条以及设置于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分支条之间的所述镂空部;
每个所述第二分支电极包括两个相对且连接的第二分支条以及设置于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二分支条之间所述镂空部。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所述第一主干电极和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中的一者包括主干非加宽部以及与所述主干非加宽部连接的主干加宽部,所述主干加宽部的宽度大于所述主干非加宽部的宽度,在靠近所述第一主干电极和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交叉处设置有所述主干加宽部。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所述触控单元还包括多个浮置电极,多个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电性绝缘,部分所述浮置电极设置于所述镂空部中。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部分所述浮置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所述浮置电极的面积与所述触控单元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与所述触控单元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与所述触控单元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设百分比。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导电层,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的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桥接线电连接,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的所述第二电极连续形成。
在上述触控组件中,所述第一电极还包括第一垂直主干电极,所述第一垂直主干电极与所述第一主干电极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垂直主干电极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第二垂直主干电极,所述第二垂直主干电极与所述第二主干电极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垂直主干电极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组件及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触控组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在上述触控显示装置中,每个所述第一分支电极沿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的宽度方向上至少环绕两个所述子像素;每个所述第二分支电极沿所述第二分支电极的宽度方向上至少环绕两个所述子像素;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由金属网格组成。
在上述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个浮置电极,部分所述浮置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所述浮置电极沿所述浮置电极的宽度方向上围绕的子像素的数目小于或等于4个且大于0个,所述浮置电极由金属网格组成。
在上述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和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和所述触控组件之间。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组件以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组件包括触控层,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单元,每个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干电极以及由第一主干电极延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支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之间电性绝缘,第二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主干电极以及由第二主干电极延伸出的至少一个第二分支电极,至少部分第一分支电极与至少部分第二分支电极交叉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镂空部。通过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者设置镂空部,以减小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至少一者的面积,减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至少一者与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的阴极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减少由于寄生电容造成触控信号延时导致的触控单元充电不足,且通过至少部分第一分支电极与至少部分第二分支电极交叉设置以提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增加互电容配合减少寄生电容,避免引起触摸感应频率下降从而影响报点率等关键触摸性能指标。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触摸屏采用1T1R驱动架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菱形触控电极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层的驱动架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触控单元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触控单元中第一电极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触控单元中第二电极的示意图;
图8为第一主干条沿第一主干条的宽度方向上围绕两个子像素的示意图;
图9为图4所示触控单元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触控单元的第三种示意图。
附图标示如下:
100触控显示装置;10基底;2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30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40薄膜封装层;50触控层;60偏光片;70保护盖板;50触控层;501触控单元;5011第一电极;50111第一主干电极;501111第一主干条;501111a非加宽段;501111b加宽段;50111a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b第一主干非镂空部;50112第一分支电极;501121第一分支条;501121a第一分支条加宽部;50112a第一分支镂空部;501122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3第一分支非加宽部;50113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2第二电极;50121第二主干电极;501211第二主干条;50121a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b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2第二分支电极;501221第二分支条;501221a第二分支条加宽部;50122a第二分支镂空部;501222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3第二分支非加宽部;50123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2第一引线;503第二引线;504桥接线;505浮置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传统触摸屏1T1R驱动架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棱形触控电极的示意图。传统触摸屏包括阵列排布的互容式触控电极,互容触控电极包括驱动电极Tx以及感应电极Rx,驱动电极Tx以及感应电极Rx同层设置且彼此绝缘,驱动电极Tx沿行方向和列方向阵列排布且位于同一列的驱动电极Tx通过桥接线B电性连接,桥接线B与驱动电极Tx位于不同层,感应电极Rx沿行方向和列方向阵列排布且位于同一行的感应电极Rx导通。同一列驱动电极Tx与第一导线连接,触控芯片芯片通过第一导线向每列驱动电极Tx输入驱动扫描信号。同一行感应电极Rx与第二导线连接,驱动芯片通过第二导线输出感应信号至驱动芯片。
大部分驱动电极Tx呈菱形,少部分位于边缘上的驱动电极Tx呈等腰三角形。大部分感应电极Rx呈菱形,少部分位于边缘上的感应电极Rx呈等腰三角形。每个驱动电极Tx由多个金属网格组成,每个感应电极Rx由多个金属网格组成。
传统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依次叠置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薄膜封装层以及触控层。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包括共阴极,触控层采用如图1所示的触控架构。薄膜封装层的厚度较薄,驱动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与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的共阴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寄生电容导致距离驱动芯片输出信号端远的驱动电极Tx由于寄生电容导致的阻容(RCDelay)较大,导致驱动电极Tx/感应电极Rx驱动信号波形的感应频率(Sensing Frequency)大幅下降,导致触控的报点率等关键性能降低。另外,由于驱动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均由镂空的金属网格制备得到,驱动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的实际有效电极面积较小,驱动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之间的互容感应量非常小,导致手指触摸时,引起的电容变化量更小,不容易为触控芯片检测到。
针对传统触控显示装置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旨在解决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电极与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的共阴极由于距离小导致产生寄生电容较大的问题,且提高驱动电极Tx和感应电极Rx之间的互容感应量。
在本申请中,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触控组件。触控组件包括触控层。触控组件可以外挂于显示面板外,也可以内置于显示面板内。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也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触控组件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下以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其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触控显示装置100包括依次叠置的基底1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20、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30、封装层40、触控层50、偏光片60以及保护盖板70。其中,基底1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20、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30以及封装层40构成显示面板。
基底10为柔性基材,基底10作为载体为薄膜晶体管阵列层20等膜层提供支撑面。基底10也可以为玻璃基板等。
薄膜晶体管阵列层2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用于控制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30中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状态。薄膜晶体管可以为非晶硅薄膜晶体管、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或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中的至少一种。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3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多个阵列排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多个独立的阳极、与每个阳极对应的一个有机发光单元以及一个共阴极。多个阵列排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多个子像素,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对应一个子像素。多个子像素包括红光子像素、蓝光子像素以及绿光子像素。子像素为正方形、菱形或者矩形,子像素的尺寸为几十微米,例如50微米或70微米。
封装层40为薄膜封装层,薄膜封装层包括两个无机层以及位于两个无机层之间的有机层。无机层通过化学溅射沉积形成,有机层通过涂布或喷墨打印等形成。薄膜封装层的厚度为3微米-10微米,例如为5微米、6微米或8微米。无机层的制备材料选自氮化硅或氧化硅,有机层的制备材料选自聚酰亚胺等。封装层40也可以为玻璃封装盖板。
偏光片60用于提高环境光在触控显示装置中的穿透率,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显示时的对比度。保护盖板70用于对偏光片60等膜层进行保护。保护盖板70为透明聚酰亚胺层。
请参阅图4以及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层的驱动架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触控单元的第一种示意图。触控层5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单元501、多个第一引线502以及多个第二引线503。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芯片(未示出)。
触控层50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触控层50沿第二方向的尺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多个触控单元501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每个触控单元501的形状为正方形。
每个触控单元501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5011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电极5012。同一行多个第一电极5011沿第一方向设置形成一个第一电极通道,在第二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通道,同一行多个第一电极5011电性连接。同一列多个第二电极5012沿第二方向设置形成一个第二电极通道,在第一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电极通道,同一列多个第二电极5012电性连接。第一电极通道的数目小于第二电极通道的数目,每个第一电极通道上的第一电极的数目大于每个第二电极通道上的第二电极的数目。每个第一电极通道的阻抗大于每个第二电极通道的阻抗。
每个第一电极通道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第一引线502连接,每个第二电极通道的一端与一个第二引线503连接。具体地,对于每个第一电极通道,一个第一引线502与第一电极通道一端的第一电极5011连接,另一个第一引线502与第一电极通道另一端的第一电极5011连接。对于每个第二电极通道,一个第二引线503与第二电极通道一端的第二电极5012连接。第一引线502和第二引线503均与触控芯片连接。触控芯片向每个第一引线502输出驱动扫描信号且接收每个第二引线503输出的感应信号。本实施例触控层采用2T1R架构,由于每个第一电极通道采用双边驱动,减少了触控芯片驱动每个第一电极通道所需承受的负载,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感应频率以及触控报点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011为驱动电极,第二电极5012为感应电极。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011也可以为感应电极,第二电极5012也可以为驱动电极。
如图6所示,其为图5所示触控单元中第一电极的示意图。第一电极5011包括第一主干电极50111、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以及多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同一个触控单元501中相邻两个第一电极5011在第一方向上通过桥接线504电连接。
第一主干电极50111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一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由第一主干电极50111延伸出。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宽度大于第一分支电极50112的宽度。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与第一主干电极50111相互垂直,第一主干电极50111位于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的中间位置,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与第二方向平行,至少一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由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延伸出。多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以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为对称轴对称地设置于同一个触控单元501的第一主干电极50111和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上。同一触控单元501中,多个第一第一分支电极50112向靠近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方向延伸。
由第一主干电极50111延伸出的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与第一主干电极50111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例如为30度、40度、50度、60度或者80度。由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延伸出的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与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例如为30度、40度、50度、60度或者80度。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主干电极50111延伸出的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与第一主干电极50111之间的夹角为45度;由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延伸出的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与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之间的夹角为45度。
如图7所示,其为图5所示触控单元中第二电极的示意图。第二电极5012包括第二主干电极50121、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以及多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
第二主干电极50121沿第二方向延伸,至少一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由第二主干电极50121延伸出。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宽度大于第二分支电极50122的宽度。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与第二主干电极50121相互垂直,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二主干电极50121位于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的中间位置,至少一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由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延伸出。多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以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为对称轴对称地设置于同一个触控单元的第二主干电极50121和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上。同一个触控单元501中,多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向靠近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方向延伸。
由第二主干电极50121延伸出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与第二主干电极50121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例如为30度、40度、50度、60度或者80度。由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延伸出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与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例如为30度、40度、50度、60度或者80度。
具体地,由第二主干电极50121延伸出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与第二主干电极50121之间的夹角为45度。由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延伸出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与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之间的夹角为45度。
如图5-图7所示,同一个触控单元501中每个第一电极5011包括两个关于第二主干电极50121对称设置的第一子电极,且两个第一子电极通过桥接线504连接,桥接线504与第一电极5011位于不同层。每个第一子电极包括第一主干电极50111、第一主干电极50111延伸出的第一分支电极50112、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分支电极50112以及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同一触控单元501中每个第二电极5012包括两个关于第一主干电极50111对称设置的第二子电极。每个第二子电极包括第二主干电极50121、第二主干电极50121延伸出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一侧延伸出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以及个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同一个触控单元501中的两个第二子电极通过连接部连接,连接部与第二电极5012同层设置。第一方向上通过桥接线504连接的相邻两个第一子电极和第二方向上通过连接部连接的相邻两个第二子电极组成一个触控单元501。
在每个触控单元中,每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与第一分支电极50112相邻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平行,且至少部分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与至少部分第二分支电极50122交叉设置,以增加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与第二分支电极50122之间的互电容,从而增加每个触控单元中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互电容。
具体地,同一个触控单元501中,第一主干电极50111、1/2个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第二主干电极50121以及1/2个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围合的区域中,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第二分支电极50122交错且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相邻两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之间设置有第一分支电极50112。
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镂空部。通过对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中的至少一者进行镂空处理,以减少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中至少一者的面积,使得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中的至少一者与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的阴极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减小,减小由于寄生电容造成距离驱动信号源较远的第一电极通道和第二电极通道中的阻容延时,避免导致经过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传输的驱动信号的感应频率大幅下降,从而避免触控报点率等关键性能降低的问题。配合至少部分第一分支电极和至少部分第二分支电极之间交错设置以增加互电容,提高触控报点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干电极50111设置有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和/或,第二主干电极50121设置有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和/或,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上设置有第一分支镂空部50112a,和/或,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上设置有第二分支镂空部50122a。通过使得第一主干电极50111和/或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面积减小,以减少第一电极5011和/或第二电极5012的主干道与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改善寄生电容对触控信号(包括驱动信号和感应信号)在主干道上的延时;且通过使得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或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中的面积减小,以进一步地减小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的面积,从而进一步地减小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与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与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不同,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主要用于传导触控信号,而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主要用于与第二分支电极50122产生互感电容,对第一主干电极50111进行镂空会降低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与共阴极之间的电容的同时,也会增加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阻抗。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与第二主干电极50121同理,此处不作详述。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设置有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上设置有第一分支镂空部50112a,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上设置有第二分支镂空部50122a,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设置有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同一个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相邻两个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之间设置有第一主干非镂空部50111b,第一分支电极50112由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第一非主干镂空部50111b延伸出;和/或,
每个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第二方向分布的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同一个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相邻两个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第二分支电极50121由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延伸出。
具体地,每个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同一个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相邻两个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之间设置有第一主干非镂空部50111b,第一分支电极50112由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第一非主干镂空部50111b延伸出,且每个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第二方向分布的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同一个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相邻两个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第二分支电极50121由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延伸出。
由于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间隔设置,使得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中间位置保留部分以使得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电阻相对于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中间位置完全镂空而减小,且有利于组成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两个相对的第一主干条之间的导通,使得组成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相对两个第一主干条上的电位相同。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有利于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寄生电容与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电阻之间的平衡。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的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间隔设置与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的设置同理,此处不作详述。另外,通过使第一分支电极50112由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第一主干非镂空部50111b处延伸出,以使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两个相对的第一主干条501111上分别延伸出的第一分支电极50112电性连接,且降低第一主干电极50111延伸出第一分支电极50112处的电阻值,避免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中过多镂空导致第一电极通道的阻抗增加而影响触控性能。第二分支电极50122由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处延伸出同理,此处不作详述。其中,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的形状与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形状相同,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的形状与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形状相同。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为矩形。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每个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同一个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相邻两个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之间设置有第一主干非镂空部50111b,第一分支电极50112由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第一非主干镂空部50111b延伸出。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每个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第二方向分布的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同一个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相邻两个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第二分支电极50121由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延伸出。
具体地,如图6所示,每个第一主干电极50111包括两个相对且连接的第一主干条501111以及位于两个相对的第一主干条501111之间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第一主干非镂空部50111b连接两个相对的第一主干条501111。每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包括两个相对且连接的第一分支条501121以及设置于两个相对的第一分支条501121之间的第一分支镂空部50112a。
如图7所示,每个第二主干电极50121包括两个相对且连接的第二主干条501211以及位于两个第二主干条501211之间且间隔设置的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连接两个相对的第二主干条501211。每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包括两个相对且连接的第二分支条501221以及设置于两个相对的第二分支条501221之间的第二分支镂空部50122a。
其中,第一主干条501111的宽度大于第一分支条501121的宽度,第二主干条501211的宽度大于第二分支条501221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均由金属网格组成。第一主干条501111在第一主干条501111的宽度方向上围绕至少两个子像素,例如环绕2个子像素、3个子像素以及2.5个子像素等;第二主干条501211在第二主干条501211的宽度方向上围绕至少两个子像素,例如环绕2个子像素、3个子像素以及2.5个子像素等,以保证第一主干电极50111和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电阻满足要求。
第一分支电极50112沿第一分支电极50112的宽度方向上至少环绕两个子像素,每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沿第二分支电极50122的宽度方向上至少环绕两个子像素。每个第一分支条501121在第一分支条501121的宽度方向上围绕的子像素的数目大于0个(例如0.5个子像素或者1个子像素),每个第二分支条501211在第二分支条501211的宽度方向上围绕的子像素的数目大于0个(例如0.5个子像素或者1个子像素),以有效地保证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交互电容以及触摸时引起的交互电容的占比。
如图8所示,其为第一主干条沿第一主干条的宽度方向上围绕两个子像素的示意图。一般而言,金属网格的金属线的宽度为2微米-4微米,例如3微米。金属网格为菱形,每个金属网格对应围绕一个子像素(红光子像素R、蓝光子像素B或绿光子像素G中的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干电极50111和第二主干电极50112中的一者包括主干非加宽部以及与主干非加宽部连接的主干加宽部,主干加宽部的宽度大于非主干加宽部的宽度,在靠近第一主干电极50111和第二主干电极50112交叉处设置有主干加宽部,以降低第一主干电极50111或者第二主干电极50112在靠近交叉处的电阻。
具体地,第一主干电极50111包括主干加宽部以及与主干加宽部连接的主干非加宽部,以降低第一主干电极50111在靠近第一主干电极50111和第二主干电极50112交叉处的电阻,更有利于触控信号在交叉位置处的传导。
第一主干条501111包括非加宽段501111a以及与非加宽段501111a连接的加宽段501111b,加宽段501111b的宽度大于或等于非加宽段501111a的宽度,在靠近第一主干电极50111和第二主干电极50121交叉处设置有加宽段501111a,以减少第一主干电极50111在靠近交叉处的电阻,降低电阻对触控信号在交叉处传递的影响。第一主干条50111的加宽段501111b呈波浪形,第一主干条501111的非加宽段501111a呈直线形。第一主干条501111的加宽段501111b位于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主干加宽部处,第一主干条50111的非加宽段位于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主干非加宽部处。
第一主干电极50111对应第一主干条501111的加宽段501111b处的宽度大于第一主干电极50111对应第一主干条501111的非加宽段501111a处的宽度,第一主干电极50111对应加宽段501111b处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的面积大于第一主干电极50111对应非加宽段501111a处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每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每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上的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和与第一分支电极50112相邻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的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相互咬合(如图5所示),以增加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第二分支电极50122之间的交界边界,从而增加手指触摸触控时的电容信号变化量。
每个第一分支电极50112包括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和第一分支非加宽部501123,第一分支非加宽部501123与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连接,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的宽度大于第一分支非加宽部501123的宽度,且在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处第一分支电极镂空的面积大于第一分支非加宽部501123处第一分支电极镂空的面积。每个第二分支电极50122包括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和第二分支非加宽部501223,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与第二分支非加宽部501223连接,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的宽度大于第二分支非加宽部501223的宽度,且在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处镂空的面积大于第二分支非加宽部501223处的镂空的面积。
第一分支电极50112的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对应与第一分支电极50112相邻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的第二分支非加宽部501223设置,第二分支电极50122的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对应第一分支电极50112的第一分支非加宽部501123设置,以实现第一分支电极50111的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0122的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之间的相互咬合。其中,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和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均为正方形。在第一分支加宽部501122和第二分支加宽部501222处的第一分支镂空部50112a和第二分支加镂空部50122a均为正方形。
进一步地,由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第一主干非镂空部50111b延伸出的第一分支电极50112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支条501121设置有第一分支条加宽部501121a,第一分支条加宽部501121a与第一主干非镂空部50111b连接,以进一步地电性两个相对的第一主干条501111a上的第一分支电极50112。由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延伸出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的至少一个第二分支条501221设置有第二分支条加宽部501221a,第二分支条加宽部501221a与第二主干非镂空部50121b连接,以进一步地电性连接两个相对的第二主干条上的第二分支电极。第一分支条加宽部501121a和第二分支条加宽部501221a的形状可以为梯形、矩形以及三角形等。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触控单元中,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互电容大于或等于0.1皮法且小于或等于2.0皮法,也可以大于或等于0.3皮法且小于或等于1.5皮法,例如为0.4皮法、0.6皮法、0.8皮法或者1.2皮法。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互电容过大会导致触摸时,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电容变化量相对于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互容量变化率较小,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互电容过小会导致触摸时,触摸电容信号量很小。
请参阅图9,其图4所示触控单元的第二种示意图。触摸单元501还包括多个浮置电极505,浮置电极505与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均电性绝缘,浮置电极505设置于镂空部。
具体地,如图9中的(B)所示,部分浮置电极505设置于第一主干电极50111的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中,部分浮置电极505设置于第二主干电极50121的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中,部分浮置电极505设置于第一分支电极50112的第一分支镂空部50112a中,部分浮置电极505设置于第二分支电极50122的第二分支镂空部50122a中,以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发出的光穿过触控层时的光学一致性。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浮置电极505设置于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以避免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在制造过程中出现短路,降低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与共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且提高光穿过触控层时的光学均一性。
具体地,如图9中的(A)所示,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与第一分支电极50112相邻的第二分支电极50122之间设置有浮置电极505,浮置电极505与第一分支电极50112电性绝缘,浮置电极505与第二分支电极50122电性绝缘,通过在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第二分支电极50122之间设置浮置电极505,以避免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第二分支电极50122均增设加宽部后大面积咬合导致在生产过程中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第二分支电极50122之间短路,从而避免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发生短路。另外,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第二分支电极50122之间的浮置电极505还起到降低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与共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也保持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发出的光穿过触控层具有光学均一性。
在本实施例中,浮置电极505与第一电极5011以及第二电极5012同层设置,第一电极5011、第二电极5012以及浮置电极505均由金属网格组成,浮置电极505通过金属网格的断口与第一电极5011以及第二电极5012之间保持电性绝缘。
如图9中的(A)所示,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第二垂直主干电极50123之间设置浮置电极505,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第二主干电极50121之间也设置有浮置电极505。第二分支电极50122和第一垂直主干电极50113之间设置有浮置电极505,第二分支电极50122和第一主干电极50111之间设置有浮置电极505,以避免避免短路。
进一步地,设置于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浮置电极505在浮置电极505的宽度方向围绕的子像素的数目小于或等于4个且大于0个,例如浮置电极505围绕0.5个子像素、2个子像素或3个子像素,避免浮置电极505太宽导致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边缘互电容太小,不利于手指触摸时引起变化量,会导致引起的手指触摸信号量太小。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触控单元501中,浮置电极505的面积与触控单元501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例如为35%、40%、50%、60%、70%以及80%,浮置电极505的面积与触控单元501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小于30%会导致单个触控单元501的第一电极5011/第二电极5012与阴极之间的寄生自电容均大于10皮法,浮置电极505的面积与触控单元501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大于90%会导致触控有效面积太小,信号量太小。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触控单元501中,第一电极5011的面积与触控单元501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和第二电极5012的面积与触控单元501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设百分比,以保证触控层50的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交互形成的互电容小于0.5皮法。具体地,预设百分比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0.5%,例如为0.2%或0.3%。
具体地,每个触控单元501中,第一电极5011的面积等于第二电极5012的面积,以进一步地保持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之间的互电容满足需求。第一电极5011的面积和第二电极5012的面积基本相同,而且几乎对称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位于同一导电层,每个触控单元中的第一电极5011之间通过桥接线504电连接,每个触控单元中的第二电极5012连续形成。具体地,同一个触控单元501中的两个第一子电极通过桥接线504电性连接,且同一个触控单元502中的两个第二子电极连续形成。桥接线504与第一电极5011和第二电极5012位于不同的导电层,桥接线可以为氧化铟锡层或金属网格。具体地,桥接线504由两条V形金属线组成,每条V形金属线由金属网格组成。
如图10所示,其为图4所示触控单元的第三种示意图。图10所示触控单元与图5所示触控单元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0所示触控单元501中,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上设置有第一分支镂空部50112a,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上设置有第二分支镂空部50122a,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未设置镂空部,第二主干电极50121未设置镂空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设置有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设置有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第一分支电极50112和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上未设置镂空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主干电极50111上设置第一主干镂空部50111a,且第一分支电极50112上设置第一分支50112a,第二电极5012上不设置镂空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二主干电极50121上设置第二主干镂空部50121a,且第二分支电极50122上设置第二分支镂空部50122a,第一电极5011上不设置镂空部。
本申请触控单元图案的设计方案,可以在保证手指触控时信号量的前提下(大于等于60fF),避免了触摸屏的阻容延时过大导致的触摸电极充电不饱,避免引起的触摸屏感应频率下降,从而避免影响报点率等关键触摸性能指标。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组件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单元,每个所述触控单元包括:
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干电极以及由所述第一主干电极延伸出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支电极;以及
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电性绝缘,所述第二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主干电极以及由所述第二主干电极延伸出的至少一个第二分支电极,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交叉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镂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和/或,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和/或,所述第一主干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和/或,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干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上设置有所述镂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主干电极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所述镂空部,同一个所述第一主干电极上相邻两个所述镂空部之间设置有第一主干非镂空部,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由所述第一主干电极的所述第一主干非镂空部延伸出;和/或,
每个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的所述镂空部,同一个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上相邻两个所述镂空部之间设置有第二主干非镂空部,所述第二分支电极由所述第二主干电极的所述第二主干非镂空部延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分支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支加宽部,每个所述第二分支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分支加宽部,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上的所述第一分支加宽部和与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相邻的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上的所述第二分支加宽部相互咬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单元还包括浮置电极,部分所述浮置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支电极和与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相邻的所述第二分支电极之间,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电性绝缘,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第二分支电极电性绝缘。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分支电极包括两个相对且连接的第一分支条以及设置于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分支条之间的所述镂空部;
每个所述第二分支电极包括两个相对且连接的第二分支条以及设置于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二分支条之间所述镂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干电极和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中的一者包括主干非加宽部以及与所述主干非加宽部连接的主干加宽部,所述主干加宽部的宽度大于所述主干非加宽部的宽度,在靠近所述第一主干电极和所述第二主干电极交叉处设置有所述主干加宽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单元还包括多个浮置电极,多个所述浮置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电性绝缘,部分所述浮置电极设置于所述镂空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浮置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所述浮置电极的面积与所述触控单元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与所述触控单元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与所述触控单元的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设百分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同一导电层,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的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桥接线电连接,每个所述触控单元中的所述第二电极连续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还包括第一垂直主干电极,所述第一垂直主干电极与所述第一主干电极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垂直主干电极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第二垂直主干电极,所述第二垂直主干电极与所述第二主干电极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垂直主干电极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6.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触控组件及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触控组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分支电极沿所述第一分支电极的宽度方向上至少环绕两个所述子像素;每个所述第二分支电极沿所述第二分支电极的宽度方向上至少环绕两个所述子像素;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由金属网格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个浮置电极,部分所述浮置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所述浮置电极沿所述浮置电极的宽度方向上围绕的子像素的数目小于或等于4个且大于0个,所述浮置电极由金属网格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和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层和所述触控组件之间。
CN202010597616.7A 2020-06-28 2020-06-28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16510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7616.7A CN111651092A (zh) 2020-06-28 2020-06-28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7/251,794 US11500500B2 (en) 2020-06-28 2020-07-29 Touch component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PCT/CN2020/105507 WO2022000671A1 (zh) 2020-06-28 2020-07-29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7616.7A CN111651092A (zh) 2020-06-28 2020-06-28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1092A true CN111651092A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46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97616.7A Pending CN111651092A (zh) 2020-06-28 2020-06-28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51092A (zh)
WO (1) WO2022000671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62661A (zh) * 2020-10-27 2021-01-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CN112684934A (zh) * 2020-12-29 2021-04-20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732113A (zh) * 2020-12-29 2021-04-3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3157142A (zh) * 2021-05-25 2021-07-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157141A (zh) * 2021-05-24 2021-07-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41728A (zh) * 2021-08-19 2021-12-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移动终端
CN114442835A (zh) * 2021-07-29 2022-05-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WO2022095988A1 (zh) * 2020-11-09 2022-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4625277A (zh) * 2022-03-29 2022-06-14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
WO2023065409A1 (zh) * 2021-10-21 2023-04-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移动终端
WO2023236275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79238B (zh) * 2012-12-19 2016-06-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互感式电容触摸屏
US10162441B2 (en) * 2016-03-10 2018-12-25 Raydium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CN108196736B (zh) * 2018-01-03 2021-10-2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8710447A (zh) * 2018-05-14 2018-10-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结构及显示屏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62661A (zh) * 2020-10-27 2021-01-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WO2022095988A1 (zh) * 2020-11-09 2022-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2684934A (zh) * 2020-12-29 2021-04-20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732113A (zh) * 2020-12-29 2021-04-3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2684934B (zh) * 2020-12-29 2022-09-02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157141A (zh) * 2021-05-24 2021-07-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57142A (zh) * 2021-05-25 2021-07-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157142B (zh) * 2021-05-25 2024-04-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442835A (zh) * 2021-07-29 2022-05-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CN113741728A (zh) * 2021-08-19 2021-12-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移动终端
WO2023019643A1 (zh) * 2021-08-19 2023-02-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移动终端
CN113741728B (zh) * 2021-08-19 2023-11-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移动终端
WO2023065409A1 (zh) * 2021-10-21 2023-04-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移动终端
CN114625277B (zh) * 2022-03-29 2023-03-10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
CN114625277A (zh) * 2022-03-29 2022-06-14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
WO2023236275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00671A1 (zh)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51092A (zh)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1681392B2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US20200333918A1 (en) Flexible touch display panel
US11579735B2 (en) Touch electrode laye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644934B2 (en) Touch electrode laye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2198990B (zh)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388294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11665998B (zh) 触控显示面板
US11995278B2 (en) Touch sensing assembly and touch sensing display device
US11703985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140293163A1 (en) Touch panel
CN110321028B (zh) 用于显示器的触摸传感器馈线
US11237676B2 (en) Touch substrate, touch display panel,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driving method
CN212624007U (zh) 触控电极层及触控显示装置
US20210311589A1 (en) Touch panel
EP4130944A1 (en) Touch-control structure, touch-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1766978B (zh)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2527159A (zh) 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500500B2 (en) Touch component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212229617U (zh)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12460535U (zh)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22110151A9 (zh)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装置
WO2022057019A1 (zh) 触控显示面板
WO2023216283A1 (zh)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709239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