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4842A - 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4842A
CN114454842A CN202110991919.1A CN202110991919A CN114454842A CN 114454842 A CN114454842 A CN 114454842A CN 202110991919 A CN202110991919 A CN 202110991919A CN 114454842 A CN114454842 A CN 114454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irbag
seat
occupant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919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4842B (zh
Inventor
深渡濑修
河村和浩
太田悠登
荒井佑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54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4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4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4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6Later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4Ch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8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60R2021/2078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in rear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具备:前排座用安全气囊,其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利用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来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前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和后排座用安全气囊,其与前排座用安全气囊分开且独立地设置,并且,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利用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来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相向。由此,能够在车辆侧部的位于前排座侧方的部位与柱子发生了侧面碰撞时,良好地维持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约束性能。

Description

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下述日本特开2007-050847中公开了具备安全气帘(帘式安全气囊)的车辆。该安全气帘支承于车辆的上边梁(roof side rail)。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从充气机产生的气体被供给至安全气帘。由此,安全气帘将车顶内衬(roof headlining)的侧部压下而沿着侧窗向车辆下方侧膨胀展开。其结果,就座于前排座和后排座的各乘员的头部被安全气帘约束而得到保护。
发明内容
在此,在例如前车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柱子(pole)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前车门会以向车室内侧弯曲的方式变形。伴随于此,安全气帘也会被前车门的弯曲部位按压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弯。其结果,安全气帘的后部特别是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保护区域(后侧腔室(rear chamber))会被拉向车辆前方侧。一般而言,在水平剖视下观察了后侧腔室的情况下,后侧腔室的后端部的厚度比后侧腔室的主体部的厚度薄。因此,当由于上述现象而导致后侧腔室被拉向车辆前方侧时,变成后侧腔室的后端部位于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该头部与后侧腔室的后端部接触之前的接触时机会延迟。因此,通过安全气帘实现的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约束有可能延迟。
本发明考虑上述情形,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其能够在车辆侧部的位于前排座侧方的部位与柱子发生了侧面碰撞时,良好地维持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约束性能。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具备:前排座用安全气囊,其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利用被供给内部的气体来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前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和后排座用安全气囊,其与所述前排座用安全气囊分开且独立地设置,并且,在所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利用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来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相向,在展开完成状态下,其前端部位于相对于该前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侧离开的位置。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利用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前排座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由此,前排座用安全气囊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前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因此,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由前排座用安全气囊进行约束。
另外,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利用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与前排座用安全气囊分开且独立地设置的后排座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由此,后排座用安全气囊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相向。
然而,当车辆的侧部的位于前排座侧方的部位(例如前车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以下有时称为“碰撞部位”)与柱子发生侧面碰撞时,碰撞部位会以向车室内侧弯曲的方式变形。伴随于此,有时前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端部会被拉向车辆前方侧。
但是,在本发明中,如上述的那样,后排座用安全气囊与前排座用安全气囊分开且独立地设置,因此,后排座用安全气囊不受前排座用安全气囊的行为影响。另外,在本发明中,展开完成状态的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前端部位于相对于展开完成状态的前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端部而向车辆后方侧离开的位置,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前部也不会与前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部重叠。由于这些原因,即使碰撞部位弯曲,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部也不因碰撞部位而被拉向前方侧。
一般而言,侧面碰撞用的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的保护区域的前后端部的膨胀厚度薄,除此之外的主要部分的膨胀厚度厚。因此,当假如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部被碰撞部位拉向前方侧时,变成用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端部保护乘员的头部,该头部与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端部的接触时机会延迟。但是,在本发明中,即使前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端部被拉向车辆前方侧,后排座用安全气囊也不受其影响。因此,通过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的位于比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的部位约束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的可能性高。因此,通过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约束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被延迟的风险小。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涉及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基础上,所述前排座用安全气囊是侧安全气囊,该侧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前排座的座椅靠背的外侧侧部,所述侧安全气囊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所述前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所述后排座用安全气囊是安全气帘,该安全气帘的上端部支承于所述车辆的上边梁,该安全气帘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向车辆下方侧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所述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相向。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中,前排座用安全气囊是座椅附带的侧安全气囊,但后排座用安全气囊为安全气帘。当该安全气帘膨胀展开时,安全气帘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相向。即,安全气帘可以是不与乘员的腰部和胸部相向的大小。因此,能够缩小安全气帘的容量,并且,能够缩小向安全气帘供给气体的充气机的输出。因此,能够降低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的制造成本。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涉及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基础上,所述前排座用安全气囊是侧安全气囊,该侧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前排座的座椅靠背的外侧侧部,所述侧安全气囊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所述前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所述后排座用安全气囊是侧安全气囊,该侧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后排座的座椅靠背的外侧侧部,该侧安全气囊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所述后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中,前排座用安全气囊和后排座用安全气囊均为座椅附带的侧安全气囊。作为该后排座用安全气囊的侧安全气囊在膨胀展开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后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因此,本发明的后排座用安全气囊不仅能够约束就座于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也能够约束其腰部和胸部。由此,后排座用安全气囊对乘员的约束性能进一步变高。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涉及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在技术方案2或者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所述侧安全气囊具有:下部腔室,其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所述乘员的腰部和胸部相向;和上部腔室,其与所述下部腔室连通,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观察气体被供给到了内部的展开完成状态时,在该乘员的外侧肩部的车辆上方侧,在对该乘员的上身进行约束的肩侧的织物带的后表面与该乘员的头部侧面之间膨胀展开来对该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观察上部腔室的展开完成状态时,上部腔室在乘员的外侧肩部的车辆上方侧,在对该乘员的上身进行约束的肩侧的织物带的后表面与该乘员的头部侧面之间膨胀展开。因此,当在侧面碰撞时乘员的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位移时,上部腔室会夹在该头部的外侧的侧面与肩侧的织物带的后表面之间。由此,上部腔室从肩侧的织物带的后表面取得反作用力(即,将该后表面作为支承面)来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其结果,上部腔室一边从肩侧的织物带的后表面接受接近头部的方向的反作用力,一边与乘员的头部侧面相向,因此,发挥高的初始约束性能。进一步,肩侧的织物带的后表面按压上部腔室,因此,在车辆发生了斜向碰撞时,上部腔室对头部的约束不易延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在车辆侧部的位于前排座侧方的部位与柱子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维持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约束性能。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产业的意义,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具备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的车辆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是省略图1所示的车辆的车顶来表示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3是在图1所示的车辆的前排座的位置剖切而得到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左右的前排座的各外侧上部的示意性的放大主视图。
图5A是从前方观察图3所示的左右的前排座而得到的示意性的放大立体图。
图5B是从后方观察图3所示的左右的前排座而得到的示意性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车辆的左侧部发生了柱子侧面碰撞时的的状况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
图7是具备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的车辆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8是省略图7所示的车辆的车顶来表示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9是在图7所示的车辆的后排座的位置剖切而得到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后排座的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部的示意性的放大主视图。
图11A是从图9所示的后排座的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部的前方观察而得到的示意性的放大立体图。
图11B是从图9所示的后排座的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部的后方观察而得到的示意性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在图8所示的车辆的左侧部发生了柱子侧面碰撞时的状况的与图8对应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比较例的车辆发生了柱子侧面碰撞时的状况的与图6对应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10(以下简称为安全气囊系统10)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所记载的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箭头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箭头LH表示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分别表示车辆上下方向、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左右方向。
在搭载有安全气囊系统10的车辆12的车身14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开口部。在左右的开口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将这些开口部分为前方侧的前侧开口16和后方侧的后侧开口18的B柱20。在构成车身14的上端部的车顶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边梁22(在图1中仅图示了左侧的上边梁22)。在左右的上边梁2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别连接有左右的B柱20的上端部。
在车身14的左右的前侧开口16设置有对前侧开口16进行开闭的前车门24。左右的前车门24的下半部的车内侧面由树脂制的车门饰板26构成。在车身14的左右的后侧开口18设置有对后侧开口18进行开闭的后车门28。左右的后车门28的下半部的车内侧面由树脂制的车门饰板30构成。进一步,在车身14的后部设置有作为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后轮罩3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作为车身14的内部空间的车室14A设置有右侧的前排座34和左侧的前排座36。前排座34和前排座36是最前列的座席。在车室14A的地板面设置有将前排座34、36分别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滑轨装置(省略图示)。在滑轨装置设置有用于将前排座34、36的前后方向位置固定于预定位置的锁定机构。
在位于比设置于车室14A的前端部的仪表板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靠左侧的位置的部位设置有方向盘42。即,本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前排座36为驾驶席,右侧的前排座34为副驾驶席。前排座34和前排座36具有座垫34A、36A(在图6中省略图示)、座椅靠背34B、36B以及头枕34C、36C。在座椅靠背34B、36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和外侧的端部设置有侧支承部(侧部)34B1、36B1。如图4所示,在各侧支承部34B1、36B1的内部设置有在各侧支承部34B1、36B1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金属制的侧框架34B2、36B2。座椅靠背34B、36B能够相对于座垫34A、36A绕车辆宽度方向的旋转轴进行旋转。在座椅靠背34B、36B与座垫34A、36A之间设置有能够对座椅靠背34B、36B相对于座垫34A、36A的倾斜角度(旋转角度)进行调整的躺靠机构(省略图示)。
如图5A和图5B所示,座椅靠背34B、36B的表面包括前表面34B3、36B3、左右一对侧表面34B4、36B4、上表面34B5、36B5以及后表面34B6、36B6。座椅靠背34B、36B的表面由多片表皮材料构成。进一步,相邻的表皮材料的周缘部彼此由线缝制。即,在各表皮材料的周缘部设置有缝制部。
进一步,座椅靠背34B、36B的缝制部的一部分通过在图5A和图5B中由粗线表示的撕缝(tear seam)34D、36D来构成。在座椅靠背34B的右侧部设置有撕缝34D,在座椅靠背36B的左侧部设置有撕缝36D。左右的撕缝34D、36D设置在前表面34B3、36B3与侧表面34B4、36B4的相邻部、侧表面34B4、36B4与上表面34B5、36B5的相邻部、侧表面34B4、36B4与后表面34B6、36B6的相邻部的上端部以及后表面34B6、36B6的上端附近部。
在图1~图3中,碰撞试验用的假人P1就座于前排座34、36。假人P1是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World SID)的AM50(美国成年男性的中位数)。各假人P1以由侧面碰撞试验法规定的就座方法就座于前排座34、36。进一步,座垫34A、36A相对于车辆12的前后位置和座椅靠背34B、36B相对于座垫34A、36A的倾斜角度,被调整为与上述的就座方法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在假人P1佩带着后述的3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44的织物带46。以下,有时将假人P1称为乘员P1。座垫34A、36A支承乘员P1的腰部P1w和大腿部P1t(在图2和图6中省略图示)。座椅靠背34B、36B能够支承乘员P1的胸部P1b的背面(背部)。头枕34C、36C能够支承乘员P1的头部P1h。
如图2和图3所示,在车辆12设置有左右一对座椅安全带装置44。座椅安全带装置44具有织物带46、收卷装置48、肩部锚定器(shoulder anchor)50、腰部锚定器(lapanchor)52、舌板(tang)54以及带扣56。
具有挠性的长条带状的织物带46(安全带)的一方端部设置在收卷装置48(参照图3)的内部,该收卷装置48设置在车身14的左右两侧部的下端部。如周知的那样,收卷装置48能够将织物带46向收卷装置48的内部收卷,并且,能够将织物带46向收卷装置48的外部拉出。进一步,收卷装置48能够在织物带46被从收卷装置48急速地拉出了时,将织物带46从收卷装置48的拉出锁定。
在左右的B柱20固定有肩部锚定器50。在肩部锚定器50形成有插通孔。在肩部锚定器50的插通孔插通有织物带46,织物带46在肩部锚定器50的插通孔折返。
在前排座34、36的座垫34A、36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固定有腰部锚定器52。织物带46的另一方端部支承于腰部锚定器52。
在织物带46的肩部锚定器50与腰部锚定器52之间的部分设置有舌板54。在舌板54形成有插通孔,在插通孔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通有织物带46。
在前排座34、36的座垫34A、36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设置有带扣56。舌板54能够相对于带扣56进行拆装。如图3所示,在舌板54安装于带扣56时,作为织物带46的肩部锚定器50与舌板54之间的部分的肩部织物带46A会与就座于前排座34、36的各乘员P1的上身(胸部P1b和肩部P1s)紧贴。
在车室14A设置有位于比前排座34和前排座36靠后方侧的位置的后排座58。后排座58具有单一的座垫58A(在图6中省略图示)、单一的座椅靠背58B以及3个头枕58C。座垫58A和座椅靠背58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与车室14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如图2所示,假人P2就座于后排座58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假人P2是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的AM50。假人P2以由侧面碰撞试验法规定的就座方法就座于后排座58。在假人P2佩带有后述的3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60的织物带62。以下,有时将假人P2称为乘员P2。座垫58A支承乘员P2的腰部P2w和大腿部P2t(在图2和图6中省略图示)。座椅靠背58B能够支承乘员P2的胸部P2b的背面(背部)。头枕58C能够支承乘员P2的头部P2h。
如图2所示,在后排座58设置有2个座椅安全带装置60。座椅安全带装置60具有织物带62、收卷装置64、肩部锚定器、腰部锚定器66、舌板68以及带扣70。
具有挠性的长条带状的织物带62(安全带)的一方端部设置在收卷装置64的内部,该收卷装置64设置在比后排座58靠后方侧的位置。如周知的那样,收卷装置64能够将织物带62向收卷装置64的内部收卷,并且,能够将织物带62向收卷装置64的外部拉出。进一步,收卷装置64能够在织物带62被从收卷装置64急速地拉出了时,锁定织物带62从收卷装置64的拉出。
在车辆12设置有设置在比后排座58靠后方侧且比收卷装置64靠上方侧的位置的肩部锚定器(省略图示)。在肩部锚定器形成有插通孔。在肩部锚定器的插通孔插通有织物带62,织物带62在肩部锚定器的插通孔折返。
在车身14固定有腰部锚定器66。织物带62的另一方端部支承于腰部锚定器66。
在织物带62设置有舌板68。在舌板68形成有插通孔,在插通孔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通有织物带62。
在座垫58A设置有带扣70。舌板68能够相对于带扣70进行拆装。在舌板68被安装于带扣70时,作为织物带62的肩部锚定器与舌板68之间的部分的肩部织物带62A会与就座于后排座58的各乘员P2的胸部P2b以及肩部P2s紧贴。此时,在主视时,左右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0的肩部织物带62A以随着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接着,对安全气囊系统1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安全气囊系统10具有侧安全气囊(前排座用安全气囊)72、第1充气机74、安全气帘(后排座用安全气囊)78、第2充气机80、ECU(电子控制单元)82、侧面碰撞传感器84以及斜向碰撞传感器86。
如图4所示,在前排座34、36的座椅靠背34B、36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支承部34B1、36B1的内部,设置有侧安全气囊72和第1充气机74。
如图1、图3、图4、图5A以及图5B所示,侧安全气囊72具有相互连通的下部腔室72A和上部腔室72C。在车辆12未发生碰撞的通常时,侧安全气囊72以折叠的状态容纳在座椅靠背34B、36B的内部。上部腔室72C的一部分和下部腔室72A容纳在侧支承部34B1、36B1的内部。此时,在主视时,下部腔室72A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上部腔室72C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左右的座椅安全带装置44的舌板54安装于带扣56时,在主视时,左右的肩部织物带46A以随着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进一步,在舌板54安装于带扣56时,在主视时,侧安全气囊72的上部腔室72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位于与肩部织物带46A的上部腔室72C相同高度的部位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大致圆柱状的第1充气机74是所谓的气缸式的充气机。如图4所示,第1充气机74以其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34B、36B的上下方向的方式容纳在侧安全气囊72的内部。进一步,沿着第1充气机74的周向在第1充气机74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口(省略图示)。进一步,在侧安全气囊72的内部设置有作为两端开口的筒状挠性部件的扩散器(diffuser)76。第1充气机74设置在扩散器76的内部。进一步,如图4所示,突出设置在第1充气机74的外周部的多个双头螺栓(stud bolt)74A贯通扩散器76、侧安全气囊72以及侧框架34B2、36B2,在各双头螺栓74A的前端部螺合有螺母38。由此,第1充气机74与侧安全气囊72以及扩散器76一起固定于侧框架34B2、36B2。
如图1所示,在左右的上边梁22的车内侧的侧面设置有安全气帘78和第2充气机80。
安全气帘78是与侧安全气囊72分开且独立地设置的安全气囊。在车辆12未发生碰撞的通常时,安全气帘78在上下方向上折叠,并且,其一部分(上端部)支承于上边梁22的车内侧的侧面。例如,安全气帘78为卷折叠或者波纹折叠。
大致圆柱状的第2充气机80是所谓的气缸式的充气机。第2充气机80以其轴线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支承于上边梁22的车内侧的侧面。进一步,在第2充气机80形成有气体喷出口(省略图示)。该气体喷射口和安全气帘78的内部空间通过管(省略图示)相连接。
如图2所示,在车辆12设置有ECU82。在ECU82电连接有第1充气机74和第2充气机80。ECU82是具有微型计算机来作为主要构成部件的电子控制电路,该微型计算机包括CPU、ROM、RAM以及接口等。CPU通过执行保存于存储器(ROM)的指令,实现后述的各种功能。
进一步,如图2所示,在车辆12设置有侧面碰撞传感器84和斜向碰撞传感器86。侧面碰撞传感器84构成为在检测或者预知到车辆12的侧面碰撞时,向ECU82输出侧面碰撞信号。斜向碰撞传感器86构成为在检测或者预知到车辆12的斜向碰撞时,向ECU82输出斜向碰撞信号。
(作用和效果)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乘员P1称为前排座乘员P1,将乘员P2称为后排座乘员P2,将侧安全气囊72称为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将安全气帘78称为后排座安全气帘78。
例如,如图6所示,设想如下情况:行驶中的车辆12的左侧的前车门2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作为固定物的柱子88发生了侧面碰撞。在该情况下,前车门24的与柱子88发生了碰撞的部位(以下称为碰撞部位12C)会以向车室内侧弯曲的方式变形。进一步,当在车辆12发生柱子侧面碰撞时,侧面碰撞传感器84输出侧面碰撞信号,或者斜向碰撞传感器86输出斜向碰撞信号。或者,侧面碰撞传感器84输出侧面碰撞信号,并且,斜向碰撞传感器86输出斜向碰撞信号。当这样输出侧面碰撞信号和斜向碰撞信号中的至少一方时,ECU82向左侧的第1充气机74和第2充气机80发送工作信号。
由此,如在图1、图2以及图6中由假想线所示那样,从左侧的第1充气机74的气体喷出口喷射气体,喷射出的气体流入到左侧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的内部。由此,膨胀展开后的左侧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一边使前排座36的座椅靠背36B的撕缝36D开裂并且使构成座椅靠背36B的左侧部的表皮材料变形(参照图5A和图5B的假想线),一边向侧支承部36B1的前方侧、下方侧以及上方侧膨胀展开。由此,下部腔室72A在前排座乘员P1的左侧膨胀展开。即,左侧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的下部腔室72A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前排座乘员P1的腰部P1w和胸部P1b相向。如图1所示,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膨胀展开了时的下部腔室72A的上部72B的前后尺寸比下部腔室72A的上部72B以外的部位和上部腔室72C的前后尺寸小。
进一步,如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观察上部腔室72C的展开完成状态时,上部腔室72C在前排座乘员P1的外侧的肩部P1s的上方侧在对前排座乘员P1的上身进行约束的肩部织物带46A的后表面与头部P1h的侧面之间膨胀展开。因此,当在侧面碰撞时前排座乘员P1的头部P1h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位移时,上部腔室72C会夹在头部P1h的外侧的侧面与肩部织物带46A的后表面之间。由此,上部腔室72C从肩部织物带46A的后表面取得反作用力(即,将肩部织物带46A的后表面作为支承面),对前排座乘员P1的头部P1h进行约束。其结果,上部腔室72C一边从肩部织物带46A的后表面接受接近头部P1h的方向的反作用力,一边与头部P1h相向。通过这样膨胀展开了的左侧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对因由碰撞产生的惯性力而相对于车辆12向左侧进行了相对移动的前排座乘员P1的腰部P1w、胸部P1b以及头部P1h进行约束。
这样,上部腔室72C一边从肩部织物带46A的后表面接受反作用力,一边与头部P1h相向,因此,发挥高的初始约束性能。进一步,肩部织物带46A的后表面按压上部腔室72C,因此,在车辆12发生了斜向碰撞时,上部腔室72C对头部P1h的约束不易延迟。
进一步,如在图1和图2中由假想线所示那样,从左侧的第2充气机80的气体喷出口喷射气体,喷射出的气体流入到左侧的后排座安全气帘78的内部。由此,左侧的后排座安全气帘78使车顶内衬的左侧缘部向下方变形,经由左侧的上边梁22与车顶内衬的左侧缘部之间的间隙,向上边梁22的下方侧膨胀展开。即,后排座安全气帘78在就座于后排座58的左侧的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与左侧的后车门28的侧窗之间膨胀展开。由此,如图1、图2以及图6所示,左侧的后排座安全气帘78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左侧的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相向。
图13表示本发明的比较例的车辆112的左侧的前车门12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作为固定物的柱子188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在车辆112的左右的上边梁(省略图示)的车内侧的侧面,分别设置有一个安全气帘170和一个充气机(省略图示)。当设置于该车辆112的安全气帘170膨胀展开时,就座于前排座136和后排座158的左侧的前排座乘员P1的头部P1h和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被安全气帘170约束而得到保护。在该情况下,前车门124以向车室内侧弯曲的方式变形。伴随于此,膨胀展开后的左侧的安全气帘170也被前车门124的弯曲部位112C按压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弯。其结果,在左侧的安全气帘170的后部形成的后侧腔室170R被拉向车辆前方侧。在水平剖视下观察后侧腔室170R的情况下,后侧腔室170R的后端部的厚度比后侧腔室170R的主体部的厚度薄。因此,当由于上述现象而后侧腔室170R被拉向车辆前方侧时,会变成后侧腔室170R的后端部位于就座于后排座158的左侧部的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头部P2h与后侧腔室170R的后端部接触之前的接触时机会延迟。因此,安全气帘170对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的约束有可能延迟。
进一步,在图13的车辆中,通过一个充气机产生的气体,安全气帘170膨胀展开。但是,安全气帘170被设计为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前排座134、136以及后排座158相向。即,安全气帘170的前后尺寸大,因此,安全气帘170的容量大。因此,从向安全气帘170的内部供给气体到安全气帘170的膨胀展开完成为止的时间比容量小的安全气帘的该时间长。因此,安全气帘170对后排座158的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的约束,容易比容量小的安全气帘延迟。
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6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后排座安全气帘78与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分开且独立地设置。因此,后排座安全气帘78不受因碰撞部位12C而变形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的行为影响。另外,展开完成状态的后排座安全气帘78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位于相对于展开完成状态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后排座安全气帘78的前部也不会与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的后部重叠。由于这些原因,碰撞部位12C不使后排座安全气帘78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弯,因此,后排座安全气帘78不被拉向前方侧。因此,如图6所示,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被后排座安全气帘78的位于比后端部靠前方侧的位置的部位约束的可能性高。即,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被后排座安全气帘78的厚度(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后端部大的部位约束的可能性高。进一步,后排座安全气帘78与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分开且独立地设置。因此,后排座安全气帘78的容量比后排座安全气帘78和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一体化的安全气囊的容量小。因此,从向后排座安全气帘78的内部供给气体到后排座安全气帘78的膨胀展开完成为止的时间短。因此,后排座安全气帘78对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的约束延迟的风险小。
进一步,因由碰撞产生的惯性力而相对于车辆12向左侧相对移动的后排座乘员P2的腰部P2w和胸部P2b由左侧的后车门28的树脂制的车门饰板30进行保护。进一步,后轮罩32的刚性高,因此,通过后轮罩32,能确保用于左侧的后排座乘员P2的腰部P2w和胸部P2b的生存空间。因此,如图1所示,可以使后排座安全气帘78为在进行了膨胀展开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相向、且与腰部P2w以及胸部P2b不相向的大小。因此,能够减小后排座安全气帘78的容量,并且,能够减小第2充气机80的输出。因此,能够降低安全气囊系统10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行驶中的车辆12的右侧的前车门2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作为固定物的柱子88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右侧的前车门24的碰撞到柱子88的部位(碰撞部位12C)会以向车室内侧弯曲的方式变形。进一步,ECU82向右侧的第1充气机74和第2充气机80发送工作信号。在该情况下,右侧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一边使前排座34的座椅靠背34B的撕缝34D开裂并且使构成座椅靠背34B的右侧部的表皮材料变形,一边向侧支承部34B1的前方侧、下方侧以及上方侧膨胀展开。由此,如图2和图3所示,下部腔室72A在右侧的前排座乘员P1的右侧膨胀展开。
进一步,如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观察上部腔室72C的展开完成状态时,上部腔室72C在右侧的前排座乘员P1的外侧的肩部P1s的上方侧,在对该前排座乘员P1的上身进行约束的肩部织物带46A的后表面与头部P1h的侧面之间膨胀展开。通过这样膨胀展开后的右侧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对因由碰撞产生的惯性力而相对于车辆12向右侧相对移动了的前排座乘员P1的腰部P1w、胸部P1b以及头部P1h进行约束。
另外,在ECU82基于从侧面碰撞传感器84以及/或者斜向碰撞传感器86输出的信号判定为在车辆12发生了翻车时,ECU82向全部第1充气机74和第2充气机80发送工作信号。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图12对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90(以下简称为安全气囊系统90)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后排座58的座椅靠背58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两端部,设置有侧支承部(侧部)58B1。在左右的侧支承部58B1的内部设置有在各侧支承部58B1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金属制的侧框架58B2。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座椅靠背58B的表面包括前表面58B3、左右一对侧面58B4、上表面58B5以及后表面58B6。座椅靠背58B的表面由多片表皮材料构成。进一步,相邻的表皮材料的周缘部彼此由线缝制。即,在各表皮材料的周缘部设置有缝制部。
进一步,座椅靠背58B的缝制部的一部分由在图11A和图11B中由粗线表示的撕缝58D构成。撕缝58D设置在座椅靠背58B的左右两侧部。左右的撕缝58D设置在前表面58B3与侧面58B4的相邻部、侧面58B4与上表面58B5的相邻部、侧面58B4与后表面58B6的相邻部的上端部以及后表面58B6的上端附近部。
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系统90具有侧安全气囊72、第1充气机74、侧安全气囊(后排座用安全气囊)92、第2充气机94、ECU82、侧面碰撞传感器84以及斜向碰撞传感器86。安全气囊系统90不具备安全气帘78和第2充气机80。
如图10所示,在座椅靠背58B的左右的侧支承部58B1的内部,设置有侧安全气囊92和第2充气机94。侧安全气囊92的规格与侧安全气囊72相同,第2充气机94的规格与第1充气机74相同。即,如图7、图9、图11A以及图11B所示,侧安全气囊92具有下部腔室92A和上部腔室92C。进一步,下部腔室92A的上部92B与上部腔室92C连通。
如图10所示,在车辆12未发生碰撞的通常时,侧安全气囊92以折叠的状态分别容纳于座椅靠背58B的左右两侧部的内部。上部腔室92C的一部分和下部腔室92A容纳在左右的侧支承部58B1的内部。此时,在主视时,下部腔室92A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上部腔室92C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左右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0的舌板68安装于带扣70(在图9和图10中省略图示)时,在主视时,左右的肩部织物带62A以随着朝向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进一步,在舌板68安装于带扣70时,在主视时,侧安全气囊92的上部腔室92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位于与肩部织物带62A的上部腔室92C相同的高度的部位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左右的第2充气机94以其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58B的上下方向的方式容纳在各侧支承部58B1的内部。进一步,在各第2充气机94上,沿着第2充气机94的周向而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口(省略图示)。进一步,在左右的侧安全气囊92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作为两端开口的筒状挠性部件的扩散器96。各第2充气机94设置在扩散器96的内部。进一步,如图10所示,突出设置在各第2充气机94的外周部的多个双头螺栓94A将扩散器96、侧安全气囊92以及侧框架58B2贯通,在各双头螺栓94A的前端部螺合有螺母98。由此,左右的第2充气机94与侧安全气囊92以及扩散器96一起固定于侧框架58B2。
(作用和效果)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乘员P1称为前排座乘员P1,将乘员P2称为后排座乘员P2,将侧安全气囊72称为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将侧安全气囊92称为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
例如,如图12所示,设想如下情况:行驶中的车辆12的左侧的前车门2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作为固定物的柱子88发生了侧面碰撞。在该情况下,前车门24的碰撞部位12C会以向车室内侧弯曲的方式变形。进一步,输出侧面碰撞信号和斜向碰撞信号中的至少一方,ECU82向左侧的第1充气机74和第2充气机94发送工作信号。
由此,如在图7中由假想线所示那样,从左侧的第1充气机74的气体喷出口喷射气体。由此,左侧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向侧支承部36B1的前方侧、下方侧以及上方侧膨胀展开。因此,因由碰撞产生的惯性力而相对于车辆12向左侧相对移动了的前排座乘员P1的腰部P1w、胸部P1b以及头部P1h,被左侧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约束。
进一步,从左侧的第2充气机94的气体喷出口喷射气体,喷射出的气体流入到左侧的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内部。由此,左侧的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一边使座椅靠背58B的左侧的撕缝58D开裂并且使构成座椅靠背58B的左侧部的表皮材料变形(参照图11A和图11B的假想线),一边向侧支承部58B1的前方侧、下方侧以及上方侧膨胀展开。由此,如图7所示,下部腔室92A在后排座乘员P2的左侧膨胀展开。即,左侧的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下部腔室92A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后排座乘员P2的腰部P2w和胸部P2b相向。
进一步,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观察上部腔室92C的展开完成状态时,上部腔室92C在后排座乘员P2的外侧的肩部P2s的上方侧,在对后排座乘员P2的上身进行约束的肩部织物带62A的后表面与头部P2h的侧面之间膨胀展开。因此,当在侧面碰撞时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位移时,上部腔室92C会夹在头部P2h的外侧的侧面与肩部织物带62A的后表面之间。由此,上部腔室92C从肩部织物带62A的后表面取得反作用力,对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进行约束。其结果,上部腔室92C一边从肩部织物带62A的后表面接受接近头部P2h的方向的反作用力,一边与头部P2h相向。通过这样膨胀展开后的左侧的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对因由碰撞产生的惯性力而相对于车辆12向左侧相对移动了的后排座乘员P2的腰部P2w、胸部P2b以及头部P2h进行约束。
这样,上部腔室92C一边从肩部织物带62A的后表面接受反作用力,一边与头部P2h相向,因此,发挥高的初始约束性能。进一步,肩部织物带62A的后表面按压上部腔室92C,因此,在车辆12发生了斜向碰撞时,上部腔室92C对头部P2h的约束不易延迟。
进一步,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是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与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分开且独立地设置,因此,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不受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的行为影响。另外,展开完成状态的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位于相对于展开完成状态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前部也不会与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的后部重叠。由于这些原因,碰撞部位12C不会导致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弯,因此,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不被拉向前方侧。进一步,如上述的那样,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通过双头螺栓94A和螺母98固定于设置在侧支承部58B1的内部的金属制的侧框架58B2。因此,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不会被碰撞部位12C拉向前方侧。因此,如图12所示,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被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约束的可能性高。即,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被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厚度(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中央部约束的可能性高。进一步,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是与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分开且独立的。因此,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容量比一体化了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和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安全气囊的容量小。因此,从向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内部供给气体到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的膨胀展开完成为止的时间短。因此,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对后排座乘员P2的头部P2h的约束延迟的风险小。
此外,在行驶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12的右侧的前车门2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作为固定物的柱子88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右侧的前车门24的与柱子88碰撞的部位(碰撞部位12C)以向车室内侧弯曲的方式变形。进一步,ECU82向右侧的第1充气机74和第2充气机94发送工作信号。在该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右侧的前排座侧安全气囊72膨胀展开。进一步,右侧的后排座侧安全气囊92一边使后排座58的座椅靠背58B的右侧的撕缝58D开裂并且使构成座椅靠背58B的右侧部的表皮材料变形,一边向侧支承部58B1的前方侧、下方侧以及上方侧膨胀展开。如图9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观察右侧的上部腔室92C的展开完成状态时,该上部腔室92C在右侧的后排座乘员P2的外侧的肩部P2s的上方侧,在对该后排座乘员P2的上身进行约束的肩部织物带62A的后表面与头部P2h的侧面之间膨胀展开。
另外,在ECU82基于从侧面碰撞传感器84以及/或者斜向碰撞传感器86输出的信号判定为在车辆12产生了翻车时,ECU82向全部第1充气机74和第2充气机94发送工作信号。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也可以构成前排座34、36、后排座58、座椅安全带装置44、60以及侧安全气囊72、92,以使得在前后方向上观察侧安全气囊72、92的上部腔室72C、92C的展开完成状态时,上部腔室72C、92C不是在乘员P1、P2的外侧的肩部P1s、P2s的上方侧在对该乘员P1、P2的上身进行约束的肩部织物带46A、62A的后表面与头部P1h、P2h的侧面之间膨胀展开。
也可以在车辆12的车室14A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3排以上座席。在该情况下,最前排的座席为权利要求书中的“前排座”,第2排座席和第2排座席的后方的座席为权利要求书中的“后排座”。进一步,在该情况下,作为权利要求书中的“后排座用安全气囊”,也可以使用在膨胀展开时位于构成后排座的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2个以上座席的侧方的单一安全气帘。
也可以是:前排座36为副驾驶席,前排座34为驾驶席。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具备:
前排座用安全气囊,其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利用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来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前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和
后排座用安全气囊,其相对于所述前排座用安全气囊分开且独立地设置,并且,在所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利用被供给到内部的气体来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相向,在展开完成状态下,其前端部位于相对于该前排座用安全气囊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侧离开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前排座用安全气囊是侧安全气囊,该侧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前排座的座椅靠背的外侧侧部,所述侧安全气囊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所述前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
所述后排座用安全气囊是安全气帘,该安全气帘的上端部支承于所述车辆的上边梁,该安全气帘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向车辆下方侧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所述后排座的乘员的头部相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前排座用安全气囊是侧安全气囊,该侧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前排座的座椅靠背的外侧侧部,所述侧安全气囊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所述前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
所述后排座用安全气囊是侧安全气囊,该侧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后排座的座椅靠背的外侧侧部,该侧安全气囊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就座于所述后排座的乘员的腰部、胸部以及头部相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侧安全气囊具有:
下部腔室,其当被向内部供给气体时膨胀展开,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所述乘员的腰部和胸部相向;和
上部腔室,其与所述下部腔室连通,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观察气体被供给到内部的展开完成状态时,在该乘员的外侧肩部的车辆上方侧,在对该乘员的上身进行约束的肩侧的织物带的后表面与该乘员的头部侧面之间膨胀展开来对该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
CN202110991919.1A 2020-10-22 2021-08-27 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 Active CN1144548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7579 2020-10-22
JP2020177579A JP7409286B2 (ja) 2020-10-22 2020-10-22 車両用側突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4842A true CN114454842A (zh) 2022-05-10
CN114454842B CN114454842B (zh) 2024-05-31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8450A (en) * 1996-01-19 1998-02-17 Takata, Inc.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having a head/thorax cushion for side impact protection
JP2006327419A (ja) * 2005-05-26 2006-12-07 Toyoda Gosei Co Ltd 後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707840A (zh) * 2012-10-09 2014-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乘员安全装置
US20150115583A1 (en) * 2012-05-09 2015-04-30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Airba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8450A (en) * 1996-01-19 1998-02-17 Takata, Inc.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having a head/thorax cushion for side impact protection
JP2006327419A (ja) * 2005-05-26 2006-12-07 Toyoda Gosei Co Ltd 後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50115583A1 (en) * 2012-05-09 2015-04-30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Airbag device
CN103707840A (zh) * 2012-10-09 2014-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乘员安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09286B2 (ja) 2024-01-09
DE102021120292A1 (de) 2022-04-28
JP2022068737A (ja)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53362B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10202095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US9527469B2 (en) Vehicle airbag system
US8104790B2 (en) Vehicular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5382199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7640119B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CN111886160A (zh) 安装在车顶上的乘员约束系统
JP6992591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CN114174128A (zh) 安全气囊装置
CN111615473A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12660060A (zh) 远侧安全气囊装置
US20210261086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US20210155194A1 (en) Seat-mounted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11242024B2 (en) Structure of seat equipped with far-side airbag device
CN114763120A (zh) 乘员约束系统
JP6517662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11358555B2 (en) Vehicle seat
JP7409286B2 (ja) 車両用側突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JP5549577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351284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US11718259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CN114454842B (zh) 车辆用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
JP2018012474A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CN114379501B (zh) 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
CN114454845B (zh) 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