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3037A - 再入式流体冷板 - Google Patents
再入式流体冷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03037A CN114303037A CN202080058113.0A CN202080058113A CN114303037A CN 114303037 A CN114303037 A CN 114303037A CN 202080058113 A CN202080058113 A CN 202080058113A CN 114303037 A CN114303037 A CN 1143030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d plate
- fluid
- entrant
- well
- cool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54—Cold plates transferr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to coolan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63—Heat dissipaters releasing heat from coolan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对电子器件或组件散热进行热管理的流体冷却的再入式冷板。流体离开所述冷板的外周,填充在所述冷板外周和相配的部件/组件之间的密封腔,提供对电子部件的直接冷却,然后再次进入所述冷板。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19年7月31日提交的第62/880,947号美国临时申请和在2020年2月17日提交的第62/977,552号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
背景技术
电子器件正在推动当今在无线通信、电动汽车和计算机处理领域中的一些最大的创新。许多这些应用中的一个促成因素是在更小的封装尺寸上发展更高性能的电子器件。这增加了器件的功率密度,其对相关的热管理系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以前的方案采用大型翅片式热沉和风扇来冷却各个部件或部件组件(例如,印刷电路板或PCB)。虽然这些方案提供了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简单性,但它们的适度性能很快就无法满足当今功率密集型器件的需求。
目前冷却这些类型的器件和组件的方案越来越倾向于流体冷却的冷板。冷板由平板形式的导热材料(通常是金属)组成。部件/组件随后安装到该板上,在二者之间具有热界面材料。冷却剂流体在所述冷板内通过。然后,来自部件/组件的热量通过热界面材料和冷板材料传导,以最终被传递到所述冷却剂流体。此类方案与基于风扇的系统相比提供了更高的性能。然而,它们仍然受到通过热界面材料和板本身的传导的限制。此外,金属板可能较重,因此它在电动汽车、飞机和太空应用中在重量和性能之间存在困难的权衡。
因此,具有如下的冷板会是有用的:为最热的部件提供更高的性能;使在组件内的不同功率水平的部件之间的热梯度最小化;并且可做得更轻。
发明内容
下面提到的所有示例和特征能够以任何技术上可行的方式组合。
在一方面,一种用于冷却电子部件的再入式冷板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流体通道;至少一个流体供应入口端口,其流体地联接到内部流体通道;至少一个流体排放出口端口,其流体地联接到内部流体通道;以及井,其位于冷板中并流体地联接到内部流体通道,其中,该井暴露于外部环境。
一些示例包括以上和/或以下特征之一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个示例中,井的至少一侧由冷板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形成。在一个示例中,井的至少一侧由待冷却的电子部件的表面形成。在一个示例中,井中的流体直接接触待冷却的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表面。在一个示例中,仅井位于待冷却的电子部件和冷板之间。
一些示例包括以上和/或以下特征之一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些示例中,冷板还包括喷嘴板以形成射入井中的流体射流。在一个示例中,喷嘴被非均匀地构造,以降低电子部件上的温度梯度。在一个示例中,喷嘴是非均匀分布的。在一个示例中,喷嘴的尺寸是非均匀的。在一个示例中,喷嘴包含用于增强流体流动的几何特征。
一些示例包括以上和/或以下特征之一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个示例中,再入式冷板还包括位于冷板和电子部件之间的不透流体的密封件。在一个示例中,不透流体的密封件包括弹性O形环或垫圈。在一个示例中,井配置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流体入口流体地联接到第一内部流体通道,流体出口与流体入口隔开并流体地联接到第二内部流体通道。在一个示例中,流过内部流体通道的所有流体都流过所述井。在一个示例中,在流过内部流体通道的流体中,仅有一些流体流过所述井。
一些示例包括以上和/或以下特征之一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些示例中,再入式冷板包括位于冷板中的多个分开的井。在一个示例中,两个井串接布置,使得流体流过一个井,然后流过第二个井。在一个示例中,两个井平行布置,使得没有流体流过全部两个井。在一个示例中,至少一个其他电子部件远离井安装到冷板并且被配置为由在内部流体通道中的流体冷却。在一个示例中,再入式冷板是通过利用增材制造而制作的。在一个示例中,再入式冷板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在另一方面,一种用于冷却电子部件的再入式冷板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流体通道;至少一个流体供应入口端口,其流体地联接到内部流体通道;至少一个流体排放出口端口,其流体地联接到内部流体通道;井,其位于冷板中并流体地联接到内部流体通道,其中,井的至少一侧由冷板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形成,其中,井的至少一侧由待冷却的电子部件的表面形成,其中,在井中的流体直接接触待冷却的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表面,并且其中,仅所述井位于待冷却的电子部件和冷板之间;以及不透流体的密封件,其位于冷板和电子部件之间。在一个示例中,冷板还包括喷嘴板以形成射入井中的流体射流。
在另一方面,一种组件包括:再入式冷板,其外表面中具有井;以及电子器件或电子组件,其暴露于所述井并通过使用穿过冷板以及穿过井的再入流体流来冷却。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参考附图,其中:
图1示出了在冷板上的部件或组件的概念示意图。
图2示出了被设计为冷却印刷电路板组件的、具有内部流体通道的现有技术的冷板的横截面视图。
图3示出了被设计为冷却部件和印刷电路板组件的、具有内部流体通道的现有技术冷板的横截面视图。
图4示出了在现有技术冷板内的内部流体通道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其中,流体离开冷板以接触部件,然后返回冷板。
图6图示了在没有相配的电子部件或组件的情况下使用再入式流体冷板的不当操作。
图7A和图7B示出了设置在再入式流体冷板上的部件的横截面视图,进一步图示了流体如何穿过冷板的外周且然后再次进入冷板。
图8示出了能够冷却部件和组件的组合的再入式流体冷板的横截面视图。
图9A示出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流体通道的俯视图。图9B示出了沿图9A的线9B-9B截取的横截面。与传统的冷板不同,再入式流体冷板的至少一部分不被局限于板内。
图10示出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一种配置的横截面视图,其中,高性能的再入部分冷却高功率部件、并且传统的内部特征冷却低功率部件或组件。这种架构有助于使在不同功率水平的部件之间的热梯度最小化。
图11示出了具有再入式流体部分和传统部分的再入式流体冷板的流体通道的俯视图。
图12示出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流体通道的俯视图,图示了用于高功率部件的再入部分和另外的用于低功率部件的传统部分。
图13示出了具有多个再入式流体部分的再入式流体冷板的横截面视图。
图14示出了在再入式流体冷板中的流体通道的俯视图,图示了再入式流体部分的平行流动能力,从而降低了总压力降。
图15示出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其中,微射流喷嘴已被用于增强再入式流体的冷却效率。
图16示出了图15中的组件的横截面详细视图,图示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微射流喷嘴。
图17A和17B图示了例如可用于冷却电子部件“热点”的非均匀喷嘴阵列的使用。
图18A示出了使用具有几何特征的喷嘴来增强流体流动的一个实施例,其在沿图18A的线18B-18B截取的图18B中的横截面中被进一步描绘。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描述了冷板的使用,该冷板通过允许冷却剂流体穿过冷板表面、直接接触产生热的器件、且再次进入所述冷板来产生提高的热传递性能。本申请进一步描述了这种“再入式流体”冷板的数个有益特征,包括有效地冷却在单个组件内的高功率部件和低功率部件的能力、减小或消除在具有不同功耗的部件的组件之间的热梯度的能力,以及无需具有导热材料的冷板的能力—从而在保持性能的同时极大地减轻重量。
本申请进一步描述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数个可能的实施例,包括用于实现高性能的再入式流体冷板的内部几何架构和包含再入式流体冷板的组件的一些示例。本申请将新特征(再入式流体)添加到常见的热管理方案(冷板),以实现更高的性能并放松材料限制。
许多系统级组件由多个部件组成,包括许多电气/电子部件和/或印刷电路板(PCB)。这些系统级组件通常包括热管理硬件,例如风扇、散热器或冷板。这种布置在图1中示出,其中,一个或多个产生热的元件或组件(101)设置在冷板(102)上。
在冷板的情况下,冷却剂流体在导热板内循环。然后,散热部件和/或组件通常通过热界面材料(TIM)附接到冷板的外表面。该TIM通常是弹性垫、导热环氧树脂或导热膏。TIM填充在部件表面和冷板表面之间的小区域中,否则该区域将被极低热导率的空气占据。通过这种方式,部件产生的热量被传导到部件的外表面,然后通过TIM,之后通过冷板的导热表面,最终传递到掩埋在冷板内的冷却剂流体中。
图2图示了这种现有技术的冷板组件。导热冷板(201)内包含一个或多个流体通道(202)。冷却剂流体流经这些通道,从入口(209)流向出口(210),以冷却冷板(201)。在许多情况下,印刷电路板(203)设置在冷板上,可能通过紧固件(206)设置在冷板本身或支架(208)中。PCB(20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高功率部件(204),并且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207)。当PCB紧固到冷板时,在任何高功率部件(204)和冷板(201)表面之间通过一层TIM(205)进行接触。
在该架构中,高功率部件(204)散发的热量在最终排放到冷却剂流体(202)之前必须被传导到所述部件本身的外表面、通过TIM层(205)以及通过冷板(201)的顶层。从热量产生到热量处理的这个漫长路径(包括低热导率的TIM)会导致温度明显升高。就上下文而言,即使高性能的TIM的热导率也约为5W/m-K,这明显低于铝等标准材料(235W/m-K)。因此,对这些TIM层的需求不利于总体热性能。
当然,冷板也可用于甚至更大的组件,如图3所示,其中,冷板(301)是印刷电路板(305)和独立部件(311+312)的结构和热支撑。此处,现有技术的冷板(301)内仍然包括一个或多个流体通道(302),该流体通道将冷却剂流体从入口(303)传输到出口(304)。PCB(305)在冷板上通过紧固件(306)设置在支架(307)中。高功率部件(308)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同样利用TIM层(309)来产生与冷板表面的接触。在冷板上还设置有独立的高功率部件(311),其与安装把手(312)一起封装。独立部件和PCB可以是自立的,或者可以例如通过导线(313)电链接。
在现有技术的冷板内,冷却剂流体以各种通道几何形状循环。图4图示了一种这样的内部流动几何形状。在现有技术的冷板(401)内,存在将冷却剂流体从入口(403)引导到出口(404)接头的流体通道(402)。
上述方案对于从中等功率部件传递热量是有效的。然而,对于高功率部件,通过TIM传导的热损耗是明显的—并且热量在到达流体之前必须进一步穿过冷板本身的一层。此外,即使对于低功率部件,传统的冷板设计也要求冷板表面具有导热性,使其构造主要局限于对重量有明显影响的金属。
本申请描述了一种用于电子器件冷却的再入式流体冷板。再入式流体冷板通过允许流体穿过冷板的表面流出以直接接触部件来产生高性能的冷却。不需要TIM层。这消除了通常与TIM层相关的损耗。所述流体随后再次进入冷板,以对所述板或其他部件进行更全面的冷却。此外,由于再入式流体已经被用于在不在冷板的范围内时传递部件的热量,因此冷板不再需要由导热材料制成,从而允许使用重量轻得多的材料,例如塑料。这种材料选择的自由度还带来了其他益处,例如使用具有匹配的热膨胀系数(CTE)的材料。将具有与附接到其上的电子器件匹配的CTE的冷板的能力能够极大地降低敏感电子器件中产生的应力。
图5图示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一个实施例。冷板(501)内设置有将冷却剂流体从入口(503)引导到出口(504)的流体通道(502)。在这个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505)通过固定到支架(507)中的机械紧固件(506)或以任何其他已知的方式设置在冷板上。高功率部件(508)设置在电路板(505)上。在高功率部件(508)和冷板(501)之间形成不透流体的密封件(511)。这种密封件(511)可以是垫圈、O形环、环氧树脂、焊料或其他常见的附接装置/方法。可以使用弹性密封件。当然,在电路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其他部件(509)。
然而,图5所示的再入式流体冷板的流体通道(502)并未被完全地限制在冷板(501)内。相反,冷却剂流体能够离开冷板表面并填充邻近冷板(501)的井(512)。该井(512)的一侧由冷板(501)界定并且其另一侧由待冷却的部件(508)的表面(510)界定。因此,所述井暴露于冷板外部的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流体离开冷板,填充邻近冷板的井,通过与部件表面的直接接触而传递热量,然后它再次进入冷板以沿通常的流体通道(502)流动。值得注意的是,与现有的冷板方案不同,在该再入式流体冷板配置中没有TIM层。
现有的冷板将流体从入口传输到出口,在它们的表面上设置有或没有设置部件的情况下起作用。然而,在至少一个表面上没有设置部件的情况下,再入式流体冷板无法正常工作。图6图示了在再入式流体冷板(601)上没有设置部件的情况下,来自流体通道(602)的冷却剂流体将离开冷板表面,一部分流体填充井(603)并再次进入冷板,而另一部分流体被喷射(605)并且可能形成通向周围环境(607)的无约束的喷雾(606)或流体损耗。也就是说,在再入式冷板上没有设置用于覆盖井的至少一个部件或其他结构(例如PCB)的情况下,一部分流体不会再次进入冷板。这与传统冷板情况不同。
图7A和7B描绘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另一个实施例,此处,再入式流体冷板与独立部件一起使用。在图7A中,冷板(701)具有将冷却剂流体从入口(703)传输到出口(704)的内部流动通道(702)。在该冷板上设置有封装的电气器件,该封装的电气器件具有电子元件(705)及其封装(706)。虽然所述元件的封装(706)显示为基板,这种封装也可以是法兰、壳体、塑料密封件、元件级散热器或其他常见的封装类型。
图7A中的再入式流体冷板还具有邻近冷板(701)的井(709)。来自流体通道(702)的流体与该外部井(709)连通,该外部井(709)的至少一侧由冷板(701)表面界定并且至少另一侧由部件元件(705)或封装(706)界定。紧固件(707)可以用于利用不透流体的密封件(708)将所述部件封装(707)附接到冷板(701),所述不透流体的密封件(708)可以由垫圈、O形环、弹性体、环氧树脂或类似物组成。
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来自冷板通道(712)内的冷却剂流体离开冷板的内部以执行电子器件的直接冷却。图7B图示了这一点,因为流体(712)穿过冷板的内部,然后被引导(713)出冷板表面,穿过冷板(701)的外边界(711)(其中,外边界用粗体虚线示出)。也就是说,流体流离开冷板,填充在冷板和电子器件之间的井(714)。在所述井中,与电子器件的流体接触有效地将热量从所述器件传递到流体,而不需要任何TIM层。
由于所述井(714)的物理边界,在电子器件和流体之间的热传递之后,流体随后被迫再次进入(715)冷板以便在内部流体通道(712)内进一步使用或处置。也就是说,来自冷板的流体已经离开冷板的外边界,填充在其中发生热传递的井,然后再次进入冷板。
图7A中还可以看到再入式流体冷板的另一个益处。当流体离开冷板(701)并填充井(709)时,发生与高功率器件(705+706)的主要热传递。这种热传递主要发生在润湿的器件表面(710)。通过冷板(701)本身的热传导在电子器件的冷却中不再起重要作用。因此,再入式流体冷板不再必须由导热材料构成以保持有效。取而代之的是,几乎任何材料都可用于再入式流体冷板,同时仍能实现高性能的冷却。这允许再入式流体冷板由诸如金属、陶瓷、塑料或其他材料的材料构成。与现有技术的冷板相比,这种材料的灵活性可以极大地减轻再入式流体冷板的重量。
图8示出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另一个实施例。此处,在再入式流体冷板上设置有多于一个的电子器件或组件,这在使用传统冷板时很常见。在冷板(801)内包括由入口(803)供给并最终从出口(804)分配流体的流体通道(802)。在该实施例中,高功率部件(805)及其封装(806)通过紧固件(809)或其他常见的附接技术设置在冷板(801)上。为了解决来自该高功率部件的热量,引入了一个再入部分,其中,冷却剂流体已经离开冷板的表面并填充井(812),该井(812)的至少一侧由冷板(801)界定并且在至少一侧由电子元件封装(805)界定。然后,在流体再次进入冷板、返回流体通道(802)之前,在润湿的部件表面(813)处发生高性能的热传递。
附加元件或组件也设置在同一个冷板(801)上。在该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807)附接到冷板,这可通过将紧固件(809)附接到冷板上的凸台(810)中来实现。当然,其他附件方法也是可行的,包括支架、安装柱、直接粘合等等。在印刷电路板(807)上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电气部件(808)。多个器件或组件可以例如通过电线(811)电链接。
设置在冷板上的附加元件可以使用或不使用再入式流体进行热传递。例如,在图8的实施例中,高性能的再入式流体已经用于高功率部件(805)。在这种情况下,较低功率的PCB(807)不接收所述高性能的再入式流体热传递。然而,较低功率的PCB(807)仍然受益于与更传统的冷板实例相称的适度冷却。也就是说,再入流可以单独用于再入式流体冷板中,或可以仅存在于再入式流体冷板的选定部分中。
在图9A中,描绘了一种可能的再入式流体冷板的内部流动几何形状。冷板(901)内设置有将冷却剂流体从入口(904)引导到出口(903)的流动通道(902)。冷板(901)上还设置有两个部分(905),它们将流体从冷板内传输到冷板外边界的外部。这些部分是将形成外部流体井的部分。这些部分(905)还引导流体再次进入冷板,返回内部流体通道(902)。所述部分(905)以及因此所述井被图示为串接,这意味着相同的流体被传输通过全部两个井。
图9B示出了从沿图9A的线9B-9B截取的一个可能的横截面图。来自内部流动通道(902)的流体供给与外部井(906)连通的内环域。当相配的部件附接到再入式流体冷板时,形成密封腔并且该内井(906)由来自内部流动通道(902)的流体填充。冷板上的特征例如壁(908)将离开冷板(进入井)的流体与(从所述井)再次进入(910)冷板的流体分开。虽然未在图9A中描绘,但冷板中还可以存在用于可能形成的密封件(909)的附加特征,或者用于将所述部件机械地紧固到所述冷板的特征(图9A和9B中未示出,但在图8中类似地示出(810))。
再入式流体冷板的其他实施例可进一步利用流体的热传递能力,同时仍在内部流体通道内。图10图示一个这样的实施例,其中,多个电子器件或组件(807、805)设置在再入式流体冷板(801)上。高功率的电子器件(805)设置在冷板(801)上,从而受益于与再入式流体冷板的外部井(812)以及在器件的润湿表面(813)处发生的直接流体接触相关的热传递。在穿过井(812)之后,流体再次进入冷板和内部流体通道(802)。
内部流体通道(802)中的流体还可以用于冷却设置在冷板上的其他器件或组件,例如PCB(807)。PCB(807)可以或可以不邻近高功率器件(805)定位,但热传递机构与所述井(812)分离。图10图示了热传递增强特征(1001)可以如何设置在内部流体通道(802)内以增强未被高性能的再入式流体部分所冷却的部件或组件的热传递。这样的特征可以在靠近被冷却的部件或组件的冷板部分中产生湍流和/或增加表面积。这样的特征可以包括例如翅片、支柱或表面粗糙度。
图11图示了包括数个热传递策略的再入式流体冷板(1101)的一个实施例。在流体入口(1104)和流体出口(1103)之间,流体经历再入流(1105)的一个或多个部分。流体还穿过标准内部流体输送的部分(1102)并且还可能经历增强热传递的其他内部部分,例如具有内部支柱(1106)或内部翅片(1107)的内部部分。
图12再次图示了一种再入式流体冷板布局,其中实施了多种热传递方案,包括再入流。在该实施例中,存在具有最高热传递性能的部分(1201),包括一个或多个再入式流体部分(1105)。还存在内部流体通道(1102)以及通过使用诸如销钉阵列(1106)或翅片(1107)的内部特征来增强热传递的部分(1202)。通常,再入部分(1201)的热传递能力高于其他部分,包括增强的内部特征部分(1202)。
利用热传递性能可定制的部分,如图12所示的再入式流体冷板可以用于降低或消除在不同功率水平的组件之间的热梯度。例如,高性能的再入式流体部分(1201)可以位于最高功率的部件或组件附近。然后,利用具有较低性能的部分例如内部特征部分(1202),可以在同一个再入式冷板上冷却其他较低功率的部件或组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高功率部件或组件的最高温度与低功率部件或组件相似或相等,从而降低在所述部件或组件之间的热梯度。热梯度的降低对于降低所述器件、板和结构中的应力具有重要的益处。
当然,在再入式流体冷板上使用再入部分不限于一个部件或组件。图13图示了再入式流体冷板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多个部件或组件利用了再入流的热传递效率。
在图13中,再入式流体冷板(1301)包括连接在一个或多个流体入口(1303)和一个或多个流体出口(1304)之间的内部流体通道(1302)。在冷板(1301)上设置有高功率器件,包括例如电子元件(1309)及其封装(1310)。在冷板(1301)上还设置有具有高功率电子元件(1308)的印刷电路板(1307)。所述器件和PCB可以例如通过使用一根或多根导线(1312)电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再入流用于有效地冷却两个高功率元器件。来自流体通道(1302)内的冷却剂流体被引导通过表面,离开冷板(1301)并形成外部流体井(1305)。在润湿表面(1306)处,热量被有效地传递到与电子元件(1308)或封装(1310)直接接触的冷却剂流体。在该热传递之后,冷却剂流体随后再次进入冷板和内部流体通道(1302)。
对于其中实施多个再入式流体部分的某些实施例,例如具有需要高性能冷却的多个部件或组件的实施例,再入式流体部分可以并行或串接地流体链接。图14图示了具有多个再入式流体部分(1407)的冷板(1401)的一个实施例。这些再入式流体部分(1407)可以通过与主要内部流体通道(1402)连通的平行内部流动通道(1408)流体链接,将冷却剂流体从入口(1404)输送到出口(1403)。在平行流动中,流体分别流过每个井。再入式流体部分的并行连接降低了每个单独部分所需的压力和流速。当然,这样的冷板也可包括非再入部分(1405、1406)。
为了在使用再入式流体冷板时获得更高的热传递性能,再入式流体部分可以实施其自身的增强。此类增强可以包括在相配的部件或组件的润湿表面上的销钉、翅片或者粗糙度。为了获得更高的性能,喷嘴可设置在再入式冷板内以形成流体射流,图15中图示了一个这样的实施例。
在图15中,再入式冷板(1501)包括用于将冷却剂流体从入口(1503)输送到出口(1504)的内部流体通道(1502)。在冷板(1501)上设置有印刷电路板(1505),其可以通过例如紧固件(1507)附接到冷板或支架(1506)。该PCB(1505)上可以设置有许多不同功率水平的部件(1509),其中,至少一个部件(1508)需要主动冷却。密封件(1511)在高功率部件(1508)和再入式流体冷板(1501)之间产生不透流体的密封。
当来自冷板内的冷却剂流体被引导出并离开冷板(1501)的边界、填充外部井(1510)时,产生了再入流。然而,在该实施例中,冷板内设置有具有一个或多个孔口或喷嘴的喷嘴板(1513)。在喷嘴板上的孔口的横截面可以例如是直径在100μm至750μm的范围内的圆形。当然,其他形状和直径也是可行的。该喷嘴板(1513)接收离开的冷却剂流体并使其形成为一个或多个流体射流(1514)。所述流体射流可以以例如3m/s至27m/s的速度离开。当然,其他速度也是可行的。
这种微射流冷却是一种用于冷却高功率器件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流体通过喷嘴移动以形成具有在一个方向上比在另一个方向上明显更大的动量的小流体射流。当该高动量流体撞击表面时,它会使该表面处的热边界层最小化,从而在该斑点处产生极高的热传递。然后,微射流阵列可以扩大高热传递的总体斑点尺寸。微射流冷却技术已被证明所产生的热传递系数超过200,000W/m2K,大于竞争方法的10倍(例如,微通道≈20,000W/m2K)。这允许流体收集更多的热量,而无需附加的金属散热器。
一个或多个流体射流(1514)射入外部井(1510)并撞击待冷却器件的润湿表面(1512)。热量被有效地从所述部件传递到所述流体。在撞击润湿表面之后,射流流体随后占据所述井直到它再次进入冷板并进入内部流体通道(1502)。
对于图15的实施例,图16示出了再入式流体部分的详细视图。此处,再入式流体冷板(1501)在外表面的一部分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喷嘴以形成喷嘴板(1513)。流体被驱动通过该喷嘴板,之后流体作为外部井(1510)内的一个或多个流体射流(1514)离开冷板(1501)的外边界。这些流体射流撞击所述部件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即润湿表面(1512),将热量传递给所述流体。来自所述井的流体随后再次进入冷板内部流体通道(1502)。
组件的变化也是可行的。例如,可以根本没有PCB,而是替代地将电子元件(1508)附接到它自己的封装或直接附接到冷板。由喷嘴板形成的微射流可以被定向为垂直地撞击待冷却的表面,或者可以偏离垂直方向一定的标称角度。此外,虽然所述表面被示出为是平坦且光滑的,但所述表面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包括倾斜的部分、粗糙度或其他特征。
在包含喷嘴或喷嘴板的此类实施例中,喷嘴可设置成阵列以便为不同尺寸范围的电子器件提供冷却。例如,此类器件可以包含范围为5-50mm的尺度。因此,喷嘴的尺寸、位置和分布被仔细地选择,以便为整个器件提供足够的冷却。喷嘴可以设置成线性阵列、圆形阵列或用于帮助覆盖产生热的器件的表面的任何其他图案。喷嘴可以相距很远或紧靠在一起,喷嘴的细节在平衡热流体因素(例如热传递和压力降)的情况下被仔细地选择。
在某些电子器件中,在待冷却的器件表面上可能不会均匀地产生热量。因此,产生更多热量的此类表面部分更容易出现温度升高,有时称为“热点”。在这些情况下,将喷嘴集中在更靠近产生较高热量的热点处,同时在产生较少热量或没有产生热量的阵列中具有更大的稀疏性,可以是有利的。这允许改善冷却效率,因为与喷嘴均匀地设置在喷嘴板上的情况相比,使用相同量的流体流会发生更佳的冷却。
除了喷嘴的分布之外,在整个阵列中每个单独的喷嘴的尺寸和形状可变化,从而使例如压力、流速和热传递与电子器件的产生热的特性达到平衡。例如,一组具有较低热传递能力的喷射流可以在产生低热量的区域周围实施,而具有高热传递能力的喷射流可以在热点附近实施。
图17A和17B图示了用于将器件上的“热点”与再入流区域匹配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两个热点都包括1702)。在产生热的器件(1701)内可以具有比所述器件的其余部分散热更高的一个或多个区域(1702)。再入流区域(1703)可具以有用于冷却器件(1701)的喷嘴阵列。具有非均匀分布的喷嘴可能是有益的,其中,喷嘴可以以非均匀方式布置(1704)以向器件热点(1702)提供更佳的冷却。在其他区域中,例如,喷嘴分布在热负荷较低的位置可以更稀疏(1705),或者它们的形状或尺寸可能不同(1706)。这些非均匀的布置可以在器件上产生更均匀的温度。
在这些和其他实施例中,具体地,可以仔细地选择喷嘴的形状以优化热流体特性,例如压力降、流速和热传递能力。图18A和图18B示出了一个实施例,其中,厚度(1802)的射流喷嘴板(1801)具有微射流喷嘴(1803)的阵列。通过截取喷嘴板(1801)的横截面,如图18B所示,喷嘴形状变得可见。通过在射流喷嘴(1803)的出口上包括倒角边缘(1804),可以通过降低压力降来增强流体流动,同时对流体流动和热传递的影响最小。应当注意,所述倒角的几何特征(例如角度、深度和直径)被选择以产生最佳的期望结果。当然,所述几何特征不必限于倒角。
存在数种制造再入式流体冷板的方法。此类冷板可以通过使用例如增材制造而构造为单个单片部件。它们也可被构造为多层,随后通过使用例如钎接、焊接或粘合来连接。当然,由于再入式流体冷板缓解了导热金属的材料限制,因此也可使用其他使用非金属材料的方法,例如塑料成型或3D打印。
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流体冷却的冷板(如在许多具有电子器件的集成系统中使用的)被构造成其中冷却剂流体不被完全包含在所述板内,而是以受控方式离开所述板以在再次进入冷板中之前直接润湿随附的部件。该方案消除了目前的冷板的两个常见缺点:需要热界面材料以及需要用较重的导热金属来制造冷板。该方案极大地降低了冷板的热阻(通过避免与TIM相关的损耗),并且可以极大地降低冷板的重量(通过能够使用重量更轻、热导率更低的塑料)。这些再入式流体冷板被设计为取代在高性能应用中常用的冷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用再入式流体冷板来冷却电子器件的方法。首先,将器件或其载体设置在再入式冷板上,在器件和冷板表面之间形成不透流体的密封。将一个或多个流体流动通道设置在冷板内,使流体在冷板内循环。在至少一种情况下,引导流体从这些内部通道离开冷板的外边界。然后,流体填充在冷板边界和待冷却的器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之间所形成的井。该井中的流体润湿器件的至少一个表面,将热量直接从所述器件传递到流体(无需热界面材料)。然后,流体再次进入冷板,再次加入流体通道,带走流体通道内的热量。
本申请的范围不受本文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际上,根据前述描述和附图,除了本文描述的那些之外,本申请的其他各种实施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或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样的其他实施例和修改旨在落入本申请的范围内。此外,尽管已经在本文中出于特定目的而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实施例的上下文中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用途不限于此,并且可出于任意数量的目的而在任意数量的环境中有益地实施本申请。因此,应当根据本文所述的本申请的全部范围和精神来解释下文阐述的权利要求。
Claims (26)
1.一种用于冷却电子部件的再入式冷板,包括:
一个或多个内部流体通道;
至少一个流体供应入口端口,流体地联接到所述内部流体通道;
至少一个流体排放出口端口,流体地联接到所述内部流体通道;以及
井,位于所述冷板中并且流体地联接到所述内部流体通道,其中,所述井暴露于外部环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井的至少一侧由所述冷板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井的至少一侧由待冷却的电子部件的表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在所述井中的流体直接接触待冷却的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仅所述井位于待冷却的电子部件和所述冷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冷板还包括喷嘴板以形成射入所述井中的流体射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喷嘴被非均匀地构造,以降低所述电子部件上的温度梯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喷嘴是非均匀分布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喷嘴的尺寸是非均匀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喷嘴包含用于增强流体流动的几何特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几何特征包括用于降低通过所述喷嘴的压力降的倒角边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冷板和所述电子部件之间的不透流体的密封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不透流体的密封件包括弹性O形环或垫圈。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井配置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流体地联接到第一内部流体通道,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流体入口隔开并流体地联接到第二内部流体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流过所述内部流体通道的所有流体都流过所述井。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在流过所述内部流体通道的流体中,仅有一些流体流过所述井。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包括在所述冷板中的多个分开的外部井。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井中的两个井串接布置,使得流体流过一个井,然后流过第二个井。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井中的两个井并行布置,使得没有流体流过全部两个井。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至少一个其他电子部件安装到所述冷板。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其他电子部件被配置为由内部流体通道冷却。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所述再入式冷板是利用增材制造而制作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入式冷板,所述再入式冷板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24.一种用于冷却电子部件的再入式冷板,包括:
一个或多个内部流体通道;
至少一个流体供应入口端口,流体地联接到所述内部流体通道;
至少一个流体排放出口端口,流体地联接到所述内部流体通道;
井,位于所述冷板中并且流体地联接到所述内部流体通道,其中,所述井的至少一侧由所述冷板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形成,其中,所述井的至少一侧由待冷却的电子部件的表面形成,其中,在所述井中的流体直接接触所述待冷却的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表面,并且其中,仅所述井位于所述待冷却的电子部件和所述冷板之间;以及
不透流体的密封件,位于所述冷板和所述电子部件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再入式冷板,其中,所述冷板还包括喷嘴板以形成射入所述井中的流体射流。
26.一种组件,包括:
再入式冷板,在所述再入式冷板的外表面中具有井;以及
电子器件或电子组件,暴露于所述井并且通过使用穿过所述冷板以及穿过所述井的再入流体流来冷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962880947P | 2019-07-31 | 2019-07-31 | |
US62/880,947 | 2019-07-31 | ||
US202062977552P | 2020-02-17 | 2020-02-17 | |
US62/977,552 | 2020-02-17 | ||
PCT/US2020/044220 WO2021022021A1 (en) | 2019-07-31 | 2020-07-30 | Re-entrant flow cold plat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03037A true CN114303037A (zh) | 2022-04-08 |
CN114303037B CN114303037B (zh) | 2023-01-24 |
Family
ID=74228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58113.0A Active CN114303037B (zh) | 2019-07-31 | 2020-07-30 | 再入式流体冷板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277937B2 (zh) |
JP (1) | JP2022542435A (zh) |
CN (1) | CN114303037B (zh) |
DE (1) | DE112020003635T5 (zh) |
WO (1) | WO202102202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11538B1 (en) | 2020-12-23 | 2021-12-28 | Joseph L. Pikulski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ally-powered devices |
DE102022113633A1 (de) | 2022-05-31 | 2023-11-30 | Rolls-Royce Deutschland Ltd & Co Kg | Leiterplattenanordnung |
US12101909B2 (en) | 2022-06-25 | 2024-09-24 | EvansWerks, Inc. |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s |
CN117794045A (zh) * | 2022-09-20 | 2024-03-29 | 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线路板及其制备方法 |
US11828796B1 (en) | 2023-05-02 | 2023-11-28 | AEM Holdings Ltd. | Integrated heater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
US12085609B1 (en) | 2023-08-23 | 2024-09-10 | Aem Singapore Pte. Ltd. | Thermal control wafer with integrated heating-sensing elements |
US12013432B1 (en) | 2023-08-23 | 2024-06-18 | Aem Singapore Pte. Ltd. | Thermal control wafer with integrated heating-sensing elements |
US12000885B1 (en) | 2023-12-20 | 2024-06-04 | Aem Singapore Pte. Ltd. | Multiplexed thermal control wafer and coldplat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59351A (en) * | 1992-09-04 | 1999-09-28 | Hitachi, Ltd. | Liquid-cooled electronic device |
CN101510534A (zh) * | 2007-07-30 | 2009-08-19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用于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冷却系统 |
TW201709444A (zh) * | 2015-06-04 | 2017-03-01 | 瑞西恩公司 | 用於積體電路和裝置層級冷卻的微管 |
CN107923714A (zh) * | 2015-06-04 | 2018-04-17 | 达纳加拿大公司 | 带有局域流量分配的用于均匀冷却电池单体的热交换器 |
WO2019018597A1 (en) * | 2017-07-21 | 2019-01-24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ODULAR MICROJET COOLING OF CONDITION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
US20190229038A1 (en) * | 2015-09-30 | 2019-07-25 | Microfabrica Inc. | Micro Heat Transfer Arrays, Micro Cold Plates,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for Cool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nd Making Such Arrays, Plates, and System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08495B2 (ja) * | 1988-09-19 | 1998-02-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半導体冷却装置 |
US5088005A (en) * | 1990-05-08 | 1992-02-11 | Sundstrand Corporation | Cold plate for cooling electronics |
JPH06342990A (ja) * | 1991-02-04 | 1994-12-13 |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 統合冷却システム |
CA2070062C (en) * | 1991-05-30 | 1997-01-07 | Hironobu Ikeda | Cooling structure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JPH05136305A (ja) * | 1991-11-08 | 1993-06-01 | Hitachi Ltd | 発熱体の冷却装置 |
US5316075A (en) * | 1992-12-22 | 1994-05-31 |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 Liquid jet cold plate for impingement cooling |
US6550263B2 (en) * | 2001-02-22 | 2003-04-22 | Hp Development Company L.L.P. | Spray cooling system for a device |
TWI295726B (en) * | 2002-11-01 | 2008-04-11 | Coolig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hieving temperature uniformity and hot spot cooling in a heat producing device |
US7149087B2 (en) * | 2004-09-08 | 2006-12-12 | Thermal Corp. | Liquid cooled heat sink with cold plate retention mechanism |
US20090294105A1 (en) * | 2005-03-22 | 2009-12-03 | Bharat Heavy Electricals Limited | Selectively Grooved Cold Plate for Electronics Cooling |
US7233494B2 (en) * | 2005-05-06 | 2007-06-1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ooling apparatus, cooled electronic module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thereof employing an integrated manifold and a plurality of thermally conductive fins |
US7298617B2 (en) | 2005-10-25 | 2007-11-2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employing discrete cold plates disposed between a module enclosure and electronics components to be cooled |
US7597135B2 (en) * | 2006-05-23 | 2009-10-06 | Coolit Systems Inc. | Impingement cooled heat sink with low pressure drop |
US7511957B2 (en) * | 2006-05-25 | 2009-03-3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a cooled electronic module employing a thermally conductive return manifold structure sealed to the periphery of a surface to be cooled |
US7787248B2 (en) * | 2006-06-26 | 2010-08-3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ulti-fluid cooling system, cooled electronics module,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thereof |
US7866173B2 (en) * | 2008-02-28 | 2011-01-1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Variable performance server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
US8944151B2 (en) * | 2008-05-28 | 2015-02-03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ip cooling |
US8266802B2 (en) * | 2008-06-18 | 2012-09-1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of with jet impingement structure integrally formed on thermally conductive pin fins |
US7916483B2 (en) * | 2008-10-23 | 2011-03-2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Open flow cold plate for liquid cooled electronic packages |
US7885074B2 (en) * | 2009-06-25 | 2011-02-0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irect jet impingement-assisted thermosyphon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9252069B2 (en) * | 2010-08-31 | 2016-02-02 | Teledyne Scientific & Imaging, Llc | High power module cooling system |
US8391008B2 (en) * | 2011-02-17 | 2013-03-05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Power electronics modules and power electronics module assemblies |
US9247672B2 (en) * | 2013-01-21 | 2016-01-26 |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 Passively controlled smart microjet cooling array |
US8981556B2 (en) * | 2013-03-19 | 2015-03-17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Jet impingement cooling apparatuses having non-uniform jet orifice sizes |
US9357675B2 (en) * | 2013-10-21 | 2016-05-3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ump-enhanced, immersion-cool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US9653378B2 (en) * | 2014-08-04 | 2017-05-16 | 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ed Packaging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solution for advanced chip packages |
GB2559180B (en) * | 2017-01-30 | 2020-09-09 | Yasa Ltd | Semiconductor cooling arrangement |
US10228735B2 (en) * | 2017-06-29 | 2019-03-12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s of direct cooling of packaged devices and structures formed thereby |
US10561040B1 (en) * | 2018-10-08 | 2020-02-11 |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 Flexible gasket seal for direct liquid cooling of electronic devices |
-
2020
- 2020-07-30 DE DE112020003635.9T patent/DE112020003635T5/de active Pending
- 2020-07-30 US US16/943,325 patent/US11277937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7-30 JP JP2022506388A patent/JP2022542435A/ja active Pending
- 2020-07-30 CN CN202080058113.0A patent/CN114303037B/zh active Active
- 2020-07-30 WO PCT/US2020/044220 patent/WO2021022021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
- 2022-02-02 US US17/591,090 patent/US2022040859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59351A (en) * | 1992-09-04 | 1999-09-28 | Hitachi, Ltd. | Liquid-cooled electronic device |
CN101510534A (zh) * | 2007-07-30 | 2009-08-19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用于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冷却系统 |
TW201709444A (zh) * | 2015-06-04 | 2017-03-01 | 瑞西恩公司 | 用於積體電路和裝置層級冷卻的微管 |
CN107923714A (zh) * | 2015-06-04 | 2018-04-17 | 达纳加拿大公司 | 带有局域流量分配的用于均匀冷却电池单体的热交换器 |
US20190229038A1 (en) * | 2015-09-30 | 2019-07-25 | Microfabrica Inc. | Micro Heat Transfer Arrays, Micro Cold Plates,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for Cool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nd Making Such Arrays, Plates, and Systems |
WO2019018597A1 (en) * | 2017-07-21 | 2019-01-24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ODULAR MICROJET COOLING OF CONDITION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03037B (zh) | 2023-01-24 |
US11277937B2 (en) | 2022-03-15 |
US20220408592A1 (en) | 2022-12-22 |
US20210037676A1 (en) | 2021-02-04 |
DE112020003635T5 (de) | 2022-04-21 |
WO2021022021A1 (en) | 2021-02-04 |
JP2022542435A (ja) | 2022-10-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303037B (zh) | 再入式流体冷板 | |
US11844193B2 (en) | Direct contact fluid based cooling module | |
US11018077B2 (en) | Modular microjet cooling of packag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 |
JP5801996B2 (ja) | 両面冷却式電力用被覆層付き電力モジュール | |
US8210243B2 (en) | Structure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integrated circuits using cooper microchannels | |
US8232637B2 (en) | Insulated metal substrates incorporating advanced cooling | |
US5001548A (en) | Multi-chip module cooling | |
JP6050617B2 (ja) | 電源モジュール用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に関連する方法 | |
US20090213541A1 (en) | Cooling Plate Assembly with Fixed and Articulated Interfac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
US20080002363A1 (en) | Direct liquid jet impingement module for high heat flux electronics packages | |
US20130056178A1 (en) | Ebullient cooling device | |
EP4190137A1 (en) | Cooling device for cooling components of a circuit board | |
US8081478B1 (en) | Fluid cooled electronics module cover | |
CN116868335A (zh) | 用于多晶粒电子组件的具有基板防流体的共形冷却组件 | |
CN116995048B (zh) | 一种铜带键合的车用功率模块 | |
US20200350233A1 (en) | Microjet-Cooled Flang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
TW202407925A (zh) | 用於電腦處理器及處理器組件之主動冷卻散熱蓋 | |
Brunschwiler et al. | Dual-side heat removal by micro-channel cold plate and silicon-interposer with embedded fluid channels | |
KR20210134766A (ko) | 전기수력학적 유동 유닛을 사용한 전기 부품의 냉각 | |
EP2777073B1 (en) | Power module cooling | |
JP2008205251A (ja) | 冷却システム、電子部品、およびプリント配線板 | |
CN118841379A (zh) | 芯片封装结构和电子设备 | |
JP2009117606A (ja) | 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