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4026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94026A
CN114094026A CN202111340902.6A CN202111340902A CN114094026A CN 114094026 A CN114094026 A CN 114094026A CN 202111340902 A CN202111340902 A CN 202111340902A CN 114094026 A CN114094026 A CN 1140940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panel
light
substrate
cath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409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4090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940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94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40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该显示面板包括位于封装层远离衬底一侧,且依次层叠的低折射率层和抗反射层。由于该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接近空气的折射率,且该抗反射层不仅能够透射光线而且能够将对透射光线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吸收,即入射至显示面板的环境光线无法再经显示面板出射。因此,不仅能够大大减少显示面板对入射光线的反射量,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最远离衬底的一层与空气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从而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即,本公开可以在无需增加偏光片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的目的,进而,可以确保透明显示面板的穿透率较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因其自发光、宽视角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中。如,目前较为流行的OLED显示面板包括透明OLED显示面板和非透明的常规OLED显示面板。
相关技术中,OLED显示面板一般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每个发光元件包括依次层叠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经测试,受阴极材料与其他层材料折射率差异的影响,OLED显示面板对入射光线(如,环境光)的反射率较高,影响显示画面与环境的对比度。基于此,目前通常会增加偏光片以降低反射率。
但是,对于透明OLED显示面板而言,增加偏光片会大大降低透明OLED显示面板对光线的穿透率,影响透明OLED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透明OLED显示面板的反射率较高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具有显示区,与所述显示区邻接的阴极区,以及与所述阴极区邻接的透明区;
位于所述衬底一侧,且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发光元件和封装层,所述发光元件包括阴极,所述阴极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阴极区,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阴极区和所述透明区;
以及,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且沿远离所述封装层的方向依次层叠的抗反射层和低折射率层,所述抗反射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阴极区,所述低折射率层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阴极区和所述透明区;
其中,所述抗反射层用于透射入射光线,以及用于吸收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为所述抗反射层远离所述低折射率层一侧的任一层对所述入射光线反射后的光线,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接近空气的折射率。
可选的,所述抗反射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阴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且所述低折射率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封装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可选的,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1.5。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触控功能层;
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缓冲层、第一金属层、绝缘层、第二金属层和光阻OC层,所述低折射率层复用所述OC层。
可选的,所述抗反射层包括:沿远离所述封装层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相位差膜层和偏光层;
所述偏光层用于将所述入射光线转换为第一方向的线偏振光;
所述相位差膜层用于将所述第一方向的线偏振光转换为第一旋转方向的圆偏振光,以及将第二旋转方向的圆偏振光转换为第二方向的线偏振光,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圆偏振光为所述抗反射层远离所述低折射率层一侧的任一层对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圆偏振光反射后的光线;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偏光层的吸收轴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偏光层的吸收轴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相位相反。
可选的,所述相位差膜层包括:λ/4相位差膜层。
可选的,所述相位差膜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λ/4相位差膜层和λ/2相位差膜层。
可选的,所述λ/4相位差膜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配向层和λ/4相位延迟膜层;
所述λ/2相位差膜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二配向层和λ/2相位延迟膜层;
其中,所述第一配向层的材料和所述第二配向层的材料均包括:聚酰亚胺;所述λ/4相位延迟膜层和所述λ/2相位延迟膜层的材料均包括:聚合性液晶。
可选的,所述偏光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三配向层和偏光材料层;
其中,所述第三配向层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所述偏光材料层的材料包括:二色性燃料和聚合性液晶。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供电组件,以及如上述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显示面板耦接,并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供电。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包括位于封装层远离衬底一侧,且依次层叠的低折射率层和抗反射层。由于该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接近空气的折射率,且该抗反射层不仅能够透射光线而且能够将对透射光线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吸收,即入射至显示面板的环境光线无法再经显示面板出射。因此,不仅能够大大减少显示面板对入射光线的反射量,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最远离衬底的一层与空气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从而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即,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无需增加偏光片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的目的,进而,可以确保透明显示面板的穿透率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反射层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相位差膜层对光线的透射对比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仅包括λ/4相位差膜层的相位差膜层对光线的透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括λ/4相位差膜层和λ/2相位差膜层的相位差膜层对光线的透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膜层对光线反射率的标识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公开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公开。除非另作定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或者“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或者“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对于透明OLED显示面板而言,因其包括的发光元件中阴极(cathode,CTD)的材料对光线的穿透率较小(一般在50%到60%之间),影响透明OLED显示面板的整体穿透率,故目前通常会对其发光元件包括的阴极进行图案化(pattern)处理,使得仅需要发光的显示区,以及与显示区邻接的阴极区存在阴极,即除显示区和阴极区之外的其他区不存在阴极,该其他区也可以称为透明区。其中,位于显示区的阴极可以与位于显示区的阳极和发光层构成发光元件,位于阴极区的阴极可以用于耦接位于显示区的各个阴极,实现连通目的。
例如,参考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中包括图案化处理后的阴极,图1还示出了一个阴极的放大结构图。参考图1可以看出,图形化处理后的阴极CTD可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显示区A1构成发光元件,另一部分位于阴极区B1实现连通目的,透明区C1不存在阴极CTD。此外,参考图1还可以看出,为了保证制作工艺波动下,阴极CTD可以有效覆盖发光层,即,位于显示区A1的阴极CTD的尺寸一般大于发光层的尺寸。例如,阴极CTD每边的尺寸均比发光层的尺寸大约30微米,具体大小受蒸镀阴极CTD的工艺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图1示出的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发光元件包括红色(Red,R)发光元件、绿色(Green,G)发光元件和蓝色(Blue,B)发光元件。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发光元件还可以包括其他颜色的发光元件,如白色发光元件。此外,图1还出了阴极CTD耦接的电源线VSS。
在上述场景基础上,实测透明OLED显示面板对光线的反射率较高,一般约为30%左右,影响显示面板的环境对比度,使得用户使用感受较差。且,经测试,若同常规非透明OLED显示面板,在透明OLED显示面板中增加偏光片来降低其对光线的反射率,则会大大降低其对光线的穿透率。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该透明显示面板不仅穿透率较高,而且反射率较低,显示效果较好。即,在透明显示的基础上,达到了降低反射率的目的。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01。位于衬底01一侧,且沿远离衬底0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发光元件02和封装层03,该发光元件02包括阴极CTD,即发光元件02为OLED发光器件。以及,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封装层03远离衬底01一侧,且沿远离封装层03的方向依次层叠的抗反射层04和低折射率层05。
其中,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衬底01具有显示区A1,与显示区A1邻接的阴极区B1,以及与阴极区B1邻接的透明区C1。此处,邻接可以是指相邻且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阴极区B1也可以围绕显示区A1,透明区C1也可以围绕阴极区B1。显示区A1用于进行有效显示,阴极区B1用于设置实现连通效果所需的阴极,透明区C1用于透过光线,确保透明显示。
在上述区域划分的基础上,继续结合上述图1和图2可以看出,阴极CTD位于显示区A1和阴极区B1。封装层03位于显示区A1、阴极区B1和透明区C1。抗反射层04位于显示区A1和阴极区B1,低折射率层05位于显示区A1、阴极区B1和透明区C1。此外,膜层位于某个区是指:膜层在衬底01上的正投影位于该区。如,对于阴极CTD而言,阴极CTD位于显示区A1和阴极区B1可以是指:阴极CTD在衬底01上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A1和阴极区B1。
其中,抗反射层04能够用于透射入射光线,以及用于吸收反射光线,该反射光线为抗反射层04远离低折射率层05一侧的任一层对入射光线反射后的光线,如,该反射光线为阴极CTD对入射光线反射后的光线。入射光线可以为环境光线或者其他光线(如,其他显示设备发出的光线)。如此,因透射至显示面板的入射光线无法经抗反射层04从显示面板再次出射,故有效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反射率,使得显示面板在环境光下的对比度较好。
低折射率层05的折射率接近空气的折射率。如此,可以使得最靠近空气的低折射率层05与空气的折射率的差异较小,且可以使得低折射率层05与其相邻的封装层03的折射率差异较小,以及使得低折射率层05与其相邻的抗反射层04的折射率差异较小。因测试表明,相邻两层的折射率差异越小,任一层界面对光线的反射率即越小,故通过设置该低折射率层05,也可以确保显示面板对光线的反射率较小。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位于封装层远离衬底一侧,且依次层叠的低折射率层和抗反射层。由于该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接近空气的折射率,且该抗反射层不仅能够透射光线而且能够将对透射光线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吸收,即入射至显示面板的环境光线无法再经显示面板出射。因此,不仅能够大大减少显示面板对入射光线的反射量,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最远离衬底的一层与空气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从而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即,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无需增加偏光片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的目的,进而,可以确保透明显示面板的穿透率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2还可以看出,发光元件02除了包括阴极CTD之外,还包括阳极(ANODE),发光(emmision,EM)层,空穴传输(hole transport material,HTM)层,简称HT,以及电子传输(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ETM)层,简称ET。且,沿远离衬底01的方向,阳极ANODE、空穴传输层HT、发光层EM、电子传输层ET和阴极CTD依次层叠排布。发光层EM能够在阳极ANODE和阴极CTD之间的压差作用下发光。其中,结合图1,阴极CTD的电位可以来自其耦接的电源线VSS,阳极ANODE的电位可以来自像素电路。
此外,再结合图2所示结构还可以看出,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衬底01一侧的像素定义层(pixel definition layer,PDL)。该像素定义层PDL可以具有开口,发光元件02可以位于该开口内。图2仅示意性示出显示面板中一个发光元件02的膜层结构,其他发光元件同理,不再赘述。
可选的,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结合图2和图3可以看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抗反射层04在衬底01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阴极CTD在衬底01上的正投影,且低折射率层05在衬底01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封装层03在衬底01上的正投影。例如,参考图3,其示出的抗反射层04的尺寸与阴极CTD的尺寸正好相同,实现了对阴极CTD的有效覆盖。如此,可以有效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且不会影响透明区C1的光线穿透率。
此外,图3示出的每个发光元件02也包括红色发光元件R,绿色发光元件G和蓝色发光元件B。且,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发光元件中的红色发光元件R,绿色发光元件G和蓝色发光元件B可以按照图3所示方式排布,或者也可以按照上述图1所示方式排布,或者还可以按照其他方式排布,如不规则排布。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低折射率层05的折射率可以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1.5。即,低折射率层05的折射率可以位于1.2至1.5之间,如低折射率层05的折射率可以等于1.3。且该低折射率层05的材料可以为可透光的透明有机绝缘材料,或者也可以为可透光的透明无机绝缘材料。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抗反射层04可以包括:沿远离封装层03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相位差膜层041和偏光层042。
该偏光层042可以用于将入射光线转换为第一方向X0的线偏振光。该相位差膜层041可以用于将第一方向X0的线偏振光转换为第一旋转方向X1的圆偏振光,以及将第二旋转方向Y1的圆偏振光转换为第二方向Y0的线偏振光。
其中,第二旋转方向Y1的圆偏振光为抗反射层04远离低折射率层05一侧的任一层对第一旋转方向X1的圆偏振光反射后的光线。第一方向X0与偏光层042的吸收轴方向垂直,第二方向Y0与偏光层042的吸收轴方向平行,第一旋转方向X1与第二旋转方向Y1相位相反。如,若第一旋转方向X1为右旋转,则第二旋转方向Y1即可以为左旋转。反之,若第一旋转方向X1为左旋转,则第二旋转方向Y1即可以为右旋转。
示例的,图5示出了一种相位差膜层041和偏光层042对入射光线变换的原理示意图。参考图5可以看出,首先,当经外界透射的入射光线(可参考图中左侧黑色箭头)经过偏光层042时,会变为第一方向X0的线偏振光,且此时该第一方向X0与偏光层042的吸收轴的方向垂直(可参考图中双向箭头)。然后,当该第一方向X0的线偏振光再经过相位差膜层041后,会变为第一旋转方向X1的圆偏振光(可参考图中左侧未填充颜色的箭头),此处以该第一旋转方向X1为左旋转方向为例。再然后,该第一旋转方向X1的圆偏振光经相位差膜层041远离偏光层042的其他任一层(如,阴极)反射后,会变为第二旋转方向Y1的圆偏振光(可参考图中右侧未填充颜色的箭头),因上述第一旋转方向X1为左旋转方向,故此时第二旋转方向Y1应该为右旋转方向。即,第一旋转方向X1的圆偏振光经反射后,相位会被反向。最后,该第二旋转方向Y1的圆偏振光再经相位差膜层041后,会变为第二方向Y0的线偏振光,且此时该第二方向Y0与偏光层042的吸收轴的方向平行,即相同。如此,该第二方向Y0的线偏振光即无法穿过偏光层042出射,光线被吸收,达到消光目的。图5中用虚线箭头表示光线无法出射。进而,可以达到降低反射率的目的。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封装层03可以为薄膜封装层(thin-filmencapsulation,TFE)。例如,参考图4,该封装层03可以包括沿远离衬底0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封装层CVD1、第二封装层TFE和第三封装层CVD2。其中,CVD是指形成对应的封装层的方式: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如此,可以实现对显示面板的有效封装,封装密封性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参考图6示出的再一种显示面板可以看出,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相位差膜层041可以包括:λ/4相位差膜层0411。
或者,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参考图7示出的再一种显示面板可以看出,相位差膜层041可以包括:沿远离衬底0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λ/4相位差膜层0411和λ/2相位差膜层0412。其中,λ/2相位差膜层0412的加入是为了降低显示面板的色偏,确保显示效果可以更好。基于该λ/4相位差膜层0411和λ/2相位差膜层0412的设置位置,本公开实施例也可以将λ/4相位差膜层0411称为下相位差膜层,以及将λ/2相位差膜层0412称为上相位差膜层。
示例的,参考图8示出的光线透射对比图可以看出,不同波段的入射光线均可以经λ/2相位差膜层0412实现可靠透射。其中,横坐标是指光线的波段,单位为纳米(nm),纵坐标是指λ/R0,用于表示相位差膜层041的类型。以光线为红色发光元件R发出的光线,绿色发光元件G发出的光线和蓝色发光元件B发出的光线为例,图9示出了仅包括λ/4相位差膜层0411的相位差膜层041对该光线的透射效果;图10示出了包括λ/4相位差膜层0411和λ/2相位差膜层0412的相位差膜层041对该光线的透射效果。对比图9和图10可以看出,图9透射后的R光线和B光线的色偏较大,而图10透射后的R光线和B光线的色偏明显较小,由此可知,加入λ/2相位差膜层0412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偏。需要说明的是,图8至图10中均以λ/4表示λ/4相位差膜层0411,且以λ/2表示λ/2相位差膜层0412。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1可以看出,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λ/4相位差膜层0411可以包括:沿远离衬底0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配向层04111和λ/4相位延迟膜层04112。
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λ/2相位差膜层可以包括:沿远离衬底0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二配向层04121和λ/2相位延迟膜层04122。
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偏光层042可以包括:沿远离衬底0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三配向层0421和偏光材料层0422。
可选的,第一配向层04111的材料、第二配向层04121的材料以及第三配向层0421的材料可以均包括:聚酰亚胺(polyimide,PI)。
可选的,λ/4相位延迟膜层04112和λ/2相位延迟膜层04122的材料可以均包括:聚合性液晶。
其中,聚合性液晶的两端可以包含光聚合反应基团,当紫外线照射到反应基团时,会产生聚合反应。聚合性液晶可以自配向,配向方向与其对应的配向层方向相同,从而根据配向层方向行形成其光轴。如,对于λ/4相位延迟膜层04112,其对应的配向层即为第一配向层04111。对于λ/2相位延迟膜层04122,其对应的配向层即为第二配向层04121。需要说明的是,光聚合反应基团的位置不限于聚合性液晶的两端,也可以是其他位置,如聚合性液晶的中间部分。
可选的,偏光材料层0422的材料可以包括:二色性燃料和聚合性液晶,也可以称为混合聚合性液晶。
其中,二色性燃料和聚合性液晶可以是简单的进行物理混合形成二色性染料与聚合性液晶的混合物;或者,也可以是二色性染料通过支链嫁接的方式连接在聚合性液晶分子上。即,混合聚合性液晶可以为二色性染料与聚合性液晶混合物,也可以为二色性染料通过支链嫁接的方式连接在聚合性液晶分子上。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封装层03远离衬底01一侧的触控功能层06。即,该显示面板可以具有触控功能。其中,该触控功能层06可以包括:沿远离衬底0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缓冲层BUFFER、第一金属层M1、绝缘层VIA、第二金属层M2和光阻层,也可以称为外敷(overcoating,)OC涂层,故简称OC层。
经测试,因OC层的折射率与空气接近,且因OC层的设置位置一般也为显示面板中最接近空气的一层,故如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记载的低折射率层05可以复用OC层。如此,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OC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以使得复用该OC层的低折射率层05的折射率尽可能的满足低折射率的需求。
经测试,当外界光线入射至显示面板时,在各膜层中任意相邻两个膜层的交界会发生反射。根据菲涅尔公式:任意相邻两个膜层交界面的反射率R满足:R=(n1-n2)/(n1+n2),其中,n1和n2分别为相邻两层膜层的折射率。基于该公式可以确定,界面反射率的大小与相邻两层膜层的材料折射率的差异有关,差异越大,反射率越高;换言之,差异越小,反射率越低。
其中,图13用R1至R5分别标识出光线经不同膜层的界面反射率。基于此,表1示出了未设置有抗反射层04和低折射率层05的显示面板中不同区域的界面反射率R1至R5。且表2以低折射率层05的折射率为1.3为例,示出了设置有抗反射层04和低折射率层05的显示面板中不同区域的界面反射率R1至R5。不同区域即包括上述实施例记载的显示区A1、阴极区B1和透明区C1。
表1
反射率 阴极区B1 显示区A1 透明区C1
R1 8.22% 8.22% 8.22%
R2 14.49% 14.49% -
R3 3.75% 3.75% -
R4 0.53% - 2.49%
R5 - 0.12% -
总反射率 26.99% 26.58% 10.71%
表2
反射率 阴极区B1 显示区A1 透明区C1
R1 1.70% 1.70% 1.70%
R2 - - -
R3 - - -
R4 - - 2.55%
R5 - - 2.71%
总反射率 1.70% 1.70% 6.9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受阴极CTD材料的特殊性影响,阴极CTD与相邻膜层的折射率差异最大,相应的,阴极CTD的界面反射率也最大。且,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显示面板中新增抗反射层04和低折射率层05后,显示区A1、阴极区B1和透明区C1中任一区域的反射率均有效降低。需要说明的是,表1和表2中短横线仅表示该部分对总反射率的贡献较小,不代表无反射率。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位于封装层远离衬底一侧,且依次层叠的低折射率层和抗反射层。由于该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接近空气的折射率,且该抗反射层不仅能够透射光线而且能够将对透射光线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吸收,即入射至显示面板的环境光线无法再经显示面板出射。因此,不仅能够大大减少显示面板对入射光线的反射量,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最远离衬底的一层与空气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从而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即,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无需增加偏光片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的目的,进而,可以确保透明显示面板的穿透率较好。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供电组件J1,以及如图1至图4,图6和图7,以及图11和图12任一所示的显示面板00。
其中,该供电组件J1可以与显示面板00耦接,并用于为显示面板00供电。
可选的,该显示装置可以为:透明OLED显示装置、车载显示装置、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具有显示区,与所述显示区邻接的阴极区,以及与所述阴极区邻接的透明区;
位于所述衬底一侧,且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发光元件和封装层,所述发光元件包括阴极,所述阴极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阴极区,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阴极区和所述透明区;
以及,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且沿远离所述封装层的方向依次层叠的抗反射层和低折射率层,所述抗反射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阴极区,所述低折射率层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阴极区和所述透明区;
其中,所述抗反射层用于透射入射光线,以及用于吸收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为所述抗反射层远离所述低折射率层一侧的任一层对所述入射光线反射后的光线,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接近空气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阴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且所述低折射率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封装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1.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触控功能层;
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缓冲层、第一金属层、绝缘层、第二金属层和光阻OC层,所述低折射率层复用所述OC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层包括:沿远离所述封装层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相位差膜层和偏光层;
所述偏光层用于将所述入射光线转换为第一方向的线偏振光;
所述相位差膜层用于将所述第一方向的线偏振光转换为第一旋转方向的圆偏振光,以及将第二旋转方向的圆偏振光转换为第二方向的线偏振光,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的圆偏振光为所述抗反射层远离所述低折射率层一侧的任一层对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圆偏振光反射后的光线;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偏光层的吸收轴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偏光层的吸收轴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方向相位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差膜层包括:λ/4相位差膜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差膜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λ/4相位差膜层和λ/2相位差膜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λ/4相位差膜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配向层和λ/4相位延迟膜层;
所述λ/2相位差膜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二配向层和λ/2相位延迟膜层;
其中,所述第一配向层的材料和所述第二配向层的材料均包括:聚酰亚胺;所述λ/4相位延迟膜层和所述λ/2相位延迟膜层的材料均包括:聚合性液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三配向层和偏光材料层;
其中,所述第三配向层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所述偏光材料层的材料包括:二色性燃料和聚合性液晶。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供电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显示面板耦接,并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供电。
CN202111340902.6A 2021-11-12 2021-11-1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0940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0902.6A CN114094026A (zh) 2021-11-12 2021-11-1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0902.6A CN114094026A (zh) 2021-11-12 2021-11-1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4026A true CN114094026A (zh) 2022-02-25

Family

ID=80300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40902.6A Pending CN114094026A (zh) 2021-11-12 2021-11-1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94026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45260A1 (zh) * 2014-09-23 2016-03-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61839A (zh) * 2014-04-30 2017-02-2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有机el显示装置用圆偏光板及有机el显示装置
CN110649178A (zh) * 2019-09-26 2020-0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JP2021018430A (ja) * 2019-07-22 2021-02-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及び表示装置
CN112968043A (zh) * 2021-02-02 2021-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145084A1 (ja) * 2020-01-14 2021-07-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体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13474692A (zh) * 2019-02-22 2021-10-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层叠体和图像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1839A (zh) * 2014-04-30 2017-02-2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有机el显示装置用圆偏光板及有机el显示装置
WO2016045260A1 (zh) * 2014-09-23 2016-03-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74692A (zh) * 2019-02-22 2021-10-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层叠体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21018430A (ja) * 2019-07-22 2021-02-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及び表示装置
CN110649178A (zh) * 2019-09-26 2020-0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21145084A1 (ja) * 2020-01-14 2021-07-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体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12968043A (zh) * 2021-02-02 2021-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2271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US11275200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3005438B1 (en) Antireflective oled construction
TWI468793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CN110346859B (zh) 光学谐振腔、显示面板
US20150325816A1 (en) Emissive display with reflective polarizer
CN108922903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20938B (zh) Oled显示面板及oled显示装置
US10971557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color filter with scattering agent
US9761843B2 (en) Emissive display with hybrid polarizer
CN105870148B (zh)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08553A (zh) 偏振器和具有该偏振器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KR20180079095A (ko) 투명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1564571A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9402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95798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065578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188786B2 (en) Optical compensation film
US20220093700A1 (en) Display panels and ma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es
KR101888438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9274259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70089669A (ko) 보상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4094024B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15578615U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车辆
CN115497392A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