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36770B - 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36770B
CN114236770B CN202111630615.9A CN202111630615A CN114236770B CN 114236770 B CN114236770 B CN 114236770B CN 202111630615 A CN202111630615 A CN 202111630615A CN 114236770 B CN114236770 B CN 1142367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araxial region
telephoto
image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306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36770A (zh
Inventor
林肖怡
袁嘉华
申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uy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uy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uy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uy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3061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367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36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367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36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367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透镜,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和第六透镜;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透镜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均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分别为凹面和凸面;镜头满足如下条件:1.00<f/(f2‑f3)<1.70;2.50<R21/(CT2+ET2)<3.25,f、f2和f3分别为摄远镜头、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焦距,R21为第二镜头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本发明对各透镜的曲折力和面型进行进行合理搭配,并令摄远镜头满足特定条件,从而能够在确保体积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对远端场景的高清成像,从而满足摄远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感光元件技术的日渐发展,如今摄像镜头得以广泛应用于便携式智能设备中,且成像效果几乎能够与专业相机媲美。
为了适应于便携式智能设备的便携性,搭载于这些智能设备中的摄像镜头要求具备体积小型化的特性,但这样一来,若同时要求视角范围满足要求,则会牺牲摄远取像的效果,对远端场景的成像清晰度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摄远镜头,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
光阑;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摄远镜头满足如下条件:
1.00<f/(f2-f3)<1.70;
2.50<R21/(CT2+ET2)<3.25;
其中,f为摄远镜头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焦距,R21为第二镜头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
可选的,所述的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
1.00<f6/f4<1.70;
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焦距。
可选的,所述的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
1.35<(f1-f5)/f2<2.25;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焦距。
可选的,所述的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
3.45<(R11+R12)/SD11<4.25;
其中,R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可选的,所述的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
1.49<SD52/Yc52<1.60;
其中,SD52为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Yc52为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可选的,所述的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
1.10≤DM62/f≤1.40;
其中,DM62为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
可选的,所述的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
1.20<TTL/∑CT<1.75;
其中,TTL为摄远镜头的光学总长,∑CT为各个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
可选的,所述的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
0.05≤n2-n4且29.00<V2-V4;
其中,n2为第二透镜的最大折射率,n4为第四透镜的最大折射率,V2为第二透镜的最大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的最大色散系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摄远镜头,以及用于将所述摄远镜头形成的光学图案转换为电信号的成像元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通过对各透镜的曲折力和面型进行进行合理搭配,并令摄远镜头满足特定条件,从而能够在确保体积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对远端场景的高清成像,从而满足摄远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
图5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
图11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五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图1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
图17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图1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七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
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上述图中: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物侧面:111、211、311、411、511、611、711;像侧面:112、212、312、412、512、612、7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物侧面:121、221、321、421、521、621、721;像侧面:122、222、322、422、522、622、7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物侧面:131、231、331、431、531、631、731;像侧面:132、232、332、432、532、632、7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物侧面:141、241、341、441、541、641、741;像侧面:142、242、342、442、542、642、7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物侧面:151、251、351、451、551、651、751;像侧面:152、252、352、452、552、652、752;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物侧面:161、261、361、461、561、661、761;像侧面:162、262、362、462、562、662、762;
红外滤光片:170、270、370、470、570、670、770;
光阑:101、201、301、401、501、601、70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旨在于提供一种摄远镜头,能够在确保体积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对远端场景的高清成像。
该摄远镜头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还包括一设于第一透镜物侧的光阑。
其中,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中,摄远镜头满足如下条件:1.00<f/(f2-f3)<1.70;2.50<R21/(CT2+ET2)<3.25;其中,f为摄远镜头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焦距,R21为第二镜头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
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差值与镜头的焦距之间的乘积,能够合理分配光学系统的光焦度,使得前组透镜和中间透镜的正负球差得以相互抵消。此外,通过将使摄远镜头满足关系式2.50<R21/(CT2+ET2)<3.25,能够使摄远镜头具有高解像及小型化的特点,从而能够在去报小型化的同时对远端场景进行高清成像,满足高质量的摄远取像要求。
进一步地,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1.00<f6/f4<1.70;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焦距。通过合理控制f6和f4的比值,从而将第六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球差贡献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而提高摄远镜头于轴上视场区域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1.35<(f1-f5)/f2<2.25;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焦距。基于该关系式,能够进一步使前组透镜和中间透镜的正负球差。
进一步地,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3.45<(R11+R12)/SD11<4.25;其中,R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基于该关系式,能够将摄远镜头中各视场的场曲平衡在合理的范围,使摄远镜头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1.49<SD52/Yc52<1.60;其中,SD52为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Yc52为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通过瞒住前述关系式,使得第五透镜能够为摄远系统提供大部分的负曲折力,有利于修正其余透镜所产生的畸变及场曲。
进一步地,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1.10≤DM62/f≤1.40;其中,DM62为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基于此,能够使摄远镜头能够具备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从而提升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1.20<TTL/∑CT<1.75;其中,TTL为摄远镜头的光学总长,∑CT为各个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利用该关系式合理调整各个透镜中心光轴的间距,有利于各透镜的组装,并提升制造良率。
进一步地,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0.05≤n2-n4且29.00<V2-V4;其中,n2为第二透镜的最大折射率,n4为第四透镜的最大折射率,V2为第二透镜的最大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的最大色散系数。基于前述关系式,能有效修正系统像差与像散,更能获得较高的解像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本实施例中,摄远镜头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至第六透镜160,还包括一设于第一透镜110物侧的光阑101。
其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131和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1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第六透镜160的像侧表面162的各表面均为非球面。此外,摄远镜头还包含红外滤光片170,该红外滤光片170置于第六透镜160与成像面之间。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1-1、表1-2以及表1-3。
表1-1为实施例一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f为摄远镜头的焦距,Fno为光圈值。
表1-2为实施例一中的非球面系数数据,其中,k表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6、A8、A10、A12、A14和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6、8、10、12、14和16阶非球面系数。
表1-3为实施例一中该摄远镜头所满足的条件。
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1-1、表1-2以及表1-3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至图6,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图5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本实施例中,摄远镜头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210至第六透镜260,还包括一设于第一透镜210物侧的光阑201。
其中,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231和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2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至第六透镜260的像侧表面262的各表面均为非球面。此外,摄远镜头还包含红外滤光片270,该红外滤光片270置于第六透镜260与成像面之间。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2-1、表2-2以及表2-3。
/>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7至图9,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本实施例中,摄远镜头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310至第六透镜360,还包括一设于第一透镜310物侧的光阑301。
其中,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331和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3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至第六透镜360的像侧表面362的各表面均为非球面。此外,摄远镜头还包含红外滤光片370,该红外滤光片370置于第六透镜360与成像面之间。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3-1、表3-2以及表3-3。
/>
/>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0至图12,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图11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本实施例中,摄远镜头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410至第六透镜460,还包括一设于第一透镜410物侧的光阑401。
其中,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431和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46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4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一透镜410的物侧表面411至第六透镜460的像侧表面462的各表面均为非球面。此外,摄远镜头还包含红外滤光片470,该红外滤光片470置于第六透镜460与成像面之间。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4-1、表4-2以及表4-3。
/>
/>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13至图15,图1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五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本实施例中,摄远镜头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510至第六透镜560,还包括一设于第一透镜510物侧的光阑501。
其中,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531和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56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5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一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1至第六透镜560的像侧表面562的各表面均为非球面。此外,摄远镜头还包含红外滤光片570,该红外滤光片570置于第六透镜560与成像面之间。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5-1、表5-2以及表5-3。
/>
/>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16至图18,图1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图17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本实施例中,摄远镜头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610至第六透镜660,还包括一设于第一透镜610物侧的光阑601。
其中,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631和像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6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66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6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一透镜610的物侧表面611至第六透镜660的像侧表面662的各表面均为非球面。此外,摄远镜头还包含红外滤光片670,该红外滤光片670置于第六透镜660与成像面之间。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6-1、表6-2以及表6-3。
/>
/>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19至图21,图1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七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一种摄远镜头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一种摄远镜头的球差曲线图。
本实施例中,摄远镜头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710至第六透镜760,还包括一设于第一透镜710物侧的光阑01。
其中,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7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731和像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75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7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760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7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一透镜710的物侧表面711至第六透镜760的像侧表面762的各表面均为非球面。此外,摄远镜头还包含红外滤光片770,该红外滤光片770置于第六透镜760与成像面之间。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7-1、表7-2以及表7-3。
/>
/>
实施例八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摄远镜头,以及用于将所述摄远镜头形成的光学图案转换为电信号的成像元件。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摄远镜头,其特征在于,共六片透镜,包括沿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依次设置的:
光阑;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摄远镜头满足如下条件:
1.00<f/(f2-f3)<1.70;
2.50<R21/(CT2+ET2)<3.25;
其中,f为摄远镜头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焦距,R21为第二镜头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
所述的摄远镜头还满足如下条件:
1.35<(f1-f5)/f2<2.25;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如下条件:
1.00<f6/f4<1.70;
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如下条件:
3.45<(R11+R12)/SD11<4.25;
其中,R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如下条件:
1.49<SD52/Yc52<1.60;
其中,SD52为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Yc52为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如下条件:
1.10≤DM62/f≤1.40;
其中,DM62为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如下条件:
1.20<TTL/∑CT<1.75;
其中,TTL为摄远镜头的光学总长,∑CT为各个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远镜头,其特征在于,还满足如下条件:
0.05≤n2-n4且29.00<V2-V4;
其中,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4为第四透镜的折射率,V2为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摄远镜头,以及用于将所述摄远镜头形成的光学图案转换为电信号的成像元件。
CN202111630615.9A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2367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30615.9A CN114236770B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30615.9A CN114236770B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36770A CN114236770A (zh) 2022-03-25
CN114236770B true CN114236770B (zh) 2023-12-15

Family

ID=80743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30615.9A Active CN114236770B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367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92750B (zh) * 2023-09-20 2024-04-05 武昌理工学院 一种光学镜头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7592A (zh) * 2014-01-10 2015-07-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7592A (zh) * 2014-01-10 2015-07-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36770A (zh) 2022-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65393B (zh) 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942476B (zh)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KR101837371B1 (ko) 고화소용 밝은 소형 광학계
CN113933968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201300872A (zh) 單焦點攝像鏡組
CN109581629B (zh)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490582B (zh) 一种成像镜头及具有该成像镜头的图像采集设备
CN108983397B (zh) 影像撷取镜组及取像装置
CN113391430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TW201814349A (zh) 光學成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4200648B (zh) 一种高清光学取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CN113433656B (zh) 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204103B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050256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4236770B (zh) 一种摄远镜头及电子设备
CN212965586U (zh) 七片式光学镜组、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0673300A (zh) 光学摄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10775999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6622823U (zh) 一种大视场角透镜组件及成像设备
CN113433652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TWI793570B (zh)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22227016A1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965227A (zh) 一种变焦镜头
CN113391427A (zh)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终端
CN107462969B (zh) 光学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