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0991B - 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20991B
CN114420991B CN202210072951.4A CN202210072951A CN114420991B CN 114420991 B CN114420991 B CN 114420991B CN 202210072951 A CN202210072951 A CN 202210072951A CN 114420991 B CN114420991 B CN 1144209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conveying
conveying belt
roller
diaphrag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29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20991A (zh
Inventor
金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7295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209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20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0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20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0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所述极片输送机构包括:用于输送极片单元的极片输送组件,所述极片单元由极片本体切割形成;所述极片输送组件包括:极片第一输送辊、极片第二输送辊和极片第一输送带;所述极片第一输送辊、所述极片第二输送辊和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连接形成输送所述极片单元的结构;其中,在输送所述极片单元的过程中,所述极片单元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表面形成等间距布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通过在极片单元输送过程中,自动实现等间距布置,提升了极片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叠片机一般通过机械手来对准极片,对齐方式比较复杂,受机械手的惯性和速度限制,无法提高速度。叠片机从连续的极片卷切断,然后对准,堆叠,部分快速的叠片机构切断的同时对准,则处理无法剔除废料极片,导致极片流入电芯中,导致整个电芯作废,增加了极片报废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极片输送机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机械手来对准极片,对齐方式比较复杂,受机械手的惯性和速度限制,无法提高速度的缺陷,通过在极片单元输送过程中,自动实现等间距布置,提升了极片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极片复合机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极片需要逐个裁切形成所需大小,存在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和废品率高的缺陷,通过提供自动化设备,实现极片和隔膜的自动化输送和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逐个裁切的问题。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叠片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叠片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叠片速度较慢,使得电芯的生产速度受限的缺陷,通过设置分别输送复合后的正极片和负极片设备,并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交错的在叠片箱内进行堆叠放置,省去了多余的输送步骤和切割步骤,所有工序在一个工位完成,工位无需分段,提高了生产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包括:用于输送极片单元的极片输送组件,所述极片单元由极片本体切割形成;
所述极片输送组件包括:极片第一输送辊、极片第二输送辊和极片第一输送带;
所述极片第一输送辊、所述极片第二输送辊和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连接形成输送所述极片单元的结构;
其中,在输送所述极片单元的过程中,所述极片单元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表面形成等间距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沿输送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
其中,所述极片单元至少在所述第一输送段内实现间距的调节。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并至少在第一输送段内对极片第一输送带表面极片单元的间隔进行调整,提升了自动化程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极片单元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之间,在所述第一输送段内的摩擦力小于在所述第二输送段内的摩擦力。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的实施方式,通过使得极片单元与极片第一输送带之间,在第一输送段的摩擦力小于第二输送段的摩擦力,使得极片单元能够在第一输送段更容易的进行间距的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极片输送组件还包括:轨道部和浮动部;
所述轨道部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包围形成的空间内,沿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对应所述第一输送段设置;
多个所述浮动部沿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输送方向,间隔的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连接;
其中,所述浮动部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浮动部与所述轨道部抵接,且所述浮动部的上表面凸出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输送表面,用于将所述极片单元分隔成等间距;
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浮动部收纳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包围形成的空间内,且所述浮动部的上表面至少不高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输送表面。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输送组件的实施方式,通过浮动部与极片第一输送带连接,并在极片单元输送的过程中,浮动部在设定位置浮起,将极片单元逐个分隔成等间距,便于极片单元与隔膜本体进行复合,也便于后续切割形成独立的叠片结构。
进一步地,轨道部设置在极片第一输送带包围形成的空间内,并与浮动部抵接,浮动部随极片第一输送带运动至轨道部处时,浮动部在轨道部的作用下浮起,实现对极片单元的分隔。
更进一步地,浮动部在运动至离开轨道部处时,浮动部则收纳回极片第一输送带包围形成的空间内,并在下一个循环运动至轨道部处时,浮动部再浮起,实现对极片单元的分隔。
需要说明的是,浮动部的设置,避免了单独设置机械手进行极片单元的抓取,对极片单元位置进行调整的复杂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极片输送组件还包括:气浮模块,所述气浮模块沿所述轨道部的延伸方向设置,用于向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一侧输送气流,以使输送至所述轨道部的所述极片单元在气流的作用下,减小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之间的摩擦力。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浮模块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气浮模块,使得移动至轨道部处的极片单元在气流的作用下,减少与极片第一输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同时极片单元配合浮动部,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对位置的调节,进而实现极片第一输送带表面极片单元等间距的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浮动部包括:浮动块、第一弹性单元和轮体;
所述浮动块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单元设置于所述浮动块的底部,并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抵接;
所述轮体与所述第一弹性单元相对所述浮动块的另一端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轮体与所述轨道部滚动配合,所述浮动块在所述第一弹性单元的作用下,凸出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输送表面,并与所述极片单元对应配合。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动部的实施方式,浮动块与极片第二输送带连接,浮动块相对极片第一输送带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弹性单元和轮体,轮体与轨道部抵接,并挤压第一弹性单元,第一弹性单元被压缩的同时,浮动块凸出于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表面,并与极片单元抵接,实现对极片第一输送带表面输送的极片单元的位置调整。
进一步地,浮动部移动至离开轨道部的位置时,由于第一弹性单元与极片第一输送带抵接,第一弹性单元的反作用力使得浮动块和轮体实现复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极片第一输送辊的位置高于所述极片第二输送辊的位置,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形成朝向侧部倾斜的输送方向;
所述浮动部包括:第一挡边和第二挡边;
所述第一挡边设置于所述浮动部的前部,所述前部为沿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输送方向的低位端;
所述第二挡边设置于所述浮动部的侧部,所述侧部为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朝向侧部倾斜的低位端;
其中,所述第一挡边和所述第二挡边分别与所述极片单元抵接,用于约束所述极片单元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表面的位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浮动部的实施方式,极片第一输送带设置为向下部和侧部倾斜,使得极片单元在极片第一输送带表面输送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并配合第一挡边能够调整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配合浮动部的作用下,使得极片单元在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表面形成等间距的分布。
更进一步地,极片单元的侧边也在第二挡边的作用下保持齐平,便于后续与隔膜本体的复合,以及切割形成独立的复合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极片输送组件还包括:真空模块,所述真空模块设置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包围形成的空间内,用于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包围形成的空间内形成负压,以实现对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输送的所述极片单元的吸附。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真空模块的实施方式,真空模块的设置,使得极片第一输送带包围形成的空间内形成负压,在极片第一输送带表面输送的极片本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紧贴在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真空模块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包围形成的空间内,沿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对应所述第二输送段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真空模块的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二输送段设置真空模块,使得极片单元能够吸附在极片第一输送带的表面,保证了极片单元之间的等距间隔。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包括:极片模切组件、隔膜输送组件和上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中的极片输送组件;
所述极片模切组件、所述极片输送组件和所述隔膜输送组件依次连接;
所述极片模切组件用于输送极片本体,并将所述极片本体切割形成极片单元后,传递给所述极片输送组件;
所述隔膜输送组件用于将隔膜本体输送至所述极片复合机构的出料端;
其中,所述极片单元和所述隔膜本体在所述极片复合机构的出料端复合,形成复合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极片模切组件包括:极片卷、极片第三输送辊、极片第四输送辊、极片第二输送带和模切模块;
所述极片卷、所述极片第三输送辊、所述极片第四输送辊和所述第二输送带共同形成输送所述极片本体的结构;
所述模切模块设置于所述极片第三输送辊和所述极片第四输送辊之间,用于将所述极片第二输送带输送的所述极片本体切割成极片单元。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模切组件的实施方式,极片卷形成了极片本体的收纳结构,极片卷内存放有极片本体,极片本体被输送至极片第二输送带,极片第二输送带通过极片第三输送辊和极片第四输送辊形成输送机构。
进一步地,模切模块将极片第一输送带上的极片本体切割为极片单元,切割后的极片单元被输送至极片输送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极片模切组件还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和剔除模块;
所述图像采集模块与所述剔除模块,用于采集所述极片第二输送带表面输送的所述极片单元的图像信息,并传递至所述剔除模块;
所述剔除模块将不满足预设条件的所述极片单元剔除。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极片模切组件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图像采集模块,实现了对极片第二输送带表面切割后的极片单元进行图像采集,剔除模块将不满足要求或者有缺陷的极片单元剔除,避免影响后续的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图像采集模块为CCD工业相机和\或所述剔除模块为吸盘。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采集模块和剔除模块的实施方式,将图像采集模块设置为CCD工业相机,实现了对极片单元图像的采集。
进一步地,剔除模块为具有吸力的吸盘,对不满足要求或者有缺陷的极片单元进行吸附,并移送至外部,实现了不满足预设条件的极片单元的剔除。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采集模块和剔除模块的设置,避免了设置机械手对不满足预设条件的极片单元进行剔除的复杂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隔膜输送组件包括:隔膜卷和隔膜压辊;
所述隔膜卷和所述隔膜压辊共同形成输送所述隔膜本体的结构;
所述隔膜压辊与所述极片第二输送辊相切设置,用于将所述隔膜本体与所述极片单元挤压实现复合。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膜输送组件的实施方式,隔膜卷形成了隔膜本体的收纳结构,隔膜卷内存放有隔膜本体,隔膜本体被输送至极片第二输送辊处,并与极片单元通过极片第二输送辊和隔膜压辊的作用,实现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隔膜输送组件还包括:涂胶模块,所述涂胶模块设置于所述隔膜卷和所述隔膜压辊连接的路径上,用于在所述隔膜本体上形成粘性层。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涂胶模块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涂胶模块,实现对隔膜本体表面的涂胶,使得隔膜本体与极片单元之间的复合更加紧密。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压合辊和第二压合辊;
所述第一压合辊和所述第二压合辊在所述极片复合机构的输出端相切设置,用于将复合后的所述极片单元和所述隔膜本体切割成复合极片;
其中,所述第一压合辊和\或所述第二压合辊的表面设置有模切刀,所述模切刀用于切割所述复合极片。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压合辊和第二压合辊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压合辊和第二压合辊,实现对输送至该处的极片单元和隔膜本体的切割,切割后形成独立的复合极片。
进一步地,在第一压合辊和\或第二压合辊的表面设置有模切刀,通过模切刀实现独立的复合极片的切割。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的一种叠片装置,具有上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或者上述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收料盒;
两个极片复合机构间隔设置;
所述收料盒设置于两个所述极片复合机构的出料端,用于收集所述极片复合机构输送的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交替的落入所述收料盒,且在所述收料盒内交替重叠。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料盒的实施方式,通过在两个极片复合机构之间设置收料盒,实现了对复合后的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的收集,且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交错的在收料盒内进行堆叠放置,省去了多余的输送步骤和切割步骤,所有工序在一个工位完成,工位无需分段,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收料盒的设置,使得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通过收料盒的侧壁,在收料盒内形成整齐的堆叠。
本发明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通过在极片单元输送过程中,自动实现等间距布置,提升了极片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输送机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输送机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输送机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输送机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四;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输送机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五;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输送机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六;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输送机构中,浮动部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输送机构中,浮动部与极片单元的配合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输送机构中,浮动部与极片单元的配合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复合机构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复合机构中,极片模切组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复合机构中,极片输送组件和隔膜输送组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复合机构中,第一压合辊和第二压合辊的配合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极片复合机构中,第一压合辊和第二压合辊的配合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叠片装置的布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极片输送组件;11、极片第一输送辊;12、极片第二输送辊;13、极片第一输送带;14、轨道部;15、浮动部;151、浮动块;152、第一弹性单元;153、轮体;154、第一挡边;155、第二挡边;156、第二弹性单元;16、气浮模块;17、真空模块;
20、极片模切组件;21、极片卷;22、极片第三输送辊;23、极片第四输送辊;24、极片第二输送带;25、模切模块;26、图像采集模块;27、剔除模块;
30、隔膜输送组件;31、隔膜卷;32、隔膜压辊;33、涂胶模块;
40、极片本体;41、极片单元;
50、隔膜本体;
60、第一压合辊;
70、第二压合辊;
80、模切刀;
90、收料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9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极片输送机构,包括:用于输送极片单元41的极片输送组件10,极片单元41由极片本体40切割形成;极片输送组件10包括:极片第一输送辊11、极片第二输送辊12和极片第一输送带13;极片第一输送辊11、极片第二输送辊12和极片第一输送带13连接形成输送极片单元41的结构;其中,在输送极片单元41的过程中,极片单元41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表面形成等间距布置。
详细来说,本发明提供一种极片输送机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机械手来对准极片,对齐方式比较复杂,受机械手的惯性和速度限制,无法提高速度的缺陷,通过在极片单元41输送过程中,自动实现等间距布置,提升了极片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极片第一输送带13沿输送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
其中,极片单元41至少在第一输送段内实现间距的调节。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并至少在第一输送段内对极片第一输送带13表面极片单元41的间隔进行调整,提升了自动化程度。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极片单元41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之间,在第一输送段内的摩擦力小于在第二输送段内的摩擦力。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的实施方式,通过使得极片单元41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之间,在第一输送段的摩擦力小于第二输送段的摩擦力,使得极片单元41能够在第一输送段更容易的进行间距的调节。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极片输送组件10还包括:轨道部14和浮动部15。
轨道部14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沿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方向对应第一输送段设置。
多个浮动部15沿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方向,间隔的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连接。
其中,浮动部15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浮动部15与轨道部14抵接,且浮动部15的上表面凸出于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表面,用于将极片单元41分隔成等间距。
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浮动部15收纳于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且浮动部15的上表面至少不高于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表面。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输送组件10的实施方式,通过浮动部15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连接,并在极片单元41输送的过程中,浮动部15在设定位置浮起,将极片单元41逐个分隔成等间距,便于极片单元41与隔膜本体50进行复合,也便于后续切割形成独立的叠片结构。
进一步地,轨道部14设置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并与浮动部15抵接,浮动部15随极片第一输送带13运动至轨道部14处时,浮动部15在轨道部14的作用下浮起,实现对极片单元41的分隔。
更进一步地,浮动部15在运动至离开轨道部14处时,浮动部15则收纳回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并在下一个循环运动至轨道部14处时,浮动部15再浮起,实现对极片单元41的分隔。
需要说明的是,浮动部15的设置,避免了单独设置机械手进行极片单元41的抓取,对极片单元41位置进行调整的复杂结构。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轨道部14具有引导浮动部15逐渐浮起的过度坡。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浮动部15还包括第二弹性单元156,第二弹性单元156的一端与浮动块151连接,另一端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连接,第二弹性单元156实现了浮动块151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连接,第二弹性单元156为浮动部15的浮动提供弹性恢复力。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极片第一输送带13为柔性材料制成,极片第一输送辊11和极片第二输送辊12的中部设置有供浮动部15通过的通道,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表面形成有供气流通过的通气孔,需要说明的是,通气孔布满了整个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表面,图2仅仅展示了一部分,且为了便于观察,图2采用了部分透视图的形式进行展示。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括钢丝骨架和铺在钢丝骨架上的柔性带,浮动部15与钢丝骨架或者柔性带连接。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极片输送组件10还包括:气浮模块16,气浮模块16沿轨道部14的延伸方向设置,用于向极片第一输送带13一侧输送气流,以使输送至轨道部14的极片单元41在气流的作用下,减小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之间的摩擦力。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浮模块16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气浮模块16,使得移动至轨道部14处的极片单元41在气流的作用下,减少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之间的摩擦力,同时极片单元41配合浮动部15,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对位置的调节,进而实现极片第一输送带13表面极片单元41等间距的调节。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气浮模块16为设置于轨道部14底部的喷气口,喷气口朝向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一侧喷射气流,减少运输至轨道部14处的极片单元41的摩擦力,即极片单元41被输送至轨道部14处时,在气流的作用下,向上微微浮起,减少了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之间的摩擦。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气浮模块16还包括压缩机等,压缩机为气浮模块16提供气源。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喷气口喷射的气流,其作用使得极片单元41受到朝向垂直于极片第一输送带13表面的浮力,但该浮力只能减少极片单元41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之间的摩擦力,而不是将极片单元41吹走。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浮动部15包括:浮动块151、第一弹性单元152和轮体153。
浮动块151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连接。
第一弹性单元152设置于浮动块151的底部,并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抵接。
轮体153与第一弹性单元152相对浮动块151的另一端连接。
其中,在第一工作状态下,轮体153与轨道部14滚动配合,浮动块151在第一弹性单元152的作用下,凸出于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表面,并与极片单元41对应配合。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动部15的实施方式,浮动块151与极片第二输送带24连接,浮动块151相对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弹性单元152和轮体153,轮体153与轨道部14抵接,并挤压第一弹性单元152,第一弹性单元152被压缩的同时,浮动块151凸出于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表面,并与极片单元41抵接,实现对极片第一输送带13表面输送的极片单元41的位置调整。
进一步地,浮动部15移动至离开轨道部14的位置时,由于第一弹性单元152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抵接,第一弹性单元152的反作用力使得浮动块151和轮体153实现复位。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6、图8和图9所示,极片第一输送辊11的位置高于极片第二输送辊12的位置,极片第一输送带13形成朝向侧部倾斜的输送方向。
浮动部15包括:第一挡边154和第二挡边155。
第一挡边154设置于浮动部15的前部,前部为沿极片第一输送带13输送方向的低位端。
第二挡边155设置于浮动部15的侧部,侧部为极片第一输送带13朝向侧部倾斜的低位端。
其中,第一挡边154和第二挡边155分别与极片单元41抵接,用于约束极片单元41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表面的位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浮动部15的实施方式,极片第一输送带13设置为向下部和侧部倾斜,使得极片单元41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表面输送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并配合第一挡边154能够调整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配合浮动部15的作用下,使得极片单元41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表面形成等间距的分布。
更进一步地,极片单元41的侧边也在第二挡边155的作用下保持齐平,便于后续与隔膜本体50的复合,以及切割形成独立的复合极片。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极片输送组件10还包括:真空模块17,真空模块17设置于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用于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形成负压,以实现对极片第一输送带13输送的极片单元41的吸附。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真空模块17的实施方式,真空模块17的设置,使得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形成负压,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表面输送的极片本体40在负压的作用下,紧贴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表面。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真空模块17为设置于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的真空泵,真空泵至少将朝向极片第一输送带13输送极片单元41的一侧形成负压。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真空模块17设置于靠近极片第二输送辊12一侧设置。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极片第二输送辊12为真空负压棍。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真空模块17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沿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方向对应第二输送段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真空模块17的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二输送段设置真空模块17,使得极片单元41能够吸附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表面,保证了极片单元41之间的等距间隔。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表面形成了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第一输送段在气浮模块16的作用下,将极片单元41朝向远离极片第一输送带13一侧吹浮,减少了极片单元41与极片第一输送带13之间的摩擦力;第二输送段在真空模块17的作用下,将调整好相对位置的极片单元41吸附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保证了极片单元41与隔膜本体50复合位置的准确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14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极片复合机构,包括:极片模切组件20、隔膜输送组件30和上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中的极片输送组件10;极片模切组件20、极片输送组件10和隔膜输送组件30依次连接;极片模切组件20用于输送极片本体40,并将极片本体40切割形成极片单元41后,传递给极片输送组件10;隔膜输送组件30用于将隔膜本体50输送至极片复合机构的出料端;其中,极片单元41和隔膜本体50在极片复合机构的出料端复合,形成复合极片。
详细来说,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极片复合机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极片需要逐个裁切形成所需大小,存在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和废品率高的缺陷,通过提供自动化设备,实现极片和隔膜的自动化输送和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逐个裁切的问题。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极片模切组件20包括:极片卷21、极片第三输送辊22、极片第四输送辊23、极片第二输送带24和模切模块25。
极片卷21、极片第三输送辊22、极片第四输送辊23和第二输送带共同形成输送极片本体40的结构。
模切模块25设置于极片第三输送辊22和极片第四输送辊23之间,用于将极片第二输送带24输送的极片本体40切割成极片单元41。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模切组件20的实施方式,极片卷21形成了极片本体40的收纳结构,极片卷21内存放有极片本体40,极片本体40被输送至极片第二输送带24,极片第二输送带24通过极片第三输送辊22和极片第四输送辊23形成输送机构。
进一步地,模切模块25将极片第一输送带13上的极片本体40切割为极片单元41,切割后的极片单元41被输送至极片输送组件10。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模切模块25包括切刀和电机等,切刀在极片第二输送带24的上方往复运动,实现对极片第二输送带24输送的极片本体40进行切割,为了节约篇幅,本发明没有对模切模块25进行过多的细节描述,对于模切模块25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相关领域中的方案。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极片模切组件20还包括:图像采集模块26和剔除模块27。
图像采集模块26与剔除模块27,用于采集极片第二输送带24表面输送的极片单元41的图像信息,并传递至剔除模块27.
剔除模块27将不满足预设条件的极片单元41剔除。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极片模切组件20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图像采集模块26,实现了对极片第二输送带24表面切割后的极片单元41进行图像采集,剔除模块27将不满足要求或者有缺陷的极片单元41剔除,避免影响后续的复合。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图像采集模块26为CCD工业相机和\或剔除模块27为吸盘。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采集模块26和剔除模块27的实施方式,将图像采集模块26设置为CCD工业相机,实现了对极片单元41图像的采集。
进一步地,剔除模块27为具有吸力的吸盘,对不满足要求或者有缺陷的极片单元41进行吸附,并移送至外部,实现了不满足预设条件的极片单元41的剔除。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采集模块26和剔除模块27的设置,避免了设置机械手对不满足预设条件的极片单元41进行剔除的复杂结构。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隔膜输送组件30包括:隔膜卷31和隔膜压辊32。
隔膜卷31和隔膜压辊32共同形成输送隔膜本体50的结构。
隔膜压辊32与极片第二输送辊12相切设置,用于将隔膜本体50与极片单元41挤压实现复合。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膜输送组件30的实施方式,隔膜卷31形成了隔膜本体50的收纳结构,隔膜卷31内存放有隔膜本体50,隔膜本体50被输送至极片第二输送辊12处,并与极片单元41通过极片第二输送辊12和隔膜压辊32的作用,实现复合。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隔膜输送组件30还包括:涂胶模块33,涂胶模块33设置于隔膜卷31和隔膜压辊32连接的路径上,用于在隔膜本体50上形成粘性层。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涂胶模块33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涂胶模块33,实现对隔膜本体50表面的涂胶,使得隔膜本体50与极片单元41之间的复合更加紧密。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还包括:第一压合辊60和第二压合辊70。
第一压合辊60和第二压合辊70在极片复合机构的输出端相切设置,用于将复合后的极片单元41和隔膜本体50切割成复合极片。
其中,第一压合辊60和\或第二压合辊70的表面设置有模切刀80,模切刀80用于切割复合极片。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压合辊60和第二压合辊70的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压合辊60和第二压合辊70,实现对输送至该处的极片单元41和隔膜本体50的切割,切割后形成独立的复合极片。
进一步地,在第一压合辊60和\或第二压合辊70的表面设置有模切刀80,通过模切刀80实现独立的复合极片的切割。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模切刀80的面积大于极片单元41的面积。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模切刀80在第一压合辊60和\或第二压合辊70周向的分布间隔,对应浮动部15在极片第一输送带13上的间隔。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15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叠片装置,具有上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或者上述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
详细来说,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叠片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叠片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叠片速度较慢,使得电芯的生产速度受限的缺陷,通过设置分别输送复合后的正极片和负极片设备,并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交错的在叠片箱内进行堆叠放置,省去了多余的输送步骤和切割步骤,所有工序在一个工位完成,工位无需分段,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还包括:收料盒90,两个极片复合机构间隔设置。
收料盒90设置于两个极片复合机构的出料端,用于收集极片复合机构输送的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
其中,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交替的落入收料盒90,且在收料盒90内交替重叠。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料盒90的实施方式,通过在两个极片复合机构之间设置收料盒90,实现了对复合后的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的收集,且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交错的在收料盒90内进行堆叠放置,省去了多余的输送步骤和切割步骤,所有工序在一个工位完成,工位无需分段,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收料盒90的设置,使得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通过收料盒90的侧壁,在收料盒90内形成整齐的堆叠。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方式”、“具体方式”、或“一些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方式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方式以及不同实施例或方式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6)

1.一种极片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输送极片单元(41)的极片输送组件(10),所述极片单元(41)由极片本体(40)切割形成;
所述极片输送组件(10)包括:极片第一输送辊(11)、极片第二输送辊(12)和极片第一输送带(13);所述极片第一输送辊(11)、所述极片第二输送辊(12)和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连接形成输送所述极片单元(41)的结构;其中,在输送所述极片单元(41)的过程中,所述极片单元(41)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表面形成等间距布置;
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沿输送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其中,所述极片单元(41)至少在所述第一输送段内实现间距的调节;
所述极片输送组件(10)还包括:轨道部(14)和浮动部(15);所述轨道部(14)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沿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方向对应所述第一输送段设置;多个所述浮动部(15)沿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方向,间隔的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连接;
其中,所述浮动部(15)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浮动部(15)与所述轨道部(14)抵接,且所述浮动部(15)的上表面凸出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表面,用于将所述极片单元(41)分隔成等间距;
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浮动部(15)收纳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且所述浮动部(15)的上表面至少不高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单元(41)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之间,在所述第一输送段内的摩擦力小于在所述第二输送段内的摩擦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输送组件(10)还包括:气浮模块(16),所述气浮模块(16)沿所述轨道部(14)的延伸方向设置,用于向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一侧输送气流,以使输送至所述轨道部(14)的所述极片单元(41)在气流的作用下,减小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之间的摩擦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部(15)包括:浮动块(151)、第一弹性单元(152)和轮体(153);
所述浮动块(151)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单元(152)设置于所述浮动块(151)的底部,并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抵接;
所述轮体(153)与所述第一弹性单元(152)相对所述浮动块(151)的另一端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轮体(153)与所述轨道部(14)滚动配合,所述浮动块(151)在所述第一弹性单元(152)的作用下,凸出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表面,并与所述极片单元(41)对应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辊(11)的位置高于所述极片第二输送辊(12)的位置,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形成朝向侧部倾斜的输送方向;
所述浮动部(15)包括:第一挡边(154)和第二挡边(155);
所述第一挡边(154)设置于所述浮动部(15)的前部,所述前部为沿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输送方向的低位端;
所述第二挡边(155)设置于所述浮动部(15)的侧部,所述侧部为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朝向侧部倾斜的低位端;
其中,所述第一挡边(154)和所述第二挡边(155)分别与所述极片单元(41)抵接,用于约束所述极片单元(41)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表面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输送组件(10)还包括:真空模块(17),所述真空模块(17)设置于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用于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形成负压,以实现对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输送的所述极片单元(41)的吸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模块(17)在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包围形成的空间内,沿所述极片第一输送带(13)的输送方向对应所述第二输送段设置。
8.一种极片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极片模切组件(20)、隔膜输送组件(30)和上述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中的极片输送组件(10);
所述极片模切组件(20)、所述极片输送组件(10)和所述隔膜输送组件(30)依次连接;
所述极片模切组件(20)用于输送极片本体(40),并将所述极片本体(40)切割形成极片单元(41)后,传递给所述极片输送组件(10);
所述隔膜输送组件(30)用于将隔膜本体(50)输送至所述极片复合机构的出料端;
其中,所述极片单元(41)和所述隔膜本体(50)在所述极片复合机构的出料端复合,形成复合极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模切组件(20)包括:极片卷(21)、极片第三输送辊(22)、极片第四输送辊(23)、极片第二输送带(24)和模切模块(25);
所述极片卷(21)、所述极片第三输送辊(22)、所述极片第四输送辊(23)和所述第二输送带共同形成输送所述极片本体(40)的结构;
所述模切模块(25)设置于所述极片第三输送辊(22)和所述极片第四输送辊(23)之间,用于将所述极片第二输送带(24)输送的所述极片本体(40)切割成极片单元(4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模切组件(20)还包括:图像采集模块(26)和剔除模块(27);
所述图像采集模块(26)与所述剔除模块(27),用于采集所述极片第二输送带(24)表面输送的所述极片单元(41)的图像信息,并传递至所述剔除模块(27);
所述剔除模块(27)将不满足预设条件的所述极片单元(41)剔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模块(26)为CCD工业相机和\或所述剔除模块(27)为吸盘。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输送组件(30)包括:隔膜卷(31)和隔膜压辊(32);
所述隔膜卷(31)和所述隔膜压辊(32)共同形成输送所述隔膜本体(50)的结构;
所述隔膜压辊(32)与所述极片第二输送辊(12)相切设置,用于将所述隔膜本体(50)与所述极片单元(41)挤压实现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输送组件(30)还包括:涂胶模块(33),所述涂胶模块(33)设置于所述隔膜卷(31)和所述隔膜压辊(32)连接的路径上,用于在所述隔膜本体(50)上形成粘性层。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任一所述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压合辊(60)和第二压合辊(70);
所述第一压合辊(60)和所述第二压合辊(70)在所述极片复合机构的输出端相切设置,用于将复合后的所述极片单元(41)和所述隔膜本体(50)切割成复合极片;
其中,所述第一压合辊(60)和\或所述第二压合辊(70)的表面设置有模切刀(80),所述模切刀(80)用于切割所述复合极片。
15.一种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极片输送机构,或者上述权利要求8至14任一所述的一种极片复合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料盒(90);
两个极片复合机构间隔设置;
所述收料盒(90)设置于两个所述极片复合机构的出料端,用于收集所述极片复合机构输送的第一复合极片和第二复合极片;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极片和所述第二复合极片交替的落入所述收料盒(90),且在所述收料盒(90)内交替重叠。
CN202210072951.4A 2022-01-21 2022-01-21 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Active CN1144209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2951.4A CN114420991B (zh) 2022-01-21 2022-01-21 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2951.4A CN114420991B (zh) 2022-01-21 2022-01-21 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0991A CN114420991A (zh) 2022-04-29
CN114420991B true CN114420991B (zh) 2023-09-22

Family

ID=81274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2951.4A Active CN114420991B (zh) 2022-01-21 2022-01-21 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209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28217A1 (de) 2022-10-25 2024-04-25 Körber Technologies Gmbh Laminierungsvorrichtung zum Laminieren von mehrlagigen Endlosbahnen zur Herstellung von Energiezellen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1443A (ja) * 1999-06-09 2000-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用極板の搬送供給装置
JP2010102901A (ja) * 2008-10-22 2010-05-06 Toshiba It & Control Systems Corp 電池検査装置
JP2014186799A (ja) * 2013-03-21 2014-10-02 Tokyo Kikai Seisakusho Ltd 電極シートの作成装置及び作成方法
JP2017007829A (ja) * 2015-06-23 2017-01-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搬送装置
CN207312416U (zh) * 2017-10-17 2018-05-04 东莞市中锂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极片的输送带
CN110002169A (zh) * 2019-05-05 2019-07-12 陈保成 一种单轴可调间距输送带机构
WO2020192845A1 (de) * 2019-03-27 2020-10-01 Grob-Werk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reitstellen von elektrodensträngen und zum herstellen von elektrodenanordnungen
CN212023837U (zh) * 2020-03-16 2020-11-27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输送装置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CN112209047A (zh) * 2020-11-18 2021-01-12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自适应浮动输送装置
CN112599836A (zh) * 2020-12-14 2021-04-02 苏州霄汉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极板叠片整理输送线
CN213036948U (zh) * 2020-06-28 2021-04-23 陈克炎 一种间距可调的电芯极片升降输送机构
CN213595358U (zh) * 2020-09-25 2021-07-02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输送装置及电芯输送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1443A (ja) * 1999-06-09 2000-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用極板の搬送供給装置
JP2010102901A (ja) * 2008-10-22 2010-05-06 Toshiba It & Control Systems Corp 電池検査装置
JP2014186799A (ja) * 2013-03-21 2014-10-02 Tokyo Kikai Seisakusho Ltd 電極シートの作成装置及び作成方法
JP2017007829A (ja) * 2015-06-23 2017-01-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搬送装置
CN207312416U (zh) * 2017-10-17 2018-05-04 东莞市中锂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极片的输送带
WO2020192845A1 (de) * 2019-03-27 2020-10-01 Grob-Werk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reitstellen von elektrodensträngen und zum herstellen von elektrodenanordnungen
CN110002169A (zh) * 2019-05-05 2019-07-12 陈保成 一种单轴可调间距输送带机构
CN212023837U (zh) * 2020-03-16 2020-11-27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输送装置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CN213036948U (zh) * 2020-06-28 2021-04-23 陈克炎 一种间距可调的电芯极片升降输送机构
CN213595358U (zh) * 2020-09-25 2021-07-02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输送装置及电芯输送系统
CN112209047A (zh) * 2020-11-18 2021-01-12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自适应浮动输送装置
CN112599836A (zh) * 2020-12-14 2021-04-02 苏州霄汉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极板叠片整理输送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0991A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13373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14420991B (zh) 极片输送机构、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CN104737349A (zh) 用于生产堆叠电极的装置
CN108598547B (zh) 电池制作机
CN114122528A (zh) 极片裁切输送装置及叠片系统
CN112768744B (zh) 电池制造设备
CN111564655A (zh) 一种电芯生产设备及电芯制备方法
CN216597698U (zh) 立式叠片机及电芯制造设备
CN114976188A (zh) 循环式多工位叠片电芯流转生产线
CN114142104A (zh) 立式叠片机及电芯制造设备
CN217881611U (zh) 一种叠片生产线
CN115732641A (zh) 剔除装置、极片加工设备以及剔除方法
CN211591667U (zh) 一种极片隔膜叠合装置
CN114335671B (zh) 极片复合机构及叠片装置
CN115528310A (zh) 叠片设备
CN217848053U (zh) 隔膜双放卷电芯循环式多工位多片叠切一体设备
CN116914225A (zh) 叠片装置及电池生产线
CN219905783U (zh) 电池盒输送装置及电池片划片机
CN212517279U (zh) 切叠一体机
CN111697105B (zh) 叠片装置及电池串制备装置
CN218414715U (zh) 预锂叠片一体设备及锂离子电池
CN110213897B (zh) 用于柔性电路板自动组装线的载具料框循环使用装置及方法
CN221080091U (zh) 一种连续叠片机
CN217485522U (zh) 循环式多工位叠片电芯流转生产线
CN112310486B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叠片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