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7797A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7797A
CN114087797A CN202010776123.XA CN202010776123A CN114087797A CN 114087797 A CN114087797 A CN 114087797A CN 202010776123 A CN202010776123 A CN 202010776123A CN 114087797 A CN114087797 A CN 1140877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evaporator
path
capillary tub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61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87797B (zh
Inventor
杨鹏
张奎
陈建全
刘建如
万彦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761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877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87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77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877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77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2Sou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3Vibr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1Ti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毛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附接于所述回气管,所述第二毛细管附接于所述蒸发器;开闭机构,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具有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第二单路导通状态;于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路径,并切断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路径;于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切断第一路径并导通第二路径,本发明能够拉低干度来保证振动/噪音低,且通过两种状态的变化,以满足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冰箱和冷柜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制冷器具。目前常见的冰箱和冷柜,其实现制冷目的的基本原理大都是基于蒸气压缩式制冷技术。出于成本和运行稳定性因素的考虑,该类型技术的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通常采用毛细管作为节流机构。
毛细管的作用大致上是将高压中温的液相制冷剂节流降压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具体地,高压中温的液相制冷剂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壁面的摩擦力作用下,制冷剂受到的阻力逐渐增大,制冷剂压力和温度也在逐渐降低,最终在毛细管出口处达到了蒸发压力下的两相制冷剂状态,然后高速进入蒸发器。
然而,在毛细管和蒸发器的连接处,由于管路内径陡然剧增而导致压力突变的影响,制冷剂从毛细管高速喷出后极易发生相变而产生大量气泡,随着压力持续降低,这些气泡增大直至破裂,由此产生类似“叭叭叭”的喷发噪音,并且喷发中制冷剂的剧烈冲撞还会带动制冷管路振动,该振动沿着管路传递到制冷器具箱体也会产生振动噪音。
如上这些噪音会导致制冷器具的整体噪音增大,用户体验感极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毛细管出口处喷发所衍生的噪音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其进口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
蒸发器,其出口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
毛细机构,连通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和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端之间,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附接于所述回气管,所述第二毛细管附接于所述蒸发器;
开闭机构,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具有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路径,并切断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路径;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切断所述第一路径,并导通所述第二路径。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
感测器,配置为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所述状况信号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控制器,连接所述感测器和所述开闭机构,并配置为根据所述状况信号控制所述开闭机构在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变换。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预设条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由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变换为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反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继续保持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持续预设时长时,所述感测器感测所述扩径位置当前的所述状况信号,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所述预设条件,则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由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变换为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分流毛细管,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分流毛细管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分流阀,所述分流阀的入口配接所述分流毛细管的出口端,所述分流阀的一个出口配接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进口端且其另一个出口配接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进口端;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分流阀导通由所述分流毛细管至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路径,并切断由所述分流毛细管至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路径;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分流阀切断由所述分流毛细管至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路径,并导通由所述分流毛细管至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路径。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合流毛细管,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端设置有内径大于所述合流毛细管内径的过渡管,所述合流毛细管和所述蒸发器通过所述过渡管相接;
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均依次经由所述合流毛细管、所述过渡管连通至所述蒸发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合流阀,所述合流阀的一个入口配接所述第一毛细管的出口端且其另一个入口配接所述第二毛细管的出口端,所述合流阀的出口配接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进口端;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合流阀导通由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路径,并切断由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路径;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合流阀切断由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路径,并导通由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路径。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发器具有限定其进口端的柱形管以及由所述柱形管围出的管腔;
所述合流毛细管的出口端以及所述过渡管均容置于所述管腔中并被所述管腔中的制冷剂包裹。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至少部分所述过渡管设置为具有若干通孔的多孔管,所述多孔管的内部经由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管腔。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形管设置有封闭端面,所述多孔管与所述柱形管同轴设置且其末端抵接所述封闭端面;
所述管腔中的制冷剂自所述过渡管处向所述合流毛细管处流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封闭端面的中心处具有朝向所述多孔管凸伸的导流凸起,所述封闭端面设置呈自所述导流凸起弧形往外延展至所述柱形管。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毛细管以缠绕于所述回气管外部、并排于所述回气管外部、穿设于所述回气管内部的其中至少一种方式附接于所述回气管;以及/或者,
所述第二毛细管以缠绕于所述蒸发器外部、并排于所述蒸发器外部、穿设于所述蒸发器内部的其中至少一种方式附接于所述蒸发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其进口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
蒸发器,其出口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
毛细机构,连通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和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端之间,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
开闭机构,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具有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路径,并切断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路径;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切断所述第一路径并导通所述第二路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器具,所述制冷器具包括所述制冷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序串联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机构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路径切断,并且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路径导通,使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毛细管时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热交换;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所述状况信号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第一路径切断并且所述第二路径导通,使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毛细管时与所述蒸发器热交换。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步骤“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为:
当保持所述第一路径导通且所述第二路径切断持续预设时长时,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当前的状况信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序串联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机构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且所述第一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路径切断,并且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路径导通;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所述状况信号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第一路径切断并且所述第二路径导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控制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至蒸发器以与回气管进行热交换,在保证适度拉低干度进行降噪减振的同时,保持低噪音/振动且高制冷效率的运行,还可以控制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至蒸发器以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能够以极大的拉低干度来保证振动/噪音低,解决现有技术的噪音/振动大的问题;而通过上述两种状态的变化,使得制冷系统可以满足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逻辑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制冷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逻辑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参看图1至图2示例了本发明实施例1的制冷系统100,以及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参图1,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毛细机构、蒸发器40和开闭机构。
其中,压缩机10、冷凝器20、所述毛细机构和蒸发器40依序串联,构成供制冷系统100的制冷剂沿着压缩机10、冷凝器20、所述毛细机构、蒸发器40再返回压缩机10循环流动的闭合回路。具体地,压缩机10的出口端设置为排气管12,排气管12连接于冷凝器20的进口端21;压缩机10的进口端设置为回气管11,回气管11连接于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所述毛细机构连通于冷凝器20的出口端22和蒸发器40的进口端之间。
制冷系统100中制冷剂的循环过程大致为:压缩机10的出口端的高温高压过热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管12进入冷凝器20,被冷凝为高压的饱和或者过冷液体后,进入所述毛细机构节流降压;之后喷射入蒸发器40中汽化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最后通过回气管11返回压缩机10内,被压缩机10重新压缩成高温高压过热制冷剂气体后排出,由此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
第一毛细管31附接于回气管11,以使得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能够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基于此,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的附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如图1中所示实施例,第一毛细管31以并排于回气管11外部的方式附接于回气管11,其并排方式可以是制冷剂流向相同或相反,也可以是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31以缠绕于回气管11外部的方式附接于回气管11,同样的,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之间可以是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再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31以穿设于回气管11内部的方式附接于回气管11,其具体可以是第一毛细管31穿设在回气管11的管壁中,也可以是穿设在回气管11的内部管道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中“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能够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的宗旨,所作出的前述示例之外的其它配合方式也同样构成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的附接。
第二毛细管32附接于蒸发器40,以使得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能够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类似的,基于此,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的附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如图1中所示实施例,第二毛细管32以缠绕于蒸发器40外部的方式附接于蒸发器40,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之间可以是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管32以并排于蒸发器40外部的方式附接于蒸发器40,其并排方式可以是制冷剂流向相同或相反,也可以是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再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管32以穿设于蒸发器40内部的方式附接于蒸发器40,其具体可以是第二毛细管32穿设在蒸发器40的管壁中,也可以是穿设在蒸发器40的内部管道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中“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能够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的宗旨,所作出的前述示例之外的其它配合方式也同样构成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的附接。
所述开闭机构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其具有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其中,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由冷凝器20经第一毛细管31至蒸发器40的第一路径P1,并切断由冷凝器20经第二毛细管32至蒸发器40的第二路径P2。也即,在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下,冷凝器20出口端22的制冷剂经第一毛细管31流向蒸发器40而无法经第二毛细管32流向蒸发器40。由此,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能够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切断第一路径P1并导通第二路径P2。也即,在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下,冷凝器20出口端22的制冷剂无法经第一毛细管31流向蒸发器40而能够经第二毛细管32流向蒸发器40,这样,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能够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
通常地,蒸发器40中制冷剂的焓值要低于回气管11中制冷剂的焓值,或者说,蒸发器40的温度要低于回气管11的温度。因此,相较于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而言,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可以增加过冷度,降低于蒸发器40和所述毛细机构之间的扩径位置处的气相比例,制冷剂以更小的干度流入蒸发器40,使得所述扩径位置处喷发的噪音以及振动降低;而相反的,相较于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而言,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可以减小所述毛细机构中制冷剂对蒸发器40冷量的损耗,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冷效率。
换一个角度来讲,与第一毛细管31相靠近的部分回气管11温度限定第一毛细管31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与第二毛细管32相靠近的部分蒸发器40温度限定第二毛细管32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由此,第一毛细管31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第二毛细管32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因此,相较于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而言,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可以增加过冷度,降低于蒸发器40和所述毛细机构之间的扩径位置处的气相比例,制冷剂以更小的干度流入蒸发器40,使得所述扩径位置处喷发的噪音以及振动降低;而相反的,相较于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而言,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可以减小所述毛细机构中制冷剂对蒸发器40冷量的损耗,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冷效率。
由此,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可以通过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来实现高制冷效率运行,还可以通过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来实现低噪音低振动运行,进而使得制冷系统100可以满足高制冷效率模式和低噪音模式的切换,以适应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制冷系统100还包括感测器51和控制器52。
感测器51配置为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蒸发器40之间的所述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其中,所述状况信号具体可以为振动幅度,相对应的,感测器51具体以距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任意可行构件予以实施;或者,所述状况信号具体可以为噪音值,相对应的,感测器51具体以麦克风或其它任意可行构件予以实施。
所述扩径位置形成于所述毛细机构的出口端后续的管路附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机构直接组装于蒸发器40的进口端,制冷回路的管径由所述毛细机构的管径突变为蒸发器40的管径,所述毛细机构与蒸发器40的相交处即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可通过将感测器51配置于蒸发器40的进口端来感测所述状况信号;在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蒸发器40的进口端设置有过渡管60,所述毛细机构通过过渡管60连接于蒸发器40,过渡管60内径大于所述毛细机构的内径且小于蒸发器40的内径,所述毛细机构与过渡管60的相交处即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可通过将感测器51配置于过渡管60来感测所述状况信号。
控制器52连接感测器51和所述开闭机构,并配置为根据所述状况信号控制所述开闭机构在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变换。由此,根据所述扩径位置处的所述状况信号,可以体现所述扩径位置处制冷剂的喷发情况,控制器52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变换(包括在喷发噪音过大或振动剧烈时,变化为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以降低噪音/振动),进而实现对制冷系统100的控制,以达到调控制冷效率和噪音/振动的效果。
优选地,结合图2,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冷系统100运行时,控制器52在控制压缩机10启动时,先控制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也即每次制冷系统100以高制冷效率的模式启动,进而再根据噪音/振动情况来调整,从而可以先快速拉低温度,节能降耗,并避免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盲目降噪所导致的制冷效率低问题。
进一步地,当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控制器52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条件具体可以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则相应的,“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预设条件”也即感测器51所感测到的振动幅度大于所述预设振动幅度;或者,所述预设条件具体可以为大于预设噪音值,则相应的,“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预设条件”也即感测器51所感测到的噪音值大于所述预设噪音值。
进一步地,在前述判断步骤中,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预设条件,此时对应于所述扩径位置的振动剧烈或噪音大的情况,控制器52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由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变换为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从而通过使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以减小干度,进而降低所述扩径位置处的喷发所引起的振动和噪音;反之,也即若所述状况信号不符合所述预设条件,此时对应于所述扩径位置的振动不剧烈或噪音小的情况,控制器52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继续保持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使制冷系统100以较高制冷效率运行。
进一步地,当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持续预设时长时,所述预设时长优选可以为2min-3min范围内的任一值,感测器51感测所述扩径位置当前的所述状况信号,控制器52再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所述预设条件并根据判断结果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也即,先使制冷系统100以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的情况运行一所述预设时长,以使得整个制冷系统100中运行稳定之后,再感测所述状况信号并判断是否振动/噪音过大,进而再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变化与否,由此可以减小制冷系统100刚刚启动时运行不稳定导致的误差,使感测和控制更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感测器52具体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感测元件,优选地,所述感测元件的数目设置为两个以上,将两个以上感测元件的感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状况信号,由此可以提升准确度。
进一步地,参图1,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合流毛细管33,合流毛细管33的出口端与过渡管60的进口端相接,具体可采用焊接、套接或一体设置等任意方式相接。过渡管60的内径大于合流毛细管33的内径,由此,过渡管60和合流毛细管33的相交处即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
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均依次经由合流毛细管33、过渡管60连通至蒸发器40。通过共用合流毛细管33,便于结构布局以及感测器51对所述扩径位置的感测。
进一步地,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合流阀71。该合流阀71为二进一出阀,其一个入口配接第一毛细管31的出口端且其另一个入口配接第二毛细管32的出口端,其出口配接合流毛细管33的进口端。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控制器52控制合流阀71导通由第一毛细管31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并切断由第二毛细管32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控制器52控制合流阀71切断由第一毛细管31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并导通由第二毛细管32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机构还包括分流毛细管34,冷凝器20通过分流毛细管34分别连通至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分流阀72。该分流阀72设置为一进二出阀,其入口配接分流毛细管34的出口端,其一个出口配接第一毛细管31的进口端且其另一个出口配接第二毛细管32的进口端。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分流阀72导通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一毛细管31的路径,并切断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二毛细管32的路径;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分流阀72切断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一毛细管31的路径,并导通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二毛细管32的路径。
优选地,合流阀71和分流阀72可以均设置为电磁阀,且二者均连接控制器52以在控制器52的控制下协同同步作动,以实现所述开闭机构在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的变化。当然,在变化实施例中,分流阀72和合流阀71中保留任一个,例如取消分流阀72而仅保留合流阀71、或者例如保留分流阀72而取消合流阀71,同样可以实现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参图2,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适用于前述制冷系统100的控制,下面参照制冷系统100的结构对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予以说明,当然,所述控制方法所适用的制冷系统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制冷系统100。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第二路径P2切断并且第一路径P1导通,使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压缩机10的回气管11热交换;
感测所述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所述状况信号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也即振动幅度大于所述预设振动幅度或者噪音值大于所述预设噪音值,则控制第一路径P1切断并且第二路径P2导通,使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热交换;
若否,也即振动幅度不大于所述预设振动幅度或者噪音值不大于所述预设噪音值,则保持第二路径P2切断并且第一路径P1导通。
如此,结合前述可知,在所述扩径位置处的振动或噪声较小时,则控制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至蒸发器40,在保证制冷剂与回气管11热交换以拉低干度进行降噪减振的同时,不会耗费蒸发器40的冷量,使制冷系统100保持低噪音/振动且高制冷效率;而在所述扩径位置处的振动或噪声较大时,则控制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至蒸发器40,在保证制冷剂与蒸发器40热交换以极大的拉低干度来保证振动/噪音低;而通过上述两种状态的变化,使得制冷系统100可以满足高制冷效率模式和低噪音模式的切换,以适应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优选地,步骤“感测所述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为:
当保持第二路径P2切断并且第一路径P1导通持续预设时长时,所述预设时长优选可以为2min-3min范围内的任一值,感测所述扩径位置的当前的状况信号。进而,再执行后续步骤“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预设条件”以及根据判断结果控制第一路径P1和第二路径P2的通断状态。由此可以减小制冷系统100刚刚启动时运行不稳定导致的误差,使感测和控制更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控制压缩机启动时,先控制第二路径P2切断并且第一路径P1导通,使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压缩机10的回气管11热交换。如此,先保证制冷系统100以高制冷效率来启动,进而再根据噪音/振动情况来调整,从而可以先快速拉低温度,节能降耗,并避免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盲目降噪所导致的制冷效率低问题。
实施例2
参看图3至图5示例了本发明实施例2的制冷系统100,以及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参图3,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毛细机构、蒸发器40和开闭机构。
其中,压缩机10、冷凝器20、所述毛细机构和蒸发器40依序串联,构成供制冷系统100的制冷剂沿着压缩机10、冷凝器20、所述毛细机构、蒸发器40再返回压缩机10循环流动的闭合回路。具体地,压缩机10的出口端设置为排气管12,排气管12连接于冷凝器20的进口端21;压缩机10的进口端设置为回气管11,回气管11连接于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所述毛细机构连通于冷凝器20的出口端22和蒸发器40的进口端之间。
制冷系统100中制冷剂的循环过程大致为:压缩机10的出口端的高温高压过热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管12进入冷凝器20,被冷凝为高压的饱和或者过冷液体后,进入所述毛细机构节流降压;之后喷射入蒸发器40中汽化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最后通过回气管11返回压缩机10内,被压缩机10重新压缩成高温高压过热制冷剂气体后排出,由此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冷凝器20经第一毛细管31至蒸发器40构成第一路径P1,冷凝器20经第二毛细管32至蒸发器40构成第二路径P2。
第一毛细管31附接于回气管11,以使得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能够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基于此,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的附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如图3中所示实施例,第一毛细管31以并排于回气管11外部的方式附接于回气管11,其并排方式可以是制冷剂流向相同或相反,也可以是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31以缠绕于回气管11外部的方式附接于回气管11,同样的,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之间可以是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再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31以穿设于回气管11内部的方式附接于回气管11,其具体可以是第一毛细管31穿设在回气管11的管壁中,也可以是穿设在回气管11的内部管道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中“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能够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的宗旨,所作出的前述示例之外的其它配合方式也同样构成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的附接。
第二毛细管32附接于蒸发器40,以使得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能够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类似的,基于此,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的附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如图3中所示实施例,第二毛细管32以缠绕于蒸发器40外部的方式附接于蒸发器40,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之间可以是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管32以并排于蒸发器40外部的方式附接于蒸发器40,其并排方式可以是制冷剂流向相同或相反,也可以是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再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管32以穿设于蒸发器40内部的方式附接于蒸发器40,其具体可以是第二毛细管32穿设在蒸发器40的管壁中,也可以是穿设在蒸发器40的内部管道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中“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能够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的宗旨,所作出的前述示例之外的其它配合方式也同样构成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的附接。
所述开闭机构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其具有至少两个双路导通状态。于任一所述双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第一路径P1和第二路径P2;也即,在所述双路导通状态下,所述开闭机构使冷凝器20出口端22的制冷剂同时分配至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或者说,部分制冷剂分配至第一毛细管31而非第二毛细管32同时另一部分制冷剂分配至第二毛细管32而非第一毛细管31,这样,部分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能够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能够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
并且,任意两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下,所述开闭机构使流经第二毛细管32的制冷剂在流经所述毛细机构的制冷剂中的分配占比不同。也即,所述双路导通状态下,流经所述毛细机构的制冷剂(例如示意为M)总共由流经第一毛细管31的制冷剂(例如示意为M1)和流经第二毛细管32的制冷剂(例如示意为M2)共同组成(也即二者之和构成流经所述毛细机构的制冷剂,M=M1+M2),所述分配占比也就是流经第二毛细管32的制冷剂(例如示意为M2)在流经所述毛细机构的制冷剂(例如示意为M)中的百分比(也即M2/M)。
而任意两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下,所述分配占比不同。也即,每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对应于一个分配占比,或者说,不同的分配占比界定了不同的双路导通状态。
通常地,蒸发器40中制冷剂的焓值要低于回气管11中制冷剂的焓值,或者说,蒸发器40的温度要低于回气管11的温度。与第一毛细管31相靠近的部分回气管11温度限定第一毛细管31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与第二毛细管32相靠近的部分蒸发器40温度限定第二毛细管32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由此,第一毛细管31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第二毛细管32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
相较于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而言,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可以增加过冷度,降低于蒸发器40和所述毛细机构之间的扩径位置处的气相比例,制冷剂以更小的干度流入蒸发器40,使得所述扩径位置处喷发的噪音以及振动降低;而相反的,相较于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而言,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可以减小所述毛细机构中制冷剂对蒸发器40冷量的损耗,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冷效率。
由此,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一方面,通过制冷剂在毛细机构中与回气管11、蒸发器40的热交换,能够增加所述毛细机构的出口端处的过冷度,降低于蒸发器40和所述毛细机构之间的扩径位置处的气相比例,制冷剂以更小的干度流入蒸发器40,使得所述扩径位置处喷发的噪音以及振动降低;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不同所述分配占比相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可以调整制冷剂流过第一毛细管31和流过第二毛细管32的比例,使得减振降噪以及高制冷效率之间的平衡和控制,优化制冷系统100的性能,以适应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结合图3至图5,制冷系统100还包括感测器51和控制器52。
感测器51配置为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蒸发器40之间的所述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其中,所述状况信号具体可以为振动幅度,相对应的,感测器51具体以距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任意可行构件予以实施;或者,所述状况信号具体可以为噪音值,相对应的,感测器51具体以麦克风或其它任意可行构件予以实施。
所述扩径位置形成于所述毛细机构的出口端后续的管路附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机构直接组装于蒸发器40的进口端,制冷回路的管径由所述毛细机构的管径突变为蒸发器40的管径,蒸发器40的进口端处即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可通过将感测器51配置于蒸发器40的进口端来感测所述状况信号;在图3-4所示优选实施例中,蒸发器40的进口端设置有过渡管60,所述毛细机构通过过渡管60连接于蒸发器40,过渡管60内径大于所述毛细机构的内径且小于蒸发器40的内径,过渡管60处即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制冷剂在流经该扩径位置时会因为压力降低而喷发相变,由此该扩径位置可看做是所述毛细机构和蒸发器40之间的喷发位置,往往也是噪音发生位置,可通过将感测器51配置于过渡管60或者如如图示例中配置在蒸发器40进口端来感测所述状况信号。
结合图5,控制器52连接感测器51和所述开闭机构,并配置为根据所述状况信号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变换。由此,根据所述扩径位置处的所述状况信号,可以体现所述扩径位置处制冷剂的喷发情况,控制器52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变换,例如调整所述开闭机构在两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间变换已调整所述分配占比,进而实现对制冷系统100调控制冷效率和噪音/振动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开闭机构具有与所述分配占比正相关的开度,所谓正相关也即开度随着分配占比的增大而同步增大。由此,控制器52在根据所述状况信号控制所述开闭机构于两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间变换时,也即控制所述开闭机构于两个不同所述开度间变化。
当所述开闭机构处于当前一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时,控制器52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条件具体可以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则相应的,“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预设条件”也即感测器51所感测到的振动幅度大于所述预设振动幅度;或者,所述预设条件具体可以为大于预设噪音值,则相应的,“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预设条件”也即感测器51所感测到的噪音值大于所述预设噪音值。
进一步地,在前述判断步骤中,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预设条件,此时对应于所述扩径位置的振动剧烈或噪音大的情况,控制器52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增大预设增幅,从而通过使更多的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以进一步减小干度,进而降低所述扩径位置处的喷发所引起的振动和噪音;反之,也即若所述状况信号不符合所述预设条件,此时对应于所述扩径位置的振动不剧烈或噪音小的情况,控制器52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继续保持当前所述双路导通状态,使制冷系统100保持当前制冷效率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开闭机构具有其开度以所述预设增幅为公差进行递增的多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例如,所述开闭机构具有4个双路导通状态,分别对应于开度为20%、40%、60%和80%,则所述预设增幅为20%,每当控制器52根据所述状况信号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增大时,均为在当前的开度基础上增加20%(例如,当前开度为20%,增大到开度40%)。由此来逐步增大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以便于逐渐达到制冷效率和噪音/振动的合适平衡点,在减振降噪的同时,保证较高的制冷效率,节能降耗。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闭机构还具有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对应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为零,也即,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所述第一路径P1并切断所述第二路径P2,使得流经第二毛细管32的所述分配占比为零,冷凝器20出口端22的制冷剂经第一毛细管31流向蒸发器40而无法经第二毛细管32流向蒸发器40。
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对应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为100%,也即,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切断所述第一路径P1并导通所述第二路径P2,使得流经第二毛细管32的所述分配占比为100%,冷凝器20出口端22的制冷剂无法经第一毛细管31流向蒸发器40而全部经第二毛细管32流向蒸发器40。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冷系统100运行时,控制器52在控制压缩机10启动时,先控制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也即每次制冷系统100以最高的制冷效率的模式启动,进而再根据噪音/振动情况来调整,从而可以先快速拉低温度,节能降耗,并避免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盲目降噪所导致的制冷效率低问题。
进一步地,当所述开闭机构处于当前状态持续预设时长时,所述预设时长优选可以为2min-3min范围内的任一值,感测器51感测所述扩径位置当前的所述状况信号,控制器52再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所述预设条件并根据判断结果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也即,每当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发生变化,先使制冷系统100以所述开闭机构于当前状态运行一所述预设时长,以使得整个制冷系统100中运行稳定之后,再感测所述状况信号并判断是否振动/噪音过大,进而再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变化与否,由此可以减小制冷系统100刚刚启动时运行不稳定导致的误差,使感测和控制更准确。
进一步地,每当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器52还需判断所述开闭机构是否处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也即判断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是否达到100%。
如果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则控制器52控制所述开闭机构保持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并继续运行。而如果所述开闭机构未处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则控制器52如前所述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增大所述预设增幅。
在本实施例中,感测器52具体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感测元件,优选地,所述感测元件的数目设置为两个以上,将两个以上感测元件的感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状况信号,由此可以提升准确度。
进一步的,如前所述,蒸发器40的进口端设置有过渡管60,过渡管60内径大于所述毛细机构的内径且小于蒸发器40的内径。由此,通过设置过渡管60,可以实现管径逐渐扩增,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喷发噪音和振动。
进一步地,参图3,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合流毛细管33,合流毛细管33的出口端与过渡管60的进口端相接,具体可采用焊接、套接或一体设置等任意方式相接。过渡管60的内径大于合流毛细管33的内径,由此,过渡管60处即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
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均依次经由合流毛细管33、过渡管60连通至蒸发器40。通过共用合流毛细管33,便于结构布局以及感测器51对所述扩径位置的感测。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具有限定其进口端41的柱形管410以及由柱形管410围出的管腔411;合流毛细管33的出口端以及过渡管60均容置于管腔411中,并且被管腔411中的制冷剂包裹。由此,一方面,使得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被包裹覆盖,合流毛细管33后方、过渡管60中的制冷剂喷发噪音被管腔411中的制冷剂包裹而降低泄露,再一方面,可以使喷发所引起的振动被制冷剂抵消,以减小振动向外传递而造成的振动噪音,另一方面,合流毛细管33被包裹管腔411中,以使得制冷剂流经合流毛细管33时能够与蒸发器40中的制冷剂热交换,从而增加合流毛细管33中的过冷度,减小所述扩径位置处制冷剂的干度,进一步消除喷发噪音/振动问题。
优选地,至少部分过渡管60设置为具有若干通孔610的多孔管61,多孔管61的内部经由通孔610连通于管腔411。这样,制冷剂在过渡管60内喷发时,因压力降低而生成的大气泡在穿过通孔610时会被分裂呈小气泡,从而减小气泡破裂的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管60的出口端的部分设置为多孔管61。
柱形管410设置有封闭端面412,多孔管61与柱形管410同轴设置且其末端(也即远离合流毛细管33的一端)抵接封闭端面412;管腔411中的制冷剂如图4箭头所示自过渡管60处向合流毛细管33处流动。也即,在合流毛细管33和过渡管60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管腔411中的制冷剂的流向恰好相反。
另外,封闭端面412的中心处具有朝向多孔管61凸伸的导流凸起4120,封闭端面412设置呈自导流凸起4120弧形往外延展至柱形管410。由此,可以利于制冷剂从多孔管61内顺畅地流向管腔411中,避免因剧烈碰撞造成湍流、振动或噪音。
进一步地,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合流阀71。该合流阀71为二进一出阀,其一个入口配接第一毛细管31的出口端且其另一个入口配接第二毛细管32的出口端,其出口配接合流毛细管33的进口端。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控制器52控制合流阀71导通由第一毛细管31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并切断由第二毛细管32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控制器52控制合流阀71切断由第一毛细管31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并导通由第二毛细管32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于所述双路导通状态时,控制器52控制合流阀71导通由第一毛细管31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并导通由第二毛细管32至合流毛细管33的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机构还包括分流毛细管34,冷凝器20通过分流毛细管34分别连通至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分流阀72。该分流阀72设置为一进二出阀,其入口配接分流毛细管34的出口端,其一个出口配接第一毛细管31的进口端且其另一个出口配接第二毛细管32的进口端。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分流阀72导通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一毛细管31的路径,并切断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二毛细管32的路径;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分流阀72切断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一毛细管31的路径,并导通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二毛细管32的路径;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分流阀72导通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一毛细管31的路径,并导通由分流毛细管34至第二毛细管32的路径。
优选地,合流阀71和分流阀72可以均设置为电磁阀,且二者均连接控制器52以在控制器52的控制下协同同步作动,以实现所述开闭机构在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以及至少两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的变化。当然,在变化实施例中,分流阀72和合流阀71中保留任一个,例如取消分流阀72而仅保留合流阀71、或者例如保留分流阀72而取消合流阀71,同样可以实现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以及至少两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
参图5,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前述制冷系统100的控制,下面参照制冷系统100的结构介绍对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予以说明,当然,所述控制方法所适用的制冷系统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制冷系统100。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开闭机构同时导通所述第一路径P1和所述第二路径P2,也即使得冷凝器20的部分制冷剂分配至第一毛细管31而非第二毛细管32同时另一部分制冷剂分配至第二毛细管32而非第一毛细管31;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40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所述状况信号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也即所述状况信号符合预设条件,具体来讲振动幅度大于所述预设振动幅度或者噪音值大于所述预设噪音值,则增大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二路径P2的制冷剂在所述毛细机构的制冷剂中的分配占比增大;
并且,判断此时(也即执行“增大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之后)所述开闭机构是否仍同时导通所述第一路径P1和所述第二路径P2;若是,则返回步骤“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
其中,所述控制方法中所述“返回”动作执行至少一次,相应的,所述开闭机构在至少两个开度下都可以保证导通所述第一路径P1和所述第二路径P2,也即对应于前文叙述的所述开闭机构的至少两个所述双路导通状态。
结合前述可知,一方面,制冷剂在毛细机构中与回气管11、蒸发器40的热交换,能够增加所述毛细机构的出口端处的过冷度,降低于蒸发器40和所述毛细机构之间的扩径位置处的气相比例,制冷剂以更小的干度流入蒸发器40,使得所述扩径位置处喷发的噪音以及振动降低;另一方面,通过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来调整所述分配占比,也即调整制冷剂流过第一毛细管31和流过第二毛细管32的比例,在所述扩径位置处的振动或噪声较大时,则控制更多的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拉低所述扩径位置处的制冷剂干度来减振降噪,优化制冷系统100的性能,实现制冷效率和减振降噪之间的平衡控制,以适应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在步骤“判断此时(也即执行“增大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之后)所述开闭机构是否仍同时导通所述第一路径P1和所述第二路径P2”中,若判断结果为否,即此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所述第二路径P2且切断所述第二路径P1,也即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则终止所述循环,保持所述开闭机构以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控制开闭机构导通所述第一路径P1和所述第二路径P2”之前:
控制压缩机10开机,同时控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所述第一路径P1并切断所述第二路径P2,也即所述开闭机构呈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蒸发器40之间的扩径位置的所述状况信号,并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所述预设条件;
若是,则增大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以进入所述步骤“控制开闭机构导通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
也即,在控制压缩机10启动时,先控制第二路径P2切断并且第一路径P1导通,使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压缩机10的回气管11热交换,如此,先保证制冷系统100以高制冷效率来启动,进而再根据噪音/振动情况来逐次使更多的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以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这样,从而所述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先快速拉低温度,节能降耗,并避免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盲目降噪所导致的制冷效率低问题。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所述预设条件”中,若判断结果为否,也即振动幅度不大于所述预设振动幅度或者噪音值不大于所述预设噪音值,则保持所述开闭机构的当前状态不变,无需调整。
优选地,每个步骤“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均为:当所述开闭机构保持当前状态达到预设时长时,所述预设时长优选可以为2min-3min范围内的任一值,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当前的状况信号。也即,每当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发生变化,先使制冷系统100以所述开闭机构于当前状态运行一所述预设时长,以使得整个制冷系统100中运行稳定之后,再感测所述状况信号,进而再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状态变化与否,由此可以减小制冷系统100刚刚启动时运行不稳定导致的误差,使感测和控制更准确。
另外,在所述控制方法中,任意次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的增幅为恒定常数。如前所述,每次以预设幅度来增大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该预设幅度为恒定的常数,例如前述20%,则每当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增大时,均为在当前的开度基础上增加20%。由此来逐步增大所述开闭机构的开度,以便于逐渐达到制冷效率和噪音/振动的合适平衡点,在减振降噪的同时,保证较高的制冷效率,节能降耗。
实施例3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器具,所述制冷器具具体可设置为具有低温储物功能的冰箱、冷柜或其他器具。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如前实施例1或实施例2任一所述的制冷系统。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控制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至蒸发器40以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在保证适度拉低干度进行降噪减振的同时,保持低噪音/振动且高制冷效率的运行,还可以控制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至蒸发器40以与蒸发器11进行热交换,能够以极大的拉低干度来保证振动/噪音低,解决现有技术的噪音/振动大的问题;而通过上述两种状态的变化,使得制冷系统100可以满足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其进口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
蒸发器,其出口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
毛细机构,连通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和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端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附接于所述回气管,所述第二毛细管附接于所述蒸发器;
开闭机构,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具有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路径,并切断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路径;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切断所述第一路径,并导通所述第二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感测器,配置为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所述状况信号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控制器,连接所述感测器和所述开闭机构,并配置为根据所述状况信号控制所述开闭机构在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变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预设条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由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变换为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反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继续保持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开闭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持续预设时长时,所述感测器感测所述扩径位置当前的所述状况信号,若所述状况信号符合所述预设条件,则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开闭机构由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变换为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分流毛细管,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分流毛细管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分流阀,所述分流阀的入口配接所述分流毛细管的出口端,所述分流阀的一个出口配接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进口端且其另一个出口配接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进口端;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分流阀导通由所述分流毛细管至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路径,并切断由所述分流毛细管至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路径;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分流阀切断由所述分流毛细管至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路径,并导通由所述分流毛细管至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合流毛细管,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端设置有内径大于所述合流毛细管内径的过渡管,所述合流毛细管和所述蒸发器通过所述过渡管相接;
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均依次经由所述合流毛细管、所述过渡管连通至所述蒸发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合流阀,所述合流阀的一个入口配接所述第一毛细管的出口端且其另一个入口配接所述第二毛细管的出口端,所述合流阀的出口配接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进口端;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合流阀导通由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路径,并切断由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路径;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合流阀切断由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路径,并导通由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合流毛细管的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具有限定其进口端的柱形管以及由所述柱形管围出的管腔;
所述合流毛细管的出口端以及所述过渡管均容置于所述管腔中并被所述管腔中的制冷剂包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过渡管设置为具有若干通孔的多孔管,所述多孔管的内部经由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管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管设置有封闭端面,所述多孔管与所述柱形管同轴设置且其末端抵接所述封闭端面;
所述管腔中的制冷剂自所述过渡管处向所述合流毛细管处流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端面的中心处具有朝向所述多孔管凸伸的导流凸起,所述封闭端面设置呈自所述导流凸起弧形往外延展至所述柱形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管以缠绕于所述回气管外部、并排于所述回气管外部、穿设于所述回气管内部的其中至少一种方式附接于所述回气管;以及/或者,
所述第二毛细管以缠绕于所述蒸发器外部、并排于所述蒸发器外部、穿设于所述蒸发器内部的其中至少一种方式附接于所述蒸发器。
14.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其进口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
蒸发器,其出口端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
毛细机构,连通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和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端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
开闭机构,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具有第一单路导通状态和第二单路导通状态;
于所述第一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路径,并切断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路径;
于所述第二单路导通状态时,所述开闭机构切断所述第一路径并导通所述第二路径。
15.一种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器具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
16.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序串联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机构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路径切断,并且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路径导通,使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毛细管时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热交换;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所述状况信号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第一路径切断并且所述第二路径导通,使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毛细管时与所述蒸发器热交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为:
当保持所述第一路径导通且所述第二路径切断持续预设时长时,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当前的状况信号。
18.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序串联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机构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且所述第一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二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路径切断,并且由所述冷凝器经所述第一毛细管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路径导通;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状况信号,所述状况信号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状况信号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第一路径切断并且所述第二路径导通。
CN202010776123.XA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 Active CN1140877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6123.XA CN114087797B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6123.XA CN114087797B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7797A true CN114087797A (zh) 2022-02-25
CN114087797B CN114087797B (zh) 2023-03-28

Family

ID=80295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76123.XA Active CN114087797B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8779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80530C1 (ru) * 1994-01-06 1997-05-27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открытого типа "Златоустовский завод холодильников "Полюс" Испарительный блок холодильного агрегата
CN102933922A (zh) * 2009-09-29 2013-02-1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系统以及用于制造该热交换系统的方法
CN105222471A (zh) * 2015-10-27 2016-01-06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具有它的冷柜
CN105466061A (zh) * 2015-12-29 2016-04-0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两级压缩冰箱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6196709A (zh) * 2015-12-03 2016-12-07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半导体过冷制冷循环系统及制冷设备
CN110715490A (zh) * 2019-09-30 2020-01-2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低噪音低耗能制冷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1435043A (zh) * 2019-01-11 2020-07-21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压缩式制冷系统与冷藏冷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80530C1 (ru) * 1994-01-06 1997-05-27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открытого типа "Златоустовский завод холодильников "Полюс" Испарительный блок холодильного агрегата
CN102933922A (zh) * 2009-09-29 2013-02-1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系统以及用于制造该热交换系统的方法
CN105222471A (zh) * 2015-10-27 2016-01-06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具有它的冷柜
CN106196709A (zh) * 2015-12-03 2016-12-07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半导体过冷制冷循环系统及制冷设备
CN105466061A (zh) * 2015-12-29 2016-04-0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两级压缩冰箱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1435043A (zh) * 2019-01-11 2020-07-21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压缩式制冷系统与冷藏冷冻装置
CN110715490A (zh) * 2019-09-30 2020-01-2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低噪音低耗能制冷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7797B (zh) 2023-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86988B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室外机、控制方法及装置和存储介质
EP1033541B1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JP498951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3455563B1 (en) One method to mitigate vibration and sound level in heat pump chiller with evi function
CN114087797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
CN114076419B (zh) 制冷器具、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569330U (zh) 空调器
CN114087796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JP2001124454A (ja) 冷蔵庫
CN114087809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
CN112179028A (zh) 消音器、制冷回路及冰箱
CN215892862U (zh) 用于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系统及冷藏冷冻装置
JP2009293887A (ja) 冷凍装置
KR100845857B1 (ko) 냉동사이클장치와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2179025B (zh) 消音器、制冷回路及冰箱
CN109682034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KR20120052743A (ko) 공기조화기
JP520803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134080A (ja) 冷蔵庫
CN216814666U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11782120U (zh)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CN212157749U (zh) 储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KR101156919B1 (ko) 복수의 압축기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CN116428757A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112179026A (zh) 消音器、制冷回路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