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23281A -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23281A
CN113923281A CN202110762676.4A CN202110762676A CN113923281A CN 113923281 A CN113923281 A CN 113923281A CN 202110762676 A CN202110762676 A CN 202110762676A CN 113923281 A CN113923281 A CN 113923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plate
transmission
connecting piece
rotating shaf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26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23281B (zh
Inventor
孙健
张垚磊
李海飞
汪源
周国统
袁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23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3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23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3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能够简化转动机构的结构复杂度,增大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转动机构包括底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升降板和传动结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升降板位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升降板具有贴合面;传动结构与第一连接件或者第二连接件相对固定,传动结构还与升降板连接。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时,可以带动传动结构向远离或者靠近贴合面的方向转动,以带动升降板升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用于支撑折叠屏的弯折部分。

Description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05月27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10587683.5、发明名称为“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折叠屏技术的发展,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已经成为热点技术。现有的折叠方式分为内折与外折,即屏幕折叠后处于内侧或外侧。外折的问题是屏幕处于暴露状态,容易被硬物刮伤。
针对现有的折叠屏,往往需要在支撑装置中间的弯折区域设置底座、门板、同步机构、升降板等部件,以使折叠屏的左右两部分同步旋转,并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变化。当折叠屏处于展开状态时,门板和升降板平齐,以使支撑于其上的折叠屏平整。当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时,一方面,门板转动至相对于升降板呈一定倾斜角度,另一方面,升降板下沉,使得折叠屏的弯折部分被折叠成类似“水滴状”结构。这种“水滴状”折叠屏部分具有较大的内折角,从而有更高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但是目前,这一类折叠屏电子设备,转动机构的内部结构复杂,且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较大,升降板的升降行程较小。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简化转动机构的结构,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增大升降板的行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包括底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升降板和传动结构。其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升降板位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升降板具有贴合面,贴合面用于贴合折叠屏的一部分。传动结构与第一连接件或者第二连接件相对固定,且传动结构与升降板连接。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相对于底座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传动结构向远离贴合面的方向转动,以拉动升降板下降。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传动结构向靠近贴合面的方向旋转,以推动升降板上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旋转时,可以直接带动传动结构运动,并实现升降板的升降驱动,此转动机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增大升降板的行程。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升降板具有升降空间,传动结构位于升降空间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这样,将传动结构设置于升降空间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使得传动结构避开升降板的升降空间。这样一来,一方面,在支撑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一定的前提下,传动结构不会影响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因此可以增大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另一方面,在升降板的升降行程一定的前提下,支撑装置在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较小,有利于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薄型化设计。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能够同时兼顾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和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第一传动件与第一连接件相对固定,第二传动件与第二连接件相对固定。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均与升降板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向远离贴合面的方向转动,以拉动升降板下降。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向靠近贴合面的方向旋转,以推动升降板上升。由此,升降板在升降过程中受力平衡,能够防止升降板在升降过程中产生倾斜。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分别位于升降空间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这样,将传动结构设置于升降空间的周向上的两侧,使得传动结构避开升降板的升降空间。能够同时兼顾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和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固定于第一转轴上,第一转轴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第二连接件固定于第二转轴上,第二转轴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第一传动件固定于第一转轴上,第二传动件固定于第二转轴上。这样,相比于分别直接固定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方案,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分别固定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更靠近升降板,有利于与升降板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件为第一扭簧,第二传动件为第二扭簧。第一扭簧包括第一螺旋本体和第一扭臂。第一螺旋本体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扭臂的一端与第一螺旋本体固定,第一扭臂的另一端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上。第二扭簧包括第二螺旋本体和第二扭臂。第二螺旋本体固定套设于第二转轴上,第二扭臂的一端与第二螺旋本体固定,第二扭臂的另一端连接于升降板上。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均为扭簧,第一传动件的第一螺旋本体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上,第二传动件的第二螺旋本体固定套设于第二转轴上,因此本技术方案利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周围空间分别安装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无需针对传动结构另外设置专门的安装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支撑装置的厚度,增大升降板的升降行程。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为由碳素弹簧钢丝、琴钢丝、硅锰弹簧钢丝、铬硅弹簧钢丝、铬钒弹簧钢丝等材料卷绕形成的弹簧结构。扭簧主要用于承受扭转负荷。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扭臂的上述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上。其中,第一方向与升降板平行,并与第一转轴垂直。第二扭臂的上述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上。这样,能够增大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的运动灵活性,保证升降板的升降平稳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扭臂上设有挂接部。升降板远离贴合面的表面设有挂钩,该挂钩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段。第一扭臂通过挂接部挂接于挂钩上并能够沿导向段滑动。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轴上设有扁位,第一螺旋本体的内孔为扁位孔,第一螺旋本体通过该内孔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上。这样,通过扁位孔与扁位限定了第一螺旋本体与第一转轴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一传动件与第一转轴的连接稳定性较优,且安装方便,能够降低转动机构的装配难度,提高转动机构的装配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件为第一弹簧片,第二传动件均为第二弹簧片。第一弹簧片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相对固定,第二弹簧片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相对固定,第一弹簧片的另一端和第二弹簧片的另一端均与升降板连接。弹簧片的厚度较薄,占用空间较小,可以进一步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可以为磷青铜、锡青铜、65mn、55Si2Mn、60Si2MnA、55SiMnVB、55SiMnMoV、60CrMn、60CrMnB、302、316等牌号的扁钢带。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升降板的相对两侧壁设有第一导向深槽和第二导向深槽。第一弹簧片的上述另一端位于第一导向深槽内且能够沿第一导向深槽的深度方向滑动。第二弹簧片的上述另一端位于第二导向深槽内并能够沿第二导向深槽的深度方向滑动。这样一来,一方面,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没有伸入升降空间内的部分,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另一方面,通过该第一导向深槽和第二导向深槽可以收纳并隐藏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部分,能够减小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的外露部分,缩小在转动机构内的占用空间。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件为第一刚性结构,第二传动件为第二刚性结构。第一刚性结构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相对固定,第一刚性结构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上。第一方向与升降板平行,且第一方向与第一连接件相对于底座的旋转轴线垂直。第二刚性结构与第二连接件相对固定,第二刚性结构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上。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中轴线与第一转轴的中轴线共线。第二转轴上固定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的中轴线与第二转轴的中轴线共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直径相等,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传动,或者,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设有偶数个中间齿轮,第一齿轮、该偶数个中间齿轮、第二齿轮依次啮合传动。由此,能够驱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同步运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间齿轮的数量为两个。这样,中间齿轮的数量适中,能够同时兼顾转动机构的高度和结构复杂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位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且转动机构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一壳体连接,转动机构的第二连接件与第二壳体连接。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包括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动机构,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折叠屏和如上技术方案所述的支撑装置。折叠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且第一部分支撑并固定于第一壳体上,第二部分支撑并固定于第二壳体上,第三部分支撑于支撑装置的转动机构上。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技术方案所述的支撑装置,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折叠屏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支撑装置的爆炸图;
图6a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
图6b为图6a所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8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中底座、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所示转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11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中第一齿轮、中间齿轮和第二齿轮的装配图;
图12为图10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传动件与第一转轴的装配图;
图13为图10所示转动机构中升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4中的(a)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中的(b)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转动45°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中的(c)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16为图15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传动结构和升降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传动结构和升降板的装配图;
图18为图15所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8中的(a)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中的(b)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20为图19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传动件与第一转轴的装配图;
图21为图19所示转动机构中升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9所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2中的(a)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中的(b)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为具有折叠屏的一类电子设备。具体的,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notebook)、车载设备和穿戴设备(比如手表)等电子设备。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为折叠屏手机。电子设备100包括折叠屏10和支撑装置20。可以理解的是,图1仅示意性的示出了电子设备100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1的限制。
折叠屏10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折叠屏10可折叠成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折叠屏10还包括位于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之间的第三部分13。折叠屏10的至少第三部分13采用柔性材料制作。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刚性材料制作,还可以部分采用刚性材料、部分采用柔性材料制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折叠屏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屏幕,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屏幕,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屏幕,液晶显示屏(liquidcrystal display,LCD)等等。
折叠屏10能够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折叠。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在折叠屏1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当折叠屏1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共平面设置,且朝向相同。在此状态下,能够实现大屏显示,可以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3,图3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在折叠屏1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当折叠屏1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三部分13处于折弯状态,第一部分(图中未示出)与第二部分(图中未示出)相对。折叠屏10对用户不可见,支撑装置20保护于折叠屏10外,以防止折叠屏10被硬物刮伤。
支撑装置20用于支撑折叠屏10,并允许折叠屏10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折叠。请参阅图4,图4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中支撑装置2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0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转动机构23。可以理解的是,图4仅示意性的示出了支撑装置20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4的限制。
第一壳体21用于固定并支撑图1中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1。具体的,第一壳体21具有贴合面M1,第一壳体21用于通过贴合面M1固定并支撑图1中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1。
第二壳体22用于固定并支撑图1中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2。具体的,第二壳体22具有贴合面M2,第二壳体22用于通过贴合面M2固定并支撑图1中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2。
第一壳体21的内部形成第一容纳腔(图中未示出)。第二壳体22的内部形成第二容纳腔(图中未示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子设备100的主板、电池、摄像头模组、扬声器、听筒等电子器件。
第一壳体21可以为一个结构整体,也可以由多个部分装配形成。同理的,第二壳体22可以为一个结构件整体,也可以由多个部分装配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为图4所示支撑装置20的爆炸图。第一壳体21包括第一中框211和第一背盖212。贴合面M1位于第一中框211上。第一背盖212固定于第一中框211背离贴合面M1的一侧。第一容纳腔形成于第一中框211与第一背盖212之间。
第二壳体22包括第二中框221和第二背盖222。贴合面M2位于第二中框221上。第二背盖222固定于第二中框221背离贴合面M2的一侧。第二容纳腔形成于第二中框221与第二背盖222之间。
转动机构23用于支撑折叠屏10的第三部分13。转动机构23连接于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之间,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通过转动机构23实现可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3连接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中框211与第二壳体22的第二中框22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3也可以连接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背盖212与第二壳体22的第二背盖222之间。
转动机构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图4和图5仅给出了转动机构23的数量为两个的示例,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该两个转动机构23沿折叠屏10的折叠轴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请参阅图6a,图6a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3包括底座231、第一连接件232、第一支撑臂233、第二连接件234、第二支撑臂235、升降板236和施力结构237。需要说明的是,图6a中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由实线绘制,不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比如折叠屏10、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由虚线绘制。
第一连接件232借助第一转轴23a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第一连接件232用于与第一壳体21连接。第一支撑臂233与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
第二连接件234借助第二转轴23b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第一转轴23a与第二转轴23b平行设置。第二连接件234用于与第二壳体22连接。第二支撑臂235与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
升降板236位于第一连接件232与第二连接件234之间,且升降板236支撑于第一支撑臂233与第二支撑臂235上。升降板236具有贴合面M3,转动机构23用于通过贴合面M3支撑折叠屏10的第三部分13。贴合面M3与第一壳体21的贴合面M1、第二壳体22的贴合面M2共面设置或近似共面设置,且朝向相同。此时,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所处的位置为展开位置。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能够在该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位于折叠位置时,请参阅图6b,图6b为图6a所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贴合面M1与贴合面M2相面对,贴合面M1与贴合面M3之间以及贴合面M2与贴合面M3之间垂直或者近似垂直。需要说明的是,图6b中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由实线绘制,不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比如折叠屏10、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由虚线绘制。
为了方便下文各实施例的描述,建立XYZ坐标系,定义转动机构23内第一转轴23a的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升降板236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与升降板236平行并与第一转轴23a垂直的方向为X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机构23的坐标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本申请仅给出了一种示例,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施力结构237位于升降板236背离贴合面M3的一侧,并正对升降板236设置,也就是说,施力结构237位于升降板236的正下方。施力结构237与升降板236连接。施力结构237用于向升降板236施加远离贴合面M3的拉力。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对升降板236的支撑力逐渐撤销,该拉力可以带动升降板236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下沉,以避让折叠屏10。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旋转时,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对升降板236施加向上的支撑力,该支撑力能够克服施力结构237的拉力,以将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抬升至与贴合面M1、贴合面M2平齐的位置。
施力结构237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a,施力结构237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沿竖直方向(也即是Z轴方向)延伸,螺旋弹簧的上端连接于升降板236上,下端连接于底座231上。螺旋弹簧处于伸长变形状态,以向升降板236施加向下的弹性力。该弹性力形成上述拉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施力结构237包括磁铁(图中未示出)和导磁片(图中未示出)。磁铁、导磁片沿竖直方向(也即是Z轴方向)排列。磁铁和导磁片中的一个固定于升降板235上,磁铁和导磁片中的另一个固定于底座231上。磁铁与导磁片之间具有磁吸作用,以向升降板236施加远离贴合面M3的磁吸力。该磁吸力形成上述拉力。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转动机构23中,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借助第一支撑臂233、第二支撑臂235和施力结构237配合驱动升降板236升降。这样,用于驱动升降板236升降的零部件较多,结构复杂。不利于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薄型化设计,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较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3包括底座231、第一连接件232、第二连接件234、升降板236和传动结构242。
可以理解的是,图7仅示意性的示出了转动机构23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7的限制。
第一连接件232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32借助第一转轴23a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具体的,第一连接件232借助第一转轴23a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示例一和示例二。
示例一
请参阅图7,第一连接件232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可选的,第一连接件232上设有固定孔232a。固定孔232a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固定孔232a的数量为多个时,该多个固定孔232a同轴设置。第一连接件232通过该固定孔232a穿设于第一转轴23a上,且固定孔232a与第一转轴23a通过扁位相对固定,以阻止第一连接件232绕第一转轴23a旋转。其中,在本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所述的“扁位”是指侧面采用铣削加工等方式加工形成的平面部位,具有扁位的轴也称扁位轴。与扁位轴对应的,孔的内壁也可以设置扁位,该具有扁位的孔也称为扁位孔。扁位孔与扁位轴配合可以阻止孔和轴相对转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232a与第一转轴23a还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以阻止第一连接件232绕第一转轴23a旋转。在此基础上,第一转轴23a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8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23中底座231、第一转轴23a和第二转轴23b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底座231上设有第一转动孔231a,第一转轴23a穿设于该第一转动孔231a内,并能够在该第一转动孔231a内转动。这样,当第一连接件232相对于底座231旋转时,第一转轴23a也随之转动。
示例二
第一连接件232上设有转动孔,第一连接件232通过该转动孔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并能够绕第一转轴23a转动,第一转轴23a固定于底座231上。这样,当第一连接件232相对于底座231旋转时,第一转轴23a相对于底座231固定不动。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各实施例的文字部分以及附图部分均是在示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请返回参阅图7,第一连接件232用于与第一壳体21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件232可以与第一壳体21通过焊接、铆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也可以与第一壳体21可滑动或者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232可以与第一壳体21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中间结构与第一壳体21间接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中,仅以第一连接件232通过螺纹连接、铆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壳体21直接固定连接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第二连接件234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第一连接件232与底座231的转动轴线为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连接件234与底座231的转动轴线为第二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平行。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34借助第二转轴23b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具体的,第二连接件234借助第二转轴23b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示例三和示例四。
示例三
请参阅图7,第二连接件234固定于第二转轴23b上。可选的,第二连接件234上设有固定孔234a。固定孔234a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固定孔234a的数量为多个时,该多个固定孔234a同轴设置。第二连接件234通过该固定孔234a穿设于第二转轴23b上,且固定孔234a与第二转轴23b通过扁位相对固定,以阻止第二连接件234绕第二转轴23b旋转。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234a与第二转轴23b还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以阻止第二连接件234绕第二转轴23b旋转。在此基础上,第二转轴23b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底座231上设有第二转动孔231b,第二转轴23b穿设于该第二转动孔231b内,并能够在该第二转动孔231b内转动。这样,当第二转轴23b相对于底座231旋转时,第二转轴23b也随之转动。
示例四
第二连接件234上设有转动孔,第二连接件234通过该转动孔套设于第二转轴23b上并能够绕第二转轴23b转动,第二转轴23b固定于底座231上。这样,当第二连接件234相对于底座231旋转时,第二转轴23b相对于底座231固定不动。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各实施例的文字部分以及附图部分均是在示例三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请返回参阅图7,第二连接件234用于与第二壳体22连接。具体的,第二连接件234可以与第二壳体22通过焊接、铆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也可以与第二壳体22可滑动或者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234可以与第二壳体22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中间结构与第二壳体22间接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中,仅以第二连接件234通过螺纹连接、铆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二壳体22直接固定连接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第一转轴23a和第二转轴23b可以仅作为转轴使用,也可以用作驱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同步运动的齿轮轴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23的立体图,图10为图9所示转动机构23的爆炸图。图9和图10中未示出底座231。第一转轴23a上固定有第一齿轮238。第一齿轮238的中轴线与第一转轴23a的中轴线共线。第二转轴23b上固定有第二齿轮239。第二齿轮239的中轴线与第二转轴23b的中轴线共线。第一齿轮238与第二齿轮239直径相等。第一齿轮238与第二齿轮239啮合传动。或者,第一齿轮238与第二齿轮239之间设有偶数个中间齿轮,第一齿轮238、该偶数个中间齿轮、第二齿轮239依次啮合传动。这样,通过第一齿轮238与第二齿轮239,或者通过第一齿轮238、偶数个中间齿轮与第二齿轮239可以驱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沿相反方向同步转动。由此,能够驱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同步运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中间齿轮的数量可以为2个、4个、6个等等,随着中间齿轮的数量的增多,中间齿轮的直径以及第一齿轮238的直径、第二齿轮239的直径可以设计得较小,以减小转动机构23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但是,随着中间齿轮的数量的增多,转动机构23的结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因此,为了同时兼顾转动机构23的高度和结构复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图11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中第一齿轮238、中间齿轮340和第二齿轮239的装配图,在本实施例中,中间齿轮340的数量为2个。这样,中间齿轮340的数量适中,能够同时兼顾转动机构23的高度和结构复杂度。
请返回参阅图7,升降板236位于第一连接件232与第二连接件234之间。升降板236具有贴合面M3,转动机构23用于通过贴合面M3支撑折叠屏10的第三部分13。贴合面M3与第一壳体21的贴合面M1、第二壳体22的贴合面M2共面设置且朝向相同。此时,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所处的位置为展开位置。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能够在该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如图14中的(c)所示,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位于折叠位置时,贴合面M1与贴合面M2相面对,贴合面M1与贴合面M3之间以及贴合面M2与贴合面M3之间垂直或者近似垂直。
传动结构242与第一连接件232或者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且传动结构242与升降板236连接。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能够相对于底座231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且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时,能够将旋转运动传递至传动结构242,并通过传动结构242带动升降板236升降。
具体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传动结构242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转动,以拉动升降板236下降。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在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传动结构242向靠近贴合面M3的方向旋转,以推动升降板236上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中,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旋转时,可以直接带动传动结构242运动,并实现升降板236的升降驱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仅借助传动结构242即可实现升降板236的升降,因此转动机构23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增大升降板的行程。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请继续参阅图7,升降板236具有升降空间Q。该升降空间Q为图7中被虚线框围起来的空间区域。具体的,升降空间Q为升降板236在升降过程中的活动空间。升降空间Q位于升降板236的至少一侧,且升降空间Q在升降板236上的正投影与升降板236重合。由于图7中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升降板236处于最高位置,因此升降空间Q位于升降板236的下方。
在此基础上,传动结构242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其中,升降空间Q的周向是指围绕升降空间Q的侧面一周的方向,升降空间Q的侧面是指在升降过程中,升降板236的边缘的移动轨迹面。由此使得传动结构242避开升降板236的升降空间。这样一来,一方面,在支撑装置2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一定的前提下,传动结构242不会影响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因此可以增大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另一方面,在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一定的前提下,支撑装置20在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较小,有利于电子设备100在展开状态时的薄型化设计。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能够同时兼顾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和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具体的,传动结构242可以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一侧,也可以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在此不具体限定。以下各实施例是以传动结构242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具体的,请参阅图9和图10,传动结构242包括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第一传动件24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242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传动件24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2422的数量为两个。可选的,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第一传动件2421与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第二传动件2422与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均与升降板236连接。
这样一来,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在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转动,以拉动升降板236下降。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在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向靠近贴合面M3的方向旋转,以推动升降板236上升。由此,升降板236在升降过程中受力平衡,能够防止升降板236在升降过程中产生倾斜。
其中,第一传动件2421与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一传动件2421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一连接件232上,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一连接件232固定的第一转轴23a上,本申请仅以第一传动件2421固定于与第一连接件232固定的第一转轴23a上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与之类似的,第二传动件2422与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二传动件2422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连接件234上,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二连接件234固定的第二转轴23b上,本申请仅以第二传动件2422固定于与第二连接件234固定的第二转轴23b上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是指第一传动件2421的主体部分和第二传动件2422的主体部分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相对两侧。其中,主体部分是指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中体积最大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当第一传动件2421上的非主体部分和第二传动件2422上的非主体部分伸入升降空间Q内时,也可以认为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
举例说明,请继续参阅图9和图10,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均为扭簧。具体的,第一传动件2421为第一扭簧,第二传动件2422为第二扭簧。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通常为由碳素弹簧钢丝、琴钢丝、硅锰弹簧钢丝、铬硅弹簧钢丝、铬钒弹簧钢丝等材料卷绕形成的弹簧结构。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主要用于承受扭转负荷。第一扭簧包括第一螺旋本体2421a、第一扭臂2421b和第三扭臂2421c。第一扭臂2421b和第三扭臂2421c连接于第一螺旋本体2421a的相对两端。第一螺旋本体2421a为第一传动件2421的主体部分。第一扭臂2421b和第三扭臂2421c为第一传动件2421的非主体部分。第二扭簧包括第二螺旋本体2422a、第二扭臂2422b和第四扭臂3272c。第二扭臂2422b和第四扭臂3272c连接于第二螺旋本体2422a的相对两端。第二螺旋本体2422a为第二传动件2422的主体部分。第二扭臂2422b和第四扭臂3272c为第二传动件2422的非主体部分。第一螺旋本体2421a和第二螺旋本体2422a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第一扭臂2421b和第二扭臂2422b伸入升降空间Q内,以与升降板236连接。这样,虽然第一扭簧的第一扭臂2421b和第二扭簧的第二扭臂2422b伸入升降空间Q,但是,由于第一扭臂2421b和第二扭臂2422b为非主体部分。因此,也可以认为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除了可以为上述扭簧之外,还可以为弹簧片或者刚性结构等。当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为弹簧片或者刚性结构时,弹簧片或者刚性结构的中部为主体部分,端部为非主体部分。
图7-图10仅以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为扭簧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在此基础上,可选的,请重点参阅图9和图10,在第一传动件2421中,第一螺旋本体2421a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本体2421a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是指:第一螺旋本体2421a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且第一螺旋本体2421a与第一转轴23a的相对位置固定,不能绕第一转轴23a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本体2421a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并通过焊点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图12为图10所示转动机构23中第一传动件2421与第一转轴23a的装配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23a上设有扁位23a2。第一螺旋本体2421a的内孔为扁位孔。第一螺旋本体2421a通过该内孔配合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这样,通过扁位孔与扁位限定了第一螺旋本体2421a与第一转轴23a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一传动件2421与第一转轴23a的连接稳定性较优,且安装方便,能够降低转动机构23的装配难度,提高转动机构23的装配效率。
同理的,第二螺旋本体2422a固定套设于第二转轴23b上,是指:第二螺旋本体2422a套设于第二转轴23b上,且第二螺旋本体2422a与第二转轴23b的相对位置固定,不能绕第二转轴23b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螺旋本体2422a与第二转轴23b的具体固定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一螺旋本体2421a与第一转轴23a的固定方式实施,在此不做赘述。
根据以上描述,当第一传动件2421为第一扭簧,第二传动件2422为第二扭簧,且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扭簧的第一扭臂2421b和第二扭簧的第二扭臂2422b分别随着第一转轴23a和第二转轴23b转动。在此基础上,为了驱动升降板236升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扭臂2421b与升降板236连接,第二扭臂2422b与升降板236连接。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扭臂2421b和第二扭臂2422b的连接升降板236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236上。其中,第一方向与升降板236平行,并与第一转轴23a或第二转轴23b垂直。该第一方向也即是附图中的X轴方向。
为了实现第一扭臂2421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12,第一传动件2421的第一扭臂2421b上设有挂接部A。
请参阅13,图13为图10所示转动机构23中升降板236的结构示意图。升降板236远离贴合面M3的表面设有挂钩2361,该挂钩2361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导向段2361a。第一扭臂2421b通过挂接部A挂接于挂钩2361上并能够沿导向段2361a滑动。由此实现了第一扭臂2421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扭臂2421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方式也可以为滑块与滑槽的配合滑动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第二扭臂2422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一扭臂2421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方式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请参阅图9和图10,第三扭臂2421c可以通过胶粘、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连接件232上,第四扭臂2422c可以通过胶粘、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二连接件234上。以增加第一传动件2421与第一连接件232之间,以及第二传动件2422与第二连接件234之间的固定稳定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2421也可以不包括第三扭臂2421c,第二传动件2422也可以不包括第四扭臂2422c。
请参阅图14,图14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4中的(a)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的基础上,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分别沿方向a1和方向a2向折叠位置旋转时,可以带动第一扭臂2421b和第二扭臂2422b分别沿方向b1和方向b2远离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在摆动的同时,第一扭臂2421b和第二扭臂2422b分别相对于升降板236沿方向c1和方向c2滑动,从而可以带动升降板236沿方向d下沉运动。图14中的(b)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转动45°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中的(c)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升降板236下沉至最低位置,从而形成水滴状的折叠屏10,以增大折叠屏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与上述过程相反的,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旋转时,可以带动第一扭臂2421b和第二扭臂2422b分别沿方向b1的反方向和方向b2的反方向靠近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在摆动的同时,第一扭臂2421b和第二扭臂2422b分别相对于升降板236沿方向c1的反方向和方向c2的反方向滑动,从而可以带动升降板236沿方向d的反方向抬升运动,以使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与贴合面M1、贴合面M2平齐,从而使得支撑于其上的折叠屏10平整。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均为扭簧,第一传动件2421的主体部分(也即是,第一螺旋本体2421a)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第二传动件2422的主体部分(也即是,第二螺旋本体2422a)固定套设于第二转轴23b上,因此本实施例利用第一转轴23a和第二转轴23b的周围空间分别安装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无需针对传动结构242另外设置专门的安装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支撑装置20的厚度,增大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
请参阅图15、图16和图17,图15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图16为图15所示转动机构23中第一转轴23a、第二转轴23b、传动结构242和升降板23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第一转轴23a、第二转轴23b、传动结构242和升降板236的装配图。图15中未示出底座231,图16和图17中未示出第一连接件232、第二连接件234和底座231。本实施例与图7-图10所示转动机构2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均为弹簧片。具体的,第一传动件2421为第一弹簧片,第二传动件2422为第二弹簧片。其中,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可以为磷青铜、锡青铜、65mn、55Si2Mn、60Si2MnA、55SiMnVB、55SiMnMoV、60CrMn、60CrMnB、302、316等牌号的扁钢带。
在此基础上,第一弹簧片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一弹簧片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一连接件232上,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一连接件232固定的第一转轴23a上。在图15-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簧片的该一端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第一转轴23a与第一连接件232固定。具体的,第一弹簧片的该一端通过螺钉、铆钉等结构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第一弹簧片的另一端连接于升降板236上。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第二弹簧片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二弹簧片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连接件234上,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二连接件234固定的第二转轴23b上。在图15-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弹簧片的该一端固定于第二转轴23b上,第二转轴23b与第二连接件234固定。具体的,第二弹簧片的该一端通过螺钉、铆钉等结构固定于第二转轴23b上。第二弹簧片的另一端连接于升降板236上。
具体的,第一弹簧片的该另一端和第二弹簧片的该另一端可以与升降板236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升降板236可滑动连接。
当第一弹簧片的该另一端和第二弹簧片的该另一端与升降板236固定连接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上可以通过设置弯曲段的方式,来保证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弹性。
当第一弹簧片的该另一端和第二弹簧片的该另一端与升降板236可滑动连接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可以设计成平面片状结构,以减小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占用空间。
在此基础上,第一弹簧片与升降板236之间的可滑动连接方式可以参见图15。具体的,升降板236的相对两侧壁设有第一导向深槽C1和第二导向深槽C2。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深槽C1和第二导向深槽C2的深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平行。该第一方向与升降板236平行,并与第一转轴23a或者第二转轴23b垂直。该第一方向也即是附图中的X轴方向。第一弹簧片的该另一端位于第一导向深槽C1内且能够沿第一导向深槽C1的深度方向滑动。第二弹簧片的该另一端位于第二导向深槽C2内并能够沿该第二导向深槽C2的深度方向滑动。
这样一来,一方面,第一弹簧片没有伸入升降空间Q内的部分,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另一方面,通过该第一导向深槽C1和第二导向深槽C2可以收纳并隐藏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部分,能够减小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外露部分,缩小在转动机构23内的占用空间。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簧片与升降板236之间,以及第二弹簧片与升降板236之间的滑动连接方式也可以为由滑块和滑杆组成的滑动连接形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8,图18为图15所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8中的(a)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的基础上,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分别沿方向a1和方向a2向折叠位置旋转时,可以带动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分别沿方向b1和方向b2远离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在摆动的同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分别相对于升降板236沿方向c1和方向c2滑动,从而可以带动升降板236下降。图18中的(b)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升降板236下沉至最低位置,从而形成水滴状的折叠屏10,以增大折叠屏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与上述过程相反的,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旋转时,可以带动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分别沿方向b1的反方向和方向b2的反方向靠近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在摆动的同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分别相对于升降板236沿方向c1的反方向和方向c2的反方向滑动,从而可以带动升降板236上升,以使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与贴合面M1、贴合面M2平齐,从而使得支撑于其上的折叠屏10平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中,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上不存在伸入升降空间Q内的部分,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且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的厚度较薄,占用空间较小,可以进一步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图19中未示出底座231。本实施例与图7-图10所示转动机构2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均为刚性结构。具体的,第一传动件2421为第一刚性结构,第二传动件2422为第二刚性结构。第一刚性结构和第二刚性结构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和塑胶。
在此基础上,第一刚性结构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一刚性结构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一连接件232上,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一连接件232固定的第一转轴23a上。在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刚性结构的该一端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第一转轴23a与第一连接件232固定。具体的,第一刚性结构的该一端通过螺钉、铆钉等结构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第一刚性结构也可以与第一转轴23a一体成型。第一刚性结构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也即是X轴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236上。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第二刚性结构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二刚性结构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连接件234上,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二连接件234固定的第二转轴23b上。在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刚性结构的该一端固定于第二转轴23b上,第二转轴23b与第二连接件234固定。具体的,第二刚性结构的该一端通过螺钉、铆钉等结构固定于第二转轴23b上,第二刚性结构也可以与第二转轴23b一体成型。第二刚性结构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也即是X轴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236上。
第一刚性结构与升降板236之间,以及第二刚性结构与升降板236之间的可滑动连接方式可以参见图7-图10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刚性结构与升降板236之间以及第二刚性结构与升降板236之间的滑动连接方式实施。
具体的,请参阅图20,图20为图19所示转动机构23中第一传动件2421与第一转轴23a的装配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2421呈n形,第一传动件2421的中部弯折部分形成挂接部A。请参阅图21,图21为图19所示转动机构23中升降板236的结构示意图。升降板236的背离贴合面M3的表面设有挂钩2361,挂钩2361具有导向段2361a,导向段2361a沿第一方向延伸。挂接部A挂接于挂钩2361上,并能够沿导向段2361a滑动。
请参阅图22,图22为图19所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2中的(a)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的基础上,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分别沿方向a1和方向a2向折叠位置旋转时,可以带动第一刚性结构和第二刚性结构分别沿方向b1和方向b2远离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在摆动的同时,第一刚性结构和第二刚性结构分别相对于升降板236沿方向c1和方向c2滑动,从而可以带动升降板236沿方向d下降。图22中的(b)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升降板236下沉至最低位置,从而形成水滴状的折叠屏10,以增大折叠屏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与上述过程相反的,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旋转时,可以带动第一刚性结构和第二刚性结构分别沿方向b1的反方向和方向b2的反方向靠近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在摆动的同时,第一刚性结构和第二刚性结构分别相对于升降板236沿方向c1的反方向和方向c2的反方向滑动,从而可以带动升降板236沿方向d的反方向上升,以使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与贴合面M1、贴合面M2平齐,从而使得支撑于其上的折叠屏10平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中,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2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动机构23,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支撑装置20,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31)、第一连接件(232)、第二连接件(234)、升降板(236)和传动结构(242);
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均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231)上;所述升降板(236)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34)之间;所述升降板(236)具有贴合面(M3),所述贴合面(M3)用于贴合折叠屏(10)的一部分;
所述传动结构(24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或者所述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且所述传动结构(242)与所述升降板(236)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231)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在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传动结构(242)向远离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转动,以拉动所述升降板(236)下降;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在由所述折叠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传动结构(242)向靠近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旋转,以推动所述升降板(236)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236)具有升降空间(Q),所述传动结构(242)位于所述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242)包括第一传动件(2421)和第二传动件(2422);
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且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和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均与所述升降板(236)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在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和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向远离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转动,以拉动所述升降板(236)下降;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在由所述折叠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和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向靠近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旋转,以推动所述升降板(236)上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和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分别位于所述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所述第一转轴(23a)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231)上;
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固定于第二转轴(23b)上,所述第二转轴(23b)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231)上;
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23b)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为第一扭簧,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为第二扭簧;
所述第一扭簧包括第一螺旋本体(2421a)和第一扭臂(2421b),所述第一螺旋本体(2421a)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所述第一扭臂(2421b)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旋本体(2421a)固定,所述第一扭臂(2421b)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
所述第二扭簧包括第二螺旋本体(2422a)和第二扭臂(2422b),所述第二螺旋本体(2422a)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23b)上,所述第二扭臂(2422b)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旋本体(2422a)固定,所述第二扭臂(2422b)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臂(2421b)的所述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升降板(236)平行,并与所述第一转轴(23a)垂直;
所述第二扭臂(2422b)的所述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臂(2421b)上设有挂接部(A);
所述升降板(236)远离所述贴合面(M3)的表面设有挂钩(2361),所述挂钩(2361)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段(2361a);
所述第一扭臂(2421b)通过所述挂接部(A)挂接于所述挂钩(2361)上并能够沿所述导向段(2361a)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设有扁位(23a2),所述第一螺旋本体(2421a)的内孔为扁位孔,所述第一螺旋本体(2421a)通过所述内孔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
10.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为第一弹簧片,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为第二弹簧片;
所述第一弹簧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所述第二弹簧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弹簧片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升降板(236)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236)的相对两侧壁设有第一导向深槽(C1)和第二导向深槽(C2);
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的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深槽(C1)内且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深槽(C1)的深度方向滑动;
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的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深槽(C2)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二导向深槽(C2)的深度方向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2421)为第一刚性结构,所述第二传动件(2422)为第二刚性结构;
所述第一刚性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所述第一刚性结构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升降板(236)平行,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相对于所述底座(231)的旋转轴线垂直;
所述第二刚性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所述第二刚性结构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
13.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固定有第一齿轮(238),所述第一齿轮(238)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23a)的中轴线共线;
所述第二转轴(23b)上固定有第二齿轮(239),所述第二齿轮(239)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转轴(23b)的中轴线共线;
所述第一齿轮(238)与所述第二齿轮(239)直径相等,所述第一齿轮(238)与所述第二齿轮(239)啮合传动,或者,所述第一齿轮(238)与所述第二齿轮(239)之间设有偶数个中间齿轮(240),所述第一齿轮(238)、所述偶数个中间齿轮(240)、所述第二齿轮(239)依次啮合传动。
14.一种支撑装置(2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23),所述转动机构(23)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与所述第二壳体(22)之间,且所述转动机构(23)的第一连接件(232)与所述第一壳体(21)连接,所述转动机构(23)的第二连接件(234)与所述第二壳体(22)连接。
15.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屏(10)和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装置(20);
所述折叠屏(10)包括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所述第三部分(13)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12)之间,且所述第一部分(11)支撑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21)上,所述第二部分(12)支撑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22)上,所述第三部分(13)支撑于所述支撑装置(20)的转动机构(23)上。
CN202110762676.4A 2021-05-27 2021-07-06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923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87683 2021-05-27
CN2021105876835 2021-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3281A true CN113923281A (zh) 2022-01-11
CN113923281B CN113923281B (zh) 2022-11-04

Family

ID=791875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3979.8A Active CN113905113B (zh) 2021-05-27 2021-07-06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2110762676.4A Active CN113923281B (zh) 2021-05-27 2021-07-06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3979.8A Active CN113905113B (zh) 2021-05-27 2021-07-06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2) EP4117257B1 (zh)
CN (2) CN113905113B (zh)
WO (2) WO202224731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3812A (zh) * 2022-01-13 2022-04-26 玛尔斯检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水滴型弯折治具结构
WO2022247566A1 (zh) * 2021-05-27 2022-12-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6055593A (zh) * 2022-05-26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47075A (zh) * 2022-01-18 2024-04-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支撑装置和折叠屏设备
CN117628048A (zh) * 2022-07-29 2024-03-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375705U (zh) * 2018-10-26 2019-09-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0312007A (zh) * 2019-06-14 2019-10-08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110719346A (zh) * 2018-07-13 2020-01-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1741146A (zh) * 2020-06-09 2020-10-02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具有该折叠机构的电子设备
CN111885235A (zh) * 2020-07-25 2020-1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682670A (zh) * 2021-02-02 2021-04-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1006B (zh) * 2015-12-29 2018-03-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柔性屏的可折叠终端
CN208190691U (zh) * 2018-01-08 2018-12-04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半自动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WO2020010987A1 (zh) * 2018-07-13 2020-01-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153188B (zh) * 2019-06-28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式终端
CN110570769B (zh) * 2019-09-12 2022-01-2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屏和显示终端
CN111163199A (zh) * 2020-02-19 2020-05-15 东莞市环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叠铰链及内折移动终端
CN111968513B (zh) * 2020-08-28 2022-04-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269426B (zh) * 2020-10-20 2022-1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213069648U (zh) * 2020-10-22 2021-04-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817377A (zh) * 2021-02-18 2021-05-18 苏州维亚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屏折叠铰链及其双屏智能终端
CN113905113B (zh) * 2021-05-27 2022-11-0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9346A (zh) * 2018-07-13 2020-01-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09375705U (zh) * 2018-10-26 2019-09-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0312007A (zh) * 2019-06-14 2019-10-08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及通讯设备
CN111741146A (zh) * 2020-06-09 2020-10-02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具有该折叠机构的电子设备
CN111885235A (zh) * 2020-07-25 2020-1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682670A (zh) * 2021-02-02 2021-04-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566A1 (zh) * 2021-05-27 2022-12-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393812A (zh) * 2022-01-13 2022-04-26 玛尔斯检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水滴型弯折治具结构
CN114393812B (zh) * 2022-01-13 2024-04-19 玛尔斯检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水滴型弯折治具结构
CN116055593A (zh) * 2022-05-26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6055593B (zh) * 2022-05-26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3281B (zh) 2022-11-04
CN113905113A (zh) 2022-01-07
EP4131896A1 (en) 2023-02-08
EP4131896A4 (en) 2023-11-29
EP4117257B1 (en) 2024-03-13
WO2022247310A1 (zh) 2022-12-01
EP4117257A1 (en) 2023-01-11
CN113905113B (zh) 2022-11-04
WO2022247566A1 (zh) 2022-12-01
EP4117257A4 (en) 2023-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23281B (zh)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143478A1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WO2023065730A1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WO2022247567A1 (zh)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EP4117259A1 (en) Rotating mechanism,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273574A1 (zh)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CN115076218B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WO2022262373A1 (zh) 折叠屏设备
CN211702093U (zh) 一种u型铰链及移动终端
CN217428168U (zh) 一种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WO2021218306A1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15022426B (zh)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折叠屏终端
WO2019205845A1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8564166U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19104463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装置
CN116820191B (zh) 铰链机构及折叠屏设备
CN217440542U (zh) 铰链和终端设备
EP4279755A1 (en) Rotary mechanism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6044887B (zh)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8450182U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机构
CN220378699U (zh) 一种铰链转轴装置以及柔性屏折叠装置
WO2023231390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066220A1 (zh)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转轴组件以及壳体装置
WO2023138380A1 (zh) 一种转轴机构、支撑装置和折叠屏设备
WO2023231366A1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