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0506B - 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0506B
CN114450506B CN201980100328.1A CN201980100328A CN114450506B CN 114450506 B CN114450506 B CN 114450506B CN 201980100328 A CN201980100328 A CN 201980100328A CN 114450506 B CN114450506 B CN 114450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transmission case
planetary gear
gea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03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0506A (zh
Inventor
浅井亮辅
佛田尚文
H·B·阮
加藤士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50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0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0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 F16H37/0813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only one input shaft
    • F16H37/08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only one input shaft and additional planetary reduction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9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sealing the gearboxes, e.g. to improve airtightne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3Lubricant guiding means mounted or supported o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or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82Planet carri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70Gearings
    • B60Y2400/73Planetary g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0Hou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02Shaft arrangements; Shaft supports, e.g. bearings
    • B60Y2410/1022Concentric shaft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43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 F16H2057/02052Axle units; Transfer casings for four wheel dr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在使行星轮式减速器与差动装置复合而成的传动装置中,二级行星轮(P)中的第一、第二行星轮部(P1、P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通过与对方齿轮(31、32)啮合而承受推力载荷的齿轮齿,将轮架(C)与差速箱(40)结合而成的传动箱(2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10),其中,行星轮(P)的枢轴(33)的第一行星轮部(P1)侧的一端借助于第一轴承(Bp1)支承于传动箱(20),行星轮(P)的枢轴(33)的第二行星轮部侧的另一端借助于第二轴承(Bp2)支承于传动箱(20),并且仅由这些第一、第二轴承中的第一轴承支承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的所述推力载荷。由此,特别是使轴支承第二行星轮部的传动箱的壁部分在径向上小型化,进而有助于变速箱的径向小型化。

Description

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如下的传动装置,其具备:减速器,其具有太阳轮、与太阳轮呈同心状地配置的齿圈、与太阳轮及齿圈啮合的多个行星轮、以及借助于枢轴将多个行星轮分别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轮架;以及差动装置,其具有从减速器接受旋转力的差速箱、以及配置于差速箱内并将该旋转力在允许差动旋转的同时分配至一对输出轴的差动机构。
在本发明及本说明书中,“轴向”是指沿着传动箱的中心轴线(旋转轴线)的方向,另外,“周向”是指以传动箱的中心轴线为基准的圆周方向,而且,“径向”是指以传动箱的中心轴线为基准的半径方向。
背景技术
上述传动装置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是已知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2879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传动装置中,减速器的行星轮是一体地具有与太阳轮啮合的第一行星轮部和形成为直径比第一行星轮部小且与齿圈啮合的第二行星轮部的二级行星轮,比较大型。而且,该行星轮的齿轮齿是螺旋的,因此需要利用轴支承部承受轴向2个方向的推力载荷,成为整体上使轮架对行星轮的轴支承结构及其周边结构在径向上大型化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解决上述问题的传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装置,其具备:减速器,其具有太阳轮、与该太阳轮呈同心状地配置并固定于变速箱的齿圈、与所述太阳轮及所述齿圈啮合的多个行星轮、以及借助于枢轴将该多个行星轮分别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轮架;以及差动装置,其具有从所述减速器接受旋转力的差速箱、以及配置于该差速箱内且将所述旋转力在允许差动旋转的同时分配至一对输出轴的差动机构,所述行星轮是一体地具有第一行星轮部和第二行星轮部的二级行星轮,该第一行星轮部与所述太阳轮啮合,该第二行星轮部形成为直径比该第一行星轮部小且与所述齿圈啮合,并且所述第一、第二行星轮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通过与对方齿轮啮合而承受推力载荷的齿轮齿,将所述轮架与所述差速箱结合而成的传动箱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的所述第一行星轮部侧的一端部借助于第一轴承支承于所述传动箱,所述枢轴的所述第二行星轮部侧的另一端部借助于第二轴承支承于所述传动箱,并且仅由这些第一、第二轴承中的该第一轴承支承轴向一侧及另一侧的所述推力载荷。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所述第二行星轮部和所述差动机构以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传动箱。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所述变速箱由变速箱主体和盖体在轴向上分割构成,该变速箱主体在内周固定所述齿圈,该盖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所述变速箱主体接合,所述传动箱能够通过所述变速箱主体和所述盖体彼此的对置面而装入到该变速箱主体内,所述齿圈的内径比所述传动箱的支承所述第二轴承的端壁的最大外径大。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所述传动箱的靠近所述第二行星轮部的端壁具备:多个枢轴支承部,其借助于所述第二轴承支承所述枢轴的另一端;凹部,其在径向上比所述第二轴承靠内侧的位置处凹陷设置于所述端壁的外侧面,该凹部的底面位于在轴向上比所述枢轴支承部的轴向外端靠内侧的位置;以及轴承凸台部,其比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向轴向外侧突出,并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一方的所述输出轴,所述轴承凸台部的外周部借助于箱支承轴承支承于在所述变速箱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支承凸台部,所述箱支承轴承和所述支承凸台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另外,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所述传动箱的靠近所述第二行星轮部的端壁具备:多个枢轴支承部,其以沿轴向贯通该端壁的方式形成,并借助于所述第二轴承支承所述枢轴;以及轴承凸台部,其在径向上比所述第二轴承靠内侧的位置处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一方的所述输出轴,在所述端壁的外侧面,在径向上比所述轴承凸台部靠外侧且在周向上相邻的至少2个所述第二轴承之间形成有凹部,覆盖所述凹部的开口面的径向外部和所述第二轴承的轴向外端的径向外部的油保持部件被配置为跨越该凹部和该第二轴承而沿周向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特征,在设置有包括二级行星轮的行星轮式减速器和差动装置双方的传动装置中,二级行星轮的枢轴的大径的第一行星轮部侧的一端部借助于第一轴承支承于传动箱,并且二级行星轮的枢轴的小径的第二行星轮部侧的另一端部借助于第二轴承支承于传动箱,仅由这些第一、第二轴承中的第一轴承支承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的推力载荷,因此不使第二轴承负担推力载荷即可,由此,能够实现第二轴承的径向小型化,从而能够实现传动箱的第二轴承周围的壁部分的径向小型化。其结果是,传动箱即使在其上设置包括二级行星轮的行星轮式减速器和差动装置双方,特别是在上述壁部分也能够在径向上有效地小型化。
根据第二特征,第二行星轮部与差动机构以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传动箱,因此能够使传动箱在轴向上缩小相当于第二行星轮部与差动机构在轴向上重叠的长度的量。
根据第三特征,传动箱能够通过分割构成变速箱的变速箱主体和盖体彼此的对置面而装入变速箱主体内,与传动箱的支承第二轴承的壁部分的最大外径相比,固定于变速箱主体的齿圈的内径更大,因此能够在将齿圈预先固定于变速箱主体的状态下,从上述对置面将传动箱组装到该变速箱主体内。另外,不承受推力的第二轴承的径向宽度窄,能够使支承第二轴承的传动箱的壁部分小径化,与此相关,还能够有助于使该壁部分通过的齿圈、固定该齿圈的变速箱主体的径向小型化。
根据第四特征,传动箱的靠近第二行星轮部的端壁具备:多个枢轴支承部,其借助于第二轴承支承枢轴的另一端;凹部,其在径向上比第二轴承靠内侧的位置处凹陷设置于端壁的外侧面,该凹部的底面位于在轴向上比枢轴支承部的轴向外端靠内侧的位置;以及轴承凸台部,其比该凹部的底面向轴向外侧突出,并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一方的输出轴,轴承凸台部的外周部借助于箱支承轴承支承于在变速箱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支承凸台部,箱支承轴承和支承凸台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内。由此,由于不承受推力载荷的第二轴承形成为径向宽度窄且轴向宽度宽的关系,在支承第二轴承的传动箱的端壁的外侧面,在比第二轴承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够形成大径且较深的凹部,从而实现端壁的多余厚度削减。而且,利用该大径且较深的凹部空间,能够分别合理地配置支承输出轴的轴承凸台部、围绕轴承凸台部的箱支承轴承、甚至变速箱侧的支承部,因此能够有助于装置的轴向小型化。
根据第五特征,传动箱的靠近第二行星轮部的端壁具备:多个枢轴支承部,其以沿轴向贯通该端壁的方式形成,并借助于第二轴承支承枢轴;以及轴承凸台部,其在径向上比第二轴承靠内侧的位置处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一方的输出轴,在上述端壁的外侧面,在径向上比轴承凸台部靠外侧且在周向上相邻的至少2个第二轴承之间形成有凹部,覆盖凹部的开口面的径向外部和第二轴承的轴向外端的径向外部的油保持部件被配置为跨越凹部和第二轴承而沿周向延伸。由此,在传动箱旋转时,能够利用离心力使凹部内的润滑油偏向凹部内的径向外侧而进行保持,另外,若该传动箱的旋转停止,则到此为止保持于凹部内的润滑油能够沿着油保持部件自然流下而向第二轴承侧引导,因此能够提高对第二轴承的润滑效果。而且,由于不承受推力载荷的第二轴承形成为径向宽度较窄且轴向宽度较宽的关系,在支承第二轴承的传动箱的端壁的外侧面,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轴承相互之间,能够形成大径且较深的凹部,能够实现端壁的多余厚度削减,而且能够利用该大径且较深的凹部空间来提高润滑油的保持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传动装置的整体纵剖视图(图2的1-1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图1的3-3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图1的4-4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图1的5-5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图4的6-6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油路形成体在变速箱中的安装方式的俯视剖视图(图2的7-7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8是所述传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9是省略了变速箱的所述传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油路形成体相对于变速箱主体的安装方式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1是省略了变速箱的所述传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A:传动装置;
Bc2:作为箱支承轴承的第二箱支承轴承;
Bp1、Bp2:第一、第二轴承;
C:轮架;
C1o:作为特定外周壁部的第一轮架部的外周壁部;
D:差动装置;
P:行星轮;
P1:作为特定行星轮部的第一行星轮部;
P2:第二行星轮部;
R:减速器;
X1:旋转轴线;
2t:搅起用突部;
10:变速箱;
11:变速箱主体;
12:盖体;
20:传动箱;
21:传动箱主体;
21Ao:作为特定外周壁部的第一端壁的外周壁部;
21B:传动箱的作为靠近第二行星轮部的端壁的第二端壁;
21b2:作为轴承凸台部的第二轴承凸台部;
21h4:作为枢轴支承部的轴承孔;
21z1:凹部;
21z2:凹部;
27:作为油保持部件的油保持板;
31:太阳轮;
32:齿圈;
32t:止转用突起部;
33:枢轴;
40:差速箱;
41:作为差动机构的差动齿轮机构;
51、52:作为一对输出轴的第一、第二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图6中,搭载于车辆例如汽车的传动装置A具备:变速箱10,其固定支承于支承部13(例如车身);传动箱20,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支承于该变速箱10内;减速器R,其配备于该传动箱20内,将来自未图示的动力源(例如车载的电动马达)的动力减速并传递;以及差动装置D,其同样配备于传动箱20内,将减速器R的输出在允许差动旋转的同时分配并传递至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而且,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借助于未图示的联动机构使左右的驱动车轮联动旋转。
变速箱10例如由有底圆筒状的变速箱主体11和堵塞变速箱主体11的开放端的盖体12在轴向上分割构成。变速箱主体11形成为,其躯干部11a随着接近端壁部11s而直径逐渐(在图示例中阶段性地)减小。并且,第二输出轴52的中间部隔着密封部件14嵌插于端壁部11s的中心孔。另外,在端壁部11s上螺钉固定有用于保护、支承密封部件14的盖板15。
另一方面,盖体12具备:圆盘状的端板部12s,其通过多个螺栓B1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接合于变速箱主体11的开放端;以及躯干部12a,其一体地突出设置于端板部12s的外侧面。另外,端板部12s通过多个螺栓B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支承部13。
传动箱20借助于第一、第二箱支承轴承Bc1、Bc2分别绕第一轴线X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在变速箱10的两端壁(更具体而言为上述的端板部12s及端壁部11s)的内表面上向内突出设置的第一、第二支承凸台部12b、11b。而且,第一轴线X1成为传动箱20的旋转轴线。而且,传动箱20能够通过变速箱主体11及盖体12彼此的对置面(即变速箱主体11的开放端)从轴向外侧装入变速箱主体11内。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动箱20由成为其主要部分的传动箱主体21和通过多个螺栓B3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该传动箱主体21的圆盘状的第一端壁(即一端壁)21A接合的减速器R的一部分(即后述的第一轮架部C1)分割构成。
传动箱主体21具备上述第一端壁21A、与该第一端壁21A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的圆盘状的第二端壁21B、以及将这些第一、第二端壁21A、21B之间一体地结合的多个(图示例为2个)连结壁21L。该连结壁21L在周向上存在于与减速器R的后述的行星轮P及枢轴33不同的位置。
而且,传动箱主体21的第一、第二端壁21A、21B的径向内侧的各半部与连结壁21L相互协作而作为差动装置D的差速箱40发挥功能。而且,在该差速箱40的两端壁、即第一、第二端壁21A、21B的中央侧的外侧面,分别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分别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的朝外的第一、第二轴承凸台部21b1、21b2。
在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与第一、第二轴承凸台部21b1、21b2的嵌合面的至少一方凹陷设置有螺旋槽G2、G3。这些螺旋槽G2、G3在伴随着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的正转(车辆的前进)而在上述嵌合面间产生了相对旋转时发挥螺纹泵作用,发挥将变速箱10内的润滑油向差速箱40内强制地送入到该嵌合面以及相邻的可动部分(例如差动齿轮机构41)的泵功能。
另外,在第一、第二轴承凸台部21b1、21b2的各前端部,与螺旋槽G2、G3的外侧开口端分别对应地突出设置有用于在上述相对旋转时将该前端部周边的润滑油拢入螺旋槽G2、G3内的油拢入用突起部。
接着,一并参照图8及图9,对减速器R的一例进行说明。减速器R具有:太阳轮31,其面向传动箱20内;齿圈32,其在从太阳轮31沿轴向偏移的位置处相对于太阳轮31配置成同心状;多个(图示例中为4个)行星轮P,它们与太阳轮31和齿圈32啮合;以及轮架C,其借助于枢轴33将多个行星轮P分别支承为旋转自如。
行星轮P是一体地具有第一行星轮部P1和第二行星轮部P2的二级行星轮,该第一行星轮部P1与太阳轮31啮合,该第二行星轮部P2形成为直径比第一行星轮部P1小且在轴向上位于接近第二箱支承轴承Bc2的位置并与齿圈32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轮P与枢轴33同轴且一体地形成。而且,第一、第二行星轮部P1、P2、太阳轮31以及齿圈32具有通过上述啮合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推力载荷的齿轮齿(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螺旋齿)。
太阳轮31的中间部外周借助于轴承Bs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10(盖体12)。而且,太阳轮31的内周面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于上述的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外周面,因此,太阳轮31和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成为在轴向上一部分重叠的配置。太阳轮31的未图示的外端部借助于未图示的联动机构与未图示的动力源的输出侧联动、连结。
另外,在太阳轮31的前端面(即轴向内端面)与第一端壁21A的外侧面之间夹有随着减速器R的工作而在传动箱20内从箱外周侧向中心部侧流动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能够流入的第一空间部25。在太阳轮31与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嵌合面之间(在图示例中为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外周面)设置有一端与第一空间部25连通的螺旋槽状的油路G1,并且该油路G1的另一端在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轴向外侧向在太阳轮31的中心孔31h与第一输出轴51的外周部之间划定的第二空间部26开口。由此,油路G1经由第二空间部26与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和第一输出轴51的嵌合部连通,能够向该嵌合部供给润滑油。
由于上述的油路G1为螺旋槽状,因此在伴随太阳轮31的正转(车辆的前进)而上述嵌合面相互产生相对旋转时,与上述的螺旋槽G2、G3同样地,能够发挥螺纹泵作用而将第一空间部25的润滑油向第二空间部26侧进给。另外,也可以将油路G1形成为螺旋槽以外的槽形态(例如直线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油路G1设置于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外周面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太阳轮31的内周面设置油路G1。
齿圈32的外周面与变速箱主体11(更具体而言为躯干部11a)的轴向中间部的内周面嵌合、固定(例如通过簧环等卡止机构70卡止)。在该齿圈32的外周面,沿周向隔开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多个止转用突起部32t,该止转用突起部32t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在躯干部11a的内周面形成为花键槽状的多个止转槽卡合。另外,齿圈32形成为其内径比第二端壁21B的最大外径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架C分割构成为:上述第一轮架部C1,其支承行星轮P的枢轴33的一端、即第一行星轮部P1侧的外端;以及第二轮架部C2,其支承枢轴33的另一端、即第二行星轮部P2侧的外端。第一轮架部C1在比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一体地具有从该第一轮架部C1的外侧面向轴向外侧突出的凸台部C1b。而且,在凸台部C1b与变速箱10(盖体12)的内表面的支承凸台部12b之间,夹装有旋转自如地支承传动箱20的一端侧的上述第一箱支承轴承Bc1。
另一方面,第二轮架部C2与传动箱主体21的第二端壁21B一体化。即,第二端壁21B的径向外侧的半部发挥作为第二轮架部C2的功能。
另外,行星轮P的枢轴33的第一行星轮部P1侧的一端部借助于第一轴承Bp1支承于传动箱20的第一轮架部C1,另外,第二行星轮部P2侧的另一端部借助于第二轴承Bp2支承于传动箱20的第二轮架部C2。而且,这些第一、第二轴承Bp1、Bp2中,仅第一轴承Bp1为能够承受径向载荷以及轴向一侧、另一侧的推力载荷的轴承结构(例如球轴承)。另外,作为第二轴承Bp2,使用仅承受径向载荷而不承受推力载荷的轴承(例如滚针轴承)。
由图5及图8可知,传动箱20的第二端壁21B、特别是作为第二轮架部C2发挥功能的部分具备:多个轴承孔21h4,它们以贯通第二端壁21B的方式形成,并借助于第二轴承Bp2嵌合、支承枢轴33的另一端;凹部21z1,其在径向上比第二轴承Bp2靠内侧的位置凹陷设置于第二端壁21B的外侧面,且底面位于比轴承孔21h4的轴向外端在轴向上靠内侧的位置;以及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其比凹部21z1的底面向轴向外侧突出,且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第二输出轴52。
而且,上述轴承孔21h4是枢轴支承部的一例,也是后述的第二行星轮用插入孔的一例。
另外,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的外周部借助于第二箱支承轴承Bc2支承于在变速箱10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所述第二支承凸台部11b。而且,第二箱支承轴承Bc2及第二支承凸台部11b各自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凹部21z1内。换言之,第二箱支承轴承Bc2、第二支承凸台部11b以及凹部21z1在轴向上与第二轴承Bp2局部重叠地配置。
而且,在第二端壁21B的外侧面,在径向上比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和凹部21z1靠外侧且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轴承Bp2彼此之间分别形成有凹部21z2。覆盖这些凹部21z2的开口面的径向外部和第二轴承Bp2的轴向外端的径向外部的作为油保持部件的圆环状的油保持板27如图5所明示的那样被配置为跨越凹部21z2及第二轴承Bp2而沿周向延伸。并且,该油保持板27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例如螺钉固定)于第二端壁21B的外侧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油保持板27形成为圆环状,覆盖全部的凹部21z2的开口面的径向外部和全部的第二轴承Bp2的轴向外端的径向外部的情况,但也可以将油保持板27形成为沿第二端壁21B的周向延伸的圆弧状,覆盖一部分的凹部21z2的开口面的径向外部和一部分的第二轴承Bp2的轴向外端的径向外部。
另外,行星轮P的第一行星轮部P1是特定行星轮部的一例,配置于传动箱主体21的第一端壁21A与第一轮架部C1的对置面之间。而且,在该对置面划定有收容第一行星轮部P1的齿轮泵室28。
如图3和图9所明示,齿轮泵室28通过在上述对置面中的一个面(即第一端壁21A的外侧面)形成泵室划定用的凹部21Ac,从而被划定在该凹部21Ac与上述对置面中的另一个面(即第一轮架部C1的内侧面)之间。另外,也能够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实施在上述对置面中的另一个面(即第一轮架部C1的内侧面)形成泵室划定用的凹部的变形例。另外,也能够实施在上述对置面中的第一端壁21A的外侧面和第一轮架部C1的内侧面双方形成泵室划定用的凹部21Ac的变形例。
由图3可知,第一行星轮部P1的齿轮齿的外径与齿轮泵室28的内径大致一致,即,该齿轮齿与齿轮泵室28的内周面处于在径向上对置、接近的位置。另外,第一行星轮部P1的轴向两侧面与齿轮泵室28的轴向两内侧面(即凹部21Ac的底面和第一轮架部C1的内侧面)的对置面位于在轴向上比较接近的位置。
因此,当行星轮P旋转时,保持于第一行星轮部P1的齿轮齿的谷部的润滑油沿着齿轮泵室28的内周面从传动箱20的外周侧向中心部侧供给,其一部分也向太阳轮31的前端面与第一端壁21A的外侧面之间的所述第一空间部25供给。而且,第一行星轮部P1和齿轮泵室28构成承担润滑油的上述供给的齿轮泵GP。
而且,在行星轮P旋转时,保持于第一行星轮部P1的齿轮齿的谷部的润滑油通过与太阳轮31的啮合而从该谷部被压出。此时,如上所述,太阳轮31与第一行星轮部P1彼此以螺旋齿啮合,而且螺旋齿的螺旋角被设定为通过两齿轮啮合而将润滑油向第一空间部25侧压出。更具体而言,在太阳轮31与第一行星轮部P1啮合而两齿轮旋转时,第一行星轮部P1的各齿轮齿被设定为从其轴向外侧与太阳轮31的齿轮齿啮合,并通过进一步旋转而与轴向内侧的齿轮齿啮合。由此,通过齿轮泵GP从传动箱20的外周侧供给的润滑油能够高效地到达第一空间部25。
另外,第一轮架部C1及第一端壁21A的外周壁部C1o、21Ao的一部分处于浸渍于贮存在变速箱10内的底部的润滑油中的高度。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轮架部C1的外周壁部C1o,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能够将变速箱10内的贮存润滑油搅起的多个搅起用突部2t。上述的各外周壁部C1o、21Ao是传动箱20的具有最大外径的外周部分,是传动箱20的特定外周壁部的一例。
另外,第一端壁21A的外周壁部21Ao具有使第一行星轮部P1的一部分从传动箱20的外周面露出的多个油导入窗21Aw,各油导入窗21Aw与一部分的搅起用突部2t在轴向上相邻配置。另外,搅起用突部2t也可以代替图示例的结构,或者在此基础上,设置于第一端壁21A的外周壁部21Ao的与油导入窗21Aw相邻的部位。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在第一轮架部C1的内侧面形成有泵室划定用的凹部的变形例的情况下,齿轮泵GP的油导入窗设置于第一轮架部C1的外周壁部C1o。
差动装置D具备:所述差速箱40,其为第一、第二端壁21A、21B以及连结壁21L的结合体,并从减速器R(轮架C)接受旋转力;以及差动齿轮机构41,其配置于差速箱40内,将差速箱40的旋转力在允许差动旋转的同时分配至一对输出轴51、52。而且,差动齿轮机构41是差动机构的一例。
由图1、图4及图6可知,差动齿轮机构41具备:小齿轮轴42,其两端部与传动箱主体21的一对连结壁21L嵌合、固定(在图示例中利用压入销47防脱),并配置于与第一轴线X1正交的第二轴线X2上;多个(在图示例中为2个)小齿轮43,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小齿轮轴42;以及左右的侧齿轮44,其与各小齿轮43啮合且能够绕第一轴线X1旋转。而且,小齿轮43以及侧齿轮44是差动机构构成齿轮的一例。
小齿轮43和侧齿轮4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锥齿轮构成。两个侧齿轮44作为差动齿轮机构41的输出齿轮发挥功能,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的内端部分别花键嵌合于两个侧齿轮44的内周面。
各小齿轮43的呈球面状的背面经由垫圈绕第二轴线X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连结壁21L的球面状的内表面,另外,各侧齿轮44的平坦的背面经由垫圈绕第一轴线X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第二端壁21A、21B的对置面。另外,垫圈也可以根据需要而省略。
而且,从轮架C传递到传动箱主体21(进而差速箱40)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差动齿轮机构41,在允许差动旋转的同时被分配至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另外,差动齿轮机构41的差动功能是以往公知的,因此省略说明。
另外,传动箱主体21在第一、第二端壁21A、21B之间具备允许小齿轮43以及侧齿轮44向差速箱40内组装的作业窗21w。该作业窗21w划定于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连结壁21L的在周向上相邻且沿着旋转轴线X1分别呈直线状延伸的端缘之间。
用于上述组装的作业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首先,在通过作业窗21w将一对侧齿轮44组装于差速箱40的状态下,通过作业窗21w将小齿轮43装入到与侧齿轮44啮合的位置。接着,一边维持该啮合状态,一边使小齿轮43绕侧齿轮44公转而使齿轮背面与连结壁21L的小齿轮支承面抵接。并且,在该抵接状态下使小齿轮轴42贯插于小齿轮43以及连结壁21L,并且利用压入销47将小齿轮轴42固定于连结壁21L。
另外,作业窗21w具有使构成差动齿轮机构41的全部差动机构构成齿轮(即小齿轮43及侧齿轮44)的齿面的至少啮合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整个齿面)的旋转轨迹在该旋转轨迹的整个轴向宽度上露出到传动箱20之外的尺寸(更具体而言为轴向、周向的各开口宽度)。
而且,由图4可知,本实施方式的作业窗21w的开口面形成为使上述旋转轨迹比该开口面向外侧伸出的形状。换言之,作业窗21w的开口面位于将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连结壁21L的在周向上相邻的端缘相互连结且与图4的纸面正交的假想平面上,根据其位置关系可知,上述旋转轨迹比上述开口面向外侧伸出。
而且,第二行星轮部P2和全部的差动机构构成齿轮43、44以各自的至少一部分经由作业窗21w的开口部而相互对置、且在轴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传动箱20。
由此,在减速器R工作时,能够将从第二行星轮部P2飞散的润滑油直接供给至差速箱40内的所有差动机构构成齿轮(即各小齿轮43以及各侧齿轮44)的齿面的至少啮合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整个齿面),另外,相反地,能够将从差动机构构成齿轮43、44的齿面飞散的润滑油直接供给至第二行星轮部P2,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对差动装置D以及减速器R的润滑效果。在该情况下,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窗21w使所述啮合部分在该旋转轨迹的整个轴向宽度上露出到传动箱20之外,因此容易将传动箱20内飞散的润滑油供给到该啮合部分,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润滑效果。而且,作业窗21w的开口面形成为使所述啮合部分的旋转轨迹比该开口面向外侧伸出的形状,因此能够使该旋转轨迹(进而所述啮合部分)更接近第二行星轮部P2,其结果,能够将从第二行星轮部P2飞散的润滑油更高效地供给至所述啮合部分,另外,相反地,能够将从差动机构构成齿轮43、44飞散的润滑油更高效地供给至第二行星轮部P2,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润滑效果。
另外,第二行星轮部P2和差动齿轮机构41以在轴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传动箱20,由此能够使传动箱20在轴向上缩小相当于第二行星轮部P2和差动齿轮机构41在轴向上相互重叠的长度的量。
另外,传动箱20的传动箱主体21整体铸造成型为一体。而且,传动箱主体21具备:第一、第二输出轴用插入孔21h1、21h2,其能够使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分别在轴向上从两外侧方插入;以及第一、第二行星轮用插入孔21h3、21h4,其能够使行星轮P在轴向上从与第一轮架部C1对置的对置面侧插入。
第一、第二输出轴用插入孔21h1、21h2相当于所述第一、第二轴承凸台部21b1、21b2的中心孔,另外,第一行星轮用插入孔21h3以第二行星轮部P2能够通过的内径贯通形成于第一端壁21A。而且,第二行星轮用插入孔由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壁21B的轴承孔21h4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装置A中,在轴向上,在差动齿轮机构41的一方(在图1中为左方)侧配置有行星轮P的第一行星轮部P1,另外,在差动齿轮机构41的另一方(在图1中为右方)侧配置有作为特定的箱支承轴承的第二箱支承轴承Bc2。即,第一行星轮部P1和第二箱支承轴承Bc2在轴向上位于隔着差动齿轮机构41而相互分离的位置,特别是第二箱支承轴承Bc2存在于在变速箱10内来自减速器R及差动装置D的飞散润滑油难以充分到达的部位。另外,在变速箱主体11的内周面的第一行星轮部P1与第二箱支承轴承Bc2之间嵌合有齿圈32,其有可能成为壁而妨碍润滑油的飞散。
与此相对,第一轮架部C1及第一端壁21A的各外周壁部C1o、21Ao是传动箱20的最大外径部分、即特定外周壁部,能够随着传动箱20的旋转而大量搅起变速箱10内的底部的贮存润滑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加了用于将该特定外周壁部C1o、21Ao搅起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向第二箱支承轴承Bc2侧高效地供给的油供给结构。接下来,一并参照图7、图8以及图10,具体说明该油供给结构的一例。
即,在变速箱主体11的内壁安装有油通路形成体T,该油通路形成体T具备:油收集部Tc,其能够收集第一行星轮部P1和/或上述的特定外周壁部C1o、21Ao在变速箱10内搅起的润滑油,且向上开口;以及油贮存部Ta,其与油收集部Tc相连,且贮存由油收集部Tc收集的润滑油并将该润滑油供给至第二箱支承轴承Bc2。
从与传动箱20的旋转轴线X1正交的投影面观察,油收集部Tc配置在通过旋转轴线X1的铅垂线的一侧(图3中右侧)的变速箱主体11的半周部(即图3中右半周部)的周向中间部。在此,上述的半周部相当于正转时的传动箱20的外周部从变速箱主体11的顶部朝向底部沿周向移动的一侧的半周部,该周向中间部并不仅限于图示例那样的从变速箱主体11的顶部以中心角计为90度的位置,也可以是比上述以中心角计为90度的位置稍小的角度位置或稍大的角度位置。
油通路形成体T由上表面开放的槽状部件构成,以通过在变速箱主体11(更具体而言是躯干部11a及端壁部11s)的内周面连续地凹陷设置的安装槽11g内的方式配置,且固定(例如,如图示例那样用多个螺钉螺纹固定)于变速箱主体11。另外,在变速箱主体11的外表面,在与安装槽11g对应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用于确保槽周壁部分的壁厚的鼓出部11y。
而且,对该油通路形成体T赋予了从其上游端(更具体而言是油收集部Tc的上游端)朝向下游端(更具体而言是油贮存部Ta的下游端)稍微下降的斜度。因此,由油收集部Tc收集到的润滑油在油收集部Tc以及油贮存部Ta中极其缓慢地流下,被供给到面向其下游端的第二箱支承轴承Bc2。另外,油通路形成体T从位于差动机构41的轴向一侧的第一行星轮部P1延伸至位于差动机构41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箱支承轴承Bc2,因此在轴向上形成得较长。
如图3、图8所明示,在变速箱主体11的内周面,以使轴向位置与油收集部Tc的至少一部分(在图示例中为全部)一致的方式形成有切口状凹部11z,该切口状凹部11z将沿着比安装槽11g靠上方的变速箱主体11的内周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油收集部Tc的上部开口。
油贮存部Ta配置为,其中途部分如图4所明确的那样在径向上通过齿圈32与变速箱主体11之间的空间17。更具体而言,油贮存部Ta在齿圈32的外周侧以通过与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止转用突起部32t之间的齿圈32的外周面相面对的空间17的方式配置。
第二箱支承轴承Bc2如前述那样夹装在第二端壁21B的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与变速箱主体11的端壁部11s的第二支承凸台部11b之间。该第二支承凸台部11b是传动箱支承部的一例,第二输出轴52沿轴向贯通该该第二支承凸台部11b的内部。而且,上述端壁部11s具有将第二支承凸台部11b的外周部和内周部连通的切口部11bk,该切口部11bk与端壁部11s的内表面的安装槽11g的径向内端部直接连通。
而且,油通路形成体T(更具体而言是油贮存部Ta)的下游端到达切口部11bk。由此,不仅能够向第二箱支承轴承Bc2供给在油通路形成体T中流下的润滑油,还能够向第二输出轴52与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的嵌合部直接供给该润滑油。
这样,即使第二输出轴52与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的嵌合部被第二箱支承轴承Bc2从变速箱10的内部空间分隔开,也能够从油通路形成体T通过切口部11bk向第二支承凸台部11b的径向内侧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利用来自油通路形成体T的供给润滑油直接且充分地润滑该嵌合部。
接着,对所述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传动装置A中,当利用未图示的动力源(例如电动马达)对太阳轮31进行旋转驱动时,太阳轮31及齿圈32与二级行星轮P的第一及第二行星轮部P1、P2分别相互啮合,将太阳轮31的旋转驱动力二级减速并传递到轮架C。而且,传递到与轮架C一体的传动箱20的旋转驱动力通过作为传动箱20的一部分的差速箱40内的差动齿轮机构41,在允许差动旋转的同时被分配到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进而从该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传递到左右的驱动车轮。
在该传动装置A中,减速器R的轮架C分割构成为对二级行星轮P中的枢轴33的靠第一行星轮部P1的一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一轮架部C1和对该枢轴33的靠第二行星轮部P2的另一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轮架部C2,传动箱20由使差速箱40及第二轮架部C2一体化而成的传动箱主体21和接合、固定于传动箱主体21的第一端壁21A的第一轮架部C1分割构成。而且,第一行星轮部P1配置于第一端壁21A与第一轮架部C1的对置面之间,传动箱主体21具有:多个第一、第二行星轮用插入孔21h3、21h4,它们能够使行星轮P在轴向上从上述对置面侧插入;第一、第二输出轴用插入孔21h1、21h2,它们能够使第一、第二输出轴51、52在轴向上从两外侧方分别插入;以及作业窗21w,其允许差动机构构成齿轮(即小齿轮43以及侧齿轮44)向差速箱40内的组装。
由此,只要在将行星轮P从上述对置面侧插入到传动箱主体21内之后,将第一端壁21A和第一轮架部C1相互间以在其相互间夹着第一行星轮部P1的方式利用螺栓B3接合、固定,就能够容易地将行星轮P组装于传动箱20,不需要在传动箱20的轮架构成部分特别地成型用于该行星轮P组装的专用作业窗。在该情况下,传动箱主体21的铸造工序所需的型芯只需用于连续地成型差速箱40的内表面和与该内表面连续的差动齿轮机构组装用的作业窗21w的型芯即可,因此作为整体而使铸造工序简单化,具有能够实现铸造成本的节减的优越性。
与此相对,在如所述专利文献1那样将支承二级行星轮的大型的轮架(22)与差速箱(38)一起形成为一体物的传动箱结构中,需要在轮架(22)的周壁部成型多个用于将多个行星轮(30)组装于轮架(22)的大的行星轮装入用作业窗。因此,在传动箱的铸造过程中,需要分别准备这些行星轮装入用作业窗的成型用的多个型芯和用于成型差速箱的内表面的型芯,因此作为整体,铸造工序中的型芯的使用数量增加,存在工序复杂化而成本增加的缺点。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动箱主体21具备:第一端壁21A,其嵌合、支承第一输出轴51;第二端壁21B,其与第一端壁21A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并且嵌合、支承第二输出轴52;以及多个连结壁21L,它们在周向上位于与行星轮P的枢轴33以及第二行星轮部P2不同的位置,将第一、第二端壁21A、21B之间一体地结合,上述作业窗21w被划定于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连结壁21L的在周向上相邻的端缘之间。
由此,传动箱主体21通过仅利用多个连结壁21L将其两端壁21A、21B之间结合一体化而成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在相邻的连结壁21L之间容易地形成上述作业窗21w。而且,该连结壁21L与存在于在轴向上与其重叠的位置的二级行星轮P的枢轴33及第二行星轮部P2在周向上存在于不同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将连结壁21L绕过枢轴33及第二行星轮部P2而配置、形成于径向外侧,相应地实现了传动箱主体21的径向小型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传动箱20中,由在传动箱主体21(更具体而言为第一端壁21A)与第一轮架部C1的对置面之间划定的齿轮泵室28和行星轮P的第一行星轮部P1构成齿轮泵GP。由此,通过利用了行星轮P的简单的齿轮泵结构,能够从传动箱20的外周侧向中心部侧(例如第一空间部25)强制地供给润滑油,因此不需要在传动箱20设置专用的润滑油泵,能够实现传动装置A的结构简化,进而实现成本节约。
另外,太阳轮31和第一行星轮部P1彼此以螺旋齿啮合,该螺旋齿的螺旋角被设定为,通过两齿轮啮合,第一行星轮部P1的齿轮齿的谷部内的润滑油被向第一空间部25侧压出。由此,由齿轮泵GP供给的润滑油能够高效地到达第一空间部25。
而且,该行星轮P是一体地具有与太阳轮31啮合的大径的第一行星轮部P1和与齿圈32啮合的小径的第二行星轮部P2的二级行星轮,特别是大径的第一行星轮部P1成为齿轮泵GP的齿轮部,因此通过利用了该大径的第一行星轮部P1的简单的结构,提高了齿轮泵GP的泵效率。
而且,在第一轮架部C1的外周壁部C1o一体地设置有能够搅起贮存于变速箱10内的底部的润滑油的多个搅起用突部2t,另外,在与第一轮架部C1大致相同直径的第一端壁21A的外周壁部21Ao开设有使第一行星轮部P1的一部分向传动箱20外露出的油导入窗21Aw,该油导入窗21Aw与一部分搅起用突部2t在轴向上相邻配置。由此,通过搅起用突部2t根据传动箱20的旋转而搅起变速箱10的贮存油,能够将该润滑油的一部分高效地供给到油导入窗21Aw侧,进一步提高了齿轮泵GP的泵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器R中,齿圈32固定于变速箱10,另一方面,来自动力源的旋转驱动力输入至太阳轮31,因此,伴随着该旋转驱动力的输入,第一行星轮部P1相对于传动箱20的旋转方向向相反方向旋转。此时,由于通过传动箱20的旋转而被搅起的润滑油欲向重力方向落下,因此容易利用与传动箱20向相反方向旋转的第一行星轮部P1将润滑油引入传动箱20内。由此,进一步提高了齿轮泵GP的泵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装置A中,由使差速箱40和第二轮架部C2一体化而成的传动箱主体21和与传动箱主体21的第一端壁21A的外侧面接合的第一轮架部C1分割构成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10的传动箱20,在该第一端壁21A的太阳轮31侧的侧面突出设置有嵌合、支承第一输出轴51的外周部的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该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位于与太阳轮31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外周部嵌合于太阳轮31的中心孔31h。
由此,在传动箱20的分割面、特别是第一端壁21A的能够向外部广泛露出的外侧面,能够容易地加工、形成在轴向上较长的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该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嵌合、支承第一输出轴51,不仅如此,还能够利用该较长的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稳定地嵌合、支承第一输出轴51。而且,该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通过使其与太阳轮31的中心孔31h嵌合,也能够兼用作太阳轮31的支承机构,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对太阳轮31的支承刚性。而且,通过使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与太阳轮31在轴向上重叠,能够抑制与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突出设置相伴的传动箱20的轴向尺寸增加,因此有利于实现传动装置A的轴向小型化。
而且,在太阳轮31的前端面与传动箱主体的第一端壁21A之间,存在伴随着减速器R的工作而在传动箱20内从其外周侧向中心部侧流动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能够流入的第一空间部25,润滑油也被所述齿轮泵GP强制地供给到该第一空间部25。由此,能够经由第一空间部25向太阳轮31与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嵌合部侧高效地供给润滑油,能够无障碍地润滑该嵌合部。
而且,在太阳轮31与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嵌合面之间设置有一端与第一空间部25连通的油路G1,并且该油路G1的另一端在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轴向外侧向面向太阳轮31的中心孔31h与第一输出轴51的外周之间的嵌合部的第二空间部26开口。由此,即使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外周与太阳轮31嵌合而第一输出轴51不在变速箱10内或传动箱20内露出,也能够通过油路G1和第二空间部26对第一输出轴51与第一轴承凸台部21b1的嵌合部充分地供给如上所述向第一空间部25流动来的润滑油(包括来自齿轮泵GP的供给油),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该嵌合部的润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装置A中,在轴向上,在差动齿轮机构41的一侧(图1中的左侧)配置有行星轮P的第一行星轮部P1,另外,在差动齿轮机构41的另一侧(图1中的右侧)配置有第二箱支承轴承Bc2。而且,油通路形成体T设置于变速箱主体11的内壁,该油通路形成体T形成:油收集部Tc,其能够收集第一行星轮部P1和/或传动箱20的特定外周壁部(更具体而言是第一轮架部C1及第一端壁21A的各外周壁部C1o、21Ao)在变速箱10内搅起的润滑油,且向上开口;和油贮存部Ta,其与油收集部Tc相连,且贮存由该油贮存部Ta收集到的润滑油并将该润滑油供给至第二箱支承轴承Bc2。
由此,即使在轴向上隔着差动齿轮机构41而相互分离的位置配置第一行星轮部P1和第二箱支承轴承Bc2,也能够利用油收集部Tc收集第一行星轮部P1和/或特定外周壁部C1o、21Ao搅起的润滑油,并使该润滑油从此处经由油贮存部Ta缓慢且持续地流动、供给至在轴向上分离配置的第二箱支承轴承Bc2,因此能够对第二箱支承轴承Bc2进行充分的润滑。而且,通过从位于差动机构41的轴向一侧的第一行星轮部P1延伸到位于差动机构41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箱支承轴承Bc2而在轴向上变长的油通路形成体T能够发挥在传动装置A的传动中能够暂时贮存比较大量的润滑油的辅助油箱功能,因此能够将传动中的变速箱10内的贮存油面设定得低与该暂时贮存的润滑油相应的量。由此,能够降低传动箱20的润滑油的搅拌阻力,抑制伴随贮存油的搅起而产生的传动效率的降低。
而且,由于第一行星轮部P1是二级行星轮P的大径侧的行星轮部,并且位于该第一行星轮部P1的周边的特定外周壁部C1o、21Ao是传动箱20的最大外径部,因此能够通过该大径的第一行星轮部P1和/或特定外周壁部C1o、21Ao猛烈地搅起贮存于变速箱10内的底部的润滑油,能够提高油收集部Tc的油收集效果。
另外,从与传动箱20的旋转轴线X1正交的投影面观察,上述油收集部Tc配置在通过旋转轴线X1的铅垂线的一侧(图3中的右侧)的变速箱主体11的半周部的周向中间部,在此,该一侧的半周部是正转时(即车辆前进时)的传动箱20的外周部从变速箱主体11的顶部朝向底部沿周向移动的一侧的半周部。由此,能够将从正转时的传动箱20的特定外周壁部C1o、21Ao和/或第一行星轮部P1飞散而欲沿着变速箱主体11的内周向下流动的润滑油高效地收集到油收集部Tc。
另外,上述油通路形成体T由槽状部件构成,该槽状部件以在凹陷设置于变速箱主体11的内周的安装槽11g内通过的方式固定(例如螺钉固定)于变速箱主体11。而且,在变速箱主体11的内周,以使轴向位置与油收集部Tc的至少一部分(在图示例中为大致全部)一致的方式形成有切口状凹部11z(参照图3、图8),该切口状凹部11z将沿着安装槽11g的上方的变速箱主体11的内周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油收集部Tc的上部开口。由此,能够将从正转时的传动箱20的特定外周壁部C1o、21Ao和/或第一行星轮部P1飞散而欲沿着变速箱主体11的内周向下流动的润滑油更高效地收集到油收集部Tc。
而且,上述油贮存部Ta及安装槽11g配置为,其中途部分如图4中明确的那样在径向上通过齿圈32与变速箱主体11之间的空间17,因此,即使第一行星轮部P1和第二箱支承轴承Bc2被齿圈32在变速箱主体11的内表面上沿轴向分隔开,也能够越过齿圈32无障碍地供给润滑油。
另外,特别是在嵌合、固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变速箱主体11的内周的齿圈32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止转用突起部32t,油贮存部Ta在齿圈32的外周侧,以通过与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止转用突起部32t之间的齿圈32的外周相面对的空间17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在该2个止转用突起部32t之间利用齿圈32的外周侧的空间,合理地处理油贮存部Ta。
另外,如上所述,在传动箱20的至少一方的特定外周壁部C1o、21Ao突出设置有多个润滑油搅起用突部2t,因此,能够利用该搅起用突部2t更高效地搅起贮存于变速箱主体11的底部的润滑油,能够进一步提高油收集部Tc的油收集效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传动装置A中,减速器R中的二级行星轮P的枢轴33借助于第一轴承Bp1将大径的第一行星轮部P1侧的一端部支承于第一轮架部C1,另外借助于第二轴承Bp2将小径的第二行星轮部P2侧的另一端部支承于第二轮架部C2。并且,在这些第一、第二轴承Bp1、Bp2中,特别是仅对第一轴承Bp1选定支承轴向一侧和另一侧的推力载荷的轴承(例如球轴承),另一方面,对第二轴承Bp2选定不支承推力载荷的轴承(例如滚针轴承)。
这样,不使第二轴承Bp2负担推力载荷,因此能够实现第二轴承Bp2(进而轴承面21h4)的径向小型化,进而能够实现包含第二轮架部C2的第二端壁21B的第二轴承Bp2周围的壁部分的径向小型化。其结果是,传动箱20即使在其上设置包含二级行星轮P的行星轮式的减速器R和差动装置D双方,也能够特别有效地使第二端壁21B的上述壁部分在径向上小型化。而且,由于与第二轴承Bp2相邻的第二行星轮部P2的直径较小,因此能够实现变速箱主体11的围绕上述壁部分及第二行星轮部P2的周壁部分的径向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动箱20的与第二轮架部C2一体化的第二端壁21B具备:多个轴承面21h4(枢轴支承部),其以贯通第二端壁21B的方式形成,并借助于第二轴承Bp2支承枢轴33的另一端部;圆形状的凹部21z1,其在径向上比第二轴承Bp2靠内侧的位置处凹陷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壁21B的外侧面,该凹部21z1的底面位于比轴承面21h4的轴向外端在轴向上靠内侧的位置;以及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其比该凹部21z1的底面向轴向外侧突出,并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第二输出轴52。并且,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的外周部借助于第二箱支承轴承Bc2支承于在变速箱主体11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第二支承凸台部11b,这些第二箱支承轴承Bc2及第二支承凸台部11b各自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21z1内。
由此,由于不承受推力载荷的第二轴承Bp2形成为径向宽度窄且轴向宽度宽的关系,在支承第二轴承Bp2的第二端壁21B的外侧面,在比第二轴承Bp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够形成大径且在轴向上较深的凹部21z1,能够实现第二端壁21B的多余厚度削减。而且,利用该大径且在轴向上较深的凹部21z1的空间,能够分别合理地配置支承第二输出轴52的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围绕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的第二箱支承轴承Bc2、甚至变速箱主体11侧的第二支承凸台部11b,因此,相应地有利于实现传动装置A的轴向小型化。
并且,在上述的第二端壁21B的外侧面,在径向上比第二轴承凸台部21b2靠外侧且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第二轴承Bp2彼此之间形成有凹部21z2,覆盖凹部21z2的开口面的径向外部和第二轴承Bp2的外端的至少一部分的环状的油保持板27被配置为以跨越凹部21z2和第二轴承Bp2的方式沿周向延伸。由此,在传动箱20旋转时,能够利用离心力使凹部21z2内的润滑油偏向凹部21z2内的径向外侧而进行保持。另外,若该传动箱20的旋转停止,则到此为止保持于凹部21z2内的润滑油能够沿着油保持板27自然流下而向第二轴承Bp2侧引导,因此能够提高针对第二轴承Bp2的润滑效果。
而且,由于不承受推力载荷的第二轴承Bp2如前述那样形成为径向宽度窄且轴向宽度宽的关系,在支承第二轴承Bp2的第二端壁21B的外侧面,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轴承Bp2相互间,能够形成大径且在轴向上较深的凹部21z2,能够实现第二端壁21B的多余厚度削减。而且,能够利用该大径且较深的凹部21z2的空间来提高润滑油的保持容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动箱20能够通过分割构成变速箱10的变速箱主体11及盖体12彼此的对置面而装入变速箱主体11内,与传动箱20的支承第二轴承Bp2的壁部分(即第二端壁21B)的最大外径相比,固定于变速箱主体11的齿圈32的内径形成得较大。由此,能够在将油路形成体T和齿圈32预先装入并固定在变速箱主体11内的状态下,从上述对置面将传动箱20组装到该变速箱主体11内。另外,不承受推力载荷的第二轴承Bp2的径向宽度窄,能够使第二端壁21B的支承第二轴承Bp2的所述壁部分小径化,与此相关,还能够实现使该壁部分通过的齿圈32、固定该齿圈32的变速箱主体11的径向小型化。
另外,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二行星轮部P2与差动机构41在轴向上相互重叠的结构中,为了合理地避免第二行星轮部P2与差动机构41的干涉,使第二行星轮部P2小径化是有利的,另外,为了将减速器R的减速比设定得较高,相对于第一行星轮部P1使第二行星轮部P2小径化也是有利的。但是,若使第二行星轮部P2小径化,则与其啮合的齿圈32也小径化,伴随于此,齿圈32的内径与第二端壁21B的支承第二轴承Bp2的壁部分的外径接近,该壁部分难以通过或者不易通过齿圈32内。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二轴承Bp2设为不支承推力载荷的轴承,能够使该轴承周围的上述壁部分充分地小型化,上述壁部分能够顺利地通过齿圈32内。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传动装置A的输入部(太阳轮31)赋予旋转驱动力的动力源而例示了电动马达,但也可以代替电动马达或在电动马达的基础上将车载的发动机作为动力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传动装置A实施于车辆(例如汽车)用传动装置,利用该传动装置A中的差动装置D向车辆的左右的驱动车轮分配、赋予旋转驱动力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差动装置D用作中央差速器而向车辆的前后的驱动车轮分配、赋予旋转驱动力。或者,也可以将本发明的传动装置A作为车辆以外的各种机械装置中的、将减速器R及差动装置D复合而成的传动装置来实施。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行星轮P的第一、第二行星轮部P1、P2与枢轴33一体化而成的结构,但也可以将借助于连结轴部将第一、第二行星轮部P1、P2结合、一体化而成的行星轮部结合体和枢轴33设为不同的部件,在该情况下,使上述行星轮部结合体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于枢轴33。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差动装置D中小齿轮43为2个的情况,但小齿轮43也可以为3个以上,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配置与小齿轮43的个数对应的小齿轮轴42以及连结壁21L。

Claims (6)

1.一种传动装置,其具备:
减速器(R),其具有太阳轮(31)、与该太阳轮(31)呈同心状地配置并固定于变速箱(10)的齿圈(32)、与所述太阳轮(31)及所述齿圈(32)啮合的多个行星轮(P)、以及借助于枢轴(33)将该多个行星轮(P)分别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轮架(C);以及
差动装置(D),其具有从所述减速器(R)接受旋转力的差速箱(40)、以及配置于该差速箱(40)内且将所述旋转力在允许差动旋转的同时分配至一对输出轴(51、52)的差动机构(41),
所述行星轮(P)是一体地具有第一行星轮部(P1)和第二行星轮部(P2)的二级行星轮,该第一行星轮部(P1)与所述太阳轮(31)啮合,该第二行星轮部(P2)形成为直径比该第一行星轮部(P1)小且与所述齿圈(32)啮合,并且所述第一、第二行星轮部(P1、P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通过与对方齿轮(31、32)啮合而承受推力载荷的齿轮齿,
将所述轮架(C)与所述差速箱(40)结合而成的传动箱(2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变速箱(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33)的所述第一行星轮部(P1)侧的一端部借助于第一轴承(Bp1)支承于所述传动箱(20),所述枢轴(33)的所述第二行星轮部(P2)侧的另一端部借助于第二轴承(Bp2)支承于所述传动箱(20),并且仅由这些第一、第二轴承(Bp1、Bp2)中的该第一轴承(Bp1)支承轴向一侧及另一侧的所述推力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行星轮部(P2)和所述差动机构(41)以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传动箱(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箱(10)由变速箱主体(11)和盖体(12)在轴向上分割构成,该变速箱主体(11)在内周固定所述齿圈(32),该盖体(1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所述变速箱主体(11)接合,
所述传动箱(20)能够通过所述变速箱主体(11)和所述盖体(12)彼此的对置面而装入到该变速箱主体(11)内,
所述齿圈(32)的内径比所述传动箱(20)的支承所述第二轴承(Bp2)的端壁(21B)的最大外径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箱(20)的靠近所述第二行星轮部(P2)的端壁(21B)具备:多个枢轴支承部(21h4),其借助于所述第二轴承(Bp2)支承所述枢轴(33)的另一端;凹部(21z1),其在径向上比所述第二轴承(Bp2)靠内侧的位置处凹陷设置于所述端壁(21B)的外侧面,该凹部(21z1)的底面位于在轴向上比所述枢轴支承部(21h4)的轴向外端靠内侧的位置;以及轴承凸台部(21b2),其比所述凹部(21z1)的所述底面向轴向外侧突出,并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一方的所述输出轴(52),
所述轴承凸台部(21b2)的外周部借助于箱支承轴承(Bc2)支承于在所述变速箱(10)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支承凸台部(11b),
所述箱支承轴承(Bc2)和所述支承凸台部(11b)各自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凹部(21z1)内。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箱(20)的靠近所述第二行星轮部(P2)的端壁(21B)具备:多个枢轴支承部(21h4),其以沿轴向贯通该端壁(21B)的方式形成,并借助于所述第二轴承(Bp2)支承所述枢轴(33);以及轴承凸台部(21b2),其在径向上比所述第二轴承(Bp2)靠内侧的位置处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一方的所述输出轴(52),
在所述端壁(21B)的外侧面,在径向上比所述轴承凸台部(21b2)靠外侧且在周向上相邻的至少2个所述第二轴承(Bp2)之间形成有凹部(21z2),
覆盖所述凹部(21z2)的开口面的径向外部和所述第二轴承(Bp2)的轴向外端的径向外部的油保持部件(27)被配置为跨越该凹部(21z2)和该第二轴承(Bp2)而沿周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箱(20)的靠近所述第二行星轮部(P2)的端壁(21B)具备:多个枢轴支承部(21h4),其以沿轴向贯通该端壁(21B)的方式形成,并借助于所述第二轴承(Bp2)支承所述枢轴(33);以及轴承凸台部(21b2),其在径向上比所述第二轴承(Bp2)靠内侧的位置处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一方的所述输出轴(52),
在所述端壁(21B)的外侧面,在径向上比所述轴承凸台部(21b2)靠外侧且在周向上相邻的至少2个所述第二轴承(Bp2)之间形成有凹部(21z2),
覆盖所述凹部(21z2)的开口面的径向外部和所述第二轴承(Bp2)的轴向外端的径向外部的油保持部件(27)被配置为跨越该凹部(21z2)和该第二轴承(Bp2)而沿周向延伸。
CN201980100328.1A 2019-09-11 2019-09-11 传动装置 Active CN114450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35639 WO2021048942A1 (ja) 2019-09-11 2019-09-11 伝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0506A CN114450506A (zh) 2022-05-06
CN114450506B true CN114450506B (zh) 2023-12-12

Family

ID=74866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0328.1A Active CN114450506B (zh) 2019-09-11 2019-09-11 传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9882B2 (zh)
JP (1) JP7268173B2 (zh)
CN (1) CN114450506B (zh)
DE (1) DE112019007707T5 (zh)
WO (1) WO20210489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26076B1 (ko) * 2021-12-17 2024-01-17 주식회사 모터온 고출력 및 높은 내구성을 갖는 모터용 콤팩트 감속 장치
DE102022102647B3 (de) 2022-02-04 2023-04-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netengetriebe und elektrischer Achsantriebsstra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3644A (ja) * 1994-04-25 1995-11-07 Toyota Motor Corp 遊星歯車装置
US5728022A (en) * 1996-04-29 1998-03-17 Schultz; Weston L. Automotive transaxle having a two-speed final drive
JP3287972B2 (ja) * 1995-03-06 2002-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6499794A (zh) * 2014-02-03 2017-03-15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CN106895127A (zh) * 2015-12-18 2017-06-27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01850B1 (en) * 2001-03-14 2002-06-11 New Venture Gear, Inc. Electric drive axle for hybrid vehicle
DE102004024086A1 (de) * 2004-05-14 2005-12-08 Audi Ag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US8998765B2 (en) * 2010-07-14 2015-04-07 E-Aam Driveline Systems Ab Axle assembly with torque distribution drive mechanism
US8998764B2 (en) * 2013-03-13 2015-04-07 E-Aam Driveline Systems Ab Drive module having planetary transmission with nested ring gea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3644A (ja) * 1994-04-25 1995-11-07 Toyota Motor Corp 遊星歯車装置
JP3287972B2 (ja) * 1995-03-06 2002-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動力伝達装置
US5728022A (en) * 1996-04-29 1998-03-17 Schultz; Weston L. Automotive transaxle having a two-speed final drive
CN106499794A (zh) * 2014-02-03 2017-03-15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CN106895127A (zh) * 2015-12-18 2017-06-27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16567A1 (en) 2022-10-06
JP7268173B2 (ja) 2023-05-02
WO2021048942A1 (ja) 2021-03-18
US11649882B2 (en) 2023-05-16
JPWO2021048942A1 (zh) 2021-03-18
CN114450506A (zh) 2022-05-06
DE112019007707T5 (de) 2022-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01833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290217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14375375B (zh) 传动装置
JP5905737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14450506B (zh) 传动装置
JP6087008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6191418A (ja) 差動装置
CN108202596B (zh) 动力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4423968B (zh) 传动装置
WO2020110417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21048938A1 (ja) 伝動装置
WO2021048940A1 (ja) 伝動装置
JP2012149692A (ja) 差動装置
JP7442017B2 (ja) 伝動装置
JP7442015B2 (ja) 伝動装置
JP7442016B2 (ja) 伝動装置
WO2023190129A1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WO2023162153A1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におけるブリーザ構造
WO2023162155A1 (ja) 伝動装置
US20210356033A1 (en) Differential device
US20220065338A1 (en) Differential device
CN118829809A (zh) 传动装置及动力单元
CN117063000A (zh) 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