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98846A - 一种新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98846A
CN114198846A CN202111560260.0A CN202111560260A CN114198846A CN 114198846 A CN114198846 A CN 114198846A CN 202111560260 A CN202111560260 A CN 202111560260A CN 114198846 A CN114198846 A CN 1141988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fresh air
total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602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98846B (zh
Inventor
陈桂福
李欣
聂宝平
陈远远
杨爱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156026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988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98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98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98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988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5Other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e.g. internal filling means or seal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设备,该新风设备工作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压缩装置通过所述封闭部对所述全热交换器进行压缩时,所述封闭部随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压缩而展开,随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回弹而折叠;所述封闭部已展开的部分适于阻挡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已压缩部分的风流通过,所述全热交换器未压缩的部分通过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进行气体热、湿交换。由于本实施例中在调节风量或更改气体流向时,都是通过压缩装置的封闭部直接压缩全热交换器来实现,气体热量、含湿量可以通过全热交换器中未压缩的部分进行调整,所以无需在新风设备中额外设置空气调节阀,从而可以减小新风设备的内部风阻,同时新风设备内部的气体流场保持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设备。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根据在密闭的室内一侧用专用设备向室内送新风,再从另一侧由专用设备向室外排出,在室内会形成“新风流动场”,从而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采用通过管道与室内的空气分布器相连接,由一侧不断的把室外新风通过管道送入室内,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新鲜、有质量的空气。再由另一侧用专门设计的排风风机向室外排出的方式,强迫在室内形成新风流动场。
新风系统中通常设置有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工作原理是:工作时,室内排风和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换热器芯体,由于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夏季运行时,新风从空调排风获得冷量,使温度降低,同时被空调风干燥,使新风含湿量降低;冬季运行时,新风从空调室排风获得热量,温度升高。这样,通过换热芯体的全热换热过程,让新风从空调排风中回收能量。
目前的新风系统排风口与新风口都带有空气调节阀,通过主机的动力排与送来实现室内通风换气。空气调节阀是用来改变风量或气体流向的,而设置空气调节阀需占用设备内部空间,且一般空气调节阀进口较小,与风道之间会有一定的角度或者风流的路径不同,这样会使得新风系统内部的风阻较高,导致风流循环不均匀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新风系统内部的风阻较高,导致风流循环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新风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设备,该新风设备包括:壳体,一侧设置有出风口和吸风口,适于设置在室内;另一侧设置有进风口和排风口,适于设置在室外;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框架中的压缩装置和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设置有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所述进风口连通形成进风通道,所述吸风口、所述第二换热风道和所述排风口连通形成排风通道;所述压缩装置设置有封闭部,所述封闭部与所述全热交换器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压缩装置通过所述封闭部对所述全热交换器进行压缩时,所述全热交换器随所述封闭部的展开而压缩,随所述封闭部的折叠而回弹;所述封闭部已展开的部分适于阻挡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已压缩部分的风流通过,所述全热交换器未压缩的部分通过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进行气体交换。
可选地,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四个独立的风腔,所述吸风口设置于第一风腔,所述出风口设置于第二风腔,所述进风口设置于第三风腔,所述排风口设置于第四风腔;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四个独立的风腔之间,使所述第三风腔、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所述第二风腔连通形成所述进风通道,所述第一风腔、所述第二换热风道和所述第四风腔连通形成排风通道;对所述全热交换器进行压缩时,在所述封闭部已展开的部分,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形成第一循环风道,所述第三风腔与所述第四风腔连通,形成第二循环风道。
可选地,所述全热交换器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换热层和第二换热层,所述第一换热层中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换热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层中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换热风道,所述第一换热风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形成有一定的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或所述第二换热风道的侧壁由折叠件构成。
可选地,所述折叠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纸膜和第二纸膜,所述第一纸膜和所述第二纸膜的连接线形成所述折叠件的折叠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纸膜和所述第二纸膜的连接线通过紧固夹进行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风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由换热纸膜组成。
可选地,所述压缩装置包括: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封闭部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所述封闭部具有折叠的第一状态以及展开的第二状态。
可选地,所述封闭部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所述封闭部的第二端可活动地与所述全热交换器连接,同时,所述封闭部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装置,设置有驱动部;传动装置,一端与所述驱动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封闭部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螺杆,设置在所述框架中,所述螺杆通过传动件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螺杆沿所述封闭部的展开方向设置;第一齿轮,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封闭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螺杆相啮合;在所述螺杆转动时,所述第一齿轮适于在所述螺杆上进行移动,使所述封闭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可选地,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二齿轮,与所述驱动部连接;第三齿轮,通过第二转轴与封闭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封闭部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第三齿轮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的另一侧与所述螺杆相啮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风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之间的夹角为90°,使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交叉设置。
可选地,所述封闭部由多个密封板通过折叠转轴连接而成。
可选地,该新风设备还包括:空气监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空气监测装置用于获取室内外的空气参数信息;所述空气监测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通信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设备,该新风设备包括:壳体,一侧设置有出风口和吸风口,适于设置在室内;另一侧设置有进风口和排风口,适于设置在室外;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框架中的压缩装置和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设置有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所述进风口连通形成进风通道,所述吸风口、所述第二换热风道和所述排风口连通形成排风通道;所述压缩装置设置有封闭部,所述封闭部与所述全热交换器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压缩装置通过所述封闭部对所述全热交换器进行压缩时,所述全热交换器随所述封闭部的展开而压缩,随所述封闭部的折叠而回弹;所述封闭部已展开的部分适于阻挡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已压缩部分的风流通过,所述全热交换器未压缩的部分通过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进行气体热、湿交换。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空气调节阀来改变风量或气体流向而言,由于本实施例中在调节风量或改变气体流向时,都是通过压缩装置的封闭部直接压缩全热交换器来实现,气体热量、含湿量可以通过全热交换器中未压缩的部分进行调整,气体流向变更通过压缩装置的封闭部进行调整,所以无需在新风设备中额外设置空气调节阀,从而可以减小新风设备的内部风阻,同时新风设备内部的气体流场能够保持均匀。
2.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所述全热交换器进行压缩时,在所述封闭部已展开的部分,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形成第一循环风道,所述第三风腔与所述第四风腔连通,形成第二循环风道”,可以在调节外部的新风风量的同时,改变新风设备内部的空气流向,使得室内能够在外循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内循环,进一步加快了空气流通,且能够使总的循环风量保持不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工人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新风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未压缩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部分压缩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大部分压缩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全部压缩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封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未压缩时的风向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部分/大部分压缩时的风向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全部压缩时的风向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新风设备在制冷时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新风设备在再热除湿时的流程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新风设备在制热时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回风过滤器;2、吸风口;3、第一换热器;4、出风口;5、电磁阀;6、第一节流装置;7、第二换热器;8、新风风机;9、第二节流装置;10、排风风机;11、第三换热器;12、排风口;13、第一新风过滤器;14、进风口;15、第二新风过滤器;16、室外空气传感器;17、全热交换器;18、四通阀;19、压缩机;20、室内空气传感器;21、提手;22、框架;23、第一换热风道;24、封闭部;25、驱动电机;26、电机轴套;27、第一纸膜;28、紧固夹;29、驱动轴;30、第二齿轮;31、第三齿轮;32、第二转轴;33、螺杆;34、第一齿轮;35、第一转轴;36、折叠转轴;37、第二换热风道;38、第二纸膜;
A、第一风腔;B、第二风腔;C、第三风腔;D、第四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工人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工人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目前的新风系统排风口与新风口都带有空气调节阀,通过主机的动力排与送来实现室内通风换气。空气调节阀是用来改变风量或气体流向或气体流向的,而设置空气调节阀需占用设备内部空间,且一般空气调节阀进口较小,与风道之间会有一定的角度或者风流的路径不同,这样会使得新风系统内部的风阻较高,导致风流循环不均匀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新风系统内部的风阻较高,导致风流循环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新风设备。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设备,该新风设备包括:壳体以及换热组件。
具体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出风口4和吸风口2,该侧适于设置在室内。另一侧设置有进风口14和排风口12,该侧适于设置在室外。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框架22以及设置在所述框架22中的压缩装置和全热交换器17,所述全热交换器17设置有第一换热风道23和第二换热风道37。如图8所示,所述出风口4、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和所述进风口14连通形成进风通道,所述吸风口2、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和所述排风口12连通形成排风通道。同时,为了方便对全热交换器17进行更换,可以在全热交换器17上设置提手21。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压缩装置设置有封闭部24,所述封闭部24与所述全热交换器17连接。在新风设备工作过程中,当新风设备需要调整进风量时,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将所述压缩装置通过所述封闭部24向下运动展开,然后对所述全热交换器17进行压缩。在压缩过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17随所述封闭部24的展开而压缩,随所述封闭部24的折叠而回弹。也就是说,全热交换器17在压缩时,全热交换器17逐渐被压缩,封闭部24逐渐展开,全热交换器17被压缩的部分已经替换为展开的封闭部24。当需要将全热交换器17压缩的部分进行恢复时,需要将封闭部24重新折叠起来,然后全热交换器17会逐渐恢复。
所述封闭部24已展开的部分适于阻挡所述全热交换器17的已压缩部分的风流通过,也就是说,封闭部24的密封性较好,风流无法穿过封闭部24进行气体热量、含湿量交换,所以封闭部24能够将原本要通过全热交换器17的已压缩部分的风流阻挡下来,不进行气体交换。所述全热交换器17未压缩的部分通过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进行气体热量、含湿量交换,也就是说,全热交换器17未压缩的部分不受封闭部24的影响,依旧可以对进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进行气体热量、含湿量交换。当需要减小新风的进风量时,可以通过压缩装置对全热交换器17进行压缩;当需要增大新风的进风量时,可以减少对全热交换器17的压缩部分,当然,未被压缩的全热交换器17新风的进风量最大。
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空气调节阀是用来改变风量或气体流向而言,由于本实施例中在调节风量或改变气体流向时,都是通过压缩装置的封闭部24直接压缩全热交换器17来实现,气体热量、含湿量可以通过全热交换器17中未压缩的部分进行调整,气体流向变更通过压缩装置的封闭部进行调整,所以无需在新风设备中额外设置空气调节阀,从而可以减小新风设备的内部风阻,同时新风设备内部的气体流场能够保持均匀。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壳体内部均匀设置有四个独立的风腔,每个风腔之间通过隔板隔开。其中,所述吸风口2设置于第一风腔A,所述出风口4设置于第二风腔B,所述进风口14设置于第三风腔C,所述排风口12设置于第四风腔D。并且,所述换热组件为矩体,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四个独立的风腔之间,所述换热组件的对角与每个风腔之间的隔板对齐,此时,封闭部24沿换热组件水平方向的对角线进行设置。即如图1和图4所示,通过封闭部24将全热交换器17按对角线分隔成两部分。
当全热交换器17未压缩时,可以使所述进风口14、所述第三风腔C、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所述第二风腔B和所述出风口4连通形成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吸风口2、所述第一风腔A、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所述第四风腔D和所述排风口12连通形成排风通道。
当全热交换器17部分压缩时,对于全热交换器17未压缩的部分,可以使所述进风口14、所述第三风腔C、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所述第二风腔B和所述出风口4连通形成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吸风口2、所述第一风腔A、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所述第四风腔D和所述排风口12连通形成排风通道;对于全热交换器17已经压缩的部分,能够将第一风腔A和第二风腔B连通形成第一循环风道,将第三风腔C和第四风腔D连通形成第二循环风道。
当封闭部24在完全将全热交换器17压缩时,由于全热交换器17在完全压缩时不走风,封闭部24也呈密封状态,所以仅有形成的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所述全热交换器17进行压缩时,在所述封闭部24已展开的部分,所述第一风腔A与所述第二风腔B连通,形成第一循环风道,所述第三风腔C与所述第四风腔D连通,形成第二循环风道”,可以在调节外部的新风进风量的同时,改变新风设备内部的空气流向,使得室内能够在外循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内循环,进一步加快了空气流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17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换热层和第二换热层,所述第一换热层中并排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同样地,所述第二换热层中也并排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形成有一定的夹角。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0°,使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交叉设置。该90°主要是考虑到各个风腔之间的范围,以及出风口4、吸风口2、进风口14和排风口12的设置位置进行确定的。
当然,本实施例仅仅是对第一换热风道23与第二换热风道37之间的夹角进行举例说明,但是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能够起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的侧壁均由折叠件构成。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折叠件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纸膜27和第二纸膜38,所述第一纸膜27和所述第二纸膜38的连接线形成所述折叠件的折叠线。所述第一纸膜27和所述第二纸膜38的连接线通过紧固夹28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可以由换热纸膜组成。
当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被压缩时,所述第一纸膜27和所述第二纸膜38会向紧固夹28的一侧发生位移,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会从图2形状压缩成图6形状,最终所述第一纸膜27和所述第二纸膜38之间的夹角可减少为0°,从而实现全热交换器17的压缩功能。
如此设置,在封闭部24对全热交换器17进行压缩时,由于全热交换器17以折叠的方式进行压缩,当全热交换器17恢复时,能够以展开的方式进行恢复,从而可以保证其自身结构稳定。在无需进行室内、外空气热、湿交换时,可以将全热交换器17全部进行压缩,即全热交换器17处于不工作状态,从而可以提高所述全热交换器17的使用寿命。
当然,本实施例仅仅是对折叠件以及第一换热风道23与第二换热风道37的材质进行举例说明,但是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能够起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压缩装置可以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框架22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封闭部24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所述封闭部24具有折叠的第一状态以及展开的第二状态。具体地,所述封闭部24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框架22上,所述封闭部24的第二端可活动地与所述全热交换器17连接,同时,所述封闭部24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可以包括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驱动装置上设置有驱动部。传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驱动部连接,传动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封闭部24的第二端连接。例如,当驱动装置为驱动电机25时,驱动部为所述驱动电机25的驱动轴29。驱动轴29通过传动装置来驱动封闭部24进行折叠和展开的运动过程。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装置可以包括螺杆33和第一齿轮34,螺杆33设置在所述框架22中,所述螺杆33通过传动件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螺杆33沿所述封闭部24的展开方向设置。第一齿轮34通过第一转轴35与所述封闭部2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34与所述螺杆33相啮合。在所述螺杆33转动时,所述第一齿轮34适于在所述螺杆33上进行移动,使所述封闭部24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4所示,螺杆33不仅仅可以设置在框架22的一个侧棱处,还可以设置在框架22的两个相对侧棱处,这样的话,当封闭部24在进行折叠和展开的运动时,可以使封闭部24的第二端的两侧受力均匀,保证封闭部24的正常运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二齿轮30和第三齿轮31,第二齿轮30与所述驱动部连接,具体地,驱动电机25的驱动轴29穿过电机轴套26与所述第二齿轮30连接。第三齿轮31通过第二转轴32与封闭部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32与所述封闭部24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第三齿轮3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齿轮30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31的另一侧与所述螺杆33相啮合。同样地,为了保证封闭部24的第一端的两侧受力均匀,如图4所示,在封闭部24的另一侧也可以同样设置一处传动件。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封闭部24由多个密封板通过折叠转轴36连接而成。当然,本实施例仅仅是对封闭部24的类型进行举例说明,但是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能够起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新风设备还可以包括空气监测装置,空气监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空气监测装置用于获取室内外的空气参数信息,所述空气监测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通信连接,空气监测装置用于根据室内外的空气参数信息控制驱动装置进行运动,从而调节所述全热交换器17的新风进风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空气监测装置可以包括室外空气传感器16和室内空气传感器20。
空气监测装置根据室内外环境的空气参数,通过改变全热交换器17内部换热风道整体及封闭部24封闭部24分的占比,从而调整送风新风量的比例,使得新风设备更加适用于各种环境条件。同时因为全热交换器17本身即可实现调节风量及风道流向的功能,无需额外在风道中增加风阀机构,设备内部风道结构得到简化优化,流场更加合理。
该新风设备还在壳体中设置有空气调节装置,如图1所示,在第一风腔A中设置有回风过滤器1、四通阀18、压缩机19、室内空气传感器20,第二风腔B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器3、电磁阀5、第一节流装置6、第二换热器7、新风风机8、第二节流装置9,在第三风腔C中设置有第一新风过滤器13、第二新风过滤器15、室外空气传感器16,第四风腔D中设置有排风风机10、第三换热器11。
该新风设备的送风模式可分为3种,①全新风、②混合风、③循环风,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①全新风,如图2、图8所示。
I.全热交换器17的所有换热风道处于全开启状态。
II.室外新风从进风口14进入,先后经过第一新风过滤器13、第二新风过滤器15完成过滤净化,然后经过全热交换器17,新风空气与室内空气通过换热风道换热回收冷量/热量,接着经新风风机8运转通往第二换热器7、第一换热器3换热处理后,从出风口4将新风送至室内房间。
室内空气从吸风口2进入,经过回风过滤器1过滤净化,然后经过全热交换器17,室内空气将冷量/热量传递给室外新风空气,接着经排风风机10运转通过第三换热器11一换热,从排风口12将室内空气送至室外。
②混合风,如图3、图5、图9所示。
I.全热交换器17的换热风道部分开启,通过室内外空气参数进行判断,经驱动电机25实现调节。
II.室外新风从进风口14进入,先后经过第一新风过滤器13、第二新风过滤器15完成过滤净化,然后一部分新风经过全热交换器17的换热风道,新风空气与室内空气通过换热风道换热回收冷量/热量,接着新风空气与一部分室内空气混合后,经新风风机8运转通往第二换热器7、第一换热器3换热处理后,从出风口4将混合空气送至室内房间。
另一部分新风经过全热交换器17的换向风道,直接通往排风风机10,新风空气与一部分室内空气混合后,接着经排风风机10运转通过第三换热器11一换热,从排风口12将混合空气送至室外。
室内空气从吸风口2进入,经过回风过滤器1过滤净化,然后一部分室内空气经过全热交换器17的换热风道,室内空气将冷量/热量传递给室外新风空气,接着室内空气与一部分新风空气混合,经排风风机10运转通过第三换热器11一换热,从排风口12将混合空气送至室外。
另一部分室内空气经过全热交换器17的换向风道,直接通往新风风机8,室内空气与一部分新风混合后,经新风风机8运转通往第二换热器7、第一换热器3换热处理后,从出风口4将混合空气送至室内房间。
③循环风,如图6、图10所示。
I.全热交换器17的换向风道部分处于全开启状态。
II.室外新风从进风口14进入,先后经过第一新风过滤器13、第二新风过滤器15完成过滤净化,然后经过全热交换器17的换向风道,新风空气直接通往排风风机10运转通过第三换热器11一换热,从排风口12将室内空气送至室外。
室内空气从吸风口2进入,经过回风过滤器1过滤净化,然后经过全热交换器17的换向风道,室内空气直接通往新风风机8,接着经新风风机8运转通过第二换热器7、第一换热器3换热处理后,从出风口4室内空气再次送至房间。
该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包括:
I.制冷模式。低压低温制冷剂从压缩机19吸气口吸入后,经压缩机19压缩为高温高压汽态制冷剂从排气口排出,通过四通阀18流经第三换热器11一进行冷凝换热,冷却为高压中温制冷剂,然后通过第二节流装置9变成低压低温制冷剂,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3对送风空气进行第二次降温,然后制冷剂经通过电磁阀5流向第二换热器7,在第二换热器7对送风空气进行第一次降温除湿,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7处吸热蒸发为低压低温气体,再通过四通阀18进入压缩机19吸气口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具体地,运行流程如图11所示,在运行开始后,可以通过空气监测装置监测室内的空气质量,判断室内的CO2浓度是否在预设范围之内。
当室内的CO2浓度低于预设范围时,开启循环风模式,也就是将全热交换器17完全压缩,将封闭部24完全展开;
当室内的CO2浓度在预设范围内时,表示室内空气质量较好,再判断室外温度是否低于预设温度,该预设温度高于室内温度,如果室外温度大于预设温度,那么说明外界环境较为恶劣,引入较多新风空气的话制冷负荷较大,机组则需要增大制冷量,所以执行循环风模式,进行内循环,可以降低新风空气部分的负荷;如果室外温度小于预设温度,可以将全热交换器17进行部分压缩,循环风占50%,新风占50%;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判断CO2浓度是否低于用户的CO2浓度设定值,设定值在预设范围之内,若是,则维持新风比例不变;若否,则增加10%的新风比例。例如,用户的CO2浓度设定值可以为1000ppm。
当室内的CO2浓度大于预设范围时,表示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所以开启全新风模式,也就是控制全热交换器17不压缩,完全进行通风。
然后循环执行上述步骤,空气监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室内的空气质量,也可以每隔预设时间检测一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范围可以为800ppm至1500ppm之间,预设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在5℃至6℃之间,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能够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II.再热除湿模式。低压低温制冷剂从压缩机19吸气口吸入后,经压缩机19压缩为高温高压汽态制冷剂从排气口排出,通过四通阀18流经第三换热器11一进行冷凝换热,冷却为高压中温制冷剂,然后通过第二节流装置9流向第一换热器3,此时第二节流装置9不对制冷剂起节流降温作用,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3对已经被除湿降温的送风空气进行吸热升温,然后制冷剂经电磁阀5流向第一节流装置6变成低压低温制冷剂,接着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7处对送风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7处吸热蒸发为低压低温气体,再通过四通阀18进入压缩机19吸气口完成一个再热除湿循环。
具体地,运行流程如图12所示,在运行开始后,可以通过空气监测装置监测室内的空气质量,判断室内的CO2浓度是否在预设范围之内。
当室内的CO2浓度低于预设范围时,开启循环风模式,也就是将全热交换器17完全压缩,将封闭部24完全展开;
当室内的CO2浓度在预设范围内时,,表示室内空气质量较好再判断室外湿度是否低于预设湿度,该预设湿度高于室内湿度,如果室外湿度大于预设湿度,那么说明外界环境较为恶劣,引入较多新风空气的话,使得空气湿度较大,进而使湿负荷较大,机组则需要加大除湿量,所以执行循环风模式,进行内循环,可以降低除湿量;如果室外湿度小于预设湿度,可以将全热交换器17进行部分压缩,循环风占50%,新风占50%;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判断CO2浓度是否低于用户的CO2浓度设定值,设定值在预设范围之内,若是,则维持新风比例不变;若否,则增加10%的新风比例。例如,用户的CO2浓度设定值可以为1000ppm。
当室内的CO2浓度大于预设范围时,表示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所以开启全新风模式,也就是控制全热交换器17不压缩,完全进行通风。
然后循环执行上述步骤,空气监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室内的空气质量,也可以每隔预设时间检测一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范围可以为800ppm至1500ppm之间,预设湿度与室内湿度之差在8g/kg至10g/kg之间,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能够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III.制热模式。运行流程如图13所示,低压低温制冷剂从压缩机19吸气口吸入后,经压缩机19压缩为高温高压汽态制冷剂从排气口排出,通过四通阀18流经第二换热器7对送风空气进行首次加热,然后通过电磁阀5流向第一换热器3对送风空气进行二次加热,接着制冷剂通过第二节流装置9进行节流降低,制冷剂在第三换热器11一中向空气释放冷量,最后经过四通阀18进入压缩机19吸气口完成一个制热循环。
具体地,运行流程如图13所示,在运行开始后,可以通过空气监测装置监测室内的空气质量,判断室内的CO2浓度是否在预设范围之内。
当室内的CO2浓度低于预设范围时,开启循环风模式,也就是将全热交换器17完全压缩,将封闭部24完全展开;
当室内的CO2浓度在预设范围内时,表示室内空气质量较好,再判断室外温度是否高于预设温度,该预设温度低于室内温度,如果室外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那么说明外界环境较为恶劣,引入较多新风空气的话负荷较大,机组则需要加大制热量,所以执行循环风模式,进行内循环;如果室外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可以将全热交换器17进行部分压缩,循环风占50%,新风占50%;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判断CO2浓度是否低于用户的CO2浓度设定值,设定值在预设范围之内,若是,则维持新风比例不变;若否,则增加10%的新风比例。例如,用户的CO2浓度设定值可以为1000ppm。
当室内的CO2浓度大于预设范围时,表示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所以开启全新风模式,也就是控制全热交换器17不压缩,完全进行通风。
然后循环执行上述步骤,空气监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室内的空气质量,也可以每隔预设时间检测一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范围可以为800ppm至1500ppm之间,预设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在8℃至10℃之间,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能够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工人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5)

1.一种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一侧设置有出风口(4)和吸风口(2),适于设置在室内;另一侧设置有进风口(14)和排风口(12),适于设置在室外;
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框架(22)以及设置在所述框架(22)中的压缩装置和全热交换器(17);所述全热交换器(17)设置有第一换热风道(23)和第二换热风道(37);所述出风口(4)、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和所述进风口(14)连通形成进风通道,所述吸风口(2)、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和所述排风口(12)连通形成排风通道;
所述压缩装置设置有封闭部(24),所述封闭部(24)与所述全热交换器(17)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压缩装置通过所述封闭部(24)对所述全热交换器(17)进行压缩时,所述全热交换器(17)随所述封闭部(24)的展开而压缩,随所述封闭部(24)的折叠而回弹;
所述封闭部(24)已展开的部分适于阻挡所述全热交换器(17)的已压缩部分的风流通过,所述全热交换器(17)未压缩的部分通过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对气体的热量、湿度进行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四个独立的风腔,所述吸风口(2)设置于第一风腔(A),所述出风口(4)设置于第二风腔(B),所述进风口(14)设置于第三风腔(C),所述排风口(12)设置于第四风腔(D);
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四个独立的风腔之间,使所述第三风腔(C)、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和所述第二风腔(B)连通形成所述进风通道,所述第一风腔(A)、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和所述第四风腔(D)连通形成排风通道;
对所述全热交换器(17)进行压缩时,在所述封闭部(24)已展开的部分,所述第一风腔(A)与所述第二风腔(B)连通,形成第一循环风道,所述第三风腔(C)与所述第四风腔(D)连通,形成第二循环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器(17)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换热层和第二换热层,所述第一换热层中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所述第二换热层中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形成有一定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之间的夹角为90°,使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交叉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和/或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的侧壁由折叠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纸膜(27)和第二纸膜(38),所述第一纸膜(27)和所述第二纸膜(38)的连接线形成所述折叠件的折叠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纸膜(27)和所述第二纸膜(38)的连接线通过紧固夹(28)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3)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由换热纸膜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装置包括:
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框架(22)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封闭部(24)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所述封闭部(24)具有折叠的第一状态以及展开的第二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部(24)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框架(22)上,所述封闭部(24)的第二端可活动地与所述全热交换器(17)连接,同时,所述封闭部(24)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装置,设置有驱动部;
传动装置,一端与所述驱动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封闭部(24)的第二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
螺杆(33),设置在所述框架(22)中,所述螺杆(33)通过传动件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螺杆(33)沿所述封闭部(24)的展开方向设置;
第一齿轮(34),通过第一转轴(35)与所述封闭部(2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34)与所述螺杆(33)相啮合;
在所述螺杆(33)转动时,所述第一齿轮(34)适于在所述螺杆(33)上进行移动,使所述封闭部(24)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
第二齿轮(30),与所述驱动部连接;
第三齿轮(31),通过第二转轴(32)与封闭部(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32)与所述封闭部(24)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第三齿轮(3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齿轮(30)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31)的另一侧与所述螺杆(33)相啮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部(24)由多个密封板通过折叠转轴(36)连接而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空气监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空气监测装置用于获取室内外的空气参数信息;所述空气监测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通信连接。
CN202111560260.0A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新风设备 Active CN1141988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60260.0A CN114198846B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新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60260.0A CN114198846B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新风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98846A true CN114198846A (zh) 2022-03-18
CN114198846B CN114198846B (zh) 2022-09-20

Family

ID=80655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60260.0A Active CN114198846B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新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9884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74421A1 (fr) * 2004-08-17 2006-02-24 Lgl France Sa Procede de regulation de l'alimentation en air neuf d'une installation de conditionnement d'air d'une enceinte et installation mettant en oeuvre ce procede
CN101995062A (zh) * 2010-11-09 2011-03-30 帝思迈环境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的调湿新风热泵
CN208025668U (zh) * 2018-03-21 2018-10-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8312626U (zh) * 2018-05-30 2019-01-01 四川建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风量可调节的热管式新风机
CN111076311A (zh) * 2020-01-19 2020-04-28 浙江星光电科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14664997U (zh) * 2020-12-14 2021-11-0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交换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74421A1 (fr) * 2004-08-17 2006-02-24 Lgl France Sa Procede de regulation de l'alimentation en air neuf d'une installation de conditionnement d'air d'une enceinte et installation mettant en oeuvre ce procede
CN101995062A (zh) * 2010-11-09 2011-03-30 帝思迈环境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的调湿新风热泵
CN208025668U (zh) * 2018-03-21 2018-10-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8312626U (zh) * 2018-05-30 2019-01-01 四川建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风量可调节的热管式新风机
CN111076311A (zh) * 2020-01-19 2020-04-28 浙江星光电科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14664997U (zh) * 2020-12-14 2021-11-0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98846B (zh)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97493B (zh) 一种新风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75404B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306646B (zh)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KR101702884B1 (ko) 히트 펌프형 냉난방 시스템
CN110645636A (zh) 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JPH07310964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531300B1 (ko) 환기시스템의 급/배기 풍량 제어방법
CN113310108A (zh) 空调系统
CN104121676B (zh) 一种新风机组及温湿度调节方法
CN112923459B (zh) 新风系统
CN109556216A (zh) 冰箱、空调、新风一体机
CN114198846B (zh) 一种新风设备
CN219640395U (zh) 一种新风机和新风设备
KR20050112151A (ko) 실외기간 균압관을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CN215723801U (zh) 空调器
CN214468973U (zh) 一种全空气一体式空调
KR200181345Y1 (ko) 냉난방겸용 공기조화기
CN114198808A (zh) 一种再热型被动式环控一体机机组
CN114738856A (zh) 新风除湿一体机
KR200401628Y1 (ko) 환기에어컨
CN213687065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16844904U (zh) 热交换新风机
CN213687066U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CN219063621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5183441B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