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5106A - 电力供给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供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5106A
CN114285106A CN202111135095.4A CN202111135095A CN114285106A CN 114285106 A CN114285106 A CN 114285106A CN 202111135095 A CN202111135095 A CN 202111135095A CN 114285106 A CN114285106 A CN 114285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upply system
charging
power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350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石英一郎
杉村一男
椿和也
森本充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285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510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in response to charging parameters, e.g. current, voltage or electrical 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1DC charging controlled by the charging station, e.g. mode 4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2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rte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 B60L53/2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charging conver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60L58/19Switching between serial connection and parallel connection of battery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60L58/21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having the same nominal volt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5Electro-mechanical devices, e.g. switch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B60R16/03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al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02J7/0014Circuits for equalisation of charge between batteries
    • H02J7/0019Circuits for equalisation of charge between batteries using switched or multiplexed charg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dynamo-electric generators driven at varying speed, e.g. on vehicle
    • H02J7/142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dynamo-electric generators driven at varying speed, e.g. on vehicle with multipl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8Systems for data transfer from batteries, e.g. transfer of battery parameters to a controller, data transferred between battery controller and main controll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构成电力供给系统的电力供给系统。在电力供给系统(1)中,第一供给系统(P)能够从第一电池经由前电源箱(20)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第二供给系统(Q)能够与第一供给系统(P)相互独立地从第二电池(30)经由后电源箱(40)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前方插口(51)能够将来自外部充电装置(108)的电力向第一电池(10)侧供给。后方插口(52)能够将来自外部充电装置(107)的电力向第二电池(30)侧供给。充电分支箱(60)分别与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及后方插口(52)连接,能够切换第一供给系统、第二供给系统、前方插口及后方插口的相互的连接关系。

Description

电力供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力供给系统,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车辆,其具备:多个高压电池,其向前轮驱动用电机以及后轮驱动用电机供给电力;以及电力转换单元,其在从多个高压电池向上述各电机供给电力时转换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7065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的电源供给系统例如在经由充电插口对多个高压电池进行充电时,需要切换充电插口和多个高压电池的连接,但这些连接切换有变复杂的倾向,在这一点上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构成电力供给系统的电力供给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目的,本发发明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供给系统,所述第一供给系统包括:第一电池,所述第一电池设置于车辆且能够进行充电和放电;和第一电池切换部,所述第一电池切换部能够切换所述第一电池与第一负载部的连接,所述第一供给系统能够从所述第一电池经由所述第一电池切换部向所述第一负载部供给电力;第二供给系统,所述第二供给系统包括:第二电池,所述第二电池设置于所述车辆且能够进行充电和放电;和第二电池切换部,所述第二电池切换部能够切换所述第二电池和与所述第一负载部不同的第二负载部的连接,所述第二供给系统能够与所述第一供给系统相互独立地从所述第二电池经由所述第二电池切换部向所述第二负载部供给电力;第一充电插口,所述第一充电插口能够连接充电器且能够将来自该充电器的电力至少向所述第一电池侧供给;第二充电插口,所述第二充电插口能够连接充电器且能够将来自该充电器的电力至少向所述第二电池侧供给;以及连接切换部,所述连接切换部与所述第一供给系统、所述第二供给系统、所述第一充电插口以及所述第二充电插口分别连接,能够切换所述第一供给系统、所述第二供给系统、所述第一充电插口以及所述第二充电插口之间的相互的连接关系。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具备能够对第一供给系统、第二供给系统、第一充电插口以及第二充电插口的相互的连接关系进行切换的连接切换部,由此能够抑制相互的连接关系的切换变复杂,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构成电力供给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容量的电池组的设置例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容量的电池组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容量的电池组的设置例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容量的电池组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线束的布线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布线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充电连接模式时的充电例的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充电连接模式时的充电例的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电池的异常时的动作例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主继电器的故障时的动作例的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的电池充电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均等化处理的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电池的异常时的动作例的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V 车辆
10 第一电池
LD1 第一负载部
FI 前逆变器(第一负载部)
FM 前电机(第一负载部)
20 前电源箱(第一电池切换部)
P 第一供给系统
30 第二电池
RI 后逆变器(第二负载部)
RM 后电机(第二负载部)
LD2 第二负载部
40 后电源箱(第二电池切换部)
Q 第二供给系统
107、108 外部充电装置(充电器)
51 前方插口(第一充电插口)
52 后方插口(第二充电插口)
60 充电分支箱(连接切换部)
1 电力供给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并不被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限定。另外,在以下所记载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要素。而且,以下所记载的结构能够适当组合。另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各种省略、置换或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的结构例的框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池组BP的结构例的框图。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例如搭载于EV(Electric Vehicle,电动车)等电动车辆(车辆)V,对由外部充电装置供给的电力进行充电,并将充电后的电力向负载部供给。
在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车辆V的前后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前后方向也可以说是沿着车辆V直行的方向的方向即直行方向、沿着车辆V的全长的方向即全长方向。
在车辆V中,例如,如图1所示,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作为第一负载部LD1而设置有前逆变器FI以及前电机FM。前逆变器FI与后述的前电源箱20连接,将从该前电源箱20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前逆变器FI将转换后的交流电力供给到前电机FM。前电机FM被由前逆变器FI供给的电力驱动,经由车辆V的驱动轴等使前轮旋转。在车辆V中,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后方侧,作为与第一负载部LD1不同的第二负载部LD2而设置有后逆变器RI以及后电机RM。后逆变器RI与后述的后电源箱40连接,将从该后电源箱40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后逆变器RI将转换后的交流电力向后电机RM供给。后电机RM被由后逆变器RI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经由车辆V的驱动轴等而使后轮旋转。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对由外部充电装置供给的电力进行充电,并将充电后的电力向上述各负载部LD1、LD2供给。以下,对电力供给系统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电力供给系统1包括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充电端口50、充电分支箱60和控制部70。
第一供给系统P设置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向前逆变器FI等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第一供给系统P与第二供给系统Q相互独立地设置,能够单独地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换言之,第一负载部LD1从第一供给系统P供给电力,但不从第二供给系统Q供给电力。第一供给系统P具备第一电池10和作为第一电池切换部的前电源箱20。
第一电池10是能够对电力进行充放电的蓄电池。第一电池10具有多个电池单元11。各电池单元11分别由能够充放电的蓄电池构成,例如由锂离子电池构成。如图2所示,各电池单元11分别排列配置,与位于相邻位置的电池单元11相互串联连接,构成1个电池串联体。第一电池10与后述的第二电池30一起构成电池组BP。第一电池10中,电池串联体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设置在前电源箱20侧。即,第一电池10中,电池串联体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设置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第一电池10中,电池串联体的正极端子与后述的前电源箱20的第一主继电器21和第一充电继电器23连接,电池串联体的负极端子与后述的前电源箱20的第二主继电器22和第二充电继电器24连接。第一电池10经由前电源箱20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不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
前电源箱20能够切换电流路径。前电源箱20例如能够切换第一电池10与第一负载部LD1之间的电流路径(连接),且能够切换第一电池10与充电分支箱60之间的电流路径(连接)。前电源箱20具备第一主继电器21、第二主继电器22、第一充电继电器2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24。
第一主继电器21用于切换电连接,并且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21a和第二触点21b。第一触点21a与第一电池10的正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21b与前逆变器FI的第一端子连接。第一主继电器21通过将第一触点21a和第二触点21b电连接、即接通(ON),从而将在第一电池10的正极端子与前逆变器FI的第一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第一主继电器21通过不将第一触点21a和第二触点21b电连接、即断开(OFF),从而切断在第一电池10的正极端子与前逆变器FI的第一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第一主继电器21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第二主继电器22用于切换电连接,并且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22a和第二触点22b。第一触点22a与第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22b与前逆变器FI的第二端子连接。第二主继电器22通过将第一触点22a和第二触点22b电连接、即接通,从而将在第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与前逆变器FI的第二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第二主继电器22通过不将第一触点22a及第二触点22b电连接、即断开,从而切断在第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与前逆变器FI的第二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第二主继电器22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接着,对充电继电器进行说明。第一充电继电器23是切换电连接的继电器,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23a和第二触点23b而构成。第一触点23a与第一电池10的正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23b与前方插口51及充电分支箱60连接。第一充电继电器23通过将第一触点23a和第二触点23b电连接、即接通,从而将在第一电池10的正极端子与前方插口51及充电分支箱60之间流动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第一充电继电器23通过不将第一触点23a及第二触点23b电连接、即断开,从而切断在第一电池10的正极端子与前方插口51及充电分支箱60之间流动的电流。第一充电继电器23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第二充电继电器24用于切换电连接,并且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24a和第二触点24b。第一触点24a与第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24b与前方插口51及充电分支箱60连接。第二充电继电器24通过将第一触点24a和第二触点24b电连接、即接通,从而将在第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与前方插口51和充电分支箱60之间流动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第二充电继电器24通过不将第一触点24a和第二触点24b电连接、即断开,从而切断在第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与前方插口51和充电分支箱60之间流动的电流。第二充电继电器24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供给系统P使第一主继电器21以及第二主继电器22接通,并且使第一充电继电器23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24断开,从而从第一电池10经由前电源箱20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不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另外,关于第一电池10充电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接着,对第二供给系统Q进行说明。第二供给系统Q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第一供给系统P靠后方侧的位置,向后逆变器RI等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第二供给系统Q与第一供给系统P相互独立地设置,能够单独地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换言之,第二负载部LD2从第二供给系统Q供给电力,但不从第一供给系统P供给电力。第二供给系统Q具备第二电池30和作为第二电池切换部的后电源箱40。
第二电池30是能够对电力进行充放电的蓄电池。第二电池30具有多个电池单元31。各电池单元31分别由能够充放电的蓄电池构成,例如由锂离子电池构成。如图2所示,各电池单元31分别排列配置,与位于相邻位置的电池单元31相互串联连接,构成1个电池串联体。第二电池30与第一电池10一起构成电池组BP。第二电池30中,电池串联体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设置在后电源箱40侧。即,第二电池30中,电池串联体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设置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第二电池30中,电池串联体的正极端子与后述的后电源箱40的第一主继电器41和第一充电继电器43连接,电池串联体的负极端子与后述的后电源箱40的第二主继电器42和第二充电继电器44连接。第二电池30经由后电源箱40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不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
后电源箱40能够切换电流路径。后电源箱40例如能够切换第二电池30与后逆变器RI等第二负载部LD2之间的电流路径(连接),并且能够切换第二电池30与充电分支箱60之间的电流路径(连接)。后电源箱40包括第一主继电器41、第二主继电器42、第一充电继电器4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44。
第一主继电器41用于切换电连接,并且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41a和第二触点41b。第一触点41a与第二电池30的正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41b与后逆变器RI的第一端子连接。第一主继电器41通过将第一触点41a和第二触点41b电连接、即接通,从而将在第二电池30的正极端子和后逆变器RI的第一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第一主继电器41通过不将第一触点41a和第二触点41b电连接、即断开,切断在第二电池30的正极端子和后逆变器RI的第一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第一主继电器41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第二主继电器42用于切换电连接,并且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42a和第二触点42b。第一触点42a与第二电池30的负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42b与后逆变器RI的第二端子连接。第二主继电器42通过将第一触点42a和第二触点42b电连接、即接通,从而对在第二电池30的负极端子和后逆变器RI的第二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通电。另一方面,第二主继电器42通过不将第一触点42a和第二触点42b电连接、即断开,从而切断在第二电池30的负极端子和后逆变器RI的第二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第二主继电器42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接着,对充电继电器进行说明。第一充电继电器43用于切换电连接,并且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43a和第二触点43b。第一触点43a与第二电池30的正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43b与后方插口52及充电分支箱60连接。第一充电继电器43通过将第一触点43a和第二触点43b电连接、即接通,从而将在第二电池30的正极端子与后方插口52以及充电分支箱60之间流动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第一充电继电器43通过不将第一触点43a和第二触点43b电连接、即断开,从而切断在第二电池30的正极端子与后方插口52和充电分支箱60之间流动的电流。第一充电继电器43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第二充电继电器44用于切换电连接,并且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44a和第二触点44b。第一触点44a与第二电池30的负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44b与后方插口52和充电分支箱60连接。第二充电继电器44通过将第一触点44a和第二触点44b电连接、即接通,从而将在第二电池30的负极端子与后方插口52以及充电分支箱60之间流动的电流导通。另一方面,第二充电继电器44通过不将第一触点44a以及第二触点44b电连接、即断开,从而切断在第二电池30的负极端子与后方插口52和充电分支箱60之间流动的电流。第二充电继电器44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二供给系统Q使第一主继电器41以及第二主继电器42接通,并且使第一充电继电器43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44断开,从而从第二电池30经由后电源箱40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不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另外,关于第二电池30充电的处理,在后面叙述。
接着,对由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构成的电池组BP进行说明。电池组BP是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集合而形成的,配置在车辆V的底板下。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设置例的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中容量的电池组BP1搭载于第一车辆V1,配置于该第一车辆V1的底板下。在此,第一车辆V1典型的是电池容量平均的大众化车。如图4所示,前电源箱20配置在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典型地配置在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前方侧的侧面。后电源箱40配置在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典型地配置在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后方侧的侧面。这样,前电源箱20及后电源箱40在第一车辆V1的前后方向上以从两侧夹着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方式配置。前电源箱20和后电源箱40通过将其高度方向的高度设定为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高度以下,从而能够在确保车室内的空间的基础上与中容量的电池组BP1一起配置在第一车辆V1的底板下。
接着,对大容量的电池组BP2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设置例的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大容量的电池组BP2搭载于第二车辆V2,配置于该第二车辆V2的底板下。在此,第二车辆V2典型的是电池容量相对较大的高级车。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电池容量比中容量的电池组BP1多,其体型比中等容量的电池组BP1大。大容量的电池组BP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比中容量的电池组BP1更长地延伸。如图6所示,前电源箱20配置在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典型地配置在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前方侧的侧面。后电源箱40配置在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典型地配置在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后方侧的侧面。这样,前电源箱20及后电源箱40在第二车辆V2的前后方向上以从两侧夹着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方式配置。前电源箱20及后电源箱40通过将其高度方向的高度设定为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高度以下,从而能够在确保车室内的空间的基础上与大容量的电池组BP2一起配置在第二车辆V2的底板下。电力供给系统1通过将前电源箱20及后电源箱40组装于大容量的电池组BP2,从而能够适应于第二车辆V2,能够灵活地适应车规格不同的车辆V。
接着,对线束WH的布线例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线束WH的布线例的图。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200在将电源箱105设置于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未设置于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后方侧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不同。在图7所示的车辆V中还设置有PTC加热器101、OBC(On Board Charger,车载充电机)102、DC/DC转换器103、空调(空气调节器)104以及无线充电器106等电子部件,经由线束WH相互连接。PTC加热器101是利用因电流流动而发热的发热体来加热车室内的加热器。OBC102将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DC/DC转换器103对直流电力的电压进行变压。空调104对车厢内的空调进行调整。无线充电器106以非接触的方式对电力进行充电。在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200中,由于电源箱105设置于车辆V的一个位置,因此将该电源箱105与各电子部件连接的线束WH的连接距离变长,有导致布线性的劣化、车辆内的空间不足的倾向。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200特别是在经由线束WH连接电源箱105和后逆变器RI时,需要从车辆V的前方侧到后方侧布线线束WH,布线性的劣化等变得显著。
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具备前电源箱20以及后电源箱40,因此,将前电源箱20以及后电源箱40与各电子部件连接的线束WH的连接距离比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200短,能够简化布线布局。另外,在图8(图7)中,图示了具备作为前方插口51的AC插口、作为后方插口52的DC插口的例子。
接着,对充电端口50进行说明。充电端口50是连接有作为充电器的外部充电装置107、108的插口。充电端口50包括前方插口51和后方插口52。
前方插口51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后方插口52靠前方侧的位置,并配置于前电源箱20的附近。前方插口51例如是DC插口,能够连接供给直流电力的外部充电装置108的插头108a。前方插口51与充电分支箱60连接,能够将从外部充电装置108供给的电力经由充电分支箱60和前电源箱20单独地向第一电池10供给。另外,前方插口51能够将从外部充电装置108供给的电力经由充电分支箱60和前电源箱20向第一电池10供给,并且经由充电分支箱60和后电源箱40向第二电池30供给。
后方插口52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前方插口51靠后方侧的位置,并配置于后电源箱40的附近。后方插口52例如是DC插口,能够连接供给直流电力的外部充电装置107的插头107a。后方插口52与充电分支箱60连接,能够将从外部充电装置107供给的电力经由充电分支箱60和后电源箱40单独地向第二电池30供给。另外,后方插口52能够将从外部充电装置107供给的电力经由充电分支箱60和后电源箱40向第二电池30供给,并且经由充电分支箱60和前电源箱20向第一电池10供给。
接着,对充电分支箱60进行说明。充电分支箱60能够切换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以及后方插口52的相互的连接关系。充电分支箱60具备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
第一分支继电器61用于切换电连接,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61a和第二触点61b。第一触点61a与前电源箱2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23的第二触点23b连接,第二触点61b与后电源箱4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43的第二触点43b连接。第一分支继电器61通过将第一触点61a及第二触点61b电连接、即接通,从而将前电源箱2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23与后电源箱4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43连接。由此,第一分支继电器61能够使第一电池10的正极端子与第二电池30的正极端子连接。另一方面,第一分支继电器61通过不将第一触点61a及第二触点61b电连接、即断开,从而将前电源箱2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23与后电源箱4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43设为非连接。由此,第一分支继电器61能够将第一电池10的正极端子和第二电池30的正极端子设为非连接。第一分支继电器61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第二分支继电器62用于切换电连接,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62a和第二触点62b。第一触点62a与前电源箱20的第二充电继电器24的第二触点24b连接,第二触点62b与后电源箱40的第二充电继电器44的第二触点44b连接。第二分支继电器62通过将第一触点62a及第二触点62b电连接、即接通,从而将前电源箱20的第二充电继电器24与后电源箱40的第二充电继电器44连接。由此,第二分支继电器62能够使第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与第二电池30的负极端子连接。另一方面,第二分支继电器62通过不将第一触点62a和第二触点62b电连接、即断开,从而将前电源箱20的第二充电继电器24与后电源箱40的第二充电继电器44设为非连接。由此,第二分支继电器62能够将第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与第二电池30的负极端子设为非连接。第二分支继电器62基于从控制部7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接通/断开。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充电分支箱60使第一分支继电器61以及第二分支继电器62接通,从而分别连接包括第一电池10的第一供给系统P、包括第二电池30的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以及后方插口52。充电分支箱60例如通过将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接通,从而能够将第一供给系统P的第一电池10和第二供给系统Q的第二电池30并联连接。并且,充电分支箱60能够将从前方插口51或后方插口52中的一者供给的电力向并联连接的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供给。
另一方面,充电分支箱60通过将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断开,从而将第一供给系统P和第二供给系统Q设为相互非电连接,分别设为独立的供给系统。并且,充电分支箱60不向第二供给系统Q的第二电池30供给从前方插口51供给的电力而向第一供给系统P的第一电池10供给,不向第一供给系统P的第一电池10供给从后方插口52供给的电力而向第二供给系统Q的第二电池30供给。
控制部70控制前电源箱20、后电源箱40以及充电分支箱60。控制部70例如向前电源箱20输出控制信号,将前电源箱20的各继电器切换为接通/断开,向后电源箱40输出控制信号,将后电源箱40的各继电器切换为接通/断开,向充电分支箱60输出控制信号,将充电分支箱60的各继电器切换为接通/断开。控制部70例如在对第一电池10以及第二电池30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切换为单充电连接模式或者双充电连接模式。在此,单充电连接模式是指从各个插口51、52分别对各电池10、30进行充电的模式。双充电连接模式是指从各插口51、52中的任一者对各电池10、30两者进行充电的模式。
控制部70控制充电分支箱60,切换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以及后方插口52的连接关系,从而执行单充电连接模式。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充电连接模式时的充电例的框图。例如如图9所示,控制部70向前电源箱20、后电源箱40及充电分支箱60输出控制信号,将前电源箱2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2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24接通且将第一主继电器21和第二主继电器22断开,将后电源箱4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4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44接通且将第一主继电器41和第二主继电器42断开,将充电分支箱60的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断开,由此执行单充电连接模式。由此,在外部充电装置108与前方插口51连接且外部充电装置107与后方插口52连接的状态下,控制部70能够将来自前方插口51的电力单独地向第一电池10充电,并且将来自后方插口52的电力单独地向第二电池30充电。
控制部70控制充电分支箱60,并切换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及后方插口52的连接关系,由此执行双充电连接模式。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充电连接模式时的充电例的框图。例如如图10所示,控制部70向前电源箱20、后电源箱40及充电分支箱60输出控制信号,并将前电源箱2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23及第二充电继电器24接通且将第一主继电器21及第二主继电器22断开,将后电源箱4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43及第二充电继电器44接通且将第一主继电器41和第二主继电器42断开,接通充电分支箱60的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由此执行双充电连接模式。由此,能够在外部充电装置107、108与前方插口51或者后方插口52中的任一者连接的状态下,控制部70将来自该一者的电力向第一电池10以及第二电池30两者充电。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在外部充电装置107与后方插口52连接的状态下,控制部70将来自后方插口52的电力向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两者充电的例子。
接着,对第二电池30异常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电池30异常时的动作例的框图。控制部70控制前电源箱20和后电源箱40,从第一电池10向第一负荷部LD1供给电力,并且从第二电池30向第二负荷部LD2供给电力,由此使车辆V行驶。例如在前电源箱20中,通过控制部70使第一主继电器21和第二主继电器22接通,且使第一充电继电器2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24断开,从而从第一电池10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另外,在后电源箱40中,控制部70通过使第一主继电器41和第二主继电器42接通且使第一充电继电器4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44断开,从而从第二电池30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此时,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断开。控制部70经由电池管理系统(BMS)等监视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各自的电压。例如如图11所示,在第二电池30的电压小于预定的基准电压的情况下,控制部70判定为该第二电池30异常。然后,在后电源箱40中,控制部70通过将第一主继电器41和第二主继电器42断开,从而将第二电池30与第二负载部LD2之间切断,停止第二供给系统Q。此时,控制部70通过利用第一供给系统P持续从第一电池10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从而能够使车辆V行驶至安全的场所。
接着,对第一主继电器21故障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主继电器21故障时的动作例的框图。控制部70经由电流传感器等监视在前电源箱20和后电源箱40的各继电器中流动的电流。例如如图12所示,在尽管使第一主继电器21断开但电流流过该第一主继电器21的情况下,控制部70判定为第一主继电器21固接为接通而不断开的接通固接故障。然后,在前电源箱20中,控制部70通过断开第二主继电器22,从而将第一电池10与第一负载部LD1之间切断,停止第一供给系统P。此时,控制部70通过利用第二供给系统Q持续从第二电池30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从而能够使车辆V行驶至安全的场所。这样,电力供给系统1通过分别独立地构成第一供给系统P和第二供给系统Q,从而即使第一供给系统P或第二供给系统Q中的一者发生故障,利用第一供给系统P或第二供给系统Q中的另一者对负载部供给电力,也能够使车辆V行驶到安全的场所。
接着,对电力供给系统1的电池充电例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的电池充电例的流程图。在电力供给系统1中,如图13所示,控制部70判定车辆V是否停止(步骤S1)。例如在各主继电器21、22、41、42断开、从第一及第二电池10、30向第一负载部LD1以及第二负载部LD2的电力供给被切断的情况下,控制部70判定车辆V为停止。此外,车辆V停止的判定也可以是其他方法。在车辆V停止的情况下(步骤S1:“是”),控制部70判定是否外部充电装置108的插头108a已与前方插口51连接并且外部充电装置107的插头107a已与后方插口52连接(步骤S2)。控制部70例如基于来自检测插头108a与前方插口51的连接的第一传感器以及检测插头107a与后方插口52的连接的第二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检测它们的连接。另外,控制部7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检测该连接。在外部充电装置107、108分别与前方以及后方插口51、52两者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2;“是”),控制部70切换为单充电连接模式(步骤S3)。例如如图9所示,控制部70将前电源箱2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2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24接通且将第一主继电器21和第二主继电器22断开,将后电源箱4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4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44接通且将第一主继电器41和第二主继电器42断开,将充电分支箱60的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断开。然后,控制部70将从外部充电装置108供给的电力经由前方插口51向第一电池10充电,并且将从外部充电装置107供给的电力经由后方插口52向第二电池30充电(步骤S4),结束充电处理。
在上述步骤S2中,在外部充电装置107、108未分别与前方以及后方插口51、52两者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2;“否”),控制部70判定外部充电装置107的插头107a是否与前方或者后方插口51、52中的任一者连接(步骤S5)。在外部充电装置107的插头107a与前方或后方插口51、52中的任一者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是”),控制部70切换为双充电连接模式(步骤S6)。例如如图10所示,控制部70将前电源箱2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2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24接通且将第一主继电器21和第二主继电器22断开,将后电源箱40的第一充电继电器43和第二充电继电器44接通且将第一主继电器41和第二主继电器42断开,将充电分支箱60的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接通。然后,控制部70将从外部充电装置107供给的电力经由后方插口52(前方插口51)向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充电(步骤S4),结束充电处理。此外,在上述步骤S5中,在外部充电装置107的插头107a与前方以及后方插口51、52不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5;“否”),控制部70判定为不执行充电处理并结束。
如以上那样,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具备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后方插口52以及充电分支箱60。第一供给系统P包括:第一电池10,其设置于车辆V并能够对电力进行充放电;以及前电源箱20,其能够切换第一电池10与第一负载部LD1的连接,第一供给系统P能够从第一电池10经由前电源箱20对第一负载部LD1进行电力供给。第二供给系统Q包括:第二电池30,其设置于车辆V并能够对电力进行充放电;以及后电源箱40,其能够对第二电池30和与第一负载部LD1不同的第二负载部LD2的连接进行切换,第二供给系统Q能够与第一供给系统P相互独立地从第二电池30经由后电源箱40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前方插口51能够连接外部充电装置108,能够将来自该外部充电装置108的电力至少向第一电池10侧供给。后方插口52能够连接外部充电装置107,能够将来自该外部充电装置107的电力至少向第二电池30侧供给。充电分支箱60分别与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及后方插口52连接,能够切换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及后方插口52的相互的连接关系。
根据该结构,电力供给系统1在第一供给系统P及第二供给系统Q分别构成独立的电路系统的基础上,由于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及后方插口52与充电分支箱60连接,因此能够抑制相互的连接关系的切换变复杂。电力供给系统1具备前电源箱20以及后电源箱40,因此能够抑制将线束WH从车辆V的前方侧布线到后方侧,由此,能够使将前电源箱20以及后电源箱40与各电子部件连接的线束WH的连接距离比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200短。由此,电力供给系统1能够简化布线布局,因此能够抑制布线性的恶化、车辆内的空间的不足、由布线电阻引起的电力损失等。电力供给系统1通过分别独立地构成第一供给系统P和第二供给系统Q,从而即使第一供给系统P或第二供给系统Q中的一者发生故障,也由第一供给系统P或第二供给系统Q中的另一者对负载部供给电力,也能够使车辆V行驶到安全的场所。由此,电力供给系统1能够实现故障保护动作,能够提高冗余性(可靠性)。通过电力供给系统1将第一供给系统P和第二供给系统Q设为同等的结构,由此能够使部件通用化,能够提高制造效率,并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其结果是,电力供给系统1能够适当地构成电力供给系统。
在上述电力供给系统1中,充电分支箱60能够切换单充电连接模式和双充电连接模式。在单充电连接模式时,通过切换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及后方插口52的连接关系,从而在外部充电装置107、108分别与前方插口51及后方插口52两者连接的状态下,充电分支箱60将来自前方插口51的电力单独地向第一电池10充电,且将来自后方插口52的电力单独地向第二电池30充电。在双充电连接模式时,在外部充电装置107(108)与前方插口51或后方插口52中的任一者连接的状态下,充电分支箱60将来自一者的电力向第一电池10及第二电池30两者充电。根据该结构,在单充电连接模式的情况下,电力供给系统1将来自前方插口51的电力单独地向第一电池10充电,且将来自后方插口52的电力单独地向第二电池30充电,因此与双充电连接模式相比能够缩短充电时间。
在上述电力供给系统1中,第一供给系统P设置于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第二供给系统Q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第一供给系统P靠后方侧的位置。前方插口51设置于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后方插口52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前方插口51靠后方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电力供给系统1通过经由线束WH而连接第一供给系统P以及前方插口51,由此能够抑制第一供给系统P与前方插口51之间的线束WH的连接距离变长。同样地,电力供给系统1通过经由线束WH而连接第二供给系统Q以及后方插口52,由此能够抑制第二供给系统Q与后方插口52之间的线束WH的连接距离变长。其结果是,电力供给系统1能够提高线束WH的布线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A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A的结构例的框图。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A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的不同点在于,能够进行电池均等化处理,进而在一者的电池异常时能够从正常的电池向第一负载部LD1以及第二负载部LD2进行电力供给。
如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A具备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充电端口50、充电分支箱60A以及控制部70。
第一供给系统P构成为包括第一电池10和前电源箱20A。前电源箱20A包括第一主继电器21A、第二主继电器22A、第一充电继电器23A和第二充电继电器24A。
第一主继电器21A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21a和第二触点21b。第一触点21a与第一充电继电器23A的第二触点23b连接,第二触点21b与前逆变器FI的第一端子连接。第二主继电器22A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22a和第二触点22b。第一触点22a与第二充电继电器24A的第二触点24b连接,第二触点22b与前逆变器FI的第二端子连接。第一充电继电器23A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23a和第二触点23b。第一触点23a与第一电池10的正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23b与前方插口51和充电分支箱60A连接。第二充电继电器24A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24a和第二触点24b。第一触点24a与第一电池10的负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24b与前方插口51和充电分支箱60A连接。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供给系统P将第一主继电器21A、第二主继电器22A、第一充电继电器23A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24A接通,从而从第一电池10经由前电源箱20A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不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
第二供给系统Q构成为包括第二电池30和后电源箱40A。后电源箱40A构成为包括第一主继电器41A、第二主继电器42A、第一充电继电器43A和第二充电继电器44A。
第一主继电器41A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41a和第二触点41b。第一触点41a与第一充电继电器43A的第二触点43b连接,第二触点41b与后逆变器RI的第一端子连接。第二主继电器42A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42a和第二触点42b。第一触点42a与第二充电继电器44A的第二触点44b连接,第二触点42b与后逆变器RI的第二端子连接。第一充电继电器43A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43a和第二触点43b。第一触点43a与第二电池30的正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43b与后方插口52及充电分支箱60A连接。第二充电继电器44A包括第一触点44a和第二触点44b。第一触点44a与第二电池30的负极端子连接,第二触点44b与后方插口52及充电分支箱60A连接。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二供给系统Q通过将第一主继电器41A、第二主继电器42A、第一充电继电器43A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44A接通,从而从第二电池30经由后电源箱40A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不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
接着,对充电分支箱60A进行说明。充电分支箱60A具备第一分支继电器61、第二分支继电器62、电流限制元件63和第三分支继电器64。
第一分支继电器61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61a和第二触点61b。第一触点61a连接在前电源箱20A的第一充电继电器23A的第二触点23b与第一主继电器21A的第一触点21a之间。第二触点61b连接在后电源箱40A的第一充电继电器43A的第二触点43b与第一主继电器41A的第一触点41a之间。
第二分支继电器62构成为包括第一触点62a和第二触点62b。第一触点62a连接在前电源箱20A的第二充电继电器24A的第二触点24b与第二主继电器22A的第一触点22a之间。第二触点62b连接在后电源箱40A的第二充电继电器44A的第二触点44b与第二主继电器42A的第一触点42a之间。
电流限制元件63是限制电流的元件(电阻)。第三分支继电器64与电流限制元件63串联连接,对流过该电流限制元件63的电流进行通电或切断。第三分支继电器64和电流限制元件63与第一分支继电器61并联连接。
前方插口51的第一端子连接在前电源箱20A的第一充电继电器23A的第二触点23b与第一主继电器21A的第一触点21a之间,第二端子连接在前电源箱20A的第二充电继电器24A的第二触点24b与第二主继电器22A的第一触点22a之间。
后方插口52的第一端子连接在后电源箱40A的第一充电继电器43A的第二触点43b与第一主继电器41A的第一触点41a之间,第二端子连接在后电源箱40A的第二充电继电器44A的第二触点44b与第二主继电器42A的第一触点42a之间。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充电分支箱60A通过切换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以及后方插口52的连接关系,从而能够切换为独立供给模式和相互融通模式。在此,独立供给模式是指,不将第一供给系统P和第二供给系统Q相互连接,而不从第一供给系统P或第二供给系统Q的一侧向另一侧供给电力的模式。相互融通模式是指将第一供给系统P和第二供给系统Q相互连接,从第一供给系统P或第二供给系统Q的一侧向另一侧供给电力的模式。
例如通过断开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由此充电分支箱60A切换为不从第一供给系统P或第二供给系统Q的一侧向另一侧供给电力的独立供给模式。在独立供给模式中,前电源箱20A的第一主继电器21A、第二主继电器22A、第一充电继电器23A和第二充电继电器24A接通,并且后电源箱40A的第一主继电器41A、第二主继电器42A、第一充电继电器43A和第二充电继电器44A接通。在独立供给模式时,从第一供给系统P的第一电池10单独地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从第二供给系统Q的第二电池30单独地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
充电分支箱60A通过将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接通,从而切换为从第一供给系统P或第二供给系统Q的一侧向另一侧供给电力的相互融通模式。例如,在相互融通模式时,充电分支箱60A将第一供给系统P的第一电池10和第二供给系统Q的第二电池30切换为能够并联连接(电池均等化处理)。另外,在相互融通模式中,充电分支箱60A通过将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接通,在一个电池异常时,切换为能够从正常的电池向第一和第二负荷部LD1、LD2进行电力供给(电池异常处理)。
接着,对电力供给系统1A所涉及的电池均等化处理进行详细说明。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的均等化处理的框图。在执行电池均等化处理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控制部70将第一主继电器21A和第二主继电器22A断开且将第一充电继电器23A和第二充电继电器24A接通,将第一主继电器41A和第二主继电器42A断开且将第一充电继电器43A和第二充电继电器44A接通,将第一分支继电器61断开且将第二分支继电器62和第三分支继电器64接通。由此,控制部70能够经由电流限制元件63将第一电池10以及第二电池30并联连接,由此能够抑制过电流在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之间流动。接着,通过控制部70将第三分支继电器64断开且将第一分支继电器61接通,从而不经由电流限制元件63而将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并联连接(相互融通模式)。并且,控制部70能够使电流从充电量相对较多的第一电池10或第二电池30中的一者向充电量相对较少的第一电池10或第二电池30中的另一者流动,从而能够使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的充电量均等化。
接着,对电力供给系统1A所涉及的电池异常处理进行详细说明。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电池30异常时的动作例的框图。控制部70控制前电源箱20A及后电源箱40A,从第一电池10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且从第二电池30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从而使车辆V行驶。例如,在前电源箱20A中,控制部70通过将第一主继电器21A、第二主继电器22A、第一充电继电器23A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24A接通,从而从第一电池10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另外,在后电源箱40A中,控制部70通过将第一主继电器41A、第二主继电器42A、第一充电继电器43A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44A接通,从而从第二电池30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此时,第一分支继电器61、第二分支继电器62及第三分支继电器64断开。控制部70经由电池管理系统(BMS)等监视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各自的电压。在第二电池30的电压小于预定的基准电压的情况下,控制部70判定为该第二电池30异常。并且,例如,如图16所示,在后电源箱40A中,控制部70通过将第一充电继电器43A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44A断开,从而将第二电池30与第二负载部LD2之间切断。并且,控制部70通过将第一分支继电器61以及第二分支继电器62接通,从而连接第一电池10和第二负载部LD2,代替第二电池30而从第一电池10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相互融通模式)。此时,控制部70也从第一电池10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
接着,对电力供给系统1A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A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在电力供给系统1A中,如图17所示,控制部70判定第一电池10或第二电池30是否为异常(步骤T1)。在第一电池10或第二电池30为异常的情况下(步骤T1:“是”),控制部70切换为相互融通模式(步骤T2)。例如,控制部70通过使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接通,从而在一个电池异常时,切换为能够从正常的电池向第一和第二负荷部LD1、LD2进行电力供给,进行故障保护动作(步骤T3),结束处理。在上述步骤T1中,在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正常的情况下(步骤T1;“否”),控制部70判定车辆V是否停止(步骤T4)。在车辆V停止的情况下(步骤T4;“是”),控制部70判定第一供给系统P的第一电池10的充电量与第二供给系统Q的第二电池30的充电量是否存在差(步骤T5)。例如,控制部70判定经由电池管理系统(BMS)等取得的第一电池10和第二电池30各自的充电量是否存在差。在第一电池10的充电量与第二电池30的充电量存在差的情况下(步骤T5;“是”),控制部70切换为相互融通模式(步骤T6)。控制部70例如将第一供给系统P的第一电池10与第二供给系统Q的第二电池30的连接切换为并联连接。然后,控制部70从充电量相对较多的第一电池10或第二电池30中的一者向充电量相对较少的第一电池10或第二电池30中的另一者流过电流,使第一电池10及第二电池30的充电量均等化(步骤T7),结束处理。在上述步骤T4中,在车辆V未停止的情况下(步骤T4;“否”),控制部70切换为独立供给模式(步骤T8)。例如,控制部70通过将第一分支继电器61和第二分支继电器62断开,由此切换为不从第一供给系统P或第二供给系统Q的一侧向另一侧供给电力的独立供给模式。接着,控制部70向第一负载部LD1及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步骤T9)。例如在独立供给模式时,控制部70从第一供给系统P的第一电池10单独地向第一负载部LD1供给电力,从第二供给系统Q的第二电池30单独地向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结束处理。此外,在上述步骤T5中,在第一电池10的充电量与第二电池30的充电量没有差的情况下(步骤T5;“否”),控制部70跳过电池均等化处理而结束。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系统1A中,通过充电分支箱60A切换第一供给系统P、第二供给系统Q、前方插口51以及后方插口52的连接关系,从而能够切换为独立供给模式和相互融通模式,所述独立供给模式是不使第一供给系统P与第二供给系统Q相互连接且不从第一供给系统P或者第二供给系统Q的一侧向另一侧供给电力的模式,所述相互融通模式是将第一供给系统P与第二供给系统Q相互连接并从第一供给系统P或者第二供给系统Q的一侧向另一侧供给电力的模式。根据该结构,电力供给系统1A能够使第一电池10与第二电池30的充电量均等化,能够抑制充电效率的降低。电力供给系统1A在第一电池10或者第二电池30的一者为异常的情况下,能够从正常的第一电池10或者第二电池30中的另一者向第一负载部LD1以及第二负载部LD2供给电力,能够使车辆V行驶到安全的场所。
变形例
在上述说明中,对第一供给系统P设置于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第二供给系统Q设置于比第一供给系统P靠后方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第一供给系统P以及第二供给系统Q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配置。
对前方插口51设置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后方插口52设置在比前方插口51靠后方侧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前方插口51和后方插口52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配置。
电力供给系统1例如对搭载于EV(Electric Vehicle,电动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搭载于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混合动力汽车)、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辆。
前电源箱20配置于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前方侧的侧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于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前方侧的上表面。同样地,对前电源箱20配置在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前方侧的侧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在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前方侧的上表面。
对后电源箱40配置于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后方侧的侧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于中容量的电池组BP1的后方侧的上表面。同样地,对后电源箱40配置在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后方侧的侧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在大容量的电池组BP2的后方侧的上表面。

Claims (4)

1.一种电力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供给系统,所述第一供给系统包括:第一电池,所述第一电池设置于车辆且能够进行充电和放电;和第一电池切换部,所述第一电池切换部能够切换所述第一电池与第一负载部的连接,所述第一供给系统能够从所述第一电池经由所述第一电池切换部向所述第一负载部供给电力;
第二供给系统,所述第二供给系统包括:第二电池,所述第二电池设置于所述车辆且能够进行充电和放电;和第二电池切换部,所述第二电池切换部能够切换所述第二电池与不同于所述第一负载部的第二负载部的连接,所述第二供给系统能够与所述第一供给系统相互独立地从所述第二电池经由所述第二电池切换部向所述第二负载部供给电力;
第一充电插口,所述第一充电插口能够连接充电器且能够将来自该充电器的电力至少向所述第一电池侧供给;
第二充电插口,所述第二充电插口能够连接充电器且能够将来自该充电器的电力至少向所述第二电池侧供给;以及
连接切换部,所述连接切换部与所述第一供给系统、所述第二供给系统、所述第一充电插口以及所述第二充电插口分别连接,能够切换所述第一供给系统、所述第二供给系统、所述第一充电插口以及所述第二充电插口之间的相互的连接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切换部通过切换所述第一供给系统、所述第二供给系统、所述第一充电插口以及所述第二充电插口的连接关系,从而能够对单充电连接模式和双充电连接模式进行切换,所述单充电连接模式是在所述充电器与所述第一充电插口以及所述第二充电插口两者分别连接的状态下,将来自所述第一充电插口的电力单独地向所述第一电池充电并且将来自所述第二充电插口的电力单独地向所述第二电池充电的模式,所述双充电连接模式是在所述充电器与所述第一充电插口和所述第二充电插口中的任意一者连接的状态下,将来自所述一者的电力向所述第一电池以及所述第二电池两者充电的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切换部通过切换所述第一供给系统、所述第二供给系统、所述第一充电插口以及所述第二充电插口的连接关系,从而能够对独立供给模式和相互融通模式进行切换,所述独立供给模式是不使所述第一供给系统与所述第二供给系统相互连接且不从所述第一供给系统和所述第二供给系统中的一者向另一者供给电力的模式,所述相互融通模式是将所述第一供给系统和所述第二供给系统相互连接且从所述第一供给系统和所述第二供给系统中的一者向另一者供给电力的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给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
所述第二供给系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第一供给系统靠后方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充电插口设置于所述车辆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前方侧,
所述第二充电插口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充电插口靠后方侧的位置。
CN202111135095.4A 2020-09-28 2021-09-27 电力供给系统 Withdrawn CN1142851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1645 2020-09-28
JP2020161645A JP2022054542A (ja) 2020-09-28 2020-09-28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5106A true CN114285106A (zh) 2022-04-05

Family

ID=77726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35095.4A Withdrawn CN114285106A (zh) 2020-09-28 2021-09-27 电力供给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97549A1 (zh)
EP (1) EP3974239A1 (zh)
JP (1) JP2022054542A (zh)
CN (1) CN11428510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95774A1 (en) * 2019-06-17 2020-12-17 Renesas Electronics America Inc. Single inductor multiple output charger for multiple battery applications
DE102022112430A1 (de) 2022-05-18 2023-11-23 Daimler Truck AG Hochvolt-Speicher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Verfahren zum Laden einer Hochvolt-Speichereinrichtung und Kraftfahrzeug
WO2023244442A1 (en) * 2022-06-14 2023-12-21 Universal City Studios Llc Docked interlock system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52684A (ja) 1985-12-26 1987-07-07 株式会社コスモ工業 刃物等の柄
US20160114692A1 (en) * 2013-06-06 2016-04-28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Battery charging devices, battery charging methods, batter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KR102485328B1 (ko) * 2016-12-09 2023-01-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기 자동차의 충전 제어 장치
JP7013884B2 (ja) * 2018-01-22 2022-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US10500980B2 (en) * 2018-03-14 2019-12-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odular battery pack system with series and parallel charging and propulsion modes
JP7176939B2 (ja) * 2018-12-07 2022-11-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97549A1 (en) 2022-03-31
JP2022054542A (ja) 2022-04-07
EP3974239A1 (en) 2022-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83037B2 (en) Vehicle
CN111284361B (zh) 电源系统
US10500980B2 (en) Modular battery pack system with series and parallel charging and propulsion modes
CN114285106A (zh) 电力供给系统
US10596917B2 (en) Vehicle and electrical system with dual battery modules
CN111032415B (zh) 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US9627896B2 (en) Battery system including a voltage detecting circuit for detecting voltages of plural battery cells through voltage detecting lines having different lengths
US11362524B2 (en) Battery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use in the battery system
JP2019531954A (ja) 自動車両電気システムおよび自動車両電気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車両
CN108391456B (zh) 电源系统
US11511632B2 (en) Electric powertrain with battery system having multi-pole high-voltage contactor
US20210078429A1 (en) Electric powertrain with multi-pack battery system
CN110556497B (zh) 用于机动车的高压电池和机动车
CN115667007A (zh) 交通工具电源供应系统
CN114312480B (zh) 带有多电池组电池系统和相互排斥的三路接触器的电动力总成
KR102531176B1 (ko) 전기자동차의 전력 분배 장치
JP7425997B2 (ja) 配電モジュール
US20220297556A1 (en) Power distribution device
JP6636793B2 (ja) 電池パック
CN113193761A (zh) 电力分配装置
CN109890648B (zh) 用于防止接触器断电的电路
CN218085085U (zh) 电动汽车及其高压电气集成系统
US11548397B2 (en) Electric powertrain with battery system having a three-state high-voltage contactor
WO2021106345A1 (ja) 車載電池システム
EP4106137A1 (en) Power supply unit an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