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39234A - 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39234A
CN114039234A CN202111262976.2A CN202111262976A CN114039234A CN 114039234 A CN114039234 A CN 114039234A CN 202111262976 A CN202111262976 A CN 202111262976A CN 114039234 A CN114039234 A CN 114039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floating
elastic deformation
terminal
opposite inse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629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39234B (zh
Inventor
王旭
王健
王俊
张自黾
陈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6297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392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39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9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39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9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连接端子设有对插区、二焊脚区及二弹性变形区;焊脚区与电路板焊接;每一弹性变形区分别连接对插区及一焊脚区,两弹性变形区分别位于对插区的两侧,且弹性变形区具有回弯结构,回弯结构用于在连接端子处于安装状态下浮动露置;对插区用于与其它连接端子的对插区导电抵接。通过对插区两侧的弹性变形区及其回弯结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提供相对较大导通,另一方面有利于平衡浮动弹性力,再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对于位置偏差的容错性,又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对于浮动量的容纳性,从而解决了不同电路板之间互联时存在较大位置偏差且需要传输较大电流的应用难题。

Description

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板对板连接领域,特别是涉及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是一种通过连接器的引脚能够直接连接印刷电路板之间电源和信号的一种微型耦合插头和插座,在电子产品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板对板连接器被大量应用于消费、工业控制、汽车、医疗、通信等诸多领域;随着这些领域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集成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模块被集成到有限的空间内,这些模块的应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往往包含高温、复杂振动环境、大加工误差环境等,当不同电路板实现电源或者信号互通时,复杂的应用环境,往往给连接器的导体造成超过连接器材料本身强度及应力的影响,可能造成连接器电信号的瞬断或者连接器材料本身性能的衰减或者破坏。
除了应用场景复杂多变及多模块集成之外,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还呈现出使用的信号往10Gbps甚至以上更高频率发展的现象,这对使用板对板连接器连接场景下的连接器传输速率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板对板连接器于连接场景下的连接器传输速率也变成系统能否实现其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等多种应用场景的发展,目前诸多应用场景下,需要其控制系统、记忆系统、传输系统具备更强的算力、更节能的方案、更具集成化、小型化的方案。比如在电动汽车的智能驾驶、电控系统、工业多轴机器人的多关节传动控制等多种领域,产生了一些多模块集成、链路功耗相比一般的控制系统更高的需求,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不足以承受较大位置偏差且需要传输较大电流的设计要求,且在浮动性能亦有欠缺。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包括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设有对插区、、二焊脚区、及二弹性变形区、;所述焊脚区用于与电路板焊接;每一所述弹性变形区分别连接所述对插区及一所述焊脚区,两所述弹性变形区分别位于所述对插区的两侧,且所述弹性变形区具有回弯结构,所述回弯结构用于在所述连接端子处于安装状态下浮动露置;所述对插区用于与其它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导电抵接。上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通过对插区两侧的弹性变形区及其回弯结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提供相对较大导通,另一方面有利于平衡浮动弹性力,再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对于位置偏差的容错性,又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对于浮动量的容纳性,从而解决了不同电路板之间互联时存在较大位置偏差且需要传输较大电流的应用难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还于所述弹性变形区设有变化位、,所述变化位形成于所述连接端子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变化位用于补偿浮动容差时的局部材料力学性能超限要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还于所述弹性变形区或所述焊脚区凸伸设有焊脚固定卡扣、,所述焊脚固定卡扣平行于所述对插区的对插方向,且所述焊脚固定卡扣用于卡接或抵接安装所述焊脚区的固定绝缘本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焊脚固定卡扣凸设有固定卡点、,所述固定卡点形成于所述连接端子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固定卡点用于抵接安装所述焊脚区的固定绝缘本体或其焊脚卡扣固定位、;及/或,所述对插区凸设有对插卡点、,所述对插卡点形成于所述连接端子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对插卡点用于抵接安装所述对插区的插合绝缘本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设有平板形状的第一对插区作为所述对插区,所述第二端子设有弹性臂的第二对插区作为所述对插区,所述第一对插区与所述第二对插区导电抵接;或者,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插区用于在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处于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插区导电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插区、二所述焊脚区及二所述弹性变形区一体成型设置且共同形成于所述连接端子的下料宽度上;及/或,所述弹性变形区或其所述回弯结构具有R形状或所述R形状的拉宽变形;及/或,所述对插区、所述焊脚区及所述弹性变形区具有相同的厚度;及/或,两所述弹性变形区相对于所述对插区对称设置;及/或,两所述焊脚区相对于所述对插区对称设置;及/或,所述弹性变形区弯折连接所述焊脚区;及/或,所述弹性变形区弯折连接所述对插区;及/或,所述回弯结构所在平面倾斜于所述对插区所在平面及/或所述焊脚区所在平面;及/或,所述对插区用于与其它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弹性导电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浮动电连接器,其包括相插接的二连接器10、20,所述连接器包括任一项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且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固定绝缘本体、及插合绝缘本体、;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连接端子的焊脚区安装于所述固定绝缘本体;所述连接端子的对插区安装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仅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的二弹性变形区相连接,且所述弹性变形区的回弯结构浮动露置于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之间;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对插区可拆卸地导电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有安装内腔、以容置所述回弯结构及至少部分所述插合绝缘本体;所述插合绝缘本体开设有内容纳腔、,所述内容纳腔容置至少部分所述对插区;所述插合绝缘本体还形成有外容纳腔、,所述外容纳腔至少部分容纳所述回弯结构;及/或,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相插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具有规则排列设置的至少六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及/或,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相插接;及/或,所述固定绝缘本体设有安装导向结构、,所述安装导向结构用于定位电路板以使所述焊脚区对准所述电路板的焊接位置;及/或,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焊脚卡扣固定位、,所述连接端子的焊脚固定卡扣至少部分卡接或抵接于所述焊脚卡扣固定位中;及/或,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于其相邻两内容纳腔之间开设有间隙、;及/或,所述插合绝缘本体设有对插导向结构、且所述插合绝缘本体还对应开设有凹槽内腔、,所述凹槽内腔容置另一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的所述对插导向结构;及/或,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之间形成活动范围限位区、以免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的浮动量超出设计限制;及/或,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有用于散热的通孔;及/或,所述插合绝缘本体开设有散热孔、;及/或,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辅助加强焊脚、,所述固定绝缘本体设有辅助安装位、,所述辅助加强焊脚的一端用于与电路板焊接,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辅助安装位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车载电子装置,其包括任一项所述浮动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第一端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第二端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 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两个连接端子导电抵接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所述浮动电连接器一实施例的两个连接器处于未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 7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7所示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第二固定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2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19为图17所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22为图20所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23为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插合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4 为图23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25为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第二插合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第一连接器10、第二连接器20、第一端子101、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第一辅助加强焊脚104、第一焊脚区1011、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第一对插区1013、第一变化位 1014、第一夹角α1015、第一焊脚固定卡扣1016、第一对插卡点1017、第一固定卡点1019、第一弯折区 1011A、第一连接段1012A、回弯结构1012B、第二连接段1012C、参考平面1012D、第二弯折区1013A、第一延伸线L1、第二延伸线L2、第一中心线L3、第一对插线L4、第二中心线L5、第二对插线L6、第一安装导向结构1021、第一安装内腔1022、第一焊脚卡扣固定位1023、第一辅助安装位1024、第一凹槽内腔1031、第一内容纳腔1032、第一间隙1033、第一外容纳腔1034、第一对插导向结构1035、第一活动范围限位区1036、第一散热孔1037、第一插装体1038、第二端子201、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第二辅助加强焊脚204、第二焊脚区2011、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第二对插区2013、第二夹角β2015、第二焊脚固定卡扣2016、第二对插卡点2017、第二固定卡点2019、第一对插部2013A、第二对插部2013B、第三对插部2013C、第二安装导向结构2021、第二安装内腔2022、第二焊脚卡扣固定位 2023、第二辅助安装位2024、第二凹槽内腔2031、第二内容纳腔2032、第二间隙2033、第二外容纳腔2034、第二对插导向结构2035、第二活动范围限位区2036、第二散热孔2037、第二插装体203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包括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设有对插区、二焊脚区及二弹性变形区;所述焊脚区用于与电路板焊接;每一所述弹性变形区分别连接所述对插区及一所述焊脚区,两所述弹性变形区分别位于所述对插区的两侧,且所述弹性变形区具有回弯结构,所述回弯结构用于在所述连接端子处于安装状态下浮动露置;所述对插区用于与其它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导电抵接。上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通过对插区两侧的弹性变形区及其回弯结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提供相对较大导通,另一方面有利于平衡浮动弹性力,再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对于位置偏差的容错性,又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对于浮动量的容纳性,从而解决了不同电路板之间互联时存在较大位置偏差且需要传输较大电流的应用难题,在实测中能够容纳超过±1.0mm乃至± 1.5mm以上的对接偏差,电气性能足以承受1.0A以上的电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包括一个连接端子或两个连接端子。每一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焊脚区用于与电路板焊接,即焊接于电路板上,焊脚区可以简称焊脚,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连接端子具有两个焊脚区。每一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对插区用于与其它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导电抵接,亦即实现了导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插区用于与其它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弹性导电抵接,即以弹性抵接方式相接触且实现了导电连接。这样的设计,形成一个具备更强电流传输能力的连接端子。进一步地,这样的设计,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或其所述连接端子应用于连接器例如所述浮动电连接器中,每个导电通道均有两个焊脚区即焊脚,从每一焊脚处网上延伸有一个弹性变形区例如R 形弹性变形区,然后在对插区处汇合,此一根连接端子为一个信号通道或者电流通道,从而增加了该通道的导体截面积,实现3A甚至更高电流下,连接器的温升满足不高于50K甚至30K的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每一所述弹性变形区分别连接所述对插区及一所述焊脚区,两所述弹性变形区分别位于所述对插区的两侧,且所述弹性变形区具有回弯结构,所述回弯结构用于在所述连接端子处于安装状态下浮动露置。这样的设计,由于结构简单,因此适合在一定的低温环境及高温环境工作;且由于导体材料本身具备的变形能力,即使板对板连接时中心位置发生了预设范围内的偏移量,仍能有效地确保两个连接端子的有效连接及导通;回弯结构浮动露置在空间中,形成了浮空状态,即不与其他部分硬接触,有利于在高振动环境中实现缓冲避震,避免了振动的硬传导,因此适用于高振动环境,具有大浮动量的容忍效果。通常地,各实施例中,高振动环境的振动频率不高于2000赫兹,加速度不高于150m/s2。低温环境的温度不低于-55℃。高温环境的温度不高于+125℃,即高低温环境为-55℃至+125℃的应用环境。但理论上分析,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超出以上范围亦可有效工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一端子101或者所述连接端子仅包括第一端子101,所述第一端子101设有第一对插区1013、二个第一焊脚区1011及二个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每一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用于与电路板焊接,还通过一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连接所述第一对插区 10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101设有平板形状的第一对插区1013作为所述对插区。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设有规则分布的凸部及凹槽,各所述凸部分别一一对应于各所述凹槽,每一所述凸部用于插入且紧密抵接于其它连接端子的所述凹槽中,以实现导电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二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及二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具有相同的厚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二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及二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 一体成型设置且共同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101的下料宽度上,例如一体冲切成型,这样可以快速地生产大量的所述第一端子101且节约了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变形区或其所述回弯结构具有R形状或所述R形状的拉宽变形;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变形区设有顺序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回弯结构及第二连接段,所述焊脚区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所述对插区,所述回弯结构所在的平面相交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所在的平面,或者所述回弯结构的中心线相交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第一延伸线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第二延伸线所形成的平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设有顺序相连的第一连接段1012A、回弯结构1012B及第二连接段1012C,所述第一连接段1012A 的第一延伸线L1与所述第二连接段1012C的第二延伸线L2共同形成参考平面1012D,或者所述第一连接段1012A、所述第二连接段1012C、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或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独自形成参考平面1012D,所述回弯结构1012B所在的平面或所述回弯结构1012B的第一中心线L3相交于所述参考平面1012D。本实施例中,所述回弯结构1012B具有R形状的拉宽变形。所述回弯结构1012B所在平面倾斜于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所在平面及/或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所在平面。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所述回弯结构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振动区域,另一方面所述回弯结构提供了至少两处受力转向,再一方面所述回弯结构在三维环境中实现了浮空减振效果,因此有利于从多方向多角度进行浮空减振以释放振动能量,极大地衰减了振动能量,因此有利于在一定的低温环境及高温环境中适应高振动状态,且由于导体材料本身具备的变形能力,即使板对板连接时中心位置发生了预设范围内的偏移量,仍能有效地确保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与插头导体例如插头信号导体的有效连接及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二个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例如其第一对插线L4对称设置;二个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例如其第一对插线L4 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中心线L3与第一对插线L4在三维空间形成了第一夹角α1015。这样的设计,易于准确排列多个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或其所述连接端子。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弯折连接所述第一焊脚区 1011以形成第一弯折区1011A;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弯折连接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以形成第二弯折区1013A。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区1011A与所述第二弯折区1013A的弯折方向相反。这样的设计,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两重弯曲结构,配合回弯结构形成了多重减振效果,适用于高振动环境。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变形区弯折连接所述焊脚区及所述弹性变形区弯折连接所述对插区,以使所述连接端子的两所述焊脚区之间形成错位,用于在浮动电连接器中相邻两所述连接端子在排列方向上具有至少有1个PIN位的错位距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在保证浮动连接的强度的前提下,提升了信号传输的抗干扰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的两个所述弹性变形区可呈一致的宽度厚度或者根据补偿浮动容差时局部的材料力学性能超限要求而存在至少一处下料宽度上的变化位,例如两个R形的所述弹性变形区或其所述回弯结构,自焊脚区往上的第二弯曲处均朝向所述连接端子的滑动连接的对插区以呈现一定的角度例如第一夹角α1015。当然,R形区域向端子两个焊脚中心线处弯曲一定角度具体在第几折弯处实施,此处第二弯曲处仅是一种举例,若额外增加一些仅仅是形状区别的弯曲,亦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101还于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设有至少一第一变化位1014,所述第一变化位1014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101的下料宽度上,亦即所述第一变化位1014能够与所述第一端子101的各结构一次冲切成型,且所述第一变化位1014用于补偿浮动容差时的局部材料力学性能超限要求,以增强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及其回弯结构1012B的浮动容差性,即提升了对于位置偏差的容错性及对于浮动量的容纳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101还于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或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凸伸设有第一焊脚固定卡扣1016,所述第一焊脚固定卡扣1016平行于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的对插方向例如所述第一对插线L4的延伸方向,且所述第一焊脚固定卡扣1016用于卡接或抵接安装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的固定绝缘本体例如第一固定绝缘本体,以使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例如第一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端子101的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或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的第一连接段1012A相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端子101还于所述第一焊脚固定卡扣1016凸设有第一固定卡点 1019,所述第一固定卡点1019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101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第一固定卡点1019用于抵接安装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的固定绝缘本体例如第一固定绝缘本体,或其中的焊脚卡扣固定位例如第一焊脚卡扣固定位。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焊脚固定卡扣设置在所述连接端子的每个焊脚区的焊脚上方,且所述焊脚固定卡扣垂直向上方延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端子101 还于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凸设有第一对插卡点1017,所述第一对插卡点1017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101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第一对插卡点1017用于抵接安装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的插合绝缘本体例如第一插合绝缘本体,以使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例如第一插合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端子101的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相固定。结合上述相关实施例,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固定绝缘本体仅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 1012尤其是其回弯结构1012B相连接,因此实现了浮动连接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包括两个所述连接端子,两个所述连接端子的形状相同或相异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连接端子仅在所述对插区的形状相异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二端子20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201仅于其第二对插区2013与所述第一端子101的第一对插区1013的形状相异设置。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弯折连接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弯折连接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二端子201或者所述连接端子仅包括第二端子201,所述第二端子201设有第二对插区2013、二个第二焊脚区2011及二个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每一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用于与电路板焊接,还通过一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连接所述第二对插区 20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201设有弹性臂的第二对插区2013作为所述对插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二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及二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具有相同的厚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二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及二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一体成型设置且共同形成于所述第二端子201的下料宽度上,例如一体冲切成型,这样可以快速地生产大量的所述第二端子201且节约了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的回弯结构的第二中心线L5相交于所述参考平面2012D且与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的第二对插线L6非平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中心线L5与第二对插线L6在三维空间形成了第二夹角β2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二个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相对于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例如其第二对插线L6对称设置;二个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相对于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例如其第二对插线L4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端子201还于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设有至少一第二变化位2014,所述第二变化位2014形成于所述第二端子201的下料宽度上,亦即所述第二变化位2014 能够与所述第二端子201的各结构一次冲切成型,且所述第二变化位2014用于补偿浮动容差时的局部材料力学性能超限要求,以增强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及其回弯结构的浮动容差性,即提升了对于位置偏差的容错性及对于浮动量的容纳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端子201还于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或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凸伸设有第二焊脚固定卡扣2016,所述第二焊脚固定卡扣2016 平行于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的对插方向例如所述第二对插线L4的延伸方向,且所述第二焊脚固定卡扣 2016用于卡接或抵接安装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的固定绝缘本体例如第二固定绝缘本体,以使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例如第二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端子201的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或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的第二连接段2012A相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端子201还于所述第二焊脚固定卡扣2016凸设有第二固定卡点2019,所述第二固定卡点2019形成于所述第二端子201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第二固定卡点2019用于抵接安装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的固定绝缘本体例如第二固定绝缘本体,或其中的焊脚卡扣固定位例如第二焊脚卡扣固定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端子201还于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凸设有第二对插卡点2017,所述第二对插卡点2017形成于所述第二端子201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第二对插卡点2017用于抵接安装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的插合绝缘本体例如第二插合绝缘本体,以使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例如第二插合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端子201的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相固定。结合上述相关实施例,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固定绝缘本体仅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尤其是其回弯结构相连接,因此实现了浮动连接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一端子101及第二端子201;所述第一端子 101设有平板形状的第一对插区1013作为所述对插区,所述第二端子201设有弹性臂的第二对插区2013 作为所述对插区,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与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导电抵接;或者,所述第一端子101的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用于在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处于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二端子201的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导电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为金属原材料冲压平板下料成型,呈平板状。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设有顺序连接的第一对插部2013A、第二对插部2013B 及第三对插部2013C,所述第一对插部2013A还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所述第二对插部 2013B设有弹性臂以通过所述第三对插部2013C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且实现所述第一端子101 与所述第二端子201导电连接。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插卡点2017形成于所述第一对插部2013A处。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插部2013A与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均具有平板形状且两所述平板形状位于同一平面,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降低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两所述连接端子的整体的体积,提高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排列密度。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插区例如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及/或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 开设有至少一处下料孔,所述下料孔的形状包括椭圆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形状。此下料孔的设计,有助于在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时平衡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各处的应力,可以提升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浮动极限距离;且下料孔还有利于提升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本身的容性,降低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特性阻抗,由此改善基于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连接器的高频传输性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一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包括所述第一端子101,与其对应的另一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包括所述第二端子201,以此类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浮动电连接器,其包括相插接的二连接器,每一所述连接器包括固定绝缘本体、插合绝缘本体及任一实施例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连接端子的焊脚区安装于所述固定绝缘本体;所述连接端子的对插区安装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仅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的二弹性变形区相连接,且所述弹性变形区的回弯结构浮动露置于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之间;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对插区可拆卸地导电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具有规则排列设置的至少六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具有规则排列设置的至少十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相插接。经测试,这样的设计,能够实现不同电路板之间互联时,在X轴,Y轴以及Z轴上,最大±1.5mm及其此范围以内的可靠浮动连接。具体地,每个所述连接器本身均具备至少在X轴、Y轴、Z 轴共3轴方向上±0.75mm的容差变形能力,当两个连接器配合使用,且两个连接器在X轴、Y轴、Z轴3 轴上均呈现相反方向的浮动时,例如第一连接器在X轴浮动+0.75mm,第二连接器在X轴浮动-0.75mm时,则两个连接器配合后,能实现0.75+0.75=1.5mm的浮动量。当然,浮动量具体大小此处只是举例,根据要求,调整连接器的大小,可以实现更大的浮动量。
进一步地,这样的设计,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仅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弹性变形区的回弯结构浮动连接。对于所述弹性变形区或其所述回弯结构具有R形状或所述R形状的拉宽变形的实施例,由于导体材料例如铜材本身具备的变形能力,所以两个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相插接时,即使两连接器的中心位置发生了限定数值内的偏移,由于回弯结构的R形状发生形变,可以在以插合绝缘本体的延伸方向为原点的一定范围的圆周内,实现两个连接器间可靠的电连接;且所述弹性变形区或其所述回弯结构的线性形变可以减小安装偏差给两连接器及其与电路板焊接处所造成的应力,从而实现有效、可靠的电连接;还有利于防止超出导体的材料屈服强度致使发生不可恢复的形变,或者造成连接器的损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浮动电连接器如图6所示,其包括相插接的第一连接器10及第二连接器 20;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插区1013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对插区2013可拆卸地导电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在对插区域设置为直臂,第二连接器在对插区域设置为弹臂。对于所述弹臂,所述连接端子的对插区的形状为金属原材料冲压平板下料后再折弯成型,呈弹臂状,此处弹片数量根据具体的力学及通流要求,可以进行不同的变换,请结合图5,此处为两个弹臂。两个连接器能够进行对插,实现不同电路板之间的信号或者电源互联。
请结合图7,所述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端子101、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及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所述第一端子101的第一焊脚区1011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所述第一端子101的第一对插区 1013安装于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请结合图9,所述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与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仅通过所述第一端子101的二个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变形区1012的回弯结构浮动露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与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之间。各所述连接端子例如各所述第一端子101呈列装排列,所述第一端子101的排列方向为所述第一端子101冲压时的下料平行方向。这样的设计,能够一次性地在冲切成型时将各所述连接端子例如各所述第一端子101直接安装于固定绝缘本体及/或插合绝缘本体例如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及/或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
请结合图8,所述第二连接器20包括第二端子201、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及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所述第二端子201的第二焊脚区2011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所述第二端子201的第二对插区 2013安装于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请结合图10,所述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与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仅通过所述第二端子201的二个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弹性变形区2012的回弯结构浮动露置于所述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与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连接端子呈列状排列,其排列方向为各所述端子整体冲压时的下料平行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辅助加强焊脚,所述固定绝缘本体设有辅助安装位,所述辅助加强焊脚的一端用于与电路板焊接,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辅助安装位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图6至图8,所述第一连接器10还包括第一辅助加强焊脚104,所述第二连接器20还包括第二辅助加强焊脚204,请结合图11及图12,所述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设有第一辅助安装位1024,所述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设有第二辅助安装位2024;所述第一辅助加强焊脚104的一端用于与电路板焊接,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第一辅助安装位1024中或所述第一辅助安装位1024上;所述第二辅助加强焊脚204 的一端用于与电路板焊接,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第二辅助安装位2024中或所述第二辅助安装位2024 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绝缘本体设有安装导向结构,所述安装导向结构用于定位电路板以使所述焊脚区对准所述电路板的焊接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有安装内腔以容置所述回弯结构及至少部分所述插合绝缘本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绝缘本体设有安装导向结构,所述安装导向结构用于定位电路板以使所述焊脚区对准所述电路板的焊接位置;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有安装内腔以容置所述回弯结构及至少部分所述插合绝缘本体;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焊脚卡扣固定位,所述连接端子的焊脚固定卡扣至少部分卡接或抵接于所述焊脚卡扣固定位中。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保护所述固定绝缘本体牢靠地安装于电路板上,以使所述连接端子的焊脚区不易从电路板上脱焊;且由于所述焊脚区较细,且当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或其连接端子数量较多时,所述焊脚区排列较密,因此设计安装导向结构准确地对准电路板,即可确保焊脚区对准电路板的焊接位置例如焊盘。进一步地,安装内腔则为回弯结构提供了弹性振动所需的浮动露置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设有第一安装导向结构1021,所述第一安装导向结构1021用于定位电路板以使所述第一焊脚区1011对准所述电路板的焊接位置;所述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设有第一安装内腔1022,所述第一安装内腔1022用于容置所述回弯结构1012B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导向结构为柱状,例如导向柱。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合绝缘本体或其下方设有所述导向柱,以便于连接器与电路板贴装时,进行焊脚与焊盘的精确导位。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柱在固定绝缘本体延伸方向的中心线两侧偏心设定且各所述导向柱设置相异直径,以防止连接器与电路板贴装时反向贴装,起防错作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固定绝缘本体的中间,设置了用于容纳所述连接端子及与所述对插区固定的插合绝缘本体的安装内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固定绝缘本体延伸方向的中心线两侧的侧壁中,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焊脚固定卡扣的孔或槽作为焊脚卡扣固定位,其排列按照所述连接端子的排列间距而进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固定绝缘本体延伸方向的中心线两侧设置有与辅助加强焊脚安装的辅助加强焊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设有第二安装导向结构2021,所述第二安装导向结构2021用于定位电路板以使所述第二焊脚区2011对准所述电路板的焊接位置;所述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设有第二安装内腔2022,所述第二安装内腔2022用于容置所述回弯结构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开设第一焊脚卡扣固定位1023,请结合图6,所述第一端子101的第一焊脚固定卡扣1016至少部分卡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一焊脚卡扣固定位1023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开设第二焊脚卡扣固定位2023,请结合图6,所述第二端子201的第二焊脚固定卡扣2016至少部分卡接或抵接于所述第二焊脚卡扣固定位2023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相插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合绝缘本体设有对插导向结构且所述插合绝缘本体还对应开设有凹槽内腔,所述凹槽内腔容置另一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的所述对插导向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于其延伸方向的上表面往下的中间设置有所述凹槽内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及图1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相插接;其中,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开设有第一凹槽内腔1031,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设有第二对插导向结构2035,所述第二对插导向结构2035对应插接于所述第一凹槽内腔1031,以使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与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相插接。请一并结合图19、图23及图25,对应地,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设有第一对插导向结构1035,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开设有第二凹槽内腔2031,所述第一对插导向结构1035对应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内腔2031,以使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与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相插接。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内腔开设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的延伸方向;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内腔的数量为至少二个。为了提升散热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有用于散热的通孔;及/或,所述插合绝缘本体开设有散热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10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孔2037,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实现大电流传输的散热指标,能够在进行通电流时加大端子的空气对流面,改善连接器的散热效果。
为了限制两个插合绝缘本体的浮动量,避免超限而影响产品设计寿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之间形成活动范围限位区以免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的浮动量超出设计限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开设有第一活动范围限位区1036或者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与所述第一固定绝缘本体102之间形成第一活动范围限位区10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开设有第二活动范围限位区2036或者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与所述第二固定绝缘本体202之间形成第二活动范围限位区2036;这样的设计,在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处于工作状态下,亦即所述连接端子处于安装状态下,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相对于所述固定绝缘本体的振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受到了所述活动范围限位区的限制,从而在保证了对于位置偏差的容错性的前提下,确保插合绝缘本体的浮动量不超出设计限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对插区安装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且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形成插装体。插合绝缘本体部分位于固定绝缘本体的安装内腔中,在对插区形成了对插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第一端子101的第一对插区1013安装于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且与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形成第一插装体10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第二端子201 的第二对插区2013安装于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且与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形成第二插装体2038;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稳固地形成导电抵接的对插结构,实现两个所述连接器的快速插合。
为了确保回弯结构在连接端子处于安装状态下浮动露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合绝缘本体开设有内容纳腔,所述内容纳腔容置至少部分所述对插区;所述插合绝缘本体还形成有外容纳腔,所述外容纳腔至少部分容纳所述回弯结构;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于其所述凹槽内腔中设置有多个所述内容纳腔,多个所述内容纳腔按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的延伸方向规则排列;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容纳腔在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的另一面形成凸起的模块。所述内容纳腔用于容纳及保护所述连接端子的弹臂部位例如所述弹性变形区或其所述回弯结构。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于其延伸方向上开设有至少二所述内容纳腔及呈敞开状态的两个所述外容纳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容纳腔在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与其它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的弹臂接触的面处无结构遮挡所述连接端子的接触面或接触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于其相邻两内容纳腔之间开设有间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开设有第一内容纳腔1032,所述第一内容纳腔1032容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即至少部分容置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请结合图24,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还形成有第一外容纳腔1034,所述第一外容纳腔1034 至少部分容纳所述回弯结构,即容纳部分或全部所述回弯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合绝缘本体103 于其相邻两所述第一内容纳腔1032之间开设有第一间隙10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开设有第二内容纳腔2032,所述第二内容纳腔2032容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对插区 2013,即至少部分容置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请结合图26,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还形成有第二外容纳腔2034,所述第二外容纳腔2034至少部分容纳所述回弯结构,即容纳部分或全部所述回弯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合绝缘本体203于其相邻两所述第二内容纳腔2032之间开设有第二间隙203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车载电子装置,其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浮动电连接器。所述车载电子装置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控集成领域及自动驾驶模块集成领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载电子装置包括导航仪、声音播放器、视频播放器、空气调节器及监测装置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动电连接器用在所述车载电子装置的浮动板对板连接处。所述浮动电连接器还可应用于电控装置、车辆、LED屏幕及工业机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控装置例如具有电子主板与扩展扣板且两者互联的电控装置,其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车辆例如电动车或自动驾驶车辆,其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LED屏幕例如显示面积超过4平方米的LED显示屏幕,其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工业机器例如工业机器人,其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浮动电连接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端子;
所述连接端子(101、201)设有对插区(1013、2013)、二焊脚区(1011、2011)及二弹性变形区(1012、2012);
所述焊脚区用于与电路板焊接;
每一所述弹性变形区分别连接所述对插区及一所述焊脚区,两所述弹性变形区分别位于所述对插区的两侧,且所述弹性变形区具有回弯结构,所述回弯结构用于在所述连接端子处于安装状态下浮动露置;
所述对插区用于与其它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导电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还于所述弹性变形区设有变化位(1014、2014),所述变化位形成于所述连接端子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变化位用于补偿浮动容差时的局部材料力学性能超限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还于所述弹性变形区或所述焊脚区凸伸设有焊脚固定卡扣(1016、2016),所述焊脚固定卡扣平行于所述对插区的对插方向,且所述焊脚固定卡扣用于卡接或抵接安装所述焊脚区的固定绝缘本体(102、2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脚固定卡扣凸设有固定卡点(1019、2019),所述固定卡点形成于所述连接端子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固定卡点用于抵接安装所述焊脚区的固定绝缘本体或其焊脚卡扣固定位(1023、2023);及/或,
所述对插区凸设有对插卡点(1017、2017),所述对插卡点形成于所述连接端子的下料宽度上,且所述对插卡点用于抵接安装所述对插区的插合绝缘本体(103、2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一端子(101)及第二端子(201);
所述第一端子(101)设有平板形状的第一对插区(1013)作为所述对插区,所述第二端子(201)设有弹性臂的第二对插区(2013)作为所述对插区,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与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导电抵接;或者,
所述第一端子(101)的所述第一对插区(1013)用于在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处于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二端子(201)的所述第二对插区(2013)导电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插区、二所述焊脚区及二所述弹性变形区一体成型设置且共同形成于所述连接端子的下料宽度上;及/或,
所述弹性变形区或其所述回弯结构具有R形状或所述R形状的拉宽变形;及/或,
所述对插区、所述焊脚区及所述弹性变形区具有相同的厚度;及/或,
两所述弹性变形区相对于所述对插区对称设置;及/或,
两所述焊脚区相对于所述对插区对称设置;及/或,
所述弹性变形区弯折连接所述焊脚区;及/或,
所述弹性变形区弯折连接所述对插区;及/或,
所述回弯结构所在平面倾斜于所述对插区所在平面及/或所述焊脚区所在平面;及/或,
所述对插区用于与其它连接端子的所述对插区弹性导电抵接。
7.一种浮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插接的二连接器(10、20),所述连接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101、201),且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固定绝缘本体(102、202)及插合绝缘本体(103、203);
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的连接端子的焊脚区安装于所述固定绝缘本体;
所述连接端子的对插区安装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
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仅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的二弹性变形区相连接,且所述弹性变形区的回弯结构浮动露置于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之间;
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对插区可拆卸地导电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有安装内腔(1022、2022)以容置所述回弯结构及至少部分所述插合绝缘本体;
所述插合绝缘本体开设有内容纳腔(1032、2032),所述内容纳腔容置至少部分所述对插区;所述插合绝缘本体还形成有外容纳腔(1034、2034),所述外容纳腔至少部分容纳所述回弯结构;及/或,
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相插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浮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有规则排列设置的至少六所述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及/或,
二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相插接;及/或,
所述固定绝缘本体设有安装导向结构(1021、2021),所述安装导向结构用于定位电路板以使所述焊脚区对准所述电路板的焊接位置;及/或,
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焊脚卡扣固定位(1023、2023),所述连接端子的焊脚固定卡扣至少部分卡接或抵接于所述焊脚卡扣固定位中;及/或,
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于其相邻两内容纳腔之间开设有间隙(1033、2033);及/或,
所述插合绝缘本体设有对插导向结构(1035、2035)且所述插合绝缘本体还对应开设有凹槽内腔(1031、2031),所述凹槽内腔容置另一所述连接器的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的所述对插导向结构;及/或,
所述固定绝缘本体与所述插合绝缘本体之间形成活动范围限位区(1036、2036)以免所述插合绝缘本体的浮动量超出设计限制;及/或,
所述固定绝缘本体开设有用于散热的通孔;及/或,
所述插合绝缘本体开设有散热孔(1037、2037);及/或,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辅助加强焊脚(104、204),所述固定绝缘本体设有辅助安装位(1024、2024),所述辅助加强焊脚的一端用于与电路板焊接,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辅助安装位中。
10.一种车载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浮动电连接器。
CN202111262976.2A 2021-10-28 2021-10-28 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Active CN1140392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2976.2A CN114039234B (zh) 2021-10-28 2021-10-28 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2976.2A CN114039234B (zh) 2021-10-28 2021-10-28 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9234A true CN114039234A (zh) 2022-02-11
CN114039234B CN114039234B (zh) 2023-10-20

Family

ID=80142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62976.2A Active CN114039234B (zh) 2021-10-28 2021-10-28 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3923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0943A (ja) * 2008-03-21 2009-10-08 D D K Ltd 電気コネクタ
CN102403602A (zh) * 2010-09-13 2012-04-04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7026335A (zh) * 2015-12-15 2017-08-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2421273A (zh) * 2020-10-16 2021-02-26 安费诺奥罗拉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浮动板对板连接器浮动端子结构
CN113346285A (zh) * 2021-05-31 2021-09-03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CN113488789A (zh) * 2021-05-31 2021-10-08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导体结构及电连接模块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0943A (ja) * 2008-03-21 2009-10-08 D D K Ltd 電気コネクタ
CN102403602A (zh) * 2010-09-13 2012-04-04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7026335A (zh) * 2015-12-15 2017-08-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2421273A (zh) * 2020-10-16 2021-02-26 安费诺奥罗拉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浮动板对板连接器浮动端子结构
CN113346285A (zh) * 2021-05-31 2021-09-03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CN113488789A (zh) * 2021-05-31 2021-10-08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导体结构及电连接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9234B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39447B (zh) 探针、检查工具、检查单元和检查装置
US6183301B1 (en) Surface mount connector with integrated PCB assembly
US7549882B2 (en)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US4487464A (en) Electrical socket connector construction
US6015299A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symmetrical board contacts
CN102055092B (zh) 卡缘连接器
US2002016065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orthogonally mating circuit boards
CN113488789B (zh) 导体结构及电连接模块
US1129643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3594777B (zh) 浮动连接导体、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US6176743B1 (en) Electrical adapter
KR20030041797A (ko) 표면 장착 직각 전기 커넥터
US5395249A (en) Solder-free backplane connector
CN113346285B (zh) 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JP2011014365A (ja) 水平基板間接続コネクタ
US6468090B2 (en) Low inductance power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reducing inductance i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7021875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2023023872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bination
JP2001135380A (ja) 低インダクタンスコネクタ
CN114039234A (zh) 浮动电连接导体结构、浮动电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GB2386481A (en) PCB connector with redundant contacts
CN218039889U (zh)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20753822U (zh) 一种自动插装固定的连接器
CN219981144U (zh) 一种软硬结合板及电子产品
CN214706328U (zh) 一种汽车高速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