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03060B - 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03060B
CN114403060B CN202111517832.7A CN202111517832A CN114403060B CN 114403060 B CN114403060 B CN 114403060B CN 202111517832 A CN202111517832 A CN 202111517832A CN 114403060 B CN114403060 B CN 1144030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body
jellyfish
lower moving
cryptocaryon
feed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178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03060A (zh
Inventor
尉岩
张壮志
钱瑞
潘金华
梁刚
孙明
焦金菊
翟珂
冯思奇
颜海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Ocean Modern Fishery Co ltd
Shandong Genghai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Ocean Modern Fishery Co ltd
Shandong Genghai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Ocean Modern Fishery Co ltd, Shandong Genghai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Ocean Modern Fish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178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030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03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03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03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030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01K61/13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fish dise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2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zooplankton, e.g. water fleas or Rotato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4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bivalves, e.g. oysters or mu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80Feed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为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其中,养殖系统包括管桩围网主体,上运动体具有动力驱动单元;下运动体具有多个容纳腔,下运动体对应各容纳腔的侧面具有喷料头和喷气头;升降组件连接于上运动体和下运动体之间;喷气组件和喷料组件,喷气组件与喷气头连通,喷料组件与喷料头连通,通过上述方案使下运动体贯穿在各个垂直水层区域之间可以上下移动,并配合下运动体喷料,从而引导海蜇和鱼类向下运动体处靠近,增加海蜇与鱼类的接触几率,增加海蜇对隐核虫滤食的量,下运动体移动还增加海蜇的活动单范围,避免内部养殖区域内海蜇在某一位置停留、聚集,从而避免隐核虫病在内部养殖区域某一区域尤为严重的现象。

Description

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产品养殖领域,尤其涉及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的一种。刺激隐核虫常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生与鱼类放养密度过大有密切关系,流行季节为夏季和秋季。感染小瓜虫的病鱼,其体表、鳍、鳃部有很多小白点,因而小瓜虫病一般也称为“白点病”。小瓜虫是许氏平鮋、斑石鲷、大黄鱼、鲈鱼等海水鱼中常见的寄生虫,几乎可以感染所有海水鱼类。当海水网箱水流不畅、高密度养殖、有机物过多时,很容易感染小瓜虫而致病。目前,在封闭养殖系统中,如陆上养殖车间或者循环水养殖系统内,小瓜虫病的治疗方法:一是化学药物法,养殖过的池塘用含氯消毒剂、高锰酸钾消毒;二是淡水浸泡法;三是硫酸铜治疗法,四是网箱壁上泼洒生石灰水等方法。但以上方法仅适合封闭养殖系统,在管桩围网生态养殖系统或者海水网箱养殖中,且不说化学药物毒性对鱼类的损伤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最重要的是目前的化学药物防治也是适得其反。其原因是隐核虫在药物刺激下会形成孢囊,用以度过外界的应激变化,但是在孢囊内细胞核的分裂并未停止,一旦药效失去作用,孢囊破裂,虫卵倾巢而出。另外,管桩围网生态养殖系统或海水网箱养殖系统,由于水流实时交换,因此,很难保持药物浓度,达不到防治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管桩围网生态养殖系统由于水流实时交换,因此很难保持药物浓度,目前的化学药物法和泼洒生石灰水这种物理方法在管桩围网生态养殖系统中达不到防治的目的的问题,本申请是为一种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其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其中,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包括管桩围网主体,用于形成内部养殖区域,还包括:
上运动体,上运动体具有动力驱动单元,驱动上运动体在内部养殖区域的水面移动;
下运动体,下运动体具有多个容纳腔,下运动体对应各容纳腔的侧面具有喷料头和喷气头;
升降组件,升降组件连接于上运动体和下运动体之间,上运动体能够通过升降组件带动下运动体升降;
喷气组件和喷料组件,喷气组件与喷气头连通,喷料组件与喷料头连通。
优选的,下运动体对应各容纳腔的侧面还转动设有喂料管,喂料管与一伸缩缸铰接,伸缩缸铰接于下运动体,伸缩缸带动喂料管相对下运动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时,喂料管的一端与喷料头对准,第二位置时,喂料管的一端远离喷料头并呈竖直状态设置。
优选的,喂料管包括刚性段和柔性段,刚性段靠近喷料头设置,下运动体在喷料头的外围一周设有环形密封槽,刚性段在靠近喷料头的一端套设有密封环,喂料管在第一位置时,密封环卡入密封槽内。
优选的,喂料管内孔粘结有海绵层,海绵层在喂料管的内孔圆周方向上占喂料管的内孔圆周的1/3。
优选的,喷气组件包括:
空气增压泵,空气增压泵设置于上运动体的舱体内;
输气管,输气管为可伸缩管,连接于空气增压泵与喷气头之间。
优选的,喷料组件包括:
第一储料仓,用于储存海蜇饵料,设置于上运动体的舱体内,第一储料仓的出料口连接有第一开关阀;
第二储料仓,用于储存其他鱼类饵料,设置于上运动体的舱体内,第二储料仓的出料口连接有第二开关阀;
换向阀,换向阀一侧分别与第一储料仓和所述第二储料仓连接,另一侧与输料管连接;
输料管,输料管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储料仓和第二储料仓连接,另一端与喷料头连通;
第一喷吹泵,第一喷吹泵设置于上运动体的舱体内,第一喷吹泵与输料管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
第二喷吹泵,第二喷吹泵设置于下运动体的舱体内并与输料管连接。
优选的,下运动体上沿其一周还设有多个灯管。
本申请还保护一种利用海蜇治理隐核虫病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最底部水体区域投入魁蚶苗种,投放苗种规格3cm-5cm,投放密度在4头/m2-5头/m2,将中部区域投入大黄鱼苗种,投放规格在2只/kg,然后投放海蜇苗种;
b、控制升降组件将下运动体下放至不同的垂直水层对应养殖区域,控制喷料组件向喷料头周期性喷料,每次喷料包括先喷出海蜇饵料,再喷出鱼类饵料,增加鱼类与海蜇接触的几率,然后,停止喷料;
c、动力驱动单元驱动上运动体移动,同时喷气组件向喷气头喷气,同时,喷料组件向喷料头喷出海蜇喜好的饵料,上运动体和下运动体在内部养殖区域内移动并可在任意处停留;
d、重复b步骤。
优选的,在步骤b中,喷料组件向喷料头喷出饵料的周期之间的间隔为15min-20min之间。
本发明在内部养殖区域内在垂直水层区域采用混合养殖,而利用上运动体和下运动体,通过下运动体实现喷料,通过上运动体带动下运动体升降,使得下运动体贯穿在各个垂直水层区域之间可以上下移动,并配合下运动体喷料,利用喷料的不同,从而引导海蜇和鱼类向下运动体处靠近,增加海蜇与鱼类的接触几率,增加海蜇对隐核虫滤食的量,利用上运动体和下运动体在内部养殖区域任意位置移动,增加海蜇的活动单范围,避免内部养殖区域内海蜇在某一位置停留、聚集,从而避免隐核虫病在内部养殖区域某一区域尤为严重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运动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下运动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喂料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喂料管的俯视图;
图6为图4中II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3中I处的放大图。
图中,1、管桩围网主体,2、上运动体,3、升降组件,301、电机,302、绕线辊,303、钢丝绳,4、喷料组件,401、第一储料仓,402、第一开关阀,403、第二储料仓,404、第二开关阀,405、换向阀,406、第一喷吹泵,407、输料管,408、第二喷吹泵,5、喷气组件,501、空气增压泵,502、输气管,6、下运动体,7、喷气头,8、喷料头,801、压缩弹簧,802、阀芯,803、喷料口,9、伸缩缸,10、喂料管,11、螺旋桨,12、动力驱动单元,13、控制器,14、电池组,15、子输料管,16、开关阀,17、海绵层,18、密封环,19、密封槽,20、子输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7所示,本申请为一种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其中,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包括管桩围网主体1,用于形成内部养殖区域,还包括上运动体2、下运动体6、升降组件3、喷气组件5和喷料组件4。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的形状相同,且都为八棱柱形状,上运动体2具有舱体,该舱体位于中心处且呈椭圆形状,设置为此种结构是为了减少上运动体2在水中移动的阻力,使其更灵活,在上运动体2的舱体内具有动力驱动单元12,动力驱动单元12包括设置在上运动体2的螺旋桨11和带动螺旋桨11的电机及传动带,螺旋桨11设置八个,八个螺旋桨11对应设置在上运动体2的底面对应八个棱面的位置,电机带动传动带进而带动八个螺旋桨11转动,电机可以设置多个,传动带也设置多个,一个电机和一条传动带可以带动一个螺旋桨11也可以带动两个螺旋桨11或三个螺旋桨11或四个螺旋桨11等。除上述之外,舱体内还设有控制器13及电池组14等,电池组14为控制器13及电机等提供电能,从而为维持上运动体2的运动提供基础条件。
而下运动体6具有多个容纳腔,在下运动体6对应各容纳腔的侧面具有喷料头8和喷气头7,这里的喷料头8的结构能够实现单向向外喷料、向内不会流进海水的作用,具体的喷料头8的结构包括设置在下运动体6的阀芯802和设置在下运动体6侧面的喷料口803,而阀芯802连接有压缩弹簧801,压缩弹簧801在正常状态下是封堵喷料口803的,而上述喷料组件4与喷料头8连接,在喷料组件4向喷料头8喷料时在压力下阀芯802打开,将料喷出。
同样的,上述喷气头7的结构与喷料头8的结构,对于喷气头7的结构,在此不多加赘述,而上述喷气头7也是与喷气组件5相连的,喷气组件5向喷气头7处喷出高压气体。这里的喷气头7是作为辅助动力而设置的,是为了在上运动体2带动下运动体6水平移动时,为了进一步减小上运动体2的负载,也是为了进一步减小下运动体6移动的滞后性,所以通过喷气头7喷气的方式来推动下运动体6水平运动,在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水平运动时,是要保持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基本同方向的运动的,而下运动体6的方向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向不同的喷气头7喷气来实现的。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同时喷料组件4也在间隔的喷出海蜇的饵料,以此来诱使海蜇在不同的水平区域游动,进而滤食在不同水平区域的隐核虫,增大海蜇在水平区域间的滤食区域,提高隐核虫病害的防治效果。
而升降组件3则是连接在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之间,对于升降组件3具体的包括电机301、绕线辊302和钢丝绳303,电机301和绕线辊302设置在上运动体2的舱体内,钢丝绳303的上端缠绕在绕线辊302上,钢丝绳303的下端与下运动体6连接,通过控制电机301的正反转来控制钢丝绳303的正反卷绕方向,进而带动下运动体6上升或下降。升降组件3在带动下运动体6时也在间隔的喷出海蜇的饵料,以此来诱使海蜇在不同的垂直水层之间游动,进而滤食在垂直水层的隐核虫,增大海蜇在垂直水体间滤食的区域,提高隐核虫病害防治效果。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扩大海蜇与鱼的接触范围或接触面积,在下运动体6对应各容纳腔的侧面还铰接有喂料管10,而整个下运动体6八个侧面均对应设有喂料管10,八个喂料管10便在下运动体6的一周均匀间隔设置,形成一个半径为喂料管10长度的圆环,喂料管10的管壁上还可设有多个孔,这样喂料管10形成的圆环区域便成了主要海蜇和鱼类的聚集地,海蜇和鱼类在此处增大其两者的接触几率,喂料管10的喂料可以间断设置,将海蜇和鱼类诱使在此区域之后,可以减少投喂或者停止投喂,主要让海蜇滤食鱼类携带的隐核虫。喂料管10与一伸缩缸9铰接,这里的伸缩缸9可采用液压缸、气缸等,因为液压缸和气缸能够在水下工作且受海水影响较小,而电缸则不同,电缸受海水影响较大,电缸由于是电驱动,其在海水环境中很容易发生漏电现象。这里的伸缩缸9的缸体端铰接在下运动体6的侧面,伸缩杆端与喂料管10铰接,伸缩缸9带动喂料管10在铰接处上下转动,相对下运动体6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时,喂料管10的一端与喷料头8对准,喷料头8喷出的料能够顺着喂料管10流出;第二位置时,喂料管10的一端远离喷料头8并呈竖直状态设置。
进一步的,上述喂料管10包括刚性段和柔性段,刚性段靠近喷料头8设置,而伸缩缸9也是与刚性段铰接,柔性段自由,刚性段为了既能满足其与伸缩缸9铰接,相对喷料头8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要求,柔性段是为了使其在海水中漂浮,因此使其柔性端的出料口漂浮不定,从而引导海蜇在此处小范围游动来滤食隐核虫,下运动体6在喷料头8的外围一周设有环形密封槽19,刚性段在靠近喷料头8的一端套设有密封环18,喂料管10在第一位置时,密封环18卡入密封槽19内,这样就减少喂料管10与喂料头之间的连接处漏料。这里之所以设置喂料管10并将喂料管1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是因为需要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不移动时,需要通过喂料管10来增大海蜇与鱼的聚集范围,增大海蜇与鱼的接触几率,而在需要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移动时,还要下落喂料管10,减小喂料管10在移动过程中引起较大的水体运动。
进一步的,对于上述喂料管10而言,其内孔还粘结有海绵层17,海绵层17在喂料管10的内孔圆周方向上占喂料管10的内孔圆周的1/3处,设置海面层是为了在让喂料管10内残留有一部分海蜇饵料,使的喂料管10内存在饵料的气味,保证即使是在喷料组件4不喷料时,海蜇仍然能够通过喂料管10内饵料发出的气味跟着下运动体6移动。
进一步的,喷气组件5包括空气增压泵501和输气管502,空气增压泵501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增压泵,其输气管502为可伸缩管,即可以为波纹管,输气管502在下运动体6内便分成为八个子输气管20,每个子输气管20上均连接有开关阀16,可以控制每个子输气管20的通断,每个子输气管20连接在输气管502与喷气头7之间,空气增压泵501将空气增压通过各个子输气管20从喷气头7喷出,喷气头7在不同的侧面的喷气头7喷气便可改变下运动体6的运动方向,只不过需要保证的是,不同的喷气头7喷气的改变是根据上运动体2的运动方向改变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上运动体2与下运动体6运动的一致,才会通过下运动体6自身以喷射为动力降低上运动体2的负载,实现上下均有动力来驱动的目的。
进一步的,对于上述喷料组件4的结构,具体的包括第一储料仓401、第二储料仓403、输料管407、换向阀405和第一喷吹泵406。第一储料仓401和第二储料仓403均设置在上运动体2的舱体内,之所以设置在上运动体2是因为便于后期加料,第一储料仓401用于储存海蜇饵料,海蜇的饵料主要为小虾、涟虫、桡虫等混合浆,利用第一喷吹泵406将浆打入喷料头8,第一储料仓401的出料口连接有第一开关阀402,用于控制第一储料仓401的出料,第二储料仓403用于储存鱼类饵料,鱼类饵料主要有单细胞藻类和红虫、蚯蚓等,第二储料仓403的出料口连接有第二开关阀404,用于控制第二储料仓403的出料,同时也是利用第一喷吹泵406将其打入喷料头8。输料管407的上端分别与第一储料仓401的出料口处的第一开关阀402连接,和第二储料仓403的出料口处的第二开关阀404连接,输料管407的下端也是分成了八个子输料管15,每个子输料管15连接在输送管与喷料头8之间,换向阀405一侧分别与第一储料仓401和所述第二储料仓403连接,另一侧与输料管407连接,换向阀405的存在可以更换通料路径,在出海蜇饵料与出鱼类饵料之间切换。第一喷吹泵406在喷吹压力下将海蜇饵料和鱼类饵料通过喷料头8喷入海水中投喂海蜇和鱼类的目的,一则实现养殖过程中投喂饵料的目的,二则可以通过控制饵料的投喂先后和间断时间来诱使海蜇与鱼类在某一区域聚集,增加海蜇与鱼类接触的几率,提高隐核虫的防治效果,还可以通过投喂的时间间隔以及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的移动来诱使海蜇在内部养殖区内的游动,增大海蜇的滤食隐核虫的范围,提高隐核虫病害的防治效果。
进一步的,为了降低第一喷吹泵406的压力,在下运动体6的舱体内还设有第二喷吹泵408,第二喷吹泵408连接在输料管407与喷料头8之间,第二喷吹泵408在输料管407的中途可以进一步提高喷吹压力,避免第一喷吹泵406在喷吹的过程中泄压的现象。
进一步的,下运动体6上沿其一周还设有多个灯管,这里的灯管的光照为弱光,弱光能进一步诱使海蜇随着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的移动而游动,在通过最初的食物诱使,使得海蜇游近靠近下运动体6的位置,然后食物维持主要依靠灯光,这时的食物是很少量的,利用灯光和间隔喷射少量饵料来维持海蜇停留在该区域并滤食隐核虫。
本申请还保护一种利用海蜇治理隐核虫病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采用混合养殖的方式,即在最底部水体区域投入魁蚶苗种,投放苗种规格3cm-5cm,投放密度在4头/m2-5头/m2,密度下可以降低隐核虫的繁殖,如果密度多大,虫体就能够大量繁殖且使鱼类致命,适当减小养殖密度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隐核虫的繁殖,同时还在中部区域投入大黄鱼苗种,投放规格在2只/kg,然后投放海蜇苗种,海蜇为滤食性生物,主要以桡足类、枝角类、纤毛虫为饵料,日摄食量非常大,而且具有发达的水管系统,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能够灵活的在海区内不同水层做垂直运动,运动范围大,摄食范围广,可以有效摄食自然海中自然繁殖的。
b、控制升降组件3将下运动体6下放至不同的垂直水层对应养殖区域,控制喷料组件4向喷料头8周期性喷料,每次喷料包括先喷出海蜇饵料,在喷出海蜇饵料时,第一储料仓401上的第一开关阀402打开,第一喷吹泵406和第二喷吹泵408启动,将海蜇饵料喷出,将海蜇诱使下运动体6附近,然后第一开关阀402关闭,打开第二开关阀404,第一喷吹泵406和第二喷吹泵408启动,将鱼类饵料喷出,这时的鱼类游至靠近下运动体6附近,增加鱼类与海蜇接触的几率,最后,停止喷料;然后伸缩缸9推动喂料管10,使得喂料管10的一端与喷料口803对准,这时喷料主要喷出海蜇的饵料,且喷出量很少,且间隔喷出,主要是诱使海蜇在此区域聚集,增大两者的接触几率,而此时的海蜇饵料量很少,且间隔喷料的时间间隔也较长,此时的海蜇主要滤食鱼类携带的隐核虫。
c、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在某一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后,伸缩缸9推动喂料管10,使得喂料管10呈竖直方向垂落的状态,这样在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移动时,可以减小喂料管10对水体的搅动,这时喂料管10内残留有喷出的饵料以及存有着海蜇饵料的气味,这时,动力驱动单元12驱动上运动体2移动,同时空气增压泵501启动,空气增压泵501将高压气体经输气管502、喷气头7喷气,同时,喷料组件4向喷料头8间隔喷出很少量的海蜇饵料,海蜇便会随着灯管的弱光和饵料的味道或少量的饵料诱使海蜇随下运动体6移动,上运动体2和下运动体6在内部养殖区域内移动并可在任意处停留,进而实现海蜇在内部养殖区域内活动,较大面积和范围的滤食隐核虫,提高防治隐核虫病的效果。
d、重复b步骤,不断的在内部养殖区域内各个位置移动、停留、移动,从而在整个内部养殖区域滤食隐核虫,提高治理效果。
进一步的,在步骤b中,喷料组件4向喷料头8喷出饵料的周期之间的间隔为15min-20min之间,这个时间长度是根据喷出的饵料量来设定的,在本实施例中,每次喷出的饵料量足够海蜇吃5分钟左右,鱼类能吃5分钟左右,而间隔10-15分钟后,再喷海蜇饵料,其中这10-15分钟是海蜇主要滤食隐核虫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周期的次数也不适宜较多,应设置的较少次数,这样,海蜇才不会基本吃饱,主要的时间和经历以滤食隐核虫为主。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Claims (9)

1.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包括管桩围网主体,用于形成内部养殖区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运动体,所述上运动体具有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上运动体在内部养殖区域的水面移动;
下运动体,所述下运动体具有多个容纳腔,所述下运动体对应各所述容纳腔的侧面具有喷料头和喷气头;
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连接于所述上运动体和所述下运动体之间,所述上运动体能够通过所述升降组件带动所述下运动体升降;
喷气组件和喷料组件,所述喷气组件与所述喷气头连通,所述喷料组件与所述喷料头连通;
所述喷料组件包括:
第一储料仓,用于储存海蜇饵料,设置于所述上运动体的舱体内,所述第一储料仓的出料口连接有第一开关阀;
第二储料仓,用于储存其他鱼类饵料,设置于所述上运动体的舱体内,所述第二储料仓的出料口连接有第二开关阀;
输料管,所述输料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料仓和所述第二储料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喷料头连通
换向阀,所述换向阀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料仓和所述第二储料仓连接,另一侧与所述输料管连接;
第一喷吹泵,所述第一喷吹泵设置于所述上运动体的舱体内,所述第一喷吹泵与所述输料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运动体对应各所述容纳腔的侧面还转动设有喂料管,所述喂料管与一伸缩缸铰接,所述伸缩缸铰接于所述下运动体,所述伸缩缸带动所述喂料管相对所述下运动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时,所述喂料管的一端与所述喷料头对准,第二位置时,所述喂料管的一端远离所述喷料头并呈竖直状态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喂料管包括刚性段和柔性段,所述刚性段靠近所述喷料头设置,所述下运动体在所述喷料头的外围一周设有环形密封槽,所述刚性段在靠近所述喷料头的一端套设有密封环,所述喂料管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密封环卡入所述密封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喂料管内孔粘结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在所述喂料管的内孔圆周方向上占所述喂料管的内孔圆周的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组件包括:
空气增压泵,所述空气增压泵设置于所述上运动体的舱体内;
输气管,所述输气管为可伸缩管,连接于所述空气增压泵与所述喷气头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喷吹泵,所述第二喷吹泵设置于所述下运动体的舱体内并与所述输料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运动体上沿其一周还设有多个灯管。
8.利用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治理病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最底部水体区域投入魁蚶苗种,投放苗种规格3cm-5cm,投放密度在4头/m2-5头/m2,将中部区域投入大黄鱼苗种,投放规格在2只/kg,然后投放海蜇苗种;
b、控制升降组件将所述下运动体下放至不同的垂直水层对应养殖区域,控制所述喷料组件向所述喷料头周期性喷料,每次喷料包括先喷出海蜇饵料,再喷出鱼类饵料,增加鱼类与海蜇接触的几率,然后,停止喷料;
c、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上运动体移动,同时所述喷气组件向所述喷气头喷气,同时,所述喷料组件向所述喷料头喷出海蜇喜好的饵料,所述上运动体和所述下运动体在内部养殖区域内移动并可在任意处停留;
d、重复b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治理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所述喷料组件向所述喷料头喷出饵料的周期之间的间隔为15min-20min之间。
CN202111517832.7A 2021-12-13 2021-12-13 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Active CN1144030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17832.7A CN114403060B (zh) 2021-12-13 2021-12-13 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17832.7A CN114403060B (zh) 2021-12-13 2021-12-13 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03060A CN114403060A (zh) 2022-04-29
CN114403060B true CN114403060B (zh) 2022-11-15

Family

ID=81266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17832.7A Active CN114403060B (zh) 2021-12-13 2021-12-13 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030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8664B (zh) * 2022-07-14 2023-08-08 淮北聚源渔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鲈鱼鱼苗孵化的混合饲料自动投喂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12349A (zh) * 2015-11-16 2016-03-23 郎溪县飞鲤镇幸福好运家畜养殖家庭农场 一种抗菌防病的天然鱼药
CN105749224A (zh) * 2016-03-30 2016-07-13 青岛海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防治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的免疫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08754A (zh) * 2016-11-02 2017-03-22 集美大学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7027668A (zh) * 2017-04-17 2017-08-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网箱养殖金鲳防治小瓜虫的方法
CN107027667A (zh) * 2017-03-31 2017-08-11 厦门大学 一种羟基自由基杀灭刺激隐核虫包囊的方法和装置
CN112889717A (zh) * 2021-02-24 2021-06-04 中山大学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CN213558938U (zh) * 2020-08-31 2021-06-29 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 一种养殖投喂管清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0367A (zh) * 2008-04-22 2008-09-10 中山大学 一种低温保存刺激隐核虫滋养体和包囊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12349A (zh) * 2015-11-16 2016-03-23 郎溪县飞鲤镇幸福好运家畜养殖家庭农场 一种抗菌防病的天然鱼药
CN105749224A (zh) * 2016-03-30 2016-07-13 青岛海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防治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的免疫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08754A (zh) * 2016-11-02 2017-03-22 集美大学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7027667A (zh) * 2017-03-31 2017-08-11 厦门大学 一种羟基自由基杀灭刺激隐核虫包囊的方法和装置
CN107027668A (zh) * 2017-04-17 2017-08-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网箱养殖金鲳防治小瓜虫的方法
CN213558938U (zh) * 2020-08-31 2021-06-29 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 一种养殖投喂管清堵装置
CN112889717A (zh) * 2021-02-24 2021-06-04 中山大学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养殖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新途径探讨;袁定清;《齐鲁渔业》;20081015(第10期);8-10+7 *
大庆市区常见实验无脊椎动物的种类调查;袁改霞等;《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0320(第02期);134-13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03060A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35322B1 (ko) 부유 및 잠수 가능한 폐쇄-격납형 양식 양어, 및 어류 사육 방법
JP4748906B2 (ja) 甲殻類の幼生養殖方法および装置
Blaxter Rearing herring larvae to metamorphosis and beyond
CN109349191B (zh) 一种自行走型水产养殖用喂食机器人
EP2773189B1 (en) Fish farming net cage and a method of reducing exposure of farmed fish to pathogenic plankton upon use thereof
CN109122511B (zh) 一种环保型水产养殖用投料设备
CN114403060B (zh) 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Yang et al. Design and function of closed seawater systems for culturing loliginid squids
Nicholson et al. Intensive culture techniques for the striped bass and its hybrids
US4594965A (en) Symbiotic aqua-culture
Matsuda et al. New tank design for larval culture of Japanese spiny lobster, Panulirus japonicus
KR101024398B1 (ko) 난낭의 부화장치
Masser 17 Cages and in-pond raceways
CN113383733B (zh) 一种棘头梅童鱼苗种人工培育方法
CN211458512U (zh) 深海养殖装置
Anras et 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feed intake: rearing systems
JP3669968B2 (ja) 蟹類の養殖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H07284355A (ja) 養殖生簀のための海水濾過装置
JPH07274767A (ja) 養殖生簀
CN113907022A (zh) 一种采用小球藻孵化石斑鱼的育苗方法
JP3091345B2 (ja) 養殖生簀
Chua Site selection, structural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of floating cage culture system in Malaysia
CN221104504U (zh) 一种小龙虾养殖虾苗投放箱
JP3065848B2 (ja) 養殖生簀
JP2525609B2 (ja) イセエビ類幼生の飼育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