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51345A - 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51345A
CN113951345A CN202111235564.XA CN202111235564A CN113951345A CN 113951345 A CN113951345 A CN 113951345A CN 202111235564 A CN202111235564 A CN 202111235564A CN 113951345 A CN113951345 A CN 1139513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leaves
black tea
mulberry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355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贵秋
林强轩
陆春霞
林朝赐
刘开莉
肖潇
周晓玲
韦伟
聂良文
李秋云
唐永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e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Master Station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e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Master St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e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Master Station filed Critical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eri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Master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211123556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513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51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134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分别将鲜茶芽叶、桑树鲜叶萎凋;2)将步骤1)中萎凋的鲜茶芽叶、桑树鲜叶按照质量比10‑50:90‑50混合均匀,获得混合物;3)将步骤2)中的混合物揉捻,发酵,获得发酵物;4)所述发酵物分别进行初步炒干、炒干造型、烘干,获得所述桑叶红茶。本发明方法能够去除桑叶制备红茶时所携带的青臭味,并且对其茶汤的颜色进行改善,以使汤色红亮、滋味鲜醇。

Description

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大量的研究证明:桑叶中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植物纤维。1993年国家卫生部确认:桑叶“药食同源”。桑叶是上好的功能食品,它能降血压、降血脂、抗衰老、增加耐力、降低胆固醇、抑制脂肪积累、抑制血栓生成,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繁殖,抑制有害的氧化物生成,最突出的功能是防治糖尿病。有止咳、去热,治疗头晕眼花、消除眼部疲劳、消肿、清血,治疗痢疾、浮肿、补肝、祛斑、养颜、抗衰老等功能。
基于桑叶拥有上述特有的疗效,于是商家、研究单位利用桑叶开发出了桑叶红茶提供给市场。但由于桑叶中含有较多特有的基质,仅用桑叶做出的桑叶红茶不仅带有其品种特征的“青臭味”,其汤色为黄暗色,与传统的红茶汤色区别较大,使得消费者饮用起来不但没有感受到茶叶的香气,反之被其不愉悦的气味、口感及汤色观感等因素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致使桑叶红茶具有许多保健功能,但在市场上仍缺乏竞争力。
茶叶原产于中国,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茶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以茶树新芽叶制备的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大量增加。咖啡因、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所具有的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本发明为改善桑叶茶带有的品种特征“青臭味”,尝试研制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茶,让消费者在享有桑叶茶保健的同时,也享受了优雅、细腻的香气,提高了桑叶茶的品质和市场的竞争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茶的制备方法,其能够去除桑叶制备红茶时所携带的青臭味,并且对其茶汤的颜色进行改善,以使汤色红亮、滋味鲜醇。本发明为改善桑叶茶带有的品种特征“青臭味”,尝试研制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茶,让消费者在享有桑叶茶保健的同时,也享受了优雅、细腻的香气,提高了桑叶茶的品质和市场的竞争能力。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将鲜茶芽叶、桑树鲜叶萎凋;
2)将步骤1)中萎凋的鲜茶芽叶、桑树鲜叶按照质量比1-5:9-5混合均匀,获得混合物;
3)将步骤2)中的混合物揉捻,发酵,获得发酵物;
4)所述发酵物分别进行初步炒干、炒干造型、烘干,获得所述桑叶红茶。
优选的是,步骤1)中,将采摘的鲜茶芽叶摊放均匀,萎凋时间为12-24小时,萎凋至含水量为58%~68%。
优选的是,步骤1)中,将采摘的桑树鲜叶摊放均匀,萎凋时间为12-24小时,萎凋至含水量为58%~68%。
优选的是,将所述混合物放入茶叶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40-60分钟。
优选的是,步骤3)中,发酵温度为25℃-30℃,发酵的时间为5-8小时,发酵过程中每2小时翻动一次。
优选的是,步骤4)中,利用茶叶滚筒炒干机进行初步炒干,滚筒温度为120-150℃,炒干时间为3-5分钟。
优选的是,步骤4)中,利用茶叶双锅曲毫炒干机炒干造型,炒干机温度为120-180℃,炒干时间为40-60分钟。
优选的是,步骤4)中,利用茶叶烘焙机烘干经过炒干造型的炒干物,烘干温度为100-130℃,烘干时间为40-60分钟。
优选的是,所述桑树鲜叶为桑树鲜嫩芽叶或桑树成熟叶。
优选的是,所述桑树鲜叶经过霜化处理。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利用桑树鲜叶根据传统红茶工艺制备的桑叶茶具有品种特征的“青臭味”缺陷,目前这种“青臭味”尚不清楚是什么物质,但是,经过本发明人的大量实验,发现这种“青臭味”会随着温度的升高,“青臭味”的浓度降低,即该物质随着温度上升发生分解、挥发。本发明通过反复的试验,发现把桑叶茶造型,用一定温度在炒锅炒制,再加上烘干,“青臭味”完全消失。然而,随着炒制和烘干温度的升高,会出现焦糊味。因此本发明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以下最佳“青臭味”的消除方法:第一步:发酵好的桑树鲜叶和鲜茶芽叶混合物用滚筒炒干机炒,滚筒温度为120-150℃,炒干时间为3-5分钟;第二步:釆用茶叶双锅曲毫炒干机炒,温度为120-180℃,炒干时间为40-60分钟;第三步:釆用茶叶烘焙机烘干,烘干温度为100-130℃,烘干时间为40-60分钟。本发明通过将桑树鲜叶与鲜茶芽叶混合发酵后分别进行初步炒干、炒干造型、烘干操作,能使青臭味的来源物质发生分解、挥发,以完全去除青臭味。
第二、桑树鲜叶中含多酚物质较少,细胞破碎后形成的茶黄素、茶红素较少,因而成茶的汤色暗黄,不红亮。本发明利用鲜茶芽叶富含的茶多酚,使其在细胞破碎后发酵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茶黄素、茶红素,达到汤色红亮、滋味鲜醇的桑叶红茶新产品。
第三、本发明为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茶新产品提供一套成熟先进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加工工艺技术路线。
第四、本发明的桑叶茶的制备方法,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工艺简单,操作容易,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适合规模化生产。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霜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箱体;2、第一排气孔;3、仓体;4、气流孔;5、第二排气孔;6、滚筒;7、电机;8、压缩机;9、冷凝器;10、蒸发器;11、风机;12、雾化装置;13、温度传感器;14、湿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将鲜茶芽叶、桑树鲜叶萎凋;本发明所用桑树鲜叶为霜后桑叶;
2)将步骤1)中萎凋的鲜茶芽叶、桑树鲜叶按照质量比1-5:9-5,混合均匀,获得混合物;
3)将步骤2)中的混合物揉捻,发酵,获得发酵物;
4)所述发酵物分别进行初步炒干、炒干造型、烘干,获得所述桑叶红茶。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将采摘的鲜茶芽叶摊放均匀,萎凋时间为12-24小时,萎凋至含水量为58%~68%。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将采摘的桑树鲜叶摊放均匀,萎凋时间为12-24小时,萎凋至含水量为58%~68%。
本技术方案还可以包括以下技术细节,以更好地实现技术效果:
将采摘的桑树鲜叶还可以置于霜化装置中进行霜化、萎凋,所述霜化装置包括:
箱体1,其为长方体状结构,所述箱体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排气孔2,所述第一排气孔处设置有第一电控阀门,所述箱体的下方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二电控阀门;
仓体3,其设置在所述箱体1中,所述仓体3与箱体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仓体3的底部设置有气流孔4以使箱体1与仓体3连通,所述仓体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排气孔5;
滚筒6,其水平转动设置在所述仓体3内,所述滚筒6的筒壁上设置有透气孔以使滚筒6内部与仓体3连通,所述滚筒6与箱体1外侧的电机7连接以驱动滚筒6转动;
制冷装置,其包括压缩机8、制冷管路、冷凝器9、蒸发器10和风机11,所述蒸发器10设置在所述仓体3内,且位于滚筒6的下方,所述风机11设置在所述蒸发器10的下方,所述冷凝器9、压缩机8设置在所述箱体1的外侧,所述制冷管路设置在所述压缩机8的出气口与进气口之间,所述冷凝器9、蒸发器10串联在所述制冷管路上;
温度传感器13,其设置在所述仓体3中;
湿度传感器14,其设置在所述仓体3中;
雾化装置12,其设置在所述箱体1外,所述雾化装置12的雾化口与所述箱体1内部连通;
控制装置,其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控阀门、第二电控阀门、电机7、温度传感器13、湿度传感器14、压缩机8、风机11、雾化装置12电性连接;
将桑树鲜嫩芽叶置于滚筒6中,通过控制装置启动压缩机8、风机11、电机7电控阀门关闭,以使箱体1内部冷却至零下5-10℃,滚筒6在零下5-10℃的条件下转动30min,启动雾化装置以使箱体内湿度为100%,滚筒转动7h;通过控制装置打开第一电控阀门和第二电控阀门,关闭雾化装置12与制冷装置,风机11转速控制为50r/min,以使箱体1内温度缓慢升高至室温;启动压缩机8,风机11和电机7保持开启,第一电控阀门和第二电控阀门保持打开,以使桑树鲜嫩芽叶在冷风中萎凋至含水量为58%~68%,将霜化萎凋后的桑树鲜叶取出釆用切茶机切成宽度为2公分。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步骤3)中,将所述混合物放入茶叶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40-60分钟。
本技术方案还可以包括以下技术细节,以更好地实现技术效果:
所述混合物的揉捻处理,具体包括:
一次揉捻:将均匀混合的萎凋叶采用40型茶叶揉捻机揉捻,揉捻的时间为40分钟;
高压处理:将混合物置于塑料袋中,抽真空后置于超高压灭菌设备中,以水为介质,加压至300MPa,保持15min以使桑叶中的汁液渗出;
二次揉捻,将高压处理的混合物取出,并置于揉捻机中揉捻分散,揉捻物;在二次揉捻的过程中向混合物中加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揉捻5min,然后向混合物中加入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的混合物揉捻10min;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添加量为鲜茶芽叶与桑树鲜嫩芽叶总质量的0.3%;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的质量比为100:30:30;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的添加量为鲜茶芽叶与桑树鲜嫩芽叶总质量的5%。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步骤3)中,发酵温度为25℃-30℃,发酵的时间为5-8小时,发酵过程中每2小时翻动一次。
本技术方案还可以包括以下技术细节,以更好地实现技术效果:
步骤3)中,发酵结束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向经过发酵后的混合物表面喷洒质量分数为0.5%的氯化钙,喷洒至混合物的表面湿润而不流液,充分搅拌均匀,得发酵物。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步骤4)中,利用茶叶滚筒炒干机进行初步炒干,滚筒温度为120-150℃,炒干时间为3-5分钟。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步骤4)中,利用茶叶双锅曲毫炒干机炒干造型,炒干机温度为120-180℃,炒干时间为40-60分钟。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步骤4)中,利用茶叶烘焙机烘干经过炒干造型的炒干物,烘干温度为100-130℃,烘干时间为40-60分钟。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桑树鲜叶为桑树鲜嫩芽叶或桑树成熟叶。
<实施例1>
一种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萎凋:茶树鲜茶一芽二叶,桑树鲜嫩芽叶分别均匀摊方在竹帘上萎凋,萎凋时间为12小时,萎凋叶含水量为58%;
混合:将萎凋的鲜茶芽叶与萎凋的桑树鲜嫩芽叶按15:85的质量比例均匀混合获得混合物;
揉捻:将所述混合物采用40型茶叶揉捻机揉捻,揉捻的时间为40分钟,获得揉捻物;
发酵:将揉捻物放到发酵盘中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25℃,发酵时间为5小时,发酵过程中每2小时翻动一次,获得发酵物;
初步炒干:将发酵物釆用茶叶滚筒炒干机炒,滚筒温度为120℃,炒干时间,5分钟,得到一次炒干物;
炒干造型:将一次炒干物采用6CCQ一50茶叶双锅曲毫炒干机炒制,温度为180℃,炒20分钟,温度调到120℃再炒20分钟,获得二次炒干物;
烘干:将二次炒干物釆用茶叶烘焙机烘干,即得,烘干温度为100℃,烘干时间为60分钟;
出成品。
<实施例2>
一种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萎凋:茶树鲜茶一芽二叶,桑树成熟叶分别均匀摊方在萎凋盘上萎凋,萎凋时间为20小时,萎凋叶含水量为60%;萎凋后的桑树成熟萎凋叶釆用切菜机切成宽度为2公分;
混合:将萎凋的鲜茶芽叶与切好的萎凋的桑树成熟叶按25:75质量比例均匀混合,获得混合物;
揉捻:将混合物采用40型茶叶揉捻机揉捻,揉捻的时间为50分钟,获得揉捻物;
发酵:将揉捻物放到发酵盘中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6小时,发酵过程中每2小时翻动一次,获得发酵物;
初步炒干:将发酵物釆用茶叶滚筒炒干机炒,滚筒温度为150℃,炒干时间为3分钟,获得一次炒干物;
炒干造型:将一次炒干物的发酵叶采用6CCQ一50茶叶双锅曲毫炒干机炒制,温度为180℃,炒20分钟,温度调到120℃再炒30分钟,获得二次炒干物;
烘干:将二次炒干物釆用茶叶烘焙机烘干,即得,烘干温度为110℃,烘干时间为50分钟;
出成品。
<实施例3>
一种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萎凋:茶树鲜茶一芽二叶,桑树成熟叶分别均匀摊方在竹帘上萎凋,萎凋时间为24小时,萎凋叶含水量为68%;萎凋后桑树成熟萎凋叶釆用切茶机切成宽度为2公分;
混合:将萎凋的鲜茶芽叶与萎凋的桑树成熟叶按50:50比例均匀混合,获得混合物;
揉捻:将混合物采用40型茶叶揉捻机揉捻,揉捻的时间为60分钟,获得揉捻物;
发酵:将揉捻物放到发酵盘中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小时,发酵过程中每2小时翻动一次,获得发酵物;
初步炒干:将发酵物釆用茶叶滚筒炒干机炒,滚筒温度为150℃,炒干时间为3分钟,获得一次炒干物;
炒干造型:将一次炒干物采用6CCQ一50茶叶双锅曲毫炒干机炒制,温度为180℃,炒20分钟,温度调到130℃再炒40分钟,获得二次炒干物;
烘干:将二次炒干物釆用茶叶烘焙机烘干,即得,烘干温度为130℃,烘干时间为40分钟;
出成品。
实施例4
一种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霜化:将采摘的桑树成熟叶置于霜化装置中进行霜化、萎凋,获得霜化、萎凋后的桑树成熟叶,如图1所示,所述霜化装置包括:
箱体1,其为长方体状结构,所述箱体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排气孔2,所述第一排气孔处设置有第一电控阀门,所述箱体的下方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二电控阀门;
仓体3,其设置在所述箱体1中,所述仓体3与箱体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仓体3的底部设置有气流孔4以使箱体1与仓体3连通,所述仓体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排气孔5;
滚筒6,其水平转动设置在所述仓体3内,所述滚筒6的筒壁上设置有透气孔以使滚筒6内部与仓体3连通,所述滚筒6与箱体1外侧的电机7连接以驱动滚筒6转动;
制冷装置,其包括压缩机8、制冷管路、冷凝器9、蒸发器10和风机11,所述蒸发器10设置在所述仓体3内,且位于滚筒6的下方,所述风机11设置在所述蒸发器10的下方,所述冷凝器9、压缩机8设置在所述箱体1的外侧,所述制冷管路设置在所述压缩机8的出气口与进气口之间,所述冷凝器9、蒸发器10串联在所述制冷管路上;
温度传感器13,其设置在所述仓体3中;
湿度传感器14,其设置在所述仓体3中;
雾化装置12,其设置在所述箱体1外,所述雾化装置12的雾化口与所述箱体1内部连通;
控制装置,其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控阀门、第二电控阀门、电机7、温度传感器13、湿度传感器14、压缩机8、风机11、雾化装置12电性连接;
将桑树鲜嫩芽叶置于滚筒6中,通过控制装置启动压缩机8、风机11、电机7电控阀门关闭,以使箱体1内部冷却至零下5-10℃,滚筒6在零下5-10℃的条件下转动30min,启动雾化装置以使箱体内湿度为100%,滚筒转动7h;通过控制装置打开第一电控阀门和第二电控阀门,关闭雾化装置12与制冷装置,风机11转速控制为50r/min,以使箱体1内温度缓慢升高至室温;启动压缩机8,风机11和电机7保持开启,第一电控阀门和第二电控阀门保持打开,以使桑树鲜嫩芽叶在冷风中萎凋至含水量为58%,将霜化、萎凋后的桑树成熟叶取出釆用切茶机切成宽度为2公分;
萎凋:茶树鲜茶一芽二叶均匀摊方在竹帘上萎凋,萎凋时间为24小时,萎凋叶含水量为58%,获得萎凋的鲜茶芽叶;
混合:将萎凋的鲜茶芽叶与霜化、萎凋后的桑树成熟叶按50:50比例均匀混合,获得混合物;
一次揉捻:将混合物采用40型茶叶揉捻机揉捻,揉捻的时间为60分钟,获得一次揉捻物;
高压处理:将一次揉捻物置于塑料袋中,抽真空后置于超高压灭菌设备中,以水为介质,加压至300MPa,保持15min以使桑叶、茶叶中的汁液渗出,获得高压处理混合物;
二次揉捻,将高压处理混合物取出,并置于揉捻机中揉捻分散,得二次揉捻物,在揉捻的过程中向混合物加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揉捻5min,然后向混合物中加入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的混合物揉捻10min;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添加量为鲜茶芽叶与桑树鲜嫩芽叶总质量的0.3%;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的质量比为100:30:20;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的添加量为鲜茶芽叶与桑树成熟叶总质量的8%;
发酵:将二次揉捻物放到发酵盘中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小时,发酵过程中每2小时翻动一次,发酵结束后,向发酵物喷洒质量分数为0.5%的氯化钙,喷洒至发酵物物表面湿润而不流液,充分搅拌均匀,即得发酵物;
初步炒干:将发酵物釆用茶叶滚筒炒干机炒,滚筒温度为150℃,炒干时间为3分钟,获得一次炒干物;
炒干造型:将一次炒干物采用6CCQ一50茶叶双锅曲毫炒干机炒制,温度为180℃,炒20分钟,温度调到130℃再炒40分钟,获得二次炒干物;
烘干:将二次炒干物釆用茶叶烘焙机烘干,烘干温度为130℃,烘干时间为40分钟;
出成品。
本实施例中,利用霜化装置对桑树成熟叶进行霜化处理,增加了桑叶的功效;在自然条件下桑叶需要在环境温度低于零下摄氏度才能够发生霜化作用,使得桑叶的来源季节性较强,本发明的霜化装置能够模拟桑树鲜叶在自然环境中的霜化过程,使得任何季节采摘的桑叶在经过霜化装置处理后均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降低了季节变化对生产的影响;本发明实现了桑叶霜化、萎凋的一体化操作,简化了人工霜化的操作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发明通过制冷装置对滚筒内的桑叶成熟叶进行预冷,然后再通入雾化气体以使箱体内的湿度达到100%,以使桑叶成熟叶的表明形成霜,从而实现对桑叶成熟叶的霜化;风机的作用使得气流从仓体流出,并进入箱体与仓体的间隙,然后经过气流孔,返回仓体,使得气流在仓体和箱体间形成循环流动,以使滚筒中的桑叶成熟叶均能得到较好霜化;桑叶成熟叶霜化结束后,茶叶在滚筒中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较为均匀且充分的与冷风接触,将萎凋过程产生的热量带走,减缓了萎凋速度,有效地避免萎凋过快引起的叶尖焦枯,从而使得茶叶均匀萎凋,其萎凋质量较好;本发明通过超高压处理技术,对茶叶的细胞壁、细胞膜进行破坏以使内容物更加容易释出,也更加利于咖啡因在后续的加工工艺中升华,降低所制备桑叶红茶中咖啡因的含量;本发明利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抗氧化作用,有效避免了桑叶和茶叶溢出的还原性物质被氧化;吴茱萸破壁粉具有对茶树叶中含有的咖啡因导致的睡眠障碍及中枢神经兴奋预防或改善效果,本发明通过添加吴茱萸破壁粉,增加了桑叶红茶的受众人群;菊粉可降血液中胆固醇和三甘油酯含量,具有减肥、预防心管病和高胆固醇病的作用,并且也具有调节肠道功能,预防结肠癌的作用;本发明利用褐藻酸钠与氯化钙的交联反应作用,从而使菊粉、吴茱萸破壁粉等被交联包埋附着在桑叶和茶叶的表面,避免了菊粉、吴茱萸破壁粉在洗茶或者首次冲泡时即与桑叶和茶叶分离而被冲走,增加了耐泡性。
<对比例1>
一种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萎凋:茶树鲜茶一芽二叶,桑树鲜成熟叶分别均匀摊方在竹帘上萎凋,萎凋时间为24小时,萎凋叶含水量为68%;萎凋后的桑树成熟萎凋叶釆用切茶机切成宽度为2公分;
混合:将萎凋的鲜茶芽叶与萎凋的桑树成熟叶按50:50比例均匀混合,获得混合物;
揉捻:将混合物采用40型茶叶揉捻机揉捻,揉捻的时间为60分钟,获得揉捻物;
发酵:将揉捻好的揉捻叶放到发酵盘中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小时,发酵过程中每2小时翻动一次,获得发酵叶;
烘干:采用釆用茶叶烘焙机烘干,即得,烘干温度为120℃,烘干时间60分钟;
出成品。
<对比例2>
以实施例4提供的方法步骤制备桑叶红茶,与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的不同在于,一次揉捻后的混合物不经过高压处理。
<对比例3>
以实施例4提供的方法步骤制备桑叶红茶,与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的不同在于,二次揉捻过程中,不添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
<对比例4>
以实施例4提供的方法步骤制备桑叶红茶,与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的不同在于,桑叶成熟叶不经过霜化装置处理,二次揉捻中添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
<试验1>
对比例1、实施例1-4所得桑叶红茶和对照样,进行品质的感官审评,审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品质的感官审评结果
工艺处理 汤色 香气 滋味 品质得分
实施例1 红黄 轻微青味 尚鲜醇 85
实施例2 尚红亮 尚甜香 醇爽 90
实施例3 红亮 甜香 醇厚 89
实施例4 红亮 甜香 醇厚 89
对比例1 红亮 青臭味浓 尚鲜醇 80
对照例 暗黄色 青臭味浓 鲜醇、青臭味重 70
备注:对照例是按照桑叶红茶传统加工工艺制成,桑叶红茶传统加工工艺:鲜桑叶→萎凋→揉捻→发酵→烘焙。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例汤色暗黄色,香气、滋味青臭味浓,总体得分最低;加入一定鲜茶芽叶后,按本发明制造方法所得的桑叶红茶的汤色、香气、滋味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综合评价实施例2得分最高,即茶芽叶萎凋叶与切好的桑叶萎凋叶按25:75比例;对比例1的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初步炒干、炒干造型、烘干工艺,能有效去除桑叶的青臭味物质,改善滋味,提升了桑叶红茶的品质;实施例3、实施例4的结果表明,采用霜化装置对桑叶进行人工霜化以及萎凋等过程,对制备的桑叶红茶的汤色、香味、滋味等几乎没有影响。
<试验2>
对对比例2、对比例3、对比例4、实施例3、实施例4和市售桑叶红茶的多酚、黄酮类物质、咖啡因、脱氧野尻霉素进行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为本发明实施例产品与市售产品主要成分含量对比
多酚(%) 黄酮(%) 咖啡因(%) 脱氧野尻霉素(%)
实施例3 5.25 13.26 1.34 0.285
实施例4 6.93 18.55 1.14 0.206
对比例2 5.64 16.31 1.31 0.195
对比例3 5.12 12.88 1.15 0.190
对比例4 5.66 14.01 1.16 0.296
市售桑叶红茶 1.81 5.63 0 0.209
从表2结果可知,实施例3、实施例4的结果表明,本发明通过对桑叶和茶叶进行高压处理并添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等操作,提高了多酚、黄酮、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降低了咖啡因的含量;对比例2、实施例4的结果表明,未经过高压处理,多酚、黄酮、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降低,咖啡因含量较高,可能原因是细胞壁、细胞膜被破坏后使得多酚等更容易溶出,也不利于咖啡因在后续的工艺过程中出现升华而损失;对比例3、实施例4的结果表明,添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等对多酚、黄酮具有保护作用,避免其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损失;对比例4、实施例4的结果表明,桑叶成熟叶经过霜化装置处理,多酚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升高,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有所下降。
<试验3>
利用100℃的开水浸泡对比例2、对比例3、对比例4实施例4制备的桑叶红茶,浸泡2min,倒出茶汤,倒入开水进行第二次浸泡,浸泡3min,对两次茶汤中的脱氧野尻霉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脱氧野尻霉素含量
Figure BDA0003317377140000141
从表3结果可知,对比例2、实施例4的结果表明,高压处理后,脱氧野尻霉素更容易被浸泡出;对比例3、实施例4的结果表明,添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以及发酵结束后喷洒氯化钙溶液,具有减缓脱氧野尻霉素溶出的作用;对比例4、实施例4的结果表明,经过霜化装置处理后,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出现了降低。
<试验4>
实验动物:雄性小白鼠100只,体重20-22g,随机分为10组。
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灌喂生理盐水,灌喂量为200mL/Kg,灌喂30分钟之后,接着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导致其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对进入睡眠的时间及总睡眠时间进行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咖啡因对照组:灌喂咖啡因,灌喂量为50mg/Kg,灌喂30分钟之后,接着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导致其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对进入睡眠的时间及总睡眠时间进行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试验A组:灌喂对比例2制备的桑叶红茶的茶汤,茶汤为第二次冲泡浸泡3min,灌喂量为200mL/Kg,灌喂30分钟之后,接着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导致其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对进入睡眠的时间及总睡眠时间进行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试验B组:灌喂对比例2制备的桑叶红茶的茶汤,茶汤为第二次冲泡浸泡3min,灌喂量为200mL/Kg,灌喂30分钟之后,接着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导致其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对进入睡眠的时间及总睡眠时间进行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试验C组:灌喂对比例3制备的桑叶红茶的茶汤,茶汤为第一次冲泡浸泡2min,灌喂量为200mL/Kg,灌喂30分钟之后,接着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导致其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对进入睡眠的时间及总睡眠时间进行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试验D组:灌喂对比例3制备的桑叶红茶的茶汤,茶汤为第二次冲泡浸泡3min,灌喂量为200mL/Kg,灌喂30分钟之后,接着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导致其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对进入睡眠的时间及总睡眠时间进行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试验E组:灌喂实施例4制备的桑叶红茶的茶汤,茶汤为第一次冲泡浸泡2min,灌喂量为200mL/Kg,灌喂30分钟之后,接着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导致其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对进入睡眠的时间及总睡眠时间进行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试验F组:灌喂实施例4制备的桑叶红茶的茶汤,茶汤为第二次冲泡浸泡3min,灌喂量为200mL/Kg,灌喂30分钟之后,接着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导致其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对进入睡眠的时间及总睡眠时间进行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进入睡眠时间的变化(%) 总睡眠时间的变化(%)
正常对照组 100 100
咖啡因对照组 156.8 63.4
试验A组 112.2 91.6
试验B组 103.1 96.2
试验C组 119.6 83.7
试验D组 102.8 96.6
试验E组 113.6 90.4
试验F组 104.7 94.9
从表4结果可知,试验A组、试验E组的结果表明,对比例2制备的桑叶红茶的咖啡因比实施例4的高,然而试验E组进入睡眠时间的变化比试验A组的慢,试验E组总睡眠时间比试验A组减少,说明经过高压处理后,有利于咖啡因的溶出;试验C组、试验E组的结果表明,本发明添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以及发酵结束后喷洒氯化钙溶液,使得试验E组的进入睡眠时间的变化比试验C组的快,试验E组的总睡眠时间比试验C组的增加,说明本发明通过添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以及发酵结束后喷洒氯化钙溶液对咖啡因导致的睡眠障碍具有改善作用;试验B组、试验F组的结果表明,经过高压处理后,有利于咖啡因的溶出;试验D组、试验F组的结果表明,试验F组的进入睡眠时间的变化比试验D组的慢,试验F组的总睡眠时间比试验D组的少,说明试验D组摄入的咖啡因较少,即添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吴茱萸破壁粉、褐藻酸钠及菊粉以及发酵结束后喷洒氯化钙溶液有利于减缓咖啡因的溶出。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将鲜茶芽叶、桑树鲜叶萎凋;
2)将步骤1)中萎凋的鲜茶芽叶、桑树鲜叶按照质量比1-5:9-5混合均匀,获得混合物;
3)将步骤2)中的混合物揉捻,发酵,获得发酵物;
4)所述发酵物分别进行初步炒干、炒干造型、烘干,获得所述桑叶红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将采摘的鲜茶芽叶摊放均匀,萎凋时间为12-24小时,萎凋至含水量为58%~6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将采摘的桑树鲜叶摊放均匀,萎凋时间为12-24小时,萎凋至含水量为58%~6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将所述混合物放入茶叶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揉捻时间为40-60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发酵温度为25℃-30℃,发酵的时间为5-8小时,发酵过程中每2小时翻动一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利用茶叶滚筒炒干机进行初步炒干,滚筒温度为120-150℃,炒干时间为3-5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利用茶叶双锅曲毫炒干机炒干造型,炒干机温度为120-180℃,炒干时间为40-60分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利用茶叶烘焙机烘干经过炒干造型的炒干物,烘干温度为100-130℃,烘干时间为40-60分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桑树鲜叶为桑树鲜嫩芽叶或桑树成熟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桑树鲜叶经过霜化处理。
CN202111235564.XA 2021-10-22 2021-10-22 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139513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5564.XA CN113951345A (zh) 2021-10-22 2021-10-22 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5564.XA CN113951345A (zh) 2021-10-22 2021-10-22 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1345A true CN113951345A (zh) 2022-01-21

Family

ID=79466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35564.XA Withdrawn CN113951345A (zh) 2021-10-22 2021-10-22 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5134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6562A (zh) * 2022-05-27 2022-07-22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一种枸杞芽红茶的加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6562A (zh) * 2022-05-27 2022-07-22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一种枸杞芽红茶的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93916B (zh) 二次发酵的黑茶及其生产方法和设备
CN101189994B (zh) 发酵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3005021B (zh) 一种低咖啡因红碎茶
CN106857895A (zh) 红茶加工工艺
CN103988945B (zh) 茶叶薯尖全发酵配方红茶
CN104146084B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JP2019170356A (ja) 爽快な青葉の香りを有する緑茶の製造方法
CN105166120A (zh) 一种食用茶叶的加工方法
KR101788463B1 (ko) 모링가 커피간장과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7087696A (zh) 一种桑叶茶和桑叶茶粉及其生产工艺
KR101673573B1 (ko) 표고버섯차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로 제조된 표고버섯차
CN113951345A (zh) 具有红茶色、香、味的桑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KR101845613B1 (ko) 모링가 커피된장과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00088522A (ko) 찻잎 효소 및 이를 이용한 식품의 제조방법
KR101255042B1 (ko) 배무채 시래기의 제조방법 및 조리방법
CN112273493A (zh) 桑叶黑茶的制作方法
CN109793085B (zh) 一种发酵桑叶茶的制备方法
CN107259037A (zh) 一种霍山石斛花茶的加工工艺
KR100879226B1 (ko) 곡류야콘티백차
CN111670984B (zh) 一种桑叶绿茶的制作方法
CN108402170A (zh) 一种微波真空干燥罗汉果的方法
KR102219735B1 (ko) 안동마를 이용한 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잼
KR102284919B1 (ko) 쑥 발효숙성 차 제조방법
CN112970873A (zh) 一种杜鹃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11657376A (zh) 一种柑普茶及其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