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0071A - 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0071A
CN114270071A CN202180002912.0A CN202180002912A CN114270071A CN 114270071 A CN114270071 A CN 114270071A CN 202180002912 A CN202180002912 A CN 202180002912A CN 114270071 A CN114270071 A CN 114270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magnetic field
magnetic flux
field generating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29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0071B (zh
Inventor
市川浩幸
久米廷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1/00505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1240908A1/ja
Publication of CN114270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0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0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0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2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adjusting or regulating devices responsive to exterior conditions
    • F16F13/3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adjusting or regulating devices responsive to exterior conditions comprising means for varying fluid viscosity, e.g. of magnetic or electrorheological fl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B60K5/1225Resilient supports comprising resilient rings surrounding a part of the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3Materials or fluids with special properties
    • B60Y2410/134Rheological, magneto- or electro-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4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新结构的防振装置,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由特性的控制所带来的优异的防振性能。防振装置10,其是内轴构件14和外筒构件16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8连结、封入有流体的多个流体室38、38互相沿周向分离设置并由节流通路40连通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10,其中,流体为磁功能性流体,外筒构件16为非磁性材料,以在外筒构件16的外周侧与外筒构件16分离的方式配置有筒状罩构件46,向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56组装在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之间,被防振连结的一方侧的构件68和另一方侧的构件70安装于内轴构件14和筒状罩构件46。

Description

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发动机支架等的防振装置,特别涉及利用封入于内部的流体室中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等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夹设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间并将这些构件防振连结的防振装置的一种,已知有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防振装置具有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将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连结的结构。另外,在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中,封入有流体的多个流体室互相沿周向分离设置,这些流体室通过节流通路而相互连通。而且,伴随由振动的输入所引起的多个流体室之间的相对的压力变动而产生经节流通路的流体流动,由此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例如,日本特开平3-00913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示出有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
不过,在专利文献1的防振装置中,作为封入流体室的流体,采用粘度因通电而变化的电流变流体。而且,通过根据输入振动而控制向电流变流体的通电来切换防振装置的弹性特性,能够实现优异的防振性能、行驶稳定性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0091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就电流变流体而言,为了控制粘度而需要使电流流动,需要将通电用的电极以与电流变流体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内部,并且需要将用于使电流在电极中流动的配线引入至配置有电极的内部,因此防振装置的结构容易变得复杂。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结构的防振装置,其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由特性的控制所带来的优异的防振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下,对用于掌握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记载,但以下所记载的各方式是示例性地记载的方式,不仅能适宜地互相组合而进行采用,而且对于各方式所记载的多个构成要素,也能够尽可能独立地进行认识以及采用,还能够适宜地与其他方式所记载的任一构成要素组合而进行采用。由此,在本发明中,不限定于以下所记载的方式,而能实现各种其他方式。
第一方式是一种防振装置,其是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封入有流体的多个流体室互相沿周向分离设置并由节流通路连通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其中,所述流体为磁功能性流体,所述外筒构件为非磁性材料,以在该外筒构件的外周侧与外筒构件分离的方式配置有筒状罩构件,向该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组装在该外筒构件和该筒状罩构件之间,被防振连结的一方侧的构件和另一方侧的构件安装于所述内轴构件和该筒状罩构件。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封入流体室的流体为磁功能性流体,粘度因从磁场产生单元施加的磁场而变化。因此,通过根据输入振动来控制从磁场产生单元施加的磁场,能够使防振装置的特性根据输入振动而变化,并得到优异的防振性能。
由于磁场能够从封入区域的外部施加至封入防振装置的内部的磁功能性流体,因此向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设置于外筒构件的外周侧,未在流体的封入区域露出。因此,在防振装置中,封入流体的部分和产生磁场的部分分离,与内置磁场产生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简单的结构。特别是,通过将产生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设置于外筒构件的外周侧,也能够容易地设置用于向磁场产生单元通电的配线等。
在外筒构件的外周侧,配置有安装于被防振连结的构件上的筒状罩构件,磁场产生单元组装于外筒构件和筒状罩构件之间。因此,即使在外筒构件的外周侧配置磁场产生单元,也能够通过筒状罩构件实现防振装置向被防振连结的构件的安装。另外,由于磁场产生单元受筒状罩构件保护,因此能避免磁场产生单元的损伤。
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筒状罩构件为非磁性材料。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磁场产生单元所产生的磁场向外周侧的逃逸通过使筒状罩构件为非磁性材料而得以减少,能够从磁场产生单元向内周侧的磁功能性流体有效地施加磁场。
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磁场产生单元的外周面隔着外周弹性层地重叠于所述筒状罩构件,由所述外筒构件和该筒状罩构件将该磁场产生单元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夹持。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在磁场产生单元和筒状罩构件之间夹设有外周弹性层。因此,与磁场产生单元不隔着弹性层地被夹持于外筒构件和筒状罩构件之间的情况相比,作用于外筒构件、筒状罩构件、磁场产生单元的力被缓和,外筒构件、筒状罩构件、磁场产生单元的变形减小。
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磁场产生单元的轴向的至少一方侧配置有端部弹性体,该磁场产生单元被所述外筒构件和所述筒状罩构件经由该端部弹性体而在轴向上定位。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在外筒构件和筒状罩构件的至少一方与磁场产生单元的轴向间夹设有端部弹性体。因此,与磁场产生单元相对于外筒构件和筒状罩构件而在轴向上直接定位的情况相比,作用于外筒构件、筒状罩构件、磁场产生单元的力被缓和,外筒构件、筒状罩构件、磁场产生单元的变形减小。
第五方式是一种防振装置,其是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封入有流体的多个流体室互相沿周向分离设置并由节流通路连通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其中,所述流体为磁功能性流体,所述外筒构件为非磁性材料,向该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装配于该外筒构件的外周侧,在所述节流通路的壁部配置有由强磁性材料构成的磁通集中化构件。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封入流体室的流体为磁功能性流体,粘度因从磁场产生单元施加的磁场而变化。因此,通过根据输入振动来控制从磁场产生单元施加的磁场,能够使防振装置的特性根据输入振动而变化,并得到优异的防振性能。
向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设置于外筒构件的外周侧,未配置于流体室内。因此,在防振装置中,封入流体的部分和产生磁场的部分分离,能够简化结构。特别是,通过产生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设置于外筒构件的外周侧,也能够容易地设置用于向磁场产生单元通电的配线等。
通过在节流通路的壁部配置磁通集中化构件,在从配置于外筒构件的外周侧的磁场产生单元施加的磁场中,磁力线被磁通集中化构件向节流通路有效地引导。由此,能够向节流通路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更强的磁场,通过配置于外部的磁场产生单元有效地控制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
第六方式在第五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节流通路中的沿周向延伸的部分,在沿轴向对置的两侧的侧壁部配置有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通过在节流通路的沿周向延伸的部分设置于节流通路的轴向两侧的磁通集中化构件,磁通被更有效地向节流通路诱导。因此,能够将磁场产生单元所产生的磁场更有效地向节流通路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在节流通路的沿周向延伸的部分中有效地控制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
第七方式在第六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节流通路中的沿周向延伸的部分配置有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该磁通集中化构件的轴向尺寸在内周部分比外周部分大。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通过在磁功能性流体的流动路线比外周部分短的节流通路的内周部分使磁通集中化构件的轴向尺寸较大,从而磁通容易被向内周部分诱导。而且,与节流通路的外周侧相比,从磁场产生单元施加的磁场在内周侧更强地进行作用,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比外周侧更大幅地增大,在内周侧流动的流体的流阻变得比在外周侧流动的流体的流阻大。因此,在流动路线较短的内周侧流动的流体的流速比外周侧的流速小,能防止由流动路线的差异所导致的乱流的发生等。
第八方式在第五方式~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作为所述多个流体室,所述防振装置具备第一流体室和第二流体室,并且作为所述节流通路,所述防振装置具备将该第一流体室和该第二流体室并排地连通的多个节流通路,在该节流通路的至少一个中,在壁部配置有由所述强磁性材料构成的磁通集中化构件。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通过并排地设置多个节流通路,能够增大总体上的节流通路的剖面面积的设计自由度。例如,通过抑制壁部配置有磁通集中化构件的节流通路的通路宽度或者通路剖面面积来确保对节流通路内的磁功能性流体的磁场作用,并且还能够实现将节流通路整体中的通路剖面面积设定得较大的调谐。
此外,在本方式中“并排地”是指,排除将第一流体室和第二流体室的连通的节流通路全部竖排地连接的方式,且不意味着多个节流通路在形状方面平行地配置。即,在本方式中,多个节流通路可以例如在轴向上并排地配置,也可以亦如后述的第十一方式示例的那样在径向两侧并排地配置,还可以以互不相同的位置、形状等将第一流体室和第二流体室之间连通。另外,无需将多个节流通路全部并排地配置,例如只要两个节流通路并排地配置,则剩余的节流通路可以竖排地连接。
第九方式在第八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多个节流通路构成为包含剖面面积互相相同的多个节流通路。
在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中,能够以例如互相相同的通路长度设置剖面面积互相相同的多个节流通路。由此,多个节流通路中的流体的流动状态大致相同,使得调谐变得容易,能够更有效地享受经这些多个节流通路的流体流动作用。
第十方式在第八方式或第九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多个节流通路构成为包含剖面面积与其他节流通路不同的节流通路。
在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中采用且剖面面积互不相同的多个节流通路,根据所要求的防振特性等,通路长度可以互相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装置中,可以根据输入振动,例如使通路剖面面积互不相同的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液柱共振频率)不同,从而针对多个频率范围的输入振动发挥由各节流通路所带来的防振效果。或者,也可以例如通过利用剖面面积互不相同的节流通路的整体的流体流动作用来谋求与流体室内的振动输入相伴的压力变动的减少等,谋求由低动态弹性化所带来的防振性能的提高等。
第十一方式在第八方式~第十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体室和所述第二流体室设置于与轴成直角的方向的两侧,并且所述多个节流通路构成为包含在该第一流体室的周向两侧将该第一流体室和该第二流体室分别在周向上连通的节流通路。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能够利用第一流体室的周向两侧的空间来设置多个节流通路,不会伴随防振装置的大型化而能够以较小的空间有效地进行配置。
第十二方式在第五方式~第十一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具有在所述节流通路中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配置的两侧对置壁部,并且具有在该节流通路的长度方向上局部设置并将该两侧对置壁部相互连接的连续部分。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能够确保由两侧对置壁部的磁通集中化作用所带来的对节流通路内的磁功能性流体的磁力作用,并且由一个构件构成磁通集中化构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谋求制造的容易化、结构的简化。
第十三方式在上述第十二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通过将所述两侧对置壁部在所述节流通路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侧互相一体化而形成所述连续部分。
在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中,例如能够如后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在向周向偏离节流通路的位置设置连续部分,或者在向径向内侧偏离构成节流通路的两壁的两侧对置壁部的位置设置连续部分。如此,在节流通路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能够在形状、位置等方面以比较大的设计自由度来设定连续部分。
第十四方式在第五方式~第十三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磁场产生单元具备朝向所述外筒构件而在内周侧开放的形成磁路的磁轭构件,与该磁轭构件中开放的内周侧的轴向长度相比,构成所述节流通路的两侧壁部的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的整体的轴向长度为相等以上。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对于从磁场产生单元经磁轭构件向节流通路施加的磁通,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向外部的泄漏磁通,并向磁通集中化构件进而节流通路的两侧壁部间更有效地施加磁场。
第十五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十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磁场产生单元为环状并相对于所述外筒构件而外套配置。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能够将磁场产生单元相对于外筒构件而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容易地定位。另外,容易采用无需进行对磁场产生单元和外筒构件的周向上的定位的结构。
第十六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十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部分固接有非磁性材料的中间套筒,相对于该中间套筒而外套固定有所述外筒构件,并且在该中间套筒和该外筒构件之间,设置有所述节流通路的形成区域。
根据被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使得从磁场产生单元施加的磁场的磁力线难以向比节流通路靠内周侧的位置逃逸,能更有效地对节流通路施加磁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中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实现由特性的控制所带来的优异的防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2的I-I剖面的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以及磁通集中化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5的IV-IV剖面的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构成图4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以及节流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构成图4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节流构件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剖视图。
图9是构成为图8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节流构件的俯视图。
图10是构成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以及磁通集中化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磁通集中化构件的图,图11中的(a)为立体图,图11中的(b)为主视图,图11中的(c)为侧视图,图11中的(d)为图11中的(b)中的XI(d)-XI(d)剖视图。
图12是构成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以及磁通集中化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的支架主体以及磁通集中化构件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2中的磁通集中化构件的图,图15中的(a)是立体图,图15中的(b)是主视图,图15中的(c)是俯视图,图15中的(d)是侧视图,图15中的(e)是图15中的(c)中的XV(e)-XV(e)剖视图。
图16是构成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以及磁通集中化构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图16中的磁通集中化构件的图,图17中的(a)是立体图,图17中的(b)是主视图,图17中的(c)是俯视图,图17中的(d)是侧视图,图17中的(e)是图17中的(c)中的XVII(e)-XVII(e)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图2中,作为被设为依据本发明的结构的防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发动机支架10是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具备支架主体12。支架主体12具有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8将内轴构件14和外筒构件16连结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原则,轴向是指作为支架中心轴向的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指作为主要的振动输入方向的图2中的上下方向。
内轴构件14为小直径的大致圆筒形状,在轴向上呈直线地延伸。内轴构件14优选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例如由不锈钢、铝合金等形成。在内轴构件14的轴向中央部分固定有止动构件20。止动构件20在整体上为环状,如图2所示,具有朝向配置有后述的两个流体室38、38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突出的两个突出部22、22。
如图1、图2所示,在内轴构件14的周围配置有中间套筒24。中间套筒24为比内轴构件14大直径的大致圆筒形状,以相对于内轴构件14而在整周上向外周侧分离的外套状态配置。中间套筒24在周向的两处分别具备窗部26。窗部26在中间套筒24的轴向中央部分处沿径向贯通中间套筒24。在中间套筒24中的两个窗部26、26的周向间分别设置有槽状部28。槽状部28是在中间套筒24中局部地形成为小直径且形成为在外周面开口的凹槽状的部分,沿周向在中间套筒24的轴向中央部分延伸,周向的两端部到达两个窗部26、26的各一方为止。中间套筒24优选与内轴构件14相同地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例如由不锈钢、铝合金等形成。
内轴构件14和中间套筒24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8而连结在一起。主体橡胶弹性体18为大致圆筒形状,内周部分固接于内轴构件14,并且外周部分固接于中间套筒24。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8覆盖中间套筒24中的槽状部28的槽内表面,在槽状部28处还固接于中间套筒24的外周面。主体橡胶弹性体18可形成为具有内轴构件14和中间套筒24的一体硫化成型件。
如图2所示,主体橡胶弹性体18具备两个袋状部30、30。袋状部30形成为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外周面开口的凹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上下方向的两侧开口。袋状部30设置于与中间套筒24的窗部26对应的位置,袋状部30的开口周缘部固接于窗部26,袋状部30经窗部26朝向外周侧开放。在袋状部30的内周底部,突出有止动构件20的突出部22。
在固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中间套筒24外套固定有外筒构件16。外筒构件16为比内轴构件14大直径的大致圆筒形状。外筒构件16的轴向一方的端部具备朝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状部32。外筒构件16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例如由不锈钢、铝合金等形成。
外筒构件16的内周面被密封橡胶层34覆盖。另外,在外筒构件16的轴向一方的端部,设置有作为端部弹性体的第一端部弹性体36。第一端部弹性体36是环状的橡胶、树脂高弹体,固接于外筒构件16的外周面以及凸缘状部32的内周部分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橡胶层34和第一端部弹性体36一体形成。
外筒构件16相对于中间套筒24以外套状态装配,例如通过整周缩径等缩径加工而嵌合于中间套筒24的外周面。另外,外筒构件16和中间套筒24之间通过夹持密封橡胶层34而被流体密封式地密封。
中间套筒24的窗部26被外筒构件16流体密封式地覆盖。由此,在内轴构件14和外筒构件16之间,作为两个流体室38、38而形成有第一流体室38a以及第二流体室38b。各流体室38a、38b的轴向两侧的壁部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8构成。另外,在各流体室38a、38b,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突出有止动构件20的突出部22。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被设置为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内轴构件14而被配置在上下方向的两侧,即相对于支架中心轴而被配置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的两侧。
在各流体室38a、38b中封入有磁功能性流体。磁功能性流体是粘度因磁场的作用而增大的流体。磁功能性流体可以是磁流变流体(Magneto-Rheological Fluid;MRF)、磁流体(Magnetic Fluid;MF)、混合有磁流变流体和磁流体的磁混合流体(Magnetic CompositeFluid;MCF)中的任一者。作为磁功能性流体,优选为相对于磁场的作用而粘度大幅变化的磁流变流体,但也适合采用能够利用磁流变流体和磁流体的混合比率来容易地调整粘度的增大幅度的磁混合流体。
磁功能性流体例如是在水、油等基液中分散强磁性微粒而成的悬浊液或胶体溶液,优选强磁性微粒的表面被表面活性剂覆盖、或者将强磁性微粒分散于添加有表面活性剂的基液内,以使得强磁性微粒难以在基液内中发生凝结、沉降。
强磁性微粒例如是铁、铁氧体、磁铁矿(磁石)等金属颗粒,优选为8nm~10μm大小的粒径。基液只要能够分散强磁性微粒,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水、异链烷烃、烷基萘、全氟聚醚、聚烯烃、硅油等。另外,基液优选为非压缩性流体。表面活性剂根据基液来适宜选择,例如适当地采用油酸等。此外,磁流变流体和磁流体主要是强磁性微粒的粒径不同,磁流变流体与磁流体相比强磁性微粒的粒径较大。
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通过节流通路40而相互连通。节流通路40在外筒构件16与中间套筒24之间沿周向延伸,周向的两端部与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的各一方连通。节流通路40的形成区域是通过利用外筒构件16将设置于中间套筒24的槽状部28的外周开口流体密封式地密封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节流通路40、40设置于第一流体室38a的周向两侧,将第一流体室38a和第二流体室38b分别在周向上连通。即,这些一对节流通路40、40也设置于第二流体室38b的周向两侧,在支架中心轴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一流体室38a和第二流体室38b的对置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因而,这些节流通路40、40将第一流体室38a和第二流体室38b在径向的两侧并排地连通,不会伴随发动机支架10的大型化而能够配置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和节流通路40、4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节流通路40、40是以相互相等的通路剖面面积和通路长度而形成的,但两个节流通路中的通路剖面面积和/或通路长度也可以互不相同。
另外,节流通路40的轴向两侧的壁部分别由磁通集中化构件42构成。磁通集中化构件42由铁等强磁性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42具有大致四边形剖面,遍及槽状部28的周向的总长地沿周向延伸。如图1、图3所示,一组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在槽状部28的内侧在轴向上相互分离地对置配置,这些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之间形成有向周向延伸的节流通路40。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优选在轴向上相互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对槽状部28的槽内表面进行覆盖的橡胶弹性体朝向外周突出的定位突起44,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通过从轴向的两侧对定位突起44抵接而在轴向上相互定位。此外,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也可以通过利用橡胶等非磁性材料相互连结而相互定位。
在支架主体12安装有筒状罩构件46。筒状罩构件46在整体上为大致圆筒形状,由不锈钢、铝合金等非磁性材料形成。筒状罩构件46的轴向一方的端部形成为朝向内周突出的第一内弯部48,并且轴向另一方的端部形成为朝向内周突出的第二内弯部50。
筒状罩构件46固定于外筒构件16。即,筒状罩构件46相对于外筒构件16以外套状态配置,在相对于外筒构件16向外周分离的位置沿周向延伸。另外,筒状罩构件46的第一内弯部48重叠于外筒构件16的凸缘状部32的轴向外表面,从而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在轴向上被定位。
在筒状罩构件46的内周面固接有外周弹性层52。外周弹性层52是形成为薄壁的大致圆筒状的橡胶层,配置于筒状罩构件46的轴向的中间部分。在筒状罩构件46的另一方的端部固接有作为端部弹性体的第二端部弹性体54。第二端部弹性体54被与外周弹性层52一体形成,固接于筒状罩构件46的轴向另一方的端部的内周面以及第二内弯部50的轴向内表面。
在外筒构件16与筒状罩构件46的径向间,配置有磁场产生单元56。磁场产生单元56在整体上形成为圆环状,具有在线圈58的周围安装有磁轭构件60的结构。
线圈58整体上为圆筒形状或圆环形状,为以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电线卷绕而成的结构。线圈58形成为缠绕于合成树脂制的线轴62。线圈58优选由导电性优异的材料形成,适合由例如铜、铝合金等形成。此外,线圈58与突出至比筒状罩构件46的第二内弯部50靠轴向外侧的位置的连接器64的端子部66导通,经由连接器64而电连接于未图示的外部的通电控制装置。
磁轭构件60由铁等强磁性材料形成。磁轭构件60具有朝向内周开放的U形剖面,被配置为覆盖线圈58的轴向两端面以及外周面。由此,若相对于线圈58而流动有周向的电流,则线圈58的磁通被引导至作为强磁性体的磁轭构件60,即由磁轭构件60形成磁路,使向轴向外侧以及外周的磁通的泄漏减少。本实施方式的磁轭构件60为了能够装配于线圈58而形成为分割结构。
如图1、图2所示,磁场产生单元56装配于外筒构件16的外周侧,组装于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之间。即,磁场产生单元56被相对于外筒构件16而外套配置,内周面重叠于外筒构件16的外周面,并且外周面隔着外周弹性层52而重叠于筒状罩构件46的内周面。由此,磁轭构件60朝向位于内周侧的外筒构件16开放。磁场产生单元56沿径向被夹持于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之间,相对于外筒构件16而在径向上定位。通过在由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所形成的径向的夹持中夹设有外周弹性层52,磁场产生单元56因径向的夹持而使被施加的力得到调节。
另外,磁场产生单元56的轴向一方的端面隔着第一端部弹性体36而相对于外筒构件16的凸缘状部32重叠,并且轴向另一方的端面隔着第二端部弹性体54而相对于筒状罩构件46的第二内弯部50重叠。由此,磁场产生单元56沿轴向被夹持于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之间,相对于支架主体12而在轴向上定位。通过在由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所形成的轴向的夹持中夹设有第一端部弹性体36、第二端部弹性体54,磁场产生单元56因轴向的夹持而使被施加的力得到调节。
例如通过将内轴构件14安装于作为被防振连结的一方侧的构件的动力单元68,并将固定于外筒构件16的筒状罩构件46安装于作为被防振连结的另一方侧的构件的车身70,从而将发动机支架10安装于车辆。筒状罩构件46例如通过压入车身70的装配孔72等而固定于车身70。此外,内轴构件14也可以经由未图示的内托架而安装于动力单元68。同样地,筒状罩构件46也可以经由未图示的外托架而安装于车身70。
若在发动机支架10安装于车辆的安装状态下,配置有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的上下方向上的振动向发动机支架10进行输入,则在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之间产生经过节流通路40的封入流体的流动,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防振效果。
就发动机支架10而言,能够通过磁场产生单元56控制在节流通路40中流动的磁功能性流体所被施加的磁场,由此,能够控制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这样的磁场产生单元56对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的控制通过控制向线圈58的通电而实现。
即,通过向线圈58的通电而在线圈58的周围形成的磁场在线圈58的周围配置的磁轭构件60的内周端形成磁极。而且,磁轭构件60的磁极间的磁通被向作为强磁性体的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引导。由于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在轴向上相互分离,在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之间中配置有节流通路40,因此被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引导的磁通集中地通过节流通路40。换言之,在节流通路40的壁部配置有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由此在从磁场产生单元56施加的磁场中,磁通被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向节流通路40引导。因此,在节流通路40内的磁功能性流体中有效地施加通过向线圈58的通电而形成的磁场。
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根据所施加的磁场的强度而增大。因此,能够通过控制流向线圈58的电流的强度来控制磁功能性流体的粘性。施加至磁功能性流体的磁场的强度的上限可通过线圈58的圈数、材质、流向线圈58的电流的最大值等来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沿周向延伸的节流通路40的轴向两侧的侧壁部形成为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被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引导的磁通集中地通过节流通路40。由此,能够对节流通路40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更强的磁场,并通过配置于支架主体12的外周的磁场产生单元56有效地控制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
另外,节流通路40沿周向延伸并且磁场产生单元56为环状,由此能够对节流通路40内的磁功能性流体遍及周向的较大范围地施加磁场而有效地控制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另外,无需将磁场产生单元56和节流通路40在周向上定位,就能够有效地对节流通路40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产生单元56所产生的磁场。
节流通路40的形成区域被设置于中间套筒24和外筒构件16之间,外筒构件16和中间套筒24均为非磁性材料。由此,外筒构件16、中间套筒24不会形成磁路而能够使磁通集中于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因此,能够对节流通路40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有效地施加磁场而控制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
通过控制向线圈58的通电来控制在节流通路40中流动的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能够对发动机支架10的性能(防振特性)进行切换控制。发动机支架10的性能的切换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以满足要求性能的方式切换性能即可,以下对切换控制的一个方式进行示例。
首先,在输入中频乃至高频的振动的空转振动的输入时、或在通常的行驶状态下,不进行向线圈58的通电,使节流通路40内的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较小。由此,节流通路40中的磁功能性流体的流阻变小,低粘性的磁功能性流体经节流通路40而积极地流动。其结果是,使得发动机支架10的弹性特性较软,通过由低动态弹性化所带来的振动绝缘效果实现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当输入与发动机抖动相当的低频的大振幅振动时,通过向线圈58通电,使节流通路40内的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增大。由此,在节流通路40中,磁功能性流体的流阻变大,与节流通路40中的磁功能性流体的流动相关的共振现象在更低频下出现。因此,通过粘度增大的磁功能性流体在节流通路40中流动,有效地发挥针对低频振动的振动衰减作用,发挥由振动能量的衰减所带来的防振效果。
另外,在因车辆的急速起步等而使动力单元68产生大幅侧倾位移的情况下,向线圈58通电来增大节流通路40中的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由此使发动机支架10的弹性特性较硬。由此,能够抑制动力单元68的摆动而实现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的提高。
如此,就发动机支架10而言,通过根据输入振动来控制向线圈58的通电,能够适宜地切换振动绝缘性优异的较软的弹性特性、和振动衰减性能、动力单元68的支承稳定性优异的较硬的弹性特性,实现优异的防振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向线圈58的通电的开/关的切换,但能够通过不仅控制针对线圈58的通电的开/关还控制流向线圈58的电流的强度来更精细地切换发动机支架10的特性。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的特性的切换例中,在发动机抖动的输入时和动力单元68的侧倾位移时,电流均流向线圈58,但能够使流向线圈58的电流的强度互不相同。即,例如可以是,在动力单元68的侧倾位移时,使与发动机抖动的输入时相比强的电流流动而更有效地抑制动力单元68的侧倾位移。
向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56配置于外筒构件16的外周侧,未配置于各流体室38a、38b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相对于具备各流体室38a、38b、节流通路40这样的磁功能性流体的封入区域的支架主体12而将磁场产生单元56独立地另行设置的结构。如此,作为封入流体的部分的支架主体12、和作为产生磁场的部分的磁场产生单元56分离,因此与内置磁场产生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特别是,通过将向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56设置于比支架主体12靠外周侧的位置,能够容易地设置用于向磁场产生单元56通电的连接器64、连接于连接器64的未图示的配线等。
在磁场产生单元56的外周侧配置有安装于外筒构件16的筒状罩构件46,在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之间组装有磁场产生单元56。因此,在磁场产生单元56配置于外筒构件16的外周侧的结构中,通过利用向装配孔72压入等的手段而将筒状罩构件46相对于车身70进行固定,实现发动机支架10向车身70的安装。另外,通过在磁场产生单元56的外周侧设置筒状罩构件46,在向车辆装配前的发动机支架10中,磁场产生单元56受筒状罩构件46保护。
筒状罩构件46由不锈钢等非磁性材料形成。接近磁场产生单元56配置的筒状罩构件46为非磁性材料,由此能够减少磁场产生单元56所产生磁通向比磁轭构件60靠外周侧的位置的逃逸,并有效地向比磁场产生单元56靠内周侧位置处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
磁场产生单元56的外周面隔着外周弹性层52而相对于筒状罩构件46重叠。因此,当磁场产生单元56被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夹持时,作用于磁场产生单元56的力因外周弹性层52的弹性而缓和,磁场产生单元56的变形减小。另外,通过对磁场产生单元56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的夹持,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被施加的抵接反作用力也减小,因此外筒构件16以及筒状罩构件46的变形也减小。
由于环状的磁场产生单元56外套于外筒构件16,因此能够将磁场产生单元56相对于外筒构件16而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容易地定位。
磁场产生单元56的轴向一方的端面隔着第一端部弹性体36重叠于外筒构件16的凸缘状部32,并且轴向另一方的端面隔着第二端部弹性体54重叠于筒状罩构件46的第二内弯部50。而且,磁场产生单元56通过被夹持于外筒构件16的凸缘状部32和筒状罩构件46的第二内弯部50的轴向间,从而相对于外筒构件16而在轴向上定位。由此,在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对磁场产生单元56的定位中,作用于磁场产生单元56的力被第一端部弹性体36、第二端部弹性体54缓和,磁场产生单元56的变形减小。另外,通过对磁场产生单元56的轴向的夹持,外筒构件16和筒状罩构件46被施加的抵接反作用力也减小,因此外筒构件16以及筒状罩构件46的变形也减小。
在图4、图5中,作为被设为依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示出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80。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其他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件以及部位,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亦如图6所示,发动机支架80具备节流构件82。节流构件82整体上是半圆筒形状,如图7所示,轴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面形成为台阶形状,由此周向的中央部分形成为比周向的两侧部分在轴向上宽度大。节流构件82具备磁通集中化构件84。磁通集中化构件84由铁等强磁性体形成,具备在轴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的一组磁通感应部86、86、和使这些磁通感应部86、86在周向一方的端部处相互连续的连结部88。磁通感应部86、86相互形成为在沿与轴成直角的方向延展的平面方面的面对称形状,并配置为以规定的间隙沿轴向分离。磁通感应部86、86具有大致四边形剖面,轴向的对置面形成为倒圆的去除角部的、在径向的中间沿与轴成直角的方向延展的平面,因此轴向的分离距离在径向中间处大致恒定。另外,连结部88为板状,具备沿厚度方向贯通的连通孔90。此外,磁通感应部86、86并非必须一体地连续,例如可以是,形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并通过后述的底部橡胶92而相互连结。
节流构件82具备底部橡胶92。底部橡胶92配置于一组磁通感应部86、86的轴向间,向周向延伸,通过固接于磁通感应部86、86的内周部分而将磁通感应部86、86相互连结。通过设置底部橡胶92,从而在节流构件82中的磁通感应部86、86的轴向间,形成在节流构件82的外周面开口并沿周向延伸的周槽94。周槽94的两侧面由强磁性体的磁通感应部86、86构成,并且槽底面由非磁性体的底部橡胶92构成。周槽94的一方的端部与连通孔90连通,并且另一方的端部在节流构件82的周向端面开口。
如图5、图6所示,节流构件82被配置为沿周向跨越支架主体12中的中间套筒24的窗部26。两个节流构件82、82被配置为沿周向在各窗部26的开口部分处延伸。节流构件82、82可以为结构互不相同的独立部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共通的部件,以互不相同的朝向安装于支架主体12。具体而言,节流构件82、82的连结部88、88插入在一方的槽状部28中,与连结部88、88相反的一侧的周向端部插入在另一方的槽状部28中。
在节流构件82、82的连结部88、88间,配置有从一方的槽状部28的槽底面朝向外周突出的分隔壁橡胶96,连结部88、88从周向的两侧对分隔壁橡胶96进行抵接。由此,节流构件82、82在周向上相互定位。
在另一方的槽状部28中,节流构件82、82的周向端面在周向上相互对接,两个节流构件82、82的周槽94、94在周向上连续。另外,节流构件82在轴向尺寸较大的周向的中央部分处抵接于窗部26的轴向内表面,相对于中间套筒24而在轴向上定位。
通过将外筒构件16装配于中间套筒24,节流构件82的周向的两端部被夹持并支承于中间套筒24和外筒构件16的径向间。节流构件82的外周面隔着密封橡胶层34而相对于外筒构件16的内周面流体密封式地重叠,节流构件82的周槽94的开口被外筒构件16流体密封式地覆盖。由此,在两端设置有经连通孔90、90而与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连通的节流通路98,两个流体室38、38(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经节流通路98而相互连通。本实施方式的节流通路98沿周向跨越窗部26、26的开口地延伸,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通路40相比周向的长度较长。因此,能够增大节流通路98的通路剖面面积而有利地发挥防振效果,或者能够将经节流通路98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换言之节流通路98的调谐频率设定得更低频。
如图4所示,在外筒构件16的外周配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磁场产生单元56,磁场产生单元56通过向线圈58的通电而向节流通路98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控制向线圈58的通电来控制向节流通路98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的磁场的强度,能够使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适宜地变化而控制发动机支架80的弹性、衰减等特性。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亦如图4的上半部分所示,构成节流通路98的两侧壁部的磁通集中化构件84的整体的轴向长度B与磁轭构件60中开放的轴向长度A相比为相等以上(A≤B)。具体而言,在磁通集中化构件84(节流构件82)中在轴向上宽度较大的周向的中央部分的轴向长度B比磁轭构件60的内周侧开口部的轴向长度A大。
如此,优选为,构成节流通路98的两侧壁部的磁通集中化构件84的整体的轴向长度B与磁轭构件60中开放的内周侧的轴向长度A相比为相等以上(A≤B),例如可以为相等(A=B)。由此,对于从磁场产生单元56经磁轭构件60施加的磁通,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向外部的泄漏磁通。其结果是,能够向磁通集中化构件84进而向由磁通集中化构件84构成两侧壁部的节流通路98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更有效地施加磁通。此外,在磁通集中化构件中,被设定为其整体(连同左右两侧壁部在内的整体)的轴向长度与磁轭构件中开放的内周侧的轴向长度(在磁轭构件中构成开口部分的内周端的轴向两侧的外部尺寸)相比为相等以上的部分,可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是磁通集中化构件的周向上的局部,也可以是磁通集中化构件的周向总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节流通路98的周向的长度较长,相对于磁功能性流体而环状的磁场产生单元56所产生的磁场被施加在周向的较大范围中。因此,通过对节流通路98中的磁功能性流体的粘性的控制,也能够使发动机支架80的特性更大幅地变化。
在图8中,作为被设为依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示出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0。发动机支架100具备节流构件102。
亦如图9所示,节流构件102形成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节流构件82大致相同的结构,具备磁通集中化构件104和底部橡胶92。磁通集中化构件104一体地具备磁通感应部106、106、和使磁通感应部106、106在周向端部处连续的连结部88。
本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04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84,磁通感应部的剖面形状不同。即,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磁通感应部106、106的轴向的对置面、即轴向的内侧面108形成为,在底部橡胶92的固接部分处沿与轴成直角的方向延展并且在比底部橡胶92靠外周侧的位置处朝向外周而向轴向外侧倾斜的扩展形状。另外,轴向的外侧面110沿与轴成直角的方向延展。通过具备这样的轴向的内侧面108和外侧面110,磁通感应部106、106在比底部橡胶92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具备如图8所示那样的轴向尺寸朝向内周变大的剖面形状。
另外,磁通感应部106、106的内侧面108,108间的距离在比底部橡胶92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形成为与外周部分相比而内周部分处较小。由此,将磁通感应部106、106作为轴向两侧的侧壁部的周槽112朝向内周而槽宽尺寸变小。因而,本实施方式的节流通路114随着去往内周而通路剖面的轴向尺寸逐渐变小。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支架100中,若向磁场产生单元56的线圈58通电而产生磁场,则被引导至磁通感应部106、106的磁通沿轴向贯通节流通路114,向节流通路114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通感应部106、106的轴向的分离距离朝向节流通路114的内周侧而逐渐变小。由此,磁通更容易被向磁通感应部106、106的内周部分引导,能够对在沿周向延伸的节流通路114中的内周侧流动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更强的磁场。
如此,通过使向节流通路114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的磁场的强度在径向上不同,例如,可使得还能够对在节流通路114中的磁功能性流体的流动状态进行控制。具体而言,例如,如果在磁功能性流体的流动路线较长的节流通路114的外周部分处与内周部分相比减小磁功能性流体的粘度,则还能够期待在节流通路114内抑制由流动路线的差异所导致的乱流的发生等的效果等。
在图10中,示出构成作为被设为依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12以及磁通集中化构件12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一组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被配置为在槽状部28的内侧在轴向上相互分离地对置,在这些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之间形成有向周向延伸的节流通路40,但本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20具有将这些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一体地形成那样的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构件16、筒状罩构件46、磁场产生单元56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因此省略图示,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20进行说明。
即,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20具有在支架中心轴的轴向两侧对置配置的两侧对置壁部122、122。在两侧对置壁部122、122之间,通过向周向延伸且外周侧被外筒构件16覆盖而形成有构成节流通路124的周槽126。这些两侧对置壁部122、122在节流通路124的长度方向(两侧对置壁部122、122的周向)上局部地、例如在节流通路124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侧处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节流通路12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处连续,两侧对置壁部122、122的连续部分128、128设置于向内周侧(径向内侧)而偏离节流通路124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判别地示出作为特征部分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20,如上述那样省略了外筒构件16等的图示,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装配有外筒构件16的结构而图示了节流通路124等。
总而言之,在两侧对置壁部122、122的周向两端部设置有向内周侧(径向内侧)伸出的部分,该伸出部分相互一体化地相连,从而构成连续部分128、128。由此,周槽126形成为遍及磁通集中化构件120的周向总长,朝向周向外侧开放。此外,在周槽126的底部,周向的两端部通过连续部分128、128而连续,但在周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在磁通集中化构件120的厚度方向(支架主体12的径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30。
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120相对于支架主体12而组装于径向两侧,并根据需要被固定。即,相对于支架主体12的槽状部28而磁通集中化构件120从外周侧嵌入,从磁通集中化构件120向内周侧突出的连续部分128、128经中间套筒24中的窗部26、26而进入内周侧(参照后述的图14)。另外,在中间套筒24的外周侧,组装有在内周侧具有密封橡胶层34的外筒构件16。由此,作为周槽126的内周侧开口部的贯通孔130在槽状部28处被与中间套筒24的外周面固接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8流体密封式地覆盖,并且周槽126的外周侧开口部被密封橡胶层34流体密式地覆盖。
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支架中,在径向两侧形成节流通路124、124,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通过各个节流通路124、124而在周向上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个节流通路124、124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配置有两侧对置壁部122、122。另外,节流通路124、124将第一流体室38a和第二流体室38b在径向的两侧并排地连通。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相对于支架主体12的径向两侧组装有相同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20、120,因此节流通路124、124以相互相等的通路剖面面积和通路长度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具备磁通集中化构件120的发动机支架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磁通集中化构件120由一个构件构成,因此能实现部件数的削减、支架的结构的简化等。另外,由于使两侧对置壁部122、122在轴向上连续的连续部分128、128被设置于向内周侧偏离节流通路124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在节流通路124中流动的流体碰撞到连续部分128、128的隐患,能够谋求磁通的集中化。
在图12~14中,示出构成作为被设为依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12以及磁通集中化构件140。本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40的基本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20相同,但如图15所示,在设置于支架轴向的轴向两侧的两侧对置壁部122、122的基础上,在轴向中央还具有中央壁部142。中央壁部142以某种大小的宽度尺寸(图13中的左右方向尺寸)沿周向延伸,与轴向两侧的两侧对置壁部122、122平行地延展。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40中,设置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两条周槽144、144。另外,由于上述磁通集中化构件140设置于支架主体12的径向两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中总计设置有四条周槽144。
而且,在各个磁通集中化构件140中,作为周槽144、144的内周侧开口部的贯通孔130、130在槽状部28处被与中间套筒24的外周面固接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8流体密封式地覆盖,并且周槽144、144的外周侧开口部被密封橡胶层34流体密封式地覆盖,由此构成将第一流体室38a和第二流体室38b连通的节流通路146、14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节流通路146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两侧对置壁部122、122的一方、和各自共用的中央壁部142。换言之,在各个节流通路146、146的壁部设置有磁通集中化构件14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中,总计设置有四条节流通路146,这些四条节流通路146将第一流体室38a和第二流体室38b在径向以及轴向上并排地连通。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磁通集中化构件140中的节流通路146、146的通路剖面面积相互相等。另外,由于将两侧对置壁部122、122在轴向上连续的连续部分128、128被设置于向内周侧而偏离节流通路146、146的位置,因此各节流通路146、146形成为遍及磁通集中化构件140的周向总长,各节流通路146、146的通路长度相等。由此,两个节流通路146、146的调谐频率(液柱共振频率)也相互相等。而且,在各节流通路146、146中以大致相等的条件产生流体流动,两个节流通路146、146实质上作为具有合二为一的较大剖面面积的一个节流通路而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具备磁通集中化构件140的发动机支架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多个节流通路146,因此能够确保节流通路整体中的通路剖面面积足够大,并稳定地产生第一流体室38a和第二流体室38b之间的流体流动。而且,由于各节流通路146、146的通路剖面面积以及通路长度相等,因此整体上能够使得具有较大通路剖面面积的节流通路的调谐较为容易,并且能良好地发挥所期望的防振效果。
在图16中,示出构成作为被设为依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的支架主体12以及磁通集中化构件150。本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50的基本结构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40相同,但如图17所示,在设置于支架轴向的轴向两侧的两侧对置壁部122、122的基础上,在轴向中间部分还具有在轴向上相互分离的两个中间壁部152、152。
中间壁部152以某种大小的宽度尺寸(图17中的(c)中的上下方向尺寸)沿周向延伸,轴向两侧的两侧对置壁部122、122以及中间壁部152、152彼此在轴向上相互分离并平行地延展。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50中,设置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三条周槽154、154、154。另外,由于上述磁通集中化构件150设置于支架主体12的径向两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中总计六条周槽154被设置为分别以大致恒定的剖面形状沿周向延伸。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各周槽154的深度尺寸(径向尺寸)大致相同,但轴向两侧的周槽154、154与轴向中央的周槽154相比槽宽度尺寸较大,轴向两侧的周槽154、154是宽幅周槽154a、154a,并且轴向中央的周槽154是窄幅周槽154b。
而且,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周槽154的内周侧开口部被主体橡胶弹性体18流体密封式地覆盖,并且周槽154的外周侧开口部被密封橡胶层34流体密封式地覆盖,由此构成将第一流体室38a和第二流体室38b连通的三条节流通路156、156、156。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两侧的节流通路156、156是宽幅节流通路156a、156a,并且轴向中央的节流通路156是窄幅节流通路156b。总而言之,宽幅节流通路156a、156a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两侧对置壁部122、122的一方和中间壁部152的一方,并且窄幅节流通路156b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中间壁部152、1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中总计设置有六条节流通路156,这些六条节流通路156将第一流体室38a和第二流体室38b在径向以及轴向上并排地连通。
本实施方式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50具有三条节流通路156、156、156,但其中的一个节流通路156(窄幅节流通路156b)具有与剩余两个节流通路156、156(宽幅节流通路156a、156a)不同的通路剖面面积。另外,宽幅节流通路156a、156a的通路剖面面积相互相等。进一步地,各节流通路156形成为遍及磁通集中化构件150的周向总长,各节流通路156的通路长度相互相等。由此,在宽幅节流通路156a、156a和窄幅节流通路156b中,通路剖面面积和通路长度之比(A/L)不同,流体的流动特性进而调谐频率(液柱共振频率)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具有磁通集中化构件150的发动机支架中,也能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能够根据输入振动的不同,基于在所有的节流通路156a、156b的整体中经过并流动的流体的流动作用来谋求由各一方的流体室38a、38b的压力变动的减少作用所带来的低动态弹性特性的实现。另外,还能考虑根据输入振动的不同,基于在所有的节流通路156a、156b的整体经过并流动的流体的流动作用来谋求由高衰减作用所带来的防振特性的提高。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宽幅节流通路156a和窄幅节流通路156b中表现出不同的流体流动特性,因此例如还能够针对多个不同频率范围的输入振动发挥由各节流通路156所带来的防振效果。此时,例如还能够考虑对向磁场产生单元56的线圈58的供电电压进行调节或者开/关,从而对发挥规定的防振特性的频率范围进行调节,另外,维持在宽幅节流通路156a中经过的流体流动并且实质上将窄幅节流通路156b设为切断状态等。
此外,对于两个宽幅节流通路156a、156a,还能够设定互不相同的剖面面积、或者设定互不相同的通路长度。由此,能够设定出现三个以上的不同的流体流动状态的节流通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受其具体记载所限定。例如,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防振装置中,也可以是,如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那样设置有多个节流通路,在该情况下,只要在至少一个节流通路中从磁场产生单元向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即可。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通路40整体沿周向延伸,但节流通路也可以例如局部地向轴向、径向延伸。在该情况下,优选磁场产生单元的磁场被在节流通路的沿周向延伸部分中施加于磁功能性流体。
例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磁通集中化构件42也可以不必被设置为构成节流通路40的轴向的两侧壁部。具体而言,例如可以是,节流通路40的轴向单侧的侧壁部由磁通集中化构件42构成,节流通路40的另一方的侧壁部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另外,在设置有多个节流通路的情况下,也可以包含不将磁通集中化构件设置为壁部的节流通路。即,只要在至少一个节流通路的壁部设置磁通集中化构件即可,即使存在不受由磁场产生单元带来的磁通变化的影响的节流通路,但从磁场产生单元经由磁通集中化构件向至少一个节流通路内的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通而使得对该节流通路中的流体流动特性的控制等成为可能,也能够实现伴随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防振性能的特性切换。
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8所示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60那样配置于节流通路162的形成区域的轴向中间部分,在与磁通集中化构件160相对的轴向的两侧形成节流通路162。此外,在图18所示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60中,也可以将轴向的两面设为倾斜面等来使内周部分的轴向尺寸大于外周部分,由此,能够使向节流通路162的内周侧作用的磁场强于外周侧。进一步地,这些轴向两侧的节流通路162的通路剖面面积、通路长度可以相互相等,也可以互不相同。另外,也能够不遍及节流通路的长度方向的总长地配设磁通集中化构件,而是在节流通路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配置磁通集中化构件。
在节流通路的形成区域中,也能够一并设置在轴向两端部设置的磁通集中化构件42、42、和在轴向的中间部分设置的磁通集中化构件160双方,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磁通的集中化。另外,磁通集中化构件也可以不必设置为遍及节流通路的径向的整体,而可以在径向上小于节流通路。即,磁通集中化构件例如可以设置为在节流通路的轴向中间从节流通路的内周侧或者外周侧的壁部向节流通路内突出。总而言之,磁通集中化构件只要构成在线圈的周围配置的磁电路并诱导磁通使其通过节流通路即可,能够适宜地对配置等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58相对于外筒构件16以外套状态遍及整周地配置,但线圈58并非必须相对于外筒构件16同轴地配置。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以使线圈的中心轴位于比外筒构件靠外周的位置的方式,向外筒构件的外周侧在周向上局部地配置线圈。由此,当向线圈通电时,能够将对磁功能性流体的磁场的作用位置限定在外筒构件的周向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流体室38、38(第一流体室及第二流体室38a、38b)均形成为在振动输入时产生内压变动的受压室,但例如也可以是,一方的流体室形成为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的平衡室。流体室不限定于两个,也可采用具备三个以上的流体室的结构。例如,第一流体室和第二流体室的至少一方可以由沿周向分割而成的多个流体室构成。在具体的一个例子中,可以是,相对于一个第一流体室38a,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对置配置沿周向分割而成的两个第二流体室38b1、38b2,并且在该第一流体室38a的周向一方侧至少形成一个将该第一流体室38a与该一方的第二流体室38b1连通的第一节流通路,进一步地,在该第一流体室38a的周向另一方侧至少形成一个将该第一流体室38a与该另一方的第二流体室38b2连通的第二节流通路。
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节流通路被并排地设置,但“并排地”是指“并非竖排”,在形状方面无需为平行。即,例如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中,多个节流通路146、节流通路156被平行地配置,但它们即使在被设置为相对于支架主体的周向而倾斜互不相同的角度、或者被设置为以互不相同的形态进行蜿蜒等这样的情况下,也理解为被并排地配置。因而,将第一流体室和第二流体室并排地连通的多个节流通路也可以以互不相同的位置、形状将第一流体室和第二流体室之间连通。
另外,在设置有通路剖面面积不同的多个节流通路的情况下,例如通过针对剖面面积较大且流体流阻较小的节流通路而以磁通集中化构件构成壁部,另一方面,不向剖面面积较小的节流通路充分地施加磁通,从而也能够将由磁场产生单元的运转所产生的磁通仅施加于剖面面积较大的节流通路内的磁功能性流体。由此,控制流体流阻较小的节流通路的流动状态,将剖面面积较小且流体流阻较大的节流通路维持为始终连通状态等,从而也能实现整体的防振性能的控制。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中,在磁通集中化构件120、140、150中,在周向中间部分未设置底壁部而设置有贯通孔130,并且在周向两端设置有连续部分128、128,但例如通过在磁通集中化构件中的壁部(两侧对置壁部、中央壁部、中间壁部)采用混入有磁性材料(粉体等)的强磁性树脂,并且在底壁部采用非磁性树脂,也能够实现以不设置贯通孔130而具有底壁部的凹槽剖面形状沿周向延伸的周槽126等,并将磁通集中化构件形成为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型件。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支架(防振装置)(第一实施方式);
12:支架主体;
14:内轴构件;
16:外筒构件;
18:主体橡胶弹性体;
20:止动构件;
22:突出部;
24:中间套筒;
26:窗部;
28:槽状部;
30:袋状部;
32:凸缘状部;
34:密封橡胶层;
36:第一端部弹性体(端部弹性体);
38:流体室;
38a:第一流体室;
38b:第二流体室;
40:节流通路;
42:磁通集中化构件;
44:定位突起;
46:筒状罩构件;
48:第一内弯部;
50:第二内弯部;
52:外周弹性层;
54:第二端部弹性体(端部弹性体);
56:磁场产生单元;
58:线圈;
60:磁轭构件;
62:线轴;
64:连接器;
66:端子部;
68:动力单元;
70:车身;
72:装配孔;
80:发动机支架(防振装置)(第二实施方式);
82:节流构件;
84:磁通集中化构件;
86:磁通感应部;
88:连结部;
90:连通孔;
92:底部橡胶;
94:周槽;
96:分隔壁橡胶;
98:节流通路;
100:发动机支架(防振装置)(第三实施方式);
102:节流构件;
104:磁通集中化构件;
106:磁通感应部;
108:内侧面;
110:外侧面;
112:周槽;
114:节流通路;
120:磁通集中化构件(第四实施方式);
122:两侧对置壁部;
124:节流通路;
126:周槽;
128:连续部分;
130:贯通孔;
140:磁通集中化构件(第五实施方式);
142:中央壁部;
144:周槽;
146:节流通路;
150:磁通集中化构件(第六实施方式);
152:中间壁部;
154:周槽;
154a:宽幅周槽;
154b:窄幅周槽;
156:节流通路;
156a:宽幅节流通路;
156b:窄幅节流通路;
160:磁通集中化构件(另一实施方式);
162:节流通路。

Claims (16)

1.一种防振装置,其是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封入有流体的多个流体室互相沿周向分离设置并由节流通路连通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其中,
所述流体为磁功能性流体,
所述外筒构件为非磁性材料,
以在该外筒构件的外周侧与外筒构件分离的方式配置有筒状罩构件,
向该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组装在该外筒构件和该筒状罩构件之间,
被防振连结的一方侧的构件和另一方侧的构件安装于所述内轴构件和该筒状罩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所述筒状罩构件为非磁性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
所述磁场产生单元的外周面隔着外周弹性层地重叠于所述筒状罩构件,
由所述外筒构件和该筒状罩构件将该磁场产生单元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夹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磁场产生单元的轴向的至少一方侧配置有端部弹性体,
该磁场产生单元被所述外筒构件和所述筒状罩构件经由该端部弹性体而在轴向上定位。
5.一种防振装置,其是内轴构件和外筒构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连结、封入有流体的多个流体室互相沿周向分离设置并由节流通路连通的流体封入式的防振装置,其中,
所述流体为磁功能性流体,
所述外筒构件为非磁性材料,
向该磁功能性流体施加磁场的磁场产生单元装配于该外筒构件的外周侧,
在所述节流通路的壁部配置有由强磁性材料构成的磁通集中化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在所述节流通路中的沿周向延伸的部分,在沿轴向对置的两侧的侧壁部配置有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节流通路中的沿周向延伸的部分配置有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
该磁通集中化构件的轴向尺寸在内周部分比外周部分大。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多个流体室,所述防振装置具备第一流体室和第二流体室,
并且作为所述节流通路,所述防振装置具备将该第一流体室和该第二流体室并排地连通的多个节流通路,
在该节流通路的至少一个中,在壁部配置有由所述强磁性材料构成的磁通集中化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节流通路构成为包含剖面面积互相相同的多个节流通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节流通路构成为包含剖面面积与其他节流通路不同的节流通路。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流体室和所述第二流体室设置于与轴成直角的方向的两侧,
并且所述多个节流通路构成为包含在该第一流体室的周向两侧将该第一流体室和该第二流体室分别在周向上连通的节流通路。
12.根据权利要求5~11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
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具有在所述节流通路中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配置的两侧对置壁部,并且具有在该节流通路的长度方向上局部设置并将该两侧对置壁部相互连接的连续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
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形成为通过将所述两侧对置壁部在所述节流通路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侧互相一体化而形成所述连续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5~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
所述磁场产生单元具备朝向所述外筒构件而在内周侧开放的形成磁路的磁轭构件,
与该磁轭构件中开放的内周侧的轴向长度相比,构成所述节流通路的两侧壁部的所述磁通集中化构件的整体的轴向长度为相等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所述磁场产生单元为环状并相对于所述外筒构件而外套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部分固接有非磁性材料的中间套筒,相对于该中间套筒而外套固定有所述外筒构件,
并且在该中间套筒和该外筒构件之间,设置有所述节流通路的形成区域。
CN202180002912.0A 2020-05-27 2021-02-10 防振装置 Active CN1142700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2365 2020-05-27
JP2020-092365 2020-05-27
PCT/JP2021/005051 WO2021240908A1 (ja) 2020-05-27 2021-02-10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0071A true CN114270071A (zh) 2022-04-01
CN114270071B CN114270071B (zh) 2023-06-20

Family

ID=77847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2912.0A Active CN114270071B (zh) 2020-05-27 2021-02-10 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41757B1 (zh)
CN (1) CN114270071B (zh)
DE (1) DE112021000031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03598A (ja) 2022-06-27 2024-01-1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5529A (ja) * 2004-10-29 2006-05-18 Fukoku Co Ltd 防振支持装置
JP2008075801A (ja) * 2006-09-22 2008-04-03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17078491A (ja) * 2015-10-21 2017-04-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CN106795938A (zh) * 2014-11-26 2017-05-3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用电磁式致动器及其制造方法、使用防振用电磁式致动器的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
CN107401580A (zh) * 2016-05-13 2017-11-2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电磁式致动器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和能动型防振装置
CN110168248A (zh) * 2017-03-30 2019-08-23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9139A (ja) 1989-06-07 1991-01-17 Tokai Rubber Ind Ltd 電気粘性流体封入式筒型マウント装置
JP7066647B2 (ja) 2019-02-15 2022-05-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可変剛性ブッシュ
JP7060531B2 (ja) 2019-02-15 2022-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ブッシュ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5529A (ja) * 2004-10-29 2006-05-18 Fukoku Co Ltd 防振支持装置
JP2008075801A (ja) * 2006-09-22 2008-04-03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US20100038195A1 (en) * 2006-09-22 2010-02-1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Vibration damper
CN106795938A (zh) * 2014-11-26 2017-05-3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用电磁式致动器及其制造方法、使用防振用电磁式致动器的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
JP2017078491A (ja) * 2015-10-21 2017-04-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CN107401580A (zh) * 2016-05-13 2017-11-2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电磁式致动器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和能动型防振装置
CN110168248A (zh) * 2017-03-30 2019-08-23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41757B1 (ja) 2021-09-29
DE112021000031B4 (de) 2024-03-07
JPWO2021240908A1 (zh) 2021-12-02
CN114270071B (zh) 2023-06-20
DE112021000031T5 (de) 2022-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66048A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6412761B1 (en) Hybrid hydraulic mount with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chamber
US20120132492A1 (en) Damping control device filled with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and engine mount having the same
WO2016084558A1 (ja) 防振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
JP2017190871A (ja) 減衰特性を調整可能な上部装着アッセンブリ
CN111623077B (zh) 变刚度减振装置
JP6560419B2 (ja)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装置
CN114270071A (zh) 防振装置
JP2020139546A (ja) 可変剛性防振装置
US20210381577A1 (en)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US20020153647A1 (en) Hydraulic mount and control method
US5344129A (en) Elastic mount having fluid chamber partially defined by oscillating plate actuated by moving coil in annular gap between two yokes connected to permanent magnet
US20230407940A1 (en) Fluid-filled cylindrical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5261649A (en) Elastic mount having main fluid chamber communicating with auxiliary fluid chamber partially defined by oscillating plate actuated by moving coil in annular gap between two yokes connected to permanent magnet
JPH03199735A (ja) 防振装置
JP4728862B2 (ja) 磁気粘性流体ダンパ
JP5899296B1 (ja) 防振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
JP515421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215673335U (zh) 主动型防振装置
JP2024003598A (ja) 防振装置
US20230278413A1 (en) Fluid-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6257230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215487376U (zh) 主动型防振装置
JP2004232708A (ja)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13795393B (zh) 液封衬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