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7478B - 冷冻装置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冷冻装置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7478B
CN114127478B CN202080050504.8A CN202080050504A CN114127478B CN 114127478 B CN114127478 B CN 114127478B CN 202080050504 A CN202080050504 A CN 202080050504A CN 114127478 B CN114127478 B CN 1141274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unit
gas sensor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05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7478A (zh
Inventor
辻良行
小岛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27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7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74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74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4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unted on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解决下述技术问题:如何选定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容易地装卸气体传感器的气体传感器的设置场所。对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的气体传感器(55)设置于电气安装件箱(50)或电气安装件箱(50)附近,气体传感器(55)设置于通过使吸入格栅(60)移动而能够取出的位置。因此,通过使吸入格栅(60)移动,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容易地装卸气体传感器(55),维护性良好。

Description

冷冻装置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冷冻装置的室内机,能够检测制冷剂泄漏。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环境保护的观点来看,采用全球变暖系数(GWP)低的制冷剂(后文中成为低GWP制冷剂)的空调装置被投放到市场中。作为低GWP制冷剂,例如,采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1914号公报)公开的制冷剂。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防备未来制冷剂泄漏的情况,需要设置气体传感器,不过,在该气体传感器发生异常的情况下,用户或服务人员要对气体传感器进行修理或更换。
然而,在包括气体传感器的现有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从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否容易地装卸气体传感器这一观点来看,当观察到该气体传感器的设置场所时,不能说是选择了一个易于装卸的设置场所。
因此,存在着如何选择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容易地装卸气体传感器的气体传感器的设置场所这一技术问题。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是天花板设置型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包括外壳和板状构件。外壳形成有多个吹出口,且在下表面形成有吸入口。板状构件设置于吸入口的下方。外壳对热交换器、控制基板、支承构件以及气体传感器进行收纳。热交换器供比重大于空气的比重的制冷剂流动。支承构件对控制基板进行支承。气体传感器设置于支承构件或支承构件附近,且检测制冷剂的泄漏。气体传感器能够通过使板状构件移动而取出。
在该室内机中,通过使板状构件移动,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装卸气体传感器,维护性良好。
在第一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中,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热交换器的下方的排水盘。排水盘具有与热交换器的下部相对的第一面以及第一面以外的面即第二面。气体传感器设置于第二面。
在第二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中,室内机还包括喇叭口,所述喇叭口对从吸入口导入的空气进行引导。排水盘设置在喇叭口的周围。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中,外壳具有多个侧壁。多个侧壁形成多个角部。在多个角部中的第一角部设置有热交换器的端部。支承构件设置成沿着外壳的形成第一角部的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中,室内机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吸入口与板状构件之间。
在该室内机中,若过滤器被拆除,则气体传感器露出,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装卸气体传感器,因此,维护性良好。
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中,室内机还包括多个所体传感器。多个气体传感器设置于支承构件或支承构件附近。
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中,气体传感器被设置有通气用的第一开口的壳体覆盖。
在该室内机中,壳体能够发挥对气体传感器部进行保护以及将泄漏制冷剂即制冷剂气体导入这两个功能。
在第七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中,将壳体中与板状构件相对的面设为通气面。通气面形成有第一开口。
在第七观点或第八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在第九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中,在壳体的侧面形成有第二开口。
在该室内机中,当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从第一开口进入的制冷剂气体中的一部分流动至气体传感器55,剩余部分能够不断从第二开口出来。或者,从第二开口进入的制冷剂气体中的一部分流动至气体传感器55,剩余部分也能够不断从第一开口出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3是从空气吸入侧观察将装饰面板分离后的状态的室内机时的立体图。
图4A是从空气吸入侧观察将装饰面板分离后的状态的室内机时的俯视图。
图4B是从吸入口观察将装饰面板和排水盘分离后的状态的室内机时的俯视图。
图5A是通过壳体覆盖前的气体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5B是被壳体覆盖的气体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5C是设置有气体传感器的场所的放大俯视图。
图5D是从图5C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气体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6A是从下方观察将装饰面板拆除后的第一变形例的室内机时的立体图。
图6B是从下方观察将装饰面板拆除后的第三变形例的室内机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10
此处,作为冷冻装置的一例,对空调装置10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C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图1中,空调装置10进行室内的制冷以及制热。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0具有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11和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20。室外机11与室内机20通过两个连通配管2、3彼此连接。由此,在空调装置10中构成制冷剂回路C。在制冷剂回路C中,通过使填充的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
(1-1)室外机11
在室外机11设置有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3、室外膨胀阀14以及四通换向阀15。
(1-1-1)压缩机12
压缩机12对低压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将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排出。在压缩机12中,涡旋式、旋转式等压缩机构通过压缩机马达12a驱动。压缩机马达12a的运转频率通过逆变器装置是可变的。
如图1所示,在压缩机12的制冷剂的排出口与四通换向阀15之间连接有排出管121。此外,在压缩机12的吸入口与四通换向阀15之间连接有吸入管122。
(1-1-2)室外热交换器13
室外热交换器13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13的附近设置有室外风扇16。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室外风扇16运送的空气与在室外热交换器13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如图1所示,在制冷运转中的室外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的流入口与四通换向阀15之间连接有第一配管131。
(1-1-3)室外膨胀阀14
室外膨胀阀14是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室外膨胀阀14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下游侧。
制冷运转时,室外膨胀阀14的开度是全开状态。另一方面,制热运转时,室外膨胀阀14的开度被调节成将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减压至能够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蒸发的压力(蒸发压力)。
(1-1-4)四通换向阀15
四通换向阀15具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在四通换向阀15中,第一端口P1与压缩机12的排出管121连接,第二端口P2与压缩机12的吸入管122连接,第三端口P3与室外热交换器13的第一配管131连接,第四端口P4与气体截止阀5连接。
四通换向阀15在第一状态(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与第二状态(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的四通换向阀15中,第一端口P1与第三端口P3连通,并且,第二端口P2与第四端口P4连通。在第二状态的四通换向阀15中,第一端口P1与第四端口P4连通,并且,第二端口P2与第三端口P3连通。
(1-1-5)室外风扇16
室外风扇16由通过室外风扇马达16a驱动的螺旋桨风扇构成。室外风扇马达16a的运转频率通过逆变器装置是可变的。
(1-1-6)液体连通配管2以及气体连通配管3
两根连通配管由液体连通配管2以及气体连通配管3构成。液体连通配管2的一端与液体截止阀4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液体连接管6连接。如图1所示,液体连接管6是与制冷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的入口直接或间接连接的配管。
气体连通配管3的一端与气体截止阀5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气体连接管7连接。如图1所示,气体连接管7是与制冷运转中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的出口直接或间接连接的配管。
(1-2)室内机20
图2是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的纵剖视图。此外,图3是从空气吸入侧观察将装饰面板分离后的状态的室内机20时的立体图。此外,图4A是从空气吸入侧观察将装饰面板40分离后的状态的室内机20时的俯视图。
图2、图3、图4A中,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0是天花板埋入式的。室内机20具有主体21、安装于主体21的下部的装饰面板40。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主体21具有外壳22、室内热交换器32、室内膨胀阀39、室内风扇30、气体传感器55。
装饰面板40安装于主体21的下表面。装饰面板40具有面板部41和吸入格栅60。
面板部41形成有一个吸入流路42以及四个吹出流路43。如图2所示,吸入流路42形成于面板部41的中央部。在主体21与吸入流路42的边界形成有吸入口42a。此外,在面板部41的吸入流路42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吸入口42a对应的开口41a。
开口41a在俯视观察时呈四边形,吸入格栅60以从开口41a无法看到室内机20的内部的方式安装。
此外,在开口41a与吸入口42a之间设置有过滤器45,所述过滤器45对从开口41a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进行捕捉。
各吹出流路43以将吸入流路42的周围围住的方式形成于吸入流路42的外侧。各吹出流路43分别沿着各吸入流路42的四边延伸。在主体21与各吹出流路43的边界形成有吹出口37a。此外,在面板部41的各吹出流路43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吹出口37a对应的开口43a。
(1-2-1)外壳22
外壳22具有多个侧壁,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四个短边和四个长边交替相连而成的八边形。图4A中,与室内热交换器32连接的液体连接管6和气体连接管7所贯穿的侧壁是第一短侧壁22a。第一短侧壁22a以液体连接管6和气体连接管7所贯穿的部分相对于管垂直的方式弯曲。
图4A中,从第一短侧壁22a开始沿顺时针,称为第一长侧壁22b、第二短侧壁22c、第二长侧壁22d、第三短侧壁22e、第三长侧壁22f、第四短侧壁22g以及第四长侧壁22h。
图4B是从吸入口42a观察从图4A中将排水盘36分离后的状态的室内机20时的俯视图。图4B中,通过多个侧壁,在外壳22的内部形成第一角部221、第二角部222、第三角部223以及第四角部224。
第一角部221是由第一长侧壁22b和第四长侧壁22h形成的角部,与第一短侧壁22a相对,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32的端部32a。
在室内热交换器32的端部连接有液体连接管6和气体连接管7,如上文所述,液体连接管6和气体连接管7贯穿第一短侧壁22a。另外,在液体连接管6连接有液体连通配管2,在气体连接管7连接有气体连通配管3。
在外壳22的内部收纳有室内风扇30、喇叭口31、室内热交换器32、排水盘36。
(1-2-2)室内风扇30
室内风扇30是通过室内风扇马达30a驱动的离心式送风机。室外风扇马达30a的运转频率通过逆变器装置是可变的。
如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室内风扇30配置在外壳22的内部中央。室内风扇30具有室内风扇马达30a和叶轮30b。室内风扇马达30a支承于外壳22的顶板。叶轮30b由以沿着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排列的多个涡轮叶片构成。
(1-2-3)喇叭口31
喇叭口31配置于室内风扇30的下方。喇叭口31是在上端以及下端分别具有圆形的开口且开口面积随着朝向装饰面板40而扩大的筒状。从喇叭口31的上端到下端通过圆弧面光滑地相连,将形成该圆弧面的部分称为圆弧板31a。
喇叭口31的内部空间与室内风扇30的收纳空间连通。其结果是,喇叭口31将从开口41a经由吸入口42a导入的空气向室内机20内部进行引导。
(1-2-4)室内热交换器32
室内热交换器32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32设置于室内风扇30附近。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传热管以将室内风扇30的周围围住的方式弯曲而配设。
室内热交换器32以向上方立起的方式设置于排水盘36的上表面。从室内风扇30向侧方吹出的空气流过室内热交换器32。室内热交换器32在制冷运转时构成对空气进行冷却的蒸发器,在制热运转时构成对空气进行加热的放热器。
(1-2-5)排水盘36
排水盘36设置在喇叭口31的周围。在排水盘36的上方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32,排水盘36接收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冷凝并下落的水。排水盘36具有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部相对的第一面36a以及第一面36a以外的面即第二面36b。
(1-2-6)室内膨胀阀39
室内膨胀阀39在制冷剂回路C中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液体端部侧连接。室内膨胀阀39由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构成。
(1-2-7)电气安装件箱50
电气安装件箱50收纳在外壳22内。电气安装件箱50设置在通过用户或服务人员使吸入格栅60移动而使得该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观察到的位置。
具体而言,电气安装件箱50设置成沿着外壳22的形成第一角部221的第一长侧壁22b以及第四长侧壁22h中的至少一个侧壁。
在电气安装件箱50的内部收纳有控制基板501,控制基板501也以沿着外壳22的形成第一角部221的第一长侧壁22b以及第四长侧壁22h中的至少一个侧壁的方式收纳。
在控制基板501安装有微型计算机MC,微型计算机MC例如根据来自气体传感器55的信号输入来判定是否存在制冷剂泄漏。
(1-2-8)气体传感器55
图5A是通过壳体56覆盖前的气体传感器55的立体图。此外,图5B是被壳体56覆盖的气体传感器55的立体图。在图5A以及图5B中,气体传感器55对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气体传感器55具有基板551、传感器部552以及配线部553。传感器部552具有传感器元件552a、将该传感器元件552a覆盖的圆筒管552b。
传感器元件552a安装于基板551,对是否存在制冷剂气体进行检测。在圆筒管552b的上端面形成有孔552c以使制冷剂气体能够进入。
配线部553由阴型连接器553a、阳型连接器553b以及电线553c构成,其中,阴型连接器553a安装于基板551,阳型连接器553b插入阴型连接器553a,电线553c与阳型连接器553b连接。配线部553将传感器元件552a与控制基板551电连接。
气体传感器55的至少传感器部552被保护用的壳体56覆盖。在壳体56设置有通气用的第一开口561。将设置有该第一开口561的面称为通气面56a。
本实施方式中,在与通气面56a相交的侧面56b设置有第二开口562。
当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从第一开口561进入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流动至气体传感器55的传感器部552,剩余的部分能够不断从第二开口562出来。或者,当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从第二开口562进入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流动至气体传感器55的传感器部552,剩余的部分也能够不断从第一开口561出来。
本实施方式中,在通气面56a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561,在侧面56b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562。不过,第一开口561以及第二开口562也可以是单个。
壳体56发挥对传感器部552进行保护以及将泄漏制冷剂即制冷剂气体导入这两个功能。
(2)运转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在空调装置10中,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2-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图1所示的四通换向阀15处于实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12、室内风扇30、室外风扇16处于运转状态。由此,在制冷剂回路C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3构成为放热器且室内热交换器32构成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
具体而言,在压缩机12中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流动,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高压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冷凝后的制冷剂被送往室内机20。在室内机20中,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39中减压后,流经室内热交换器32。
在室内机20中,从室内风扇30吹出的室内空气流过室内热交换器32,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室内空气被制冷剂冷却。
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冷却后的空气被向室内空间供给。此外,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而再次被压缩。
(2-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中,图1所示的四通换向阀15处于虚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12、室内风扇30、室外风扇16处于运转状态。由此,在制冷剂回路C中,进行室内热交换器32构成为冷凝器且室外热交换器13构成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
具体而言,在压缩机12中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在室内机20的室内热交换器32中流动。在室内机20中,从室内风扇30吹出的室内空气流过室内热交换器32,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放热而冷凝,室内空气被制冷剂加热。
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加热后的空气被向室内空间供给。此外,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冷凝后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14中减压后,流经室外热交换器13。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而再次被压缩。
(3)气体传感器55的设置位置
(3-1)设置位置的细节
气体传感器55收纳在外壳22内,且设置于通过使吸入格栅60移动而能够取出的位置。具体而言,气体传感器55以与电气安装件箱50相邻的方式设置于排水盘36的第二面36b。
排水盘36的第二面36b是除了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部相对的第一面36a以外的面,不过,考虑到对气体传感器55进行更换这一维护性,较为理想的是,在第二面36b之中也以沿着吸入口42a的方式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喇叭口31的圆弧板31a的下端围住的方式邻接有平板31b。该平板31b位于排水盘36的底壁的下侧,为了避开与排水盘36的底壁的干涉,在排水盘36的底壁形成有用于与平板31b接触的台阶部361。
台阶部361(图1)由水平面361a和铅垂面361b形成,其中,水平面361a供平板31b的端部接触,铅垂面361b从水平面361a的末端向铅垂下方立起。
如图3所示,气体传感器55在与电气安装件箱50相邻的位置且在平板31b上以图5A所示的传感器部552的圆筒管552b的孔552c朝向铅垂下方的姿势安装。
图5C是设置有气体传感器55的场所的放大俯视图。此外,图5D是从图5C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气体传感器55的侧视图。图5C以及图5D中,壳体56的通气面56a与吸入格栅60相对,并且以沿着吸入口42a的开口面的方式设置。
此外,如图5D所示,配线部553的电线553c以比传感器部552位于下方的方式弯曲后被导入电气安装件箱50。根据该结构,即使水滴附着于电线,也能够避免水滴经由电线553c浸入基板551。
(3-2)气体传感器55的动作
从室内热交换器32泄漏的制冷剂中的大部分积存于排水盘36,由此开始溢出的泄漏制冷剂即制冷剂气体越过喇叭口31而从吸入口42a流出,向主体21与装饰面板40的边界扩散。
制冷剂气体被过滤器45遮挡而在平板31b与过滤器45之间充满。此时,在气体传感器55中,制冷剂气体从壳体56的通气面56a穿过第一开口561到达传感器部552,从圆筒管552b的孔552c进入圆筒管552b内部,制冷剂气体与传感器元件552a接触。
在制冷剂气体与传感器元件552a接触前和接触后,由于从传感器元件552a输出的电压值不同,因此,根据经由配线部553输入控制基板501的信号电压的变化,微型计算机MC判定为存在制冷剂泄漏。
(3-3)气体传感器55的维护
如图2、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电气安装件箱50以及气体传感器55设置于比喇叭口31靠下方且比过滤器45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电气安装件箱50以及气体传感器55位于开口41a的横向宽度的范围内。因此,当用户或服务人员从开口41a拆除吸入格栅60并进一步拆除过滤器45时,电气安装件箱50以及气体传感器55位于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观察到的位置,并且位于用户或服务人员的手可以摸到的位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气体传感器55的安装位置位于易于进行气体传感器55的安装作业的场所,维护性优异。
(4)特征
(4-1)
在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中,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气体传感器55设置于通过使吸入格栅60移动而能够取出的位置。其结果是,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容易地装卸气体传感器55,维护性良好。
(4-2)
在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中,排水盘36具有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部相对的第一面36a以及第一面36a以外的面即第二面36b,气体传感器55设置于第二面36b。
(4-3)
在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中,排水盘36设置在喇叭口31的周围。
(4-4)
在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中,在外壳22的多个角部中的第一角部221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32的端部32a,电气安装件箱50设置成沿着形成该第一角部221的第一长侧壁22b以及第四长侧壁22h这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
(4-5)
在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中,在吸入口42a与吸入格栅60之间设置有过滤器45,若过滤器45被拆除,则气体传感器55露出,因此,用户或服务人员能够容易地装卸气体传感器55,维护性良好。
(4-6)
在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中,多个气体传感器55设置于电气安装件箱50或电气安装件箱50的附近。
(4-7)
在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中,气体传感器55被设置有通气用的第一开口561的壳体56覆盖,壳体56发挥对传感器部552进行保护以及将泄漏制冷剂即制冷剂气体导入这两个功能。
(4-8)
在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中,在壳体56中的通气面56a设置有第一开口561。通气面56a与吸入格栅60相对。
(4-9)
在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20中,在壳体56的侧面56b设置有第二开口562。当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从第一开口561进入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流动至气体传感器55的传感器部552,剩余的部分能够不断从第二开口562出来。或者,当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从第二开口562进入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流动至气体传感器55的传感器部552,剩余的部分也能够不断从第一开口561出来。
(5)变形例
(5-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一个气体传感器55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并不限定于此,室内机20也可还包括多个气体传感器55,多个气体传感器55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多个部位。
图6是从下方观察将装饰面板40拆除后的第一变形例的室内机20时的立体图,示出了设置多个气体传感器55的情况下的各气体传感器55的设置位置。图6中,设置有三个气体传感器55。
为了便于说明,将三个气体传感器55设为第一气体传感器55A、第二气体传感器55B以及第三气体传感器55C。此处,第一气体传感器55A在靠近电气安装件箱50且靠近室内热交换器32的端部32a的场所设置于排水盘36的第二面36b。第二气体传感器55B设置于电气安装件箱50中的与吸入格栅60相对的面的中央。第三气体传感器55C在靠近电气安装件箱50但比第一气体传感器55A远离室内热交换器32的端部32a的场所设置于排水盘36的第二面36b。
从室内热交换器32泄漏的制冷剂积存于排水盘36,由此开始溢出的泄漏制冷剂即制冷剂气体越过喇叭口31而从吸入口42a流出,向主体21与装饰面板40的边界扩散。因此,虽然以将喇叭口31的圆弧板31a围住的方式设置气体传感器55是理想的,但考虑到经济性、维护性,较为理想的是,多个气体传感器55如上所述那样设置于电气安装件箱50或电气安装件箱50的附近。
(5-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变形例中示出了多个气体传感器55的设置位置的一例,不过,也不需要同时使用所设置的全部气体传感器55。例如,若以图6A为例进行说明,那么,也可以是,最开始仅使用第一气体传感器55A,在第一气体传感器55A的使用寿命终结前,切换成第二气体传感器55B。
第一气体传感器55A的切换时刻例如能够以气体传感器55A的保修年限为基准进行确定。此外,当根据第一气体传感器55A的输出信号推定出不同于制冷剂泄漏的异常时,也可切换成下一气体传感器55。
通过同样的方法,依次使用第二气体传感器55B以及第三气体传感器55C即可。
(5-3)第三变形例
多个气体传感器55也可在铅垂方向上设置。图6B是从下方观察将装饰面板40拆除后的第三变形例的室内机20时的立体图,示出了第一气体传感器55A以及第二气体传感器55B的设置位置。图6B中,第一气体传感器55A以及第二气体传感器55B在铅垂方向上设置。
作为使用方法,可以考虑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中,第一气体传感器55A以及第二气体传感器55B分别连接于控制基板501并使用,在第二方式中,这些气体传感器中的仅一者连接于控制基板501并使用。
(5-3-1)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在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在铅垂方向上设置的第一气体传感器55A以及第二气体传感器55B中的任意一者对制冷剂泄漏进行检测,因此,即使万一任意一个气体传感器发生了故障,剩余的气体传感器也能够检测制冷剂泄漏。因此,制冷剂泄漏能够在早期被检测到。
此外,在第一方式中,在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在经过规定时间后,所有正常的气体传感器都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因此,经过规定时间后,还能够将未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气体传感器判定为异常。
(5-3-2)第二方式
在第二方式中,例如,在第一气体传感器55A以及第二气体传感器55B中,仅第一气体传感器55A连接于控制基板501并使用,剩余的气体传感器处于未使用状态。
在第一气体传感器55A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气体传感器55A的下方储备有第二气体传感器55B,因此,若用户或服务人员将第二气体传感器55B与控制基板501连接以替代第一气体传感器55A,则气体传感器的更换完成。
因此,用户或服务人员即使未持有更换用的气体传感器而前往修理,也能够进行气体传感器的更换。
(6)其他
(6-1)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对将气体传感器55的设置条件应用于全周吹出式的天花板埋入型室内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应用于四个方向吹出式天花板埋入型室内机以及两个方向吹出式天花板埋入式室内机。
(6-2)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封入制冷剂回路C的制冷剂没有限定。不区分不易燃性制冷剂、可燃性制冷剂,所有制冷剂均为采用的对象,不过,从安全性的观点来看,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对于可燃性制冷剂而言是有用的。
可燃性制冷剂包括在美国的ASHRAE34制冷剂命名和安全分类标准或ISO817制冷剂命名和安全分类标准下符合类3(强燃性)、类2(弱燃性)、子类2L(微燃性)的制冷剂。
例如,采用R1234yf、R1234ze(E)、R516A、R445A、R444A、R454C、R444B、R454A、R455A、R457A、R459B、R452B、R454B、R447B、R32、R447A、R446A以及R459A中的任意一者。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制冷剂使用R32。
(6-3)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作为冷冻装置的一例,对空调装置进行了说明,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除了空调装置以外,冷冻装置还包括对需要冷冻、冷藏或低温保管的物品进行贮藏的低温仓库等。
(6-4)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在壳体56中的与吸入格栅60相对的通气面56a设置有第一开口561,在与通气面56a相交的侧面56b设置有第二开口562。
第一开口561以及第二开口562的配置方式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在通气面56a设置多个第一开口561,将该多个第一开口561中的一部分设为制冷剂气体的流入口,将剩余部分设为制冷剂气体的流出口。在该情况下,也可取消侧面56b的第二开口562。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和细节的多种变更。
符号说明
10空调装置(冷冻装置)
20室内机
22外壳
31喇叭口
32室内热交换器
32a端部
36排水盘
36a第一面
36b第二面
37a吹出口
42a吸入口
45过滤器
50电气安装件箱(支承构件)
55气体传感器
56壳体
56a通气面
56b侧面
60吸入格栅(板状构件)
221第一角部
501控制基板
561第一开口
562第二开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1914号公报。

Claims (10)

1.一种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是天花板设置型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22),所述外壳(22)形成有多个吹出口(37a),且在下表面形成有吸入口(42a);
板状构件(60),所述板状构件(60)设置于所述吸入口(42a)的下方;以及
过滤器(45),所述过滤器(45)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板状构件(60)的开口的上方,
所述外壳(22)收纳有:供比重大于空气的比重的制冷剂流动的热交换器(32)、控制基板(501)、支承所述控制基板(501)的支承构件(50)、气体传感器(55),所述气体传感器(55)在所述支承构件(50)或所述支承构件(50)附近设置在所述外壳(22)与所述板状构件(60)之间,并且对由于制冷剂的泄漏而从所述吸入口(42a)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检测,
通过使所述板状构件(60)移动,能够取出所述气体传感器(5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2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32)的下方的排水盘(36),
所述排水盘(36)具有第一面(36a)和第二面(36b),所述第一面(36a)与所述热交换器(32)的下部相对,所述第二面(36b)是所述第一面(36a)以外的面,
所述气体传感器(55)设置于所述第二面(36b)。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20)还包括喇叭口(31),所述喇叭口(31)对从所述吸入口(42a)导入的空气进行引导,
所述排水盘(36)设置在所述喇叭口(31)的周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22)具有多个侧壁,
多个所述侧壁形成多个角部,
在多个所述角部中的第一角部(221)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32)的端部(32a),
所述支承构件(50)设置成沿着所述外壳(22)的形成所述第一角部(221)的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45)设置在所述吸入口(42a)与所述板状构件(60)之间。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20)还包括多个所述气体传感器(55),
多个所述气体传感器(55)设置于所述支承构件(50)或所述支承构件(50)附近。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传感器(55)被设置有通气用的第一开口(561)的壳体(56)覆盖。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壳体(56)中与所述板状构件(60)相对的面设为通气面(56a),
在所述通气面(56a)形成有所述第一开口(561)。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56)的侧面形成有第二开口(562)。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内机(20),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传感器(55)具有传感器部(552),所述传感器部(552)通过与制冷剂气体接触而使输出的电压值变化,
所述传感器部(552)位于所述热交换器(32)的下端面与所述板状构件(60)之间。
CN202080050504.8A 2019-07-12 2020-07-06 冷冻装置的室内机 Active CN1141274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0646A JP6922947B2 (ja) 2019-07-12 2019-07-12 冷凍装置の室内機
JP2019-130646 2019-07-12
PCT/JP2020/026437 WO2021010212A1 (ja) 2019-07-12 2020-07-06 冷凍装置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7478A CN114127478A (zh) 2022-03-01
CN114127478B true CN114127478B (zh) 2022-11-15

Family

ID=74210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0504.8A Active CN114127478B (zh) 2019-07-12 2020-07-06 冷冻装置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28281A1 (zh)
EP (1) EP3998441A4 (zh)
JP (1) JP6922947B2 (zh)
CN (1) CN114127478B (zh)
WO (1) WO20210102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2947B2 (ja) * 2019-07-12 2021-08-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室内機
US11231198B2 (en) 2019-09-05 2022-01-2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ES2958825T3 (es) 2020-04-24 2024-02-15 Daikin Ind Ltd Sensor de detección de fuga de refrigerante para una bomba de calor y aparato de aire acondicionado que incluye el mismo
CN113983610A (zh) * 2020-07-27 2022-01-28 Lg电子株式会社 斜流风扇模块及具有斜流风扇模块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9558A (zh) * 2003-12-19 2005-06-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
CN101418965A (zh) * 2007-10-24 2009-04-2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6084946A (ja) * 2014-10-23 2016-05-1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7020766A (ja) * 2015-07-15 2017-01-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107407514A (zh) * 2015-03-31 2017-11-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107923642A (zh) * 2015-09-04 2018-04-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8474604A (zh) * 2015-03-31 2018-08-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4127478A (zh) * 2019-07-12 2022-03-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的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2619U (zh) * 1986-02-17 1987-08-21
JP2012220163A (ja) * 2011-04-13 2012-11-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14224612A (ja) * 2011-09-16 2014-12-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3088086A (ja) * 2011-10-20 2013-05-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5931688B2 (ja) * 2012-10-17 2016-06-08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US10060645B2 (en) * 2014-06-19 2018-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ndoor unit
JP6248898B2 (ja) * 2014-10-31 2017-12-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466219B2 (ja) * 2015-03-20 2019-02-06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519360B2 (ja) * 2015-07-01 2019-05-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6754559B2 (ja) * 2015-09-29 2020-09-1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WO2017109847A1 (ja) * 2015-12-22 2017-06-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827279B2 (ja) * 2016-07-15 2021-02-10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暖切替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JP7176175B2 (ja) 2017-06-30 2022-1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658687B2 (ja) * 2017-07-10 2020-03-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検知センサを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929747B2 (ja) * 2017-09-25 2021-09-01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9558A (zh) * 2003-12-19 2005-06-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
CN101418965A (zh) * 2007-10-24 2009-04-2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6084946A (ja) * 2014-10-23 2016-05-1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7407514A (zh) * 2015-03-31 2017-11-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108474604A (zh) * 2015-03-31 2018-08-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7020766A (ja) * 2015-07-15 2017-01-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107923642A (zh) * 2015-09-04 2018-04-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14127478A (zh) * 2019-07-12 2022-03-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的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28281A1 (en) 2022-04-28
JP2021014963A (ja) 2021-02-12
EP3998441A1 (en) 2022-05-18
WO2021010212A1 (ja) 2021-01-21
EP3998441A4 (en) 2022-08-24
CN114127478A (zh) 2022-03-01
JP6922947B2 (ja) 2021-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27478B (zh) 冷冻装置的室内机
US10634404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4080527B (zh) 冷冻装置的室内机
JP678588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0247441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ith leak detection and associated air flow control
CN10836904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EP3306237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coolant leakage
US20210041114A1 (e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ndoor unit
JP7004836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110139834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80101781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2009270732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KR20110034109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100413072B1 (ko) 에어컨 실내기용 배플의 응축수 안내구조
KR20090103416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2021139581A (ja) 床置き型空調室内機
US20220003444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