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7844B - 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7844B
CN114277844B CN202210081242.2A CN202210081242A CN114277844B CN 114277844 B CN114277844 B CN 114277844B CN 202210081242 A CN202210081242 A CN 202210081242A CN 114277844 B CN114277844 B CN 1142778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shear wall
cushion layer
constructing
po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812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7844A (zh
Inventor
黄周琰
万展君
武念铎
王聪
陈新喜
李赟
孙璠
董俊杰
余少乐
潘钧俊
吴光辉
吴振东
孙晓波
蔡睿新
雷克
白洁
黄青隆
许国文
杨钦
霍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8124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7784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77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7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78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78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浇筑若干的围护桩和若干格构柱,于若干围护桩围合的位置开挖形成第一基坑;于第一基坑的顶面浇筑形成剪力墙;将钢支撑顶撑于剪力墙的侧部和围护桩;开挖剪力墙的一侧的土方形成第二基坑;拆除对应第二基坑的钢支撑,切除格构柱高于第二基坑的底面标高的部分,于第二基坑中施工形成第一主体结构;开挖剪力墙的另一侧的土方形成第三基坑;拆除第三基坑内的钢支撑和剪力墙,切除格构柱高于第三基坑底部的部分,于第三基坑中施工形成第二主体结构。本发明可以在开挖另一侧基坑的同时能够进行已开挖的基坑的施工,减少了施工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基坑施工中常常涉及到需要赶工期和抢工的问题,传统的施工中为基坑一体支撑且需要基坑的底板垫层等支撑结构同时达到设定强度后,才可以进行支撑结构的拆除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基坑整体开挖时间长且达到设定强度耗时长,严重拖延了工期,导致工程进展严重滞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解决了传统施工中工期长且难以同步施工的技术问题,通过于基坑的中间位置设置剪力墙,从而将钢支撑分为两部分,从而可以先开挖一侧的基坑并顶撑钢支撑,在开挖另一侧基坑的同时能够进行已开挖的基坑的施工,从而减少了施工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沿待开挖基坑的边缘间隔浇筑形成若干的围护桩,于若干该围护桩围合的区域内间隔设置若干格构柱;
于若干围护桩围合的区域内靠近中间的位置开挖土方至设定标高处以形成第一基坑,且对应第一基坑的部分格构柱露出;
于该第一基坑的顶面且于露出的格构柱之间浇筑形成剪力墙,该剪力墙的顶部标高高于地面的标高,且该剪力墙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待形成的基坑的长度方向;
提供若干该钢支撑,将该钢支撑沿该基坑的长度方向顶撑于该剪力墙的侧部和该围护桩之间;
开挖若干围护桩围合的区域内且位于剪力墙的一侧的土方以形成与第一基坑相连通的第二基坑;
拆除第二基坑内的钢支撑,于第二基坑中施工形成第一主体结构,并同时开挖若干围护桩围合的区域内且位于剪力墙远离第二基坑的一侧的土方以形成与第一基坑相连通的第三基坑;
拆除第三基坑内的钢支撑,于第三基坑和部分第一基坑中施工形成第二主体结构。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浇筑形成该剪力墙前,还包括:
于该第一基坑的顶面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一垫层,该剪力墙浇筑形成于该第一垫层的顶面。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拆除该第二基坑内的钢支撑前,还包括:
于该第二基坑的顶面浇筑混凝土以形成该第二垫层,该第二垫层与该第一垫层固定连接呈整体。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于该第二垫层和该围护桩的转角处浇筑形成若干第一牛腿。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拆除第三基坑内的钢支撑前,还包括:
于该第三基坑的顶面浇筑混凝土以形成该第三垫层,该第三垫层与该第一垫层固定连接呈整体。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浇筑形成第三垫层后,还包括:
拆除剩余的钢支撑,拆除剪力墙,将第一基坑和第三基坑中的格构柱割除。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于该第三垫层和该围护桩的转角处浇筑形成若干第二牛腿。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基坑的一侧设置有既有建筑;
开挖若干围护桩围合的区域内且位于剪力墙远离既有建筑的侧部的土方以形成与第一基坑相连通的第二基坑。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拆除对应第二基坑的钢支撑时,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基坑中的格构柱割除。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于第一主体结构和围护桩之间填充形成第一填充层,于第二主体结构和围护桩之间填充形成第二填充层。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通过于基坑的侧壁设置围护桩,以提高待开挖基坑侧壁的稳定性,通过于基坑中间隔设置若干的构造柱,以方便加固基坑的底部,且该些格构柱能够对垫层以及钢支撑实现顶撑作用,从而提高了基坑施工的安全性,通过利用格构柱材料自身的抗弯刚度,达成减少混凝土换撑构件的配筋量,节约材料成本的效果,实现基坑施工环境微扰动控制和加快进度提升经济效益的两方面创新优势;通过于中间位置的格构柱侧部设置剪力墙,将钢支撑顶撑于剪力墙和基坑的侧壁,从而剪力墙一侧的钢支撑能够先拆,便于基坑的价差施工,节约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中浇筑形成第一垫层前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中设置钢支撑后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中施工形成第一主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中形成后浇的第二垫层后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中施工形成第二主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中剪力墙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既有建筑1,基坑2,围护桩21,格构柱22,第一垫层23,第二垫层24,第一牛腿241,第三垫层25,第二垫层251,护坡26,剪力墙3,支撑台31,第一填充层41,第二填充层42,钢支撑5,第一主体结构6,第二主体结构7。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发明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沿待开挖基坑的边缘间隔浇形成筑若干的围护桩21,于若干围护桩21围合的区域内间隔设置若干格构柱22;
于若干围护桩21围合的区域内靠近中间的位置开挖土方至设定标高处以形成第一基坑,且对应第一基坑的部分格构柱22露出第一基坑;
于第一基坑的顶面且于露出的格构柱之间浇筑形成剪力墙3,剪力墙3的顶部标高高于地面的标高,且剪力墙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待形成的基坑的长度方向;
提供若干钢支撑5,将钢支撑5顶撑于剪力墙3的侧部和围护桩21之间;
开挖若干围护桩21围合的区域内且位于剪力墙3一侧的土方以形成与第一基坑相连通的第二基坑;
拆除第二基坑内的钢支撑5,于第二基坑中施工形成第一主体结构6,并同时开挖若干围护桩21围合的区域内且位于剪力墙3远离第二基坑的一侧的土方以形成与第一基坑相连通的第三基坑;
拆除对应第三基坑内的钢支撑5,于第三基坑中施工形成第二主体结构7。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通过于基坑的侧壁设置围护桩21,以提高待开挖基坑侧壁的稳定性,通过于基坑中间隔设置若干的构造柱22,以方便加固基坑的底部,且该些格构柱22能够对垫层以及钢支撑5实现顶撑作用,从而提高了基坑施工的安全性,通过利用格构柱22材料自身的抗弯刚度,达成减少混凝土换撑构件的配筋量,节约材料成本的效果,实现基坑施工环境微扰动控制和加快进度提升经济效益的两方面创新优势;通过于中间位置的格构柱侧部设置剪力墙3,将钢支撑5顶撑于剪力墙3和基坑的侧壁,从而剪力墙3一侧的钢支撑5能够先拆,便于基坑的价差施工,节约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较佳地,如图1所示,基坑2的一侧具有既有建筑1,第二基坑形成于剪力墙3远离既有建筑1的侧部,第三基坑形成于剪力墙3靠近既有建筑1的侧部,第一主体结构6施工形成于基坑2远离既有建筑1的侧部,第二主体结构7施工形成于基坑靠近既有建筑1的侧部,第一主体结构6包括地下室结构和靠近剪力墙3位置的楼房结构。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案例为,如图1所示,浇筑形成剪力墙3前,还包括:
于第一基坑的顶面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一垫层23,剪力墙3浇筑形成于第一垫层23的顶面,该第一垫层23能够硬化第一基坑23的底面,避免剪力墙3的下沉,提高了剪力墙3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拆除第二基坑内的钢支撑5前,还包括:
于第二基坑的顶面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二垫层24,第二垫层24与第一垫层23固定连接呈整体,第一主体结构6施工形成于第二垫层24的顶面,该第一垫层23、第二垫层24、剪力墙3和围护桩21能够形成稳定的受力结构,从而稳定的支撑基坑,方便了第一主体结构6在基坑未完全挖掘时的超前施工,节约了工期。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还包括:于第二垫层24和围护桩21的转角处浇筑形成若干第一牛腿241,该些第一牛腿241提高了第二垫层24和围护桩21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拆除第三基坑内的钢支撑5前,还包括:
于第三基坑的顶面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三垫层25,第三垫层25与第一垫层23固定连接呈整体,第二主体结构7施工形成于第三垫层25的顶面。
较佳地,如图2所示,该第一垫层23的厚度大于该第二垫层24和第三垫层25的厚度,以提高剪力墙3的稳定性,且能够方便于第二垫层24和第三垫层25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5所示,还包括:于第三垫层25和围护桩21的转角处浇筑形成若干第二牛腿251。
较佳地,该第一牛腿241和第二牛腿251的顶面面积小于底面面积,该第一牛腿241和第二牛腿251提高了第二垫层24和围护桩21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对基坑的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5所示,浇筑形成第三垫层25后,还包括:
拆除剩余的钢支撑5,拆除剪力墙3,将第一基坑和第三基坑中的格构柱22割除,以方便施工第二主体结构7。
进一步的,还包括:
提供钢筋笼,将钢筋笼的底部固定于第一基坑的顶面且侧部与露出第一基坑的格构柱22固定连接,钢筋笼顶部部分向格构柱22的顶部延伸以固定于格构柱22的顶面,于对应钢筋笼的位置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剪力墙3,钢支撑5顶撑于剪力墙3高于格构柱22的位置。
具体的,剪力墙3形成有位于底部的底座和位于顶部的支撑台31,支撑台31的宽度大于底座的宽度且向靠近格构柱22的部位延伸并搭设固定于格构柱22的顶面。
较佳地,如图4所示,支撑台31的顶面标高高于地面标高,该支撑台31的顶部标高与地面平齐,支撑台31对应钢支撑5的侧面面积大于钢支撑5的竖截面的面积,从而使得钢支撑5稳定的顶撑在支撑台31和围护桩21之间。
较佳地,还包括埋设于支撑台31的预埋件,钢支撑5的一端与预埋件固定连接。
较佳地,如图4和图6所示,剪力墙3位于相邻的两个格构柱之间,且剪力墙3的侧面呈梯形,第一主体结构6的楼房结构6贴合于剪力墙3倾斜的侧边。
较佳地,还包括浇筑形成于对应格构柱22位置的防护层,剪力墙3贴合于防护层。
进一步的,拆除对应第二基坑的钢支撑5时,还包括:
将第二基坑中的格构柱22割除,以方便施工形成第一主体结构6。
进一步的,拆除对应第三基坑的钢支撑5时,还包括:
拆除剪力墙3,并拆除剩余的格构柱22高于第三基坑和第二基坑的底部标高的部分。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还包括:于第一主体结构6和围护桩21之间填充形成第一填充层41,于第二主体结构7和围护桩21之间填充形成第二填充层42。
较佳地,如图1所示,该基坑的施工紧邻既有建筑1结构,通过该支撑结构能够实现远离既有建筑1的部分位置的优先施工且能够维持基坑的稳定性,也避免了影响既有建筑1的整洁性和稳定性,还节约了施工工期。
较佳地,基坑进行放坡开挖,在施工形成第一垫层23之前,于基坑的斜坡面进行喷涂混凝土以形成护坡26,避免施工时斜坡处的土滑落,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本发明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的具体实施案例为,沿待开挖基坑2的边缘间隔浇筑形成若干的围护桩21,于若干该围护桩21围合的区域内间隔设置若干格构柱22;
如图1和图2所示,于远离既有建筑1的位置向下开挖土方以形成第一基坑,部分格构柱22露出第一基坑,于第一基坑的底部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一垫层23,待该第一垫层23固化后,于该第一垫层23的顶面固定对应剪力墙3的钢筋笼,该钢筋笼固定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格构柱22,且钢筋笼对应待形成支撑台31的部分与格构柱22的顶部固定连接,于对应该钢筋笼的位置浇筑混凝土以形成该剪力墙3和该支撑台31;
将该钢支撑5顶撑于该支撑台31的侧部和该围护桩21且沿基坑2待开挖的方向延伸;
开挖该剪力墙3远离既有建筑1的一侧位置的土方至该围护桩21以形成第二基坑,于第二基坑底面浇筑形成第二垫层24,第二垫层24与第一垫层23固定连接呈整体,于第二垫层24和围护桩21相连接的位置间隔浇筑形成若干第一牛腿241;
如图2和图3所示,拆除对应第二垫层24和部分第一垫层23的格构柱22高于基坑的底面的部分和钢支撑5,于该剪力墙3对应第二垫层24的位置绑扎第一主体结构6的钢筋笼,于对应钢筋笼的位置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一主体结构6;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施工第一主体结构6的同时,开挖该剪力墙3靠近既有建筑1的位置的土方以形成第三基坑,于第三基坑底面浇筑形成第三垫层25,第三垫层25与第一垫层23固定连接呈整体,于第三垫层25和围护桩21相连接的位置间隔浇筑形成若干第二牛腿251;
如图6所示,待第三垫层25到达指定的强度后,拆除该剪力墙3、剩余的该格构柱22高于基坑的底面的部分和剩余的钢支撑5,于该部分基坑的位置固定钢筋笼,于对应的钢筋笼中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二主体结构7,且该第二主体结构7与该第一主体结构6固定连接。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沿待开挖基坑的边缘间隔浇筑形成若干围护桩,于若干所述围护桩围合的区域内间隔施工形成若干格构柱,所述基坑的一侧设置有既有建筑;于若干所述围护桩围合的区域内靠近中间的位置开挖土方至设定标高处以形成第一基坑,且对应所述第一基坑的部分格构柱露出;
于所述第一基坑的顶面且于露出的格构柱之间浇筑形成剪力墙,所述剪力墙的顶部标高高于地面的标高,且所述剪力墙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待形成的基坑的长度方向;
于所述剪力墙的底部浇筑形成底座,于所述剪力墙的顶部固定预埋件并浇筑形成支撑台,所述预埋件埋设于支撑台,于所述支撑台的宽度大于所述底座的宽度且向靠近所述格构柱的部位延伸并搭设固定于所述格构柱的顶面;
提供若干所述钢支撑,将所述钢支撑顶撑于所述剪力墙的侧部和所述围护桩之间,所述钢支撑的一端与所述预埋件固定连接;
开挖若干所述围护桩围合的区域内且位于所述剪力墙远离所述既有建筑的侧部的土方以形成与所述第一基坑相连通的第二基坑;
拆除所述第二基坑内的钢支撑,于所述第二基坑中施工形成第一主体结构,并同时开挖若干所述围护桩围合的区域内且位于所述剪力墙远离第二基坑的一侧的土方以形成与所述第一基坑相连通的第三基坑;
拆除所述第三基坑内的钢支撑,于所述第三基坑中施工形成第二主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浇筑形成所述剪力墙前,还包括:
于所述第一基坑的顶面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一垫层,所述剪力墙浇筑形成于所述第一垫层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拆除所述第二基坑内的所述钢支撑前,还包括:
于所述第二基坑的顶面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二垫层,所述第二垫层与所述第一垫层固定连接呈整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于所述第二垫层和所述围护桩的转角处浇筑形成若干第一牛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拆除所述第三基坑内的钢支撑前,还包括:
于所述第三基坑的顶面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三垫层,所述第三垫层与所述第一垫层固定连接呈整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浇筑形成所述第三垫层后,还包括:
拆除剩余的所述钢支撑,拆除所述剪力墙,将第一基坑和第三基坑中的所述格构柱割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于所述第三垫层和所述围护桩的转角处浇筑形成若干第二牛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拆除对应所述第二基坑的所述钢支撑时,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基坑中的格构柱割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和所述围护桩之间填充形成第一填充层,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和所述围护桩之间填充形成第二填充层。
CN202210081242.2A 2022-01-24 2022-01-24 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Active CN1142778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1242.2A CN114277844B (zh) 2022-01-24 2022-01-24 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1242.2A CN114277844B (zh) 2022-01-24 2022-01-24 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7844A CN114277844A (zh) 2022-04-05
CN114277844B true CN114277844B (zh) 2023-07-25

Family

ID=80881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81242.2A Active CN114277844B (zh) 2022-01-24 2022-01-24 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7784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5743A (zh) * 2020-08-15 2020-11-17 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基坑支护方法
WO2021023246A1 (zh) * 2019-08-07 2021-02-11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开放式基坑分块施工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1701A (ja) * 2008-06-23 2010-01-07 Shimizu Corp 地下構造物の施工方法
CN204715366U (zh) * 2015-06-18 2015-10-21 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大面积深基坑分区顺逆工况下的支撑体系
CN105887889B (zh) * 2016-04-20 2018-04-24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宽低渗透淤泥深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CN108914943A (zh) * 2018-07-05 2018-11-30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组合钢结构支护结构
CN113266038B (zh) * 2021-05-27 2023-01-24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坑开挖地下建筑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3246A1 (zh) * 2019-08-07 2021-02-11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开放式基坑分块施工系统及方法
CN111945743A (zh) * 2020-08-15 2020-11-17 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基坑支护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7844A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515173A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擁壁
CN104594361B (zh) 一种工字型围护桩以及围护结构兼做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
JP4013182B2 (ja) 自立山留壁工法及び自立山留壁
CN106164380B (zh) 风力发电机预制基座
JP6543176B2 (ja) 躯体構築方法
CN114277844B (zh) 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KR20060096706A (ko) 데크 현수식 지하 구조물 역타설공법
US6220789B1 (en) Integrated excavation shoring building foundation method
KR101587062B1 (ko) 강재합성 지중토류벽 가시설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JP2020197015A (ja) 基礎の構築方法
CN214116461U (zh) 一种堤岸镇脚
JP6867664B1 (ja) 構造物の基礎構造、基礎の施工方法、及び基礎に用いる支持管材
CN216948314U (zh) 基坑的支撑结构
JP3122850B2 (ja) 鋼管杭基礎を備えた地下階付き建物の施工方法
KR200390421Y1 (ko) 데크 현수식 역타설 지하 구조물
JP7115923B2 (ja) 基礎構造補強方法及び基礎構造補強構造
JP3057466B2 (ja) 地下躯体の構築法
KR20110034831A (ko) 강관과 유공관을 이용한 비개착 굴착공법
CN213358626U (zh) 一种城市敏感区硬岩地层立柱桩施工系统
JP6543177B2 (ja) 躯体構築方法
CN215715242U (zh) 一种变截面t型桩板墙结构
CN112012222B (zh) 一种城市敏感区硬岩地层立柱桩施工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KR101524302B1 (ko) 무가시설의 지중 구조물 시공방법
KR200361523Y1 (ko) 보강토 교대구조
KR20040035449A (ko) 에이치형 파일을 이용한 옹벽선반 부착 직립식 옹벽 및 그시공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