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64161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64161A
CN113964161A CN202111216168.2A CN202111216168A CN113964161A CN 113964161 A CN113964161 A CN 113964161A CN 202111216168 A CN202111216168 A CN 202111216168A CN 113964161 A CN113964161 A CN 1139641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circuit board
retaining wall
sub
supporting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161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正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1616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641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64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641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显示面板、柔性电路板、挡墙和支撑底板以及支撑侧板。柔性电路板具有感光元件,且感光元件的周围存在溢胶。为了保证显示装置内的各个部件分布的较为紧凑,可以将挡墙中的一部分直接贴合在溢胶上。由于显示装置内的支撑侧板需要与挡墙远离感光元件的一侧连接,且支撑侧板还通过支撑底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因此,即使挡墙与感光元件周围的溢胶贴合,也能够保证挡墙与柔性电路板紧密连接,挡墙与柔性电路板之间贴合的牢固性较高,有效的降低了挡墙与柔性电路板分离的概率,进而可以保证感光元件的检测精度较高。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诸如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等便携式的显示装置日益普及。为了在不同的亮度环境下都可以使用户观察到显示装置上呈现的显示画面,显示装置内可以集成用于检测环境光线的强度的感光元件。
例如,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显示面板背面(也即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相对的一面)的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上可以集成感光元件。这样,环境光线可以透过显示面板后射向感光元件,使得感光元件能够感测到环境光线的强度。
通常情况下,可以在感光元件的周围设置环形的泡棉,通过环形的泡棉可以防止显示面板出射的光线干扰感光元件,使得感光元件能够准确的感测出环境光线的强度。然而,泡棉与柔性电路板之间通常是粘接的,二者易出现分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感光元件的检测精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泡棉与柔性电路板易出现分离的现象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面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具有感光元件;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的挡墙,所述挡墙布置在所述感光元件的外围;
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背离所述挡墙的一侧连接的支撑底板;
以及,与所述支撑底板的边缘连接的支撑侧板,所述支撑侧板与所述挡墙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一侧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底板的边缘包括: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部分边缘重合的第一边缘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分连接的第二边缘部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与所述支撑侧板连接,所述第二边缘部分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内。
可选的,所述支撑底板呈矩形板状,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子边缘、第二子边缘和第三子边缘,所述第二边缘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二子边缘相对设置的第四边缘,所述支撑侧板与所述第一子边缘、所述第二子边缘和所述第三子边缘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可选的,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侧板包括:第一支撑侧板和第二支撑侧板,所述第一支撑侧板与所述第一子边缘或所述第三子边缘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侧板与所述第二子边缘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侧板与所述第二支撑侧板之间具有开口。
可选的,所述支撑侧板的个数为三个,三个所述支撑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子边缘、所述第二子边缘和所述第三子边缘连接,且所述支撑侧板的长度等于所述支撑侧板所连接的子边缘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支撑侧板和所述支撑底板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可选的,所述一体成型的结构为对金属片进行折弯处理后形成的结构。
可选的,所述挡墙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挡墙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形变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面板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或等于所述支撑侧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支撑侧板与所述挡墙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一粘接层,所述支撑侧板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挡墙粘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一侧上的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另一侧的散热层;
所述散热层具有通光孔,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通光孔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柔性电路板、挡墙和支撑底板以及支撑侧板。柔性电路板具有感光元件,且感光元件的周围存在溢胶。为了保证显示装置内的各个部件分布的较为紧凑,可以将挡墙中的一部分直接贴合在溢胶上。由于显示装置内的支撑侧板需要与挡墙远离感光元件的一侧连接,且支撑侧板还通过支撑底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因此,即使挡墙与感光元件周围的溢胶贴合,也能够保证挡墙与柔性电路板紧密连接,挡墙与柔性电路板之间贴合的牢固性较高,有效的降低了挡墙与柔性电路板分离的概率,进而可以保证感光元件的检测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泡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示出的Q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底板和支撑侧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示出的P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底板、支撑侧板和柔性电路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墙的俯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相关技术中,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A-A’处的截面示意图。显示装置00通常可以包括:显示面板01、柔性电路板02和泡棉03。
其中,显示面板01可以为具有透光性的显示面板,例如,显示面板01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英文: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柔性电路板02位于显示面板01背面,且该柔性电路板02上可以集成感光元件04和补强钢片05。这里,感光元件04可以位于柔性电路板02靠近显示面板01的一侧,该感光元件04可以接收从显示面板01透射的环境光线,并确定出接收到的环境光线的强度,如此,感光元件04可以感测到显示装置00所处环境的环境光线的强度。补强钢片05可以位于柔性的线路板02背离显示面板01的一侧,该补强钢片05用于对柔性电路板02上的感光元件04进行支撑。
泡棉03可以位于显示面板01与柔性电路板02之间。显示面板01与泡棉03的一侧可以通过双面胶粘接,柔性电路板02与泡棉03的另一侧也可以通过双面胶粘接。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清楚的看出泡棉03的结构,请参考图3,图3是图2中的泡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泡棉03可以呈环状,且该泡棉03可以排布在柔性电路板02的感光元件04的外围,也即是,感光元件04位于泡棉03所围成的环形区域内。这样,通过泡棉03可以防止显示面板01出射的光线干扰感光元件04,使得感光元件04能够准确的感测出环境光线的强度。
在相关技术中,感光元件04焊锡在柔性电路板02上后,感光元件04与柔性电路板02之间还需要通过点胶进行粘接,以保证感光元件04与柔性电路板02之间连接的牢固性较高。通常情况下,参考图4,图4是图2中示出的Q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在感光元件04与柔性电路板02之间通过点胶粘接后,部分胶体会从感光元件04的周围溢出,导致在感光元件04的周围产生溢胶04a。其中,该感光元件04周围的溢胶04a的宽度即为感光元件04的溢胶宽度d1。目前,感光元件04通过点胶贴附在柔性电路板02上后,溢胶宽度d1最小只能控制在0.5毫米(mm)。
由于诸如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等便携式的显示装置的体积较小,因此,显示装置内的各个器件需要分布的较为紧凑。为此,在感光元件04贴附在柔性电路板02上后,需要保证显示装置00内的泡棉03中的部分贴合在感光元件04的周围产生溢胶04a上,部分贴合在柔性电路板02上。这样,可以保证泡棉03的内壁与感光元件04之间的距离小于0.5毫米,保证泡棉03与感光元件04在空间上分布的较为紧凑。
又由于柔性电路板02的表面通常需要经过预处理(例如,清洗处理),该柔性电路板02与泡棉03之间的粘接牢固性较好,而柔性电路板02与溢胶04a之间的粘接的牢固性较差。因此,泡棉03与柔性电路板02之间的有效粘接面积较小,导致泡棉03极易与柔性电路板02分离。在泡棉03与柔性电路板02分离后,泡棉03无法有效的防止显示面板01出射的光线干扰感光元件04,严重影响了感光元件04的检测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等便捷式的显示装置。例如,当该显示装置为智能手表时,该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可以参考图1示出的显示装置。
请参考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00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0、柔性电路板200、挡墙300、支撑底板400和支撑侧板500。
显示面板100可以为具有透光性的显示面板,例如,该显示面板可以OLED显示面板。如此,外界的环境光线可以透过显示面板100。
柔性电路板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背面。其中,显示面板100的背面是指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100a相对的一面。柔性电路板200朝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具有感光元件201。示例的,感光元件201可以为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或环境光传感器(英文:Ambientlight sensor;简称:ALS)等。如此,感光元件201可以接收从显示面板100透射的环境光线,并确定出接收到的环境光线的强度,使得感光元件201可以感测到显示装置000所处环境的环境光线的强度。
挡墙300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00与柔性电路板200之间,该挡墙300可以布置在感光元件201的外围。示例的,挡墙300可以为环形的挡墙,如此,感光元件201可以分布在挡墙300所围成的环形区域内。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电路板200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柔性电路板200的第一部分可以与显示面板100的背板连接,例如,柔性电路板200的第一部分与显示面板100的背板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挡墙300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00与柔性电路板200的第二部分之间。其中,挡墙300的一端的端面与柔性电路板200的第二部分之间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挡墙300的另一端的端面与显示面板100之间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
支撑底板400可以与柔性电路板200背离挡墙300的一侧连接。其中,感光元件201在柔性电路板200上的正投影,位于支撑底板400在柔性电路板200上的正投影内。该支撑底板400可以对柔性电路板200中的感光元件201进行有效的支撑。
为了更清楚的看出支撑侧板500与支撑底板400的连接关系,请参考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底板和支撑侧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支撑侧板500可以与支撑底板400的边缘连接,该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背离感光元件201的一侧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感光元件201焊锡在柔性电路板200上后,也可以通过点胶粘接感光元件201和柔性电路板200,以保证感光元件201和柔性电路板2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较高。
如图7所示,图7是图5中示出的P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在感光元件201通过点胶与柔性电路板200连接后,感光元件201的周围也会存在溢胶201a。为了保证显示装置000内的各个部件分布的较为紧凑,本申请实施例也需要将挡墙300中的一部分直接贴合在溢胶201a上。由于显示装置000内的支撑侧板500需要与挡墙300远离感光元件201的一侧连接,且支撑侧板500还通过支撑底板400与柔性电路板200连接。因此,即使挡墙300与溢胶201a直接贴合,也能够保证挡墙300与柔性电路板200之间紧密连接,有效的降低了挡墙300与柔性电路板200分离的概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柔性电路板、挡墙和支撑底板以及支撑侧板。柔性电路板具有感光元件,且感光元件的周围存在溢胶。为了保证显示装置内的各个部件分布的较为紧凑,可以将挡墙中的一部分直接贴合在溢胶上。由于显示装置内的支撑侧板需要与挡墙远离感光元件的一侧连接,且支撑侧板还通过支撑底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因此,即使挡墙与感光元件周围的溢胶贴合,也能够保证挡墙与柔性电路板紧密连接,挡墙与柔性电路板之间贴合的牢固性较高,有效的降低了挡墙与柔性电路板分离的概率,进而可以保证感光元件的检测精度较高。
在本申请中,如图7所示,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背离感光元件201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一粘接层S1。支撑侧板500可以通过第一粘接层S1与挡墙300粘接。
示例的,在挡墙300与柔性电路板200贴合后,采用第一粘接层S1对挡墙300与支撑侧板500进行贴合。在对挡墙300与支撑侧板500进行贴合时,需要使用夹具(例如,镊子)夹持挡墙300的内侧壁和支撑侧板500远离挡墙的侧壁,以进行保压处理,使得第一粘接层S1能够有效的粘接当前300和支撑侧板500。其中,保压处理需要维持2至4秒即可,此时,第一粘接层的粘性即可大于或等于1000克力每英寸(gf/inch)。
如图7所示,支撑底板400与柔性电路板200远离感光元件201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二粘接层S2。支撑底板400可以通过第二粘接层S2与柔性电路板200粘接。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底板400与柔性电路板200之间粘接的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之间粘接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底板、支撑侧板和柔性电路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支撑底板400的边缘包括:第一边缘部分400a和第二边缘部分400b。其中,支撑底板400的第一边缘部分400a与柔性电路板200的部分边缘重合。支撑底板400的第二边缘部分400b与第一边缘部分400a连接,且支撑底板400的第二边缘部分400b位于柔性电路板200内。也即是,支撑底板400的边缘中与柔性电路板200的边缘重合的部分为第一边缘部分400a,支撑底板400的边缘中未与柔性电路板200的边缘重合的部分为第二边缘部分400b。
在本申请中,支撑侧板500可以与支撑底板400的第一边缘部分400a连接。如此,支撑侧板500可以跨过柔性电路板200与挡墙300背离感光元件201的一侧连接。支撑侧板500并未与支撑底板400的第二边缘400b连接,保证柔性电路板200能够在第二边缘400b处从支撑底板400和支撑侧板500所围成的空间内伸出。
可选的,支撑底板400呈矩形板状。其中,支撑底板400的第一边缘部分400a可以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子边缘A、第二子边缘B和第三子边缘C。支撑底板400的第二边缘部分400b包括:与第二子边缘B相对设置的第四子边缘D。该第四子边缘D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边缘A的端部和第三子边缘C的端部连接。这里,第一子边缘A和第三子边缘C平行排布,第二子边缘B和第四子边缘D平行排布,如此,第四子边缘D以及顺次连接的第一子边缘A、第二子边缘B和第三子边缘C所围成的区域的形状为矩形。
在本申请中,支撑侧板500并未与第四边缘400d连接,该支撑侧板500可以与第一子边缘400a、第二子边缘400b和第三子边缘400c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示例的,显示装置000中的支撑侧板500的个数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侧板500分别与第一边缘部分400a的第一子边缘A、第二子边缘B和第三子边缘C中的至少两个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两个支撑侧板500中的每个支撑侧板500均可以与挡墙300背离光敏元件201的一侧连接。通过增加支撑侧板500的个数,可以保证挡墙300与支撑侧板500的贴合面积大,有效的提高了挡墙300与柔性电路板2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墙的俯视图,挡墙300可以为矩形环状的挡墙,挡墙300可以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第一墙体301、第二墙体302、第三墙体303和第四墙体304。至少两个支撑侧板500可以分别贴合在第一墙体301、第二墙体302和第三墙体303中的至少两个上。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的贴合面积较大,也可以简化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的贴合难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装置000中的支撑侧板500的个数为三个,这三个支撑侧板500可以分别与第一边缘部分400a的第一子边缘A、第二子边缘B和第三子边缘C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三个支撑侧板500可以分别与挡墙300中的第一墙体301、第二墙体302和第三墙体303贴合。
对于第一子边缘A、第二子边缘B和第三子边缘C中的任意一个子边缘,通过与该子边缘连接的支撑侧板500和挡墙300之间的连接,可以防止柔性电路板200中靠近该子边缘的部分与挡墙300之间出现分离的现象。为此,柔性电路板200中靠近第一子边缘A、第二子边缘B和第三子边缘C的部分与挡墙300之间均不易分离。
而对于柔性电路板200中靠近第四子边缘D的部分。由于柔性电路板200的第一部分可以贴合在显示面板100的背面。因此,通过柔性电路板200的第一部分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贴合作用,可以防止柔性电路板200中靠近第四子边缘D的部分与挡墙300之间出现分离的现象。
可选的,如图8所示,当显示装置000中的支撑侧板500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支撑侧板50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侧板501和第二支撑侧板502。其中,第一支撑侧板501为至少两个支撑侧板中与支撑底板400的第一子边缘A或第三子边缘C连接的支撑侧板500;第二支撑侧板502为至少两个支撑侧板中与第二子边缘B连接的支撑侧板500。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撑侧板501与第二支撑侧板502为相邻的两个支撑侧板500,且该第一支撑侧板501与第二支撑侧板502之间具有开口O。由于第一支撑侧板501、第二支撑侧板502与支撑底板400相交的位置处应力较为集中,导致该位置处的结构极容易发生形变,进而影响了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影响了支撑底板400与柔性电路板200之间的连接强度。因此,在第一支撑侧板501和第二支撑侧板502之间设置开口O,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一支撑侧板501、第二支撑侧板502与支撑底板400相交的位置发生形变的概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底板500的边缘除了可以包括第一子边缘A、第二子边缘B、第三子边缘C和第四子边缘D,支撑底板500的边缘还可以包括:位于两个相邻的子边缘之间的圆角边缘R。例如,第一子边缘A和第二子边缘B之间分布有圆角边缘R。其中,圆角边缘R未与支撑侧板500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侧板500为直线型的支撑侧板,且支撑侧板500的长度可以等于与该支撑侧板500连接的子边缘的长度。例如,与第一子边缘A连接的支撑侧板500的长度等于该第一子边缘的A的长度。如此,可以保证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进行贴合时的平坦性较好,且可以保证支撑衬板500与挡墙300的贴合面积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侧板501与第二支撑侧板502之间的开口O可以为圆弧形的开口,且该圆弧形的开口O的半径与圆角边缘R的半径相同。在本申请中,圆弧开口O的半径的范围可以为0.2毫米至0.4毫米。
可选的,支撑侧板500和支撑底板40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是,支撑侧板500和支撑底板400是同时形成的。当支撑侧板500与支撑底板40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时,可以有效的简化支撑侧板500与支撑底板400的形成过程,且可以保证支撑侧板500与支撑底板400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体成型的结构可以为对金属片进行折弯处理后形成的结构。其中,金属片可以为钢片、铜片或其他金属材料制成的片状结构,该金属片的厚度的范围可以为0.05毫米至0.2毫米。在这种情况下,当支撑底板400呈矩形板状时,金属片也可以呈矩形状,且金属片的至少一个角部具有开口。这样,在对金属片进行折弯处理,以形成图8示出的结构时,可以保证第一支撑侧板501和第二支撑侧板502之间具有开口O,有效的简化了由支撑侧板500与支撑底板400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的制造难度。
示例的,可以采用数控机床对矩形状的金属片进行切割,再经过一次冲压成型,即可完成对金属片的折弯处理,以得到由支撑侧板500与支撑底板400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其中,将矩形状的金属片进行切割得到结构可以为:支撑侧板500和支撑底板400进行平面展开后的结构。当然,在其他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先对矩形状的金属片进行一次冲压成型后,再采用数控机床对一次冲压成型后的结构进行切割去除多余的部分,以得到由支撑侧板500与支撑底板400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侧板500和支撑底板400也可以是采用一次浇筑成型得到的一体成型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请参考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衬底101、发光器件102和散热层103。
发光器件102位于显示面板100中衬底101的一侧上,且发光器件102的个数通常为多个。多个发光器件102阵列排布的在衬底101的一侧上,在多个发光器件102发光后能够显示出相应的画面。
散热层103位于显示面板100中衬底101的另一侧,该散热层103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形成。例如,该散热层103可以包括单导热泡棉,该散热层103也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缓冲泡棉和铝箔,且铝箔相对于缓冲泡棉背离衬底101。显示面板100中的散热层103可以与挡墙300远离柔性电路板200的一侧贴合。
其中,散热层103具有通光孔103a,感光元件201在衬底101上的正投影与通光孔103a在衬底101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示例的,感光元件201在衬底101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透光孔103a在衬底101上的正投影内。为此,可以保证射向显示面板100的环境光线经过通光孔103a穿透显示面板,可以被感光元件201感测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装置000中的挡墙300由弹性材料制成。由于在挡墙300与显示面板100进行贴合时,需要进行保压处理,以保证挡墙3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粘接的较为紧固,而在保压处理过程中,挡墙300会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进行形变。因此,为了避免在挡墙300发生形变的过程中,出现感光元件201与显示面板100被划伤的风险,需要保证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最大形变量,小于或等于感光元件201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距离d2,且小于或等于支撑侧板5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距离d3。这样,可以保证在挡墙300和显示面板100的组装过程中,即使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形变量达到了最大值,感光元件201与显示面板100之间最多仅有接触关系,二者并不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同样,支撑侧板5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最多仅有接触关系,二者并不会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可以保证感光元件201与显示面板100不会被划伤。
示例的,上述的弹性材料可以为泡棉,也即挡墙300是由泡棉或制成的。根据泡棉单位面积内受到压力达到力学平衡时可回弹的弹力大小不同,可以将泡棉分为硬质泡棉和软质泡棉。其中,硬质泡棉在受到压力时产生的形变量较小,而软质泡棉在受到压力时产生的形变量较大。
其中,如图10所示,在一种情况下,当挡墙300选用硬质泡棉制成时,假设,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高度h1范围为0.5毫米至0.8毫米,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最大形变量为0.015毫米。则,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的贴附宽度h2的范围可以为0.485毫米至0.785毫米。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侧板500与显示面板100中的散热层103最多仅有接触关系,支撑侧板500并不会给散热层103施加作用力。
再假设,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高度h1为0.6毫米,感光元件201在垂直于柔性电路板200的方向上的高度h3为0.6毫米,感光元件201与显示面板100中的衬底101之间的距离h4为0.11毫米。则,即使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达到了最大的形变量,感光元件201与衬底101之间仍然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光元件201不会被衬底101划伤。
在另一种情况下,当挡墙300选用软质泡棉制成时,假设,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高度h1范围为0.8毫米至1.0毫米,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最大形变量为0.3毫米。则,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的贴附宽度h2的范围可以为0.5毫米至0.7毫米。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侧板500与显示面板100中的散热层103最多仅有接触关系,支撑侧板500并不会给散热层103施加作用力。
再假设,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高度h1为0.8毫米,感光元件201在垂直于柔性电路板200的方向上的高度h3为0.7毫米,感光元件201与显示面板100中的衬底101之间的距离h4为0.31毫米。则,即使挡墙30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的方向上的达到了最大的形变量,感光元件201与衬底101之间仍然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光元件201不会被衬底101划伤。
以下实施例将对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的贴合面积,与相关技术中挡墙与柔性电路板的贴合面积进行对比说明:
假设,挡墙300的形状为图9示出的形状,且挡墙300的厚度L为0.8毫米。则,单个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的贴合面积,仅比相关技术中挡墙与柔性电路板的贴合面积少25%。但是,在本申请中,挡墙300需要与三个支撑侧板500贴合,这样,三个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贴合面积,会比相关技术中挡墙与柔性电路板的贴合面积多72%。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支撑侧板500与挡墙300的贴合,势必会增加挡墙300与柔性电路板200之间贴合的牢固性,进而可以降低挡墙300与柔性电路板200分离的概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柔性电路板、挡墙和支撑底板以及支撑侧板。柔性电路板具有感光元件,且感光元件的周围存在溢胶。为了保证显示装置内的各个部件分布的较为紧凑,可以将挡墙中的一部分直接贴合在溢胶上。由于显示装置内的支撑侧板需要与挡墙远离感光元件的一侧连接,且支撑侧板还通过支撑底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因此,即使挡墙与感光元件周围的溢胶贴合,也能够保证挡墙与柔性电路板紧密连接,挡墙与柔性电路板之间贴合的牢固性较高,有效的降低了挡墙与柔性电路板分离的概率,进而可以保证感光元件的检测精度较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惟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面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具有感光元件;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的挡墙,所述挡墙布置在所述感光元件的外围;
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背离所述挡墙的一侧连接的支撑底板;
以及,与所述支撑底板的边缘连接的支撑侧板,所述支撑侧板与所述挡墙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一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的边缘包括: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部分边缘重合的第一边缘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分连接的第二边缘部分,所述第一边缘部分与所述支撑侧板连接,所述第二边缘部分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呈矩形板状,所述第一边缘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子边缘、第二子边缘和第三子边缘,所述第二边缘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二子边缘相对设置的第四边缘,所述支撑侧板与所述第一子边缘、所述第二子边缘和所述第三子边缘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侧板包括:第一支撑侧板和第二支撑侧板,所述第一支撑侧板与所述第一子边缘或所述第三子边缘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侧板与所述第二子边缘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侧板与所述第二支撑侧板之间具有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侧板的个数为三个,三个所述支撑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子边缘、所述第二子边缘和所述第三子边缘连接,且所述支撑侧板的长度等于所述支撑侧板所连接的子边缘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侧板和所述支撑底板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成型的结构为对金属片进行折弯处理后形成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挡墙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形变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面板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或等于所述支撑侧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侧板与所述挡墙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一粘接层,所述支撑侧板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挡墙粘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一侧上的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另一侧的散热层;
所述散热层具有通光孔,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通光孔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CN202111216168.2A 2021-10-19 2021-10-19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9641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6168.2A CN113964161A (zh) 2021-10-19 2021-10-19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6168.2A CN113964161A (zh) 2021-10-19 2021-10-19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64161A true CN113964161A (zh) 2022-01-21

Family

ID=79465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16168.2A Pending CN113964161A (zh) 2021-10-19 2021-10-1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6416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0845A (zh) * 2022-04-21 2022-06-24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0845A (zh) * 2022-04-21 2022-06-24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660845B (zh) * 2022-04-21 2024-02-09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0868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9098242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cover layers mounted to displays
EP0469321A2 (en) Back-light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70159853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11493683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CN113964161A (zh) 显示装置
JP2007232995A (ja) 画像表示モジュール
CN110297349B (zh) 显示装置
EP2821693A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flat panel display having the lighting device
KR10146368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2909021A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6408516B2 (ja)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基板
US10694159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619816B2 (ja) 光通信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42902A (ja)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887623B1 (ko) 인쇄회로기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유닛
JP6205488B2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070484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18913A (ja) バックライト付き液晶表示装置
JP439820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光源の位置合わせ構造
CN11165078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6491276U (zh) 一种光线感应器安装结构及显示装置
JP3217509U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06040755A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215067612U (zh) 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