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28048A -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28048A
CN117628048A CN202311519417.4A CN202311519417A CN117628048A CN 117628048 A CN117628048 A CN 117628048A CN 202311519417 A CN202311519417 A CN 202311519417A CN 117628048 A CN117628048 A CN 1176280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base
shaft cover
rotating shaft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194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仁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1941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280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28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280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在处于展开态时转轴机构在终端设备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该转轴机构,包括基座、轴盖、弹性部件以及摆臂,轴盖设置于基座的背侧;弹性部件连接于基座和轴盖之间;摆臂可转动连接于基座上,使摆臂可相对于基座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摆臂连接有顶压件,顶压件包括连接部;摆臂在向展开位置运动时带动顶压件沿反向运动,使连接部靠近基座,以使轴盖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基座的方向运动。本申请可用在手机等终端设备上。

Description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2年7月29日、申请号为202210912372.6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折叠屏手机(或其它具有折叠屏的终端设备)是目前电子产品的热点领域,其中转轴机构是其一大核心部件,用以实现折叠与展开显示屏的功能,如何设计转轴机构成为业内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转轴机构,包括摆臂以及轴盖,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用于承载显示屏,轴盖起到遮挡内部结构的作用,以美化两个子机身相接位置的外观,摆臂分别与子机身和轴盖连接,摆臂能够随子机身相对轴盖摆动,使两个子机身可在折叠态和展开态之间切换。
然而上述终端设备,在两个子机身处于展开态时,轴盖的位置靠近子机身的背面,轴盖距离显示屏较远,这样使得该转轴机构在显示屏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子机身需要设计较厚才能够容纳该转轴机构,从而不利于该终端设备的轻薄化。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在处于展开态时转轴机构在终端设备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包括基座、轴盖、弹性部件以及摆臂,轴盖设置于所述基座的背侧;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基座和所述轴盖之间,且被配置为向所述轴盖施加可使所述轴盖向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的弹性力;摆臂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上,使所述摆臂可相对于所述基座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所述摆臂连接有顶压件,所述顶压件包括连接部;所述摆臂在向所述折叠位置运动时带动所述顶压件沿正向运动,使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基座并且对所述轴盖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轴盖向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所述摆臂在向所述展开位置运动时带动所述顶压件沿反向运动,使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基座,以使所述轴盖在所述弹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盖就可以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靠近基座,以实现对轴盖的“抬升”,而轴盖的“抬升”则可以减小转轴机构在显示屏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从而减小了转轴机构对子机身内部空间的占用,那么子机身在满足容纳转轴机构的同时就可以设计得更薄一些,从而有利于该终端设备的轻薄化。另外,在终端设备展开的过程中,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也起到助力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减小展开两个子机身所需要力的大小,从而使用户展开两个子机身的过程更加省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臂在向所述展开位置运动时带动所述顶压件沿所述反向摆动,使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基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使得摆臂与顶压件形成的结构更加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传动部件,从而有利于降低该转轴机构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臂的一端设有转轴安装部,所述转轴安装部通过转轴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顶压件与所述转轴安装部连接,且所述顶压件、所述摆臂在所述转轴的周向上均与所述转轴安装部相对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使得顶压件与摆臂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摆臂在转动时顶压件与周围的结构发生结构干涉,同时也可以方便摆臂与转轴、顶压件等多个部件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所述顶压件和所述摆臂分别位于所述转轴安装部的相对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顶压件的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使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更大,从而在摆臂运动至展开位置时使轴盖的抬升效果更加明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压件、所述转轴安装部、以及所述摆臂三者为一体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减小转轴机构的零部件的数目,从而可以方便转轴机构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所述轴盖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盖边缘分别向靠近所述基座的一侧弯曲,使所述轴盖围成容纳空间;所述转轴安装部呈圆柱状,在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转轴安装部位于所述盖边缘处并且有一部分伸入所述容纳空间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很好地避免转轴安装部与盖边缘发生结构干涉,从而使摆臂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的运动更加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臂在展开位置时与所述轴盖的边缘相抵接,以阻止所述轴盖向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就无需额外地设置其它的限位结构来限制轴盖的移动距离,从而有利于降低该转轴机构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盖的内表面上设有承载部和第一定位部,所述承载部凸出于所述轴盖的内表面,所述承载部上设有第二定位部,在所述摆臂位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顶压件定位;在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顶压件定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就可以避免摆臂在展开位置以及折叠位置处发生晃动,进而就可以使终端设备在折叠态和展开态时保持状态的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均为可供所述连接部伸入的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在垂直于所述转轴的截面内呈弓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在摆臂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定位槽的槽壁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顶压件从定位槽中移出,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在折叠态与展开态之间切换时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具有可与所述定位槽相配合的曲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摆臂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具有曲面的连接部更加容易从定位槽中移出,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终端设备在折叠态与展开态之间切换时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为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延伸的条形槽,所述顶压件为顶压筋,所述顶压筋远离所述摆臂的一个端部为所述连接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压件与定位槽的槽壁之间的接触面接更大,从而使得定位槽对顶压件的定位效果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包括立壁、以及设置于所述立壁远离所述轴盖的内表面的一端处的止挡壁,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于所述立壁上,所述止挡壁与所述轴盖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可供所述顶压件摆动的运动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止挡壁起到对顶压件的运动限位的作用,避免顶压件在向靠近基座的方向的摆动幅度超出运动空间之外,从而就可以避免顶压件周围的部件产生运动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所述承载部以及所述顶压件均位于所述基座的端部处,且所述承载部、所述顶压件在所述轴盖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基座在所述轴盖上的正投影之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基座上就不用设置避让口来设置承载部,从而方便承载部的设置。同时,这样也避免了顶压件在摆动的过程中与基座2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承载部不高出所述基座远离所述轴盖的一侧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承载部的顶部顶到显示屏,从而对显示屏造成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臂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均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摆臂与所述第二摆臂滑动连接,使所述第一摆臂可带动所述第二摆臂在所述展开位置和所述折叠位置之间运动,所述顶压件与所述第二摆臂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子机身、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基座形成的机构的自由度为1,从而保证两个子机身能够顺利地展开与折叠。同时,这样子机身上就无需设置与摆臂连接的滑动连接结构,从而可以简化摆臂与子机身之间的连接,从而提高了摆臂与子机身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显示屏、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子机身、以及第一方面中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子机身用于承载所述显示屏,所述转轴机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机身的相接处;所述转轴机构的摆臂与所述子机身相连接,当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机身处于折叠态时,所述摆臂位于所述折叠位置;当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机身处于展开态时,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展开位置。
该终端设备与第一方面中的转轴机构所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手机)处于展开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背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在展开态时的结构简图;
图4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处于折叠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在折叠态时的结构简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
图12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
图13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
图1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摆臂在展开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轴盖端部处的侧向视图;
图16为图15中的摆臂在折叠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4中的B-B剖面视图;
图18为图14中的C-C剖面视图;
图1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
图20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
图21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摆臂在展开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22为图21中的转轴机构在D-D处的截面图;
图23为图21中的转轴机构在E-E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可折叠式的终端设备。下面以手机为例来说明终端设备中折叠机构的具体结构,其它终端设备具体可参照手机实施例中的折叠机构来设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图5所示,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手机)处于展开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背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300在展开态时的结构简图;图4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处于折叠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300在折叠态时的结构简图。
该终端设备包括转轴机构100、显示屏200、以及两个子机身300,子机身300用于承载显示屏200,转轴机构100设置于两个子机身300的相接处,以使两个子机身300可在展开态(如图1所示)和折叠态(如图4所示)之间切换。
当然,上述终端设备也不限于设置两个子机身300,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子机身300,比如三个、四个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转轴机构100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子机身300的相接处。
如图1和图3所示,每个子机身300均为壳体结构,比如子机身300可以是中框,子机身300包括机身底壁310(也称“盖板”)以及设置于机身底壁310的边缘处的机身侧壁320,两个子机身300的机身底壁310与机身侧壁320共同围成设置空间330,显示屏200设置于设置空间330中,显示屏200自身具有可折弯性能,受外力作用后可以发生弯折变形。
如图1和图3所示,当两个子机身300在处于展开态时,显示屏200展开,显示屏200的显示区域外露以便于向用户显示图像信息。显示屏200包括第一显示区域210、第二显示区域220和第三显示区域230。第一显示区域210覆盖于一个子机身300的机身底壁310上,第二显示区域220覆盖于另一个子机身300的机身底壁310上,第三显示区域230覆盖于转轴机构100上。
上述显示屏200可以是全部为柔性屏结构,比如显示屏200的第一显示区域210、第二显示区域220以及第三显示区域230均为柔性屏结构;显示屏200可以是中间折叠部分为柔性屏结构,而两边是硬屏结构,比如显示屏200的第一显示区域210和第二显示区域220为硬屏结构,第三显示区域230为柔性屏结构。
如图4和图5所示,当两个子机身300在处于折叠态时,两个子机身300相层叠,显示屏200此时被折叠于两个子机身300之间,此时可以方便该终端设备的携带。显示屏200的第一显示区域210与第二显示区域220相层叠,这里的“相层叠”是指第一显示区域210、第二显示区域220在厚度方向上相叠加,且第一显示区域210、第二显示区域220的厚度方向相平行或者大致平行(比如偏差在30°之内),其中,第一显示区域210与第二显示区域220可以贴在一起,也可以是第一显示区域210与第二显示区域220之间具有空隙,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5所示,当两个子机身300在处于折叠态时,第三显示区域230可被折叠成水滴形态,在此形态下,第三显示区域230包括圆弧段233、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二过渡段232。第一过渡段231连接于圆弧段233与第一显示区域210之间。第二过渡段232连接于圆弧段233与第二显示区域220之间。第一过渡段231、第二过渡段232呈八字形,也就是:第一过渡段231连接第一显示区域210的一端与第二过渡段232连接第二显示区域220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一过渡段231连接圆弧段233的一端与第二过渡段232连接圆弧段233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四距离大于第三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当两个子机身300处于折叠态时,显示屏200的第三显示区域230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折叠成其它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3和图5所示,转轴机构100包括轴盖1,轴盖1作为转轴机构100的外观件(即外部可见的部件),用于包覆转轴机构100中的运动部件(图中未示出),避免转轴机构100内运动部件的运动受到外界的干扰。如图3和图5所示,两个子机身300在相接处均设有搭接部340,搭接部340呈台阶状,如图3所示,当两个子机身300处于展开态时,轴盖1位于两个搭接部340所形成的容纳槽350中,轴盖1此时被搭接部340所遮挡,从外侧看不到轴盖1,从而保证了该终端设备在展开态时两个子机身300相接处的外观;当两个子机身300由展开态向折叠态运动时,两个搭接部340逐渐张开,轴盖1从两个搭接部340之间逐渐露出;如图4和图5所示,当两个子机身300处于折叠态时,轴盖1位于两个搭接部340形成的间隙360中,并且将间隙360遮盖,避免从外侧看到间隙360内转轴机构100的运动部件,从而保证该终端设备在折叠态时两个子机身300相接处的外观。
其中,如图3所示,当两个子机身300在展开态时,轴盖1在容纳槽350中的位置直接影响着该终端设备的厚度。相关技术中的一种终端设备的转轴机构,在两个子机身300处于展开态时,轴盖1的位置靠近容纳槽350的槽底壁处,在转轴机构100与子机身300连接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这样使得转轴机构100在终端设备的厚度方向Z的尺寸较大,终端设备需要设计得更厚来容纳转轴机构100,从而不利于终端设备的轻薄化。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图7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
该转轴机构包括基座2、轴盖1、弹性部件3和摆臂4。
基座2(也可称为转轴基座)用于支撑部分显示屏200,具体的,基座2用于支撑图1所示终端设备的显示屏200的第三显示区域。
轴盖1设置于基座2的背侧(也就是基座2远离显示屏200的一侧,比如图6中的所示下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轴盖1包括轴盖壁11,轴盖壁11围成容纳空间12,示例的,如图6所示,轴盖壁11包括轴盖底壁13、以及设置于轴盖底壁13周缘处的轴盖侧壁14,轴盖底壁13与轴盖侧壁14围成容纳空间12,该容纳空间12可以为U形槽,但也不限于此,容纳空间12也可以为梯形槽、半圆形槽、弧形槽等。除了上述结构之外,轴盖壁11也可以设计成平板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弹性部件3连接于基座2和轴盖1之间,且被配置为向轴盖1施加可使轴盖1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运动的弹性力。具体地,该弹性部件3为弹簧,该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对轴盖1施加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运动的弹性力。通过将弹性部件3设置为弹簧,使得弹性部件3的占用空间较小,提供的弹性力较大。
上述弹性部件3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上述弹性部件3除了弹簧之外,弹性部件3也可以为弹片或者包含弹簧的装置,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摆臂4与子机身300滑动连接,比如摆臂4上设有滑动配合部b,子机身300上设有槽a,滑动配合部b与槽a滑动配合,滑动配合部b可以呈板状、柱状、球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摆臂4与子机身300之间滑动连接是为了使子机身300、基座2、摆臂4形成的机构的自由度为1,以保证两个子机身300能够顺利地展开与折叠,避免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中发生显示屏200歪斜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摆臂4的数量为两个,沿轴盖1的宽度方向X,两个摆臂4对称设置于基座2的相对两侧,两个摆臂4分别与两个子机身300滑动连接,并且两个摆臂4均可转动连接于基座2上。如图7所示,当两个子机身300处于展开态时,两个摆臂4均位于展开位置;如图6所示,当两个子机身300处于折叠态时,两个摆臂4均位于折叠位置。当两个子机身300向折叠态切换时,摆臂4对应向折叠位置相对基座2转动,当两个子机身300向展开态切换时,摆臂4对应向展开位置相对基座2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摆臂4通过转轴6与基座2可转动连接,在转轴6的周向上,摆臂4与转轴6相对固定。摆臂4连接有顶压件5,具体地,如图6所示,转轴6上固定套设有齿轮71,顶压件5为齿条且沿第一方向Z延伸,顶压件5与齿轮71相啮合,并且还与基座2滑动连接,比如图6所示,基座2上设有滑动连接孔20,顶压件5与滑动连接孔20滑动配合。顶压件5靠近轴盖1的一端为连接部51,连接部51与轴盖1相抵接。
其中,第一方向Z与轴盖1的宽度方向X、轴盖1的长度方向Y均相垂直,Z方向也可以视为容纳空间12的深度方向,也即,当显示屏200展开为平面时,垂直于显示屏200显示面的方向。
当然,顶压件5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第一方向Z呈一定的角度,比如5°之内;上述摆臂4除了通过齿轮71与顶压件5间接连接之外,也可以直接与顶压件5连接,比如将摆臂4与齿轮71做成一体的,这样实现了摆臂4与顶压件5的直接连接。
以下,以图6和图7中的位于左侧的摆臂4以及子机身300为例说明本申请的终端设备折叠和展开的过程:
如图6所示,在两个子机身300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4随子机身300顺时针转动(也就是向折叠位置相对基座2转动),并且转轴6带动齿轮71顺时针转动,顶压件5在齿轮71的带动下向下方(可以称为“正向”)运动,使连接部51远离基座2并且对轴盖1施加作用力,以使轴盖1连接部向远离基座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1的“下降”。
如图7所示,在两个子机身300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4随子机身300逆时针转动(也就是向展开位置相对基座2转动),并且转轴6带动齿轮71逆时针转动,顶压件5在齿轮71的带动下向上方(可以称为“反向”)运动,使连接部51靠近基座2,此时顶压件5不再对轴盖1施加作用力,轴盖1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1的“抬升”。
如此设计,在终端设备展开的过程中,轴盖1就可以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靠近基座2,以实现对轴盖1的“抬升”,而轴盖1的“抬升”则可以减小转轴机构在显示屏200的厚度方向Z的尺寸,从而减小了转轴机构对子机身300内部空间的占用,那么子机身300在满足容纳转轴机构的同时就可以设计得更薄一些,从而有利于该终端设备的轻薄化。
另外,在终端设备展开的过程中,弹性部件3的弹性力也起到助力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减小展开两个子机身300所需要力的大小,从而使用户展开两个子机身300的过程更加省力。
其中,轴盖1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运动是指轴盖1的运动使基座2与轴盖1之间的距离(比如图6中基座2与轴盖底壁13之间的距离)减小。轴盖1向远离基座2的方向运动是指轴盖1的运动使基座2与轴盖1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基座2为位置参考基准,基于图6所示方位关系,轴盖1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运动也即是上升运动。轴盖1向远离基座2的方向运动也即是下降运动。其中,轴盖1的上升运动以及下降运动可以为沿第一方向Z的运动。
当然,轴盖13的上升运动或下降运动的轨迹也不限于与第一方向Z平行,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Z倾斜一定角度,比如倾斜在10°以内。需要说明的是,当轴盖13的上升运动或下降运动的轨迹相对于第一方向Z倾斜角度小于5°时,均可以认为该轴盖13沿第一方向Z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顶压件5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摆臂4分别连接一个顶压件5,这样,两个子机身300在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两个摆臂4分别通过顶压件5与轴盖1相连接,以使轴盖1下降运动。这样,轴盖1的在运动时受力比较平衡,从而使轴盖1的下运动比较平稳。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顶压件5也可以设置一个,该顶压件5与一个摆臂4相连接,这样在摆臂4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动时,通过一个顶压件5也可以使轴盖1下降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轴盖1沿第一方向Z与基座2滑动连接(也就是轴盖1与基座2之间在第一方向Z上具有滑动约束),比如图6所示,轴盖1上设有导向柱191,导向柱191沿第一方向Z延伸,基座2上设有导向孔21,导向柱191与导向孔21滑动配合。如此设计,可以避免轴盖1在上升运动以及下降运动的过程中发生晃动,从而使得轴盖1的运动更加平稳。
如图8和图9所示,图8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图9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第二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主要区别在于顶压件5的结构不同以及摆臂4带动顶压件5的运动方式不同(第二实施例中顶压件5的运动形式是摆动,而第一实施例中的顶压件5的运动形式是移动)。
在第二实施例中,摆臂4通过转轴6与基座2可转动连接,在转轴6的周向上,摆臂4与转轴6相对固定,顶压件5为凸轮,该凸轮的轮廓呈椭圆形,该凸轮沿其长轴方向的一个端部为连接部51,另一个端部固定套设于转轴6上。
以下,以图8和图9中的位于左侧的摆臂4以及子机身300为例说明本申请的终端设备折叠和展开的过程:
如图8所示,在两个子机身300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4随子机身300顺时针转动(也就是向折叠位置相对基座2转动),并且转轴6带动顶压件5沿顺时针(也称为“正向”)摆动,使连接部51远离基座2并且对与轴盖1施加作用力,以使轴盖1在远离基座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1的“下降”。
如图9所示,在两个子机身300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4随子机身300逆时针转动(也就是向展开位置相对基座2转动),并且转轴6带动顶压件5沿逆时针摆动,使连接部51靠近基座2,此时顶压件5不再对轴盖1施加作用力,轴盖1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1的“抬升”。
在该实施例中,摆臂4是带动顶压件5摆动,这样使得摆臂4与顶压件5形成的结构更加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传动部件,从而有利于降低该转轴机构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摆臂4在位于展开位置时与轴盖1的边缘相抵接,以阻止轴盖1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移动。这样摆臂4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限制轴盖1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那么就无需额外地设置其它的限位结构来限制轴盖1的移动距离,从而有利于降低该转轴机构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当然,也可以将第二实施例中的顶压件5由凸轮替换成偏心圆盘,偏心圆盘上用于与轴盖1相抵接的部分圆周面为连接部51,这样也能够在摆臂4向展开位置运动时实现对轴盖1的“抬升”。
至于第二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比如摆臂4、子机身300、基座2以及轴盖1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具体可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和图11所示,图10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第三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主要区别在于顶压件5与摆臂4的连接位置不同。
在第三实施例中,顶压件5具有相对的两端,且顶压件5的一端与摆臂4的中部固定连接,顶压件5的另一端为连接部51。
其中,摆臂4的中部是指除了摆臂4的两个端部之外的部分,摆臂4的两个端部具体是指摆臂4分别与子机身300、基座2相连接的两个端部。顶压件5可以是杆状结构、板状结构、框状结构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顶压件5与摆臂4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设计,在此也不做具体限定。
以下,以图10和图11中的位于左侧的摆臂4以及子机身300为例说明本申请的终端设备折叠和展开的过程:
如图10所示,在两个子机身300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4随子机身300顺时针转动(也就是向折叠位置相对基座2转动),并且摆臂4带动顶压件5沿顺时针(也称为“正向”)摆动,使连接部51远离基座2,并且对轴盖1施加作用力,以使轴盖1向远离基座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1的“下降”。
如图11所示,在两个子机身300向展开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4随子机身300逆时针转动(也就是向展开位置相对基座2转动),并且摆臂4带动顶压件5沿逆时针(也称为“反向”)摆动,使连接部51靠近基座2,此时顶压件5不再对轴盖1施加作用力,轴盖1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1的“抬升”。
至于第三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比如摆臂4、子机身300、基座2以及轴盖1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具体可参照第二实施例中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图12~图18示出了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图12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图13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图1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摆臂4在展开位置时的俯视图,图15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轴盖端部处的侧向视图(该图中零部件未按照实际产品中的比例示出),图16为图15中的摆臂4在折叠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4中的B-B剖面视图,图18为图14中的C-C剖面视图。
第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与第三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主要区别在于顶压件5与摆臂4的连接位置不同。
如图13和图15所示,摆臂4的一端设有转轴安装部72,转轴安装部72通过转轴6与基座2可转动连接,顶压件5与转轴安装部72连接,且顶压件5、摆臂4在转轴6的周向上均与转轴安装部72相对固定。
通过将顶压件5设置于摆臂4的一端处,这样使得顶压件5与摆臂4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摆臂4在转动时顶压件5与周围的结构(比如基座2)发生结构干涉。另外,转轴安装部72也起到中间转接的作用,可以方便摆臂4与转轴6、顶压件5等多个部件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5所示,沿转轴6的径向(比如图中15中所示的X方向),顶压件5和摆臂4分别位于转轴安装部72的相对两侧。也就是,顶压件5、摆臂4分别位于转轴安装部72沿转轴6径向的中位面m的两侧。
相较于将顶压件5和摆臂4设置于转轴安装部72的同一侧,将顶压件5和摆臂4分别位于转轴安装部72的相对两侧,这样可以使摆臂4与顶压件5共同形成“杠杆”,以更好地控制顶压件5的连接部51在第一方向Z上的位移,使连接部51在第一方向Z上的位移更大,从而在摆臂4运动至展开位置时使轴盖1的抬升效果更加明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顶压件5、转轴安装部72、以及摆臂4三者为一体结构。如此设计,可以减小转轴机构的零部件的数目,从而可以方便转轴机构的安装。
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顶压件5、转轴安装部72、以及摆臂4三者分体设计,然后再组装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沿轴盖1的宽度方向X,轴盖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盖边缘15分别向靠近基座2的一侧弯曲,使轴盖1围成容纳空间12。转轴安装部72呈圆柱状,如图15所示,在摆臂4位于展开位置时,转轴安装部72位于盖边缘15处并且有一部分伸入容纳空间12中。通过将转轴安装部72设计成圆柱状,并且盖边缘15向靠近基座2的一侧弯曲,这样在摆臂4带动转轴安装部72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避免转轴安装部72与盖边缘15发生结构干涉,从而使摆臂4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的运动更加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6所示,轴盖1的内表面16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7和承载部18,承载部18凸出于轴盖1的内表面16,承载部18上设有第二定位部181,如图12和如图16所示,在摆臂4位于折叠位置时,第一定位部17与连接部51连接,以将顶压件5定位;如图13和图15所示,在摆臂4位于展开位置时,第二定位部181与连接部51连接,以将顶压件5定位。如此设计,这样在摆臂4位于展开位置以及折叠位置时,第一定位部17、第二定位部181就可以将顶压件5定位,避免顶压件5发生晃动,从而就可以避免摆臂4在展开位置以及折叠位置处发生晃动,进而就可以使终端设备在折叠态和展开态时保持状态的稳定。
其中,如图13所示,轴盖1的内表面16是指轴盖1靠近基座2的一侧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5所示,承载部18包括立壁182、以及设置于立壁182远离轴盖1的内表面16的一端处的止挡壁183,第二定位部181设置于立壁182上,止挡壁183与轴盖1的内表面16之间形成可供顶压件5摆动的运动空间184。如此设计,这样止挡壁183起到对顶压件5的运动限位的作用,止挡壁183可以限制顶压件5向靠近基座2方向摆动的幅度,避免顶压件5在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的摆动幅度超出运动空间184之外,从而就可以避免顶压件5周围的部件(比如显示屏200等)产生运动干涉。
当然,也可以将承载部18设计成仅包括立壁182的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其中,如图15所示,立壁182可以设置一个,立壁182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上分别设有第二定位部181,两个第二定位部181分别将对应的摆臂4所连接的顶压件5定位。并且,止挡壁183与立壁182整体呈T形结构。另外,如图13所示,立壁182也可以设置两个,每个立壁182上所设置的第二定位部181分别将对应的摆臂4所连接的顶压件5定位。并且,每个立壁182上分别设有止挡壁183,止挡壁183与所连接的立壁182整体呈倒L形结构。
第一定位部17和第二定位部181的结构不唯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定位部17、第二定位部181均为可供连接部51伸入的定位槽,且定位槽在垂直于转轴6的截面内呈弓形,也就是定位槽的槽壁在垂直于转轴6的截面内呈弧形。
通过将第一定位部17、第二定位部181设计成定位槽,这样使得第一定位部17、第二定位部181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制作,从而有利于降低转轴机构100的设计和制造成本。同时,通过将定位槽的截面设计为弓形,那么在摆臂4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定位槽的槽壁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顶压件5从定位槽中移出,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在折叠态与展开态之间切换时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顶压件5的连接部51具有可与定位槽相配合的曲面。如此设计,在摆臂4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具有曲面的连接部51更加容易从定位槽中移出,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终端设备在折叠态与展开态之间切换时的阻力。
其中,上述曲面可以是弧面,也可以是抛物面,具体与定位槽的截面形状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定位槽为沿转轴6的轴向(图中所示的Y方向)延伸的条形槽,顶压件5为顶压筋,顶压筋远离摆臂4的一端为连接部51。如此设计,在顶压件5伸入定位槽中时,顶压件5与定位槽的槽壁之间的接触面接更大,从而使得定位槽对顶压件5的定位效果更佳。
另外,顶压筋的厚度通常较薄(也就是薄壁结构),这样使得顶压筋具有一定的弹性,在顶压筋伸入或移出定位槽的过程中,顶压筋可以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来避开定位槽的边缘的阻挡,从而使得顶压筋伸入或移出定位槽的过程更加容易。
上述定位槽除了为条形槽之外,也可以是球面槽(定位槽的槽壁为球面的一部分),对应地,顶压件5为限位杆,限位杆的连接部51处的曲面为球面。
上述第一定位部17、第二定位部181除了为定位槽之外,也可以为磁性吸附件,比如磁铁,顶压件5的连接部51采用磁性材料制成,比如铁,这样顶压件5的连接部51在靠近第一定位部17、第二定位部181时,就可以被第一定位部17、第二定位部181磁性吸附,从而实现对顶压件5的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摆臂4的数目设置两对,两对摆臂4中的每一个上均连接有顶压件5,两对摆臂4分别设置于轴盖1沿其长度方向Y的两端处,沿轴盖1的宽度方向X,每对摆臂4分别可转动连接于基座2的相对两侧边缘。如此设计,在摆臂4向折叠位置运动时,可以保证轴盖1受到顶压件5的挤压力更加均匀,从而使轴盖1的下降运动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8所示,沿轴盖1的长度方向Y,承载部18以及顶压件5均位于基座2的端部处,并且承载部18、顶压件5在轴盖1上的正投影,均位于基座2在轴盖1上的正投影之外。如此设计,这样基座2上就不用设置避让口来设置承载部18,从而方便承载部18的设置。同时,这样也避免了顶压件5在摆动的过程中与基座2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沿轴盖1的长度方向Y,摆臂4位于基座2的端部处,并且摆臂4在轴盖1上的正投影,位于基座2在轴盖1上的正投影之外。这样可以避免摆臂4在转动过程中与基座2发生干涉,从而方便摆臂4的设置。
其中,如图14所示,转轴6的一端插入基座2的端部,以形成悬臂结构,摆臂4与转轴6露出于基座2之外的部分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转轴6包括扁位轴段61以及与扁位轴段61相连接的圆柱轴段62,转轴安装部72上设有与扁位轴段61以及圆柱轴段62相配合的阶梯孔721,从而实现转轴6在其周向上与转轴安装部72相对固定。
其中,扁位轴段61是在其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平面,比如图15所示,扁位轴段61的周面上具有两个相背设置的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14和图18所示,在摆臂4位于展开位置时,承载部18不高出基座2远离轴盖1的一侧表面,也就是:承载部18的顶部与基座2远离轴盖1的一侧表面相齐平,或者承载部18的顶部低于基座2远离轴盖1的一侧表面。如此设计,在终端设备处于展开态时,可以避免承载部18的顶部顶到显示屏200,从而对显示屏200造成损坏。
其中,承载部18的顶部是承载部18远离轴盖1的内表面16的一端。承载部18的顶部低于基座2远离轴盖1的一侧表面具体是指:承载部18的顶部到轴盖1的内表面16的距离,小于基座2远离轴盖1的一侧表面到轴盖1的内表面16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7所示,轴盖1上设有导向柱191,导向柱191沿第一方向Z延伸,基座2上设有导向孔21,导向柱191与导向孔21滑动配合,以使轴盖1沿第一方向Z与基座2滑动连接。如此设计,使得轴盖1与基座2之间的滑动结构更简单,占用空间更小。
其中,如图17所示,基座2包括下座23、以及位于下座23远离轴盖1的一侧的上座22,上座22与下座23可拆卸连接(比如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导向孔21设置于下座23上。
当然,上述导向柱191、导向孔21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导向柱191设置于基座2上,导向孔21设置于轴盖1上,这样也能够使得轴盖1与基座2之间的滑动结构更简单,占用空间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导向柱191、导向孔21沿轴盖1的长度方向Y对应设置多对,比如设置三对。如此设计,在轴盖1作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时,可以保证轴盖1在其长度方向Y上的受力平衡,从而使轴盖1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弹性部件3为弹簧,弹簧套设于导向柱191上,且一端与轴盖1相连接,另一端与基座2相连接。通过将弹性部件3套设于导向柱191上,这样导向柱191对弹性部件3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使得弹性部件3的位置更加稳定,在轴盖1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的过程中弹性部件3的位置不容易发生偏斜。
图19~图23示出了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图1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的原理图,图20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展开态的原理图,图21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摆臂4在展开位置时的俯视图,图22为图21中的转轴机构在D-D处的截面图,图23为图21中的转轴机构在E-E处的截面图。
第五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与第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主要区别在于摆臂4的结构不同。
如图19、图20和图21所示,摆臂4包括第一摆臂41和第二摆臂42,第一摆臂41和第二摆臂42均与基座2可转动连接,第一摆臂41与子机身300固定连接,并且第一摆臂41还与第二摆臂42滑动连接(也就是第一摆臂41与第二摆臂42之间具有滑动约束),使第一摆臂41可带动第二摆臂42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运动,顶压件5与第二摆臂42相连接。
以图19和图20中位于左侧的第一摆臂41、第二摆臂42以及子机身300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折叠和展开的过程:
如图19所示,在两个子机身300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摆臂41随子机身300顺时针摆动,通过第一摆臂41与第二摆臂42之间的滑动约束,第一摆臂41在摆动的同时带动第二摆臂42沿顺时针摆动,然后带动顶压件5沿顺时针(也称为“正向”)摆动,使连接部51远离基座2,并且对与轴盖1施加作用力,以使轴盖1向远离基座2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1的“下降”。
如图20所示,在两个子机身300向展开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摆臂41随子机身300逆时针摆动,通过第一摆臂41与第二摆臂42之间的滑动约束,第一摆臂41在摆动的同时带动第二摆臂42逆时针摆动,然后带动顶压件5沿逆时针(也称为“反向”)摆动,使连接部51靠近基座2,此时顶压件5不再对轴盖1施加作用力,轴盖1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基座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1的“抬升”。
通过将摆臂4设置为第一摆臂41和第二摆臂42,第一摆臂41与子机身300固定连接,并且第一摆臂41、第二摆臂42之间滑动连接,这样可以使子机身300、第一摆臂41、第二摆臂42以及基座2形成的机构的自由度为1,从而保证两个子机身300能够顺利地展开与折叠。同时,这样设计,子机身300上就无需设置与摆臂4连接的滑动连接结构,从而可以简化摆臂4与子机身300之间的连接,从而提高了摆臂4与子机身3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其中,第一摆臂41可以通过紧固件(比如螺钉)与子机身300固定连接,但也不限于此,第一摆臂41与子机身300也可以通过卡接、插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第二摆臂42与顶压件5的具体连接结构可参照第四实施例中摆臂4与顶压件5的连接结构来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一摆臂41上设有滑柱411,第二摆臂42上设有滑槽421,滑槽421的一端靠近轴盖1设置,另一端远离轴盖1设置,滑柱411沿轴盖1的长度方向Y延伸且与滑槽421滑动配合,以使第一摆臂41与第二摆臂42滑动连接。第一摆臂41与第二摆臂42之间通过滑柱411与滑槽421实现滑动连接,这样使得第一摆臂41与第二摆臂42之间的滑动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无需使用导轨等价格较贵的部件。
上述滑槽421、滑柱411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滑柱411设置在第二摆臂42上,滑槽421设置在第一摆臂41上,这样设计也能够实现第二摆臂42和第一摆臂41之间的滑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沿轴盖1的长度方向Y,第一摆臂41与第二摆臂42并排设置,也就是第一摆臂41位于第二摆臂42的一侧。如此设计可以方便第一摆臂41与第二摆臂42之间的安装和拆卸,而且第一摆臂41上就无需设计避让口,从而使得第一摆臂41的结构更加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转轴机构100包括四组第一摆臂41和第二摆臂42,两组第一摆臂41和第二摆臂42设置于轴盖1沿其长度方向Y的一端处,另外两组第一摆臂41和第二摆臂42设置于轴盖1沿其长度方向Y的另一端处,且位于轴盖1的同一端处的两组第一摆臂41和第二摆臂42分别位于轴盖1沿其宽度方向X的两端边缘处。如此设计,在第二摆臂42向折叠位置运动时,可以保证轴盖1受到顶压件5的挤压力更加均匀,从而使轴盖1的下降运动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沿轴盖1的长度方向Y,第二摆臂42位于基座2的端部处,并且第二摆臂42在轴盖1上的正投影,位于基座2在轴盖1上的正投影之外。这样可以避免第二摆臂42在转动过程中与基座2发生干涉,从而方便第二摆臂42的设置。
第一摆臂41可以通过以下结构实现与基座2可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基座2上设有第一弧形槽24,第一摆臂41上设有第一弧形片412,第一弧形片412与第一弧形槽24滑动配合,以使第一摆臂41与基座2可转动连接。由于第一弧形片412与第一弧形槽24的滑动配合,这样使得第一弧形片412与第一弧形槽24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在第一弧形片412相对第一弧形槽24滑动时第一弧形片412不容易发生晃动,从而使第一摆臂41相对基座2转动的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基座2包括上座22、以及与上座22可拆卸连接(比如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的下座23,上座22与下座23围成第一弧形槽24。如此设计,可以方便将第一弧形槽24拆开,从而可以方便第一弧形槽24内部的清理以及第一摆臂41的安装和拆卸。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包括基座2、轴盖1、弹性部件3以及摆臂4,轴盖1设置于基座2的背侧;弹性部件3连接于基座2和轴盖1之间,且被配置为向轴盖1施加可使轴盖1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运动的弹性力;摆臂4可转动连接于基座2上,使摆臂4可相对于基座2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摆臂4连接有顶压件5,顶压件5包括连接部51;摆臂4在向折叠位置运动时带动顶压件5沿正向运动,使连接部51远离基座2并且与轴盖1相挤压,以使轴盖1向远离基座2的方向运动;摆臂4在向展开位置运动时带动顶压件5沿反向运动,使连接部51靠近基座2,以使轴盖1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基座2的方向运动。
通过设置上述转轴机构,在终端设备展开的过程中,轴盖1就可以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靠近基座2,以实现对轴盖1的“抬升”,而轴盖1的“抬升”则可以减小转轴机构在显示屏200的厚度方向Z的尺寸,从而减小了转轴机构对子机身300内部空间的占用,那么子机身300在满足容纳转轴机构的同时就可以设计得更薄一些,从而有利于该终端设备的轻薄化。另外,在终端设备展开的过程中,弹性件的弹性力也起到助力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减小展开两个子机身300所需要力的大小,从而使用户展开两个子机身300的过程更加省力。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轴盖,设置于所述基座的背侧;
连接所述基座和所述轴盖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被配置为拉紧所述轴盖和所述基座;
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的摆臂,所述摆臂可相对于所述基座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其中,所述摆臂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设置有顶压件;
所述摆臂在相对于所述基座向所述折叠位置运动时带动所述顶压件沿正向运动,所述顶压件对所述轴盖施加使所述轴盖向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的作用力;所述摆臂在相对于所述基座向所述展开位置运动时带动所述顶压件沿反向运动,所述顶压件对所述轴盖施加的所述作用力减小,所述轴盖在所述弹性部件的作用下靠近所述基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臂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设有转轴安装部,所述转轴安装部通过转轴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顶压件与所述转轴安装部连接,且所述顶压件、所述摆臂在所述转轴的周向上均与所述转轴安装部相对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所述顶压件和所述摆臂分别位于所述转轴安装部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压件、所述转轴安装部以及所述摆臂三者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所述轴盖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盖边缘分别向靠近所述基座的一侧弯曲,使所述轴盖围成容纳空间;
所述转轴安装部呈圆柱状,在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转轴安装部位于所述盖边缘处并且所述转轴安装部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容纳空间中。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臂在展开位置时与所述轴盖的边缘相抵接,以阻止所述轴盖向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压件包括连接部;所述轴盖的内表面上设有承载部和第一定位部,所述承载部凸出于所述轴盖的内表面,所述承载部上设有第二定位部,在所述摆臂位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连接部抵接,以定位所述顶压件;在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连接部抵接,以定位所述顶压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均为可容纳所述连接部的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槽在垂直于所述转轴的截面内呈弓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的表面为可与所述定位槽的形状相配合的曲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部包括立壁、以及设置于所述立壁远离所述轴盖的一端且远离所述弹性部件延伸的止挡壁,其中,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于所述立壁远离所述弹性部件的一侧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所述承载部以及所述顶压件均位于所述基座的端部处,且所述承载部、所述顶压件在所述轴盖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基座在所述轴盖上的正投影之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臂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位于所述基座的同一侧且均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摆臂与所述第二摆臂滑动连接,使所述第一摆臂可带动所述第二摆臂在所述展开位置和所述折叠位置之间运动,所述顶压件与所述第二摆臂相连接。
1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子机身、以及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子机身用于承载所述显示屏,所述转轴机构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机身;
所述转轴机构的摆臂与所述子机身相连接,当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机身处于折叠态时,所述摆臂位于所述折叠位置;当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机身处于展开态时,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展开位置。
CN202311519417.4A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76280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19417.4A CN117628048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2372.6A CN116025633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CN202311519417.4A CN117628048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12372.6A Division CN116025633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28048A true CN117628048A (zh) 2024-03-01

Family

ID=8607122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19417.4A Pending CN117628048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CN202210912372.6A Active CN116025633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12372.6A Active CN116025633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762804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8859A (zh) * 2020-09-29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3923279B (zh) * 2021-01-14 2022-11-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905113B (zh) * 2021-05-27 2022-11-0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446164B (zh) * 2021-06-29 2022-11-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CN114688147B (zh) * 2021-07-01 2023-01-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25633B (zh) 2023-10-20
CN116025633A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246941A1 (en) Fold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455017B2 (en) Hinge for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ly bendable flexible screen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ly bendable flexible screen
US20210064098A1 (en) A hinge and hinge device for a mobile terminal having external flexible screen
EP404076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273574A1 (zh)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BRPI0708346A2 (pt)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uma dobradiça deslizante
EP4117257B1 (en) Rotating mechanism, support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192041A1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US20230217616A1 (en) Foldable display apparatus
CN216162735U (zh) 带升降驱动控制功能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3949757A (zh)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GB2603253A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109658827A (zh) 电子设备
CN116025633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TWM575953U (zh) Bend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screen display device
WO2024041097A1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4016800A1 (zh) 铰链装置及柔性显示装置
US20230213983A1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219202201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US2024002808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alignment method thereof
CN116498643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US20080120805A1 (en) Rotating hinge with an elevating structure
EP4279755A1 (en) Rotary mechanism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19477999U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WO2024067615A1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