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8095A - 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 - Google Patents

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8095A
CN114068095A CN202110827238.1A CN202110827238A CN114068095A CN 114068095 A CN114068095 A CN 114068095A CN 202110827238 A CN202110827238 A CN 202110827238A CN 114068095 A CN114068095 A CN 114068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etection
wires
conductor
wire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272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山真至
塚本佳典
黄得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68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80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1/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upon physical or chemical chang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K3/00, G01K5/00, G01K7/00 or G01K9/00
    • G01K11/06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upon physical or chemical chang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K3/00, G01K5/00, G01K7/00 or G01K9/00 using melting, freezing, or sof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9/00Power cables
    • H01B9/00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conduc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16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2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metals or alloys
    • H01B1/026Alloys based on copp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56Insulating bodies
    • H01B17/58Tubes, sleeves, beads, or bobbins through which the conductor pa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09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ductive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1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wear, mechanical force or pressure; Sheaths; Armou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1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wear, mechanical force or pressure; Sheaths; Armouring
    • H01B7/1875Multi-layer sheath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29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or by fla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32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with arrangements for indicating defects, e.g. breaks or leaks
    • H01B7/324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with arrangements for indicating defects, e.g. breaks or leaks comprising temperature sens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能够高精度检测被铺设在壳体内的多芯电缆内温度的上升。一种热检测线(2),包括将一对具有第一导体(211)和覆盖在第一导体(211)周围的第一绝缘体(212)的热检测用电线(21)绞合而成的双绞线(22),第一导体(211)为非磁性体,且由拉伸强度900MPa以上的铜合金构成。

Description

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检测火灾,使用火灾检测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火灾检测线以下述方式构成:具有将一对火灾检测用电线绞合而形成的双绞线并将双绞线用套管(jacket)覆盖,其中,该火灾检测用电线具有导体(由钢琴线等钢线构成)和覆盖在导体周围的低熔点绝缘体。
以往,火灾检测线是以沿着电缆的方式配置的。例如,在用于非接触供电的多芯电缆中,在多芯电缆与收纳多芯电缆的壳体之间设有火灾检测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866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铺设在壳体内的多芯电缆中,例如用于以非接触方式供电的情况下,配置在多芯电缆内的电线中有大电流流通。因此,在出于某些理由,电线中产生过大的电流时,有抑制多芯电缆内温度上升而发生火灾的要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精度检测被铺设在壳体内的多芯电缆内温度的上升的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检测线,其包括将一对具有导体和覆盖在上述导体周围的绝缘体的热检测用电线绞合而成的双绞线,上述导体为非磁性体,且由拉伸强度900MPa以上的铜合金构成。
此外,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芯电缆,其具备上述热检测线、多根电线以及一并覆盖上述热检测线和上述多根电线的护套(sheath),上述热检测线的上述绝缘体的熔点比上述多根电线的绝缘体的熔点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高精度检测被铺设在壳体内的多芯电缆内温度的上升的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
附图说明
图1中,(a)为显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多芯电缆的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b)为显示热检测线的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2为显示多芯电缆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为将多芯电缆收纳在壳体的槽中时的截面图。
图4为说明热检测线2的动作的照片,(a)为动作前的照片,(b)为动作后的照片。
图5为显示本发明一个变形例涉及的多芯电缆的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多芯电缆;2:热检测线;21:热检测用电线;211:第一导体(导体);212:第一绝缘体(绝缘体);22:双绞线;23:压卷带;24:套管;3:电线;31:第二导体;32:第二绝缘体;4: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为显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多芯电缆的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图1(b)为显示热检测线的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图2为显示多芯电缆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为将多芯电缆收纳在壳体的槽中时的截面图。
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本发明人等考虑将用于检测温度上升的热检测线内置在配置于壳体内的多芯电缆中。这种情况下,尤其关注了能够抑制因热检测线导致的非接触供电效率的降低以及多芯电缆内温度的上升的高精度检测,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如图1至3所示,多芯电缆1具备热检测线2、多根电线3以及一并覆盖热检测线2和多根电线3的护套4。
该多芯电缆1是为了通过非接触方式供应电力(为了非接触供电)而使用的,收纳在壳体10的槽11中使用。该例中,壳体10具有平行配置的一对侧壁12以及将侧壁12的端部彼此连接的与侧壁12垂直的底壁13,作为整体,在截面视图中形成顺时针旋转90度的“コ”字形。一对侧壁12和底壁13围成的、与底壁13相反侧开口的截面视图中为矩形的空间是槽11。
(热检测线2)
热检测线2具有将一对热检测用电线21绞合而成的双绞线22、螺旋状卷缠在双绞线22周围的压卷带23以及覆盖在压卷带23周围的套管24。
构成双绞线22的一对热检测用电线21分别具有导体(为了与后述电线3的导体进行区别,以下称为第一导体)211和覆盖在第一导体211周围的绝缘体(为了与后述电线3的绝缘体进行区别,以下称为第一绝缘体)212。作为第一导体211,在作为双绞线22绞合的状态下,使用能够增大第一导体211彼此试图向双绞线22的中心侧相互接近的力的导体为好。
如上所述,多芯电缆1用于非接触供电,在工厂等,例如跨越30m以上的长距离进行布线。因此,有必要较高地维持第一导体211的导电率以至即使长距离布线也可检测第一导体211彼此的短路的程度。此外,要求即使长距离布线也不会发生断线的强度。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热检测线2中,优选将第一导体211的外径设为0.5mm以上1.0mm以下。通过将第一导体211的外径设为0.5mm以上,抑制导体电阻而维持高导电率,即使在长距离的布线中也可检测第一导体211彼此的短路。此外,通过将第一导体211的外径设为0.5mm以上,能够抑制第一导体211试图相互接近的力的降低及检测灵敏度的降低,能够提高电缆内温度的检测灵敏度。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一导体211的外径设为1.0mm以下,能够抑制多芯电缆1变硬而难以弯曲,能够实现容易布线的多芯电缆1。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热检测线2中,作为第一导体211,使用作为非磁性体的、由拉伸强度900MPa以上的铜合金构成的导体。更具体地,第一导体211使用含有7mass%以上9mass%以下的锡且含有0.03mass%以上0.35mass%以下的磷的磷青铜。通过使用非磁性体作为第一导体211,能够抑制非接触供电中的损失,抑制非接触供电效率的降低。进一步,通过将第一导体211的拉伸强度设为900MPa以上(优选为930MPa以上,更优选为990MPa以上),能够增大双绞线22的第一导体211彼此绞合的状态下的第一导体211彼此试图向双绞线22的中心侧相互接近的力。由此,第一绝缘体212软化、熔融时,第一导体211彼此迅速向双绞线22的中心侧移动,第一导体211彼此接触,通过该接触,能够提高电缆内温度的检测灵敏度。此外,从增大双绞线22的第一导体211彼此试图向双绞线22的中心相互接近的力来提高检测灵敏度的观点出发,第一导体211的伸长率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由直径0.9mm的磷青铜构成、拉伸强度998.9MPa、伸长率2.4%的单线第一导体211。此外,通过将第一导体211的拉伸强度设为900MPa以上,能够确保即使长距离布线也不会发生断线的强度。第一导体211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通过基于JISZ 2241(2011)的拉伸试验方法(试验片:9B号)求出。
需说明的是,作为第一导体211中使用的铜合金,不限定为磷青铜,例如也可以使用黄铜、铍铜等。但更优选使用能够增大双绞线22的第一导体211彼此试图向双绞线22的中心相互接近的力且难以发生断线的廉价的磷青铜。
作为第一绝缘体212,为了在电缆内温度上升时使其熔融,使用熔点较低的绝缘性树脂。更具体地,第一绝缘体212的熔点比电线3的第二绝缘体32的熔点(例如105℃以上)低,以使得在电线3的第二绝缘体32(后述)因为电缆内的温度由于过电流等上升时的热而熔融之前,第一绝缘体212熔融,换句话说,以使得在电线3因为上述温度上升时的热而丧失功能之前,检测由于第一导体211短路而产生的过电流等导致的电缆内温度的上升。本实施方式中,以80℃以下不做动作、100℃数分钟(5分钟以内)则做出动作为目标,将第一绝缘体212的熔点设为高于80℃且低于100℃(更优选为90℃左右)。这里,使用的是由熔点约为89℃的离聚物树脂构成的第一绝缘体212。
第一绝缘体212的厚度优选设为0.1mm以上0.3mm以下。通过将第一绝缘体212的厚度设为0.1mm以上,能够确保第一绝缘体212的机械强度、抑制不希望的第一绝缘体212的损伤而抑制热检测线2的错误动作。此外,通过将第一绝缘体212的厚度设为0.3mm以下,在第一绝缘体212软化、熔融时使第一导体211彼此迅速接触,能够抑制即使电缆内的温度上升第一导体211彼此也不接触的不良状况。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绝缘体212的厚度设为0.15mm,将热检测用电线21的外径设为1.2mm。将2根热检测用电线21绞合而成的双绞线22的外径为2.4mm。需说明的是,第一绝缘体212中,构成双绞线22的一对热检测用电线21分别相互接触的部分(一对热检测用电线21的第一绝缘体212彼此接触的部分)的厚度比一对热检测用电线21分别互不接触的部分(一对热检测用电线21的第一绝缘体212彼此不接触的部分)的厚度小为好。由此,在第一绝缘体212软化、熔融时使第一导体211彼此迅速接触,能够抑制即使电缆内的温度上升第一导体211彼此也不接触的不良状况。此时,构成双绞线22的一对热检测用电线21分别相互接触的部分是面接触为好。这里所说的厚度是从第一绝缘体212的内面到第一绝缘体212的外表面的最短距离(最小厚度)。
图4为说明热检测线2的动作的照片,(a)为动作前的照片,(b)为动作后的照片。如图4(a)、(b)所示,热检测线2中,电缆内的温度(电线3周围的温度)上升至第一绝缘体212的熔点(本实施方式中为89℃)以上且低于第二绝缘体32的熔点的温度,如果第一绝缘体212由于此时的热而软化、熔融,则因为绞合的第一导体211彼此向双绞线22的中心试图相互接近的力,第一导体211彼此向双绞线22的中心方向移动,第一导体211彼此接触而电短路。此时,第一绝缘体212呈熔融的状态,此外,因为第一导体211彼此试图相互接近的力,存在于第一导体211彼此的间隙的第一绝缘体212被从双绞线22的中心附近推开。因此,第一绝缘体212的外形不再呈圆形,使得第一绝缘体212彼此接触的部分呈稍微扁平的形状。通过检测该2根第一导体211的短路,可以检测因过电流等导致的多芯电缆1内温度的上升。需说明的是,图4(a)、(b)的照片中,为了使热检测线2的截面状体容易确认,形成了在热检测线2周围填充有环氧树脂的状态,对切断的端面进行研磨后,进行该切断面的拍照。
因此,该热检测线2中,在2根第一导体211由于热检测线2周围温度的上升而短路前,第一绝缘体212软化,2根第一导体211彼此的距离接近,2根第一导体211间的电阻值、电容发生变化。因此,也可以通过测定2根第一导体211间的电阻值、电容,在2根第一导体211短路之前,对热检测线2周围温度的上升进行检测。
此外,虽然图中没有显示,但第一绝缘体212可以是层叠有多个由绝缘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层的多层结构。例如,通过将第一绝缘体212设为2层结构并使内层的熔点比外层的熔点高,能够阶段性地对多芯电缆1内温度的上升进行检测。
进一步,将第一绝缘体212设为多层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在离第一导体211最近的层以外的至少1个层中,含有熔点比构成第一绝缘体212的绝缘性树脂高的粒子状物质。通过第一绝缘体212中含有熔点高的粒子状物质,在热检测线2周围的温度上升时,粒子状物质被第一导体211试图相互接近的力挤压从而抑制仅剩很薄的第一绝缘体212的现象,能够使第一导体211彼此的短路容易发生。如果粒子状物质为绝缘性,则存在粒子状物质在第一导体211间啮合而不发生短路的可能,因此,作为粒子状物质,优选使用导电性的物质。作为粒子状物质,例如可以使用碳粒子。
双绞线22的绞合间距设为热检测用电线21的外径的20倍左右(18倍以上22倍以下)为好。由此,能够维持第一导体211试图相互接近的力并抑制第一绝缘体212被该力破坏。需说明的是,双绞线2的绞合间距是,在双绞线22的长度方向上,任意热检测用电线21在圆周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时长度方向位置的间隔。需说明的是,热检测用电线21的外径例如为1.0mm以上1.6mm以下。
作为卷缠在双绞线22周围的压卷带23,例如可以使用聚酯带等树脂带。压卷带23以其宽度方向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螺旋状卷缠在双绞线22周围。
套管24发挥作为保护双绞线22的保护层的作用。优选套管24的熔点比第一绝缘体212的熔点高,从而在第一绝缘体212熔融前套管24不会熔融。套管24由绝缘性树脂构成,通过非全挤出成型(所谓管挤出成型)形成。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套管24由弹性体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热检测线2配置在多芯电缆1的电缆中心。在将多芯电缆1收纳在槽11中时,通过将多芯电缆1按压到壳体10的槽11内,将多芯电缆1收纳在槽11中。而且,在按压多芯电缆1时,多芯电缆1内的电线3被按向配置在电缆中心的热检测线2。此时,热检测线2的套管24由于按压电线3时的力而弹性变形,护套4内的电线3能够在热检测线2的圆周方向、径向(多芯电缆1的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沿热检测线2周围的方向、沿热检测线2的外径的方向)上相互移动。因此,多芯电缆1的外形可以根据槽11的形状、尺寸而变形。由此,多芯电缆1即使其外径变粗也能够容易地进入壳体10的槽11内。
以这种方式,热检测线2的套管24发生弹性变形,发挥提高将多芯电缆1收纳在槽11中时的操作性的功能。此外,在多芯电缆1被收纳至槽11中后,来自电线3的挤压力被缓和,从而,套管24的形状复原。此时,由于套管24的复原力,护套4内的电线3以移向原来的位置(收纳到槽11中之前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作用。由此,收纳在槽11中的多芯电缆1复原为变形前的外形,保持在槽11内。以这种方式,热检测线2的套管24介由电线3将护套4向壳体10(槽11的内壁)挤压,也发挥将多芯电缆1保持在槽11内的功能。
全部电线3与套管24的外周面直接接触。即,热检测线2的外周面与全部电线3直接接触。作为套管24,可以使用由形状因为外力而发生变化的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的套管,例如可以使用包含PVC(聚氯乙烯)树脂(耐热乙烯基树脂)、聚氨酯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本实施方式中,将套管24的外径(即热检测线2的外径)设为3.1mm。需说明的是,图1(a)中设为在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全部电线3与套管24的外周面(热检测线2的外周面)直接接触的结构,但不限定为这种情况。例如,在热检测线2与电线3之间未配置后述介在物的多芯电缆1中,只要是至少1根以上电线3与套管24的外周面(热检测线2的外周面)接触的结构即可。但从将多根电线3平衡地(大体等间隔)配置在热检测线2周围的观点出发,热检测线2的外周面与全部电线3直接接触为好。
套管24由单层或多层构成。多层的情况下,例如,套管24由内层和外层构成。内层以其内面与双绞线22接触的方式设置。外层以其内面与内层接触的方式设置。外层在热检测线2被配置在多芯电缆1内时与电线3接触。即,外层的外周面成为套管24的外周面。优选内层的厚度比外层的厚度小。内层的厚度例如为0.2mm以上0.4mm以下。外层的厚度例如为0.2mm以上0.4mm以下。可以在该厚度范围内,使外层的厚度比内层的厚度大。需说明的是,这种情况下套管24的整体厚度例如为0.4mm以上0.8mm以下为好。多芯电缆1中,通过将热检测线2的套管24设为由上述内层和外层构成的层叠结构,能够容易将套管24的整体厚度调整至配置在热检测线2周围的多根电线3难以落到电缆中心的厚度。如果多根电线3难以落到电缆中心,则能够将多根电线3平衡地(大体等间隔)配置在热检测线2周围。由此,对热检测线2中热检测精度的提高、电线3的非接触供电效率的提高是有效的。
此外,外层的硬度、熔点等性质可以与内层不同。例如,即使在内层和外层均由以聚氯乙烯树脂为主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情况下,外层和内层也分别具有不同的硬度。此时,外层的硬度比内层的硬度硬为好。由此,能够使外层容易从内层剥离。此外,外层的硬度比构成电线3的第二绝缘体32的硬度硬为好。由此,能够使多根电线3难以落入电缆中心。
此外,如图5所示,热检测线2中,在套管24的外周可以具有增强层25。增强层25的热检测线2的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近圆形,同时,在将热检测线2配置在电缆中心时,发挥使热检测线2的上述截面形状难以变形的功能。通过具有这样的增强层25,能够抑制多根电线3落入电缆中心。由此,能够使配置在热检测线2周围的多根电线3相对于电缆圆周方向大体等间隔配置,此外能够使从热检测线2到多根电线3中每一个的中心的距离大体相同。需说明的是,关于热检测线2,在套管24的外周具有增强层25的情况下,该增强层25成为热检测线2的外表面,电线3与该外表面直接接触。
作为增强层25,例如可以使用将树脂带螺旋状卷绕在套管24外周而形成的带层、通过管挤出将绝缘性树脂挤出而形成的挤出树脂层等。将增强层25设为带层的情况下,可以设为多层。作为由多层构成的带层,例如,构成为将树脂带螺旋状卷绕在套管24外周而成的内层带层和将树脂带螺旋状卷绕在内层带层外周而成的外层带层的层叠结构。构成内层带层和外层带层的各树脂带的卷绕方向为不同方向为好。由此,能够使上述增强层25的作用容易表现。增强层25的硬度比构成电线3的第二绝缘体32硬为好。作为构成增强层25的树脂带、绝缘性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氟树脂等。
(电线3)
电线3分别具有由将多根裸线集中绞合(集合撚り)而成的绞线导体构成的第二导体31以及覆盖第二导体31的第二绝缘体32。作为6根电线3,使用相同结构的电线。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镀锡软铜线作为第二导体31中使用的裸线。第二导体31中使用的裸线的外径设为0.15mm以上0.32mm以下为好。这是因为,如果裸线的外径小于0.15mm则容易发生断线,如果超过0.32mm则减小第二绝缘体32的厚度时存在穿透第二绝缘体32而突出的可能。
作为裸线的绞合方法,已知被称为同芯绞合的方法,但在通过该方法形成第二导体31的情况下,裸线会以稳定的状态绞合,第二导体31的形状难以因为将多芯电缆1收纳在槽11内时的外力而变化。因此,作为第二导体31,使用通过集中绞合形成的导体,以使得第二导体31的形状容易由于将多芯电缆1收纳在槽11内时的外力而变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134根0.26mm的裸线集中绞合,形成外径约为3.5mm(3.0mm以上4.0mm以下)、导体截面积为7mm2以上8mm2以下的第二导体31。
为了增加多芯电缆1内的导体部分的截面积,优选各电线3的第二绝缘体32的厚度尽可能薄。更具体地,第二绝缘体32的厚度为第二导体31中使用的裸线的外径的1/2倍以上1倍以下为好。将第二绝缘体32的厚度设为小于裸线外径的1/2的情况下,存在裸线由于将多芯电缆1收纳到槽11内时的外力而刺破第二绝缘体32的可能;如果超过裸线外径的1倍,则电线3的直径会变大,导致多芯电缆1整体直径变大。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绝缘体32的厚度设为约0.2mm(裸线外径的约0.77倍)。需说明的是,从使厚度尽可能薄的观点出发,优选各电线3的第二绝缘体32由相同材质构成且由单层构成。
为了能够实现更大容量的电力供应,第二导体31的外径相对于电线3的外径的比例设为80%以上为好。此外,如果第二绝缘体32过薄,则如上所述发生裸线刺破第二绝缘体32等不良状况,因此第二导体31的外径相对于电线3的外径的比例设为95%以下为好。此外,为了以非接触方式实现大容量的电力供应,多根电线3中,对各第二导体31供应相同大小的电流为好。
作为第二绝缘体32,可以使用材质可薄壁成型、为了使热检测线2的套管24容易弹性变形而比套管24硬、外压强(难以由于将多芯电缆1收纳到槽11内时的外力而变形)的物质,例如可以使用ETFE(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PVDF(聚偏二氟乙烯)等氟树脂、聚酰亚胺、PEEK(聚醚醚酮)。更优选的是,作为第二绝缘体32,使用表面光滑度好的氟树脂为好,由此,在施加了外力时电线3更容易在护套4内移动,更容易插入多芯电缆1的槽11中。
第二绝缘体32是通过非全挤出成型(所谓管挤出成型)形成的。由此,第二绝缘体32不与裸线密合,裸线在第二绝缘体32内可相互移动,在施加了外力时,电线3的截面形状容易变形。因此,更容易插入多芯电缆1的槽11中。
(集合体6)
在热检测线2的外周螺旋状绞合有多根电线3。以下,将在热检测线2周围绞合有多根电线3的组合称为集合体6。
集合体6中使用的电线3的根数为1至3根的情况下,多芯电缆1难以由于外力而变形。因此,多芯电缆1中,将集合体6中使用的电线3的根数设为4根以上。本实施方式中,将集合体6中使用的电线3的根数设为能够外径最细且全部电线3的导体电阻的总和最低的6根。
集合体6中,电缆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电线3彼此是相互接触的。此外,电线3与热检测线2接触。热检测线2的外径适当调整为在电缆圆周方向上将6根电线3无间隙配置时能够与全部电线3接触的外径。本实施方式中,将热检测线2的外径设为与电线3的外径大体同等。
集合体6的扭转方向优选为热检测线2中双绞线22的扭转方向的反方向。通过使集合体6的扭转方向与双绞线22的扭转方向为反方向,电线3的扭转难以松弛,能够维持用电线3将热检测线2拧紧的状态。其结果是,在电缆内温度上升时,由于电线3的拧紧,第一导体211彼此容易接触,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需说明的是,集合体6的扭转方向是从一端侧观察集合体6时,从另一端侧到这一端侧,电线3旋转的方向。此外,双绞线22的扭转方向是从一端侧观察双绞线22时,从另一端侧到这一端侧,热检测用电线21旋转的方向。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以构成集合体6的各电线3与护套4内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集合体6周围没有卷缠卷压用的带。这是因为,如果卷缠带,则该带会发挥限制电线3的移动的功能,将多芯电缆1插入槽11时的操作性有可能会降低。需说明的是,在制造的方便性上有必要保持电线3的绞合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集合体6周围螺旋状缠绕丝(树脂制的丝、棉线等)。
热检测线2与多根电线3之间以及电线3与护套4之间可以配置丝状的介在物。为了抑制因电缆内温度上升而导致介在物燃烧的情况,使用耐热性高(至少耐热温度为100℃以上)的材料为好。通过具有介在物,能够使多芯电缆1整体的外形接近圆形,提高操作性。需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热检测线2与多根电线3之间以及电线3与护套4之间不配置丝状介在物。这是为了抑制因升温导致的介在物燃烧的情况,并且确保在对电缆1施加了外力时电线3能够在热检测线2的圆周方向、外径方向移动的空间(即空气层5)。
(护套4)
集合体6周围设有护套4。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多芯电缆1中,护套4是通过非全挤出成型(所谓管挤出成型)形成的。护套4形成为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中空部41的中空圆筒状,在该中空部41内,配置有热检测线2和电线3(即集合体6)。由此,多芯电缆1中,各电线3能够在护套4内相互移动。
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缠绕用的带,形成电线3分别与护套4内周面直接接触的结构。优选护套4以尽可能不会将电线3向径向内方挤压的方式设置,优选电线3与护套4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小(在截面视图中点接触)。
护套4的厚度优选设为0.6mm以上1.0mm以下。这是因为,如果护套4的厚度小于0.6mm,则对外伤的耐力、绝缘性能等会降低;如果护套4的厚度大于1.0mm,则会导致多芯电缆1的直径变大。
进一步,通过非全挤出成型形成护套4、并且使护套4的厚度薄至1.0mm以下,从而能够如图2所示,以护套4在电线3的位置凸起的方式在护套4的外表面产生凹凸。由此,在将多芯电缆1插入壳体10的槽11内时,容易将多芯电缆1按压到壳体10的槽11内,同时,能够减小多芯电缆1与壳体10(槽11的内面)的接触面积,更容易插入到多芯电缆1的槽11中。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护套4,使用厚度0.8mm的由聚氯乙烯构成的护套。
(热检测线2的评价试验)
作为第一导体211,试制使用直径0.9mm、拉伸强度998.9MPa、伸长率2.4%的单线的磷青铜(锡7mass%以上9mass%以下、磷0.03mass%以上0.35mass%以下、余部为铜和微量的不可避免的杂质)的热检测线2,作为实施例,对其动作进行评价。评价时,将热检测线2的长度设为80m、100m、400m,将各热检测线2导入恒温槽内,测定直至第一导体211彼此短路的时间。恒温槽内的温度设为80℃、100℃、120℃、140℃,分别进行试验。
同样操作,作为第一导体211,使用拉伸强度891.0MPa、伸长率2.3%的磷青铜(锡5.5mass%以上7mass%以下、磷0.03mass%以上0.35mass%以下、余部为铜和微量的不可避免的杂质),除此以外,试制与实施例相同构成的比较例1的热检测线,与实施例同样地进行评价。此外,作为第一导体211,使用拉伸强度676.7MPa、伸长率1.9%的加入了0.7%的锡的铜合金(锡约0.7mass%、余部为铜和微量的不可避免的杂质),除此以外,试制与实施例相同构成的比较例2的热检测线,与实施例同样地进行评价。将实施例和比较例1、2中使用的第一导体211汇总示于表1。
[表1]
导体的材质 拉伸强度[Mpa] 伸长率[%] 电导率[IACS%]
实施例 磷青铜 998.8 2.4 12.1
比较例1 磷青铜 891.0 2.3 13.9
比较例2 加入0.7%锡的铜合金 676.7 1.9 66.4
对实施例的热检测线2和比较例1、2的热检测线进行评价,其结果是,对于比较例1、2的热检测线,在任一长度和任一温度中均不发生第一导体211彼此的短路,热检测线未正常做出动作。将与此相对的实施例的热检测线2的测定结果示于表2。
[表2]
Figure BDA0003174183660000121
如表2所示,实施例的热检测线2中,在任一长度中,80℃2小时均无动作,在100℃以上数分钟(大体3分钟以内)时做出动作,可确认获得了良好的动作。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热检测线2中,第一导体211为非磁性体,且由拉伸强度900MPa以上的铜合金构成。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抑制内置于非接触供电用的多芯电缆1时效率的降低,即使在长距离布线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断线等不良状况,并且能够抑制导体电阻的降低,高精度检测电缆内温度的上升。
(实施方式汇总)
接下来,引用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等,对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思想进行记载。但以下的记载中的各符号等并非将权利要求书中的构成要素限定为实施方式中具体给出的构件等。
[1]一种热检测线(2),包括将一对具有导体(211)和覆盖在上述导体(211)周围的绝缘体(212)的热检测用电线(21)绞合而成的双绞线(22),上述导体(211)为非磁性体,且由拉伸强度900MPa以上的铜合金构成。
[2]根据[1]所述的热检测线(2),上述一对热检测用电线(21)中,在规定温度上述绝缘体(212)软化或熔融时,由于上述导体(211)试图相互接近的力,上述导体(211)彼此向上述双绞线(22)的中心侧移动,上述导体(211)彼此接触。
[3]根据[2]所述的热检测线(2),上述绝缘体(212)的熔点高于80℃且低于100℃,在80℃的环境下不发生短路,在100℃的环境下在5分钟以内发生上述短路。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2),上述导体(211)由含有7mass%以上9mass%以下的锡且含有0.03mass%以上0.35mass%以下的磷的磷青铜构成。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2),上述导体(211)的伸长率为10%以下。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2),上述双绞线(22)的周围被套管(24)覆盖,上述套管(24)具有内层和外层,上述外层的厚度比上述内层的厚度大。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2),上述双绞线(22)的周围被套管(24)覆盖,上述套管(24)周围具有增强层(25),上述增强层(25)是树脂带螺旋状卷绕在上述套管(24)周围而成的带层。
[8]一种多芯电缆(1),具备[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2)、多根电线(3)以及一并覆盖上述热检测线(2)和上述多根电线(3)的护套(4),上述热检测线(2)的上述绝缘体(212)的熔点比上述多根电线(3)的绝缘体(32)的熔点低。
[9]根据[8]所述的多芯电缆(1),在上述热检测线(2)周围螺旋状绞合有上述多根电线(3)。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记载的实施方式不是对权利要求书涉及的发明的限定。此外应当注意的一点是,不限定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组合全部为用于解决发明的课题的手段所必需的。此外,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适当变形进行实施。

Claims (9)

1.一种热检测线,
包括将一对具有导体和覆盖在所述导体周围的绝缘体的热检测用电线绞合而成的双绞线,
所述导体为非磁性体,且由拉伸强度900MPa以上的铜合金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检测线,其中,
所述一对热检测用电线中,在规定温度所述绝缘体软化或熔融时,由于所述导体试图相互接近的力,所述导体彼此向所述双绞线的中心侧移动,所述导体彼此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检测线,其中,
所述绝缘体的熔点高于80℃且低于100℃,在80℃的环境下不发生短路,在100℃的环境下在5分钟以内发生所述短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其中,
所述导体由含有7mass%以上9mass%以下的锡且含有0.03mass%以上0.35mass%以下的磷的磷青铜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其中,
所述导体的伸长率为1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其中,
所述双绞线的周围被套管覆盖,所述套管具有内层和外层,
所述外层的厚度比所述内层的厚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其中,
所述双绞线的周围被套管覆盖,所述套管周围具有增强层,
所述增强层是树脂带螺旋状卷绕在所述套管周围而成的带层。
8.一种多芯电缆,
具备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检测线、多根电线以及一并覆盖所述热检测线和所述多根电线的护套,
所述热检测线的所述绝缘体的熔点比所述多根电线的绝缘体的熔点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芯电缆,其中,
在所述热检测线周围螺旋状绞合有所述多根电线。
CN202110827238.1A 2020-08-07 2021-07-21 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 Pending CN1140680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4652A JP6844739B1 (ja) 2020-08-07 2020-08-07 熱検知線及び多心ケーブル
JP2020-134652 2020-08-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8095A true CN114068095A (zh) 2022-02-18

Family

ID=74860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27238.1A Pending CN114068095A (zh) 2020-08-07 2021-07-21 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5259B2 (zh)
JP (1) JP6844739B1 (zh)
KR (1) KR20220018893A (zh)
CN (1) CN114068095A (zh)
TW (1) TW20222393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92017A (en) * 1965-04-15 1968-07-09 Eutectic Welding Alloys Welding consumable products
JPS446911Y1 (zh) * 1965-12-13 1969-03-14
JPS5886695A (ja) 1981-11-17 1983-05-24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火災検出装置
JPS619727U (ja) * 1984-06-25 1986-01-2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温度検知線内蔵型電気ケ−ブル
JPS619728U (ja) * 1984-06-25 1986-01-2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高温検知線
JPS6361706U (zh) * 1986-10-13 1988-04-23
JPH0531019U (ja) * 1991-10-01 1993-04-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熱検知線
JPH11120832A (ja) * 1997-10-09 1999-04-3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移動用ケーブル
US6359230B1 (en) * 1999-12-21 2002-03-19 Champlain Cable Corporation Automotive-wire insulation
JP2007257975A (ja) * 2006-03-23 2007-10-04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複合ケーブル
JP2014155597A (ja) * 2013-02-15 2014-08-28 Hitachi Metals Ltd カテーテル内電線
JP5737323B2 (ja) * 2013-05-01 2015-06-1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絶縁ケーブル
JP6617650B2 (ja) * 2016-06-24 2019-12-1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被覆電線および車両用の多芯ケーブル
US10366811B2 (en) * 2016-09-15 2019-07-30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arallel pair cable
JP2019129005A (ja) * 2018-01-22 2019-08-0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被覆電線および多芯ケーブル
CN111801745B (zh) * 2018-03-05 2022-07-0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多芯电缆用芯电线以及多芯电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55259B2 (en) 2024-04-09
TW202223930A (zh) 2022-06-16
US20220044844A1 (en) 2022-02-10
JP2022030555A (ja) 2022-02-18
JP6844739B1 (ja) 2021-03-17
KR20220018893A (ko) 2022-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46671B2 (en) Composite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composite optical fiber cable assembly providing protection by flexure
CN100530445C (zh) 平坦状电缆
JP5761226B2 (ja) 多芯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30343713A1 (en) Multi-core cab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24019676A (ja) 多心ケーブル
US20190074110A1 (en) Multicore cable
US20110147079A1 (en) Tension-Resistant Electrical Conductor
CN114068095A (zh) 热检测线和多芯电缆
CN107452437B (zh) 绝缘电线
JP5326775B2 (ja) 同軸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11855A (ja) 同軸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6975393B2 (ja) 多心ケーブル
JP6747564B1 (ja) 多心ケーブル
KR20230117660A (ko) 다심 케이블
CN113838612A (zh)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的制造方法以及电缆组件
JP5494213B2 (ja) 光電気複合ケーブル
JP7331709B2 (ja) 多心ケーブル
CN205609236U (zh) 1kV电气绝缘引接线
US20160086690A1 (en) Cable Bea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5496122U (zh) 一种航空器用耐高温防腐导线
WO2022210458A1 (ja) 電線導体および絶縁電線
CN113823442A (zh) 电线
CN105637596A (zh) 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Bomeiliche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METAL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