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32587B - 一种微针贴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针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32587B CN114432587B CN202111530647.1A CN202111530647A CN114432587B CN 114432587 B CN114432587 B CN 114432587B CN 202111530647 A CN202111530647 A CN 202111530647A CN 114432587 B CN114432587 B CN 1144325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needle
- protrusion
- skin
- needle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46—Solid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针贴,包括基底层和设置于基底层上的微针,微针至少一个,微针包括微针主体和设置在微针主体上的至少1个凸起,凸起沿着微针的径向由针尖向基底层的方向延伸,且具有远离微针主体的尖端。其有益效果是,微针上设置凸起,凸起沿微针的径向由针尖向基底层的方向延伸,微针穿刺并进入皮肤后,微针通过凸起锚固于皮肤中,增大了微针与皮肤的抓持力,防止微针因皮肤弹性形变推挤而脱离皮肤,实现持续、精准给药,并保证给药效果。使用时,将微针扎入皮肤后,微针上的凸起嵌入皮肤中,增强微针与皮肤的粘附力,从而实现微针扎入皮肤后能够立即撕除基底层,提高微针贴使用时的舒适度和美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针贴。
背景技术
近百年来,金属注射针作为药物注射的主流器具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但金属注射针使用时带来的疼痛和恐惧,让部分人(尤其是儿童)难以接受。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用于药物注射的微针贴问世。
微针贴普遍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基底层和微针,微针可溶解。使用时,将微针贴设置微针的一侧按压于皮肤上,至微针穿刺入皮肤且基底层贴合于皮肤。由于微针的长度较短,微针穿刺入皮肤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患者神经损伤及疼痛,进而逐渐被公众认可。
为实现将微针稳定嵌入皮肤,现有的微针的周向表面为非平滑表面,以提高微针与皮肤的抓持力,使微针稳定嵌入皮肤中直至微针溶解,进而提高微针的给药效果。当微针扎入皮肤后,因为皮肤同时具有弹性和刚性,微针与皮肤无法很好的贴合,皮肤易于向微针的非光滑表面施力,而将微针挤出,导致微针在皮肤中的锚固效果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针贴,其解决现有技术中微针扎入皮肤后在皮肤中嵌合不稳定,易于被皮肤挤出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针贴,包括基底层和设置于所述基底层上的微针,所述微针至少一个,所述微针包括微针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微针主体上的至少1个凸起,所述凸起沿着所述微针的径向由针尖向所述基底层的方向延伸,且具有远离所述微针主体的尖端。
根据本发明,所述凸起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的轴线间的夹角为α,15°≤α≤75°。
根据本发明,所述凸起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的轴线间的夹角为α,30°≤α≤60°。
根据本发明,所述凸起的数量≥2个时,沿着所述微针的针座向所述针尖延伸的方向,多个所述凸起的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依次增大。
根据本发明,所述凸起的数量为3个时,沿着所述微针的所述针座向所述针尖延伸的方向,所述凸起依次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
所述第一凸起的尖端与所述基底层的垂直距离H1为100μm~130μm,从所述第一凸起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1为30μm;所述第二凸起的尖端与所述基底层间的垂直距离H2为250μm~350μm,从所述第二凸起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100μm;所述第三凸起的尖端与所述基底层间的垂直距离H3为250mm~450mm,从所述第三凸起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3为50μm;
所述第一凸起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轴线间的夹角为45°,所述第二凸起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轴线间的夹角为30°,所述第三凸起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轴线间的夹角60°。
根据本发明,所述微针的针座的水平投影呈扇形且所述微针主体为水平投影呈扇形的锥体;
所述凸起位于所述微针主体上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上,所述微针主体上的所述凸起朝向相同。
根据本发明,所述微针主体为水平投影呈椭圆扇形的椎体,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微针主体连接椭圆扇形底面尖端的棱上,且位于所述微针主体水平投影的短轴侧。
根据本发明,所述微针主体为棱锥,所述凸起位于所述微针主体的棱上。
根据本发明,所述微针和所述基底层的连接处,且在所述微针上形成应力点结构。
根据本发明,所述微针和所述基底层一体成型,所述基底层无黏性。
根据本发明,沿所述微针的所述针座向所述针尖延伸的方向,所述凸起的数量为个时,所述凸起依次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
所述第一凸起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所述微针主体的方向倾斜设置;
所述第二凸起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远离所述微针主体的方向倾斜设置,且抵靠在模具成型腔的周向侧壁。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凸起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
所述第二凸起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所述微针主体的方向倾斜设置;
所述第三凸起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远离所述微针主体的方向倾斜设置,且抵靠在模具成型腔的周向侧壁。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微针贴,包括基底层和设置于基底层上的微针,通过在微针上设置凸起,凸起沿着微针的径向由针尖向基底层的方向延伸,以使微针穿刺并进入皮肤后,微针通过凸起锚固于皮肤中,增大了微针与皮肤的抓持力,防止微针因皮肤弹性形变推挤而脱离皮肤,实现持续、精准给药,并保证给药效果。
使用时将微针扎入皮肤后,微针上的凸起和/或针尖突出于针座的部分嵌入皮肤中,增强微针与皮肤的粘附力,从而实现微针扎入皮肤后能够立即撕除基底层,提高微针贴使用时的舒适度和美观性,特别是儿童、宠物、精神病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抓挠或舔舐基底层的情况,而避免导致微针脱落。在撕扯去除基底层的过程中,由于凸起锚固于皮肤中,微针与皮肤的抓持力增加,能够确保在去除基底层时,微针不随基底层一并移动而脱离皮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微针贴中的微针主体为水平投影呈扇形的锥体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微针扎入皮肤后的溶解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的微针贴中的微针主体为三棱锥时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主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微针贴中微针主体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的示意图(微针主体上设置4个凸起,沿微针主体的周向侧壁相对设置各两个凸起);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微针贴中微针主体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的示意图(微针主体上设置8个凸起,沿微针主体的周向侧壁对称设置各两个凸起);
图10为图9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2为图9的俯视图;
图13为图9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微针贴中微针主体为四棱锥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主视图;
图16为设有不同凸起的微针扎入皮肤的扎入力和拔出力实验数据。
【附图标记说明】
4:微针;41:微针主体;411:针尖;412:中部;413:针座;42:凸起;421:第一凸起;422:第二凸起;423:第三凸起;
T0:微针刚扎入皮肤时的状态;
T1:微针扎入皮肤20分钟后的状态;
T2:微针扎入皮肤40分钟后的状态;
T3:微针扎入皮肤60分钟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4的定向为参照。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针贴,微针贴包括基底层和至少一个微针4,至少一个微针4布置在基底层的底部。微针4自身承载药物成分,且可在皮肤中溶解。
进一步,参照图1-13所示,微针4包括微针主体41。在竖直方向上,微针主体41依次包括针尖411、中部412和针座413。针座413与基底层连接。微针主体41的周向可以采取非平滑表面的设置,例如,中部412的周向设置至少一个凸起42,凸起42沿着微针4径向延伸,具有远离微针主体41的尖端,或者,针尖411的周向突出于针座413。
因为,当微针4位于皮肤中时,需要考虑微针4是否能够在其完全溶解之时,仍然保留在皮肤中所需位置,因此,通过上述设置来增加微针4对于皮肤的抓持力。
具体地,微针4具有如下优势:
微针4穿刺并进入皮肤后,微针4通过凸起42及针尖411突出于针座413的部分锚固于皮肤中,增大了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防止微针4因皮肤弹性形变推挤而脱离皮肤,实现持续、精准给药,并保证给药效果。
使用时将微针4扎入皮肤后,微针4上的凸起42或者针尖411突出于针座413的部分嵌入皮肤中,增强微针4与皮肤的粘附力,从而实现微针4扎入皮肤后能够立即撕除基底层,提高微针贴使用时的舒适度和美观性,特别是儿童、宠物、精神病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抓挠或舔舐基底层的情况,而避免导致微针4脱落。
在撕扯去除基底层的过程中,由于凸起42及突出于针座413的部分锚固于皮肤中,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增加,能够确保在去除基底层时,微针4不随基底层一并移动而脱离皮肤。
优选地,在微针主体41的中部412设置凸起42,以便于凸起42嵌入皮肤中,增强微针4与皮肤的粘附力。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的中部412,能够避开微针主体41上针尖411的薄弱区域,保证微针4强度,避免微针4扎入皮肤时因强度不够出现针尖411断裂而导致微针4失效。另一方面,将凸起42设置在微针主体41的中部412,以在针尖411穿刺并进入皮肤的过程中形成通道,由于针尖411上无其它结构,刺入阻力小,且因皮肤恢复形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可引导微针4及凸起42顺利进入皮肤中,避免或减小凸起42在穿刺并进入皮肤的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问题的发生或发生几率,进而保证微针4完全进入皮肤后,因皮肤具有弹性,形变后会恢复的特性而使微针4能够稳定嵌合在皮肤中。
优选地,凸起42在中部412沿着微针4的径向由针尖411向基底层的方向延伸,以使凸起42形成倒刺状结构,微针4可稳定锚固于皮肤中,进而增大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避免皮肤向微针4施力,而将微针4挤出。
凸起42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的轴线间的夹角α优选为15°≤α≤75°,更优选为30°≤α≤60°,使微针4扎入皮肤后凸起42在皮肤中能有效的二次扎入皮肤中,从而使微针主体41与凸起42之间锚固住皮肤,增强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增加微针4与皮肤之间的阻力,防止撕除基底层时微针4被基底层一同拖带出来而脱离皮肤。或者,微针贴粘附于皮肤后,由于皮肤分泌物过多导致黏性的基底层不能很好粘附于皮肤上时,微针4被皮肤挤出,又或者基底层为无黏性的基底层时,微针4扎入皮肤后被皮肤挤出,从而满足对黏性的基底层过敏人群的微针4使用需求。
当夹角α>75°时,微针4扎入皮肤过程中阻力大,容易断针,且当微针4扎入皮肤后,因为皮肤同时具有弹性和刚性,微针4与皮肤无法很好的贴合,皮肤易于从微针主体41与凸起42之间滑出,凸起42在皮肤中的二次扎入效果差,微针4在皮肤中的锚固效果差。当夹角α<15°时,微针主体41与凸起42之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太小,微针4与皮肤之间的阻力小,容易滑出皮肤中,无法实现凸起42在皮肤中的二次扎入,使微针4在皮肤中的锚固效果差。
进一步,在微针贴上,微针4与基底层的连接处形成应力点结构,应力点结构为设置于基底层上的基底通孔。基底通孔设置于基底层设置微针4相邻的一侧,且基底通孔位于微针4设有凸起42一侧。
通过在微针4上设置应力点结构,以在微针贴使用时,微针4扎入皮肤后,手抓持基底层,沿微针4设置凸起42一侧向未设置凸起42一侧的方向揭起基底层。基底层在设置微针4相邻的一侧设置基底通孔,基底通孔与微针4相接处的应力点结构处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由此处揭开基底层的临界应力较小。在撕除基底层的过程中,由应力点结构处产生的撕除裂纹围绕微针4的两侧延伸后相交。同时,微针4通过凸起42嵌合在皮肤中,微针4与皮肤间抓持力较大,微针4与皮肤间的抓持力大于揭开基底层时,基底层与微针4断裂分离的力,因此,微针4扎入皮肤后,微针4与基底层可容易且快速地分离,进而撕扯去除基底层。去除基底层后,仅将微针4留存于皮肤中,进而提高了微针贴使用的舒适度和美观性,特别是儿童、宠物、精神病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抓挠或舔舐基底层的情况,而避免导致微针4脱落。
进一步的,应力点结构还可以为设置于微针贴的基底层的基底通孔及设置于微针4的针座413上的导向口414,导向口414位于微针4的针座413两侧与基底通孔的接合处,且导向口414位于针座413的周向侧壁上。当微针4扎入皮肤后,沿微针4设置凸起42一侧向未设置凸起42一侧的方向揭起基底层时,撕扯外力作用于基底层上并通过基底层传递至导向口414。导向口414能够降低基底层与微针4的针座413之间的临界分离力,且导向口414可引导基底层与微针4分离所形成的裂痕。由于微针4上设有的凸起42能够使微针4稳定的嵌合于皮肤中,基底层在外力及微针4与皮肤的嵌合力的合力作用下,裂痕能够精准的沿着导向口414围绕微针4的针座413周向侧壁的方向延伸,并在相邻两组第一微针4和基底通孔之间的基底层上交汇,使微针4与基底层彻底分离。
进一步,参照图1-13所示,微针主体41可以为多种形状,包括水平投影呈扇形的锥体、水平投影呈椭圆扇形的椎体、三棱锥和四棱锥等其他形状。
为更好的解释说明,作为示例,如下为微针4中,几种形状的微针主体41上设置凸起42的具体设置方式:
参照图1-4所示,当微针4的针座413的水平投影呈扇形且微针主体41为水平投影呈扇形的锥体时: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上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上,一方面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另一方面微针4扎入皮肤后扇形区域接触的皮肤形变大,而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接触区域的皮肤形变较小,皮肤与微针4表面的凸起42可以比较好的贴合,促进凸起42与皮肤的锚固作用。
进一步,沿针座413向针尖411延伸的方向,凸起42的数量至少为1个,优选设置2-3个,且凸起42依次沿着微针主体41上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上设置。若只设置1个凸起42,随着微针4扎入皮肤中凸起42溶解,则微针4与皮肤之间无法持续保持稳定的皮肤抓持力,微针4容易被皮肤推挤出来。而凸起42数量越多则单个凸起42的体积越小,凸起42越容易被溶解而失去与皮肤的抓持力作用。
如图1-4所示,当凸起42的数量为2个以上时,沿着微针4的针座413向针尖411方向,多个凸起42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依次增大,以增大并持续实现微针4与皮肤间的抓持力。
当微针4沿针座413向针尖411延伸的方向设置两个凸起42时,凸起42依次包括第一凸起421和第二凸起422。凸起42的形状设置为不影响脱模。具体为:
第一凸起421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微针主体41的方向倾斜设置,第二凸起422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抵靠在模具的成型腔的周向侧壁,以避免第一凸起421影响第二凸起422的脱模。
当微针4沿针座413向针尖411延伸的方向设置大于两个凸起42时,凸起42依次包括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及其他凸起42、第三凸起423。凸起42的形状设置为不影响脱模。具体为:
第一凸起421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位于第一凸起421和第三凸起423之间的第二凸起422及其他凸起42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微针主体41的方向倾斜设置。第三凸起423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抵靠在模具的成型腔的周向侧壁。通过上述设置,以避免凸起42间影响脱模。
优选地,凸起42依次包括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且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的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依次增大。
优选地,第一凸起421的尖端与基底层的垂直距离H1为100μm~130μm,从第一凸起421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1为30μm;第二凸起422的尖端与基底层间的垂直距离H2为250μm~350μm,从第二凸起422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100μm;第三凸起423的尖端与基底层间的垂直距离H3为250mm~450mm,从第三凸起423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3为50μm。第一凸起421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α1为45°,第二凸起422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即经过针尖411的竖直线)间的夹角α2为30°,第三凸起423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α3为60°。因为皮肤具有弹性及刚度,微针4与皮肤无法紧密贴合,第三凸起423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α3为60°,从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3为50μm,微针4扎入皮肤后与皮肤之间存在一定间隙,第三凸起423与皮肤之间的二次扎入效果较弱;但第二凸起422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α2为30°,从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100μm,与皮肤之间的间隙相对较小,贴合度相对较好,当皮肤恢复形变预将微针4挤出时,第二凸起422易与皮肤产生二次扎入,加强微针4与皮肤的阻力,使微针4可以停留在皮肤中,且当微针4扎入皮肤且皮肤恢复一定形变后,皮肤与微针4上的第三凸起423和第一凸起421的间隙相对减小,贴合度较好,可较好实现二次扎入皮肤中,从而使微针4稳定的嵌合在皮肤中。此外,因微针4扎入皮肤后第一凸起421位于皮肤角质层,溶解速度较慢,因此第一凸起421的体积不宜过大。表1为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不同的实施例及对比实施例微针4扎入皮肤的扎入力和拔出力实验数据。
参照图4所示,通过上述设置的凸起42,以使微针4穿刺并进入皮肤后,第一凸起421位于角质层中,通常认为,角质层附近的皮肤含水量低,因此,嵌合此处的第一凸起421溶解速度较慢,第一凸起421虽体积最小但仍可以提供更长时间的皮肤抓持力。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均嵌合在角质层下方,此处的皮肤含水量较高,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的溶解速度较快,由于第二凸起422的体积小于第三凸起423的体积,因此,第三凸起423的溶解时间长于第二凸起422的。在微针4进入皮肤后的初始阶段,皮肤反弹力最强,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可以提供较强的皮肤抓持力以抵消皮肤反弹力,进而使微针4稳定嵌合在皮肤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微针主体41、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溶解,微针4对皮肤的抓持力减弱,此时,皮肤的形变量减小且反弹力减弱。当第二凸起422基本完全溶解,第三凸起423未完全溶解仍能起一定的抓持力,且第一凸起421的溶解程度较小,第一凸起421和第三凸起423仍然可以提供足够的皮肤抓持力,以保证微针4稳定的嵌合在皮肤内部。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微针贴的基底层包括如下两种设置形式:
(1)基底层为完整板体:基底层为黏性层。
(2)基底层为镂空板体:基底层上设置至少一个基底通孔,基底通孔与对应的微针4相邻设置,且与微针4上的凸起42同侧设置。基底层与微针4一体成型。基底层无黏性,以避免引起使用者的不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微针主体41为水平投影为椭圆扇形的椎体: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上连接椭圆扇形底面尖端的棱上,且位于微针主体41水平投影的短轴侧。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微针4增加微针4的载药量,满足不同药品对剂型的需求。此外,因人体皮肤为各向异性材料,例如人体躯干皮肤,横向与纵向的弹性有明显差异,横向弹性弱而应力大,纵向弹性强而应力小,纵横向应力值相差将近一倍。皮肤的应力较大可以为微针4扎入提供支撑,以利于微针4扎入。本实施例中的微针4由于椭圆扇形的微针整体呈扁平状,当微针4扎入皮肤时,沿着微针4的长轴方向与躯干或四肢延展方向扎入,因躯干或四肢延展方向的皮肤应力较大,本实施例中扁平状的微针4在更小的外力作用下便可将微针4扎入皮肤中,降低皮肤的疼痛感。
实施例3
参照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微针主体41为三棱锥: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的棱上,以减小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当设置一个凸起42时,凸起42位于垂直于基底层的棱上,以进一步减小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
实施例4
参照图14-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微针主体41为四棱锥: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的棱上,以减小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当设置一个凸起42时,凸起42位于垂直于基底层的棱上,以进一步减小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
实施例5
参照图7-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微针主体41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微针主体41的针尖411为圆锥体,中部412和针座413为圆柱体。微针4的凸起42数量为4个,优选地,沿微针主体41的中部412的周向侧壁相对设置各两个凸起42。
如图7-8所示,当凸起42的数量为4个且分别沿着微针主体41中部412周向侧壁相对设置各两个凸起42时,沿着微针4的针座413向针尖411的方向,相邻两个凸起42的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增大,以增大并持续实现微针4与皮肤间的抓持力。
优选地,设置于微针主体41中部412周向侧壁的凸起42为对称设置,分别为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沿着微针4的针座413向针尖411方向,第一凸起421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小于第二凸起422。
优选地,第一凸起421的尖端与基底层的垂直距离H1为50μm,从第一凸起421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1为50μm;第二凸起422的尖端与基底层间的垂直距离H2为200μm,从第二凸起422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30μm。第一凸起421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即经过针尖411的竖直线)间的夹角α1为45°,第二凸起422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α2为75°。因为该实施例微针主体41中部412周向侧壁对称设置第一凸起421和第二凸起422,微针4扎入皮肤后在皮肤中,由于皮肤的弹性较好,微针4在外力作用下刺穿角质层,当皮肤形变恢复,凸起42在皮肤中的二次扎入效果好,微针4锚固作用强,能稳定嵌合在皮肤中,因此微针4可以做的比较短,避免微针4扎入真皮层,实现无痛给药。本实施例中,另一方面因微针4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靠近针座413的结构为圆柱体,体积较小,当微针4扎入皮肤后,可即刻将基底层撕除从而实现将微针4圆锥部分的主体完整包埋于皮肤中,实现微针4成分的有效吸收,精准给药。
此外,因人体皮肤为各向异性材料,例如人体躯干皮肤,横向与纵向的弹性有明细差异,横向弹性弱而应力大,纵向弹性强而应力小,纵横向应力值可以相差将近一倍。皮肤的应力较大可以为微针4扎入提供支撑,以利于微针4扎入。本实施例中的微针4由于凸起42设置于微针主体41的两侧,微针主体41呈扁平状,当微针4扎入皮肤时,沿着微针4的长轴方向与躯干或四肢延展方向扎入,因躯干或四肢延展方向的皮肤应力较大,本实施例中扁平状的微针4在更小的外力作用下便可将微针4扎入皮肤中,降低皮肤的疼痛感。
实施例6
参照图9-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微针主体41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微针主体41的针尖411为圆锥体,中部412和针座413为圆柱体,微针4的凸起42数量为8个。优选地,沿微针主体41中部412的周向侧壁对称设置4组凸起42,每组凸起42包括沿微针主体41轴线(经过针尖41的竖直线)方向设置的各两个凸起42。
如图9-13所示,优选沿着微针4的针座413向针尖411方向,每组包括2个凸起42,相邻的2个凸起42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增大,以增大并持续实现微针4与皮肤间的抓持力。
沿着微针4的针座413向针尖411的方向,每组设置的2个凸起42,分别为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沿着微针4的针座413向针尖411的方向,第一凸起421的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小于第二凸起422。
优选地,第一凸起421的尖端与基底层的垂直距离H1为45μm,从第一凸起421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1为30μm;第二凸起422的尖端与基底层间的垂直距离H2为100μm,从第二凸起422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100μm。第一凸起421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经过针尖411的竖直线)间的夹角α1为45°,第二凸起422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α2为75°。因为该实施例微针主体41中部412周向侧壁对称设置的4组凸起42分别包括第一凸起421和第二凸起422,微针4扎入皮肤后由于皮肤的弹性大,微针4在外力作用下压入皮肤并刺穿角质层,外力作用解除后皮肤形变恢复,但由于微针4具有沿着微针主体41周向设置的4组共8个凸起42,凸起42在皮肤中的二次扎入效果更好,微针4锚固作用更强,能稳定嵌合在皮肤中,因此微针4可以做的更短,避免微针4扎入真皮层,实现无痛给药,更适合于儿童、宠物等易挣脱人群。另一方面因微针4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靠近针座413的结构为圆柱体,体积较小,当微针4扎入皮肤后,可即刻将基底层撕除从而实现将微针4圆锥部分的主体完整包埋于皮肤中,实现微针4成分的有效吸收,精准给药。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微针贴,包括基底层和设置于所述基底层上的微针(4),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4)包含药物成分,且所述微针(4)能够在皮肤中溶解,所述微针(4)至少一个,所述微针(4)包括微针主体(41)和设置在所述微针主体(41)上的至少1个凸起(42),所述凸起(42)沿着所述微针(4)的径向由针尖(411)向所述基底层的方向延伸,且具有远离所述微针主体(41)的尖端;
所述微针(4)扎入皮肤后撕除所述基底层;
所述凸起(42)的数量≥2个,沿着所述微针(4)的针座(413)向所述针尖(411)延伸的方向,多个所述凸起(42)的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依次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4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41)的轴线间的夹角为α,15°≤α≤7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4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41)的轴线间的夹角为α,30°≤α≤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42)的数量为3个时,沿着所述微针(4)的所述针座(413)向所述针尖(411)延伸的方向,所述凸起(42)依次包括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
所述第一凸起(421)的尖端与所述基底层的垂直距离H1为100μm~130μm,从所述第一凸起(421)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1为30μm;所述第二凸起(422)的尖端与所述基底层间的垂直距离H2为250μm~350μm,从所述第二凸起(422)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100μm;所述第三凸起(423)的尖端与所述基底层间的垂直距离H3为250mm~450mm,从所述第三凸起(423)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3为50μm;
所述第一凸起(4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为45°,所述第二凸起(4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为30°,所述第三凸起(42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60°。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4)的针座(413)的水平投影呈扇形且所述微针主体(41)为水平投影呈扇形的锥体;
所述凸起(42)位于所述微针主体(41)上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上,所述微针主体(41)上的所述凸起(42)朝向相同。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主体(41)为水平投影呈椭圆扇形的椎体,所述凸起(42)设置于所述微针主体(41)连接椭圆扇形底面尖端的棱上,且位于所述微针主体(41)水平投影的短轴侧。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主体(41)为棱锥,所述凸起(42)位于所述微针主体(41)的棱上。
8.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4)和所述基底层的连接处,且在所述微针(4)上形成应力点结构(41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4)和所述基底层一体成型,所述基底层无黏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微针(4)的所述针座(413)向所述针尖(411)延伸的方向,所述凸起(42)的数量为2个时,所述凸起(42)依次包括第一凸起(421)和第二凸起(422);
所述第一凸起(421)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所述微针主体(41)的方向倾斜设置;
所述第二凸起(422)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远离所述微针主体(41)的方向倾斜设置,且抵靠在模具成型腔的周向侧壁。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起(421)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
所述第二凸起(422)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所述微针主体(41)的方向倾斜设置;
所述第三凸起(423)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远离所述微针主体(41)的方向倾斜设置,且抵靠在模具成型腔的周向侧壁。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30647.1A CN114432587B (zh) | 2021-12-14 | 2021-12-14 | 一种微针贴 |
PCT/CN2022/137461 WO2023109633A1 (zh) | 2021-12-14 | 2022-12-08 | 一种微针贴、微针模具及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30647.1A CN114432587B (zh) | 2021-12-14 | 2021-12-14 | 一种微针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32587A CN114432587A (zh) | 2022-05-06 |
CN114432587B true CN114432587B (zh) | 2022-09-20 |
Family
ID=81363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530647.1A Active CN114432587B (zh) | 2021-12-14 | 2021-12-14 | 一种微针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325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9633A1 (zh) * | 2021-12-14 | 2023-06-22 |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微针贴、微针模具及制备方法 |
CN114849053B (zh) * | 2022-05-20 | 2023-01-06 |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16553A (zh) * | 2005-10-06 | 2008-12-03 | 简斯·斯科恩博格 | 电极束 |
CN211461759U (zh) * | 2019-08-29 | 2020-09-11 | 叶晓峰 | 微针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XPA02004863A (es) * | 1999-11-15 | 2003-01-28 | Velcro Ind | Miembro de sujecion dermica. |
US8118753B2 (en) * | 2005-08-18 | 2012-02-21 |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Industry Foundation | Barb-wired micro needle made of single crystalline silicon and biopsy method and medicine inject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
US7741273B2 (en) * | 2006-04-13 | 2010-06-22 | Warsaw Orthopedic, Inc. | Drug depot implant designs |
US8273105B2 (en) * | 2008-02-20 | 2012-09-25 |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 Compound barb medical device and method |
CN204890945U (zh) * | 2015-08-24 | 2015-12-23 | 苏州先蚕丝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丝素蛋白缓释微针 |
CN106808162A (zh) * | 2017-02-21 | 2017-06-09 | 中山大学 | 一种微针阵列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618945B (zh) * | 2020-12-14 | 2022-06-2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空封闭型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包括该微针的操作装置 |
CN113509636A (zh) * | 2021-02-28 | 2021-10-19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具有螺旋形微通道的经皮微针 |
-
2021
- 2021-12-14 CN CN202111530647.1A patent/CN1144325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16553A (zh) * | 2005-10-06 | 2008-12-03 | 简斯·斯科恩博格 | 电极束 |
CN211461759U (zh) * | 2019-08-29 | 2020-09-11 | 叶晓峰 | 微针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32587A (zh) | 2022-05-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432587B (zh) | 一种微针贴 | |
AU2013364053B2 (en) | Microarray for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agent and methods of use | |
JP5486211B2 (ja) | 経皮投薬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に使用するニードル形成体 | |
JP2016511014A5 (zh) | ||
CN105916543B (zh) | 微针单元以及微针组件 | |
EP3607992B1 (en) | Applicator for water-soluble sheet-shaped preparation | |
KR101832716B1 (ko) | 정량 투여가 가능하며 약물 투입 속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미세바늘 구조체 및 제조방법 | |
CN105073180A (zh) | 包括计数器组件的微针施用装置 | |
JP2010046476A (ja) | 経皮投薬デバイス | |
JP2015192872A (ja) | 角質層に留まるマイクロニードル | |
KR20170135773A (ko) | 정량 투여가 가능하며 약물 투입 속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미세바늘 구조체 | |
CN114228054B (zh) | 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 |
CN114209975B (zh) | 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 | |
CN217526091U (zh) | 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 | |
CN217311609U (zh) | 一种微针贴 | |
KR20190117874A (ko) | 캔들형 마이크로 구조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캔들형 마이크로 구조체의 피부 내 삽입 방법 | |
CN216258729U (zh) | 微针贴片 | |
CN221732101U (zh) | 一种可分离式微针系统及模具 | |
KR102726846B1 (ko) | 팁부의 분리가 용이한 마이크로 니들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WO2023109633A1 (zh) | 一种微针贴、微针模具及制备方法 | |
KR20240030302A (ko) | 팁부의 분리가 용이한 마이크로 니들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KR20240030301A (ko) | 약물의 낭비를 줄인 마이크로 니들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17122809A (zh) | 微针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WO2013114276A2 (en) | Devices for delivering a fluid via a flexible biological barri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