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52657A - 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52657A
CN114152657A CN202010933717.7A CN202010933717A CN114152657A CN 114152657 A CN114152657 A CN 114152657A CN 202010933717 A CN202010933717 A CN 202010933717A CN 114152657 A CN114152657 A CN 114152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idoreductase
glucose oxidase
solution
glucose
m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337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care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nocar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care Inc filed Critical Sinocare Inc
Priority to CN2020109337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526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52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526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28Electrolytic cell components
    • G01N27/30Electrodes, e.g. test electrodes; Half-cells
    • G01N27/327Biochemical electrodes, e.g.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for in vitro measurements
    • G01N27/3275Sensing specific biomolecules, e.g. nucleic acid strands, based on an electrode surface reaction
    • G01N27/3277Sensing specific biomolecules, e.g. nucleic acid strands, based on an electrode surface reaction being a redox reaction, e.g. detection by cyclic voltammetr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001Enzyme electrodes
    • C12Q1/004Enzyme electrodes mediator-assist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001Enzyme electrodes
    • C12Q1/005Enzyme electrodes involving specific analytes or enzymes
    • C12Q1/006Enzyme electrodes involving specific analytes or enzymes for gluco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16Systems
    • G01N27/48Systems using polarography, i.e. measuring changes in current under a slowly-varying voltag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90Enzymes; Proenzymes
    • G01N2333/902Oxidoreductases (1.)
    • G01N2333/904Oxidoreductases (1.) acting on CHOH groups as donors, e.g. glucose oxida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1.1)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Enzymes And Modification Thereof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领域,特别涉及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申请人发现经过化学交联的葡萄糖氧化酶仍然保持着它们的直接电化学活性,例如戊二醛化学交联的含有经过修饰的葡萄糖氧化酶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在电极上呈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且是一个典型的表面电化学现象。以上实验结果证明化学交联没有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就为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Description

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 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领域,特别涉及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背景技术
自1962年Clark和Lyon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个生物传感器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生物传感器已经在环境检测,食品工业,临床医学等领域得到了非常广的应用。例如基于生物传感技术发展起来的各种葡萄糖传感器已经造福了千百万的糖尿病患者。其中,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以其使用方便和实时监测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的青睐,特别是I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核心部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现有的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所使用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都是基于第一和第二代生物传感技术发展起来的。第一代生物传感技术是通过电化学方法检测葡萄糖氧化过程中生成的过氧化氢或消耗的氧气来间接地对葡萄糖进行监测。例如美敦力的Guardian和iPro2和德康的Dexcom G5和G6都是基于第一代生物传感技术开发出来的,它们通过电化学方法检测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氧化过程中生成的过氧化氢来对葡萄糖进行监测。由于电化学方法检测过氧化氢对电极的要求非常苛刻,只有铂和铂合金等极少数几种材料能用于这类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作,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传感器的成本。另外,过氧化氢的电化学检测要求较高的检测电位,因而大大地降低了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特别是对常用的退烧药如乙酰氨基酚的抗干扰能力。
第二代生物传感技术是通过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引入氧化还原媒介体来实现对葡萄糖进行直接的电化学检测。与普通的蛋白质分子不同,葡萄糖氧化酶的分子量很大(160KDa),其分子结构特别是催化活性中心的立体结构非常复杂,而且位于葡萄糖氧化酶的内部,并被各种肽链深深地包裹着。因此,葡萄糖氧化酶不能直接与电极进行电子交换。Heller等人(Acc.Chem.Res.23(1990)128-134)发现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引入氧化还原物质—氧化还原媒介体(氧化还原小分子如铁氰化物或氧化还原高分子),葡萄糖氧化酶可以通过这些媒介体实现与电极进行电子交换。基于此原理发展起来第二代生物传感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特别是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包括各种一次性血糖检测试纸条和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例如雅培糖尿病护理的FreeStyle Libre。通过对氧化还原媒介体的分子设计和优化,葡萄糖的检测可以在较低的电位下实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特别是对常用的退烧药如乙酰氨基酚的抗干扰能力。由于这类葡萄糖监测系统是通过氧化还原媒介体对葡萄糖进行直接的电化学检测,其灵敏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由于氧化还原媒介体为小分子或高分子材料,使其制备难于得到精确的控制,同时也存在氧化还原媒介体从植入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渗出的可能性,给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性能带来相当多的不确定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该葡萄糖氧化酶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效率比天然葡萄糖氧化酶通过氧气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效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的制剂,包括如下组合物中的一个或多个:
组合物一:包括酶变性剂、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交联剂、交联剂辅助物和缓冲溶液;
所述酶变性剂包括尿素或盐酸胍;所述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包括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所述交联剂包括碳化二亚胺或辛二酸二琥珀酰亚胺;所述交联剂辅助物包括N-羟基琥珀酰亚胺或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所述缓冲溶液包括PBS缓冲溶液;
和/或
组合物二:包括醛基化试剂、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和还原剂;
所述醛基化试剂包括高碘酸钠;所述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包括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所述还原剂包括硼氢化钠;
和/或
组合物三:包括双功能化学交联剂和缓冲溶液;
所述双功能化学交联剂包括戊二醛、环氧氯丙烷、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乙酸酐、二缩水甘油基乙醚、辛二亚氨酸甲酯、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中的一个或两者以上的组合物;所述缓冲溶液包括PBS缓冲溶液;
其中,所述制剂至少包含组合物一。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以重量份计,所述组合物一包括如下组分:
Figure BDA0002671156720000031
所述酶变性剂的缓冲溶液中所述酶变性剂的浓℃为1~8mol/L。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制剂在提高氧化还原酶电化学活性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提高氧化还原酶电化学活性的方法,基于本发明所述的制剂,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氧化还原酶与酶变性剂的缓冲溶液混合后培养,制得氧化还原酶的展开溶液;
步骤2:将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与步骤1制得的所述氧化还原酶的展开溶液混合,制得混合溶液;
步骤3:取步骤2制得的所述混合溶液依次与交联剂、交联剂辅助物混合后反应,获得修饰液;
步骤4:取步骤3制得的所述修饰液,分离,纯化。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步骤1具体为:将1~10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优选值:2)与含有1~8mol/L尿素(优选值:3)的PBS缓冲溶液在4℃培养12~24h(优选值:12)。作为优选,葡萄糖氧化酶的浓度为2mg/mL。作为优选,尿素的浓度为3mol/L。作为优选,培养时间为12h。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步骤2具体为:将1~10mg/mL(优选值:2)的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与1~10mg/mL(优选值:2)的所述氧化还原酶的展开溶液混合。作为优选,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的浓度为2mg/mL。作为优选,所述氧化还原酶的展开溶液的浓度为1~10mg/mL。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步骤3具体为:取步骤2制得的所述混合溶液依次与1~10mmol/L(优选值:2)的交联剂和0.1~1mmol/L(优选值:0.5)的交联剂辅助物混合后,在4℃反应12~24h(优选值:12)。作为优选,交联剂的浓度为2mmol/L。作为优选,交联剂辅助物的浓度为0.5mmol/L。作为优选,培养时间为12h。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步骤4具体为:取步骤3制得的所述修饰液经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30000)(优选值:10000)对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进行分离、提纯。作为优选,超滤袋的切割分子量为100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将步骤4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与所述醛基化试剂混合,分离,纯化,制得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溶液;
步骤6:取步骤5制得的所述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溶液与所述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混合,制得混合溶液;
步骤7:取步骤6制得的混合溶液与所述还原剂混合,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纯化。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步骤5具体为:将步骤4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与0.1~1g/mL(优选值:0.3)的所述醛基化试剂于20~30(优选值:25)℃培养1~5(优选值:2)h,经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30000)(优选值:10000)对带有醛基化糖分子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纯化,制得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溶液。作为优选,所述醛基化试剂的浓度为3g/mL。作为优选,培养温度为25℃,时间为2h。作为优选,超滤袋的切割分子量为100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步骤6具体为:取所述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溶液与1~10mg/mL(优选值:2)的所述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混合后,在4℃反应2~24h(优选值:8),制得混合溶液。所述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的浓度为2mg/mL。作为优选,反应时间为8h。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步骤7具体为:取所述混合溶液与2~20mg/mL(优选值:5)的所述还原剂,混合后于4℃反应1~4h(优选值:2),反应结束后,经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30000)(优选值:10000)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纯化。作为优选,所述还原剂的浓度为2~20mg/mL。作为优选,所述反应时间为2h。作为优选,超滤袋的切割分子量为10000。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方法制得的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在制备氧化还原酶传感器、氧化还原酶检测系统或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本发明还提供了氧化还原酶传感器,包括所述的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氧化还原酶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将所述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与双功能化学交联剂混合,用滴落涂布法或浸渍提拉法制得化学交联后的氧化还原酶在电极表面制成氧化还原酶传感器。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将5~200mg/mL(优选值:150)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PBS缓冲溶液与0.1~5%(优选值:1)的戊二醛溶液进行混合,30~180min(优选值:60)后,用滴落涂布法或浸渍提拉法将化学交联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电极表面制成氧化还原酶传感器。作为优选,所述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的浓度为150mg/mL。作为优选,戊二醛溶液的浓度为0.1~5%。作为优选,混合的时间为60min。
本发明还提供了氧化还原酶检测系统,包括所述的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或所述的氧化还原酶传感器。
在本发明中,所述氧化还原酶包括葡萄糖氧化酶。
本发明通过对葡萄糖氧化酶分子表面和内部的游离羧基进行化学修饰—将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例如钌或锇的络合物等共价键合到葡萄糖氧化酶上,从内到外建立起一条电子通道,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活性中心就可以直接与电极进行非常快速的电子交换。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不仅保持了其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性能,其通过直接电化学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效率比天然葡萄糖氧化酶通过氧气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效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此外,本发明将这些糖分子醛基化,然后与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反应,从而在葡萄糖氧化酶分子表面引入大量的电子交换节点,形成一个高效的电子传递网络。这样一来,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活性中心传递出来的电子可以通过这个电子传递网络快速地到达电极表面。经过以上两次化学处理以后,葡萄糖氧化酶从内到外已经被彻底电化学活化。
申请人发现经过化学交联的葡萄糖氧化酶仍然保持着它们的直接电化学活性,例如戊二醛化学交联的含有经过修饰的葡萄糖氧化酶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在电极上呈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且是一个典型的表面电化学现象。以上实验结果证明化学交联没有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就为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示循环伏安图;其中曲线a示没有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剂存在时处理的葡萄糖氧化酶和曲线b示在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剂存在时处理的葡萄糖氧化酶循环伏安图的循环伏安图;
图2示循环伏安图;其中曲线a示含有电化学活化的葡萄糖氧化酶在PBS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曲线b示加入10毫摩尔/升的葡萄糖后的循环伏安图;
图3示循环伏安图;其中曲线a示含有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在PBS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曲线b示加入5.0毫摩尔/升葡萄糖后的第一圈和曲线c示第100圈的循环伏安图;其中,
Figure BDA0002671156720000061
示曲线a;
Figure BDA0002671156720000062
示曲线b;
Figure BDA0002671156720000063
示曲线c。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第三代生物传感技术是利用氧化还原酶的直接电化学发展起来的生物传感技术(计测技术,2006,(26卷,增刊)92-96,Chem.Rev.2008,108,814-825)。为了克服第一和第二代生物传感技术的缺点,提高葡萄糖动态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稳定性、专一性和抗干扰能力,并延长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使用寿命,同时大大地降低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成本,我们成功地研制出了基于第三代生物传感技术的超长寿命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该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制造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所急需的高性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而且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工业等其它领域。另外,基于此技术也可以制造其它各种含有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与其它蛋白质分子一样,作为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分子,葡萄糖氧化酶也是由二十种天然氨基酸构成的。除了形成肽链所必须的氨基和羧基外,葡萄糖氧化酶内部和表面还有大量的化学活性基团例如精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的游离氨基,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游离羧基和半胱氨酸的巯基等。只要不显著地破坏葡萄糖氧化酶的三维结构,不严重地影响其催化活性,这些化学活性基团在经过化学修饰以后都可以用做从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活性中心向电极表面进行电子传递的电子接力节点,为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交换建立一条高速电子通道,从而实现葡萄糖氧化酶的直接电化学。然而,葡萄糖氧化酶的巨大分子量和复杂的三维结构对实现其直接电化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葡萄糖氧化酶的晶体结构研究发现其可利用的游离氨基(主要来自赖氨酸)主要分布在葡萄糖氧化酶的表面,距其催化活性中心有相当大的距离
Figure BDA0002671156720000071
(J.Mol.Biol.229(1993)153-172)。只对它们进行化学修饰将大大降低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氧化效率(J.Am.Chem.Soc.115(1993)7053-7060)。另一方面,虽然其催化活性中心附近有几个可以利用的游离羧基
Figure BDA0002671156720000081
对这为数不多的游离羧基进行化学修饰也难得到催化氧化效率很高的葡萄糖氧化酶。
为了得到催化氧化效率很高的葡萄糖氧化酶,本发明首先将葡萄糖氧化酶在高浓度的尿素(3.0mol/L)中变性─将葡萄糖氧化酶打开(Biochemistry 2002,41,3819-3827),然后通过对葡萄糖氧化酶分子表面和内部的游离羧基进行化学修饰─将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例如钌或锇的络合物等共价键合到葡萄糖氧化酶上,从内到外建立起一条电子通道,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活性中心就可以直接与电极进行非常快速的电子交换。
具体做法是:先将1-10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优选值:2)在含有1~8mol/L尿素(优选值:3)的PBS缓冲溶液在4℃培养12~24h(优选值:12),将葡萄糖氧化酶充分展开。然后将1~10mg/mL(优选值:2)的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与1~10mg/mL(优选值:2)的葡萄糖氧化酶充分混合,然后依次加入1~10mmol/L(优选值:2)的碳化二亚胺和0.1-1mmol/L(优选值:0.5)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12~24h(优选值:12)。然后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30000)(优选值:10000)对修饰过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
要实现直接与电极进行电子交换,葡萄糖氧化酶必须在电极表面有个最佳定位—它的电子通道的出口必须与电极表面密切接触,由于葡萄糖氧化酶在溶液与电极表面的接触是随机和动态的,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提高葡萄糖氧化酶的浓度来增加电子通道的出口与电极表面密切接触的几率,进而提高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氧化葡萄糖的效率,但是,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在溶液状态下的应用,如一次性血糖检测试纸条。要实现在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即制备出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固态生物传感膜,我们必须保证在生物传感膜里的葡萄糖氧化酶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所有的葡萄糖氧化酶分子都可以参与到催化氧化葡萄糖的过程中,与它们在电极上/生物传感膜里的定位没有任何关系。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不但需要从内(催化活性中心)到外(葡萄糖氧化酶分子表面)建立起一条电子通道,还必须在葡萄糖氧化酶分子表面建立起电子传递网络,使得从一个葡萄糖氧化酶分子的催化活性中心传递出来的电子可通过这个电子传递网络与电极或与其它葡萄糖氧化酶分子进行快速的电子交换。我们知道,葡萄糖氧化酶属于一类糖蛋白,除了由各种氨基酸组成的肽链的蛋白质的基本结构以外,葡萄糖氧化酶分子表面还被大量的糖分子包裹着,例如从黑曲霉中提取的葡萄糖氧化酶的表面有约16%的中性糖和2%的氨基糖,我们可以先将这些糖分子醛基化,然后与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反应,从而在葡萄糖氧化酶分子表面引入大量的电子交换节点,形成一个高效的电子传递网络。这样一来,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活性中心传递出来的电子可以通过这个电子传递网络快速地到达电极表面。
具体做法是:将提纯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含有0.1~1g/mL(优选值:0.3)的高碘酸钠溶液在20~30℃(优选值:25)培养1~5h(优选值:2)后,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30000)(优选值:10000)对带有醛基化糖分子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然后在提纯葡萄糖氧化酶溶液中加入1~10mg/mL(优选值:2)的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2~24h(优选值:8),然后在溶液中加入2~20mg/mL(优选值:5)的硼氢化钠,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1~4h(优选值:2),反应结束后,再次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30000)(优选值:10000)对修饰过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经过以上两次化学处理以后,葡萄糖氧化酶从内到外已经被彻底电化学活化。
将实施例4~6制得的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用双功能化学交联剂例如戊二醛、环氧氯丙烷、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乙酸酐、二缩水甘油基乙醚、辛二亚氨酸甲酯、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等在温和条件下(水溶液、常温、常压)进行化学交联,就可以制备出稳定的葡萄糖生物传感膜。具体做法是:将5-200mg/mL(优选值:150)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PBS缓冲溶液与0.1-5%(优选值:1)的戊二醛溶液进行充分混合,30-180min(优选值:60)后,用滴落涂布法或浸渍提拉法将化学交联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电极表面制成葡萄糖生物传膜。我们发现经过化学交联的葡萄糖氧化酶仍然保持着它们的直接电化学,例如戊二醛化学交联的含有经过修饰的葡萄糖氧化酶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在电极上呈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且是一个典型的表面电化学现象(峰电位差远远小于59毫伏)(图3(a))。当在PBS缓冲溶液中加入5.0mM的葡萄糖后,与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溶液中相似,葡萄糖生物传感膜的循环伏安图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典型的电化学催化过程(图3(b))。以上实验结果证明化学交联没有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就为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本发明提供的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中所用原料及试剂均可由市场购得。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先将2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在含有3mol/L尿素(优选值:3)的PBS缓冲溶液在4℃培养12h,将葡萄糖氧化酶充分展开。然后将2mg/mL的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与2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充分混合,然后依次加入2mmol/的碳化二亚胺和0.5mmol/L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12h。然后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0)对修饰过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
实施例2
先将1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在含有8mol/L尿素的PBS缓冲溶液在4℃培养24h,将葡萄糖氧化酶充分展开。然后将1mg/mL的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与10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充分混合,然后依次加入1mmol/L的碳化二亚胺和1mmol/L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24h。然后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30000)对修饰过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
实施例3
先将10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在含有1mol/L尿素的PBS缓冲溶液在4℃培养18h,将葡萄糖氧化酶充分展开。然后将10mg/mL的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与1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充分混合,然后依次加入10mmol/L的碳化二亚胺和0.1mmol/L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18h。然后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对修饰过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
效果例1
为了确保对葡萄糖氧化酶的化学修饰(电化学活化)的成功,我们首先利用循环伏安法对实施例1制得的修饰过葡萄糖氧化酶进行表征(图1)。图1曲线b清楚地表明经过化学交联剂处理后,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已经成功地键合到葡萄糖氧化酶上。与之相反,在没有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化学交联剂存在时,经过上述处理的葡萄糖氧化酶没有任何的电化学活性(图1曲线a)。
效果例2
虽然葡萄糖氧化酶经过修饰(电化学活化)后,成功地将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键合到葡萄糖氧化酶上,但是还需要确认这种处理不会对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活性中心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还要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活性进行评估。
在含有电化学活化过的葡萄糖氧化酶(实施例1制得)的PBS缓冲溶液中加入葡萄糖,再次用循环伏安法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表征(图2)。如图2所示,在加入葡萄糖后,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的循环伏安图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典型的电化学催化过程(图2(b))。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不仅保持了其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性能,其通过直接电化学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效率比天然葡萄糖氧化酶通过氧气对葡萄糖的催化氧化效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以上处理,已经在葡萄糖氧化酶中从内到外—从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活性中心到其表面,建立起了一条电子通道,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活性中心现在可以直接与电极进行非常快速的电子交换,成功地实现了葡萄糖氧化酶的直接电化学。
实施例4
将实施例1制得的提纯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含有0.3g/mL的高碘酸钠溶液在25℃培养2h后,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0)对带有醛基化糖分子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然后在提纯葡萄糖氧化酶溶液中加入2mg/mL的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8h,然后在溶液中加入5mg/mL的硼氢化钠,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2h,反应结束后,再次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0)对修饰过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
实施例5
将实施例2制得的提纯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含有0.1g/mL的高碘酸钠溶液在30℃培养1h后,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30000)对带有醛基化糖分子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然后在提纯葡萄糖氧化酶溶液中加入1mg/mL的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2h,然后在溶液中加入2mg/mL的硼氢化钠,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4h,反应结束后,再次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对修饰过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
实施例6
将实施例3制得的提纯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含有1g/mL的高碘酸钠溶液在20℃培养5h后,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1000)对带有醛基化糖分子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然后在提纯葡萄糖氧化酶溶液中加入10mg/mL的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24h,然后在溶液中加入20mg/mL的硼氢化钠,充分混合后在4℃反应1h,反应结束后,再次利用超滤袋透析(切割分子量:30000)对修饰过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提纯。
实施例7
将150mg/mL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实施例4制得)在PBS缓冲溶液与1%的戊二醛溶液进行充分混合,60min后,用滴落涂布法或浸渍提拉法将化学交联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电极表面制成葡萄糖生物传膜。
实施例8
将5-mg/mL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实施例5制得)在PBS缓冲溶液与0.1%的戊二醛溶液进行充分混合,30min后,用滴落涂布法或浸渍提拉法将化学交联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电极表面制成葡萄糖生物传膜。
实施例9
将200mg/mL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实施例6制得)在PBS缓冲溶液与5%的戊二醛溶液进行充分混合,180min后,用滴落涂布法或浸渍提拉法将化学交联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电极表面制成葡萄糖生物传膜。
效果例3
申请人发现经过化学交联的葡萄糖氧化酶(实施例7制得)仍然保持着它们的直接电化学,例如戊二醛化学交联的含有经过修饰的葡萄糖氧化酶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在电极上呈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且是一个典型的表面电化学现象(峰电位差远远小于59毫伏)(图3(a))。当在PBS缓冲溶液中加入5.0mM的葡萄糖后,与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溶液中相似,葡萄糖生物传感膜的循环伏安图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典型的电化学催化过程(图3(b))。以上实验结果证明化学交联没有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就为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植入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的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组合物中的一个或多个:
组合物一:包括酶变性剂、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交联剂、交联剂辅助物和缓冲溶液;
所述酶变性剂包括尿素或盐酸胍;所述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包括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所述交联剂包括碳化二亚胺或辛二酸二琥珀酰亚胺;所述交联剂辅助物包括N-羟基琥珀酰亚胺或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所述缓冲溶液包括PBS缓冲溶液;
和/或
组合物二:包括醛基化试剂、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和还原剂;
所述醛基化试剂包括高碘酸钠;所述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包括带有游离氨基的钌或锇的络合物;所述还原剂包括硼氢化钠;
和/或
组合物三:包括双功能化学交联剂和缓冲溶液;
所述双功能化学交联剂包括戊二醛、环氧氯丙烷、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乙酸酐、二缩水甘油基乙醚、辛二亚氨酸甲酯、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中的一个或两者以上的组合物;所述缓冲溶液包括PBS缓冲溶液;
其中,所述制剂至少包含组合物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所述组合物一包括如下组分:
Figure FDA0002671156710000011
所述酶变性剂的缓冲溶液中所述酶变性剂的浓度为1~8mol/L。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剂在提高氧化还原酶电化学活性中的应用。
4.提高氧化还原酶电化学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剂,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氧化还原酶与酶变性剂的缓冲溶液混合后培养,制得氧化还原酶的展开溶液;
步骤2:将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与步骤1制得的所述氧化还原酶的展开溶液混合,制得混合溶液;
步骤3:取步骤2制得的所述混合溶液依次与交联剂、交联剂辅助物混合后反应,获得修饰液;
步骤4:取步骤3制得的所述修饰液,分离,纯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具体为:将1~10mg/mL的葡萄糖氧化酶与含有1~8mol/L尿素的PBS缓冲溶液在4℃培养12~24h。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具体为:将1~10mg/mL的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与1~10mg/mL的所述氧化还原酶的展开溶液混合。
7.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具体为:取步骤2制得的所述混合溶液依次与1~10mmol/L的交联剂和0.1~1mmol/L的交联剂辅助物混合后,在4℃反应12~24h。
8.如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具体为:取步骤3制得的所述修饰液经切割分子量为1000~30000的超滤袋透析对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进行分离、提纯。
9.如权利要求4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将步骤4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与所述醛基化试剂混合,分离,纯化,制得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溶液;
步骤6:取步骤5制得的所述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溶液与所述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混合,制得混合溶液;
步骤7:取步骤6制得的混合溶液与所述还原剂混合,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纯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具体为:将步骤4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与0.1~1g/mL的所述醛基化试剂于20~30℃培养1~5h,经切割分子量为1000~30000的超滤袋透析对带有醛基化糖分子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纯化,制得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溶液。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具体为:取所述纯化后的氧化还原酶溶液与1~10mg/mL的所述电化学性能优越的氧化还原小分子混合后,在4℃反应2~24h,制得混合溶液。
12.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具体为:取所述混合溶液与2~20mg/mL的所述还原剂,混合后于4℃反应1~4h,反应结束后,经切割分子量为1000~30000的超滤袋透析对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分离和纯化。
13.如权利要求4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得的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在制备氧化还原酶传感器、氧化还原酶检测系统或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5.氧化还原酶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氧化还原酶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与双功能化学交联剂混合,用滴落涂布法或浸渍提拉法制得化学交联后的氧化还原酶在电极表面制成氧化还原酶传感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5~200mg/mL电化学活化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PBS缓冲溶液与0.1~5%的戊二醛溶液进行混合,30~180min后,用滴落涂布法或浸渍提拉法将化学交联后的葡萄糖氧化酶在电极表面制成氧化还原酶传感器。
18.氧化还原酶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或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氧化还原酶传感器。
1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剂、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如权利要求4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应用、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氧化还原酶传感器、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制备方法、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氧化还原酶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还原酶包括葡萄糖氧化酶。
CN202010933717.7A 2020-09-08 2020-09-08 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Pending CN1141526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3717.7A CN114152657A (zh) 2020-09-08 2020-09-08 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3717.7A CN114152657A (zh) 2020-09-08 2020-09-08 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52657A true CN114152657A (zh) 2022-03-08

Family

ID=80460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33717.7A Pending CN114152657A (zh) 2020-09-08 2020-09-08 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5265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6210A (zh) * 2022-03-17 2022-06-10 苏州中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葡萄糖传感器、葡萄糖脱氢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09214A (zh) * 2022-03-17 2022-06-10 苏州中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还原型生物传感器、过氧化氢传感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40069A (zh) * 2022-04-15 2022-07-12 深圳可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nt网络层的微针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CN116087286A (zh) * 2023-03-10 2023-05-09 上海微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78647A2 (en) * 1987-02-09 1988-08-17 AT&T Corp. Electronchemical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US20060025593A1 (en) * 2004-07-28 2006-02-02 Hong Xie Mediator-modified redox biomolecules for use in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analyte
CN108273069A (zh) * 2018-01-15 2018-07-13 湖北省中医院 一种β-葡萄糖苷酶偶联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CN108918625A (zh) * 2018-07-27 2018-11-30 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传感膜的制备方法、生物传感膜及监测装置
CN110038523A (zh) * 2019-03-20 2019-07-23 江西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分离纯化己糖激酶的亲和层析介质的制备方法
KR20190143644A (ko) * 2018-06-21 2019-12-31 단국대학교 천안캠퍼스 산학협력단 신규 루테늄계 전자전달 매개체를 포함하는 산화환원반응용 시약조성물 및 바이오센서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78647A2 (en) * 1987-02-09 1988-08-17 AT&T Corp. Electronchemical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US20060025593A1 (en) * 2004-07-28 2006-02-02 Hong Xie Mediator-modified redox biomolecules for use in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analyte
CN108273069A (zh) * 2018-01-15 2018-07-13 湖北省中医院 一种β-葡萄糖苷酶偶联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KR20190143644A (ko) * 2018-06-21 2019-12-31 단국대학교 천안캠퍼스 산학협력단 신규 루테늄계 전자전달 매개체를 포함하는 산화환원반응용 시약조성물 및 바이오센서
CN108918625A (zh) * 2018-07-27 2018-11-30 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传感膜的制备方法、生物传感膜及监测装置
CN110038523A (zh) * 2019-03-20 2019-07-23 江西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分离纯化己糖激酶的亲和层析介质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D. SOHAIL AKHTAR 等: "Guanidinium Chloride- and Urea-Induced Unfolding of the Dimeric Enzyme Glucose Oxidase", BIOCHEMISTRY, vol. 41, no. 11, pages 3819 - 3827, XP055909668, DOI: 10.1021/bi0116700 *
杨微微: "以氧化还原蛋白质或酶为基础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pages 6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6210A (zh) * 2022-03-17 2022-06-10 苏州中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葡萄糖传感器、葡萄糖脱氢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09214A (zh) * 2022-03-17 2022-06-10 苏州中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还原型生物传感器、过氧化氢传感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40069A (zh) * 2022-04-15 2022-07-12 深圳可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nt网络层的微针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CN116087286A (zh) * 2023-03-10 2023-05-09 上海微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52657A (zh) 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KR102541373B1 (ko) 바이오센서 막의 제조 방법, 바이오센서 막 및 감시 장치
US5356786A (en) Interferant eliminating biosensor
CA1254945A (en) Application of tetrathiafulvalenes in bio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Di Gleria et al. Homogeneous ferrocene-mediated amperometric immunoassay
US5262305A (en) Interferant eliminating biosensors
US8759055B2 (en) Miniature biological fuel cell that is operational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and associ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Centonze et al. Interference-free glucose sensor based on glucose-oxidase immobilized in an overoxidized non-conducting polypyrrole film
JP2001512567A (ja) 熱安定性ダイズペルオキシダーゼを使用する電気化学的分析物センサー
CN114088790B (zh) 葡萄糖生物传感膜、葡萄糖氧化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17955A (zh)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及其葡萄糖传感膜、葡萄糖脱氢酶
CN114606210A (zh) 葡萄糖传感器、葡萄糖脱氢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14600A (zh) 一种透明质酸酶修饰氮化钒糊电极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Ferri et al. A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Electro‐Enzyme Catalyzed Oxidation of Glucose Using a HRP‐GOD Layered Assembly
Göbel et al. Bienzyme sensor based on an oxygen reducing bilirubin oxidase electrode
EP0357027B1 (en) Alcohol oxidase enzyme electrode and its use for quantitative alcohol determination.
Milagres et al. Immobilized ferrocene and glucose oxidase on titanium (IV) oxide grafted onto a silica gel surfac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n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WO2022051889A1 (zh) 提高电化学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及含有该氧化还原酶的生物传感器
JPS5849821B2 (ja) 酵素電極
JPS5816693B2 (ja) 電極
KR101311776B1 (ko) 효소 및 자성나노입자가 집적된 미세튜브를 포함한 전해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온오프형 바이오센서 및 바이오연료전지
Battaglini et al. Targeting glucose oxidase at aspartate and glutamate residues with organic two-electron redox mediators
Ingram The sulphydryl groups of sickle-cell haemoglobin
Moody et al. Factors concerning the design and calibration of an amperometric enzyme electrode system for the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of cholesterol
Marconi et al. Properties and continuous use of microbial fumarase entrapped in fib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