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48294A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48294A
CN113948294A CN202110794161.2A CN202110794161A CN113948294A CN 113948294 A CN113948294 A CN 113948294A CN 202110794161 A CN202110794161 A CN 202110794161A CN 113948294 A CN113948294 A CN 1139482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terminals
core
terminal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941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有光一统
北岛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211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1819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211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1819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948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82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01F27/2852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01F2017/04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helical coil made of flat wire, e.g. with smaller extension of wire cross sec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ax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线圈装置。电感器(1)具有空心线圈(2)和与空心线圈(2)的端部连接的端子(4a、4b)。在端子(4a、4b)形成有限制空心线圈(3)的位置的定位部(43、44)。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用作例如电感器等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被用作电感器等的线圈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线圈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装置具有磁芯、卷绕于磁芯的柱状部(卷芯部)的线圈和连接线圈的端部的端子。通过在端子的一部分形成突起,并使该突起抵接于下凸缘部的外侧面,可防止端子相对于磁芯的错位。
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线圈装置具有线圈、连接线圈的端部的端子和将端子的接线部与线圈一起覆盖的磁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线圈装置中,将接线部配置于磁芯的内部,因此,可保护接线部免受外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装置中,在制造线圈装置时,有时在线圈的端部连接于端子的状态下,将线圈与端子一起与磁芯组合。在该情况下,如果线圈相对于端子错位,则在将端子配置于磁芯的规定位置时,产生磁芯的柱状部与线圈的内周面接触等不良情况,作为结果,每个产品的电感特性产生偏差,产品的可靠性可能会降低。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线圈装置中,在要使用将扁平线平绕而成的线圈的情况下,为了将该线圈的端部与端子连接,需要将该线圈的端部扭曲。但是,在该情况下,在每个产品中产生电感特性的不均,线圈装置的可靠性可能会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21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657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为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线圈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空心线圈;和
与所述空心线圈的端部连接的端子,
在所述端子形成有限制所述空心线圈的位置的突起。
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在端子形成有限制空心线圈的位置的突起。因此,当将线圈的端部与端子连接时,线圈相对于端子的位置被突起限制,可防止线圈相对于端子错位。而且,在该状态下,当将端子与线圈一起配置于磁芯的规定位置时,将线圈顺畅地插入磁芯的柱状部(卷芯部),能够防止磁芯的柱状部与线圈的内周面接触等不良情况。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该不良情况引起的每个产品的电感特性的不均而实现可靠性高的线圈装置。另外,通过防止这种不良情况,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制造的容易化。
优选的是,所述突起配置于所述空心线圈的外周附近。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缩小线圈相对于端子的位置的偏离宽度,能够有效防止线圈相对于端子的错位。
优选的是,所述突起不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抵接。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在例如在线圈的外表面形成有绝缘覆膜的情况下,可防止由于与突起的摩擦而在绝缘覆膜上产生损伤,不易在端子与线圈(线圈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短路不良。
优选的是,具有磁芯,该磁芯包括插入所述空心线圈的柱状部。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充分确保线圈内侧的区域中的磁芯的有效磁导率,能够使线圈装置的电感特性良好。
优选的是,所述柱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线圈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突起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大。在该情况下,在柱状部的外周面与线圈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在突起与线圈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假定线圈相对于端子在第二间隙的范围内错开位置地配置的情况下,在柱状部的外周面与线圈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对应于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的差量的宽度的间隙。因此,即使线圈相对于端子在第二间隙的范围内错开位置地配置,依然在柱状部的外周面与线圈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不会产生柱状部与线圈的内周面接触等不良情况,能够向柱状部插入线圈。
优选的是,具有一对所述端子,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突起和另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突起配置于所述空心线圈的一对端部的各自之间。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通过突起限制线圈的卷绕部分及各端部的位置,能够有效防止线圈相对于端子的错位。
优选的是,具有一对所述端子,形成于一个所述端子的一端侧的所述突起与形成于另一个所述端子的一端侧的所述突起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线圈的外径小。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防止线圈向端子的一端侧的错位、及线圈向与端子的一端侧垂直的方向的错位。
优选的是,所述突起作为所述端子的接线部发挥作用。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将线圈的端部与端子(突起)连接,且通过突起防止线圈相对于端子的错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将扁平线平绕而形成的线圈;
端子,其在接线部具有保持所述线圈的端部的保持面;和
磁芯,其将所述接线部与所述线圈一起覆盖,
所述保持面相对于所述线圈的卷绕轴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端子的保持面相对于线圈的卷绕轴平行地延伸。在将扁平线平绕而成的线圈中,其端部的长边侧的面相对于卷绕轴也平行地延伸。因此,从线圈的卷绕部分引出端部时,即使不扭曲该端部,也可使其长边侧的面与接线部的保持面的方向一致。因此,不扭曲线圈的端部,就可利用保持面进行保持,能够实现防止线圈装置的电感特性的不均且可靠性高的线圈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面与所述磁芯的侧面相对。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在对接线部(保持面)实施例如激光焊接的情况下,容易从线圈装置的侧方照射激光,能够实现制造的容易化。
优选的是,所述线圈的端部弯曲成大致L字状。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容易使线圈的端部的长边侧的面与磁芯的侧面相对。因此,在利用接线部的保持面保持线圈的端部时,保持面与磁芯的侧面相对地配置,容易从线圈装置的侧方照射激光。
优选的是,所述接线部配置于与所述磁芯的侧面平行且与所述线圈的外周接触的假想线的外侧。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将接线部配置于从线圈充分分开的位置。因此,在对接线部实施激光焊接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激光的一部分照射于线圈的卷绕部分,降低线圈对卷绕部分的损伤。另外,能够防止激光的一部分照射于磁芯,也降低对磁芯的损伤。
优选的是,从与所述磁芯的侧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接线部和除所述接线部之外的所述端子的剩余的部分错开位置地配置。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使接线部配置于从线圈向与磁芯的侧面平行的方向充分分开的位置,在对接线部施加激光焊接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所述的效果。
优选的是,所述端子具有配置于所述磁芯的内部的固定部,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开口。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使形成磁芯的材料进入开口的内部,并通过充分的固定强度将端子固定于磁芯。
优选的是,所述磁芯包含磁性颗粒和树脂粘合剂。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实现具有良好的电感特性的线圈装置。
优选的是,具有一对所述端子,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保持面和另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保持面朝向同一方向。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在对各端子的各接线部(各保持面)实施例如激光焊接的情况下,容易对各接线部(各保持面)照射激光,能够实现制造的容易化。
优选的是,具有一对所述端子,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接线部和另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接线部夹着所述线圈地配置于对角线上。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将线圈的任一端部在不弯曲成大致L字状而笔直地引出的状态下,利用与磁芯的侧面相对地配置的端子保持。因此,容易从线圈装置的侧方对该端子照射激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磁芯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线圈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5A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5B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图5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6B是表示图6A的后续工序的图。
图6C是表示图6B的后续工序的图。
图6D是表示图6C的后续工序的图。
图6E是表示图6D的后续工序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第一磁芯的立体图。
图9是图7所示的线圈的立体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图7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图7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2B是表示图12A的后续工序的图。
图12C是表示图12B的后续工序的图。
图12D是表示图12C的后续工序的图。
图12E是表示图12D的后续工序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由大致长方体形状构成,具有线圈2、端子4a、4b、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电感器1具有在Z轴方向上组合了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的形状。在第一磁芯5侧形成电感器1的上表面,在第二磁芯6侧形成电感器1的底面(安装面)。此外,为了容易理解电感器1的内部的结构,第二磁芯6以假想线表示。另外,在图2~图6D中,为了容易理解,上述各结构以上下反转的状态进行图示。
电感器1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但其X轴方向宽度优选为2~20mm,Y轴方向宽度优选为2~20mm,Z轴方向宽度优选为1~10mm。
如图2所示,第一磁芯5具有基部50和形成于基部50的表面(上表面)的柱状部53。此外,如图1所示,以安装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电感器1时,基部50的上表面朝向电感器1的下方。
第一磁芯5由分散有铁氧体颗粒或金属磁性体颗粒的合成树脂构成。但是,构成第一磁芯5的材料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不包含这些颗粒的合成树脂构成。作为铁氧体颗粒,示例Ni-Zn系铁氧体、Mn-Zn系铁氧体等。作为金属磁性体颗粒,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示例:Fe-Ni合金粉、Fe-Si合金粉、Fe-Si-Cr合金粉、Fe-Co合金粉、Fe-Si-Al合金粉、非晶铁等。
作为第一磁芯5所含的合成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示例:环氧树脂、苯酚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硅树脂等。
基部50由大致长方体形状(大致扁平形状)构成,在其表面(上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凹部51a~第四凹部51d、第一凸部52a~第四凸部52d、突出部54。凹部51a~51d分别形成于基部50的四角,从Z轴方向观察具有大致长方形状。
凹部51a~凹部51d具有规定的深度,该深度与图1所示的端子4a、4b的厚度(板厚)大致相等。即,凹部51a~51d的深度比较浅,基部50的上表面实际上成为平坦面。因此,如图1所示,组合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时,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能够在大致同一平面上接合。
如图2所示,凸部52a~52d具有由平坦面构成的表面形状,从基部50的大致中心部(从基部50的中心稍微错开的位置)向外侧放射状地延伸。第一凸部52a形成于第一凹部51a与第四凹部51d之间,第二凸部52b形成于第一凹部51a与第二凹部51b之间,第三凸部52c形成于第二凹部51b与第三凹部51c之间,第四凸部52d形成于第三凹部51c与第四凹部51d之间。
在第三凸部52c的Y轴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突出部54。突出部54在Z轴方向上从第三凸部52c的上表面突出规定的高度。突出部54的X轴方向宽度与第三凸部52c的X轴方向宽度大致相等。从Z轴方向观察,突出部54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在其上表面形成有锥形面。
如后述,在第一凹部51a及第二凹部51b,端子4a以跨过第二凸部52b的方式配置(参照图5A)。在第三凹部51c及第四凹部51d,端子4b以跨过第四凸部52d的方式配置(参照图5A)。凸部52a~52d相对于凹部51a~51d在Z轴方向上突出端子4a、4b的厚度的量,因此,在上述那样将端子4a、4b配置于凹部51a~51d时,凸部52a~52d的上表面和端子4a、4b(第一载置部41及第二载置部42)的上表面成为大致齐平面。
柱状部53一体形成于基部50的大致中心部,且在Z轴方向上延伸。柱状部53相对于基部50的中心部,向外侧(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稍微错开位置地形成。在柱状部53配置图1所示的线圈(空心线圈)2(插入或卷绕)。因此,柱状部53的直径比线圈2的内径小。柱状部53由圆柱形状构成,其高度比线圈2的高度高(参照图5A)。通过在第一磁芯5上设置柱状部53,可充分确保线圈2的内侧的区域的第一磁芯5的有效磁导率,能够使电感器1的电感特性良好。
如图3所示,线圈2由空心线圈构成,通过对由扁平线构成的导线3立绕而形成。线圈2虽然进行α卷绕,但其卷绕方法不限定于此。导线3的短边侧的面(边缘侧的面)构成线圈2的内周面或外周面,导线3的长边侧的面(宽度方向的面)朝向Z轴方向。
作为构成导线3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铜及铜合金、银、镍等金属的良导体,但如果是导体材料,则没有特别限定。对导线3的表面实施绝缘包覆。作为构成绝缘包覆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等。
导线3的一端(导线端3a)构成线圈2的一端部,导线3的另一端(导线端3b)构成线圈2的另一端部。导线端3a从线圈2(线圈2的卷绕部分)的下端,沿着Y轴方向向外侧直线性地引出。导线端3b从线圈2(线圈2的卷绕部分)的上端沿着Y轴方向向外侧引出,并且沿着Z轴方向向下方引出。即,导线端3b从Y轴方向向Z轴方向弯曲且引出,并且从Z轴方向向Y轴方向弯曲且引出。导线端3a、3b的任意一者均未扭曲,相互向同一方向(Y轴方向)引出。
如图4所示,端子4a、4b相对于YZ平面形成为镜面对称,如图5A所示,在基部50的上表面,在X轴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载置)。端子4a配置于基部50的X轴方向的一侧,端子4b配置于基部50的X轴方向的另一侧。端子4a、4b例如通过对金属的板材进行机械加工而形成,但端子4a、4b的形成方法不限定于此。
如图4所示,端子4a、4b具有第一载置部41、第二载置部42、第一定位部43、第四定位部44、接线部45、安装部46、连接部47和切口部48。
安装部46固定于图1所示的第二磁芯6的底面上。安装部46在Y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固定于第二磁芯6的底面的从Y轴方向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区域。另外,安装部46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固定于第二磁芯6的底面的X轴方向的端部。安装部46通过焊锡或导电性粘接剂等连接于电路板(省略图示)。
连接部47与安装部46一体连接,并在相对于安装部46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连接部47为连接安装部46和载置部41、42的部分,固定于图1所示的第二磁芯6的外侧面。连接部47沿着第二磁芯6的外侧面向与第一磁芯5相反侧(Z轴负方向侧)延伸。端子4a的连接部47和端子4b的连接部47在X轴方向上相对地配置。在用焊锡将安装部46连接于电路板(省略图示)时,在连接部47的一部分形成锡焊圆角。即,连接部47还作为锡焊圆角形成部发挥作用。
第一载置部41及第二载置部42与连接部47的Z轴方向的端部一体连接,并在相对于连接部47大致垂直方向(与安装部46的延伸方向同一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载置部41、42具有与第一磁芯5(基部50)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面,在Z轴方向上与安装部46相对。载置部41、42载置于基部50的上表面(参照图5A),由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夹着(参照图1)。
配置于基部50的载置部41、42被第一磁芯5(基部50)和第二磁芯6覆盖,因此,可经由载置部41、42将端子4a、4b固定于上述各磁芯5、6。即,载置部41、42作为用于将端子4a、4b固定于磁芯5、6的固定部发挥作用。
更详细而言,如图2及图4所示,端子4a的第一载置部41配置于第三凹部51c,端子4a的第二载置部42配置于第四凹部51d,端子4b的第一载置部41配置于第二凹部51b,端子4b的第二载置部42配置于第一凹部51a。
如图4所示,第一载置部41形成于端子4a、4b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第二载置部42形成于端子4a、4b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第一载置部41和第二载置部42在Y轴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在载置部41、42的各自之间形成有隔开他们的切口部48。如图1所示,切口部48至少形成于端子4a、4b露出于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的外侧的位置,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从载置部41、42的前端部遍及至连接部47的下端部。通过使端子4a、4b具有切口部48,在载置部41、42与连接部47的交叉部,端子4a、4b的折弯变得容易。
如图5A所示,将端子4a、4b配置于基部50的上表面时,在端子4a的形成有切口部48的区域配置第四凸部52d,在端子4b的形成有切口部48的区域配置第二凸部52b。
如图4所示,接线部45与第一载置部41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一体形成。在接线部45上连接图3所示的线圈2的端部。端子4a的接线部45和端子4b的接线部45相互朝向同一方向(Y轴方向)而配置。
接线部45具有固定片45a和折弯片45b。固定片45a相对于折弯片45b在Z轴方向上相对,并与第一载置部41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一体形成。固定片45a具有将第一载置部41延长至Y轴方向的一端侧的形状,与第一载置部41同样,载置于基部50的上表面(参照图5A)。
折弯片45b与固定片45a的X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一体形成,并形成为可将其端部作为折弯点(支点)折弯。折弯片45在其折弯前以在Z轴方向上立设的方式形成,其折弯后以如图示那样向X轴方向的一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端子4a的折弯片45b和端子4b的折弯片45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折弯片45b与固定片45a一起被配置为在基部50的上表面上相对。
如图5A所示,端子4a的接线部45利用其固定片45a和折弯片45b夹着导线3的导线端3a,而将其保持。另外,端子4b的接线部45利用其固定片45a和折弯片45b夹着导线3的导线端3b,而将其保持。
接线部45与载置部41、42同样地配置于基部50的表面,并由图1所示的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夹着。利用接线部45保持导线3的导线端3a、3b的长边侧的面时的保持面相对于基部50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地配置。另外,固定片45a的导线端3a、3b的保持面(抵接面)、折弯片45b的导线端3a、3b的保持面(抵接面)、导线端3a、3b的长边侧的面大致平行地配置。
如图4所示,在第一载置部41的X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定位部43。第一定位部43以其端部的第一载置部41的边缘为折弯点(支点)进行折弯,并在Z轴方向上延伸。第一定位部43形成于与配置折弯片45b的折弯点的一侧相反侧。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和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在X轴方向上相对。
如图5B所示,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形成于导线端3a的周边,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形成于导线端3b的周边。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和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配置于线圈2的一对各个端部(导线端3a、3b)的各自之间。更详细而言,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配置于导线端3a与线圈2的外周面交叉的交叉部的周边,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配置于导线端3b与线圈2的外周面交叉的交叉部的周边。
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与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之间的距离L1比线圈2的外径D小(后述的距离L2也同样)。图示的例子中,上述距离L1与导线端3a和导线端3b之间的距离或线圈2的内径大致相等。
如图4所示,在第二载置部42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定位部44。第二载置部42沿着Y轴方向位于与接线部45相反侧。第二定位部44将该端部的第二载置部42的边缘设为折弯点(支点)进行折弯,并在Z轴方向上延伸。端子4a的第二定位部44和端子4b的第二定位部44朝向图1所示的第二磁芯6的侧面(相对于Y轴垂直地交叉,未固定端子4a、4b的侧面)。
定位部43、44分别由突起形状构成。定位部43、44的Z轴方向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为折弯片45b的沿着长边方向的长度的1/4~3/4程度。另外,定位部43、44的Z轴方向的长度优选为线圈2的高度的1/8~1/4。
如图5B所示,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相对于端子4a的第二定位部44向X轴方向的内侧错开位置地配置,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相对于端子4b的第二定位部44向X轴方向的内侧错开位置地配置。因此,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与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之间的距离L1比端子4a的第二定位部44与端子4b的第二定位部44之间的距离L2小。
在基部50的上表面配置线圈2和端子4a、4b时,端子4a的定位部43、44和端子4b的定位部43、44配置于线圈2的外周附近。由此,相对于端子4a、4b限制线圈2的位置(向X轴方向、Y轴方向及旋转方向的移动),可相对于端子4a、4b进行线圈2的定位。
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43、44没有抵接于线圈2的外周面。更详细而言,在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与线圈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1,在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与线圈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2,在端子4a的第二定位部44与线圈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3,在端子4b的第二定位部44与线圈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4。
在将间隙G1的间隙宽度设为L3,间隙G2的间隙宽度设为L4,间隙G3的间隙宽度设为L5,间隙G4的间隙宽度设为L6的情况下,可以是L3=L4=L5=L6,L3~L6的各个值也可以不全部相等。例如,可以是L3=L4>L5=L6,或也可以是L5=L6>L3=L4。
在柱状部53的中心部与线圈2的中心部大致一致的状态下,柱状部53的外周面与线圈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宽度L7比上述的间隙G1~G4的间隙宽度L3~L6大。更详细而言,上述间隙宽度L7比上述间隙宽度L3~L6的平均值大,或比距离L3~L6的最大值大。
此外,接线部45的折弯片45b在其折弯前,在Z轴方向上立起,在该状态下,可进行线圈2(更详细而言,构成线圈2的端部的导线3的导线端3a、3b)的定位。即,端子4a、4b的接线部45的折弯片45b在其折弯前也作为定位部发挥作用。
如图5A所示,在基部50的上表面配置有端子4a、4b的状态下,线圈2以跨过端子4a的第一载置部41及第二载置部42、端子4b的第一载置部41及第二载置部42、基部50的第一凸部52a~第四凸部52d的方式配置(载置)。
本实施方式中,在接线部45的周围,在第一磁芯5(基部50)之上配置端子4a、4b的接线部45(更精确而言,固定片45a),在接线部45(更精确而言,折弯片45b)之上配置图1所示的第二磁芯6。
如上述,在接线部45(固定片45a)的配置位置与线圈2的配置位置之间具有台阶,但该台阶的高度与端子4a、4b的板厚为同程度,比较小,因此,接线部45(固定片45a)和线圈2实际上配置于基部50的大致同一平面上。
如图1及图5A所示,第二磁芯6以覆盖线圈2和基部50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第二磁芯6例如,通过将对端子4a、4b与各端部连接而成的线圈2组合了第一磁芯5而得的临时组装体嵌入模具的内部,并进行注塑成形而形成。但是,作为第二磁芯6,也可以使用预先成形的磁芯(预成形磁芯)。第二磁芯6可以用与第一磁芯5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或也可以用不同种类的材料构成。此外,也可以仅用树脂构成第二磁芯6。
在对第一磁芯5组合第二磁芯6时,线圈2和端子4a、4b的一部分(载置部41、42、定位部43、44、接线部45)被第二磁芯6覆盖。
接着,参照图6A~图6E等对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首先,将金属板(例如,镀Sn金属板)等导电板冲裁加工成图6A所示那样的形状。如该图所示,在冲裁加工后的导电板上形成有经由连接部47与框架7连接的端子4a、4b。
接着,向图3所示的线圈2的各端部(导线3的导线端3a、3b)连接端子4a、4b。此时,利用端子4a、4b各自的定位部43、44,限制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的位置,将线圈2的底面的一部分载置于端子4a、4b各自的载置部41、42上。更详细而言,就线圈2的外周面而言,为了在端子4a的定位部43、44及端子4b的定位部43、44的内侧形成规定的间隔,将线圈2的底面的一部分载置于端子4a、4b各自的载置部41、42上。然后,利用固定部45a和折弯片45b夹着(保持)导线端3a、3b,并将导线端3a、3b与接线部45连接。
接着,如图6B所示,对将端子4a、4b固定于各端部而得的线圈2组合图2所示的第一磁芯5,构成临时组装体。更详细而言,将第一磁芯5的柱状部53插入线圈2的内侧,并且在基部50的上表面上载置端子4a、4b各自的载置部41、42。此时,线圈2的底面的一部分载置于基部50的凸部52a~52d上。作为第一磁芯5,使用预先成形的磁芯(预成形磁芯)。作为构成第一磁芯5的材料,使用具有流动性的材料,可使用将热塑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设为粘合剂的复合磁性材料。
在构成临时组装体之前或之后(即,在图6A或图6B所示的状态下),对接线部45实施激光焊接。激光焊接通过例如从接线部45的上方向折弯片45b照射激光而进行。在照射激光的部分形成激光球(省略图示)。
接着,将图6B所示的临时组装体嵌入模具的内部,在模具内通过注塑成形而形成第二磁芯6。此时,端子4a、4b的连接部47从模具露出。在注塑成形时,通过加热等将包含磁性粉末和粘合剂树脂的混合物进行流动化并向模具内射出,通过冷却等进行固化,由此,得到图6C所示的第二磁芯6。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二磁芯6的表面上以跨过其侧面及底面的方式形成台阶部60。可在形成于第二磁芯6的底面的台阶部60的一部分配置端子部4a、4b的安装部46(图4),可在形成于第二磁芯6的侧面的台阶部60的一部分配置端子部4a、4b的连接部47。
接着,如图6D所示,将图6C所示的框架7利用切断器具切断并除去,如图6E所示,将除去而剩余的部分(连接部47)固定于台阶部60。更详细而言,如图6E所示,将端子4a、4b的连接部47从图6D所示的状态起折弯成大致垂直,将连接部47固定于第二磁芯6的侧面所形成的台阶部60的一部分。另外,在该状态下,将连接部47的前端部折弯成大致垂直,并固定于第二磁芯6的底面所形成的台阶部60的一部分。如上所述,能够得到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
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在端子4a、4b形成有限制线圈2的位置的突起(第一定位部43及第二定位部44)。因此,当向端子4a、4b连接线圈2的端部(导线端3a、3b)时,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的位置被定位部43、44限制,可防止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错位。而且,在该状态下,将端子4a、4b与线圈2一起配置于第一磁芯5的规定位置时,能够向第一磁芯5的柱状部(卷芯部)53顺畅地插入线圈2,防止柱状部53与线圈2的内周面接触等不良情况。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该不良情况引起的每个产品的电感特性的不均,而实现可靠性高的电感器1。另外,通过防止这种不良情况,能够实现电感器1的制造的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43、44配置于线圈2的外周附近。因此,可缩小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的位置的偏离宽度,能够有效防止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的错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43、44没有抵接于线圈2的外周面。因此,在线圈2的外表面形成有绝缘覆膜的情况下,可防止由于与定位部43、44的摩擦而在绝缘覆膜上产生损伤,不易在端子4a、4b与线圈2(线圈2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短路不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第一磁芯5,该第一磁芯5包括插入线圈2的柱状部53。因此,可充分确保线圈2的内侧的区域中的第一磁芯5的有效磁导率,能够使电感器1的电感特性良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柱状部53的外周面与线圈2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L7比定位部43、44与线圈2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L3~L6大。在该情况下,在柱状部53的外周面与线圈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在定位部43、44与线圈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间隙G1~G4)。假定在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在间隙G1的范围内错开位置地配置的情况下,在柱状部53的外周面与线圈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对应于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的差量的宽度的间隙(即,由L7-L3~L7+L3的宽度构成的间隙)。因此,即使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在第二间隙的范围内错开位置地配置,在柱状部53的外周面与线圈2的内周面之间依然形成间隙,不会产生柱状部53与线圈2的内周面接触等不良情况,能够向柱状部53插入线圈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和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配置于线圈2的一对端部的各自(导线端3a、3b)之间。因此,利用端子4a、4b各自的第一定位部43,可限制线圈2的卷绕部分及各端部(导线端3a、3b)的位置,能够有效防止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的错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端子4a的第一定位部43与端子4b的第一定位部43之间的距离L1比线圈2的外径D小。因此,能够防止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向Y轴正方向侧的错位、及线圈2向X轴方向的错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折弯片45b)作为端子4a、4b的接线部45发挥作用。因此,能够将导线端3a、3b与接线部45连接,且利用突起(折弯片45b)防止线圈2相对于端子4a、4b的错位。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1仅以下的点不同,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对比图1和图7则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1在具有端子8a、8b来代替端子4a,具有第一磁芯9来代替第一磁芯5,具有线圈102来代替线圈2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不同。
如图8所示,第一磁芯9具有基部90和形成于基部90的表面(上表面)的柱状部91。第一磁芯9和第二磁芯6在大致同一平面上接合。此外,如图7所示,在将电感器101以安装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时,基部90的上表面朝向电感器101的下方。
基部90由大致长方体形状(大致扁平形状)构成,其表面(上表面)由平坦面构成。基部90的上表面被图7所示的第二磁芯6覆盖。在基部90的X轴方向的各侧面(各端部)形成有凹部92。凹部92的X轴方向的深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与端子8a、8b的板厚相同程度,或比其大。凹部92的Y轴方向宽度成为基部90的Y轴方向宽度的1/2~2/3程度,与图7所示的端子8a、8b的Y轴方向宽度大致相等。
柱状部91与基部90的大致中心部一体形成,且在Z轴方向上延伸。在柱状部91配置(插入或卷绕)图7所示的线圈(空心线圈)102。因此,柱状部91的直径比线圈102的内径小。柱状部91由圆柱形状构成,其高度比线圈102的高度高。通过使第一磁芯9具有柱状部91,可充分确保线圈102的内侧的区域中的第一磁芯9的有效磁导率,能够使电感器101的电感特性良好。
如图9所示,线圈102由空心线圈构成,通过将由扁平线构成的导线3平绕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02进行α卷绕。导线3的长边侧的面(宽度方向的面)构成线圈102的内周面或外周面,导线3的宽度方向与线圈102的卷绕轴方向大致平行。导线3的短边侧的面(边缘侧的面)朝向Z轴方向。线圈102载置于图11所示的基部90的上表面。
导线3的导线端3a弯曲成大致L字状,从线圈102(线圈102的卷绕部分)的上端起沿着Y轴方向向外侧直线性地引出。导线3的导线端3b弯曲成大致L字状,从线圈102(线圈102的卷绕部分)的下端起,沿着Y轴方向向外侧直线性地引出。导线端3a的前端部和导线端3b的前端部相互沿着X轴方向向相反侧延伸。
如图10所示,端子8a、8b具有第一载置部81、第二载置部82、接线部83、安装部84、连接部85、切口部86、固定用孔87。此外,第一载置部81、第二载置部82、安装部84、连接部85、切口部86的结构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载置部41、第二载置部42、安装部46、连接部47、切口部48的结构同样,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接线部83与第一载置部81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一体形成。接线部83的X轴方向宽度比第一载置部81的X轴方向宽度窄,由此,可实现接线部83的小型化。在接线部83连接图9所示的线圈102的端部。端子8a的接线部83和端子8b的接线部83相互朝向同一方向(Y轴方向)进行配置。因此,在对各接线部83、83实施例如激光焊接的情况下,容易从Y轴正方向侧对各接线部83、83照射激光,能够实现制造的容易化。
如图11所示,端子8b的接线部83配置于与第二磁芯6(图7)的侧面(与X轴垂直地交叉,固定有端子8b的侧面)平行且与线圈102的外周接触的假想线L的外侧(X轴正方向侧)。图示的例子中,假想线L与导线3的导线端3b的引出方向平行,且穿过导线端3b上。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端子8a的接线部83也同样地配置于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X轴垂直地交叉,固定有端子8a的侧面)平行且与线圈102的外周接触的假想线的外侧(X轴负方向侧)。
在从与第二磁芯6(图7)的侧面(固定有端子8a的侧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端子8a的接线部83和除该接线部83之外的端子8a的剩余的部分(载置部81、82、安装部84、连接部85等)在Y轴方向上错开位置地配置。同样,在从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固定有端子8b的侧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端子8b的接线部83和除该接线部83之外的端子8b的剩余的部分(载置部81、82、安装部84、连接部85等)在Y轴方向上错开位置地配置。
如图10所示,接线部83具有固定片83a和折弯片83b。固定片83a相对于折弯片83b在Y轴方向上相对,与第一载置部81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一体形成。固定片83a将第一载置部81的Y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设为折弯点(支点),向上方折弯。
端子8a的固定片83a的Z轴方向的长度比端子8b的固定片83a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且比端子8a的折弯片83b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端子8b的固定片83a的Z轴方向的长度与端子8b的折弯片83b的Z轴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折弯片83b与固定片83a的Z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一体形成,将该端部设为折弯点(支点)向下方折弯。固定片83a及折弯片83b均以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以相对于基部90的上表面垂直的朝向配置。在制造电感器101时,对折弯片83b的Y轴方向的外侧的面照射激光,该面作为激光照射面发挥作用。
如图11所示,端子8a的接线部83利用其固定片83a和折弯片83b夹着导线3的导线端3a,而将其保持。导线3的导线端3a从线圈102的上端引出,因此,端子8a的接线部83在比基部90的上表面靠上方保持导线端3a。端子8a的接线部83埋设于第二磁芯6的内部。此外,端子8a的折弯片83b在夹着导线端3a之前,相对于固定片85a向垂直方向折弯,并沿着Y轴方向延伸。
端子8b的接线部83利用其固定片83a和折弯片83b夹着导线3的导线端3b,而将其保持。导线3的导线端3b从线圈102的下端引出,因此,端子8b的接线部83在载置于基部90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保持导线端3b。端子8b的接线部83由第一磁芯9和第二磁芯6夹着。此外,端子8b的折弯片83b在夹着导线端3b之前,相对于固定片85a向垂直方向折弯,并沿着Y轴方向延伸。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接线部83具有保持线圈102的端部的保持面830。保持面830是固定片83a与导线端3a、3b的长边侧的面的抵接面,或折弯片83b与导线端3a、3b的长边侧的面的抵接面所对应的部分。端子8a的接线部83的保持面830和端子8b的接线部83的保持面830朝向同一方向(Y轴方向)。
利用接线部83保持导线3的导线端3a、3b的长边侧的面时的保持面830相对于图7所示的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Y轴垂直地交叉,未固定端子8a、8b的侧面)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相对于基部90的上表面大致垂直地配置。但是,保持面830也可以相对于第二磁芯6的上述侧面稍微倾斜地配置。
保持面830以相对于线圈102的卷绕轴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利用固定片83a和折弯片83b夹持导线3的导线端3a、3b时的夹持方向成为相对于线圈102的卷绕轴大致垂直,且相对于保持面830大致垂直的方向(保持面830的法线方向)。
固定片83a的导线端3a、3b的保持面830(抵接面)、折弯片83b的导线端3a、3b的保持面830(抵接面)、导线端3a、3b的长边侧的面大致平行地配置,均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Y轴垂直地交叉的侧面)相对。
如图10所示,固定用孔(开口)87分别形成于第一载置部81及第二载置部82。在形成第二磁芯6时,在模具的内部,形成第二磁芯6的材料(包含磁性粉末和粘合剂树脂的混合物)进入固定用孔87的内部,由此,可将端子8a、8b牢固地固定于第二磁芯6。
如图11所示,接线部83和线圈102配置于基部90的大致同一平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线部83的周围,在第一磁芯9(基部90)的上方配置端子8a、8b的接线部83,在接线部83的上方配置图7所示的第二磁芯6。因此,可在第一磁芯9及第二磁芯6之间配置接线部83,能够有效保护接线部83免受外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防止打开不良的产生。另外,通过在第一磁芯9上配置接线部83,能够在接线部83上配置第二磁芯6时,防止接线部83的错位。
接着,参照图12A~图12E等,对电感器10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首先,将金属板(例如,镀Sn金属板)等导电板冲裁加工成图12A所示那样的形状。如该图所示,在冲裁加工后的导电板上形成有经由连接部85与框架7连接的端子8a、8b。
接着,在图9所示的线圈102的各端部(导线3的导线端3a、3b)连接端子8a、8b。更详细而言,将线圈102配置于端子8a与端子8b之间,利用固定部83a和折弯片83b夹着(保持)导线端3a、3b,并将导线端3a、3b与接线部83连接。
接着,如图12B所示,向在各端部固定有端子8a、8b的线圈102组合图8所示的第一磁芯9,构成临时组装体。更详细而言,将第一磁芯9的柱状部91插入线圈102的内侧,并且将线圈102载置于基部90的上表面。另外,在基部90的上表面上载置端子8a、8b各自的载置部81、82。作为第一磁芯9,使用预先成形的磁芯(临时成形磁芯)。
在构成临时组装体的前或后(即,在图12A或图12B所示的状态下),对接线部83实施激光焊接。激光焊接通过例如从接线部83的侧方(相对于折弯片83b垂直的方向)向折弯片83b照射激光而进行。在照射激光的部分形成激光球(省略图示)。
接着,将图12B所示的临时组装体嵌入模具的内部,在模具内通过注塑成形形成第二磁芯6。此时,端子8a、8b的连接部85从模具露出。在注塑成形时,通过加热等将包含磁性粉末和粘合剂树脂的混合物进行流动化并向模具内射出,通过冷却等进行固化,由此,得到图12C所示的第二磁芯6。此时,上述混合物进入端子8a、8b的固定用孔87的内部,因此,能够将端子8a、8b以充分的固定强度固定于第二磁芯6。
在图12C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磁芯6的表面上以跨过其侧面及底面的方式形成台阶部60。可在形成于第二磁芯6的底面的台阶部60的一部分配置端子部8a、8b的安装部84(图10),可在形成于第二磁芯6的侧面的台阶部60的一部分配置端子部8a、8b的连接部85。
接着,如图12D所示,将图12C所示的框架7利用切断器具切断并除去,如图12E所示,将除去而剩余的部分(连接部85)固定于台阶部60。更详细而言,如图12E所示,将端子8a、8b的连接部85从图12D所示的状态起折弯成大致垂直,将连接部85固定于形成于第二磁芯6的侧面的台阶部60的一部分。另外,在该状态下,将连接部85的前端部折弯成大致垂直,并固定于形成于第二磁芯6的底面的台阶部60的一部分。如上所述,能够得到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1。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1中,接线部83的保持面830相对于线圈102的卷绕轴平行地延伸。将扁平线平绕而成的线圈102中,其端部(导线3的导线端3a、3b)的长边侧的面也相对于卷绕轴平行地延伸。因此,从线圈102的卷绕部分引出导线端3a、3b时,即使不扭曲导线端3a、3b,也可使其长边侧的面与接线部83的保持面830的方向一致。因此,不扭曲导线端3a、3b,就可利用保持面830保持,能够防止电感器101的电感特性的不均而实现可靠性高的电感器1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面830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Y轴垂直地交叉的侧面)相对。因此,在对接线部83(保持面830)实施例如激光焊接的情况下,容易从电感器101的侧方以沿着Y轴方向的方式照射激光,能够实现制造的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端3a、3b弯曲成大致L字状。因此,可容易使导线端3a、3b的长边侧的面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Y轴垂直地交叉的侧面)相对。因此,在利用接线部83的保持面830保持导线端3a、3b时,使保持面830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Y轴垂直地交叉的侧面)相对地配置,容易从电感器101的侧方以沿着Y轴方向的方式照射激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线部83配置于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X轴垂直地交叉的侧面)平行且与线圈102的外周接触的假想线L的外侧。因此,可将接线部83配置于从线圈102充分分开的位置。因此,在对接线部83实施激光焊接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将激光的一部分照射于线圈102的卷绕部分,降低对线圈102的卷绕部分的损伤。另外,能够防止激光的一部分照射于第一磁芯9,还降低对第一磁芯9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X轴垂直地交叉,且固定有端子8a、8b的侧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接线部83和除接线部83之外的端子8a、8b的剩余的部分(载置部81、82、安装部84、连接部85)错开位置地配置。因此,可将接线部83朝向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平行的方向而配置于从线圈102充分分开的位置,在对接线部83实施激光焊接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上述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芯9、6包含磁性颗粒和树脂粘合剂。因此,能够实现具有良好的电感特性的电感器1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8a的保持面830和端子8b的保持面830朝向同一方向(Y轴正方向侧)。因此,在对端子8a、8b的接线部83(保持面830)实施例如激光焊接的情况下,容易对接线部83(保持面830)照射激光,能够实现制造的容易化。
第三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01仅以下的点不同,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以下,对与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电感器201在具有线圈202来代替线圈102,具有端子208b来代替端子8b的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01不同。端子208b在接线部83与第二载置部82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端部连接之类的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8b(图10)不同。接线部83的折弯片85b与第二磁芯6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侧面相对。
在线圈202中,一端部(导线端3a)朝向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Y轴垂直地交叉的侧面),且向Y轴正方向侧引出。导线端3a的前端部弯曲成大致L字状,且沿着X轴方向延伸。另一端部(导线端3b)朝向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X轴垂直地交叉的侧面),且向X轴负方向侧引出。导线端3b的前端部不弯曲,沿着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8a的接线部83和端子208b的接线部83夹着线圈202地配置于对角线上。因此,可将导线端3b在不弯曲成大致L字状而笔直地引出的状态下,利用与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Y轴垂直地交叉的侧面)相对地配置的端子208b的接线部83进行保持。因此,容易从电感器201的侧方对端子208b的接线部83以沿着Y轴方向的方式照射激光。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本发明的对于电感器的应用例,但也可以对电感器以外的线圈装置应用本发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导线3的卷绕形状设为圆形螺旋状,但也可以是例如椭圆形螺旋状或方形螺旋状等。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导线3由扁平线构成,但也可以由圆线、方线、或绞合线构成。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端子4a的接线部45和端子4b的接线部45也可以夹着线圈2地配置于对角线上。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基部50省略凹部51a~51d、凸部52a~52d、突出部54,而将基部50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第二磁芯6覆盖第一磁芯5的上表面或侧面的一部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也同样。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端子4a、4b的连接部47向第一磁芯5侧折弯。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也同样。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线圈2通过将导线3立绕而形成,但也可以将导线3平绕而形成线圈2。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端子4a、4b的载置部41、42形成开口部。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在形成第二磁芯6时,在模具的内部,形成第二磁芯6的材料(包含磁性粉末和粘合剂树脂的混合物)进入上述开口部的内部,能够将端子4a、4b牢固地固定于第二磁芯6。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端子4a的定位部43、44及端子4b的定位部43、44均不与线圈2的外周面抵接,但也可以上述四个定位部43、44的任一项与线圈2的外周面抵接。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端子4a的定位部43、44及端子4b的定位部43、44中,也可以省略任一定位部。例如,可以从端子4a、4b省略第二定位部44,或也可以从端子4a、4b省略第一定位部43。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的两个磁芯构成电感器1的磁芯部,但也可以仅利用一个磁芯构成电感器1的磁芯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压粉成形或注塑成形等形成磁芯。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也同样。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端子8a、8b各自的接线部83(固定片83a及折弯片83b)的保持面830朝向Y轴方向,但也可以朝向X轴方向。即,接线部83(固定片83a及折弯片83b)的保持面830也可以以相对于第二磁芯6的侧面(与X轴垂直地交叉,且固定有端子8a、8b的侧面)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也同样。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接线部83不限定于图10所示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变更其形状。例如,也可以从接线部83省略折弯片83b。
符号说明
1、101、201…电感器(线圈装置)
2、102、202…线圈
3…导线
3a、3b…导线端
4a、4b…端子
41…第一载置部
42…第二载置部
43…第一定位部
44…第二定位部
45…接线部
45a…固定片
45b…折弯片
46…安装部
47…连接部
48…切口部
149…固定用孔
5…第一磁芯
50…基部
51a~51d…第一凹部~第四凹部
52a~52d…第一凸部~第四凸部
53…柱状部
54…突出部
6…第二磁芯
60…台阶部
7…框架
8a、8b、208b…端子
81…第一载置部
82…第二载置部
83…接线部
83a…固定片
83b…折弯片
830…保持面
84…安装部
85…连接部
86…切口部
87…固定用孔
9…第一磁芯
90…基部
91…柱状部
92…凹部

Claims (17)

1.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空心线圈;和
与所述空心线圈的端部连接的端子,
在所述端子形成有限制所述空心线圈的位置的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配置于所述空心线圈的外周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不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具有磁芯,该磁芯包括插入所述空心线圈的柱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柱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线圈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突起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具有一对所述端子,
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突起和另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突起配置于所述空心线圈的一对端部的各自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具有一对所述端子,
形成于一个所述端子的一端侧的所述突起与形成于另一个所述端子的一端侧的所述突起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线圈的外径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作为所述端子的接线部发挥作用。
9.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将扁平线平绕而形成的线圈;
端子,其在接线部具有保持所述线圈的端部的保持面;和
磁芯,其将所述接线部与所述线圈一起覆盖,
所述保持面相对于所述线圈的卷绕轴大致平行地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面与所述磁芯的侧面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的端部弯曲成大致L字状。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接线部配置于与所述磁芯的侧面平行且与所述线圈的外周接触的假想线的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从与所述磁芯的侧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接线部和除所述接线部之外的所述端子的其余部分错开位置地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端子具有配置于所述磁芯的内部的固定部,
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磁芯包含磁性颗粒和树脂粘合剂。
16.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具有一对所述端子,
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保持面和另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保持面朝向同一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具有一对所述端子,
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接线部和另一个所述端子的所述接线部夹着所述线圈地配置于对角线上。
CN202110794161.2A 2020-07-15 2021-07-14 线圈装置 Pending CN1139482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1127A JP2022018197A (ja) 2020-07-15 2020-07-15 コイル装置
JP2020-121128 2020-07-15
JP2020-121127 2020-07-15
JP2020121128A JP2022018198A (ja) 2020-07-15 2020-07-15 コイ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48294A true CN113948294A (zh) 2022-01-18

Family

ID=79292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94161.2A Pending CN113948294A (zh) 2020-07-15 2021-07-14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20527A1 (zh)
CN (1) CN11394829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20527A1 (en) 2022-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52997B1 (en) Inductor
CN109243778B (zh) 线圈装置
CN110323042B (zh) 线圈装置
JP2009252787A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8006676A (ja) コイル装置
US20210358676A1 (en) Coil device
US20220148792A1 (en) Coil component
KR102103567B1 (ko) 코일 장치
JP6528415B2 (ja) コイル装置
CN112530663B (zh) 电感器部件
JP2004207396A (ja) 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CN113948294A (zh) 线圈装置
JP2009252791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US11935688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140386B (zh) 线圈装置
CN110600246B (zh) 线圈部件
US20220020528A1 (en) Coil device
US20220399156A1 (en) Coil device
JP2022018197A (ja) コイル装置
US20230162906A1 (en) Coil device
WO2023067949A1 (ja) インダクタ
US20230162907A1 (en) Coil device
US20220399157A1 (en) Coil device
US20210287846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2022019567A (ja) コイ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