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7110A - 触控模块 - Google Patents

触控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27110A
CN114327110A CN202011062617.8A CN202011062617A CN114327110A CN 114327110 A CN114327110 A CN 114327110A CN 202011062617 A CN202011062617 A CN 202011062617A CN 114327110 A CN114327110 A CN 1143271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ouch
touch sensing
substrate
touch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26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琪斌
方国龙
陈亚梅
许雅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to CN20201106261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27110A/zh
Priority to US17/124,888 priority patent/US11262878B1/en
Publication of CN114327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71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触控模块,其包括基板、第一触控感应层、金属走线层以及透明导电层。基板具有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周围的周边区。第一触控感应层由基板的可视区延伸至周边区。金属走线层位于基板的周边区,并与第一触控感应层横向地隔开。透明导电层位于基板的周边区,并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接触第一触控感应层,且第二部分接触金属走线层。由于本发明的触控模块是透过透明导电层与金属走线层之间的搭接来实现周边区的电气连接,因此可避免搭接时所产生的电化学反应,并降低搭接阻抗,从而实现触控模块的窄边框需求。

Description

触控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有低搭接阻抗的触控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透明导体可同时让光穿过并提供适当的导电性,因此常应用于许多显示或触控相关的装置中。一般而言,透明导体可以是各种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镉锡(Cadmium Tin Oxide,CTO)或掺铝氧化锌(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然而,这些金属氧化物所制成的薄膜并无法满足显示设备的可挠性需求。因此,现今发展出多种可挠性的透明导体,例如使用金属纳米线等材料所制作的透明导体。
然而,以金属纳米线制成的显示或触控装置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举例而言,当使用金属纳米线制作触控电极时,触控电极常直接延伸至周边区以与金属走线进行电气搭接。然而,由于金属纳米线是以丝状的型态分布于触控电极中,因此其与金属走线之间的接触面积小,无法降低触控电极与金属走线之间的搭接阻抗。另一方面,由于金属纳米线与金属走线之间常自发性地发生电化学反应(例如,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因此使得金属走线易被氧化而造成触控电极与金属走线之间的搭接阻抗增加,导致需更大的搭接面积以降低触控电极与金属走线之间的搭接组抗,不利于实现触控模块的窄边框需求,且易导致产品的可靠度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触控电极与金属走线之间的高搭接阻抗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位于周边区之透明导电层的显示模块,所述透明导电层可电性连接位于可视区的触控感应层以及位于周边区的金属走线层,以实现触控感应层与金属走线层之间的电气搭接。藉此,可避免直接使用含有金属纳米线的触控感应层进行搭接,从而达到降低搭接阻抗的效果,以改善产品的可靠度并实现触控模块之窄边框的需求。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触控模块包括基板、第一触控感应层、金属走线层以及透明导电层。基板具有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周围的周边区。第一触控感应层由基板的可视区延伸至周边区。金属走线层位于基板的周边区,并与第一触控感应层横向地隔开。透明导电层位于基板的周边区,并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接触第一触控感应层,且第二部分接触金属走线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的第一部分位于基板与第一触控感应层之间,且透明导电层的第二部分位于基板与金属走线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进一步延伸至基板的可视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走线层与第一触控感应层以一横向距离隔开,且横向距离介于5μm至15μ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还包括至少一绝缘层,覆盖金属走线层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第一触控感应层与金属走线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延伸至第一触控感应层与金属走线层之间的绝缘层的宽度介于10μm至20μ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层进一步延伸以覆盖金属走线层的外侧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还具有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三部分,且第三部分接触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的外侧壁与绝缘层的内侧壁切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进一步延伸以覆盖绝缘层的上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的外侧壁与绝缘层的外侧壁切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还包括第二触控感应层,位于基板的可视区,并位于基板与第一触控感应层之间,且第二触控感应层的材料与透明导电层的材料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镉锡、掺铝氧化锌或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包括基质及分布于基质中的多个金属纳米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还包括光遮蔽层,位于基板与透明导电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还包括水气阻绝层,横向地延伸于第一触控感应层、金属走线层及透明导电层上,其中水气阻绝层包括无机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机材料包括硅氮化合物、硅氧化合物或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气阻绝层延伸以覆盖第一触控感应层的外侧壁及金属走线层的外侧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还包括至少一涂层,位于水气阻绝层与第一触控感应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气阻绝层进一步延伸以覆盖涂层的外侧壁。
附图说明
本发明内容的各方面,可由以下的详细描述,幷与所附附图一起阅读,而得到最佳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产业界的普遍惯例,各个特征并未按比例绘制。事实上,为了清楚地说明和讨论,各个特征的尺寸可能任意地增加或减小。
图1A是根据本发明内容一些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内容一些实施方式之触控模块的区域R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内容另一些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内容另一些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内容另一些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内容另一些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触控模块
110,210,310,410,510:基板
120,220,320,420,520:第一触控感应层
121,321,521:外侧壁
123:上表面
130,230,330,430,530:第二触控感应层
140,240,340,440,540:金属走线层
141:内侧壁
143,243:上表面
145,245,545:外侧壁
150,250,350,450,550:透明导电层
152,252,352,452,552:第一部分
154,254,354,454,554:第二部分
156,256,356,456,556:第三部分
160,260,360,460,560:涂层
160a,260a,360a,460a,560a:底涂层
160b,260b,360b,460b,560b:中涂层
160c,260c,360c,460c,560c:上涂层
161a,161c,361c,461c,461a,561c
170,270,370,470,570:光遮蔽层
173:内表面
180,280,380,480,580:绝缘层
181,281,381,481,581:外侧壁
183,583:上表面
185:内侧壁
190,290,390,490,590:水气阻绝层
DR:显示区
PR:周边区
H1,H2:厚度
R1:区域
L:横向距离
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示本发明之复数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附图中各组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此外,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顶部"的相对术语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的关系,如图所示。应当理解,相对术语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组件的〝下"侧的组件将被定向在其他组件的〝上"侧。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决于附图的特定取向。类似地,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组件〝下方"或〝下方"的组件将被定向为在其它组件〝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
请参阅图1A,其是根据本发明内容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100的侧视示意图。本发明的触控模块100包括基板110、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第二触控感应层130、金属走线层140及透明导电层1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板110具有可视区DR及位于可视区DR周围的周边区PR。第一触控感应层120设置于基板110上,且由基板110的可视区DR延伸至周边区PR。第二触控感应层130设置于基板11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且位于基板110的可视区DR。金属走线层140设置于基板110上,且位于基板110的周边区PR,并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横向地隔开(亦即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来,详细而言可先参阅图1B)。透明导电层150设置于基板110上,且位于基板110的周边区PR,并连接位于可视区DR的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及位于周边区PR的金属走线层140,以实现两者之间的电气搭接。更详细而言,透明导电层150具有第一部分152及第二部分154,第一部分152接触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且第二部分154接触金属走线层1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100还可进一步包括显示面板(未绘示),以与基板110共同将上述各层夹置于其间,使得触控模块100可进一步作为触控显示模块。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100还可包括设置于基板110之周边区PR且用于遮光的光遮蔽层170,其可以是由深色的光阻材料(例如,油墨)或其他不透光的金属材料所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100还包括多个涂层160,涂层160可例如横向地延伸于基板110上,并设置于基板110与第二触控感应层130之间、第二触控感应层13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及设置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上以覆盖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本发明藉由透明导电层150的设置来达到降低搭接阻抗的效果,以改善产品的可靠度并实现触控模块100之窄边框的需求。在以下叙述中,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触控感应层130可沿着第一轴向(例如,x轴向)设置,以将触控模块100在第一轴向上的触控感应讯号传递至周边区PR以进行后续处理。换句话说,第二触控感应层130可作为水平触控感应电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触控感应层130可例如是氧化铟锡导电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触控感应层130亦可例如是氧化铟锌、氧化镉锡或掺铝氧化锌的导电层。由于上述材料皆具有极佳的透光率,因此当触控模块100配置以作为触控显示模块时,上述材料不会影响触控显示模块100的光学性质(例如,光学透光度以及清晰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可沿着第二轴向(例如,y轴向)设置,以将触控模块100在第二轴向上的触控感应讯号传递至周边区PR以进行后续处理。换句话说,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可作为垂直触控感应电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可包括基质以及分布于基质中的复数个金属纳米线(亦可称为金属纳米结构)。基质可包括聚合物或其混合物,从而赋予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特定的化学、机械以及光学特性。举例而言,基质可提供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与其他层别之间良好的黏着性。举另一例而言,基质亦可提供第一触控感应层120良好的机械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质可包括特定的聚合物,以使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具有额外的抗刮擦/磨损的表面保护,从而提升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表面强度。上述特定的聚合物可以是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聚胺基甲酸酯、聚硅氧、聚硅烷、聚(硅-丙烯酸)或其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质还可包括界面活性剂、交联剂、稳定剂(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抗氧化剂或紫外光稳定剂)、聚合抑制剂或上述任意之组合,从而提升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抗紫外线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可包括但不限于纳米银线(silver nanowires)、纳米金线(gold nanowires)、纳米铜线(copper nanowires)、纳米镍线(nickelnanowires)或上述任意之组合。更详细而言,本文中的〝金属纳米线〞是一集合名词,其是指包括多个金属元素、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包括金属氧化物)之金属线的集合。此外,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中所包括之金属纳米线的数量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由本发明的于金属纳米线具有极佳的透光率,因此当触控模块100配置以作为触控显示模块时,金属纳米线可在不影响触控显示模块100之光学性质的前提下提供第一触控感应层120良好的导电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单一金属纳米线的截面尺寸(即截面的直径)可小于500nm,较佳可小于100nm,且更佳可小于50nm,从而使得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具有较低的雾度(亦可称为霾(haze))。详细而言,当单一金属纳米线的截面尺寸大于500nm时,将使得单一金属纳米线过粗,导致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雾度过高,从而影响可视区DR在视觉上的清晰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单一金属纳米线的纵横比可介于10至100000之间,使得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可具有较低的电阻率、较高的透光率以及较低的雾度。详细而言,当单一金属纳米线的纵横比小于10时,可能使得导电网络无法良好地形成,导致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具有过高的电阻率,也因此使得金属纳米线须以更大的排列密度(即单位体积的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中所包括之金属纳米线的数量)分布于基质中方能提升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导电性,从而导致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透光率过低且雾度过高。应了解到,其他用语例如丝(silk)、纤维(fiber)或管(tube)等同样可具有上述截面尺寸以及纵横比,亦为本发明所涵盖之范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150至少位于基板110的周边区PR,其中基板11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将透明导电层150的第一部分152夹置于其间,且基板110与金属走线层140将透明导电层150的第二部分154夹置于其间。藉由使用透明导电层150来将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隔开之金属走线层14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彼此连接,可实现金属走线层14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的电气搭接。具体而言,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感应讯号可透过透明导电层150传递至金属走线层140,而金属走线层140可透过软性电路板(未绘示)进一步与外部电路组件连接,从而将触控感应层220的感应讯号传输至外部集成电路以进行后续处理。一般而言,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横向延伸的面积会大于金属走线层140之横向延伸的面积,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透明导电层150之第一部分152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接触面积设置为大于透明导电层150之第二部分154与金属走线层140的接触面积,以提升透明导电层15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的搭接稳定性,并较佳地减小触控模块100之边框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150的材料可以是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镉锡、掺铝氧化锌或其组合的透明导电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150的材料可实质上与第二触控感应层130的材料相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150与第二触控感应层130还可进一步于同一道制程中制作。举例而言,可将具有上述透明导电材料的分散液或浆料以涂布的方式形成于基板110上,并加以固化/干燥,以使透明导电材料整面地成型于基板110上方,并接着对成型于基板110上的透明导电材料进行图案化步骤,以使透明导电材料可被定义出图案,从而在可视区DR制作出之具有图案的第二触控感应层130,并在周边区PR制作出之具有图案的透明导电层150。换句话说,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150与第二触控感应层130可实质上属于同一个层别。藉此,可在制作第二触控感应层130的同时一并制作透明导电层150,以降低制程工序并节省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透明导电层150的材料具有极佳的透光率,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导电层150可进一步延伸至基板110的可视区DR(如图1A所示)以增加其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接触面积,从而在不影响可视区DR的光学性质(例如,光学透光度以及清晰度)下提升透明导电层15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的搭接稳定性。
由于本发明是使用透明导电层150来进行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的电气搭接,且透明导电层150的材料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镉锡、掺铝氧化锌或其组合之反应性较低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因此当透明导电层15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进行电气搭接时,透明导电层150中的金属氧化物材料不会与金属走线层140中的金属(例如,铜、铝、铜合金、铝合金或其组合)发生自发性的电化学反应(例如,离子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防止金属走线层140的表面氧化,以提升透明导电层15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的搭接稳定性;类似地,透明导电层150中的金属氧化物材料亦不会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中的金属纳米线发生自发性的电化学反应,以提升透明导电层15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的搭接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金属氧化物材料是紧密地堆迭于透明导电层150中(而非如同金属纳米线是以丝状的型态分布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中),因此当透明导电层15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进行电气搭接时,可提升透明导电层150中之金属氧化物材料与金属走线层140中之金属的接触机会,从而降低透明导电层15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的搭接阻抗,以提升搭接稳定性。根据上述,由于透明导电层15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可具有良好的搭接稳定性,因此两者之间的搭接面积不须太大,从而实现触控模块100之窄边框的需求并改善产品的可靠度。
图1B是根据本发明内容一些实施方式之触控模块100的区域R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同时参阅图1A及图1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走线层14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是以一横向距离L(亦即金属走线层140的内侧壁141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外侧壁121之间的垂直距离)相互隔开,且所述横向距离L介于5μm至15μm之间。如此一来,可确保金属走线层14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不会彼此接触,并良好地实现触控模块100之窄边框的需求。详细而言,当所述横向距离L小于5μm时,可能导致金属走线层14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因彼此距离过近而意外地接触,从而造成金属走线层140中的金属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中的金属纳米线之间自发性地发生电化学反应,使得触控模块100的搭接阻抗无法下降;而当所述横向距离L大于15μm时,可能导致触控模块100之周边区PR的宽度过大,从而造成触控模块100无法良好地实现窄边框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100还包括至少一绝缘层180,覆盖金属走线层140的上表面143(亦即金属走线层140背对于基板110的表面),并延伸至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以进一步确保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彼此隔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延伸至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与金属走线层140间之绝缘层180的宽度W介于10μm至20μm之间,以确保金属走线层14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不会彼此接触,并良好地实现触控模块100之窄边框的需求。详细而言,当所述宽度W小于10μm时,可能导致金属走线层14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意外地穿过绝缘层180,从而造成金属走线层140中的金属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中的金属纳米线之间彼此接触而发生电化学反应,使得触控模块100的搭接阻抗无法下降;而当所述宽度W大于20μm时,可能导致触控模块100之周边区PR的宽度过大,从而造成触控模块100无法良好地实现窄边框的需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80可完全地填满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前述金属走线层14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的横向距离L可实质上等于绝缘层180的宽度W。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延伸至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的绝缘层180还可进一步接触透明导电层150。具体而言,透明导电层150具有位于第一部分152与第二部分154之间并连接第一部分152及第二部分154的第三部分156,且延伸至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与金属走线层140之间的绝缘层180接触透明导电层150的第三部分1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80是整面地覆盖透明导电层150之第三部分156的上表面,也就是说,透明导电层150的第三部分156完全地被绝缘层180覆盖且未裸露出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上表面123的高度大于金属走线层140之上表面143的高度,且绝缘层180还可进一步沿着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外侧壁121延伸以覆盖超出金属走线层140之上表面143的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外侧壁1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外侧壁121与绝缘层180的内侧壁185实质上切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上表面123的高度大于绝缘层180之上表面183的高度。然而,本揭露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上表面123亦可与绝缘层180的上表面183实质上齐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80还可进一步沿着金属走线层140的外侧壁145延伸以整面地覆盖金属走线层140的外侧壁1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80的材料可为绝缘(非导电)的树脂或其他有机材料。举例而言,绝缘层180可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3,4-伸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陶瓷或上述任意之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80亦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任意聚合物:聚丙烯酸系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及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萘二甲酸酯及聚碳酸酯);具有高芳香度的聚合物(例如,酚醛树脂或甲酚-甲醛、聚苯乙烯、聚酰亚胺、聚乙烯基甲苯、聚乙烯基二甲苯、聚砜、聚硫化物、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伸苯基及聚苯基醚);聚胺基甲酸酯;环氧树脂;聚烯烃(例如,聚丙烯、聚甲基戊烯及环烯烃);聚硅氧及其他含硅聚合物(例如,聚倍半氧硅烷及聚硅烷);合成橡胶(例如,三元乙丙橡胶、乙丙橡胶及丁苯橡胶;含氟聚合物(例如,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及聚六氟丙烯);纤维素;聚氯乙烯;聚乙酸酯;聚降冰片烯;以及氟-烯烃与烃烯烃的共聚物。藉由上述绝缘之树脂或其他有机材料的设置,使得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可透过绝缘层180有效地与金属走线层140电性绝缘。
如前所述,触控模块100可包括多个涂层160,涂层160可设置于基板110与第二触控感应层130之间、第二触控感应层13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以及设置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上以覆盖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以达到保护、绝缘或黏着的效果。涂层160的材料可参照前述绝缘层180的材料,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涂层160的材料可实质上与绝缘层180的材料相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基板110与第二触控感应层130之间的涂层160亦可称为底涂层160a,且设置于第二触控感应层130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之间的涂层160亦可称为中涂层160b,而设置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上的涂层160亦可称为上涂层160c。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涂层160a可进一步延伸至位于周边区PR之光遮蔽层170的内表面173(亦即光遮蔽层170背对于基板110的表面),并延伸至金属走线层140、透明导电层150及绝缘层180各自的下表面(亦即金属走线层140、透明导电层150以及绝缘层180面对于基板110的表面)。换句话说,部份的底涂层160a夹置于金属走线层140、透明导电层150以及绝缘层180与光遮蔽层170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涂层160b位于基板110的可视区DR中,且中涂层160b与绝缘层180可进一步于同一道制程中制作。举例而言,可将前述绝缘(非导电)的树脂或其他有机材料以涂布的方式形成于底涂层160a、第二触控感应层130、透明导电层150以及金属走线层140上,并加以固化/干燥,以使所述树脂或其他有机材料成型于基板110上方,并接着对所述树脂或其他有机材料进行图案化步骤,以使所述树脂或其他有机材料可被定义出图案,从而在可视区DR制作出之具有图案的中涂层160b,并在周边区PR制作出之具有图案的绝缘层180,其中中涂层160b至少配置以保护第二触控感应层130,而绝缘层180至少配置以保护金属走线层140。换句话说,本发明的中涂层160b与绝缘层180可实质上属于同一个层别。如此一来,可在制作中涂层160b的同时一并制作绝缘层180,以降低制程工序并节省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涂层160c可横向地延伸并覆盖整个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涂层160c可为两层以上(例如,两层),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的外侧壁161c可实质上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外侧壁121切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可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形成复合结构而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机械及光学特性。举例而言,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可提供所述复合结构与其他层别之间良好的黏着性。举另一例而言,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可提供所述复合结构良好的机械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可包括特定的聚合物,以使所述复合结构具有额外的抗刮擦及抗磨损的表面保护,从而提升所述复合结构的表面强度。上述特定的聚合物可例如是聚丙烯酸酯、聚胺基甲酸酯、环氧树脂、聚硅烷、聚硅氧、聚(硅-丙烯酸)或上述任意之组合。值得说明的是,虽本文的附图将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与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绘示为不同层,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于制作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的材料在未固化前或在预固化的状态下可以渗入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金属纳米线之间而形成填充物,因此当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固化后,金属纳米线亦可嵌入至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最顶部之上涂层160c可进一步覆盖最底部之上涂层160c的外侧壁161c、第一触控感应层120的外侧壁121以及绝缘层180的上表面183,并沿着绝缘层180的外侧壁181以及底涂层160a的外侧壁161a延伸至光遮蔽层170的内表面173,从而由触控模块100的侧面来保护触控模块1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涂层160(包括底涂层160a、中涂层160b以及上涂层160c)的厚度H1可介于20nm至10μm之间、50nm至200nm之间、或30nm至100nm之间,从而达到良好的保护、绝缘或黏着的效果,并避免触控模块100整体的厚度过大。详细而言,当涂层160的厚度H1小于上述下限值时,可能导致涂层160无法提供良好的保护、绝缘或黏着功能;而当涂层160的厚度H1大于上述上限值时,则可能导致触控模块100整体的厚度过大,不利于制程且严重影响美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100还可包括水气阻绝层190,横向地延伸于最顶部之上涂层160c上,并覆盖整个最顶部之上涂层160c。另外,水气阻绝层190进一步沿着最顶部之上涂层160c的外侧壁161c延伸至光遮蔽层170的内表面173,以覆盖最顶部之上涂层160c的外侧壁161c,从而避免环境中的水气从水气入侵面入侵并攻击电极(例如,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如此一来,可避免第一触控感应层120中的金属纳米线聚集或析出,并防止金属走线层140的短路,以提升第一触控感应层120在电性方面的灵敏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气阻绝层190可例如是共形地(conformally)形成于最顶部之上涂层160c的上表面及外侧壁161c。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气阻绝层190可例如包括硅氮化合物(SiNx)、硅氧化合物或其组合的无机材料。举例而言,硅氮化合物可以是氮化硅(Si3N4),且硅氧化合物可以是二氧化硅(SiO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水气阻绝层190可例如是MgO-Al2O3-SiO2、Al2O3-SiO2、MgO-Al2O3-SiO2-Li2O、氧化铝、碳化硅、碳纤维、富铝红柱石或其组合的无机材料。由于相较于树脂或其他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具有较低的亲水性,因此其可有效地避免环境中的水气从水气入侵面入侵并攻击电极。另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遮蔽层170还可进一步沿着水气阻绝层190的外侧壁延伸以覆盖水气阻绝层190的外侧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气阻绝层190的厚度H2可介于30nm至110nm之间,从而达到良好的阻水效果,并避免触控模块100整体的厚度过大。详细而言,当水气阻绝层190的厚度H2小于30nm时,可能导致环境中的水气无法有效地被隔绝;而当水气阻绝层190的厚度H2大于110nm时,则可能导致触控模块100整体的厚度过大,不利于制程且严重影响美观。另外,藉由水气阻绝层190之无机材料的选择与水气阻绝层190之厚度H2的搭配,可使得水气阻绝层190达到较佳的阻水效果。举例而言,当单独使用硅氮化合物作为水气阻绝层190的无机材料时,水气阻绝层190的厚度H2可设置为约30nm。举另一例而言,当同时使用硅氮化合物以及硅氧化合物作为水气阻绝层190的无机材料时,水气阻绝层190的厚度H2可设置为介于40nm至110nm之间,其中硅氮化合物与硅氧化合物可为迭层设置,且硅氮化合物层的厚度可介于10nm至30nm之间,而硅氧化合物层的厚度可介于30nm至80nm之间。
请参阅图2,其是根据本发明内容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200的侧视示意图。图2之触控模块200与图1之触控模块100的至少一差异在于:触控模块200中的绝缘层280并未沿着金属走线层240的外侧壁245延伸至底涂层260a以整面地覆盖金属走线层240的外侧壁245,且绝缘层280的外侧壁281实质上与金属走线层240的外侧壁245切齐。换句话说,触控模块200的绝缘层280仅覆盖金属走线层240的上表面243,并延伸至第一触控感应层220与金属走线层240之间。另一方面,触控模块200的最顶部之上涂层260c还沿着金属走线层240的外侧壁245延伸至底涂层260a及光遮蔽层270,以整面地接触并覆盖金属走线层240的外侧壁245。由于图2之触控模块200相较于图1之触控模块100省去了侧边的绝缘层280,因此图2之触控模块200可具有较小的宽度,从而较佳地实现产品之窄边框的需求。
请参阅图3,其是根据本发明内容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300的侧视示意图。图3之触控模块300与图1之触控模块100的至少一差异在于:触控模块300中的第一触控感应层320进一步沿着绝缘层380的上表面383延伸以覆盖绝缘层380的上表面38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320的外侧壁321还可实质上与绝缘层380的外侧壁381切齐,也就是说,第一触控感应层320是整面地覆盖绝缘层380的上表面383。另一方面,最底部之上涂层360c亦可随着第一触控感应层320延伸以覆盖绝缘层380的上表面383,且最底部之上涂层360c的外侧壁361c可实质上与第一触控感应层320的外侧壁321以及绝缘层380的外侧壁381切齐。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感应层320及最底部之上涂层360c亦可仅覆盖部分之绝缘层380的上表面383,也就是说,部分之绝缘层380的上表面383是直接接触第一触控感应层320,而部分之绝缘层380的上表面383则是直接接触最顶部之上涂层360c。
请参阅图4,其是根据本发明内容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400的侧视示意图。图4之触控模块400与图1之触控模块100的至少一差异在于:触控模块400中的最顶部之上涂层460c并未沿着绝缘层480的外侧壁481以及底涂层460a的外侧壁461a延伸至光遮蔽层470,且最顶部之上涂层460c的外侧壁461c实质上与绝缘层480的外侧壁481切齐。另一方面,触控模块400的水气阻绝层490还沿着最顶部之上涂层460c的外侧壁461c、绝缘层480的外侧壁481以及底涂层460a的外侧壁461a延伸至光遮蔽层470,以整面地接触并覆盖最顶部之上涂层460c的外侧壁461a、绝缘层480的外侧壁481以及底涂层460a的外侧壁461a。由于图4之触控模块400相较于图1之触控模块100省去了侧边的最底部之上涂层460c,因此图4之触控模块400可具有较小的宽度,从而较佳地实现产品之窄边框的需求。
请参阅图5,其是根据本发明内容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模块500的侧视示意图。图5之触控模块500与图1之触控模块100的至少一差异在于:触控模块500中的水气阻绝层590取代了图1的最顶部之上涂层160c。换句话说,图5之触控模块500中仅具有一层上涂层560c,且所述上涂层560c即为触控模块500的最顶部之上涂层560c,而水气阻绝层590直接覆盖于所述最顶部之上涂层560c的表面。另外,水气阻绝层590进一步沿着上涂层560c的外侧壁561c、第一触控感应层520的外侧壁521、绝缘层580的上表面583与外侧壁581以及底涂层560a的外侧壁561a延伸以整面地接触并覆盖上涂层560c的外侧壁561c、第一触控感应层520的外侧壁521、绝缘层580的上表面583与外侧壁581以及底涂层560a的外侧壁561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绝缘层580并未覆盖金属走线层540的外侧壁545时,水气阻绝层590还可进一步接触并覆盖金属走线层540的外侧壁545。由于图5之触控模块500相较于图1之触控模块100省去了一层上涂层560c,因此图5之触控模块500相较于图1之触控模块500可具有较小的厚度,从而达到产品薄型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图5之触控模块500还可具有较小的宽度,从而较佳地实现产品之窄边框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位于周边区之透明导电层的显示模块,透明导电层可电性连接位于可视区的触控感应层及位于周边区的金属走线层,以实现触控感应层与金属走线层之间的电气搭接。藉由透明导电层的设置,可避免直接使用含有金属纳米线的触控感应层进行搭接,且藉由透明导电层之材料的选择,还可防止触控感应层中的金属纳米线与金属走线之间自发性地发生电化学反应。如此一来,可良好地达到降低搭接阻抗的效果,以改善产品的可靠度并实现触控模块之窄边框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可视区及位于所述可视区周围的一周边区;
一第一触控感应层,由所述基板的所述可视区延伸至所述周边区;
一金属走线层,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周边区,并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横向地隔开;以及
一透明导电层,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周边区,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接触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且所述第二部分接触所述金属走线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之间,且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金属走线层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进一步延伸至所述基板的所述可视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走线层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以一横向距离隔开,且所述横向距离介于5μm至15μm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绝缘层,覆盖所述金属走线层的一上表面,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与所述金属走线层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延伸至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与所述金属走线层之间的所述绝缘层的一宽度介于10μm至20μm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进一步延伸以覆盖所述金属走线层的一外侧壁。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一第三部分,且所述第三部分接触所述绝缘层。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的一外侧壁与所述绝缘层的一内侧壁切齐。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进一步延伸以覆盖所述绝缘层的一上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的一外侧壁与所述绝缘层的一外侧壁切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触控感应层,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可视区,并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之间,且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层的材料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材料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镉锡、掺铝氧化锌或其组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包括一基质及分布于所述基质中的多个金属纳米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遮蔽层,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透明导电层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水气阻绝层,横向地延伸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所述金属走线层及所述透明导电层上,其中所述水气阻绝层包括一无机材料。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材料包括硅氮化合物(SiNx)、硅氧化合物或其组合。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气阻绝层延伸以覆盖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的一外侧壁及所述金属走线层的一外侧壁。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涂层,位于所述水气阻绝层与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气阻绝层进一步延伸以覆盖所述涂层的一外侧壁。
CN202011062617.8A 2020-09-30 2020-09-30 触控模块 Pending CN1143271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2617.8A CN114327110A (zh) 2020-09-30 2020-09-30 触控模块
US17/124,888 US11262878B1 (en) 2020-09-30 2020-12-17 Touch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2617.8A CN114327110A (zh) 2020-09-30 2020-09-30 触控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7110A true CN114327110A (zh) 2022-04-12

Family

ID=80442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2617.8A Pending CN114327110A (zh) 2020-09-30 2020-09-30 触控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2878B1 (zh)
CN (1) CN11432711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066060U (zh) * 2014-05-09 2014-12-31 达鸿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4571740A (zh) * 2013-10-21 2015-04-2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63459A (zh) * 2017-12-05 2018-03-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oled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1538439A (zh) * 2020-04-23 2020-08-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显示装置
CN111722743A (zh) * 2019-03-22 2020-09-29 英属维尔京群岛商天材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12586869U (zh) * 2020-09-30 2021-02-23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04729A (zh) 2014-07-25 2016-02-01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TW201610773A (zh) 2014-09-09 2016-03-16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CN105573539B (zh) 2014-10-17 2019-05-03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29360B (zh) * 2016-03-23 2020-03-10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其制造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0318080B2 (en) * 2017-01-19 2019-06-11 Hannstouch Solution Incorporated Touch panel
CN107463293B (zh) 2017-08-07 2020-06-16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1740A (zh) * 2013-10-21 2015-04-2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4066060U (zh) * 2014-05-09 2014-12-31 达鸿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7863459A (zh) * 2017-12-05 2018-03-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oled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1722743A (zh) * 2019-03-22 2020-09-29 英属维尔京群岛商天材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1538439A (zh) * 2020-04-23 2020-08-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显示装置
CN212586869U (zh) * 2020-09-30 2021-02-23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62878B1 (en)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6239B2 (en) Touch panel and sheet of touch sensors
TWI662563B (zh) 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與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
TWI698778B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感測器卷帶
TWM606594U (zh) 觸控模組
CN212586869U (zh) 触控模块
CN113126831A (zh) 蚀刻液、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TWM608486U (zh) 觸控模組
CN212966125U (zh) 触控模块及触控显示模块
CN114327110A (zh) 触控模块
TWI755889B (zh) 觸控模組
CN112860091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13302999U (zh) 触控面板及其装置
US11294518B1 (en) Touch panel and device thereof
US11379085B2 (en) Touch module
CN212694396U (zh) 触控模块
CN114327111A (zh) 触控模块
TWI761988B (zh) 觸控模組
CN113961088A (zh) 触控面板及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