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8643A -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98643A
CN116498643A CN202210371279.9A CN202210371279A CN116498643A CN 116498643 A CN116498643 A CN 116498643A CN 202210371279 A CN202210371279 A CN 202210371279A CN 116498643 A CN116498643 A CN 116498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base
shaft cover
shaft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712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垚磊
严斌
周国统
张翼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2/14197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3138313A1/zh
Priority to EP22921734.4A priority patent/EP4343162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498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86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2Trunnions; Crank-pi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70/00Apparatus relating to physics, e.g. instru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80/00Electrical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可折叠终端设备中终端设备的轴盖不能够很好地遮盖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的问题。该转轴机构,包括基座、摆臂、连接组件以及轴盖;所述轴盖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基座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摆臂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上,使所述摆臂可相对于所述基座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摆臂与所述轴盖之间,在所述摆臂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摆臂可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带动所述轴盖沿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本申请可用在手机等终端设备上。

Description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01月18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210064711.X、发明名称为“一种终端设备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以及于2022年01月20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210071650.X、发明名称为“一种终端设备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折叠屏手机(或其它具有折叠屏的终端设备)是目前电子产品的热点领域,其中转轴机构是其一大核心部件,用以实现折叠与展开显示屏的功能。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转轴机构,包括摆臂以及轴盖,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用于承载显示屏,轴盖起到遮挡内部结构的作用,以美化两个子机身相接位置的外观,摆臂分别与子机身和轴盖连接,摆臂能够随子机身相对轴盖摆动,使两个子机身可在折叠态和展开态之间切换。
上述终端设备,在两个子机身折叠显示屏的过程中,由于两个子机身相接处结构空间限制,在两个子机身处于折叠态时,轴盖与子机身之间存在较大缝隙,终端设备的内部元件容易从上述轴盖与子机身之间的缝隙露出,这样使得外界的水、灰尘等容易进入到终端设备的内部,对内部元件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转轴机构中的轴盖不能够很好地遮盖终端设备的内部空间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包括基座、摆臂、连接组件以及轴盖;所述轴盖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基座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摆臂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上,使所述摆臂可相对于所述基座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摆臂与所述轴盖之间,在所述摆臂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摆臂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带动所述轴盖沿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摆臂在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轴盖在连接组件的带动下沿靠近基座的方向运动,以实现对轴盖的“抬升”,这样可以使轴盖在终端设备处于折叠态时伸入两个子机身之间形成的间隙中,从而提高轴盖与子机身之间的重叠量,这样可以使轴盖可以对终端设备的内部元件进行很好地遮盖,从而可以更好地阻挡外界的水、灰尘等进入到终端设备的内部,以保证终端设备内部的元件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拨动件,在所述摆臂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拨动件随所述摆臂转动以带动所述轴盖向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连接组件的零部件的数目相对较少,不但有利于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高连接组件与轴盖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拨动件包括转轴、以及相对所述转轴偏心设置的偏心部,所述摆臂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在周向上与所述摆臂相对固定,在所述摆臂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偏心部与所述轴盖相抵接,以带动所述轴盖向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相对转轴偏心设置的偏心部,这样在摆臂转动时,偏心部的运动轨迹所占用的空间较小,不容易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盖上设有凹腔,所述偏心部伸入所述凹腔中,在所述摆臂相对所述基座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偏心部可在所述凹腔内运动并与所述凹腔的内壁相抵接,以带动所述轴盖向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腔可对偏心部起到限位的作用,偏心部能够顺利带动轴盖移动且不容易与轴盖相脱离,从而提高了拨动件与轴盖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心部可在所述凹腔内沿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运动;沿第一方向,所述凹腔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偏心部抵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均相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偏心部既能够“抬升”轴盖,也能够“下降”轴盖,那么就不需要设置弹簧等使轴盖的复位件,从而使得连接组件的结构更简单,零部件更少。并且,摆臂在转动过程中,偏心部能够和凹腔的第一内壁、第二内壁保持接触,尽量避免在摆臂转动的起始阶段或结束阶段,偏心部和第一内壁或第二内壁碰撞而产生轴盖晃动或者噪音,也能尽量避免轴盖随摆臂抬升或者下降的动作滞后,进而使轴盖在折叠与展开显示屏的过程平稳流畅地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盖包括轴盖壁和轴盖连接件,所述轴盖壁围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轴盖连接件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且与所述轴盖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凹腔设置于所述轴盖连接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凹腔的结构发生损坏时,无需对整个轴盖进行更换,从而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所述轴盖连接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凹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可供所述偏心部伸入至所述凹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方便偏心部伸入凹腔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拨动件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盖壁上设有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以将所述偏心部的至少一部分限制在所述凹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防止转轴在转动过程中,偏心部从开口完全运动出凹腔之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心部为相对所述转轴凸起设置的柱状结构,所述偏心部的中心轴与所述转轴的中心轴平行且不同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偏心部的运动轨迹所占用的空间相对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轴包括扁位段和圆柱段,所述偏心部、所述扁位段和所述圆柱段顺次连接;所述摆臂设有与所述扁位段配合的扁位孔,使所述转轴在周向上与所述摆臂相对固定;所述摆臂还设有与所述圆柱段配合的摆臂孔;所述基座开设有供所述扁位段和所述圆柱段穿设的基座孔,所述扁位段外露于所述扁位孔的轴段和所述圆柱段外露于所述摆臂孔的轴段分别穿入对应的所述基座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拨动件的结构简单,紧凑,能够在实现摆臂与基座转动连接的同时,也实现了摆臂带动转轴转动,以带动偏心部转动的目的,同时不会带动基座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心部与所述转轴为一体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拨动部与转轴的连接强度,减少转轴机构的零部件的数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盖沿第一方向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使所述轴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均相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摆臂带动轴盖靠近或远离容纳空间的过程中发生晃动,从而使得轴盖的运动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摆臂在由所述折叠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转动时,所述摆臂可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带动所述轴盖沿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摆臂能通过连接组件带动轴盖实现双向运动,使得连接组件与轴盖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连接组件的零部件的数目相对较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臂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均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摆臂具有所述展开位置和所述折叠位置,所述第二摆臂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轴盖连接;所述第一摆臂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摆臂连接,使所述第一摆臂带动所述第二摆臂在所述展开位置和所述折叠位置之间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子机身上就无需设置与摆臂连接的滑动连接结构,从而可以简化摆臂与子机身之间的连接,从而提高了摆臂与子机身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滑槽和滑动部,所述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二者中的一个上,所述滑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二者中的另一个上;所述滑槽的一端靠近所述基座设置,所述滑槽的另一端远离所述基座设置,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使得第一连接结构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摆臂与所述第二摆臂沿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方便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之间的安装和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摆臂上设有避让缺口,所述第二摆臂伸入至所述避让缺口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第二摆臂和第一摆臂设计得更加紧凑,减小了第二摆臂和第一摆臂的整体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摆臂上设有第一弧形片,所述第一弧形片与所述第一弧形槽滑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摆臂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弧形片与第一弧形槽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在第一弧形片相对第一弧形槽滑动时第一弧形片不容易发生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轴机构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正面用于设置显示屏,所述支撑件的背面与所述摆臂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件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使所述支撑件可在所述摆臂的带动下相对所述基座摆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对显示屏的弯折部进行很好的支撑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三摆臂和配合槽,所述第三摆臂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配合槽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且所述配合槽的一端靠近所述基座设置,所述配合槽的另一端远离所述基座设置,所述第三摆臂与所述配合槽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三摆臂和支撑件能够连接的更加紧凑,有效地利用了支撑件厚度方向的空间,并且,两个子机身在切换至展开态的过程中,可以减小支撑件与基座之间的缝隙,以使支撑件和基座对显示屏进行更好的支撑;两个子机身在切换至折叠态的过程中,可以使两个支撑件整体呈“八”字形,以更好地容纳显示屏的弯折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所述摆臂二者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支撑件、所述摆臂二者中的另一个上设有第二弧形片,所述第二弧形片与所述第二弧形槽滑动配合,以使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摆臂可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二弧形片与第二弧形槽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在第二弧形片相对第二弧形槽滑动时第二弧形片不容易发生晃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显示屏、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子机身、以及第一方面中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子机身用于承载所述显示屏,所述转轴机构位于所述子机身的相接处。
该终端设备与第一方面中的转轴机构所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轴机构的摆臂与所述子机身相连接,当所述子机身处于折叠态时,所述摆臂位于所述折叠位置;当所述子机身处于展开态时,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展开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子机身在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就可以带动摆臂摆动,从而对轴盖“抬升”,摆臂就无需设置其它驱动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处于展开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拆去显示屏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终端设备背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终端设备处于折叠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在展开态时的结构简图;
图5b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在折叠态时的结构简图;
图6a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图6b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图6c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图6d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图6e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图6f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图6g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图6h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图6i为本申请第九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图7为图2中所示的终端设备在一个视角(从设置显示屏的一侧观察)下的爆炸图;
图8为图2中所示的终端设备在另一视角(从设置轴盖的一侧观察)下的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基座与轴盖的爆炸图;
图10为图9中所示的基座、轴盖的局部视图;
图11为图2中的终端设备的A-A截面视图;
图12为图2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时的A-A截面视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处于展开态时在一视角下(从设置显示屏的一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处于展开态时在另一视角下(从设置轴盖的一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处于折叠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拆去了一对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
图16a为图15中的转轴机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b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在未拆轴盖时的B-B截面视图;
图16c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在折叠态且未拆轴盖时的B-B截面视图;
图17为图13中转轴机构的一个端部(左上端)处的局部视图;
图18为图14中转轴机构的一个端部(左上端)处的局部视图;
图19为图15中转轴机构的一个端部(左上端)处的局部视图;
图20a为图17中的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基座和轴盖的爆炸图;
图20b为图17中的第二摆臂、基座的爆炸图;
图20c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在未拆轴盖时的C-C截面视图;
图20d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在折叠态且未拆轴盖时的C-C截面视图;
图2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拨动件与轴盖连接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拨动件与转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座、轴盖以及拨动件的连接关系截面图;
图2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转轴与第一摆臂连接的截面图;
图2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转轴在转动过程中轴盖在拨动部的带动下的位置关系的变化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臂的转动角度与轴盖的抬升量的关系原理图;
图2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凹腔为圆孔时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拨动件与轴盖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拨动件与轴盖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30为图13中转轴机构的中部处的局部视图;
图31为图14中转轴机构的中部处的局部视图;
图32为图15中转轴机构的中部处的局部视图;
图33为图30中的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基座和轴盖的爆炸图;
图34为图17中的第二摆臂、基座的爆炸图;
图3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拨动件的示意图;
图36为图30中的第一摆臂、基座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可折叠式的终端设备。下面以手机为例来说明终端设备中折叠机构的具体结构,其它终端设备具体可参照手机实施例中的折叠机构来设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图4、图5a和图5b所示,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手机)处于展开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拆去显示屏200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终端设备背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终端设备处于折叠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11在展开态时的结构简图,图5b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11在折叠态时的结构简图。
该终端设备包括转轴机构120、机身以及显示屏200,机身包括两个以上相邻设置的子机身11,子机身11用于承载显示屏200,转轴机构120设置于两个子机身11的相接处,以使两个子机身11可在展开态(如图2所示)和折叠态(如图4所示)之间切换。在一些终端设备中,也可以将转轴机构120和子机身11构成的整体称为“折叠机构100”,即该终端设备包括折叠机构100和显示屏200。
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在两个子机身11处于展开态时外轮廓大致呈矩形,为了方便后文各实施例的描述,针对两个子机身11处于展开态下的终端设备,建立XYZ坐标系,定义终端设备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也可以称为“方向X”或“X方向”),终端设备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也可以称为“方向Y”或“Y方向”),终端设备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也可以称为“方向Z”或“Z方向”),上述的X方向不限于图1中X轴箭头所指的单一方向,应理解为与X轴平行的正反两方向,即包括了X轴正方向和X轴负方向,Y方向、Z方向同理。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然,终端设备的轮廓形状也不限于为矩形,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当终端设备的轮廓形状为非矩形时,上述Z方向依然为终端设备的厚度方向,而X方向和Y方向所限定的面与终端设备处于展开态时显示屏的显示面基本平行。如图2所示,每个子机身11均为壳体结构,比如子机身11可以是中框,子机身11包括机身底壁12(也称“盖板”)以及设置于机身底壁12的边缘处的机身侧壁13,两个子机身11的机身底壁12与机身侧壁13共同围成设置空间10,显示屏200设置于设置空间10中,显示屏200自身具有可折弯性能,受外力作用后可以发生弯折变形。
如图1、图2和图5a所示,当两个子机身11在处于展开态时,显示屏200展开,显示屏200的显示区域外露以便于向用户显示图像信息。显示屏200包括第一显示区域210、第二显示区域220和第三显示区域230。第一显示区域210覆盖于一个子机身11的机身底壁12上,第二显示区域220覆盖于另一个子机身11的机身底壁12上,第三显示区域230覆盖于转轴机构120上。
上述显示屏200可以是全部为柔性屏结构,比如显示屏200的第一显示区域210、第二显示区域220以及第三显示区域230均为柔性屏结构;显示屏200可以是中间折叠部分为柔性屏结构,而两边是硬屏结构,比如显示屏200的第一显示区域210和第二显示区域220为硬屏结构,第三显示区域230为柔性屏结构。
如图4和图5b所示,当两个子机身11在处于折叠态时,两个子机身11相层叠,显示屏200此时被折叠于两个子机身11之间,此时可以方便该终端设备的携带。显示屏200的第一显示区域210与第二显示区域220相层叠,这里的“相层叠”是指第一显示区域210、第二显示区域220的厚度方向相平行或者大致平行(比如偏差在30°之内),其中,第一显示区域210与第二显示区域220可以贴在一起,也可以是第一显示区域210与第二显示区域220之间具有空隙,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两个子机身11在处于折叠态时,第三显示区域230被折叠成水滴形态,在此形态下,第三显示区域230包括圆弧段233、第一过渡段231和第二过渡段232。第一过渡段231连接于圆弧段133与第一显示区域210之间。第二过渡段232连接于圆弧段233与第二显示区域220之间。如图5b所示,第一过渡段231、第二过渡段232呈八字形,也就是:第一过渡段231连接第一显示区域210的一端与第二过渡段232连接第二显示区域220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一过渡段231连接圆弧段233的一端与第二过渡段232连接圆弧段233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四距离大于第三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当两个子机身11处于折叠态时,显示屏200的第三显示区域230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折叠成其它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5a和图5b所示,转轴机构120包括轴盖3,轴盖3作为转轴机构120的外观件(即外部可见的部件),用于包覆转轴机构120中的运动部件(图中未示出),以保证折叠屏设备的外观,避免转轴机构120内运动部件的运动受到外界的干扰。为了保证折叠屏设备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运动过程中的外观,如图5a和图5b所示,两个子机身11均具有搭接部16,如图5a中所示,该搭接部16可以是形成于两个子机身11的机身底壁12上的台阶。该搭接部16与轴盖3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叠量h(也可以称为搭接量),当两个子机身11由展开态向折叠态运动时,该重叠量h逐渐减小;当两个子机身11由折叠态向展开态运动时,该重叠量h逐渐增大。两个子机身11在展开态与折叠态之间运动的过程中,最小重叠量为两个子机身11处于折叠态时的重叠量,该最小重叠量应大于或者等于0毫米(mm),如果搭接部16与轴盖3的重叠量h不足,则会导致两个子机身11处于折叠态时,搭接部16与轴盖3分离,也就是轴盖3位于两个搭接部16形成的间隙14之外,轴盖3内侧的运动部件裸露在外,外界的灰尘等容易落到轴盖3内侧的运动部件上以影响其正常工作。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6a所示,图6a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转轴机构120包括轴盖3、基座21(也称“转轴基座”)、摆臂22和连接组件6(也可称为“连接机构”、“传动机构”),轴盖3具有容纳空间35,基座21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容纳空间35中,连接组件6连接于摆臂22与轴盖3之间,在摆臂22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摆臂22通过连接组件6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如此设置,在折叠的过程中,转轴机构120的摆臂22通过连接组件6带动轴盖3相对基座21运动来“抬升”轴盖3,以在终端设备处于折叠态时,增加轴盖3与子机身11的重叠量,从而可以减小轴盖3与子机身11之间的缝隙,使轴盖3可以有效地阻挡外界的水、灰尘等进入到终端设备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盖3包括轴盖壁31、轴盖壁31围成容纳空间35,示例的,如图6a所示,轴盖壁31包括轴盖底壁、以及设置于轴盖底壁周缘处的轴盖侧壁,轴盖底壁与轴盖侧壁围成容纳空间35,该容纳空间35为梯形槽。除了上述结构之外,轴盖壁31的横截面也可以呈U形、半圆形、弧形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基座21用于支撑部分显示屏200,具体的,基座21用于支撑图1所示终端设备的显示屏200的第三显示区域230,也就是:基座21的一侧(图6a中的基座21的上侧)具有容纳显示屏200的设置空间10。
基座21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是全部)设置于容纳空间35中,摆臂22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并且摆臂22还与子机身11直接或者间接地活动连接,这样在折叠或者展开显示屏200时,摆臂22能够随子机身11的转动而相对基座转动,同时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轴盖3沿着靠近基座21的方向“抬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摆臂22与子机身11滑动连接,比如摆臂22上设有滑动配合部b,子机身11上设有槽a,滑动配合部b与槽a滑动配合,滑动配合部b可以呈板状、柱状、球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摆臂22与子机身11之间滑动连接是为了使子机身11、基座21、摆臂22形成的机构的自由度为1,即在X方向和Z方向限定的面内转动,以保证两个子机身11能够顺利地展开与折叠,避免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中发生显示屏歪斜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摆臂22的数量为两个,沿轴盖3的宽度方向(图中X轴方向),两个摆臂22对称设置于基座21的相对两侧,两个摆臂22分别与两个子机身11滑动连接,并且两个摆臂22均可转动连接于基座21上。
当两个子机身11处于展开态时,两个摆臂22均位于展开位置,如图6a所示,当两个子机身11处于折叠态时,两个摆臂22均位于折叠位置。当两个子机身11向折叠态切换时,摆臂22对应向折叠位置相对基座21转动,当两个子机身11向展开态切换时,摆臂22对应向展开位置相对基座21转动。
连接组件6连接于摆臂22与轴盖3之间,是摆臂22带动轴盖3移动的主要部件。如图6a所示,其示意了终端设备的第一实施例(也称“第一种结构”),连接组件6包括绕线辊642、连接线641和旋转轴625。摆臂22通过旋转轴625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绕线辊642套设于旋转轴625上,连接线641靠近基座21的一端缠绕于绕线辊642上,连接线641远离基座21的一端与轴盖3相连接。
进一步参考图6a,在采用图中的连接组件6的情况下,基座4和轴盖3之间设有复位件47,复位件47用于向轴盖3施加可使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图中向下的方向)相对基座4运动的复位力。示例的,复位件47为弹簧,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的一端与基座21相抵接,弹簧的另一端与轴盖3相抵接。其中,这里的“相抵接”是指两个部件之间存在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例如弹簧与基座21、轴盖3存在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
上述复位件47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上述复位件47也适用于与其他结构的连接组件6配合使用,在轴盖3需要另设复位机构时,均可采用图6a中的复位件47。
以下,以图6a中的位于左侧的摆臂22以及子机身11为例说明本申请的终端设备折叠和展开的过程:
在两个子机身11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22随子机身11顺时针转动(也就是向折叠位置相对基座21转动),并且旋转轴625带动绕线辊642顺时针转动,使连接线641逐渐缠绕于绕线辊642上,以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图中向上的方向,也是Z轴正方向),以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在两个子机身11向展开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22随子机身11逆时针摆动(也就是向展开位置相对基座21转动),并且通过旋转轴625带动绕线辊642逆时针转动,以松开缠绕在绕线辊642上的连接线641,此时轴盖3在复位件47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图中向下的方向,也是Z轴负方向)运动,以实现轴盖3的“下降”。
其中,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是指轴盖3的运动使基座21相对轴盖3向容纳空间35内伸入。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运动是指轴盖3的运动使基座21相对轴盖3向容纳空间35外伸出。以基座21为位置参考基准,基于图6a所示方位关系,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也即是上升运动。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运动也即是下降运动。其中,轴盖3的上升运动以及下降运动可以为沿第一方向(图中的Z轴方向)的运动,第一方向与轴盖3的宽度方向(图中的X轴方向)、轴盖3的长度方向(图中的Y轴方向)均相垂直,Z方向也可以视为容纳空间的深度方向,也即,当显示屏200展开为平面时,垂直于显示屏200显示面的方向。
当然,轴盖3的上升运动或下降运动的轨迹也不限于与第一方向平行,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一定角度,比如倾斜在10°以内。需要说明的是,当轴盖3的上升运动或下降运动的轨迹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角度小于5°时,均可以认为该轴盖3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连接组件6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摆臂22分别通过一个连接组件6与轴盖3相连接,增加了轴盖3与摆臂22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两个子机身11在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两个摆臂22分别通过连接组件6与轴盖3相连接,以带动轴盖3上升运动。这样,轴盖3的在运动时受力比较平衡,从而使轴盖3的上升运动比较平稳。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6也可以设置一个,该连接组件6连接于一个摆臂22与轴盖3之间,这样在摆臂22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通过一个连接组件6也可以带动轴盖3上升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轴盖3在连接组件6的带动下运动的更加平稳,轴盖3沿Z轴方向与基座3滑动连接(也就是轴盖3与基座21之间在Z轴方向上具有滑动约束)。作为该滑动连接的一种实现方式,如图6a所示,比如轴盖3上设有滑杆(图中标号c1所示),基座21上设有滑孔(图中标号c2所示),滑杆与滑孔滑动配合。如此设计,可以避免摆臂22带动轴盖3靠近基座21的过程中发生晃动,从而使得轴盖3的运动更加平稳。
如图6b所示,图6b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图6b所示的实施例与图6a所示的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连接组件6的结构不同。在图6b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组件6包括连接杆65,连接杆65的一端与摆臂22可转动连接,连接杆65的另一端与轴盖3可转动连接。
以左侧的摆臂22、连接杆65以及子机身11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折叠和展开的过程:在两个子机身11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22逆时针相对基座21转动,并通过连接杆65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图中向上的方向),以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在两个子机身11向展开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22顺时针相对基座21转动,在摆臂22顺时针转动的同时,通过连接杆65带动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运动(图中向下的方向),以实现对轴盖3的“下降”。
如图6c所示,图6c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图6c所示的实施例与图6a所示的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连接组件6的结构不同。在图6c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组件6包括旋转轴625、齿轮661和齿条662。
摆臂22通过旋转轴625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摆臂22在旋转轴625的周向上与旋转轴625相对固定,齿轮661套设于旋转轴625上,齿条662与轴盖3固定连接,齿条662的一端靠近基座21设置,齿条662的另一端远离基座21设置,齿轮661与齿条662相啮合。示例的,齿条662沿Z轴方向延伸。
以图6c中位于左侧的摆臂22、以及子机身11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折叠和展开的过程:
在两个子机身11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22随子机身11顺时针摆动,并通过旋转轴625带动齿轮661顺时针转动,然后齿轮661通过齿条662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图中向上的方向),以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在两个子机身11向展开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22随子机身11逆时针摆动,并且通过旋转轴625带动齿轮661逆时针转动,然后齿轮661通过齿条662带动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图中向下的方向)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下降”。
如图6d所示,图6d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图6d所示的实施例与图6a所示的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连接组件6的结构不同。在图6d所示的实施例中,摆臂22通过旋转轴625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连接组件6包括拨动件60,摆臂22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拨动件60随摆臂22转动以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拨动件60与摆臂22偏离旋转轴625的轴心O1的位置相连接,拨动件60与轴盖3在Z轴方向(也就是第一方向)上限位连接,也就是说,拨动件60能够带动轴盖3在Z轴方向上移动。
可以理解为,拨动件60的一部分与摆臂22连接,另一部分与轴盖3连接,摆臂22转动时带动拨动件60转动,拨动件60与轴盖3连接的部位又能够实现转动和平动的转化,使其在转动过程中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带动轴盖3在Z方向移动。
示例的,拨动件60为凸起结构,该拨动件60呈柱状且与旋转轴625平行或近似平行(偏差在5°之内),轴盖3上设有槽c3,槽c3沿X轴方向(也就是轴盖3的宽度方向)延伸,拨动件60伸入至槽c3中,以使拨动件60可沿X轴方向相对槽c3滑动。
其中,如图6d所示,拨动件60可以与摆臂22直接连接,拨动件60通过卡接、螺接、粘接、插接等方式与摆臂22相连接。此外,拨动件60也可以与摆臂22间接连接,比如图6e所示,图6e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拨动件60通过摆臂连杆69与摆臂22连接,摆臂连杆69的一端与摆臂22固定连接,摆臂连杆69的另一端与拨动件60连接。拨动件60可以通过卡接、螺接、粘接、插接等方式与摆臂连杆69的端部相连接。
如图6e所示,摆臂连杆69与摆臂22为一体结构,但也不限于此,摆臂连杆69与摆臂22之间也可以分体设置,并且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
以图6d和图6e中位于左侧的摆臂22以及子机身11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折叠和展开的运动过程:
如图6d和图6e所示,在两个子机身11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22随子机身11顺时针摆动,摆臂22所连接的拨动件60此时向右上方运动并与轴盖3相抵接,比如摆臂22与轴盖3中槽c3的上侧槽壁相抵接,通过拨动件60与轴盖3之间的限位约束,拨动件60向上的运动分量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图中的向上方向)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在两个子机身11向展开态切换的过程中,摆臂22随子机身11逆时针摆动,摆臂22所连接的拨动件60此时向左下方运动并与轴盖3相抵接,比如摆臂22与轴盖3中槽c3的下侧槽壁相抵接,通过拨动件60与轴盖3之间的限位约束,拨动件60向下的运动分量带动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图中的向下方向)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下降”。
如图6f所示,图6f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该实施例与图6d、图6e中所示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拨动件60的结构不同。
在图6f所示的实施例中,拨动件60包括转轴62以及相对转轴62偏心设置的偏心部61,比如偏心部61为柱状,偏心部61的中心轴与转轴62的中心轴不同轴设置。
上述偏心部61可以是偏心块、偏心柱、偏心轮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接下来以图6f中位于左侧的摆臂22、子机身11为例说明本申请的终端设备折叠与展开的过程:在两个子机身11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子机身11相对于基座4顺时针旋转,从而带动摆臂22顺时针旋转,转轴62也顺时针转动,以带动偏心部61向右上方运动,通过偏心部61与轴盖3之间的限位约束,偏心部61向上的运动分量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也就是图中向上的方向)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在两个子机身11向展开态切换的过程中,子机身11相对于基座4逆时针旋转,从而带动摆臂22逆时针旋转,转轴62也逆时针转动,以带动偏心部61向左下方运动,通过偏心部61与轴盖3之间的限位约束,偏心部61向下的运动分量带动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也就是图中向下的方向)运动,实现对轴盖3的“下降”。
由此,在摆臂22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拨动件60随摆臂22转动以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
在该连接组件6中,偏心部61与转轴62偏心设置,这样在摆臂22带动转轴62转动时,偏心部61的运动轨迹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小,不容易与其它部件发生干涉。
如图6g所示,图6g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图6g所示的实施例与图6f所示的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摆臂22的结构不同。
在图6g所示的实施例中,摆臂22包括均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的第一摆臂26(也可以称为主摆臂)和第二摆臂23(也可称为从摆臂),第一摆臂26与子机身11固定连接,并且第一摆臂26还与第二摆臂23滑动连接,比如第二摆臂23上设有槽m1,第一摆臂26上设有滑动配合部m2,滑动配合部m2与槽m1滑动配合。
第二摆臂23通过连接组件6与轴盖3连接,第二摆臂23具有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第一摆臂26可带动第二摆臂23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相对基座21转动。第二摆臂23位于展开位置时,两个子机身11处于展开态,第二摆臂23位于折叠位置时,两个子机身11处于折叠态(如图6g所示)。
以图6g中位于左侧的第二摆臂23、第一摆臂26以及子机身11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折叠和展开的过程:在两个子机身11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摆臂26随子机身11顺时针摆动,通过第一摆臂26与第二摆臂23之间的滑动约束,第一摆臂26在摆动的同时带动第二摆臂23顺时针摆动,然后通过拨动件60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在两个子机身11向展开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摆臂26随子机身11逆时针摆动,通过第一摆臂26与第二摆臂23之间的滑动约束,第一摆臂26在摆动的同时带动第二摆臂23逆时针摆动,然后通过拨动件60带动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相对基座21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下降”。
通过将摆臂22设置为第一摆臂26和第二摆臂23,第一摆臂26与子机身11固定连接,并且第一摆臂26、第二摆臂23之间滑动连接,这样可以使子机身11、第一摆臂26、第二摆臂23以及基座21形成的机构的自由度为1,从而保证两个子机身11能够顺利地展开与折叠,且实现基座和轴盖沿第一方向相对移动,避免轴盖相对基座晃动。同时,这样设计,子机身11上就无需设置与摆臂22连接的滑动连接结构,从而可以简化摆臂22与子机身11之间的连接,从而提高了摆臂22与子机身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当然,也可以将图6d中摆臂22设置为第一摆臂26和第二摆臂23,具体如图6h所示,图6h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至于第一摆臂26与基座21、第二摆臂23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可参照图6g中的方式来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图6d~图6h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摆臂22带动拨动件60运动,进而使拨动件60带动轴盖3“抬升”,这样使得连接组件6与轴盖3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连接组件6的零部件的数目相对较少,不但有利于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高连接组件6与轴盖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上述图6b~图6h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组件6既能够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相对基座21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也能够带动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相对基座21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下降”,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轴盖3的运动,无需额外设置使轴盖3复位的复位件,从而有利于提高轴盖3运动的可靠性。
上述图6a~图6h所示,通过约束轴盖3沿Z轴方向相对基座21滑动,这样轴盖3在沿Z轴方向移动时可分别通过连接组件6带动两侧的摆臂22实现同步运动进而使两侧的子机身11实现同步运动的功能。
可以理解,由于制造或装配公差,两侧摆臂22(可以是第一摆臂26,也可以是第二摆臂23)在旋转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角度偏差。通常上述角度偏差的范围可以是0~20度,在该角度偏差范围内仍可视为同步运动。可选的,实际使用中能通过设置其它的同步机构来取得相应的同步效果。
如图6i所示,图6i为本申请第九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图6i所示转轴机构120在图6g所示的转轴机构120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支撑件27和第三摆臂281。
在图6i所示的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20还包括支撑件27和第三摆臂281,支撑件27的一侧具有设置显示屏200的设置空间10,摆臂22设置于支撑件27背离设置空间10的一侧,支撑件27与摆臂22可转动连接,具体地,支撑件27与第一摆臂26可转动连接。
第三摆臂281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并且第三摆臂281还与支撑件27滑动连接,比如支撑件27上设有配合槽271,第三摆臂281与配合槽271滑动配合。
两个子机身11在向折叠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摆臂26可带动支撑件27相对基座21摆动,从而使支撑件27可以对显示屏200的弯折部(图1中的第三显示区域230)进行很好的支撑保护。
通过将支撑件27与第三摆臂281滑动连接,与第一摆臂26可转动连接,这样可以使子机身11、第一摆臂26、支撑件27、第三摆臂281以及基座21形成的机构的自由度为1,从而保证在两个子机身11在向折叠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摆臂26能够顺利地带动支撑件27摆动。
上述支撑件27的形状可以是板状结构,也可以是框架结构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支撑件27为板状结构时,支撑件27也可以称为门板,对应地第三摆臂281也可以称为门板摆臂。
通过上述图6a~图6i所述实施例,连接组件6连接于摆臂22和轴盖3之间,在摆臂22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摆臂22可通过连接组件6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以对轴盖3进行“抬升”,以在两个子机身11处于折叠态时,增加轴盖3与子机身11的重叠量,从而可以减小轴盖3与子机身11之间的缝隙,使轴盖3可以有效地阻挡外界的水、灰尘等进入到终端设备的内部。
下面结合终端设备的产品结构图来对图6d~图6i中所示转轴机构120的原理图进行具体的描述。
如图7~图12所示,图7为图2中所示的终端设备的爆炸图,图8为图2中所示的终端设备在另一视角(背侧视角)下的爆炸图,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基座21与轴盖3的爆炸图,图10为图9中所示的基座21、轴盖3的局部视图,图11为图2所示的终端设备的A-A截面视图,图12为图2中的终端设备在折叠态时的A-A截面视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轴盖3沿第一方向(图中的Z轴方向)与基座21滑动连接。该第一方向与轴盖3的长度方向(图中的Y轴方向)、轴盖3的宽度方向(图中的X轴方向)均相垂直。如此设计,轴盖3的在连接组件6的带动下运动时受力比较平衡,不易产生歪斜,防止出现卡死等问题。
其中,第一方向与轴盖3的长度方向、轴盖3的宽度方向均相垂直,既可以是绝对垂直,也可以是近似垂直,比如偏差在正负5度之内。
为了方便描述,后文均用Z轴方向来表示第一方向,将轴盖3的宽度方向用X轴方向来表示,将轴盖3的长度方向用Y轴方向来表示。
轴盖3与基座21在Z轴方向上实现滑动连接的方式有多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轴盖3上设有与基座21滑动配合的限位槽30,限位槽30的槽深方向与Z轴方向相平行,这样基座21与限位槽30之间可以在限位槽30的槽深方向发生相对滑动,从而实现图6i中轴盖3与基座21之间在Z轴方向的滑动连接。
结合图12,其中,限位槽30的槽深方向Z轴方向相平行可理解为限位槽30沿其槽宽方向的一侧槽壁30a与Z轴方向相平行,槽壁30a与Z轴方向可以是绝对平行,也可以近似平行,比如偏差在正负5度之内。
通过设置限位槽30与基座21配合,在轴盖3在运动时,限位槽30可以对轴盖3起到更好的导向的作用,使得轴盖3可以沿Z轴方向运动的更加平稳的运动。同时,由于限位槽30的结构相对较牢固,轴盖3在外力作用下限位槽30的结构不容易发生损坏,从而有利于提高轴盖3与基座2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当然,轴盖3与基座21之间除了通过限位槽30实现滑动连接之外,也可以通过孔轴配合的方式实现滑动连接,比如基座21上设有滑孔,滑孔沿Z轴方向延伸,轴盖连接件32上设有滑柱,滑柱与滑孔滑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轴盖3包括轴盖壁31和轴盖连接件32,轴盖壁31围成容纳空间35,轴盖连接件32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是全部)设置于容纳空间35中,轴盖连接件32与轴盖壁31可拆卸连接,轴盖连接件32沿Z轴方向与基座21滑动连接,比如限位槽30设置在轴盖连接件32上,基座21与限位槽30滑动配合。如此设计,在轴盖3与基座21之间的滑动连接结构发生损坏时,通过将轴盖连接件32拆卸更换就可以实现对滑动连接结构进行的修复,无需对整个轴盖3进行更换,从而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同时将轴盖连接件32设置于容纳空间35中,这样可以减小盖连接件32对其它空间的占用。
其中,如图10所示,轴盖连接件32通过紧固件(比如螺钉)与轴盖壁31实现可拆卸连接,但也不限于此,轴盖连接件32也可以通过卡接、插接等方式实现与轴盖壁31可拆卸连接。如图10所示,轴盖壁31的横截面呈U形,但也不限于此,轴盖壁31的横截面也可以呈弧形等其它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轴盖连接件32设置多个,比如三个,多个轴盖连接件32沿Y轴方向相隔排布。如此设计,可以使得轴盖3与基座21之间有多处连接点,在轴盖3沿Z轴方向相对基座21滑动时,有利于轴盖3在其长度方向Y上受力平衡,从而使得轴盖3运动得更加平稳。
如图13~图15以及图16a所示,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120(拆去一侧的支撑件27)处于展开态时在一视角下(从设置显示屏200的一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120处于展开态时在另一视角下(从设置轴盖3的一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120处于折叠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拆去了一对第二摆臂23和第一摆臂26),图16a为图15中的转轴机构120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沿轴盖3的宽度方向X,轴盖3的两侧边缘处分别设有摆臂22。这样可以增加轴盖3在其宽度方向X上与连接组件6的连接点的数目,使轴盖3在其宽度方向X上的受力更加平衡,从而使轴盖3在连接组件6带动下的运动的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摆臂22包括第一摆臂26和第二摆臂23,第一摆臂26和第二摆臂23均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第一摆臂26用于与子机身11固定连接,比如第一摆臂26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子机身11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a所示,位于轴盖3同一侧边缘处的摆臂22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摆臂22沿Y轴方向排布。如此设计,轴盖3在其长度方向Y上就可以与连接组件6有多个连接点,轴盖3在其长度方向Y上受力就比较均匀,从而使得轴盖3在连接组件6带动下的运动更加平稳。
示例的,如图15和图16a所示,位于轴盖3同一侧边缘处的摆臂22的数目为三个,三个摆臂22分别对应设置于轴盖3的两个端部以及中部的位置处。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轴盖3同一侧边缘处的摆臂22的数目也可以是一个,该摆臂22设置于轴盖3沿其长度方向Y的中部位置处。
下面对图13~图15以及图16a中设置于轴盖3的一个端部处的摆臂22的结构以及安装方式进行具体地介绍:
如图17~图23所示,图17为图13中转轴机构120的一个端部(左上端)处的局部视图,图18为图14中转轴机构120的一个端部(左上端)处的局部视图,图19为图15中转轴机构120的一个端部(左上端)处的局部视图,图20a为图17中的第二摆臂23、第一摆臂26、基座21和轴盖3的爆炸图,图20b为图17中的第一摆臂26、基座21的爆炸图,图2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拨动部61与轴盖3连接的示意图,图2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拨动件60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座21、轴盖3以及拨动件60的连接关系截面图。
如图17、图18和图19所示,摆臂22包括第一摆臂26和第二摆臂23,第一摆臂26与子机身11固定连接,第一摆臂26、第二摆臂23均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第二摆臂23具有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第一摆臂26通过第一连接结构24与第二摆臂23连接,使第一摆臂26带动第二摆臂23在展开位置(如图17和图18所示)和折叠位置(如图19所示)相对基座21转动。
其中,第一摆臂26可以通过紧固件(比如螺钉)与子机身11固定连接,但也不限于此,第一摆臂26与子机身11也可以通过卡接、插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第一摆臂26可以通过以下结构实现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b、图20c以及图20d所示,图20c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120在未拆轴盖3时的C-C截面视图,图20d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120在折叠态且未拆轴盖3时的C-C截面视图。基座21上设有第一弧形槽210,第一摆臂26上设有第一弧形片263,第一弧形片263与第一弧形槽210滑动配合,以使第一摆臂26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由于第一弧形片263与第一弧形槽210的滑动配合,这样使得第一弧形片263与第一弧形槽210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在第一弧形片263相对第一弧形槽210滑动时第一弧形片263不容易发生晃动,从而使第一摆臂26相对基座21转动的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a以及图20b所示,基座21包括基座本体211、以及与基座本体211可拆卸连接的基座连接件214,基座本体211与基座连接件214围成第一弧形槽210。
如此设计,可以方便将第一弧形槽210拆开,从而可以方便第一弧形槽210内部的清理以及第一摆臂26的安装和拆卸。
其中,第一弧形槽210可以通过以下结构形成,如图20a以及图20b所示,基座本体211上设有弧形凸起面a,基座连接件214上设有凹腔,凹腔具有弧形壁b,在基座21连接件安装于基座本体211上时,弧形凸起面a与凹腔的弧形壁b之间形成第一弧形槽210。
如图18和图20a所示,基座本体211与基座连接件214之间通过紧固件(比如螺钉)实现可拆卸连接,但也不限于此,基座本体211与基座连接件214之间也可以通过卡接、插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第一连接结构24不唯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连接结构24包括滑槽232和滑动部261,滑槽232设置于第二摆臂23上,滑动部261设置于第一摆臂26上;滑槽232的一端靠近基座21设置,滑槽232的另一端远离基座21设置,滑动部261与滑槽232滑动配合,以使第一摆臂26与第二摆臂23滑动连接。通过将第一连接结构24设置为滑动部261与滑槽232配合的结构,这样使得第一连接结构24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
其中,滑动部261可以是柱状、块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滑动部261为柱状时,滑动部261可以通过安装孔设置在第一摆臂26上。
上述滑槽232、滑动部261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第二摆臂23上设有滑动部261,第一摆臂26上设有滑槽232,这样设计也能够实现第二摆臂23和第一摆臂26之间的滑动连接。
当然,第一连接结构24也不限于滑槽232和滑动部261,也可以为传动连杆,传动连杆的一端与第一摆臂26铰接,传动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摆臂23铰接,这样也可以够使第一摆臂26带动第二摆臂23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相对基座21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摆臂26上设有避让口262,第二摆臂23伸入避让口262中。如此设计可以使得第二摆臂23和第一摆臂26设计得更加紧凑,减小了第二摆臂23和第一摆臂26的整体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f、图6g,图6i,图21~图23所示,连接组件6包括拨动件60,拨动件60(也可以称为曲柄拨动件)包括转轴62以及与转轴62偏心设置的偏心部61,摆臂22通过转轴62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偏心部61相对于转轴62偏心设置,转轴62在其周向上与摆臂22相对固定。轴盖3上设有凹腔34,偏心部61伸入凹腔34中,偏心部61可在凹腔34中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由于轴盖3在X方向和Y方向与基座21的限位连接,以及凹腔34在Z方向对偏心部61的限位作用,使偏心部61随转轴62同步转动时能够带动轴盖3在Z方向移动,而不在X方向和Y方向移动。
具体地,图21~图23中,第二摆臂23与转轴6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沿Z轴方向,凹腔34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341和第二内壁343,第一内壁341和第二内壁343均与偏心部61相抵接。
如图6i和图23所示,以位于6i以及图23中左侧的第二摆臂23为例说明下运动过程:由于转轴62在其周向上与第二摆臂23相对固定,这样,左侧的第二摆臂23在第一摆臂26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时(也就是向折叠位置转动时),第二摆臂23带动转轴62顺时针转动,偏心部61在转轴62的带动下在向右上方运动,并与位于上侧的第一内壁341相挤压,使偏心部61带动轴盖3向上方运动,以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
左侧的第二摆臂23逆时针转动时(也就是向展开位置转动时),第二摆臂23带动转轴62逆时针转动,偏心部61在转轴62的带动下向左下方运动,并与位于下侧的第二内壁343相挤压,使偏心部61带动轴盖3向下方运动,以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以实现对轴盖3的“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凹腔34的第一内壁341和第二内壁343相对设置,可以是第一内壁341和第二内壁343平行设置,也可以是不平行设置,比如第一内壁341和第二内壁343之间的夹角在20度之内,均可认为第一内壁341和第二内壁343相对设置。另外,第一内壁341、第二内壁343也不局限于平整表面。第一内壁341、第二内壁343与偏心部61相抵接具体是第一内壁341、第二内壁343与偏心部61之间存在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在偏心部61随转轴61转动的过程中,偏心部61与第一内壁341或第二内壁343之间可产生作用力,在显示屏不转动的状态下,偏心部61与第一内壁341或第二内壁343之间可以没有作用力。可理解的是由于制造公差的存在,偏心部61的实际尺寸与理想尺寸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样可能会出现第一内壁341、第二内壁343中的至少一个与偏心部61分离(也就是不接触)现象。
通过将第一内壁341、第二内壁343与偏心部61相抵接,这样转轴61带动偏心部61转动时,偏心部61既可以带动轴盖3向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以“抬升”轴盖,也可以带动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以“下降”轴盖3,也就是偏心部61能够对轴盖3“双向”施力,那么就不需要设置弹簧等使轴盖3的复位件,从而使得连接组件6的结构更简单,零部件更少。通过将偏心部61设置为可X轴方向沿凹腔34滑动,这样可以使第二摆臂23、拨动件60与轴盖3之间形成的机构的自由度为1,从而能够使拨动件60在转动的同时可以带动轴盖3“升降”。并且,摆臂22在转动过程中,偏心部61能够和凹腔34的第一内壁341、第二内壁342保持接触,尽量避免在摆臂22转动的起始阶段或结束阶段,偏心部61和第一内壁341或第二内壁342碰撞而产生轴盖晃动或者噪音,也能尽量避免轴盖3随摆臂33抬升或者下降的动作滞后,进而使轴盖3在折叠与展开显示屏的过程平稳流畅地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偏心部61为相对转轴62凸起设置的柱状结构,偏心部61的中心轴与转轴62的中心轴平行且不同轴。如此设计,在转轴62转动时,偏心部61的运动轨迹所占用的空间更小,从而使偏心部61不容易与周围的部件发生运动干涉。
其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偏心部61为柱状凸起结构,但也不限于此,偏心部61也可以设计成锥状凸起结构、圆台状凸起结构、球状凸起结构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偏心部61与转轴62为一体结构。如此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偏心部61与转轴62的连接强度,使偏心部61与转轴62不容易发生断裂,而且还可以减少转轴机构120的零部件的数目,以方便该转轴机构120的组装。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偏心部61与转轴62也可以分体设计,偏心部61与转轴62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如图25所示,图2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转轴62在转动过程中轴盖3在偏心部61的带动下的位置关系的变化示意图。从图25中的(a)到(d)中可以看出,转轴62在沿顺时针转动过程中,偏心部61相对转轴62的轴心O1的位置逐渐抬高,偏心部61在逐渐抬高的过程中挤压凹腔34的内壁,从而将轴盖3的位置抬高。图中的h1、h2、h3、h4的变化反应出转轴62的轴心O到轴盖3下表面的距离变化,h4要明显小于h1,由此可以看出,转轴62在转动过程中抬升轴盖3的距离比较显著,在两个子机身11处于折叠态时可以显著增加轴盖3与子机身11的重叠量。
如图26所示,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摆臂23的转动角度与轴盖3的抬升量的关系。如果第二摆臂23的转动角度为θ,转轴62的轴心O1与偏心部61的轴心O2(该偏心部61呈圆柱状)的偏心距为L,转轴62的轴心O1与偏心部61的轴心O2的连线(也可称为“曲柄”)与水平面初始夹角为α,可得此机构带来的轴盖3与子机身11的重叠量h收益为:h=2Lsin(θ/2)cos(α-θ/2),可以通过适当设计角度及长度参数,恰当地设计出轴盖3的抬高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3所示,沿X轴方向,轴盖连接件32的一端设有与凹腔34连通的开口342,开口342可供偏心部61伸入至凹腔34中。如此设计,偏心部61就可以从凹腔34的侧向伸入至凹腔34中,可以方便偏心部61伸入凹腔34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拨动件60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3所示,轴盖壁31上设有限位凸缘36,限位凸缘36与开口342相对设置。如此设计,限位凸缘36起到止挡的作用,以将偏心部61部分或者全部限制在凹腔34中,从而可以防止转轴62在转动过程中,偏心部61从开口342完全运动出凹腔34之外。并且,由于限位凸缘36与凹腔34的开口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为偏心部61的移动提供了空间,如此凹腔在X方向的尺寸不必过大即可满足偏心部在X方向的移动空间要求,提升了X方向的结构紧凑性。
上述轴盖连接件32上可设置一个凹腔34,也可以设置多个凹腔34,具体可根据第二摆臂23的布置位置来确定,示例的,如图21所示,轴盖连接件32上设置两个凹腔34,且分别位于轴盖连接件32沿轴盖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图22和图24所示,图2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转轴62与第二摆臂23连接的截面图。转轴62包括扁位段621和圆柱段622,偏心部61、扁位段621和圆柱段622顺次连接,第二摆臂23上设有与扁位段621配合的扁位孔235,使转轴62在周向上与第二摆臂23相对固定。
第二摆臂23还设有与圆柱段622配合的摆臂孔231;基座21开设有供扁位段621和圆柱段622穿设的基座孔216,扁位段621外露于扁位孔235的轴段、和圆柱段622外露于摆臂孔231的轴段分别穿入对应的基座孔216。其中,基座孔可以为圆孔,两个基座孔靠近第二摆臂23的两侧面,基座21在靠近第二摆臂23的两侧面的位置凸起并开设基座孔。
如此设计,使得拨动件60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较小,能够在实现第二摆臂23与基座21转动连接的同时,也实现了第二摆臂23带动转轴23转动,以带动偏心部61转动的目的。具体地,结合图21,由于扁位段621和扁位孔235的配合,实现了第二摆臂23带动偏心部61转动,由于圆柱段622和基座孔216的配合,特别是基座孔216为圆形时,实现了摆臂22基于基座21的顺畅转动,并且,与扁位段621配合的基座孔216与扁位段不相干涉,不会限制拨动件60的转动,也不会带动基座21移动。
其中,扁位段621的侧面上具有扁位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扁位面设置于扁位轴段621的相对两侧侧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扁位面也可以设置于扁位轴段621的周向一侧、三侧或者四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除了通过扁位段621和扁位孔235相配合以实现转轴62在周向上与第二摆臂23相对固定之外,转轴62也可以通过键连接的方式与第二摆臂23实现在转轴62的周向上相对固定。上述偏心部61除了可以与转轴62相连接之外,也可以与第二摆臂23上偏离转轴62的轴心的位置连接(如图6d所示),这样在两个子机身11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偏心部61同样能够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图20a和图21所示,基座21包括基座本体211、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基座本体211上的轴座212,转轴62可转动地设置于轴座212上。具体地,基座孔216设置于轴座212上。
如此设计,当转轴62连接处发生损坏时,只需将轴座212拆卸更换就可以实现对损坏处结构的修复,无需对整个基座21进行更换,从而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其中,如图18和图20a所示,轴座212与基座本体211之间通过紧固件(比如螺钉)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但也不限于此,轴座212与基座本体211之间也可以通过卡接、插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a和图21所示,凹腔34设置于轴盖连接件32上。如此设计,在凹腔34的结构发生损坏时,只需将轴盖连接件32拆卸更换就可以实现对凹腔34结构的修复,无需对整个轴盖3进行更换,从而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另一方面,当基座21和轴盖3的连接位置也在轴盖连接件32上时,可以实现一物多用,节省部件和设计空间。
上述凹腔34可以为槽,也可以为孔,该孔可以是圆孔,也可以是跑道孔,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如图27所示,图2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凹腔34为圆孔时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将图23和图25中的凹腔34的形状设计成圆形,其它的结构保持不变。偏心部61与凹腔34的内壁之间具有活动间隙,在第二摆臂23相对基座向折叠位置转动时,转轴62在第二摆臂23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偏心部61可与凹腔34的内壁相抵接,并且偏心部61与凹腔34的上半侧内壁相挤压,以带动轴盖3向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在第二摆臂23相对基座向展开位置转动时,转轴62在第二摆臂23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偏心部61与凹腔34的下半侧的内壁抵接并相挤压,以带动轴盖3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3的“下降”。
偏心部61除了可以为前文所述的凸起结构之外,也可以为偏心轮,如图28所示,图2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拨动件60与轴盖3的安装关系示意图,该实施例中,偏心部61为偏心轮,转轴62偏离偏心轮的中心设置,以使偏心轮相对转轴62偏心设置,转轴62在周向上与第二摆臂23相对固定。凹腔34为槽,该槽沿Z轴方向延伸。基座21与轴盖连接件32之间设有复位件47,复位件47用于对轴盖3施加使轴盖3相远离基座21的方向运动的复位力,使偏心轮与凹腔34的上侧内壁相抵接。示例的,复位件47为弹簧,该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的一端与轴盖连接件32相抵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基座21相抵接。
以位于左侧的拨动件60为例说明下运动的过程:当转轴62顺时针转动时(也就是第二摆臂23向折叠位置转动时)随着偏心轮上与凹腔34的上侧内壁的抵接点到转轴62轴心的距离增大,偏心轮与凹腔34的上侧内壁相挤压,偏心轮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图中向上的方向)运动,以将轴盖3“抬升”;当转轴62逆时针转动时(也就是第二摆臂23向展开位置转动时),随着偏心轮上与凹腔34的上侧内壁的抵接点到转轴62的轴心的距离减小,此时偏心轮对与凹腔34的上侧的内壁不产生挤压力,轴盖3在复位件47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图中向下的方向)运动,以将轴盖3“下降”。
在上述图21~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偏心部61伸入轴盖3上的凹腔34中,在摆臂22相对基座21向折叠位置转动时,偏心部61可在凹腔34内运动并与凹腔34的内壁相抵接,以带动轴盖3向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以“抬升”轴盖3。通过将偏心部61设置在凹腔34中,这样凹腔34对偏心部61起到限位的作用,偏心部61不容易与轴盖3相脱离,从而提高了拨动件60与轴盖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拨动件60除了前文所示的结构之外,也可以将前文所述拨动件60的偏心部61设置为凸轮,如图29所示,图29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拨动件60与轴盖3的安装关系示意图,该实施例中,偏心部61为凸轮,转轴62在周向上与凸轮相对固定,凸轮轮廓呈椭圆形,凸轮与转轴61偏心设置,也就是凸轮的几何中心轴与转轴61的中心轴不同轴。轴盖3还包括抵接凸缘37,沿轴盖3的宽度方向X,抵接凸缘37设置于位于轴盖3的一侧边缘的轴盖壁31上。基座21与轴盖连接件32之间设有复位件47,复位件47用于对轴盖3施加使轴盖3相远离基座21的方向运动的复位力,使凸轮与抵接凸缘37相抵接。示例的,复位件47为弹簧,该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的一端与轴盖壁31相抵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基座21相抵接。
以位于左侧的拨动件60为例说明下运动的过程:当转轴62顺时针转动时(也就是第二摆臂23向折叠位置转动时),随着凸轮上与抵接凸缘37的抵接点到转轴62轴心的距离增大,凸轮与抵接凸缘37相挤压,凸轮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以将轴盖3“抬升”;当转轴62逆时针转动时(也就是第二摆臂23向展开位置转动时),随着凸轮上与抵接凸缘37的抵接点到转轴62轴心的距离减小,此时凸轮对与抵接凸缘37不产生挤压力,轴盖3在复位件47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向远离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以将轴盖3“下降”。
在图21~图29所示的实施例中,拨动件60包括转轴62、以及相对转轴62偏心设置的偏心部61,摆臂22通过转轴62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转轴62在周向上与摆臂22相对固定,偏心部61与轴盖3相抵接,在摆臂22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偏心部61带动轴盖3向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通过设置相对转轴62偏心设置的偏心部61,这样在摆臂22转动时,偏心部61的运动轨迹所占用的空间较小,不容易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
通过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拨动件60的设计,在第二摆臂23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拨动件60可随摆臂22转动以带动轴盖3沿靠近基座21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轴盖3的“抬升”。这样使得连接组件6与轴盖3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连接组件6的零部件的数目相对较少,不但有利于降低成本,还有利于提高连接组件6与轴盖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图30~图36所示为位于轴盖3沿其长度方向Y的中部处的摆臂22的结构以及安装方式的示意图,其中,图30为图13中转轴机构120的中部处的局部视图,图31为图14中转轴机构120的中部处的局部视图,图32为图15中转轴机构120的中部处的局部视图,图33为图30中的第二摆臂23、第一摆臂26、基座21和轴盖3的爆炸图,图34为图17中的第一摆臂26、基座21的爆炸图,图3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偏心部61与轴盖3连接的示意图,图36为图30中的第一摆臂26、基座21的爆炸图。
图30~图36所示的摆臂22的结构与图17~图23所示的摆臂22结构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摆臂26与第二摆臂23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以及转轴62的结构不同。
如图31和图32所示,沿Y轴方向,第一摆臂26与第二摆臂23并排设置,也就是第一摆臂26位于第二摆臂23的一侧。如此设计可以方便第一摆臂26与第二摆臂23之间的安装和拆卸,而且第一摆臂26上就无需设计避让口,从而使得第一摆臂26的结构更加简单。
如图33、图34和图35所示,转轴62在其长度方向Y上的所有部分均为扁位轴(图22所示的转轴62的一部分轴段为扁位轴),如此设计,可以简化转轴62的结构,更加方便转轴62的加工。
至于该实施例中第二摆臂23、第一摆臂26、基座21以及轴盖3的相互连接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图17~图23所示实施例中的描述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i、图11和图12所示,转轴机构120还包括支撑件27,支撑件27的正面用于设置显示屏200;支撑件27的背面与摆臂22可转动连接,并且支撑件27还通过第二连接结构29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使支撑件27可在摆臂22的带动下相对基座21摆动。
如图11和图12所示,支撑件27的数目为两个,每个支撑件27背离设置空间10的一侧均设有摆臂22。
支撑件27用于支撑部分显示屏200,具体的,支撑件27用于支撑图1所示显示屏200中第三显示区域230。当终端设备的两个子机身11处于展开态时,子机身11上用于设置显示屏200的表面、支撑件27上用于设置显示屏200的表面以及基座21上用于设置显示屏200的表面近似共面设置(如图11所示)。
两个子机身11在向折叠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摆臂26可带动支撑件27相对基座21摆动,从而使支撑件27可以对显示屏200的弯折部(图1中的第三显示区域230)进行很好的支撑保护。当两个子机身11处于折叠态时,如图6i和图12所示,支撑件27相对于基座21的转动角度大于子机身11相对于基座21的转动角度,由于第一摆臂26固定于子机身11上,因此子机身11相对于基座21的转动角度与第一摆臂26相对于基座21的转动角度相等。也就是说,支撑件27相对于基座21的转动角度大于第一摆臂26相对于基座21的转动角度。在第一摆臂26的转动角度为90°的前提下,支撑件27的转动角度则大于90°,比如可以为100°、110°等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此时,两个支撑件27整体呈“八”字形(如图12所示),以更好地容纳显示屏200的弯折部(图1中的第三显示区域230),以避免显示屏200的弯折部过度挤压影响显示屏200的正常工作。
其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支撑件27为板状结构,此时支撑件27还可以称为“门板”。如此设计,可以增加支撑件27与显示屏200之间的接触面积,使两个支撑件27可以更好地对显示屏200进行支撑。当然,支撑件27除了为板状结构之外,也可以设置成框架结构。
第二连接结构29的结构不唯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图15以及图16a所示,第二连接结构29包括第三摆臂281和配合槽271,第三摆臂281通过转动轴282与基座21可转动连接,支撑件27上设有配合槽271,配合槽271的一端靠近转动轴282设置,配合槽271的另一端远离转动轴282设置(如图16a所示),第三摆臂281与配合槽271滑动配合。如此设计,两个子机身11在切换至展开态的过程中(由图15到图14的过程),在第一摆臂26的带动下,两个支撑件27在张开的同时,第三摆臂281与支撑件27之间相对滑动,以使支撑件27靠近基座21,从而可以减小支撑件27与基座21之间的缝隙,以使支撑件27和基座21对显示屏200进行更好的支撑。
两个子机身11在切换至折叠态的过程中(由图14到图15的过程),在第一摆臂26的带动下,两个支撑件27在靠拢的同时,第三摆臂281与支撑件27之间相对滑动,以使支撑件27远离基座21,从而可以使两个支撑件27整体呈“八”字形,以更好地容纳显示屏200的弯折部,以避免显示屏200的弯折部过度挤压影响显示屏200的正常工作。该第二连接结构29结构简单,所需要的零部件较少,连接可靠性较高。
当然,第二连接结构29除了为上述结构之外也可以为其它结构,比如可以通过轴孔滑动配合的结构,第三摆臂281设置成杆状,支撑件27上设有滑孔,滑孔的一端靠近转动轴282设置,另一端远离转动轴282设置,第三摆臂281与滑孔滑动配合。
支撑件27可以通过以下结构实现与第一摆臂26可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b、图16c、图19以及图20a所示,图16b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120在未拆轴盖时的B-B截面视图,图16c为图14中的转轴机构120在折叠态且未拆轴盖时的B-B截面视图。第二摆臂26上设有第二弧形槽265,支撑件27上设有第二弧形片272,第二弧形片272与第二弧形槽265滑动配合,以使支撑件27与第二摆臂26可转动连接。这样使得第二弧形片272与第二弧形槽265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在第二弧形片272相对第二弧形槽265滑动时第二弧形片272不容易发生晃动,从而使支撑件27相对第二摆臂26转动的更加平稳。
当然,第二弧形槽265、以及第二弧形片272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第二弧形槽265设置于支撑件27上,第二弧形片272设置于第二摆臂26上,这样也能够使支撑件27相对第二摆臂26转动的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基座21具有用于支撑显示屏200的支撑面213,在两个子机身11处于展开态时,轴盖3不凸出于支撑面213。如此设计可以避免轴盖3顶到显示屏200以对显示屏200造成损坏,从而保证显示屏200的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两个子机身11处于折叠态时,轴盖3凸出于支撑面213设置,并且轴盖3与显示屏200具有安全间隙(图中未示出)。通过将轴盖3凸出于支撑面213设置,这样可以保证轴盖3相对基座21有足够的“抬升量”,从而有利于增加轴盖3与子机身11的重叠量。同时轴盖3与显示屏200具有安全间隙,这样可以避免轴盖3顶到显示屏200以对显示屏200造成损坏,从而保证显示屏200的正常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中子机身11的数目也不限于两个,也可以三个或三个以上,相邻的两个子机身11通过上述转轴机构120连接,也就是转轴机构120设置在子机身11的相接处。该终端设备可以将显示屏200多次折叠,更加有利于缩小终端设备的体积,以方便携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4)

1.一种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摆臂、连接组件以及轴盖;
所述轴盖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基座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摆臂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上,使所述摆臂可相对于所述基座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摆臂与所述轴盖之间,在所述摆臂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摆臂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带动所述轴盖沿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拨动件,在所述摆臂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拨动件随所述摆臂转动以带动所述轴盖沿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拨动件包括转轴、以及相对所述转轴偏心设置的偏心部,所述摆臂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在周向上与所述摆臂相对固定,在所述摆臂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偏心部与所述轴盖相抵接,以带动所述轴盖沿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盖上设有凹腔,所述偏心部伸入所述凹腔中,在所述摆臂相对所述基座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偏心部可在所述凹腔内运动并与所述凹腔的内壁相抵接,以带动所述轴盖沿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部可在所述凹腔内沿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运动;沿第一方向,所述凹腔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偏心部抵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均相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盖包括轴盖壁和轴盖连接件,所述轴盖壁围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轴盖连接件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且与所述轴盖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凹腔设置于所述轴盖连接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盖连接件沿第一方向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均相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所述轴盖连接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凹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可供所述偏心部伸入至所述凹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盖壁上设有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以将所述偏心部的至少一部分限制在所述凹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心部为相对所述转轴凸起设置的柱状结构,所述偏心部的中心轴与所述转轴的中心轴平行且不同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包括扁位段和圆柱段,所述偏心部、所述扁位段和所述圆柱段顺次连接;
所述摆臂设有与所述扁位段配合的扁位孔,使所述转轴在周向上与所述摆臂相对固定;
所述摆臂还设有与所述圆柱段配合的摆臂孔;
所述基座开设有供所述扁位段和所述圆柱段穿设的基座孔,所述扁位段外露于所述扁位孔的轴段和所述圆柱段外露于所述摆臂孔的轴段分别穿入对应的所述基座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心部与所述转轴为一体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5、7~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盖沿第一方向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使所述轴盖可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均相垂直。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摆臂由所述折叠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转动时,所述摆臂可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带动所述轴盖沿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臂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均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摆臂具有所述展开位置和所述折叠位置,所述第二摆臂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轴盖连接;所述第一摆臂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摆臂连接,使所述第一摆臂带动所述第二摆臂在所述展开位置和所述折叠位置之间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滑槽和滑动部,所述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二者中的一个上,所述滑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二者中的另一个上;
所述滑槽的一端靠近所述基座设置,所述滑槽的另一端远离所述基座设置,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摆臂与所述第二摆臂沿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摆臂上设有避让缺口,所述第二摆臂伸入至所述避让缺口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摆臂上设有第一弧形片,所述第一弧形片与所述第一弧形槽滑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摆臂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以及与所述基座本体可拆卸连接的基座连接件,所述基座本体与所述基座连接件围成所述第一弧形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机构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正面用于设置显示屏,所述支撑件的背面与所述摆臂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件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基座可转动连接,使所述支撑件可在所述摆臂的带动下相对所述基座摆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三摆臂和配合槽,所述第三摆臂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配合槽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且所述配合槽的一端靠近所述基座设置,所述配合槽的另一端远离所述基座设置,所述第三摆臂与所述配合槽滑动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所述摆臂二者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支撑件、所述摆臂二者中的另一个上设有第二弧形片,所述第二弧形片与所述第二弧形槽滑动配合,以使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摆臂可转动连接。
2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子机身、以及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子机身用于承载所述显示屏,所述转轴机构位于所述子机身的相接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机构的摆臂与所述子机身相连接,当所述子机身处于折叠态时,所述摆臂位于所述折叠位置;当所述子机身处于展开态时,所述摆臂位于所述展开位置。
CN202210371279.9A 2022-01-18 2022-04-08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64986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41975 WO2023138313A1 (zh) 2022-01-18 2022-12-26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EP22921734.4A EP4343162A1 (en) 2022-01-18 2022-12-26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64711 2022-01-18
CN202210064711X 2022-01-18
CN202210071650X 2022-01-20
CN202210071650 2022-01-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8643A true CN116498643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25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71279.9A Pending CN116498643A (zh) 2022-01-18 2022-04-08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43162A1 (zh)
CN (1) CN116498643A (zh)
WO (1) WO20231383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81814B (zh) * 2023-08-23 2023-10-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门板组件及其制作方法、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25791A (ja) * 2019-02-04 2020-08-20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及び折畳み可能な表示装置
CN209358590U (zh) * 2019-02-28 2019-09-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式移动终端
CN111692196B (zh) * 2019-03-15 2021-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3870692B (zh) * 2020-06-30 2023-10-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屏用折叠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3067923B (zh) * 2021-03-19 2023-11-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315860A (zh) * 2021-06-11 2021-08-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8313A1 (zh) 2023-07-27
EP4343162A1 (en) 2024-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36759B2 (en)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WO2022143478A1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EP3842647A1 (en)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3366927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071957A1 (zh)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KR20230130141A (ko) 힌지 및 인폴딩 플렉서블 스크린 이동 단말기
WO2023093226A1 (zh) 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
CN110045788B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CN112243053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217849479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CN116097011A (zh) 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6498643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CN217502265U (zh)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658513B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19202201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3027899A (zh) 同动式铰链
CN111294436B (zh) 一种360°连杆铰链及移动终端
WO2023231390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093860A1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3142960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4114669A1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20067475U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9865869U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498642B (zh) 一种同步机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