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5249A - 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 Google Patents

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5249A
CN114335249A CN202111659378.9A CN202111659378A CN114335249A CN 114335249 A CN114335249 A CN 114335249A CN 202111659378 A CN202111659378 A CN 202111659378A CN 114335249 A CN114335249 A CN 114335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wafer
temperature
topcon
silicon
phosphor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593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波
柯益萍
王闻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en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sen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en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sen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593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52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5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2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一种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包括:S1:对硅片进行磷扩散以吸附硅片的杂质;S2:去除硅片表面形成的磷硅玻璃;S3:对硅片依次进行制绒、硼扩散形成pn结;S4:对步骤S3得到的硅片进行后处理制得N‑TOPCon电池。该制作工艺能够有效提高N‑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增加转换效率。

Description

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N型TOPCon电池和HJT电池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两大新型电池,N型TOPCon电池与现有的PERC电池产线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对于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目前的主流制备工艺包括:硅片-制绒-正面硼扩散形成N型硅片-背面刻蚀-隧穿氧化-原位掺杂非晶硅-去绕镀-正面氧化铝-正面氮化硅-背面氮化硅-印刷烧结-测试分选。
P型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中,需要对硅片进行磷扩散以使得硅片成为P型硅片,进行磷扩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PN结。而P型太阳能电池的寿命相较于N型太阳能电池寿命较短,现有技术中,有在常规P型太阳能电池的制作工艺前先通过磷扩散的方式吸杂,从而达到提高P型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少子寿命。由于P型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中,原本就需要进行磷扩散形成PN结,则可以利用原本的产线设备进行磷扩散除杂。
现有的N型TOPCon电池所使用的单晶硅片一般都不是100%的纯硅,其是带有一些杂质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硅片,这些杂质则会影响N型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由于N型太阳能电池的少子寿命一般都比P型太阳能电池的少子寿命长,本领域人员通常不会去增加工艺来提升N型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因为N型太阳能电池的少子寿命本身较高,则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提高了;另一方面,即使是有提升N型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和电池效率的手段,现有的一些提升N型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和电池效率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镀钝化膜来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该制作工艺能够有效提高硅片来料较差的N-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增加电池效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包括:
S1:对硅片进行磷扩散以吸附硅片的杂质;
S2:去除硅片表面形成的磷硅玻璃;
S3:对硅片依次进行制绒、硼扩散形成pn结;
S4:对步骤S3得到的硅片进行后处理制得N-TOPCon电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磷扩散的步骤包括:在第一温度下通入磷源并将硅片保持在磷源气氛下,然后在第二温度下保温,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可选地,第一温度为700~900℃,第二温度为800~100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磷源包括三氯氧磷、氧气和氮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去除硅片表面形成的磷硅玻璃的步骤包括:将步骤S1得到的硅片采用HF进行清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磷扩散之前,先对硅片进行前清洗、烘干。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前清洗的步骤包括:将硅片依次进行碱洗和酸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碱洗的步骤包括:采用体积浓度为1~20%的KOH在40~80℃对硅片进行碱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酸洗的步骤包括:采用体积浓度为1~30%的HF对硅片进行酸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S4步骤包括:对步骤S3得到的硅片依次进行刻蚀、隧穿氧化、掺杂非晶硅、退火、去绕度、沉积正面氧化铝、正面氮化硅和背面氮化硅以及丝网印刷。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N-TOPCon电池,其由第一方面实施例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制得。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对硅片进行磷扩散,金属在磷扩散区比在硅体有更大的溶解性,杂质会发生分凝往磷扩散区迁移,完成吸杂;磷扩散后硅片表面会形成磷硅玻璃,后续将磷硅玻璃去除以及通过制绒去除磷扩散区域,能够去除杂质,通过后续的硼扩散和后处理制得N-TOPCon电池,该N-TOPCon电池具有较高的少子寿命。针对一些采用杂质较多的硅片进行N-TOPCon电池的制作时,本申请实施例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能明显提高N-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增加电池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中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应视为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现有的N型TOPCon电池所使用的单晶硅片一般都不是100%的纯硅,其是带有一些杂质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硅片,这些杂质则会影响N型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但是,现有的N型太阳能电池的少子寿命一般也比P型太阳能电池的少子寿命高,一般提高电池少子寿命的技术,都是针对P型太阳能电池的,本领域人员通常不会去增加工艺来提升N型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因为N型太阳能电池的少子寿命本身较高,则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提高了。另外,虽然有一些提升N型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和电池效率的方法,但是一般都是通过镀钝化膜来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针对一些采用杂质较多的硅片进行N-TOPCon电池的制作时,本申请实施例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也能明显提高N-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增加电池效率。
以下针对本申请实施例的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请参照图1,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对硅片进行磷扩散以吸附硅片的杂质。
金属在磷扩散区比在硅体有更大的溶解性,杂质会发生分凝往磷扩散区迁移,完成吸杂;磷扩散后硅片表面会形成磷硅玻璃。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磷扩散的步骤包括:在第一温度下通入磷源并将硅片保持在磷源气氛下,然后在第二温度下保温,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
在第一温度下通入磷源并使得硅片保持在磷源气氛下,能够使得磷源较好地扩散至硅片,并在表面形成磷硅玻璃,然后在第二温度下进行保温,由于第二温度高于第一温度,则更加有利于磷的扩散,利于吸杂。
可选地,第一温度为700~900℃,第二温度为800~1000℃。
示例性地,第一温度为700℃、750℃、800℃、850℃和900℃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两者之间的数值。示例性地,在第一温度下通入磷源时保持20~1500s,例如为20s、100s、300s、500s、700s、1000s、1200s或1500s。
示例性地,第二温度为800℃、850℃、900℃、950℃和1000℃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两者之间的数值。示例性地,在第二温度下的保温时间为30~6000s,例如为30s、100s、500s、1000s、2000s、3000s、4000s、5000s或6000s。
其中,磷源包括三氯氧磷、氧气和氮气,氮气作为载气气体,能够用于携带三氯氧磷,将三氯氧磷和氧气通入后,在第一温度的条件下三氯氧磷和氧气会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与硅片发生反应生成磷硅玻璃。可选地,三氯氧磷和氧气的通入流量之比为1:0.5~2。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磷扩散之前,先对硅片进行前清洗、烘干。
通过将硅片进行前清洗,能够先清洗掉硅片表面的一些杂质,避免这些杂质在后续工序中进入到硅片内部,影响硅片的性能。烘干后再进行磷扩散吸杂,能够进一步提高硅片的纯度,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N-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增加电池效率。
可选地,烘干的温度为60~100℃,例如为60℃、70℃、80℃、90℃或100℃。
示例性地,对硅片进行前清洗的步骤包括:将硅片依次进行碱洗和酸洗。通过碱洗能够将硅片的一些杂质清洗掉,再通过酸洗能够将残留的碱洗残留的碱液中和掉。其中,碱洗步骤之后可以先进行水洗,再进行酸洗。另外,酸洗之后也可以进行水洗,然后再进行烘干。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碱洗的步骤包括:采用体积浓度为1~20%的KOH在40~80℃对硅片进行碱洗。示例性地,KOH的体积浓度为1%、3%、5%、8%、10%、12%、15%、18%和20%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两者之间的数值。示例性地,对硅片进行碱洗的温度为40℃、50℃、60℃、70℃和80℃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两者之间的数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酸洗的步骤包括:采用体积浓度为1~30%的HF对硅片进行酸洗。可选地,HF的体积浓度为1%、5%、10%、15%、20%、25%和30%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两者之间的数值。
S2:去除硅片表面形成的磷硅玻璃。
S3:对硅片依次进行制绒、硼扩散形成pn结。
磷扩散后硅片表面会形成磷硅玻璃,通过将磷硅玻璃去除以及通过制绒去除磷扩散区域,能够去除杂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制绒步骤包括:将步骤S2得到的硅片放置于制绒槽中进行制绒,然后进行酸洗、水洗、慢提拉、在80~100℃的温度下烘干。其中,制绒槽中具有体积浓度为1~20%的KOH,制绒步骤的温度条件为40~80℃。酸洗采用体积浓度为1~30%的HF。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对硅片进行硼扩散的步骤包括:将制绒完的硅片放置于硼扩管中,在700~900℃的温度下通入硼源20~1000s,然后在900~1200℃的温度下推结100~5000s。
S4:对步骤S3得到的硅片进行后处理制得N-TOPCon电池。
其中,步骤S4可以采用常规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本申请实施例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在不改变原有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步骤上,增加了磷扩散步骤,进一步地增加了前清洗的步骤,工艺调整较小,且磷扩散步骤可以采用企业原本PERC电池生产设备中的磷扩散设备,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成本。而且,针对一些采用杂质较多的硅片进行N-TOPCon电池的制作时,本申请实施例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也能明显提高N-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增加电池效率,避免了企业花费高成本去购买高纯度的硅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对硼扩散后的硅片进行后处理的步骤只要能够实现制得N-TOPCon电池,都是可行的,本申请对其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对步骤S3得到的硅片进行后处理的步骤包括:对步骤S3得到的硅片依次进行刻蚀、隧穿氧化、掺杂非晶硅、退火、去绕度、沉积正面氧化铝、正面氮化硅和背面氮化硅以及丝网印刷。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刻蚀的步骤包括:将硼扩散步骤得到的硅片在链式酸刻机台进行刻蚀,刻蚀槽中具有体积浓度为1%-20%的HNO3和体积浓度为1%-20%HF。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隧穿氧化的步骤包括:将刻蚀后的硅片进行热氧化在硅片背面形成隧穿氧化层,其中,氧化温度为500~700℃,例如为500℃、550℃、600℃、650℃和700℃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两者之间的数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掺杂非晶硅的步骤包括:对隧穿氧化步骤后得到的硅片进行原位掺杂非晶硅,其中,该步骤通入的气体为PH3和SiH4混合气体,工艺温度为200~600℃,例如为200℃、300℃、400℃、500℃和600℃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两者之间的数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退火步骤包括:将掺杂非晶硅步骤后得到的硅片在700~1000℃下进行1-120min恒温退火,使得掺杂非晶硅变为掺磷多晶硅。示例性地,退火步骤的温度为700℃、800℃、900℃和1000℃中的任一者或者任意两者之间的数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去绕镀的步骤包括:在退火完的硅片背面生长氧化硅,正面绕镀区域用体积浓度为1~40%的HF洗去氧化硅,然后放置于碱抛槽(KOH体积浓度1%-20%、温度40-90℃、碱抛添加剂2-20L)进行碱抛去掉正面多晶硅绕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沉积正面氧化铝的步骤包括:采用热原子沉积(ALD)的方式沉积正面氧化铝,工艺温度为200~250℃,例如为200℃、210℃、220℃、230℃、240℃或25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沉积正面氮化硅和背面氮化硅的步骤包括:采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正面和背面氮化硅薄膜,沉积时通入NH3和SiH4气体,其中,工艺温度450-500℃,例如为400℃、410℃、420℃、430℃、440℃或450℃,压力为200-300Pa,例如为200Pa、220Pa、250Pa、280Pa或300Pa。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丝网印刷的步骤采用DUP网版进行丝网印刷。
进一步地,丝网印刷之后还包括烧结和光注入的步骤,烧结步骤的峰值温度为600~1000℃,例如为600℃、700℃、800℃、900℃或1000℃,光注入步骤的退火峰值温度为200~700℃,例如为200℃、300℃、400℃、500℃、600℃或700℃;进行光注入的温度为100~400℃,例如为100℃、200℃、300℃或400℃。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N-TOPCon电池,其由第一方面实施例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制得。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1)把硅片放置到碱槽中进行碱洗,碱槽中具有体积浓度为10%的KOH和碱液添加剂10L,温度为60℃;碱洗后依次进行水洗、酸洗(体积浓度为10%HF)、水洗、慢提拉、烘干,其中,烘干温度80℃。
(2)对清洗过的硅片进行磷扩散以吸附硅片的杂质;其中,通入磷源的温度为800℃,通入时间为800s,然后在900℃保温1000s,磷源包括三氯氧磷和氧气。
(3)将步骤(2)得到的硅片表面形成的磷硅玻璃去除。
(4)将步骤(3)得到的硅片放置于制绒槽中进行制绒,然后进行酸洗、水洗、慢提拉、在90℃的温度下烘干。其中,制绒槽中具有体积浓度为5%的KOH,制绒步骤的温度条件为70℃。酸洗采用体积浓度为20%的HF。
(5)将步骤(4)得到的硅片放置于硼扩管中,在900℃的温度下通入硼源500s,然后在1000℃的温度下推结1000s。
(6)将步骤(5)得到的硅片在链式酸刻机台进行刻蚀,刻蚀槽中具有体积浓度为15%的HNO3和体积浓度为10%HF。
(7)将步骤(6)得到的硅片进行热氧化在硅片背面形成隧穿氧化层,其中,氧化温度为600℃。
(8)将步骤(7)得到的硅片进行原位掺杂非晶硅,其中,该步骤通入的气体为PH3和SiH4混合气体,工艺温度为600℃。
(9)将步骤(8)得到的硅片在850℃下进行60min恒温退火,使得掺杂非晶硅变为掺磷多晶硅。
(10)在退火完的硅片背面生长氧化硅,正面绕镀区域用体积浓度为20%的HF洗去氧化硅,然后放置于碱抛槽(KOH体积浓度10%、温度50℃、碱抛添加剂10L)进行碱抛去掉正面多晶硅绕度。
(11)采用热原子沉积(ALD)的方式在步骤(10)得到的硅片沉积正面氧化铝,工艺温度为250℃。
(12)采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步骤(11)得到的硅片表面沉积正面和背面氮化硅薄膜,沉积时通入NH3和SiH4气体,其中,工艺温度500℃,压力为200Pa。
(13)对步骤(12)得到的硅片采用DUP网版进行丝网印刷制得N-TOPCon电池。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1)对硅片进行磷扩散以吸附硅片的杂质;其中,通入磷源的温度为800℃,通入时间为800s,然后在900℃保温1000s,磷源包括三氯氧磷和氧气。
(2)将步骤(1)得到的硅片表面形成的磷硅玻璃去除。
(3)将步骤(2)得到的硅片放置于制绒槽中进行制绒,然后进行酸洗、水洗、慢提拉、在90℃的温度下烘干。其中,制绒槽中具有体积浓度为5%的KOH,制绒步骤的温度条件为70℃。酸洗采用体积浓度为20%的HF。
(4)将步骤(3)得到的硅片放置于硼扩管中,在900℃的温度下通入硼源500s,然后在1000℃的温度下推结1000s。
(5)将步骤(4)得到的硅片在链式酸刻机台进行刻蚀,刻蚀槽中具有体积浓度为15%的HNO3和体积浓度为10%HF。
(6)将步骤(5)得到的硅片进行热氧化在硅片背面形成隧穿氧化层,其中,氧化温度为600℃。
(7)将步骤(6)得到的硅片进行原位掺杂非晶硅,其中,该步骤通入的气体为PH3和SiH4混合气体,工艺温度为600℃。
(8)将步骤(7)得到的硅片在850℃下进行60min恒温退火,使得掺杂非晶硅变为掺磷多晶硅。
(9)在退火完的硅片背面生长氧化硅,正面绕镀区域用体积浓度为20%的HF洗去氧化硅,然后放置于碱抛槽(KOH体积浓度10%、温度50℃、碱抛添加剂10L)进行碱抛去掉正面多晶硅绕度。
(10)采用热原子沉积(ALD)的方式在步骤(9)得到的硅片沉积正面氧化铝,工艺温度为250℃。
(11)采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步骤(10)得到的硅片表面沉积正面和背面氮化硅薄膜,沉积时通入NH3和SiH4气体,其中,工艺温度500℃,压力为200Pa。
(12)对步骤(11)得到的硅片采用DUP网版进行丝网印刷制得N-TOPCon电池。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对比例省略了实施例1中的步骤(1)和步骤(2)。
试验例1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沉积了正面和背面氮化硅薄膜后的硅片在800℃的温度下烧结后测试其少子寿命和iVoc性能,其结果记录在表1中,其中iVoc性能代表钝化水平。
其中,本申请采用微波光电导衰退法对烧结后的N-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进行测试:包括利用904nm激光注入N-TOPCon电池产生电子-空穴对,撤去外界光注入时,利用少子寿命测试仪探测电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其少子寿命,其中,环境温度为25±2℃,湿度50%±10%。
表1.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N-TOPCon电池烧结后的性能测试结果
少子寿命/us iVoc/V
实施例1 1031.30 0.7150
对比例1 893.4 0.7106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制得的N-TOPCon电池经烧结后,实施例1对应的N-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比对比例1高,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1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能够提高N-TOPCon电池的少子寿命。
试验例2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制得的N-TOPCon电池在800℃的温度下烧结后进行光注入,然后采用halm在线I-V测试系统,在25℃、AM 1.5、1个标准太阳的条件下测试光注入后的N-TOPCon电池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串联电阻(Rs)、并联电阻(Rsh)、填充因子(FF)、转换效率(Ncell),其结果记录在表2中。
表2.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N-TOPCon电池的性能测试结果
Voc/V Isc/A Rs/Ω Rsh/Ω FF/% Ncell
对比例1 0.7037 18.0720 0.0009 486 83.06 23.95%
实施例1 0.7068 18.0914 0.0009 563 83.24 24.08%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制得的N-TOPCon电池经烧结、光注入后,实施例1对应的N-TOPCon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均比对比例1高,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1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能够提高N-TOPCon电池的转换效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对硅片进行磷扩散以吸附所述硅片的杂质;
S2:去除所述硅片表面形成的磷硅玻璃;
S3:对所述硅片依次进行制绒、硼扩散形成pn结;
S4:对步骤S3得到的硅片进行后处理制得N-TOPCon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硅片进行磷扩散的步骤包括:在第一温度下通入磷源并将所述硅片保持在所述磷源的气氛下,然后在第二温度下保温,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温度为700~900℃,所述第二温度为800~10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磷源包括三氯氧磷、氧气和氮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去除所述硅片表面形成的磷硅玻璃的步骤包括:将步骤S1得到的所述硅片采用HF进行清洗。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硅片进行磷扩散之前,先对所述硅片进行前清洗、烘干。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硅片进行前清洗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硅片依次进行碱洗和酸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硅片进行碱洗的步骤包括:采用体积浓度为1~20%的KOH在40~80℃对所述硅片进行碱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硅片进行酸洗的步骤包括:采用体积浓度为1~30%的HF对所述硅片进行酸洗。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S4步骤包括:对步骤S3得到的所述硅片依次进行刻蚀、隧穿氧化、掺杂非晶硅、退火、去绕度、沉积正面氧化铝、正面氮化硅和背面氮化硅以及丝网印刷。
10.一种N-TOPCon电池,其特征在于,其由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N-TOPCon电池的制作工艺制得。
CN202111659378.9A 2021-12-31 2021-12-31 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Pending CN1143352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9378.9A CN114335249A (zh) 2021-12-31 2021-12-31 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9378.9A CN114335249A (zh) 2021-12-31 2021-12-31 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249A true CN114335249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19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59378.9A Pending CN114335249A (zh) 2021-12-31 2021-12-31 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5249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7497A (zh) * 2008-10-23 2011-09-21 应用材料公司 半导体组件制造方法、半导体组件及半导体组件制造设备
CN105624795A (zh) * 2016-03-09 2016-06-01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n型硅片热处理方法
CN109920858A (zh) * 2019-03-29 2019-06-21 江苏日托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钝化接触的p型mwt电池结构及制备方法
CN111564503A (zh) * 2019-09-03 2020-08-21 国家电投集团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背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11756A (zh) * 2021-08-10 2021-11-05 东方日升(常州)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N型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7497A (zh) * 2008-10-23 2011-09-21 应用材料公司 半导体组件制造方法、半导体组件及半导体组件制造设备
CN105624795A (zh) * 2016-03-09 2016-06-01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n型硅片热处理方法
CN109920858A (zh) * 2019-03-29 2019-06-21 江苏日托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钝化接触的p型mwt电池结构及制备方法
CN111564503A (zh) * 2019-09-03 2020-08-21 国家电投集团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背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11756A (zh) * 2021-08-10 2021-11-05 东方日升(常州)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N型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071329A1 (zh) 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器设备
CN109004038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光伏组件
WO2023029059A1 (zh) 一种N-TOPCon电池的绕镀多晶硅去除方法
CN111933752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11756B (zh) 一种N型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37182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的扩散工艺、制备方法及硅片
WO2024066207A1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10931601A (zh) 一种改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抗pid性能的方法
CN111653650B (zh) 一种TOPCon电池生产片清洗参数优化及制备方法
WO2022016920A1 (zh) TOPCon 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4975643A (zh) N-TOPCon光伏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CN112820801A (zh) 一种减小se激光损伤的厚氧化层扩散工艺
CN114823969A (zh) 一种提升钝化接触结构性能的低温氢等离子体辅助退火方法和TOPCon太阳能电池
CN116190498B (zh) 制备隧穿氧化层和非晶硅薄膜的方法及TOPCon电池
CN116741877A (zh) 一种tbc电池制备方法及tbc电池
CN116705881A (zh) 一种多掺杂多晶硅层TOPCon电池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98977A1 (zh) 一种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组件
CN111933755A (zh) 一种掺镓电池制备方法
CN114335249A (zh) N-TOPCon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CN114606478B (zh) 一种管式pecvd制备超薄氧化硅层及钝化接触结构的方法、钝化接触结构
CN115241083A (zh) 一种抛光液稳定性的快速监测方法
CN110785856B (zh) 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4944434B (zh)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CN115832109A (zh) 一种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20873A (zh) 一种适用于m10尺寸的电池片的热氧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