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1988B - 觸控模組 - Google Patents

觸控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1988B
TWI761988B TW109135491A TW109135491A TWI761988B TW I761988 B TWI761988 B TW I761988B TW 109135491 A TW109135491 A TW 109135491A TW 109135491 A TW109135491 A TW 109135491A TW I761988 B TWI761988 B TW I7619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ouch sensing
touch
jump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5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5211A (zh
Inventor
劉琪斌
方國龍
陳亞梅
許雅婷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54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198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5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5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1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198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涉及觸控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觸控模組,其包括基板、第一跨接層、第一觸控感應層、第二跨接層以及第二觸控感應層。第一跨接層沿第一方向延伸於基板上。第一觸控感應層設置於基板上,且包括多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其中第一跨接層連接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第二跨接層設置於第一跨接層上,且位於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之間,並與第一跨接層並聯。第二觸控感應層設置於基板上,且沿第二方向橫跨第二跨接層,並設置於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之間。

Description

觸控模組
本揭露涉及觸控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具有低搭接阻抗的觸控模組。
近年來,隨著觸控技術的發展,由於透明導體可同時讓光穿過並提供適當的導電性,因此常應用於許多顯示或觸控相關的裝置中。一般而言,透明導體可為各種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鎘錫(Cadmium Tin Oxide,CTO)或摻鋁氧化鋅(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然而,這些金屬氧化物所製成的薄膜並無法滿足顯示裝置的可撓性需求。因此,現今發展出多種可撓性的透明導體,例如使用金屬奈米線等材料所製作的透明導體。
然而,以金屬奈米線製成的顯示或觸控裝置尚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舉例而言,當使用金屬奈米線製作觸控電極,並使用前述各種金屬氧化物製作連接觸控電極的跨接電極(jumper)時,為了使觸控電極與跨接電極之間的接觸阻抗達到規格要求,常通過增加跨接電極末端的體積來提升跨接電極與觸控電極之間的接觸面積,以達到降低接觸阻抗的效果。然而,此舉常導致跨接電極與觸控電極重疊的部分在觸控顯示裝置運作時被使用者觀看到,進而影響觸控顯示裝置在視覺上的清晰度。
為了克服跨接電極與觸控電極之間的因接觸面積過大而導致跨接電極在觸控顯示裝置的可視區被使用者觀看到的問題,本揭露提供一種具有金屬跨接電極的的觸控模組,所述金屬跨接電極與金屬氧化物跨接電極並聯,以降低金屬氧化物跨接電極與觸控電極之間的接觸阻抗。藉此,可在維持或甚至減小金屬氧化物跨接電極與觸控電極之接觸面積的前提下,實現觸控模組之低接觸阻抗的需求。換句話說,本揭露藉由跨接電極的設計,來解決因跨接電極與觸控電極之間的接觸面積過大所導致之跨接電極的可視性問題。
本揭露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觸控模組,其包括基板、第一跨接層、第一觸控感應層、第二跨接層及第二觸控感應層。第一跨接層沿第一方向延伸於基板上。第一觸控感應層設置於基板上,且包括多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其中第一跨接層連接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第二跨接層設置於第一跨接層上,且位於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之間,並與第一跨接層並聯。第二觸控感應層設置於基板上,且沿第二方向橫跨第二跨接層,並設置於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跨接層的材料包括銅、鋁、銅合金、鋁合金或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跨接層的阻抗值介於0.20 Ω至0.24 Ω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跨接層的材料包括氧化銦錫、氧化銦鋅、氧化鎘錫、摻鋁氧化鋅或其組合,且第一觸控感應層與第二觸控感應層的材料各自包括一基質及分佈於基質中的多個金屬奈米結構。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跨接層於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積小於第一跨接層於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積,並完全地位於第一跨接層於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積內。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跨接層的兩末端分別嵌入至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中,且每一個末端與每一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的橫向接觸面積介於5000 μm 2至10000 μm 2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模組還包括絕緣層,橫向地延伸於第二跨接層與第二觸控感應層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絕緣層嵌入至第一觸控感應電極與第二跨接層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觸控感應層包括多個第二觸控感應電極以及多個連接電極,連接電極連接第二觸控感應電極,且連接電極橫跨第二跨接層。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揭露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地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揭露。也就是說,在本揭露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因此不應用以限制本揭露。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另外,為了便於讀者觀看,圖式中各元件的尺寸並非依實際比例繪示。
此外,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頂部」的相對術語可在本文中用於描述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如圖所示。應當理解,相對術語旨在包括除了圖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裝置的不同方位。例如,若一個附圖中的裝置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他組件的「下」側的組件將被定向在其他組件的「上」側。因此,示例性術語「下」可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決於附圖的特定取向。類似地,若一個附圖中的裝置翻轉,被描述為在其它元件「下方」的元件將被定向為在其它元件「上方」。因此,示例性術語「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
第1圖是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的觸控模組100的上視示意圖。第2圖是第1圖的觸控模組100之區域R1的局部放大透視圖。請參閱第1圖及第2圖,本揭露的觸控模組100是一種單面架橋式(bridge)的觸控模組100。觸控模組100包括基板110、第一觸控感應層120、第二觸控感應層130以及多個第一跨接層(又稱第一跨接電極)14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板110具有可視區DR以及位於可視區DR周圍的周邊區PR,且第一觸控感應層120、第二觸控感應層130以及第一跨接電極140設置於基板110的可視區DR中。第一觸控感應層120設置於基板110上,且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第一跨接電極140沿第一方向D1延伸於基板110上,且位於相鄰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並連接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換句話說,多個第一跨接電極140將多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彼此相連以形成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電子傳遞路徑。第二觸控感應層130設置於基板110上,且位於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並包括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個第二觸控感應電極132以及多個連接電極134,其中第二觸控感應電極132以及連接電極134沿第二方向D2交替地排列,並且連接電極134可連接相鄰的第二觸控感應電極132。換句話說,多個連接電極134將多個第二觸控感應電極132彼此相連以形成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電子傳遞路徑。另一方面,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連接電極134沿著第二方向D2由第一跨接電極140的上方橫跨第一跨接電極140,從而形成具有單面雙層電極結構的觸控模組100。本揭露的觸控模組100還包括第二跨接層(又稱第二跨接電極)150,第二跨接電極150設置於第一跨接電極140上,並與第一跨接電極140並聯。本揭露藉由第二跨接電極150的設置,來降低第一觸控感應層120與第一跨接電極140之間的接觸阻抗,以降低觸控模組100的阻容式負載值(resistive capacitive loading,RC loading),並使得第一觸控感應層120與第一跨接電極140之間的接觸面積得以降低,從而改善第一跨接電極140在可視區DR中的可視性問題。在以下敘述中,將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可沿x軸向設置,且第二觸控感應層130可沿y軸向設置,也就是說,第一觸控感應層120的延伸方向與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延伸方向在x軸與y軸形成的平面上相互垂直。換句話說,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可用以作為水平觸控感應電極,而第二觸控感應層130則可用以作為垂直觸控感應電極。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連接電極沿第二方向D2由第二跨接電極150的上方橫跨第二跨接電極15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包括觸控感應電極132以及連接電極134)可各自包括基質以及分佈於基質中的複數個金屬奈米線(又可稱金屬奈米結構)。基質可包括聚合物或其混合物,以賦予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特定的化學、機械以及光學特性。舉例而言,基質可提供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與其他層別之間良好的黏著性。舉另一例而言,基質亦可提供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良好的機械強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質可包括特定的聚合物,以使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具有額外的抗刮擦/磨損的表面保護,從而提升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表面強度。上述特定的聚合物可以是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聚矽氧、聚矽烷、聚胺基甲酸酯、聚(矽-丙烯酸)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質還可包括交聯劑、介面活性劑、穩定劑(例如包括但不限於抗氧化劑或紫外光穩定劑)、聚合抑制劑或上述任意之組合,從而提升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抗紫外線性能並延長其使用壽命。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可例如包括但不限於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奈米金線(gold nanowires)、奈米銅線(copper nanowires)、奈米鎳線(nickel nanowires)或其組合。更詳細而言,本文中的「金屬奈米線」是一集合名詞,其是指包括多個金屬元素、金屬合金或金屬化合物(包括金屬氧化物)之金屬線的集合。此外,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中各自所包括之金屬奈米線的數量並不限制本揭露。由本揭露的於金屬奈米線具有極佳的透光率,因此當觸控模組100配置以作為觸控顯示模組時,金屬奈米線可在不影響觸控顯示模組100之光學性質的前提下提供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良好的導電性。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單一金屬奈米線的截面尺寸(截面的直徑)可小於500 nm,較佳可小於100 nm,且更佳可小於50 nm,從而使得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具有較低的霧度(又稱霾(haze))。詳細而言,當單一金屬奈米線的截面尺寸大於500 nm時,將使得單一金屬奈米線過粗,導致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霧度過高,從而影響顯示模組100之可視區DR在視覺上的清晰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單一金屬奈米線的縱橫比可介於10至100000之間,使得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可具有較低的電阻率、較高的透光率以及較低的霧度。詳細而言,當單一金屬奈米線的縱橫比小於10時,可能使得導電網路無法良好地形成,導致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具有過高的電阻率,也因此使得金屬奈米線須以更大的排列密度(即單位體積的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中各自所包括之金屬奈米線的數量)分佈於基質中方能提升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導電性,從而導致第一觸控感應層120及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透光率過低且霧度過高。應瞭解到,其他用語例如絲(silk)、纖維(fiber)或管(tube)等同樣可具有上述截面尺寸以及縱橫比,亦為本揭露所涵蓋之範疇。
第3圖是第2圖之觸控模組100沿線段a-a擷取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閱第2圖及第3圖,第一跨接電極140沿第一方向D1延伸於基板110上,並連接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詳細而言,第一跨接電極140具有兩末端142以及在第一方向D1上夾置於兩末端142之間的中間區段144,且第一跨接電極140的兩末端142分別嵌入至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跨接電極140的兩末端142在垂直於基板110之延伸方向上各自夾置於基板11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並且接觸基板110以及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跨接電極140的中間區段144亦可部分地夾置於基板11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且接觸基板110及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當由上視角度(即第2圖的視角)觀看時,第一跨接電極140可例如是啞鈴型,也就是說,第一跨接電極140的兩末端142沿第二方向D2的寬度W1大於中間區段144沿第二方向D2的寬度W2,使得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間具有一定的接觸面積,從而降低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的接觸阻抗。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跨接電極140的材料可包括氧化銦錫、氧化銦鋅、氧化鎘錫、摻鋁氧化鋅或其組合。由於上述材料皆具有極佳的透光率,因此當觸控模組100配置以作為觸控顯示模組時,上述材料不會影響觸控顯示模組100的光學性質(例如,光學透光度以及清晰度)。另一方面,由於上述材料為反應性較低的金屬氧化物材料,因此其不會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中的金屬奈米線發生自發性的電化學反應(例如離子氧化還原反應),從而防止第一跨接電極140的表面氧化,以提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與第一跨接電極140之間的接觸穩定性。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跨接電極150迭置於第一跨接電極140上,且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並位於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以與第一跨接電極140並聯。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跨接電極150的材料可包括銅、鋁、銅合金、鋁合金或其組合。藉由上述各材料的選擇,可使第二跨接電極150具有較小的阻抗。藉此,當將第二跨接電極150與第一跨接電極140並聯時,兩者可共同地形成一具有較低阻抗之跨接電極160,也就是說,具有較低阻抗之跨接電極160可連接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由於具有較低阻抗之跨接電極160連接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因此跨接電極160中之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間的接觸阻抗可降低,從而降低觸控模組100的阻容式負載值並且改善產品的可靠度。另一方面,由於跨接電極160中之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具有較低的接觸阻抗,因此不須透過額外增加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的接觸面積來達到降低接觸阻抗之效果,也就是說,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的接觸面積可進一步減小,以確保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的重疊部分無法被使用者觀看到(即確保該重疊部分維持在非可視的狀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跨接電極140之末端142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的橫向接觸面積(例如,第一跨接電極140的上表面141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的接觸面積)可介於5000 μm 2至10000 μm 2之間。詳細而言,若所述橫向接觸面積小於5000 μm 2,可能導致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的接觸阻抗過大,進而影響觸控模組100的阻容式負載值;而若所述橫向接觸面積大於10000 μm 2,則可能導致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的重疊部分被使用者觀看到,進而影響觸控模組100之可視區DR在視覺上的清晰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跨接電極150的阻抗值可介於0.20 Ω至0.24 Ω之間,以有效地降低跨接電極16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的接觸阻抗。更詳細而言,若第二跨接電極150的阻抗值大於0.24 Ω,可能使得跨接電極160的阻抗值無法被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以致於無法有效地降低跨接電極16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的接觸阻抗。具體而言,請參閱第4圖,其是第2圖之觸控模組100的電路佈局示意圖。在第4圖中,阻抗值R1指的是第2圖中上方之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阻抗,阻抗值R2指的是第2圖中左側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與第一跨接電極140的接觸阻抗,阻抗值R3指的是第2圖中第一跨接電極140的阻抗,阻抗值R4指的是第2圖中右側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與第一跨接電極140的接觸阻抗,阻抗值R5指的是第2圖中下方之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的阻抗,而阻抗值R6指的是第2圖中第二跨接電極150的阻抗。如第4圖所示,當將第二跨接電極150與第一跨接電極140並聯地設置時,由第二跨接電極150與第一跨接電極140所形成之跨接電極160的阻抗得以減小。舉例而言,當將阻抗值R3為20 Ω的第一跨接電極140與阻抗值R6為0.22 Ω的第二跨接電極150並聯設置時,可形成阻抗值為約0.217 Ω的跨接電極160,從而降低跨接電極160中之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之間的接觸阻抗,以降低觸控模組100的阻容式負載值並改善產品的可靠度。如此一來,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間的接觸面積可進一步減小,以確保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的重疊部分無法被使用者觀看到。
請回到第2圖及第3圖,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跨接電極150於基板110的垂直投影面積小於第一跨接電極140於基板110的垂直投影面積,且第二跨接電極150於基板110的垂直投影面積完全地位於第一跨接電極140於基板110的垂直投影面積內。更進一步而言,第二跨接電極150於基板110的垂直投影面積小於第一跨接電極140之中間區段144於基板110的垂直投影面積,且完全地位於第一跨接電極140之中間區段144於基板110的垂直投影面積內。換句話說,第一跨接電極140之中間區段144沿第二方向D2的寬度W2大於第二跨接電極150沿第二方向D2的寬度W3,且第一跨接電極140之中間區段144沿第一方向D1的長度L1大於第二跨接電極150沿第一方向D1的長度L2。如此一來,可確保第二跨接電極150穩固地形成於第一跨接電極140上,並可避免第二跨接電極150因面積過大而導致第一跨接電極140與第二跨接電極150的重疊部分被使用者觀看到,進而影響觸控模組100之可視區DR在視覺上的清晰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模組100還包括絕緣層170,橫向地延伸於第二跨接電極150與第二觸控感應層130之間。絕緣層170可將第二跨接電極150與第二觸控感應層130相互隔開,以避免第二跨接電極150與第二觸控感應層130彼此接觸,從而確保第二觸控感應層130與第一觸控感應層120之間維持電性絕緣。另一方面,絕緣層170的設置還可避免第二跨接電極150中的金屬材料與第二觸控感應層130中的金屬奈米線發生自發性的電化學反應,以防止第二跨接電極150的表面氧化,從而改善產品的可靠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絕緣層170可進一步嵌入至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與第二跨接電極150之間,以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與第二跨接電極150彼此相互隔開,從而避免第一觸控感應電極122與第二跨接電極150彼此接觸。藉此,可避免第二跨接電極150中的金屬材料與第一觸控感應層120中的金屬奈米線發生自發性的電化學反應,以防止第二跨接電極150的表面氧化,從而改善產品的可靠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絕緣層170的材料可為絕緣(非導電)的樹脂或其他有機材料。舉例而言,絕緣層170可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縮丁醛、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3,4-伸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陶瓷或上述任意之組合。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絕緣層170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任意聚合物:聚丙烯酸系樹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及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萘二甲酸酯以及聚碳酸酯);具有高芳香度的聚合物(例如,酚醛樹脂或甲酚-甲醛、聚苯乙烯、聚醯亞胺、聚乙烯基甲苯、聚乙烯基二甲苯、聚碸、聚硫化物、聚醯胺、聚醯胺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伸苯基及聚苯基醚);聚胺基甲酸酯;環氧樹脂;聚烯烴(例如,聚丙烯、聚甲基戊烯及環烯烴);聚矽氧及其他含矽聚合物(例如,聚倍半氧矽烷及聚矽烷);合成橡膠(例如,三元乙丙橡膠、乙丙橡膠及丁苯橡膠;含氟聚合物(例如,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以及聚六氟丙烯);纖維素;聚氯乙烯;聚乙酸酯;聚降冰片烯;以及氟-烯烴與烴烯烴的共聚物。藉由上述絕緣之樹脂或其他有機材料的設置,使得第二跨接電極150可透過絕緣層170與第二觸控感應層電性絕緣,並使得第二跨接電極150可透過絕緣層170與第一觸控感應層120相互隔開。
綜上所述,由於本揭露的觸控模組具有由金屬材料製成的第二跨接電極150,且所述第二跨接電極150與由金屬氧化物材料製成之第一跨接電極140並聯,因此可降低第一觸控感應層120與第一跨接電極140之間的接觸阻抗,以降低觸控模組100的阻容式負載值,並使得第一觸控感應層120與第一跨接電極140之間的接觸面積得以降低,從而改善第一跨接電極140在可視區DR中的可視性問題。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觸控模組 110:基板 120:第一觸控感應層 122:第一觸控感應電極 130:第二觸控感應層 132:第二觸控感應電極 134:連接電極 140:第一跨接層 141:上表面 142:末端 144:中間區段 150:第二跨接層 160:跨接電極 170:絕緣層 W1-W3:寬度 L1-L2:長度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R:可視區 PR:周邊區 R1:區域 a-a:線段
為讓本揭露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是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的觸控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第2圖是第1圖的觸控模組之區域R1的局部放大透視圖; 第3圖是第2圖之觸控模組沿線段a-a擷取的剖面示意圖;以及 第4圖是第2圖之觸控模組的電路佈局示意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10:基板 120:第一觸控感應層 122:第一觸控感應電極 130:第二觸控感應層 132:第二觸控感應電極 134:連接電極 140:第一跨接層 142:末端 144:中間區段 150:第二跨接層 160:跨接電極 170:絕緣層 W1-W3:寬度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R1:區域 a-a:線段

Claims (10)

  1. 一種觸控模組,包括:一基板;一第一跨接層,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於所述基板上;一第一觸控感應層,設置於所述基板上,且包括複數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其中所述第一跨接層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一第二跨接層,設置於所述第一跨接層上,且位於相鄰的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之間,並與所述第一跨接層並聯;一第二觸控感應層,設置於所述基板上,且沿一第二方向橫跨所述第二跨接層,並設置於相鄰的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之間;以及一絕緣層,橫向地延伸於所述第二跨接層與所述第二觸控感應層之間,且延伸至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與所述第二跨接層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模組,其中所述第二跨接層的材料包括銅、鋁、銅合金、鋁合金或其組合。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模組,其中所述第二跨接層的阻抗值介於0.20Ω至0.24Ω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模組,其中述第一跨 接層的材料包括氧化銦錫、氧化銦鋅、氧化鎘錫、摻鋁氧化鋅或其組合,且所述第一觸控感應層與所述第二觸控感應層的材料各自包括一基質及分佈於所述基質中的複數個金屬奈米結構。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模組,其中所述第二跨接層於所述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積小於所述第一跨接層於所述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積,並完全地位於所述第一跨接層於所述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積內。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模組,其中所述第一跨接層的兩末端分別嵌入至相鄰的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中,且每一所述末端與每一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的橫向接觸面積介於5000μm2至10000μm2之間。
  7. 一種觸控模組,包括:一基板;一第一跨接層,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於所述基板上,其中所述第一跨接層的材料包括氧化銦錫、氧化銦鋅、氧化鎘錫、摻鋁氧化鋅或其組合;一第一觸控感應層,設置於所述基板上,且包括複數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其中所述第一跨接層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一第二跨接層,設置於所述第一跨接層上,且位於相鄰 的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之間,並與所述第一跨接層並聯,其中所述第二跨接層的材料包括銅、鋁、銅合金、鋁合金或其組合;一第二觸控感應層,設置於所述基板上,且沿一第二方向橫跨所述第二跨接層,並設置於相鄰的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之間,其中所述第一觸控感應層與所述第二觸控感應層的材料各自包括一基質及分佈於所述基質中的複數個金屬奈米結構;以及一絕緣層,橫向地延伸於所述第二跨接層的上表面,並接觸所述第二跨接層的兩個末端。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觸控模組,其中所述第二跨接層的阻抗值介於0.20Ω至0.24Ω之間。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觸控模組,其中所述第二跨接層於所述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積小於所述第一跨接層於所述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積,並完全地位於所述第一跨接層於所述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積內。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觸控模組,其中所述第一跨接層的兩末端分別嵌入至相鄰的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中,且每一所述末端與每一所述第一觸控感應電極的橫向接觸面積介於5000μm2至10000μm2之間。
TW109135491A 2020-10-14 2020-10-14 觸控模組 TWI7619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5491A TWI761988B (zh) 2020-10-14 2020-10-14 觸控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5491A TWI761988B (zh) 2020-10-14 2020-10-14 觸控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5211A TW202215211A (zh) 2022-04-16
TWI761988B true TWI761988B (zh) 2022-04-21

Family

ID=82197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5491A TWI761988B (zh) 2020-10-14 2020-10-14 觸控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6198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11102A1 (en) * 2013-01-29 2014-07-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touch screen panel
TWM527126U (zh) * 2015-12-28 2016-08-11 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US20200183541A1 (en) * 2017-09-29 2020-06-11 Fujifilm Corporation Touch sens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uch senso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11102A1 (en) * 2013-01-29 2014-07-3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touch screen panel
TWM527126U (zh) * 2015-12-28 2016-08-11 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US20200183541A1 (en) * 2017-09-29 2020-06-11 Fujifilm Corporation Touch sens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uch senso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5211A (zh) 2022-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1669A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TWM608486U (zh) 觸控模組
EP2928080B1 (en) Capacitive touch-sensitive device
US20150324047A1 (en) Touch panel including patterns of mesh structures
CN108762580A (zh) 显示设备、触控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TWM606594U (zh) 觸控模組
CN208538106U (zh) 显示设备及触控传感器
TWI761988B (zh) 觸控模組
CN114281206A (zh) 显示面板与移动终端
CN104834422B (zh) 触控模组及具有该触控模组的触控显示装置
US11379085B2 (en) Touch module
US10725596B2 (en) Composite transparent touch sensor
US20040233175A1 (en) Touch panel
CN212694396U (zh) 触控模块
CN212586869U (zh) 触控模块
TWI755889B (zh) 觸控模組
CN114327111A (zh) 触控模块
CN107368217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US11347359B2 (en)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ouch panel, and device thereof
US10664111B2 (en) Structure of transparent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TWI791226B (zh) 觸控模組及觸控裝置
US11567620B1 (en) Touch module and touch device
US11262878B1 (en) Touch module
CN206075244U (zh) 一种带有力学感应功能的触控装置
JP726340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デバイ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