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38893A - 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38893A
CN114038893A CN202111404177.4A CN202111404177A CN114038893A CN 114038893 A CN114038893 A CN 114038893A CN 202111404177 A CN202111404177 A CN 202111404177A CN 114038893 A CN114038893 A CN 1140388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quantum dot
display panel
g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041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子迪
孙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0417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388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38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88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蓝色发光器件、封装层和量子点薄膜,量子点薄膜包括红、绿色量子点色区和透光区,红色量子点色区位于红色区,红色量子点色区在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红光,绿色量子点色区位于绿色区,绿色量子点色区在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绿光,透光区位于蓝色区,透光区配置为透过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封装层和量子点薄膜之间的光转换层。通过光转换层将向下发射的红、绿光转换为蓝光,从而降低量子点薄膜发出的不同颜色光之间的叠加、干扰,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具有自发光、亮度高、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视角宽、结构简单以及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其因优异的性能吸引了高校和企业的青睐,获得飞速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显示产品中。
在相关技术中,为增大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色域,OLED显示面板采用量子点(Quantum dot)制作彩膜(Color Film,简称CF)层,也就是构成量子点薄膜,使能够发出蓝光的发光层发光激发彩膜层中的量子点发出RGB单色光。然而,该方式虽可提高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色域,但由于量子点薄膜为纳米粒子出光,其出光角度较为分散,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会发生相互叠加、干扰,降低OLED显示面板的色纯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能够降低量子点薄膜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之间的叠加、干扰,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具体技术内容如下: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
蓝色发光器件,所述蓝色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封装层,设置在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量子点薄膜,设置在所述封装层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量子点薄膜包括红色量子点色区、绿色量子点色区和透光区,所述红色量子点色区位于所述红色区,所述红色量子点色区在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红光,所述绿色量子点色区位于所述绿色区,所述绿色量子点色区在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绿光,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蓝色区,所述透光区配置为透过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
光转换层,所述光转换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和所述量子点薄膜之间,所述光转换层配置为受红光和绿光中的任一者激发后发射蓝光,所述光转换层包括上转换发光材料。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红色区和绿色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红色区和绿色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透光层,所述透光层与所述光转换层为同层设置,所述透光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蓝色区,所述透光层配置为透过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层包括第一子转换层和第二子转换层,所述第一子转换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红色区,所述第一子转换层配置为受红光激发后发射蓝光,所述第一子转换层包括第一上转换发光材料,所述第二子转换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绿色区,所述第二子转换层配置为受绿光激发后发射蓝光,所述第二子转换层包括第二上转换发光材料;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透光层,所述透光层与所述第一、第二子转换层为同层设置,所述透光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蓝色区,所述透光层配置为透过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的靠近所述量子点薄膜的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光转换层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包括沿靠近所述量子点薄膜的方向依次叠设的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凹槽开设所述第二无机层的靠近所述量子点薄膜的表面,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无机层的厚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转化发光材料为:掺杂稀土元素的固态化合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态化合物为硫化物、氟化物、碲酸盐、铋酸盐和磷酸盐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所述稀土元素为Tm、Yb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态化合物为五磷酸盐,所述稀土元素为T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态化合物为氟化物,所述稀土元素为Yb和T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转换发光材料为:掺杂稀土元素的固态化合物,固态化合物为氟化物和硫化物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稀土元素为Tm、Yb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第二上转换发光材料为:掺杂稀土元素的固态化合物,固态化合物为铋酸盐,稀土元素为Ho。
本申请实施例有益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封装层和量子点薄膜之间设置光转换层,光转换层配置为受红光和绿光中的任一者激发后发射蓝光。通过光转换层将量子点薄膜向下发射的红、绿光转换为蓝光,缩短量子点薄膜的红色量子点色区、绿色量子点色区向下发出的光经过的光程,从而降低量子点薄膜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之间的叠加、干扰,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此外,转化而来的蓝光能够二次激发量子点薄膜发出红、绿光,从而可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区101、绿色区102和蓝色区103;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10、蓝色发光器件120、封装层130、量子点薄膜140和光转换层150,蓝色发光器件120设置在基板110上,封装层130设置在蓝色发光器件120的远离基板110的一侧,量子点薄膜140设置在封装层130的远离基板110的一侧,量子点薄膜140包括红色量子点色区14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和透光区143,红色量子点色区141位于红色区101,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在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红光,绿色量子点色区142位于绿色区102,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在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绿光,透光区143位于蓝色区103,透光区143配置为透过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光转换层150设置在封装层130和量子点薄膜140之间,光转换层150配置为受红光和绿光中的任一者激发后发射蓝光,光转换层150包括上转换发光材料。
需要理解的是,基板110包括衬底基板和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可为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可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当然,也可为底栅型薄膜晶体管,以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薄膜晶体管包括有源层、第一绝缘层、栅极、第二绝缘层、源极以及漏极,有源层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第一绝缘层设置在衬底基板上,并覆盖有源层,栅极设置于第一绝缘层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并覆盖栅极,源极和漏极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并穿过第二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过孔连接至有源层。量子点薄膜140的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和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可为相邻分布,也可被透光区143隔开。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通过光转换层150将向下发射的红、绿光转换为蓝光,缩短红色量子点色区14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向下发出的光经过的光程,从而降低量子点薄膜140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之间的叠加、干扰,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色纯度。具体地,在显示面板100工作时,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A穿透光转换层150,激发量子点薄膜140的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和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分别发出红光B和绿光C,被激发的红光B和绿光C向各个方向射出,其中,向下发射并到达光转换层150的红光B、绿光C被转化为蓝光A,从而缩短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和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向下发出的光经过的光程,降低量子点薄膜发出的红、绿光间的相互叠加、干扰,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此外,转化而来的蓝光A能够二次激发量子点薄膜发出红光B、绿光C,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光转换层15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红色区101和绿色区102。由于红色量子点色区141位于红色区10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位于绿色区102,因此,通过使光转换层15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红色区101和绿色区102,可使得到达光转换层150并被转化的红光和绿光增加,从而降低量子点薄膜140发出的红、绿光间的相互叠加、干扰,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色纯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光转换层15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红色区101和绿色区102,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透光层180,透光层180与光转换层150为同层设置,透光层18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蓝色区103,透光层180配置为透过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可理解的是,透光层180和光转换层150的厚度可相同,或者,透光层180可部分覆盖光转换层150,可在光转换层150的远离基板110的一侧设置平坦化层,以补偿光转换层150与透光层180在远离基板110一侧的厚度差,从而方便量子点薄膜140的形成,保证量子点薄膜140的厚度均匀性。另外,透光层18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蓝色区103,可提高显示面板100对蓝光的透过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封装层(Thin-Film Encapsulation,简称TFE)130的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表面开设有凹槽1301,光转换层150设置在凹槽1301内。通过在封装层130的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表面开设凹槽1301,将光转换层150设置在凹槽1301内,可在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色纯度的同时,减小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厚度。可理解的是,当量子点薄膜140的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和绿色量子点色区142为相邻分布时,可在封装层130的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表面,且与红色量子点色区141以及绿色量子点色区142相对应的区域开设凹槽1301,光转换层150设置在凹槽1301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封装层130包括沿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方向依次叠设的第一无机层131、有机层132和第二无机层133,凹槽1301开设第二无机层133的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表面,凹槽1301的深度小于第二无机层133的厚度,由此,保证封装层130对蓝色发光器件120的封装效果,延长显示面板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转化发光材料为:掺杂稀土元素的固态化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态化合物为硫化物、氟化物、碲酸盐、铋酸盐和磷酸盐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稀土元素为Tm、Yb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态化合物为五磷酸盐,稀土元素为Tm,该类上转换发光材料可在红、绿光中任一者的激发下可发出450nm的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态化合物为氟化物,所述稀土元素为Yb和Tm,该类上转换发光材料可在红光和绿光中任一者的激发下发出455nm或480nm的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层180为固态化合物,例如硫化物、氟化物、碲酸盐、铋酸盐和磷酸盐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蓝色发光器件120可为蓝色OLED、蓝色MicroLED或蓝色OLET灯,本申请不作限定。以蓝色OLED为例,蓝色OLED包括沿背离基板11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蓝光EL层、第二电极层和CPL层,CPL层和封装层130配合有效隔绝水氧,延长蓝光OLED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中蓝光的波长范围为450~480nm,其中,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波长与上转换发光材料受红光和绿光中的任一者激发后发的蓝光波长均落入此范围内。
如图3所示,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用以制作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区101、绿色区102和蓝色区103,该制作方法包括:
S101、提供基板110;
S102、在基板110上形成蓝色发光器件120;
S103、在蓝色发光器件120上形成封装层130;
S104、在封装层130上形成光转换层150,光转换层150配置为受红光和绿光中的任一者激发后发射蓝光,光转换层150包括上转换发光材料;
S105、形成量子点薄膜140,量子点薄膜140包括红色量子点色区14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和透光区143,红色量子点色区141位于红色区101,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在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红光,绿色量子点色区142位于绿色区102,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在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绿光,透光区143位于蓝色区103,透光区143配置为透过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在封装层130上形成光转换层150。由此,当显示面板工作时,光转换层150将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和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分别向下发射的红、绿光转换为蓝光,从而缩短红色量子点色区14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向下发出的光经过的光程,降低量子点薄膜140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之间的叠加、干扰,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此外,转化而来的蓝光能够二次激发量子点薄膜发出红光、绿光,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S104中,在封装层130上形成光转换层150包括:在封装层130的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表面形成凹槽1301,在凹槽1301内形成光转换层150。通过在封装层130上形成凹槽1301,在凹槽1301内形成光转换层150,可减小显示面板100的厚度。可理解的是,当量子点薄膜140的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和绿色量子点色区142为相邻分布时,可在封装层130的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一侧,且与红色量子点色区141以及绿色量子点色区142相对应的区域开设凹槽1301,光转换层150设置在凹槽1301内,从而可简化制作工艺,降低制作成本。
如图4所示,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区101、绿色区102和蓝色区103,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10、蓝色发光器件120、封装层130、量子点薄膜140、第一子转换层160、第二子转换层170和透光层180,蓝色发光器件120设置在基板110上,封装层130设置在蓝色发光器件120的远离基板110的一侧,量子点薄膜140设置在封装层130的远离基板110的一侧,量子点薄膜140包括红色量子点色区14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和透光区143,红色量子点色区141位于红色区101,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在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红光,绿色量子点色区142位于绿色区102,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在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绿光,透光区143位于蓝色区103,透光区143配置为透过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第一子转换层160设置在封装层130和量子点薄膜140之间,第一子转换层16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红色区101,第一子转换层160配置为受红光激发后发射蓝光,第一子转换层160包括第一上转换发光材料,第二子转换层170设置在封装层130和量子点薄膜140之间,第二子转换层17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绿色区102,第二子转换层170配置为受绿光激发后发射蓝光,第二子转换层170包括第二上转换发光材料,透光层180与第一子转换层160、第二子转换层170为同层设置,透光层18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蓝色区103,透光层180配置为透过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通过设置第一子转换层160和第二子转换层170,可更好地使红光、绿光向蓝光转化,从而缩短红色量子点色区14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向下发出的光经过的光程,从而降低量子点薄膜140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之间的叠加、干扰,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色纯度。具体地,在显示面板100工作时,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A分别穿透第一子转换层160和第二子转换层170,激发量子点薄膜140的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和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分别发出红光B和绿光C,被激发的红光B和绿光C向各个方向射出,其中,向下发射的红光B、绿光C分别到达第一子转换层160和第二子转换层170,并被转化为蓝光A,从而缩短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和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向下发出的光经过的光程,降低量子点薄膜140发出的红、绿光间的相互叠加、干扰,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另外,转化而来的蓝光A能够二次激发量子点薄膜发出红光B、绿光C,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此外,透光层18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蓝色区103,可提高显示面板100对蓝光的透过率。
可理解的是,量子点薄膜140的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和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可为相邻分布,也可被透光区143隔开。透光层180与第一子转换层160、第二子转换层170的厚度可相同,或者,透光层180可部分覆盖第一子转换层160和/或第二子转换层170,可在第一子转换层160和/或第二子转换层170的远离基板110的一侧设置平坦化层,以补偿第一子转换层160和/或第二子转换层170与透光层180在远离基板110一侧的厚度差,从而可方便量子点薄膜140的形成,保证量子点薄膜140厚度的均一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封装层130的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1302和第二凹槽1303,第一凹槽1302与红色区101对应,第二凹槽1303与绿色区102对应,第一子转换层160设置在第一凹槽1302内,第二光转换层170设置在第二凹槽1303内,此时,透光层180即为封装层130中的与第一子转换层160和第二子转换层170同层设置的部分,这样,可在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色纯度的同时,减小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厚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封装层130包括沿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方向依次叠设的第一无机层131、有机层132和第二无机层133,第一凹槽1302和第二凹槽1303均开设在第二无机层133的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表面,第一凹槽1302和第二凹槽1303的深度均小于第二无机层133的厚度,由此,保证封装层130对蓝光发光器件120的封装效果,延长显示面板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转换发光材料为:掺杂稀土元素的固态化合物,固态化合物为氟化物和硫化物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稀土元素为Tm、Yb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第二上转换发光材料为:掺杂稀土元素的固态化合物,固态化合物为铋酸盐,稀土元素为Ho。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层180为固态化合物,例如硫化物、氟化物、碲酸盐、铋酸盐和磷酸盐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蓝光波长范围为450nm~480nm。其中,蓝光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波长、第一上转换发光材料受红光激发后发的蓝光波长以及第二上转换发光材料受绿光激发后发的蓝光波长均落入此范围内。
如图6所示,本申请第四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用以制作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区101、绿色区102和蓝色区103,该制作方法包括:
S201、提供基板110;
S202、在基板110上形成蓝色发光器件120;
S203、在蓝色发光器件120上形成封装层130;
S204、在封装层130上分别形成第一子转换层160、第二子转换层170和透光层180,第一子转换层16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红色区101,第一子转换层160配置为受红光激发后发射蓝光,第一子转换层160包括第一上转换发光材料,第二子转换层17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绿色区102,第二子转换层170配置为受绿光激发后发射蓝光,第二子转换层170包括第二上转换发光材料,透光层18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蓝色区103,透光层180配置为透过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
S205、形成量子点薄膜140,量子点薄膜140包括红色量子点色区14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和透光区143,红色量子点色区141位于红色区101,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在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红光,绿色量子点色区142位于绿色区102,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在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绿光,透光区143位于蓝色区103,透光区143配置为透过蓝色发光器件120发出的蓝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在封装层130上形成第一子转换层160和第二子转换层170,第一子转换层16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红色区101,第二子转换层17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绿色区102,形成的量子点薄膜140包括红色量子点色区141、绿色量子点色区141和透光区143,红色量子点色区141位于红色区10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位于绿色区102。由此,当显示面板工作时,第一子转换层160将红色量子点色区141向下发射的红光转换为蓝光,第二子转换层170将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向下发射的绿光转换为蓝光,从而缩短红色量子点色区141、绿色量子点色区142向下发出的光经过的光程,降低量子点薄膜140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之间的叠加、干扰,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色纯度。另外,转化而来的蓝光能够二次激发量子点薄膜发出红光、绿光,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此外,透光层18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蓝色区103,量子点薄膜140上的透光区143位于蓝色区103,从而可提高显示面板对蓝光的透过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S204中,在封装层130上分别形成第一子转换层160、第二子转换层170和透光层180包括:
在封装层130的靠近量子点薄膜140的表面形成第一凹槽1302和第二凹槽1303,在第一凹槽1302和第二凹槽1303内分别形成第一子转换层160和第二子转换层170,此时,封装层130中与第一子转换层160、第二子转环层170同层设置的部分即为透光层180,即无需单独制备透光层180,可简化制作工艺,降低制作成本。
本申请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或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
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显示装置类型均可,具体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设备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面板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了,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
蓝色发光器件,所述蓝色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封装层,设置在所述蓝色发光器件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量子点薄膜,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量子点薄膜包括红色量子点色区、绿色量子点色区和透光区,所述红色量子点色区位于所述红色区,所述红色量子点色区在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红光,所述绿色量子点色区位于所述绿色区,所述绿色量子点色区在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的激发下发出绿光,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蓝色区,所述透光区配置为透过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
光转换层,所述光转换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和所述量子点薄膜之间,所述光转换层配置为受红光和绿光中的任一者激发后发射蓝光,所述光转换层包括上转换发光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红色区和绿色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红色区和绿色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透光层,所述透光层与所述光转换层为同层设置,所述透光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蓝色区,所述透光层配置为透过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层包括第一子转换层和第二子转换层,所述第一子转换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红色区,所述第一子转换层配置为受红光激发后发射蓝光,所述第一子转换层包括第一上转换发光材料,所述第二子转换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绿色区,所述第二子转换层配置为受绿光激发后发射蓝光,所述第二子转换层包括第二上转换发光材料;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透光层,所述透光层与所述第一、第二子转换层为同层设置,所述透光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蓝色区,所述透光层配置为透过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蓝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的靠近所述量子点薄膜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光转换层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包括沿靠近所述量子点薄膜的方向依次叠设的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凹槽开设所述第二无机层的靠近所述量子点薄膜的表面,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无机层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化发光材料为:掺杂稀土元素的固态化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化合物为硫化物、氟化物、碲酸盐、铋酸盐和磷酸盐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所述稀土元素为Tm、Yb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化合物为五磷酸盐,所述稀土元素为T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化合物为氟化物,所述稀土元素为Yb和Tm。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转换发光材料为:掺杂稀土元素的固态化合物,固态化合物为氟化物和硫化物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稀土元素为Tm、Yb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第二上转换发光材料为:掺杂稀土元素的固态化合物,固态化合物为铋酸盐,稀土元素为Ho。
CN202111404177.4A 2021-11-24 2021-11-24 显示面板 Pending CN1140388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4177.4A CN114038893A (zh) 2021-11-24 2021-11-24 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4177.4A CN114038893A (zh) 2021-11-24 2021-11-24 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8893A true CN114038893A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38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04177.4A Pending CN114038893A (zh) 2021-11-24 2021-11-24 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3889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4084A (zh) * 2022-03-24 2022-07-1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点膜的制备方法、量子点膜及显示装置
CN114899286A (zh) * 2022-07-12 2022-08-12 诺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级分立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4899291A (zh) * 2022-07-12 2022-08-12 诺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像素单元及其制作方法、微显示屏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4084A (zh) * 2022-03-24 2022-07-1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点膜的制备方法、量子点膜及显示装置
CN114899286A (zh) * 2022-07-12 2022-08-12 诺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级分立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4899291A (zh) * 2022-07-12 2022-08-12 诺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像素单元及其制作方法、微显示屏
CN114899291B (zh) * 2022-07-12 2022-10-25 诺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像素单元及其制作方法、微显示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38893A (zh) 显示面板
KR100613322B1 (ko) 컬러 표시 장치
TWI580028B (zh) 顯示單元及電子設備
CN102097455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
KR102579448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1509025A (zh) 基于量子点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1990312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5129509A (ja) 有機elパネル
CN110611035A (zh) 一种量子点oled显示面板
US10873050B2 (e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414032A (zh) 白光發光裝置、包含其之白光發光面板、製造白光發光面板之方法、及包含白光發光裝置之顯示設備
JPH11329745A (ja) 発光素子及び積層型表示素子
JP2014086314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KR20060050863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이것을 구비한 유기 전계 발광장치
JP685342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装置
US10249686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9001362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90051852A1 (en)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US9954045B2 (en)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2009064605A (ja) 有機el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90052582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183671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and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ed method thereof
US11616099B2 (en) Display substrate with two-side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06054200A (ja) El素子
TW201403905A (zh) 有機電場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