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9053B -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9053B
CN114849053B CN202210556442.9A CN202210556442A CN114849053B CN 114849053 B CN114849053 B CN 114849053B CN 202210556442 A CN202210556442 A CN 202210556442A CN 114849053 B CN114849053 B CN 1148490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needle
planar
side wall
microneedles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564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49053A (zh
Inventor
李成国
冷钢
陈锦永
马永浩
李燕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we Zhuha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564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490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49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905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1169 priority patent/WO202319767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49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90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46Solid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53Methods for produc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61Methods for using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微针,包括基底层和微针。微针包括针尖、中部和针座。微针还包括第一侧壁、周向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与基底层位于同一平面,第一侧壁和周向侧壁位于微针周向,第三侧壁位于微针底部。第三侧壁包括第一边和活动边,第一边连接基底层。微针绕第一边旋转至第三侧壁与基底层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且微针与基底层相接处形成基底通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微针贴、平面微针的制造设备、平面微针的制备方法和平面微针立形装置。其有益效果是,微针仅在针尖处载药,且适用于向成型槽内灌注油水混合物或黏性较高的原料液,且微针立形后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微针贴通过承载药物的微针按压扎入皮肤,实现药物的注射,由于微针的针长较短,使用时不易造成患者疼痛,因此,逐渐开始普及应用。
目前,微针贴的成型方法普遍为:在模具的成型槽注入原料液,一体成型出沿垂直于基底层方向延伸的微针。由于这种模具的成型槽的深度及深纵比均较大,在向成型槽的针尖槽注入原料液时,难以精确保证原料液仅分布在针尖槽内,导致微针的载药精度较低,且易导致原料液干燥为微针后,微针难以由成型槽脱模,同时,当原料液为油水混合物或黏性较高时,难以满足将其注入并布满模具成型槽内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和制备方法,适用于采用两步式成型的微针贴,该成型法先成型出微针的第一侧壁和基底层位于同一平面的平面微针,再由平面微针立形装置将微针调整至微针的第三侧壁与基底层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并成型为微针贴,其解决了现有的用于成型微针贴的模具难以脱模、微针的针尖处载药精度较低以及难以向成型槽内注入油水混合物原料液或黏性较高原料液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微针,包括基底层和微针,所述微针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
所述微针包括针尖、中部和针座,所述中部连接所述针尖和针座;
所述微针还包括第一侧壁、周向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基底层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周向侧壁位于所述微针的周向,所述第三侧壁位于所述微针的底部;
所述第三侧壁包括第一边,所述第一边连接所述基底层远离第一侧壁一侧;
所述微针可绕所述第一边,以所述第三侧壁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三侧壁与基底层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所述微针与所述基底层的相接处形成基底通孔。
根据本发明,所述微针可绕所述第一边旋转至所述第三侧壁部分抵靠在所述基底层靠近所述微针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第三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边连接的活动边,所述活动边与所述基底通孔侧壁间的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0°<θ≤10°。
根据本发明,所述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1°<θ≤6°。
根据本发明,沿所述针尖朝向所述针座的方向,所述第三侧壁向外延伸形成能够穿过所述基底通孔的凸起部。
根据本发明,所述微针的所述第一侧壁上和/或所述周向侧壁上设有至少1个突起结构,所述突起结构沿所述针尖朝向所述针座的方向延伸设置。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微针贴,包括所述的平面微针,所述平面微针的所述微针绕所述第一边翻转至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基底层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成型为微针贴。
根据本发明,所述平面微针的所述微针绕所述第一边翻转至所述第三侧壁部分抵靠在所述基底层靠近所述微针的一侧时,成型为微针贴。
根据本发明,还包括粘性层,当所述微针的第三侧壁和所述基底层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时,所述微针和所述基底层远离所述微针的一侧均粘附于所述粘性层,以成型为设有所述粘性层的微针贴。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平面微针的制造设备,应用于制造所述的平面微针,包括底座、模具和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面板;
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用于容纳所述模具的凹槽;
所述模具的顶部设置多个用于成型所述微针的成型槽;
所述成型槽包括针尖槽、针座槽和中部槽,所述中部槽连通所述针尖槽和所述针座槽,所述成型槽沿所述针尖槽朝向所述针座槽的方向为水平方向;
所述面板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模具的全部所述成型槽的成型孔,所述成型孔用于成型所述基底层;
所述模具的顶部向上突出形成隔离部,所述隔离部围绕所述成型槽侧壁的周向设置;
当所述模具位于所述底座的所述凹槽内,且所述面板压合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模具的顶部时,所述隔离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的高度;
若所述成型槽的成型槽底壁的下边绕所述成型槽底壁的上边旋转至所述成型槽底壁抵靠所述模具的顶部时,所述下边的长度大于所述下边与所述成型槽的两个交点的连线长度。
根据本发明,沿所述成型槽的所述针尖槽朝向针座槽的方向,所述成型槽底壁向外延伸形成凸起部形成槽,所述凸起部形成槽用于成型所述微针的所述第三侧壁上的凸起部。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平面微针立形设备,应用于立形所述的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微针传送组件和平面微针翻转组件;
所述平面微针传送组件包括平面微针传送带,所述平面微针传送带用于将所述平面微针传送至所述平面微针翻转组件;
所述平面微针翻转组件包括翻转机构和微针容纳机构;
所述翻转机构用于向所述微针施压,以使所述微针绕所述第一边旋转,至所述微针的第三侧壁和所述基底层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且所述微针位于所述微针容纳机构顶部的容纳槽内,以完成所述微针立形。
根据本发明,所述翻转机构为压板。
根据本发明,所述微针容纳结构还包括多组间隔设置的固定板组件;
所述固定板组件包括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能够沿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板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夹持板抵靠在所述第二夹持板上时,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之间形成所述容纳槽;
所述微针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时,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夹持所述微针。
根据本发明,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用于向所述微针施压;
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微针容纳机构能够相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所述翻转机构还包括第二滚轮和第三滚轮;
所述第二滚轮上绕设粘性层,所述第二滚轮用于向所述第一滚轮传送所述粘性层,所述第三滚轮用于缠绕并储存由所述第一滚轮上的所述粘性层撕除得到的保护膜,所述第一滚轮用于向所述微针施压,并将所述粘性层粘附在所述基底层远离所述微针的一侧以及所述微针上;
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微针容纳机构能够相向移动。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平面微针,第一侧壁与基底层位于同一平面。基于上述微针膜结构,在用于成型微针的模具中的成型槽中,用于成型针尖的针尖槽朝向用于成型针座的针座槽的方向为水平方向,以减小成型槽的深度,并减小成型槽的最大深度和最大长度的比值,便于向成型槽的针尖槽内精确灌注原料液,适用于油水混合物或黏性较高的原料液的灌注,且能够避免原料液飞溅污染中部槽和针座槽,使成型出的微针仅在针尖处载药,以精确控制微针贴在使用时的给药量。并且,减小成型槽的深度以及最大深度和最大长度的比值,还能减小微针成型后与成型槽间的脱模阻力,避免微针断裂,提高微针的良品率,并能降低成本。
当微针立形后,微针的第三侧壁与基底层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后成型为微针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平面微针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针贴的立体示意图(微针为四棱锥);
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针贴的立体示意图(微针为四棱锥,且微针的第三侧壁设置凸起部);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针贴的立体示意图(微针为五棱锥,且微针的第三侧壁设置凸起部);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针贴的立体示意图(微针为圆锥或椭圆锥);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针贴的立体示意图(微针为三棱锥,且微针的第一侧壁的两侧均设置凸起);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针贴的立体示意图(微针为四棱锥,且微针的第一侧壁的两侧以及第二侧壁上均设置凸起);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针贴的立体示意图(微针为四棱锥,微针的第一侧壁的两侧以及第二侧壁上均设置凸起,且微针的第三侧壁设置凸起部);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平面微针成型设备的分解视图;
图13为图12的装配图;
图14为图12中模具和平面微针的分解视图;
图15为图12中模具的立体示意图(模具的成型槽底壁的下边的长度大于上边的长度);
图16为图12中模具的立体示意图(模具的成型槽底壁设置凸起部形成槽);
图17为图16中成型槽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平面微针立形设备的工作流程图(翻转机构为压板);
图19为图18中的平面微针翻转组件的工作流程图;
图20为图19的局部放大图(微针立形前);
图21为图19的局部放大图(微针立形后);
图22为图18的立体示意图;
图23为图22的局部放大图(微针立形前);
图24为图22的局部放大图(微针立形后);
图25为采用压板立形微针的过程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的压板设置施压部(施压部的纵向截面为向下突出的弧形)的示意图;
图27为图25中的压板设置施压部(施压部的纵向截面为向下突出的V字型)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平面微针立形设备的工作流程图(翻转机构为滚轮组件);
图29为图28的局部放大图;
图30为图28的立体示意图;
图31为图30的局部放大图(微针为四棱锥,微针立形后,微针的第三壁的第三边抵靠在基底层靠近微针的一侧);
图32为图30的局部放大图(微针为三棱锥,且设有突起结构);
图33为平面微针传送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34为本发明的微针贴(设有粘性层)。
【附图标记说明】
1:平面微针;11:基底层;111:间隙;112:基底通孔;12:微针;121: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31:第一边;1232:第二边;1233:第三边;1234:弧形边;124:针尖;125:中部;126:针座;127:凸起部;128:突起结构;129:弧形壁;
2:微针贴;21:粘性层;
31:底座;311:凹槽;32:模具;321:成型槽;3211:成型槽底壁;3212:针尖槽;3213:中部槽;3214:针座槽;a:上边;b:下边;3215:凸起部形成槽;3216:成型槽侧壁;322:隔离部;323:第一制突凹槽;33:面板;331:成型孔;
41:平面微针传送组件;411:平面微针传送带;412:储料器;4121:出料口;413:平面微针吸附器;414:挡板;42:平面微针翻转组件;4211:压板;42111:施压部;4212:第一滚轮;4213:第二滚轮;4214:第三滚轮;422:微针容纳机构;4221:容纳槽;4222:第一固定板;4223:第二固定板;4224:限位板;4225:支撑壁;
A、B:当微针立形后,微针的第三侧壁平行于基底层时,第三边投影于基底通孔上的投影边的两端端点;
F、G:第三侧壁的第三边和第二边的两个连接点;
H、I:第三侧壁的第一边的两端端点;
J、K:第三壁的弧形边与基座孔的两个交点;
C、D:成型槽底壁绕上边旋转至成型槽底壁平行于模具的顶壁时,下边与成型槽的两个交点;
θ:第三边抵靠在基底层靠近微针的一侧时,与第一边相邻的第二边和基底通孔侧壁间的夹角;
a:成型槽底壁的上边;
b:成型槽底壁的下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12的定向为参照,“左”、“右”以图20的定向为参照。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平面微针,包括基底层11和微针12,微针12设置在基底层11上。微针12包括针尖124、中部125和针座126,中部125连接针尖124和针座126,针尖124朝向针座126的方向与基底层11延伸方向基本相同。微针12由模具32中的成型槽321成型。
参见图14,一方面,用于成型针尖124的针尖槽3212朝向用于成型针座126的针座槽3214的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能够减小成型槽321的深度,并减小成型槽321的最大深度和最大长度的比值,便于向成型槽321的针尖槽3212内精确灌注原料液,且不限于原料液的类型。因成型槽321水平设置,向针尖槽3212灌注原料液时,无需经过中部槽3213和针座槽3214,可直接灌注至针尖槽3212内,从而避免原料液飞溅污染中部槽3213和针座槽3214,使成型出的微针12仅在针尖124处载药,以精确控制微针贴2在使用时的给药量。同时,减小成型槽321的最大深度和最大长度的比值,还能减小微针12成型后与成型槽321间的脱模阻力,避免微针12断裂,提高微针12的良品率,并能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成型槽321水平设置,沿水平方向,针尖槽3212的尺寸可大于中部槽3213和/或针座槽3214,使微针12形成凸起128等其他防止从皮肤中脱离的结构,且能便于微针12脱模。
进一步,微针12的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的比值为1:(2-5)。相对应的,用于成型微针12的成型槽321的最大深度和最大长度的比值为1:(2-5)。当微针12最大高度和最大宽度的比值大于5时,微针12太尖,扎入皮肤时微针12易断,而且微针12太长,易导致扎入皮肤时疼痛感强,引起用户不适。
参见图1-11,进一步,微针12为椎体,微针12可以为棱锥、圆锥或椭圆锥。
具体地,微针12为棱锥时:微针12包括第一侧壁121、周向侧壁和第三侧壁123。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第一侧壁121和周向侧壁均位于微针12的周向,第三侧壁123位于微针12的底部。第一侧壁121与周向侧壁的连接处和基底层11之间存在间隙111。当微针12为棱锥时,周向侧壁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侧壁122。当微针12为圆锥或椭圆锥时,周向侧壁包括弧形壁129。
平面微针1需经立形后方可用于扎入皮肤,向皮肤中导入药物。微针12的立形过程为:微针12绕第一边1231翻转并穿过间隙111,并由微针12的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处于同一平面翻转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于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夹角为0~±10°(当第三侧壁123倾斜于基底层11且位于基底层11的下方时,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且小于0°;当第三侧壁123部分抵靠于基底层11上时,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当第三侧壁123倾斜于基底层11且位于基底层11的上方时,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10°)时,完成微针12立形,并制备为微针贴2。此时,微针12与基底层11的相接处形成基底通孔112。
优选的,微针12立形后,微针12的针尖124朝向针座126的方向垂直于基底层11,以在使用微针贴2时,按压微针贴2的方向与针座126朝向针尖124的方向重合,施加较小力时微针12即可顺利扎入皮肤,此时,微针12承受的横向切力几乎为0,能有效避免使用微针贴2时微针12发生断裂。
优选地,当微针12为棱锥时:
第一侧壁121与第三侧壁123间的夹角β为45°-90°,该角度影响微针12成型后的脱模难易度以及微针贴2的使用性能。当β大于90°时,无法完成微针12成型后的脱模。当β小于45°时,微针12立形后,微针12的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间的夹角较小,导致微针12针尖124朝向针座126的方向与基底层11间的倾斜夹角较小,使用时,微针12无法扎入皮肤,或者,造成微针12扎入皮肤的阻力过大,导致微针12断裂,影响微针贴2的正常使用。
第二侧壁122与第三侧壁123间的夹角α为60°-90°,该角度影响微针12的体积和形状。当α小于60°时,针座126的宽度较大,使用微针贴2时,因针座126的宽度较大,导致针座126留在角质层内无法扎入目标层,影响微针12扎入皮肤后的给药稳定性,且会浪费针座126处的成型材料。当α大于90°时,微针12的第二侧壁122与第三侧壁123间的夹角较大,导致立形后微针12的高度较小,且立形后的微针12,针尖124朝向针座126的方向与基底层11间的倾斜夹角较大,使用微针贴2时,外力方向与针尖124朝向针座126的方向间的夹角较大,易导致微针12无法扎入皮肤,或者因扎入阻力较大,导致微针12断裂,影响微针贴2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第三侧壁123包括第一边1231和活动边,第一边1231连接基底层11。
当微针12为棱锥时,活动边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边1232和至少一个第三边1233。第一边1231连接基底层11,第一边1231和至少一个第三边1233相对设置。第二边1232连接第一边1231和第三边1233。
例如,当微针12为三棱锥时,第三侧壁123包括第一边1231、第二边1232和第三边1233。当微针12为四棱锥时,第三侧壁123包括第一边1231、两个第二边1232和第三边1233,第一边1231和第三边1233相对设置,两个第二边1232相对设置,且均连接第一边1231和第三边1233。当微针12为五棱锥时,第三侧壁123包括第一边1231、两个第二边1232和两个第三边1233,第一边1231和两个第三边1233相对设置,两个第二边1232相对设置,且均连接第一边1231和第三边1233。相近似地,当微针12的棱边大于或等于四个时,第三侧壁123的第一边1231和至少一个第三边1233相对设置,第二边1232连接第一边1231和第三边1233。
优选地,微针12的棱边大于等于四个,活动边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边1232和至少一个第三边1233。第一边1231连接基底层11,第一边1231和第三边1233相对设置,第二边1232连接第一边1231和第三边1233。当微针12立形时:微针12能够绕第一边1231翻转,并由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第三侧壁123的第三边1233抵靠在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
当微针12立形后,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部分抵靠于基底层11,第三侧壁123的第三边1233和第二边1232的两个连接点FG的连线长度大于该连线投影于基底通孔112所形成的投影边AB的长度,以使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的第三边1233能够抵靠在基底层11上,此时,第三侧壁123在基底层11上形成多边形的抵接面(基底层11上HAF或IGB所围合成抵接面),以使第三侧壁123能够稳定抵靠在基底层11上。即微针12绕第一边1231旋转并穿过基底通孔112完成立形后,第三侧壁123的面积大于第三侧壁123所对应的基底通孔112面积,使得第三侧壁123部分抵靠在基底层11上,以支撑在基底层11上,实现微针12稳定立形,避免施加在微针12上的翻转力取消后微针12回弹并绕第一边1231反向旋转。
更优选地,第三侧壁123的第三边1233和第二边1232的连接点连线FG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边1231的长度(即HI的长度),以便于微针12成型后的脱模。
参见图3-4,优选地,当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的第三边1233抵靠在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时,与第一边1231相邻的第二边1232和基底通孔112侧壁间的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0°<θ≤10°。当θ大于10°时,易导致微针12的翻转阻力增大,导致微针12立形时受损。更优选地,1°<θ≤6°。
当微针12为圆锥或椭圆锥时,活动边包括弧形边1234。
微针12能够绕第一边1231翻转,并由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第三侧壁123的弧形边1234抵靠在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
具体地,第三侧壁123的弧形边1234抵靠在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时,弧形边1234和基底通孔112相交于J点和K点,以使第三侧壁123和基底层11间形成抵接面,进而使第三侧壁123能够稳定抵靠在基底层11上。即微针12绕第一边1231旋转并穿过基底通孔112完成立形后,第三侧壁123的面积大于第三侧壁123所对应的基底通孔112面积,使得第三侧壁123部分抵靠在基底层11,以支撑在基底层11上,实现微针12稳定立形,避免施加在微针12上的翻转力取消后微针12回弹并绕第一边1231反向旋转。
通过在微针12立形后,第三侧壁123的第三边1233或者弧形边1234抵靠在基底层11上的设置,能够提高微针12和基底层11间的抓持力,保证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稳定抵压于基底层11,避免微针12立形过程中,施加在微针12上的翻转力消失后,微针12回弹导致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存在较大的夹角,导致在粘附粘性层21时形成坏品或者微针12扎入皮肤时的阻力增大,影响微针贴2的正常使用。同时,立形后的微针12的弧形边1234或第三边1233抵靠在基底层11上时,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间形成抵接面,该抵接面为微针12提供立形于基底层11上的支撑力,因此,微针12能稳定立形于基底层11上,不需要在微针12和基底层11上设置用于辅助微针12立形的粘性层21。这种未设置粘性层21的微针贴2能够适用于对粘性层21材料过敏的人群使用。
参见图9,进一步,微针12的第一侧壁121的两侧均设置突起结构128,突起结构128沿针尖124朝向针座126的方向延伸,形成倒刺状,且突起结构128均位于针尖124。通过在微针12上设置突起结构128,以在微针12扎入皮肤后,在皮肤回弹力的作用下,突起结构128能够二次扎入皮肤中,提高微针12和皮肤的抓持力,避免微针12在皮肤回弹力的作用下被挤出皮肤,且由于微针12与皮肤间的抓持力足够大,可以在微针贴2上取消设置用于粘附在皮肤上的粘性层21,以适用于对黏性胶敏感的人群。
参见图10~11,优选地,当微针12为棱锥,且微针12的棱边大于等于四个时,与第一侧壁121相对的第二侧壁122上设置突起结构128,突起结构128沿针尖124朝向针座126的方向延伸,形成倒刺状,突起结构128优选位于针尖124。当微针12为圆锥或椭圆锥时,弧形壁129上设置突起结构128,突起结构128沿针尖124朝向针座126的方向延伸,形成倒刺状,突起结构128优选位于针尖124。
通过在第二侧壁122或弧形壁129上设置突起结构128,并在模具32的成型槽321中相应设置用于成型该突起结构128的第二制突凹槽,以在成型微针12时,能够精确向第二制突凹槽内注入原料液,进而能够精确控制成型后的微针12的载药量。更优选地,第二侧壁122或弧形壁129上均设置多个突起结构128,并在模具32的成型槽321中相应设置分别用于成型该多个突起结构128的多个第二制突凹槽,以在成型微针12时,能够分别向成型槽321的多个第二制突凹槽中分别注入不同的原料液,以精确控制成型后的微针12的载药量,并使成型出的微针12能够承载多种药物。
参见图5-7,进一步,沿针尖124朝向针座126的方向,第三侧壁123向外延伸形成凸起部127,凸起部127能够穿过基底通孔112。
在微针12立形的过程中,未设置凸起部127的平面微针1,需要将微针12翻转至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存在较大夹角,所需的翻转力较大,增大了向微针12施加翻转力的翻转机构的选材及选型难度。而设置凸起部127的平面微针1,仅需将微针12翻转至凸起部127和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齐平,此时,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间的夹角较小,进而减小了施加在微针12上的翻转力,便于微针12立形,并降低了向微针12施加翻转力的翻转机构的选材及选型难度。
优选地,凸起部127的最大高度大于或等于基底层11的厚度,以在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的第三边1233抵靠在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时,凸起部127和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齐平,或者,凸起部127突出于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当凸起部127的最大高度小于基底层11的厚度时,将微针12翻转至凸起部127和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齐平时,易导致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未穿过或未完全穿过基底层11,进而使微针12的第三边1233无法抵靠或无法稳定抵靠在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以避免微针12立形过程中,施加在微针12上的翻转力消失后,微针12回弹导致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倾斜于基底层11。
更优选地,凸起部127的最大高度等于基底层11的厚度。当凸起部127的最大高度大于基底层11的厚度时,微针12立形后的凸起部127突出于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在成型为微针贴2时,易因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不是光滑平面,影响微针贴2的使用舒适性以及微针贴2的美观性。同时,在向微针12的凸起部127粘贴粘性层21时,易因凸起部127突出于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导致粘性层21不平。
实施例2
参见图2-11和3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针贴。具体包括如下两种类型:
参见图34,当微针贴2设有粘性层21时:微针12立形后,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以及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或者凸起部127粘附于粘性层21,以成型为设有粘性层21的微针贴2。该微针贴2能够在微针12扎入皮肤后,通过基底通孔112内露出的粘性层21稳定粘附于皮肤表面,避免在皮肤回弹力的作用下将微针12挤出,影响微针贴2的正常使用。
当微针贴2未设有粘性层21时:微针12中含有易溶于水的成分,例如透明质酸钠,微针12立形后即成型为未设置粘性层21的微针贴2。
使用未设置粘性层21的微针贴2时,先将微针12的针尖124朝向皮肤,随后,按压微针贴2,至微针12扎入皮肤中。用纯净水涂抹基底层11,以溶解基底层11以及微针12未进入皮肤的部分,随后,皮肤回弹并封闭微针12穿过皮肤时所形成的通孔,使微针12包覆于皮肤中,实现微针12的溶解给药。由于基底层11中含有透明质酸钠,纯净水溶解基底层11时,基底层11中的透明质酸钠转变为溶液,并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以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流失,进而加快微针12在皮肤内部的溶解速度。进而,这种未设置粘性层21的微针贴2还适用于儿童或其他特殊患者、宠物,能够避免儿童或其他特殊患者、宠物在使用微针贴2时抓挠粘性层21导致微针12随粘性层21脱落而无法实现微针12的给药的情况。
微针12上优选设置突起结构128,当微针12受到皮肤施加的挤压回弹力时,微针12上的突起结构128能够二次扎入皮肤中,增大微针12与皮肤间的抓持力,避免皮肤将微针12挤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平面微针的制造设备,其包括底座31、模具32和位于底座31上方的面板33。
参见11-18,底座31的顶部设置用于容纳模具32的凹槽311。模具32的顶部设置多个用于成型微针12的成型槽321。成型槽321包括针尖槽3212、针座槽3214和中部槽3213,中部槽3213连通针尖槽3212和针座槽3214,成型槽321的针尖槽3212朝向针座槽3214的方向为水平方向。面板33上设有用于容纳全部成型槽321的成型孔331,成型孔331用于成型基底层11。模具32的顶部向上突出形成隔离部322,隔离部322围绕成型槽321的成型槽侧壁3216的周向设置。当模具32嵌合于底座31的凹槽311内,面板33压合于底座31和模具32的顶部时,隔离部322的高度至少与面板33的高度一致。
现有技术中的平面微针制造设备,普遍为一次性成型出微针12垂直于基底层11方向延伸的微针贴2,模具32的成型槽321的最大深度和最大长度的比值普遍为2-5。而本申请中的平面微针制造设备,其用于成型微针12的成型槽321中,成型槽321的针尖槽3212朝向针座槽3214的方向为水平方向,成型槽321的最大深度和最大长度的比值为1:(2-5)。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中的成型槽321能够极大降低成型槽321的深度,以及最大深度和最大长度的比值。由此,本申请中的平面微针制造设备,一方面能够向成型槽321的针尖槽3212内精确灌注原料液,避免原料液飞溅污染中部槽3213和针座槽3214,进而使成型出的微针12仅在针尖124处载药,以精确控制微针贴2在使用时的给药量。使用时,无需借助真空吸附、离心或者高压喷射等工艺即可实现原料液的灌注,以缩短制备工序并降低成本。同时,因成型槽321呈大致水平方向设置,微针12的针尖124和中部125脱模时均不受中部125和/或针座126的形状影响,针尖124的体积可大于中部125和/或针座126的体积,即可在针尖124成型出突起结构128,从而增强针尖124扎入皮肤后的嵌合稳定性,保证微针12中的载药成分在皮肤中溶解,实现精准给药。同时,由于降低了成型槽321的深度,能够便于将高粘度原料液、油水混合物原料液等原料液注入成型槽321内,以满足采用高粘度原料液、油水混合物原料液等原料液成型微针12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减小微针12与成型槽321间的脱模阻力,避免微针12断裂,提高微针12的良品率并降低成本。
参见图15,优选地,成型槽321的成型槽底壁3211的下边b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上边a的长度。成型槽底壁3211的下边b对应成型为微针12的第三边1233,上边a对应成型为微针12的第一边1231。成型槽底壁3211的下边b的长度大于上边a的长度时,成型出的微针12的第三边1233的长度大于第一边1231的长度,脱模时,第三边1233会接触成型槽321,导致微针12脱模的阻力增大,使微针12受损甚至无法脱模。因此,本实施例中成型槽底壁3211的下边b的长度优选为小于或等于上边a的长度,以使成型出的微针12的第三边1233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边1231的长度,以便于微针12脱模,并便于微针12的立形。
进一步,若成型槽底壁3211绕上边a旋转至成型槽底壁3211与模具32的顶壁抵接时,下边b的长度大于下边b与成型槽321的两个交点CD的连线长度,以使成型出的微针12立形后,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的第三边1233和第二边1232的两个连接点FG的连线长度大于该连线投影于基底通孔112所形成的投影边AB的长度,进而使微针12的第三边1233能够抵靠在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上。
进一步,沿成型槽321的针尖槽3212朝向针座槽3214的方向,成型槽底壁3211向外延伸形成凸起部形成槽3215,凸起部形成槽3215用于成型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上的凸起部127。
参见图14,进一步,模具32的顶部向上突出形成隔离部322,隔离部322围绕成型槽321的成型槽侧壁3216的周向。当模具32嵌合于底座31的凹槽311内,面板33位于底座31和模具32顶部时,隔离部322的高度至少与面板33的高度一致。
制备平面微针1时,先组合底座31、模具32和面板33,由面板33的成型孔331内注入原料液,原料液进入模具32的成型槽321内。成型孔331内的原料液成型为基底层11,成型槽321内的原料液成型为微针12。而位于模具32顶部的隔离部322阻隔了原料液,以使成型出的基底层11在对应隔离部322的位置处形成缺口,即第一侧壁121与第二侧壁122的连接处和基底层11之间存在间隙111,进而在微针12立形后,微针12能够绕第一边1231旋转并穿过间隙111,由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此时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之间的夹角为0~±10°,完成微针12立形。
优选地,沿成型槽321的宽度方向,隔离部322的两侧向外突出形成第一制突凹槽323,第一制突凹槽323内的原料液用于成型微针12的第一侧壁121两侧的突起结构128。
成型槽321的成型槽侧壁3216上设有第二制突凹槽,第二制突凹槽用于成型微针12的周向侧壁上的突起结构128。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平面微针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1:配置原料液,原料液包括载药原料液和基底原料液。
A2:组装底座31、模具32和面板33,将模具32置于底座31的凹槽311中,面板33的成型孔331位于模具32的上方,且容纳模具32的全部成型槽321。
A3:向针尖槽3212内填充载药原料液,载药原料液干燥为微针12的针尖124。
A4:向成型孔331内填充基底原料液,至布满成型孔331和面板33后,沿面板33的顶部刮平基底原料液。成型孔331内的基底原料液干燥为基底层11,针座槽3214内的基底原料液干燥为针座126,中部槽3213内的基底原料液干燥为中部125。
位于模具32顶部的隔离部322阻隔了基底原料液,成型出的基底层11在对应隔离部322的位置处形成缺口,即在第一侧壁121与第二侧壁122的连接处和基底层11之间形成间隙111。
A5:拆除面板33,将微针12与成型槽321分离。
综上,上述制备方法操作简单且效率较高。
步骤A3和A4中,可借助高压喷射、真空吸入或离心的方式注入载药原料液和基底原料液。
实施例5
参见图18-3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平面微针立形设备,用于向平面微针1的微针12施压,使微针12绕第一边1231翻转并穿过间隙111,并由微针12的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于基底层11,此时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以完成微针12立形,此时,微针12与基底层11的相接处形成基底通孔112。
进一步,平面微针立形设备包括平面微针传送组件41和平面微针翻转组件42。平面微针传送组件41用于将平面微针1传送至平面微针翻转组件42,平面微针翻转组件42用于将微针12立形。
进一步,平面微针传送组件41包括平面微针传送带411、储料器412和平面微针吸附器413。储料器412用于存储平面微针1,多个平面微针1上下堆叠设置。平面微针传送带411位于储料器412的下方,平面微针吸附器413设置在平面微针传送带411上,平面微针吸附器413用于逐个将平面微针1吸附至平面微针传送带411上,平面微针传送带411用于将平面微针1传送至平面微针翻转组件42。
参见图33,具体地,储料器412的底部设置用于排出平面微针1的出料口4121。出料口4121具体为:形状与平面微针1相似且面积小于平面微针1,以存储平面微针1。出料口4121与平面微针传送带411平行设置,且出料口4121与平面微针传送带411的间距大于平面微针1的厚度。
平面微针吸附器413贯穿平面微针传送带411设置。平面微针吸附器413可沿其轴向移动,并能够排出脉冲的负压气流,以逐层将平面微针1由出料口4121吸附并平铺至平面微针传送带411上。当需要吸附平面微针1时,平面微针吸附器413沿其轴向上移并靠近储料器412的底部,并排出脉冲的负压气流。当吸附完成后,平面微针吸附器413沿其轴向下移回复至位于平面微针传送带411的下方,以将平面微针1转移至平面微针传送带411上。
优选地,平面微针吸附器413位于储料器412中的平面微针1中心处的下方,以使平面微针吸附器413排出的吸附力作用于平面微针1的中心处,当平面微针1变形并由出料口4121排出时,平面微针1的中心处先贴附于平面微针吸附器413上,随后,该吸附力在平面微针1的边缘处形成拉力,在拉力的作用下,平面微针1的边缘处延展并平铺于平面微针传送带411上,以实现将平面微针1由储料器412移动并平铺至平面微针传送带411上。
具体地,平面微针传送带411的两侧均设置挡板414,当平面微针传送带411传送平面微针1时,挡板414能够为平面微针1的移动起导向作用。
进一步,平面微针翻转组件42包括翻转机构和微针容纳机构422,翻转机构用于将微针12由微针12的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于基底层11,以完成微针12立形。微针容纳机构422的顶部设置容纳槽4221,立形后的微针12位于容纳槽4221内。微针容纳机构422顶部的支撑壁4225能够支撑基底层11,容纳槽4221的侧壁能够支撑微针12,以避免微针12立形过程中,在翻转机构向平面微针1施压时,基底层11及微针12受损。
翻转机构设置于机架(附图中未示出)上,微针容纳机构422设置于立形传送带(附图中未示出)上,立形传送带用于带动微针容纳机构422水平移动。
容纳槽4221的长度大于微针12的针尖124至针座126的高度,以避免微针12立形过程中碰撞容纳槽4221导致受损,进而保证微针12立形后的良品率。容纳槽4221的深度大于微针12的针尖124至针座126的高度,以避免微针12立形后容纳于容纳槽4221内时碰撞容纳槽4221的底部导致受损,进而保证微针12立形后的良品率。由于容纳槽4221的长度和深度均大于微针12的针尖124至针座126的高度,当平面微针1转变为微针贴2后,能够便于将微针12由容纳槽4221内分离。
具体地,容纳槽4221设置多个,多个容纳槽4221间隔设置在微针容纳机构422的顶部,且多个容纳槽4221和平面微针1上的多排微针12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微针容纳机构422优选为弹性材质,例如硅胶和橡胶,以使微针容纳机构422顶部的支撑壁4225能够为基底层11提供弹性支撑,容纳槽4221侧壁能够为微针12提供弹性支撑。当翻转机构向平面微针1施压时,微针容纳机构422的顶壁4225与基底层11同时受压,顶壁4225能够提供支撑基底层11的反作用力,且顶壁4225受压时能随基底层11发生弹性形变,避免基底层11受损,容纳槽4221的侧壁能够提供支撑微针12的反作用力,且容纳槽4221的侧壁受压时能随微针12发生弹性形变,避免微针12受损。
进一步,微针容纳机构422远离平面微针传送组件41的一端设置限位板4224,限位板4224能够上下移动,当平面微针1位于微针容纳机构422的顶部时,平面微针1抵靠在限位板4224上,以提高平面微针1的位置精度。
进一步,翻转机构包括压板4211,或者,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滚轮4212,或者,翻转机构包括滚轮组件。
参见图18-27,进一步,当翻转机构包括压板4211时:
压板4211为弹性材质,压板4211能够将平面微针1的全部微针12同时翻转至立形,提高了立形效率。
压板4211安装于机架(未示出)上,压板4211沿竖直方向厚度均匀,压板4211可相对于机架沿竖直方向下移至与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接触并向第三侧壁123施压,使微针12绕第一边1221旋转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完成平面微针1的立形。
或压板4211安装于机架(未示出)上,压板4211远离平面微针1的一侧通过弹簧等弹性机构(未示出)与机架连接,压板4211可沿竖直方向相对于机架移动。压板4211为楔形体,沿竖直方向,压板4211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楔形体的压板4211的延伸方向与平面微针1的微针12的针座126指向针尖124的方向一致,即当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背对传送组件41设置时,压板4211远离传送组件41一端的厚度大于其靠近传送组件41一端的厚度。当压板4211向下移动抵压平面微针1时,微针12在楔形体的压板4211的作用下,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与楔形体的压板4211的倾斜面接触形成接触点,压板4211给予第三侧壁123一个由接触点指向针尖124的分力,从而使微针12绕边1221旋转。随着压板4211继续下压,第三侧壁123受到压板4211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竖直向下的分力,从而使微针12继续绕第一边1221旋转,直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完成平面微针1的立形。由于压板4211远离平面微针1的一侧通过弹簧等弹性机构与机架连接,当楔形体的压板4211下压平面微针1时可通过弹簧机构调节压板4211与平面微针1之间的压力,从而避免平面微针1因受压力过大而导致变形造成不良品。
或压板4211安装于机架(未示出)上,压板4211沿竖直方向的厚度均匀,可相对于机架沿斜向下的方向移动,即压板4211相对于平面微针1从第三侧壁123与压板4211的接触点指向针尖124的方向倾斜向下移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角30°≤α≤60°。压板4211沿第三侧壁123与压板4211的接触点指向针尖124的方向倾斜向下移动,当压板4211接触第三侧壁123形成接触点并向第三侧壁123施压时,给予第三侧壁123一个由接触点指向针尖124的分力,从而使微针12绕边1221旋转。随着压板4211继续下压,第三侧壁123受到压板4211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竖直向下的分力,从而使微针12继续绕第一边1221旋转,直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完成平面微针1的立形。当α<30°时,压板4211下移至与微针12接触时需要移动较大的距离,若压板4211面积与平面微针1基本一致,则当压板4211完全压接至平面微针1的基底层11表面时,部分微针12位于压板4211外,压板4211无法与该部分微针12接触并向其施压,无法彻底完成立形;若压板4211面积远大于平面微针1,能实现平面微针1上的所有微针12立形,但相同长度流水线放置的平面微针1的数量则相对减少,降低生产效率,间接增加生产成本。当α>60°时,压板4211完全压接于基底层11表面后,先于压板4211接触的基底层11因受力较大,易导致变形而造成坏品,间接增加生产成本。
参见图26-27,优选地,压板4211的底部设置多个施压部42111,施压部42111和容纳槽4221一一对应地设置。施压部42111的纵向截面为向下突出的弧形、V字型或矩形等其他能够向微针12施压的形状。施压部42111的纵向截面优选为向下突出的弧形或V字型,以在施压部42111向微针12施压时,施压部42111的形状和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受压形变后的形状相匹配,进而使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均匀受力,避免微针12受损。
当微针12未设置凸起部127时,压板4211的材质和施压部42111的材质优选为弹性材质,例如橡胶或硅胶,以在压板4211或施压部42111向微针12施压时,压板4211或施压部42111能够发生形变并陷入容纳槽4221内,为微针12提供足够的翻转压力,以将微针12由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第三侧壁123倾斜于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进而在微针12回弹后,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能够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完成微针12立形。
当微针12设置凸起部127时,由于压板4211或施压部42111仅需将微针12翻转至将凸起部127和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齐平,所需的翻转力较小,因此,压板4211或施压部42111的材质不限,可以为刚性材质或弹性材质,减小了压板4211和施压部42111的选材难度。
进一步,压板4211完成微针12立形后需要制备设有粘性基底21的微针贴2时,微针容纳结构422优选还包括多组间隔设置的固定板组件。固定板组件用于防止压板4211复位离开且不再压合平面微针1时,微针12在无外力作用下绕第一边1221沿立形的反方向旋转,导致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成一定夹角,粘合粘性基底层21时第三侧壁123与粘性基底层21之间的气体无法完全排出而形成褶皱,造成坏品。
每个固定板组件包括第一夹持板4222和第二夹持板4223。第一夹持板4222能够沿平行于基底层11方向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板4222移动。第一夹持板4222抵靠在同组固定板组件的第二夹持板4223上时,第一夹持板4222和第二夹持板4223之间形成容纳槽4221。微针12立形后,微针12位于容纳槽4221内时,第一夹持板4222和第二夹持板4223容纳夹持微针12。为更好的描述说明,下文中以第一夹持板4222位于第二夹持板4223的左侧为例进行描述。
参见图18-24,固定板组件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初始状态时,第一夹持板4222远离同组固定板组件的第二夹持板4223,第一夹持板4222和第二夹持板4223之间形成容纳槽4221,此时容纳槽4221的空间较大,微针12可在容纳槽4221中自由的旋转而不受第一夹持板4222阻挡。传送带411将平面微针1传送至微针容纳结构422的顶部,并使平面微针1上的多排微针12和微针容纳结构422的顶部的多个容纳槽4221一一对应地设置。
压板4211向平面微针1上的全部微针12施压,微针12由微针12的侧面121与基底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此时,微针12位于容纳槽4221内。随后,多个第一夹持板4222同步右移与第二夹持板4223之间形成空间等于或略大于微针12所占空间的容纳槽4221,使微针12位于容纳槽4221内且受第一夹持板4222阻挡无法绕第一边1221沿立形的反方向旋转。当压板4211复位而离开平面微针1的压合位置时,微针12仍能保持第三侧壁123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夹角为0~±10°的状态,避免微针12粘附粘性基底21时发生移位导致粘贴不牢或者粘性基底21起皱。
具体地,微针容纳结构422上设置驱动结构,驱动结构用于驱动第一夹持板4222移动。
参见图28-32,进一步,当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滚轮4212时,第一滚轮4212压合在平面微针1上,第一滚轮4212用于向微针12施压,以使微针12由微针12的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夹角为0~±10°,完成微针12立形,此时:
第一滚轮4212和微针容纳机构422能够相向移动,具体为:第一滚轮4212绕第一滚轮体4212的固定轴转动,微针容纳结构422随立形传送带(未示出)沿远离传送组件41方向移动;或微针容纳结构422固定位置,第一滚轮4212绕第一滚轮体4212的支撑轴相对于微针容纳结构422滚动;又或微针容纳结构422随立形传送带(未示出)沿远离传送组件41方向移动,第一滚轮4212绕第一滚轮体4212的支撑轴滚动并沿靠近传送组件41方向水平移动。
优选第一滚轮4212绕第一滚轮体4212的固定轴滚动,微针容纳结构422随立形传送带(未示出)向远离传送组件41方向水平移动,减少相对移动的元素,简化设备控制要素,简化工艺。参见图29,第一滚轮4212位于平面微针1的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相对一侧,微针容纳结构422随立形传送带(未示出)沿远离传送组件41方向移动,第一滚轮421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滚轮4212表面压接第三侧壁123,给予第三侧壁123施加沿水平方向朝向传送组件41的分力及竖直向下的分力,使微针12绕边1221旋转,直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夹角为0~±10°,完成平面微针1的立形。第一滚轮4212逐排向微针12施压,以使微针12逐排立形。因第一滚轮4212的转动方向与微针12的旋转方向相同,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受到第一滚轮4212的压合力转化为使微针12旋转的力,从而避免微针12在立形过程中因受力而受损,保证产品的良品率。
进一步,第一滚轮4212完成微针12立形后需要制备设有粘性基底21的微针贴2时,翻转机构还包括滚轮组件,滚轮组件设置于机架(未示出)上,滚轮组件包括第二滚轮4213和第三滚轮4214。
第二滚轮4213上绕设粘性层21,第二滚轮4213用于向第一滚轮4212传送粘性层21。粘性基底21设有保护膜的一面背离第一滚轮4212、第二滚轮4213的转轴。第一滚轮4212靠近第三滚轮4214一侧设有保护膜剥离结构,保护膜剥离结构用于控制由粘性基底21上剥离保护膜的剥离位置,第三滚轮4214用于缠绕并储存由第一滚轮4212上粘性层21撕除得到的保护膜,该保护膜用于避免粘性层21缠绕时相互粘合而无法使用。当粘性基底21保护膜撕除后,具有粘性的一面面向平面微针1的基底层11。第一滚轮4212用于向微针12施压,以使微针12由微针12的第一侧壁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完成微针12立形,同时,第一滚轮4212还能将粘性层21粘附于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以及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或者凸起部127上,以制备为设有粘性层21的微针贴2。
此时,微针容纳机构422能够带动平面微针1向远离平面微针传送组件41的方向移动。
第一滚轮4212和微针容纳机构422能够相向移动,实现微针12逐排立形,并将粘性层21逐排粘附在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以及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或凸起部127上,以成型为设有粘性层21的微针贴2。在此过程中,粘性层21能够逐排粘附在基底层11以及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或凸起部127上,以完全排出基底层11和粘性层21、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或凸起部127与粘性层21之间的空气,避免成型后的微针贴2起皱。同时,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或者凸起部127粘附于粘性层21后,在基底层11和粘性层21间的粘附力的牵引下,与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或者凸起部127接触处的粘性层21平整无皱,提高了成型后的微针贴2的良品率。
进一步,第一滚轮4212优选为弹性材质,例如橡胶或硅胶,以在第一滚轮4212向微针12施压时,第一滚轮4212能够发生形变并陷入容纳槽4221内,为微针12提供足够的翻转压力,以将微针12由微针12的侧面121与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翻转至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倾斜于基底层11靠近微针12的一侧,进而在微针12回弹后,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与基底11大致处于同一平面或者部分抵靠基底层11,即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完成微针12立形。
进一步,当翻转机构包括抵压板4211,且需要制备设有粘性基底21的微针贴2时,或者,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滚轮4212,且需要制备设有粘性基底21的微针贴2时:本平面微针的立形装置还包括粘性基底黏贴机构。
粘性层黏贴机构包括抓取件和视觉识别器。微针12立形后,翻转机构移开,抓取件通过视觉识别器将粘性层21对应贴合于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随后,翻转机构向粘性层21施压,以将粘性层21稳定粘附于基底层11远离微针12的一侧以及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或凸起部127上,以成型为设有粘性层21的微针贴2。
抓取件优选为真空吸附抓取装置。
更具体地,粘性层黏贴机构还包括粘性层传送器和暂存台,粘性层传送器用于去除粘性层21上的保护膜,并将粘性层21传送至暂存台,暂存台用于存储粘性层21,并供抓取件逐个抓取。其中,保护膜用于避免粘性层21发生粘贴。
综上,本发明的平面微针的立形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加工,而且立形方法快捷高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是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层(11)和微针(12),所述微针(12)设置在所述基底层(11)上;
所述微针(12)包括针尖(124)、中部(125)和针座(126),所述中部(125)连接所述针尖(124)和针座(126);
所述微针(12)还包括第一侧壁(121)、周向侧壁和第三侧壁(123),所述第一侧壁(121)与所述基底层(1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侧壁(121)和所述周向侧壁位于所述微针(12)的周向,所述第三侧壁(123)位于所述微针(12)的底部;
所述第三侧壁(123)包括第一边(1231),所述第一边(1231)连接所述基底层(11)远离第一侧壁(121)一侧;
所述微针(12)可绕所述第一边(1231),以所述第三侧壁(123)朝向所述第一侧壁(121)的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三侧壁(123)与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所述微针(12)与所述基底层(11)的相接处形成基底通孔(1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12)可绕所述第一边(1231)旋转至所述第三侧壁(123)部分抵靠在所述基底层(11)靠近所述微针(12)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第三侧壁(123)包括与所述第一边(1231)连接的活动边,所述活动边与所述基底通孔(112)侧壁间的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0°<θ≤1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1°<θ≤6°。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针尖(124)朝向所述针座(126)的方向,所述第三侧壁(123)向外延伸形成能够穿过所述基底通孔(112)的凸起部(127)。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12)的所述第一侧壁(121)上和/或所述周向侧壁上设有至少1个突起结构(128),所述突起结构(128)沿所述针尖(124)朝向所述针座(126)的方向延伸设置。
7.一种微针贴,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微针(1)的所述微针(12)绕所述第一边(1231)翻转至所述第三侧壁(123)与所述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成型为微针贴(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微针(1)的所述微针(12)绕所述第一边(1231)翻转至所述第三侧壁(123)部分抵靠在所述基底层(11)靠近所述微针(12)的一侧时,成型为微针贴(2)。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针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性层(21),当所述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和所述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时,所述微针(12)和所述基底层(11)远离所述微针(12)的一侧均粘附于所述粘性层(21),以成型为设有所述粘性层(21)的微针贴(2)。
10.一种平面微针的制造设备,应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31)、模具(32)和位于所述底座(31)上方的面板(33);
所述底座(31)的顶部设置用于容纳所述模具(32)的凹槽(311);
所述模具(32)的顶部设置多个用于成型所述微针(12)的成型槽(321);
所述成型槽(321)包括针尖槽(3212)、针座槽(3214)和中部槽(3213),所述中部槽(3213)连通所述针尖槽(3212)和所述针座槽(3214),所述成型槽(321)沿所述针尖槽(3212)朝向所述针座槽(3214)的方向为水平方向;
所述面板(33)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模具(32)的全部所述成型槽(321)的成型孔(331),所述成型孔(331)用于成型所述基底层(11);
所述模具(32)的顶部向上突出形成隔离部(322),所述隔离部(322)围绕所述成型槽(321)侧壁的周向设置;
当所述模具(32)位于所述底座(31)的所述凹槽(311)内,且所述面板(33)压合于所述底座(31)和所述模具(32)的顶部时,所述隔离部(32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面板(33)的高度;
若所述成型槽(321)的成型槽底壁(3211)的下边(b)绕所述成型槽底壁(3211)的上边(a)旋转至所述成型槽底壁(3211)抵靠所述模具(32)的顶部时,所述下边(b)的长度大于所述下边(b)与所述成型槽(321)的两个交点的连线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微针的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成型槽(321)的所述针尖槽(3212)朝向针座槽(3214)的方向,所述成型槽底壁(3211)向外延伸形成凸起部形成槽(3215),所述凸起部形成槽(3215)用于成型所述微针(12)的所述第三侧壁(123)上的凸起部(127)。
12.一种平面微针立形设备,应用于立形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微针传送组件(41)和平面微针翻转组件(42);
所述平面微针传送组件(41)包括平面微针传送带(411),所述平面微针传送带(411)用于将所述平面微针(1)传送至所述平面微针翻转组件(42);
所述平面微针翻转组件(42)包括翻转机构和微针容纳机构(422);
所述翻转机构用于向所述微针(12)施压,以使所述微针(12)绕所述第一边(1231)旋转,至所述微针(12)的第三侧壁(123)和所述基底层(1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为0~±10°,且所述微针(12)位于所述微针容纳机构(422)顶部的容纳槽(4221)内,以完成所述微针(12)立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平面微针立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为压板(4211)。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平面微针立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容纳机构(422)还包括多组间隔设置的固定板组件;
所述固定板组件包括第一夹持板(4222)和第二夹持板(4223),所述第一夹持板(4222)能够沿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板(4223)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夹持板(4222)抵靠在所述第二夹持板(4223)上时,所述第一夹持板(4222)和所述第二夹持板(4223)之间形成所述容纳槽(4221);
所述微针(12)位于所述容纳槽(4221)内时,所述第一夹持板(4222)和所述第二夹持板(4223)夹持所述微针(12)。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平面微针立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滚轮(4212),所述第一滚轮(4212)用于向所述微针(12)施压;
所述第一滚轮(4212)和所述微针容纳机构(422)能够相向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平面微针立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还包括第二滚轮(4213)和第三滚轮(4214);
所述第二滚轮(4213)上绕设粘性层(21),所述第二滚轮(4213)用于向所述第一滚轮(4212)传送所述粘性层(21),所述第三滚轮(4214)用于缠绕并储存由所述第一滚轮(4212)上的所述粘性层(21)撕除得到的保护膜,所述第一滚轮(4212)用于向所述微针(12)施压,并将所述粘性层(21)粘附在所述基底层(11)远离所述微针(12)的一侧以及所述微针(12)上;
所述第一滚轮(4212)和所述微针容纳机构(422)能够相向移动。
CN202210556442.9A 2022-04-15 2022-05-20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Active CN1148490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6442.9A CN114849053B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PCT/CN2022/141169 WO2023197672A1 (zh) 2022-04-15 2022-12-22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及制造设备、立形设备和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6442.9A CN114849053B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9053A CN114849053A (zh) 2022-08-05
CN114849053B true CN114849053B (zh) 2023-01-06

Family

ID=82638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56442.9A Active CN114849053B (zh) 2022-04-15 2022-05-20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490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7672A1 (zh) * 2022-04-15 2023-10-19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及制造设备、立形设备和制备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5385A (zh) * 2001-10-31 2003-05-0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透过皮肤给药的微型针阵列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24148A (zh) * 2013-06-19 2016-02-10 久光制药株式会社 敷贴器
WO2017176069A2 (ko) * 2016-04-07 2017-10-12 랩앤피플주식회사 생체흡수성 금속을 이용한 마이크로 니들
CN109862936A (zh) * 2016-08-03 2019-06-07 沃达瑞公司 微阵列和方法
CN110049730A (zh) * 2016-10-14 2019-07-23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 组织锚固件
CN114432587A (zh) * 2021-12-14 2022-05-06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针贴
CN114555065A (zh) * 2019-10-08 2022-05-27 久光制药株式会社 微针片材以及敷贴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5385A (zh) * 2001-10-31 2003-05-0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透过皮肤给药的微型针阵列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24148A (zh) * 2013-06-19 2016-02-10 久光制药株式会社 敷贴器
WO2017176069A2 (ko) * 2016-04-07 2017-10-12 랩앤피플주식회사 생체흡수성 금속을 이용한 마이크로 니들
CN109862936A (zh) * 2016-08-03 2019-06-07 沃达瑞公司 微阵列和方法
CN110049730A (zh) * 2016-10-14 2019-07-23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 组织锚固件
CN114555065A (zh) * 2019-10-08 2022-05-27 久光制药株式会社 微针片材以及敷贴器
CN114432587A (zh) * 2021-12-14 2022-05-06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针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9053A (zh) 2022-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45936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ransdermal-absorption sheet
CN114849053B (zh)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和立形及制造设备
US9919141B2 (en) Needle-shaped bod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eedle-shaped body
US11241242B2 (en) Microneedle array for administering various types of drugs, microneedle structure including microneedle array, method of fabricating microneedle arr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microneedle structure
JP6709562B2 (ja) 薬剤でコーティングされた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US20110152792A1 (en) Microneedle array using porous substrat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US20230075192A1 (en) Production method of mold having recessed pattern in recessed step portion
JP2013153866A (ja) 経皮吸収シート及び経皮吸収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290988B2 (ja) マイクロ構造体製造方法
KR20070018410A (ko) 미세 바늘 어레이를 가지는 경피 패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EP2526995A1 (en) Adhesive patching aid for microneedle adhesive skin patch
US20210023355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microneedle array, microneedle array, and microneedle array unit
KR20170061042A (ko) 미세니들, 이의 제조용 몰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4889042B (zh) 一种平面微针的立形装置
KR20240007890A (ko) 마이크로니들 어레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16497013U (zh) 一种载药微针贴片
CN114748783A (zh)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及制造设备、立形设备和制备方法
CN217144659U (zh) 一种平面微针立形装置
US20210121674A1 (en)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containing microneedle array
CN112839698B (zh) 经皮吸收片材的制造方法
WO2023197672A1 (zh) 一种平面微针、微针贴及制造设备、立形设备和制备方法
JP2016067681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
CN217988151U (zh) 一种微针膜及微针贴片
CN217409561U (zh) 一种平面微针及微针贴
CN216804236U (zh) 一种微针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