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2538B -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2538B
CN113932538B CN202010676443.8A CN202010676443A CN113932538B CN 113932538 B CN113932538 B CN 113932538B CN 202010676443 A CN202010676443 A CN 202010676443A CN 113932538 B CN113932538 B CN 1139325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dge
inner cavity
wall surfac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764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2538A (zh
Inventor
全炳优
费婉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7644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25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2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2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2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25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5/00Charging, supporting, and discharging the articles to be cooled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蜗壳以及制冷设备。该蜗壳包括出风口,出风口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对设置。第一边缘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部,第一导风部朝向第二边缘倾斜设置。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改善蜗壳输出气流的引导效果。

Description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诸如冰箱等电器通常采用风冷设计,风冷冰箱的原理是利用冷空气循环进行制冷。具体地,高温空气流经过内置的换热器时,由于空气温度高、换热器温度低,两者直接发生热交换,空气的温度就会降低而形成冷空气,冷空气被吹入冰箱,进而对冰箱中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
然而,目前采用风冷设计的冰箱,其制冷装置的蜗壳所输出气流的引导效果较差,不利于冰箱内部冷空气循环的形成。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蜗壳以及制冷设备,能够改善蜗壳输出气流的引导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蜗壳。该蜗壳包括出风口,出风口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对设置。第一边缘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部,第一导风部朝向第二边缘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边缘设有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朝向第一边缘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二导风部,第一边缘与第一导风部之间通过第二导风部连接,第二导风板朝向第二导风部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出风口间隔设置多个导风栅格,多个导风栅格用于引导气流流向第一导风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内腔体,内腔体包括存取物口和第一侧壁面,存取物口和第一侧壁面相对设置。该制冷设备还包括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用于向内腔体的内部输出冷空气,制冷装置输出的冷空气沿第一侧壁面流动。制冷装置包括蜗壳,蜗壳包括出风口,出风口远离第一侧壁面的边缘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部,第一导风部朝向第一侧壁面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出风口靠近第一侧壁面的边缘设有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朝向远离第一侧壁面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二导风部,出风口远离第一侧壁面的边缘与第一导风部之间通过第二导风部连接,第二导风板朝向第二导风部倾斜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出风口间隔设置多个导风栅格,多个导风栅格用于引导气流流向第一导风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包括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相对设置,制冷装置朝向第二端壁面输出气流,第一端壁面为内腔体的底部内壁,第二端壁面为内腔体的顶部内壁。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具有入风口和回风口,制冷装置设于内腔体外,制冷装置通过入风口向内腔体的内部输出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口回流至制冷装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一种蜗壳以及制冷设备。该蜗壳的出风口的第一边缘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部,第一导风部朝向第二边缘倾斜设置。从蜗壳的出风口输出的气流沿第一导风部流动,即第一导风部用于引导蜗壳输出气流的流动方向,因而能够改善蜗壳输出气流的引导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图1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制冷设备的D-D方向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蜗壳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蜗壳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蜗壳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a是本申请蜗壳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整机结构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可以是具有冷藏和/或冷冻功能的冰箱等,其具体可以是风冷式冰箱等,通过制冷设备内部的储物空间的冷空气循环,实现其所存储物品的高效制冷。
具体地,制冷设备包括主壳体10以及设于主壳体10内部的内腔体20。其中,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储物媒介,其内部即为制冷设备的储物空间。内腔体20一侧设有存取物口21,用户通过内腔体20上的存取物口21存放或取出制冷设备保藏的物品。对应地,主壳体10对应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的一侧同样为开口形式,进而暴露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
制冷设备还包括与主壳体10转动连接的门体30,门体30用于与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对接,进而在门体30转动至与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对接后,即门体30闭合,使得内腔体20的内部形成密闭的空间,以保证内腔体20内部所存储物品的制冷效果;而在门体30转动至远离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后,即门体30开启,内腔体20的内部空间向用户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存取物口21存放或取出所需的物品。
制冷设备还包括制冷装置40。制冷装置40用于向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提供冷空气循环,以通过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与内腔体20所存储的物品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内腔体20所存储物品的高效制冷。
内腔体结构
请参阅图2和图3,图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3省略了门体。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20具有相对存取物口21设置的第一侧壁面22以及分别连接存取物口21和第一侧壁面22的第二侧壁面23。第一侧壁面22和第二侧壁面23为内腔体20的侧面内壁。具体地,内腔体20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如图3所示,各第二侧壁面23分别连接存取物口21和第一侧壁面22。
并且,内腔体20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并且第一端壁面24分别邻接存取物口21、第一侧壁面22以及第二侧壁面23,第二端壁面25分别邻接存取物口21、第一侧壁面22以及第二侧壁面23。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分别对应内腔体20的顶部和底部,具体可以是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而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或是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而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
需要说明的是,内腔体20的侧面内壁、顶部内壁以及底部内壁应当理解为是在制冷设备正确放置的状态下,处于内腔体20侧面的内壁、处于内腔体20顶部的内壁以及处于内腔体20底部的内壁。
请参阅图2、图4和图5,图4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和图5省略了门体。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可以设置多个内腔体20。举例而言,内腔体20包括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相互独立,并分别用于存储物品。具体地,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中的一者可以作为制冷设备的冷藏室,另一者可以作为制冷设备的冷冻室。
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可以由同一制冷装置40提供冷空气循环,进行制冷保藏,如此可以减少具有多个内腔体20的制冷设备中制冷装置40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以及简化制冷设备的设计。而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制冷装置40提供冷空气循环,如此相对于一个制冷装置40向多个内腔体20提供冷空气的情况而言,有利于简化制冷装置40冷空气回路的控制,并且有利于避免不同内腔体20之间温度的干扰。
进一步地,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可以在制冷设备的高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如图4所示;或者是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在制冷设备正确放置时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如图5所示,在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制冷设备所包括的多个内腔体20也可以均用作制冷设备的冷藏室,或者是均用作制冷设备的冷冻室,在此不做限定。
内腔体置物件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为合理规划并利用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制冷设备还包括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该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设于内腔体20中,以将内腔体20分隔为多个间室,各个间室分别用于存储物品。
可选地,内腔体置物件50可以是搁架、抽屉等,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相对设置,并且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侧边缘。
内腔体置物件50还包括第一端缘503和第二端缘504,第一端缘503和第二端缘504相对设置,并且第一端缘503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的端缘,第二端缘504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的端缘。
内腔体置物件50还包括第一表面505和第二表面506,第一表面505与第二表面506相互背离,并且第一表面505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第二表面506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二端壁面25的表面。
门体置物件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若干门体置物件31,该若干门体置物件31设于门体30。门体30与内腔体20的对接具体可以是:在门体30闭合后,门体30上的门体置物件31通过存取物口21嵌入于内腔体20中,进而对门体置物件31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保藏;而在门体30开启后,门体置物件31随门体30的转动而远离内腔体20,进而使得用户可以在门体置物件31处存放或取出所需物品。
可选地,门体置物件31可以是瓶框等,在此不做限定。
整机风路循环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如图2和图3中箭头Z所示,下同)向内腔体20内部输出冷空气,即制冷装置40朝向第二端壁面25输出冷空气。内腔体20中的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间隔设置于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之间。具体地,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在内腔体20中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以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将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分隔为多个间室。
内腔体20中的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配合形成用于通风的间隙,具体可以是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间隔设置以形成该间隙。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利用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动,进而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送风,使得冷空气到达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以对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所存储的物品进行制冷,而后至少通过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30之间的间隙回流至制冷装置40,即实现冷空气循环。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利用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所在位置处的通风结构以及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通风结构配合冷空气回流,从而增加冷空气的回流路径,有利于增大冷空气的扩散范围,进而改善制冷效率以及制冷效果,将在下文详细阐述。本实施例中冷空气的循环方向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为各内腔体置物件50用于放置物品的区域,具体是内腔体置物件50朝向内腔体20顶部的区域。
具体地,当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达到一定流速时,基于康达效应的原理,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会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动,其中康达效应的具体原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门体30闭合后,门体30上的门体置物件31与内腔体20中的内腔体置物件50间隔设置,冷空气至少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和门体置物件31之间的间隙回流至制冷装置40,如图2所示。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通过向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提供冷空气循环,以对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所存储的物品进行循环制冷,有利于改善制冷效果以及提高制冷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直接向内腔体20的内部输出冷空气,并通过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送的冷空气向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送风。这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装置通过设于内腔体外部的风道组件向内腔体的内部储物空间输入冷空气,并且传统的风道组件需要对应各个内腔体置物件的储物区域分别开设通风结构,以将冷空气传输至对应内腔体置物件所的储物区域。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省去了传统的风道组件,有利于降低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并且,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省去传统风道组件的设计,还有利于减小其系统内部的风阻,进而有利于提升风量,也意味着在相同风量需求下,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允许降低风机49的转速,从而能够降低能耗以及减小噪音。同时,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省去传统风道组件的设计,避免了传统风道组件占用制冷设备的内部空间,从而允许制冷设备设计更大的容积,即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设计为更大容积。此外,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省去传统风道组件的设计,还根治了传统风道组件存在的凝露、结霜以及风道内部结冰而引发风道堵塞等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和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如图3所示。制冷装置40靠近第一端壁面24设置,而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设于制冷装置40和第二端壁面25之间的区域。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间隔设置,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通过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送风。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则对应制冷装置40设置,对应地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端壁面24之间的区域,回流的冷空气会经过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的储物区域,以对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的储物区域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而后回流至制冷装置40。其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和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制冷装置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包括换热器41和风机组件42,风机组件42相对换热器41设置。风机组件42用于产生循环的气流,具体地风机组件42输出的气流在内腔体20中循环后回流至换热器41和风机组件42。而换热器41用于吸收气流携带的热量,具体地气流经过换热器41其热量被换热器41吸收,进而形成温度较低的冷空气,用于形成冷空气循环,以对内腔体20中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保藏。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器41和风机组件42沿第一端壁面24与第二端壁面25的相对方向依次设置。具体地,换热器41可以相对风机组件42靠近第二端壁面25设置,风机组件42输出的气流经过换热器41而形成低温冷空气,进而输送至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或是换热器41相对风机组件42靠近第一端壁面24设置,回流的气流先经过换热器41而形成低温冷空气,而后输送至风机组件42,以由风机组件42将低温冷空气输送至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
图2展示了换热器41相对风机组件42靠近第一端壁面24设置的情况,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风机组件42包括风机49和蜗壳43,风机49设于蜗壳43中,蜗壳43用于引导回流的气流进入风机49,并引导风机49输出的气流输出至内腔体20。蜗壳43具有进风口(图未示)和出风口431,回流的气流通过进风口进入蜗壳43并到达风机49,风机49输出的气流通过出风口431输出至内腔体20。
可选地,风机49优选为离心风机等,在此不做限定。
导风栅格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蜗壳43的出风口431间隔设置多个用于引导出风方向的导风栅格,具体地引导风机49输出的气流输出至内腔体20,并且蜗壳43的出风口431的导风栅格能够起到阻挡作用,可以防止自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的物品落入蜗壳43内而致使风机49和蜗壳43损坏,有利于提高风机组件42整体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8和图9,图8是本申请蜗壳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该多个导风栅格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栅格44。具体地,该多个第一导风栅格44沿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且各第一导风栅格44分别沿同一方向延伸,用于引导风机输出的气流沿垂直于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的方向输送,使得风机输出的气流在内腔体20的第一端壁面24与第二端壁面25的相对方向上具有较远的送风距离,进而使得风机输出的气流尽可能地输送至第二端壁面25。
其中,第一导风栅格44沿某一方向延伸并非要求第一导风栅格44严格沿该方向延伸,而是允许第一导风栅格44的延伸方向与该方向成一定夹角。
进一步地,各第一导风栅格44相互平行设置,有利于改善引导风机输出的气流在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上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输送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栅格44优选为呈板状形式。各第一导风栅格44相互平行设置应当理解为各第一导风栅格44所处平面相互平行。
请参阅图10和图11,图10是本申请蜗壳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该多个导风栅格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导风栅格45。具体地,该多个第二导风栅格45沿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与第一侧壁面22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且各第二导风栅格45分别沿同一方向延伸,具体地朝向第一侧壁面22延伸,用于引导风机输出的气流朝向第一侧壁面22流动,有利于使得风机输出的气流尽可能沿第一侧壁面22流动,进而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与第一侧壁面之间的间隙送风。
其中,第二导风栅格45沿某一方向延伸并非要求第二导风栅格45严格沿该方向延伸,而是允许第二导风栅格45的延伸方向与该方向成一定夹角。
进一步地,各第二导风栅格45相互平行设置,有利于改善引导风机输出的气流朝向第一侧壁面22送风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风栅格45优选为呈板状形式。各第二导风栅格45相互平行设置应当理解为各第二导风栅格45所处平面相互平行。
请参阅图8至图12,图12是本申请蜗壳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该多个导风栅格不仅包括多个第一导风栅格44,还包括多个第二导风栅格45。该多个第一导风栅格44沿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该多个第二导风栅格45沿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与第一侧壁面22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且该多个第一导风栅格44和该多个第二导风栅格45相互纵横交错设置。
通过上述方式,该多个第一导风栅格44能够引导风机输出的气流在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上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输送,同时该多个第二导风栅格45能够引导风机输出的气流朝向第一侧壁面22送风,使得风机输出的气流尽可能沿第一侧壁面22径直地向第二端壁面25流送。
导风板组件
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蜗壳43的出风口431包括第一边缘432和第二边缘433,第一边缘432和第二边缘433相对设置。出风口431设有导风板组件。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设于第一边缘432。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部46,第一导风部46朝向第二边缘433倾斜设置。
图13展示了第一导风板仅包括第一导风部46的情况,第一导风部46直接设于第一边缘432。而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还可以包括除第一导风部46之外的其它导风部,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具体地,第一导风部46设于出风口431一侧的边缘,并且第一导风部46朝向出风口431的另一侧倾斜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部46设于出风口431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并且第一导风部46朝向第一侧壁面22倾斜设置,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在第一导风部46的引导下朝向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送(气流流向如图13中虚线箭头所示),有利于使得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流送,而后形成循环气流。
请参阅图14a和图14b,图14a是本申请蜗壳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b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进一步地,导风板组件还包括第二导风板47。第二导风板47设于第二边缘433,第二导风板47朝向第一边缘432倾斜设置。
具体地,第二导风板47设于出风口431远离第一导风部46的边缘,并且第二导风板47朝向第一导风部46倾斜设置。具体地,第二导风板47设于出风口431远离存取物口21的边缘,并且第二导风板47朝向存取物口21倾斜设置,其中第二导风板47用于引导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朝向第一导风部46流送,使得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尽可能地沿第一导风部46流送,进而在第一导风部46的引用下朝向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送,进一步有利于使得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流送。
更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还包括设于蜗壳43的出风口431的第二导风部48。第一边缘432与第一导风部46之间通过第二导风部48连接,第二导风板47朝向第二导风部48倾斜设置。
具体地,第二导风部48沿内腔体20的第一端壁面24与第二端壁面25的相对方向延伸,并且第二导风部48设于出风口431的靠近存取物口21的边缘,第二导风部48还连接第一导风部46,使得第一导风部46设于出风口431的相对靠近存取物口21的边缘。可以看出,第二导风部48的设置,使得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沿自内腔体20的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流送一定距离,而后到达第一导风部46,进而在第一导风部46的引用下朝向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送,有利于改善气流的引导效果,进一步有利于使得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流送。
第二导风板47相对第二导风部48设置,其中第二导风板47引导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朝向第二导风部48流送,使得气流沿第二导风部48流送至第一导风部46,进而沿第一导风部46朝向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送。
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46、第二导风板47以及第二导风部48的配合,使得导风板组件提供的供气流通过的通道尺寸减小,即使得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更集中地朝向第一导风部46流送,有利于提高气流的流速,基于康达效应,能够使得气流更加依附于第一导风部46流送,并使得后续气流更加依附于第一侧壁面22流送。
图14b中的虚线箭头展示了在第一导风部46、第二导风板47以及第二导风部48的引导下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的流向。
需要说明的是,包括第一导风部46、第二导风板47以及第二导风部48在内的导风板组件设于出风口431的边缘,并且导风板组件位于包括上述第一导风栅格44和第二导风栅格45的导风栅格的外周。具体地,第一导风栅格44和第二导风栅格45设于第二导风板47和第二导风部48之间。
通过上述方式,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在第一导风栅格44和第二导风栅格45的引导下,还接受导风板组件的引导,从而最大限度改善出风口431输出气流的引导效果。
具体地,上述实施例中沿第一边缘432和第二边缘433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导风栅格45,即该多个第二导风栅格45沿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与第一侧壁面22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能够引导气流流向第一导风部46,使得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尽可能地沿第一导风部46流送,进而在第一导风部46的引用下朝向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送,进一步有利于使得从蜗壳43的出风口431输出的气流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流送。其中可以通过该多个第二导风栅格45朝向第一边缘432倾斜设置等方式实现。
请继续参阅图14a和图14b。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46、第二导风部48以及第二导风板47在第一边缘432和第二边缘433所定义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蜗壳43的出风口431在第一边缘432和第二边缘433所定义平面上的正投影。也就是说,第一导风部46、第二导风部48以及第二导风板47遮盖住蜗壳43的出风口431,如此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异物落入蜗壳43的风险,以尽可能保证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的可靠性。
制冷装置外置
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可以设于内腔体20的外部。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外部的情况,内腔体20还具有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制冷装置40通过入风口28向内腔体20的内部输送冷空气,冷空气在内腔体20中循环后通过回风口29回流至制冷装置4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冷装置40的温度较低,尤其是当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冷藏室时,通常将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外部,以避免由于制冷装置40的温度较低而导致内腔体20内部的温度过低。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即便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冷藏室,也可以将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内部,只是需要对制冷装置40的温度做适当调整,以避免内腔体20内部的温度过低。并且,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内部的情况,内腔体20则可以取消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的设计。
举例而言,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外部的情况,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向内腔体20内部输送冷空气,因此优选地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而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即制冷装置40沿自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至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的方向向内腔体20内部输送冷空气。
制冷装置内置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可以设于内腔体20的内部。虽然制冷装置40的温度较低,然而当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冷冻室时,由于冷冻室要求的温度较低,因此此时将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内部,能够满足冷冻室对温度的要求,同时能够节省将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外部所使用的隔热结构等配件,有利于降低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并且由于腾出了隔热结构等配件所占用的空间,因而允许制冷设备设计更大的容积,有利于增大制冷设备的储物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7。图7展示的制冷设备也可以理解为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内部,但制冷设备额外设置风罩罩设于制冷装置40,风罩上设有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制冷装置40通过入风口28输出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口29回流至制冷装置40。可以看出,风罩的设置能够保证冷空气循环回路的形成。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即便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冷冻室,也可以将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外部,避免导致内腔体20内部的温度过冷,在此不做限定。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边缘设有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部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边缘设有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二导风部,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一导风部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导风部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朝向所述第二导风部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多个导风栅格,所述多个导风栅格用于引导气流流向所述第一导风部。
3.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
内腔体,包括存取物口和第一侧壁面,所述存取物口和所述第一侧壁面相对设置;
制冷装置,用于向所述内腔体的内部输出冷空气,所述制冷装置输出的冷空气沿所述第一侧壁面流动;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一侧壁面的边缘设有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壁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边缘设有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二导风部,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一导风部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导风部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朝向所述第二导风部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多个导风栅格,所述多个导风栅格用于引导气流流向所述第一导风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包括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所述第一端壁面和所述第二端壁面相对设置,所述制冷装置朝向所述第二端壁面输出气流,所述第一端壁面为所述内腔体的底部内壁,所述第二端壁面为所述内腔体的顶部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具有入风口和回风口,所述制冷装置设于所述内腔体外,所述制冷装置通过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内腔体的内部输出冷空气,冷空气通过所述回风口回流至所述制冷装置。
CN202010676443.8A 2020-07-14 2020-07-14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1139325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76443.8A CN113932538B (zh) 2020-07-14 2020-07-14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76443.8A CN113932538B (zh) 2020-07-14 2020-07-14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2538A CN113932538A (zh) 2022-01-14
CN113932538B true CN113932538B (zh) 2023-06-02

Family

ID=79273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76443.8A Active CN113932538B (zh) 2020-07-14 2020-07-14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253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10549U (zh) * 2014-02-27 2014-09-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器
CN104374138A (zh) * 2014-11-28 2015-02-25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风冷冰箱
CN107543349A (zh) * 2017-09-08 2018-01-05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风直冷冰箱
CN206890948U (zh) * 2017-05-26 2018-01-16 大连富士冰山自动售货机有限公司 具有可分解一体抽拉式风洞的自动售货机
CN207455984U (zh) * 2017-09-19 2018-06-05 苏州科瑞森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平台柜
CN209263454U (zh) * 2018-11-09 2019-08-16 广东奥马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的风道系统
CN110375494A (zh) * 2018-04-13 2019-10-25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具有带蜗壳离心风机的冰箱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10549U (zh) * 2014-02-27 2014-09-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器
CN104374138A (zh) * 2014-11-28 2015-02-25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风冷冰箱
CN206890948U (zh) * 2017-05-26 2018-01-16 大连富士冰山自动售货机有限公司 具有可分解一体抽拉式风洞的自动售货机
CN107543349A (zh) * 2017-09-08 2018-01-05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风直冷冰箱
CN207455984U (zh) * 2017-09-19 2018-06-05 苏州科瑞森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平台柜
CN110375494A (zh) * 2018-04-13 2019-10-25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具有带蜗壳离心风机的冰箱
CN209263454U (zh) * 2018-11-09 2019-08-16 广东奥马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的风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2538A (zh)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26264B1 (en) Refrigerator having centrifugal fan with volute
EP2431687B1 (en) Refrigerator
US20130000333A1 (en) Refrigerator
KR20090046297A (ko) 음식물 보관기기
JP3904866B2 (ja) 冷蔵庫
KR20070074209A (ko) 냉장고
CN111609619B (zh) 回风口形成于箱体两侧壁的冰箱
CN113932538B (zh)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CN113932515B (zh)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JP2014238182A (ja) 冷蔵庫
KR20130129795A (ko) 냉장고
CN213119649U (zh)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JP2013160462A (ja) 冷蔵庫
CN113932529B (zh)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CN113932525B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213119671U (zh)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CN220624495U (zh) 一种卧式冷柜
CN113932524B (zh)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JP3226420B2 (ja) 冷却貯蔵庫
CN213119650U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219199625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9390180U (zh) 半导体制冷的制冷设备
CN219624312U (zh) 冰箱及其冰箱风道组件
CN219063862U (zh) 制冷设备
KR100382480B1 (ko) 냉장고의 냉기순환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