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0348A - 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 Google Patents

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00348A
CN114300348A CN202111665103.6A CN202111665103A CN114300348A CN 114300348 A CN114300348 A CN 114300348A CN 202111665103 A CN202111665103 A CN 202111665103A CN 114300348 A CN114300348 A CN 1143003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front surface
oxide layer
doped reg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651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兴达
任宏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i Huik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hai Huik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i Huik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hai Huik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6510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003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00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03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该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衬底的正面和背面分别生长第一氧化层;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刻蚀掉衬底背面的第一氧化层和衬底正面周侧的第一氧化层;对衬底的正面和背面以及第一氧化层的正面和侧面进行涂覆,生成第一掺杂区;对衬底的正面和背面进行高温推结,在第一氧化层的正面、第一掺杂区的正面以及第一掺杂区的背面分别生长第二氧化层;通过干法刻蚀的方式刻蚀掉衬底正面的第一氧化层和第二氧化层;对衬底的正面进行扩散处理,生成第二掺杂区。本申请的双面涂覆方式设备成本造价低,具有更好的刻蚀均匀性且节省工序。

Description

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半导体器件的制备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对于半导体器件掺杂区的制备,一般采用离子注入作为掺杂手段,离子注入机价格昂贵,需要从国外进口,并且先进的离子注入设备购买受限,采购周期长。并且,离子注入方式需要分别从晶圆的正反两面进行离子注入,即在正面进行离子注入时,需要挡住背面,在背面进行离子注入时,需要挡住正面,造成了半导体器件加工步骤繁琐的问题。另外,在离子注入的同时,多结合湿法刻蚀的方式对氧化层进行刻蚀,会导致侧蚀的问题发生,影响最终半导体器件的产出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以解决离子注入设备昂贵、工艺繁琐以及侧蚀等问题的出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衬底,在衬底的正面和背面分别生长第一氧化层;
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刻蚀掉衬底背面的第一氧化层和衬底正面周侧的第一氧化层;
对衬底的正面和背面以及第一氧化层的正面和侧面进行涂覆,生成第一掺杂区;
对衬底的正面和背面进行高温推结,在第一氧化层的正面、第一掺杂区的正面以及第一掺杂区的背面分别生长第二氧化层;
通过干法刻蚀的方式刻蚀掉衬底正面的第一氧化层和第二氧化层;
对衬底的正面进行扩散处理,生成第二掺杂区。
在所述对衬底的正面、衬底背面以及第一氧化正面进行双面涂覆的步骤中,通过匀胶机以旋转涂覆的方式将p型杂质扩散组合物涂覆在衬底的正面和背面。
其中,所述第一掺杂区为P+掺杂区,所述第二掺杂区为N+掺杂区。
在所述对衬底的正面进行扩散处理,生成第二掺杂区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通过在炉内进行高温推结,在第二掺杂区的正面、第二氧化层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的背面分别生长牺牲层。
其中,所述牺牲层的厚度为300A-600A。
在所述通过在高温炉内进行高温推结,在第二掺杂区的正面、第二氧化层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的背面分别生长牺牲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通过漂酸的方式去除牺牲层、部分第二氧化层以及第二氧化层表面残留的有机物。
在所述通过漂酸的方式去除牺牲层、部分第二氧化层以及第二氧化层表面残留的有机物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第二掺杂区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的正面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减反层。
在所述第二掺杂区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的正面沉积减反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在减反层上刻蚀出引线孔。
在所述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在减反层上刻蚀出引线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引线孔上生长第一电极,并在第一掺杂区的背面生长第二电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采用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制成,所述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第一掺杂区,掺杂于所述衬底背面以及所述衬底正面的周侧;第二掺杂区,掺杂于所述衬底正面的中心位置;第一氧化层,形成于所述衬底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形成于所述第一氧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该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通过涂覆和扩散的方式代替离子注入,设备成本大大降低,且涂覆和扩散分别在一个步骤中完成,无需分步完成,涂覆和扩散不会对衬底产生损害,因此无需减薄衬底厚度,不会浪费衬底材料,并且节省了工艺步骤,提升了工作效率;在第一次光刻时采用湿法刻蚀衬底的正面和背面,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快速刻蚀,在第二次光刻时采用干法刻蚀衬底正面中心位置,可以实现刻蚀剖面时各向异性,防止侧蚀,减少光刻胶脱落或粘附,具有较好的刻蚀均匀性,刻蚀时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安全性好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某些部位的层厚采用了夸大的绘图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图中的层厚并不代表实际层厚的比例关系。
图1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a)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的正面和背面生长第一氧化层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2(b)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第一氧化层经过一次光刻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2(c)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双面涂覆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2(d)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生成第一掺杂区的状态示意图;
图2(e)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生成第一掺杂区后进行高温推结生长第二氧化层的状态示意图;
图2(f)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第二次光刻后再进行扩散生成第二掺杂区的状态示意图;
图2(g)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生成第二掺杂区后高温推结生成牺牲层的状态示意图;
图2(h)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经过第三次光刻去除牺牲层并生长减反层的状态示意图;
图2(i)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的减反层经过第四次光刻形成引线孔的状态示意图;
图3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衬底;21、第一掺杂区;22、第二掺杂区;31、第一电极;32、第二电极;4、第一氧化层;5、第二氧化层;6、牺牲层;7、减反层;71、引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申请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半导体器件是导电性介于良导电体与绝缘体之间,利用半导体材料特殊电特性来完成特定功能的电子器件。
现有技术中的半导体器件主要包括P型光敏产品和N型光敏产品。其中,在P型光敏产品的主体区域有衬底和P型外延层,在P型外延层内形成P+掺杂区和N+掺杂区;在N型光敏产品的主体区域有衬底和N型外延层,在N型外延层内形成P+掺杂区和N+掺杂区。
下面以P型光敏产品为例,对其掺杂区的制备方法及层状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请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01、提供衬底1,在衬底1的正面和背面分别生长第一氧化层4;
S002、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刻蚀掉衬底1背面的第一氧化层4和衬底1正面周侧的第一氧化层4;
S003、对衬底1的正面和背面以及第一氧化层4的正面和侧面进行涂覆,生成第一掺杂区21;
S004、对衬底1的正面和背面进行高温推结,在第一氧化层4的正面、第一掺杂区21的正面以及第一掺杂区21的背面分别生长第二氧化层5;
S005、通过干法刻蚀的方式刻蚀掉衬底1正面的第一氧化层4和第二氧化层5;
S006、对衬底1的正面进行扩散处理,生成第二掺杂区22。
在S001步骤中,该衬底1的材料为多晶硅,具体为一种P型区熔片,衬底1的厚度为300μm,相较于现有技术的600μm,本申请中的衬底1厚度较薄,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双面涂覆对衬底1没有划痕等损伤,所以衬底1在制备过程中无需减薄厚度,因此选用厚度为300μm的衬底1即可,与现有技术的离子注入相比,减少了工艺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
图2(a)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1的正面和背面生长第一氧化层4后的状态示意图。
请参阅图2(a)所示,在S001步骤中,衬底1正面和反面的第一氧化层4厚度均为6300A±500A,可以通过高温炉内通入氮气和氧气的扩散方式,使得衬底1的正面和背面均生长第一氧化层4。第一氧化层4多采用氧化硅。
图2(b)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第一氧化层4经过一次光刻后的状态示意图。
请参阅图2(b)所示,通过截止环光刻,将第一掺杂区21对应的第一氧化层4的位置刻蚀掉,即衬底1背面的第一氧化层4以及衬底1正面周侧的第一氧化层4刻蚀掉,再用湿法刻蚀的方式去除光刻胶,由于光刻胶覆盖面积较大,从而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去掉多余的光刻胶,省时高效。
图2(c)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1双面涂覆后的状态示意图。
请参阅图2(c)所示,在S003的步骤中,通过匀胶机以旋转涂覆的方式将p型杂质扩散组合物涂覆在衬底1的正面和背面,从而形成第一掺杂区21。其中,p型杂质扩散组合物的主要原料为硼30(B30),匀胶机设备成本低廉,且涂覆速度快,涂覆均匀,产量高。
图2(d)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1生成第一掺杂区21的状态示意图。
请参阅图2(d)所示,在S003的步骤中,B30涂覆在衬底1后,掺杂进入衬底1较浅表的位置,从而形成第一掺杂区21。然后再送入扩散炉淀积,温度为1000℃,第一掺杂区21结深为1.7μm。
图2(e)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1生成第一掺杂区21后进行高温推结生长第二氧化层5的状态示意图。
请参阅图2(e)所示,在S004的步骤中,衬底1进行高温推结,温度为1100℃,生成厚度为3000A-5000A的第二氧化层5。第二氧化层5采用氧化硅材质制成。
图2(f)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1第二次光刻后再进行扩散生成第二掺杂区22的状态示意图。
请参阅图2(f)所示,在S005和S006的步骤中,通过干法刻蚀的方式去除衬底1正面的第一氧化层4和第二氧化层5,再送入扩散炉内,并通入三氯氧化磷进行高温扩散,生成第二掺杂区22,第二掺杂区22的结深为3μm。
具体地,干法刻蚀剖面时各向异性,可防止侧蚀,具有较好的刻蚀均匀性,且干法刻蚀不产生易光刻胶脱落或粘附问题,相较于湿法刻蚀,干法刻蚀较少使用化学品,较为安全,成本较低。
图2(g)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1生成第二掺杂区22后高温推结生成牺牲层6的状态示意图。
请参阅图2(g)所示,在生成第二掺杂区22后,通过高温推结的方式,使用氮气为原料,在第二掺杂区22的正面、第二氧化层5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5的背面分别生长牺牲层6。具体地,所述牺牲层6的厚度为300A-600A。
图2(h)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1经过第三次光刻去除牺牲层6并生长减反层7的状态示意图。
请参阅图2(h)所示,在生长牺牲层6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通过漂酸的方式去除牺牲层6、部分第二氧化层5以及第二氧化层5表面残留的有机物。在第二掺杂区22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5的正面沉积减反层7。减反层7的厚度为1000A-1600A,减反层7的作用为减少光线的反射,增大P型光敏器件的吸光率。
具体地,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CVD)的方式形成减反层7,化学气相沉积是指高温下的气相反应,例如,金属卤化物、有机金属、碳氢化合物等的热分解,氢还原或使它的混合气体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以析出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等无机材料的方法。减反层7的生成无需光刻的步骤,制造成本降低,缩短了制造周期,节约时间成本。
图2(i)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衬底1的减反层7经过第四次光刻形成引线孔的状态示意图。
请参阅图2(i)所示,在沉积减反层7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在减反层7上刻蚀出引线孔。
图3示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剖视图。
请参阅图3所示,在通过光刻的方式在减反层7上刻蚀出引线孔71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引线孔71上生长第一电极31,并在第一掺杂区21的背面生长第二电极32。第一电极31为正极,正极通过金属铝沉积而成,第一电极31的厚度为2μm-2.4μm。第二电极32为负极,负极通过金属银沉积而成,负极自下而上依次通过金属钛、金属镍和金属银沉积而成。
综上,本申请由于采用了双面涂覆的工艺制作第一掺杂区21,第一掺杂区21所占区域面积较大,因此在制作第一掺杂区21之前,需要通过湿法刻蚀对衬底1正面和背面的部分第一氧化层4进行迅速刻蚀,而在制作第二掺杂区22时,由于第二掺杂区22所占区域面积较小,从而采用干法刻蚀的方式对其进行定向刻蚀,不会发生侧蚀,不影响其他结构,最后,通过上述方式,仅需四步光刻即可成型,且无需减薄衬底1,步骤少,且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光刻步骤中:先选定材料层、涂敷光刻胶、曝光、显影时去除光刻胶、干法刻蚀或者湿法刻蚀,最终去除剩余光刻胶,此为完整的光刻流程。
另外,上述高温炉均为常压扩散炉管,常压扩散炉管是半导体生产线前工序的重要工艺设备之一,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电力电子、光电器件和光导纤维等行业的扩散、氧化、退火、合金及烧结等工艺。
流程中未详细阐述的工艺步骤都是常规工艺制程,例如引线孔光刻、引线孔腐蚀、漂酸、扩散、光刻、干法刻蚀等,就不在本申请里详细描述。
第二实施例
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采用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制成,所述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1;第一掺杂区21,掺杂于所述衬底1背面以及所述衬底1正面的周侧;第二掺杂区22,掺杂于所述衬底1正面的中心位置;第一氧化层4,形成于所述衬底1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5,形成于所述第一氧化层4背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
其中,第一掺杂区21为P+掺杂区,第二掺杂区22为N+掺杂区。在衬底1的背面掺杂形成P+掺杂区,在衬底1的正面中心位置生成N+掺杂区,N+掺杂区的外周为P+掺杂区,从而在半导体器件工作时,能够起到良好的分压效果。
进一步地,该半导体器件还包括:氧化层、减反层7、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减反层7形成于衬底1正面,且减反层7上开设有引线孔,第一电极31位于引线孔内,第二电极32位于第一掺杂区21的背面,氧化层位于衬底1的正面,其包括位于衬底1正面的第一氧化层4和形成于第一氧化层4背离衬底1一侧的第二氧化层5。
其中,第一电极31为正极,正极通过金属铝沉积而成,第一电极31的厚度为2μm-2.4μm。第二电极32为负极,负极通过金属银沉积而成,负极自下而上依次通过金属钛、金属镍和金属银沉积而成。
另外,衬底1的原料为多晶硅,氧化层的材质为氧化硅。衬底1的厚度为300μm,相较于现有技术的600μm,本申请中的衬底1厚度较薄,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双面涂覆对衬底1没有划痕等损伤,所以衬底1在制备过程中无需减薄厚度,因此选用厚度为300μm的衬底1即可,与现有技术的离子注入相比,减少了工艺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半导体器件还可以包括其他层结构,例如势垒、外延层等,在此就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如肖特基二极管(SchottkyBarrierDiode,SBD)、快恢复二极管(Fast Recovery Diode,FRD)、瞬态二极管(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TVS)、开关管二极管(switch diode)、整流二极管(Rectifier Diode)、光源三极管、可控硅整流元件、小信号三极管等分立器件门类,均可适用上述方案。
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申请中的“在……上”、“在……以上”和“在……之上”,以使得“在……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以上”或者“在……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文中使用的术语“层”可以指包括具有一定厚度的区域的材料部分。层可以在整个的下层结构或上覆结构之上延伸,或者可以具有比下层或上覆结构的范围小的范围。此外,层可以是匀质或者非匀质的连续结构的一个区域,其厚度小于该连续结构的厚度。例如,层可以位于所述连续结构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或者所述顶表面和底表面处的任何成对的横向平面之间。层可以横向延伸、垂直延伸和/或沿锥形表面延伸。半导体器件可以是层,可以在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层,和/或可以具有位于其上、其以上和/或其以下的一个或多个层。层可以包括多个层。例如,互连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导体和接触层(在其内形成触点、互连线和/或过孔)以及一个或多个电介质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在衬底的正面和背面分别生长第一氧化层;
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刻蚀掉衬底背面的第一氧化层和衬底正面周侧的第一氧化层;
对衬底的正面和背面以及第一氧化层的正面和侧面进行涂覆,生成第一掺杂区;
对衬底的正面和背面进行高温推结,在第一氧化层的正面、第一掺杂区的正面以及第一掺杂区的背面分别生长第二氧化层;
通过干法刻蚀的方式刻蚀掉衬底正面的第一氧化层和第二氧化层;
对衬底的正面进行扩散处理,生成第二掺杂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衬底的正面、衬底背面以及第一氧化正面进行双面涂覆的步骤中,通过匀胶机以旋转涂覆的方式将p型杂质扩散组合物涂覆在衬底的正面和背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区为P+掺杂区,所述第二掺杂区为N+掺杂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衬底的正面进行扩散处理,生成第二掺杂区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通过在炉内进行高温推结,在第二掺杂区的正面、第二氧化层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的背面分别生长牺牲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牺牲层的厚度为300A-600A。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在高温炉内进行高温推结,在第二掺杂区的正面、第二氧化层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的背面分别生长牺牲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通过漂酸的方式去除牺牲层、部分第二氧化层以及第二氧化层表面残留的有机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漂酸的方式去除牺牲层、部分第二氧化层以及第二氧化层表面残留的有机物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第二掺杂区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的正面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减反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掺杂区的正面以及第二氧化层的正面沉积减反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在减反层上刻蚀出引线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湿法刻蚀的方式在减反层上刻蚀出引线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引线孔上生长第一电极,并在第一掺杂区的背面生长第二电极。
10.一种半导体器件,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器件包括:
衬底;
第一掺杂区,掺杂于所述衬底背面以及所述衬底正面的周侧;
第二掺杂区,掺杂于所述衬底正面的中心位置;
第一氧化层,形成于所述衬底正面;以及,
第二氧化层,形成于所述第一氧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CN202111665103.6A 2021-12-31 2021-12-31 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Pending CN1143003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65103.6A CN114300348A (zh) 2021-12-31 2021-12-31 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65103.6A CN114300348A (zh) 2021-12-31 2021-12-31 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0348A true CN114300348A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74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65103.6A Pending CN114300348A (zh) 2021-12-31 2021-12-31 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0034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12860A (zh) * 2023-10-07 2023-11-07 青岛旭芯互联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光电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及光电二极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12860A (zh) * 2023-10-07 2023-11-07 青岛旭芯互联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光电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及光电二极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29760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emitter region of a solar cell
JP6746854B2 (ja) ワイドバンドギャップ半導体材料含有のエミッタ領域を有する太陽電池
US9537030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solar cell with a tunnel dielectric layer
US5053083A (en) Bilevel contact solar cells
TWI580058B (zh) 太陽能電池
CN110838536A (zh) 具有多种隧道结结构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TW201528344A (zh) 使用離子佈植製造的太陽電池射極區域
TW201705504A (zh) 具有差異化p型及n型架構並整合多用途之鈍化層與接觸層之太陽能電池射極區的製造
KR101768907B1 (ko) 태양 전지 제조 방법
CN114300348A (zh) 掺杂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CN115377243A (zh) 光敏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CN114300581B (zh) 光敏元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CN110120434B (zh) 电池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00358A (zh) 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CN210040232U (zh) 电池片
KR20200086511A (ko)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4334632A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JPS59186357A (ja) キヤパシ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