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7672B -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7672B
CN114257672B CN202011001279.7A CN202011001279A CN114257672B CN 114257672 B CN114257672 B CN 114257672B CN 202011001279 A CN202011001279 A CN 202011001279A CN 114257672 B CN114257672 B CN 1142576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cover plate
core
inner cor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012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7672A (zh
Inventor
刘玉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0127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76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7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7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6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04M1/035Improving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housing, e.g. ribs, walls, resonating chambers or caviti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能够减小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边缘的占用宽度。其中,发声装置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一内核、第二内核和第二隔板,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侧框,侧框包括第一侧壁;第一内核包括第一振膜,第一振膜、第一隔板、第一侧壁和第一盖板围成第一前声腔,第一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前声腔连通的第一出音孔;第二内核包括第二振膜,第二振膜、第一侧壁和第一隔板围成第二前声腔,第一侧壁上设有与第二前声腔连通的第二出音孔;第二隔板、第一振膜、第二盖板和侧框围成第一后声腔,第二隔板、第二振膜、第二盖板和侧框围成第二后声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发声装置用于将音乐、语音等音频电信号还原成声音,目前,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多采用发声装置进行声音输出,发声装置包括扬声器(speakers,SPK)和听筒(也称受话器),扬声器支持音频外放的功能,听筒用于接听电话语音。
目前,随着用户生活品质的提高,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存在包括两个以上的发声装置的场景,比如包括一个用于支持音频外放的扬声器和一个用于接听电话语音的听筒,又比如包括用于支持音频外放的高频扬声器和低频扬声器的高低分频架构,其中,高频扬声器用于将音频信号中的高频部分转换为外放声音,低频扬声器用于将音频信号中的低频部分转换为外放声音。
目前,这两个以上的发声装置分别为独立的结构件,且随着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这两个以上的发声装置平铺于电子设备内(也即是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无重叠),并靠近电子设备的边缘设置以便于借助电子设备的边缘的出音口出音,这样,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的边缘的占用宽度较大,不利于其他需要安装至电子设备的边缘的功能器件(比如摄像头、补光灯、充电接头)的安装。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减小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边缘的占用宽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一内核、第二内核和第二隔板;壳体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以及连接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的侧框,侧框包括第一侧壁;第一隔板设置于壳体内并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层叠且间隔设置;第一内核设置于壳体内并位于第一隔板的远离第一侧壁的一侧,第一内核包括第一振膜,第一振膜与第一盖板层叠且间隔设置,第一振膜、第一隔板、第一侧壁和第一盖板围成第一前声腔,第一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前声腔连通的第一出音孔;第二内核设置于第一隔板与第二盖板之间,第二内核包括第二振膜,第二振膜与第一隔板层叠且间隔设置,第二振膜、第一侧壁和第一隔板围成第二前声腔,第二前声腔在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一前声腔在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重叠,第一侧壁上设有与第二前声腔连通的第二出音孔,第二出音孔在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一出音孔在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区域重叠;第二隔板设置于第一隔板与第二盖板之间并位于第一内核与第二内核之间,第二隔板、第一振膜、第二盖板和侧框围成第一后声腔,第二隔板、第二振膜、第二盖板和侧框围成第二后声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中,第一内核、第一前声腔、第一出音孔和第一后声腔构成一个发声单元,第二内核、第二前声腔、第二出音孔和第二后声腔构成另一个发声单元,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将两个发声单元集成在一起,该两个发声单元的出音孔的朝向一致,该两个发声单元的内核沿着发声装置的前后方向排列。该两个发声装置的前声腔和出音孔沿着发声装置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因此在将发声装置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车载显示器等电子设备内时,该两个发声单元的出音孔可以与电子设备边缘的同一出音口的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的两个不同区域相对,或者与电子设备边缘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排列的两个出音口相对,因此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的边缘的占用宽度较小,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仅将两个发声单元的前声腔和出音孔沿着发声装置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前声腔和出音孔沿发声装置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较小,因此不会大幅度增大发声装置的厚度,仍能够在厚度较薄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
可选地,第一出音孔与第二出音孔贯通形成贯通孔。这样,便于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的开设。
可选地,贯通孔内设有支撑筋,支撑筋连接于贯通孔的相对两个内表面之间。这样,能够防止贯通孔的侧壁向贯通孔内凹陷,以保证贯通孔的截面尺寸精度。
可选地,第一盖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凹槽,第一侧壁形成第一凹槽的一个侧壁,第一凹槽的开口包括第一开口区域和第二开口区域,第一开口区域位于第二开口区域的远离第一侧壁的一侧;第一内核覆盖于第一开口区域,第一隔板覆盖于第二开口区域,第一内核的第一振膜、第一隔板、第一凹槽的侧壁和第一凹槽的底壁围成第一前声腔。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地,第一盖板包括第一盖板主体以及设置于该第一盖板主体的内表面的凸棱,第一凹槽由凸棱、第一盖板主体和第一侧壁围成。这样,通过在第一盖板主体的内表面设置凸棱,以围成第一凹槽,有利于保证第一盖板的壁厚,从而有利于保证壳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凹槽的侧壁的内表面的靠近开口的区域包括第一台阶面和第一止挡面。第一止挡面位于第一台阶面的远离第一凹槽的底壁的一侧,且第一台阶面与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平行,第一止挡面与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垂直,第一内核的朝向第一盖板的表面与第一台阶面贴合,第一内核的朝向侧框的表面与第一止挡面贴合。这样,可以通过第一止挡面止挡第一内核,以防止第一内核相对于第一凹槽沿平行于第一盖板的方向产生错位。
可选地,第一隔板的远离第一盖板的表面设有第二凹槽,第一侧壁形成第二凹槽的一个侧壁;第二内核覆盖于第二凹槽的开口处,第二内核的第二振膜、第二凹槽的侧壁和第二凹槽的底壁围成第二前声腔。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地,第二凹槽通过去除第一隔板的远离第一盖板的表面的部分材料形成。这样,在保证第一前声腔的高度的前提下,可以减小第一隔板与第二内核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减小发声装置的厚度,便于发声装置在厚度较小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
可选地,第二凹槽的侧壁的内表面的靠近开口的区域包括第二台阶面和第二止挡面。第二止挡面位于第二台阶面的远离第二凹槽的底壁的一侧,且第二台阶面与第一隔板所处的平面平行,第二止挡面与第一隔板所处的平面垂直,第二内核的朝向第一隔板的表面与第二台阶面贴合,第二内核的朝向侧框的表面与第二止挡面贴合。这样,可以通过第二止挡面止挡第二内核,以防止第二内核相对于第二凹槽沿平行于第一隔板的方向产生错位。
可选地,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中的一个为扬声器内核,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中的另一个为听筒内核。其中,扬声器内核支持音频外放的功能,听筒内核支持电话语音接听的功能,由此,发声装置集成了音频外放和电话语音接听的功能。
可选地,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均为扬声器内核,第一内核的频率与第二内核的频率不同。这样,发声装置能够分别将同一外放音频信号中的不同频率信号转换成声音,以利于不同频率的性能的极致发挥,从而形成高低分频架构,能够提高外放音频信号的转换质量。
可选地,第一内核的频率小于第二内核的频率。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内核的频率越大,内核的振膜的面积越大,体积越大,前声腔的高度越大,因此在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中,第一内核的厚度较大,第一前声腔的高度较大;第二内核的厚度较小,第二前声腔的高度较小。因此将厚度较大的第一内核和高度较大的第一前声腔布置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将厚度较小的第二内核和高度较小的第二前声腔布置于第一隔板与第二盖板之间,有利于使第一内核的远离第一盖板的表面与第二内核的远离第一隔板的表面平齐。同时,频率较高的第二内核靠近第一侧壁上的第二出音孔设置,有益于高频特性的发挥,频率较低的第一内核远离第一侧壁上的第一出音孔设置,有益于发挥其大辐射面积、低频频响的特点。其中,第一内核可以为低频内核或者中频内核,第二内核可以为中频内核或者高频内核。
可选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一体成型。这样,发声装置包括的零部件的数量较少,装配效率较高。
可选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由导热材料制作。这样,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能够将第一后声腔内第一驱动装置产生的热量和第二后声腔内第二驱动装置产生的热量导出至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以进一步通过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散发至发声装置的外部,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在工作时被烧坏,从而能够延长发声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侧框与第一盖板一体成型,侧框与第二盖板固定连接;或者,侧框与第二盖板一体成型,侧框与第一盖板固定连接。这样,壳体包括的零部件较少,组成结构简单,装配效率较高。
可选地,第二盖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口;第一内核的远离第一盖板的一端安装于第一安装口内。这样,有利于减小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的距离,减小发声装置的厚度,以便于发声装置在厚度较薄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同时便于第一内核的连接线的引出。在此基础上,可选地,第一内核的远离第一盖板的表面与第二盖板的外表面平齐,这样,能够保证发声装置的外观一致性。
可选地,第二盖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口;第二内核的远离第一隔板的一端安装于第二安装口内。这样,有利于减小第一隔板与第二盖板之间的距离,减小发声装置的厚度,以便于发声装置在厚度较薄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同时便于第二内核的连接线的引出。在此基础上,可选地,第二内核的远离第一隔板的表面与第二盖板的外表面平齐,这样,能够保证发声装置的外观一致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外壳、主板和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声装置,主板和发声装置设置于外壳内;主板与发声装置的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电连接,外壳上设有出音口,出音口与发声装置的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相对。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声装置,因此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内占用的宽度较小,有利于电子设备的体积小型化和功能多样化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发声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发声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发声装置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内核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内的一种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内的另一种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发声装置的爆炸图;
图9为图7所示发声装置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发声装置沿B-B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0-发声装置;01-壳体;011-第一盖板;012-第二盖板;013-侧框;02-内核;03-前声腔;04-后声腔;05-出音孔;021-振膜;022-驱动装置;0221-音圈;0222-磁性件;0223-框架;001-扬声器;002-听筒;003-高频扬声器;004-低频扬声器;3-发声装置;31-壳体;311-第一盖板;312-第二盖板;313-侧框;313a-第一侧壁;32-第一隔板;33-第一内核;331-第一振膜;332-第一驱动装置;100-第一前声腔;500-第一凹槽;311a-第一盖板主体;311b-凸棱;501-第一台阶面;502-第一止挡面;34-第二内核;341-第二振膜;342-第二驱动装置;600-第二凹槽;601-第二台阶面;602-第二止挡面;700-贯通孔;36-支撑筋;35-第二隔板;300-第一后声腔;400-第二后声腔;312a-第一安装口;312b-第二安装口;1-外壳;2-主板;4-出音口;11-背盖;12-边框;13-前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涉及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下对本申请涉及到的概念进行简单说明:
电子设备:是指由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子管等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包括)软件发挥作用的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车载显示器。
发声装置:是指将音乐、语音等音频电信号还原成声音的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扬声器(speakers,SPK)和听筒(也称受话器)。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发声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发声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图2所示发声装置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发声装置00包括壳体01和内核02,壳体01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011和第二盖板012以及连接于第一盖板011与第二盖板012之间的侧框013,内核02收容于壳体01内,内核02为发声装置中用于产生声音的核心元件,且内核02与第一盖板011围成前声腔03,内核02与第二盖板012围成封闭的后声腔04,侧框013上设有与前声腔03连通的出音孔05,内核02工作时推动前声腔03内的空气形成声波,该声波由出音孔05导出。
内核:是指发声装置中用于产生声音的核心元件,根据发声装置的功能可以划分为扬声器内核和听筒内核。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内核的结构示意图,内核02包括振膜021和设置于振膜021的一侧的驱动装置022,该驱动装置022用于驱动振膜021振动,以推动振膜021的前方的空气形成声波。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022包括与振膜021连接的音圈0221、设置于振膜021一侧的磁性件0222,以及用于安装振膜021和磁性件0222的框架0223,音圈0221在通电后产生感应磁场,从而受到磁性件0222的磁力作用发生位移,以驱动振膜021产生振动。在将内核应用于图1-图3所示发声装置时,振膜021与第一盖板011和第二盖板012层叠且间隔设置,振膜021的一个表面朝向前声腔03,另一个表面朝向后声腔04,驱动装置022位于后声腔04内。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车载显示器等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电子设备内的发声装置的厚度方向(是指发声装置中与振膜垂直的方向)与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一致,且当电子设备包括多个发声装置时,该多个发声装置平铺于电子设备内(也即是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无重叠),并沿着电子设备的边沿设置以便于借助电子设备的边沿的出音口出音。比如,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内的一种位置示意图,电子设备为手机,发声装置包括用于支持音频外放的扬声器001和用于接听电话语音的听筒002,扬声器001靠近手机的下边缘设置,并借助下边缘的出音口出音,听筒002靠近手机的上边缘设置,并借助上边缘的出音口A出音。又比如,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内的另一种位置示意图,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发声装置包括用于支持音频外放的高频扬声器003和低频扬声器004的高低分频架构,高频扬声器003和低频扬声器004并排且平铺于电子设备内,并借助电子设备的边缘的出音口进行出音。这样,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的边缘的占用宽度较大,不利于其他需要安装至电子设备的边缘的功能器件(比如摄像头、补光灯、充电接头)的安装。
为了减小发声装置在电子设备的边缘的占用宽度,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用于将音乐、语音等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
请参阅图7-图10,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发声装置的爆炸图,图9为图7所示发声装置的俯视图,图10为图9所示发声装置沿B-B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发声装置3包括壳体31。壳体31用于对设置于其内的结构件和电子器件进行防水防尘保护,同时壳体31还用于与设置于其内的内核围成该内核的前声腔和后声腔。壳体3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胶、塑料、铝合金、镁铝合金、钛合金等等。壳体31的外形呈薄板结构,且薄板结构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多边形、凸字型等等,图8-图11仅给出了壳体31的外形呈凸字型的薄板结构的示例,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定。壳体31包括第一盖板311、第二盖板312和侧框313。第一盖板311与第二盖板312相对且间隔设置,侧框313连接于第一盖板311与第二盖板31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框313连接于第一盖板311的边沿一周与第二盖板312的边沿一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311、第二盖板312和侧框313分别为独立的结构件,第一盖板311与侧框313之间,以及第二盖板312与侧框31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311与侧框313一体成型,第二盖板312与侧框31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或者,第一盖板311与侧框31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二盖板312与侧框313一体成型。这样,壳体31包括的零部件较少,组成结构简单,装配效率较高。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311、第二盖板312和侧框313三者一体成型,这样,壳体31为一个结构件整体,外观一致性较优。
请继续参阅图7-图10,侧框313包括第一侧壁313a,该第一侧壁313a用于当发声装置3应用于电子设备内时,与出音口所处的电子设备边缘相对。
请参阅图8和图10,发声装置3还包括第一隔板32。第一隔板32设置于壳体31内,且第一隔板32与第一盖板311之间、以及第一隔板32与第二盖板312之间层叠且间隔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发声装置3还包括第一内核33。第一内核33设置于壳体31内,且第一内核33位于第一隔板32的远离第一侧壁313a的一侧。第一内核33包括第一振膜331和第一驱动装置332;第一振膜331与第一盖板311层叠且间隔设置,也即是第一振膜331与第一盖板311层叠,第一振膜331、第一隔板32、第一侧壁313a和第一盖板311围成第一前声腔100;第一驱动装置332用于驱动第一振膜331振动,以推动第一前声腔100内的空气形成声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332与图4所示内核中的驱动装置相同,当然,第一驱动装置33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一侧壁313a上设有与第一前声腔100连通的第一出音孔,通过该第一出音孔可以输出第一前声腔100内的声波以形成声音。
为了使第一盖板311能够与第一振膜331、第一隔板32和第一侧壁313a围成第一前声腔10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第一盖板311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凹槽500。其中,第一盖板311的内表面是指第一盖板311的朝向壳体31的内部空间的表面。第一侧壁313a形成第一凹槽500的一个侧壁。第一凹槽500的开口包括第一开口区域a和第二开口区域b,第一开口区域a位于第二开口区域b的远离第一侧壁313a的一侧。第一内核33覆盖于第一开口区域a,第一隔板32覆盖于第二开口区域b。第一内核33的第一振膜331、第一隔板32、第一凹槽500的侧壁和第一凹槽500的底壁围成第一前声腔100。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凹槽500可以通过去除第一盖板311的内表面的部分材料形成,也可以通过在第一盖板311的内表面设置凸棱以通过该凸棱、第一侧壁313a和第一盖板311围成,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第一盖板311包括第一盖板主体311a以及设置于第一盖板主体311a的内表面的凸棱311b。其中,第一盖板主体311a的内表面是指第一盖板主体311a朝向壳体31的内部空间的表面。第一盖板主体311a与凸棱311b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为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图8和图10仅给出了第一盖板主体311a和凸棱311b一体成型的示例,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定。第一凹槽500由凸棱311b、第一盖板主体311a和第一侧壁313a围成。这样,通过在第一盖板主体311a的内表面设置凸棱311b,以围成第一凹槽500,有利于保证第一盖板311的壁厚,从而有利于保证壳体31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为了防止第一内核33相对于第一凹槽500沿平行于第一盖板311的方向产生错位,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第一凹槽500的侧壁的内表面的靠近开口的区域包括第一台阶面501和第一止挡面502。第一止挡面502位于第一台阶面501的远离第一凹槽500的底壁的一侧,且第一台阶面501与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平行,第一止挡面502与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垂直,第一内核33的朝向第一盖板311的表面与第一台阶面501贴合,第一内核33的朝向侧框313的表面与第一止挡面502贴合。这样,可以通过第一止挡面502止挡第一内核33,以防止第一内核33相对于第一凹槽500沿平行于第一盖板311的方向产生错位。
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发声装置3还包括第二内核34。第二内核34设置于壳体31内,且第二内核34位于第一隔板32与第二盖板312之间。第二内核34包括第二振膜341和第二驱动装置342;第二振膜341与第一隔板32层叠且间隔设置,也即是,第二振膜341与第一隔板32层叠,第二振膜341、第一侧壁313a和第一隔板32围成第二前声腔200;第二驱动装置342用于驱动第二振膜341振动,以推动第二前声腔200内的空气形成声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342与图4所示内核中的驱动装置相同,当然,第二驱动装置34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一侧壁313a上设有与第二前声腔200连通的第二出音孔,通过该第二出音孔可以输出第二前声腔200内的声波以形成声音。
为了使第一隔板32能够与第二振膜341和第一侧壁313a围成第二前声腔20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第一隔板32的远离第一盖板311的表面设有第二凹槽600,第一侧壁313a形成第二凹槽600的一个侧壁,第二内核34覆盖于第二凹槽600的开口处,第二内核34的第二振膜341、第二凹槽600的侧壁和第二凹槽600的底壁围成第二前声腔200。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凹槽600可以通过去除第一隔板32的远离第一盖板311的表面的部分材料形成,也可以通过在第一隔板32的远离第一盖板311的表面设置凸棱以通过该凸棱、第一侧壁313a和第一隔板32围成,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第二凹槽600通过去除第一隔板32的远离第一盖板311的表面的部分材料形成。这样,在保证第一前声腔100的高度(也即是第二振膜341至第二凹槽60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的前提下,可以减小第一隔板32与第二内核34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减小发声装置的厚度(也即是第一盖板311的厚度、第二盖板312的厚度以及第一盖板311与第二盖板312之间的间距之和),便于发声装置3在厚度较小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
为了防止第二内核34相对于第二凹槽600沿平行于第一隔板32的方向产生错位,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第二凹槽600的侧壁的内表面的靠近开口的区域包括第二台阶面601和第二止挡面602。第二止挡面602位于第二台阶面601的远离第二凹槽600的底壁的一侧,且第二台阶面601与第一隔板32所处的平面平行,第二止挡面602与第一隔板32所处的平面垂直,第二内核34的朝向第一隔板32的表面与第二台阶面601贴合,第二内核34的朝向侧框313的表面与第二止挡面602贴合。这样,可以通过第二止挡面602止挡第二内核34,以防止第二内核34相对于第二凹槽600沿平行于第一隔板32的方向产生错位。
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第二前声腔200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一前声腔100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重叠,第二出音孔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一出音孔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区域重叠。其中,两个正投影区域重叠是指:两个正投影区域重合,或者一个正投影区域的部分与另一个正投影区域的部分重合,或者一个正投影区域的部分与另一个正投影区域的全部重合。而受第二前声腔200与第一前声腔100之间空间方位的影响,第二前声腔200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一前声腔100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重叠仅表示:第二前声腔200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全部与第一前声腔100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部分重合,或者,第二前声腔200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部分与第一前声腔100在第一盖板311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部分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第一出音孔与第二出音孔贯通形成贯通孔700,这样,便于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的开设。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贯通孔700内设有支撑筋36,支撑筋36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塑胶、铝合金等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支撑筋36连接于贯通孔700的相对两个内表面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筋36连接于贯通孔700的靠近第一盖板311的一个内表面与贯通孔700的远离第一盖板311的一个内表面之间。这样,能够防止贯通孔700的侧壁向贯通孔700内凹陷,以保证贯通孔700的截面尺寸精度。其中,支撑筋36可以与贯通孔700的内壁一体成型,也可以为一个独立的结构件,并采用螺纹连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于贯通孔700内,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发声装置3还包括第二隔板35。第二隔板35设置于第一隔板32与第二盖板312之间,且第二隔板35位于第一内核33与第二内核34之间。第二隔板35可以与第一隔板32和第二盖板312分别为独立的结构件,也可以与第一隔板32一体成型,以组成一个结构件整体,还可以与第二盖板312一体成型以组成一个结构件整体,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图8和图10仅给出了第二隔板35与第一隔板32一体成型以组成一个结构件整体的示例,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定。第二隔板35、第一振膜331、第二盖板312和侧框313围成第一后声腔3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332位于第一后声腔300内。第二隔板35、第二振膜341、第二盖板312和侧框313围成第二后声腔4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342位于第二后声腔400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中,第一内核33、第一前声腔100、第一出音孔和第一后声腔300构成一个发声单元,第二内核34、第二前声腔200、第二出音孔和第二后声腔400构成另一个发声单元,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将两个发声单元集成在一起,该两个发声单元的出音孔的朝向一致,该两个发声单元的内核沿着发声装置的前后方向排列。其中,请参阅图9,两个发声单元的出音孔的出口所朝向的一侧为发声装置的前侧,发声装置的背离出音孔的一侧为发声装置的后侧,前后方向为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该两个发声装置的前声腔和出音孔沿着发声装置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因此在将发声装置3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车载显示器等电子设备内时,该两个发声单元的出音孔可以与电子设备边缘的同一出音口的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的两个不同区域相对,或者与电子设备边缘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排列的两个出音口相对,因此发声装置3在电子设备的边缘的占用宽度较小,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仅将两个发声单元的前声腔和出音孔沿着发声装置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前声腔和出音孔沿发声装置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较小,因此不会大幅度增大发声装置的厚度,仍能够在厚度较薄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
请继续参阅图7-图10,第一隔板32和第二隔板35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塑胶和金属。由于第一内核33和第二内核34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第一内核33中产生热量的部件为第一驱动装置331,第二内核34中产生热量的部件为第二驱动装置341,这些热量可以通过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散发至发声装置3的外部。在发声装置3内,为了将第一内核33和第二内核3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至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板32和第二隔板35均由导热材料制作。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导热材料为金属导热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金属导热材料为铜、铝、铜的合金或者铝的合金。这样,第一隔板32和第二隔板35能够将第一后声腔300内第一驱动装置331产生的热量和第二后声腔400内第二驱动装置341产生的热量导出至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以进一步通过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散发至发声装置3的外部,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内核33和第二内核34在工作时被烧坏,从而能够延长发声装置3的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阅图7-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312上设有第一安装口312a,第一内核33的远离第一盖板311的一端安装于第一安装口312a内。这样,有利于减小第一盖板311与第二盖板312之间的距离,减小发声装置3的厚度,以便于发声装置3在厚度较薄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同时便于第一内核33的连接线的引出。在此基础上,可选地,第一内核33的远离第一盖板311的表面与第二盖板312的外表面平齐,这样,能够保证发声装置3的外观一致性。
请继续参阅图7-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312上设有第二安装口312b,第二内核34的远离第一隔板32的一端安装于第二安装口312b内。这样,有利于减小第一隔板32与第二盖板312之间的距离,减小发声装置3的厚度,以便于发声装置3在厚度较薄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同时便于第二内核34的连接线的引出。在此基础上,可选地,第二内核34的远离第一隔板32的表面与第二盖板312的外表面平齐,这样,能够保证发声装置3的外观一致性。
第一内核33可以为扬声器内核或语音内核,第二内核34也可以为扬声器内核或语音内核,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核33和第二内核34中的一个为扬声器内核,第一内核33和第二内核34中的另一个为语音内核。其中,扬声器内核支持音频外放的功能,听筒内核支持电话语音接听的功能,由此,发声装置3集成了音频外放和电话语音接听的功能。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核33和第二内核34均为扬声器内核,且第一内核33的频率与第二内核34的频率不同。这样,发声装置3能够分别将同一外放音频信号中的不同频率信号转换成声音,以利于不同频率的性能的极致发挥,从而形成高低分频架构,能够提高外放音频信号的转换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内核33的频率可以大于第二内核34的频率,也可以小于第二内核34的频率,在此不作具体限定。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内核的频率越大,内核的振膜的面积越大,体积越大,前声腔的高度越大,因此为了便于第一内核33和第二内核34在壳体31内的合理布局,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7-图10,第一内核33的频率小于第二内核34的频率,这样,第一内核33的厚度较大,第一前声腔100的高度较大,第二内核34的厚度较小,第二前声腔200的高度较小,将厚度较大的第一内核33和高度较大的第一前声腔100布置于第一盖板311与第二盖板312之间,将厚度较小的第二内核34和高度较小的第二前声腔200布置于第一隔板32与第二盖板312之间,有利于使第一内核33的远离第一盖板311的表面与第二内核34的远离第一隔板32的表面平齐。同时,频率较高的第二内核34靠近第一侧壁313a上的第二出音孔设置,有益于高频特性的发挥,频率较低的第一内核33远离第一侧壁313a上的第一出音孔设置,有益于发挥其大辐射面积、低频频响的特点。其中,第一内核33可以为低频内核或者中频内核,第二内核34可以为中频内核或者高频内核,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保证第一内核33的频率小于第二内核34的频率即可。
可以知道的是,在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允许的前提下,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设计思路,可以将三个以上的发声单元集成在一起,并使该三个以上的发声单元的出音孔的朝向一致,三个以上的发声单元的内核沿着发声装置的前后方向排列,三个以上的发声装置的前声腔和出音孔沿着发声装置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以形成发声装置。图7-图10仅给出了将两个发声单元集成在一起的示例,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车载显示器。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为手机。电子设备包括外壳1、主板2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声装置3。
外壳1用于保护电子设备内的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前盖板(图中未示出)、背盖11和边框12。外壳1上设有出音口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出音口4设置于边框12的下边框段。
发声装置3和主板2设置于外壳1内,主板2与发声装置3的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电连接,发声装置3的第一出音孔与第二出音孔与出音口4相对。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声装置3用于分别将同一外放音频信号中的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转换为声音,以形成高低分频架构,发声装置3的第一内核为低频扬声器内核,发声装置3的第二内核为高频扬声器内核。主板2用于控制发声装置3的第一内核将外放音频信号中的低频信号转换为第一声音,同时控制发声装置3的第二内核将外放音频信号中的高频信号转换为第二声音,第一声音和第二声音同时由出音口4输出,由此能够提高外放音频信号的转化质量。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为手机。电子设备包括外壳1、主板2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声装置3。
外壳1用于保护电子设备内的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前盖板13、背盖(图中未示出)和边框12。外壳1上设有出音口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出音口4设置于前盖板13的上边缘。
发声装置3和主板2设置于外壳1内,主板2与发声装置3的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电连接,发声装置3的第一出音孔与第二出音孔与出音口4相对。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声装置3用于同时支持音频外放功能和电话语音接听功能,发声装置3的第一内核为扬声器内核,发声装置3的第二内核为听筒内核。主板2用于控制发声装置3的第一内核将外放音频信号转换为第一声音,主板2还用于控制发声装置3的第二内核将电话语音音频信号转换为第二声音,第一声音和第二声音均由出音口4输出,由此集成了音频外放和电话语音接听的功能。
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电子设备包括外壳1、主板2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声装置3。
外壳1用于保护电子设备内的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前盖板13、背盖(图中未示出)和边框12。外壳1上设有出音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音口设置于边框12上。
发声装置3和主板2设置于外壳1内,主板2与发声装置3的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电连接,发声装置3的第一出音孔与第二出音孔与出音口相对。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声装置3用于分别将同一外放音频信号中的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转换为声音,以形成高低分频架构,发声装置3的第一内核为低频扬声器内核,发声装置3的第二内核为高频扬声器内核。主板2用于控制发声装置3的第一内核将外放音频信号中的低频信号转换为第一声音,同时控制发声装置3的第二内核将外放音频信号中的高频信号转换为第二声音,第一声音和第二声音同时由出音口输出,由此能够提高外放音频信号的转化质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的侧框,所述侧框包括第一侧壁;
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层叠且间隔设置;
第一内核,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所述第一内核包括第一振膜,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一盖板层叠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盖板围成第一前声腔,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前声腔连通的第一出音孔;
第二内核,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所述第二内核包括第二振膜,所述第二振膜与所述第一隔板层叠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振膜、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隔板围成第二前声腔,所述第二前声腔在所述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一前声腔在所述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重叠,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前声腔连通的第二出音孔,所述第二出音孔在所述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一出音孔在所述第一盖板所处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区域重叠;
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内核与所述第二内核之间,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侧框围成第一后声腔,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二振膜、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侧框围成第二后声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音孔与所述第二出音孔贯通形成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内设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连接于所述贯通孔的相对两个内表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侧壁形成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个侧壁,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包括第一开口区域和第二开口区域,所述第一开口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区域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
所述第一内核覆盖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所述第一隔板覆盖于所述第二开口区域,所述第一内核的第一振膜、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围成所述第一前声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包括第一盖板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主体的内表面的凸棱,所述第一凹槽由所述凸棱、所述第一盖板主体和所述第一侧壁围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的远离所述第一盖板的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侧壁形成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个侧壁;
所述第二内核覆盖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处,所述第二内核的第二振膜、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围成所述第二前声腔。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核和所述第二内核中的一个为扬声器内核,所述第一内核和所述第二内核中的另一个为听筒内核。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核和所述第二内核均为扬声器内核,所述第一内核的频率与所述第二内核的频率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核的频率小于所述第二内核的频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由导热材料制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与所述第一盖板一体成型,所述侧框与所述第二盖板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侧框与所述第二盖板一体成型,所述侧框与所述第一盖板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口;
所述第一内核的远离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口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口;
所述第二内核的远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口内。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板和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所述主板和所述发声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所述主板与所述发声装置的第一内核和第二内核电连接,所述外壳上设有出音口,所述出音口与所述发声装置的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相对。
CN202011001279.7A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2576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01279.7A CN114257672B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01279.7A CN114257672B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672A CN114257672A (zh) 2022-03-29
CN114257672B true CN114257672B (zh) 2023-07-14

Family

ID=80789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01279.7A Active CN114257672B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7672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2100A (zh) * 2012-08-25 2012-11-28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CN203301728U (zh) * 2013-05-18 2013-11-20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振膜扬声器模组
CN203984676U (zh) * 2014-08-08 2014-12-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具有超薄音腔结构的移动终端
CN204598310U (zh) * 2015-05-06 2015-08-26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WO2016101746A1 (zh) * 2014-12-26 2016-06-30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CN206350126U (zh) * 2016-12-27 2017-07-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双前声腔和双后声腔的耳机
CN206658274U (zh) * 2017-03-14 2017-11-21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喇叭式扬声器结构
CN209046878U (zh) * 2018-11-29 2019-06-28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0971732A (zh) * 2019-11-28 2020-04-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终端
CN110996236A (zh) * 2019-12-30 2020-04-10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9209B (zh) * 2017-03-14 2020-03-21 大陸商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揚聲器、揚聲裝置及行動終端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2100A (zh) * 2012-08-25 2012-11-28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CN203301728U (zh) * 2013-05-18 2013-11-20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振膜扬声器模组
CN203984676U (zh) * 2014-08-08 2014-12-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具有超薄音腔结构的移动终端
WO2016101746A1 (zh) * 2014-12-26 2016-06-30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CN204598310U (zh) * 2015-05-06 2015-08-26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CN206350126U (zh) * 2016-12-27 2017-07-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双前声腔和双后声腔的耳机
CN206658274U (zh) * 2017-03-14 2017-11-21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喇叭式扬声器结构
CN209046878U (zh) * 2018-11-29 2019-06-28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0971732A (zh) * 2019-11-28 2020-04-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终端
CN110996236A (zh) * 2019-12-30 2020-04-10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探究智能手机音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李惠;邱秀凤;邱淋用;黄广斌;;电子世界(13);全文 *
智能手机音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卢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第第11期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672A (zh)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92690B2 (en) Loudspeaker device
US20170289658A1 (en) Loudspeaker module
CN101212838B (zh) 音箱结构及采用该音箱结构的移动电子设备
CN100355259C (zh) 用于包括有扬声器和耳机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结构布置
WO2021135690A1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4754455B (zh) 扬声器系统及具备该扬声器系统的电子设备
TW200533219A (en) Speaker module frame, speaker module therewith, and electrical device with the speaker module
CN114501258A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1222784B (zh) 音箱结构及采用该音箱结构的移动电子设备
CN216122887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099367A (zh) 扬声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97845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4257672B (zh)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KR101470983B1 (ko) 마이크로 스피커
CN110996236A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US11540044B2 (en) Speaker device
CN211909132U (zh) 一种双12寸有源四分频线性阵列音箱
RU2347326C2 (ru)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для 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звука
CN213960274U (zh) 一种音箱
CN212278462U (zh) 音频模组和终端
CN115002603A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6357143U (zh) 音箱设备
JP2006197454A (ja) スピーカシステムならびに該スピーカシステムを備えた携帯端末および電子機器
CN210629670U (zh) 音箱和平板电视机
WO2022121533A1 (zh) 一种音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