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19192A -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Google Patents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19192A
CN114419192A CN202210067005.0A CN202210067005A CN114419192A CN 114419192 A CN114419192 A CN 114419192A CN 202210067005 A CN202210067005 A CN 202210067005A CN 114419192 A CN114419192 A CN 114419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line
point
points
guide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670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超
冯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6700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191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19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919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8412 priority patent/WO2023138143A1/zh
Priority to US18/352,781 priority patent/US20230375358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6Input/output arrangements for on-board computers
    • G01C21/3626Details of the output of route guidance instructions
    • G01C21/3658Lane guidan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6Input/output arrangements for on-board computers
    • G01C21/3626Details of the output of route guidance instructions
    • G01C21/3635Guidance using 3D or perspective road map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20Drawing from basic elements, e.g. lines or circles
    • G06T11/203Drawing of straight lines or cur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6Input/output arrangements for on-board computers
    • G01C21/3626Details of the output of route guidance instructions
    • G01C21/3632Guidance using simplified or iconic instructions, e.g. using arrow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3/00Animation
    • G06T13/203D [Three Dimensional] anim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05Geographic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30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 G06T7/33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G06T7/344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involving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 G06T7/73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G06T7/75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involving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241Trajectory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属于导航地图领域。上述方法包括:获取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在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存在属于不同车道的引导线的情况下,对第一引导线和/或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过渡引导线是用于将第i+1时刻显示的第一引导线过渡至第i+2时刻显示的第二引导线的引导线;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过渡引导线。上述方法平滑显示了第i+1时刻至第i+2时刻的引导线的变化过程,提升了引导线动画的显示细腻程度和动画流畅性。

Description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属于导航地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引导线是导航地图界面上显示的用于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的车道级指引线,引导线沿着车道线延伸并且具有一定长度。
相关技术中,引导线每隔一定时长(如1秒)自动刷新,前后时刻显示出的引导线存在明显的跳变。如何过渡显示前后时刻的中间画面,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提升了引导线动画的显示细腻程度和动画流畅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引导线的显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用于在导航地图上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i为正整数;
通过对第一引导线和/或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k为正整数;
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过渡引导线是用于将第i+1时刻显示的第一引导线过渡至第i+2时刻显示的第二引导线的引导线;
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过渡引导线。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引导线的显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用于在导航地图上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i为正整数;
配对模块,用于通过对第一引导线和/或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k为正整数;
生成模块,用于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过渡引导线是用于将第i+1时刻显示的第一引导线过渡至第i+2时刻显示的第二引导线的引导线;
显示模块,用于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过渡引导线。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所述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所述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方面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对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或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并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并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过渡引导线,上述方法减小了引导线动画中相邻两帧之间的引导线显示差异,提升了引导线动画的显示细腻程度和动画流畅性,同时由于相邻两帧之间的差异像素点的减少,提升了液晶显示屏的帧级刷新效果,从而呈现出更加柔和、细腻的引导线指引车辆前往目的地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配对方式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配对方式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配对方式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配对方式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配对方式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过渡引导线的生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变道曲线的生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动画的生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若干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进行简单介绍:
引导线:在导航地图界面上显示的用于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的车道级指引线。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导航地图界面每隔一定时长将自动刷新显示引导线(如1秒)。比如,第i时刻导航地图界面显示出第一引导线,经过下一秒显示出第i+1时刻的第二引导线。在一个实施例中,引导线的长度是基于预设得到的。比如,导航地图客户端设置每段引导线的长度均为1km,导航地图客户端设置最后一段引导线的终点为用户输入的目的地。示意性的,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示意图,此时,导航地图界面上显示出的引导线101为一条引导线的部分引导线或全部引导线。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ITS)又称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加强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综合运输系统。
智能车路协同系统(Intelligent Vehicle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veSystems,IVICS),简称车路协同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一个发展方向。车路协同系统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系统200包括:终端220和服务器240。
终端220上安装和运行有支持导航地图的应用程序。该支持导航地图的应用程序可以是具有导航地图展示功能的任意类型的应用程序,比如,包括但不限于专用的导航地图应用、集成在宿主程序(比如社交类应用、购物类应用等)中运行且具有导航地图展示功能的小程序、具有导航地图展示功能的快应用等等。在本申请中,终端220可以是驾驶员使用的终端,驾驶员在导航地图显示出的引导线的指引下驾驶车辆前往目的地。
终端220通过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与服务器240相连。
服务器240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服务器240为支持导航地图的应用程序提供后台服务。
可选的,上述支持导航地图的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安卓或IOS)上。可选的,运行有支持导航地图的应用程序的终端220的设备类型相同或不同,该设备类型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电视、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播放器、MP4播放器、膝上型便携计算机中的至少一种。以下实施例以终端包括智能手机来举例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上述终端的数量可以更多或更少。比如上述终端可以仅为一个,或者上述终端为几十个或几百个,或者更多数量。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的数量和设备类型不加以限定。
为提升引导线动画的显示细腻程度和动画流畅性,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以该方法应用于图2所示的终端220(或终端220上支持导航地图的应用程序)进行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320,获取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
引导线:在导航地图界面上显示的用于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的车道级指引线。在一个实施例中,引导线是以车辆当前位置为起点,以目的地为终点生成的始终与车道线平行的车道级指引线。在一个实施例中,引导线的长度是基于预设得到的,比如,导航地图客户端设置每段引导线的长度均为1km。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引导线的长度是动态划分得到的,比如,导航地图客户端设置引导线长度与当前时刻车辆的行驶速度相关,行驶速度快,则生成较长的引导线,行驶速度慢,则生成较短的引导线。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导航地图界面每隔一定时长将自动刷新显示引导线(如1秒)。示意性的,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示意图,此时,导航地图界面上显示出的引导线101为一条引导线的部分引导线或全部引导线。
第一引导线:第一引导线是第i时刻生成的用于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的引导线,并且,第一引导线在第i+1时刻显示在导航地图界面上。可选的,相邻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为1秒。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第i时刻通过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定位获取当前车辆所在的位置,并根据车道级路网数据和目的地计算得到第一引导线。其中,i为正整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于用户在导航开始前输入初始位置和目的地,服务器向终端反馈初始位置和目的地之间的车道级路网数据,可选的,车道级路网数据包括初始位置与目的地之间经过的车道的车道长度、车道方位、车道数量、车道与车道之间的连接情况、车道是否拥堵、红绿灯数量等。在本申请中,车道级路网数据用于终端生成引导线。示意性的,终端根据车道级路网数据规划车辆从第i时刻所在的位置前往目的地的一段引导线(第一引导线),比如,终端生成“194米直线,之后向左变道,再1000米直线”的引导线。
可选的,用户可通过GPS定位的方式输入初始位置;可选的,用户可通过手动输入的方式输入初始位置,比如,用户通过虚拟键盘输入初始位置、用户通过点击导航地图提供的位置选项选择初始位置、用户通过点击导航地图的建筑或道路选择初始位置。
第二引导线:第二引导线是第i+1时刻生成的用于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的引导线,并且第二引导线在第i+2时刻显示在导航地图界面上。可选的,相邻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为1秒。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第i+1时刻通过GPS定位获取当前车辆所在的位置,并根据车道级路网数据和目的地计算得到第二引导线。
若在生成第二引导线的第i+1时刻,车辆未处于第一引导线的规划路线上,则第二引导线与第一引导线不存在重叠路线;若在生成第二引导线的第i+1时刻,车辆处于第一引导线的规划路线上,则第二引导线与第一引导线存在部分重叠。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若车辆生成的引导线经过最终目的地,则将目的地作为引导线的终点,停止根据预设长度规划引导线。在本申请的所有实施例中,为方便论述,均认为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未经过目的地。
步骤340,通过对第一引导线和/或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
定位点:指引导线上的端点或转折点,端点包括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转折点指引导线上的变道点,车辆在转折点指示的道路位置上进行变道。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为方便论述,在本申请的所有实施例中均认为车辆在第i时刻和第i+1时刻之间发生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对第一引导线和/或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包括:终端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和/或,在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每个匹配点对包括相互映射的定位点和对应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第i时刻生成第一引导线和在第i+1时刻生成第二引导线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种:第i+1时刻,车辆处于导航地图规划的路线上,即车辆未偏航;
示意性的,图4示出了车辆未偏航情况下,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401和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402,在第i时刻车辆位于定位点A1指示的道路位置,在第i+1时刻车辆位于定位点B1指示的道路位置,在第i+1时刻车辆未偏航,车辆位于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规划的路线上。
示意性的,第一引导线401包括四个定位点,起点A1、转折点A2、转折点A3和终点A4,第二引导线402包括四个定位点,起点B1、转折点B2、转折点B3和终点B4。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第二引导线402上确定与起点A1、转折点A2、转折点A3和终点A4相互映射的四个第一对应点,和/或,终端在第一引导线401上确定与起点B1、转折点B2、转折点B3和终点B4相互映射的四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关于第一种情况的配对方式请参考下述第一种配对方式、第三至第五种配对方式的详细说明。
第二种:第i+1时刻,车辆未处于导航地图规划的路线上,即车辆偏航;
示意性的,图5示出了车辆偏航的情况下,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501和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502,在第i时刻车辆位于定位点A1指示的道路位置,在第i+1时刻车辆位于定位点B1指示的道路位置,在第i+1时刻车辆偏航,即车辆未位于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规划的路线上,在第一引导线501上的变道曲线A2A3用于引导车辆变换至左侧车道。
示意性的,第一引导线501包括四个定位点,起点A1、转折点A2、转折点A3和终点A4,第二引导线502包括两个定位点,起点B1和终点B2。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第二引导线502上确定与起点A1、转折点A2、转折点A3和终点A4相互映射的四个第一对应点,和/或,终端在第一引导线501上确定与起点B1和终点B2相互映射的两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关于第二种情况的配对方式请参考下述第二种至第五种配对方式的详细说明。
步骤360,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
中间点: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匹配点对包括定位点和对应点,第一引导线上的定位点与第二引导线上的对应点构成一个匹配点对,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和第一引导线上的对应点构成一个匹配点对。中间点即位于定位点与对应点之间通过插值得到的点。
过渡引导线:是用于将第i+1时刻显示的第一引导线过渡至第i+2时刻显示的第二引导线的引导线。在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过渡引导线即为解决前后时刻引导线跳变问题的关键,设置过渡引导线可以平滑显示引导线变化的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的方式可以是采用直线串联和/或曲线串联。可选的,串联任意两个相邻的中间的串联方式与第一引导线或第二引导线上相邻的定位点的连接方式一致,比如,定位点A1与定位点A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直线串联,则相对应的两个中间点的串联方式为直线串联;定位点A2与定位点A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曲线串联,则相对应的两个中间点的串联方式为曲线串联。
步骤380,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过渡引导线。
在第i+1时刻终端显示第i时刻生成的引导线,在第i+2时刻终端显示第i+1时刻生成的引导线,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过渡引导线。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获取过渡引导线之后,通过三角化建模并设置过渡引导线的透明度,最终渲染过渡引导线。
综上所述,通过对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或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并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并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过渡引导线,降低了用户在前后时刻观察引导线的跳变感,进一步优化了引导线指引车辆前往目的地的界面效果。
上述方法还减小了引导线动画中相邻两帧之间的引导线显示差异,提升了引导线动画的显示细腻程度和动画流畅性,同时由于相邻两帧之间的差异像素点的减少,提升了液晶显示屏的帧级刷新效果,从而呈现出更加柔和、细腻的引导线指引车辆前往目的地的显示效果。
上述方法还通过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和/或,在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得到k个匹配点对,提供了对第一引导线和/或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的方式。
第一种配对方式:基于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上存在属于相同道路位置的定位点,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以及在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
应理解,第一种配对方式应用于第二引导线是在车辆未偏离规划路线时生成的引导线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将第一引导线的m1个定位点和第二引导线的n1个定位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k1个匹配点对,m1、n1和k1的数值相等,k1个匹配点对中任意两个配对的定位点指示的道路位置相同m1、n1和k1均为正整数,m1、n1和k1均小于min(m,n);终端还将m个定位点中除m1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第二引导线的起点进行配对,得到k2个匹配点对;将n个定位点中除n1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第一引导线的终点进行配对,得到k3个匹配点对,k2和k3均为正整数。
示意性的,结合参考图6,第一引导线401上的转折点A2(B2’)与第二引导线402上的转折点B2(A2’)指示的道路位置相同,第一引导线401上的转折点A3(B3’)与第二引导线402上的转折点B3(A3’)指示的道路位置相同。第二引导线的起点B1与第一引导线401上的第一对应点B1’指示的道路位置相同,第一引导线的终点A4与第二引导线402上的第二对应点A4’指示的道路位置相同。
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401上最后一个定位点(第一引导线401的起点A1)与第二引导线402的起点B1(A1’)进行配对,将第二引导线402上最后一个定位点(第二引导线402的终点B4)与第一引导线401的终点A4(B4’)进行配对。
通过上述配对过程,共可得到第一引导线401和第二引导线402之间的6个匹配点对。
综上所述,通过将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上指示道路位置相同的定位点进行配对,使得匹配点对内的定位点和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总和最小,进一步保证了生成的过渡引导线的稳定性,其中,第二引导线是在车辆未偏离规划路线的情况下生成的。
第二种配对方式:基于第一引导线上第一变道曲线的端点,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得到k个匹配点对。
应理解,第二种配对方式应用于第二引导线是在车辆偏离规划路线时生成的引导线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车辆在第i时刻和第i+1时刻之间通过变道路口,并且未按照规划路线进行变道。因此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具有变道曲线,而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不具有变道曲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将第一引导线上第一变道曲线的两个端点投影至第二引导线得到两个对应点,将第一变道曲线的两个端点与两个对应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两个匹配点对;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的起点与第二引导线的起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将第一引导线的终点与第二引导线的终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
示意性的,结合参考图7,第一引导线501上的第一变道曲线的端点A2投影至第二变道曲线502上,得到对应点A2’,第一引导线501上的第一变道曲线的端点A3投影至第二变道曲线502上,得到对应点A3’。
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501的起点A1与第二引导线502的起点B1(A1’)进行配对,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501的终点A4与第二引导线502的终点B2(A4’)进行配对。
通过上述配对过程,共可得到第一引导线501和第二引导线502之间的4个匹配点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还根据预设的划分长度,将第一变道曲线划分为L段,因此,在第一变道曲线上共存在L+1个定位点,终端将L+1个定位点投影至第二引导线上得到L+1个对应点,在第一变道曲线上共得到L+1个匹配点对,在第一引导线上共得到L+3个匹配点对。
例如,第一变道曲线上的定位点包括第一变道曲线的端点A2、端点A3、中间点P1、P2和P3(此时第一变道曲线划分为4段),终端将第一变道曲线的端点A2、端点A3、中间点P1、P2和P3投影至第二引导线上,得到对应点A2’、A3’、P1’、P2’和P3’,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的起点A1与第一引导线的起点B1进行配对,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的终点A4与第一引导线的终点B2进行配对,此时,共得到7个匹配点对。
综上所述,通过将第一引导线的变道曲线的端点投影至第二引导线上得到第二对应点,并将变道曲线的端点和第二对应点进行配对,其中,第二引导线是在车辆偏离规划路线的情况下生成的,保证了第二引导线的稳定性。
下面将再介绍三种配对方式,值得说明的是,下述介绍的配对方式并不限制车辆在第i+1时刻是否偏离规划路线。
第三种配对方式:将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和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进行逐点顺序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k等于max(m,n)。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j小于m且j小于n的情况下,将m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与n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进行配对;终端还在m大于n,j不小于n且j不大于m的情况下,将m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与第二引导线的第一端点进行配对;终端还在m小于n,j不小于m且j不大于n的情况下,将n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与第一引导线的第二端点进行配对;最后,终端确定得到k个匹配点对,k的值为m或n,j为正整数。
其中,m个定位点和n个定位点均按道路前进方向顺序排列,此时第一端点为终点,第二端点为终点;或,m个定位点和n个定位点均按道路前进方向逆序排列,此时第一端点为起点,第二端点为起点。
示意性的,结合参考图8,第一引导线801上存在四个定位点,包括定位点A1、定位点A2、定位点A3、和定位点A4;第二引导线802上存在三个定位点,包括定位点B1、定位点B2和定位点B3。
不论第一引导线801上四个定位点A1、A2、A3、A4的排列顺序和第二引导线802上三个定位点B1、B2、B3的排列顺序为按道路前进方向顺序排列(此时A1为起点,A4为终点;B1为起点,B3为终点),或按道路前进方向逆序排列(此时A1为终点,A4为起点;B1为终点,B3为起点),均将定位点A1和定位点B1配对、定位点A2和定位点B2配对,定位点A3和定位B3配对,定位点A4和定位点B3配对。
通过上述配对过程,共可得到第一引导线801和第二引导线802之间的4个匹配点对。
综上所述,通过将第一引导线上的定位点和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逐点顺序配对,使得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均能参与配对,且该配对方式较为简便,仅需确定引导线上的定位点即可,该配对方式还用于实现一种引导线的动画效果。
第四种配对方式:将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投影至所述第二引导线上得到m’个第一对应点,以及将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投影至第一引导线上得到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将第一引导线上的m2个定位点投影至第二引导线上,得到m2’个第一对应点,终端将m2个定位点和m2’个第一对应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k4个匹配点对;终端还将m个定位点中除m2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第二引导线的第三端点进行配对,得到k5个匹配点对;
终端还将第二引导线上的n2个定位点投影至第一引导线上,得到n2’个第二对应点,终端将n2个定位点和n2’个第二对应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k6个匹配点对;终端还将n个定位点中除n2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第一引导线的第四端点进行配对,得到k7个匹配点对;其中,第三端点为终点,第四端点为起点;或第三端点为起点,第四端点为终点。其中,m2、m2’、n2、n2’、k4、k5、k6和k7均为正整数。
示意性的,结合参考图9,第一引导线901上存在四个定位点,包括定位点A1、定位点A2、定位点A3、和定位点A4;第二引导线902上存在三个定位点,包括定位点B1、定位点B2和定位点B3。图9中的定位点A1为起点、定位点A4为终点、定位点B1为起点、定位点B3为终点;或,定位点A1为终点、定位点A4为起点、定位点B1为终点、定位点B3为起点。
终端将定位点A1投影至第二引导线902上得到对应点A1’,终端将定位点A2投影至第二引导线902上得到对应点A2’,终端将定位点B2投影至第一引导线901上得到对应点B2’,终端将定位点B3投影至第一引导线901上得到对应点B3’。
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901上的定位点A4与第二引导线902上的对应点A4’(B3)进行配对,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901上的定位点A3与第二引导线902上的对应点A3’(B3)进行配对。终端还将第二引导线902上的定位点B1与第一引导线901上的对应点B1’(A1)进行配对。
通过上述配对过程,共可得到第一引导线901和第二引导线902之间的7个匹配点对。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图9示出的情况此时第二引导线上除具有投影的定位点之外的其他定位点均与第一引导线上的一个端点相连,其实,若第二引导线的长度稍短,可能存在第二引导线上除允许投影的定位点之外的若干个定位点与第一引导线上的起点相连,同时,第二引导线上除具有投影的定位点之外的若干个定位点与第一引导线上的终点相连。
值得说明的另一点是,图9示出的情况此时第一引导线上除具有投影的定位点之外的其他定位点均与第二引导线上的一个端点相连,其实,若第一引导线的长度更短,可能存在第一引导线上除允许投影的定位点之外的若干个定位点与第二引导线上的起点相连,同时,第一引导线上除允许投影的定位点之外的若干个定位点与第二引导线上的终点相连。
图9所示的配对方式仅起到示例性作用,若第一引导线的长度和第二引导线的长度不满足图9所示的配对方式,则本领域技术人员仍可根据第一引导线的长度和第二引导线的长度结合图9所示的投影思想,对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本申请中图9所示的配对方式并不能限制通过投影进行定位点配对的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论述,在本申请的所有实施例中涉及到采用投影进行定位点映射的配对方式,实际上是基于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采用某种较为平行的相对位置进行论述,但是,实际上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之间的相对位置仍可能存在其他情况(比如,第一引导线的延长线和第二引导线的延长线之间夹角为30°),在本申请仅用于论述采用投影进行定位点映射的配对方式,并不限定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综上所述,通过将第一引导线上的定位点投影至第二引导线上,将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投影至第一引导线上,该配对方式实现了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之间的定位点配对,该配对方式还用于实现一种过渡引导线的动画效果,通过该配对方式得到的过渡引导线将更为平滑。
第五种配对方式:基于m个定位点在第一引导线上的位置,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基于n个定位点在第二引导线上的位置,在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确定得到k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实施例中,针对m个定位点中的一个转折点,终端将转折点与第二引导线上的对应点进行配对,得到k8个匹配点对,转折点的第二比值与对应点的第二比值相同;针对n个定位点中的一个转折点,终端还将转折点与第一引导线上的对应点进行配对,得到k9个匹配点对,转折点的第二比值与对应点的第二比值相同;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的起点与第二引导线的起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终端还将第一引导线的终点与第二引导线的终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
其中,转折点的第二比值是转折点与引导线的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和引导线的总长度的比值,对应点的第二比值是对应点与引导线的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和引导线的总长度的比值,参考点是引导线的起点或终点,k8和k9均为正整数。
示意性的,图10中第一引导线1001上存在四个定位点,包括定位点A1、定位点A2、定位点A3、和定位点A4;第二引导线1002上存在三个定位点,包括定位点B1、定位点B2和定位点B3。
终端在第二引导线1002上确定转折点A2的对应点A2’,对应点A2’与定位点B1之间的长度占第二引导线1002总长度的比值,与,定位点A2与定位点A1之间的长度占第一引导线1001总长度的比值相同。同理,终端还在第二引导线1002上确定转折点A3的对应点A3’,终端还在第一引导线1001上确定转折点B2的对应点B2’。
终端还在第二引导线1002上确定定位点A1的对应点A1’(B1),在第二引导线1002上确定定位点A4的对应点A4’(B3),在第一引导线1001上确定定位点B1的对应点B1’(A1),在第一引导线1001上确定定位点B3的对应点B3’(A4)。其中,A1、B1为起点,A4、B3为终点;或,A1、B1为终点,A4、B3为起点。
通过上述配对过程,共可得到第一引导线1001和第二引导线1002之间的五个匹配点对。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上转折点与参考点之间的长度比例相同,该配对方式实现了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之间的定位点配对,该配对方式还用于实现过渡引导线的动画效果。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终端基于以下配对原则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三至第五种配对方式中确定采用的配对方式。
第一、基于生成的匹配点对的数量少,确定配对方式;
结合参考图8、图9和图10,图8示出的第三种配对方式中共生成四个匹配点对,图9示出的第四种配对方式中共生成七个匹配点对,图10示出的第五种配对方式中共生成五个匹配点对,若仅考虑当前配对原则,则第三种配对方式为最优的配对方式。
第二、基于生成的k个匹配点对的距离之和小,确定配对方式;
其中,一个匹配点对的距离为定位点和对应点指示的车道位置之间的距离。结合参考图8、图9和图10,若仅考虑当前配对原则,选取图8所示的四个匹配点对的距离之和、图9所示的七个匹配点对的距离之和、图10所示的五个匹配点对的距离之和中最小的距离之和所对应的匹配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配对原则可综合考虑终端的计算能力和过渡引导线的显示效果,并从第三种至第五种配对方式中挑选出最适合的配对方式。
基于图3所示的可选实施例中,步骤360可替换为步骤S1。
S1,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其中,任意两个中间点在各自的匹配点对内的第一比值相同,第一比值是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比值,第一时长是与中间点对应的中间时刻和第一时刻的差值,第二时长是第i+1时刻和第一时刻的差值,中间时刻是通过在第i时刻和第i+1时刻之间插值得到的。
示意性的,结合参考图11,图11(a)示出了终端获取第一引导线1101和第二引导线1102,图11(b)示出了终端对第一引导线1101和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此时的配对方式仅起到示意性作用),图11(c)示出了终端在第一引导线1101和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配对后确定出中间点1101、中间点1102和中间点1103,中间点1101、中间点1102和中间点1103在各自的匹配点对内的第一比值相同,第一比值是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比值,第一时长是与中间点对应的中间时刻和第一时刻的差值,第二时长是第i+1时刻和第一时刻的差值,中间时刻是通过在第i时刻和第i+1时刻之间插值得到的。可选的,中间时刻为第i时刻与第i+1时刻之间的中央时刻,即若第i时刻为第1秒,第i+1时刻为第2秒,则中间时刻为第1.5秒。
综上所述,通过线性插值和时间等比例计算,提供了一种确定匹配对点的中间点的方法,该方法用于支持过渡引导线的生成。
基于图3所示的可选实施例中,步骤320中“获取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可替换为以下步骤:
1,获取待处理的第一引导线,待处理的第一引导线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第二线段用于引导车辆变道;
结合参考图12,待处理的第一引导线1201上存在起点A11、两个转折点A11和A12,终点A14,待处理的第一引导线1201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线段A11A12、第二线段A12A13和第三线段A13A14,第二线段A12A13用于引导车辆变道。
2,基于第一回退距离,将第二线段与第一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第一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一回退点;
基于预设的第一回退距离,终端将第二线段A12A13与第一线段A11A12相连的转折点A12在第一线段A11A12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一回退点A22。
3,基于第二回退距离,将第二线段与第三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第三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二回退点;
基于预设的第二回退距离,终端将第二线段A12A13与第三线段A13A14相连的转折点A13在第三线段A13A14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二回退点A23。
4,基于第一回退点和第二回退点,生成第一变道曲线;
基于上述步骤得到的第一回退点A22和第二回退点A23,终端生成第一变道曲线。
可选的,终端将转折点A12作为控制点C1,转折点A13作为控制点C2,终端根据转折点A22、控制点C1、控制点C2和转折点A13,生成贝塞尔曲线。
5,将经过回退后的第一线段、第一变道曲线和经过回退后的第三线段首尾相连,得到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
终端将经过回退后的第一线段A21A22、第一变道曲线A22A23和经过回退后的第三线段A23A24首尾相连,得到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1202。
综上所述,采用变道曲线引导车辆进行变道,提供了更为平滑的变道的引导曲线,提高了用户使用引导线变道时的体验。并且,变道曲线为贝塞尔曲线,即进一步提供了用于变道的引导线的平滑方式,更贴近用户的引导线使用习惯。
基于图3所示的可选实施例中,步骤320中“获取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可替换为以下步骤:
1,获取待处理的第二引导线,待处理的第二引导线包括首尾相连的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第五线段用于引导车辆变道;
结合参考图12,待处理的第二引导线1201上存在起点A11、两个转折点A11和A12,终点A14,待处理的第二引导线1201包括首尾相连的第四线段A11A12、第五线段A12A13和第六线段A13A14,第五线段A12A13用于引导车辆变道。
2,基于第三回退距离,将第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第四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三回退点;
基于预设的第三回退距离,终端将第四线段A12A13与第五线段A11A12相连的转折点A12在第四线段A11A12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三回退点A22。
3,基于第四回退距离,将第五线段与第六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第六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四回退点;
基于预设的第四回退距离,终端将第五线段A12A13与第六线段A13A14相连的转折点A13在第六线段A13A14上进行回退,得到第四回退点A23。
4,基于第三回退点和第四回退点,生成第二变道曲线;
基于上述步骤得到的第三回退点A22和第四回退点A23,终端生成第二变道曲线。
可选的,终端将转折点A12作为控制点C1,转折点A13作为控制点C2,终端根据转折点A22、控制点C1、控制点C2和转折点A13,生成贝塞尔曲线。
5,将经过回退后的第四线段、第二变道曲线和经过回退后的第六线段首尾相连,得到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
终端将经过回退后的第四线段A21A22、第二变道曲线A22A23和经过回退后的第六线段A23A24首尾相连,得到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1202。
综上所述,采用变道曲线引导车辆进行变道,提供了更为平滑的变道的引导曲线,提升了用户使用引导线变道时的体验。并且,变道曲线为贝塞尔曲线,即进一步提供了用于变道的引导线的平滑方式,更贴近用户的引导线使用习惯。
为提升引导线动画的显示细腻程度和动画流畅性,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以该方法应用于图2所示的终端220(或终端220上支持导航地图的应用程序)进行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1310,在第i+1时刻显示并获取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以及在第i+1时刻生成第二引导线;
第一引导线:第一引导线是第i时刻生成的用于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的引导线,并且,第一引导线在第i+1时刻显示在导航地图界面上。可选的,相邻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为1秒。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第i时刻通过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定位获取当前车辆所在的位置,并根据车道级路网数据和目的地计算得到第一引导线。
第二引导线:第二引导线是第i+1时刻生成的用于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的引导线,并且第二引导线在第i+2时刻显示在导航地图界面上。可选的,相邻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为1秒。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在第i+1时刻通过GPS定位获取当前车辆所在的位置,并根据车道级路网数据和目的地计算得到第二引导线。
步骤1320,通过对第一引导线和/或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对第一引导线和/或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包括:终端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和/或,在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每个匹配点对包括相互映射的定位点和对应点。
步骤1330,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
中间点: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匹配点对包括定位点和对应点,第一引导线上的定位点与第二引导线上的对应点构成一个匹配点对,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和第一引导线上的对应点构成一个匹配点对。中间点即位于定位点与对应点之间的点。
过渡引导线:是用于将第i+1时刻显示的第一引导线过渡至第i+2时刻显示的第二引导线的引导线。在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过渡引导线即为解决引导线跳变问题的关键,设置过渡引导线可以减少缩短引导线变化的时间。
步骤1340,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引导线动画,引导线动画是通过建模并渲染过渡引导线生成的。
结合参考图14,图14(a)示出了初始的过渡引导线上具有起点A1、转折点A2、转折点A3和终点A4。首先,终端将起点A1、转折点A2、转折点A3和终点A4均左右拓宽,在各个点上均得到剖面,示意性的,图14(b)示出了多个点左右拓宽的示意图。然后,终端将剖面点进行左右相连,得到多个三角形,图14(c)示出了经过将每个剖面的对角点进行相连,共连接三次。最后,终端设置拓宽后的引导线的透明度。可选的,终端设置引导线前20%部分的透明度由0变化至1,引导线中间60%部分的透明度保持为1,引导线后20%部分的透明度由1变化至0。结合参考图1上所示的引导线101,前20%部分阴影逐渐加深,中间60%部分阴影深度保持不变,后20%部分阴影逐渐变浅。
示意性的,采用下述公式表示整条引导线的透明度:
透明度=min(1,smoothstep(0.0,minlength,lengthratio)-smoothstep(1.0-
minlength,1.0,lengthratio));
其中,minlength表示透明度渐变的长度,即定义引导线头尾需要渐变的比例。如0.2代表头部渐变区间为(0到0.2之间)和尾部渐变区间为(0.8到1之间);lengthratio是输入参数,为图14(d)所示的距离占比,取值在0-1之间,用于表示在引导线上的位置。smoothstep(0.0,minlength,lengthratio)为根据l engthratio计算出的头部渐变区间(0.0,minlength)的透明度。1-smoothstep(1.0–minlength,1.0,lengthratio)为根据lengthratio计算得到的尾部渐变区间(1.0-minlength,1.0)的透明度。上述公式中,当计算头部渐变区域的透明度时,sm oothstep(1.0-minlength,1.0,lengthratio)值为0,当计算尾部渐变区域的透明度时,smoothstep(0.0,minlength,lengthratio)值为1。
步骤1350,在第i+2时刻显示第二引导线;
终端在第i+2时刻显示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
综上所述,通过三角化建模并设置过渡引导线的透明度,实现了过渡引导线的动画效果,降低了用户观察引导线时的跳变感,进一步优化了引导线指引车辆前往目的地的界面效果。
上述方法还减小了引导线动画中相邻两帧之间的引导线显示差异,提升了引导线动画的显示细腻程度和动画流畅性,同时由于相邻两帧之间的差异像素点的减少,提升了液晶显示屏的帧级刷新效果,从而呈现出更加柔和、细腻的引导线指引车辆前往目的地的显示效果。
图1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501,用于获取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用于在导航地图上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
配对模块1502,用于通过对第一引导线和/或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
生成模块1503,用于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过渡引导线是用于将第i+1时刻显示的第一引导线过渡至第i+2时刻显示的第二引导线的引导线;
显示模块1504,用于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过渡引导线。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和/或,在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每个匹配点对包括相互映射的定位点和对应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引导线是在车辆未偏离规划路线的情况下生成的引导线,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基于第一引导线和第二引导线上存在属于相同道路位置的定位点,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以及在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将第一引导线的m1个定位点和第二引导线的n1个定位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k1个匹配点对,m1、n1和k1的数值相等,k1个匹配点对中任意两个配对的定位点指示的道路位置相同,m1、n1和k1小于min(m,n)。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将m个定位点中除m1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第二引导线的起点进行配对,得到k2个匹配点对;将n个定位点中除n1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第一引导线的终点进行配对,得到k3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引导线是在车辆偏离规划路线的情况下生成的引导线,第一引导线上存在第一变道曲线,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基于第一引导线上第一变道曲线的端点,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得到k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将第一引导线上第一变道曲线的两个端点投影至第二引导线得到两个对应点,将第一变道曲线的两个端点与两个对应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两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将第一引导线的起点与第二引导线的起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将第一引导线的终点与第二引导线的终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将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和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进行逐点顺序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k等于max(m,n)。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在j小于m且j小于n的情况下,将m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与n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进行配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在m大于n,j不小于n且j不大于m的情况下,将m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与第二引导线的第一端点进行配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在m小于n,j不小于m且j不大于n的情况下,将n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与第一引导线的第二端点进行配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确定得到k个匹配点对,k的值为m或n,其中,m个定位点和n个定位点均按道路前进方向顺序排列,此时第一端点为终点,第二端点为终点;或,m个定位点和n个定位点均按道路前进方向逆序排列,此时第一端点为起点,第二端点为起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将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投影至第二引导线上得到m’个第一对应点,以及将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投影至第一引导线上得到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将第一引导线上的m2个定位点投影至第二引导线上,得到m2’个第一对应点,将m2个定位点和m2’个第一对应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k4个匹配点对;将m个定位点中除m2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第二引导线的第三端点进行配对,得到k5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将第二引导线上的n2个定位点投影至第一引导线上,得到n2’个第二对应点,将n2个定位点和n2’个第二对应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k6个匹配点对;将n个定位点中除n2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第一引导线的第四端点进行配对,得到k7个匹配点对;其中,第三端点为终点,第四端点为起点;或第三端点为起点,第四端点为终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基于m个定位点在第一引导线上的位置,在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基于n个定位点在第二引导线上的位置,在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确定得到k个匹配点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定位点包括引导线的端点和转折点,引导线的转折点指示车辆进行变道的道路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针对m个定位点中的一个转折点,将转折点与第二引导线上的对应点进行配对,得到k8个匹配点对,转折点的第二比值与对应点的第二比值相同。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针对n个定位点中的一个转折点,将转折点与第一引导线上的对应点进行配对,得到k9个匹配点对,转折点的第二比值与对应点的第二比值相同。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配对模块1502还用于将第一引导线的起点与第二引导线的起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将第一引导线的终点与第二引导线的终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
其中,转折点的第二比值是转折点与引导线的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和引导线的总长度的比值,对应点的第二比值是对应点与引导线的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和引导线的总长度的比值,参考点是引导线的起点或终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引导线上存在第一变道曲线,第一变道曲线用于引导车辆变道,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获取待处理的第一引导线,待处理的第一引导线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第二线段用于引导车辆变道。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基于第一回退距离,将第二线段与第一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第一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一回退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基于第二回退距离,将第二线段与第三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第三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二回退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基于第一回退点和第二回退点,生成第一变道曲线。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将经过回退后的第一线段、第一变道曲线和经过回退后的第三线段首尾相连,得到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引导线上存在第二变道曲线,第二变道曲线用于引导车辆变道。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获取待处理的第二引导线,待处理的第二引导线包括首尾相连的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第五线段用于引导车辆变道。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基于第三回退距离,将第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第四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三回退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基于第四回退距离,将第五线段与第六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第六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四回退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基于第三回退点和第四回退点,生成第二变道曲线。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501还用于将经过回退后的第四线段、第二变道曲线和经过回退后的第六线段首尾相连,得到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生成模块1503还用于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其中,任意两个中间点在各自的匹配点对内的第一比值相同,第一比值是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比值,第一时长是与中间点对应的中间时刻和第一时刻的差值,第二时长是第i+1时刻和第一时刻的差值,中间时刻是通过在第i时刻和第i+1时刻之间插值得到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或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并通过串联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并在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过渡引导线,降低了用户观察引导线时的跳变感,进一步优化了引导线指引车辆前往目的地的界面效果。
上述装置还减小了引导线动画中相邻两帧之间的引导线显示差异,提升了引导线动画的显示细腻程度和动画流畅性,同时由于相邻两帧之间的差异像素点的减少,提升了液晶显示屏的帧级刷新效果,从而呈现出更加柔和、细腻的引导线指引车辆前往目的地的显示效果。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1600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设备1600可以是便携式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播放器(Moving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计算机设备1600还可能被称为用户设备、便携式终端、膝上型终端、台式终端等其他名称。
通常,计算机设备1600包括有:处理器1601和存储器1602。
处理器16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1601可以采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 Logic 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6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601可以集成有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60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
存储器16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的。存储器1602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16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该至少一个指令用于被处理器1601所执行以实现本申请中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1600还可选包括有:外围设备接口1603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和外围设备接口1603之间可以通过总线或信号线相连。各个外围设备可以通过总线、信号线或电路板与外围设备接口1603相连。示例地,外围设备可以包括:射频电路1604、显示屏1605、摄像头组件1606、音频电路1607和电源1608中的至少一种。
外围设备接口1603可被用于将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相关的至少一个外围设备连接到处理器1601和存储器1602。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和外围设备接口1603被集成在同一芯片或电路板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和外围设备接口1603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可以在单独的芯片或电路板上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
射频电路1604用于接收和发射RF(Radio Frequency,射频)信号,也称电磁信号。射频电路1604通过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射频电路1604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行发送,或者,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可选地,射频电路1604包括:天线系统、RF收发器、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芯片组、用户身份模块卡等等。射频电路1604可以通过至少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来与其它终端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万维网、城域网、内联网、各代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及16G)、无线局域网和/或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电路1604还可以包括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有关的电路,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
显示屏1605用于显示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该UI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及其它们的任意组合。当显示屏1605是触摸显示屏时,显示屏1605还具有采集在显示屏1605的表面或表面上方的触摸信号的能力。该触摸信号可以作为控制信号输入至处理器1601进行处理。此时,显示屏1605还可以用于提供虚拟按钮和/或虚拟键盘,也称软按钮和/或软键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605可以为一个,设置在计算机设备1600的前面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605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计算机设备1600的不同表面或呈折叠设计;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605可以是柔性显示屏,设置在计算机设备1600的弯曲表面上或折叠面上。甚至,显示屏1605还可以设置成非矩形的不规则图形,也即异形屏。显示屏1605可以采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材质制备。
摄像头组件1606用于采集图像或视频。可选地,摄像头组件1606包括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通常,前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前面板,后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背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置摄像头为至少两个,分别为主摄像头、景深摄像头、广角摄像头、长焦摄像头中的任意一种,以实现主摄像头和景深摄像头融合实现背景虚化功能、主摄像头和广角摄像头融合实现全景拍摄以及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拍摄功能或者其它融合拍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1606还可以包括闪光灯。闪光灯可以是单色温闪光灯,也可以是双色温闪光灯。双色温闪光灯是指暖光闪光灯和冷光闪光灯的组合,可以用于不同色温下的光线补偿。
音频电路1607可以包括麦克风和扬声器。麦克风用于采集用户及环境的声波,并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至处理器1601进行处理,或者输入至射频电路1604以实现语音通信。出于立体声采集或降噪的目的,麦克风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在计算机设备1600的不同部位。麦克风还可以是阵列麦克风或全向采集型麦克风。扬声器则用于将来自处理器1601或射频电路1604的电信号转换为声波。扬声器可以是传统的薄膜扬声器,也可以是压电陶瓷扬声器。当扬声器是压电陶瓷扬声器时,不仅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可听见的声波,也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以进行测距等用途。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电路1607还可以包括耳机插孔。
电源1608用于为计算机设备1600中的各个组件进行供电。电源1608可以是交流电、直流电、一次性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当电源1608包括可充电电池时,该可充电电池可以是有线充电电池或无线充电电池。有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有线线路充电的电池,无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无线线圈充电的电池。该可充电电池还可以用于支持快充技术。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1600还包括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1609。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1609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1610、陀螺仪传感器1611、压力传感器1612、光学传感器1613以及接近传感器1614。
加速度传感器1610可以检测以计算机设备1600建立的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上的加速度大小。比如,加速度传感器1610可以用于检测重力加速度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处理器1601可以根据加速度传感器1610采集的重力加速度信号,控制显示屏1605以横向视图或纵向视图进行用户界面的显示。加速度传感器1610还可以用于游戏或者用户的运动数据的采集。
陀螺仪传感器1611可以检测计算机设备1600的机体方向及转动角度,陀螺仪传感器1611可以与加速度传感器1610协同采集用户对计算机设备1600的3D动作。处理器1601根据陀螺仪传感器1611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动作感应(比如根据用户的倾斜操作来改变UI)、拍摄时的图像稳定、游戏控制以及惯性导航。
压力传感器1612以设置在计算机设备1600的侧边框和/或显示屏1605的下层。当压力传感器1612设置在计算机设备1600的侧边框时,可以检测用户对计算机设备1600的握持信号,由处理器1601根据压力传感器1612采集的握持信号进行左右手识别或快捷操作。当压力传感器1612设置在显示屏1605的下层时,由处理器1601根据用户对显示屏1605的压力操作,实现对UI界面上的可操作性控件进行控制。可操作性控件包括按钮控件、滚动条控件、图标控件、菜单控件中的至少一种。
光学传感器1613用于采集环境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1601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1613采集的环境光强度,控制显示屏1605的显示亮度。示例地,当环境光强度较高时,调高显示屏1605的显示亮度;当环境光强度较低时,调低显示屏1605的显示亮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1601还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1613采集的环境光强度,动态调整摄像头组件1606的拍摄参数。
接近传感器1614,也称距离传感器,通常设置在计算机设备1600的前面板。接近传感器1614用于采集用户与计算机设备16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接近传感器1614检测到用户与计算机设备16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时,由处理器1601控制显示屏1605从亮屏状态切换为息屏状态;当接近传感器1614检测到用户与计算机设备16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时,由处理器1601控制显示屏1605从息屏状态切换为亮屏状态。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6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计算机设备16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引导线的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所述第一引导线和所述第二引导线用于在导航地图上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i为正整数;
通过对所述第一引导线和/或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k为正整数;
通过串联所述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所述过渡引导线是用于将第i+1时刻显示的所述第一引导线过渡至第i+2时刻显示的所述第二引导线的引导线;
在所述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所述过渡引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对所述第一引导线和/或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包括:
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和/或,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每个所述匹配点对包括相互映射的所述定位点和所述对应点,m、m’、n、n’均为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线是在所述车辆未偏离规划路线的情况下生成的引导线;
所述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和,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引导线和所述第二引导线上存在属于相同道路位置的定位点,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以及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所述k个匹配点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引导线和所述第二引导线上存在属于相同道路位置的定位点,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以及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所述k个匹配点对,包括:
将所述第一引导线的m1个定位点和所述第二引导线的n1个定位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k1个匹配点对,m1、n1和k1的数值相等,所述k1个匹配点对中任意两个配对的定位点指示的道路位置相同,m1、n1和k1均为正整数,m1、n1和k1小于min(m,n);
将所述m个定位点中除所述m1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所述第二引导线的起点进行配对,得到k2个匹配点对;将所述n个定位点中除所述n1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所述第一引导线的终点进行配对,得到k3个匹配点对,k2和k3均为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线是在所述车辆偏离规划路线的情况下生成的引导线,所述第一引导线上存在第一变道曲线;
所述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所述第一变道曲线的端点,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得到所述k个匹配点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所述第一变道曲线的端点,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得到所述k个匹配点对,包括:
将所述第一引导线上所述第一变道曲线的两个端点投影至所述第二引导线得到两个对应点,将所述第一变道曲线的两个端点与所述两个对应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两个匹配点对;
将所述第一引导线的起点与所述第二引导线的起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将所述第一引导线的终点与所述第二引导线的终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和,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包括:
将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和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进行逐点顺序配对,得到所述k个匹配点对,k等于max(m,n)。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和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进行逐点顺序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包括:
在j小于m且j小于n的情况下,将所述m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与所述n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进行配对,j为正整数;
在m大于n,j不小于n且j不大于m的情况下,将所述m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与所述第二引导线的第一端点进行配对;
在m小于n,j不小于m且j不大于n的情况下,将所述n个定位点中的第j个与所述第一引导线的第二端点进行配对;
确定得到所述k个匹配点对,其中,所述m个定位点和所述n个定位点均按道路前进方向顺序排列,此时所述第一端点为终点,所述第二端点为终点;或,所述m个定位点和所述n个定位点均按道路前进方向逆序排列,此时所述第一端点为起点,所述第二端点为起点。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和,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包括:
将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投影至所述第二引导线上得到所述m’个第一对应点,以及将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投影至所述第一引导线上得到所述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所述k个匹配点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投影至所述第二引导线上得到所述m’个第一对应点,以及将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投影至所述第一引导线上得到所述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所述k个匹配点对,包括:
将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2个定位点投影至所述第二引导线上,得到m2’个第一对应点,将所述m2个定位点和所述m2’个第一对应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k4个匹配点对;将所述m个定位点中除所述m2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所述第二引导线的第三端点进行配对,得到k5个匹配点对;
将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2个定位点投影至所述第一引导线上,得到n2’个第二对应点,将所述n2个定位点和所述n2’个第二对应点进行一一配对,得到k6个匹配点对;将所述n个定位点中除所述n2个定位点之外的定位点与所述第一引导线的第四端点进行配对,得到k7个匹配点对;
其中,第三端点为终点,第四端点为起点;或第三端点为起点,第四端点为终点,m2、m2’、n2、n2’、k4、k5、k6和k7均为正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和/或,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共得到k个匹配点对,包括:
基于所述m个定位点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
基于所述n个定位点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
确定得到所述k个匹配点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点包括引导线的端点和转折点,所述引导线的转折点指示所述车辆进行变道的道路位置;
所述基于所述m个定位点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m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m’个第一对应点;基于所述n个定位点在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n个定位点相互映射的n’个第二对应点,包括:
针对所述m个定位点中的一个转折点,将所述转折点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一个对应点进行配对,得到k8个匹配点对,所述转折点的第二比值与所述对应点的第二比值相同;
针对所述n个定位点中的一个转折点,将所述转折点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的一个对应点进行配对,得到k9个匹配点对,所述转折点的第二比值与所述对应点的第二比值相同;
将所述第一引导线的起点与所述第二引导线的起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将所述第一引导线的终点与所述第二引导线的终点进行配对,得到一个匹配点对;
其中,所述转折点的第二比值是所述转折点与所述引导线的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和所述引导线的总长度的比值,所述对应点的第二比值是所述对应点与所述引导线的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和所述引导线的总长度的比值,所述参考点是所述引导线的起点或终点,k8和k9均为正整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线上存在第一变道曲线,所述第一变道曲线用于引导所述车辆变道;
所述获取在所述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包括:
获取待处理的第一引导线,所述待处理的第一引导线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所述第二线段用于引导所述车辆变道;
基于第一回退距离,将所述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一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所述第一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一回退点;
基于第二回退距离,将所述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三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所述第三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二回退点;
基于所述第一回退点和所述第二回退点,生成所述第一变道曲线;
将经过回退后的第一线段、所述第一变道曲线和经过回退后的第三线段首尾相连,得到在所述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线上存在第二变道曲线,所述第二变道曲线用于引导所述车辆变道,所述获取在所述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包括:
获取待处理的第二引导线,所述待处理的第二引导线包括首尾相连的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所述第五线段用于引导所述车辆变道;
基于第三回退距离,将所述第四线段与所述第五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所述第四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三回退点;
基于第四回退距离,将所述第五线段与所述第六线段相连的转折点在所述第六线段上进行回退,得到第四回退点;
基于所述第三回退点和所述第四回退点,生成所述第二变道曲线;
将经过回退后的第四线段、所述第二变道曲线和经过回退后的第六线段首尾相连,得到在所述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串联所述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包括:
通过串联所述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
其中,任意两个所述中间点在各自的匹配点对内的第一比值相同,所述第一比值是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比值,所述第一时长是与所述中间点对应的中间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的差值,所述第二时长是所述第i+1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的差值,所述中间时刻是通过在所述第i时刻和所述第i+1时刻之间插值得到的。
16.一种引导线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在第i时刻生成的第一引导线和在第i+1时刻生成的第二引导线,所述第一引导线和所述第二引导线用于在导航地图上引导车辆前往目的地,i为正整数;
配对模块,用于通过对所述第一引导线和/或所述第二引导线上的定位点进行配对,得到k个匹配点对,k为正整数;
生成模块,用于通过串联所述k个匹配点对的k个中间点生成过渡引导线,所述过渡引导线是用于将第i+1时刻显示的所述第一引导线过渡至第i+2时刻显示的所述第二引导线的引导线;
显示模块,用于在所述第i+1时刻和第i+2时刻之间显示所述过渡引导线。
17.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所述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所述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
1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所述的引导线的显示方法。
CN202210067005.0A 2022-01-20 2022-01-20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Pending CN1144191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67005.0A CN114419192A (zh) 2022-01-20 2022-01-20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PCT/CN2022/128412 WO2023138143A1 (zh) 2022-01-20 2022-10-28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US18/352,781 US20230375358A1 (en) 2022-01-20 2023-07-14 Guide line display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67005.0A CN114419192A (zh) 2022-01-20 2022-01-20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9192A true CN114419192A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75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67005.0A Pending CN114419192A (zh) 2022-01-20 2022-01-20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75358A1 (zh)
CN (1) CN114419192A (zh)
WO (1) WO202313814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2447A (zh) * 2022-08-10 2022-11-18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行驶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138143A1 (zh) * 2022-01-20 2023-07-2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4055B2 (ja) * 2007-03-16 2010-12-22 株式会社ナビタイムジャパン 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経路探索サーバおよび経路探索方法ならびに端末装置
US10436589B2 (en) * 2016-08-04 2019-10-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ata classification for routes in a digitized map
CN108955713B (zh) * 2017-05-27 2023-03-31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行驶轨迹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11339802B (zh) * 2018-12-19 2024-04-19 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有限公司 实时相对地图的生成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114544A (zh) * 2019-11-25 2020-05-08 福瑞泰克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补偿车道线确定方法、装置、可移动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19192A (zh) * 2022-01-20 2022-04-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8143A1 (zh) * 2022-01-20 2023-07-2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5352447A (zh) * 2022-08-10 2022-11-18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行驶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352447B (zh) * 2022-08-10 2023-12-12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行驶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8143A1 (zh) 2023-07-27
US20230375358A1 (en) 2023-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48294B (zh) 路况状态确定方法及装置
US1196293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virtual character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3138143A1 (zh) 引导线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KR101604846B1 (ko)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 동작 제어방법
KR20110123141A (ko)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2732858B (zh) 路径规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274611B (zh) 信息显示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243386A (zh) 导航信息显示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7909840B (zh) 信息发布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48581B (zh) 图文渲染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136236B (zh) 三维角色的个性化脸部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139143B (zh) 虚拟物品显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3701743B (zh) 地图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87407B (zh) 互动视频播放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83526B (zh) 视频转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9192061A1 (zh) 图形码的识别及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20177A (zh) 音频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556481B (zh) 视频特效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16681A (zh)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231049B (zh) 导航路线显示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223311B (zh) 车流控制方法、装置、系统、控制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553368A (zh) 多层饼图的标签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3144595B (zh) 虚拟道路的生成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905280B (zh) 页面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920222A (zh) 获取地图建图数据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684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