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2524A -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2524A
CN113932524A CN202010676460.1A CN202010676460A CN113932524A CN 113932524 A CN113932524 A CN 113932524A CN 202010676460 A CN202010676460 A CN 202010676460A CN 113932524 A CN113932524 A CN 1139325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avity
ventilation
air
refrigeration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764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2524B (zh
Inventor
全炳优
费婉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7646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25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2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2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2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25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42Air treating means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5Air flow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8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using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6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mount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该内腔体置物件的第一端缘设有多个挡风凸起,相邻的挡风凸起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保证内腔体置物件与内腔体后壁之间通风功能的实现以及降低物品掉落的风险。

Description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诸如冰箱等电器通常采用风冷设计,风冷冰箱的原理是利用冷空气循环进行制冷。具体地,高温空气流经过内置的换热器时,由于空气温度高、换热器温度低,两者直接发生热交换,空气的温度就会降低而形成冷空气,冷空气被吹入冰箱,进而对冰箱中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
然而,目前采用风冷设计的冰箱,要么其内胆内部的搁架与内胆后壁之间具有用于通风的间隙,但是搁架上放置的物品容易从该间隙掉落;要么搁架与内胆后壁无法通风。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能够保证内腔体置物件与内腔体后壁之间通风功能的实现以及降低物品掉落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内腔体置物件。该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一端缘,第一端缘设有多个挡风凸起,相邻的挡风凸起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二端缘,第二端缘与第一端缘相对设置,挡风凸起的表面设有导流结构,导流结构具有导流面,导流面朝向第二端缘并朝向远离内腔体置物件的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二端缘、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二端缘与第一端缘相对设置,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互背离;内腔体置物件设有引流结构,引流结构具有引流面,引流面朝向远离第二端缘的方向并朝向自第二表面至第一表面的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引流结构设于第一表面靠近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引流结构设于第二表面靠近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设有阻拦件,阻拦件至少设于内腔体置物件靠近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通风凹槽的槽口宽度大于其槽底宽度。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设有多个置物件通风结构,多个置物件通风结构均匀分布。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远离第一端缘的部分设有置物件通风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靠近第一端缘的部分设有置物件通风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相对设置,内腔体置物件靠近第一侧边缘和/或第二侧边缘的部分设有置物件通风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内腔体,内腔体包括存取物口和第一侧壁面,存取物口和第一侧壁面相对设置。该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第一内腔体置物件设于内腔体中。该制冷设备还包括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用于向内腔体的内部输出冷空气,制冷装置输出的冷空气沿第一侧壁面流动。第一内腔体置物件靠近第一侧壁面的边缘设有朝向第一侧壁面凸出的多个挡风凸起,相邻的挡风凸起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壁面设有送风导流槽和送风导流凸起,通风凹槽和挡风凸起与送风导流槽和送风导流凸起相对设置,以在第一内腔体置物件与第一侧壁面之间形成用于通风的间隙。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通风凹槽与送风导流槽相对设置,挡风凸起与送风导流凸起相对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通风凹槽与送风导流凸起相对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通风凹槽和挡风凸起与送风导流槽和送风导流凸起凹凸嵌合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包括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相对设置,制冷装置朝向第二端壁面输出冷空气,第一端壁面为内腔体的底部内壁,第二端壁面为内腔体的顶部内壁。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内腔体具有入风口和回风口,制冷装置设于内腔体外,制冷装置通过入风口向内腔体的内部输出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口回流至制冷装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一种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该内腔体置物件(即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的第一端缘设有多个挡风凸起,相邻的挡风凸起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由于通风凹槽的存在,能够保证在内腔体置物件安装于制冷设备的内腔体后,内腔体置物件与第一侧壁面(即内腔体后壁)之间通风功能的实现。并且,由于挡风凸起的存在,能够降低内腔体置物件上放置的物品从内腔体置物件与第一侧壁面之间的间隙掉落的风险。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图1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a-10b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内腔体置物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内腔体置物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导流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所示制冷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引流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8所示制冷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8所示制冷设备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送风导流槽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送风导流槽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3所示制冷设备的D-D方向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27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8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9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整机结构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可以是具有冷藏和/或冷冻功能的冰箱等,其具体可以是风冷式冰箱等,通过制冷设备内部的储物空间的冷空气循环,实现其所存储物品的高效制冷。
具体地,制冷设备包括主壳体10以及设于主壳体10内部的内腔体20。其中,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储物媒介,其内部即为制冷设备的储物空间。内腔体20一侧设有存取物口21,用户通过内腔体20上的存取物口21存放或取出制冷设备保藏的物品。对应地,主壳体10对应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的一侧同样为开口形式,进而暴露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
制冷设备还包括与主壳体10转动连接的门体30,门体30用于与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对接,进而在门体30转动至与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对接后,即门体30闭合,使得内腔体20的内部形成密闭的空间,以保证内腔体20内部所存储物品的制冷效果;而在门体30转动至远离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后,即门体30开启,内腔体20的内部空间向用户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存取物口21存放或取出所需的物品。
制冷设备还包括制冷装置40。制冷装置40用于向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提供冷空气循环,以通过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与内腔体20所存储的物品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内腔体20所存储物品的高效制冷。
内腔体结构
请参阅图2和图3,图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3省略了门体。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20具有相对存取物口21设置的第一侧壁面22以及分别连接存取物口21和第一侧壁面22的第二侧壁面23。第一侧壁面22和第二侧壁面23为内腔体20的侧面内壁。具体地,内腔体20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如图3所示,各第二侧壁面23分别连接存取物口21和第一侧壁面22。
并且,内腔体20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并且第一端壁面24分别邻接存取物口21、第一侧壁面22以及第二侧壁面23,第二端壁面25分别邻接存取物口21、第一侧壁面22以及第二侧壁面23。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分别对应内腔体20的顶部和底部,具体可以是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而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或是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而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
需要说明的是,内腔体20的侧面内壁、顶部内壁以及底部内壁应当理解为是在制冷设备正确放置的状态下,处于内腔体20侧面的内壁、处于内腔体20顶部的内壁以及处于内腔体20底部的内壁。
请参阅图2、图4和图5,图4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和图5省略了门体。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可以设置多个内腔体20。举例而言,内腔体20包括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相互独立,并分别用于存储物品。具体地,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中的一者可以作为制冷设备的冷藏室,另一者可以作为制冷设备的冷冻室。
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可以由同一制冷装置40提供冷空气循环,进行制冷保藏,如此可以减少具有多个内腔体20的制冷设备中制冷装置40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以及简化制冷设备的设计。而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制冷装置40提供冷空气循环,如此相对于一个制冷装置40向多个内腔体20提供冷空气的情况而言,有利于简化制冷装置40冷空气回路的控制,并且有利于避免不同内腔体20之间温度的干扰。
进一步地,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可以在制冷设备的高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如图4所示;或者是第一内腔体26和第二内腔体27在制冷设备正确放置时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如图5所示,在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制冷设备所包括的多个内腔体20也可以均用作制冷设备的冷藏室,或者是均用作制冷设备的冷冻室,在此不做限定。
内腔体置物件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为合理规划并利用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制冷设备还包括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该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设于内腔体20中,以将内腔体20分隔为多个间室,各个间室分别用于存储物品。
可选地,内腔体置物件50可以是搁架、抽屉等,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相对设置,并且第一侧边缘501和第二侧边缘502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侧边缘。
内腔体置物件50还包括第一端缘503和第二端缘504,第一端缘503和第二端缘504相对设置,并且第一端缘503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的端缘,第二端缘504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的端缘。
内腔体置物件50还包括第一表面505和第二表面506,第一表面505与第二表面506相互背离,并且第一表面505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第二表面506具体为在内腔体置物件50安装于内腔体20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二端壁面25的表面。
门体置物件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若干门体置物件31,该若干门体置物件31设于门体30。门体30与内腔体20的对接具体可以是:在门体30闭合后,门体30上的门体置物件31通过存取物口21嵌入于内腔体20中,进而对门体置物件31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保藏;而在门体30开启后,门体置物件31随门体30的转动而远离内腔体20,进而使得用户可以在门体置物件31处存放或取出所需物品。
可选地,门体置物件31可以是瓶框等,在此不做限定。
整机风路循环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如图2和图3中箭头Z所示,下同)向内腔体20内部输出冷空气,即制冷装置40朝向第二端壁面25输出冷空气。内腔体20中的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间隔设置于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之间。具体地,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在内腔体20中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以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将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分隔为多个间室。
内腔体20中的若干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配合形成用于通风的间隙,具体可以是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间隔设置以形成该间隙。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利用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动,进而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送风,使得冷空气到达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以对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所存储的物品进行制冷,而后至少通过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30之间的间隙回流至制冷装置40,即实现冷空气循环。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利用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所在位置处的通风结构以及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通风结构配合冷空气回流,从而增加冷空气的回流路径,有利于增大冷空气的扩散范围,进而改善制冷效率以及制冷效果,将在下文详细阐述。本实施例中冷空气的循环方向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为各内腔体置物件50用于放置物品的区域,具体是内腔体置物件50朝向内腔体20顶部的区域。
具体地,当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达到一定流速时,基于康达效应的原理,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会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动,其中康达效应的具体原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门体30闭合后,门体30上的门体置物件31与内腔体20中的内腔体置物件50间隔设置,冷空气至少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和门体置物件31之间的间隙回流至制冷装置40,如图2所示。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通过向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提供冷空气循环,以对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所存储的物品进行循环制冷,有利于改善制冷效果以及提高制冷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直接向内腔体20的内部输出冷空气,并通过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流送的冷空气向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送风。这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装置通过设于内腔体外部的风道组件向内腔体的内部储物空间输入冷空气,并且传统的风道组件需要对应各个内腔体置物件的储物区域分别开设通风结构,以将冷空气传输至对应内腔体置物件所的储物区域。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省去了传统的风道组件,有利于降低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并且,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省去传统风道组件的设计,还有利于减小其系统内部的风阻,进而有利于提升风量,也意味着在相同风量需求下,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允许降低风机的转速,从而能够降低能耗以及减小噪音。同时,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省去传统风道组件的设计,避免了传统风道组件占用制冷设备的内部空间,从而允许制冷设备设计更大的容积,即内腔体20的内部储物空间设计为更大容积。此外,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省去传统风道组件的设计,还根治了传统风道组件存在的凝露、结霜以及风道内部结冰而引发风道堵塞等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和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如图3所示。制冷装置40靠近第一端壁面24设置,而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设于制冷装置40和第二端壁面25之间的区域。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间隔设置,制冷装置40输入内腔体20的冷空气通过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送风。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则对应制冷装置40设置,对应地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端壁面24之间的区域,回流的冷空气会经过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的储物区域,以对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的储物区域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而后回流至制冷装置40。其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和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内腔体置物件配合冷空气回流
请参阅图2、图6至图9,图6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和第二内腔体置物件512,如图3所示)上设有若干置物件通风结构60,冷空气可以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进行回流。也就是说,在冷空气通过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30之间的间隙回流的基础上,增加了冷空气的回流路径,从而有利于增大冷空气的扩散范围,即使得冷空气的覆盖范围更广,进而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以及改善制冷效果。
具体地,送入各内腔体置物件50对应储物区域的冷空气一部分经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30之间的间隙进行回流,一部分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下沉至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进而回流至制冷装置40,其中冷空气循环方向如图2中虚线箭头所示。
可选地,置物件通风结构60可以为通孔或通槽结构,以允许各内腔体置物件50所对应储物区域的冷空气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下沉至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进而回流至制冷装置4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制冷装置40以尽可能地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冷空气,即尽可能保证冷空气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在冷空气到达第二端壁面25后转而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30之间的间隙以及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进行回流。当然,在冷空气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的过程中,冷空气在到达各内腔体置物件50位置时不可避免地会向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送风。
置物件通风结构
以下对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设置位置进行阐述。
请继续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若干置物件通风结构60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的部分。具体地,内腔体20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该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两侧中至少一侧设有置物件通风结构60,用于配合冷空气回流。
图6展示了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该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情况,仅为举例而言,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7。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若干置物件通风结构60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部分,使得送入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的冷空气一部分沿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方向流动,一部分即可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上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位置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回流,从而增加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冷空气回流路径,进而有利于增大冷空气的扩散范围,使得冷空气的覆盖范围更广,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以及改善制冷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8。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若干置物件通风结构60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部分,即置物件通风结构60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存取物口21的部分。如此一来,各内腔体置物件50所的储物区域中回流的冷空气一部分可以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与门体之间的间隙回流,一部分可以通过内腔体置物件50上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位置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回流,从而增加了冷空气回流路径,进而有利于增大冷空气的扩散范围,使得冷空气的覆盖范围更广,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以及改善制冷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无论置物件通风结构60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的部分(如图6所示),还是置物件通风结构60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部分(如图7和图8所示),置物件通风结构60均是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边缘位置,往往偏离内腔体置物件50上用户通常用于放置物品的区域,如此以尽可能避免内腔体置物件50上存放的物品堵塞内腔体置物件50处的冷空气回流路径。
请继续参阅图9。在又一替代实施例中,置物件通风结构60在内腔体置物件50上均匀分布,即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内腔体20的第二侧壁面23的部分以及内腔体置物件50靠近和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部分,甚至内腔体置物件50上用户通常用于放置物品的区域均设有置物件通风结构60。
通过上述方式,以尽可能增加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冷空气回流路径,使得即便部分冷空气回流路径被内腔体置物件50上存放的物品堵塞,而内腔体置物件50上其它区域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所提供的冷空气回流路径,同样能够保障冷空气正常回流,进而确保冷空气具有足够的扩散范围,以保证制冷效率以及制冷效果。
请参阅图10a-10b,图10a-10b是本申请制冷设备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为使得相对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内腔体置物件50保证足够的冷空气回流至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进而保证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所存放物品的制冷效果,本实施例中各内腔体置物件50上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总通风面积(即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各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通风面积总和)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逐渐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单位面积的内腔体置物件50所包含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数量以及单个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尺寸决定了内腔体置物件50上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通风面积大小。
以下对不同内腔体置物件50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之间的尺寸关系进行阐述。
请继续参阅图10a。在一实施例中,在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分布密度(即单位面积的内腔体置物件50所包含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单个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通风面积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得相对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内腔体置物件50保证足够的冷空气回流至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进而保证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所存放物品的制冷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通风面积可以通过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横截面面积表示。尤其是当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时,即置物件通风结构60为圆形通孔或通槽,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通风面积可以通过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横截面直径或半径表示。
以下对不同内腔体置物件50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之间的分布密度关系进行阐述。
请继续参阅图10a。在一实施例中,在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单个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通风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分布密度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得相对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内腔体置物件50保证足够的冷空气回流至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进而保证各个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所存放物品的制冷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0b。在一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子置物件531和第二子置物件532。第一子置物件531上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包括若干第一子通风结构61,第二子置物件532上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包括若干第二子通风结构62,第一子通风结构61与第二子通风结构62相互对应设置。
第一子置物件531和第二子置物件532被设置为能够相互错位移动,使得对应设置的第一子通风结构61和第二子通风结构62能够相互错位移动,以调整对应设置的第一子通风结构61和第二子通风结构62在参考平面(如图10b中平面α所示)上正投影的交叠面积,进而调整由第一子置物件531和第二子置物件532组成的内腔体置物件50上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总通风面积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平面垂直于第一子置物件531和第二子置物件532的层叠方向,并且第一子通风结构61和第二子通风结构62的中心轴垂直于参考平面,即第一子通风结构61和第二子通风结构62为直孔。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通风结构61和第二子通风结构62在参考平面上正投影存在交叠的部分用于通风。因此当第一子通风结构61和第二子通风结构62之间相对移动至二者在参考平面上正投影重合时,内腔体置物件50上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通风面积达到最大;而当第一子通风结构61和第二子通风结构62相互错位至二者在参考平面上正投影不存在交叠时,内腔体置物件50不具备通风功能。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子置物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第一子置物件531和第二子置物件532,在此不做限定。
置物件通风结构的形式
在一实施例中,置物件通风结构60贯穿内腔体置物件50设置。具体地,置物件通风结构60可以是内腔体置物件50上开设的孔洞结构,如图6至图10a和图10b所示;或者是内腔体置物件50的边缘向内腔体置物件50的内部凹陷,形成凹槽形式的置物件通风结构60,如图27所示,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置物件通风结构60设于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边缘位置的场景中。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内腔体置物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交叉设置的若干支撑条52,该若干支撑条52相互交叉形成呈网状的内腔体置物件50,其中呈网状的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网孔即为置物件通风结构60。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内腔体置物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内腔体置物件5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子置物件531和第二子置物件532,第一子置物件531包括若干沿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条521,第二子置物件532包括若干沿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条522,并且第一支撑条521和第二支撑条522的延伸方向不同,如此使得第一支撑条521和第二支撑条522在第一子置物件531和第二子置物件532的层叠方向上交叉设置,进而形成呈网状的内腔体置物件50,其中呈网状的内腔体置物件50上的网孔即为置物件通风结构60。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置物件通风结构60的形式并不局限于上文所述,在此不做限定。
通风凹槽
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第一端缘503设有多个挡风凸起55,相邻的挡风凸起55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54。
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向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方向凹陷,形成有沿该边缘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通风凹槽54,通风凹槽54起到通风作用,有利于调节单位时间内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通过的冷空气量。并且,由于挡风凸起55的存在,可以降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的风险。
相邻的通风凹槽54之间即为相对通风凹槽54向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方向凸出的挡风凸起55,挡风凸起55用以与通风凹槽54配合调节单位时间内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通过的冷空气量。并且,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在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上一一交替设置。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设有朝向第一侧壁面22凸出的多个挡风凸起55,相邻的挡风凸起55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54,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通风凹槽54的槽口宽度优选地大于其槽底的宽度,如此以利于通风凹槽54的注塑成型,即方便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通风凹槽54的制备工艺。其中,通风凹槽54的槽口和槽底的宽度应当理解为二者在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
请继续参阅图1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的挡风凸起55抵接第一侧壁面22,通风凹槽54与第一侧壁面22配合包围形成的间隙以供沿第一侧壁面22流送的冷空气通过,进而输送至第二端壁面25。如此一来,通风凹槽54起到通风作用,保证冷空气循环的同时,由于通风凹槽54与第一侧壁面22配合包围形成的间隙较小,可以防止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存放的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分别与第一侧壁面22间隔设置,来形成供冷空气通过的间隙。
导流结构
请参阅图14,图14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第一表面505设有导流结构56,导流结构56靠近第一端缘503设置,导流结构56具有导流面561,导流面561朝向第二端缘504并朝向远离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方向,用于引导冷空气沿第一表面505流动。
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导流结构56。导流结构56具有导流面561,导流面561朝向第一端壁面24和存取物口21,用于引导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所输送的冷空气进入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对应的储物区域,以对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保藏。其中,导流面561处的冷空气流向如图14中虚线箭头所示。
具体地,导流结构56位于其所处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朝向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导流结构56用于引导冷空气沿该导流结构56所处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朝向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流送。
举例而言,在图14展示的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的情况下,且当制冷设备正确放置时,第一端壁面24和第二端壁面25的相对方向即为上下方向。具体地,导流结构56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朝向下层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表面,并且用于将冷空气引导至与导流结构56所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相邻的下一层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储物区域。
进一步地,导流面561优选为弧形过渡延伸的弧面,如图14所示,使得导流面561具有良好的引导气流的能力,如此能够流畅地引导气流,有利于改善导流结构56引导气流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导流面561可以是曲率固定的弧面,即导流面561为圆弧面,如图15所示。由于导流面561上各个位置的曲率相同,如此将有利于简化导流结构56的制备工艺,并且有利于降低工艺难度,提高工艺良率。例如图15所示的导流面561为四分之一的圆弧面,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而在替代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导流面561也可以是曲率渐变的弧面。弧面某个位置的曲率描述的是该位置的弯曲程度,曲率越大意味着该位置的弯曲程度越大,反之则反,下同。具体地,导流面561上各个位置的曲率沿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方向逐渐减小,即导流面561越远离第一侧壁面22的位置越趋近于平面。
如此一来,导流面561曲率较大的部分先接触冷空气流,能够顺势引导冷空气沿导流面561流动,具有良好的流畅度,而后随着曲率的逐渐减小,逐渐引导沿导流面561流动的冷空气沿导流面561所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表面流动,进而引导冷空气进入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储物区域。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导流面561能够流畅地将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所输送的冷空气引导至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储物区域,具有良好的引导效果。
导流结构与挡风凸起
请参阅图14和图17,图17是本申请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一一交替设置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由于挡风凸起55相对靠近第一侧壁面22,本实施例的导流结构56设于挡风凸起55,具体设于挡风凸起55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能够将挡风凸起55所阻挡下的冷空气通过导流结构56引导至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储物区域。
引流结构
请参阅图18,图18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A-A方向剖面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为确保本实施例制冷装置40输出的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设有引流结构57,引流结构57具有引流面571,引流面571朝向远离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第二端缘504的方向并朝向自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第二表面506至第一表面505的方向。
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引流结构57。引流结构57具有引流面571,引流面571朝向第一端壁面24且还朝向第一侧壁面22,进而引导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其中,引流面571处的冷空气流向如图18中虚线箭头所示。
进一步地,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表面505,即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一侧,如图18所示;或是,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二表面506,即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远离第一端壁面的一侧,如图22所示;亦或是引流结构57直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一侧。
进一步地,引流面571优选为弧形过渡延伸的弧面,如图18所示,使得引流面571具有良好的引导气流的能力,如此能够流畅地引导气流,有利于改善引流结构57引导气流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引流面571可以是曲率固定的弧面,即引流面571为圆弧面,如图19所示。由于引流面571上各个位置的曲率相同,如此将有利于简化引流结构57的制备工艺,并且有利于降低工艺难度,提高工艺良率。例如,图19所示的引流面571为四分之一的圆弧面,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而在替代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和图20,引流面571也可以是曲率渐变的弧面。具体地,引流面571上各个位置的曲率沿靠近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逐渐增大,即引流面571越远离第二端壁面25的位置越趋近于平面。
如此一来,引流面571曲率较小的部分先接触冷空气流,能够顺势引导冷空气沿引流面571流动,具有良好的流畅度,而后随着曲率的逐渐增大,逐渐引导沿引流面571流动的冷空气朝向第一侧壁面22流动,进而使得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
引流结构与通风凹槽
请参阅图21,图21是本申请第一内腔体置物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一一交替设置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尤其是在挡风凸起55抵接第一侧壁面22的情况下,为引导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引流结构57优选地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自通风凹槽54通过的冷空气在引流结构57的引导下沿第一侧壁面22流送,使得制冷装置40输出的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
进一步地,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或是引流结构57可以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远离第一端壁面24的表面。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均能够引导自通风凹槽54通过的冷空气朝向第一侧壁面22流送。
阻拦件
请继续参阅图1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凸起的阻拦件58,以在放置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物品抵接阻拦件58后,阻拦件58限制物品进一步靠近第一侧壁面22,进而避免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堵塞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即避免冷空气的送风风道堵塞,同时还能够避免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
具体地,阻拦件58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用于放置物品的表面的所在侧,用于阻拦该阻拦件58所处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
阻拦件与通风凹槽
请继续参阅图18和图2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一一交替设置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为避免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堵塞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以及避免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阻拦件58至少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也就是说,至少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设有阻拦件58,并且阻拦件58可以在此基础上向两侧延伸至靠近挡风凸起55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阻拦件58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并非意味着阻拦件58必须直接接触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还可以是阻拦件58架空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区域,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的若干通风凹槽54包括第一通风凹槽541和第二通风凹槽542,如图21中a和b所示。其中,第一通风凹槽541的槽宽大于第二通风凹槽542的槽宽,阻拦件58至少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第一通风凹槽541槽底的区域(与前述同理),以保证阻拦件58具有足够的尺寸(即阻拦件58在内腔体的两个第二侧壁面的相对方向上的长度,其中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如图3中箭头X所示,下同)用于阻拦物品进一步靠近第一侧壁面22,保证阻拦效果。
更进一步地,在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上,阻拦件58以及第一通风凹槽54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通风凹槽542,如图21中a和b所示。由于阻拦件58的存在,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较难进入到阻拦件58两侧的第二通风凹槽542所处的位置,因而能够起到良好的阻拦效果,进一步避免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放置的物品堵塞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以及避免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
阻拦件与引流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18和图2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端部设有引流结构57,引流结构57具有引流面571,引流面571朝向第一端壁面24且还朝向第一侧壁面22,进而引导冷空气尽可能地沿第一侧壁面22向第二端壁面25输送。
其中,阻拦件58靠近第一端缘503设置,引流结构57设于阻拦件58靠近第一端缘503的一侧。具体地,引流结构57设于阻拦件58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一侧,并且引流结构57和阻拦件58均优选地设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靠近通风凹槽54槽底的位置,以保证引流结构57和阻拦件58的功能实现。并且引流结构57和阻拦件58一体成型,有利于简化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结构设计,方便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成型工艺。
送风导流槽
请参阅图23,图23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输出的冷空气沿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进行送风。为使得第一侧壁面22具有良好的气流引导效果,本实施例的第一侧壁面22上设有沿第一端壁面24与第二端壁面25的相对方向延伸的导流槽结构,即送风导流槽81,送风导流槽81连通至制冷装置40,冷空气可以沿送风导流槽81向第二端壁面25流送,进而有利于改善第一侧壁面22的气流引导效果。
具体地,可以通过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向远离内腔体置物件5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送风导流槽81;或者是在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设置凸筋(即下述送风导流凸起82),凸筋朝向内腔体20的内部凸出,相邻的凸筋之间即形成送风导流槽81。
并且,送风导流槽81的数量优选为多个,该多个送风导流槽81沿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送风导流槽81之间即为相对凸起的送风导流凸起82。送风导流槽81和送风导流凸起82表现为沿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一一交替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优选地通过在内腔体20的第一侧壁面22上设置相对第一侧壁面22朝向内腔体20的内部凸出的送风导流凸起82,进而在相邻的送风导流凸起82之间形成送风导流槽81。如此一来,制冷装置40输出至第一侧壁面22的冷空气基于康达效应依然依附于第一侧壁面22流动,并且同时沿送风导流槽81流动,避免了通过第一侧壁面22凹陷的方式形成的送风导流槽81要求冷空气下陷至送风导流槽81中才能接受送风导流槽81的引导的问题,有利于保证送风导流槽81导流功能的实现以及改善冷空气的引导效果。
第一侧壁面22上的送风导流槽81和送风导流凸起82可以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抵接,以在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配合形成供冷空气通过的间隙。当然,第一侧壁面22上的送风导流槽81和送风导流凸起82也可以分别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间隔设置,进而在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配合形成供冷空气通过的间隙。
请参阅图24,图24是本申请送风导流槽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送风导流槽81的横截面面积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逐渐减小。这就意味着,送风导流槽81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部分的横截面面积较大,有利于保证尽可能多地冷空气进入送风导流槽81并沿送风导流槽81流送,即确保足够的冷空气量输入。
请参阅图25,图25是本申请送风导流槽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送风导流槽81的横截面面积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逐渐增大。这就意味着,送风导流槽81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部分的横截面面积较小。在冷空气量的输入量一定的情况下,送风导流槽81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部分的冷空气流速较快。基于康达效应的原理,意味着送风导流槽81相对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部分的冷空气依附于第一侧壁面22的能力较强,因此可以确保冷空气依附于第一侧壁面22并在送风导流槽81的引导下进行流送,进一步有利于改善送风导流槽81的气流引导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2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壁面22上的各送风导流凸起82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端部与第一端壁面24之间的距离自中部分别向靠近各第二侧壁面23的方向逐渐减小。这就意味着,越靠近第二侧壁面23的送风导流凸起82其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端部与第一端壁面24之间的距离就越小,而越远离第二侧壁面23的送风导流凸起82其靠近第一端壁面24的端部与第一端壁面24之间的距离就越大。
通过上述方式,相对靠近第二侧壁面23的送风导流凸起82会引导冷空气进入送风导流槽81,使得尽可能多的冷空气进入送风导流槽81并通过送风导流槽81进行送风,进而输送至各内腔体置物件50的储物区域,以对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即使得送风导流槽81具有良好的气流引导效果。
请参阅图23和图26,图26是图23所示制冷设备的D-D方向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外部的情况(将在下文详细阐述),内腔体20具有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制冷装置40通过入风口28向内腔体20内部输入冷空气,而后通过回风口29回流至制冷装置40,实现冷空气循环。
由于制冷装置40输出冷空气的出风口尺寸有限,会存在相对远离入风口28的送风导流槽81中通入的冷空气量不足的问题。有鉴于此,本实施例中内腔体20上入风口28的数量优选为多个,该多个入风口28沿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该多个入风口28连通至第一侧壁面22上的多个送风导流槽81,并且各入风口28分别通过对应的风道连通至制冷装置40,以将制冷装置40输出的冷空气分别输送至各个入风口28,再由各个入风口28分别向第一侧壁面22上的多个送风导流槽81输送冷空气。
通过上述方式,由于内腔体20的上述多个入风口28沿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再由各个入风口28分别向第一侧壁面22上的多个送风导流槽81输送冷空气,能够使得各送风导流槽81输入的冷空气量保持相对一致。
送风导流槽、送风导流凸起与通风凹槽、挡风凸起
请参阅图27至图29,图27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8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9是图1所示制冷设备的B-B方向剖面结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靠近第一侧壁面22的边缘设有在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上一一交替设置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第一侧壁面22上设有沿内腔体20的两个第二侧壁面23的相对方向一一交替排列的送风导流槽81和送风导流凸起82。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与第一侧壁面22上的送风导流槽81和送风导流凸起82相对设置,以在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对接形成供冷空气通过的通道。
请继续参阅图2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通风凹槽54与第一侧壁面22上的送风导流槽81相对设置。
通过上述方式,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的设计,起到通风效果的同时降低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的风险,并且通风凹槽54与送风导流槽81相对设置,增大了送风导流槽81所在位置处的通风区域的面积,有利于保证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通过足够量的冷空气,进而有利于保证各内腔体置物件50所存放的物品的制冷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挡风凸起55与送风导流凸起82相对设置。进一步地,可以是通风凹槽54与送风导流槽81对接,挡风凸起55抵接送风导流凸起82,以阻止挡风凸起55嵌入于送风导流槽81中以及阻止送风导流凸起82嵌入于通风凹槽54中,进而保证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通风区域具有足够的面积,确保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通过足够量的冷空气,有利于保证各内腔体置物件50所存放的物品的制冷效果。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挡风凸起55也可以分别与送风导流槽81和送风导流凸起82相互间隔设置,即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间隔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28。在替代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通风凹槽54与第一侧壁面22上的送风导流凸起82相对设置。进一步地,通风凹槽54与送风导流凸起82对接。而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通风凹槽54也可以与送风导流凸起82间隔设置。
通过上述方式,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的设计,起到通风效果的同时降低物品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间隙掉落的风险,并且通风凹槽54对接送风导流凸起82的设计,实现了送风导流凸起82所在位置处的通风功能,即在第一侧壁面22设计送风导流槽81和送风导流凸起82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通风位置,进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通过足够量的冷空气,以有利于保证各内腔体置物件所存放的物品的制冷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2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与第一侧壁面22上的送风导流槽81和送风导流凸起82凹凸嵌合设置。具体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挡风凸起55嵌入于第一侧壁面22上的送风导流槽81中,而第一侧壁面22上的送风导流凸起82嵌入于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通风凹槽54中。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施例允许通过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上的通风凹槽54和挡风凸起55与第一侧壁面22上的送风导流槽81和送风导流凸起82凹凸嵌合的方式调节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与第一侧壁面22之间的通风区域的面积,进而有利于调节送入各第一内腔体置物件511的储物区域的冷空气量。
制冷装置外置
请继续参阅图23和图26。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可以设于内腔体20的外部。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外部的情况,内腔体20还具有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制冷装置40通过入风口28向内腔体20的内部输送冷空气,冷空气在内腔体20中循环后通过回风口29回流至制冷装置4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冷装置40的温度较低,尤其是当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冷藏室时,通常将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外部,以避免由于制冷装置40的温度较低而导致内腔体20内部的温度过低。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即便内腔体20作为制冷设备的冷藏室,也可以将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内部,只是需要对制冷装置40的温度做适当调整,以避免内腔体20内部的温度过低。并且,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内部的情况,内腔体20则可以取消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的设计。
举例而言,对于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外部的情况,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制冷装置40沿自第一端壁面24至第二端壁面25的方向向内腔体20内部输送冷空气,因此优选地第一端壁面24为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而第二端壁面25为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即制冷装置40沿自内腔体20的底部内壁至内腔体20的顶部内壁的方向向内腔体20内部输送冷空气。
制冷装置内置
请继续参阅图26。图26展示的制冷设备也可以理解为制冷装置40设于内腔体20的内部,但制冷设备额外设置风罩罩设于制冷装置40,风罩上设有入风口28和回风口29,制冷装置40通过入风口28输出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口29回流至制冷装置40。可以看出,风罩的设置能够保证冷空气循环回路的形成。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一端缘,所述第一端缘设有多个挡风凸起,相邻的所述挡风凸起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二端缘,所述第二端缘与所述第一端缘相对设置,所述挡风凸起的表面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朝向所述第二端缘并朝向远离所述内腔体置物件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二端缘、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端缘与所述第一端缘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互背离;
所述内腔体置物件设有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具有引流面,所述引流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端缘的方向并朝向自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结构设于所述第二表面靠近所述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设有阻拦件,所述阻拦件至少设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靠近所述通风凹槽的槽底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凹槽的槽口宽度大于其槽底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设有多个置物件通风结构,所述多个置物件通风结构均匀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远离所述第一端缘的部分设有置物件通风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靠近所述第一端缘的部分设有置物件通风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内腔体置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置物件包括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一侧边缘和所述第二侧边缘相对设置,所述内腔体置物件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缘和/或所述第二侧边缘的部分设有置物件通风结构。
12.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
内腔体,包括存取物口和第一侧壁面,所述存取物口和所述第一侧壁面相对设置;
第一内腔体置物件,设于所述内腔体中;
制冷装置,用于向所述内腔体的内部输出冷空气,所述制冷装置输出的冷空气沿所述第一侧壁面流动;
所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靠近所述第一侧壁面的边缘设有朝向所述第一侧壁面凸出的多个挡风凸起,相邻的所述挡风凸起之间形成有通风凹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面设有送风导流槽和送风导流凸起,所述通风凹槽和所述挡风凸起与所述送风导流槽和所述送风导流凸起相对设置,以在所述第一内腔体置物件与所述第一侧壁面之间形成用于通风的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凹槽与所述送风导流槽相对设置,所述挡风凸起与所述送风导流凸起相对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凹槽与所述送风导流凸起相对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凹槽和所述挡风凸起与所述送风导流槽和所述送风导流凸起凹凸嵌合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包括第一端壁面和第二端壁面,所述第一端壁面和所述第二端壁面相对设置,所述制冷装置朝向所述第二端壁面输出冷空气,所述第一端壁面为所述内腔体的底部内壁,所述第二端壁面为所述内腔体的顶部内壁。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具有入风口和回风口,所述制冷装置设于所述内腔体外,所述制冷装置通过所述入风口向所述内腔体的内部输出冷空气,冷空气通过所述回风口回流至所述制冷装置。
CN202010676460.1A 2020-07-14 2020-07-14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1139325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76460.1A CN113932524B (zh) 2020-07-14 2020-07-14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76460.1A CN113932524B (zh) 2020-07-14 2020-07-14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2524A true CN113932524A (zh) 2022-01-14
CN113932524B CN113932524B (zh) 2023-07-28

Family

ID=79273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76460.1A Active CN113932524B (zh) 2020-07-14 2020-07-14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2524B (zh)

Citation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1826A (en) * 1986-09-12 1988-06-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frigerator
GB2219851A (en) * 1988-06-17 1989-12-20 Zanussi A Spa Industrie Domestic refrigerator
JPH05203315A (ja) * 1992-01-24 1993-08-10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
JPH0564688U (ja) * 1992-02-04 1993-08-27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貯蔵庫
JPH0749173A (ja) * 1993-08-04 1995-02-2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
JPH09180045A (ja) * 1995-12-22 1997-07-11 Fuji Electric Co Ltd 自動販売機
US20010003248A1 (en) * 1999-12-09 2001-06-14 Otto Ian Craig Airflow arrangement for a refrigerator
US6347530B1 (en) * 1999-05-10 2002-02-19 Lg Electronics Inc. Cooling air supplying structure for a refrigerator having cantilever shelves
US20020023454A1 (en) * 2000-07-21 2002-02-28 Katsumi Watanabe Electric refrigerator
US6427455B1 (en) * 1998-03-19 2002-08-06 Light Shoki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device and its cooling method
WO2004109203A1 (fr) * 2003-06-06 2004-12-16 Tecumseh Europe S.A. Dispositif de refrigeration
US20090064691A1 (en) * 2007-08-31 2009-03-12 Albert Weiss Goods presentation refrigerator
CN201382645Y (zh) * 2009-04-15 2010-01-13 声宝股份有限公司 透孔式冰箱隔板
CN203211802U (zh) * 2013-04-03 2013-09-25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带弧形导流凹槽底板的冷藏集装箱
CN103673452A (zh) * 2012-09-22 2014-03-26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制冷器具
CN104390413A (zh) * 2014-10-31 2015-03-04 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风冷系统及冰箱
US20150314874A1 (en) * 2014-05-01 2015-11-05 The Boeing Company Optimally configured air-flow galley cart
US20150323237A1 (en) * 2012-06-28 2015-11-12 Supercooler, Inc. Supercooling freez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upercooling freezer
US20160084569A1 (en) * 2013-05-09 2016-03-24 Arcelik Anonim Sirketi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a humidity-controlled crisper
CN106482431A (zh) * 2015-09-01 2017-03-08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风冷冰箱
JP2017116244A (ja) * 2015-12-22 2017-06-29 義雄 大橋 冷蔵庫
CN206387171U (zh) * 2016-12-22 2017-08-08 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冷藏室及冰箱
JP2017150703A (ja) * 2016-02-23 2017-08-31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CN206709485U (zh) * 2017-03-13 2017-12-05 青岛世备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蛋糕柜的冷气循环结构以及蛋糕柜
CN108278808A (zh) * 2018-01-08 2018-07-13 安徽康佳同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沐浴风风道结构的冰箱
CN110487011A (zh) * 2019-08-27 2019-11-22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冰箱
CN110686447A (zh) * 2019-09-29 2020-01-14 栖霞德丰食品有限公司 智能化苹果冷藏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1826A (en) * 1986-09-12 1988-06-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frigerator
GB2219851A (en) * 1988-06-17 1989-12-20 Zanussi A Spa Industrie Domestic refrigerator
JPH05203315A (ja) * 1992-01-24 1993-08-10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
JPH0564688U (ja) * 1992-02-04 1993-08-27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貯蔵庫
JPH0749173A (ja) * 1993-08-04 1995-02-2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
JPH09180045A (ja) * 1995-12-22 1997-07-11 Fuji Electric Co Ltd 自動販売機
US6427455B1 (en) * 1998-03-19 2002-08-06 Light Shoki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device and its cooling method
US6347530B1 (en) * 1999-05-10 2002-02-19 Lg Electronics Inc. Cooling air supplying structure for a refrigerator having cantilever shelves
US20010003248A1 (en) * 1999-12-09 2001-06-14 Otto Ian Craig Airflow arrangement for a refrigerator
US20020023454A1 (en) * 2000-07-21 2002-02-28 Katsumi Watanabe Electric refrigerator
WO2004109203A1 (fr) * 2003-06-06 2004-12-16 Tecumseh Europe S.A. Dispositif de refrigeration
US20090064691A1 (en) * 2007-08-31 2009-03-12 Albert Weiss Goods presentation refrigerator
CN201382645Y (zh) * 2009-04-15 2010-01-13 声宝股份有限公司 透孔式冰箱隔板
US20150323237A1 (en) * 2012-06-28 2015-11-12 Supercooler, Inc. Supercooling freez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upercooling freezer
CN103673452A (zh) * 2012-09-22 2014-03-26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制冷器具
CN203211802U (zh) * 2013-04-03 2013-09-25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带弧形导流凹槽底板的冷藏集装箱
US20160084569A1 (en) * 2013-05-09 2016-03-24 Arcelik Anonim Sirketi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a humidity-controlled crisper
US20150314874A1 (en) * 2014-05-01 2015-11-05 The Boeing Company Optimally configured air-flow galley cart
CN104390413A (zh) * 2014-10-31 2015-03-04 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风冷系统及冰箱
CN106482431A (zh) * 2015-09-01 2017-03-08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风冷冰箱
JP2017116244A (ja) * 2015-12-22 2017-06-29 義雄 大橋 冷蔵庫
JP2017150703A (ja) * 2016-02-23 2017-08-31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CN206387171U (zh) * 2016-12-22 2017-08-08 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冷藏室及冰箱
CN206709485U (zh) * 2017-03-13 2017-12-05 青岛世备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蛋糕柜的冷气循环结构以及蛋糕柜
CN108278808A (zh) * 2018-01-08 2018-07-13 安徽康佳同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沐浴风风道结构的冰箱
CN110487011A (zh) * 2019-08-27 2019-11-22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冰箱
CN110686447A (zh) * 2019-09-29 2020-01-14 栖霞德丰食品有限公司 智能化苹果冷藏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2524B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26264B1 (en) Refrigerator having centrifugal fan with volute
US7866182B2 (en) Refrigerator
EP2519793B1 (en) Refrigerator
US20120011879A1 (en) Refrigerator
KR102320765B1 (ko) 냉장고
EP3926263B1 (en) Refrigerator having return air inlets formed in two side walls of refrigerator body
CN213119649U (zh)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CN107120894B (zh) 变容积冷冻冷藏风冷式制冷设备
KR20130016987A (ko) 냉각 선반이 장착된 냉장고
CN213119650U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113932524A (zh)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CN213119671U (zh)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CN113932527B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113932525B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113932528B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113932526B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213119672U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106895639B (zh) 多温区风冷式制冷设备
CN113932529B (zh) 内腔体置物件以及制冷设备
KR102508224B1 (ko) 냉장고
KR101048222B1 (ko) 냉장고
CN107120896B (zh) 蒸发器顶置式制冷设备
CN113932538B (zh)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CN219199625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113932515B (zh) 蜗壳以及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