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42318A - 端子压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端子压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42318A
CN114142318A CN202111025651.2A CN202111025651A CN114142318A CN 114142318 A CN114142318 A CN 114142318A CN 202111025651 A CN202111025651 A CN 202111025651A CN 114142318 A CN114142318 A CN 1141423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contact surface
mold
terminal
lower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56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42318B (zh
Inventor
柴山弘达
植田翔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42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42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42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423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48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58Crimping mandr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子压接装置(2),能够容易从模具取下压接端子(10)。端子压接装置具备下模(24)和上模(26)。下模有:载置压接形成部(12)的下方接触面(241);在从前后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从下方接触面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朝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下模凹部(242)及朝向压接方向突出的下模凸部(243)。上模有:上方接触面(261),其在接近时与下方接触面(241)一起将压接形成部压接于电线的一部分;以及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从上方接触面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上模凹部(262)和向压接方向突出的上模凸部(263),且上模凹部在接近时与下模凸部卡合,上模凸部在接近时与下模凹部卡合。

Description

端子压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压接装置。
背景技术
端子压接装置是如下的装置:具备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接近和分离的下模和上模,通过在下模和上模接近时将压接端子的压接形成部压接于电线的一部分从而在该压接端子形成压接部,制造具有该压接部的带端子的电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下模有:下方接触面,其载置压接形成部;以及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它们从下方接触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面朝向下方分别凹陷。
上述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上模有:上方接触面,其在接近下模时,与下方接触面一起将电线的一部分压接于压接形成部;以及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它们分别从上方接触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下方突出,并与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卡合。
并且,在该端子压接装置中,在下模和上模接近时,下方接触面和上方接触面在被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夹着的状态下对压接形成部进行按压,从而使该压接形成部塑性变形,形成压接部。因此,该端子压接装置能够在利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防止压接部产生毛刺的同时制造带端子的电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02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端子压接装置中,上方接触面以及下方接触面在被夹在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之间的状态下对压接形成部进行按压,从而使压接形成部塑性变形。此时,端子压接装置中,在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之间形成的压接部将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向压接部的外侧按压。因此,在上模与下模分离时,载置于下模的下方接触面的压接部有可能不从上模的上方接触面分离。在该情况下,作业者需要进行从上模取下压接端子的作业,因此在作业效率的观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假设在上述的端子压接装置中,在下模设置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而在上模设置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产生同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压接端子从模具取下的端子压接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压接装置具备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接近和分离的下模以及上模,在所述下模和所述上模接近时,将压接端子的压接形成部压接于电线的一部分,从而在所述压接端子形成压接部,制造具有所述压接部的带端子的电线,所述下模具有:下方接触面,所述下方接触面至少载置所述压接形成部;以及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下模凹部和向所述压接方向突出的下模凸部,所述下模凹部和下模凸部从所述下方接触面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凹陷、突出,所述上模具有:上方接触面,所述上方接触面在所述接近时与所述下方接触面一起将所述压接形成部压接于所述电线的一部分;以及向与所述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上模凹部和向所述压接方向突出的上模凸部,所述上模凹部和所述上模凸部从所述上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凹陷、突出,并且,所述上模凹部在所述接近时与所述下模凸部卡合,所述上模凸部在所述接近时与所述下模凹部卡合。
另外,在上述端子压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模的所述上模凹部位于所述下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所述上模凸部位于所述下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所述上模的所述下模凹部位于所述上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所述下模凸部位于所述上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
另外,在上述端子压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模具有:下模主体部;从所述下模主体部向所述压接方向突出的下方缩进部;以及位于所述下方缩进部的上表面的所述下方接触面,所述下模凸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下方缩进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所述上模具有:上模主体部;从所述上模主体部向所述压接方向突出的上方缩进部;以及位于所述上方缩进部的下表面的所述上方接触面,所述上模凸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上方缩进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具有上述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从模具取下压接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所具备的下模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所具备的下模的平面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所具备的上模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所具备的上模的仰视图。
图6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中使上模相对于下模分离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中使上模相对于下模分离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中使上模在上下方向上接近下模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中将压接端子压接于电线的一部分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 带端子的电线
10 压接端子
11 接触部
12 压接形成部
12a 插通孔
13 压接部
13a 下方部分
13b 上方部分
2 端子压接装置
24 下模
240a 下方缩进部
240 下模主体部
241 下方接触面
2420、2430 两端部
242 下模凹部
243 下模凸部
24L1 下方缩进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24L2 下模凹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24L3 下模凸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26 上模
260a 上方缩进部
260 上模主体部
261 上方接触面
2620、2630 两端部
262 上模凹部
263 上模凸部
26L1 上方缩进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26L2 上模凹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26L3 上模凸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W 电线
W1 芯线
W2 覆皮部
X 前后方向
Y 宽度方向
Z 上下方向
Z1 上方向
Z2 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2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所具有的下模24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所具备的下模24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所具有的上模26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所具备的上模26的仰视图。图6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使上模26相对于下模24分离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使上模26相对于下模24分离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使上模26在上下方向Z上接近下模24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将压接端子10压接于电线W的一部分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图1~图9中,X表示端子压接装置2的前后方向X,X1是前方向,X2是后方向。Y表示端子压接装置2的宽度方向Y,Y1是一个方向,Y2是另一个方向。Z表示端子压接装置2的上下方向Z,Z1为上方向,Z2为下方向。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2的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前后方向X相互正交。
[实施方式]
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所示的端子压接装置2通过将压接端子10的压接形成部12压接于电线W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压接部13(参照图9),制造具有该压接部13的带端子的电线1。
图1所示的电线W具有:多个芯线W1(参照图7),其由具有导电性的铜或铝等的金属形成;以及覆皮部W2,其由覆盖多个芯线W1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电线W的前端的覆皮部W2被剥除,芯线W1的一部分露出到外部。
压接端子10由铜、铝或它们的合金等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并且实施了镀锡、镀铬等。压接端子10压接于电线W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压接端子10压接于因覆皮部W2被剥掉而露出到外部的芯线W1。压接端子10具有接触部11和压接形成部12。
接触部11位于压接端子10的前后方向X上的前方向X1侧,形成为圆柱状。接触部11与对方端子的对方接触部接触,从而压接端子10与对方端子电连接。
压接形成部12位于压接端子10的前后方向X上的后方向X2侧,形成为圆筒状,具有插通孔12a(参照图7)和凸缘部12b。插通孔12a在压接形成部12的前后方向X延伸,供电线W的多个芯线W1插通。凸缘部12b位于压接形成部12的前方向X1侧,从压接形成部12的外周面向径向的外侧突出。
并且,在将露出到外部的多个芯线W1插通于压接形成部12的插通孔12a中的状态下,端子压接装置2如后所述地驱动驱动单元,从而使上模26接近下模24。并且,在上模26接近下模24时,端子压接装置2的下方接触面241和上方接触面261将电线W的一部分压接于压接形成部12,从而在压接端子10形成压接部13,制造具有压接部13的带端子的电线1。
接着,对制造上述的带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压接装置2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端子压接装置2具有:基台21、电线保持部22、框架23、下模(砧座)24、移动限制部25、上模(卷压器)26以及未图示的驱动单元。
基台21例如形成为长方体等块状。另外,基台21例如被固定于载置端子压接装置2的作业台上。
电线保持部22具有: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其固定于基台21,并且载置电线W;以及上方电线保持部22b,其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于下方电线保持部22a接近和分离,能够对载置于下方电线保持部22a的电线W进行保持。
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具有位于宽度方向Y的中央且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槽22a1,并且通过将电线W配置于该槽22a1,从而限制电线W向宽度方向Y移动。
首先,电线保持部22在使上方电线保持部22b与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在上下方向Z分离的状态下,将电线W载置于下方电线保持部22a。然后,电线保持部22使上方电线保持部22b在上下方向Z上接近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利用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和上方电线保持部22b来夹持电线W。于是,在利用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和上方电线保持部22b来夹持电线W的状态下,电线W向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的移动被电线保持部22限制。
框架23固定于基台21,且具有框架主体23a和将上模26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架主体23a沿上下方向Z移动的框架支承部23b。
下模24固定于基台21。如图2所示,这样的下模24具有:下模主体部240;下方缩进部240a,其从该下模主体部240朝向上方向(压接方向)Z1突出;以及下方接触面241,其位于该下方缩进部240a的上方向Z1上的上表面。下模主体部240例如形成为长方体等的块状,具有位于上方向Z1上端的上表面240f。另外,下模主体部240具有在从前后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从下方接触面24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2420、2430朝向下方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Z2凹陷的下模凹部242及朝向上方向(压接方向)Z1突出的下模凸部243。即,本实施方式的下模24具有:下方接触面241、从下方接触面24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2420、2430(参照图6)朝向下方向Z2凹陷的下模凹部242及朝向上方向Z1突出的下模凸部243。并且,下模24一体地形成有所述下模主体部240、下方接触面241、下模凹部242以及下模凸部243。
另外,换言之,在下模24中,下模凹部242位于下方接触面24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2420、2430中的一个端部,相反,下模凸部243位于下方接触面24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2420、2430中的另一个端部。
下方接触面241形成在下方缩进部240a的位于上方向Z1上端的上表面。这样的下方接触面241载置压接端子10的至少压接形成部12。并且,下方接触面241通过将压接形成部12压接于电线W的一部分,从而将下方接触面241的形状转印于压接部13,并形成压接部13的下方部分13a(参照图9)。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方接触面241以相对于上表面向下方向Z2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凹状,并且具有下模中央部241c和一对下模两侧部241d、241e。在宽度方向Y上,下模中央部241c位于下模主体部240的中央。一对下模两侧部241d、241e在宽度方向Y上与下模中央部241c相邻,且在宽度方向Y上位于下模中央部241c的两侧,形成为向下方向Z2侧凹陷的弧状。
下模凹部242位于与下方接触面24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个端部2420相邻的位置,且从上表面240f朝向下方向Z2凹陷。另外,下模凹部242具有: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下方凹部第一对置壁242a和下方凹部第二对置壁242b;在前后方向X上对置的下方凹部第三对置壁242c和下方凹部第四对置壁242d;以及下方凹部底部242e。
下模凸部243位于与下方接触面241的宽度方向Y上的另一个端部2430相邻的位置,从上表面240f朝向上方向Z1突出。另外,下模凸部243具有: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下方凸部第一对置壁243a和下方凸部第二对置壁243b;在前后方向X上对置的下方凸部第三对置壁243c和下方凸部第四对置壁243d;以及下方凸部前端部243e。
如图3所示,下模凹部242的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4L2比下方缩进部240a的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4L1长。此外,下模凸部243的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4L3比下方缩进部240a的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4L1长。
如图1所示,移动限制部25相对于下模24位于前方向X1侧。另外,移动限制部25具有移动限制部主体25a和一对凸缘承受部25b、25c。
移动限制部主体25a例如形成为长方体等的块状。一对凸缘承受部25b、25c从移动限制部主体25a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向Z1突出。另外,一对凸缘承受部25b、25c在宽度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压接端子10的接触部11在一个凸缘承受部25b与另一个凸缘承受部25c之间插通。并且,在宽度方向Y上,在接触部11插通于一对凸缘承受部25b、25c之间的状态下,接触部11在宽度方向Y上分别与一对凸缘承受部25b、25c接触,从而移动限制部25限制了压接端子10在宽度方向Y上移动。此外,在压接形成部12载置于下模24的下方接触面241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X上,一对凸缘承受部25b、25c与压接形成部12的凸缘部12b接触,从而移动限制部25限制了压接端子10向前方向X1侧移动。
上模26由框架支承部23b支承,在上下方向Z上与下模24对置。另外,在上下方向Z上,通过使框架支承部23b相对于框架主体23a向上下方向Z移动,从而使上模26相对于下模24接近和分离。上模26在相对于被固定的下模24向上下方向Z中的下方向Z2移动的情况下,将压接形成部12压接于电线W的一部分。即,对于上模26而言,该上模26向下方向Z2移动的情况为熔接方向,另一方面,该上模26向上方向Z1移动的情况为相反方向。另一方面,对于下模24而言,考虑到相对移动,熔接方向和相反方向与上模26相反。
如图4所示,这样的上模26具有:上模主体部260;上方缩进部260a,其从该上模主体部260朝向下方向(压接方向)Z2突出;以及上方接触面261,其位于上方缩进部260a的下表面。上模主体部260例如形成为长方体等的块状,具有位于下方向Z2下端的下表面260f。另外,上模主体部260具有:朝向上方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Z1凹陷的上模凹部262和朝向下方向(压接方向)Z2突出的上模凸部263,上模凹部262和上模凸部263在从前后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从上方接触面26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2620、2630凹陷、突出,并且上模凹部262在接近时与下模凸部243卡合,上模凸部263在接近时与下模凹部242卡合。即,上模26具有:上方接触面261;以及朝向上方向Z1凹陷的上模凹部262和朝向下方向Z2突出的上模凸部263,上模凹部262和上模凸部263在从前后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从上方接触面26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2620、2630凹陷、突出,并且上模凹部262在接近时与下模凸部243卡合,并且上模凸部263与下模凹部242卡合。而且,上模26一体地形成有所述上模主体部260、上方接触面261、上模凹部262以及上模凸部263。
另外,换言之,上模26的上模凹部262位于上方接触面26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2620、2630中的一个端部,另一方面,上模凸部263位于上方接触面26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2620、2630中的另一个端部。
上方接触面261形成在位于上方缩进部260a的下方向Z2下端的下表面。另外,上方接触面261在上下方向Z上与下方接触面241对置。并且,上方接触面261在后述的接近时与下方接触面241一起将压接形成部12压接于电线W的一部分,从而将上方接触面261的形状转印到压接部13,并且形成压接部13的上方部分13b(参照图9)。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方接触面261以相对于下表面向上方向Z1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凹状,并且具有上模中央部261c和一对上模两侧部261d、261e。在宽度方向Y上,上模中央部261c位于上模主体部260的中央。一对上模两侧部261d、261e在宽度方向Y上与上模中央部261c相邻,并且在宽度方向Y上位于上模中央部261c的两侧,形成为相对于上模中央部261c向上方向Z1侧凹陷的弧状。
上模凹部262位于与上方接触面26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个端部2620相邻的位置,且从下表面260f朝向上方向Z1凹陷。并且,上模凹部262具有: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上模凹部第一对置壁262a和上模凹部第二对置壁262b;在前后方向X上对置的上模凹部第三对置壁262c和上模凹部第四对置壁262d;以及上模凹部底部262e。
上模凸部263位于与上方接触面261的宽度方向Y上的另一个端部2630相邻的位置,从下表面260f朝向下方向Z2突出。并且,上模凸部263具有: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上模凸部第一对置壁263a和上模凸部第二对置壁263b;在前后方向X上对置的上模凸部第三对置壁263c和上模凸部第四对置壁263d;以及上模前端部263e。
如图5所示,上模凹部262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6L2比上方缩进部260a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6L1长。此外,上模凸部263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6L3比上方缩进部260a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6L1长。
驱动单元通过使框架支承部23b相对于框架主体23a沿上下方向Z移动,从而使上模26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于下模24接近和分离。
接着,对带端子的电线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作业者将电线W的多个芯线W1插通于压接端子10的压接形成部12的插通孔12a。接着,如图7所示,作业者在将多个芯线W1插通于插通孔12a的状态下,将压接端子10的压接形成部12载置于端子压接装置2的下模24的下方接触面241,并且将电线W载置于电线保持部22的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参照图1)。
接着,作业者使上方电线保持部22b在上下方向Z上接近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并且利用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和上方电线保持部22b来夹持电线W。
接着,作业者通过驱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上模26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于下模24向下方向Z2移动,从而使上模26接近下模24(以下,根据需要简称为“接近时”)。然后,如图8所示,利用下模24的下方接触面241和上模26的上方接触面261,在上下方向Z上按压(压缩)压接形成部12。更具体而言,在接近时,压接形成部12一边在上下方向Z上被压缩一边在宽度方向Y上延展,从而下方接触面241的形状和上方接触面261的形状被转印到压接端子10,形成压接部13,压接端子10与电线W电连接。即,在压缩时,端子压接装置2将已插通于压接端子10的插通孔12a中的芯线W1与压接形成部12压接,从而将压接端子10与电线W一体化,制造带端子的电线1。
之后,作业者通过驱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上模26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于下模24向上方向Z1移动,由此如图9所示,使上模26与下模24分离。然后,在压接后,作业者取出载置于下方电线保持部22a和下模24的带端子的电线1。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具有以下的结构。端子压接装置2具备能够在上下方向Z上接近和分离的下模24和上模26。下模24具有:下方接触面241,至少载置压接形成部12;朝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下模凹部242和朝向压接方向突出的下模凸部243,下模凹部242和下模凸部243从下方接触面24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2420、2430凹陷、突出。上模26具有:上方接触面261,其在接近时与下方接触面241一起将压接形成部12压接于电线W的一部分;以及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上模凹部262和向压接方向突出的上模凸部263,上模凹部262和上模凸部263从上方接触面26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2620、2630凹陷、突出,并且上模凹部262在接近时与下模凸部243卡合,并且上模凸部263在接近时与下模凹部242卡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对于在接近时处于在宽度方向Y上被上模凸部263和下模凸部243夹着的状态的压接部13,在上模26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于下模24分离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Y上被上模凸部263和下模凸部243夹着的状态被解除。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在上模26相对于下模24分离的情况下,压接部13在宽度方向Y上不被上模凸部263和下模凸部243夹持。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分离后,在压接部13与下方接触面241接触的状态下,在压接部13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中的与下模凸部24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宽度方向Y上不存在对置的部分,压接部13能够向离开下模凸部243的方向移动。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能够抑制压接端子10粘附于下模24,能够容易地从模具取下压接端子10。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由于具有上述的结构,因此,在下模24和上模26接近时,下方接触面241和上方接触面261以在宽度方向Y上被下模凸部243和上模凸部263夹持的状态按压压接形成部12,从而使该压接形成部12塑性变形,形成压接部13。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下模凸部243以及上模凸部263能够限制压接形成部12以沿宽度方向Y延展的方式塑性变形,因此能够在防止压接部13产生毛刺的同时制造带端子的电线1。
图3所示的下模凸部243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4L3比下方缩进部240a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4L1长。此外,图5所示的上模凸部263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6L3比上方缩进部260a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26L1长。由此,通过使防止在压接部13产生毛刺的下模凸部243和上模凸部263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比缩进部240a、260a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长,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压接端子10粘附于下模24和上模26,能够更容易地将压接端子10从模具取下。
此外,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以压接端子10中的压接形成部12为圆筒状的压接端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不限于此。例如,端子压接装置2所使用的压接端子10也可以是压接形成部12为方筒状的压接端子。
另外,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2具备电线保持部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也可以不具备电线保持部22。在假设端子压接装置2不具备电线保持部22的情况下,也考虑压接部13与上模26的上方接触面261接触,但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在将上模26相对于下模24分离之后,在压接部13与上方接触面261接触的状态下,在压接部13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中的与上模凸部26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宽度方向Y上不存在对置的部分,压接部13能够向从上模凸部263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能够抑制压接端子10粘附在上模26和下模24中的任一方,能够容易地将压接端子10从模具取下。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对于转印成压接部13的下方部分13a的形状的下方接触面241,以相对于上表面240f向下方向Z2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凹状、且具有下模中央部241c和一对下模两侧部241d、241e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下方接触面241并不限于上述形状,可以根据压接部13的下方部分13a的形状而适当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对于转印有压接部13的上方部分13b的形状的上方接触面261,以相对于下表面260f向上方向Z1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凹状、且具有上模中央部261c和一对上模两侧部261d、261e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上方接触面261并不限于上述形状,能够根据压接部13的上方部分13b的形状而适当变更。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说明了下模24具有从下模主体部240朝向上方向Z1突出的下方缩进部240a、并且上模26具有从上模主体部260朝向下方向Z2突出的上方缩进部260a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端子压接装置2不限于此,下模24也可以不具有下方缩进部240a,并且,上模26也可以不具有上方缩进部260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2中,说明了下模凹部242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比下方缩进部240a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长、下模凸部243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比下方缩进部240a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长、上模凹部262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比上方缩进部260a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长以及上模凸部263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比上方缩进部260a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长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2不限于此,缩进部240a、260a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凹部242、262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以及凸部243、263的前后方向X的长度可以适当变更。

Claims (3)

1.一种端子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压接装置具备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接近和分离的下模以及上模,
在所述下模和所述上模接近时,将压接端子的压接形成部压接于电线的一部分,从而在所述压接端子形成压接部,制造具有所述压接部的带端子的电线,
所述下模具有:
下方接触面,所述下方接触面至少载置所述压接形成部;以及
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下模凹部和向所述压接方向突出的下模凸部,所述下模凹部和下模凸部从所述下方接触面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凹陷、突出,
所述上模具有:
上方接触面,所述上方接触面在所述接近时与所述下方接触面一起将所述压接形成部压接于所述电线的一部分;以及
向与所述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上模凹部和向所述压接方向突出的上模凸部,所述上模凹部和所述上模凸部从所述上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凹陷、突出,并且,所述上模凹部在所述接近时与所述下模凸部卡合,所述上模凸部在所述接近时与所述下模凹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模的所述下模凹部位于所述下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所述下模凸部位于所述下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并且
所述上模的所述上模凹部位于所述上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所述上模凸部位于所述上方接触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压接装置,其中,
所述下模具有:下模主体部;从所述下模主体部向所述压接方向突出的下方缩进部;以及位于所述下方缩进部的上表面的所述下方接触面,
所述下模凸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下方缩进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所述上模具有:上模主体部;从所述上模主体部向所述压接方向突出的上方缩进部;以及位于所述上方缩进部的下表面的所述上方接触面,
所述上模凸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上方缩进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CN202111025651.2A 2020-09-03 2021-09-02 端子压接装置 Active CN1141423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8189A JP7221916B2 (ja) 2020-09-03 2020-09-03 端子圧着装置
JP2020-148189 2020-09-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42318A true CN114142318A (zh) 2022-03-04
CN114142318B CN114142318B (zh) 2023-11-03

Family

ID=80357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5651.2A Active CN114142318B (zh) 2020-09-03 2021-09-02 端子压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69534A1 (zh)
JP (1) JP7221916B2 (zh)
CN (1) CN11414231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27941A (en) * 1955-04-25 1958-03-25 Amp Inc Crimping 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connector to a conductor
JP2011171057A (ja) * 2010-02-17 2011-09-01 Yazaki Corp シールド電線の加締め装置およびシールド電線の端末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5220A (en) * 1975-01-06 1975-09-16 Thomas & Betts Corp Die set
US4027519A (en) * 1976-09-22 1977-06-07 Thomas & Betts Corporation Mean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perimeter of a hollow thin walled member
US4370881A (en) * 1980-12-30 1983-02-01 Thomas & Betts Corporation Die set having resilient workpiece retention means
JPS6013691U (ja) * 1983-07-08 1985-01-30 株式会社泉精器製作所 電線接続端子締着用ダイス
JP2558357Y2 (ja) * 1991-10-16 1997-12-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の圧着金型
JP5034693B2 (ja) 2007-06-06 2012-09-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ード読取装置及び方法
US9166353B1 (en) * 2014-09-19 2015-10-20 Panduit Corp. Large ferrule crimp die
JP6383271B2 (ja) * 2014-12-04 2018-08-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端子付き電線及び圧着装置
US10615558B2 (en) * 2016-01-13 2020-04-07 Thomas & Betts International Llc Range taking die set
JP2020027726A (ja) * 2018-08-10 2020-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集合導線の接続方法、及び、接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27941A (en) * 1955-04-25 1958-03-25 Amp Inc Crimping 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connector to a conductor
JP2011171057A (ja) * 2010-02-17 2011-09-01 Yazaki Corp シールド電線の加締め装置およびシールド電線の端末処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42683A (ja) 2022-03-15
CN114142318B (zh) 2023-11-03
JP7221916B2 (ja) 2023-02-14
US20220069534A1 (en) 2022-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7693B2 (ja) 圧着構造及び圧着方法
CN102844940B (zh) 电线连接方法及线束
US20150364835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wire harness, crimping member and crimping device
JP6954170B2 (ja) 端子
EP2151891A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it
CN111684661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US11228152B2 (en) Joint connector
JP2017216122A (ja)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WO2020250800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2929416B2 (ja) 接続端子の切断・圧着装置
WO2021010148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4142318B (zh) 端子压接装置
CN113169474B (zh) 用于导电连接的插座接触元件
JP2799450B2 (ja) 圧接端子の電線圧接装置
CN114128055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367832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5912005A (zh) 端子压接装置以及端子压接方法
US20230198172A1 (en) Terminal and wire with terminal
JP2018160414A (ja)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システム
CN11400886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JP5652539B2 (ja) 圧着装置及び圧着方法
JP2020205232A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355882B2 (ja) 平角導線の接続方法
JP2020017407A (ja) アルミニウム電線圧着端子、圧着装置、および圧着方法
CN113785444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