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2529B -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32529B CN113932529B CN202010677230.7A CN202010677230A CN113932529B CN 113932529 B CN113932529 B CN 113932529B CN 202010677230 A CN202010677230 A CN 202010677230A CN 113932529 B CN113932529 B CN 1139325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cavity
- wall surface
- side wall
- ventilation
- end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42—Air treating means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5—Air flow contro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8—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using duc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6—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mount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该内腔体置物件的第一侧边缘和/或第二侧边缘内凹形成有置物件通风结构,并且该制冷设备的内腔体置物件与第二侧壁面的连接处设有侧壁通风结构,制冷装置输出的冷空气通过侧壁通风结构回流至制冷装置。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提高制冷效率以及改善制冷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诸如冰箱等电器通常采用风冷设计,风冷冰箱的原理是利用冷空气循环进行制冷。具体地,高温空气流经过内置的换热器时,由于空气温度高、换热器温度低,两者直接发生热交换,空气的温度就会降低而形成冷空气,冷空气被吹入冰箱,进而对冰箱中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
然而,目前采用风冷设计的冰箱,其冷空气的回流路径单一,冷空气的覆盖范围较小,致使其制冷效率较低以及制冷效果较差。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能够提高制冷效率以及改善制冷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内腔体置物件。该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相对设置,第一侧边缘和/或第二侧边缘内凹形成有置物件通风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一端缘,第一端缘设有多个挡风凸起,相邻的挡风凸起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二端缘,第二端缘与第一端缘相对设置,挡风凸起的表面设有导流结构,导流结构具有导流面,导流面朝向第二端缘并朝向远离内腔体置物件的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二端缘、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二端缘与第一端缘相对设置,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互背离;内腔体置物件设有引流结构,引流结构具有引流面,引流面朝向远离第二端缘的方向并朝向自第二表面至第一表面的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引流结构设于第一表面靠近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引流结构设于第二表面靠近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设有阻拦件,阻拦件位于内腔体置物件靠近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通风凹槽的槽口宽度大于其槽底宽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内腔体,内腔体包括存取物口、第一侧壁面以及第二侧壁面,存取物口和第一侧壁面相对设置。该制冷设备还包括内腔体置物件,内腔体置物件设于内腔体中,内腔体置物件与第二侧壁面的连接处设有侧壁通风结构。该制冷设备还包括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用于向内腔体输出冷空气,制冷装置输出的冷空气沿第一侧壁面流动,冷空气通过侧壁通风结构回流至制冷装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包括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相对设置,制冷装置朝向第二端壁面输出冷空气;第二侧壁面设有多个回风导流槽,回风导流槽沿第一端壁面与第二端壁面的相对方向延伸,多个回风导流槽沿存取物口与第一侧壁面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回风导流槽之间具有回风导流凸起。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回风导流槽的横截面面积沿自第二端壁面至第一端壁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多个回风导流槽呈朝向第二端壁面的方向放射状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各回风导流凸起靠近第二端壁面的端部与第二端壁面之间的距离自中部分别向靠近存取物口以及第一侧壁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对应回风导流槽的位置内凹形成置物件通风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回风导流凸起设有连接件,用于连接内腔体置物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侧壁面设有连接凸条,侧壁通风结构包括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第一通风孔设于内腔体置物件,第二通风孔设于连接凸条,第一通风孔连通第二通风孔,用于冷空气回流。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设有第三通风孔,第三通风孔设于第一通风孔背离第二侧壁面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包括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相对设置,制冷装置朝向第二端壁面输出冷空气,第一端壁面为内腔体的底部内壁,第二端壁面为内腔体的顶部内壁。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具有入风口和回风口,制冷装置设于内腔体外,制冷装置通过入风口向内腔体输出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口回流至制冷装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一种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内腔体置物件可以通过其第一侧边缘和/或第二侧边缘内凹形成置物件通风结构,使得内腔体置物件与第二侧壁面的连接处形成侧壁通风结构。也就是说,本申请增加了基于内腔体置物件与第二侧壁面的连接处的通风结构的冷空气回流路径,从而有利于增大冷空气的扩散范围,即使得冷空气的覆盖范围更广,进而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以及改善制冷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图1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导流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制冷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引流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所示制冷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1所示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回风导流槽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回风导流槽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1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2是图21所示制冷设备C-C方向剖面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4是图23所示制冷设备的D-D方向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整机结构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可以是具有冷藏和/或冷冻功能的冰箱等,其具体可以是风冷式冰箱等,通过制冷设备内部的储物空间的冷空气循环,实现其所存储物品的高效制冷。
具体地,制冷设备包括主壳体10以及设于主壳体10内部的内腔体20。其中,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储物媒介,其内部即为制冷设备的储物空间。内腔体20一侧设有存取物口21,用户通过内腔体20上的存取物口21存放或取出制冷设备保藏的物品。对应地,主壳体10对应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的一侧同样为开口形式,进而暴露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
制冷设备还包括与主壳体10转动连接的门体30,门体30用于与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对接,进而在门体30转动至与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对接后,即门体30闭合,使得内腔体20的内部形成密闭的空间,以保证内腔体20内部所存储物品的制冷效果;而在门体30转动至远离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后,即门体30开启,内腔体20的内部空间向用户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存取物口21存放或取出所需的物品。
制冷设备还包括制冷装置40。制冷装置40用于向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提供冷空气循环,以通过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与内腔体20所存储的物品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内腔体20所存储物品的高效制冷。
内腔体结构
请参阅图2和图3,图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3省略了门体。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20具有相对存取物口21设置的第一侧壁面22以及分别连接存取物口21和第一侧壁面22的第二侧壁面23。第一侧壁面22和第二侧壁面23为内腔体20的侧面内壁。具体地,内腔体20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如图3所示,各第二侧壁面23分别连接存取物口21和第一侧壁面22。
并且,内腔体20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并且第一端壁面24分别邻接存取物口21、第一侧壁面22以及第二侧壁面23,第二端壁面25分别邻接存取物口21、第一侧壁面22以及第二侧壁面23。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分别对应内腔体20的顶部和底部,具体可以是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而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或是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而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
需要说明的是,内腔体20的侧面内壁、顶部内壁以及底部内壁应当理解为是在制冷设备正确放置的状态下,处于内腔体20侧面的内壁、处于内腔体20顶部的内壁以及处于内腔体20底部的内壁。
请参阅图2、图4和图5,图4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和图5省略了门体。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可以设置多个内腔体20。举例而言,内腔体20包括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相互独立,并分别用于存储物品。具体地,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中的一者可以作为制冷设备的冷藏室,另一者可以作为制冷设备的冷冻室。
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可以由同一制冷装置40提供冷空气循环,进行制冷保藏,如此可以减少具有多个内腔体20的制冷设备中制冷装置40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以及简化制冷设备的设计。而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制冷装置40提供冷空气循环,如此相对于一个制冷装置40向多个内腔体20提供冷空气的情况而言,有利于简化制冷装置40冷空气回路的控制,并且有利于避免不同内腔体20之间温度的干扰。
进一步地,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可以在制冷设备的高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如图4所示;或者是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在制冷设备正确放置时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如图5所示,在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制冷设备所包括的多个内腔体20也可以均用作制冷设备的冷藏室,或者是均用作制冷设备的冷冻室,在此不做限定。
内腔体置物件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为合理规划并利用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制冷设备还包括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该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设于内腔体20中,以将内腔体20分隔为多个间室,各个间室分别用于存储物品。
可选地,内腔体置物件50可以是搁架、抽屉等,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相对设置,并且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侧边缘。
内腔体置物件50还包括第一端缘503和第二端缘504,第一端缘503和第二端缘504相对设置,并且第一端缘503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的端缘,第二端缘504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的端缘。
内腔体置物件50还包括第一表面505和第二表面506,第一表面505与第二表面506相互背离,并且第一表面505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第二表面506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二端壁面25的表面。
门体置物件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若干门体置物件31,该若干门体置物件31设于门体30。门体30与内腔体20的对接具体可以是:在门体30闭合后,门体30上的门体置物件31通过存取物口21嵌入于内腔体20中,进而对门体置物件31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保藏;而在门体30开启后,门体置物件31随门体30的转动而远离内腔体20,进而使得用户可以在门体置物件31处存放或取出所需物品。
可选地,门体置物件31可以是瓶框等,在此不做限定。
整机风路循环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如图2和图3中箭头Z所示,下同)向内腔体20内部输出冷空气,即制冷装置40朝向第二端壁面25输出冷空气。内腔体20中的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间隔设置于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之间。具体地,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在内腔体20中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以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将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分隔为多个间室。
内腔体20中的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配合形成用于通风的间隙,具体可以是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间隔设置以形成该间隙。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利用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动,进而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送风,使得冷空气到达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以对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所存储的物品进行制冷,而后至少通过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30之间的间隙回流至制冷装置40,即实现冷空气循环。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利用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所在位置处的通风结构以及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通风结构配合冷空气回流,从而增加冷空气的回流路径,有利于增大冷空气的扩散范围,进而改善制冷效率以及制冷效果,将在下文详细阐述。本实施例中冷空气的循环方向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为各内腔体置物件50用于放置物品的区域,具体是内腔体置物件50朝向内腔体20顶部的区域。
具体地,当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达到一定流速时,基于康达效应的原理,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会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动,其中康达效应的具体原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门体30闭合后,门体30上的门体置物件31与内腔体20中的内腔体置物件50间隔设置,冷空气至少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和门体置物件31之间的间隙回流至制冷装置40,如图2所示。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通过向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提供冷空气循环,以对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所存储的物品进行循环制冷,有利于改善制冷效果以及提高制冷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直接向内腔体20的内部输出冷空气,并通过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送的冷空气向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送风。这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装置通过设于内腔体外部的风道组件向内腔体的内部储物空间输入冷空气,并且传统的风道组件需要对应各个内腔体置物件的储物区域分别开设通风结构,以将冷空气传输至对应内腔体置物件所的储物区域。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省去了传统的风道组件,有利于降低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并且,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省去传统风道组件的设计,还有利于减小其系统内部的风阻,进而有利于提升风量,也意味着在相同风量需求下,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允许降低风机的转速,从而能够降低能耗以及减小噪音。同时,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省去传统风道组件的设计,避免了传统风道组件占用制冷设备的内部空间,从而允许制冷设备设计更大的容积,即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设计为更大容积。此外,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省去传统风道组件的设计,还根治了传统风道组件存在的凝露、结霜以及风道内部结冰而引发风道堵塞等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和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如图3所示。制冷装置40靠近第一端壁面24设置,而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设于制冷装置40和第二端壁面25之间的区域。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间隔设置,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通过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送风。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则对应制冷装置40设置,对应地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端壁面24之间的区域,回流的冷空气会经过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的储物区域,以对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的储物区域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而后回流至制冷装置40。其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和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通风凹槽
请参阅图6,图6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第一端缘503设有多个挡风凸起55,相邻的挡风凸起55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54。
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向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方向凹陷,形成有沿该边缘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通风凹槽54,通风凹槽54起到通风作用,有利于调节单位时间内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通过的冷空气量。并且,由于挡风凸起55的存在,可以降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的风险。
相邻的通风凹槽54之间即为相对通风凹槽54向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方向凸出的挡风凸起55,挡风凸起55用以与通风凹槽54配合调节单位时间内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通过的冷空气量。并且,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在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上一一交替设置。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设有朝向第一侧壁面22凸出的多个挡风凸起55,相邻的挡风凸起55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54,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通风凹槽54的槽口宽度优选地大于其槽底的宽度,如此以利于通风凹槽54的注塑成型,即方便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通风凹槽54的制备工艺。其中,通风凹槽54的槽口和槽底的宽度应当理解为二者在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
请继续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的挡风凸起55抵接第一侧壁面22,通风凹槽54与第一侧壁面22配合包围形成的间隙以供沿第一侧壁面22流送的冷空气通过,进而输送至第二端壁面25。如此一来,通风凹槽54起到通风作用,保证冷空气循环的同时,由于通风凹槽54与第一侧壁面22配合包围形成的间隙较小,可以防止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存放的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分别与第一侧壁面22间隔设置,来形成供冷空气通过的间隙。
导流结构
请参阅图7,图7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第一表面505设有导流结构56,导流结构56靠近第一端缘503设置,导流结构56具有导流面561,导流面561朝向第二端缘504并朝向远离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方向,用于引导冷空气沿第一表面505流动。
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导流结构56。导流结构56具有导流面561,导流面561朝向第一端壁面24和存取物口21,用于引导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所输送的冷空气进入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对应的储物区域,以对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保藏。其中,导流面561处的冷空气流向如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
具体地,导流结构56位于其所处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朝向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导流结构56用于引导冷空气沿该导流结构56所处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朝向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流送。
举例而言,在图7展示的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的情况下,且当制冷设备正确放置时,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的相对方向即为上下方向。具体地,导流结构56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朝向下层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表面,并且用于将冷空气引导至与导流结构56所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相邻的下一层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储物区域。
进一步地,导流面561优选为弧形过渡延伸的弧面,如图7所示,使得导流面561具有良好的引导气流的能力,如此能够流畅地引导气流,有利于改善导流结构56引导气流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导流面561可以是曲率固定的弧面,即导流面561为圆弧面,如图8所示。由于导流面561上各个位置的曲率相同,如此将有利于简化导流结构56的制备工艺,并且有利于降低工艺难度,提高工艺良率。例如图8所示的导流面561为四分之一的圆弧面,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而在替代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导流面561也可以是曲率渐变的弧面。弧面某个位置的曲率描述的是该位置的弯曲程度,曲率越大意味着该位置的弯曲程度越大,反之则反,下同。具体地,导流面561上各个位置的曲率沿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方向逐渐减小,即导流面561越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位置越趋近于平面。
如此一来,导流面561曲率较大的部分先接触冷空气流,能够顺势引导冷空气沿导流面561流动,具有良好的流畅度,而后随着曲率的逐渐减小,逐渐引导沿导流面561流动的冷空气沿导流面561所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表面流动,进而引导冷空气进入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储物区域。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导流面561能够流畅地将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所输送的冷空气引导至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储物区域,具有良好的引导效果。
导流结构与挡风凸起
请参阅图7和图10,图10是本申请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一一交替设置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由于挡风凸起55相对靠近第一侧壁面22,本实施例的导流结构56设于挡风凸起55,具体设于挡风凸起55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能够将挡风凸起55所阻挡下的冷空气通过导流结构56引导至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储物区域。
引流结构
请参阅图11,图11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为确保本实施例制冷装置40输出的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设有引流结构57,引流结构57具有引流面571,引流面571朝向远离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第二端缘504的方向并朝向自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第二表面506至第一表面505的方向。
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引流结构57。引流结构57具有引流面571,引流面571朝向第一端壁面24且还朝向第一侧壁面22,进而引导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其中,引流面571处的冷空气流向如图11中虚线箭头所示。
进一步地,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表面505,即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一侧,如图11所示;或是,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二表面506,即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远离第一端壁面的一侧,如图15所示;亦或是引流结构57直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一侧。
进一步地,引流面571优选为弧形过渡延伸的弧面,如图11所示,使得引流面571具有良好的引导气流的能力,如此能够流畅地引导气流,有利于改善引流结构57引导气流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引流面571可以是曲率固定的弧面,即引流面571为圆弧面,如图12所示。由于引流面571上各个位置的曲率相同,如此将有利于简化引流结构57的制备工艺,并且有利于降低工艺难度,提高工艺良率。例如,图12所示的引流面571为四分之一的圆弧面,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而在替代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和图13,引流面571也可以是曲率渐变的弧面。具体地,引流面571上各个位置的曲率沿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逐渐增大,即引流面571越远离第二端壁面25的位置越趋近于平面。
如此一来,引流面571曲率较小的部分先接触冷空气流,能够顺势引导冷空气沿引流面571流动,具有良好的流畅度,而后随着曲率的逐渐增大,逐渐引导沿引流面571流动的冷空气朝向第一侧壁面22流动,进而使得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
引流结构与通风凹槽
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一一交替设置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尤其是在挡风凸起55抵接第一侧壁面22的情况下,为引导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引流结构57优选地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自通风凹槽54通过的冷空气在引流结构57的引导下沿第一侧壁面22流送,使得制冷装置40输出的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
进一步地,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或是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远离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均能够引导自通风凹槽54通过的冷空气朝向第一侧壁面22流送。
阻拦件
请继续参阅图1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凸起的阻拦件58,以在放置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物品抵接阻拦件58后,阻拦件58限制物品进一步靠近第一侧壁面22,进而避免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堵塞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即避免冷空气的送风风道堵塞,同时还能够避免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
具体地,阻拦件58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用于放置物品的表面的所在侧,用于阻拦该阻拦件58所处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
阻拦件与通风凹槽
请继续参阅图11和图1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一一交替设置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为避免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堵塞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以及避免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阻拦件58至少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也就是说,至少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设有阻拦件58,并且阻拦件58可以在此基础上向两侧延伸至靠近挡风凸起55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阻拦件58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并非意味着阻拦件58必须直接接触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还可以是阻拦件58架空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的若干通风凹槽54包括第一通风凹槽541和第二通风凹槽542,如图14中a和b所示。其中,第一通风凹槽541的槽宽大于第二通风凹槽542的槽宽,阻拦件58至少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第一通风凹槽541槽底的区域(与前述同理),以保证阻拦件58具有足够的尺寸(即阻拦件58在内腔体的两个第二侧壁面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其中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如图3中箭头X所示,下同)用于阻拦物品进一步靠近第一侧壁面22,保证阻拦效果。
更进一步地,在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上,阻拦件58以及第一通风凹槽54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通风凹槽542,如图14中a和b所示。由于阻拦件58的存在,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较难进入到阻拦件58两侧的第二通风凹槽542所处的位置,因而能够起到良好的阻拦效果,进一步避免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堵塞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以及避免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
阻拦件与引流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11和图1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引流结构57,引流结构57具有引流面571,引流面571朝向第一端壁面24且还朝向第一侧壁面22,进而引导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
其中,阻拦件58靠近第一端缘503设置,引流结构57设于阻拦件58靠近第一端缘503的一侧。具体地,引流结构57设于阻拦件58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一侧,并且引流结构57和阻拦件58均优选地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位置,以保证引流结构57和阻拦件58的功能实现。并且引流结构57和阻拦件58一体成型,有利于简化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结构设计,方便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成型工艺。
内腔体侧壁配合冷空气回流
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与内腔体置物件50的连接处设有若干侧壁通风结构70,冷空气可以通过侧壁通风结构70进行回流。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例中冷空气通过各个内腔体置物件与门体之间的间隙回流的基础上,增加了冷空气的回流路径,从而有利于增大冷空气的扩散范围,即使得冷空气的覆盖范围更广,进而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以及改善制冷效果。
具体地,送入各内腔体置物件50对应储物区域的冷空气一部分经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30之间的间隙进行回流,一部分通过侧壁通风结构70下沉至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进而回流至制冷装置40。其中,侧壁通风结构70处冷空气流向如图16中虚线箭头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以尽可能地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冷空气,即尽可能保证冷空气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在冷空气到达第二端壁面25后转而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30之间的间隙以及侧壁通风结构70进行回流。当然,在冷空气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的过程中,冷空气在到达各内腔体置物件50位置时不可避免地会向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送风。
侧壁通风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16。在一实施例中,侧壁通风结构70包括沿第一端壁面24与第二端壁面25的相对方向延伸的导流槽结构,即回风导流槽71。冷空气可以通过回风导流槽71沿自第二端壁面25至第一端壁面24的方向进行回流。
具体地,可以通过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向远离内腔体置物件5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回风导流槽71;或者是在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上设置凸筋(即下述回风导流凸起72),凸筋向靠近内腔体置物件50的方向凸起,相邻的凸筋之间即形成回风导流槽71。
并且,回风导流槽71的数量优选为多个,该多个回风导流槽71沿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与第一侧壁面22的相对方向(如图2中箭头Y所示,下同)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回风导流槽71之间即为相对凸起的回风导流凸起72。回风导流槽71和回风导流凸起72表现为沿存取物口21与第一侧壁面22的相对方向一一交替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优选地通过在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上设置相对第二侧壁面23朝向内腔体20的内部凸出的回风导流凸起72,进而在相邻的回风导流凸起72之间形成回风导流槽71。如此一来,回流至第二侧壁面23的冷空气基于康达效应依然依附于第二侧壁面23流动,并且同时沿回风导流槽71流动,避免了通过第二侧壁面23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回风导流槽71要求冷空气下陷至回风导流槽71中才能接受回风导流槽71的引导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回风导流槽71导流功能的实现以及改善冷空气的引导效果。
请参阅图17,图17是本申请回风导流槽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回风导流槽71的横截面面积沿自第二端壁面25至第一端壁面24的方向逐渐减小,意味着回风导流槽71相对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部分的横截面面积较大,以使得尽可能多的冷空气进入回风导流槽71并通过回风导流槽71进行回流,进而使得回风导流槽71具有良好的回流效果以及较高的回流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17。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侧壁面23上的多个回风导流槽71呈朝向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放射状设置,使得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待回流的冷空气尽可能多地进入回风导流槽71并通过回风导流槽71进行回流,进而使得回风导流槽71具有良好的回流效果以及较高的回流效率。
请参阅图18,图18是本申请回风导流槽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侧壁面23上的各回风导流凸起72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端部与第二端壁面25之间的距离自中部分别向靠近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以及第一侧壁面22的方向逐渐减小。这就意味着,越靠近存取物口21和第一侧壁面22的回风导流凸起72其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端部与第二端壁面25之间的距离就越小,而越远离存取物口21和第一侧壁面22的回风导流凸起72其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端部与第二端壁面25之间的距离就越大。
通过上述方式,相对靠近存取物口21和第一侧壁面22的回风导流凸起72会引导冷空气进入回风导流槽71,使得尽可能多的冷空气进入回风导流槽71并通过回风导流槽71进行回流,进而使得回风导流槽71具有良好的回流效果以及较高的回流效率。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侧壁通风结构70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回风导流槽71的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侧壁通风结构与连接件
请参阅图19,图19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通过安装固定于第二侧壁面23,进而固定内腔体置物件50在内腔体20中的相对位置,以实现其存放物品的功能。对应地,第二侧壁面23上设有连接件231,用于连接内腔体置物件50,进而实现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固定于第二侧壁面23。
具体地,内腔体置物件50的相对两侧分别靠近内腔体20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将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第二侧壁面23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231安装于对应的第二侧壁面23后,即可实现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固定于第二侧壁面23,进而固定内腔体置物件50在内腔体20中的相对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31包括彼此间隔的两个连接凸条2311,如图19所示。该两个连接凸条2311的间隔方向为内腔体20的第一端壁面24与第二端壁面25的相对方向。该两个连接凸条2311用于夹持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第二侧壁面23的端部,进而将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固定于第二侧壁面23。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0和图21,两个连接凸条2311沿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与第一侧壁面22的相对方向延伸,并且内腔体20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分别设有对应的两组连接件231,用于安装固定同一个内腔体置物件50。用户将内腔体置物件50的两端分别对准对应连接件231的两个连接凸条2311之间的间隙后,可以沿连接凸条2311的延伸方向推动内腔体置物件50,使得内腔体置物件50的相对两端分别夹持于对应的两个连接凸条2311之间,进而完成内腔体置物件50在内腔体20中相对位置的固定。
当然,由于内腔体20中内腔体置物件50的数量为多个,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上沿第一端壁面24与第二端壁面25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组连接件231,分别用于连接固定不同的内腔体置物件50,如图19所示。
并且,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连接件231也可以仅包括一个连接凸条2311,通过将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第二侧壁面23的端部放置于连接凸条2311上方,由连接凸条2311承托内腔体置物件50,同样可以将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固定于第二侧壁面23,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9至图21。在一实施例中,为实现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所在侧配合冷空气回流的作用,就需要第二侧壁面23与内腔体置物件50的连接处设有侧壁通风结构70,以实现第二侧壁面23与内腔体置物件50的连接处的通风效果。
考虑到第二侧壁面23与内腔体置物件50的连接处需要设置侧壁通风结构70以及连接件231,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侧壁面23与内腔体置物件50的连接处兼顾侧壁通风结构70以及连接件231的设计进行阐述。
请继续参阅图19和图2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侧壁面23上设有沿存取物口21与第一侧壁面22的相对方向一一交替排列的回风导流槽71和回风导流凸起72。其中,回风导流槽71用于实现第二侧壁面23与内腔体置物件50的连接处的通风效果,而连接件231则需要设置在回风导流凸起72上,如此实现第二侧壁面23与内腔体置物件50的连接处兼顾侧壁通风结构70以及连接件231的设计。
进一步地,各回风导流凸起72朝向内腔体置物件50的表面分别设有连接件231,以保证内腔体置物件50可靠地安装固定于第二侧壁面23,有利于改善制冷设备整体的可靠性。
置物件通风结构和侧壁通风结构配合实现多路冷空气回流
请参阅图19至图22,图22是图21所示制冷设备C-C方向剖面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和第二内腔体置物件)上设有若干置物件通风结构60,并且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与内腔体置物件50的连接处设有若干侧壁通风结构70。冷空气可以通过置物件通风结构60以及侧壁通风结构70进行回流。也就是说,在冷空气通过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30之间的间隙回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冷空气的回流路径,实现了冷空气多路回流的循环制冷,进一步有利于增大冷空气的扩散范围,使得冷空气的覆盖范围更广,以进一步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以及改善制冷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回风导流槽71和回风导流凸起72沿存取物口21与第一侧壁面22的相对方向一一交替排列形式的侧壁通风结构70,内腔体置物件50的第一侧边缘501和/或第二侧边缘502内凹形成有置物件通风结构60,即置物件通风结构60为凹槽结构,如图20所示。并且,图20展示了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均设有内凹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情况。
具体地,内腔体置物件50上对应第二侧壁面23上的回风导流槽71的位置内凹形成凹槽形式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进一步地,置物件通风结构60可以与回风导流槽71对接形成供冷空气回流的通道,有利于增大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位置的最大冷空气回流量,如图20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21和图22。在替代实施例中,连接件231为上述实施例中彼此间隔的两个连接凸条2311的形式。侧壁通风结构70包括第一通风孔73和第二通风孔74。第一通风孔73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具体地,第一通风孔73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夹持于两个连接凸条2311之间的部分。第二通风孔74设于连接凸条2311。具体地,连接件231的两个连接凸条2311上分别设有第二通风孔74,并且该两个连接凸条2311上的第二通风孔74对应设置,以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固定于连接件231后,该两个连接凸条2311上的第二通风孔74连通至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第一通风孔73,第一通风孔73和第二通风孔74在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二侧壁面23连接的位置处形成冷空气的回流通道,实现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位置配合冷空气回流的同时,还实现了内腔体置物件50在第二侧壁面23上的安装固定。
并且,对于上述实施例中连接件231仅包括一个连接凸条2311的情况,可以是连接件231所包括的该连接凸条2311上设有连通第一通风孔73的第二通风孔74,使得第一通风孔73和第二通风孔74同样能够配合实现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位置的冷空气回流,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内腔体置物件50还设有第三通风孔63,第三通风孔63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上除其夹持于两个连接凸条2311之间的区域之外的其它区域,并且第三通风孔63靠近第一通风孔73设置。也就是说,第三通风孔63设于第一通风孔73背离第二侧壁面23的一侧,如图21和图22所示。如此一来,能够增大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所在侧的最大冷空气回流量,有利于提高冷空气的回流效率,以进一步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以及改善制冷效果。
制冷装置外置
请继续参阅图23和图24。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可以设于内腔体20的外部。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外部的情况,内腔体20还具有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制冷装置40通过入风口28向内腔体20的内部输送冷空气,冷空气在内腔体20中循环后通过回风口29回流至制冷装置4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冷装置40的温度较低,尤其是当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冷藏室时,通常将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外部,以避免由于制冷装置40的温度较低而导致内腔体20内部的温度过低。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即便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冷藏室,也可以将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内部,只是需要对制冷装置40的温度做适当调整,以避免内腔体20内部的温度过低。并且,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内部的情况,内腔体20则可以取消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的设计。
举例而言,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外部的情况,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向内腔体20内部输送冷空气,因此优选地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而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即制冷装置40沿自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至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的方向向内腔体20内部输送冷空气。
制冷装置内置
请继续参阅图24。图24展示的制冷设备也可以理解为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内部,但制冷设备额外设置风罩罩设于制冷装置40,风罩上设有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制冷装置40通过入风口28输出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口29回流至制冷装置40。可以看出,风罩的设置能够保证冷空气循环回路的形成。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二侧边缘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边缘和/或所述第二侧边缘内凹形成有置物件通风结构,所述置物件通风结构用于对应内腔体的侧壁通风结构,所述侧壁通风结构包括沿所述内腔体的第一端壁面与第二端壁面的相对方向延伸的回风导流槽;所述侧壁通风结构还包括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设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所述第二通风孔设于所述内腔体第二侧壁面的连接凸条上,所述第一通风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孔,用于冷空气回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一端缘,所述第一端缘设有多个挡风凸起,相邻的所述挡风凸起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二端缘,所述第二端缘与所述第一端缘相对设置,所述挡风凸起的表面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朝向所述第二端缘并朝向远离所述内腔体置物件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二端缘、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端缘与所述第一端缘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互背离;
所述内腔体置物件设有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具有引流面,所述引流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端缘的方向并朝向自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结构设于所述第二表面靠近所述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设有阻拦件,所述阻拦件位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靠近所述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凹槽的槽口宽度大于其槽底宽度。
9.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
内腔体,包括存取物口、第一侧壁面、第二侧壁面以及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所述存取物口和所述第一侧壁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壁面和所述第二端壁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面设有回风导流槽,所述回风导流槽沿所述第一端壁面与所述第二端壁面的相对方向延伸;
内腔体置物件,设于所述内腔体中,所述内腔体置物件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的连接处设有侧壁通风结构,所述内腔体置物件对应所述回风导流槽的位置内凹形成置物件通风结构;所述侧壁通风结构包括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设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所述第二通风孔设于所述内腔体第二侧壁面的连接凸条上,所述第一通风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孔,用于冷空气回流;
制冷装置,用于朝向所述内腔体的第二端壁面输出冷空气,所述制冷装置输出的冷空气沿所述第一侧壁面流动,冷空气通过所述侧壁通风结构回流至所述制冷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壁面设有多个所述回风导流槽,所述多个回风导流槽沿所述存取物口与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回风导流槽之间具有回风导流凸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导流槽的横截面面积沿自所述第二端壁面至所述第一端壁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回风导流槽呈朝向所述第二端壁面的方向放射状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回风导流凸起靠近所述第二端壁面的端部与所述第二端壁面之间的距离自中部分别向靠近所述存取物口以及所述第一侧壁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导流凸起设有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内腔体置物件。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设有第三通风孔,所述第三通风孔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孔背离所述第二侧壁面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包括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所述第一端壁面和所述第二端壁面相对设置,所述制冷装置朝向所述第二端壁面输出冷空气,所述第一端壁面为所述内腔体的底部内壁,所述第二端壁面为所述内腔体的顶部内壁。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具有入风口和回风口,所述制冷装置设于所述内腔体外,所述制冷装置通过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内腔体输出冷空气,冷空气通过所述回风口回流至所述制冷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77230.7A CN113932529B (zh) | 2020-07-14 | 2020-07-14 |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77230.7A CN113932529B (zh) | 2020-07-14 | 2020-07-14 |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32529A CN113932529A (zh) | 2022-01-14 |
CN113932529B true CN113932529B (zh) | 2023-09-26 |
Family
ID=79273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77230.7A Active CN113932529B (zh) | 2020-07-14 | 2020-07-14 |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932529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03772A (zh) * | 2001-08-31 | 2003-03-1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冰箱中的冷却空气循环装置 |
CN203211802U (zh) * | 2013-04-03 | 2013-09-25 | 浙江海洋学院 | 一种带弧形导流凹槽底板的冷藏集装箱 |
CN106482431A (zh) * | 2015-09-01 | 2017-03-08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风冷冰箱 |
CN206387171U (zh) * | 2016-12-22 | 2017-08-08 | 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 冷藏室及冰箱 |
JP2017150703A (ja) * | 2016-02-23 | 2017-08-31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冷蔵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7041453A1 (de) * | 2007-08-31 | 2009-03-05 | Albert Weiss | Warenpräsentationsmöbel |
US20150314874A1 (en) * | 2014-05-01 | 2015-11-05 | The Boeing Company | Optimally configured air-flow galley cart |
US10101074B2 (en) * | 2016-04-21 | 2018-10-16 |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Inc. | Ice maker air flow ribs |
-
2020
- 2020-07-14 CN CN202010677230.7A patent/CN1139325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03772A (zh) * | 2001-08-31 | 2003-03-1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冰箱中的冷却空气循环装置 |
CN203211802U (zh) * | 2013-04-03 | 2013-09-25 | 浙江海洋学院 | 一种带弧形导流凹槽底板的冷藏集装箱 |
CN106482431A (zh) * | 2015-09-01 | 2017-03-08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风冷冰箱 |
JP2017150703A (ja) * | 2016-02-23 | 2017-08-31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冷蔵庫 |
CN206387171U (zh) * | 2016-12-22 | 2017-08-08 | 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 冷藏室及冰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32529A (zh) | 2022-0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926264B1 (en) | Refrigerator having centrifugal fan with volute | |
EP2519793B1 (en) | Refrigerator | |
KR20190020386A (ko) | 냉장고 | |
EP3929510B1 (en) | Refrigerator | |
CN113932529B (zh) |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 |
CN107120894B (zh) | 变容积冷冻冷藏风冷式制冷设备 | |
CN213119649U (zh) |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 |
CN113932525B (zh) | 一种制冷设备 | |
CN213119671U (zh) |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 |
CN113932524B (zh) |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 |
CN213119650U (zh) | 一种制冷设备 | |
CN113932538B (zh) |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 |
CN113932526B (zh) | 一种制冷设备 | |
CN113932515B (zh) |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 |
CN113932528B (zh) | 一种制冷设备 | |
CN113932527B (zh) | 一种制冷设备 | |
CN219037155U (zh) | 制冷模块和冷冻冷藏设备 | |
CN213811273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4065393U (zh) | 一种风冷冷柜 | |
CN213119672U (zh) | 一种制冷设备 | |
CN220707823U (zh) | 一种冰箱 | |
CN219120858U (zh) | 冷藏风道组件、风道系统及冰箱 | |
CN219037237U (zh) | 制冷模块的壳体、制冷模块和冰箱 | |
US20220221213A1 (en) | Refrigerator | |
KR101203993B1 (ko) | 냉장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