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30548A - 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30548A
CN114030548A CN202111386372.9A CN202111386372A CN114030548A CN 114030548 A CN114030548 A CN 114030548A CN 202111386372 A CN202111386372 A CN 202111386372A CN 114030548 A CN114030548 A CN 1140305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teering
swing
vehicle body
front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863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30548B (zh
Inventor
陈俊华
司强
吴振宏
周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riority to CN20211138637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305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30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05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305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05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属于车辆领域。本发明的倒三轮动平衡车,其通过使转向操作与车身摆动相独立,即车的转向操作与车身相对于前轮座及地面的摆动互不影响,车身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外力动态平衡地立于前轮座及地面之上,利用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来感受并维持动态平衡状态,使动平衡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的合力始终自动的通过摆动的轴线,解决了前轮为非一体式转向的小型倒三轮车速度与稳定性的矛盾问题,以简单经济的技术手段使小型倒三轮车能够在更紧凑的尺寸下、在更高的速度下平稳行驶,提高了前轮为非一体式转向的倒三轮车的行驶安全性和操作灵活性,为驾车人提供了最佳的操控体验,大大拓展了它的适用人群和场合。

Description

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小型电动车或摩托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小型二轮车虽灵活紧凑,有很好的动平衡特性,但它做不到全封闭,不能根本解决风吹雨淋防寒问题;并且两轮系统,防滑(制动)特别是防侧滑(制动稳定性)能力差,安全系数低。②小型三轮或四轮车虽然可以采用全封闭车厢,增强了制动性能,但如果速度快了就容易侧翻,如果既要快又不能侧翻,则就需要增加车宽,又失去了其紧凑灵活的优势,所以现在常规的小型三轮或四轮车速度都不能太快,并且宽度方向尺寸大都在1米以上,这就使它的适用人群和场合受到了很大限制。
专利《一种人机联合平衡车》(专利号为201922148722.2)提出了一种结合二轮车与三轮/四轮各自优点的解决方案,即采用三轮或四轮的车底盘,但车身是可以在底盘上左右自由摆动的,车行驶时是依赖驾车人的平衡控制对车身进行平衡的,即用二轮车的驾车平衡原理来驾驶三轮或四轮车(本文称这种车为动平衡车),这样就解决了传统小型三轮或四轮车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又获得了三轮或四轮车的制动稳定性以及封闭车厢对人的保护作用。然而,在该专利申请案中,提及了能够用于倒三轮结构的人机联合平衡车(述及“再如前两轮后单轮,此时后轮设置在平衡车身上”),但该专利没有提到转向问题,它把二轮车的框架直接迁移到了倒三轮动平衡车上,如果不改变转向方案,则两前轮将绕它们连线的中心转动,而不是两轮单独绕各自的转向节旋转,其结果是前两轮实质上是一个超宽的单轮,前部摆动中心仍在地面,其动平衡机理相当于没有超出二轮车的范畴,因此该专利所提及的倒三轮动平衡车属于前轮为一体式转向的倒三轮车,其实际应用场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那么,对于更具有实用性的两前轮各自绕转向节转向(非一体式转向)的倒三轮车而言,在车的转向与摆动不相关的情况下,车身还能否实现动平衡,就成为倒三轮动平衡车的研究重点。
中国专利号ZL201480067213.4公开了一种“具有倾斜框架的车辆”,其倾斜框架2能相对于所述主架1倾斜,并且具有倾斜轴线35(此处沿用专利201480067213.4中的附图标记),但它的横拉杆致动元件39能相对于所述倾斜框架2移动,以及通过所述倾斜框架2关于所述倾斜轴线35的倾斜和与其独立地通过所述转向轴线59的旋转被致动,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能转向的接触元件3a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横拉杆7经历转向运动,并且所述横拉杆致动元件39能够通过所述倾斜框架的倾斜且与所述倾斜独立地通过所述转向管6的旋转而相对于所述主架1移动,以用于所述至少一个横拉杆7的致动。可以看出,该专利申请案公开的车辆,其车身框架的倾斜与车辆的转向是相关的,即横拉杆7的致动有两个因素:倾斜框架2的倾斜和通过轴线59的旋转;这样,车的倾斜会影响车的转向,反之,车的转向运动同时也会影响车身的倾斜。从二轮车的动平衡原理我们知道,车身的倾斜与转向是分离的,不相干的,否则车身不能实现动平衡。比如二轮车在高速经过弯道时,车身的倾斜角是很大的,但车的转向是很细微的;二轮车在低速度行驶时,细微的车身倾斜需要较大角度的转向来使车身重新回到平衡点,由此可以看出,车身倾斜与转向不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否则难以真正意义上实现车辆的动平衡,也就是说,虽然该专利提出的这种车具有了可倾斜的框架,绕倾斜轴线倾斜,但它不能真正实现二轮车动平衡原理,它的平衡功能是有缺陷的。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0157690.0公开了“一种三轮以上摩托车用强制控制车架和车轮自动平衡机构”,其平衡机构把车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含前轮,后部含后轮,整个前部分通过“车架连接轴承组”与后部分连接,这样前部分可以相对后部分围绕轴承的轴线摆动,该专利申请案有两个特点:一是强制控制平衡侧倾;二是车身在倾斜或摆动过程中,作为转向轮的前轮跟随车身倾斜摆动,由于所有车轮是始终着地的,因此这种摆动的结果是车轮随着摆动倾斜。这两个特点都不能形成类似二轮车的动态平衡所需要的失稳式的摆动或倾斜,因此它也不能形成类似二轮车的动态平衡状态。
综上,对于倒三轮车来说,在两个前轮不随车身摆动的情况下,在前轮为非一体式转向的情况下,如何使一个可以自由摆动而失稳的车身在一个可以转向的前轮的轮座上,不借助其它任何外力而实现动平衡,成为倒三轮车实现动平衡的主要问题。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旨在以简单经济的技术手段使前轮为非一体式转向的小型倒三轮车能够在更紧凑的尺寸下、在更高的速度下平稳行驶,使人们获得一种更安全可靠、更方便灵活、更经济舒适的通勤工具;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解决如何实现倒三轮车身的动态平衡问题,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车的转向操作与车身相对于前轮座及地面的摆动互不影响,车身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外力动态平衡地立于前轮座及地面之上,利用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来感受并维持动态平衡状态,使动平衡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的合力始终自动的通过摆动的轴线,为驾车人提供了最佳的操控体验。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包括车的含前轮部分和车的含后轮部分,所述车的含前轮部分含有两只前轮,且两只前轮为转向轮,所述车的含后轮部分含有一只后轮,整车呈三轮触地的倒三轮状态;其中:
所述车的含后轮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车的含前轮部分及地面在沿车行进的垂直方向摆动,且这种摆动是不会产生前轮相对于地面摆动或倾斜的失稳式的摆动,用以实现车的含后轮部分在车的含前轮部分及地面上的动态平衡;
车的转向操作在车的含后轮部分,车的转向运动能够传递到车的含前轮部分的转向轮上实现转向,并且车的转向操作与车的含后轮部分相对于车的含前轮部分及地面的摆动互不影响;具体地,
所述车的含后轮部分为车身,所述车的含前轮部分为前轮座,所述车身与前轮座之间的连接装置为摆动装置,实现车的转向操作的装置为转摆装置,所述车身通过摆动装置相对于前轮座及地面在沿车行进的垂直方向摆动设置,所述摆动的摆动轴线是固定的或随摆动动作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的;所述转摆装置是一种使车身的摆动与车的转向运动相互不影响的转向装置,车的转向操作由车身上发出,通过转摆装置从车身传递到前轮座的转向轮实现转向,在这个过程中车身的摆动不影响车的转向,车的转向操控也不影响车身的摆动;
所述车身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外力动态平衡地立于前轮座及地面之上,感受所述动态平衡状态、然后调整并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的主体是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驾车人在驾车过程中利用人体自身的平衡感知和操控动作使车身在前轮座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者使用电子平衡控制系统使车身在前轮座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装置的摆动轴线经过所述车身的后轮触地点;或者,所述摆动装置的摆动轴线位于摆动装置的中心与车身的后轮触地点连线的上方或下方的一个小角度范围内,并且若定义包含驾乘人员在内的整车重心所在的点为M点,M点所在的横截面与摆动轴线的交点为O点,MO连线与地面的交点为N点,则摆动轴线z1的确定原则为:在车身摆动的全角度范围内N点始终落在三个车轮触地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且O点越低越好。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装置采用滚动式摆动装置,该滚动式摆动装置包括摆动上部构件和摆动下部构件,所述摆动上部构件与车身连接,所述摆动下部构件与前轮座连接,所述摆动上部构件滚动放置于摆动下部构件上,且摆动上部构件和摆动下部构件之间具有防滑结构或相互啮合的齿形结构,所述摆动上部构件能够在摆动下部构件上左右来回滚动,形成车身相对于前轮座的左右摆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滚动式摆动装置的摆动上部构件和摆动下部构件为软接触,所述摆动上部构件和摆动下部构件之间的接触件采用可形变的柔性材料制成或者制成可充气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转摆装置为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该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操作部分和转向执行部分,所述转向操作部分安装于车身上,所述转向执行部分安装于前轮座上,并与前轮座上的转向轮传动连接,所述转向操作部分与转向执行部分通过刚性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刚性传动机构包括安装于车身底部的直线输出构件和用于将转向操作部分的转向操作转换为直线输出构件前后运动转向转换机构,所述直线输出构件的前后运动直线轨迹线与所述摆动轴线相重合或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转摆装置为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该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的一端安装于车身上,另一端安装于前轮座上,并与前轮座上的转向轮传动连接,所述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在车身与前轮座之间具有能够随车身摆动而自由弯曲的柔性传动机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把手、钢丝线牵引装置、钢丝线、套管、始端套管固定装置、终端套管固定装置、被动牵引装置、转向转轴、转向力臂和转向拉杆,所述转向把手安装在车身上,所述钢丝线牵引装置固定在转向把手的轴上,所述钢丝线的始端固定在钢丝线牵引装置上,终端固定在被动牵引装置上,所述被动牵引装置固定在转向转轴上,所述转向转轴安装于前轮座上,所述套管套在钢丝线外侧,且套管的一端被所述始端套管固定装置固定在车身上,另一端被所述终端套管固定装置固定在前轮座上,所述转向力臂的内端固定在转向转轴上,所述转向拉杆与转向力臂的外端铰接;
当转向把手转向时,带动钢丝线牵引装置转动,进而对钢丝线产生牵引作用,带动被动牵引装置转动使得转向转轴转动,转向转轴通过转向力臂带动转向拉杆对转向轮产生推拉运动;所述钢丝线和套管成对且对称布置,当转向把手左转向时,带动一侧钢丝线被牵引同时另一侧钢丝线被释放,当转向把手右转向时,之前被牵引的一侧钢丝线被释放,之前被释放的一侧钢丝线被牵引。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装置还包括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用来给摆动增加阻尼以增加动平衡操控的稳定性,且阻尼机构增加阻尼的程度以不失去车身动态平衡的操控为限。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包含辅助支撑装置,该辅助支撑装置布置于车的两侧并可收放,在驻车或行驶过程中,由驾车人操控使所述辅助支撑装置放下并触地,以实现辅助支撑,也能够同时进行辅助制动;在不需要进行辅助支撑时,驾车人对辅助支撑装置进行回收操控,使之收起。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平衡控制系统是陀螺仪电子平衡控制系统。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解决了前轮为非一体式转向的小型倒三轮车速度与稳定性(容易侧翻)的矛盾问题,以简单经济的技术手段使小型倒三轮车能够在更紧凑的尺寸下、在更高的速度下平稳行驶,提高了小型倒三轮车在高速行驶下的安全性,使人们获得一种更安全可靠、更方便灵活、更经济舒适的通勤工具;
(2)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通过使转向操作与车身摆动相独立,即车的转向操作与车身相对于前轮座及地面的摆动互不影响,车身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外力动态平衡地立于前轮座及地面之上,利用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来感受并维持动态平衡状态,使动平衡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的合力始终自动的通过摆动的轴线,提高了前轮为非一体式转向的倒三轮车的行驶安全性和操作灵活性,为驾车人提供了最佳的操控体验,大大拓展了它的适用人群和场合;其车身宽度能够控制在0.7米以内,其速度在50km/h可以平稳通过半径20~25米的弯;
(3)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提升了小型倒三轮车的驾驶体验,车身由驾车人进行动平衡控制,驾驶倒三轮车有类似骑二轮车的感觉,因此有了更好的驾车操控体验;
(4)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当它采用电子平衡控制系统实现动态平衡控制时,相对于目前的电子系统控制的平衡车,包括独轮车、两轮车而言,具有更高的行驶速度和安全性;当电子平衡控制系统与人的操作相互补充时,会使动平衡车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5)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相较于传统的倒三轮车,并没有使用复杂的、特殊的结构,也不需要应用特别的材料或是控制装置,而是一些常规机械结构的运用,增加的装置也很有限,因此这种改变并不会对其制作成本有太大影响,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的侧立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的后立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的车身摆动到一侧的后立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要结构件的侧立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的车身部分的主要结构件侧立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4中的前轮座部分的侧立面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中轴承式摆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中铰链式摆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中滚动式摆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中滚动式摆动装置向一侧摆动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中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示意图(即图4中的转摆装置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俯视图;
图19为图18的左转状态图;
图20为本发明中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中直线输出构件与脱摆构件之间的一种滑槽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中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示意图(即图22中的转摆装置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主要结构件的侧立面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H-H方向的剖视图;
图24为图22中的辅助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车身;11、车身架;12、后轮;13、后轮平叉;14、后减震缓冲装置;15、辅助支撑装置;151、辅助支撑构件;152、控制钢丝;153、钢丝终端受控构件;154、辅助支撑轴承组件;155、弹簧复位机构;
2、摆动装置;2a、轴承式摆动装置;2a1、轴承;2a2、轴承座;2a3、转轴;2a4、阻尼块;2b、铰链式摆动装置;2b1、铰链上构件;2b2、铰链下构件;2b3、销;2b4、紧固件;2c、滚动式摆动装置;2c1、摆动上部构件;2c11、上固定件;2c12、滚动接触件;2c2、摆动下部构件;2c21、限位件;2c22、承托件;
3、前轮座;31、轮座架;32、前轮;33、转向节;34、前减震缓冲装置;35、前轮桥;36、转向横拉杆;37、驻车踏板;
4、转摆装置;4a、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a1、转向把手;4a2、万向节;4a3、转动输入轴;4a4、齿轮;4a5、齿条;4a6、直线输出构件;4a7、脱摆构件;4a8、拉杆;4a9、转换机构;4aA、转向拉杆;4b、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b1、转向把手;4b2、钢丝线牵引装置;4b3、钢丝线;4b4、套管;4b5、始端套管固定装置;4b6、终端套管固定装置;4b7、被动牵引装置;4b8、转向转轴;4b9、转向力臂;4bA、转向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包括车的含前轮部分和车的含后轮部分,车的含前轮部分含有两只前轮32,且两只前轮32为转向轮,车的含后轮部分含有一只后轮12,整车呈三轮触地的倒三轮状态;车的含后轮部分能够相对于车的含前轮部分及地面在沿车行进的垂直方向摆动,即横向摆动,这种摆动不会产生前轮32相对于地面摆动或倾斜,并且该摆动是失稳式的摆动,用以实现车的含后轮部分在车的含前轮部分及地面上的动态平衡,即在没有驾车人操控或其它平衡控制系统控制的情况下,车的含后轮部分处于非边界的任一位置时,都是失稳的,都是要回到边界位置才可以获得稳定状态的,失稳式的摆动是建立倒三轮动平衡的必要条件之一。
车的转向操作在车的含后轮部分,车的转向运动能够传递到车的含前轮部分的转向轮上实现转向,并且车的转向操作与车的含后轮部分相对于车的含前轮部分及地面的摆动互不影响;即车的转向操作不影响车的含后轮部分的摆动,反之,车的含后轮部分的摆动也不影响车的转向操作。转向与摆动不相互影响是前轮为非一体式转向的倒三轮动平衡车实现动态平衡的又一必要条件。这里,我们强调车的转向操作与车的含后轮部分的摆动两种运动不相互影响是一种最佳的状态,但不排除两者之间存在微小干扰并且这种微小干扰不影响动平衡实现的这种情况,当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可以弥补这种微小干扰带来的影响,能使车平稳的在动态平衡的作用下安全行驶时,这种微小干扰就是可以接受的。
具体地,车的含后轮部分为车身1,车的含前轮部分为前轮座3,车身1与前轮座3之间的连接装置为摆动装置2,实现车的转向操作的装置为转摆装置4,车身1通过摆动装置2相对于前轮座3及地面在沿车行进的垂直方向摆动设置,摆动的摆动轴线z1是固定的或随摆动动作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的;转摆装置4是一种使车身1的摆动与车的转向运动相互不影响的转向装置,车的转向操作由车身1上发出,通过转摆装置4从车身1传递到前轮座3的转向轮实现转向,在这个过程中车身1的摆动不影响车的转向,车的转向操控也不影响车身1的摆动。实现车身1部分的动态平衡是本发明的关键,也正是有了这种动态平衡,才可能使整车处于最佳的安全行驶状态。即车身1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外力动态平衡地立于前轮座3及地面之上,感受动态平衡状态、然后调整并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的主体是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驾车人在驾车过程中利用人体自身的平衡感知和操控动作使车身1在前轮座3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者使用电子平衡控制系统使车身1在前轮座3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人在动态平衡控制状态下,是几乎完全潜意识的条件反射,这种是最准确最及时的控制,从开始过弯到整个过弯结束,车身倾斜角度、车速、转弯半径控制都能够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并适时调控;而不在动态平衡下的过弯倾斜车身是一种显意识为主的支配行为,具有明显的滞后与不准确性,因此仍然存在隐患,也不会获得最佳的操控体验。与专利《一种人机联合平衡车》(专利号为201922148722.2)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通过使其转向操作与车身1的摆动相独立,真正实现了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及地面的失稳式摆动,从而车身1在行驶的过程中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动态平衡地立于前轮座3及地面之上,利用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来感受动态平衡状态、然后调整并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倒三轮动平衡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的合力始终自动的通过摆动的轴线,提高了倒三轮车的行驶安全性和操作灵活性,为驾车人提供了最佳的操控体验,从而使倒三轮动平衡车更具实用价值。
上述“失稳式的摆动”是指这种摆动的特征,不能说它不可以增加辅助装置,比如停车时,为了使车身1直立,可以在它直立时增加锁定结构;再如适当增加阻尼使摆动不至于过度灵活,增加操控稳定性等等。如果当阻尼增加到空车时车身可以停在非边界的任一位置,但载人时会失稳,这也属于上述“失稳式的摆动”的范畴。如果阻尼增加到驾车人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平衡感觉去操控车,这就不属于本发明中的“失稳式的摆动”;使“失稳式的摆动”得到动平衡的稳定控制,除了驾车人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现有技术当中的陀螺仪系统来实现。所以,不能以增加了辅助装置来否认这种“失稳式的摆动”的特征,对它进行不合理限定;判定是否是“失稳式的摆动”的方法是:车身的平衡是否需要通过动平衡的控制来实现,即通过驾车人用类似二轮车的平衡操控或其它平衡控制系统(如陀螺仪平衡控制系统)控制来实现,注意这里的“其它平衡控制系统”一定是可以实现动平衡控制的,而不是普通的辅助控制。
车身1摆动的方向是车行进的垂直方向,即横向,摆动的实质是绕某个轴线在某个角度范围内来回转动,但这个过程中,这个转动轴线并不一定是固定的,这与摆动装置的具体结构有关。转摆装置4是本发明中必须的关键部件,因为车是必须要能够转向的,如果采用现有的转向系统势必会造成转向与摆动的冲突,发现这个矛盾也是本发明的一个关键点,如果使用现有的转向系统,则尽管有摆动装置2,但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及地面还是不能摆动的。本发明与中国专利号ZL201480067213.4公开的《具有倾斜框架的车辆》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在于转摆装置4上,上述专利申请案的倾斜框架摆动会影响转向,车的转向势必也会影响倾斜框架的倾斜,从而使得倾斜框架无法实现真正的动态平衡;而在本发明中,车的转向操作不影响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及地面的摆动,反之,车身1的摆动也不影响车的转向操作,转向与摆动不相互影响,使车身1在前轮座3及地面上能够实现动态平衡,并且能够自由转向。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包括车的含前轮部分和车的含后轮部分,车的含后轮部分称之为车身1,车的含前轮部分称之为前轮座3,前轮座3含有两只前轮32,且两只前轮32为转向轮,车身1含有一只后轮12,形成倒三轮结构形式;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及地面能够沿车行进的垂直方向摆动,实现上述摆动运动的装置称之为摆动装置2,车身1通过摆动装置2与前轮座3相连接,车身1的摆动不会产生前轮32相对于地面摆动或倾斜;实现车的转向操作的装置为转摆装置4,其是一种使车身1的摆动与车的转向运动相互不影响的转向装置,车的转向操作由车身1上发出,通过转摆装置4从车身1传递到前轮座3的转向轮实现转向,在这个过程中车身1的摆动不影响车的转向,车的转向操控也不影响车身1的摆动。车身1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外力动态平衡地立于前轮座3及地面之上,感受动态平衡状态、然后调整并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的主体是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驾车人在驾车过程中利用人体自身的平衡感知和操控动作使车身1在前轮座3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者使用电子平衡控制系统使车身1在前轮座3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通过上述设计,前轮座3通过两只前轮32稳定支撑于地面,车身1通过一只后轮12支撑于地面,形成倒三轮车结构,在行驶过程中,驾车人利用人体自身的平衡感知和操控动作或使用电子平衡控制系统,使车身1在前轮座3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同时转摆装置4能够自由控制前轮座3上的转向轮转向,在车辆过弯时,车身1能够自适应地向弯内侧自然倾斜摆动,且摆动幅度能够随着转弯半径、车辆速度进行动态调整,提高了倒三轮车的操作灵活性和行驶安全性。
摆动装置2的摆动轴线z1位于车的纵向中垂面上,但不是任意设置的。本文认为把摆动轴线z1设置成水平是一种惯性的却又是存在隐患的思路,而将摆动装置中心与后轮触地点的连线作为摆动轴线z1是一个明显合理的方案。如图1、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摆动装置2的摆动轴线z1经过车身1的后轮触地点,这样,车身1的摆动更加自然灵活。如果定义摆动装置2的中心与后轮触地点的连线与地面夹角为
Figure BDA0003367228920000091
摆动轴线z1与地面的夹角为β,我们发现
Figure BDA0003367228920000092
未必等于β,实际由于车轮轮胎压力的变化、车的减振缓冲系统的变化,特别是车在空车与承载以及不同载重状态下,车的减振缓冲系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会导致摆动轴线z1不可能精确的、固定的通过后轮的触地点,而是会形成一个夹角(可定义为θ),车的不同载重会使这个夹角θ有不同变化,这个向上或向下的夹角θ会带来转向龙头过“沉”或过“灵”的效果,因此也可以被有意加以利用,故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摆动装置2的摆动轴线z1可以位于摆动装置2的中心与车身1的后轮触地点连线的上方或下方的一个小角度θ范围内,本发明建议θ在5°以内(向上或向下),并认为θ不能超过10°,否则会对动平衡控制带来严重干扰,则
Figure BDA0003367228920000101
除了θ角的存在外,对于动平衡三轮车而言,
Figure BDA0003367228920000102
也不是随意设置的。使摆动轴线z1尽可能贴近地面才是更加关键的要素,因为这是动平衡倒三轮车的安全要求,其原则是:若定义包含驾乘人员在内的整车重心所在的点为M点,M点所在的横截面与摆动轴线z1的交点为O点,MO连线与地面的交点为N点,则在车身1摆动的全角度范围内N点始终落在三个车轮触地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且O点越低越好。由于θ角的存在,所以O点的高低与β角没有必然的关联,只有当θ角固定,O点的高低才与β角相关。当θ角固定,越小的β角意味着越贴近地面的摆动轴线z1和越低的摆动装置安装高度,动平衡车越安全。
上述的摆动装置2的具体结构形式有很多,只要能够使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及地面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自由转动倾斜即可,且摆动装置2的摆动轴线z1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随摆动动作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摆动装置2的摆动轴线z1是固定,如图10和图11示出了一种轴承式摆动装置2a,该轴承式摆动装置2a包括轴承2a1、轴承座2a2和转轴2a3,车身1的底部与转轴2a3连接成一体,转轴2a3的两端安装轴承2a1,轴承2a1安装于轴承座2a2内,轴承座2a2固定在前轮座3上,车身1以转轴2a3为旋转中心摆动。此时,摆动轴线z1相对于前轮座3是固定的,即为转轴2a3的轴线。图12和图13示出了另一种摆动装置2,即铰链式摆动装置2b,该铰链式摆动装置2b包括铰链上构件2b1、铰链下构件2b2、销2b3和紧固件2b4,车身1的底部与铰链上构件2b1连接成一体,铰链下构件2b2固定在前轮座3上,销2b3穿过铰链上构件2b1和铰链下构件2b2,并由紧固件2b4进行轴向固定,使铰链上构件2b1能够相对于铰链下构件2b2绕销2b3的轴线转动,即车身1以销2b3为旋转中心摆动。此时,摆动轴线z1相对于前轮座3是固定的,即为销2b3的轴线。需要说明的是,实现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摆动的装置对于现有机械技术而言,方案非常多,其中较为简单常见的一个大类是使用转动副结构,这里仅列举了转动副中两种类型的摆动装置的具体结构,不论是轴承式摆动装置2a还是铰链式摆动装置2b,其结构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特别的是把它们应用到这里来实现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的自由摆动。此外,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摆动装置2还包括阻尼机构,阻尼机构用来给摆动增加阻尼以增加动平衡操控的稳定性,且阻尼机构增加阻尼的程度以不失去车身动态平衡的操控为限。阻尼机构可采用阻尼弹簧、阻尼块等形式,其中图11中给出了一种阻尼块形式的阻尼机构,如图11所示,阻尼块2a4被上下抱箍抱在转轴2a3上,并由紧固件进行抱紧调节,抱箍固定在前轮座3上,从而使车身1的摆动获得一定阻尼,增加了动平衡操控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身1还包括车身架11、后轮平叉13和后减震缓冲装置14,后轮平叉13的一端铰接在车身架11的后部,后减震缓冲装置14安装于车身架11与后轮平叉13之间,后轮12安装于后轮平叉13上。摆动装置2设于车身架11的前部。如图4、图5及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前轮座3还包括轮座架31、转向节33、前减震缓冲装置34、前轮桥35和转向横拉杆36,前轮桥35通过前减震缓冲装置34安装于轮座架31的前端,两只前轮32安装于前轮桥35的两侧,转向横拉杆36的两端分别与对应前轮32的转向节33相连接,轮座架31的后部通过摆动装置2与车身架11相连接。上述车身1和前轮座3的具体结构可借鉴现有倒三轮、四轮车或汽车的结构来实现,在此不再展开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减震缓冲装置也并不是必须的,在低速行驶的动平衡车中就可以不采用;当不设置减震缓冲装置时,可以在车身1上设置一定的减震和缓冲结构,如增加座椅坐垫的厚度和柔软度等。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在轮座架31的两侧还设有驻车踏板37,该驻车踏板37位于车身1的前部,作用是在驻车时,驾车人可以通过脚踩在驻车踏板37上使车身直立。
作为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必须具有转向装置,上述的转摆装置4即是实现车身1的摆动与车的转向操作互不干扰的一种转向装置。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摆装置4为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a,该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a包括转向操作部分和转向执行部分,转向操作部分安装于车身1上,转向执行部分安装于前轮座3上,并与前轮座3上的转向轮传动连接,转向操作部分与转向执行部分通过刚性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具体如图17、图18和图19所示,上述的刚性传动机构包括安装于车身1底部的直线输出构件4a6和用于将转向操作部分的转向操作转换为直线输出构件4a6前后运动转向转换机构,直线输出构件4a6的前后运动直线轨迹线z2与摆动轴线z1相重合或相平行。利用转向转换机构将转向操作部分的转向动作转换为直线输出构件4a6的直线运动,利用直线输出构件4a6直线运动驱动转向执行部分进行转向,由于直线输出构件4a6的前后运动直线轨迹线z2与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的摆动轴线z1相重合或相平行,仅需使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直线输出构件4a6与转向执行部分传动连接即可实现车的转向与车身1摆动不干扰。并且,采用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a,转向传动更加直接,转向操作灵活准确。
当直线输出构件4a6的前后运动直线轨迹线z2与摆动轴线z1相重合时,直线输出构件4a6通过脱摆构件4a7与转向执行部分传动连接,直线输出构件4a6与脱摆构件4a7之间采用能够相对旋转的轴孔配合结构连接,且在轴孔配合结构处还设有用于实现直线输出构件4a6与脱摆构件4a7轴向传动连接的轴向限位结构。例如,直线输出构件4a6上是轴结构时,脱摆构件4a7上则是孔结构,轴在孔的两侧有轴向限位,形成轴向的连接与力的传递,则直线运动可以从直线输出构件4a6递给脱摆构件4a7,但不会将直线输出构件4a6绕z2的转动传递给脱摆构件4a7。
当直线输出构件4a6的前后运动直线轨迹线z2与摆动轴线z1相平行时,直线输出构件4a6通过脱摆构件4a7与转向执行部分传动连接,直线输出构件4a6与脱摆构件4a7之间采用相对活动配合的滑槽结构连接,如图20所示,该滑槽结构的滑动轨迹线所在的面与摆动轴线z1相垂直,且在滑槽结构处还设有用于实现直线输出构件4a6与脱摆构件4a7轴向传动连接的轴向限位结构。这样,在车身1摆动过程中,直线输出构件4a6绕摆动轴线z1以半径r摆动,直线输出构件4a6相对于脱摆构件4a7在滑槽内滑动,不会带动脱摆构件4a7摆动,并在轴向限位结构作用下,直线输出构件4a6前后直线运动能够带动脱摆构件4a7前后运动。这里,脱摆构件4a7上的滑槽为一个弧形腰孔,弧形腰孔的中心线半径为r,直线输出构件4a6与滑槽配合的位置可设计为回转体,这样直线输出构件4a6在滑槽内边滑动边自转(绕z2),这种滑动与自转不会对脱摆构件4a7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直线输出构件4a6又可以通过滑槽将摆动轴线z1方向上的直线移动传递给脱摆构件4a7,实现车辆的转向控制。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转向操作部分包括转向把手4a1,转向把手4a1通过轴转动安装于车身1上,转向把手4a1的轴与转向转换机构的转动输入轴4a3传动连接;当转向把手4a1的转轴轴线与转向转换机构的转动输入轴4a3的轴线有一夹角时,转向把手4a1的转轴通过万向节4a2与转向转换机构的转动输入轴4a3连接,这样即可将转向把手4a1设置在车身1的合适位置处。上述的转向转换机构是将转向操作部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装置,这种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机构在现有技术中有很多,本实施例中的转向转换机构采用齿轮齿条机构,其包括齿轮4a4和齿条4a5,齿轮4a4的轮轴为与转向操作部分传动连接的转动输入轴4a3,与转向把手4a1的转轴传动连接,由转向把手4a1带动齿轮4a4旋转,齿条4a5前后滑动地安装于车身1的底部,并与齿轮4a4相互啮合;直线输出构件4a6与齿条4a5相连接,作为上述的转向转换机构的直线运动输出轴,转动输入轴与直线运动输出轴之间的夹角通过齿轮齿条的不同啮合齿形来调整。由于齿轮4a4不会360°转动,因此可将齿轮4a4设计为扇形齿轮,保证转向把手4a1的转向角范围内均有齿形与齿条4a5啮合即可。转向执行部分包括脱摆构件4a7、拉杆4a8、转换机构4a9和转向拉杆4aA,脱摆构件4a7通过拉杆4a8与转换机构4a9连接,转向拉杆4aA将转换机构4a9与转向轮的转向节连接起来。如图18和图19所示,其工作过程是:转向把手4a1的转向通过万向节4a2传递给转动输入轴4a3,进而使齿轮4a4转动,齿轮4a4带动齿条4a5,形成齿条4a5的水平移动,进而带动直线输出构件4a6和脱摆构件4a7水平移动,这样就完成了将转向把手4a1的角位移转变成脱摆构件4a7的平移,由于齿条4a5、直线输出构件4a6的轴线与摆动轴线z1重合或平行,因此车身1的摆动不会对齿条4a5、直线输出构件4a6的平移产生影响,只会使齿条4a5、直线输出构件4a6绕摆动轴线z1转动,但由于脱摆构件4a7与直线输出构件4a6是铰接或滑槽连接,脱摆构件4a7不会随直线输出构件4a6转动,只会随之平移,脱摆构件4a7的平移再带动拉杆4a8移动,进而使转换机构4a9转动,最终带动转向拉杆4aA推拉车轮的转向节实现转向;由此可以看出,车身1的摆动运动只传递到直线输出构件4a6这里,使它转动,但这种转动被脱摆构件4a7隔离,不会继续向后传递,这样就实现了车身摆动与转向的分离,使它们互不干扰。
此外,本实施例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还包括动力装置,电动或内燃机形式的动力源均能适用,可以把现有的二轮电动车或二轮摩托车的车身结构直接嫁接过来;也可以采用前驱的动力形式,使用前驱的有益效果在于,整车的重心可以前移,这对提高车的静态安全性是有利的。
本实施例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可以采用电子平衡控制系统使车身1在前轮座3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例如使用现有技术中的陀螺仪电子平衡控制系统来辅助车身1的动态平衡或者完全由陀螺仪电子平衡控制系统来完成车身1的动态平衡。目前陀螺仪电子平衡控制系统已经普遍应用在平衡车上,它可以使独轮车、两轮车(包括前后两轮车都已成功应用)在静态和行驶状态都能保持车身的平稳直立,同样可以将陀螺仪电子平衡系统应用在本倒三轮动平衡车上来实现车身1的动平衡控制。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陀螺仪电子平衡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与人的平衡操控不同,陀螺仪电子平衡控制系统可以使车在静止时仍可以使车身保持直立状态,而人的平衡操控需要借助转向以获得离心力来进行调整。使用电子平衡系统的倒三轮动平衡车与现有的独轮、两轮平衡车的区别在于:倒三轮动平衡车具有更高的速度和安全性。这是因为:①倒三轮动平衡车的重心高与车的占地面积比更小,三轮比两轮具有更强“抓地力”,这些都使得车具有更好的静态和动态安全性;②即使车身平衡遭到破坏,车也不会立即翻倒,它存在一个中间缓冲区,本文称这种缓冲区为容错区(三个车轮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区域),整车的合力因失衡而离开摆动轴线后需要首先经过这个容错区,只有合力越过容错区车才会发生倾倒;③如果将人的操控与电子平衡系统进行结合,不但可以使控制系统得到简化,提高整车的性价比,而且在电子平衡控制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迅速由人的操控接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车的行驶稳定性与安全性。
除了以上阐述之外,没有提到的刹车系统及车的其它部件,并不代表本发明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没有这些部件,只是它们不是本发明的创新内容。刹车系统可以借用现在电动车或摩托车的系统,由于刹车的传递系统是柔性的,所以它不会影响车身相对于前轮座的摆动;类似的其它相关部件也都可以很容易做到不影响车身相对于前轮座的摆动,在此不一一赘述。
通常情况下,倒三轮动平衡车的车厢是封闭式的,以达到遮风挡雨、防晒御寒、保护乘驾人员的目的。当然车厢也可以是半封式或敞蓬式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摆装置4为一种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b,该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b的一端安装于车身1上,另一端安装于前轮座3上,并与前轮座3上的转向轮传动连接,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b在车身1与前轮座3之间具有能够随车身1摆动而自由弯曲的柔性传动机构。正是有了柔性传动机构,在车身1倾斜摆动时,不会导致转向轮转动,反之转向轮的转动动作也不会对车身1的动平衡状态造成干扰。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柔性传动机构为一种钢丝套管线传动机构,即,该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b包括转向把手4b1、钢丝线牵引装置4b2、钢丝线4b3、套管4b4、始端套管固定装置4b5、终端套管固定装置4b6、被动牵引装置4b7、转向转轴4b8、转向力臂4b9和转向拉杆4bA,转向把手4b1安装在车身1上,能够在车身1上左右转动,钢丝线牵引装置4b2固定在转向把手4b1的轴上,钢丝线4b3的始端固定在钢丝线牵引装置4b2上,终端固定在被动牵引装置4b7上,被动牵引装置4b7固定在转向转轴4b8上,转向转轴4b8安装于前轮座3上,套管4b4套在钢丝线4b3外侧,且套管4b4的一端被始端套管固定装置4b5固定在车身1上,另一端被终端套管固定装置4b6固定在前轮座3上,转向力臂4b9的内端固定在转向转轴4b8上,转向拉杆4bA与转向力臂4b9的外端铰接。当转向把手4b1转向时,带动钢丝线牵引装置4b2转动,进而对钢丝线4b3产生牵引作用,钢丝线4b3带动被动牵引装置4b7转动使得转向转轴4b8转动,转向转轴4b8通过转向力臂4b9带动转向拉杆4bA对转向轮产生推拉运动,实现转向轮的方向控制;钢丝线4b3和套管4b4成对且对称布置,当转向把手4b1左转向时,带动一侧钢丝线4b3被牵引同时另一侧钢丝线4b3被释放,当转向把手4b1右转向时,之前被牵引的一侧钢丝线4b3被释放,之前被释放的一侧钢丝线4b3被牵引。因此转向把手4b1相对于车身1的转向运动转变成了钢丝线4b3相对于套管4b4的相对滑动,在钢丝线4b3的传递牵引下,被动牵引装置4b7转动使得转向转轴4b8转动,进而使得转向力臂4b9相对于前轮座3发生转动。由于套管4b4及其中的钢丝线4b3是柔性的,在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作摆动时,套管4b4及其中的钢丝线4b3随之作柔性的变动,但这种变动不会使钢丝线4b3和套管4b4伸长或缩短,不会引起钢丝线4b3相对于套管4b4作相对滑动,这就实现了摆动与转向的分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钢丝套管线传动机构与自行车的刹车线或变速线是同一种传动结构,当自行车的龙头转动时,并不会对刹车或是变速带来影响,和这里的效果是一样的。借鉴了这种柔性结构,并将它应用到这里,具有创新价值,并且结构设计简单紧凑,转动控制准确灵活。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14、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摆动装置2采用滚动式摆动装置2c,该滚动式摆动装置2c包括摆动上部构件2c1和摆动下部构件2c2,摆动上部构件2c1与车身1连接,摆动下部构件2c2与前轮座3连接,摆动上部构件2c1滚动放置于摆动下部构件2c2上,且摆动上部构件2c1和摆动下部构件2c2之间具有防滑结构或相互啮合的齿形结构,摆动上部构件2c1能够在摆动下部构件2c2上左右来回滚动,形成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的左右摆动。此时,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的摆动轴线z1相对于前轮座3是不固定的,摆动轴线z1随着车身1的摆动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摆动上部构件2c1和摆动下部构件2c2之间的防滑结构或齿形结构能够减少或防止摆动过程中的侧向滑移。
滚动式摆动装置的摆动上部构件2c1和摆动下部构件2c2可采用软接触,软接触的一方可以是柔性件、另一方是刚性件,或者软接触的两方都是柔性件。摆动上部构件2c1和摆动下部构件2c2之间的接触件采用可形变的柔性材料制成或者制成可充气结构。如接触件可以采用橡胶制品,接触件可以为实心结构、也可以为蜂窝结构或空心充气结构等。采用软接触设计,在车身重力的作用下接触面发生形变,形成面接触,从而增加了车身摆动的稳定性。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滚动式摆动装置2c的摆动上部构件2c1包括上固定件2c11和滚动接触件2c12,滚动接触件2c12通过上固定件2c11与车身1固定连接;滚动式摆动装置2c的摆动下部构件2c2包括承托件2c22和限位件2c21,承托件2c22与前轮座3连接,限位件2c21安装于前轮座3或承托件2c22上,限位件2c21用于防止滚动接触件2c12脱离承托件2c22,上固定件2c11与限位件2c21或承托件2c22之间具有轴向限位结构,用以传递车的纵向上的力。滚动接触件2c12为轮形结构,中心有固定轴,滚动接触件2c12不能绕固定轴转动,滚动接触件2c12在承托件2c22上滚动,限位件2c21对滚动接触件2c12限位,滚动接触件2c12的固定轴用来连接上固定件2c11并传递力。具体地,上固定件2c11的截面形状为倒“U”形(如图15所示),其与滚动接触件2c12的固定轴连接的两个支臂向下延伸,将承托件2c22夹于两个支臂之间,这样,利用上固定件2c11与承托件2c22的配合能够传递车前后方向的作用力。滚动接触件2c12与承托件2c22之间优选采用齿形啮合结构配合,啮合是一个方向或多个方向的,这样可以防止滚动过程中产生滑移,并可以在滚动的同时实现力的传递。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滚动接触件2c12设计为柔性件,对于柔性接触而言,由于形变,上述的齿形啮合结构做不到严格的精确啮合,啮合的齿大多数情况也都不是标准齿;在柔性接触的情况下,只要是符合凹凸对应的交错结构,都是可以的,例如方形的齿啮合方形的坑,圆形的齿啮合圆形的坑等等,它们在前后左右方向都是可以止滑和进行力的传递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滚动式摆动装置2c不适宜承受过大的纵向扭矩,因此使用它作为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的摆动装置时,应在前轮座3的前轮桥35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前后两组滚动式摆动装置2c的具体布置方式可参见图21至图23所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2和图2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车身1还包含辅助支撑装置15,该辅助支撑装置15布置于车的两侧并可收放,在驻车或行驶过程中,由驾车人操控使辅助支撑装置15放下并触地,以实现辅助支撑,也能够同时进行辅助制动;在不需要进行辅助支撑时,驾车人对辅助支撑装置15进行回收操控,使之收起。具体如图24所示,辅助支撑装置15包含辅助支撑构件151、控制钢丝152、钢丝终端受控构件153、辅助支撑轴承组件154和弹簧复位机构155,控制钢丝152的始端固定在驾车人的操作机构上,其终端固定在钢丝终端受控构件153上;辅助支撑构件151与钢丝终端受控构件153都固定在辅助支撑轴承组件154上,弹簧复位机构155一端固定在车身架11上,另一端固定在辅助支撑构件151上。当驾车人通过对操作机构的操作产生对控制钢丝152的拉动时,控制钢丝152拉动钢丝终端受控构件153使之绕辅助支撑轴承组件154的轴线旋转,进而带动与辅助支撑轴承组件154固连的辅助支撑构件151的外端转动到触地状态,从而实现辅助支撑;当驾车人释放对控制钢丝152的拉动,则辅助支撑构件151在弹簧复位机构155弹簧力的作用下回复到收起状态;如果是在车的行驶过程中使辅助支撑触地,则在实现辅助支撑的同时实现对车的辅助制动。
本发明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解决了前轮为非一体式转向的小型倒三轮车速度与稳定性(容易侧翻)的矛盾问题,以简单经济的技术手段使小型倒三轮车能够在更紧凑的尺寸下、在更高的速度下平稳行驶,提高了小型倒三轮车在高速行驶下的安全性,使人们获得一种更安全可靠、更方便灵活、更经济舒适的通勤工具。其通过使转向操作与车身摆动相独立,即车的转向操作与车身相对于前轮座及地面的摆动互不影响,车身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外力动态平衡地立于前轮座及地面之上,利用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来感受并维持动态平衡状态,使动平衡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的合力始终自动的通过摆动的轴线,提高了前轮为非一体式转向的倒三轮车的行驶安全性和操作灵活性,为驾车人提供了最佳的操控体验,大大拓展了它的适用人群和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包括车的含前轮部分和车的含后轮部分,所述车的含前轮部分含有两只前轮(32),且两只前轮(32)为转向轮,所述车的含后轮部分含有一只后轮(12),整车呈三轮触地的倒三轮状态;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的含后轮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车的含前轮部分及地面在沿车行进的垂直方向摆动,且这种摆动是不会产生前轮(32)相对于地面摆动或倾斜的失稳式的摆动,用以实现车的含后轮部分在车的含前轮部分及地面上的动态平衡;
车的转向操作在车的含后轮部分,车的转向运动能够传递到车的含前轮部分的转向轮上实现转向,并且车的转向操作与车的含后轮部分相对于车的含前轮部分及地面的摆动互不影响;具体地,
所述车的含后轮部分为车身(1),所述车的含前轮部分为前轮座(3),所述车身(1)与前轮座(3)之间的连接装置为摆动装置(2),实现车的转向操作的装置为转摆装置(4),所述车身(1)通过摆动装置(2)相对于前轮座(3)及地面在沿车行进的垂直方向摆动设置,所述摆动的摆动轴线(z1)是固定的或随摆动动作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的;所述转摆装置(4)是一种使车身(1)的摆动与车的转向运动相互不影响的转向装置,车的转向操作由车身(1)上发出,通过转摆装置(4)从车身(1)传递到前轮座(3)的转向轮实现转向,在这个过程中车身(1)的摆动不影响车的转向,车的转向操控也不影响车身(1)的摆动;
所述车身(1)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外力动态平衡地立于前轮座(3)及地面之上,感受所述动态平衡状态、然后调整并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的主体是驾车人或电子平衡控制系统,驾车人在驾车过程中利用人体自身的平衡感知和操控动作使车身(1)在前轮座(3)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者使用电子平衡控制系统使车身(1)在前轮座(3)及地面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装置(2)的摆动轴线(z1)经过所述车身(1)的后轮触地点;或者,所述摆动装置(2)的摆动轴线(z1)位于摆动装置(2)的中心与车身(1)的后轮触地点连线的上方或下方的一个小角度范围内,并且若定义包含驾乘人员在内的整车重心所在的点为M点,M点所在的横截面与摆动轴线(z1)的交点为O点,MO连线与地面的交点为N点,则摆动轴线(z1)的确定原则为:在车身(1)摆动的全角度范围内N点始终落在三个车轮触地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且O点越低越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装置(2)采用滚动式摆动装置(2c),该滚动式摆动装置(2c)包括摆动上部构件(2c1)和摆动下部构件(2c2),所述摆动上部构件(2c1)与车身(1)连接,所述摆动下部构件(2c2)与前轮座(3)连接,所述摆动上部构件(2c1)滚动放置于摆动下部构件(2c2)上,且摆动上部构件(2c1)和摆动下部构件(2c2)之间具有防滑结构或相互啮合的齿形结构,所述摆动上部构件(2c1)能够在摆动下部构件(2c2)上左右来回滚动,形成车身(1)相对于前轮座(3)的左右摆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式摆动装置(2c)的摆动上部构件(2c1)和摆动下部构件(2c2)为软接触,所述摆动上部构件(2c1)和摆动下部构件(2c2)之间的接触件采用可形变的柔性材料制成或者制成可充气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摆装置(4)为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a),该刚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a)包括转向操作部分和转向执行部分,所述转向操作部分安装于车身(1)上,所述转向执行部分安装于前轮座(3)上,并与前轮座(3)上的转向轮传动连接,所述转向操作部分与转向执行部分通过刚性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刚性传动机构包括安装于车身(1)底部的直线输出构件(4a6)和用于将转向操作部分的转向操作转换为直线输出构件(4a6)前后运动转向转换机构,所述直线输出构件(4a6)的前后运动直线轨迹线(z2)与所述摆动轴线(z1)相重合或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摆装置(4)为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b),该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b)的一端安装于车身(1)上,另一端安装于前轮座(3)上,并与前轮座(3)上的转向轮传动连接,所述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b)在车身(1)与前轮座(3)之间具有能够随车身(1)摆动而自由弯曲的柔性传动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传动式摆动转向装置(4b)包括转向把手(4b1)、钢丝线牵引装置(4b2)、钢丝线(4b3)、套管(4b4)、始端套管固定装置(4b5)、终端套管固定装置(4b6)、被动牵引装置(4b7)、转向转轴(4b8)、转向力臂(4b9)和转向拉杆(4bA),所述转向把手(4b1)安装在车身(1)上,所述钢丝线牵引装置(4b2)固定在转向把手(4b1)的轴上,所述钢丝线(4b3)的始端固定在钢丝线牵引装置(4b2)上,终端固定在被动牵引装置(4b7)上,所述被动牵引装置(4b7)固定在转向转轴(4b8)上,所述转向转轴(4b8)安装于前轮座(3)上,所述套管(4b4)套在钢丝线(4b3)外侧,且套管(4b4)的一端被所述始端套管固定装置(4b5)固定在车身(1)上,另一端被所述终端套管固定装置(4b6)固定在前轮座(3)上,所述转向力臂(4b9)的内端固定在转向转轴(4b8)上,所述转向拉杆(4bA)与转向力臂(4b9)的外端铰接;
当转向把手(4b1)转向时,带动钢丝线牵引装置(4b2)转动,进而对钢丝线(4b3)产生牵引作用,带动被动牵引装置(4b7)转动使得转向转轴(4b8)转动,转向转轴(4b8)通过转向力臂(4b9)带动转向拉杆(4bA)对转向轮产生推拉运动;所述钢丝线(4b3)和套管(4b4)成对且对称布置,当转向把手(4b1)左转向时,带动一侧钢丝线(4b3)被牵引同时另一侧钢丝线(4b3)被释放,当转向把手(4b1)右转向时,之前被牵引的一侧钢丝线(4b3)被释放,之前被释放的一侧钢丝线(4b3)被牵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装置(2)还包括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用来给摆动增加阻尼以增加动平衡操控的稳定性,且阻尼机构增加阻尼的程度以不失去车身动态平衡的操控为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包含辅助支撑装置(15),该辅助支撑装置(15)布置于车的两侧并可收放,在驻车或行驶过程中,由驾车人操控使所述辅助支撑装置(15)放下并触地,以实现辅助支撑,也能够同时进行辅助制动;在不需要进行辅助支撑时,驾车人对辅助支撑装置(15)进行回收操控,使之收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平衡控制系统是陀螺仪电子平衡控制系统。
CN202111386372.9A 2021-11-22 2021-11-22 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 Active CN1140305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6372.9A CN114030548B (zh) 2021-11-22 2021-11-22 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6372.9A CN114030548B (zh) 2021-11-22 2021-11-22 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0548A true CN114030548A (zh) 2022-02-11
CN114030548B CN114030548B (zh) 2023-04-07

Family

ID=80138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86372.9A Active CN114030548B (zh) 2021-11-22 2021-11-22 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30548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86555A1 (en) * 2003-05-02 2006-04-27 Dower James C Three wheeled vehicle with tilting mechanism
JP2006168503A (ja) * 2004-12-15 2006-06-29 Shiko Matsuda 三輪自転車
JP2010052624A (ja) * 2008-08-29 2010-03-1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2010076545A (ja) * 2008-09-25 2010-04-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2011057150A (ja) * 2009-09-11 2011-03-24 Kanto Auto Works Ltd 揺動車両
FR3014827A1 (fr) * 2013-12-18 2015-06-19 Claude Jules Etienne Susini Vehicule routier pendulaire
CN105813922A (zh) * 2014-01-29 2016-07-27 维尔纳·凯拉梅尔 具有倾斜框架的车辆
CN106573517A (zh) * 2014-08-12 2017-04-19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机动车
EP3170726A1 (en) * 2015-11-18 2017-05-24 Electric Fox S.r.l. Tilting vehicle
JP2017154685A (ja) * 2016-03-04 2017-09-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車両
CN107176254A (zh) * 2016-03-11 2017-09-19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以上摩托车用强制控制车架和车轮自动平衡机构
CN109398550A (zh) * 2018-12-07 2019-03-01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全封闭人机联合平衡车
CN211710984U (zh) * 2018-12-07 2020-10-20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人机联合平衡车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86555A1 (en) * 2003-05-02 2006-04-27 Dower James C Three wheeled vehicle with tilting mechanism
JP2006168503A (ja) * 2004-12-15 2006-06-29 Shiko Matsuda 三輪自転車
JP2010052624A (ja) * 2008-08-29 2010-03-1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2010076545A (ja) * 2008-09-25 2010-04-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2011057150A (ja) * 2009-09-11 2011-03-24 Kanto Auto Works Ltd 揺動車両
FR3014827A1 (fr) * 2013-12-18 2015-06-19 Claude Jules Etienne Susini Vehicule routier pendulaire
CN105813922A (zh) * 2014-01-29 2016-07-27 维尔纳·凯拉梅尔 具有倾斜框架的车辆
CN106573517A (zh) * 2014-08-12 2017-04-19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机动车
EP3170726A1 (en) * 2015-11-18 2017-05-24 Electric Fox S.r.l. Tilting vehicle
JP2017154685A (ja) * 2016-03-04 2017-09-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車両
CN107176254A (zh) * 2016-03-11 2017-09-19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以上摩托车用强制控制车架和车轮自动平衡机构
CN109398550A (zh) * 2018-12-07 2019-03-01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全封闭人机联合平衡车
CN211710984U (zh) * 2018-12-07 2020-10-20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人机联合平衡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0548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4479B (zh) 一种自平衡车辆装置及其相应控制方法
CN102470909B (zh) 用于倾斜车辆的控制系统
JP6084968B2 (ja) 車両
JP6153049B1 (ja) 三輪車両
JP2018024386A (ja) 走行装置
CN211710984U (zh) 一种人机联合平衡车
US20220355884A1 (en) Vehicle with a stability system that compensates for the centrifugal force and the transverse component of the inertia force when cornering
US4014561A (en) Suspension mechanism for four-wheeled vehicle
CN109878616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CN115768683A (zh) 倾斜式汽车的前底盘系统
CN113682412A (zh) 一种倒三轮前悬挂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
WO2023078145A1 (zh) 一种四轮动平衡车
CN114030548B (zh) 一种倒三轮动平衡车
CN101868402A (zh) 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
WO2023103762A1 (zh) 一种车轮十字形布置的动平衡车
CN108438115A (zh) 三轮汽车
CN111703529A (zh) 方向盘控制后轮转向并同步控制车身侧倾的正三轮车
CN205675158U (zh) 一种设有可整体倾斜行驶的倒三轮前转向机构
CN103419886B (zh) 具有用户接口组件的车辆系统
CN208393558U (zh) 三轮汽车
CN202429301U (zh) 借助重力启动与控制的球形独轮车
CN114379685B (zh) 一种多轮动平衡车
CN214451542U (zh) 一种车身姿态主动平衡的倒三轮车
JPS6355446B2 (zh)
CN213921341U (zh) 三轮车的后轮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