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9330B -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 Google Patents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9330B
CN113939330B CN202080042163.XA CN202080042163A CN113939330B CN 113939330 B CN113939330 B CN 113939330B CN 202080042163 A CN202080042163 A CN 202080042163A CN 113939330 B CN113939330 B CN 1139393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needle array
container
flange portion
hous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21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9330A (zh
Inventor
吉田淳哉
米山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939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9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9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9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被赋予了透气性、内部可见性及无菌性的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微针阵列单元(1)具有:微针阵列(40)及收容微针阵列(40)的容器(10),容器(10)具有:收容部(12),具有开口(12A);爪部(54),设置于收容部(12)内且支撑微针阵列(40)的一面(42)的外周面(42A);变形部(14),配置于与开口(12A)相反的一侧;凸缘部(16),与收容部(12)一体形成;及盖材(30),与凸缘部(16)紧贴而设置,盖材(30)的至少一部分由透明体薄膜(32)构成,在与盖材(30)紧贴的内侧凸缘部(16B)具有从收容部(12)向外侧连接的槽(20),通过内侧凸缘部(16B)与盖材(30)紧贴以构成从收容部(12)向外侧连接的流路。

Description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从生物体表面即皮肤或粘膜等投与药剂的方法,大多主要使用了使液体物质或粉末物质附着的方法。然而,这些物质的附着区域限于皮肤表面,因此由于出汗或异物的接触等,附着的药剂等有时会被除去而难以适量投与。并且,在利用这种通过药剂扩散的渗透的方法中,由于受到角质的阻挡层的阻挡,难以获得充分的药效。尤其,在近年来受到关注的生物药品中,由于很难通过渗透来突破阻挡层,因此选择通过注射的投与。
但是,通过注射的投与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进而,也伴有疼痛和感染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形成有含有药剂的高纵横比的微型针(也称为“针部”或“针状凸部”),通过微型针贯穿角质阻挡层并无痛地将药剂注入到皮肤内的方法受到关注。
由于微针阵列是穿刺皮肤而使用的,因此需要保护微针直至其穿刺皮肤。并且,为了确保微针的无菌性,优选将其容纳在容器内直至即将使用之前。
关于这种作为由微针阵列和容器构成的微针阵列单元,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微针阵列单元,其在容器的收容部内具有突出部,由该突出部支撑微针阵列的同时按压与容器的开口相反的一侧的变形部,由此将微针阵列从收容部向外部推出。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在凹状的容器内容纳有微针阵列,通过将容器的底部朝向开口按压而贯穿液体保持体,从而将微针阵列的前端穿刺于皮肤。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917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005143号公报
近年来,微针阵列作为注射投与的替代品受到关注。因此,该包装容器与注射同样地,优选被赋予维持无菌状态的功能和为了检查制剂中的异物而能够可见内部的功能。
并且,若要提高微针阵列中的药剂的稳定性,则需要干燥至低含水率状态,但是若要确保容器内的无菌状态,则需要在昂贵的无菌环境下在干燥至低含水率状态的设备中,在包装之前进行干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微针阵列单元及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微针阵列单元中,必须在无菌环境下干燥至低含水率状态,并且干燥工序在微针阵列的制造工序中为花费时间的工序。并且,引用文献1及引用文献2中也没有关于容器内部的微针阵列的可见性的记载。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微针阵列和被赋予了透气性、内部可见性及无菌性的容器的微针阵列单元及其容器。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微针阵列单元具有:微针阵列,具有片材部及配置于片材部的一面的外周面内侧的多个针部;及容器,收容微针阵列,其中,容器具有:收容部,具有开口;爪部,设置于收容部内且支撑微针阵列的一面的外周面;变形部,配置于与开口相反的一侧;凸缘部,从开口周围扩展并与收容部一体形成且由外侧凸缘部及内侧凸缘部构成,当穿刺所述微针阵列时所述外侧凸缘部与皮肤接触,所述内侧凸缘部设置于所述外侧凸缘部的内侧;及盖材,与凸缘部紧贴而设置,盖材的至少一部分由透明体薄膜构成,内侧凸缘部形成为相对于外侧凸缘部向与微针阵列的一面侧相同方向侧突出的阶梯状,在内侧凸缘部的一侧的表面具有从收容部向外侧连接的槽,通过内侧凸缘部与盖材紧贴以构成从收容部向外侧连接的流路,变形部通过受到开口方向的外力而变形并按压微针阵列的另一面,通过按压另一面将微针阵列从收容部向外部推出,变形部维持变形后的状态,并按压微针阵列。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容器收容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具有:片材部;及配置于片材部的一面的外周面内侧的多个针部,所述容器具有:收容部,具有开口;爪部,设置于收容部内且支撑微针阵列的一面的外周面;变形部,配置于与开口相反的一侧并与收容部一体形成;凸缘部,从开口周围扩展并与收容部一体形成且由外侧凸缘部及内侧凸缘部构成,所述外侧凸缘部与皮肤接触,所述内侧凸缘部设置于外侧凸缘部的内侧;及盖材,与内侧凸缘部紧贴而设置,盖材的至少一部分由透明体薄膜构成,内侧凸缘部形成为相对于外侧凸缘部向与微针阵列的一面侧相同方向侧突出的阶梯状,在内侧凸缘部的一侧的表面具有从收容部向外侧连接的槽,通过内侧凸缘部与盖材紧贴以构成从收容部向外侧连接的流路,变形部通过受到开口方向的外力而变形并按压微针阵列的另一面,变形部维持变形后的状态,并按压微针阵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微针阵列单元,通过在内侧凸缘部具有槽且将盖材与内侧凸缘部紧贴而设置,能够形成将容器内的收容部与外侧连接的流路。由干燥而产生的水蒸气能够从该流路排出,因此能够在将微针阵列容纳于容器内的状态下进行干燥。并且,通过仅由该流路来连接收容部与外部,能够使细菌难以侵入容器内,从而能够维持无菌状态。由此,能够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微针阵列的干燥,因此无需在无菌室进行长时间的干燥,从而能够缩短微针阵列的制造时间。进而,由于作为盖材使用了透明体薄膜,因此也能够确保容器内的可见性。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微针阵列单元能够确保无菌性、透气性及内部可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微针阵列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微针阵列单元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微针阵列单元的平面图。
图4是剥离后的微针阵列单元的仰视图。
图5是微针阵列的立体图。
图6是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将固定部件嵌入于树脂块的状态的图。
图8是说明穿刺微针阵列的工序的图。
图9是说明穿刺微针阵列的工序的图。
图10是说明穿刺微针阵列的工序的图。
图11是说明穿刺微针阵列的工序的图。
图12是说明穿刺微针阵列的工序的图。
图13是表示通气性实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微针阵列单元具有微针阵列及收容微针阵列的容器。而且,容器具备:收容部,收容微针阵列;及盖材,密封设置于收容部的开口。盖材的至少一部分由透明体薄膜构成。并且,设置于容器的凸缘部中,内侧凸缘部具有槽,盖材与内侧凸缘部紧贴,由此形成连接容器的内侧与外侧的流路。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微针阵列单元的立体图。图2是示于图1的微针阵列单元的剖视图。图3是示于图1的微针阵列单元的平面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微针阵列单元1具备微针阵列40及收容微针阵列40的容器10。容器10具有开口12A,且具备:收容部12,收容微针阵列40;变形部14,与收容部12一体形成;及凸缘部16,从与收容部12一体形成的开口12A的周围向外侧扩展。
如图所示,容器10的收容部12、变形部14及凸缘部16在俯视时呈圆形形状。但是,收容部12、变形部14及凸缘部16的形状并无限定。凸缘部16由外侧凸缘部16A和内侧凸缘部16B构成,所述外侧凸缘部16A设置于凸缘部16的外侧且穿刺微针阵列40时与皮肤接触,所述内侧凸缘部16B设置于外侧凸缘部16A的内侧且盖材30与其紧贴而设置。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凸缘部16设置于收容部12的整个周围。整个周围是指凸缘部16包围收容部12的整周。另外,在凸缘部16中,由于内侧凸缘部16B与盖材30紧贴,因此其设置于收容部12的整个周围,但是外侧凸缘部16A无需设置于收容部12的整个周围。
外侧凸缘部16A优选在与皮肤接触的表面(与微针阵列40的一面侧相同方向侧的表面)具有粘合剂28。容器10通过外侧凸缘部16A的粘合剂28粘贴在皮肤上。即使在外侧凸缘部16A不具有粘合剂的情况下,容器10也会通过涂布于皮肤的粘合剂而被粘贴在皮肤上。并且,通过从容器10之上粘贴另一部件(医疗用胶带)等,容器10被粘贴在皮肤上。
如图2所示,收容部12具有划分内壁的内部空间及开口12A。收容部12的开口12A被盖材30密封。盖材30通过将盖材30的周围粘合到内侧凸缘部16B而被密封。收容部12在实施方式中呈圆筒状形状,但只要能够收容微针阵列,则收容部12的形状并无限定。
变形部14相对于开口12A配置于收容部12内的与微针阵列40的相反的一侧且与收容部12一体形成。在实施方式中,变形部14例如在与微针阵列40分开的方向上形成为凸形形状。凸形形状是指,顶部不位于收容部12的内部空间。一体是指收容部12和变形部14彼此连结的状态。例如,将收容部12和变形部14设为一体时,能够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将收容部12和变形部14分开成型,并嵌合收容部12和变形部14,接着进行焊接。将收容部12和变形部14一体成型时,可以在将微针阵列40收容在收容部12之前进行或也可以在将微针阵列40收容在收容部12之后进行。将收容部12和变形部14设为一体时,能够通过将收容部12和变形部14一体成型来实现。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方法。
变形部14例如能够设为锥台形状,在实施方式中为圆锥台形状。并且,也能够设为圆锥形状及角锥形状等锥形形状,也能够设为圆顶形状。并且,变形部14例如能够具有内部空间,其能够连通变形部14的内部空间与收容部12的内部空间。收容部12成为在与开口12A相反的一侧被变形部14封闭的结构。
凸缘部16与收容部12为一体,如后述,与皮肤接触。在实施方式中,凸缘部16从收容部12的开口12A的位置向外侧延伸。凸缘部16的内侧(开口12A侧)的内侧凸缘部16B与盖材30紧贴,由此收容部12被密封。在内侧凸缘部16B的外侧还配置有外侧凸缘部16A。内侧凸缘部16B形成为相对于外侧凸缘16A向与微针阵列40的一面42侧相同方向侧突出的阶梯状。
凸缘部16形成为与微针阵列40的片材部平行。平行包括平行及大致平行。如后述,若能够与皮肤接触,则凸缘部16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将收容部12和凸缘部16设为一体时,能够适用与将收容部12和变形部14设为一体的情况相同的方法。
图4是剥离盖材后的状态下的微针阵列单元的仰视图。如图4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在内侧凸缘部16B中,在开口12A的周围具有漩涡状的槽20。槽20环绕开口12A的周围三圈,一个端部向外侧即外侧凸缘部16A开放,另一个端部向收容部12侧开放。通过使盖材30与形成有槽20的内侧凸缘16B紧贴,由槽20和盖材30形成流路。
在实施方式中,流路的长度为三圈,但是并无特别限定。通过加长流路的长度,能够防止细菌的侵入,但是难以排出由干燥而产生的水蒸气。并且,若流路的长度短,则虽然容易排出水蒸气,但是细菌也容易侵入。考虑干燥的容易性和抑制细菌的侵入,优选适当地设计流路的长度。作为兼顾这两者的流路的长度,例如能够设为15cm以上且20cm以下。并且,槽20被设置成漩涡状,但是槽的形状并不受限定。但是,通过采用曲线或在中间弯曲的槽,能够使细菌难以侵入收容部12内。
并且,槽的高度H优选设为100μm以上且160μm以下,宽度W优选设为260μm以上且370μm以下。并且,槽20的截面积优选设为13000μm2以上且30000μm2以下。通过将槽20的高度H及宽度W设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抑制细菌的侵入且容易排出水蒸气。
并且,槽20的形状也无特别限定。在实施方式中,截面形状为矩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采用三角形形状或底部为半圆形形状。
参考图5,对微针阵列40的代表性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微针阵列40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微针阵列40具备:圆形的片材部41,具有相对置的一面42及另一面43;及多个针部44,配置于片材部41的一面42。由针部44构成微针。多个针部44配置于一面42的外周面42A的内侧的微针区域42B。如图5所示,外周面42A与微针区域42B之间的边界成为连接多个针部44中配置于最外侧的针部44的假想线42C。在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片材部41为圆形的情况,但也可以是矩形。
根据微针阵列40的用途,选择片材部41和针部44的形状及尺寸等即可。并且,片材部41和针部44可以由相同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不同材料构成。微针阵列40能够通过将片材部41和针部44一体成型来制造,但也可以分别成型。
针部44例如具有大致锥形形状,但也可以具有柱形形状或锥台形状。在实施方式中,针部44从一面42朝向前端,以圆锥台部及圆锥的顺序构成,但只要能够穿刺皮肤,则并无特别限定。针部44优选排列成以相同间隔配置的列(横列)和行(纵列)的状态的阵列状。
各个针部44优选由穿刺于皮肤或粘膜后、插入于体内后溶解的材料来形成。因此,作为构成针部44的材料,优选水溶性高分子,更优选多糖类。作为构成针部44的材料,优选例如由选自包括羟乙基淀粉、葡聚糖、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乙烯聚氧丙烯二醇及聚乙二醇的组中的至少1种来形成。
微针阵列40的片材部41例如具有10mm以上~30mm以下的范围的直径,并具有0.1mm以上且5mm以下的厚度。并且,针部44例如具有0.2mm以上且1.5mm以下的长度。并且,在片材部41的一面42,例如配置有4根以上且1000根以下的针部44。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值。
返回图2,微针阵列40在容器10内,通过设置于收容部12的内部的树脂块50及固定部件52而设置于收容部12内。树脂块50形成为凸形形状且以凸部配置于变形部14侧的方式配置于收容部12内。树脂块50通过将设置于容器10的变形部14的凸部(未图示)和形成于树脂块50的凹部(未图示)嵌合来连接于容器10。
图6及图7是说明将微针阵列固定于树脂块的方法的图,图6是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说明将固定部件嵌入于树脂块的状态的图。
固定部件52具有:主体部53,形成为筒状;爪部54、爪部56,从树脂块50的上下方向固定于主体部53的两侧端部的内侧。图6中,在固定部件52的一侧的端部遍及整周形成有爪部54,在而另一侧,隔着间隔形成有爪部56。固定部件52及爪部54、56的形状能够根据树脂块50及微针阵列40的形状来适当变更。并且,优选在支撑微针阵列40的一侧,以遍及整周设置有爪部54的方式来固定爪部54。通过遍及整周设置爪部54并固定微针阵列40,能够防止微针阵列40从树脂块50脱落。
如图7所示,将微针阵列40固定于树脂块时,在树脂块50之上设置微针阵列40。然后,使固定部件52从设置有微针阵列40的一侧嵌合,由此将固定部件52固定于树脂块50,并且通过爪部54来支撑微针阵列40的外周面42A。将微针阵列40固定于树脂块50的状态下,将树脂块50连接于容器10的变形部14,由此微针阵列40的针部44以朝向开口12A的状态收容在收容部12的内部空间。
在收容部12内,树脂块50及固定部件52以固定部件52的外周与收容部12的内周大致平行的方式被收容。由此,通过按压变形部14,能够将被按压的树脂块50向开口12A的方向笔直地按压。
如此,微针阵列40通过固定部件52的爪部54被树脂块50支撑。并且,树脂块50通过与设置于容器10的变形部14的凸部嵌合而被固定。因此,容器10和微针阵列40不经由粘合剂而使微针阵列40也以针部44朝向开口12A的状态配置于容器10。由此,能够防止在容器10内针部44因接触而破坏。并且,由于不使用粘合剂,因此能够防止在粘合剂上附着有细菌且在容器10内存在细菌的状态下包装微针阵列。
返回图2,用盖材30密封容器10的开口12A。盖材30能够通过热封来接合。所使用的盖材30的至少一部分由透明体薄膜32构成。通过将盖材的一部分作为透明体薄膜32,不剥离盖材30便能够可见收容部12内的微针阵列40。作为透明体薄膜,能够使用聚乙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等。在图2中,盖材30的整面为透明体薄膜32,但是只要能够可见收容部12内的微针阵列40,则也可以是盖材30的一部分为透明体薄膜32。另外,透明是指,总可见光线的透射率为85%以上。
如上所述,通过使形成于内侧凸缘部16B的槽20与盖材30紧贴,以形成连接收容部12的内部与外侧的流路。由于槽20的高度H及宽度W小,因此接合盖材30时,会担心堵塞槽20。在通过热封来接合盖材30时,能够按照盖材30的材质及容器10的材质的每个组合来设定优选的温度及按压力。例如,在作为盖材30使用聚乙烯树脂,作为容器10使用聚乙烯树脂时,优选在温度为100℃以上且110℃以下、盖材的按压力为0.1MPa以上且0.2MPa以下进行接合。
接着,根据图8至图12,对使用微针阵列单元1穿刺微针阵列40的工序进行说明。有时对与在图1至图4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图8是表示穿刺微针阵列40的工序的微针阵列单元的立体图。图9至图12是表示穿刺微针阵列40的工序的微针阵列单元1的剖视图。
首先,密封收容部12的开口12A的盖材30从容器10被剥离。微针阵列40的针部44被盖材30保护以免受损。盖材30优选具有耳部,以便于剥离。
接着,如图8所示,容器10在皮肤上被定位。收容部12的开口12A朝向皮肤被定位,微针阵列40的针部44(未图示)朝向皮肤。开口12A方向的外力通过手指60而施加于变形部14。
图9是图8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容器10在皮肤70上被定位。向收容部12的外侧扩展的凸缘部16与皮肤70接触。对变形部14施加开口12A方向的外力,因此手指位于与变形部14分开的位置。微针阵列40被固定部件52的爪部54支撑,并位于收容部12的内部空间内。
如图10所示,变形部14通过手指60朝向皮肤70被按压。变形部14通过受到开口12A方向的外力而变形。如上所述,树脂块50通过将设置于变形部14的凸部和设置于树脂块50的凹部嵌合而被固定在容器10,因此通过按压变形部14,经由树脂块50按压微针阵列40的另一面43。通过按压另一面43,微针阵列40在被固定部件52的爪部54支撑的状态下被从收容部12向外部推出。微针阵列40通过开口12A,微针阵列40的针部44穿刺皮肤70。
如图11所示,变形部14因外力而变形,在去除外力之后,变形部14也会维持变形后的形状。变形后的变形部14将微针阵列40朝向皮肤70按压。
穿刺后,直到微针阵列40的药剂被投与为止的期间,由于容器10的变形部14按压微针阵列40,因此无需手指60的按压,也可以防止微针阵列40从皮肤70脱落。
若按压变形部14,则配置于收容部12内的树脂块50被按压。在实施方式中,树脂块50呈凸形形状,并使配置有微针阵列40的一侧的面积大于变形部14侧的面积。由此,通过按压变形部14,能够向与变形部14的相反的一侧的树脂块50的表面施加均匀的力,能够将微针阵列40的针部44均匀地穿刺于皮肤70。
并且,通过采用将固定部件52安装于树脂块50时的外径小于收容部12的内径的设计,能够防止被按压的树脂块50从开口12A的方向大幅偏移。因此,能够将微针阵列40的针部44垂直地穿刺于皮肤70。
最后,如图12所示,将微针阵列40与容器10一同剥离。在将微针阵列40的针部44穿刺于皮肤70,并且在经过了针部44中所含的药剂被投与为止的时间之后进行剥离。由此,能够将药剂注入于皮肤内。
构成微针阵列单元的容器10例如优选由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等来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这些各材料优选满足日本药典的“塑料制水性注射剂容器的规格(以下,简称为注射剂容器等级)”。另外,容器10可以由满足这些以外的相同规格的各种树脂材料来形成。
尤其,在这些当中,选择当变形部14受到外力时形状变形且变形的形状得到维持的材料。考虑变形部14的形状、厚度、变形所需的外力的大小等来确定所使用的材料。
接着,根据实验对容器的无菌性、通气性及内部可见性的效果进行说明。
《无菌性》
关于无菌性,参考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指南中记载的抗菌性试验进行了试验。在容器10内,代替微针阵列将装有琼脂培养基的容器及含有细菌的干燥微粉土放入减压干燥器内。并且,作为对照试样,在容器10中开孔并放入了装有琼脂培养基的容器。接着将干燥器内进行减压之后迅速恢复到大气压,由此使干燥器内的干燥微粉土扩散。将容器从干燥器取出,并将琼脂培养基在37℃下培养了48小时。通过肉眼确认了培养后的琼脂培养基上是否形成有可见菌落。
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琼脂培养基上未发现可见菌落,但在对照试样中发现了可见菌落。由此能够确认,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不会使细菌通过收容部内,而能够维持无菌状态。
《通气性》
将微针阵列40放入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内,在-40℃DP(Dew point,露点)环境下进行干燥,并对微针阵列40的含水率进行了测量。作为对照试样,对未包装的微针阵列40及作为盖材仅使用了透明体薄膜的现有的容器,也同样地进行了干燥。另外,在容器内进行干燥时,准备多个样品,经过了规定的期间之后,分别打开容器并对含水率进行了测量。
将结果示于图13。能够确认,与未包装的微针阵列40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内进行了干燥的微针阵列40的含水率的变化少,但含水率有所减少。认为尽管花费时间,但是能够确认在包装于容器10内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干燥。
《内部可见性》
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中,由于作为盖材使用了透明体薄膜,因此能够可见内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内侧凸缘部形成连接容器内的收容部与外侧的流路,经由该流路能够排出水蒸气,因此能够使收容部内的微针阵列干燥。并且,通过使流路变小、加长长度,也能够抑制收容部内的细菌的侵入,因此能够维持无菌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由于无法利用无菌室而导致干燥工序的延迟。并且,由于作为盖材使用了透明体薄膜,因此也能够确保容器内的可见性。
符号说明
1-微针阵列单元,10-容器,12-收容部,12A-开口,14-变形部,16-凸缘部,16A-外侧凸缘部,16B-内侧凸缘部,20-槽,28-粘合剂,30-盖材,32-透明体薄膜,40-微针阵列,41-片材部,42-一面,42A-外周面,42B-微针区域,42C-假想线,43-另一面,44-针部,50-树脂块,52-固定部件,53-主体部,54、56-爪部,60-手指,70-皮肤。

Claims (10)

1.一种微针阵列单元,其具有:微针阵列,具有片材部及配置于所述片材部的一面的外周面内侧的多个针部;及容器,收容所述微针阵列,其中,
所述容器具有:
收容部,具有开口;
爪部,设置于所述收容部内且支撑所述微针阵列的所述一面的所述外周面;
变形部,配置于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收容部一体形成;
凸缘部,从所述开口周围扩展并与所述收容部一体形成,且由外侧凸缘部及内侧凸缘部构成,当穿刺所述微针阵列时所述外侧凸缘部与皮肤接触,所述内侧凸缘部设置于所述外侧凸缘部的内侧;及
盖材,与所述内侧凸缘部紧贴而设置,
所述盖材的至少一部分由透明体薄膜构成,
所述内侧凸缘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外侧凸缘部向与所述微针阵列的一面侧相同方向侧突出的阶梯状,
所述内侧凸缘部的所述一侧的表面具有从所述收容部向外侧连接的槽,通过所述内侧凸缘部与所述盖材紧贴以构成从所述收容部向外侧连接的流路,
所述变形部通过受到所述开口方向的外力而变形并按压所述微针阵列的另一面,
通过按压所述另一面将所述微针阵列从所述收容部向外部推出,所述变形部维持变形后的状态,并按压所述微针阵列,
所述槽被设置成漩涡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阵列单元,其中,所述微针阵列由水溶性高分子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针阵列单元,其中,所述槽的高度为100μm以上且160μm以下,宽度为260μm以上且370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针阵列单元,其中,所述流路的长度为15cm以上且20c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针阵列单元,其中,所述变形部具有从所述微针阵列分开的凸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针阵列单元,其中,所述凸形形状为圆顶形状或圆锥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针阵列单元,其中,在所述外侧凸缘部的与所述微针阵列的一面侧相同方向侧具有粘合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针阵列单元,其中,所述凸缘部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整个周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针阵列单元,其具有:树脂块,设置于所述收容部内且与所述变形部连接而配置;及
固定部件,具有所述爪部,且嵌合于所述树脂块的周围而被固定,
所述微针阵列被具有所述爪部的所述固定部件来支撑。
10.一种容器,其收容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具有:片材部;及配置于所述片材部的一面的外周面内侧的多个针部,所述容器具有:
收容部,具有开口;
爪部,设置于所述收容部内且支撑所述微针阵列的所述一面的所述外周面;
变形部,配置于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收容部一体形成;
凸缘部,从所述开口周围扩展并与所述收容部一体形成,且由外侧凸缘部及内侧凸缘部构成,所述外侧凸缘部与皮肤接触,所述内侧凸缘部设置于所述外侧凸缘部的内侧;及
盖材,与所述内侧凸缘部紧贴而设置,
所述盖材的至少一部分由透明体薄膜构成,
所述内侧凸缘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外侧凸缘部向与所述微针阵列的一面侧相同方向侧突出的阶梯状,
所述内侧凸缘部的所述一侧的表面具有从所述收容部向外侧连接的槽,通过所述内侧凸缘部与所述盖材紧贴以构成从所述收容部向外侧连接的流路,
所述变形部通过受到所述开口方向的外力而变形并按压所述微针阵列的另一面,
所述变形部维持变形后的状态,并按压所述微针阵列,
所述槽被设置成漩涡状。
CN202080042163.XA 2019-06-11 2020-06-03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Active CN1139393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8833 2019-06-11
JP2019-108833 2019-06-11
PCT/JP2020/021932 WO2020250771A1 (ja) 2019-06-11 2020-06-03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及び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9330A CN113939330A (zh) 2022-01-14
CN113939330B true CN113939330B (zh) 2023-07-28

Family

ID=73781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2163.XA Active CN113939330B (zh) 2019-06-11 2020-06-03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80171A1 (zh)
EP (1) EP3984586A4 (zh)
JP (1) JP7225396B2 (zh)
CN (1) CN113939330B (zh)
WO (1) WO20202507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5341A1 (en) * 2022-04-22 2023-10-26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Compliant polymeric structures having polymeric microneedl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sam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8217A (en) * 1995-05-31 1997-12-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device containing a desiccant
CN101208129A (zh) * 2005-06-27 2008-06-25 3M创新有限公司 微针药筒组件及其施放方法
JP2012075855A (ja) * 2010-09-09 2012-04-19 Bioserentack Co Ltd 経皮吸収製剤包装投与器具
CN103200922A (zh) * 2010-08-09 2013-07-10 Arte株式会社 用于密封容器的装置及制造密封容器的方法
CN103796710A (zh) * 2011-03-30 2014-05-14 考司美德制药株式会社 微针贴片的收纳容器
CN108136103A (zh) * 2015-09-29 2018-06-08 泰尔茂株式会社 医疗用具包装用容器、医疗用具包装体及预灌封注射器用外筒包装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2771U (ja) * 1984-07-13 1986-02-10 キヨ−ラク株式会社 滅菌用包装容器
JPH0313148U (zh) * 1989-06-20 1991-02-08
JP4003256B2 (ja) * 1997-06-30 2007-11-07 味の素株式会社 食品加熱用容器
US5961492A (en) * 1997-08-27 1999-10-05 Science Incorporated Fluid delivery device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led energy source
EP1888001B1 (en) * 2005-06-10 2014-08-06 Syneron Medical Ltd. Patch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WO2007002523A2 (en) * 2005-06-24 2007-01-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llapsible patch with microneedle array
WO2015005143A1 (ja) 2013-07-11 2015-01-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JP6662177B2 (ja) 2016-04-22 2020-03-1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収容体
JP2018191783A (ja) 2017-05-15 2018-12-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および容器
JP2018191782A (ja) 2017-05-15 2018-12-06 株式会社オリンピア 遊技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8217A (en) * 1995-05-31 1997-12-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device containing a desiccant
CN101208129A (zh) * 2005-06-27 2008-06-25 3M创新有限公司 微针药筒组件及其施放方法
CN103200922A (zh) * 2010-08-09 2013-07-10 Arte株式会社 用于密封容器的装置及制造密封容器的方法
JP2012075855A (ja) * 2010-09-09 2012-04-19 Bioserentack Co Ltd 経皮吸収製剤包装投与器具
CN103796710A (zh) * 2011-03-30 2014-05-14 考司美德制药株式会社 微针贴片的收纳容器
CN108136103A (zh) * 2015-09-29 2018-06-08 泰尔茂株式会社 医疗用具包装用容器、医疗用具包装体及预灌封注射器用外筒包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9330A (zh) 2022-01-14
JPWO2020250771A1 (zh) 2020-12-17
JP7225396B2 (ja) 2023-02-20
EP3984586A1 (en) 2022-04-20
US20220080171A1 (en) 2022-03-17
WO2020250771A1 (ja) 2020-12-17
EP3984586A4 (en) 2022-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66193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
KR101494950B1 (ko) 유체 배지의 거의 무균 제공 장치
US6656147B1 (en) Method and delivery device for the transdermal administration of a substance
EP1289588B1 (en)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penetration of a puncturing member into the intradermal space
US9241660B2 (en) Insertion device and method
ES2276805T3 (es) Microdispositivo y metodo para fabricar el mismo.
ES2258092T3 (es) Dispositivo para favorecer la permeabilidad de la piel para extraer o administrar una sustancia.
ES2561824T3 (es) Ambiente a baja presión para dispositivos de transferencia de fluidos
US5662642A (en) Instillator with medicator-connecting mouth
BG63142B1 (bg) Транскорнеална система за освобождаване на лекарствено средство
WO2019216097A1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8517678A (ja) 作用物質を凍結乾燥し、再構成し、かつ再構成した作用物質を投与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20174855A (ja) 収容容器、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収容容器群、及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12295100A (zh) 微针阵列的制造方法、微针阵列及微针阵列单元
CN113939330B (zh)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US8231598B2 (en) Propellant bag improvement
JP2021049141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支持部材、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
WO2011068131A1 (ja) プレフィルドシリンジ
US20220080172A1 (en) Micro-needle array unit and container
EP2391357B1 (en) Transdermal patch with extensor means
CN112969495B (zh) 微针阵列单元
JP2001112848A (ja) 薬液用袋、薬液用袋用の毛細管チューブおよび薬液用袋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