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2563B - 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與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與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2563B
TWI662563B TW108100102A TW108100102A TWI662563B TW I662563 B TWI662563 B TW I662563B TW 108100102 A TW108100102 A TW 108100102A TW 108100102 A TW108100102 A TW 108100102A TW I662563 B TWI662563 B TW I6625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layer
film layer
forming
manufactu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0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1387A (zh
Inventor
李瑞興
李聯鑫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1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1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2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256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9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conductive, e.g. metallic pattern
    • H05K1/092Dispersed materials, e.g. conductive pastes or inks
    • H05K1/097Inks comprising nanoparticle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sintered at low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9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lexible or folded printed circui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2Fillers; Particles; Fibers;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 H05K2201/0203Fillers and particles
    • H05K2201/0242Shape of an individual particle
    • H05K2201/026Nanotubes or nanowir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3Conductive materials
    • H05K2201/0332Structure of the conductor
    • H05K2201/0388Other aspects of conductors
    • H05K2201/0391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conductors

Abstract

一種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包含:提供基板;形成第一金屬引線於基板上,其中第一金屬引線具有側壁及上表面;以及形成第一覆蓋物以覆蓋第一金屬引線的側壁及上表面,其中第一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第一覆蓋物與第一金屬引線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與引線結構的製作方 法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與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
近年來,透明導體可同時讓光穿過並提供適當的導電性,因而常應用於許多顯示或觸控相關的裝置中。一般而言,透明導體可以是各種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鎘錫(Cadmium Tin Oxide,CTO)或摻鋁氧化鋅(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金屬氧化物薄膜可透過物理氣象沉積法或化學氣象沉積法而形成,並透過光刻微影製程而形成適當圖案。然而,這些金屬氧化物薄膜的製作方法可能面臨高昂的成本、複雜的製程以及低良率的問題。在部份情況下,經圖案化的金屬氧化物薄膜也可能有容易被觀察到的問題。因此,現今發展出了多種透明導體,例如利用奈米線等材料所製作的透明導體。
然而,所述的奈米線的製程技術尚有許多需要解 決的問題,例如利用奈米線製作觸控電極,奈米線與周邊區的引線在材料特性上有著相當的差異,例如蝕刻率、阻抗特性等,因此在製程上、電極結構上必須依照材料特性重新設計,使產品達到較佳的表現。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透過設計金屬引線受到至少由金屬奈米線所形成的覆蓋物的覆蓋,藉以達到保護金屬引線的效果,例如,可以避免在蝕刻含有金屬奈米線的膜層的過程中,傷害金屬引線外露的表面。此外,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提出了新的構成觸控電極及其引線的方法,因而產生不同於以往的觸控面板結構。
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一種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包含:提供基板;形成第一金屬引線於基板上,其中第一金屬引線具有側壁及上表面;以及形成第一覆蓋物以覆蓋第一金屬引線的側壁及上表面,其中第一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第一覆蓋物與第一金屬引線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形成第一覆蓋物包含:形成一含有該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以及形成膜層,其中金屬奈米線係嵌設於膜層中,膜層與金屬奈米線共同形成該第一覆蓋物。
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一種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包含:提供基板;形成金屬層於基板上;圖案化金屬 層以形成多個金屬引線於基板上,其中每一金屬引線具有一側壁及一上表面;以及形成多個覆蓋物,每一覆蓋物覆蓋所對應的金屬引線的側壁及上表面,其中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覆蓋物與金屬引線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兩相鄰的覆蓋物之間具有一非導電區域。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形成多個覆蓋物包含:形成含有該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形成膜層,其中金屬奈米線層與膜層形成塗佈層;根據圖樣蝕刻金屬奈米線以定義非導電區域,其中非導電區域中具有一與膜層相同的材料所製成的填充層,使兩相鄰的覆蓋物之間絕緣。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形成多個覆蓋物包含:形成含有該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形成膜層,其中金屬奈米線層與膜層形成塗佈層;圖案化該塗佈層以定義非導電區域,其中非導電區域具有一空隙,以使兩相鄰的覆蓋物之間絕緣。
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包含:提供基板,其中基板具有顯示區與周邊區;形成多個設置於基板上的金屬引線,每一金屬引線具有一側壁及一上表面;形成多個覆蓋物,覆蓋金屬引線的側壁及上表面,其中每一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而覆蓋物與金屬引線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金屬引線以及覆蓋物設置於該基板之該周邊區;以及形成設置於該顯示區的觸控感應電極,觸控感應電極電性連接金屬引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形成多個覆蓋物包 含:形成含有該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形成膜層,其中金屬奈米線層與膜層形成塗佈層,塗佈層具有設於顯示區的第一部分及設於周邊區的第二部分;根據圖樣蝕刻第二部分的金屬奈米線以定義一位於兩相鄰的覆蓋物之間的非導電區域,其中非導電區域中具有一與膜層相同的材料所製成的填充層,使兩相鄰的覆蓋物之間絕緣。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形成設置於顯示區的觸控感應電極包括蝕刻該第一部分的該金屬奈米線以形成該觸控感應電極。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形成多個覆蓋物包含:形成含有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形成膜層,其中金屬奈米線層與膜層形成塗佈層,塗佈層具有設於顯示區的第一部分及設於周邊區的第二部分;圖案化第二部分以定義一位於兩相鄰的覆蓋物之間的非導電區域,其中該非導電區域具有一空隙,使兩相鄰的覆蓋物之間絕緣。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更包括圖案化第一部分以形成觸控感應電極。
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一種引線結構包含基板、一第一金屬引線以及第一覆蓋物。第一金屬引線設置於基板上,第一金屬引線具有側壁及上表面。第一覆蓋物覆蓋金屬引線之側壁及上表面,其中第一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而第一覆蓋物與第一金屬引線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覆蓋物包含膜層以及金屬奈米線。膜層設置於基板上且覆蓋第一金屬引線之 側壁及上表面。所述的金屬奈米線嵌設於膜層中,膜層與金屬奈米線共同形成第一覆蓋物。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突出於膜層的表面。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覆蓋物於第一金屬引線的側壁上具有第一厚度,第一覆蓋物於第一金屬引線的上表面上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於第一厚度。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引線結構更包括一第二金屬引線以及非導電區域,第二金屬引線的側壁及上表面被第二覆蓋物所覆蓋,第二覆蓋物由膜層與金屬奈米線共同形成。非導電區域位於第一覆蓋物與第二覆蓋物之間,其中非導電區域中具有與膜層相同的材料所製成的填充層,以使第一覆蓋物與第二覆蓋物之間絕緣。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覆蓋物與第二覆蓋物之間的填充層中的金屬奈米線之濃度為零。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填充層中更包含該金屬奈米線,填充層中的金屬奈米線之濃度小於一滲透臨限值,使填充層中的金屬奈米線不形成一導電網路。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引線結構更包括第二金屬引線以及非導電區域。第二金屬引線的側壁及上表面被第二覆蓋物所覆蓋,第二覆蓋物由膜層與金屬奈米線共同形成。非導電區域位於該第一覆蓋物與該第二覆蓋物之間,其中非導電區域具有一空隙,以使第一覆蓋物與第二覆蓋物之間絕緣。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為一導電聚合物或一非導電聚合物。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引線結構更包括第二金屬引線以及非導電區域。第二金屬引線的側壁及上表面被第二覆蓋物所覆蓋,第二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非導電區域位於該第一覆蓋物與該第二覆蓋物之間,其中非導電區域具有一空隙,以使第一覆蓋物與第二覆蓋物之間絕緣。
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觸控面板包含基板、多個金屬引線、多個覆蓋物以及觸控感應電極以及至少一觸控電極。基板具有顯示區與周邊區。金屬引線設置於基板上。覆蓋物覆蓋金屬引線的側壁及上表面,其中每一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而覆蓋物與金屬引線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金屬引線以及覆蓋物設置於基板之周邊區。觸控感應電極設置於基板之顯示區,觸控感應電極電性連接金屬引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每一覆蓋物更包含膜層,其覆蓋金屬引線的側壁及上表面,其中金屬奈米線係嵌設於膜層中,膜層與金屬奈米線共同形成覆蓋物,且膜層與金屬奈米線共同形成觸控感應電極。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更包括分別設置在顯示區與周邊區的非導電區域。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非導電區域中具有一與膜層相同的材料所製成的填充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填充層中的金屬奈米線之濃度為零。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填充層中更包含金屬奈米線,填充層中具有的金屬奈米線之濃度小於滲透臨限值,使填充層中的金屬奈米線不形成導電網路。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非導電區域具有一空隙。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為導電聚合物或非導電聚合物。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引線具有接合區,外部電路板藉由覆蓋物之金屬奈米線在接合區中與金屬引線電性連接。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引線具有接合區,覆蓋物在接合區形成穿孔,外部電路板藉由穿孔與些金屬引線電性連接。
100‧‧‧觸控面板
110‧‧‧基板
120‧‧‧金屬引線
122‧‧‧側壁
124‧‧‧上表面
130‧‧‧膜層
130A‧‧‧第一膜層區域
130B‧‧‧第二膜層區域
136‧‧‧非導電區域
140‧‧‧金屬奈米線
BA‧‧‧接合區
TEL1‧‧‧觸控電極層
TEL2‧‧‧觸控電極層
TE、TE1、TE2‧‧‧觸控電極
CE‧‧‧連接電極
CC‧‧‧覆蓋物
PM‧‧‧圖案化光罩
M1‧‧‧第一圖案光罩
M2‧‧‧第二圖案光罩
D1‧‧‧第一方向
162‧‧‧橋接導線
164‧‧‧絕緣塊
170‧‧‧軟性電路板
200‧‧‧方法
210~240‧‧‧步驟
300‧‧‧塗佈層
VA‧‧‧顯示區
PA‧‧‧周邊區
D2‧‧‧第二方向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W1、W2‧‧‧寬度
A-A‧‧‧線
B-B‧‧‧線
P‧‧‧空隙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第1A圖為沿第1A圖的線A-A之剖面示意圖。
第1B圖至第1E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各種實施方式之引線結構之剖面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第3A圖至第3D圖為第2圖的製作方法中的多個步驟之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第4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第4A圖為第4圖的線B-B上視示意圖。
第5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第8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為之。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約」、「大約」或「大致」,一般是指數值之誤差或範圍於百分之二十以內,較好地是於百分之十以內,更佳地是於百分之五以內。文中若無明確說明, 所提及的數值皆視為近似值,即具有如「約」、「大約」或「大致」所表示的誤差或範圍。另外,本文所使用的「膜層」、「塗佈層」、「聚合物」、「預固物」所指的均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其差異主要在於固化狀態的不同,而為了方便說明,下文中可能會交互使用,特此說明。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100的上視示意圖。觸控面板100包含基板110、金屬引線120、覆蓋物CC以及觸控電極TE,上述的金屬引線120、覆蓋物CC以及觸控電極TE的數量可為一或多個,而以下各具體實施例及圖式中所繪製的數量僅為解說之用,並未限制本發明。參閱第1圖,基板110具有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周邊區PA設置於顯示區VA的側邊,例如第1A圖所示,周邊區PA為一設置於顯示區VA之左側及下側的L型區域,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周邊區PA則可為設置於顯示區VA之四周(即涵蓋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的框型區域。又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例共有五組金屬引線120以及與金屬引線120相對應的覆蓋物CC設置於基板110之周邊區PA;觸控電極TE設置於基板110之顯示區VA並電性連接金屬引線120。覆蓋物CC與金屬引線120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etch resistance),藉由覆蓋物CC覆蓋或包覆金屬引線120的裸露表面,可以達到在製程中保護金屬引線120的效果,例如避免在蝕刻過程中,蝕刻液(例如對金屬有較高蝕刻速率的蝕刻液)傷害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即所謂的側蝕問題),藉以避免產品在電性或可靠度的問題。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所指之覆蓋,並非僅限於完全覆蓋,只要在特定的環 境下,金屬引線120可受到覆蓋物CC的保護即屬於本發明之範疇。而蝕刻抗性(etch resistance)所指的是覆蓋物CC與金屬引線120對於同一種蝕刻液有不同的蝕刻速率而言。
詳細而言,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引線120可為導電性較佳的金屬所構成,較佳為單層金屬結構,例如銀層、銅層等;或為多層導電結構,例如鉬/鋁/鉬等;而覆蓋物CC則可至少為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層,例如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層、奈米金線(gold nanowires)層或奈米銅線(copper nanowires)層所構成;更詳細的說,本文所用之「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係為一集合名詞,其指包含多個元素金屬、金屬合金或金屬化合物(包括金屬氧化物)之金屬線的集合,其中所含金屬奈米線之數量,並不影響本發明所主張的保護範圍;且單一金屬奈米線之至少一個截面尺寸(即截面的直徑)小於500nm,較佳小於100nm,且更佳小於50nm;而本發明所稱之為”線(wire)”的金屬奈米結構,主要具有高的縱橫比,例如介於10至100,000之間,更詳細的說,金屬奈米線之縱橫比(長度:截面之直徑)可大於10,較佳大於50,且更佳大於100;金屬奈米線可以為任何金屬,包括(但不限於)銀、金、銅、鎳及鍍金之銀。而其他用語,諸如絲(silk)、纖維(fiber)、管(tube)等若同樣具有上述的尺寸及高縱橫比,亦為本發明所涵蓋之範疇。
以下先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引線結構,第1A圖為沿第1圖的線A-A之剖面示意圖,而第1B圖至第1E圖則為第1A圖所示之引線結構之變化實施例。以下將以製程的角度 講解各結構的實施方式,而非以圖式的順序進行說明。其中第1B圖及第1C圖可被歸納為一種製程類型;而第1A圖、第1D圖及第1E圖則可歸納為另一類製程類型。
第1B圖及第1C圖可被歸納為一種不需蝕刻步驟的製程類型。請先參閱第1B圖,如第1B圖所示,覆蓋物CC覆蓋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以達到保護金屬引線120的效果,是故,覆蓋物CC又可稱作保護層。而在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由金屬奈米線140可為奈米銀線,其所構成之覆蓋物CC可利用印刷、塗佈等方式成型於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為了方便說明,本文的金屬引線120之剖面是為一四邊形(例如第1B圖所繪製之梯形),因此覆蓋物CC覆蓋於金屬引線120裸露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但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與上表面124的結構型態或數量皆可依實際應用而變化,並非以本文的文字與圖式所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金屬奈米線140是隨機地散佈於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故金屬奈米線140並非完全覆蓋於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及上表面124,本發明認為金屬奈米線140的覆蓋面積大於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的總面積之80%(即金屬引線120外露表面之面積的80%),金屬奈米線140所構成之覆蓋物CC即可對金屬引線120產生保護效果。較佳的,金屬奈米線140的覆蓋面積大於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的總面積之95%。此外,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並非垂直於基板110,換言之,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是為斜面,以利上述印刷過程 中,將金屬奈米線140成型於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而覆蓋於其上。
第1C圖則顯示本發明之引線結構的另一實施例,其與第1B圖所示之實施例的不同在於:覆蓋物CC由膜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例如奈米銀線)所構成,覆蓋物CC同樣覆蓋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以達到保護金屬引線120的效果。而在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可為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醇縮丁醛(Polyvinyl butyral;PVB)、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聚(3,4-伸乙二氧基噻吩)(PEDOT)、聚(苯乙烯磺酸)(PSS)或陶瓷材料等等,具體做法可為:首先將半固化的膜層130(例如一種上述材料的預固物,precursor)以印刷方式塗佈成型於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再將金屬奈米線140作為一種添加物嵌入或混合於半固化的膜層130,接著將未嵌入或未混合於半固化的膜層130中的金屬奈米線140移除(例如利用溶劑清洗,以移除附著於基板110表面的金屬奈米線140),最後再將半固化的膜層130加以固化,即可形成具保護作用的覆蓋物CC。值得說明的是,上述將金屬奈米線140嵌入或混合於半固化之膜層130,僅是需要利用金屬奈米線140與固化後的膜層130形成覆蓋物CC,以對金屬引線120提供保護,因此並不考慮金屬奈米線140是否在膜層130中形成導電網路(conductive network),也就是說,此實施例並不限定覆蓋物 CC是否導電或絕緣。再者,金屬奈米線140也可以是突出於膜層130的表面(如第1C圖所示)或是完全嵌入膜層130而不顯露於膜層130的表面。
而與第1B圖之實施例不同的是,由於本實施例是先塗佈成型膜層130於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因此,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的總面積(即金屬引線120的裸露面積)可視為被覆蓋物CC所完全覆蓋(即100%覆蓋)。
較佳的,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是為斜面,以利上述印刷步驟將膜層130成型於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而覆蓋於其上,也較利於上述將金屬奈米線140嵌入或混合於半固化的膜層130的製程步驟。
而第1A圖、第1D圖及第1E圖則可歸納為另一類需要蝕刻步驟的製程類型。首先,第1A圖顯示覆蓋物CC由膜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例如奈米銀線)所構成,覆蓋物CC同樣覆蓋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以達到保護金屬引線120的效果。在本實施方式的具體製程為:將具有金屬奈米線140之分散液或漿料(ink)以塗佈方法成型於基板110之整個上表面,並加以乾燥使金屬奈米線140覆著於基板110之表面及位於基板110上的金屬引線120之表面;接著將合適的聚合物以塗佈方法成型於基板110上,所述之聚合物會滲入金屬奈米線140之間而形成填充物;接著施以固化聚合物的步驟以形成膜層130;最後進行圖樣化步驟,將部分的膜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加以去除,例如將位於兩金屬引線120之間 的膜層130與金屬奈米線移除,以形成空隙P,而使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及上表面124被殘留的膜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所覆蓋。簡言之,如第1A圖所示,左側的金屬引線120(如第一金屬引線)與右側的金屬引線120(如第二金屬引線)之間利用空隙P所形成的非導電區域,使覆蓋於左側的金屬引線120上之覆蓋物CC(即第一覆蓋物)與覆蓋於右側的金屬引線120上之覆蓋物CC(即第二覆蓋物)之間絕緣,以避免第一金屬引線與第二金屬引線形成短路。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上述分散液可為水、醇、酮、醚、烴或芳族溶劑(苯、甲苯、二甲苯等等);上述分散液亦可包含添加劑、介面活性劑或黏合劑,例如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2-羥乙基纖維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HEC)、羥基丙基甲基纖維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磺酸酯、硫酸酯、二磺酸鹽、磺基琥珀酸酯、磷酸酯或含氟界面活性劑等等。
上述的聚合物之實例可包括,但不限於:聚丙烯酸系樹脂,諸如聚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酯及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酯萘二甲酸酯及聚碳酸酯);具有高芳香度之聚合物,諸如酚醛樹脂或甲酚-甲醛、聚苯乙烯、聚乙烯基甲苯、聚乙烯基二甲苯、聚醯亞胺、聚醯胺、聚醯胺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硫化物、聚碸、聚伸苯基及聚苯基醚;聚胺基甲酸酯(polyurethane;PU);環氧樹脂;聚烯烴(例如聚丙烯、聚甲基戊烯及環烯烴);纖維素;聚矽氧及其他含矽聚合物(例 如聚倍半氧矽烷及聚矽烷);聚氯乙烯(PVC);聚乙酸酯;聚降冰片烯;合成橡膠(例如,乙丙橡膠(ethylene-propylene rubber;EPR)、丁苯橡膠(styrene-Butadiene Rubber;SBR)、三元乙丙橡膠(ethylene-Propylene-Diene Monomer;EPDM);及含氟聚合物(例如,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TFE)或聚六氟丙烯);氟-烯烴與烴烯烴之共聚物等。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以二氧化矽、富鋁紅柱石、氧化鋁、SiC、碳纖維、MgO-Al2O3-SiO2、Al2O3-SiO2或MgO-Al2O3-SiO2-Li2O等無機材料作為膜層130。另外,在第1A圖所示的結構中,由於位於兩金屬引線120之間的膜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均被完全移除而形成空隙P,故可使用導電聚合物包括,但不限於:聚(3,4-伸乙二氧基噻吩)(PEDOT)、聚苯胺、聚噻吩或聚二乙炔作為膜層130。
另外要說明的是,上述製程順序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例如上述圖樣化步驟可在任一適當的製程順序中進行,並不限定於上述的步驟。更詳細地說,圖樣化步驟可在固化聚合物的步驟之中進行,具體作法為:選用光固化型的聚合物,利用遮罩遮擋欲移除的區域,故可使在曝露於照光區域的聚合物固化且使在未照光區域中之聚合物保持未固化的狀態,藉著進一步利用膠帶或黏性捲筒處理以移除未照光區域中之未固化聚合物與金屬奈米線140,以形成空隙P。
而與第1B圖之實施例不同的是,由於本實施例是先將金屬奈米線140/聚合物全面性地塗佈於基板110上,再移除位於兩金屬引線120之間的聚合物與金屬奈米線140,因 此,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的總面積(即金屬引線120的裸露面積)可視為被覆蓋物CC所完全覆蓋。另外,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可垂直於基板110,亦可為不垂直於基板110。
此外,上述的聚合物在固化之後可賦予膜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之複合結構(即覆蓋物CC)某些特定的化學、機械及光學特性,例如提供覆蓋物CC與基板110之黏著性,或是較佳的實體機械強度,故膜層130又可被稱作基質(matrix)。又一方面,使用某些特定的聚合物製作膜層130,使覆蓋物CC具有額外的抗刮擦及磨損之表面保護,在此情形下,膜層130又可被稱作硬塗層(hard coat),採用諸如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聚胺基甲酸酯、聚矽烷、聚矽氧、聚(矽-丙烯酸)等可使覆蓋物CC具有較高的表面強度以提高耐刮能力。再者,膜層130中可添加有紫外光穩定劑(UV stabilizers),以提高覆蓋物CC的抗紫外線能力。然而,上述僅是說明膜層130的其他附加功能/名稱的可能性,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
第1D圖則顯示本發明之引線結構的另一實施例,其與第1A圖之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兩金屬引線120之間並無空隙P,而是將膜層130定義出第一膜層區域130A及第二膜層區域130B,位於第一膜層區域130A的膜層130之中並未含有金屬奈米線140(即金屬奈米線140的濃度為零),而位於第二膜層區域130B的膜層130之中則如同前述實施例具有金屬奈米線140分布於其中。換言之,膜層130會同時涵蓋多個金屬 引線120(如第1D圖所顯示,膜層130涵蓋左側的第一金屬引線與右側的第二金屬引線),而利用膜層130中的金屬奈米線140之濃度變化,形成非導電的絕緣區域(即第一膜層區域130A),使相鄰金屬引線120之間不會形成導電通路;簡言之,第一膜層區域130A同樣具有由聚合物所形成的填充層,但其中並未嵌入金屬奈米線140,故可定義為一位於兩相鄰覆蓋物CC之間的非導電區域。此外,在第二膜層區域130B中,覆蓋物CC同樣由膜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所構成,覆蓋物CC覆蓋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以達到保護金屬引線120的效果。
本實施方式的具體製程為:將具有金屬奈米線140之分散液或漿料以塗佈方法成型於基板110之整個上表面,並加以乾燥使金屬奈米線140覆著於基板110之表面及位於基板110上的金屬引線120之表面;接著將合適的聚合物以塗佈方法成型於基板110上,所述之聚合物會滲入金屬奈米線140之間而形成填充物;接著施以固化聚合物的步驟以形成膜層130;最後進行蝕刻步驟,利用蝕刻液或溶劑滲入膜層130將位於第一膜層區域130A之金屬奈米線140加以去除,例如進行一過蝕刻(over-etch)步驟(或稱完全蝕刻),使位於第一膜層區域130A之金屬奈米線140被完全移除,進而使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及上表面124被膜層130與殘留的金屬奈米線140所覆蓋。從上述步驟可知,第一膜層區域130A中所殘留的填充層,其組成材料是與第二膜層區域130B中之膜層130相同的。再者,由於左側的第一金屬引線上與右側的第二金屬引線上的 覆蓋物CC(即第一、第二覆蓋物)之間仍留有填充層,故本實施例中,製作膜層130的聚合物較佳為非導電聚合物。
第1E圖則顯示本發明之引線結構的另一實施例,其與第1D圖之實施例的差異在於,位於第一膜層區域130A的膜層130及第二膜層區域130B的膜層130之中均如同前述實施例具有金屬奈米線140分布於其中,但位於第一膜層區域130A的膜層130(即前述實施例的填充層)之中金屬奈米線140的濃度低於一滲透臨限值(percolation threshold)。膜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之複合結構(即覆蓋物CC)之導電度主要由以下因素控制:a)單一金屬奈米線140之導電度、b)金屬奈米線140之數目、及c)該等金屬奈米線140之間的連通性(又稱接觸性);若金屬奈米線140之濃度低於滲透臨限值(percolation threshold),由於第一膜層區域130A中之該等金屬奈米線140間隔太遠,因此第一膜層區域130A中的複合結構的導電度甚低,或是為零,意即金屬奈米線140並未提供連續電流路徑,而無法形成一導電網路(conductive network),也就是說第一膜層區域130A中的金屬奈米線140所形成的是非導電網路(non-conductive network)。換言之,膜層130會同時涵蓋多個金屬引線120(如第1E圖所顯示,膜層130涵蓋左側的第一金屬引線與右側的第二金屬引線),而利用膜層130中的金屬奈米線140之濃度變化,利用低濃度的金屬奈米線140形成非導電的絕緣區域(即第一膜層區域130A),使相鄰金屬引線120之間不會形成導電通路。簡言之,第一膜層區域130A中之填充層系為與膜層130相同之聚合物所構成,而其中金屬 奈米線140不形成導電網路,故可定義出一個介於兩個相鄰的覆蓋物CC之間的非導電區域;此外,在第二膜層區域130B中,覆蓋物CC覆蓋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上,以達到保護金屬引線120的效果。再者,由於左側的第一金屬引線上與右側的第二金屬引線上的覆蓋物CC(即第一、第二覆蓋物)之間仍留有填充層,故本實施例中,製作膜層130的聚合物較佳為非導電聚合物。
以下將上述的引線結構應用於觸控面板的製作,並進一步說明,覆蓋物CC覆蓋金屬引線120的兩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以達到保護金屬引線120不被蝕刻液所蝕刻破壞的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實施例中覆蓋物CC包含金屬奈米線140與膜層130,但也可以是前述覆蓋物CC包含金屬奈米線140的態樣。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200的流程圖。第3A圖至第3D圖為第2圖的製作方法中的多個步驟210~240之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首先,參考第2圖與第3A圖,如步驟210,在基板110上之周邊區PA形成金屬引線120。具體做法可為:先形成金屬層於基板110,再圖案化金屬層而形成金屬引線120。如前所述,金屬引線120的材料可以選自導電性較佳的材料,例如銀、銅等。
其後,參考第2圖與第3B圖,如步驟220,在基板110和金屬引線120上,形成塗佈層300,其中塗佈層300包含金屬奈米線140與膜層130。值得說明的是,在此步驟中,塗 佈層300會成型於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在顯示區VA之塗佈層300在之後的步驟中會形成觸控感應電極,而周邊區PA之塗佈層300在之後的步驟中會形成覆蓋金屬引線120的覆蓋物CC。
詳細而言,塗佈層300設置於基板110上且覆蓋金屬引線120,由於部分的塗佈層300在後續的製程中會被蝕刻成為位於顯示區VA的觸控感應電極,故在本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40與膜層130所形成的複合結構(即塗佈層300)較佳地具有導電性與透光性,因此同樣由塗佈層300所形成之覆蓋金屬引線120的覆蓋物CC也同樣具有導電性及透光性,例如,塗佈層300的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可大於80%,且表面電阻率(surface resistance)在10至1000Ω/□(ohm/square)之間;較佳地,塗佈層300的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大於85%,且表面電阻率(surface resistance)在50至500Ω/□(ohm/square)之間。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可以將金屬奈米線140與一溶劑混和成含金屬奈米線140之漿料(ink)或前文所述的分散液,將所述漿料塗佈於基板110和金屬引線120上,待所述漿料固化形成金屬奈米線層後,再將聚合物塗佈於金屬奈米線層上,再將聚合物固化形成膜層130於金屬奈米線層之中或/及金屬奈米線層之上,進而構成塗佈層30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之聚合物材料為流體材料,例如為透明膠體,因此可以與含金屬奈米線140之漿料互相混和,而使金屬奈米線140直接混合於聚合物中,故在固化後,金屬奈米線140就嵌入於 膜層130中。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含金屬奈米線140之漿料所含的溶劑可以與膜層130發生作用(例如使膜層130溶解或軟化),而金屬奈米線140即可滲入膜層130中,因此可以調整製程順序:先形成膜層130,再將含金屬奈米線140之漿料塗佈於膜層130上,使透明膜層130被溶解或軟化,而使金屬奈米線140可以滲入膜層130內。
於其他實施方式中,可以將含金屬奈米線140之漿料與導電聚合物混和後,塗佈於基板110和金屬引線120上,再經過固化而構成塗佈層300。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的製程(例如沉積時間)可被控制,使得膜層130的厚度薄到足以使金屬奈米線140能夠外露於膜層130的表面。值得說明的是,為了使圖示清楚,本發明針對觸控面板的剖視圖均將金屬奈米線140嵌入膜層130而不顯露出來。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形成之金屬奈米線140可進一步進行後處理以提高其導電度,此後處理可為包括如加熱、電漿、電暈放電、UV臭氧、壓力或上述之組合之過程步驟。例如,在固化形成金屬奈米線層之步驟後,可利用滾輪施加壓力於其上,在一實施例中,可藉由一或多個滾輪向金屬奈米線層施加50至3400psi之壓力,較佳為可施加100至1000psi、200至800psi或300至500psi之壓力;而上述施加壓力之步驟較佳地實施在塗佈膜層130的步驟之前。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可同時進行加熱與壓力之後處理;詳言之,所形成之金屬奈米線140可經由如上文所述之一或多個滾輪施加壓力,並 同時加熱,例如由滾輪施加之壓力為10至500psi,較佳為40至100psi;同時將滾輪加熱至約70℃與200℃之間,較佳至約100℃與175℃之間,其可提高金屬奈米線140及/或塗佈層300之導電度。於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40較佳可暴露於還原劑中進行後處理,例如由奈米銀線組成之金屬奈米線140較佳可暴露於銀還原劑中進行後處理,銀還原劑包括硼氫化物,如硼氫化鈉;硼氮化合物,如二甲基胺基硼烷(DMAB);或氣體還原劑,諸如氫氣(H2)。而所述的暴露時間約10秒至約30分鐘,較佳約1分鐘至約10分鐘。
再來,參考第2圖與第3C圖,如步驟230,形成圖案化光罩PM於塗佈層300上,其中圖案化光罩PM具有對應於周邊區PA的第一圖案光罩M1以及顯示區VA的第二圖案光罩M2。於此,第一圖案光罩M1的圖案尺寸大於金屬引線120的圖案尺寸,進一步來說,第一圖案光罩M1於金屬引線120上方的寬度W1大於金屬引線120的寬度W2,而使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完全被第一圖案光罩M1所遮蔽。第二圖案光罩M2的圖案則用以定義出後續欲形成的觸控感應電極(如觸控電極TE與連接電極CE)之圖樣。較佳地,寬度W1可為寬度W2的約110%至約130%(假設不考慮金屬引線120及圖案化光罩PM的製作公差)。
圖案化光罩PM可以由正型或負型光阻所形成。舉例而言,圖案化光罩PM可以是由乾膜型光阻(dry film)所形成。乾膜型光阻可以藉由壓滾筒壓膜於塗佈層300上,之後經由曝光與顯影製程,而使乾膜型光阻成為具有圖案化光罩PM。
參考第2圖與第3D圖,如步驟240,以圖案化光罩PM為遮罩,而對圖案化光罩PM所未遮蔽的塗佈層300中的金屬奈米線140進行蝕刻,以形成覆蓋物CC及觸控感應電極(如觸控電極TE以及連接電極CE)。在步驟240之蝕刻步驟中,位於顯示區VA之塗佈層300會被蝕刻液(例如硝酸、磷酸、鹽酸、醋酸、其組合或其他適當的材料)依照前述第二圖案光罩M2的圖案蝕刻而定義出觸控感應電極(如觸控電極TE、連接電極CE)及非導電區域136的圖樣;同時,位於周邊區PA之塗佈層300也會被蝕刻液依照前述第一圖案光罩M1的圖樣而被蝕刻成型覆蓋物CC及位於相鄰覆蓋物CC之間的非導電區域136,而覆蓋物CC可用於覆蓋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也就是說,在此步驟之後,位於顯示區VA的金屬奈米線140會嵌入位於顯示區VA的膜層130以共同形成觸控感應電極;而位於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140會嵌入位於周邊區PA的膜層130以共同形成覆蓋物CC。舉例而言,當金屬奈米線140為奈米銀線時,可以選用磷酸/鹽酸作為蝕刻液。或者,於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選用硝酸、磷酸、鹽酸、其組合或其他適當的材料作為蝕刻液。蝕刻液會將未被圖案化光罩PM所遮蔽之膜層130中的金屬奈米線140移除,由於此蝕刻液並不容易蝕刻膜層130,因此會將透明的膜層130遺留下來。如此一來,未被圖案化光罩PM所遮蔽的塗佈層300可形成導電性較差或不具導電性的非導電區域136,其與前述的第一膜層區域130A具有相似的絕緣效果,而被圖案化光罩PM所遮蔽的塗佈層300則可形成具有良好導電性的覆蓋物CC(位於周邊區 PA)、觸控電極TE與連接電極CE(位於顯示區VA)。
值得說明的是,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覆蓋物CC覆蓋於金屬引線120之側壁122及上表面124以防止金屬引線120被蝕刻液影響。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所採用的蝕刻液以磷酸/鹽酸為主成份,其對金屬引線120及金屬奈米線140與膜層130所形成的複合結構的蝕刻速率約為100:1至20:1,換言之,若無覆蓋物CC覆蓋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及上表面124,金屬引線120將會被蝕刻液所破壞,例如產生側蝕刻或形成粗糙的蝕刻表面等問題。故,本發明之實施方式的引線結構,可利用覆蓋物CC作為一蝕刻保護層,以使具有上述引線結構之觸控面板具有較佳的可靠度,例如金屬引線120的表面平整度之均一性較佳而使金屬引線120之間的阻抗差異較小、金屬引線120在蝕刻製程中不易因側蝕而產生斷裂、裂縫等缺陷等等。
至上述的步驟240,已完成將金屬奈米線140與膜層130所形成的覆蓋物CC覆蓋於金屬引線120而避免金屬引線120被蝕刻液所破壞的結構說明,然顯示區VA則可能具備其他後續步驟,例如形成絕緣塊164及橋接導線162之步驟(如第4圖),以完成觸控感應電極的製作,但其並非本發明之實施例的重點,因此在此省略其詳細步驟。
在一部分實施方式中,本文所述之步驟210~240可藉由高產量之捲對捲(Roll to Roll)製程,捲對捲(Roll to Roll)塗覆製程使用習知設備且可完全自動化,可顯著降低製造觸控面板之成本。捲對捲塗覆之具體製程如下:首先選用具 可撓性之基板110,並使基板110安裝於兩滾輪上,利用馬達驅動滾輪,以使基板110可沿移動路徑進行連續性的製程。例如,在第一站台進行前述之步驟210,以在基板110上之周邊區PA形成金屬引線120;接著進入第二站台,該第二站台可為儲存槽、噴霧裝置、刷塗裝置及其類似物。含金屬奈米線140之漿料則沈積於基板110之表面及金屬引線120上以形成金屬奈米線140;接著進入第三站台,其設備裝置類似於第二站台,第三站台主要將聚合物沈積於金屬引線120上,並將聚合物固化成為膜層130,以形成塗佈層300,簡而言之,第二與第三站台主要完成上述之步驟220。接著進入第四站台,其主要為黃光設備,以形成圖案化光罩PM於塗佈層300上(步驟230);接著進入第五站台,其主要為蝕刻設備,以進行前述之步驟240的蝕刻步驟。隨後,所完成之觸控面板藉由產線最後端的滾輪加以捲出。此一捲對捲產線可沿基板之移動路徑依需求調整多個塗覆步驟的順序或是可按需求併入任何數目之額外站台。舉例而言,為了達到上述的後處理製程,即可將壓力滾輪或電漿設備安裝於產線中。
第4圖則顯示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由於觸控感應電極與覆蓋物CC同樣為具導電性的金屬奈米線140與膜層130之複合結構,因此觸控感應電極可直接藉由覆蓋物CC與金屬引線120的接觸結構而使金屬引線120電性連接於觸控感應電極,如第4圖所示,縱向電極(即由觸控電極TE1與連接電極CE所組成之沿第一方向D1的電極)電性連接於位於顯示區VA下 方的金屬引線120,而橫向電極(即由觸控電極TE2與橋接導線162所組成之沿第二方向D2的電極)則電性連接於位於顯示區VA左方的金屬引線120。
第4A圖則顯示第4圖中線B-B之剖面示意圖。於部分實施方式中,覆蓋物CC於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上具有第一厚度T1,覆蓋物CC於金屬引線120的上表面124上具有第二厚度T2,第二厚度T2可小於第一厚度T1。舉例而言,第一厚度T1可以為大約2微米至大約30微米,例如5微米,第二厚度T2可以為大約30奈米至大約100奈米,較佳為約50奈米至大約100奈米,更佳為約90奈米。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100更包含位於周邊區PA及位於顯示區VA的非導電區域136,以用於防止相鄰的金屬引線120或者觸控電極TE1與觸控電極TE2之間的短路。而在第4A圖所示的實施例中,非導電區域136中具有一填充層,其係為與膜層130相同的聚合物材料所組成,並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非導電區域136的導電度低於觸控電極TE的導電度及/或覆蓋物CC的導電度。具體而言,非導電區域136中的填充層即為膜層130的一部分,而其中的金屬奈米線140的濃度為零。因此,第4A圖所顯示之實施方式,非導電區域136的特性可參考前述針對第1D圖所說明的第一膜層區域130A,換言之,於本實施方式中,非導電區域136是由不具有金屬奈米線140之填充層所構成。而此實施例之具體作法可參考前文,在此不再贅述。
至此,透過非導電區域136的設置,可以使不同 串列的觸控電極TE電性隔絕,或使多個金屬引線120之間形成電性隔絕,進而達到觸控面板100上的電路配置。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110理想上為透明基板,詳細而言,可以為一硬式透明基板或一可撓式透明基板,其材料可以選自玻璃、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等透明材料。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引線120的材料可以選自導電性較佳的材料,例如銀、銅等。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由絕緣材料所形成。舉例而言,膜層130的材料可以是非導電的樹脂或其他有機材料。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可以藉由旋塗、噴塗、印刷等方式形成膜層13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的厚度大約為20奈米至10微米、或50奈米至200奈米、或30至100奈米,舉例而言,膜層130的厚度大約可為90奈米或100奈米。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40可以是奈米銀線或奈米銀纖維(Silver nano-fibers),其可以具有平均約20至100奈米的直徑,平均約20至100微米的長度,較佳為平均約20至70奈米的直徑,平均約20至70微米的長度(即縱橫比為100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40的直 徑可介於70奈米至80奈米,而長度約8微米。
當金屬奈米線140添加入膜層130時,膜層130的厚度薄到足以使金屬奈米線140能夠外露突出於膜層130,例如小於90奈米,故在後續將一外部電路板,如軟性電路板170連接於觸控面板100之步驟(即bonding步驟)時,接合區BA的覆蓋物CC不需進行挖孔,即可利用外露的金屬奈米線140形成軟性電路板170與金屬引線120之間的導電通路。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接合區的覆蓋物CC進行穿孔(via hole),並填入導電材料,再與軟性電路板170進行焊接等bonding步驟。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電極TE採用單層的配置,觸控電極TE以縱橫交錯的電極列排列設置。於此,觸控電極TE在此以菱形為例。但於其他實施方式中,觸控電極TE可以具有適當的形狀,而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在此,為方便說明起見,以觸控電極TE1與觸控電極TE2來說明本實施方式採用的配置。觸控電極TE1與觸控電極TE2分別用以傳送傳輸訊號與接收訊號。
具體而言,連接電極CE連接於第一方向D1上相連的兩個觸控電極TE1。連接電極CE的材料與觸控電極TE相同,故連接電極CE與金屬引線120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
如此一來,觸控電極TE、覆蓋物CC以及連接電極CE分別包含相同的材料。具體而言,觸控電極TE、覆蓋物CC以及連接電極CE包含相同的金屬奈米線140於相同的膜層130中,且金屬奈米線140的濃度大於滲透臨限值(percolation threshold)而形成導電網路,而能達成感應觸碰的功能;金屬奈米線140較佳的更進一步實施上述的後處理步驟,使觸控電極TE與連接電極CE具有更良好導電性而能提高產品的電訊號品質。
此外,觸控面板100還包含橋接導線162以及絕緣塊164,橋接導線162連接於第二方向D2上相連的兩個觸控電極TE2。絕緣塊164位於連接電極CE與橋接導線162之間,以將連接電極CE以及橋接導線162電性隔絕,以使觸控電極TE1與觸控電極TE2電性隔絕。
自此,可以經由偵測觸控電極TE1與觸控電極TE2之間的訊號變化(例如電容變化),得到觸控位置。藉由此設置,使用者可於基板110上的各點進行觸控感應。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橋接導線162可以適當的導電材料所形成,例如銅。絕緣塊164可以適當的絕緣材料所形成,例如二氧化矽。於本實施方式中,以絕緣塊164為例來說明此觸控面板100的配置。於其他實施方式中,可以配置橋接導線162以及絕緣層(未繪示),橋接導線162可經由絕緣層(未繪示)的開口連接觸控電極TE2,而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在此,採用連接電極CE設置於基板110與橋接導線162之間的配置來說明本實施方式,當然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於其他實施方式中,可以設計橋接導線162位於基板110與連接電極CE之間。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100更包 含軟性電路板170。金屬引線120以及覆蓋物CC可自顯示區VA延伸至位於周邊區PA之中的接合區BA,且至少部分金屬引線120以及覆蓋物CC位於接合區BA。如此一來,軟性電路板170的電極墊(未繪示)可透過導電膠(未繪示,例如異方性導電膠)電性連接位於基板110上之接合區BA的金屬引線120以及覆蓋物CC。
於此,有鑑於覆蓋物CC覆蓋金屬引線120,且金屬奈米線140裸露於外,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導電膠(例如異方性導電膠)可透過覆蓋物CC上外露的金屬奈米線140而與金屬奈米線140形成之導電網路,進而電性連接金屬引線120,但導電膠不需直接接觸金屬引線12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位於接合區BA的覆蓋物CC可以開設開口,而露出金屬引線120,導電膠(例如異方性導電膠)可填入覆蓋物CC的開口而直接接觸金屬引線120而形成導電通路。
自此,本實施方式的引線結構(包含金屬引線120以及覆蓋物CC)能夠直接延伸至接合區BA而電性連接軟性電路板170。
第5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100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第4A圖的實施方式相似,本實施方式與第4A圖的實施方式之差別在於:本實施方式中,非導電區域136中之填充層摻雜有金屬奈米線140。
於本實施方式中,位於周邊區PA及位於顯示區VA的非導電區域136內的金屬奈米線140的濃度低於滲透臨限值(percolation threshold),而使金屬奈米線140不形成導 電網路,進而達到非導電區域136的整體絕緣。
於此,將非導電區域136中的金屬奈米線140之濃度調整至足夠小,而不會讓覆蓋物CC之間、觸控電極TE1與觸控電極TE2之間、或觸控電極TE2與連接電極CE之間導通。換句話說,非導電區域136中即使包含低濃度(濃度低於滲透臨限值)的金屬奈米線140,非導電區域136是可以具有絕緣效果的,而此實施例的具體作法可參考第1E圖所述的內容,不在贅述。值得說明的是,非導電區域136中填入低濃度的金屬奈米線140,可使得非導電區域136與導電區域(如觸控電極TE及連接電極CE)之間具有更相近的光學特性,例如顯示區VA中的非導電區域136與導電區域(如觸控電極TE及連接電極CE)之間的光折射率更為近似,故在使用者透過本觸控面板觀看顯示器所顯示的畫面時,具有更一致性的顯示表現,換言之,使用者更不容易在視覺上發現非導電區域136與導電區域之間的界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膜層130由絕緣材料所形成。舉例而言,膜層130的材料可以是不導電聚合物或其他有機材料。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細節大致上如前述實施方式所述,在此不再贅言。
第6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100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第4A圖的實施方式相似,本實施方式與第4A圖的實施方式之差別在於:本實施方式中,膜層130不位於覆蓋物CC之間,膜層130亦不位於觸控電極TE1與觸控電極TE2之間或觸控電極TE2與連接電極CE之間 之間。具體而言,覆蓋物CC之間具有空隙P,觸控電極TE1與觸控電極TE2之間或觸控電極TE2與連接電極CE之間也具有空隙P於其中,所述空隙P的作用同於前述實施例的非導電區域136,以避免上述電極或引線之間的短路。
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細節大致上如前述的實施方式所述,並可配合第1A圖所述之實施方式,在此不再贅言。值得說明的是,由於膜層130之非導電區域136具有空隙P的存在,膜層130較佳地可選用導電聚合物,而利用導電聚合物製作膜層130,可使金屬奈米線140與膜層130的複合結構具有較佳的導電度,進而提高觸控感應電極的電訊號品質。
在上述實施例中,當採用含磷酸/鹽酸蝕刻液來進行蝕刻以形成觸控電極TE、連接電極CE時,覆蓋物CC對此含磷酸/鹽酸蝕刻液的蝕刻抗性大於金屬引線120對含磷酸/鹽酸蝕刻液的蝕刻抗性,故可達到防止金屬引線120被蝕刻液破壞的效果。
由於本發明之實施例設計第一圖案光罩M1於金屬引線120上方的寬度大於金屬引線120的寬度,如此一來,在蝕刻過程中,可以使含有金屬奈米線140的塗佈層300維持並披覆在金屬引線120的側壁122與上表面124上,而保護金屬引線120外露的表面免於被蝕刻。而形成在金屬引線120上的金屬奈米線140與塗佈層300的複合結構即為前述之覆蓋物CC。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100的上視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第1圖的實施方式相似,本 實施方式與第1圖的實施方式的差別在於:本實施方式中,觸控電極TE以非交錯式的排列設置。舉例而言,本實施方式不設有橋接導線162以及絕緣塊164。本實施方式中,觸控電極TE採用單層的配置,其中可以透過偵測各個觸控電極TE的自身的電容值變化,而得到觸控位置。
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細節大致上如上述實施方式所述,在此不再贅言。
第8圖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100的上視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第1圖的實施方式相似,本實施方式與第1圖的實施方式的差別在於:本實施方式中,觸控電極TE採用雙層的配置。
為方便說明起見,以觸控電極層TEL1與觸控電極層TEL2來說明本實施方式採用的配置。觸控電極層TEL1形成於基板的一面(如下表面),觸控電極層TEL2則形成於基板的另一面(如上表面),使觸控電極層TEL1、TEL2彼此電性絕緣;而連接於觸控電極層TEL1之金屬引線120與覆蓋物CC則對應於觸控電極層TEL1而形成於基板的下表面,同理,連接於觸控電極層TEL2之金屬引線120與覆蓋物CC則對應於觸控電極層TEL2而形成於基板的上表面。觸控電極層TEL1具有多個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長條狀觸控電極TE1,觸控電極層TEL2具有多個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長條狀觸控電極TE2。長條狀觸控電極TE1與長條狀觸控電極TE2的延伸方向不同,而互相交錯。
於本實施方式中,可以經由偵測觸控電極TE1與 觸控電極TE2的訊號變化,得到觸控位置。
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細節大致上如上述實施方式所述,在此不再贅言。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透過設計金屬引線受到至少由金屬奈米線所形成的覆蓋物的覆蓋,可以避免在蝕刻含有金屬奈米線的塗佈層的過程中,傷害金屬引線外露的表面。
雖然本發明已以多種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0)

  1. 一種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包含:提供一基板;形成一第一金屬引線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一金屬引線具有一側壁及一上表面;以及形成一第一覆蓋物以覆蓋該第一金屬引線的該側壁及該上表面,其中該第一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該第一覆蓋物與該第一金屬引線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覆蓋物包含:形成一含有該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以及形成一膜層,其中該金屬奈米線係嵌設於該膜層中,該膜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共同形成該第一覆蓋物。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金屬奈米線突出於該膜層的表面。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一覆蓋物於該第一金屬引線的該側壁上具有一第一厚度,該第一覆蓋物於該第一金屬引線的該上表面上具有一第二厚度,該第二厚度小於該第一厚度。
  5. 一種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包含:提供一基板;形成一金屬層於該基板上;圖案化該金屬層以形成多個金屬引線於該基板上,其中每一該些金屬引線具有一側壁及一上表面;以及形成多個覆蓋物,每一該些覆蓋物覆蓋所對應的該金屬引線的該側壁及該上表面,其中該些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該些覆蓋物與該些金屬引線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兩相鄰的該些覆蓋物之間具有一非導電區域。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形成多個覆蓋物包含:形成一含有該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形成一膜層,其中該金屬奈米線層與該膜層形成一塗佈層;以及根據一圖樣蝕刻該金屬奈米線以定義該非導電區域,其中該非導電區域中具有一與該膜層相同的材料所製成的填充層,使兩相鄰的該些覆蓋物之間絕緣。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填充層中的該金屬奈米線之濃度為零。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填充層中具有該金屬奈米線,該填充層中具有的該金屬奈米線之濃度小於一滲透臨限值,使該填充層中的該金屬奈米線不形成一導電網路。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形成多個覆蓋物包含:形成一含有該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形成一膜層,其中該金屬奈米線層與該膜層形成一塗佈層;以及圖案化該塗佈層以定義該非導電區域,其中該非導電區域具有一空隙,以使兩相鄰的該些覆蓋物之間絕緣。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膜層為一導電聚合物或一非導電聚合物。
  11. 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包含:提供一基板,其中該基板具有一顯示區與一周邊區;形成多個設置於該基板上的金屬引線,每一該些金屬引線具有一側壁及一上表面;形成多個覆蓋物,覆蓋該些金屬引線的該側壁及該上表面,其中每一該些覆蓋物包括金屬奈米線,而該些覆蓋物與該些金屬引線具有不同的蝕刻抗性,該些金屬引線以及該些覆蓋物設置於該基板之該周邊區;以及形成一設置於該顯示區的觸控感應電極,該觸控感應電極電性連接該些金屬引線。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形成多個覆蓋物包含:形成一含有該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形成一膜層,其中該金屬奈米線層與該膜層形成一塗佈層,該塗佈層具有一設於該顯示區的第一部分及一設於該周邊區的第二部分;以及根據一圖樣蝕刻該第二部分的該金屬奈米線以定義一位於兩相鄰的該些覆蓋物之間的非導電區域,其中該非導電區域中具有一與該膜層相同的材料所製成的填充層,使兩相鄰的該些覆蓋物之間絕緣。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形成該設置於該顯示區的觸控感應電極包括蝕刻該第一部分的該金屬奈米線以形成該觸控感應電極。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填充層中的該金屬奈米線之濃度為零。
  15.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填充層中具有該金屬奈米線,該填充層中具有的該金屬奈米線之濃度小於一滲透臨限值,使該填充層中的該金屬奈米線不形成一導電網路。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形成多個覆蓋物包含:形成一含有該金屬奈米線的金屬奈米線層;形成一膜層,其中該金屬奈米線層與該膜層形成一塗佈層,該塗佈層具有一設於該顯示區的第一部分及一設於該周邊區的第二部分;以及圖案化該第二部分以定義一位於兩相鄰的該些覆蓋物之間的非導電區域,其中該非導電區域具有一空隙,使兩相鄰的該些覆蓋物之間絕緣。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製作方法,更包括圖案化該第一部分以形成該觸控感應電極。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膜層為一導電聚合物或一非導電聚合物。
  19.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些金屬引線與該些覆蓋物延伸至一接合區,一外部電路板藉由外露於該些覆蓋物的該金屬奈米線在該接合區中與該些金屬引線電性連接。
  20.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製作方法,其中該些金屬引線與該些覆蓋物延伸至一接合區,該些覆蓋物在該接合區具有穿孔,一外部電路板藉由該穿孔與該些金屬引線電性連接。
TW108100102A 2017-05-22 2018-01-18 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與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 TWI6625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201710387754.0 2017-05-22
CN201710387754.0A CN108932073A (zh) 2017-05-22 2017-05-22 触控面板与其引线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1387A TW201921387A (zh) 2019-06-01
TWI662563B true TWI662563B (zh) 2019-06-11

Family

ID=6364103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1913A TWI654629B (zh) 2017-05-22 2018-01-18 觸控面板與其引線結構
TW107200901U TWM563063U (zh) 2017-05-22 2018-01-18 觸控面板與其引線結構
TW108100102A TWI662563B (zh) 2017-05-22 2018-01-18 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與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1913A TWI654629B (zh) 2017-05-22 2018-01-18 觸控面板與其引線結構
TW107200901U TWM563063U (zh) 2017-05-22 2018-01-18 觸控面板與其引線結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3071B2 (zh)
CN (1) CN108932073A (zh)
TW (3) TWI65462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3883B (zh) * 2019-11-26 2021-10-21 英屬維京群島商天材創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816384B (zh) * 2022-04-29 2023-09-2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感應器及其製作方法
US11829539B1 (en) 2022-05-16 2023-11-28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Touch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03329B2 (en) * 2018-02-13 2021-01-26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Contact photolithography-based nanopatterning using photoresist features having re-entrant profiles
US11089678B2 (en) * 2019-01-31 2021-08-10 Kore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Institute Composite conductive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1610871A (zh) * 2019-02-25 2020-09-01 英属维尔京群岛商天材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结构及其触控面板
CN111984138A (zh) * 2019-05-22 2020-11-24 英属维尔京群岛商天材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2346602A (zh) * 2019-08-08 2021-02-09 英属维尔京群岛商天材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773921B (zh) * 2019-08-30 2022-08-11 洋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在觸控感應器的透明電極上形成輔助導電單元的製造方法及其製成品
KR20210054123A (ko) * 2019-11-04 2021-05-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감지 구조물
US20220071004A1 (en) * 2020-08-27 2022-03-03 Cambrios Film Solutions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4489361B (zh) * 2020-10-23 2024-01-23 苏州绘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导电电极及具有其的触摸屏
TWI748709B (zh) * 2020-10-26 2021-12-0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接觸結構、電子裝置、和製造接觸結構的方法
TWI756999B (zh) * 2020-12-21 2022-03-0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接觸結構及具有該接觸結構的電子裝置
US11652051B2 (en) 2021-01-22 2023-05-16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Contact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2817480A (zh) * 2021-01-26 2021-05-18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474649B2 (en) * 2021-03-05 2022-10-18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Touch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260145B (zh) * 2021-04-16 2022-08-12 珠海杰赛科技有限公司 Pcb电镀金导线结构、印制电路板及制造方法
US20220357609A1 (en) * 2021-05-06 2022-11-10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Touch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867572B (zh) * 2021-10-09 2024-01-2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30075A (en) * 2010-10-25 2012-07-16 Sony Corp Transparent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ransparent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ilm,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W201347973A (zh) * 2012-05-10 2013-12-01 Fujifilm Corp 導電膜積層體、觸控面板、配線基板、電子裝置、透明雙面黏著片、透明黏著片
CN105934802A (zh) * 2014-01-28 2016-09-0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导电性图案、带导电性图案的基材、带导电性图案的基材的制造方法、在表面具有导电性图案的结构体及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CN106373664A (zh) * 2015-07-23 2017-02-01 北京华纳高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制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11264A1 (ja) * 2010-03-12 2011-09-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基板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842053B2 (ja) * 2011-03-30 2016-01-13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インダストリアル プリンティング リミテッド 水性インク組成物及びこれを調製する方法
US9853092B2 (en) * 2012-11-30 2017-12-26 Lg Display Co., Ltd. OLE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50123801A (ko) * 2013-02-27 2015-11-04 도판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CN104461101A (zh) * 2013-09-25 2015-03-2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导电保护层的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GB2520773A (en) * 2013-12-02 2015-06-03 M Solv Ltd Manufacturing conductive thin films comprising graphene and metal nanowires
KR102204110B1 (ko) * 2014-02-05 2021-01-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5094401B (zh) * 2014-05-15 2018-08-07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EP3287878A4 (en) * 2015-04-24 2018-10-31 LG Innotek Co., Ltd. Touch window
KR102522012B1 (ko) * 2015-12-23 2023-04-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도성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소자
US20190114003A1 (en) * 2016-04-05 2019-04-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Nanowire contact pads with enhanced adhesion to metal interconnects
CN207115357U (zh) * 2017-05-22 2018-03-16 祥达光学(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与其引线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30075A (en) * 2010-10-25 2012-07-16 Sony Corp Transparent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ransparent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ilm,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W201347973A (zh) * 2012-05-10 2013-12-01 Fujifilm Corp 導電膜積層體、觸控面板、配線基板、電子裝置、透明雙面黏著片、透明黏著片
CN105934802A (zh) * 2014-01-28 2016-09-0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导电性图案、带导电性图案的基材、带导电性图案的基材的制造方法、在表面具有导电性图案的结构体及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CN106373664A (zh) * 2015-07-23 2017-02-01 北京华纳高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制品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3883B (zh) * 2019-11-26 2021-10-21 英屬維京群島商天材創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816384B (zh) * 2022-04-29 2023-09-2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感應器及其製作方法
US11829539B1 (en) 2022-05-16 2023-11-28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Touch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3063U (zh) 2018-07-01
CN108932073A (zh) 2018-12-04
TWI654629B (zh) 2019-03-21
US20180335874A1 (en) 2018-11-22
US11093071B2 (en) 2021-08-17
TW201921387A (zh) 2019-06-01
TW201901700A (zh)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2563B (zh) 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與引線結構的製作方法
TWI691874B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感測器卷帶
TWI698778B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感測器卷帶
TWI641976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672620B (zh) 觸控面板的直接圖案化方法及其觸控面板
TWI734196B (zh) 觸控面板、其製作方法與觸控感測器卷帶
TWI788640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M572493U (zh) 觸控面板
TWM582621U (zh) 觸控面板
CN113126831A (zh) 蚀刻液、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10091132U (zh) 触控面板
CN207115357U (zh) 触控面板与其引线结构
US20210200383A1 (en) Etching solutio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