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28054B - 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28054B
CN114228054B CN202111532220.5A CN202111532220A CN114228054B CN 114228054 B CN114228054 B CN 114228054B CN 202111532220 A CN202111532220 A CN 202111532220A CN 114228054 B CN114228054 B CN 1142280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needle
mould
die
molding cavity
m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22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28054A (zh
Inventor
陈锦永
李成国
马永浩
冷钢
陈莲华
李燕芬
王鉴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3222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280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28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8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28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805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7461 priority patent/WO202310963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针模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和下模可拆卸连接,上模包括上模底板,上模底板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内模。下模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成型腔,每个第一成型腔对应至少一个内模设置,第一成型腔容纳内模。内模包括内模主体和设置于内模主体上的至少个凹槽,凹槽用以在微针的周向表面形成凸起。第一成型腔与内模围合成的空间用于成型微针。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针贴的制备方法。其有益效果是,微针成型后,先将上模与下模分离,再将微针由第一成型腔内取出,以避免微针上的凸起在脱模过程中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百年来,金属注射针作为药物注射的主流器具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但金 属注射针使用时带来的疼痛和恐惧,让部分人(尤其是儿童)难以接受。随着科技 的进步和发展,用于药物注射的微针贴问世。
微针贴普遍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基底层和微针,微针可溶解。使用时,将 微针贴设置微针的一侧按压于皮肤上,至微针穿刺入皮肤且基底层贴合于皮肤。由 于微针的长度较短,微针穿刺入皮肤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患者神经损伤及疼痛,进而 逐渐被公众认可。
现有的用于成型微针的微针模具上,普遍设置形状与微针相吻合的成型腔,在 成型腔内注入成型液后,成型液干燥成型为微针,随后将微针由成型腔内取出。然 而,皮肤具有弹性,当微针扎入皮肤后会因皮肤的形变恢复而使微针被挤出皮肤, 因此具有非平滑表面(如凸起)的微针可锚固于皮肤中。但因具有非平滑表面微针 在脱模时,难以完整由成型腔中取出,或者,取出时易造成微针容易断裂,导致微 针的成型不良率较高。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够便于微针脱模的微针模具。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其解决了现有的微针模具在微针脱模时,难以将微针由成型腔内取出,或者取 出时易导致微针断裂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针模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和下模, 上模和下模可拆卸连接,上模包括上模底板,上模底板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内模;
下模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成型腔,每个第一成型腔对应至少一个内模设置,第一成型腔容纳内模;
内模包括内模主体和设置于内模主体上的至少个凹槽,凹槽用以在微针的周向表面形成凸起;
第一成型腔与内模围合成的空间用于成型微针。
根据本发明,内模上设有导向口模具,以在微针成型后,在设有凸起的微针上 形成导向口。
根据本发明,导向口模具为设置在内模主体靠近最大直径端面且沿周向延伸的突起,以在设有凸起的微针上形成导向口。
根据本发明,内模主体设有导向口模具的最大直径端面的开放端的两端连接线的长度大于微针上的两个导向口与设有凸起的微针上的针座外周向侧壁接合处的两 个接合点连接线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内模主体直径最小的一端向直径最大的一端的方向为Y方向,凹 槽沿着Y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凹槽延伸方向与内模轴线间的夹角为θ,15°≤θ≤75°。
根据本发明,凹槽延伸方向与内模轴线间的夹角为θ,30°≤θ≤60°。
根据本发明,凹槽的数量为个,沿着Y方向的相反方向,凹槽的体积依次增大, 以使成型出的微针中相应的凸起的体积依次增大。
根据本发明,下模的顶部还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成型腔,在微针模具合模时,第 二成型腔内无内模;
第二成型腔内的空间用于成型未设置凸起的微针。
根据本发明,第一成型腔、与第一成型腔嵌合的内模、第二成型腔形成微针模 具单元,微针模具单元用于成型微针单元,微针模具合模时,第二成型腔位于第一 成型腔所嵌合的内模设有凹槽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微针模具具有多个微针模具单元,微针模具合模时,内模的凹槽 朝向相同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导向口模具的延长线与第二成型腔的端面的周向相交或相切。
根据本发明,还包括中板,所中板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间,中板设有上下延伸的 中板通孔,中板通孔容纳内模,中板通孔用以形成基底层,基底层和微针形成微针 贴。
根据本发明,上模底板上设置至少一个上模底板通孔,每个上模底板通孔与对 应的内模相邻设置,且与内模上的凹槽同侧设置;
内模位于第一成型腔内时,沿下模向上模延伸的方向,第一成型腔与内模围合 成的空间呈线性延伸并贯穿上模底板后形成上模底板通孔。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针贴的制备方法,通过微针模具制备: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向由上模和下模形成的微针成型腔内注入配置液;
在4-30℃,20%-60%的湿度条件下干燥1-3h,以干燥成型微针;
其中,微针成型腔至少包括第一成型腔,第一成型腔容纳上模上的内模,内模 用于在微针上成型凸起。
根据本发明,向由上模和下模形成的微针成型腔内注入配置液,包括如下步骤:
S1:向第一成型腔内注入配置液;
S2:组合上模和下模,使内模插入第一成型腔;或者,
S3、组合上模和下模,使内模插入第一成型腔;
S4、向第一成型腔与内模围合成的空间内注入配置液。
根据本发明,步骤S2中还包括:
干燥并成型设有凸起的微针;
将干燥的设有凸起的微针拔出第一成型腔;
将设有凸起的微针拔出第一成型腔时,沿着微针未设置凸起的一侧向微针设置凸起的一侧揭起基底层,以将设有凸起的微针和第一成型腔分离,以成型为微针贴。
根据本发明,步骤S2中还包括:
干燥并成型设有凸起的微针;
将干燥的设有凸起的微针拔出第一成型腔;
将设有凸起的微针拔出第一成型腔时,将黏性的基底层贴附于下模的顶部,以 使黏性的基底层粘住微针远离针尖一端的端部,沿着微针未设置凸起的一侧向微针 设置凸起的一侧揭起黏性的基底层,以将设有凸起的微针和第一成型腔分离,以成 型为微针贴。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微针模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 和下模可拆卸连接,上模包括上模底板,上模底板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内模。下模 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成型腔,每个第一成型腔对应至少一个内模设置,第一成 型腔容纳内模。内模上设置凹槽,以在微针的周向表面形成凸起。第一成型腔与内 模围合成的空间用于成型微针。微针成型后,先将上模与下模分离,再将微针由第 一成型腔内取出,以避免微针上的凸起在脱模过程中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针座及微针主体的水平投影均呈扇形的微针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微针贴在撕除基底层时撕除裂纹延伸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微针模具中的微针的微针主体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的示意图(设置两个沿微针主体周向相对设置的凸起);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微针模具中的微针的微针主体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的示意图(设置四个沿微针主体周向间隔设置的凸起);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微针模具及其所成型微针贴的分解视图;
图10为用于成型针座及微针主体的水平投影均呈扇形的微针的内模的示意图;
图11为用于成型针座及主体的水平投影均呈扇形的微针的内模的剖视图;
图12为包括设有上模底板通孔的上模的微针模具及微针模具所成型微针的示意图;
图13为设有上模底板通孔的上模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微针主体为三棱锥的微针及用于成型该微针的微针模具的分解视图;
图15为图14中的内模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的微针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的微针的侧视图;
图18为图16的微针的俯视图;
图19为本发明中微针主体为四棱锥的微针及用于成型该微针的微针模具的分解视图;
图20为图19中的内模的示意图;
图21为图19中微针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微针的侧视图;
图23为图5中的微针及用于成型该微针的微针模具的分解视图;
图24为图23中的内模的剖视图;
图25为用于成型图7中的微针的微针模具中内模的示意图;
图26为针座及微针主体水平投影均呈扇形的微针与内模嵌合示意图;
图27为第一微针扎入皮肤后的溶解状态图;
图28为基底层上设置微针单元的微针贴及用于成型该微针贴的微针模具的分解视图;
图29为图28中微针贴的立体视图;
图30为图11中的内模的尺寸标示图。
图31为设有不同延伸角度凸起的微针扎入皮肤时的扎入力及拔出力的对比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模;11:上模底板;12:内模;120:内模主体;121:空腔;122:凹槽; 1221:第一凹槽;1222:第二凹槽;1223:第三凹槽;13:定位插杆;14:上模底 板通孔;
2:中板;21:中板通孔;22:定位孔;
3:下模;31:第一成型腔;32:定位槽;33:第二成型腔;
4:第一微针;40:第二微针;41:微针主体;411:针尖;412:中部;413: 针座;414:导向口;42:凸起;421:第一凸起;422:第二凸起;423:第三凸起;
5:基底层;51:基底通孔;
6:裂痕:60:交汇点;
T0:第一微针刚扎入皮肤时的状态;
T1:第一微针扎入皮肤20分钟后的状态;
T2:第一微针扎入皮肤40分钟后的状态;
T3:第一微针扎入皮肤60分钟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 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4的定向 为参照。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针贴,微针贴包括基底层5和至少一个微针,至少一个微 针布置在基底层5的底部。微针自身承载药物成分,且可在皮肤中溶解。
进一步,参照图1-8所示,微针包括第一微针4。
第一微针4包括微针主体41。在竖直方向上,微针主体41依次包括针尖411、 中部412和针座413。针座413与基底层5连接。微针主体41的周向可以采取非平 滑表面的设置,例如,中部412的周向设置至少一个凸起42,凸起42沿着微针径向 延伸,具有远离微针主体41的尖端。
因为,当第一微针4位于皮肤中时,需要考虑第一微针4是否能够在其完全溶 解之时,仍然保留在皮肤中所需位置,因此,通过上述设置来增加第一微针4对于 皮肤的抓持力。
具体地,第一微针4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微针4穿刺并进入皮肤后,第一微针4通过凸起42和针尖411突出于针座 413的部分锚固于皮肤中,增大了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防止第一微针4因皮 肤弹性形变推挤而脱离皮肤,实现持续、精准给药,并保证给药效果。
使用时将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第一微针4上的凸起42和针尖411突出于针 座413的部分嵌入皮肤中,增强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粘附力,从而实现第一微针4 扎入皮肤后能够立即撕除基底层5,提高微针贴使用时的舒适度和美观性,特别是儿 童、宠物、精神病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抓挠或舔舐基底层5的情况,而避免导致第 一微针4脱落。
在撕扯去除基底层5的过程中,由于凸起42和者突出于针座413的部分锚固于 皮肤中,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增加,能够确保在去除基底层5时,第一微针4 不随基底层5一并移动而脱离皮肤。
优选地,在微针主体41的中部412设置凸起42,以便于凸起42嵌入皮肤中, 增强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粘附力。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的中部412,能够避开微 针主体41上针尖411的薄弱区域,保证第一微针4强度,避免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 时因强度不够出现针尖411断裂而导致第一微针4失效。另一方面,将凸起42设置 在微针主体41的中部412,以在针尖411穿刺并进入皮肤的过程中形成通道,由于 针尖411上无其它结构,刺入阻力小,且因皮肤恢复形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可 引导第一微针4及凸起42顺利进入皮肤中,避免或减小凸起42在穿刺并进入皮肤 的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问题的发生或发生几率,进而保证第一微针4完全进入皮肤后, 因皮肤具有弹性,形变后会恢复的特性而使第一微针4能够稳定嵌合在皮肤中。
优选地,凸起42在中部412沿着第一微针4的径向由针尖411向基底层5的方 向延伸,以使凸起42形成倒刺状结构,第一微针4可稳定锚固于皮肤中,进而增大 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凸起42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的轴线(即经过针 尖411的竖直线)间的夹角β优选为15°≤β≤75°,更优选为30°≤β≤60°, 使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凸起42在皮肤中能有效的二次扎入皮肤中,从而使微针主 体41与凸起42之间锚固住皮肤,增强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从而增加第一 微针4与皮肤之间的阻力,防止撕除基底层5时第一微针4被基底层5一同拖带出 来而脱离皮肤。或者微针贴粘附于皮肤后由于皮肤分泌物过多导致黏性的基底层5 不能很好粘附于皮肤上时,第一微针4被皮肤挤出,又或者基底层5为无黏性的基 底层5时,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被皮肤挤出,从而满足对黏性的基底层5过敏人 群的微针使用需求。
当夹角β>75°时,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过程中阻力大,容易断针,且当第一微 针4扎入皮肤后,因为皮肤同时具有弹性及刚度,第一微针4与皮肤无法很好的贴 合,皮肤易于从微针主体41与凸起42之间滑出,凸起42在皮肤中的二次扎入效果 差,第一微针4在皮肤中的锚固效果差。当夹角β<15°时,微针主体41与凸起42 之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太小,第一微针4与皮肤之间的阻力小,容易滑出皮肤中, 无法实现凸起42在皮肤中的二次扎入,使第一微针4在皮肤中的锚固效果差。
进一步,在微针贴上第一微针4与基底层5的连接处形成应力点结构。应力点 结构为设置于基底层5上的基底通孔51。
通过在第一微针4上设置应力点结构,以在微针贴使用时,第一微针4扎入皮 肤后,手抓持基底层5,沿第一微针4设置凸起42一侧向未设置凸起42一侧的方向 揭起基底层5。基底通孔51设置于基底层5设置第一微针4相邻的一侧,且基底通 孔51位于第一微针4设有凸起42一侧,基底通孔51与第一微针4相接处的应力点 结构处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由此处揭开基底层5的临界应力较小。在撕除基底层5 的过程中,由应力点结构处产生的撕除裂纹围绕第一微针4的两侧延伸后相交。同 时,第一微针4通过凸起42嵌合在皮肤中,第一微针4与皮肤间抓持力较大,第一 微针4与皮肤间的抓持力大于揭开基底层5时,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断裂分离的 力,因此,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第一微针4与基底层5可容易且快速地分离, 进而撕扯去除基底层5。去除基底层5后,仅将第一微针4留存于皮肤中,进而提高 了微针贴使用的舒适度和美观性,特别是儿童、宠物、精神病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 抓挠或舔舐基底层5的情况,而避免导致第一微针4脱落。
进一步的,应力点结构还可以为设置于微针贴的基底层5的基底通孔51及设置 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上的导向口414,导向口414位于针座413两侧与基底通孔 51的接合处,且导向口414位于针座413的周向侧壁上。当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 沿第一微针4设置凸起42一侧向未设置凸起42一侧的方向揭起基底层5时,撕扯 外力作用于基底层5上并通过基底层5传递至导向口414。导向口414能够降低基底 层5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之间的临界分离力,且导向口414可引导基底层5与 微针分离所形成的裂痕6。由于第一微针4上设有的凸起42能够使第一微针4稳定 的嵌合于皮肤中,基底层5在外力及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嵌合力的合力作用下,裂 痕6能够精准的沿着导向口414围绕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周向侧壁的方向延伸, 并在相邻两组第一微针4和基底通孔51之间的基底层5上交汇为交汇点60,使第一 微针4与基底层5彻底分离。
进一步,参照图1-8、14-22所示,微针主体41可以为多种形状,包括水平投影 呈扇形的锥体、水平投影呈椭圆扇形的椎体、三棱锥和四棱锥等其他形状。
为更好的解释说明,作为示例,如下为第一微针4中,几种形状的微针主体41 上设置凸起42的具体设置方式:
(1)参照图1-4所示,当微针针座413水平投影呈扇形且微针主体41为水平 投影呈扇形的锥体时: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上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上,一方 面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另一方面微针扎入皮肤后扇形区域接触的皮 肤形变大,而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区域接触的皮肤形变较小,皮肤与第一微针4 上的凸起42可以比较好的贴合,促进凸起42与皮肤的锚固作用。
(2)当微针主体41为水平投影呈椭圆扇形的椎体时: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 上连接椭圆扇形底面尖端的棱上,且位于微针主体41水平投影的短轴侧,一方面减 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另一方面增加第一微针4的载药量满足不同药品 对剂型的需求。
(3)参照图16-18所示,当微针主体41为三棱锥时: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 的棱上,以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当设置至少一个凸起42时,凸起42 位于垂直于基底层5的棱上,以进一步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
(4)参照图21-22所示,当微针主体41为四棱锥时: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 41的棱上,以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当设置至少一个凸起42时,凸起 42位于垂直于基底层5的棱上,以进一步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
(5)参照图5-8所示,微针主体41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微针主体41的针 尖411为圆锥体,中部412和针座413为圆柱体。优选地,沿微针主体41中部412 的周向侧壁相对设置两个凸起42,或者,沿微针主体41中部412的周向侧壁间隔设 置四个凸起42。
进一步,参照图1-8、16-18、21-22所示,凸起42的数量至少为1个,优选设 置2-3个,且凸起42依次沿着微针主体41上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上设置。若只设 置1个凸起42,随着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中凸起42溶解,则第一微针4与皮肤之间 无法持续保持稳定的皮肤抓持力,第一微针4容易被皮肤推挤出来。而凸起42数量 越多则单个凸起42的体积越小,凸起42越容易被溶解而失去与皮肤的抓持力作用。
当凸起42的数量为2个以上时,沿着针座413向针尖411方向,多个凸起42 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依次增大,以增大并持续实现第一微针4与皮肤间的抓持力。
优选地,凸起42依次包括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且第 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的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依次增大。
优选地,如图26所示,第一凸起421的尖端与基底层5的垂直距离H1为100 μm~130μm,从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1为30μm;第二凸起422的尖端与基底层5间 的垂直距离H2为250μm~350μm,从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100μm;第三凸起423 的尖端与基底层5间的垂直距离H3为250mm~450mm,从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3为 50μm。第一凸起421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即经过针尖411的竖直线)间 的夹角β1为45°,第二凸起422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β2为30°, 第三凸起423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β3为60°。因为皮肤具有弹性 及刚度,第一微针4与皮肤无法紧密贴合,第三凸起423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 线间的夹角β3为60°,从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3为50μm,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与皮肤之间存在一定间隙,第三凸起423与皮肤之间的二次扎入效果较弱;但第二凸 起422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β2为30°,从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 100μm,与皮肤之间的间隙相对较小,贴合度相对较好,当皮肤恢复形变预将第一微 针4挤出时,第二凸起422易与皮肤产生二次扎入,加强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阻力, 使第一微针4可以停留在皮肤中,且当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且皮肤恢复一定形变后, 皮肤与第一微针4的第三凸起423和第一凸起421的间隙相对减小,贴合度较好, 可较好实现二次扎入皮肤中,从而使第一微针4稳定的嵌合在皮肤中。此外,因第 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第一凸起421位于皮肤角质层,溶解速度较慢,因此第一凸起 421的体积不宜过大。
参照图27所示,通过上述设置的凸起42,以使第一微针4穿刺并进入皮肤后, 第一凸起421位于角质层中,角质层附近的皮肤含水量低,因此,嵌合此处的第一 凸起421溶解速度较慢,第一凸起421虽体积最小但仍可以提供长时间的皮肤抓持 力。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均嵌合在角质层下方,此处的皮肤含水量较高, 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的溶解速度较快,由于第二凸起422的体积小于第三 凸起423的体积,因此,第三凸起423的溶解时间长于第二凸起422。在第一微针4 进入皮肤后的初始阶段,皮肤反弹力最强,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可以提供 较强的皮肤抓持力以抵消皮肤反弹力,进而使第一微针4稳定嵌合在皮肤内。随着 时间的推移,微针主体41、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溶解,第一微针4对皮肤 的抓持力减弱,此时,皮肤的形变量减小且反弹力减弱。当第二凸起422基本完全 溶解,第三凸起423未完全溶解仍能起一定的抓持力,且第一凸起421的溶解程度 较小,第一凸起421和第三凸起423仍然可以提供足够的皮肤抓持力,以保证第一 微针4稳定的嵌合在皮肤内部。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微针贴的基底层5包括如下两种设置形式:
(1)基底层5为完整板体:基底层5为黏性层。
(2)基底层5为镂空板体:参照图13所示,基底层5上设置至少一个基底通 孔51,基底通孔51与对应的第一微针4相邻设置,且与第一微针4上的凸起42同 侧设置。
实施例2
参照图9-15、19-20、23-2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 用于成型上述结构的微针的微针模具。
本实施例的微针模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1和下模3,上模1和下模3可拆卸 连接。上模1包括上模底板11,上模底板11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内模12。内模12 上设置至少一个凹槽122,以在第一微针4中部412上形成至少一个凸起42。
由于内模12的设置,使得成型后的具有非平滑表面的第一微针4能够轻松从微 针模具中取出。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在该内模12内部设置凹槽122,使得微针上能够成型凸起 42,从而提高了使用过程中微针对皮肤的抓持力。
下模3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成型腔31。每个第一成型腔31对应至少一个内 模12设置,第一成型腔31容纳内模12。第一成型腔31与内模12围合成的空间用 于成型第一微针4。
通过在内模12上设置凹槽122,以在第一微针4中部412上形成至少一个凸起 42,进而使第一微针4穿刺进入皮肤后,通过凸起42或者针尖411突出于中部412 周向的部分锚固于皮肤上,提高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第一微针4成型后, 先将上模1与下模3分离,再将第一微针4由第一成型腔31内取出,以避免第一微 针4上的凸起42或者针尖411突出于中部412的部分在脱模过程中损坏。
图11为内模截面图,具体地,内模12包括内膜主体120、设置于内模主体120 上的凹槽122及导向口模具123。导向口模具123为设置于内模主体120最大直径端 面上沿周向延伸的突起。内模主体120设有导向口模具123最大直径端面的开放端 的两端连接线的长度大于第一微针4上的两个导向口414的与针座413外周向侧壁 的接合点连接线的长度。优选的,内模主体120最大直径端面为优弧,第一微针4 的最大直径端面为劣弧,从而使微针贴基底层5撕除时撕除裂纹可围绕第一微针4 的两侧延伸后相交。
内模主体120直径较小的一端朝向直径较大的一端的方向为Y方向,则凹槽122 沿着Y方向延伸。凹槽122的延伸方向与内模12的轴线间的夹角为θ,优选为15° ≤θ≤75°,更优选为30°≤θ≤60°。
进一步,参照图11所示,凹槽122的数量至少为1个,沿着Y方向的相反方向, 凹槽122的体积依次增大,以使成型出的第一微针4中相应的凸起42的体积依次增 大。
优选地,凹槽122的数量至少为2个,更优选为3个,分别为第一凹槽1221, 第二凹槽1222和第三凹槽1223。
优选地,第一凹槽1221的底部与内模12较大直径端面的距离G1为100μm~130 μm,第一凹槽1221的竖直延伸距离g1为30μm;第二凹槽1222的底部与内模12 较大直径端面的距离G2为250μm~350μm,第二凹槽1222的竖直延伸距离g2为 100μm;第三凹槽1223的底部与内模12较大直径端面的距离G3为250mm~450mm, 第三凹槽1223的竖直延伸距离g3为50mm。第一凹槽1221的延伸方向与内模12轴 线间的夹角θ1为45°,第二凹槽1222的延伸方向与内模12轴线间的夹角θ2为30°, 第三凹槽1223的延伸方向与内模12轴线间的夹角θ3为60°。沿Y方向,内模主体 120设置凹槽122的断面为具有拔模斜度的竖直壁,从而便于制备第一微针4时内模 12从第一成型腔31中拔出,而保证凸起42完整无损,保证产品的良品率。
当凹槽122包括第一凹槽1221和第二凹槽1222时:第一凹槽1221用于成型第 一微针4上的第一凸起421,第二凹槽1222用于成型第二凸起422,以在第一微针4 的Y方向上成型出两个凸起42,在此基础上,内模主体120靠近第一成型腔31一 端的端部与第一成型腔31之间成型第三凸起423,以在第一微针4的Y方向上成型 出三个凸起42。
当凹槽122包括第一凹槽1221、第二凹槽1222和第三凹槽1223时:第一凹槽 1221用于成型第一微针4上的第一凸起421,第二凹槽1222用于成型第二凸起422, 第三凹槽1223用于成型第三凸起423,以在第一微针4的Y方向上成型出三个凸起 42。当然,内模主体120靠近第一成型腔31一端的端部与第一成型腔31之间还可 以成型出第四凸起。图31是设有不同凹槽122的微针模具制备出的具有不同凸起42 的微针的实施例及对比实施例的实验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微针4沿着针尖411向针座413延伸的方向设置两个凸 起42时,凸起42的形状设置为不影响脱模。具体为:
第一凸起421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微针主体41的方向倾斜设置, 第二凸起422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抵靠在第一成型腔31的周向侧壁,以避免 第一凸起421影响第二凸起422的脱模。
当微针上第一微针4上设置大于两个凸起42时:
第一凸起421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位于第一凸起421和第三凸起423之间的 第二凸起422及其他凸起42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微针主体41的方向 倾斜设置。第三凸起423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抵靠在第一成型腔31的周向侧 壁。通过上述设置,以避免凸起42间影响脱模。
进一步,为更好的解释说明,作为示例,如下为用于成型实施例1中所列出形 状的第一微针4的微针模具的具体结构:
当微针主体41为水平投影呈扇形的锥体时,下模3的第一成型腔31为圆锥形。
当微针主体41为水平投影呈椭圆扇形的椎体时,下模3的第一成型腔31为水 平投影为椭圆形的圆锥体。
当第一微针4的微针主体41为三棱锥时,下模3的第一成型腔31为三棱锥。
当第一微针4的微针主体41为四棱锥时,下模3的第一成型腔31为四棱锥。
当第一微针4的微针主体41为圆锥和圆柱的结合体时,内模12的水平投影为 圆形或椭圆形。其中,当内模12的水平投影为圆形时,下模3的第一成型腔31为 圆锥状。当内模12的水平投影为椭圆形时,下模3的第一成型腔31为椭圆锥状。
具体地,下模3由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注塑成型,下模3的厚度优选为5000μm。下模3的第一成型腔31经特氟龙喷涂工艺处理,避免第一成型 腔31同第一微针4粘连,以便于第一微针4与第一成型腔31分离。
进一步,为便于上模1和下模3的组合,上模1的底部设置定位插杆13,下模 3的顶部设置与定位插杆13相对应适配的定位槽32。
制备微针贴时,通过上模1的定位插杆13和下模3的定位槽32间的预定位, 以确保上模1的每个内模12对应下模3的每个第一成型腔31,提高内模12和第一 成型腔31的定位精度,避免上模1和下模3对位接合时因定位偏差而导致下模3受 损,进而影响第一微针4的制备精度。
具体地,定位插杆13靠近上模1的一端为圆柱状,远离上模1的一端为圆锥状, 以便于定位插杆13插入定位槽32内。定位槽32的形状和定位插杆13相匹配,以 使定位插杆13能够和定位槽32精密且稳定的接合。通过设置定位插杆13和定位槽 32,避免在制备第一微针4的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导致上模1和下模3错位,进而 改变内模12和第一成型腔31围合成的空间的形状,导致第一微针4的制备精度较 低。
优选地,定位插杆13的高度为600μm,圆锥状一端的直径为300μm。
优选地,设置四个定位插杆13和四个定位槽32,四个定位插杆13分别位于上 模底板11的四个端点处,四个定位槽32分别位于下模3顶部的四个端点处,以使 上模1稳定组合在下模3上。
进一步,本实施例还提供微针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两种方式:
当成型后的基底层5为完整板体时,采用两步式成型法,即先成型出第一微针4,再制备为微针贴。包括如下步骤:
A1:组合上模1和下模3,将内模12插入第一成型腔31,并向第一成型腔31 与内模12围合成的空间内注入配置液。
A2:分离上模1和下模3,基底层5附着在干燥成型后的第一微针4上,将第 一微针4拔出。
当成型后的基底层5为镂空板体,即基底层5上设有基底通孔51时,采用一体 成型法,即第一微针4和第一基底层5一体成型为微针贴。包括如下步骤:
B1:向第一成型腔31内注入配置液,之后组合上模1和下模3,使内模12插入 第一成型腔31。
B2:分离上模1和下模3,将干燥成型的第一微针4拔出。
具体地,步骤A2和B2中的干燥条件均为:在4-30℃,20%-60%的湿度条件下 干燥1-3h。步骤B2将干燥成型的第一微针4沿着第一微针4设有凸起42一侧拔出。
因内模12设置于上模1上,成型后的微针贴,其基底层5上对应于设有内模12 的位置形成基底通孔51。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微针模具,用于成型完整板体的基底层5 和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微针4组合成的微针贴,第一微针4上设置至少一个凸起42。
本实施例的定位插杆13插入并抵接定位槽32的底部时,上模1与下模3间存 在间隙。当上模1上的内模12位于下模3上的第一成型腔31内且成型第一微针4 时,该间隙用于供空气流通,以加快第一成型腔31内的配置液干燥成型为第一微针 4的速度。
优选地,上模1与下模3间的间隙为1-10mm,更优选地,间隙为5mm。
进一步,本实施例还提供微针贴的制备方法,采用两步式成型微针贴,即先成 型出第一微针4,再制备为微针贴。具体步骤如下:
C1:将透明质酸钠和功效材料混合为配置液,脱泡;
C2:将配置液高压喷射注入第一成型腔31内,沿下模3的顶部刮平配置液,以 使每个第一成型腔31内布满配置液;
C3:将上模1的定位插杆13插入下模3的定位槽32内,并将上模1上的内模 12插入下模3上的第一成型腔31内;
C4:干燥并成型出第一微针4;
C5:分离上模1和下模3;
C6:将具有黏性的基底层5贴附于下模3的顶部,以使黏性的基底层5粘住第 一微针4的针座413远离针尖411一端端部,并将第一微针4和第一成型腔31分离。
优选地,步骤C4中:在4℃,20%的湿度条件下干燥1h。
实施例4
参照图12-13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微针模具,用于成型 完整板体的基底层5和至少一个第一微针4组合成的微针贴,第一微针4上设置至 少一个凸起42。
本实施例中的上模底板11设置至少一个上模底板通孔14,至少一个上模底板通孔14间隔设置,上模底板通孔14和内模12相邻设置,且上模底板通孔14与对应 内模12上的凹槽122同侧设置。
当至少一个内模12位于第一成型腔31内时,沿下模3向上模1延伸的方向, 第一成型腔31与至少一个内模12围合成的空间呈线性延伸并贯穿上模底板11后形 成该上模底板通孔14。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定位插杆13和定位槽32,当定位插杆13插入并抵接定位 槽32的底部时,上模1抵靠下模3,第一成型腔31内的配置液通过上模底板通孔 14进行通风干燥。
进一步,本实施例还提供微针贴的制备方法,采用两步式成型微针贴:即先成 型出第一微针4,再制备为微针贴。
具体步骤如下:
D1:将透明质酸钠和功效材料混合为配置液,脱泡;
D2:将上模1的定位插杆13插入下模3的定位槽32内,并将上模1上的至少 一个内模12插入下模3上的第一成型腔31内;
D3:配置液覆盖微针模具表面,离心,配置液由上模1的上模底板通孔14注入 第一成型腔31内,用刮刀沿上模1的顶部刮平,以使每个第一成型腔31内均布满 配置液;
D4:干燥并成型出第一微针4;
D5:将内模12拔出第一成型腔31;
D6:将黏性的基底层5贴附于下模3的顶部,以使黏性的基底层5粘住第一微 针4的针座413远离针尖411一端的端部,并由第一微针4未设置凸起42的一侧向 第一微针4设置凸起42的一侧揭起基底层5,以将成型后的第一微针4和第一成型 腔31分离。
优选地,步骤D4中的干燥条件为:25℃,45%的湿度条件下干燥1.5h。
实施例5
参照图9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微针模具,用于成型设 有基底通孔51的基底层5和至少一个第一微针4组合成的微针贴,第一微针4上设 置至少一个凸起42。
本实施例的微针模具还包括中板2,中板2位于上模1和下模3之间,中板2分 别与上模1和下模3可拆卸连接。中板2上设置中板通孔21,中板通孔21用于容纳 内模12,且用于成型设有基底通孔51的基底层5。
具体地,中板2上设置定位孔22,定位孔22与定位插杆13和定位槽32相对应。
具体地,中板2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其它种类的塑料制作而成, 中板2的厚度优选为0.1-2mm。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上模1的定位插杆13和下模3的定位槽32的结构与实施 例2中的一致。
进一步,本实施例还提供微针贴的制备方法,采用一步式成型微针贴,具体方 法如下:
E1:将透明质酸钠和功效材料混合为配置液,脱泡;
E2:将中板2和下模3组合;
E3:将配置液高压喷射注入第一成型腔31内,用刮刀沿中板2刮平,以使配置 液布满中板通孔21;
E4:将上模1的定位插杆13插入下模3的定位槽32内,并将上模1上的至少 一个内模12插入下模3上的第一成型腔31内;
E5:干燥并成型出顶部设置基底层5的第一微针4;
E6:将内模12拔出第一成型腔31,将中板2和下模3分离,基底层5上对应于 内模12的位置处形成基底通孔51;
E7:由第一微针4未设置凸起42的一侧向第一微针4设置凸起42的一侧揭起 基底层5,以将第一微针4和第一成型腔31分离,以成型为微针贴。
具体地,步骤E5中的干燥条件为:4℃,60%的湿度条件下干燥3h。
上述微针贴的制备过程中,先将上模1的内模12由下模3的第一成型腔31内 拔出,此时,微针贴的基底层5上形成基底通孔51,设置凸起42的第一微针4仍位 于第一成型腔31内,微针主体41设置凸起42的一侧与第一成型腔31间存在间隙。 第一微针4脱模时,沿第一微针4未设置凸起42一侧向设置凸起42一侧的方向揭 开基底层5。第一微针4一体成型于基底层5上,因此,第一微针4随基底层5一并 从第一成型腔31中脱离,完成脱模操作。由于基底层5远离凸起42一侧,完整无 镂空,无应力集中现象,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结合强度高,而下模3与第一微针4 在靠近第一微针4设有凸起42一侧存在空隙,第一微针4与下模3分离的阻力小, 第一微针4脱模时,基底层5可连同第一微针4一起从硅胶摸具中顺利脱离,完成脱模,过程方便,不易断针,良品率高。
参照图10-11所示,进一步,内模12上设置导向口模具123,以在第一微针4 成型后,第一微针4与基底层5的连接处,且在第一微针4上形成导向口414。导向 口模具123为设置于内模主体120直径较大端面上且沿其周向延伸的突起。导向口 模具123最大直径端面的开放端的两个端点间连线长度大于第一微针4上两个导向 口414分别与针座413的周向侧壁的两个接合点的连接线长度,从而再撕除基底层5 时所产生的撕除裂纹可围绕第一微针4的两侧延伸后相交。
实施例6
参照图23-25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微针模具用于成型具有 完整板体的基底层5以及设置至少一个凸起42的第一微针4的微针贴。
本实施例的微针模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1和下模3,上模1和下模3可拆卸 连接。上模1包括上模底板11,上模底板11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内模12。下模3 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成型腔31。每个成型腔31对应一个内模12,第一成型腔 31容纳内模12。内模12设置上下贯通的空腔121,空腔121连通第一成型腔31, 空腔121包括至少一个凹槽122。内模12和第一成型腔31围合成的空间用于成型第 一微针4,以在空间内成型第一微针4。
第一微针4成型后,先将上模1与下模3分离,再采用黏性的基底层贴5附于 下模3的顶部,以使黏性的基底层5粘住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远离针尖411的一 端端部,并将第一微针4由第一成型腔31内取出,以避免第一微针4上的凸起42 在脱模过程中损坏。
优选地,空腔121内包括两个凹槽122,两个凹槽122相对设置,以在第一微 针4上成型出两个相对设置凸起42,或者,空腔121内包括四个凹槽122,以在第 一微针4上成型出四个沿其周向间隔布置的凸起42。
优选地,内模12的水平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当内模12的水平投影为圆形时, 下模3的第一成型腔31为圆锥状。当内模12的水平投影为椭圆形时,下模3的第 一成型腔31为椭圆锥状。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定位插杆13插入定位槽32内时,上模1抵靠下模3,第 一成型腔31内的配置液通过空腔121进行通风干燥。
进一步,本实施例还提供微针贴的制备方法,用于两步式成型微针贴,具体方 法如下:
F1:将透明质酸钠和功效材料混合为配置液;
F2:将上模1的定位插杆13插入下模3的定位槽32内,并将上模1上的内模 12插入下模3上的第一成型腔31内;
F3:配置液覆盖微针模具表面,离心,配置液由内模12的空腔121注入第一成 型腔31内,用刮刀沿上模1的顶部刮平,以使每个第一成型腔31内均布满配置液;
F4:干燥并成型出第一微针4;
F5:将内模12拔出第一成型腔31;
F6:将基底层5贴附于下模3的顶部,由第一微针4未设置凸起42的一侧向第 一微针4设置凸起42的一侧揭起基底层5,以将成型后的第一微针4和第一成型腔31分离。
优选地,步骤F4中的干燥条件为:25℃,45%的湿度条件下干燥1.5h。
实施例7
在实施例2和5的基础上,所成型的微针贴的基底层5上具有应力点结构,优 势如下:
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手抓持基底层5并揭起基底层5。同时,第一微针4通 过凸起42嵌合在皮肤中,第一微针4与皮肤间的抓持力较大,第一微针4与皮肤间 的嵌合阻力(抓持力)>黏性的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断裂分离的剥离力>第一微 针4的脱模拔出力,可实现第一微针4顺利脱模及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顺利撕除 基底层5。去除基底层5后,仅将第一微针4留存于皮肤中,进而提高了微针贴使用 的舒适度和美观性,特别是儿童、宠物、精神病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抓挠或舔舐基 底的情况,而避免导致第一微针4脱落。
具体地,第一微针4的压溃力即微针扎入皮肤时能承受的最大阻力值≥0.1N, 可顺利刺入皮肤。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的拔出力即第一微针4与扎入皮肤后与皮 肤间的抓持力≥0.06N,第一微针具有很强的组织黏附力,撕除基底层5后,无需黏 性的基底层5固定即可滞留在皮肤内。
进一步,参照图1,14-18所示,成型后的微针贴上设置应力点结构。应力点结 构包括设置于基底层5上的基底通孔51及设置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上的导向口 414,导向口414位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两侧与基底通孔51的接合处,且导向 口414位于针座413的周向侧壁上。第一微针4和与其相邻的基底通孔51组成应力 单元,基底层5上间隔设置至少一组应力单元。使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基底层5 在撕扯外力及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嵌合力的合力作用下,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分 离时所形成的裂痕6精准的沿着导向口414与第一微针4得针座413周向侧壁的方 向延伸,并在相邻两组应力单元之间的基底层5上交汇为交汇点60,使第一微针4 与基底层5彻底有效分离。
实施例8
在实施例5和7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微针模具的下模3的顶部还设置至少 一个第二成型腔33,在微针模具合模时,第二成型腔33内无内模12,以在第二成 型腔33内成型出第二微针40,如图28和29所示。
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成型腔31和至少一个第二成型腔33间隔布置于下 模3上。上模1与下模3嵌合时,具有凹槽122的内模12嵌合于第一成型腔31中, 第二成型腔33中无内模12。第一成型腔31、与第一成型腔31嵌合的内模12、第二 成型腔33形成微针模具单元。第二成型腔33设置于第一成型腔31一侧,且当上模 1和下模3嵌合时,第二成型腔33位于第一成型腔31所嵌合的内模12设有凹槽122 的一侧。
优选地,多个微针模具单元以多排多列的方式布置,当上模1和下模3嵌合时, 每一内模12的凹槽122朝向相同方向延伸,以形成具有多个微针单元的微针贴,相 应的每个微针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微针4和第二微针40。第一微针4上设有凸 起42,第二微针40为不设有凸起42的微针。第二微针40位于第一微针4不设凸起 42的一侧。各个微针单元在微针贴的基底层5上的排布方向相同,第一微针40的凸 起42向相同的方向地的,微针模具单元中,内模12上设置有导向口模具123,导向 口模具123为设置于内模主体120直径较大端面上沿周向延伸的突起。导向口模具 123最大直径端面的开放端的两个端点间连线长度大于第一微针4上两个导向口414 分别与针座413的周向侧壁的两个接合点的连接线长度。第一微针4上两个导向口 414分别与针座413的周向侧壁结合处的两个接合点的连接线长度大于第二成型腔 33端面与两个接合点的连接线同向的两端连线的最大长度。导向口模具123延长线 与第二成型腔33端面的周向相切,从而使导向口414位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的 周向侧壁,且导向口模具123的延长线与第二微针40的针座413的周向侧壁相切。 经上述设置的模具单元制备而成的微针贴,能够使微针扎入皮肤后撕除基底层5的 过程中,由应力点结构处产生的撕除裂纹沿着导向口414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与第 二微针40的周向侧壁相切,在撕除外力的继续作用下,撕除裂纹围绕微针单元且交 汇于与其相邻的微针单元的间隙处,以避免在撕除基底层5时将第二微针40带出。 并且,每一应力点结构所形成的撕除裂纹区域远离相邻的微针单元,以避免在撕除 基底层5的过程中,对相邻微针单元产生干扰,并便于撕除基底层5。
更优选地,第一成型腔31为锥形,最大半径为R,沿第一成型腔31与第二成型 腔33圆心连线方向,微针模具单元的第一成型腔31圆心至相邻微针单元的第一成 型腔31圆心的距离为L,3R≤L≤6R。该微针模具单元制备的微针贴的基底层5具有 足够的强度,微针贴贴敷于皮肤上,微针扎入皮肤中后,撕除基底层5时基底层5 上未设置微针的区域的强度足够可一次撕除基底层5,可有效避免因基底层5上未设 置微针的区域断裂而需多次撕除基底层5。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 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 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8)

1.一种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1)和下模(3),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3)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模(1)包括上模底板(11),所述上模底板(11)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内模(12);
所述下模(3)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成型腔(31),每个所述第一成型腔(31)对应至少一个所述内模(12)设置,所述第一成型腔(31)容纳所述内模(12);
所述内模(12)包括内模主体(120)和设置于所述内模主体(120)上的至少1个凹槽(122),所述凹槽(122)用以在微针的周向表面形成凸起(42);
所述第一成型腔(31)与所述内模(12)围合成的空间用于成型微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12)上设有导向口模具(123),以在所述微针成型后,在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上形成导向口(4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口模具(123)为设置在所述内模主体(120)靠近最大直径端面且沿周向延伸的突起,以在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上形成导向口(4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模主体(120)设有导向口模具(123)的最大直径端面的开放端的两端连接线的长度大于所述微针上的两个导向口(414)与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上的针座(413)外周向侧壁接合处的两个接合点连接线的长度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主体(120)直径最小的一端向直径最大的一端的方向为Y方向,所述凹槽(122)沿着Y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2)延伸方向与所述内模(12)轴线间的夹角为θ,15°≤θ≤7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2)延伸方向与所述内模(12)轴线间的夹角为θ,30°≤θ≤6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2)的数量为3个,沿着Y方向的相反方向,所述凹槽(122)的体积依次增大,以使成型出的所述微针中相应的凸起(42)的体积依次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3)的顶部还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成型腔(33),在所述微针模具合模时,所述第二成型腔(33)内无所述内模(12);
所述第二成型腔(33)内的空间用于成型未设置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腔(31)、与所述第一成型腔(31)嵌合的所述内模(12)、所述第二成型腔(33)形成微针模具单元,所述微针模具单元用于成型微针单元,所述微针模具合模时,所述第二成型腔(33)位于所述第一成型腔(31)所嵌合的所述内模(12)设有凹槽(122)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微针模具具有多个所述微针模具单元,所述微针模具合模时,所述内模(12)的所述凹槽(122)同侧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口模具(123)的延长线与第二成型腔(33)的端面的周向相交或相切。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板(2),所述中板(2)位于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3)之间,所述中板(2)设有上下延伸的中板通孔(21),所述中板通孔(21)容纳所述内模(12),所述中板通孔(21)用以形成基底层(5),所述基底层(5)和所述微针形成微针贴。
14.根据权利要求1、5-8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模底板(11)上设置至少一个上模底板通孔(14),每个所述上模底板通孔(14)与对应的所述内模(12)相邻设置,且与所述内模(12)上的所述凹槽(122)同侧设置;
所述内模(12)位于所述第一成型腔(31)内时,沿所述下模(3)向所述上模(1)延伸的方向,所述第一成型腔(31)与所述内模(12)围合成的空间呈线性延伸并贯穿所述上模底板(11)后形成所述上模底板通孔(14)。
15.一种微针贴的制备方法,通过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模具制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向由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3)形成的微针成型腔内注入配置液;
在4-30℃,20%-60%的湿度条件下干燥1-3h,以干燥成型所述微针;
其中,所述微针成型腔至少包括第一成型腔(31),所述第一成型腔(31)容纳所述上模(1)上的内模(12),所述内模(12)用于在所述微针上成型凸起(4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微针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由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3)形成的微针成型腔内注入配置液,包括如下步骤:
S1:向所述第一成型腔(31)内注入配置液;
S2:组合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3),使所述内模(12)插入所述第一成型腔(31);或者,
S1、组合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3),使所述内模(12)插入所述第一成型腔(31);
S2、向所述第一成型腔(31)与所述内模(12)围合成的空间内注入所述配置液。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微针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2中还包括:
将中板(2)设置于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3)之间,且所述中板(2)上的中板通孔(21)容纳所述内模(12),向所述中板通孔(21)内注入所述配置液,所述中板通孔(21)内的所述配置液干燥成型基底层(5);
所述第一成型腔(31)与所述内模(12)围合成的空间内的所述配置液干燥并成型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
将干燥的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拔出所述第一成型腔(31);
将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拔出所述第一成型腔(31)时,沿着所述微针未设置所述凸起(42)的一侧向所述微针设置所述凸起(42)的一侧揭起所述基底层(5),以将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和所述第一成型腔(31)分离,以成型为微针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微针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2中还包括:
干燥并成型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
将干燥的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拔出所述第一成型腔(31);
将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拔出所述第一成型腔(31)时,将黏性的基底层(5)贴附于所述下模(3)的顶部,以使黏性的所述基底层(5)粘住所述微针远离针尖(411)一端的端部,沿着所述微针未设置所述凸起(42)的一侧向所述微针设置所述凸起(42)的一侧揭起黏性的所述基底层(5),以将设有所述凸起(42)的所述微针和所述第一成型腔(31)分离,以成型为微针贴。
CN202111532220.5A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42280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2220.5A CN114228054B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PCT/CN2022/137461 WO2023109633A1 (zh) 2021-12-14 2022-12-08 一种微针贴、微针模具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2220.5A CN114228054B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8054A CN114228054A (zh) 2022-03-25
CN114228054B true CN114228054B (zh) 2022-08-16

Family

ID=80756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2220.5A Active CN114228054B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280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9633A1 (zh) * 2021-12-14 2023-06-22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针贴、微针模具及制备方法
CN114748783A (zh) * 2022-04-15 2022-07-15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及制造设备、立形设备和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69880A (zh) * 2018-06-12 2018-12-11 上海白衣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可溶性微针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0397A1 (ja) * 2009-03-25 2010-09-30 国立大学法人 香川大学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金型
US20140052067A1 (en) * 2011-03-18 2014-02-20 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 Devices for puncturing for a human or animal body's membrane
JP5856475B2 (ja) * 2011-12-28 2016-02-09 Asti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製造方法
WO2015016235A1 (ja) * 2013-07-30 2015-02-05 Asti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と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製造方法
JP6147230B2 (ja) * 2014-07-03 2017-06-14 Asti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と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製造方法
KR101634911B1 (ko) * 2015-11-27 2016-06-30 주식회사 이너센서 마이크로 니들의 제조 방법
US11697008B2 (en) * 2018-10-29 2023-07-11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3D printed microneedle assemblies
KR102263615B1 (ko) * 2019-08-29 2021-06-14 서울과학기술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마이크로니들 어레이 제조용 주형과 이를 이용한 마이크로니들 어레이의 제조방법
CN114828936A (zh) * 2019-12-26 2022-07-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69880A (zh) * 2018-06-12 2018-12-11 上海白衣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可溶性微针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8054A (zh) 2022-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28054B (zh) 一种微针模具及微针贴的制备方法
JP6928735B2 (ja) 斜角開口部を有する中空マイクロニードル
EP3021930B1 (en) Hollow microneedle with beveled tip
JP2010502267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およ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製造方法
JP5486211B2 (ja) 経皮投薬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に使用するニードル形成体
US20070191761A1 (en) Method of molding for microneedle arrays
EP3021931B1 (en) Hollow microneedle array article
KR101832716B1 (ko) 정량 투여가 가능하며 약물 투입 속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미세바늘 구조체 및 제조방법
CN102202723A (zh) 微针片材的压模及其制造方法和采用该压模的微针的制造方法
CN107343984B (zh) 医美微针贴片的制作方法
AU2020200063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mold having recessed patter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sheet
JP2010503454A (ja) 針構造および針構造を製作するための方法
KR102001654B1 (ko) 정량 투여가 가능하며 약물 투입 속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미세바늘 구조체
CN216804236U (zh) 一种微针模具
CN114432587B (zh) 一种微针贴
KR101868872B1 (ko) 마이크로 니들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386787A (zh) 微针
CN217526091U (zh) 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
CN114209975B (zh) 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
WO2023109633A1 (zh) 一种微针贴、微针模具及制备方法
CN113082500A (zh) 经皮输送装置及制备方法
CN215084195U (zh) 经皮输送装置
TWI724837B (zh) 用以形成微針產品之模具結構
CN219517549U (zh) 一种中空可溶性微针模具
TWI838255B (zh) 微針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