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5248A -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65248A CN114365248A CN202080061535.3A CN202080061535A CN114365248A CN 114365248 A CN114365248 A CN 114365248A CN 202080061535 A CN202080061535 A CN 202080061535A CN 114365248 A CN114365248 A CN 1143652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bus bar
- terminal forming
- opening
- port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104 metalized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51 thermal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2/106—Fixing the capacitor in a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4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elements, the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ing of a capacitor, e.g. RC comb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6—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printed-circuit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4—Housing; Encap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汇流条(500)、(600)包含汇流条主体构件(510)、(610)、和与汇流条主体构件(510)、(610)的端子形成部(540)、(640)重叠地被固定的端子形成构件(520)、(620)。在端子形成部(540)、(640),通过端子形成部(540)、(640)的一部分被切起,从而多个连接端子部(541)、(641)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在端子形成构件(520)、(620),通过端子形成构件(520)、(620)的一部分被切起,从而多个连接端子部(521)、(621)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通过连接端子部(541)、(641)插通开口部,从而连接端子部(541)、(641)和连接端子部(521)、(621)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汇流条与电容器元件连接的结构,并与半导体装置等外部设备连接的电容器中,已知有如下的电容器,即,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连接端子部设置于汇流条,并在各连接端子部连接外部设备的各端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电容器的一例。
在专利文献1的薄膜电容器中,与电容器元件连接的前汇流条以及后汇流条分别包含夹着绝缘片相互重叠的第3板部。在各第3板部的上端部,多个连接端子部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给定的间隔。各连接端子部具有长方形状,在其下端部相对于第3板部呈大致直角折弯,其两平面朝向左右方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21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薄膜电容器中,关于各连接端子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即从板部突出的方向的宽度,由于各连接端子部是从与第3板部平行的状态被折弯(被切起)的结构,因此小于与相邻的连接端子部之间的间隔。
根据连接薄膜电容器的外部设备侧的构造,可能产生使各连接端子部中的上述突出方向的宽度大于与相邻的连接端子部之间的间隔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采用如上述那样的单纯的切起构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汇流条具有沿着其表面在一个方向上排列为从该表面突出的多个连接端子部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各连接端子部的突出方向的宽度的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涉及电容器。本方式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汇流条。在此,所述汇流条包含:汇流条主体构件,具有电极端子部和端子形成部,该电极端子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和端子形成构件,与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分体地形成,并与所述端子形成部重叠地被固定。在所述端子形成部,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1连接端子部通过所述端子形成部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1开口部。在所述端子形成构件,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部通过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2开口部。通过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2开口部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1开口部,从而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本发明的第2方式涉及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汇流条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在本方式涉及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所述汇流条的工序中,制作汇流条主体构件,该汇流条主体构件具有电极端子部和端子形成部,该电极端子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在该端子形成部中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1连接端子部通过切起所述端子形成部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制作与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分体的端子形成构件,在该端子形成构件中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部通过切起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接下来,通过将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插通由于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的切起而在所述端子形成构件开设的第2开口部,或者,通过将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插通由于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的切起而在所述端子形成部开设的第1开口部,从而使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重叠为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然后,将被重叠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固定。
本发明的第3方式涉及电容器。本方式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汇流条。在此,所述汇流条包含:汇流条主体构件,具有电极端子部和端子形成部,该电极端子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和端子形成构件,与所述端子形成部重叠并通过焊接被固定。在所述端子形成部,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1连接端子部通过所述端子形成部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1开口部。在所述端子形成构件,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部通过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2开口部。通过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2开口部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1开口部,从而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在所述汇流条,通过焊接产生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多个接合点设置在比所述第1开口部以及所述第2开口部更靠所述电极端子部侧,在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在所述接合点的附近且比所述接合点更靠所述电极端子部侧形成第3开口部。
本发明的第4方式涉及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汇流条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在本方式涉及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所述汇流条的工序中,在具有电极端子部和端子形成部的汇流条主体构件中,所述电极端子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在所述端子形成部中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1连接端子部通过切起所述端子形成部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1开口部,在端子形成构件中,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部通过切起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2开口部。接下来,通过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2开口部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1开口部,从而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被重叠为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然后,被重叠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通过焊接被固定。在所述汇流条中,通过焊接产生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多个接合点设置在比所述第1开口部以及所述第2开口部更靠所述电极端子部侧。在制作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时,在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以位于所述接合点的附近且比所述接合点更靠所述电极端子部侧的方式形成第3开口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汇流条具有沿着其表面在一个方向上排列为从该表面突出的多个连接端子部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各连接端子部的突出方向的宽度。进而,在通过焊接进行端子形成构件和端子形成部的固定时汇流条不易翘曲。
本发明的效果或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变得更明了。不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终究只是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例示,本发明完全不限制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图1的(b)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元件单元容纳于壳体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第1汇流条、第2汇流条以及绝缘板被组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第2汇流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5的(a)以及(b)分别是将实施方式1涉及的放置了汇流条主体构件和端子形成构件的夹具在右侧的定位用的销的位置以及焊接棒的插通孔的位置进行了切断的剖视图。
图6的(a)以及(b)分别是实施方式1的变更例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端子形成构件以及第2汇流条的端子形成构件的立体图。图6的(c)以及(d)分别是实施方式1的进一步的变更例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端子形成构件以及第2汇流条的端子形成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其他变更例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其他变更例涉及的第2汇流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9的(a)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图9的(b)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元件单元容纳于壳体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第1汇流条、第2汇流条以及绝缘板被组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第2汇流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13的(a)以及(b)分别是将实施方式2涉及的放置了汇流条主体构件和端子形成构件的夹具在右侧的定位用的销的位置以及焊接棒的插通孔的位置进行了切断的剖视图。
图14的(a)以及(b)分别是实施方式2的变更例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端子形成构件以及第2汇流条的端子形成构件的立体图。图14的(c)以及(d)分别是实施方式2的进一步的变更例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端子形成构件以及第2汇流条的端子形成构件的立体图。
图15的(a)以及的(b)分别是实施方式2的其他变更例涉及的第1汇流条以及第2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2的其他变更例涉及的第1汇流条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的其他变更例涉及的第2汇流条的分解立体图。
不过,附图主要用于说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对作为本发明的电容器的一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进行说明。方便起见,在各图中适当地标注了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另外,图示的方向终究只是表示薄膜电容器的相对方向,并非表示绝对方向。
<实施方式1>
在实施方式1中,薄膜电容器1对应于请求的范围的技术方案1至5记载的“电容器”。此外,第1电极410以及第2电极420对应于技术方案1至5记载的“电极”。进而,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对应于技术方案1至5记载的“汇流条”。进而,连接端子部541、641对应于技术方案1至5记载的“第1连接端子部”,连接端子部521、621对应于技术方案1至5记载的“第2连接端子部”。进而,开口部542、642对应于技术方案1至5记载的“第1开口部”,开口部522、622对应于技术方案1至5记载的“第2开口部”。进而,销811对应于技术方案1至5记载的“突起部”。
不过,上述记载的目的终究只是将请求的范围的结构和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并非用于通过上述建立对应使得请求的范围记载的发明受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任何限定。
图1的(a)是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图1的(b)是示出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容纳于壳体200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第1汇流条500、第2汇流条600以及绝缘板700被组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第1汇流条50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第2汇流条600的分解立体图。
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容纳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壳体200、和填充到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
填充树脂300是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在容纳有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壳体200内以液相状态被注入,然后,壳体200内被加热,由此硬化。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大部分埋没于填充树脂300而受到保护,避免湿气、冲击的影响。
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包含电容器元件400、第1汇流条500、第2汇流条600和绝缘板700。
参照图1的(b),电容器元件400通过将在电介质薄膜上蒸镀了铝的两片金属化薄膜重叠,将重叠的金属化薄膜卷绕或者层叠,并按压为扁平状而形成。在电容器元件400,在一个端面通过锌等金属的喷镀而形成第1电极410,在另一个端面同样地通过锌等金属的喷镀而形成第2电极42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400由在电介质薄膜上蒸镀了铝的金属化薄膜来形成,但除此之外,还可以由蒸镀了锌、镁等其他金属的金属化薄膜来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400可以由蒸镀了这些金属中的多个金属的金属化薄膜来形成,也可以由蒸镀了这些金属彼此的合金的金属化薄膜来形成。
参照图2以及图3,第1汇流条500包含汇流条主体构件510、和与汇流条主体构件510分体地形成的端子形成构件520。汇流条主体构件510以及端子形成构件520通过对给定形状的作为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板,例如铜板适当切起,并实施折弯等加工而形成。
汇流条主体构件510其下端部作为电极端子部530,具有大致垂直地折弯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方形的板状。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10中设置端子形成部540(图3中用虚线表示),端子形成构件520与端子形成部540重叠地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部540中,该端子形成部540的一部分被切起,从而方形的2个连接端子部54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排列。
在端子形成部540的各连接端子部541被切起的部分,形成比连接端子部541大的方形的开口部542。在左侧的开口部542中,其上下以及左右的尺寸被设得比左侧的连接端子部541的上下以及前后的尺寸稍大。另一方面,在右侧的开口部542中,其上下的尺寸被设得比右侧的连接端子部541的上下的尺寸稍大,其左右的尺寸被设得比右侧的连接端子部541的前后的尺寸大很多。此外,在端子形成部540中,在左侧的开口部542的左侧相邻处形成上下较长的方形的开口部543。进而,在端子形成部540中,在比开口部542靠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圆形的孔部544和长圆形的孔部545。
端子形成构件52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方形的板状。在端子形成构件520中,该端子形成构件520的一部分被切起,从而方形的3个连接端子部52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排列。
在端子形成构件520的各连接端子部521被切起的部分,形成比连接端子部521大的方形的开口部522。各开口部522的上下以及左右的尺寸被设得比连接端子部521的上下以及前后的尺寸稍大。此外,在端子形成构件520中,在包围3个开口部522的方形的框部523的上侧的横档523a和下侧的横档523b,分别以给定的间隔在3处形成窄幅部524。各窄幅部524如图3那样,具有以宽度比框部523中的窄幅部524的两侧的部分窄的状态起伏的形状。进而,在端子形成构件520中,在比开口部522靠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圆形的孔部525和长圆形的孔部526。
如图2所示,端子形成构件520与汇流条主体构件510的端子形成部540的前面重叠。端子形成部540的左侧的连接端子部54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520的中央的开口部522,端子形成部540的右侧的连接端子部54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520的右端的开口部522。3个连接端子部521和2个连接端子部541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通过端子形成部540的开口部542、543和端子形成构件520的开口部522的重叠,在各连接端子部521、541的右侧形成用于插通外部端子(后述)的开口部501。
在端子形成构件520的框部523中,在上侧的横档523a以及下侧的横档523b,分别在左端部的位置、右端部的位置和3个窄幅部524之间的2个位置设置接合点527。通过这些接合点527处的焊接(点焊),端子形成构件520固定于端子形成部540。
参照图2以及图4,第2汇流条600包含汇流条主体构件610、和与汇流条主体构件610分体地形成的端子形成构件620。汇流条主体构件610以及端子形成构件620通过对加工成给定的形状的作为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板,例如铜板适当切起,并实施折弯等加工而形成。
汇流条主体构件610其下端部作为电极端子部630,具有大致垂直地折弯的、与第1汇流条500的汇流条主体构件510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更长的方形的板状。在汇流条主体构件610中,在上部设置端子形成部640(图4中用虚线表示),端子形成构件620与端子形成部640重叠地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部640中,该端子形成部640的一部分被切起,从而方形的2个连接端子部64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排列。各连接端子部64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被设得比第1汇流条500的汇流条主体构件510的各连接端子部541的尺寸大。
在端子形成部640的各连接端子部641被切起的部分,形成比连接端子部641大的方形的开口部642。各开口部642的上下以及左右的尺寸被设得比各连接端子部641的上下以及前后的尺寸稍大。此外,在端子形成部640中,在左侧的开口部642的左侧相邻处形成上下较长的方形的开口部643。进而,在端子形成部640中,在比开口部642靠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圆形的孔部644和长圆形的孔部645。
进而,在汇流条主体构件610中,在端子形成部640的下方,与第1汇流条500的5个开口部501对应的5个方形的开口部61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端子形成构件620具有与第1汇流条500的端子形成构件520同样的结构,具备3个连接端子部621和3个开口部622。各连接端子部62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被设得比第1汇流条500的端子形成构件520的各连接端子部521的尺寸大。此外,在端子形成构件620中,在框部623的上侧的横档623a和下侧的横档623b分别形成3个窄幅部624。进而,在端子形成构件620中形成圆形的孔部625以及长圆形的孔部626。
如图2所示,端子形成构件620与汇流条主体构件610的端子形成部640的前面重叠。端子形成部640的左侧的连接端子部64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620的中央的开口部622,端子形成部640的右侧的连接端子部64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620的右端的开口部622。3个连接端子部621和2个连接端子部641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通过端子形成部640的开口部642、643和端子形成构件620的开口部622的重叠,在各连接端子部621、641的右侧形成用于插通外部端子(后述)的开口部601。
在端子形成构件620的框部623中,在上侧的横档623a以及下侧的横档623b,分别在左端部的位置、右端部的位置和3个窄幅部624之间的2个位置设置接合点627。通过这些接合点627处的焊接(点焊),端子形成构件620固定于端子形成部640。
参照图2,绝缘板700由聚苯硫醚(PPS)等树脂形成,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方形。在绝缘板700中,与第1汇流条500的5个开口部501对应的5个方形的开口部70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在组装电容器元件单元100时,首先,第1汇流条500从前方夹着绝缘板700而与第2汇流条600重叠,使得由3个连接端子部521和2个连接端子部541形成的端子列位于由3个连接端子部621和2个连接端子部641形成的端子列的下方。第1汇流条500的5个开口部501、绝缘板700的5个开口部701和第2汇流条600的5个开口部611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此外,第1汇流条500的3个连接端子部521以及2个连接端子部541的前端的位置和第2汇流条600的3个连接端子部621以及2个连接端子部641的前端的位置成为对齐的状态。
接下来,在电容器元件400连接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即,第1汇流条500的电极端子部530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接合于电容器元件400的第1电极410。由此,第1汇流条500与第1电极410电连接。同样地,第2汇流条600的电极端子部630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接合于电容器元件400的第2电极420。由此,第2汇流条600与第2电极420电连接。
这样,如图1的(b)那样,完成电容器元件单元100。
参照图1的(b),壳体200是树脂制的,例如由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苯硫醚(PPS)形成。壳体20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在上表面具有开口部201。
在壳体200中,在左右的外侧面和外底面设置安装接头210。在各安装接头210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插通孔211。在插通孔211中,为了提高孔的强度而嵌入金属制的套环212。在薄膜电容器1设置于外部装置等的设置部时,这些安装接头210通过螺丝等固定于设置部。
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从开口部201容纳到壳体200内。在容纳有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壳体200内,通过开口部201注入液相状态的填充树脂300。填充树脂300在壳体200内填满至开口部201的附近,在填充树脂300的注入完成时壳体200被加热。由此,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硬化。这样,完成如图1的(a)所示的薄膜电容器1。
薄膜电容器1搭载于外部装置等。在外部装置等中,具备例如采取汇流条的形态的正极侧的5个外部端子2a和负极侧的5个外部端子2b。例如,在第1汇流条500为正极侧的汇流条,第2汇流条600为负极侧的汇流条的情况下,5个外部端子2a插通前后重叠的3个开口部611、701、501而与第1汇流条500的5个连接端子部521、541接触,并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与这些连接端子部521、541连接。进而,5个外部端子2b插通开口部601而与第2汇流条600的5个连接端子部621、641接触,并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而与这些连接端子部621、641连接。
接下来,对第1汇流条500和第2汇流条6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第1汇流条500和第2汇流条600通过汇流条形成工序来形成。
在汇流条形成工序中,首先,对给定形状的金属板适当切起,并实施折弯等加工,由此制作第1汇流条500的汇流条主体构件510,汇流条主体构件510具有电极端子部530和端子形成部540,在该端子形成部540中2个连接端子部541通过切起端子形成部540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制作端子形成构件520,在该端子形成构件520中,3个连接端子部521通过切起端子形成构件520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进而,与上述同样地制作第2汇流条600的汇流条主体构件610和端子形成构件620。
接下来,利用专用的夹具3将端子形成构件520接合固定于汇流条主体构件510,形成第1汇流条500。
图5的(a)以及(b)分别是将放置了汇流条主体构件510和端子形成构件520的夹具3在右侧的定位用的销811的位置以及焊接棒841、842的插通孔813、822的位置进行了切断的剖视图。
夹具3具备:载置台810,放置(载置)汇流条主体构件510和端子形成构件520;和按压板820,对放置于载置台810的汇流条主体构件510和端子形成构件520进行按压。在载置台810,在设置面的左右2处设置与汇流条主体构件510的左右的孔部544、545和端子形成构件520的左右的孔部525、526对应的定位用的销811。此外,在载置台810,形成用于对汇流条主体构件510的2个连接端子部541和端子形成构件520的3个连接端子部521进行容纳的5个凹部812。进而,在载置台810和支承载置台810的台座830,在与端子形成构件520的8个接合点527对应的8个位置形成被下侧的焊接棒841插通的插通孔813。
在按压板820中,在左右2处形成收纳载置台810的销811的前端部的孔部821。此外,在按压板820中,在与端子形成构件520的8个接合点527对应的8个位置,形成被上侧的焊接棒842插通的插通孔822。
在将端子形成构件520接合固定于汇流条主体构件510时,首先,端子形成构件520放置于夹具3的载置台810。此时,在端子形成构件520的左右的孔部525、526中插入载置台810的左右的销811。接下来,汇流条主体构件510放置于载置台810。此时,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10的端子形成部540的左右的孔部544、545中插入载置台810的左右的销811。由此,如图5的(a)那样,在载置台810上,端子形成部540和端子形成构件520重叠。通过端子形成部540的2个连接端子部54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520的2个开口部522,从而2个连接端子部541和3个连接端子部521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此外,端子形成部540和端子形成构件520被重叠为相互的孔部544、525(545、526)匹配,通过在匹配的2个孔部544、525(545、526)插通夹具3的销811,从而成为进行了它们之间的定位的状态。然后,放置于载置台810的汇流条主体构件510和端子形成构件520被按压板820按压。
接下来,如图5的(b)那样,在载置台810的8个插通孔813插通8个下侧的焊接棒841,从而其前端碰到端子形成构件520。此外,在按压板820的8个插通孔822插通8个上侧的焊接棒842,从而其前端碰到汇流条主体构件510的端子形成部540。进行基于8个下侧的焊接棒841和上侧的焊接棒842的焊接,从而端子形成构件520利用8处的接合点527固定于端子形成部540。例如,作为焊接,能够进行光纤激光焊接。
在此,如图2所示,在端子形成构件520的框部523中,在相邻的2个接合点527之间设置了宽度比设置有接合点527的部分窄的窄幅部524。由此,在焊接时,热容易被窄幅部524阻断,从接合点527附近的散热变少,因此能够减少向接合点527输入的热量。因而,在焊接时,接合点527的附近不易变为高温,因此在端子形成构件520不易产生形变,进而在第1汇流条500不易产生形变。
与第1汇流条500同样地,利用专用的夹具3将端子形成构件620接合固定于汇流条主体构件610,形成第2汇流条600。
<实施方式1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400、和与电容器元件400的第1电极410以及第2电极420连接的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在此,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包含:汇流条主体构件510、610,具有与电极410、420连接的电极端子部530、630和端子形成部540、640;和端子形成构件520、620,与汇流条主体构件510、610分体地形成,并与端子形成部540、640重叠地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部540、640,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2a、2b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部541、641通过端子形成部540、640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开口部542、642。在端子形成构件520、620,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2a、2b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部521、621通过端子形成构件520、620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开口部522、622。然后,通过连接端子部541、641插通开口部522、622,从而连接端子部541、641和连接端子部521、621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根据该结构,在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中,通过切起而形成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连接端子部521、541、621、641的情况下,能够使这些连接端子部521、541、621、641的从汇流条500、600的表面突出的方向(前后方向)的宽度大于多个连接端子部521、541、621、641排列的间隔。由此,不会受多个连接端子部521、541、621、641排列的间隔制约,能够根据与外部装置等的连接关系而容易地准备具有在突出的方向上为足够宽度的连接端子部521、541、621、641的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而且,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通过在端子形成部540、640的开口部542、642的周围重叠端子形成构件520、620的框部523、623,从而多个连接端子部521、541、621、641的周围部分被加强,因此在多个连接端子部521、541、621、641不易产生破损、变形。
此外,在端子形成构件520、620,在包围开口部522、622的周围的框部523、623,通过焊接而与端子形成部540、640接合的多个接合点527、627以给定的间隔设置,在框部523、623,在相邻的2个接合点527、627之间,设置宽度比设置有接合点527、627的部分窄的窄幅部524、624。
根据该结构,在焊接时,接合点527、627的附近不易变为高温,因此在端子形成构件520、620不易产生形变,进而在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不易产生形变。
进而,在端子形成部540(640)形成2个孔部544、545(644、645),在端子形成构件520(620)形成2个孔部525、526(625、626),端子形成部540(640)和端子形成构件520(620)被重叠为相互的孔部544、545(644、645)和孔部525、526(625、626)匹配。然后,通过在匹配的孔部544、545(644、645)和孔部525、526(625、626)插通设置于夹具3的销811,从而进行端子形成部540(640)与端子形成构件520(620)之间的定位。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端子形成构件520、620精度良好地固定于端子形成部540、640。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1,此外,本发明的应用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之外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实施方式1的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1汇流条500的端子形成构件520的框部523所设置的窄幅部524,具有以宽度比框部523中的窄幅部524的两侧的部分窄的状态起伏的形状。然而,窄幅部524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6的(a)所示为直线形状。同样地,第2汇流条600的端子形成构件620的框部623所设置的窄幅部624也可以不是起伏形状,而是如图6的(b)那样为直线形状。不过,在将窄幅部524、624设为起伏形状的情况下,由于与设为直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散热路径(窄幅的路径),因此热更容易被阻断,容易抑制焊接点(接合点)附近的温度上升。
此外,如图6的(c)所示,也可以在第1汇流条500的端子形成构件520的框部523不设置窄幅部524。同样地,如图6的(d)所示,也可以在第2汇流条600的端子形成构件620的框部623不设置窄幅部624。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也可以在端子形成构件520、620的框部523、623的左侧的横档和右侧的横档均不设置窄幅部524、624。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设为如下结构,即,通过汇流条主体构件510、610的端子形成部540、640的连接端子部541、64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520、620的开口部522、622,从而端子形成部540、640的连接端子部541、641和端子形成构件520、620的连接端子部521、621交替地排列。然而,与之相反,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通过端子形成构件520、620的连接端子部521、621插通端子形成部540、640的开口部542、642,从而端子形成部540、640的连接端子部541、641和端子形成构件520、620的连接端子部521、621交替地排列。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薄膜电容器1A对应于请求的范围的技术方案6至9记载的“电容器”。此外,第1电极410以及第2电极420对应于技术方案6至9记载的“电极”。进而,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对应于技术方案6至9记载的“汇流条”。进而,连接端子部581、681对应于技术方案6至9记载的“第1连接端子部”,连接端子部561、661对应于技术方案6至9记载的“第2连接端子部”。进而,开口部582、682对应于技术方案6至9记载的“第1开口部”,开口部562、662对应于技术方案6至9记载的“第2开口部”。进而,开口部551、652对应于技术方案6至9记载的“第3开口部”。
不过,上述记载的目的终究只是将请求的范围的结构和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并非用于通过上述建立对应使得请求的范围记载的发明受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任何限定。
在实施方式2的薄膜电容器1A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薄膜电容器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9的(a)是薄膜电容器1A的立体图,图9的(b)是示出电容器元件单元100A容纳于壳体200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1A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第1汇流条500A、第2汇流条600A以及绝缘板700被组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第1汇流条500A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第2汇流条600A的分解立体图。
薄膜电容器1A具备电容器元件单元100A、容纳电容器元件单元100A的壳体200、和填充到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
电容器元件单元100A包含电容器元件400、第1汇流条500A、第2汇流条600A和绝缘板700。
参照图10以及图11,第1汇流条500A包含汇流条主体构件550、和与汇流条主体构件550分体地形成的端子形成构件560。汇流条主体构件550以及端子形成构件560通过对给定形状的作为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板,例如铜板适当切起,并实施折弯等加工而形成。
汇流条主体构件550其下端部作为电极端子部570,具有大致垂直地折弯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方形的板状。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中,设置端子形成部580(图11中用虚线表示),端子形成构件560与端子形成部580重叠地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部580中,该端子形成部580的一部分被切起,从而方形的2个连接端子部58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排列。
在端子形成部580的各连接端子部581被切起的部分,形成比连接端子部581大的方形的开口部582。在左侧的开口部582中,其上下以及左右的尺寸被设得比左侧的连接端子部581的上下以及前后的尺寸稍大。另一方面,在右侧的开口部582中,其上下的尺寸被设得比右侧的连接端子部581的上下的尺寸稍大,其左右的尺寸被设得比右侧的连接端子部581的前后的尺寸大很多。此外,在端子形成部580中,在左侧的开口部582的左侧相邻处形成上下较长的方形的开口部583。进而,在端子形成部580中,在比开口部582靠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圆形的孔部584和长圆形的孔部585。
进而,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中,在端子形成部580的下方,沿着连接端子部581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形成4个开口部551。各开口部55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方形,其上缘与端子形成部580的下缘相接。因而,在端子形成构件560固定于端子形成部580时,开口部551的上缘会与端子形成构件560的下缘相接。
端子形成构件56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方形的板状。在端子形成构件560中,该端子形成构件560的一部分被切起,从而方形的3个连接端子部56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排列。
在端子形成构件560的各连接端子部561被切起的部分,形成比连接端子部561大的方形的开口部562。各开口部562的上下以及左右的尺寸被设得比连接端子部561的上下以及前后的尺寸稍大。此外,在端子形成构件560中,在包围3个开口部562的方形的框部563中,在比开口部562靠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圆形的孔部564和长圆形的孔部565。
如图10所示,端子形成构件560与汇流条主体构件550的端子形成部580的前面重叠。端子形成部580的左侧的连接端子部58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560的中央的开口部562,端子形成部580的右侧的连接端子部58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560的右端的开口部562。3个连接端子部561和2个连接端子部581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通过端子形成部580的开口部582、583和端子形成构件560的开口部562的重叠,在各连接端子部561、581的右侧形成用于插通外部端子(后述)的开口部502。
端子形成构件560通过焊接(点焊)固定于端子形成部580。在第1汇流条500A中,端子形成构件560和端子形成部580的通过焊接产生的接合点P1设置在端子形成构件560的框部563的上侧的横档563a以及下侧的横档563b中的左端部的位置、右端部的位置和中间的2个位置的合计8处。下侧的横档563b的4个接合点P1在比开口部562、582更靠电极端子部570侧排列于左右方向。
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中,4个开口部551与下侧的4个接合点P1对应,各开口部551位于各接合点P1的附近且比接合点P1更靠电极端子部570侧。此外,各开口部551在与4个接合点P1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上与各接合点P1重叠。即,在上下方向上,各接合点P1位于各开口部551的左右的宽度的范围内。
参照图10以及图12,第2汇流条600A包含汇流条主体构件650、和与汇流条主体构件650分体地形成的端子形成构件660。汇流条主体构件650以及端子形成构件660通过对加工成给定的形状的作为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板,例如铜板适当切起,并实施折弯等加工而形成。
汇流条主体构件650其下端部作为电极端子部670,具有大致垂直地折弯的、与第1汇流条500A的汇流条主体构件550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更长的方形的板状。在汇流条主体构件650中,在上部设置端子形成部680(图12中用虚线表示),端子形成构件660与端子形成部680重叠地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部680中,该端子形成部680的一部分被切起,从而方形的2个连接端子部68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排列。各连接端子部68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被设得比第1汇流条500A的汇流条主体构件550的各连接端子部581的尺寸大。
在端子形成部680的各连接端子部681被切起的部分,形成比连接端子部681大的方形的开口部682。各开口部682的上下以及左右的尺寸被设得比各连接端子部681的上下以及前后的尺寸稍大。此外,在端子形成部680中,在左侧的开口部682的左侧相邻处形成上下较长的方形的开口部683。进而,在端子形成部680中,在比开口部682靠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圆形的孔部684和长圆形的孔部685。
进而,在汇流条主体构件650中,在端子形成部680的下方,与第1汇流条500A的5个开口部502对应的5个方形的开口部65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此外,在汇流条主体构件650中,在端子形成部680的下方且比5个开口部651靠上,即,在端子形成部680与5个开口部651之间形成4个开口部652。4个开口部652沿着连接端子部681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各开口部65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方形,其上缘与端子形成部680的下缘相接。因而,在端子形成构件660固定于端子形成部680时,开口部652的上缘会与端子形成构件660的下缘相接。
端子形成构件660具有与第1汇流条500A的端子形成构件560同样的结构,具备3个连接端子部661和3个开口部662。各连接端子部66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被设得比第1汇流条500A的端子形成构件560的各连接端子部561的尺寸大。此外,在端子形成构件660中,在框部663形成圆形的孔部664以及长圆形的孔部665。
如图10所示,端子形成构件660与汇流条主体构件650的端子形成部680的前面重叠。端子形成部680的左侧的连接端子部68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660的中央的开口部662,端子形成部680的右侧的连接端子部68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660的右端的开口部662。3个连接端子部661和2个连接端子部681在左右方向(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通过端子形成部680的开口部682、683和端子形成构件660的开口部662的重叠,在各连接端子部661、681的右侧形成用于插通外部端子(后述)的开口部602。
端子形成构件660通过焊接(点焊)固定于端子形成部680。在第2汇流条600A中,端子形成构件660和端子形成部680的通过焊接产生的接合点P2设置在端子形成构件660的框部663的上侧的横档663a以及下侧的横档663b中的左端部的位置、右端部的位置和中间的2个位置的合计8处。下侧的横档663b的4个接合点P2在比开口部662、682更靠电极端子部670侧排列于左右方向。
在汇流条主体构件650中,4个开口部652与下侧的4个接合点P2对应,各开口部652位于各接合点P2的附近且比接合点P2更靠电极端子部670侧。此外,各开口部652在与4个接合点P2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上与各接合点P2重叠。即,在上下方向上,各接合点P2位于各开口部652的左右的宽度的范围内。
在组装电容器元件单元100A时,首先,第1汇流条500A从前方夹着绝缘板700而与第2汇流条600A重叠,使得由3个连接端子部561和2个连接端子部581形成的端子列位于由3个连接端子部661和2个连接端子部681形成的端子列的下方。第1汇流条500A的5个开口部502、绝缘板700的5个开口部701和第2汇流条600A的5个开口部651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此外,第1汇流条500A的3个连接端子部561以及2个连接端子部581的前端的位置和第2汇流条600A的3个连接端子部661以及2个连接端子部681的前端的位置成为对齐的状态。
接下来,在电容器元件400连接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即,第1汇流条500A的电极端子部570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接合于电容器元件400的第1电极410。由此,第1汇流条500A与第1电极410电连接。同样地,第2汇流条600A的电极端子部670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接合于电容器元件400的第2电极420。由此,第2汇流条600A与第2电极420电连接。另外,也可以在电极端子部570、670形成销状的端子,该端子通过焊接等接合于电极410、420。
这样,如图9的(b)那样,完成电容器元件单元100A。
电容器元件单元100A从开口部201容纳到壳体200内。在容纳有电容器元件单元100A的壳体200内,通过开口部201注入液相状态的填充树脂300。填充树脂300在壳体200内填满至开口部201的附近,在填充树脂300的注入完成时壳体200被加热。由此,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硬化。这样,完成如图9的(a)所示的薄膜电容器1A。
薄膜电容器1A搭载于外部装置等。在外部装置等中,具备例如采取汇流条的形态的正极侧的5个外部端子2a和负极侧的5个外部端子2b。例如,在第1汇流条500A为正极侧的汇流条,第2汇流条600A为负极侧的汇流条的情况下,5个外部端子2a插通前后重叠的3个开口部651、701、502而与第1汇流条500A的5个连接端子部561、581接触,并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而与这些连接端子部561、581连接。进而,5个外部端子2b插通开口部602而与第2汇流条600A的5个连接端子部661、681接触,并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而与这些连接端子部661、681连接。
接下来,对第1汇流条500A和第2汇流条600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第1汇流条500A和第2汇流条600A通过汇流条形成工序来形成。
在汇流条形成工序中,首先,对给定形状的金属板适当切起,并实施折弯等加工,由此制作具有电极端子部570和端子形成部580的第1汇流条500A的汇流条主体构件550,并且制作端子形成构件560。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中,在端子形成部580中2个连接端子部581通过切起端子形成部580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此外,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中,4个开口部551形成为位于通过后续的焊接形成的端子形成部580和端子形成构件560的接合点的附近,并且比接合点更靠电极端子部570侧。进而,在端子形成构件560中,3个连接端子部561通过切起端子形成构件560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进而,与上述同样地制作第2汇流条600A的汇流条主体构件650和端子形成构件660。
接下来,利用专用的夹具3将端子形成构件560接合固定于汇流条主体构件550,形成第1汇流条500A。
图13的(a)以及(b)分别是将放置了汇流条主体构件550和端子形成构件560的夹具3在右侧的定位用的销811的位置以及焊接棒841、842的插通孔813、822的位置进行了切断的剖视图。
在将端子形成构件560接合固定于汇流条主体构件550时,首先,端子形成构件560放置于夹具3的载置台810。此时,在端子形成构件560的左右的孔部564、565中插入载置台810的左右的销811。接下来,汇流条主体构件550放置于载置台810。此时,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的端子形成部580的左右的孔部584、585中插入载置台810的左右的销811。由此,如图13的(a)那样,在载置台810上,端子形成部580和端子形成构件560重叠。通过端子形成部580的2个连接端子部58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560的2个开口部562,从而2个连接端子部581和3个连接端子部561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此外,端子形成部580和端子形成构件560被重叠为相互的孔部584、564(585、565)匹配,通过在匹配的2个孔部584、564(585、565)插通夹具3的销811,从而成为进行了它们之间的定位的状态。然后,放置于载置台810的汇流条主体构件550和端子形成构件560被按压板820按压。
接下来,如图13的(b)那样,在载置台810的8个插通孔813插通8个下侧的焊接棒841,从而其前端碰到端子形成构件560。此外,在按压板820的8个插通孔822插通8个上侧的焊接棒842,从而其前端碰到汇流条主体构件550的端子形成部580。进行基于8个下侧的焊接棒841和上侧的焊接棒842的焊接,从而端子形成构件560利用8处的接合点P1固定于端子形成部580。例如,作为焊接,能够进行光纤激光焊接。
在焊接时,第1汇流条500A由于从上下的焊接棒841、842向接合点P1输入的热,各接合点P1的附近变为高温,该热扩散从而端子形成构件560和端子形成部580变为高温。由此,在端子形成构件560和端子形成部580可能产生热所引起的伸长。在此,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中,在端子形成部580的下侧的4个接合点P1所产生的热想要从端子形成部580向电极端子部570侧的区域移动。若热向电极端子部570侧的区域移动,则与端子形成构件560的温度相比端子形成部580的温度更不易上升,因此与端子形成部580相比端子形成构件560更容易变为高温从而更容易伸长。于是,在端子形成构件560比端子形成部580伸长的状态下进行焊接,因此在焊接后第1汇流条500A冷却时,在端子形成构件560容易产生伸缩方向的应力,第1汇流条500A容易向端子形成构件560侧翘曲。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的4个接合点P1的附近且比接合点P1更靠电极端子部570侧形成4个开口部551,想要向电极端子部570侧移动的热被开口部551阻断。由此,热不易从端子形成部580逃散,因此在端子形成部580与端子形成构件560之间不易产生温度差。因而,在端子形成部580和端子形成构件560不易产生伸长量的差,因此在焊接后第1汇流条500A冷却时,在端子形成构件560不易产生伸缩方向的应力,第1汇流条500A不易向端子形成构件560侧翘曲。
特别是,与各接合点P1对应地,在其正下方设置有各开口部551,因此在接合点P1的附近产生并且想要向电极端子部570侧笔直地移动的热能够由开口部551阻断。因而,热更不易从端子形成部580逃散,因此第1汇流条500A更不易翘曲。
与第1汇流条500A同样地,利用专用的夹具3将端子形成构件660接合固定于汇流条主体构件650,形成第2汇流条600A。即使在第2汇流条600A中,也与第1汇流条500A同样地,由设置于汇流条主体构件650的4个开口部652可抑制向端子形成构件660侧的翘曲。
另外,在汇流条主体构件650中,在比端子形成部680更靠电极端子部670侧形成有5个开口部651。然而,这些开口部651大幅远离端子形成部680的下侧的4个接合点P2。因而,在消除4个开口部652的情况下,难以将第2汇流条600A的翘曲抑制在容许范围内。
<实施方式2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包含: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具有与电极410、420连接的电极端子部570、670和端子形成部580、680;和端子形成构件560、660,与端子形成部580、680重叠并通过焊接被固定。在端子形成部580、680,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2a、2b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部581、681通过端子形成部580、680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开口部582、682。在端子形成构件560、660,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2a、2b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部561、661通过端子形成构件560、660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开口部562、662。然后,通过连接端子部581、681插通开口部562、662,从而连接端子部581、681和连接端子部561、661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根据该结构,在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中,通过切起而形成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连接端子部561、581、661、681的情况下,能够使这些连接端子部561、581、661、681的从汇流条500A、600A的表面突出的方向(前后方向)的宽度大于多个连接端子部561、581、661、681排列的间隔。由此,不会受多个连接端子部561、581、661、681排列的间隔制约,能够根据与外部装置等的连接关系而容易地准备具有在突出的方向上为足够宽度的连接端子部561、581、661、681的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
进而,在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中,通过焊接产生的端子形成部580、680和端子形成构件560、660的多个接合点P1、P2,设置在比开口部582、682以及开口部562、662更靠电极端子部570、670侧,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中,在接合点P1、P2的附近且比接合点P1、P2更靠电极端子部570、670侧形成开口部551、652。
根据该结构,在焊接时,在端子形成部580、680的接合点P1、P2产生的热被开口部551、652阻断,由此不易从端子形成部580、680逃散,因此在端子形成部580、680与端子形成构件560、660之间不易产生温度差,不易产生伸长量的差。由此,在焊接后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冷却时,在端子形成构件560、660不易产生伸缩方向的应力,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不易向端子形成构件560、660侧翘曲。
进而,开口部551、652形成为在与接合点P1、P2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上与接合点P1、P2重叠。
根据该结构,在接合点P1、P2的附近产生并且想要向电极端子部570、670侧笔直地移动的热能够由开口部551、652阻断。因而,热更不易从端子形成部580、680逃散,因此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更不易翘曲。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2,此外,本发明的应用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2之外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实施方式2的变更例>
图14的(a)以及(b)分别是实施方式2的变更例涉及的第1汇流条500A的端子形成构件56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的端子形成构件660A的立体图。
能够取代上述实施方式2的端子形成构件560、660而使用本变更例的端子形成构件560A、660A。
如图14的(a)所示,在端子形成构件560A中,在框部563的上侧的横档563a和下侧的横档563b,分别以给定的间隔在3处形成窄幅部566。各窄幅部566具有以宽度比框部563中的窄幅部566的两侧的部分窄的状态起伏的形状。同样地,如图14的(b)所示,在端子形成构件660A中,也在框部663的上侧的横档663a和下侧的横档663b,分别以给定的间隔在3处形成窄幅部666。各窄幅部566、666位于相邻的2个接合点P1、P2之间。
在设为本变更例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焊接时,热容易被窄幅部566、666阻断,从接合点P1、P2附近的散热变少,因此能够减少向接合点P1、P2输入的热量。由此,在焊接时,接合点P1、P2的附近不易变为高温,因此端子形成构件560A、660A不易变为高温。因而,在端子形成部580、680与端子形成构件560A、660A之间更不易产生温度差,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更不易翘曲。
另外,窄幅部566、666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14的(c)以及(d)所示为直线形状。不过,在将窄幅部566、666设为起伏形状的情况下,由于与设为直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散热路径(窄幅的路径),因此热更容易被阻断,容易抑制焊接点(接合点)附近的温度上升。
进而,在上述变更例中,也可以在端子形成构件560A、660A的框部563、663的左侧的横档和右侧的横档还设置窄幅部566、666。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中,上下各4处设置了接合点P1、P2。然而,接合点P1、P2的个数并不限于上述的个数,能够适当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中,对应于1个接合点P1、P2而形成了1个开口部551、652。然而,也可以不对应于1个接合点P1、P2而形成1个开口部551、651。例如,也可以对应于2个或2个以上的接合点P1、P2而形成与这些接合点P1、P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左右的宽度大的开口部551、652。在该情况下,需要考虑开口部551、652的大小,使得在连接端子部561、581、661、681与电极端子部570、670之间确保良好的导电性。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开口部551、652形成为在与接合点P1、P2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上与接合点P1、P2重叠。然而,开口部551、652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正交方向(上下方向)上不与接合点P1、P2重叠。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中,开口部551、652形成在如其上缘与端子形成部580的下缘相接的位置。然而,开口部551、652只要位于接合点P1、P2的附近,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的翘曲能够抑制为容许范围,则也可以形成在其上缘远离端子形成部580的下缘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从接合点P1、P2到开口部551、652的上缘的距离至少为10mm以内,优选设为5mm以内为宜。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开口部551、652形成为长方形状。然而,开口部551、652的形状可以为任何形状,例如,也可以设为正方形状、长圆形状。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仅开口部551、652形成在接合点P1、P2的附近且比接合点P1、P2更靠电极端子部570、670侧(下方向)。然而,除了开口部551、652之外,也可以进一步在左端的上下的接合点P1、P2的附近且接合点P1、P2的左方向还形成开口部。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端子形成部580、680的右侧和上侧不存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的区域。然而,在端子形成部580、680的上侧存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的区域的情况下,可以在上侧的接合点P1、P2的附近且接合点P1、P2的上方向形成开口部,在端子形成部580、680的右侧存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的区域的情况下,可以在右端的上下的接合点P1、P2的附近且接合点P1、P2的右方向还形成开口部。
进而,如图15的(a)以及(b)中单点划线所示,在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中,除了开口部551、652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在接合点P1、P2的附近且接合点P1、P2的左右方向形成开口部552、653。进而,也可以左右方向的开口部552、653与开口部551、652相连而形成从三方包围接合点P1、P2的1个开口部。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中,端子形成构件560、660与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分体地形成。然而,也可以端子形成构件560、660与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形成为一体,使得端子形成构件560、660和端子形成部580、680的上端彼此或右端彼此相连。在该情况下,在汇流条形成工序中,端子形成构件560、660被折弯而与端子形成部580、680重叠,并通过焊接被固定。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设为如下结构,即,通过汇流条主体构件550、650的端子形成部580、680的连接端子部581、681插通端子形成构件560、660的开口部562、662,从而端子形成部580、680的连接端子部581、681和端子形成构件560、660的连接端子部561、661交替地排列。然而,与之相反,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通过端子形成构件560、660的连接端子部561、661插通端子形成部580、680的开口部582、682,从而端子形成部580、680的连接端子部581、681和端子形成构件560、660的连接端子部561、661交替地排列。
<其他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设置了由3个连接端子部521、621和2个连接端子部541、641构成的5个连接端子部。然而,设置于第1汇流条500以及第2汇流条600的连接端子部的个数并不限于5个,只要是多个,则多少个均可。同样地,设置于第1汇流条500A以及第2汇流条600A的连接端子部的个数也并不限于5个,只要是多个,则多少个均可。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在薄膜电容器1具备1个电容器元件400。然而,电容器元件400的个数也可以为2个以上,可以适当变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电容器元件400是通过将在电介质薄膜上蒸镀了铝的两片金属化薄膜重叠并将重叠的金属化薄膜卷绕或者层叠从而形成的,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将在电介质薄膜的两面蒸镀了铝的金属化薄膜和绝缘薄膜重叠并将其卷绕或者层叠,从而形成这些电容器元件400。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作为本发明的电容器的一例,列举了薄膜电容器1。然而,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薄膜电容器1以外的电容器。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请求的范围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上方”、“下方”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表示的是仅依赖于构成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相对方向,并不是表示铅垂方向、水平方向等的绝对方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于使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产业设备、车辆的电器部件等的电容器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薄膜电容器(电容器);
3 夹具;
400 电容器元件;
410 第1电极(电极);
420 第2电极(电极);
500 第1汇流条(汇流条);
510 汇流条主体构件;
520 端子形成构件;
521 连接端子部(第2连接端子部);
522 开口部(第2开口部);
523 框部;
524 窄幅部;
525 孔部;
526 孔部;
527 接合点;
530 电极端子部;
540 端子形成部;
541 连接端子部(第1连接端子部);
542 开口部(第1开口部);
544 孔部;
545 孔部;
600 第2汇流条(汇流条);
610 汇流条主体构件;
620 端子形成构件;
621 连接端子部(第2连接端子部);
622 开口部(第2开口部);
623 框部;
624 窄幅部;
625 孔部;
626 孔部;
627 接合点;
630 电极端子部;
640 端子形成部;
641 连接端子部(第1连接端子部);
642 开口部(第1开口部);
644 孔部;
645 孔部;
811 销(突起部);
1A 薄膜电容器(电容器);
500A 第1汇流条(汇流条);
550 汇流条主体构件;
551 开口部(第3开口部);
560 端子形成构件;
560A 端子形成构件;
561 连接端子部(第2连接端子部);
562 开口部(第2开口部);
563 框部;
566 窄幅部;
570 电极端子部;
580 端子形成部;
581 连接端子部(第1连接端子部);
582 开口部(第1开口部);
600A 第2汇流条(汇流条);
650 汇流条主体构件;
652 开口部(第3开口部);
660 端子形成构件;
660A 端子形成构件;
661 连接端子部(第2连接端子部);
662 开口部(第2开口部);
663 框部;
666 窄幅部;
670 电极端子部;
680 端子形成部;
681 连接端子部(第1连接端子部);
682 开口部(第1开口部);
P1 接合点;
P2 接合点。
Claims (9)
1.一种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和
汇流条,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
所述汇流条包含:
汇流条主体构件,具有电极端子部和端子形成部,该电极端子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和
端子形成构件,与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分体地形成,并与所述端子形成部重叠地被固定,
在所述端子形成部,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1连接端子部通过所述端子形成部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1开口部,
在所述端子形成构件,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部通过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2开口部,
通过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2开口部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1开口部,从而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在所述端子形成构件,在包围所述第2开口部的周围的框部,通过焊接而与所述端子形成部接合的接合点以给定的间隔设置多个,
在所述框部,在相邻的2个所述接合点之间,设置宽度比设置有所述接合点的部分窄的窄幅部。
3.一种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该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汇流条,在该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中,
在形成所述汇流条的工序中,
制作汇流条主体构件,该汇流条主体构件具有电极端子部和端子形成部,该电极端子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在该端子形成部中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1连接端子部通过切起所述端子形成部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
制作与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分体的端子形成构件,在该端子形成构件中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部通过切起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
通过将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插通由于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的切起而在所述端子形成构件开设的第2开口部,或者,通过将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插通由于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的切起而在所述端子形成部开设的第1开口部,从而使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重叠为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将被重叠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通过焊接被接合,
在所述端子形成构件,在包围所述第2开口部的周围的框部,通过焊接产生的接合点以给定的间隔设置多个,
在所述框部,在相邻的2个所述接合点之间,设置宽度比设置有所述接合点的部分窄的窄幅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分别形成多个孔部,
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被重叠为相互的所述多个孔部彼此匹配,
通过在匹配的2个所述孔部插通设置于夹具的突起部,从而进行所述端子形成部与所述端子形成构件之间的定位。
6.一种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和
汇流条,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
所述汇流条包含:
汇流条主体构件,具有电极端子部和端子形成部,该电极端子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和
端子形成构件,与所述端子形成部重叠并通过焊接被固定,
在所述端子形成部,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1连接端子部通过所述端子形成部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1开口部,
在所述端子形成构件,从其表面突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部通过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被切起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2开口部,
通过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2开口部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1开口部,从而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在所述汇流条,通过焊接产生的所述端子形成部与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接合点,在比所述第1开口部以及所述第2开口部更靠所述电极端子部侧设置多个,
在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在所述接合点的附近且比所述接合点更靠所述电极端子部侧形成第3开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第3开口部形成为在与所述接合点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接合点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在所述端子形成构件,在包围所述第2开口部的周围的框部,所述接合点以给定的间隔设置多个,
在所述框部,在相邻的2个所述接合点之间,设置宽度比设置有所述接合点的部分窄的窄幅部。
9.一种电容器的制造方法,该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汇流条,在该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中,
在形成所述汇流条的工序中,
在具有电极端子部和端子形成部的汇流条主体构件中,所述电极端子部与所述电极连接,在所述端子形成部中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1连接端子部通过切起所述端子形成部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1开口部,
在端子形成构件中,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多个第2连接端子部通过切起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而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并且在被切起的部分形成第2开口部,
通过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2开口部或者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插通所述第1开口部,从而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被重叠为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在一个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被重叠的所述端子形成部和所述端子形成构件通过焊接被固定,
在所述汇流条中,通过焊接产生的所述端子形成部与所述端子形成构件的接合点,在比所述第1开口部以及所述第2开口部更靠所述电极端子部侧设置多个,
在制作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时,在所述汇流条主体构件,以位于所述接合点的附近且比所述接合点更靠所述电极端子部侧的方式形成第3开口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68288 | 2019-09-17 | ||
JP2019-168288 | 2019-09-17 | ||
JP2020002980 | 2020-01-10 | ||
JP2020-002980 | 2020-01-10 | ||
PCT/JP2020/031156 WO2021054024A1 (ja) | 2019-09-17 | 2020-08-18 |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65248A true CN114365248A (zh) | 2022-04-15 |
CN114365248B CN114365248B (zh) | 2024-10-25 |
Family
ID=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171342A (ja) * | 2013-03-05 | 2014-09-18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配線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
JP2017216803A (ja) * | 2016-05-31 | 2017-12-0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構造体 |
WO2018016349A1 (ja) * | 2016-07-21 | 2018-01-2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 |
WO2018051656A1 (ja) * | 2016-09-15 | 2018-03-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 |
CN108780700A (zh) * | 2016-03-25 | 2018-11-09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薄膜电容器 |
JP2019154124A (ja) * | 2018-03-01 | 2019-09-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の端子接続構造 |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171342A (ja) * | 2013-03-05 | 2014-09-18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配線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
CN108780700A (zh) * | 2016-03-25 | 2018-11-09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薄膜电容器 |
JP2017216803A (ja) * | 2016-05-31 | 2017-12-0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構造体 |
WO2018016349A1 (ja) * | 2016-07-21 | 2018-01-2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 |
WO2018051656A1 (ja) * | 2016-09-15 | 2018-03-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 |
JP2019154124A (ja) * | 2018-03-01 | 2019-09-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の端子接続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208458A1 (en) | 2022-06-30 |
US12027318B2 (en) | 2024-07-02 |
WO2021054024A1 (ja) | 2021-03-25 |
JPWO2021054024A1 (zh) | 2021-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49158B2 (en) | Capaci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apacitor arrangement | |
CN108028520B (zh) | 电路结构体及电连接箱 | |
JP6940452B2 (ja)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
WO2022054729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CN110121922B (zh) | 电路结构体以及电气接线箱 | |
US10984952B2 (en) | Capacitor | |
KR102344935B1 (ko) | 배터리 센싱 모듈 | |
CN114365248B (zh) |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
CN114365248A (zh) | 电容器以及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
WO2022009666A1 (ja) |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 |
WO2022004332A1 (ja) | 回路構成体 | |
JP7569988B2 (ja) |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
JP2018117473A (ja) | 回路構成体の製造方法、回路構成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 |
CN113196427B (zh) | 电容器 | |
WO2024171701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WO2022059531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JP6642193B2 (ja) | 基板付きコネクタ及び電気接続箱 | |
CN117918035A (zh) | 具备汇流条层叠体的电子部件安装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21061318A (ja) | コンデンサ | |
JP2020182004A (ja) | コンデンサ | |
JP2024129912A (ja) |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
CN116075912A (zh) | 电容器 | |
JP2014013809A (ja) | 半導体デバイ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