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7796A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7796A
CN114087796A CN202010776122.5A CN202010776122A CN114087796A CN 114087796 A CN114087796 A CN 114087796A CN 202010776122 A CN202010776122 A CN 202010776122A CN 114087796 A CN114087796 A CN 1140877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capillary tube
refrigerant
evaporato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61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87796B (zh
Inventor
杨鹏
陈建全
张奎
刘建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7484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46457A/zh
Priority to CN202310973186.8A priority patent/CN117146456A/zh
Priority to CN202010776122.5A priority patent/CN1140877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87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77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877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77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0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of the single uni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6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of fluid flow rever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7Capillary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85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parallel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2Sou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3Vibr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序串联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机构和蒸发器,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所述冷凝器的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毛细管并在所述第一毛细管中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热交换且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毛细管并在所述第一毛细管中与所述蒸发器热交换;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振动幅度或噪音值;判断是否振动幅度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噪音值大于预设噪音值;若是,则控制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由此,实现对制冷效率和减振降噪两方面的平衡与控制。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冰箱和冷柜,其制冷系统中,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通常采用毛细管进行节流降压。原理上讲,高压中温的液相制冷剂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壁面的摩擦力作用下,制冷剂受到的阻力逐渐增大,制冷剂压力和温度也在逐渐降低,最终在毛细管出口的扩径位置处达到了蒸发压力下的两相制冷剂状态,然后高速进入蒸发器。
然而,在毛细管和蒸发器的连接处,由于管路内径陡然剧增而导致压力突变的影响,制冷剂从毛细管高速喷出后极易发生相变而产生大量气泡,随着压力持续降低,这些气泡增大直至破裂,由此产生喷发噪音,并且喷发中制冷剂的剧烈冲撞还会带动制冷管路振动,该振动沿着管路传递到制冷器具箱体也会产生振动噪音。如上这些噪音会导致制冷器具的整体噪音增大,用户体验感极差。
另一方面,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也是其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因此,如何协调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和减振降噪问题,是本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相连接的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相连接的蒸发器、以及连通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毛细机构,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附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所述第二毛细管附接于所述蒸发器;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开闭机构,所述开闭机构作动地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以使所述制冷系统具有平衡模式和强降噪模式;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冷凝器处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冷凝器处的部分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一毛细管以及部分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
采集模块,配置为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所述喷发表征参数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采集模块和所述开闭机构,并配置为根据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控制所述开闭机构作动以使所述制冷系统呈所述强降噪模式或所述平衡模式。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当处于所述平衡模式时,若所述喷发表征参数符合预设条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系统变化为所述强降噪模式;反之,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系统继续保持所述平衡模式;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当处于所述平衡模式持续预设时长时,所述采集模块感测所述扩径位置当前的所述喷发表征参数,若所述喷发表征参数符合所述预设条件,则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系统变化为所述强降噪模式。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端设置有内径大于所述毛细机构内径的过渡管,所述过渡管使得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相连通并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所述采集模块安装于所述过渡管。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毛细机构包括第一公用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均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所述过渡管连通至所述蒸发器;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合流阀,所述合流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一毛细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之间;
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所述合流阀使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一毛细管相断开,并使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相导通;
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所述合流阀使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同时导通至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发器具有限定其进口端的柱形管以及由所述柱形管围出的管腔;
所述毛细机构的出口端以及所述过渡管均容置于所述管腔中并被所述管腔中的制冷剂包裹。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形管设置有封闭端面;
至少部分所述过渡管设置为具有若干通孔的多孔管,所述多孔管与所述柱形管同轴设置且其末端抵接所述封闭端面,所述多孔管的内部经由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管腔。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封闭端面的中心处具有朝向所述多孔管凸伸的导流凸起,所述封闭端面设置呈自所述导流凸起弧形往外延展至所述柱形管。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毛细机构包括第二公用毛细管和分流阀,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分流阀,所述分流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一毛细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之间;
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所述分流阀使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
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所述分流阀使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的制冷剂同时分配至所述第一毛细管以及所述第二毛细管。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毛细管以缠绕于所述回气管外部、并排于所述回气管外部、穿设于所述回气管内部的其中至少一种方式附接于所述回气管;以及/或者
所述第二毛细管以缠绕于所述蒸发器外部、并排于所述蒸发器外部、穿设于所述蒸发器内部的其中至少一种方式附接于所述蒸发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相连接的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相连接的蒸发器、以及连通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毛细机构,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开闭机构,所述开闭机构作动地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以使所述制冷系统具有平衡模式和强降噪模式;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冷凝器处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冷凝器处的部分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一毛细管以及另一部分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器具,所述制冷器具包括所述制冷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序串联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机构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冷凝器的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毛细管并在所述第一毛细管中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热交换且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毛细管并在所述第一毛细管中与所述蒸发器热交换;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所述喷发表征参数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步骤“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为:
控制所述冷凝器的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毛细管且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毛细管,如此持续保持预设时长时,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当前的喷发表征参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序串联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机构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且所述第一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冷凝器的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毛细管且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毛细管;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所述喷发表征参数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制冷系统具有平衡模式和强降噪模式,使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维持高制冷效率和较低噪音/振动,或者利用蒸发器的冷量使毛细机构中的全部制冷剂过冷度增大,由此极大的降低因喷发产生噪声/振动的可能性,实现对制冷效率和减振降噪两方面的平衡与控制,使得制冷系统可以满足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逻辑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参看图1至图2示例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以及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参图1,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毛细机构、蒸发器40和开闭机构。
其中,压缩机10、冷凝器20、所述毛细机构和蒸发器40依序串联,构成供制冷系统100的制冷剂沿着压缩机10、冷凝器20、所述毛细机构、蒸发器40再返回压缩机10循环流动的闭合回路。具体地,压缩机10的出口端设置为排气管12,排气管12连接于冷凝器20的进口端21;压缩机10的进口端设置为回气管11,回气管11连接于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所述毛细机构连通于冷凝器20的出口端22和蒸发器40的进口端之间。
制冷系统100中制冷剂的循环过程大致为:压缩机10的出口端的高温高压过热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管12进入冷凝器20,被冷凝为高压的饱和或者过冷液体后,进入所述毛细机构节流降压;之后喷射入蒸发器40中汽化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最后通过回气管11返回压缩机10内,被压缩机10重新压缩成高温高压过热制冷剂气体后排出,由此完成整个循环过程。
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
第一毛细管31附接于回气管11,以使得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能够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基于此,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的附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如图1中所示实施例,第一毛细管31以并排于回气管11外部的方式附接于回气管11,其并排方式可以是制冷剂流向相同或相反,也可以是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31以缠绕于回气管11外部的方式附接于回气管11,同样的,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之间可以是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再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31以穿设于回气管11内部的方式附接于回气管11,其具体可以是第一毛细管31穿设在回气管11的管壁中,也可以是穿设在回气管11的内部管道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中“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能够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的宗旨,所作出的前述示例之外的其它配合方式也同样构成第一毛细管31与回气管11的附接。
第二毛细管32附接于蒸发器40,以使得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能够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类似的,基于此,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的附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如图1中所示实施例,第二毛细管32以缠绕于蒸发器40外部的方式附接于蒸发器40,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之间可以是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管32以并排于蒸发器40外部的方式附接于蒸发器40,其并排方式可以是制冷剂流向相同或相反,也可以是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相互贴靠接触或略微分离;再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管32以穿设于蒸发器40内部的方式附接于蒸发器40,其具体可以是第二毛细管32穿设在蒸发器40的管壁中,也可以是穿设在蒸发器40的内部管道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中“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能够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的宗旨,所作出的前述示例之外的其它配合方式也同样构成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的附接。
所述开闭机构作动地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通过其作动可以使得制冷系统100具有强降噪模式和平衡模式。
其中,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导通第一路径P1并导通第二路径P2。也即,在所述平衡模式下,所述开闭机构使冷凝器20出口端22的制冷剂同时分配至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或者说,部分制冷剂分配至第一毛细管31而非第二毛细管32同时另一部分制冷剂分配至第二毛细管32而非第一毛细管31,这样,部分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能够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能够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
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切断由冷凝器20经第一毛细管31至蒸发器40的第一路径P1,并导通由冷凝器20经第二毛细管32至蒸发器40的第二路径P2。也即,在所述强降噪模式下,所述开闭机构使冷凝器20处的制冷剂分配至第二毛细管32而非第一毛细管31。由此,全部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
通常地,蒸发器40中制冷剂的焓值要低于回气管11中制冷剂的焓值,或者说,蒸发器40的温度要低于回气管11的温度。与第一毛细管31相靠近的部分回气管11温度限定第一毛细管31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与第二毛细管32相靠近的部分蒸发器40温度限定第二毛细管32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由此,第一毛细管31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第二毛细管32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
相较于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而言,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可以增加过冷度,降低于蒸发器40和所述毛细机构之间的扩径位置处的气相比例,制冷剂以更小的干度流入蒸发器40,使得所述扩径位置处喷发的噪音以及振动降低;而相反的,相较于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而言,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回气管11进行热交换可以减小所述毛细机构中制冷剂对蒸发器40冷量的损耗,提高制冷系统100的制冷效率。
由此,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处于所述平衡模式时能够实现低噪音低振动运行且同时保证较高制冷效率,而处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能够进一步减振降噪,进而使得制冷系统100可以满足高制冷效率运行和低噪音运行的切换,以适应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参图1,所述毛细机构还包括第二公用毛细管34,冷凝器20通过第二公用毛细管34分别连通至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分流阀72。该分流阀72设置为一进二出阀,其入口配接第二公用毛细管34的出口端,其一个出口配接第一毛细管31的进口端且其另一个出口配接第二毛细管32的进口端。
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分流阀72使第二公用毛细管34至第一毛细管31相切断,并使第二公用毛细管34至第二毛细管32相导通,第二公用毛细管34的制冷剂全部分配至第二毛细管32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31;于所述平衡模式时,分流阀72使得第二公用毛细管34既与第一毛细管31相导通又与第二毛细管32相导通,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34的制冷剂同时分配至所述第一毛细管31以及所述第二毛细管32。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机构包括第一公用毛细管33,第一公用毛细管33的出口端连通至蒸发器40,蒸发器40通过第一公用毛细管33分别连通至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合流阀71。该合流阀71为二进一出阀,其一个入口配接第一毛细管31的出口端且其另一个入口配接第二毛细管32的出口端,其出口配接第一公用毛细管33的进口端。
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合流阀71使得第一毛细管31与第一公用毛细管33相断开,并使得第二毛细管32与第一公用毛细管33相导通;于所述平衡模式时,合流阀71使得第一毛细管31与第一公用毛细管33相导通,且使得第二毛细管32与第一公用毛细管33相导通。
优选地,合流阀71和分流阀72可以均设置为电磁阀,且二者均可以连接后文所述的控制模块52以在控制模块52的控制下协同同步作动,以实现所述强降噪模式和所述平衡模式的变化。当然,在变化实施例中,分流阀72和合流阀71中保留任一个,例如取消分流阀72而仅保留合流阀71、或者例如保留分流阀72而取消合流阀71,同样可以实现所述强降噪模式和所述平衡模式。
进一步优选的,在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蒸发器40的进口端设置有过渡管60,所述毛细机构通过过渡管60连接于蒸发器40,过渡管60内径大于所述毛细机构的内径且小于蒸发器40的内径。具体的,第一公用毛细管33与过渡管60的进口端相接,具体可采用焊接、套接或一体设置等任意方式相接。过渡管60的内径大于第一公用毛细管33的内径,由此,过渡管60即限定出一扩径位置,制冷剂在流经该扩径位置时会因为压力降低而喷发相变,由此该扩径位置可看做是所述毛细机构和蒸发器40之间的喷发位置,往往也是噪音发生位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过渡管60,可以实现管径逐渐扩增,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喷发噪音和振动。
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均依次经由第一公用毛细管33、过渡管60连通至蒸发器40。通过共用第一公用毛细管33,便于过渡管60的结构布设。
进一步地,制冷系统100还包括采集模块51和控制模块52。
采集模块51配置为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蒸发器40之间的所述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其中,所述喷发表征参数具体可以为振动幅度,相对应的,采集模块51具体以距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任意可行构件予以实施;或者,所述喷发表征参数具体可以为噪音值,相对应的,采集模块51具体以麦克风或其它任意可行构件予以实施。
所述毛细机构与过渡管60的相接处即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所述毛细机构与过渡管60的相接于过渡管60处,过渡管60即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可通过将采集模块51安装于过渡管60来感测所述喷发表征参数。当然,不限于此,例如在一变化实施例中,所述毛细机构(具体如第一公用毛细管33)直接组装于蒸发器40的进口端,制冷回路的管径由所述毛细机构(具体如第一公用毛细管33)的管径突变为蒸发器40的管径,蒸发器40的进口端处即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可通过将采集模块51配置于蒸发器40的进口端来感测所述喷发表征参数。
控制模块52连接采集模块51和所述开闭机构,并配置为根据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控制所述开闭机构作动,进而使得制冷系统100在所述强降噪模式和所述平衡模式变换。由此,根据所述扩径位置处的所述喷发表征参数,可以体现所述扩径位置处制冷剂的喷发情况,控制模块52控制所述开闭机构作动,进而实现对制冷系统100的控制,以达到调控制冷效率和噪音/振动的效果。
优选地,结合图2,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冷系统100运行时,控制模块52在控制压缩机10启动时,先控制制冷系统100处于所述平衡模式,也即每次制冷系统100启动时就处于高制冷效率和拉低干度来降低喷发噪音的状态运行,进而再根据噪音/振动情况来确定是否调整模式,从而可以先快速拉低温度,节能降耗,并避免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盲目过度拉低干度来降噪所导致的制冷效率低问题。
进一步地,当制冷系统100处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控制模块52判断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条件具体可以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则相应的,“若所述喷发表征参数符合预设条件”也即采集模块51所感测到的振动幅度大于所述预设振动幅度;或者,所述预设条件具体可以为大于预设噪音值,则相应的,“若所述喷发表征参数符合预设条件”也即采集模块51所感测到的噪音值大于所述预设噪音值。
进一步地,在前述判断步骤中,若所述喷发表征参数符合预设条件,此时对应于所述扩径位置的振动剧烈或噪音大的情况,控制模块52控制制冷系统100变换为所述强降噪模式,从而通过使全部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从而极大的减小干度,进而降低所述扩径位置处的喷发所引起的振动和噪音;反之,也即若所述喷发表征参数不符合所述预设条件,此时对应于所述扩径位置的振动不剧烈或噪音小的情况,控制模块52控制继续保持所述平衡模式,使制冷系统100以较高制冷效率运行。
进一步地,当制冷系统100处于所述平衡模式持续预设时长时,所述预设时长优选可以为2min-3min范围内的任一值,采集模块51感测所述扩径位置当前的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控制模块52再判断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是否符合所述预设条件并根据判断结果控制所述开闭机构作动与否。也即,先使制冷系统100以所述平衡模式的情况运行一所述预设时长,以使得整个制冷系统100中运行稳定之后,再感测所述喷发表征参数并判断是否振动/噪音过大,由此可以减小制冷系统100刚刚启动时运行不稳定导致的误差,使感测和控制更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采集模块52具体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感测元件,优选地,所述感测元件的数目设置为两个以上,将两个以上感测元件的感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所述喷发表征参数,由此可以提升准确度。
参图2,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适用于前述制冷系统100的控制,下面参照制冷系统100的结构对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予以说明,当然,所述控制方法所适用的制冷系统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制冷系统100。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路径P1和第二路径P2均导通,冷凝器20的制冷剂同时分配至第一毛细管31和第二毛细管32,使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时与压缩机10的回气管11热交换且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时与蒸发器40热交换;
感测所述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所述喷发表征参数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也即振动幅度大于所述预设振动幅度或者噪音值大于所述预设噪音值,则控制第二路径P2导通并且第一路径P1切断,冷凝器20的全部制冷剂分配至第二毛细管32而非第一毛细管31,从而使全部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与蒸发器40热交换来降低所述扩径位置处制冷剂干度,进一步减振降噪;
若否,也即振动幅度不大于所述预设振动幅度或者噪音值不大于所述预设噪音值,则保持第一路径P1和第二路径P2均导通。
如此,结合前述可知,使一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一毛细管31以保证制冷效率的同时,控制一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至蒸发器40,使制冷系统100保持低噪音/振动且高制冷效率;而在所述扩径位置处的振动或噪声较大时,则使全部制冷剂流经第二毛细管32以与蒸发器40热交换,以拉低干度来保证振动/噪音低;而通过上述两种状态的变化,使得制冷系统100可以满足制冷效率和噪音的平衡和合理调控,以适应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优选地,步骤“感测所述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为:
控制第一路径P1和第二路径P2均导通,如此持续保持预设时长时,所述预设时长优选可以为2min-3min范围内的任一值,感测所述扩径位置的当前的喷发表征参数。进而,再执行后续步骤“判断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以及根据判断结果控制第一路径P1和第二路径P2的通断状态。由此可以减小制冷系统100刚刚启动时运行不稳定导致的误差,使感测和控制更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控制压缩机10启动时,先控制第一路径P1和第二路径P2均导通,再变化为所述强降噪模式。如此,先保证制冷系统100以高制冷效率来启动,同时还可以适度的维持较低的噪音,进而再在噪音/振动情况超标时来调整模式,从而可以先快速拉低温度,节能降耗,并避免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盲目降噪所导致的制冷效率低问题。
参图3所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第一公用毛细管33和蒸发器40之间的连接结构,下面仅对该区别予以介绍,其余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具有限定其进口端41的柱形管410以及由柱形管410围出的管腔411;第一公用毛细管33的出口端以及过渡管60均容置于管腔411中,并且被管腔411中的制冷剂包裹。由此,一方面,使得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被包裹覆盖,第一公用毛细管33后方、过渡管60中的制冷剂喷发噪音被管腔411中的制冷剂包裹而降低泄露,再一方面,可以使喷发所引起的振动被制冷剂抵消,以减小振动向外传递而造成的振动噪音,另一方面,第一公用毛细管33被包裹管腔411中,以使得制冷剂流经第一公用毛细管33时能够与蒸发器40中的制冷剂热交换,从而增加第一公用毛细管33中的过冷度,减小所述扩径位置处制冷剂的干度,进一步消除喷发噪音/振动问题。
优选地,至少部分过渡管60设置为具有若干通孔610的多孔管61,多孔管61的内部经由通孔610连通于管腔411。这样,制冷剂在过渡管60内喷发时,因压力降低而生成的大气泡在穿过通孔610时会被分裂呈小气泡,从而减小气泡破裂的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管60的出口端的部分设置为多孔管61。
柱形管410设置有封闭端面412,多孔管61与柱形管410同轴设置且其末端(也即远离第一公用毛细管33的一端)抵接封闭端面412;管腔411中的制冷剂如图3箭头所示自过渡管60处向第一公用毛细管33处流动。也即,在第一公用毛细管33和过渡管60中的制冷剂流向与管腔411中的制冷剂的流向恰好相反。
另外,封闭端面412的中心处具有朝向多孔管61凸伸的导流凸起4120,封闭端面412设置呈自导流凸起4120弧形往外延展至柱形管410。由此,可以利于制冷剂从多孔管61内顺畅地流向管腔411中,避免因剧烈碰撞造成湍流、振动或噪音。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器具,所述制冷器具具体可设置为具有低温储物功能的冰箱、冷柜或其他器具。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如前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任一所述的制冷系统。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制冷系统100具有平衡模式和强降噪模式,使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维持高制冷效率和较低噪音/振动,或者利用蒸发器40的冷量使毛细机构中的全部制冷剂过冷度增大,由此极大的降低因喷发产生噪声/振动的可能性,实现对制冷效率和减振降噪两方面的平衡与控制,使得制冷系统100可以满足不同情形下的使用需求。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相连接的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相连接的蒸发器、以及连通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毛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附接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所述第二毛细管附接于所述蒸发器;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开闭机构,所述开闭机构作动地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以使所述制冷系统具有平衡模式和强降噪模式;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冷凝器处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冷凝器处的部分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一毛细管以及另一部分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采集模块,配置为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所述喷发表征参数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采集模块和所述开闭机构,并配置为根据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控制所述开闭机构作动以使所述制冷系统呈所述强降噪模式或所述平衡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处于所述平衡模式时,若所述喷发表征参数符合预设条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系统变化为所述强降噪模式;反之,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系统继续保持所述平衡模式;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处于所述平衡模式持续预设时长时,所述采集模块感测所述扩径位置当前的所述喷发表征参数,若所述喷发表征参数符合所述预设条件,则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系统变化为所述强降噪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端设置有内径大于所述毛细机构内径的过渡管,所述过渡管使得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相连通并限定出所述扩径位置,所述采集模块安装于所述过渡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第一公用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均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所述过渡管连通至所述蒸发器;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合流阀,所述合流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一毛细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之间;
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所述合流阀使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一毛细管相断开,并使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相导通;
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所述合流阀使所述第一公用毛细管同时导通至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具有限定其进口端的柱形管以及由所述柱形管围出的管腔;
所述毛细机构的出口端以及所述过渡管均容置于所述管腔中并被所述管腔中的制冷剂包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管设置有封闭端面;
至少部分所述过渡管设置为具有若干通孔的多孔管,所述多孔管与所述柱形管同轴设置且其末端抵接所述封闭端面,所述多孔管的内部经由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管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端面的中心处具有朝向所述多孔管凸伸的导流凸起,所述封闭端面设置呈自所述导流凸起弧形往外延展至所述柱形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第二公用毛细管和分流阀,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分流阀,所述分流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一毛细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之间;
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所述分流阀使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
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所述分流阀使所述第二公用毛细管的制冷剂同时分配至所述第一毛细管以及所述第二毛细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管以缠绕于所述回气管外部、并排于所述回气管外部、穿设于所述回气管内部的其中至少一种方式附接于所述回气管;以及/或者
所述第二毛细管以缠绕于所述蒸发器外部、并排于所述蒸发器外部、穿设于所述蒸发器内部的其中至少一种方式附接于所述蒸发器。
12.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相连接的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相连接的蒸发器、以及连通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毛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开闭机构,所述开闭机构作动地配接于所述毛细机构以使所述制冷系统具有平衡模式和强降噪模式;于所述强降噪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冷凝器处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于所述平衡模式时,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冷凝器处的部分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一毛细管以及另一部分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
13.一种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器具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
14.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序串联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机构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冷凝器的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毛细管并在所述第一毛细管中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热交换且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毛细管并在所述第一毛细管中与所述蒸发器热交换;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所述喷发表征参数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为:
控制所述冷凝器的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毛细管且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毛细管,如此持续保持预设时长时,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当前的喷发表征参数。
16.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依序串联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机构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机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且所述第一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毛细管所处的最低环境温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冷凝器的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毛细管且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毛细管;
感测所述毛细机构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扩径位置的喷发表征参数,所述喷发表征参数为振动幅度或噪音值;
判断所述喷发表征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大于预设振动幅度或大于预设噪音值;
若是,则控制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分配至所述第二毛细管而非所述第一毛细管。
CN202010776122.5A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Active CN1140877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74847.9A CN117146457A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CN202310973186.8A CN117146456A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CN202010776122.5A CN114087796B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6122.5A CN114087796B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74847.9A Division CN117146457A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CN202310973186.8A Division CN117146456A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7796A true CN114087796A (zh) 2022-02-25
CN114087796B CN114087796B (zh) 2023-08-22

Family

ID=8029515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74847.9A Pending CN117146457A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CN202010776122.5A Active CN114087796B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CN202310973186.8A Pending CN117146456A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74847.9A Pending CN117146457A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73186.8A Pending CN117146456A (zh) 2020-08-05 2020-08-05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7146457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74A (ja) * 1997-06-11 1999-01-06 Toshiba Corp 冷却装置
KR20030041688A (ko) * 2001-11-21 2003-05-27 주식회사 엘지이아이 냉장고의 모세관과 증발기 연결장치
CN102933922A (zh) * 2009-09-29 2013-02-1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系统以及用于制造该热交换系统的方法
US20130213064A1 (en) * 2012-02-21 2013-08-22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frigerator with variable capacity compressor and cycle priming action through capacity control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6196709A (zh) * 2015-12-03 2016-12-07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半导体过冷制冷循环系统及制冷设备
CN110068178A (zh) * 2018-01-24 2019-07-30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降噪音装置及具有该降噪音装置的制冷设备
CN110715490A (zh) * 2019-09-30 2020-01-2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低噪音低耗能制冷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74A (ja) * 1997-06-11 1999-01-06 Toshiba Corp 冷却装置
KR20030041688A (ko) * 2001-11-21 2003-05-27 주식회사 엘지이아이 냉장고의 모세관과 증발기 연결장치
CN102933922A (zh) * 2009-09-29 2013-02-1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系统以及用于制造该热交换系统的方法
US20130213064A1 (en) * 2012-02-21 2013-08-22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frigerator with variable capacity compressor and cycle priming action through capacity control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6196709A (zh) * 2015-12-03 2016-12-07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半导体过冷制冷循环系统及制冷设备
CN110068178A (zh) * 2018-01-24 2019-07-30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降噪音装置及具有该降噪音装置的制冷设备
CN110715490A (zh) * 2019-09-30 2020-01-2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低噪音低耗能制冷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7796B (zh) 2023-08-22
CN117146457A (zh) 2023-12-01
CN117146456A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14927B1 (ko) 냉동장치
CN111578548B (zh) 冰箱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1085682B2 (en) One method to mitigate vibration and sound level in heat pump chiller with evi function
JP2006317116A (ja)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CN210569330U (zh) 空调器
CN114087796A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制冷器具
CN114087809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
CN114087797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器具
JP2001124454A (ja) 冷蔵庫
CN114076419B (zh) 制冷器具、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07113894A (ja) 冷蔵庫
KR20120052743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8764046U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组
CN108116187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2157749U (zh) 储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6814666U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11782120U (zh)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CN111457624A (zh) 节流装置、制冷系统、冰箱及控制方法
CN219756733U (zh)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7900144U (zh) 蓄热化霜控制系统以及空调器
KR20050063218A (ko) 직냉식 냉장고용 냉동싸이클 및 이의 운전 제어 방법
KR100447195B1 (ko) 냉장고의 냉각시스템 및 그 운전제어방법
CN116428757A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KR100531325B1 (ko) 직냉식 냉장고용 냉동싸이클 및 이의 운전 제어 방법
KR200308189Y1 (ko) 냉장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