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9504A -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9504A
CN114379504A CN202210081169.9A CN202210081169A CN114379504A CN 114379504 A CN114379504 A CN 114379504A CN 202210081169 A CN202210081169 A CN 202210081169A CN 114379504 A CN114379504 A CN 1143795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gate
link
tail
mode
contro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811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肖栋
关忠旭
徐珊珊
林柏兵
李林男
包呼日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08116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795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79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950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3008 priority patent/WO2023137988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0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1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actuating a signall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5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biomet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5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biometry
    • B60R25/252Fingerprint recogn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30Detection related to theft or to other events relevant to anti-theft systems
    • B60R25/305Detection related to theft or to other events relevant to anti-theft systems using a camer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包括:尾门控制总环节,尾门控制总环节包括模式设定环节、初始设定环节;模式设定环节包括模式预先设定环节;初始设定环节包括:尾门启动步骤: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进行用户生物特征识别,判断是否识别成功;识别成功下一步,识别失败,活动结束;判断是否允许尾门打开,允许打开则下一步;不允许,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用户的身高进行扫描识别,从而调整尾门开启至自适应的高度,尾门启动结束。尾门会根据身高的数据调整打开的高度,使得尾门打开的高度与用户身高相互匹配,提高了用户使用尾门的便利性和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性越来越高,汽车的电动尾门功能也逐渐在各种配置的车型中使用。但是目前汽车上实现的电动尾门功能,往往实现方式较为单一。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车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车辆的使用体验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比如尾门的开合功能。在传统观念中,尾门开合对于整个车辆使用而言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操作。
但是在当今,随着关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这类传统的小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有的车辆中,往往是通过开关按键触发的方式打开尾门,并且尾门开启的高度是需要人为手动进行设置的。由于车辆的用户群体庞大,用户身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车门开启的高度非常影响用户的使用。比如,如果尾门开启过低,对于身高较高的用户较为麻烦,需要再次调整车门高度。如果尾门开启过高,对于身高较低的用户而言,在关闭车门时存在是严重障碍,给车辆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以解决自由调整尾门高度,提高安全性和使用体验感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说明书提供了: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包括:尾门控制总环节,尾门控制总环节包括模式设定环节、初始设定环节;
其中,模式设定环节包括模式预先设定环节;
其中,模式预先设定环节包括:
第一步,激活尾门控制模块;
第二步,录入车辆使用人信息;
初始设定环节包括:
尾门启动步骤:
首先,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开始,进入下一步;
此时,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进行用户生物特征识别,判断是否识别成功;若识别成功则进入下一步,若识别失败,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判断是否允许尾门打开,若允许打开则进入下一步;若不允许,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结束;
此时,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用户的身高进行扫描识别,从而调整尾门开启至自适应的高度,尾门启动结束。
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门开启避障环节,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开始;此时,判断是否执行尾门开启命令,若执行则进入下一步;若不执行,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尾门控制模块控制尾门进行开启动作;
此时,判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是否识别到障碍物,若识别到障碍物,则执行下一步操作;若未识别到障碍物,继续执行开启动作,开启完成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触发防撞动作,尾门反向动作一定的距离,然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门关闭避障环节;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开始,此时判断是否执行尾门关闭命令;若执行尾门关闭命令,则进入下一步,若不执行尾门关闭命令,则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关闭活动结束;
此时,尾门控制模块控制尾门执行关闭动作,随后进入下一步;
此时,判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是否识别到障碍物,若识别到障碍物,则执行下一步操作;若未识别到障碍物,继续执行关闭动作,关闭完成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触发防夹动作,尾门反向动作一段距离,障碍物解除后,继续执行关闭动作,关闭完成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部车辆提醒环节;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部车辆提醒环节开启,此时识别后方车辆距离是否过近;若过近,执行下一步操作;若非过近,尾部车辆提醒环节结束;
此时,提示用户注意,提示方式包括声音提示、光学提示。
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门抓拍环节;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门抓拍环节开启,此时判断尾门是否非法打开;若尾门被判断为非法打开,执行下一步操作;若尾门被判断为合法打开,则尾门抓拍环节结束;
此时,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非法打开者进行生物特征抓取,抓取完毕后,尾门抓拍环节结束。
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包括摄像头,在尾门抓拍环节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非法打开者进行拍照。
模式设定环节还包括日常设定环节;
日常设定环节包括基础环节和应用环节,其中基础环节主要用于设定尾门启动模式库,应用环节主要用于选定尾门启动模式库中的一种方式开启车门;
其中,基础环节:
第一步,启动尾门控制模块,使得尾门控制模块处于待操作状态;
第二步,对车辆使用人进行身份验证;
第三步,设定尾门启动模式库,尾门启动模式库包括常规模式和非常规模式;
其中,应用环节包括:
第一步,启动尾门控制模块,使得尾门控制模块处于待操作状态;
第二步,对车辆使用人进行身份验证;
第三步,限定时间内从尾门启动模式库中选定具体的启动模式,若限定时间内未进行操作,默认最近使用的模式;其中,
常规模式执行初始设定环节。
非常规模式包括简易模式和加强模式;
其中,加强模式用于需要增强安全性的使用场景。
其中,简易模式执行简易环节,具体包括:钥匙开启步骤、指纹开启步骤、声控开启步骤,以上步骤使用者择其一打开尾门;
其中,加强模式执行加强环节,具体包括物理验证步骤和生物特征验证步骤;
其中,物理验证步骤包括密码验证、二维码验证、芯片卡识别验证;
其中,生物特征验证包括声音验证、面部识别验证以及指纹验证;在执行加强环节时,需要进行物理验证中至少一项、需要进行生物特征验证中至少一项。
一种车辆,包括尾门,尾门使用前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该控制方法通过使用设置在尾门上的识别装置进行身份验证,首先提高了尾门开启的安全性。其次,在身份验证通过后识别装置对用户进行扫描,识别用户的身高。然后尾门会根据身高的数据调整打开的高度,使得尾门打开的高度与用户身高相互匹配,提高了用户使用尾门的便利性和体验感。该车辆使用上述方法,使得该车辆具备了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步骤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说明书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说明书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说明书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实施例八中的模式设定环节步骤组成示意图;
图8为为本说明书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实施例九中的非常规模式步骤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说明书的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的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
包括:尾门控制总环节,尾门控制总环节包括模式设定环节、初始设定环节;
其中,模式设定环节包括模式预先设定环节;
其中,模式预先设定环节包括
第一步,激活尾门控制模块;
第二步,录入车辆使用人信息;
初始设定环节包括:尾门启动步骤:
首先,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开始,进入下一步;
此时,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进行用户生物特征识别,判断是否识别成功;若识别成功则进入下一步,若识别失败,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判断是否允许尾门打开,若允许打开则进入下一步;若不允许,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结束;
此时,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用户的身高进行扫描识别,从而调整尾门开启至自适应的高度,尾门启动结束。
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的设置,控制方法通过使用设置在尾门上的识别装置进行身份验证,首先提高了尾门开启的安全性。其次,在身份验证通过后识别装置对用户进行扫描,识别用户的身高。然后尾门会根据身高的数据调整打开的高度,使得尾门打开的高度与用户身高相互匹配,提高了用户使用尾门的便利性和体验感。由于车辆的用户群体庞大,用户身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车门开启的高度根据用户身高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比如对于身高较高的用户,尾门打开的高度可以增大,方便用户在后备箱中放置或者拿取财物。同理,对于身高较矮的用户而言,尾门打开较低,方便用户操作。这样的方式使得尾门打开的适应性极大的提高,具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科技感。
本说明书的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的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
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门开启避障环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开始;此时,判断是否执行尾门开启命令,若执行则进入下一步;若不执行,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尾门控制模块控制尾门进行开启动作;
此时,判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是否识别到障碍物,若识别到障碍物,则执行下一步操作;若未识别到障碍物,继续执行开启动作,开启完成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触发防撞动作,尾门反向动作一定的距离,然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与手动打开尾门的方式不同,尾门采用自动开启的功能往往需要考虑避障功能。在手动打开时,由于人员身处尾门位置能够清晰明了的看到是否存在障碍物,能够避免该类问题。而采取自动开启方式时,由于自动设置功能在执行时,有必要考虑有效避障的问题。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步骤在打开尾门的过程中有效的进行避障,防止出现碰撞行人、意外碰撞财物或者损伤尾门的意外情况。
本实施例的剩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的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的实施例三,如图4所示:
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门关闭避障环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开始,此时判断是否执行尾门关闭命令;若执行尾门关闭命令,则进入下一步,若不执行尾门关闭命令,则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关闭活动结束;
此时,尾门控制模块控制尾门执行关闭动作,随后进入下一步;
此时,判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是否识别到障碍物,若识别到障碍物,则执行下一步操作;若未识别到障碍物,继续执行关闭动作,关闭完成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触发防夹动作,尾门反向动作一段距离,障碍物解除后,继续执行关闭动作,关闭完成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该实施例中设置的步骤主要是为了在尾门关闭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避障,防止在尾门自动关闭的过程中误伤用户、行人等损害身体简况、误夹财物造成财物损失、或者误碰异物导致尾门受损等情况。在识别到障碍物以后通过反向避障,有效避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尾门关闭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剩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的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的实施例四,如图5所示:
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部车辆提醒环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部车辆提醒环节开启,此时识别后方车辆距离是否过近;若过近,执行下一步操作;若非过近,尾部车辆提醒环节结束;
此时,提示用户注意,提示方式包括声音提示、光学提示。
采用尾部车辆提醒环节,可以在尾部车辆靠近时,发出提示从而使得尾部车辆以及本车的用户知悉尾部车况,积极应对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降低因尾部车况不明而导致的事故发生概率。
本实施例的剩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的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的实施例五,如图6所示:
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门抓拍环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门抓拍环节开启,此时判断尾门是否被非法打开;若尾门被判断为非法打开,执行下一步操作;若尾门被判断为合法打开,则尾门抓拍环节结束;
此时,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非法打开者进行生物特征抓取,抓取完毕后,尾门抓拍环节结束。
设置的尾门抓拍环节主要是为了应对尾门被非法打开的情况下,收集非法打开人的信息,从而为后续维护车辆及其后备箱中财物的权益,提供充分的维权依据。
本实施例的剩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四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的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的实施例六,具体方案如下:
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包括摄像头,在尾门抓拍环节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非法打开者进行拍照。设置在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本实施例中选用摄像头作为识别装置进行识别操作。
本实施例的剩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五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的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的实施例七,具体方案如下:
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包括摄像头和指纹识别层,在尾门抓拍环节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非法打开者进行拍照,并启动设置在尾门把手上的指纹识别层,该指纹识别层将非法打开者的指纹进行留存。
在该实施例中识别装置选用摄像头和指纹识别层,通过采集面部特征和指纹信息,更加全面的收集非法大开者的信息,更有利于事后寻找非法打开者。
本实施例的剩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五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的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的实施例八,如图7所示:
模式设定环节还包括日常设定环节,日常设定环节包括基础环节和应用环节。
其中基础环节主要用于设定尾门启动模式库,应用环节主要用于选定尾门启动模式库中的其中一种方式开启车门;
设定尾门启动模式库是为了便于车辆使用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车辆的情况,选择适合当时情况的模式来打开车门。设定尾门启动模式库,使得车门打开呈现多样化操作。
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当一种模式出现出现故障或者车辆使用人偏好不同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开启车门,满足车辆使用人的习惯,也能充分适应各种使用场景。
其中,基础环节:
第一步,启动尾门控制模块,使得尾门控制模块处于待操作状态;
第二步,对车辆使用人进行身份验证;
第三步,设定尾门启动模式库,尾门启动模式库包括常规模式和非常规模式;
基础环节主要用于车辆初次使用或者车机系统被刷新或者需要对尾门启动模式库进行重大更新时进行。
其中,应用环节包括:
第一步,启动尾门控制模块,使得尾门控制模块处于待操作状态;
第二步,对车辆使用人进行身份验证;
第三步,限定时间内从尾门启动模式库中选定具体的启动模式,若限定时间内未进行操作,默认最近使用的模式;
应用环节主要是日常使用时,可以经常性更换在尾门启动模式库中所选定的尾门启动方式。当然如果与前次选用的模式没有变化可以在身份验证后不做选择自动默认前次使用的模式。
其中,常规模式执行初始设定环节。
本说明书的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的实施例九,如图8所示:
非常规模式包括简易模式和加强模式;
其中,加强模式用于需要增强安全性的使用场景。
其中,简易模式执行简易环节,具体包括:钥匙开启步骤、指纹开启步骤、声控开启步骤,以上步骤使用者择其一打开尾门;
其中,加强模式执行加强环节,具体包括物理验证步骤和生物特征验证步骤;
物理验证步骤包括密码验证、二维码验证、芯片卡识别验证;
生物特征验证包括声音验证、面部识别验证以及指纹验证;在执行加强环节时,需要进行物理验证中至少一项、需要进行生物特征验证中至少一项。
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物理验证和生物特征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得尾门开启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减少尾门被盗开、误开的风险。
本说明书的一种车辆的实施例十,包括尾门,使用如前所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本实施例的车辆具备了前述实施例的优点。
其中以上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不具有限定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例如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场景下,由多台设备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种分布式场景的情况下,这多台设备中的一台设备可以只执行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步骤,这多台设备相互之间会进行交互以完成所述的方法。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相应的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难以理解。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尾门控制总环节,尾门控制总环节包括模式设定环节、初始设定环节;
其中,模式设定环节包括模式预先设定环节;
其中,模式预先设定环节包括
第一步,激活尾门控制模块;
第二步,录入车辆使用人信息;
初始设定环节包括:
尾门启动步骤:
首先,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开始,进入下一步;
此时,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进行用户生物特征识别,判断是否识别成功;若识别成功则进入下一步,若识别失败,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判断是否允许尾门打开,若允许打开则进入下一步;若不允许,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结束;
此时,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用户的身高进行扫描识别,从而调整尾门开启至自适应的高度,尾门启动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门开启避障环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开始;
此时,判断是否执行尾门开启命令,若执行则进入下一步;若不执行,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尾门控制模块控制尾门进行开启动作;
此时,判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是否识别到障碍物,若识别到障碍物,则执行下一步操作;若未识别到障碍物,继续执行开启动作,开启完成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触发防撞动作,尾门反向动作一定的距离,然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门关闭避障环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门控制模块启动开始,此时判断是否执行尾门关闭命令;若执行尾门关闭命令,则进入下一步,若不执行尾门关闭命令,则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关闭活动结束;
此时,尾门控制模块控制尾门执行关闭动作,随后进入下一步;
此时,判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是否识别到障碍物,若识别到障碍物,则执行下一步操作;若未识别到障碍物,继续执行关闭动作,关闭完成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此时,触发防夹动作,尾门反向动作一段距离,障碍物解除后,继续执行关闭动作,关闭完成后,尾门控制模块关闭,尾门启动活动结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部车辆提醒环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部车辆提醒环节开启,此时识别后方车辆距离是否过近;
若过近,执行下一步操作;若非过近,尾部车辆提醒环节结束;
此时,提示用户注意,提示方式包括声音提示、光学提示。
5.根据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尾门控制总环节还包括尾门抓拍环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尾门抓拍环节开启,此时判断尾门是否非法打开;若尾门被判断为非法打开,执行下一步操作;若尾门被判断为合法打开,则尾门抓拍环节结束;
此时,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非法打开者进行生物特征抓取,抓取完毕后,尾门抓拍环节结束。
6.根据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包括摄像头,在尾门抓拍环节中尾门部位的识别装置对非法打开者进行拍照。
7.根据权利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模式设定环节还包括日常设定环节,日常设定环节包括基础环节和应用环节,其中基础环节主要用于设定尾门启动模式库,应用环节主要用于选定尾门启动模式库中的一种方式开启车门;其中,基础环节:
第一步,启动尾门控制模块,使得尾门控制模块处于待操作状态;
第二步,对车辆使用人进行身份验证;
第三步,设定尾门启动模式库,尾门启动模式库包括常规模式和非常规模式;
其中,应用环节包括:
第一步,启动尾门控制模块,使得尾门控制模块处于待操作状态;
第二步,对车辆使用人进行身份验证;
第三步,限定时间内从尾门启动模式库中选定具体的启动模式,若限定时间内未进行操作,默认最近使用的模式;其中,常规模式执行初始设定环节。
8.根据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常规模式包括简易模式和加强模式;其中,加强模式用于需要增强安全性的使用场景。
9.根据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简易模式执行简易环节,具体包括:钥匙开启步骤、指纹开启步骤、声控开启步骤,以上步骤使用者择其一打开尾门;
其中,加强模式执行加强环节,具体包括物理验证步骤和生物特征验证步骤;所述物理验证步骤包括密码验证、二维码验证、芯片卡识别验证;所述生物特征验证包括声音验证、面部识别验证以及指纹验证;在执行加强环节时,需要进行物理验证中至少一项、需要进行生物特征验证中至少一项。
10.一种车辆,包括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门使用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的汽车尾门控制方法。
CN202210081169.9A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Pending CN1143795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1169.9A CN114379504A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PCT/CN2022/103008 WO2023137988A1 (zh) 2022-01-24 2022-06-30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1169.9A CN114379504A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9504A true CN114379504A (zh) 2022-04-22

Family

ID=81204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81169.9A Pending CN114379504A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79504A (zh)
WO (1) WO202313798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7988A1 (zh) * 2022-01-24 2023-07-2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4668A (zh) * 2016-07-19 2016-10-12 天津所托瑞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防追尾主动安全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7260838U (zh) * 2017-05-16 2018-04-20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及车辆尾门控制系统
US20190143936A1 (en) * 2017-11-13 2019-05-16 Nio Us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ehicle using secondary access methods
CN110176232A (zh) * 2019-04-01 2019-08-27 广州市安路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声控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75306A (zh) * 2019-12-31 2020-04-28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电动尾门高度自适应开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74762B1 (ko) * 2013-10-23 2020-03-0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영상을 이용한 테일 게이트 개방 각도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1058721A (zh) * 2019-11-13 2020-04-2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3581128A (zh) * 2021-09-01 2021-11-02 苏州盖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of感应的汽车车门、尾门智能控制方法
CN114379504A (zh) * 2022-01-24 2022-04-2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4668A (zh) * 2016-07-19 2016-10-12 天津所托瑞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防追尾主动安全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7260838U (zh) * 2017-05-16 2018-04-20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及车辆尾门控制系统
US20190143936A1 (en) * 2017-11-13 2019-05-16 Nio Us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ehicle using secondary access methods
CN110176232A (zh) * 2019-04-01 2019-08-27 广州市安路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声控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75306A (zh) * 2019-12-31 2020-04-28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电动尾门高度自适应开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7988A1 (zh) * 2022-01-24 2023-07-2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7988A1 (zh)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54564B (zh) 在持续存在下打开的自动动力车门
EP3280621B1 (en) Door access system for a vehicle
EP2738337B1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vehicle opening/closing element
US20100185341A1 (en) Vehicle mode activation by gesture recognition
KR101828497B1 (ko) 출입자 인증 시스템 및 방법
US10403073B2 (en) Intelligent lock,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and intelligent safe deposit box
CN113763620B (zh) 组合门禁、用于控制组合门禁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US20210309182A1 (en) Vehicular security system with biometric authorization feature
CN114379504A (zh) 一种汽车尾门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12298102A (zh) 车辆控制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和车辆
CN105752031A (zh) 基于手掌静脉身份识别的汽车安全无钥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4937322A (zh) 智能汽车开门方法、装置、汽车、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598824B (zh) 控制车辆后备箱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车辆
CN113978414A (zh)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EP334919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activating a closing element of a closable opening of a vehicle
CN114643955B (zh) 一种后背门控制方法、系统、电子设备与车辆
CN109109814A (zh) 一种基于nfc识别的车辆开启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JP2007317116A (ja) 顔認証システム搭載車両
CN114919532A (zh)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车辆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017345A (zh) 一种智能门禁安防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264006B (zh) 车辆控制系统、车辆控制装置以及记录介质
US11713021B2 (en) Vehicle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control method
CN211444661U (zh) 一种智能天车解锁装置及启动装置
KR102499808B1 (ko) 무인상점에서의 사용자 인증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3978415A (zh) 一种车门把手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控制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