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4557A -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64557A
CN114364557A CN202080063517.9A CN202080063517A CN114364557A CN 114364557 A CN114364557 A CN 114364557A CN 202080063517 A CN202080063517 A CN 202080063517A CN 114364557 A CN114364557 A CN 1143645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axial direction
axial
input
inpu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35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本全基
山本知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64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45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3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g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3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line clutches
    • B60K6/387Actuated clutches, i.e. clutches engaged or disengaged by electric, hydraulic or 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4Series-parallel type
    • B60K6/442Series-parallel switching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50Architecture of the driveline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or kind of transmission units
    • B60K6/54Transmission for changing ratio
    • B60K6/547Transmission for changing ratio the transmission being a stepped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including a single counter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61/32Electric motors actuators or related electrical control mea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69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2003/081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using unsynchronised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2061/2884Screw-nut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69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3073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mounted on a single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1/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 F16H21/1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all movement being in, or parallel to, a single plane
    • F16H21/44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all movement being in, or parallel to, a single plane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34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two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89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all of the meshing gears being supported by a pair of parallel shafts, one being the input shaft and the other the output shaft, there being no countershaft involv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20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with pre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each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y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in two different ways, e.g. guided by a shift gate
    • F16H63/22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with pre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each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y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in two different ways, e.g. guided by a shift gate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imultaneously moved by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1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characterised by linkages converting movement, e.g. into opposite direction by a pivoting lever linking two shift ro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2Gear shift yokes, e.g. shift f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驱动传递装置。沿轴向(L)驱动轴向移动部的驱动机构(70)具备:使第一部件(91)沿着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亦即交叉方向(X)往复移动的驱动部(71);将第一部件(91)的沿着交叉方向(X)的往复运动转换为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的转换部(73);以及以轴向移动部伴随着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二部件(92)与轴向移动部的连结部(72)。

Description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以及将差动输入齿轮的旋转分配给一对输出部件的差动齿轮装置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7-22219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上述那样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一个例子。以下,在背景技术、课题的说明中,括弧内所示的附图标记是专利文献1的附图标记。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的驱动桥(1)具备:与发动机(2)驱动连结的输入轴(11)、与马达(3)驱动连结的马达轴(13)、与发电机(4)驱动连结的发电机轴(14)、以及将齿圈(18a)的旋转分配给一对输出轴(12)的差速器(18)。而且,在驱动桥(1)的内部形成有从输入轴(11)到达输出轴(12)的动力传递路径、从马达轴(13)到达输出轴(12)的动力传递路径、以及从输入轴(11)到达发电机轴(14)的动力传递路径这三个动力传递路径。由此,该驱动桥(1)构成为能够实现EV模式、串联模式、以及并联模式这三个行驶模式。
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的驱动桥(1)具备对在输入轴(11)与齿圈(18a)之间传递驱动力的传动状态、和在输入轴(11)与齿圈(18a)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20A)。如专利文献1的段落0032-0034所记载的那样,切换机构(20A)具备通过促动器沿轴向驱动的套筒(21s),根据套筒(21s)的轴向位置来切换传动状态和非传动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2197号公报
如上述那样,在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中,对输入部件(专利文献1中的输入轴)和差动输入齿轮(专利文献1中的齿圈)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切断和连接的切换机构具备:沿轴向移动来切换传动状态和非传动状态的轴向移动部(专利文献1中的套筒)。在专利文献1中并没有记载沿轴向驱动轴向移动部的驱动机构(促动器)的配置结构,存在根据驱动机构的配置方式,在切换机构的周边装置的轴向尺寸变大,而向车辆的搭载性恶化的可能性。例如,在搭载于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车辆(10)的驱动桥(1)中,在切换机构(20A)的周边的轴向尺寸变大的情况下,有可能难以将发动机(2)、驱动桥(1)和发电机(4)沿轴向排列配置在前舱的有限空间内。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实现在对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和差动输入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切断和连接的切换机构具备沿轴向驱动的轴向移动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切换机构的周边的装置的轴向尺寸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配置对轴向移动部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的技术。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具备:输入部件,其与内燃机驱动连结;差动齿轮装置,其具备差动输入齿轮,将上述差动输入齿轮的旋转向分别与车轮驱动连结的一对输出部件分配;以及齿轮机构,其经由反转齿轮机构将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驱动连结,对在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传动状态、以及在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被设置于上述齿轮机构,上述切换机构具备沿轴向移动而对上述传动状态与上述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轴向移动部,上述轴向移动部具备与上述输入部件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移动的部件、以及与上述反转齿轮机构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移动的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沿上述轴向驱动上述轴向移动部的驱动机构具备:沿着与上述轴向交叉的方向亦即交叉方向使第一部件往复移动的驱动部;将上述第一部件的沿着上述交叉方向的往复运动转换为第二部件的沿着上述轴向的往复运动的转换部;以及以上述轴向移动部伴随着上述第二部件的沿着上述轴向的往复运动而沿着上述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上述第二部件与上述轴向移动部的连结部。
根据该结构,沿轴向驱动轴向移动部的驱动机构具备:沿着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亦即交叉方向使第一部件往复移动的驱动部、将第一部件的沿着交叉方向的往复运动转换为第二部件的沿着轴向的往复运动的转换部、以及以轴向移动部伴随着第二部件的沿着轴向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二部件与轴向移动部的连结部。与这样的结构不同,在驱动机构不具备转换部的情况下,例如成为第一部件沿着轴向往复移动的结构,存在驱动部的轴向的配置区域变大的担忧。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能够根据交叉方向相对于轴向的交叉角,将驱动部的轴向的配置区域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切换机构的周边的装置的轴向尺寸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配置驱动机构。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根据参照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的以下的记载将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各部件的沿着轴向观察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图1~图4)来说明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此外,关于以下的说明中的各部件的方向表示它们被组装在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状态下的方向。另外,与各部件的尺寸、配置方向、配置位置等相关的用语是包含具有由误差(制造上可允许的程度的误差)引起的差异的状态的概念。
在本说明书中,“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与转矩同义)的方式连结的状态,包含该两个旋转构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或该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连结的状态。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包含同速或者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等),也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例如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旋转电机”作为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发挥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的任一个的概念而使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观察下重叠”是指在使与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向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假想直线与两个部件双方相交的区域至少部分地存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轴向的配置区域重叠”是指在一个部件的轴向的配置区域内包含另一个部件的轴向的配置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1所示,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与内燃机3驱动连结的第三输入部件13。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还具备与第一旋转电机1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入部件11、和与第二旋转电机2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入部件12。内燃机3是通过内燃机内部的燃料的燃烧而被驱动并取出动力的原动机(例如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第一旋转电机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2与电池、电容器等蓄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从蓄电装置接受电力的供给而进行动力运行,或将通过车辆的惯性力、内燃机3的驱动力等发出的电力向蓄电装置供给并进行蓄电。第一旋转电机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2与共同的蓄电装置电连接,能够通过第一旋转电机1发出的电力使第二旋转电机2动力运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输入部件13相当于“输入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部件11以与第一旋转电机1(具体而言,第一旋转电机1具备的转子,以下相同)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旋转电机1连结,第二输入部件12以与第二旋转电机2(具体而言,第二旋转电机2具备的转子,以下相同)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旋转电机2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输入部件13经由转矩限制器8(参照图2)与内燃机3(具体而言,内燃机3具备的曲轴等输出部件,以下相同)连结。转矩限制器8对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内燃机3之间传递的转矩的大小进行限制并切断过大转矩的传递。在使用带转矩限制器8的减震器装置(具备减震器机构和转矩限制器8的减震器装置)的情况下,第三输入部件13经由转矩限制器8以及减震器机构与内燃机3连结。
如图2所示,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壳体7,第一输入部件11、第二输入部件12、以及第三输入部件13的各个被收纳于壳体7。这里,“收纳”是指对收纳对象物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第一输入部件11、第二输入部件12、以及第三输入部件13的各个以能够相对于壳体7旋转的方式被壳体7支承。在壳体7中还收纳有后述的差动齿轮装置6、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差动齿轮装置6。如图1所示,差动齿轮装置6具备差动输入齿轮GD,将差动输入齿轮GD的旋转分别分配给与车轮4驱动连结的一对输出部件5。若将与一个输出部件5驱动连结的车轮4作为第一车轮,将与另一个输出部件5驱动连结的车轮4作为第二车轮,则第一车轮以及第二车轮成为左右一对车轮4(例如,左右一对前轮,或者左右一对后轮)。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件5是驱动轴,输出部件5的各个以与成为连结对象的车轮4同速地旋转的方式与该车轮4连结。输出部件5例如经由等速万向节(未图示)与成为连结对象的车轮4连结。通过经由输出部件5传递的转矩来驱动车轮4,从而车辆(搭载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车辆,以下相同)行驶。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齿轮装置6具备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40、和收纳差动齿轮机构40的差动壳体41。差动壳体41被壳体7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7旋转。差动输入齿轮GD以与差动壳体41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差动壳体41连结。具体而言,差动输入齿轮GD以从差动壳体41向径向(以后述的第四轴A4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差动壳体41。
差动齿轮机构40具备小齿轮43、以及分别与小齿轮43啮合的一对侧齿轮44。小齿轮43(例如两个小齿轮43)以能够相对于被差动壳体41保持的小齿轮轴42旋转的方式被小齿轮轴42支承。差动齿轮机构40将差动输入齿轮GD的旋转向一对侧齿轮44分配。侧齿轮44的各个以与成为连结对象的输出部件5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该输出部件5连结(这里为花键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齿轮装置6具备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40,所以后述的轴向L上的小齿轮轴42的配置位置成为差动齿轮机构40的轴向L的中央部40a。也能够设为差动齿轮装置6具备行星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4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差动齿轮机构40的啮合部(齿轮彼此的啮合部)的轴向L的中心位置成为差动齿轮机构40的轴向L的中央部40a。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输入部件11配置于第一轴A1上,第二输入部件12配置于第二轴A2上,第三输入部件13配置于第三轴A3上,差动齿轮装置6配置于第四轴A4上,后述的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配置于第五轴A5上,后述的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配置于第六轴A6上。上述第一轴A1、第二轴A2、第三轴A3、第四轴A4、第五轴A5以及第六轴A6是相互不同的轴(假想轴),相互平行地配置。将与上述各轴(A1~A6)平行的方向(即、在各轴之间共同的轴向)作为轴向L。另外,将轴向L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L1,将轴向L的另一侧(轴向L上的与轴向第一侧L1相反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
如图1所示,第三输入部件13配置在轴向L上与内燃机3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三输入部件13相对于内燃机3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如图2所示,在壳体7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将壳体7固定于内燃机3的第一固定部7a。第一固定部7a使用紧固螺栓等紧固部件(未图示)而从轴向第一侧L1与内燃机3接合。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输入部件11配置于轴向L上与第一旋转电机1不同的位置,第二输入部件12配置于轴向L上与第二旋转电机2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输入部件11相对于第一旋转电机1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第二输入部件12相对于第二旋转电机2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如图2所示,在壳体7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将第一旋转电机1固定于壳体7的第二固定部7b。第三输入部件13以及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例如配置为在第一旋转电机1与内燃机3的轴向L之间,第一旋转电机1与内燃机3的至少一方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重叠。
如图1所示,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经由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将第三输入部件13与差动输入齿轮GD驱动连结的第一齿轮机构21。即、第一齿轮机构21具备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机构21还将第一输入部件11与第三输入部件13驱动连结。第一齿轮机构21经由第三输入部件13将第一输入部件11与差动输入齿轮GD驱动连结。能够使用第一齿轮机构21连接第一输入部件11与第三输入部件13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亦即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和第三输入部件13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亦即第三动力传递路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将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驱动连结的第二齿轮机构22。第二齿轮机构22不经由第一齿轮机构21而将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驱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机构22具备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第二齿轮机构22经由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将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驱动连结。能够使用第二齿轮机构22连接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亦即第二动力传递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机构21相当于“齿轮机构”,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相当于“反转齿轮机构”。
对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传递驱动力的传动状态、和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第一切换机构SW1设置于第一齿轮机构21。因此,第三动力传递路径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被选择性地连接(即、连接或者切断)。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传递路径总是被连接。以下,将传动状态设为“第一传动状态”,将非传动状态设为“第一非传动状态”。即、第一切换机构SW1切换第一传动状态和第一非传动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传递驱动力的第二传动状态、和在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第二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第二切换机构SW2设置于第二齿轮机构22。因此,第二动力传递路径通过第二切换机构SW2被选择性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机构SW1相当于“切换机构”。
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将第三输入部件13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切换为第一非传动状态,通过第二切换机构SW2将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切换为第二传动状态,从而能够在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实现电动行驶模式以及串联模式。电动行驶模式是通过第二旋转电机2的驱动力驱动输出部件5而使车辆行驶的行驶模式。串联模式是通过内燃机3的驱动力使第一旋转电机1发电,并且通过第二旋转电机2的驱动力驱动输出部件5而使车辆行驶的行驶模式。在电动行驶模式以及串联模式中,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切换为第一非传动状态而第三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第一旋转电机1以及内燃机3与输出部件5分离。
另外,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将第三输入部件13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切换为第一传动状态,从而能够在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实现并联模式。并联模式是至少通过内燃机3的驱动力驱动输出部件5而使车辆行驶的行驶模式。在并联模式中,根据需要将第二旋转电机2的驱动力传递给输出部件5,来辅助内燃机3的驱动力。在并联模式中,在使第二旋转电机2停止的情况下(例如,在车辆的高速行驶时),通过第二切换机构SW2切换为第二非传动状态而切断第二动力传递路径,从而能够将不经由第三输入部件13而与差动输入齿轮GD驱动连结的第二旋转电机2从差动输入齿轮GD断开。因此,在并联模式中,在使第二旋转电机2停止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第二旋转电机2的带动旋转,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第二旋转电机2的拖曳引起的能量损失的产生。此外,在并联模式中,除了第二旋转电机2的驱动力之外或代替第二旋转电机2的驱动力,也可以将第一旋转电机1的驱动力向输出部件5传递,来辅助内燃机3的驱动力。
如图1所示,第一齿轮机构21具备与第一输入部件11同轴配置的第六齿轮G6、以及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且与第六齿轮G6啮合的第七齿轮G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齿轮G6以与第一输入部件11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输入部件11连结,第七齿轮G7以与第三输入部件13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部件11与第三输入部件13经由第六齿轮G6和第七齿轮G7的齿轮对总是被连结,所以第一输入部件11与第三输入部件13之间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总是被连接。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齿轮G6形成为直径比第七齿轮G7的直径小。即、第六齿轮G6与第七齿轮G7的传动比被设定为将第一输入部件11的旋转减速并向第三输入部件13传递(换言之,将第三输入部件13的旋转加速并向第一输入部件11传递)。此外,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了各齿轮的分度圆。在图3中,省略了后述的第二齿轮G2以及第四齿轮G4的图示。
第一齿轮机构21还具备分别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第一齿轮G1相对于第二齿轮G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另外,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具备第一副轴31a、与第一齿轮G1啮合的第三齿轮G3、与第二齿轮G2啮合的第四齿轮G4、以及与第一副轴31a一体旋转并且与差动输入齿轮GD啮合的第五齿轮G5。第三齿轮G3相对于第四齿轮G4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另一方面,第五齿轮G5相对于第四齿轮G4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副轴31a相当于“副轴”。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齿轮G5形成为直径比差动输入齿轮GD的直径小。即、第五齿轮G5与差动输入齿轮GD的传动比被设定为将第一副轴31a的旋转减速并向差动齿轮装置6(具体而言,差动输入齿轮GD)传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齿轮G5形成为直径比第三齿轮G3的直径小且比第四齿轮G4的直径小。
第一切换机构SW1构成为对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经由第一齿轮G1和第三齿轮G3的齿轮对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经由第二齿轮G2和第四齿轮G4的齿轮对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以及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进行切换,从而切换两个第一传动状态和一个第一非传动状态。以下,将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经由第一齿轮G1和第三齿轮G3的齿轮对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下实现的第一传动状态设为“第一连结状态”。另外,将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经由第二齿轮G2和第四齿轮G4的齿轮对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下实现的第一传动状态设为“第二连结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G1以与第三输入部件13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第四齿轮G4以与第一副轴31a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副轴31a连结。而且,第一切换机构SW1构成为对将第二齿轮G2从第三输入部件13断开并且将第三齿轮G3与第一副轴31a连结的状态、将第二齿轮G2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并且将第三齿轮G3从第一副轴31a断开的状态、以及将第二齿轮G2从第三输入部件13断开并且将第三齿轮G3从第一副轴31a断开的状态进行切换。即、第二齿轮G2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选择性地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第三齿轮G3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选择性地与第一副轴31a连结。
在将第二齿轮G2从第三输入部件13断开并且将第三齿轮G3与第一副轴31a连结的状态下,成为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经由第一齿轮G1和第三齿轮G3的齿轮对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实现作为一方的第一传动状态的第一连结状态。另外,在将第二齿轮G2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并且将第三齿轮G3从第一副轴31a断开的状态下,成为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经由第二齿轮G2和第四齿轮G4的齿轮对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实现作为另一方的第一传动状态的第二连结状态。另外,在将第二齿轮G2从第三输入部件13断开并且将第三齿轮G3从第一副轴31a断开的状态下,成为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实现第一非传动状态。在第一连结状态下,第二齿轮G2被第三输入部件1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三输入部件13相对旋转,在第二连结状态下,第三齿轮G3被第一副轴31a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副轴31a相对旋转,在第一非传动状态下,第二齿轮G2被第三输入部件1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三输入部件13相对旋转,并且第三齿轮G3被第一副轴31a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副轴31a相对旋转。
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的转速比在第一连结状态下根据第一齿轮G1与第三齿轮G3的传动比来决定,在第二连结状态下,根据第二齿轮G2与第四齿轮G4的传动比来决定。而且,第一齿轮G1与第三齿轮G3的传动比被设定为不同于第二齿轮G2与第四齿轮G4的传动比。因此,使用第一切换机构SW1切换第一连结状态与第二连结状态,从而将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的转速比切换为不同的值。
将第三输入部件13的旋转速度相对于差动输入齿轮GD的旋转速度之比作为变速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连结状态下的变速比大于第二连结状态下的变速比的方式,设定第一齿轮G1与第三齿轮G3的传动比、以及第二齿轮G2与第四齿轮G4的传动比。因此,在第一连结状态下,形成低速档,在第二连结状态下,形成高速档。第一齿轮G1与第三齿轮G3的传动比、以及第二齿轮G2与第四齿轮G4的传动比被这样设定,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G1形成为直径比第二齿轮G2的直径小,第三齿轮G3形成为直径比第四齿轮G4的直径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G1形成为直径比第三齿轮G3的直径大。即、第一齿轮G1与第三齿轮G3的传动比被设定为将第三输入部件13的旋转加速并向第一副轴31a传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G2形成为直径比第四齿轮G4的直径大。即、第二齿轮G2与第四齿轮G4的传动比被设定为将第三输入部件13的旋转加速并向第一副轴31a传递。
第一切换机构SW1具备沿轴向L移动而切换第一传动状态与第一非传动状态的第一轴向移动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向移动部51沿轴向L移动,而对两个第一传动状态和一个第一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即、第一轴向移动部51沿轴向L移动,而对第一连结状态(一个第一传动状态)、第二连结状态(另一个第一传动状态)以及第一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第一轴向移动部51具备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以及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向移动部51具备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具体而言,后述的第一套筒部件SL1)、以及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具体而言,后述的第二套筒部件SL2)这双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向移动部51相当于“轴向移动部”,第一套筒部件SL1相当于“第一轴向移动部件”,第二套筒部件SL2相当于“第二轴向移动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机构SW1使用啮合式卡合装置(牙嵌式离合器)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机构SW1使用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第一啮合式卡合装置、以及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的第二啮合式卡合装置这两个啮合式卡合装置而构成。具体而言,第一切换机构SW1具备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第一套筒部件SL1、与第三输入部件13一体旋转的第一卡合部E1、以及与第二齿轮G2一体旋转的第二卡合部E2。第一套筒部件SL1、第一卡合部E1以及第二卡合部E2构成第一啮合式卡合装置。另外,第一切换机构SW1具备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第二套筒部件SL2、与第一副轴31a一体旋转的第三卡合部E3、以及与第三齿轮G3一体旋转的第四卡合部E4。第二套筒部件SL2、第三卡合部E3以及第四卡合部E4构成第二啮合式卡合装置。
第一套筒部件SL1的轴向L的位置通过能够沿轴向L移动地被壳体7支承的第一换挡拨叉F1(参照图2~图4)来切换。第一换挡拨叉F1在允许第一套筒部件SL1的旋转(绕第三轴A3的旋转)的状态下,以与第一套筒部件SL1一体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第一套筒部件SL1(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一套筒部件SL1的外周面的槽部)卡合。另外,第二套筒部件SL2的轴向L的位置通过能够沿轴向L移动地被壳体7支承的第二换挡拨叉F2(参照图2~图4)来切换。第二换挡拨叉F2在允许第二套筒部件SL2的旋转(绕第五轴A5的旋转)的状态下,以与第二套筒部件SL2一体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第二套筒部件SL2(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二套筒部件SL2的外周面的槽部)卡合。虽详细内容将在后述,但沿轴向L驱动第一轴向移动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套筒部件SL1以及第二套筒部件SL2)的第一驱动机构70(参照图3以及图4)使用第一换挡拨叉F1以及第二换挡拨叉F2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套筒部件SL1的内周面形成有内齿,在第一卡合部E1以及第二卡合部E2各自的外周面形成有外齿。第一套筒部件SL1在配置为外嵌于第一卡合部E1的状态下,以不能相对于第一卡合部E1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卡合部E1沿轴向L相对移动的方式,与第一卡合部E1连结。第一卡合部E1(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一卡合部E1的外齿)与第一套筒部件SL1(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一套筒部件SL1的内齿)卡合,而与第一套筒部件SL1的轴向L的位置无关。另一方面,第二卡合部E2(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二卡合部E2的外齿)根据第一套筒部件SL1的轴向L的位置,而选择性地与第一套筒部件SL1(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一套筒部件SL1的内齿)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套筒部件SL2的内周面形成有内齿,在第三卡合部E3以及第四卡合部E4各自的外周面形成有外齿。第二套筒部件SL2在配置为外嵌在第三卡合部E3的状态下,以不能相对于第三卡合部E3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第三卡合部E3沿轴向L相对移动的方式,与第三卡合部E3连结。第三卡合部E3(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三卡合部E3的外齿)与第二套筒部件SL2(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二套筒部件SL2的内齿)卡合,而与第二套筒部件SL2的轴向L的位置无关。另一方面,第四卡合部E4(具体而言,形成于第四卡合部E4的外齿)根据第二套筒部件SL2的轴向L的位置,而选择性地与第二套筒部件SL2(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二套筒部件SL2的内齿)卡合。
第一切换机构SW1构成为根据第一套筒部件SL1以及第二套筒部件SL2的轴向L的位置,对第一连结状态、第二连结状态以及第一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具体而言,在第一套筒部件SL1向与第一卡合部E1卡合且不与第二卡合部E2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例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一套筒部件SL1的位置)移动,并且第二套筒部件SL2向与第三卡合部E3卡合且不与第四卡合部E4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例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二套筒部件SL2的位置)移动了的状态下,实现第一非传动状态。另外,在第一套筒部件SL1向与第一卡合部E1以及第二卡合部E2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比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一套筒部件SL1的位置靠轴向第一侧L1的位置)移动,并且第二套筒部件SL2向与第三卡合部E3卡合且不与第四卡合部E4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例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二套筒部件SL2的位置,或者比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二套筒部件SL2的位置靠轴向第一侧L1的位置)移动了的状态下,实现第二连结状态。另外,在第一套筒部件SL1向与第一卡合部E1卡合且不与第二卡合部E2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例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一套筒部件SL1的位置)移动,并且第二套筒部件SL2向与第三卡合部E3以及第四卡合部E4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比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二套筒部件SL2的位置靠轴向第二侧L2的位置)移动了的状态下,实现第一连结状态。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输入部件13通过第一轴承B1、和相对于第一轴承B1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轴承B2,在轴向L的两处被支承于壳体7。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以及第七齿轮G7配置于第一轴承B1与第二轴承B2的轴向L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副轴31a通过第三轴承B3、和相对于第三轴承B3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的第四轴承B4,在轴向L的两处被支承于壳体7。第三齿轮G3、第四齿轮G4以及第五齿轮G5配置于第三轴承B3与第四轴承B4的轴向L之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轴承B4配置为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二轴承B2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齿轮G5相对于第三齿轮G3以及第四齿轮G4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即、轴向L上的供内燃机3配置的一侧)。由此,与第五齿轮G5相对于第三齿轮G3以及第四齿轮G4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的情况相比,容易靠近轴向第二侧L2来配置第五齿轮G5以及与其啮合的差动输入齿轮GD。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齿轮装置6(具体而言,差动壳体41)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以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转矩限制器8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将差动输入齿轮GD靠近轴向第二侧L2来配置,从而容易提高差动齿轮装置6与转矩限制器8各自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的比例,由此,容易实现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整体、或包含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以及转矩限制器8的单元整体的轴向L的尺寸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构成第一切换机构SW1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一套筒部件SL1、第一卡合部E1以及第二卡合部E2)相对于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位于轴向第二侧L2。而且,第七齿轮G7相对于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构成第一切换机构SW1的部件,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第一切换机构SW1(具体而言,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部分)以及第七齿轮G7配置为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五齿轮G5重叠。另一方面,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并构成第一切换机构SW1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二套筒部件SL2、第三卡合部E3以及第四卡合部E4)相对于第三齿轮G3以及第四齿轮G4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第一切换机构SW1(具体而言,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的部分)配置为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轴承B1重叠。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沿轴向L驱动第一轴向移动部51的第一驱动机构70。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驱动机构70具备第一驱动部71、转换部73以及第一连结部72。第一驱动部71沿着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亦即交叉方向X,使第一部件91往复移动。转换部73将第一部件91的沿着交叉方向X的往复运动转换为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第一连结部72以第一轴向移动部51伴随着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二部件92与第一轴向移动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72以第一套筒部件SL1伴随着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二部件92和第一套筒部件SL1,并且以第二套筒部件SL2伴随着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二部件92和第二套筒部件SL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机构70相当于“驱动机构”,第一驱动部71相当于“驱动部”,第一连结部72相当于“连结部”。
这样,第一驱动机构70构成为使第一部件91沿着交叉方向X往复移动,从而使第一轴向移动部51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交叉方向X是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例如,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所以能够根据交叉方向X相对于轴向L的交叉角,将第一驱动部71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一切换机构SW1的周边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配置第一驱动机构70。第一驱动机构70例如配置为在第一旋转电机1与内燃机3的轴向L之间,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与第一旋转电机1和内燃机3中的至少一方重叠。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交叉方向X被设定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沿着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齿轮(即、配置于第三轴A3上的齿轮)的外周和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周的至少一方。这里,交叉方向X在轴向观察下沿着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齿轮的外周是指在轴向观察下,与该齿轮的外周的第一部件91的移动区域(沿着交叉方向X的往复移动区域)最接近的部分的切线(例如,分度圆、齿顶圆或者齿底圆的切线)、与交叉方向X的交叉角小于设定角度。另外,交叉方向X在轴向观察下沿着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周是指在轴向观察下,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周的第一部件91的移动区域最接近的部分的切线(例如,分度圆、齿顶圆或者齿底圆的切线)、与交叉方向X的交叉角小于设定角度。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周能够设为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径(以第五轴A5为基准的径向的尺寸)最大的部分的外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齿轮G3是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径最大的部分。上述设定角度例如能够设为5度、10度、15度、20度等。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交叉方向X设定为在轴向观察下,沿着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齿轮的外周。而且,第一驱动部71配置于在轴向观察下,和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齿轮不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以及第七齿轮G7这三个齿轮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第一驱动部71配置于在轴向观察下,和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任一个齿轮都不重叠的位置(即、与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以及第七齿轮G7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71配置于在轴向观察下,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不重叠的位置(这里是与第三齿轮G3不重叠的位置)。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71具备第一电动马达M1、以及通过第一电动马达M1而旋转的第一旋转轴61。第一旋转轴61以能够绕沿着交叉方向X的轴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壳体7。第一旋转轴61是在外周形成有螺纹的螺纹轴,配置为沿着交叉方向X延伸。另外,第一部件91是在内周形成有螺纹的螺母,与第一旋转轴61旋合。因此,第一旋转轴61的绕沿着交叉方向X的轴的旋转运动被转换为第一部件91的沿着交叉方向X的直线运动。即、第一旋转轴61的旋转驱动力被转换为第一部件91的沿着交叉方向X的直线驱动力。第一驱动部71通过由第一电动马达M1使第一旋转轴61向双方向旋转,而使第一部件91沿着交叉方向X往复移动。在本例中,第一旋转轴61以及第一部件91构成滚珠丝杠机构,在第一旋转轴61与第一部件91之间夹装有滚珠(未图示)。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部73具备绕与轴向L以及交叉方向X双方交叉的摆动轴R摆动的杆部件74。杆部件74以能够绕摆动轴R摆动的方式被壳体7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轴R设为与轴向L以及交叉方向X双方正交的轴(假想轴)。如图4所示,将与摆动轴R交叉的两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杆部件74具备从摆动轴R向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延伸部74a、和从摆动轴R向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延伸部74b。在本实施方式中,交叉方向X被设定为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被设定为相互正交。
如图4所示,第一延伸部74a的与摆动轴R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称为“第一前端部”)与第一部件91连结,第二延伸部74b的与摆动轴R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称为“第二前端部”)与第二部件92连结。第一前端部与第一部件91以第一部件91的沿着交叉方向X的直线运动被转换为杆部件74的绕摆动轴R的旋转运动的方式被连结。另外,第二前端部与第二部件92以杆部件74的绕摆动轴R的旋转运动被转换为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直线运动的方式被连结。将杆部件74这样与第一部件91以及第二部件92连结,从而能够将从第一部件91对第一前端部作用的交叉方向X的推力通过杆部件74的绕摆动轴R的摆动而转换为轴向L的推力,并从第二前端部作用于第二部件92。由此,第一部件91的沿着交叉方向X的往复运动经由杆部件74转换为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此外,图3以及图4所示的转换部73的结构是一个例子,作为转换部73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72具备第一换挡拨叉F1、第二换挡拨叉F2、第一叉轴FS1。如图3所示,第一叉轴FS1配置于第九轴A9上。第九轴A9是与第三轴A3(第一套筒部件SL1的旋转轴心)以及第五轴A5(第二套筒部件SL2的旋转轴心)不同的轴(假想轴),与第三轴A3以及第五轴A5平行地配置。第一叉轴FS1以能够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被壳体7支承。而且,以第一叉轴FS1伴随着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二部件92和第一叉轴FS1。这里,第二部件92构成为经由施力部件76与第一叉轴FS1连结,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直线驱动力经由施力部件76向第一叉轴FS1传递。
第一换挡拨叉F1以及第二换挡拨叉F2与第一叉轴FS1连结。具体而言,以第一换挡拨叉F1伴随着第一叉轴FS1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一换挡拨叉F1与第一叉轴FS1。另外,以第二换挡拨叉F2伴随着第一叉轴FS1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二换挡拨叉F2与第一叉轴FS1。
第一叉轴FS1的轴向L的位置在用于实现第一连结状态的第一位置、用于实现第二连结状态的第二位置、以及用于实现第一非传动状态的第三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三位置是相对于第一位置位于轴向第一侧L1的位置,第二位置是相对于第三位置位于轴向第一侧L1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换挡拨叉F2以总是与第一叉轴FS1一体地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第一叉轴FS1连结。因此,第二换挡拨叉F2的轴向L的位置在与第一位置对应的位置(比图2所示的第二换挡拨叉F2的位置靠轴向第二侧L2的位置)、与第二位置对应的位置(比图2所示的第二换挡拨叉F2的位置靠轴向第一侧L1的位置)、以及与第三位置对应的位置(例如,图2所示的第二换挡拨叉F2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换挡拨叉F1与第一叉轴FS1连结,以便在第一叉轴FS1在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与第一叉轴FS1一体地沿轴向L移动,在第一叉轴FS1在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保持轴向L的位置。即、第一换挡拨叉F1的轴向L的位置伴随着第一叉轴FS1在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的移动,在与第二位置对应的位置(比图2所示的第一换挡拨叉F1的位置靠轴向第一侧L1的位置)、与第三位置对应的位置(例如,图2所示的第一换挡拨叉F1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而且,在第一叉轴FS1在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换挡拨叉F1的轴向L的位置被保持在与第三位置对应的位置。在图3以及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换挡拨叉F1在由被固定于壳体7的支承轴75引导的状态下,沿着轴向L移动。此外,图3以及图4所示的第一连结部72的结构是一个例子,作为第一连结部72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在第三齿轮G3的旋转速度被控制为与第一副轴31a的旋转速度一致(即、同步)的状态下,进行从第一非传动状态向第一连结状态的切换,在第三输入部件13的旋转速度被控制为与第二齿轮G2的旋转速度一致的状态下,进行从第一非传动状态向第二连结状态的切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切换机构SW1没有设置同步机构。
如图1所示,第二齿轮机构22具备与第二输入部件12同轴配置的第八齿轮G8。另外,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具备第二副轴32a、与第八齿轮G8啮合的第九齿轮G9、以及与第二副轴32a一体旋转并且与差动输入齿轮GD啮合的第十齿轮G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八齿轮G8形成为直径比第九齿轮G9的直径小。即、第八齿轮G8与第九齿轮G9的传动比被设定为将第二输入部件12的旋转减速并向第二副轴32a传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十齿轮G10形成为直径比差动输入齿轮GD的直径小。即、第十齿轮G10与差动输入齿轮GD的传动比被设定为将第二副轴32a的旋转减速并向差动齿轮装置6(具体而言,差动输入齿轮GD)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九齿轮G9形成为直径比第十齿轮G10的直径大。
第二切换机构SW2构成为对在第二输入部件12与第二副轴32a之间经由第八齿轮G8和第九齿轮G9的齿轮对来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以及在第二输入部件12与第二副轴32a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进行切换,从而对第二传动状态与第二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八齿轮G8以与第二输入部件12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输入部件12连结。而且,第二切换机构SW2构成为对将第九齿轮G9与第二副轴32a连结的状态、和将第九齿轮G9从第二副轴32a断开的状态进行切换。即、第九齿轮G9通过第二切换机构SW2选择性地与第二副轴32a连结。在第九齿轮G9与第二副轴32a连结的状态下,成为在第二输入部件12与第二副轴32a之间经由第八齿轮G8和第九齿轮G9的齿轮对来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实现第二传动状态。另外,在第九齿轮G9从第二副轴32a断开的状态下,成为在第二输入部件12与第二副轴32a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实现第二非传动状态。此外,在第九齿轮G9从第二副轴32a断开的状态下,第九齿轮G9以能够相对于第二副轴32a相对旋转的方式被第二副轴32a支承。
第二切换机构SW2具备沿轴向L移动而对第二传动状态与第二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第二轴向移动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向移动部52具备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具体而言,后述的第三套筒部件SL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切换机构SW2使用啮合式卡合装置(牙嵌式离合器)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切换机构SW2使用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同轴配置的啮合式卡合装置而构成。具体而言,第二切换机构SW2具备与第二副轴32a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第三套筒部件SL3、与第二副轴32a一体旋转的第五卡合部E5、以及与第九齿轮G9一体旋转的第六卡合部E6。第三套筒部件SL3、第五卡合部E5以及第六卡合部E6构成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同轴配置的啮合式卡合装置。
第三套筒部件SL3的轴向L的位置通过以能够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被壳体7支承的第三换挡拨叉F3(参照图2以及图3)来切换。第三换挡拨叉F3以在允许第三套筒部件SL3的旋转(绕第六轴A6的旋转)的状态下与第三套筒部件SL3一体地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第三套筒部件SL3(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三套筒部件SL3的外周面的槽部)卡合。虽详细内容将在后述,但沿轴向L驱动第二轴向移动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三套筒部件SL3)的第二驱动机构80(参照图3)使用第三换挡拨叉F3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套筒部件SL3的内周面形成有内齿,在第五卡合部E5以及第六卡合部E6各自的外周面形成有外齿。第三套筒部件SL3在配置为外嵌于第五卡合部E5的状态下,以相对于第五卡合部E5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第五卡合部E5沿轴向L相对移动的方式,与第五卡合部E5连结。第五卡合部E5(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五卡合部E5的外齿)与第三套筒部件SL3(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三套筒部件SL3的内齿)卡合,而与第三套筒部件SL3的轴向L的位置无关。另一方面,第六卡合部E6(具体而言,形成于第六卡合部E6的外齿)根据第三套筒部件SL3的轴向L的位置,选择性地与第三套筒部件SL3(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三套筒部件SL3的内齿)卡合。
第二切换机构SW2构成为根据第三套筒部件SL3的轴向L的位置,对第二传动状态和第二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具体而言,在第三套筒部件SL3向与第五卡合部E5卡合且没有与第六卡合部E6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例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三套筒部件SL3的位置)移动了的状态下,实现第二非传动状态。另外,在第三套筒部件SL3向与第五卡合部E5以及第六卡合部E6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比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三套筒部件SL3的位置靠轴向第一侧L1的位置)移动了的状态下,实现第二传动状态。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切换机构SW2相对于差动输入齿轮GD在轴向第二侧L2,以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差动壳体41重叠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三套筒部件SL3、第五卡合部E5以及第六卡合部E6相对于差动输入齿轮GD在轴向第二侧L2,以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差动壳体41重叠的方式配置。这里,第二切换机构SW2(具体而言,第三套筒部件SL3、第五卡合部E5以及第六卡合部E6)相对于差动齿轮机构40的轴向L的中央部40a在轴向第二侧L2,以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差动壳体41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九齿轮G9相对于第十齿轮G10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即、相对于差动输入齿轮GD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这里,第九齿轮G9相对于差动齿轮机构40的轴向L的中央部40a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而且,第二切换机构SW2相对于第九齿轮G9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具体而言,第六卡合部E6相对于第九齿轮G9(具体而言,在第九齿轮G9的外周部形成有齿部的主体部)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第五卡合部E5相对于第六卡合部E6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入部件12通过第五轴承B5、和相对于第五轴承B5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的第六轴承B6,在轴向L的两处被支承于壳体7。第八齿轮G8配置于第五轴承B5与第六轴承B6的轴向L之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切换机构SW2配置为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六轴承B6重叠。这里,第三套筒部件SL3以及第五卡合部E5配置为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六轴承B6重叠。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沿轴向L驱动第二轴向移动部52的第二驱动机构80。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机构80具备第二驱动部81和第二连结部82。第二驱动部81沿着轴向L使第三部件93往复移动。第二连结部82以第二轴向移动部52伴随着第三部件93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移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三部件93与第二轴向移动部5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机构80构成为使第三部件93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从而使第二轴向移动部52(具体而言,第三套筒部件SL3)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二输入部件12、差动齿轮装置6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分开配置于相互平行的三个轴(具体而言,第二轴A2、第四轴A4以及第六轴A6)。这里,如图3所示,将包含第四轴A4和第六轴A6的假想平面设为第一平面P1,将与第一平面P1平行的面且与差动齿轮装置6的外周相切的假想平面设为第二平面P2。另外,将与第一平面P1正交且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周相切的两个假想平面设为第三平面P3以及第四平面P4。另外,将与差动齿轮装置6的外周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周双方相切的假想平面设为第五平面P5。
第二平面P2以及第五平面P5能够定义为与差动齿轮装置6的外径(以第四轴A4为基准的径向的尺寸)最大的部分的外周相切。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输入齿轮GD是差动齿轮装置6的外径最大的部分,如图3所示,将第二平面P2以及第五平面P5定义为与差动输入齿轮GD的外周相切(具体而言,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与差动输入齿轮GD的分度圆相切)。此外,也可以将第二平面P2以及第五平面P5定义为在轴向观察下与差动输入齿轮GD的分度圆以外的圆(齿顶圆、齿底圆等)相切。
另外,第三平面P3、第四平面P4以及第五平面P5能够定义为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径(以第六轴A6为基准的径向的尺寸)最大的部分的外周相切。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九齿轮G9是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径最大的部分,如图3所示,将第三平面P3、第四平面P4以及第五平面P5定义为与第九齿轮G9的外周相切(具体而言,在轴向观察下与第九齿轮G9的分度圆相切)。此外,也可以将第三平面P3、第四平面P4以及第五平面P5定义为在轴向观察下与第九齿轮G9的分度圆以外的圆(齿顶圆、齿底圆等)相切。
将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与第一平面P1平行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D3,将轴向观察下与第三方向D3正交的方向设为第四方向D4,与第一平面P1平行的面且与差动齿轮装置6的外周相切的假想平面(即、能够成为第二平面P2的面)相对于第一平面P1存在于第四方向D4的两侧。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A1、第二轴A2、第三轴A3以及第五轴A5相对于第一平面P1配置于同一侧(第四方向D4的同一侧),以相对于第一平面P1配置在与供上述各轴(A1、A2、A3、A5)配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第四方向D4的相反侧)的方式,定义第二平面P2。即、以上述各轴与第二平面P2相对于第一平面P1分开配置于第四方向D4的两侧的方式,来定义第二平面P2。此外,也可以设为第一轴A1、第二轴A2、第三轴A3以及第五轴A5中的至少任一个轴(例如第二轴A2)相对于第一平面P1配置在与第二平面P2相同的一侧(第四方向D4的同一侧)的结构。
另外,与差动齿轮装置6的外周以及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周双方相切的假想平面(即、能够成为第五平面P5的面)存在两个。如图3所示,在轴向观察下,将由差动齿轮装置6的外周(这里是差动输入齿轮GD的外周)、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周(这里是第九齿轮G9的外周)以及第五平面P5围起的空间作为对象空间S,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对象空间S和第二平面P2相对于第一平面P1配置于同一侧(第四方向D4的同一侧)的方式,定义第五平面P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一平面P1正交且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周相切的两个假想平面中的、距第四轴A4的距离(沿着第三方向D3的距离)长的一方设为第三平面P3。
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齿轮装置6形成为直径比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直径大。具体而言,差动输入齿轮GD形成为直径比第九齿轮G9以及第十齿轮G10中的形成为大径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九齿轮G9)的直径大。因此,如图3所示,在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周(这里是第九齿轮G9的外周)与第二平面P2之间形成有能够配置对装置整体的轴向观察下的尺寸的大型化不产生大的影响的部件的空间(以下成为“特定空间”)。具体而言,在轴向观察下,由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周(这里是第九齿轮G9的外周)、差动齿轮装置6的外周(这里是差动输入齿轮GD的外周)、第二平面P2以及第三平面P3围起的空间成为特定空间。在该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第三套筒部件SL3不与第二输入部件12同轴而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同轴配置,所以容易作为第二驱动机构80的配置空间来利用该特定空间。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二驱动机构80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配置于第一平面P1与第二平面P2之间且不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以及差动齿轮装置6中的任一个重叠的位置(这里是不与第九齿轮G9以及差动输入齿轮GD的任一个重叠的位置,以下相同)。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驱动机构80中的除了第三换挡拨叉F3的部分的整体或大部分在轴向观察下,配置于第一平面P1与第二平面P2之间且不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以及差动齿轮装置6中的任一个重叠的位置。另外,第二驱动机构80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配置于第三平面P3以及第四平面P4之间且不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以及差动齿轮装置6中的任一个重叠的位置。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驱动机构80的整体或大部分在轴向观察下,配置于第三平面P3以及第四平面P4之间且不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以及差动齿轮装置6中的任一个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机构80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还配置于对象空间S(如上所述,在轴向观察下由差动齿轮装置6的外周、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的外周以及第五平面P5围起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机构80具备第二电动马达M2、第二旋转轴62、第三部件93、连结部件83以及第二叉轴FS2,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电动马达M2的一部分、第三部件93的一部分以及连结部件83的一部分在轴向观察下配置于对象空间S。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换挡拨叉F3与配置于第七轴A7上的第二叉轴FS2连结。第七轴A7是与第六轴A6不同的轴(假想轴),与第六轴A6平行地配置。第二叉轴FS2以能够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被壳体7支承。而且,第二驱动机构80构成为利用驱动力源(这里是第二电动马达M2)的驱动力使第二叉轴FS2沿轴向L移动,从而使与第二叉轴FS2连结的第三换挡拨叉F3沿轴向L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换挡拨叉F3以与第二叉轴FS2一体地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第二叉轴FS2连结。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七轴A7在轴向观察下,配置于第一平面P1与第二平面P2之间且第三平面P3与第四平面P4之间并且不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以及差动齿轮装置6中的任一个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动马达M2以及通过第二电动马达M2而旋转的第二旋转轴62配置在与第七轴A7不同的轴(假想轴)亦即第八轴A8上。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八轴A8与第七轴A7平行地配置。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八轴A8在轴向观察下,配置在第一平面P1与第二平面P2之间且第三平面P3与第四平面P4之间并且不与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以及差动齿轮装置6中的任一个重叠的位置。而且,第二驱动机构80构成为将第二旋转轴62的绕第八轴A8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二叉轴FS2的沿着轴向L的直线运动,从而使第二叉轴FS2沿轴向L移动。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旋转轴62是在外周形成有螺纹的螺纹轴,第三部件93是与第二旋转轴62旋合的螺母。因此,第二旋转轴62的绕第八轴A8的旋转运动被转换为第三部件93的沿着第八轴A8的直线运动(这里是沿着轴向L的直线运动)。在本例中,上述第二旋转轴62以及第三部件93构成滚珠丝杠机构,在第二旋转轴62和第三部件93之间夹装有滚珠(未图示)。而且,第三部件93的直线驱动力(直线运动力)经由连结第三部件93与第二叉轴FS2的连结部件83而被向第二叉轴FS2传递,从而第二叉轴FS2沿着轴向L移动。虽省略了详细内容,但连结部件83以与第三部件93一体地沿着第八轴A8移动的方式,与第三部件93连结。而且,连结部件83构成为经由施力部件(未图示)与第二叉轴FS2连结,将与第三部件93一体移动的连结部件83的直线驱动力经由该施力部件向第二叉轴FS2传递。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三部件93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第二驱动部81具备第二电动马达M2以及第二旋转轴62。另外,以第二轴向移动部52伴随着第三部件93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移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三部件93与第二轴向移动部52的第二连结部82具备连结部件83、第二叉轴FS2以及第三换挡拨叉F3。此外,将图3所示的运动转换机构(将第二旋转轴62的绕第八轴A8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二叉轴FS2的沿着轴向L的直线运动的机构)是一个例子,作为运动转换机构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在将第九齿轮G9的旋转速度控制为与第二副轴32a的旋转速度一致(即、同步)的状态下,进行从第二非传动状态向第二传动状态的切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切换机构SW2没有设置同步机构。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图5以及图6)来说明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没有特别明确记载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轴向移动部51具备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具体而言,是第一套筒部件SL1)。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一轴向移动部51不具备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具体而言,是第二套筒部件SL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机构SW1使用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啮合式卡合装置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齿轮G3以及第四齿轮G4以与第一副轴31a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副轴31a连结。而且,第一切换机构SW1构成为对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中的第一齿轮G1仅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的状态、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中的第二齿轮G2仅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的状态、以及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双方从第三输入部件13断开的状态进行切换。即、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选择性地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
在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中的第一齿轮G1仅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的状态下,成为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经由第一齿轮G1和第三齿轮G3的齿轮对来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实现作为一方的第一传动状态的第一连结状态。另外,在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中的第二齿轮G2仅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的状态下,成为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经由第二齿轮G2和第四齿轮G4的齿轮对来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实现作为另一方的第一传动状态的第二连结状态。另外,在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双方从第三输入部件13断开的状态下,实现第一非传动状态。在第一连结状态下,第二齿轮G2以能够相对于第三输入部件13相对旋转的方式被第三输入部件13支承,在第二连结状态下,第一齿轮G1以能够相对于第三输入部件13相对旋转的方式被第三输入部件13支承,在第一非传动状态下,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以能够相对于第三输入部件13相对旋转的方式被第三输入部件13支承。
第一切换机构SW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具备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第一套筒部件SL1、与第三输入部件13一体旋转的第一卡合部E1、以及与第二齿轮G2一体旋转的第二卡合部E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机构SW1还具备与第一齿轮G1一体旋转的第七卡合部E7。在第七卡合部E7的外周面形成有外齿,第七卡合部E7(具体而言,是形成于第七卡合部E7的外齿)根据第一套筒部件SL1的轴向L的位置,选择性地与第一套筒部件SL1(具体而言,为形成于第一套筒部件SL1的内齿)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齿轮G3以与第一副轴31a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副轴31a连结,所以第一切换机构SW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不具备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第二套筒部件SL2、与第一副轴31a一体旋转的第三卡合部E3以及与第三齿轮G3一体旋转的第四卡合部E4。
第一切换机构SW1构成为根据第一套筒部件SL1的轴向L的位置,对第一连结状态、第二连结状态以及第一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具体而言,在第一套筒部件SL1向与第一卡合部E1卡合且不与第二卡合部E2以及第七卡合部E7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例如,图5以及图6所示的第一套筒部件SL1的位置)移动了的状态下,实现第一非传动状态。另外,在第一套筒部件SL1向与第一卡合部E1以及第二卡合部E2卡合且不与第七卡合部E7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比图5以及图6所示的第一套筒部件SL1的位置靠轴向第二侧L2的位置)移动了的状态下,实现第二连结状态。另外,在第一套筒部件SL1向与第一卡合部E1以及第七卡合部E7卡合且不与第二卡合部E2卡合的轴向L的位置(比图5以及图6所示的第一套筒部件SL1的位置靠轴向第一侧L1的位置)移动了的状态下,实现第一连结状态。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E2相对于第二齿轮G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第七卡合部E7相对于第二卡合部E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且相对于第一齿轮G1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而且,第一卡合部E1配置在第二卡合部E2与第七卡合部E7的轴向L之间。因此,第一卡合部E1、第二卡合部E2以及第七卡合部E7配置在第一齿轮G1与第二齿轮G2的轴向L之间。另外,第一套筒部件SL1也配置于第一齿轮G1与第二齿轮G2的轴向L之间。
这样,第一切换机构SW1配置于第一齿轮G1与第二齿轮G2的轴向L之间。具体而言,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即、第三轴A3上)配置并构成第一切换机构SW1的部件(这里是第一套筒部件SL1、第一卡合部E1、第二卡合部E2以及第七卡合部E7)配置在第一齿轮G1与第二齿轮G2的轴向L之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机构SW1配置在第一齿轮G1与第二齿轮G2的轴向L之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齿轮G5配置在与第一齿轮G1啮合的第三齿轮G3、和与第二齿轮G2啮合的第四齿轮G4的轴向L之间。由此,如图5以及图6所示,能够将第一切换机构SW1配置为轴向L的配置区域不与第五齿轮G5重叠。即、能够有效地利用相对于第五齿轮G5形成于径向外侧(以第五轴A5为基准的径向的外侧)的空间,来配置第一切换机构SW1。而且,由于将与差动输入齿轮GD啮合的第五齿轮G5配置于第三齿轮G3与第四齿轮G4的轴向L之间,所以与第五齿轮G5相对于第三齿轮G3以及第四齿轮G4配置于轴向L的一侧(例如轴向第二侧L2)的情况相比,容易以提高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切换机构SW1重叠的比例的方式配置差动齿轮装置6,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轴向L的尺寸的小型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轴承B3配置为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一轴承B1重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齿轮G7相对于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即、轴向L的与供内燃机3配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由此,与第七齿轮G7相对于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的情况相比,容易靠近轴向第二侧L2配置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由此容易靠近轴向第二侧L2配置第五齿轮G5以及与其啮合的差动输入齿轮GD。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差动齿轮装置6(具体而言,差动壳体41)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配置为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转矩限制器8重叠。因此,靠近轴向第二侧L2配置差动输入齿轮GD,从而容易提高差动齿轮装置6和转矩限制器8的各自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的比例,由此,容易实现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整体或包含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以及转矩限制器8的单元整体的轴向L的尺寸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输入齿轮GD相对于差动齿轮机构40的轴向L的中央部40a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41的配置于上述中央部40a的部分与差动壳体41的比差动输入齿轮GD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相比,径向(以第四轴A4为基准的径向)的尺寸形成得较大。而且,形成为直径比第四齿轮G4的直径大的第三齿轮G3相对于第五齿轮G5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即、相对于差动输入齿轮GD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这样配置差动输入齿轮GD以及第三齿轮G3,从而容易将第三齿轮G3配置于在轴向L上远离差动齿轮装置6的径向尺寸容易变大的中央部40a的位置,其结果是,避免第三齿轮G3以及第四齿轮G4与差动齿轮装置6的干涉,并且容易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将供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配置的第五轴A5与供差动齿轮装置6配置的第四轴A4接近配置。
虽省略详细内容,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使用具备第一驱动部71、转换部73以及第一连结部72的第一驱动机构70。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72仅具备第一换挡拨叉F1以及第二换挡拨叉F2中的第一换挡拨叉F1,第一连结部72以第一套筒部件SL1伴随着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二部件92与第一套筒部件SL1。例如,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换挡拨叉F2相同,能够设为第一换挡拨叉F1与第一叉轴FS1连结的结构。具体而言,能够设为第一换挡拨叉F1以总是与第一叉轴FS1一体地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第一叉轴FS1连结的结构。
〔其它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交叉方向X被设定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沿着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齿轮的外周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是交叉方向X被设定为在轴向观察下,沿着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周的结构,或是交叉方向X被设定为在轴向观察下,沿着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齿轮的外周和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周双方的结构(即、设为交叉方向X被设定为在轴向观察下,沿着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齿轮的外周,且交叉方向X被设定为在轴向观察下,沿着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交叉方向X被设定为在轴向观察下,既不沿着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齿轮的外周也不沿着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周的结构。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驱动部71利用第一电动马达M1使第一旋转轴61旋转,从而沿着交叉方向X使第一部件91往复移动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驱动部71利用线性马达或者螺线管等产生的推力,沿着交叉方向X使第一部件91往复移动的结构。即、作为第一驱动机构70也可以使用与电动促动器不同种类的促动器(例如液压促动器、螺线管促动器等)。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第二驱动部81利用第二电动马达M2使第二旋转轴62旋转,从而沿着轴向L使第三部件93往复移动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第二驱动部81利用线性马达或者螺线管等产生的推力,沿着轴向L使第三部件93往复移动的结构。即、作为第二驱动机构80也可以使用与电动促动器不同种类的促动器(例如,液压促动器、螺线管促动器等)。在这样使用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的第二驱动部81的情况下等,也可以设为第二驱动部81在第七轴A7上使第三部件93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结构。
(4)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齿轮G1以与第三输入部件13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第四齿轮G4以与第一副轴31a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副轴31a连结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是第二齿轮G2以与第三输入部件13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第三齿轮G3以与第一副轴31a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副轴31a连结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一齿轮G1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选择性地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第四齿轮G4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选择性地与第一副轴31a连结。
(5)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第三齿轮G3以及第四齿轮G4以与第一副轴31a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副轴31a连结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以与第三输入部件13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三输入部件13连结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三齿轮G3以及第四齿轮G4通过第一切换机构SW1选择性地与第一副轴31a连结。而且,在该情况下,第一轴向移动部51具备与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而不具备与第三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切换机构SW1对两个第一传动状态和一个第一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一切换机构SW1对一个第一传动状态和一个第一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结构。具体而言,也可以是仅设置第一齿轮G1和第三齿轮G3的齿轮对、以及第二齿轮G2和第四齿轮G4的齿轮对中的一个齿轮对,第一切换机构SW1对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经由该一个齿轮对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以及在第三输入部件13与第一副轴31a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进行切换的结构。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第八齿轮G8以与第二输入部件12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输入部件12连结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九齿轮G9以与第二副轴32a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副轴32a连结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八齿轮G8通过第二切换机构SW2选择性地与第二输入部件12连结。而且,在该情况下,第二轴向移动部52具备与第二输入部件12同轴配置并沿轴向L移动的部件。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将第二切换机构SW2设置于第二齿轮机构22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是不将第二切换机构SW2设置于第二齿轮机构22,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总是被连接的结构。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第二齿轮机构22经由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驱动连结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二齿轮机构22不经由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而驱动连结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第八齿轮G8配置为与差动输入齿轮GD啮合的结构。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使用啮合式卡合装置来构成第一切换机构SW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使用摩擦卡合装置来构成第一切换机构SW1。在该情况下,第一轴向移动部51具备按压摩擦板的按压部件(活塞、压板等)。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使用啮合式卡合装置来构成第二切换机构SW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使用摩擦卡合装置构成第二切换机构SW2。在该情况下,第二轴向移动部52具备按压摩擦板的按压部件(活塞、压板等)。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第一输入部件11、第二输入部件12以及第二齿轮机构22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不具备第一输入部件11的结构,也可以是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不具备第二输入部件12以及第二齿轮机构22的结构,或也可以是组合它们的结构。
(12)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包含作为其它实施方式说明的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关于其它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不过是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本实施方式的汇总〕
以下,对上述说明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具备:与内燃机(3)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13);具备差动输入齿轮(GD),将上述差动输入齿轮(GD)的旋转分别向与车轮(4)驱动连结的一对输出部件(5)分配的差动齿轮装置(6);以及经由反转齿轮机构(31)驱动连结上述输入部件(13)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GD)的齿轮机构(21),对在上述输入部件(13)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传递驱动力的传动状态、和在上述输入部件(13)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SW1)被设置于上述齿轮机构(21),上述切换机构(SW1)具备沿轴向(L)移动而对上述传动状态与上述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轴向移动部(51),上述轴向移动部(51)具备与上述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L)移动的部件(SL1)、以及与上述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L)移动的部件(SL2)中的至少一方,沿上述轴向(L)驱动上述轴向移动部(51)的驱动机构(70)具备:沿着与上述轴向(L)交叉的方向亦即交叉方向(X)使第一部件(91)往复移动的驱动部(71);将上述第一部件(91)的沿着上述交叉方向(X)的往复运动转换为第二部件(92)的沿着上述轴向(L)的往复运动的转换部(73);以及以上述轴向移动部(51)伴随着上述第二部件(92)的沿着上述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上述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上述第二部件(92)与上述轴向移动部(51)的连结部(72)。
根据该结构,沿轴向(L)驱动轴向移动部(51)的驱动机构(70)具备:沿着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亦即交叉方向(X)使第一部件(91)往复移动的驱动部(71);将第一部件(91)的沿着交叉方向(X)的往复运动转换为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的转换部(73);以及以轴向移动部(51)伴随着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二部件(92)与轴向移动部(51)的连结部(72)。与这样的结构不同,在驱动机构(70)不具备转换部(73)的情况下,例如成为第一部件(91)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结构,存在驱动部(71)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变大的担忧。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能够根据交叉方向(X)相对于轴向(L)的交叉角,将驱动部(71)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切换机构(SW1)的周边的装置(100)的轴向(L)尺寸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配置驱动机构(70)。
这里,优选上述交叉方向(X)被设定为在沿着上述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沿着与上述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齿轮(G1、G2、G7)的外周和上述反转齿轮机构(31)的外周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使第一部件(91)沿着交叉方向(X)往复移动的驱动部(71)配置在与轴向移动部(51)具备的部件(SL1、SL2)同轴配置的齿轮中的至少任一个的周围的空间,以便在轴向观察下驱动部(71)相对于周边部件不突出很多。因此,容易将轴向观察下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形状设为向车辆的搭载性良好的形状。
另外,优选上述转换部(73)具备绕与上述轴向(L)以及上述交叉方向(X)双方交叉的摆动轴(R)摆动的杆部件(74),将与上述摆动轴(R)交叉的两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上述杆部件(74)具备从上述摆动轴(R)向上述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延伸部(74a)、和从上述摆动轴(R)向上述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延伸部(74b),上述第一延伸部(74a)的与上述摆动轴(R)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一部件(91)连结,上述第二延伸部(74b)的与上述摆动轴(R)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部件(92)连结。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杆部件(74)的摆动轴(R)的摆动将相对于第一延伸部(74a)的与摆动轴(R)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第一部件(91)作用的交叉方向(X)的推力转换为轴向(L)的推力,并从第二延伸部(74b)的与摆动轴(R)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作用于第二部件(92)。因此,能够适当地实现将第一部件(91)的沿着交叉方向(X)的往复运动转换为第二部件(92)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运动的转换部(73)。
另外,优选上述轴向移动部(51)具备:与上述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L)移动的部件亦即第一轴向移动部件(SL1)、以及与上述反转齿轮机构(31)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L)移动的部件亦即第二轴向移动部件(SL2),上述连结部(72)以上述第一轴向移动部件(SL1)伴随着上述第二部件(92)的沿着上述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上述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上述第二部件(92)与上述第一轴向移动部件(SL1),并且以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件(SL2)伴随着上述第二部件(92)的沿着上述轴向(L)的往复运动而沿着上述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上述第二部件(92)与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件(SL2)。
根据该结构,与分别设置使第一轴向移动部件(SL1)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连结部(72)、和使第二轴向移动部件(SL2)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连结部(72)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驱动机构(70)的小型化。因此,容易抑制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的大型化并且容易配置驱动机构(70)。
另外,优选上述齿轮机构(21)具备分别与上述输入部件(13)同轴配置的第一齿轮(G1)以及第二齿轮(G2),上述反转齿轮机构(31)具备:副轴(31a)、与上述第一齿轮(G1)啮合的第三齿轮(G3)、与上述第二齿轮(G2)啮合的第四齿轮(G4)、以及与上述副轴(31a)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GD)啮合的第五齿轮(G5),上述第一齿轮(G1)与上述第三齿轮(G3)的传动比和上述第二齿轮(G2)与上述第四齿轮(G4)的传动比不同,上述切换机构(SW1)构成为对在上述输入部件(13)与上述副轴(31a)之间经由上述第一齿轮(G1)和上述第三齿轮(G3)的齿轮对来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在上述输入部件(13)与上述副轴(31a)之间经由上述第二齿轮(G2)和上述第四齿轮(G4)的齿轮对来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以及在上述输入部件(13)与上述副轴(31a)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进行切换,从而对两个上述传动状态和一个上述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该结构,通过切换机构(SW1)在两个传动状态之间切换输入部件(13)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状态,从而能够切换输入部件(13)与输出部件(5)之间的变速比。因此,与固定输入部件(13)与输出部件(5)之间的变速比的情况相比,容易以从燃料消耗率的观点来看有利的旋转速度使内燃机(3)运转,能够实现能量效率的提高。
另外,优选将上述输入部件(13)作为第三输入部件(13),将上述齿轮机构(21)作为第一齿轮机构(21),具备与第一旋转电机(1)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入部件(11)、与第二旋转电机(2)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入部件(12)、以及第二齿轮机构(22),上述第一齿轮机构(21)驱动连结上述第一输入部件(11)与上述第三输入部件(13),上述第二齿轮机构(22)驱动连结上述第二输入部件(12)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GD)。
根据该结构,通过切换机构(SW1将第三输入部件(13)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切换为非传动状态,从而在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能够实现电动行驶模式以及串联模式。另外,通过切换机构(SW1)将第三输入部件(13)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切换为传动状态,从而在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能够实现并联模式。
如上述那样,优选在具备与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驱动连结的上述第一输入部件(11)的结构中,上述驱动机构(70)配置为在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与上述内燃机(3)的上述轴向(L)之间,在沿着上述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与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和上述内燃机(3)中的至少一方重叠。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能够抑制切换机构(SW1)的周边的装置(100)的轴向(L)尺寸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配置驱动机构(70)。因此,如本结构那样,在驱动机构(70)配置为在第一旋转电机(1)与内燃机(3)的轴向(L)之间,在轴向观察下与第一旋转电机(1)和内燃机(3)中的至少一方重叠的情况下,能够将对第一旋转电机(1)、内燃机(3)的轴向(L)的配置位置造成的影响抑制得较小并且能够配置驱动机构(70)。
另外,优选上述第三输入部件(13)以及上述反转齿轮机构(31)配置为在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与上述内燃机(3)的上述轴向(L)之间,在沿着上述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与上述第一旋转电机(1)和上述内燃机(3)中的至少一方重叠。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能够抑制切换机构(SW1)的周边(即第三输入部件(13)、反转齿轮机构(31)的周边)的装置(100)的轴向(L)尺寸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配置驱动机构(70)。因此,如本结构那样,在第三输入部件(13)以及反转齿轮机构(31)配置为在第一旋转电机(1)与内燃机(3)的轴向(L)之间,在轴向观察下与第一旋转电机(1)和内燃机(3)中的至少一方重叠的情况下,能够将对第一旋转电机(1)、内燃机(3)的轴向(L)的配置位置造成的影响抑制得较小并且能够配置驱动机构(70)。
另外,将上述切换机构(SW1)作为第一切换机构(SW1),将上述传动状态设为第一传动状态,将上述非传动状态设为第一非传动状态,将上述轴向移动部(51)作为第一轴向移动部(51),将上述驱动机构(70)作为第一驱动机构(70),将上述驱动部(71)作为第一驱动部(71),将上述连结部(72)作为第一连结部(72),对在上述第二输入部件(12)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传递驱动力的第二传动状态、以及在上述第二输入部件(12)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第二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第二切换机构(SW2)被设置于上述第二齿轮机构(22),上述第二切换机构(SW2)具备沿上述轴向(L)移动而对上述第二传动状态与上述第二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第二轴向移动部(52),沿上述轴向(L)驱动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52)的第二驱动机构(80)具备:沿着上述轴向(L)使第三部件(93)往复移动的第二驱动部(81);以及以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52)伴随着上述第三部件(93)的沿着上述轴向(L)的往复移动而沿着上述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上述第三部件(93)与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52)的第二连结部(82)。
根据该结构,在车用驱动传递装置(100)中实现并联模式的情况下,将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状态通过第二切换机构(SW2)从第二传动状态切换为第二非传动状态,从而能够将第二旋转电机(2)从差动输入齿轮(GD)断开。因此,在并联模式中在使第二旋转电机(2)停止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第二旋转电机(2)的带动旋转。这样的第二传动状态与第二非传动状态的切换通过第二切换机构(SW2)具备的第二轴向移动部(52)沿轴向(L)移动来进行。
而且,在本结构中,沿轴向(L)驱动第二轴向移动部(52)的第二驱动机构(80)具备:沿着轴向(L)使第三部件(93)往复移动的第二驱动部(81);以及以第二轴向移动部(52)伴随着第三部件(93)的沿着轴向(L)的往复移动而沿着轴向(L)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第三部件(93)与第二轴向移动部(52)的第二连结部(82)。即、在第二驱动机构(80)没有设置相当于第一驱动机构(70)的转换部(73)的结构,第三部件(93)不沿与轴向(L)交叉的方向而沿轴向(L)往复移动。因此,根据本结构,能够实现第二驱动机构(80)的简化,并且能够抑制轴向观察下的装置(100)的尺寸的大型化并且能够配置第二驱动机构(80)。
另外,优选将上述反转齿轮机构(31)作为第一反转齿轮机构(31),上述第二齿轮机构(22)经由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驱动连结上述第二输入部件(12)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GD)。
根据该结构,与第二齿轮机构(22)不经由第二反转齿轮机构(32)而驱动连结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的情况相比,容易避免差动输入齿轮(GD)的直径变得过大或与第二输入部件(12)同轴配置的齿轮(G8)的直径变得过小并且容易将第二输入部件(12)与差动输入齿轮(GD)之间的变速比设为所希望的值。
本发明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只要实现上述各效果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第一旋转电机,2:第二旋转电机,3:内燃机,4:车轮,5:输出部件,6:差动齿轮装置,11:第一输入部件,12:第二输入部件,13:第三输入部件(输入部件),21:第一齿轮机构(齿轮机构),22:第二齿轮机构,31:第一反转齿轮机构(反转齿轮机构),31a:第一副轴(副轴),32:第二反转齿轮机构,51:第一轴向移动部(轴向移动部),52:第二轴向移动部,70: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机构),71:第一驱动部(驱动部),72:第一连结部(连结部),73:转换部,74:杆部件,74a:第一延伸部,74b:第二延伸部,80:第二驱动机构,81:第二驱动部,82:第二连结部,91:第一部件,92:第二部件,93:第三部件,100:车用驱动传递装置,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GD:差动输入齿轮,G1:第一齿轮(与第三输入部件同轴配置的齿轮),G2:第二齿轮(与第三输入部件同轴配置的齿轮),G3:第三齿轮,G4:第四齿轮,G5:第五齿轮,G7:第七齿轮(与第三输入部件同轴配置的齿轮),L:轴向,R:摆动轴,SL1:第一套筒部件(第一轴向移动部件),SL2:第二套筒部件(第二轴向移动部件),SW1:第一切换机构(切换机构),SW2:第二切换机构,X:交叉方向。

Claims (10)

1.一种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具备:
输入部件,其与内燃机驱动连结;
差动齿轮装置,其具备差动输入齿轮,将上述差动输入齿轮的旋转向分别与车轮驱动连结的一对输出部件分配;以及
齿轮机构,其经由反转齿轮机构将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驱动连结,
对在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传动状态、以及在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被设置于上述齿轮机构,
上述切换机构具备沿轴向移动而对上述传动状态与上述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轴向移动部,
上述轴向移动部具备与上述输入部件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移动的部件、以及与上述反转齿轮机构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移动的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沿上述轴向驱动上述轴向移动部的驱动机构具备:沿着与上述轴向交叉的方向亦即交叉方向使第一部件往复移动的驱动部;将上述第一部件的沿着上述交叉方向的往复运动转换为第二部件的沿着上述轴向的往复运动的转换部;以及以上述轴向移动部伴随着上述第二部件的沿着上述轴向的往复运动而沿着上述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上述第二部件与上述轴向移动部的连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交叉方向被设定为在沿着上述轴向的轴向观察下,沿着与上述输入部件同轴配置的齿轮的外周和上述反转齿轮机构的外周中的至少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转换部具备绕与上述轴向以及上述交叉方向双方交叉的摆动轴摆动的杆部件,
将与上述摆动轴交叉的两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
上述杆部件具备:从上述摆动轴向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从上述摆动轴向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上述第一延伸部的与上述摆动轴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一部件连结,上述第二延伸部的与上述摆动轴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部件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轴向移动部具备:与上述输入部件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移动的部件亦即第一轴向移动部件、以及与上述反转齿轮机构同轴配置并沿上述轴向移动的部件亦即第二轴向移动部件,
上述连结部以上述第一轴向移动部件伴随着上述第二部件的沿着上述轴向的往复运动而沿着上述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上述第二部件与上述第一轴向移动部件,并且以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件伴随着上述第二部件的沿着上述轴向的往复运动而沿着上述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上述第二部件与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齿轮机构具备分别与上述输入部件同轴配置的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
上述反转齿轮机构具备:副轴、与上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与上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以及与上述副轴一体旋转并且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啮合的第五齿轮,
上述第一齿轮与上述第三齿轮的传动比不同于上述第二齿轮与上述第四齿轮的传动比,
上述切换机构构成为对在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副轴之间经由上述第一齿轮和上述第三齿轮的齿轮对来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在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副轴之间经由上述第二齿轮和上述第四齿轮的齿轮对来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以及在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副轴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进行切换,从而对两个上述传动状态和一个上述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将上述输入部件作为第三输入部件,将上述齿轮机构作为第一齿轮机构,
具备与第一旋转电机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入部件、与第二旋转电机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入部件、以及第二齿轮机构,
上述第一齿轮机构将上述第一输入部件与上述第三输入部件驱动连结,
上述第二齿轮机构将上述第二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驱动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驱动机构配置为在上述第一旋转电机与上述内燃机的上述轴向之间,在沿着上述轴向的轴向观察下与上述第一旋转电机和上述内燃机中的至少一方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上述第三输入部件以及上述反转齿轮机构配置为在上述第一旋转电机与上述内燃机的上述轴向之间,在沿着上述轴向的轴向观察下与上述第一旋转电机和上述内燃机中的至少一方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将上述切换机构作为第一切换机构,将上述传动状态设为第一传动状态,将上述非传动状态设为第一非传动状态,将上述轴向移动部作为第一轴向移动部,将上述驱动机构作为第一驱动机构,将上述驱动部作为第一驱动部,将上述连结部作为第一连结部,
对在上述第二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第二传动状态、以及在上述第二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之间不传递驱动力的第二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第二切换机构被设置于上述第二齿轮机构,
上述第二切换机构具备沿上述轴向移动而对上述第二传动状态和上述第二非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第二轴向移动部,
沿上述轴向驱动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的第二驱动机构具备:沿着上述轴向使第三部件往复移动的第二驱动部、以及以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伴随着上述第三部件的沿着上述轴向的往复移动而沿着上述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上述第三部件与上述第二轴向移动部的第二连结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传递装置,其中,
将上述反转齿轮机构作为第一反转齿轮机构,
上述第二齿轮机构经由第二反转齿轮机构将上述第二输入部件与上述差动输入齿轮驱动连结。
CN202080063517.9A 2019-09-30 2020-09-28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Pending CN1143645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0152 2019-09-30
JP2019-180152 2019-09-30
PCT/JP2020/036629 WO2021065798A1 (ja) 2019-09-30 2020-09-28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4557A true CN114364557A (zh) 2022-04-15

Family

ID=75338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3517.9A Pending CN114364557A (zh) 2019-09-30 2020-09-28 车用驱动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2155A1 (zh)
EP (1) EP3988820A4 (zh)
JP (1) JP7173370B2 (zh)
CN (1) CN114364557A (zh)
WO (1) WO202106579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81003U (zh) * 1972-01-13 1973-10-03
US5063810A (en) * 1989-06-29 1991-11-12 Suzuki Jisosh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ift mechanism
CN101363537A (zh) * 2007-08-09 2009-02-1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
JP2017222197A (ja) * 2016-06-13 2017-12-2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装置
JP2018134937A (ja) * 2017-02-21 2018-08-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装置
US20190264753A1 (en) * 2016-11-01 2019-08-29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Llc Linear actuator mechanism and use in a vehicle axle disconnect/connec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77983A (en) * 1978-09-04 1981-07-1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terlocking device for shift rod in power transmission
US6082514A (en) * 1999-01-05 2000-07-04 Warn Industries, Inc. Actuator for clutch ring
JP2009090769A (ja) * 2007-10-05 2009-04-30 Aisin Ai Co Ltd 車両における動力装置
JP2018052327A (ja) * 2016-09-29 2018-04-05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装置
JP6911782B2 (ja) * 2018-01-31 2021-07-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81003U (zh) * 1972-01-13 1973-10-03
US5063810A (en) * 1989-06-29 1991-11-12 Suzuki Jisosh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ift mechanism
CN101363537A (zh) * 2007-08-09 2009-02-1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
JP2017222197A (ja) * 2016-06-13 2017-12-2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装置
US20190264753A1 (en) * 2016-11-01 2019-08-29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Llc Linear actuator mechanism and use in a vehicle axle disconnect/connect system
JP2018134937A (ja) * 2017-02-21 2018-08-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65798A1 (ja) 2021-04-08
EP3988820A4 (en) 2022-08-24
EP3988820A1 (en) 2022-04-27
JP7173370B2 (ja) 2022-11-16
JPWO2021065798A1 (zh) 2021-04-08
US20220252155A1 (en)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176687A1 (en) Electric axle with a two gear transmission
CN103917803A (zh) 电动汽车用驱动装置
CN102439331A (zh) 传动系统
WO2012169410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37537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986844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7222198A (ja)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装置
JP7215585B2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JP7173370B2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CN103511561A (zh) 用于电动机的双齿轮传动装置
CN113950591B (zh) 车辆的驱动装置以及电动汽车
CA3038873A1 (en) Multi speed transmission
JP2021054289A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RU2554715C2 (ru) Планетарная согласующая коробка передач
JP2021055846A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JP685754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420096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8079843A1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JP6156632B2 (ja) 車両のトランスアクスル装置
JP2013184655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170021B2 (ja) 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を備えた動力伝達装置
JP2013184656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22144467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22074413A1 (ja)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装置
WO2022138072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