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9842A -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9842A
CN114179842A CN202111469914.9A CN202111469914A CN114179842A CN 114179842 A CN114179842 A CN 114179842A CN 202111469914 A CN202111469914 A CN 202111469914A CN 114179842 A CN114179842 A CN 114179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layer
underframe
module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99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79842B (zh
Inventor
郝振杰
惠美玲
张文今
梁玉姣
李思
张硕韶
张锦华
王力
侯建英
孟永兴
张雷
吴胜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6991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79842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41157 priority patent/WO202309782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179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9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79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9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00Under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00Underframes
    • B61F1/08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00Underframes
    • B61F1/08Details
    • B61F1/10End constru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层底架,包括由相互连接的下层底架中部模块及下层底架端部模块构成的下层底架,其中下层底架中部模块的位置低于下层底架端部模块;以及由相互连接的上层底架中部模块及上层底架端部模块构成的上层底架。这种双层底架的各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维修简单方便,使用灵活多样。使用这种双层底架的车体可以分为两层载客,增加载客量。

Description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由于在专用行车道上运行,不受其他交通工具干扰,不产生线路堵塞现象并且不受气候影响,是全天候的交通工具,具有可信赖的准时性、速达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其有效的空间利用率、较低的污染等优点而在近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轨道车辆出行。以轨道车辆当中的动车组为例,原有的动车组车辆均为单层结构,载客量有限,极大的限制了运输效率。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只能采用动车组重联或者长编组动车组运行。随着旅客出行需求的持续增大,为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满足特定区间的高密度客流的运输能力,急需设计一种双层动车组车体结构。
现有技术中,双层成熟车体结构较少,大多数动车组均为单层设计,其车体底架为长大型材拼焊而成的长条型直板结构,组装制造灵活性较差,模块化程度低,兼容性差;由于车下需要悬挂较多的设备,使得在实际应用中,底架位置较高,占用车内使用空间,降低载客率;对于双层车而言,如果下层底架位置过高,整体的平衡性将大受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层底架、车体以及轨道车辆。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层底架,包括:
下层底架,下层底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层底架中部模块及下层底架端部模块,其中下层底架中部模块的位置低于下层底架端部模块;
上层底架,上层底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层底架中部模块及上层底架端部模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体,包括如上所述的底架、侧墙、端墙、车顶及座椅,其中侧墙竖向设置于底架两侧,端墙竖向设置于底架两端,侧墙和端墙上端与车顶相连接,下端与底架相连接,座椅设置于底架上的座椅安装口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体。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双层底架,双层底架设计,增加载客量,增大车内乘客空间;采用模块化设计,上下层底架均包括中部模块及端部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制造方便快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装,兼容性好;下层底架中部模块低于下层底架端部模块,下层底架端部模块下面的空间可以悬挂设备,而中部模块下沉,方便乘客与货物上下车,并使双层车的重心下降,运行更为平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底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架连接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下层底架端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层底架中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上层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结构示意图;
图7图6的主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结构示意图(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纵切视图;
图10为图9的A部放大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顶组成的横切视图;
图12为图9的C部放大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顶组成的横切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斜端顶组成的纵切视图;
图15为图9的B部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
22-侧墙;22a-侧窗窗口;
23-车顶;
231-中顶组成;2311-中顶顶梁;2312-中顶过渡梁;2313-中顶底梁;
232-平顶组成;2321-平顶中梁;2321a-平顶中梁中部型材;2321b-平顶中梁第一过渡型材;2321c-平顶中梁第二过渡型材;2322-平顶边梁;2323-平顶封堵型材;
233-斜端顶组成;2331-斜端顶顶部型材;2332-斜端顶过渡型材;2333-斜端顶底端型材;2334-斜端顶连接板;
2351-第一类焊缝;2352-第二类焊缝;
246-下层底架;2461-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a-下层底架中部梁;2461b-下层底架边梁;2462-下层底架端部模块;2462a-下层底架端部梁;2462b-下层底架牵引梁;2463c-牵引梁前端板;2464-下层底架附件;2464a-第一附件连接部;2464b-第二附件连接部;
247-上层底架;2471-上层底架中部模块;2472-上层底架端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单层设计动车组因为载客量不足,已经日益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而现有的轨道车辆底架,采用通长型材组焊,组装制造灵活性差,且底架设置较高,如果直接加设双层底架,则因为重心高而不够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层底架,该底架通常应用于轨道车辆中,但是,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应用在无轨车辆中以增加车辆的载客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应用在轨道车辆上为例,对双层底架的实现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底架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5所示,将车长方向称为纵向,将车宽方向称为横向,将车高方向称为竖直方向、竖向或垂向。
如图1所示的双层底架包括:下层底架246和上层底架247,具体的,下层底架246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及下层底架端部模块2462,其中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的位置低于下层底架端部模块2462;上层底架247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层底架中部模块2471及上层底架端部模块2472。
各模块的数量及在纵向上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排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车体(或者说每节车厢)的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为一个,两个下层底架端部模块2462,对称设置在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的两端,整体形成两端高中间低的阶梯状结构;上层底架中部模块2471也为一个,两个上层底架端部模块2472,对称设置在上层底架中部模块2471的两端.各模块分别由适用的型材组装而成,也可以是分别一体成型加工而成,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装;应用时,各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分别设计,在使用时进行拼接,例如不同的车型,可以仅更换中部模块以适应需求,又或者,当需要载货时,可以拆除上层底架以增加货物承载量等,可以适应多种车型,兼容性高。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下沉,可以为下层乘客提供空间,门口设置在该区域,距离地面较近,可以方便旅客上下车及装卸货物。
进一步的,在双层底架还包括下层底架附件2464,如图2所示,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和下层底架端部模块2462通过下层底架附件2464连接在一起。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卡接、铆接、胶接等等任何一种连接方式。
为了适应下层底架246中间低两端高的阶梯状结构,下层底架附件2464采用阶梯状结构,其较低的一端为第一附件连接部2464a,用于与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相连接,较高的一端为第二附件连接部2464b,用于与下层底架端部模块2462相连接。第一部件连接部2464a及第二附件连接部2464b的连接段都设有梳齿状结构,可以插入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和下层底架端部模块2462对应的对接端口,增加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和加固材料(如焊料)的可附着面积,增加连接的可靠性,延长底架使用寿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下层底架端部模块2462的具体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其包括下层底架端部梁2462a、下层底架牵引梁2463b及牵引梁前端板2463c,其中下层底架端部梁2462a为由型材拼接而成的条状结构,下层底架牵引梁2463b及牵引梁前端板2463c设置于下层底架端部梁2462a的下表面。下层底架牵引梁2462b包括两个纵向平行设置的立板,该立板的其中一端垂直固定在牵引梁前端板2463c上。
下层底架牵引梁2462b可以是通过焊接、铆接、螺钉连接等任意一种可以将其固定连接在其中下层底架端部梁2462a底面上的方式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牵引梁前端板2463c位于下层底架端部梁2462a的外端,下层底架端部梁2462a的内端与下层底架附件的第二附件连接部2464b相连接。这里的外端是相对于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而言,靠近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的一端为内端,远离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的一端称为外端,也就是说,整体上看,下层底架246的两端视为外端。下层底架端部梁2462a和下层底架牵引梁2462b上分别设有转向架接口和车钩连接接口,是双层底架的主要传力受力部位。下层底架牵引梁2462b的双立板结构可以分散车钩传来的拉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的具体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其包括下层底架边梁2461b及下层底架中部梁2461a,其中下层底架中部梁2461a为上表面是平面的型材且其结构以双层底架的纵向中轴线为轴对称,下层底架边梁2461b的侧边竖起且下层底架边梁以双层底架的纵向中轴线为轴在下层底架中部梁2461a的两侧左右布置,下层底架边梁2461b及下层底架中部梁2461a拼接成下层底架中部模块。下层底架中部梁2461a及下层底架边梁2461b可以是整块母材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多块型材拼接而成,下层底架中部梁2461a及下层底架边梁2461b采用组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下层底架中部模块2461的端部设置下层底架附件连接接口,用于与下层底架附件的第一附件连接部2464a相连接。
对于上层底架247,本申请实施例亦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其由长大型型材拼接而成,其中上层底架中部模块2471的上表面为平面。
进一步的,上层底架端部模块2472的中间部分由上层底架中部模块2471中间部分型材的延伸部分构成,上层底架端部模块2472的两侧向斜上方以阶梯结构呈翅状伸出,上层底架端部模块2472的翅状伸出以双层底架的纵向中轴线为轴对称。这种结构设计是的上层底架247在两端部的连接处所受到的剪切应力可以被传递到多个方向,互相抵消,增加上层底架247的稳固性。
下层底架246与上层底架247的两侧均设置侧墙连接接口,且其上表面均设置座椅安装接口,下层底架还设置车门安装接口。
采用了上述结构的双层底架,模块化程度高,且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制造方便快捷,维修简单方便,应用灵活多变;将其应用在轨道车辆中,将车体内分为上下两层空间,且均可载客,增大了运载量,门口位置距离轨面较近,方便上下车与装卸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体,其包括如上的双层底架、侧墙、端墙、车顶及座椅,其中侧墙竖向设置于底架两侧,端墙竖向设置于底架两端,侧墙和端墙上端与车顶相连接,下端与底架相连接,座椅设置于底架上的座椅安装口处。
对于车顶,本实施例也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结构示意图,图7图6的主视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结构示意图(爆炸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纵切视图。如图6至图9所示,车体包括底架、侧墙22、端墙及车顶23,其中侧墙22竖向设置于底架两侧,端墙竖向设置于底架两端,侧墙22和端墙的上端与车顶23相连接,下端与底架相连接。
车顶23包括:平顶组成232、中顶组成231以及斜端顶组成233,其中平顶组成232的上表面呈平面,且与水平面相平行;中顶组成231的顶部高于平顶组成232的位置;斜端顶组成233,分别与平顶组成232与中顶组成231相连接,即平顶组成232通过斜端顶组成233与中顶组成231相连接。每个车顶的平顶组成232、中顶组成231以及斜端顶组成233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每个车顶包括一个中顶组成231,设置于车顶中部,两个平顶组成232,在车顶纵向方向上分别设置在中顶组成231的两端,以及两个斜端顶组成233,分别将两个平顶组成232与中顶组成231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顶组成232位于中间,其顶部高起,平顶组成232位于两端,其上表面的高度低于中顶组成232的高度,且其上表面为平面,在平顶组成232的上表面可以安装大部分原本挂载于底架上的设备,减轻底架的负荷,节省设备安装的空间,此外,中顶组成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需求进行更换,增加车顶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平顶组成232、中顶组成231及斜端顶组成233均由异型断面型材制成。
型材是铁或钢以及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材料通过轧制、挤出、铸造等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异型断面型材又称为复杂断面型材,其特征是横断面具有明显凸凹分支。相较于实心的板材,其具有节省材料,减轻重量的优点,相较于中空壳体结构,其内部分支可以作为加强筋或加强肋,保证构件的强度。除此以外,其内部分支与外壳之间的空隙,可以用于电气系统布置线路,避免车外布线。
图10为图9的A部放大视图。进一步地,如图9及图10所示,平顶组成232、中顶组成231及斜端顶组成233通过组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其中斜端顶组成233与中顶组成231相连接的部分内嵌于中顶组成的端头开口处;斜端顶组成233与中顶组成的连接处内侧通过第一类焊缝2351连接,外侧通过第二类焊缝2352连接。由于第一类焊缝2351所要固定的两个连接面之间为直角,所以采用角焊缝;而第二类焊缝2352所要固定的两个连接面之间为270度角,采用角焊缝连接将带来极大加工困难,因此采用V形焊缝进行连接。在本具体实施例后续提到的焊缝中,由于加工的需要,提到的第一类焊缝2351均为角焊缝,第二类焊缝2352均为V形焊缝。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平顶组成232的实现方式: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顶组成的横切视图。如图11所示,平顶组成232包括平顶边梁2322和平顶中梁2321,其中平顶中梁2321的上表面为平面,平顶边梁2322在平顶中梁的两侧,以车顶纵向中心线为轴对称设置,平顶边梁2322和平顶中梁2321通过组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平顶中梁2321由多个型材拼接而成,包括平顶中梁中部型材2321a、平顶中梁第一过渡型材2321b以及平顶中梁第二过渡型材2321c,其中平顶中梁中部型材2321a位于中间,其结构以车顶纵向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平顶中梁中部型材2321a的两侧以车顶纵向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设置一对平顶中梁第一过渡型材2321b;平顶中梁第一过渡型材2321b的外侧设置平顶中梁第二过渡型材2321c,平顶中梁第二过渡型材2321c亦以车顶纵向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平顶中梁中部型材2321a与平顶中梁第一过渡型材2321b之间采用第一类焊缝2351以组焊的方式固定连接,平顶中梁第一过渡型材2321b以及平顶中梁第二过渡型材2321c之间同样采用第一类焊缝2351以组焊的方式固定连接。
平顶边梁2322的横截面为一个侧放的“T”型结构,其伸出端与平顶中梁第二过渡型材2321c采用第二类焊缝2352以组焊的方式固定连接。
采用多个型材拼接,可以在保证其轮廓按照设计需求组成平面,具有足够的牢固度,且易于更换与维修,当其中一小部分损坏时,只更换相应的型材即可。
进一步的,平顶组成232还包括平顶封堵型材2323,平顶封堵型材2323的形状与平顶组成232的横截面相配合并设置于平顶组成232未与斜端顶组成相连接的一端,及平等组成232敞口的一端,用于封堵平顶组成232的端头敞口。
图12为图9的C部放大视图。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平顶封堵型材2323的头部具有楔状结构,其中一侧的楔状结构嵌入平顶组成232的端头敞口,平顶封堵型材2323与平顶组成的连接处内侧通过第一类焊缝2351连接,外侧通过第二类焊缝2352连接。
对于中顶组成23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顶组成的横切视图。如图8及13所示,中顶组成231整体呈罩式结构,其包括中顶顶梁2311、中顶底梁2313和中顶过渡梁2312,中顶顶梁位于中间顶部2311,其结构以车顶纵向中心线为轴对称;中顶底梁位2312于中顶顶梁2311两侧下方,以车顶纵向中心线为轴对称设置,中顶过渡梁2312两侧分别连接中顶顶梁2311和中顶底梁2313,在中顶组成的横截面上,中顶过渡梁2312的轮廓呈过渡曲线形状,中顶顶梁2311、中顶过渡梁2312、中顶底梁2313通过组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与平顶组成232类似,中顶顶梁2311也是采用多个型材拼接而成,各拼接型材之间采用第一类焊缝2351进行连接;中顶过渡梁2312同样采用多个型材拼接而成,利用各组成中顶过度梁2312的型材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同组合成中顶组成231的侧面轮廓曲线,各组成中顶过度梁2312的型材之间采用第二类焊缝2352进行连接。中顶组成231的外轮廓经过设计,采用导流罩式的外轮廓,且电气线路都布设在组成中顶组成231的型材内腔,中顶组成的外表面相对光滑,兼具导流作用,无需再安装导流罩。
本具体实施例仅为中顶组成的其中一种轮廓,在实际应用中,中顶组成231的轮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计,如在其两侧,即中顶过渡梁2312及中顶底梁2313构成的侧面上开设有侧窗窗口22a,以供有载客需求的车辆使用;也可以不开设侧窗窗口22a,将轮廓设计为其他类型圆顶或者平顶,用于无载客需求的车辆。
对于斜端顶组成233,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斜端顶组成的纵切视图,图15为图9的B部放大视图。如图8至图15所示,斜端顶组成233包括斜端顶顶部型材2331、斜端顶底端型材2333以及连接斜端顶顶部型材2331和斜端顶底端型材2333的斜端顶过渡型材2332,斜端顶组成233的外轮廓与中顶组成231及平顶组成232端部围成的缺口内轮廓相适配。
其中斜端顶顶部型材2331竖直设置,斜端顶底端型材2333为与斜端顶顶部型材2331的的斜下方且倾斜向下设置。斜端顶顶部型材2331与斜端顶过渡型材2332之间采用第二类焊缝2352进行连接,斜端顶底端型材2333与斜端顶过渡型材2332之间也采用第二类焊缝2352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斜端顶233组成还包括斜端顶连接板2334,斜端顶连接板2334设置于所处斜端顶底端型材2333与平顶组成232之间,平顶组成232与斜端顶底端型材2333分别与斜端顶连接板233通过第一类焊缝相2351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斜端顶组成233上设有空调送风口和空调回风口以减少空调机组占用平顶组成232的面积,使平顶组成232上可以安装更多的设备。
采用上述中顶组成231、平顶组成232以及斜端顶组成233的车顶,其平顶可以用来安装设备,减轻底架负荷,节省空间;其车顶外轮廓符合空气动力学,兼具导流作用,无须额外安装导流罩;其斜端顶组成开设空调送风口及回风口,减少空调机组占用平顶面积,进一步节省空间;通过更换中顶模块可以满足不同车辆的使用需求,具有较高的互换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其包括如上的车体,车体中的车顶和底架可参照上述任一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体与轨道车辆具有与上述双层底架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2)

1.一种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层底架,下层底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层底架中部模块及下层底架端部模块,其中下层底架中部模块的位置低于下层底架端部模块;
上层底架,上层底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层底架中部模块及上层底架端部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底架还包括下层底架附件,所述下层底架中部模块和下层底架端部模块通过下层底架附件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底架附件为阶梯状结构,较低的一端为第一附件连接部,用于与所述下层底架中部模块相连接,较高的一端为第二附件连接部,用于与所述下层底架端部模块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底架端部模块包括下层底架端部梁、下层底架牵引梁及牵引梁前端板,其中下层底架端部梁为由型材拼接而成条状结构,下层底架牵引梁及牵引梁前端板设置于下层底架端部梁的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梁前端板位于所述下层底架端部梁的外端,所述下层底架端部梁的内端与所述下层底架附件的第二附件连接部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底架中部模块包括下层底架边梁及下层底架中部梁,其中下层底架中部梁为上表面是平面的型材且其结构以所述双层底架的纵向中轴线为轴对称,下层底架边梁的侧边竖起且下层底架边梁以所述双层底架的纵向中轴线为轴在下层底架中部梁的两侧左右布置,下层底架边梁及下层底架中部梁拼接成下层底架中部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下层底架中部模块的端部设置下层底架附件连接接口,用于与所述下层底架附件的第一附件连接部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底架由长大型型材拼接而成,其中上层底架中部模块的上表面为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底架端部模块的中间部分由上层底架中部模块中间部分型材延伸部分构成,上层底架端部模块的两侧向斜上方以阶梯结构呈翅状伸出,上层底架端部模块的翅状伸出以所述双层底架的纵向中轴线为轴对称。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底架与上层底架的两侧均设置侧墙连接接口,且其上表面均设置座椅安装接口,所述下层底架还设置车门安装接口。
11.一种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底架、侧墙、端墙、车顶及座椅,其中侧墙竖向设置于底架两侧,端墙竖向设置于底架两端,侧墙和端墙上端与车顶相连接,下端与底架相连接,座椅设置于底架上的座椅安装口处。
12.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体。
CN202111469914.9A 2021-12-03 2021-12-03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Active CN114179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9914.9A CN114179842B (zh) 2021-12-03 2021-12-03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PCT/CN2021/141157 WO2023097828A1 (zh) 2021-12-03 2021-12-24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9914.9A CN114179842B (zh) 2021-12-03 2021-12-03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9842A true CN114179842A (zh) 2022-03-15
CN114179842B CN114179842B (zh) 2023-05-23

Family

ID=80542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9914.9A Active CN114179842B (zh) 2021-12-03 2021-12-03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79842B (zh)
WO (1) WO202309782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08982A (en) * 1955-01-28 1959-02-18 Budd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double-deck railway car structures
JP2004268851A (ja) * 2003-03-11 2004-09-30 Tokyu Car Corp 鉄道車両の低床構体及び鉄道車両の構体構造
CN209667098U (zh) * 2019-02-28 2019-11-22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
CN111361590A (zh) * 2018-12-25 2020-07-03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车体
CN112092851A (zh) * 2020-09-01 2020-12-18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动车组底架、底架合成定位装置及其定位方法
CN112977516A (zh) * 2019-12-13 2021-06-18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956492U (zh) * 2015-09-28 2016-01-13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低地板动车组内装地板结构
DE102016109758A1 (de) * 2016-05-26 2017-11-30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Personentransportfahrzeug
CN208868050U (zh) * 2018-08-27 2019-05-1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鱼腹式底架
CN111361591B (zh) * 2018-12-25 2021-03-30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EP3708453B1 (de) * 2019-03-15 2022-10-12 Schweizerische Bundesbahnen SBB Untergestell für fahrzeuge und 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08982A (en) * 1955-01-28 1959-02-18 Budd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double-deck railway car structures
JP2004268851A (ja) * 2003-03-11 2004-09-30 Tokyu Car Corp 鉄道車両の低床構体及び鉄道車両の構体構造
CN111361590A (zh) * 2018-12-25 2020-07-03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车体
CN209667098U (zh) * 2019-02-28 2019-11-22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
CN112977516A (zh) * 2019-12-13 2021-06-18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CN112092851A (zh) * 2020-09-01 2020-12-18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动车组底架、底架合成定位装置及其定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7828A1 (zh) 2023-06-08
CN114179842B (zh)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43355A1 (zh) 模块化轨道车辆车体
CN110304091B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底架结构
EP2204309B1 (en) Car body structure
CN108657211B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底架和轨道车辆
CN110588693B (zh) 一种轨道车辆枕梁、底架及底架焊接方法
EP2110291A2 (en) Car body structure for a railway vehicle
CN106428053B (zh) 一种铁道客车车体钢结构框架
JP5976119B2 (ja) 車両構体
CN110667617A (zh) 一种高地板有轨电车的头车车体结构
US20220111876A1 (en) Double-deck rail vehicle and vehicle body thereof
CN114162164A (zh) 一种采用铰接转向架的列车
CN111845812B (zh) 货运车侧墙、车厢及轨道车辆
CN114194227A (zh)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轨道车辆
CN111717286A (zh) 一种客车多孔横向隧道铝合金腔梁结构车架
JP7163503B2 (ja) 軌条車両
CN114179842B (zh)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CN114194234A (zh) 车顶、车体及轨道车辆
CN209921321U (zh) 轨道车辆的底架及其下铰接座的安装结构
CN112896330A (zh) 一种纯电动车钢制车身
CN109969211B (zh) 车端抗侧滚装置安装组件、轨道车辆的端墙及轨道车辆
CN113371011A (zh) 一种城际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结构
CN107554546B (zh) 一种转向架构架及具有该转向架构架的转向架
CN108791338A (zh) 轨道车辆
CN114407946B (zh) 一种端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16269255U (zh) 磁悬浮列车底架、车体及磁悬浮列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