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84195U - 经皮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经皮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84195U
CN215084195U CN202120428073.6U CN202120428073U CN215084195U CN 215084195 U CN215084195 U CN 215084195U CN 202120428073 U CN202120428073 U CN 202120428073U CN 215084195 U CN215084195 U CN 2150841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delivery device
chamfer
substrate
wor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280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宏
任英杰
李君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04280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841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841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841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经皮输送装置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具有用于贴合于目标对象的工作侧面;至少两个微针,所述至少两个微针与所述衬底一体成型,所述微针具有工作段和连接端,所述工作段从所述工作侧面向外伸出,所述连接端和工作段通过中空的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通道贯穿所述衬底,所述连接端背离所述工作侧面。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通过在衬底上设置多个中空的微针,且能够通过连接端注射药物或者抽取组织液,这样就能实现精确快速的主动给药或者抽取组织液,能够提高给药效率和组织液抽取效率。

Description

经皮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皮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药物对疾病的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给生物体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合适剂量的药物,能够有助于生物体的健康,目前生物体给药的主要方式分为三种:注射、口服和外敷。
其中,注射给药可以满足大多数药物对剂量的要求,但是存在注射部位感染和针头传染的风险,也会引起注射部位的疼痛和出血。口服给药在保证剂量的同时可以降低注射带来的风险,但适用的药物种类有限,如某些激素类和含酶药物会在消化道中分解,而且受肝脏代谢功能和肠道首过效应影响,吸收剂量显著低于口服剂量,会降低药效。外敷给药受限于皮肤结构的限制,给药效率更低,且某些大分子药物不能有效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因此目前的给药方式容易造成感染风险,而且效率较低。
与此同时,在生物体的疾病治疗和身体状态的监测中,及时诊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取体液样品是及时诊断的首要步骤和关键步骤。血液因含有丰富的新陈代谢物而常被用于及时诊断。但取血时需要刺破皮肤,穿透富含神经细胞的真皮层,会引起疼痛和皮肤刺激等问题。
皮肤组织液与血液的成分相近,且皮肤组织液的组成随血浆组成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皮肤组织液可以替代血液用作样品提取。一般可通过吸管技术和微管插入技术来提取皮肤组织液,但这些程序较为复杂,易引起生物体的不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经皮输送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给药方式容易造成感染风险,而且效率较低,以及现有的组织液提取方法程序较为复杂,易引起生物体的不适的缺陷,实现提高给药效率和组织液抽取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经皮输送装置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具有用于贴合于目标对象的工作侧面;至少两个微针,所述至少两个微针与所述衬底一体成型,所述微针具有工作段和连接端,所述工作段从所述工作侧面向外伸出,所述连接端和工作段通过中空的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通道贯穿所述衬底,所述连接端背离所述工作侧面。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工作段包括:第一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工作侧面连接,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工作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段的外表面为曲面;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连接,所述第二段具有用于刺入目标对象的针尖。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第二段具有第一斜切面,所述第一斜切面与所述第二段的外周面形成所述针尖。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第二段具有第二斜切面以及第三斜切面,所述第二斜切面以及所述第三斜切面均与所述第一斜切面相交,所述第二斜切面与所述第三斜切面相交,所述第一斜切面、所述第二斜切面以及所述第三斜切面形成所述针尖。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第二斜切面和所述第三斜切面均为内凹的弧形。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工作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第二段的外周面具有凸出段,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从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的连接处到所述凸出段逐渐增大,从所述凸出段沿着远离所述工作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衬底为柔性衬底。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经皮输送装置,所述微针的长度为500μm-1000μm;或者,所述微针的底圆直径为200μm-300μm。或者,相邻的所述微针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00μm-1000μ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制作所述经皮输送装置的阳模;将所述阳模放置于浇注容器,向浇注容器中浇注液态弹性材料,在浇注完成后对所述液态弹性材料进行固化处理,得到阴模;将所述阴模放置于水平台面,向所述阴模滴加液态聚合物材料,在滴加完成后将所述液态聚合物材料刮平,对所述液态聚合物进行固化处理,得到所述经皮输送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通过在衬底上设置多个中空的微针,且能够通过连接端注射药物或者抽取组织液,这样就能实现精确快速的主动给药或者抽取组织液,能够提高给药效率和组织液抽取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的阳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的制作阴模过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的阴模和阳模分离过程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的向阴模浇注过程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的固化经皮输送装置的过程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的分离经皮输送装置的过程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的得到的初步样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的得到的最终样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衬底; 11:工作侧面; 20:微针;
21:工作段; 22:第一段; 23:第二段;
24:凸出段; 25:连接端; 26:第一斜切面;
27:第二斜切面; 28:第三斜切面; 29:输送通道;
30:阳模; 31:微针模具部分; 32:衬底模具部分;
40:阴模; 41:阴模主体; 42:微环形孔阵列;
43:微柱阵列; 50:浇注容器; 60:圆环形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图14描述本发明的经皮输送装置及制备方法。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经皮输送装置,该经皮输送装置包括:衬底10和至少两个微针20。
其中,衬底10具有用于贴合于目标对象的工作侧面11,衬底10可以为薄片状结构,衬底10的厚度可以为10μm至100μm,比如可以为50μm。工作侧面11用于和目标对象接触,目标对象可以为各种生物体,比如人体,还可以是其他动物体,比如某些家畜或者宠物。
此处,衬底10既可以是刚性的,还可以是柔性的,本实施例不对此做出限制。
微针2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还可以为多个,多个微针20可以在衬底10上呈阵列排布。
微针20为中空的针管状结构。
多个微针20与衬底10一体成型,微针20和衬底10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可以为具有生物兼容性的聚合物,比如可以为聚酰亚胺或者SU-8。
微针20具有工作段21和连接端25,工作段21从工作侧面11向外伸出,连接端25和工作段21通过中空的输送通道29连通,输送通道29贯穿衬底10,连接端25背离工作侧面11。
可以理解的是,微针20的工作段21位于衬底10的工作侧面11一侧,微针20的连接端25位于衬底10背离工作侧面11的一侧,连接端25和工作段21相互连接,微针20具有中空的输送通道29,输送通道29沿衬底10的厚度方向贯穿衬底10,输送通道29可以连通连接端25和工作段21,也就是说,当衬底10贴合于目标对象的皮肤时,工作段21的部分会刺入目标对象的皮肤,此时可以在衬底10背离工作侧面11的侧面处,通过连接端25给工作段21注入药物,连接端25可以为豁口结构,也可以为接头结构,可以将注射器与连接端25可拆卸连接,通过注射器给连接端25注射药物。
可以将多个微针20形成的阵列作为注射器针头,将注射器和连接端25连接,注射器给多个微针20提供药液,多个微针20能够将药液输送给生物体。
当然也可以将连接端25与抽取装置连接,抽取装置可以给传输通道29提供负压,使得工作段21可以从皮肤中抽取组织液,抽取出来的组织液可以通过工作段21、输送通道29和连接端25传输给抽取装置,可以实现对皮肤中组织液的提取,可以对提取的组织液中的某些离子或者蛋白质进行检测,以对某些生理指标进行评价。
在治疗疾病方面,药物对疾病的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体给药的主要方式分为三种:注射、口服和外敷。众所周知,在选取好正确药物后,药物剂量的多少对药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注射给药可以满足大多数药物对剂量的要求,不过有注射部位感染和针头传染的风险。注射给药也会引起注射部位的疼痛和出血,对于有针头恐惧症、晕血症的受众不易接受;口服给药在保证剂量的同时可以降低注射带来的风险,但适用的药物种类有限,如某些激素类和含酶药物会在消化道中分解。同时,口服的药物受肝脏代谢功能和肠道首过效应影响,吸收剂量显著低于口服剂量。因此,口服给药的效率相对较低,起效较慢,对于某些疾病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外敷给药受限于以角质层为例的皮肤结构限制,给药效率更低,且某些大分子药物不能有效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
为改善上述三种给药方式的缺点,近年来新兴的表面带有微针阵列的器件可穿透皮肤最外层角质层,直接刺入到表皮层或真皮层进行给药,可以使药物快速有效的到达皮内,进而直接进入体内微循环被吸收。同时,虽然微针阵列属于微创器械,但由于微针直径和长度很小,刺入皮肤后不会触碰到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故不会引起显著疼痛和出血,给药后在皮肤表面留下的微孔也会在移除微针后很快恢复。
目前多种微针阵列主要分为四大类:实心微针、包覆微针、可降解微针和中空微针。实心微针的给药原理是在微针阵列刺破皮肤后移去,此时会在皮肤表面留下一些小洞,然后再把外敷药物放到产生的小洞上面,药物通过扩散进入皮肤。由于人体皮肤的自我修复功能,微针刺入后产生的小洞会在一定时间内自动修复,进而阻止药物的继续扩散,因此实心微针的给药剂量和效率极低。包覆微针是在实心微针表面涂敷一层药物,然后在微针刺入皮肤的同时把药物直接送到皮内,待药物扩散后移去微针。相比于实心微针,包覆微针的给药效率略有提升,但是药物剂量还是很低。可降解微针是把药物与某些可在生物组织内降解的聚合物混合,使之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刺入皮肤后微针在组织液中降解而释放药物。可降解微针的给药剂量和效率虽然有了些许的提高,但由于微针的尺寸很小,给药剂量仍然无法满足大多数药物的要求。所以说实心微针、包覆微针和可降解微针均由于给药剂量少、效率低、不能持续给药等诸多缺点,很难达到医疗级的需求和应用。
中空微针可以理解为是常规注射器的微型化和阵列化,刺入皮肤后可通过外部接口进行定时定量有效给药。但是目前限制中空微针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其制作过程复杂、成本比较高、刚性衬底不能很好贴合皮肤表面等限制。
发明人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可以不设置贯穿的输送通道29,而是通过衬底10上的沟槽给微针20供药,但这种方案是让沟槽中的药物通过微针20慢慢渗入到生物体,给药效率较低,且无法控制给药剂量和给药速度,准确度不够。
在生物体的疾病治疗和身体状态的监测中,及时诊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取体液样品是及时诊断的首要步骤和关键步骤。血液因含有丰富的新陈代谢物而常被用于及时诊断。但取血时需要刺破皮肤,穿透富含神经细胞的真皮层,会引起疼痛和皮肤刺激等问题。
皮肤组织液与血液的成分相近,且皮肤组织液的组成随血浆组成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皮肤组织液可以替代血液用作样品提取。一般可通过吸管技术和微管插入技术来提取皮肤组织液,但这些程序较为复杂,易引起生物体的不适。
而本发明通过在衬底上设置多个微针,将微针的连接端和抽取装置连接,通过抽取装置给多个微针提供负压,使得多个微针能够从皮肤处提取组织液,不会产生显著疼痛和出血,能够降低对生物体的创伤,且通过多个微针抽取组织液,能够提高组织液抽取的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通过在衬底10上设置多个中空的微针20,且能够通过连接端25注射药物或者抽取组织液,这样就能实现精确快速的主动给药或者抽取组织液,能够提高给药效率和组织液抽取效率。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针20的横截面可以为圆环形,工作段21包括:第一段22和第二段23。
其中,第一段22与工作侧面11连接,第一段22可以凸出于工作侧面11设置。
第一段22的直径沿远离工作侧面11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一段22为工作段21的根部,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能够减小微针20对衬底10造成的压强,能够提升衬底10的可靠性。
第一段22的外表面为曲面,可以为平滑的曲面,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升缓冲作用。
第二段23与第一段22连接,第二段23具有用于刺入目标对象的针尖,第二段23能够刺入目标对象的皮肤。
值得注意的是,微针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为附图所示的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实际需要来选择微针的截面形状,合适的微针的截面形状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段23具有第一斜切面26,第一斜切面26与第二段23的外周面形成针尖。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段23具有第二斜切面27以及第三斜切面28,第二斜切面27以及第三斜切面28均与第一斜切面26相交,第二斜切面27与第三斜切面28相交,第一斜切面26可以和第二斜切面27垂直,第一斜切面26可以和第三斜切面28垂直,第二斜切面27可以和第三斜切面28垂直。
第一斜切面26、第二斜切面27以及第三斜切面28形成针尖,通过设置相交的第一斜切面26、第二斜切面27和第三斜切面28,使得针尖结构更加尖锐,使得针尖更容易刺破目标对象的皮肤。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斜切面27和第三斜切面28均为内凹的弧形,通过将第二斜切面27和第三斜切面28设置为内凹的弧形,能够进一步减小刺入皮肤时的刺入力,使得针尖更容易刺破目标对象的皮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段23的直径小于第一段22的直径,在第二段23和第一段22的交界处,微针20的直径可以产生突变,第一段22作为工作段21的根部,主要起到缓冲作用,因此直径较大,而第二段23能够直接刺入皮肤,因此直径较小。
第二段23的直径沿远离工作侧面11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就能够更加方便第二段23刺破目标对象的皮肤,减小阻力。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段23的外周面具有凸出段24,第二段23的直径从第二段23与第一段22的连接处到凸出段24逐渐增大,从凸出段24沿着远离工作侧面11的方向逐渐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段23的直径沿着远离工作侧面11的方向,先增大,再减小,也就是在第二段23的中部位置适当加粗,形成了卡凸结构,也就是在微针20的针尖部位形成了茅尖状结构,这样使得第二段23在刺入皮肤后,能够更好地卡在皮肤里,不容易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底10为柔性衬底10,采用柔性材料的衬底10,能够适应目标的皮肤表面的形状,能够良好地贴附于几乎任何皮肤表面,且减小给目标造成的不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针20的长度为500μm-1000μm,比如可以为800μm。
或者,微针20的底圆直径为200μm-300μm,比如可以为250μm。
或者,相邻的微针20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00μm-1000μm,也就是相邻的微针2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比如可以为800μm。
如图6所示,微针20的截面还可以为三角形,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的经皮输送装置,其微针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为附图所示的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实际需要来选择微针的截面形状,合适的微针的截面形状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7-图1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该经皮输送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110、制作经皮输送装置的阳模30。
如图7所示,经皮输送装置的阳模30可以通过组装、机械加工、3D打印、立体光刻或者微纳加工等技术实现。阳模30和阴模40是对应的,阳模30可以具有和经皮输送装置对应的微针模具部分31和衬底模具部分32;可以在阳模30的基础上制作出阴模40。可根据需求灵活调节阳模30的结构参数,阳模30可以是刚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阳模30的阵列参数,比如微针20形貌、圆心距和阵列规模等决定了经皮输送装置的微针20的阵列参数。
可以将制作好的阳模30清洗干净后彻底吹干使其干燥。若阳模30通过3D打印或立体光刻技术制作,则通常属于光敏树脂材料,在后续的操作中容易出现阴模40和阳模30粘连以及阴模40出现固化不完全的情况,因此可以预先对阳模30进行紫外照射和/或加热增强光敏树脂内部的分子交联,也可以直接在阳模30表面淀积一层金属或聚合物薄膜,将光敏树脂材料完全包覆,以有效降低阳模30和阴模40的黏附性以及避免阴模40固化不完全的问题,尽可能防止阴模40出现脱模困难和固化不完全等情况出现。
步骤120、将阳模30放置于浇注容器50,向浇注容器50中浇注液态弹性材料,在浇注完成后对液态弹性材料进行固化处理,得到阴模40。
如图8所示,把处理好的阳模30的微针模具部分31朝上放入浇注容器50中,浇注容器50可以为无盖容器,然后浇注已配制好的液态弹性材料,比如可以为液态硅胶弹性体材料,如铂催化硅橡胶Ecoflex,使液面完全浸没阳模30,液面高度减去阳模30的衬底模具部分32厚度就是阴模40的厚度。后续操作中使无盖容器保持水平,防止阴模40表面出现高低不一的情况。之后进行抽真空、加热使其完全固化,抽真空的作用是把阳模30的微针模具部分31的针孔内部的气体完全抽出,使液态硅胶弹性体材料完全渗入。
如图9所示,将完全固化后的硅胶弹性体连同包覆在内的阳模30从无盖容器中取出,然后沿着阳模30边缘剪裁,使阴模40尺寸略大于或等于阳模30的衬底模具部分32的尺寸。之后先沿着阴模40四边缓慢揭至微针模具部分31边缘处。考虑到阳模30的微针模具部分31的针孔内部形成的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和阳模30的彼此分离问题,将阳模30和阴模40放入去离子水或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中超声和浸泡,使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和阳模30内壁的粘连性显著降低。取出后将阴模40从阳模30上缓慢揭下。区别于常规的微翻模工艺,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具有较高的深宽比,且处于阳模30的微针模具部分31的针孔内,脱模时容易折断造成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的完整性问题,所以揭下的方向要随时变换,以缓解微针模具部分31的受力情况,使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可完整地从阳模30中分离出来。如从一侧揭开几根后就要换到另一侧重新揭,反复此操作,最终完整地分离阴模40和阳模30。阳模30清洗干净后放回以备下次使用。
步骤130、将阴模40放置于水平台面,向阴模40滴加液态聚合物材料,在滴加完成后将液态聚合物材料刮平,对液态聚合物进行固化处理,得到经皮输送装置。
制备好的阴模40包括阴模主体41、微环形孔阵列42和微柱阵列43,其中微柱阵列43垂直地形成于微环形孔阵列42的正中间,阴模40中微柱阵列43的高度由阳模30中微针模具部分31的针孔空腔的具体深度决定,可根据使用情况调节,但不宜过长。微环形孔阵列42的参数完全由阳模30的微针模具部分31的针孔空腔内外壁参数决定,因为要实现无痛无血的微创方式刺入,阳模30的微针模具部分31的针孔空腔内外壁厚度不宜太厚。阴模40的厚度由前步浇注在阳模30上的硅胶弹性体的具体厚度决定。最终阴模40的阵列形貌完全互补于阳模30上的微针阵列形貌。
使用阴模40进行下一步操作前,可以将其加热一段时间和/或在表面活性剂中浸泡一段时间,降低其表面的黏性,以助于后续脱模。
如图10所示,将清洗干净的阴模40放置于水平台面上,使微柱阵列43朝上,滴加液态聚合物材料前要观察并确保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的每根微柱均竖直地位于微环形孔阵列42正中间。然后滴加液态的可生物兼容的聚合物,如聚酰亚胺或SU-8。使液滴完全覆盖住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
抽真空使液态聚合物填满阴模40的微环形孔阵列42。之后再使用刮刀等辅助工具把液态聚合物刮平刮薄,此时要保证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完全且竖直地穿透液态聚合物表面。考虑到微尺度下液体的表面张力等作用,会使微柱阵列43弯曲或直接倒在液体表面,因此这一步要严格控制刮平之后液体聚合物的厚度和表面尺寸。
如图11所示,区别于常规微翻模工艺,此次设计使用的是两次刮平液态聚合物并分别固化的方法,第一次是将远离阵列的液态聚合物完全移除,仅留下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及其附近的液态聚合物,此时要严格控制液态聚合物厚度,尽量减少表面张力对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的影响,液态聚合物的厚度取决于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的高度,一般液态聚合物的厚度达到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高度的1/3-1/2时相对较好。
加热使液态聚合物初步固化。固化后再确认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是否竖直地完全穿透固化后的聚合物。由于固化会蒸发掉一些液态聚合物的溶剂,会使固化后的聚合物厚度降低,厚度降低后的聚合物可能会对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产生影响,如果导致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产生较大的变形,比如弯曲或倒在聚合物表面,就需要把聚合物缓慢揭下后开始重新对阴模40进行浇注。达到满意效果后把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之外的空白区域滴加液态聚合物,刮平后加热使液态聚合物初步固化。
观察整个经皮输送装置的衬底10表面的厚度是否一致,为保证衬底10的柔性和减少应力,应使其厚度尽量一致。然后根据所使用聚合物的具体制备条件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如非光敏的聚酰亚胺需要高温使其亚胺化、光敏的聚酰亚胺需要紫外曝光交联和高温亚胺化、SU-8需要紫外曝光交联和后烘固化。
如图12所示,将经皮输送装置的微针20和阴模40沿两者的衬底10边缘缓慢揭开至微针阵列的最外侧,因为两者之间的存在一定黏性,使用蛮力强行分离两者会导致经皮输送装置的微针20损坏或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的不可逆损坏。考虑到脱模的良品率和阴模40的可重复利用性,暂时不要直接分离两者。将阴模40和经皮输送装置的微针20放入去离子水或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中超声和浸泡,使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和经皮输送装置的微针20内壁的粘连性显著降低。取出后将经皮输送装置的微针20从阴模40上缓慢揭下。区别于常规的微翻模工艺,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结构具有较高的深宽比,脱模时容易折断造成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的完整性问题,所以揭开时的方向要随时变换,以缓解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的受力情况,使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可完整地从经皮输送装置的微针20中分离出来。如从一侧揭开几根后就要换到另一侧重新揭,反复此操作,最终完整地分离阴模40和经皮输送装置的微针20。这样可最大幅度避免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结构的损坏。将揭下后的阴模40清洗干净后放回以备下次使用。
如图13和图14所示,分离出的经皮输送装置的初步样品包括衬底10、微针20和背面微圆环形突起60。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经皮输送装置的衬底10背面会有一些微小的圆环形突起60,这是由于液态聚合物在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上因为表面张力引起的粘连而生成的,可以用砂纸等材料慢慢打磨,得到最终样品。由于突起结构的高度很低,打磨后不会对后续的应用造成任何不便。将打磨后的经皮输送装置清洗干净。经皮输送装置的形貌参数完全和阴模40的微柱阵列43和微环形孔阵列42的形貌参数对应,即完全复制于阳模30的形貌参数。
根据最后使用场景的不同,将经皮输送装置的衬底10尺寸剪裁至合适大小,进行定时定量精准有效给药。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经皮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具有用于贴合于目标对象的工作侧面;
至少两个微针,所述至少两个微针与所述衬底一体成型,所述微针具有工作段和连接端,所述工作段从所述工作侧面向外伸出,所述连接端和工作段通过中空的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通道贯穿所述衬底,所述连接端背离所述工作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段包括:
第一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工作侧面连接,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工作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段的外表面为曲面;
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连接,所述第二段具有用于刺入目标对象的针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皮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具有第一斜切面,所述第一斜切面与所述第二段的外周面形成所述针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皮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具有第二斜切面以及第三斜切面,所述第二斜切面以及所述第三斜切面均与所述第一斜切面相交,所述第二斜切面与所述第三斜切面相交,所述第一斜切面、所述第二斜切面以及所述第三斜切面形成所述针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经皮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切面和所述第三斜切面均为内凹的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经皮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工作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经皮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的外周面具有凸出段,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从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的连接处到所述凸出段逐渐增大,从所述凸出段沿着远离所述工作侧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经皮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为柔性衬底。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经皮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的长度为500μm-1000μm;
或者,所述微针的底圆直径为200μm-300μm;
或者,相邻的所述微针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00μm-1000μm。
CN202120428073.6U 2021-02-26 2021-02-26 经皮输送装置 Active CN2150841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28073.6U CN215084195U (zh) 2021-02-26 2021-02-26 经皮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28073.6U CN215084195U (zh) 2021-02-26 2021-02-26 经皮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84195U true CN215084195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35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28073.6U Active CN215084195U (zh) 2021-02-26 2021-02-26 经皮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841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28735B2 (ja) 斜角開口部を有する中空マイクロニードル
EP3021930B1 (en) Hollow microneedle with beveled tip
CN101829396B (zh) 微针阵列芯片及利用其的经皮给药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17137B (zh) 一种胶囊式中空载药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US8708966B2 (en) Microneedle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thereof
EP3021931B1 (en) Hollow microneedle array article
US20200121901A1 (en) Microneedle patch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CN110478612B (zh) 尖端溶解法制备气泡式空心给药微针的方法
WO2009130926A1 (ja) 経皮投薬方法、ニードル形成体及び経皮投薬装置
JP2002517300A (ja) 微小針デバイスおよび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らの使用
KR101832716B1 (ko) 정량 투여가 가능하며 약물 투입 속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미세바늘 구조체 및 제조방법
JP2010502267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およ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製造方法
JP2016506780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及びその製造用モールド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05108A (zh) 制作固体溶液穿孔器贴剂的方法及其使用
CN101553275A (zh) 用于活性物质透皮递送和取样的高纵横比微器件和方法
KR20040105811A (ko) 의료용 시스템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3456505B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mold having recessed patter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sheet
KR20170135773A (ko) 정량 투여가 가능하며 약물 투입 속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미세바늘 구조체
CN113082500A (zh) 经皮输送装置及制备方法
KR102367746B1 (ko) 경피 투입형 약물 패치 마이크로 니들 제조 방법
Dong et al. Tip fabrication methods of hollow metal microneedles
CN215084195U (zh) 经皮输送装置
CN216804236U (zh) 一种微针模具
CN212261909U (zh) 一种用于治疗鸡眼的贴片
CN211461759U (zh) 微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