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6622A - 缓冲构件以及蓄电模块 - Google Patents

缓冲构件以及蓄电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6622A
CN113906622A CN202080040758.1A CN202080040758A CN113906622A CN 113906622 A CN113906622 A CN 113906622A CN 202080040758 A CN202080040758 A CN 202080040758A CN 113906622 A CN113906622 A CN 1139066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storage device
cushioning member
area
storag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075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6622B (zh
Inventor
乘峯笙汰
藤田悟朗
小村哲司
田岛光俊
粂信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06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6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6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66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8Modular batteries; Cas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01G11/12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1Compression means other than 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36Hardn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缓冲构件以及蓄电模块。蓄电模块具备:至少1个蓄电装置;和缓冲构件,与蓄电装置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X)上,在第1方向(X)上从蓄电装置接受载荷。缓冲构件具有:软质部:和硬质部,位于比软质部更靠缓冲构件的外缘部侧的位置,软质部比硬质部容易变形。

Description

缓冲构件以及蓄电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缓冲构件以及蓄电模块。
背景技术
作为例如车辆用等的要求高输出电压的电源,已知有多个蓄电装置(例如电池)被串联连接而成的蓄电模块。一般地,蓄电模块具备多个蓄电装置、配置在相邻的蓄电装置之间的多个隔离件、配置在蓄电装置的排列方向上的两端的一对端板、和架设在一对端板之间而在排列方向上对多个蓄电装置进行约束的束缚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96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地,蓄电装置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而膨胀。在以往的蓄电模块中,利用端板以及束缚条来压制该膨胀。此外,在蓄电模块中,为了保持蓄电装置间的电连接以及防止来自外部的冲击等所引起的蓄电装置的鼓出,利用束缚条的约束力固定了蓄电装置。
近年来,要求蓄电模块的进一步的高容量化,为了满足该要求而推进了蓄电装置的高容量化。若蓄电装置高容量化,则蓄电装置的膨胀量增大,施加于束缚条的载荷也增大。因此,需要防止束缚条的破损来确保蓄电模块的可靠性的对策。如果削弱束缚条的约束力,则能够降低施加于束缚条的载荷,因此能够抑制束缚条的破损。然而,若削弱束缚条的约束力,则蓄电装置的定位有可能变得松动,蓄电模块的可靠性有可能下降。
本公开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提高蓄电模块的可靠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某个方式是蓄电模块。该蓄电模块具备:至少1个蓄电装置;和缓冲构件,与蓄电装置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上,在第1方向上从蓄电装置接受载荷。缓冲构件具有软质部和位于比软质部更靠缓冲构件的外缘部侧的硬质部,软质部比硬质部容易变形。
本公开的另一方式是缓冲构件,该缓冲构件与至少1个蓄电装置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上,在第1方向上从蓄电装置接受载荷。该缓冲构件具备:软质部;和硬质部,位于比软质部更靠缓冲构件的外缘部侧的位置,软质部比硬质部容易变形。
以上的构成要素的任意的组合、在方法、装置、系统等之间变换了本公开的表现的方式也作为本公开的方式是有效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高蓄电模块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蓄电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各蓄电装置膨胀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处于与蓄电装置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上的状态的缓冲构件的主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处于与蓄电装置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上的状态的缓冲构件的主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处于与蓄电装置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上的状态的缓冲构件的主视图。
图10的(A)是变形例1涉及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图10的(B)是变形例2涉及的缓冲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边参照附图边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并非限定本公开而是例示,实施方式中记述的所有的特征及其组合不限于必定是本公开的本质上的特征及其组合。对于各附图所示的同一或者同等的构成要素、构件、处理标注同一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各图所示的各部分的比例尺、形状是为使说明变得容易而方便地设定的,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就不是限定性地解释。此外,本说明书或者技术方案中使用“第1”、“第2”等用语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该用语就也不表示任何的顺序或重要度,只是用于区分某个结构和其他结构。此外,在各附图中,在说明实施方式的方面不是重要的构件的一部分会省略表示。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蓄电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中,简化了缓冲构件40的图示。作为一例,蓄电模块1具备电池层叠体2、一对约束构件6和冷却板8。电池层叠体2具有多个蓄电装置10、多个隔离件12、多个缓冲构件40和一对端板4。
各蓄电装置10例如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双电荷层电容器等电容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为所谓的方形电池,具有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3。壳体13包含外装罐14以及封口板16。外装罐14在一面具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开口,经由该开口而在外装罐14容纳包含正极38a、负极38b以及多孔质隔离件38d的电极体38(参照图3)或电解液等。外装罐14被收缩管等未图示的绝缘膜覆盖。通过用绝缘膜覆盖外装罐14的表面,从而能够抑制相邻的蓄电装置10间的短路和蓄电装置10与端板4、约束构件6以及冷却板8各自之间的短路。在外装罐14的开口设置堵塞开口来密封外装罐14的封口板16。封口板16构成壳体13的第1面13a。
电极体38具有多个片状的正极38a和多个片状的负极38b隔着多孔质隔离件38d被交替地层叠的构造(参照图3)。正极38a以及负极38b在第1方向X上排列。因此,在层叠方向上位于两端的电极与壳体13的后述的长侧面面对面。另外,电极体38也可以是如下的扁平卷绕型的电极体,即,带状的正极和带状的负极隔着多孔质隔离件被卷绕,具有正极和负极平坦地扩展的平坦部以及正极和负极弯曲的弯曲部。在该情况下,电极体38被配置为平坦部在与第1方向X相交(例如,正交)的方向上扩展。也就是说,被配置为平坦部的厚度方向与第1方向X平行。
在封口板16即壳体13的第1面13a,在长边方向的靠一端设置与电极体38的正极38a电连接的输出端子18,在靠另一端设置与电极体38的负极38b电连接的输出端子18。以下,适当地将与正极38a连接的输出端子18称为正极端子18a,将与负极38b连接的输出端子18设为负极端子18b。此外,在无需区分一对输出端子18的极性的情况下,将正极端子18a和负极端子18b统一称为输出端子18。外装罐14以及封口板16为导电体,例如由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封口板16和外装罐14例如通过激光、摩擦搅拌接合、钎焊等被接合。或者,外装罐14以及封口板16由绝缘性的树脂构成。
外装罐14具有与封口板16对置的底面。此外,外装罐14具有将开口和底面相连的4个侧面。4个侧面中的两个侧面是与开口的对置的两个长边连接的一对长侧面。各长侧面为外装罐14所具有的面中的面积最大的面,即,主表面。此外,各长侧面为在与第1方向X相交(例如,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侧面。除了两个长侧面之外的其余两个侧面为与外装罐14的开口和底面的短边连接的一对短侧面。外装罐14的底面、长侧面以及短侧面分别对应于壳体13的底面、长侧面以及短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方便起见,将壳体13的第1面13a设为蓄电装置10的上表面。此外,将壳体13的底面设为蓄电装置10的底面,将壳体13的长侧面设为蓄电装置10的长侧面,将壳体13的短侧面设为蓄电装置10的短侧面。此外,在蓄电模块1中,将蓄电装置10的上表面侧的面设为蓄电模块1的上表面,将蓄电装置10的底面侧的面设为蓄电模块1的底面,将蓄电装置10的短侧面侧的面设为蓄电模块1的侧面。此外,将蓄电模块1的上表面侧设为铅垂方向上方,将蓄电模块1的底面侧设为铅垂方向下方。这些方向以及位置是方便起见而规定的。因此,例如,在本公开中规定为上表面的部分并非意味着与规定为底面的部分相比必定位于上方。因而,封口板16不限于与外装罐14的底面相比位于上方。
在封口板16,在一对输出端子18之间设置安全阀(未图示)。安全阀被构成为在壳体13的内压上升至给定值以上时开阀从而能够释放壳体13的内部的气体。安全阀例如包含设置于封口板16的一部分的与其他部分相比厚度薄的薄壁部、和形成在该薄壁部的表面的线状的槽。在该结构中,若壳体13的内压上升,则薄壁部以槽为起点裂开从而安全阀开阀。
多个蓄电装置10以相邻的蓄电装置10的长侧面彼此对置的方式按给定的间隔并排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蓄电装置10排列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X。此外,各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18被配置为相互朝着相同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方便起见,各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18被配置为朝着铅垂方向上方。另外,各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18也可以被配置为朝着不同方向。
相邻的两个蓄电装置10被排列(层叠)为一个蓄电装置10的正极端子18a和另一个蓄电装置10的负极端子18b相邻。正极端子18a和负极端子18b经由汇流条(未图示)而串联连接。另外,也可以用汇流条将相邻的多个蓄电装置10中的相同极性的输出端子18彼此并联连接而形成蓄电装置块,并将蓄电装置块彼此串联连接。
隔离件12也称为绝缘分隔件,配置在相邻的两个蓄电装置10之间,将该两个蓄电装置10间电绝缘。隔离件12例如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作为构成隔离件12的树脂,可例示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碳酸酯(PC)、Noryl(注册商标)树脂(改性PPE)等热塑性树脂。多个蓄电装置10和多个隔离件12被交替地层叠。此外,隔离件12还配置在蓄电装置10与端板4之间。
隔离件12具有平面部20和壁部22。平面部20介于相邻的两个蓄电装置10的对置的长侧面间。由此,相邻的蓄电装置10的外装罐14彼此被更可靠地绝缘。
壁部22从平面部20的外缘部向蓄电装置10排列的第1方向X延伸,覆盖蓄电装置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侧面以及底面的一部分。由此,能够确保相邻的蓄电装置10间或者蓄电装置10与端板4之间的沿面放电的最短距离。此外,蓄电装置10的外装罐14和约束构件6被更可靠地绝缘。此外,能够限制或固定输出端子18排列的第2方向Y以及蓄电装置10的上表面和底面排列的第3方向Z上的蓄电装置10的位置。第1方向X、第2方向Y以及第3方向Z为相互正交的方向。
壁部22具有缺口24,使得蓄电装置10的底面露出。通过设置缺口24,从而能够避免蓄电装置10与冷却板8之间的热连接被隔离件12阻碍。此外,隔离件12在第2方向Y上的两端部具有朝着上方的施力承受部26。
缓冲构件40与多个蓄电装置10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X上。缓冲构件40为片状,例如介于各蓄电装置10的长侧面与各隔离件12的平面部20之间。配置在相邻的两个蓄电装置10之间的缓冲构件40的数量既可以为一片也可以为多片。缓冲构件40能够通过粘接等而固定在平面部20的表面。或者,也可以在平面部20设置凹部,并在该凹部嵌入缓冲构件40。或者,缓冲构件40与隔离件12也可以一体成形。或者,缓冲构件40也可以兼作为平面部20。关于缓冲构件40的构造以及作用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
被并排设置的多个蓄电装置10、多个隔离件12以及多个缓冲构件40在第1方向X上被一对端板4夹着。在一对端板4与配置于第1方向X上的两端的蓄电装置10之间配置隔离件12。由此,蓄电装置10的外装罐14和端板4被更可靠地绝缘。端板4例如由金属板或树脂板构成。在端板4设置与螺丝28螺合的螺丝孔4a,该螺丝孔4a在第1方向X上贯通端板4。
一对约束构件6也被称为束缚条,是将第1方向X设为长边方向的长条状的构件。一对约束构件6在第2方向Y上以相互面对面的方式排列。电池层叠体2介于一对约束构件6之间。各约束构件6具备主体部30、支承部32、多个施力部34和一对固定部36。
主体部30为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矩形状的部分。主体部30相对于各蓄电装置10的侧面平行地延伸。支承部32在第1方向X上延伸,并且从主体部30的下端向第2方向Y突出。支承部32是在第1方向X上连续的板状体,对电池层叠体2进行支承。
多个施力部34与主体部30的上端连接,并向第2方向Y突出。支承部32和各施力部34在第3方向Z上对置。此外,多个施力部34空开给定的间隔地排列在第1方向X上。各施力部34与各蓄电装置10对应地配置。各施力部34为板簧状,朝着支承部32对各蓄电装置10施力。
一对固定部36是从第1方向X上的主体部30的两端部向第2方向Y突出的板状体。一对固定部36在第1方向X上对置。在各固定部36设置被螺丝28插通的贯通孔36a。约束构件6被一对固定部36固定于电池层叠体2。
冷却板8是用于冷却多个蓄电装置10的机构。冷却板8由金属等具有导热性的材料构成。电池层叠体2以被一对约束构件6约束的状态载置在冷却板8的主表面上,通过螺丝等紧固构件(未图示)插通支承部32的贯通孔32a和冷却板8的贯通孔8a从而被固定于冷却板8。各蓄电装置10通过在与冷却板8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冷却。也可以在冷却板8设置使制冷剂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管(未图示)。
蓄电模块1例如按以下那样组装。即,多个蓄电装置10、多个缓冲构件40以及多个隔离件12以该顺序重复排列,在第1方向X上被一对端板4夹着,从而形成电池层叠体2。电池层叠体2在第2方向Y上被一对约束构件6夹着。各约束构件6被定位为贯通孔36a与端板4的螺丝孔4a重合。在该状态下,螺丝28插通贯通孔36a,还与螺丝孔4a螺合。这样,一对约束构件6与一对端板4卡合,从而多个蓄电装置10被约束。电池层叠体2以在第1方向X上被施加了给定的压力的状态由约束构件6紧固。
各蓄电装置10在第1方向X上被约束构件6紧固,从而进行第1方向X的定位。此外,各蓄电装置10的底面被支承部32支承。隔离件12的壁部22介于各蓄电装置10的底面与支承部32之间。此外,施力部34抵接于各蓄电装置10所对应的施力承受部26。各施力部34经由施力承受部26朝向支承部32对各蓄电装置10施力。即,各蓄电装置10在第3方向Z上被支承部32和多个施力部34夹在中间。其结果是,进行各蓄电装置10的第3方向Z的定位。
作为一例,在这些定位完成之后,在各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18安装汇流条,从而多个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18彼此电连接。例如汇流条通过焊接而固定于输出端子18。然后,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被覆盖构件(未图示)覆盖。通过覆盖构件可防止结露水或尘埃等接触蓄电装置10的输出端子18、汇流条、安全阀等。覆盖构件例如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能够通过包含螺丝或公知的卡止机构的公知的固定构造(未图示)而固定在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
安装了约束构件6以及覆盖构件的电池层叠体2被载置于冷却板8,通过紧固构件插通贯通孔8a以及贯通孔32a而被固定于冷却板8。通过以上的工序可获得蓄电模块1。另外,也可以在将电池层叠体2设置于冷却板8的基础上,由约束构件6一并固定电池层叠体2和冷却板8来制造蓄电模块1。在该情况下,冷却板8配置在一对约束构件6的内侧。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各蓄电装置10膨胀的样子的剖视图。在图3中,间隔剔除蓄电装置10的个数来图示。此外,将蓄电装置10的内部构造以及隔离件12的图示简化,并省略了缓冲构件40的图示。如图3所示,在各蓄电装置10的内部容纳电极体38。蓄电装置10伴随着充放电等而外装罐14反复膨胀和收缩。外装罐14的膨胀主要由于电极体38的膨胀而引起。若各蓄电装置10的外装罐14膨胀,则在电池层叠体2产生朝向第1方向X的外侧的载荷G1。另一方面,在电池层叠体2,被约束构件6施加与载荷G1对应的载荷G2。由此,各蓄电装置10的膨胀被压制。
在用约束构件6对多个蓄电装置10进行约束的构造中,若蓄电装置10膨胀,则对约束构件6施加载荷。若由于蓄电装置10的高容量化而膨胀量增大,则施加于约束构件6的载荷也增大。如果施加于约束构件6的载荷变得过剩,则约束构件6有可能破损。若为了防止破损而想要提高约束构件6的强度,则可能导致约束构件6的大型化以及成本增加,进而导致蓄电模块1的大型化以及成本增加。此外,若用约束构件6压制蓄电装置10的膨胀,则电极体38(特别是,多孔质隔离件38d)被过度地按压,从而可能导致蓄电装置10的性能的下降以及短寿命化。
如果放松约束构件6对蓄电装置10的约束,则能够降低施加于约束构件6的载荷。然而,为了蓄电模块1内的定位,需要对各蓄电装置10施加某种程度的载荷。因而,不能单纯地放松蓄电装置10的约束。
对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模块1具备缓冲构件40。图4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缓冲构件40的立体图。图5是处于与蓄电装置10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X上的状态的缓冲构件40的主视图。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隔离件12的图示。
缓冲构件40是与蓄电装置10一起排列并在第1方向X上从蓄电装置10接受载荷的构件。缓冲构件40具有:具有给定的变形容易度的硬质部42;和比硬质部42容易变形的软质部44。
硬质部42位于比软质部44更靠缓冲构件40的外缘部侧的位置。缓冲构件40的外缘部例如是包括缓冲构件40的第2方向Y上的端部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构件40具有在第2方向Y上的两端侧配置有硬质部42且在两个硬质部42之间配置有软质部44的构造。
从第1方向X观察,软质部44被配置为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重叠。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例如是从第1方向X观察的壳体13的外形的几何中心。此外,从第1方向X观察,软质部44被配置为与电极体38的中心38C重叠。电极体38的中心38C例如是从第1方向X观察的电极体38的外形的几何中心。
从第1方向X观察,硬质部42被配置为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例如是从壳体13的第2方向Y的端部13b即壳体13的短侧面与长侧面的接线,到第2方向Y上的输出端子18的内侧的端部为止的区域。另外,外缘部13E也可以是从端部13b到第2方向Y上的输出端子18的外侧的端部为止的区域。
如上所述,蓄电装置10的膨胀主要由电极体38的膨胀引起。此外,越靠近中心38C的部分则电极体38膨胀得越大。因此,如果蓄电装置10膨胀,则越靠近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的部分或者越靠近电极体38的中心38C的部分那么在第1方向X上位移得越大,越靠近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的部分南无位移得越小。对此,缓冲构件40具有比硬质部42容易变形的软质部44和比软质部44不易变形且位于缓冲构件40的外缘部侧的硬质部42。由此,能够以由软质部44来接受由于蓄电装置10的大位移而产生的大载荷、由硬质部42来接受由于蓄电装置10的小位移而产生的小载荷的方式,相对于蓄电装置10配置缓冲构件40。
缓冲构件40具有向远离蓄电装置10的方向凹陷的凹部46。即,凹部46在第1方向X上凹陷。缓冲构件40中的与凹部46相邻且与蓄电装置10抵接的凹部非形成部在受到来自蓄电装置10的力而被压缩时,一部分能够向凹部46侧位移。即,凹部非形成部的一部分能够进入凹部46内。因此,通过设置凹部46,能够使凹部非形成部容易变形。尤其是,能够在第1方向X上使凹部非形成部容易变形。换言之,即使在缓冲构件40的整体由同一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凹部46来减小凹部非形成部的表观上的弹性模量。
为了使软质部44容易变形,从第1方向X观察,可以使软质部44的面积中凹部46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大于硬质部42的面积中凹部46的面积所占的比例。换言之,可以使软质部44中的凹部非形成部的面积比硬质部42中的凹部非形成部的面积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软质部44设置有凹部46。通过与硬质部42相比在软质部44配置更多的凹部46,从而能够使软质部44与硬质部42相比更容易变形。另外,也可以在硬质部42的变形容易度不超过软质部44的变形容易度的限度内,在硬质部42设置凹部46。
此外,凹部46包括芯部46a和多个线部46b。芯部46a是圆形,从第1方向X观察被配置在缓冲构件40的中心。此外,从第1方向X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芯部46a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以及电极体38的中心38C重叠。多个线部46b从芯部46a放射状地扩展。通过线部46b放射状地扩展,从而越靠近芯部46a则线部46b所占的比例越高,凹部非形成部越少。因此,越靠近芯部46a的区域,凹部非形成部越容易变形。如此,通过将线部46b放射状地配置,能够利用更少根数的线部46b来高效地改变缓冲构件40的变形容易度。由此,能够通过更容易的加工来形成软质部44和硬质部42。此外,各线部46b越朝向放射的外侧则线宽越粗。此外,多个线部46b经由芯部46a而相互连结。另外,线部46b也可以在第2方向Y、第3方向Z上延伸。此外,多个线部46b也可以是以相互分离的状态排列。
作为构成缓冲构件40的材料,例如可例示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氨酯橡胶、硅酮橡胶、氟橡胶等热固化性弹性体、或聚苯乙烯、烯烃、聚氨酯、聚酯、聚酰胺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另外,这些材料也可以是发泡了的材料。此外,也可例示担载有二氧化硅干凝胶等多孔质材料的隔热材料。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构件40具有绝缘性,设置在将蓄电装置10和外部(例如相邻的蓄电装置10、端板4、约束构件6等)绝缘的隔离件12,构成隔离件12的一部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模块1具备:至少1个蓄电装置10;和缓冲构件40,与蓄电装置10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X上,在第1方向X上从蓄电装置10接受载荷。缓冲构件40具有软质部44和位于比软质部44更靠缓冲构件40的外缘部侧的位置的硬质部42,软质部44比硬质部42容易变形。
由此,在蓄电装置10中,能够进行缓冲构件40的配置设计,使得由硬质部42压制膨胀小的部分从而对蓄电装置10进行定位,并且由软质部44吸收来自蓄电装置10的大载荷从而降低施加于约束构件6的载荷。即,能够在缓冲构件40的平面内,与蓄电装置10的膨胀形状匹配地使缓冲构件40的变形容易度不同。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蓄电装置10的膨胀量随着蓄电装置10的高容量化而增大,也能够在对蓄电装置10进行定位的同时更可靠地吸收蓄电装置10的膨胀,从而降低施加于约束构件6的载荷。由此,能够兼顾约束构件6的破损抑制和蓄电装置10的定位。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蓄电模块1的可靠性。
此外,一般地,蓄电装置10随着使用期间的经过而膨胀量增大。即,蓄电装置10在寿命初期和寿命末期,膨胀量变化。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寿命初期的蓄电装置10的小膨胀匹配地设定由约束构件6对电池层叠体2的约束力,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定位蓄电装置10,并且寿命末期的蓄电装置10的大膨胀由软质部44吸收,由此能够降低施加于约束构件6的载荷。由此,即使在寿命初期和寿命末期蓄电装置10的膨胀量变化,也能够以与各阶段的膨胀量相应的适当的约束力来保持蓄电装置10。
此外,由于能够避免约束构件6的高强度化,因而能够抑制约束构件6的大型化、重量化、成本增加等,进而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的大型化、重量化、成本增加等。此外,也能够抑制施加于蓄电装置10的载荷增大从而蓄电装置10的性能下降等导致寿命缩短的情况。
此外,从第1方向X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软质部44被配置为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重叠,此外被配置为与电极体38的中心38C重叠。从第1方向X观察,硬质部42被配置为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电极体38的中心38C是伴随于膨胀的位移量大的部分,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是伴随于膨胀的位移量小的部分。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配置软质部44以及硬质部42,能够更可靠地实现约束构件6的破损抑制和蓄电装置10的定位。
此外,缓冲构件40具有向远离蓄电装置10的方向凹陷的凹部46,从第1方向X观察,软质部44的面积中凹部46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大于硬质部42的面积中凹部46的面积所占的比例。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同时实现约束构件6的破损抑制和蓄电装置10的定位。
此外,凹部46包括放射状地扩展的多个线部46b。由此,针对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或者电极体38的中心38C朝向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而逐渐减少的蓄电装置10的膨胀,能够使软质部44的位移更高精度地进行跟随。由此,能够兼顾蓄电装置10的膨胀吸收和定位。
此外,越朝向放射的外侧,则各线部46b的线宽越粗。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软质部44的周缘部容易变形。此外,凹部46更具体为线部46b延伸到缓冲构件40的第3方向Z上的外缘部。而且,在缓冲构件40的外缘部处,凹部46的端部开放。由此,使得在凹部非形成部被压缩而一部分向凹部46侧位移时容易向凹部46外排出凹部46内的空气。因此,与凹部46的开口被蓄电装置10封闭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凹部非形成部更容易变形。另外,从第1方向X观察,线部46b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蓄电装置10的膨胀区域更靠外侧的位置(参照图9)。所述“膨胀区域”例如既可以是壳体13的长侧面的整体,也可以是小于长侧面的整体的区域。在长侧面的整体膨胀的情况下,缓冲构件40也可以大于长侧面。通过该构造,也能够容易排出凹部46内的空气,使凹部非形成部更容易变形。另外,凹部46的深度(第1方向X的尺寸)也可以根据蓄电装置10的膨胀形状而变化。例如,可以是越靠近缓冲构件40的中心则使凹部46越深。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构件40具有绝缘性,设置在将蓄电装置10和外部绝缘的隔离件12,构成隔离件12的一部分。由此,能够简单地设置缓冲构件40。此外,能够抑制由于设置缓冲构件40而导致的蓄电模块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除缓冲构件40的形状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结构。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共同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或者省略说明。图6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缓冲构件40的立体图。图7是处于与蓄电装置10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X上的状态的缓冲构件40的主视图。另外,在图7中,省略了隔离件12的图示。
缓冲构件40具备:软质部44,具有给定的变形容易度;和硬质部42,位于比软质部44更靠缓冲构件40的外缘部侧的位置,比软质部44不易变形。从第1方向X观察,软质部44被配置为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重叠。此外,从第1方向X观察,软质部44被配置为与电极体38的中心38C重叠。从第1方向X观察,硬质部42被配置为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缓冲构件40具有在第1方向X上贯通缓冲构件40的贯通孔48。从第1方向X观察,软质部44的面积中贯通孔48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大于硬质部42的面积中贯通孔48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软质部44设置有贯通孔48。与硬质部42相比,在软质部44配置更多的贯通孔48,换言之配置更少的贯通孔非形成部,由此能够相对于硬质部42使软质部44容易变形。由此,即使取代凹部46而设置贯通孔48,也能够实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此外,软质部44包括:高软质部44a,贯通孔48所占的面积相对大,因此容易变形;和低软质部44b,贯通孔48所占的面积相对小,因此不易变形。高软质部44a在第2方向Y上配置在缓冲构件40的中央,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以及电极体38的中心38C重叠。低软质部44b在第2方向Y上被配置在高软质部44a的两外侧。因此,各低软质部44b介于高软质部44a和硬质部42之间。
通过在高软质部44a与硬质部42之间配置低软质部44b,针对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或者电极体38的中心38C朝向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而逐渐减少的蓄电装置10的膨胀,能够使软质部44的位移更高精度地进行跟随。由此,能够兼顾约束构件6的破损抑制和蓄电装置10的定位。
此外,缓冲构件40具有多个贯通孔48。在高软质部44a中,从第1方向X观察,多个贯通孔48以从缓冲构件40的中心放射状地扩展的方式排列。由此,针对蓄电装置10的膨胀,能够使软质部44的位移更高精度地进行跟随。因此,能够兼顾约束构件6的破损抑制和蓄电装置10的定位。此外,从第1方向X观察,在缓冲构件40的中心设置有直径大于其他贯通孔48的贯通孔48。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吸收从壳体13的最膨胀的部分接受的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方向X观察的贯通孔48的形状为圆形状,但不限于此。从第1方向X观察,各贯通孔48也可以是矩形状等多边形状、直线状、曲线状等。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除缓冲构件40的形状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结构。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共同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或者省略说明。图8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缓冲构件40的立体图。图9是处于与蓄电装置10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X上的状态的缓冲构件40的主视图。另外,在图9中,省略了隔离件12的图示。
缓冲构件40具备:软质部44,具有给定的变形容易度;和硬质部42,位于比软质部44更靠缓冲构件40的外缘部侧的位置,并且比软质部44不易变形。从第1方向X观察,软质部44被配置为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重叠。此外,从第1方向X观察,软质部44被配置为与电极体38的中心38C重叠。从第1方向X观察,硬质部42被配置为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缓冲构件40具有朝向蓄电装置10突出的多个凸部50。即,各凸部50在第1方向X上突出·BR>O。与未设置凸部50的部分相比,缓冲构件40的变形容易度在设置凸部50的部分下降。此外,缓冲构件40在各凸部50的顶面接受来自蓄电装置10的载荷。
为了使软质部44容易变形,也可以是,从第1方向X观察,使软质部44的面积中凸部50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小于硬质部42的面积中凸部50的面积所占的比例。换言之,也可以使软质部44中的凸部非形成部的面积比硬质部42中的凸部非形成部的面积大。凸部50的面积例如是指在未向缓冲构件40施加载荷的状态下,在与第1方向X正交的YZ平面的面内方向上扩展的凸部50的顶面的面积。通过与硬质部42相比,在软质部44配置更少的凸部50,从而在凸部50被压缩时,凸部50的一部分容易向凸部非形成部位移,因而相对于硬质部42,能够使软质部44容易变形。由此,即使取代凹部46而设置凸部50,也能够实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此外,软质部44包括:高软质部44a,凸部50所占的面积相对小,因此容易变形;低软质部44b,凸部50所占的面积相对大,因此不易变形。高软质部44a在第2方向Y上被配置在缓冲构件40的中央,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以及电极体38的中心38C重叠。低软质部44b在第2方向Y上被配置在高软质部44a的两外侧。因此,各低软质部44b介于高软质部44a和硬质部42之间。
通过在高软质部44a与硬质部42之间配置低软顾部44b,针对从壳体13的长侧面的中心13C或者电极体38的中心38C朝向壳体13的长侧面的外缘部13E而逐渐减少的蓄电装置10的膨胀,能够使软质部44的位移更高精度地进行跟随。由此,能够兼顾约束构件6的破损抑制和蓄电装置10的定位。
此外,缓冲构件40具有多个凸部50。从第1方向X观察,多个凸部50以从缓冲构件40的中心放射状地扩展的方式排列。此外,多个凸部50越朝向放射的外侧则面积越大。因此,缓冲构件40从高软质部44a到硬质部42,线性地或阶段性地变得不易变形。由此,针对蓄电装置10的膨胀,能够使软质部44的位移更高精度地进行跟随。因此,能够兼顾约束构件6的破损抑制和蓄电装置10的定位。此外,从第1方向X观察,在缓冲构件40的中心设置凹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吸收从壳体13的最膨胀的部分接受的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方向X观察的凸部50的形状为矩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从第1方向X观察,凸部50是矩形以外的多边形状、圆形状、直线状、曲线状等。例如,也可以解释为,在实施方式1的缓冲构件40中,被相邻的两个线部46b夹着的部分相当于直线状地延伸的凸部50,未设置凹部46的硬质部42的整体相当于1个凸部50。此外,凸部50的高度(第1方向X上的尺寸)也可以根据蓄电装置10的膨胀形状而变化。例如,可以是越靠近缓冲构件40的中心则使凸部50越低。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说明。前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在实施本公开时的具体例。实施方式的内容不限定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能够在不脱离请求的范围所规定的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进行构成要素的变更、追加、删除等许多设计变更。施加了设计变更的新的实施方式兼具所组合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各自的效果。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能够进行这种设计变更的内容,标注“本实施方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等表记进行了强调,但即使是无这种表记的内容,也允许进行设计变更。此外,各实施方式中包含的构成要素的任意的组合也作为本公开的方式是有效的。对附图的剖面标注的阴影线不限定标注阴影线的对象的材质。
(变形例1、2)
对于凸部50的配置,能够举出如以下那样的变形例1、2。图10的(A)是变形例1涉及的缓冲构件40的立体图。图10的(B)是变形例2涉及的缓冲构件40的立体图。在变形例1、2中,多个凸部50被配置为从缓冲构件40的中央部朝向外缘部,相邻的凸部50的间隔逐渐收窄。由此,越靠近缓冲构件40的外缘部则越密地配置凸部50。此外,在变形例1中,各凸部50的大小根据距缓冲构件40的中央部的距离而变化。在变形例2中,各凸部50的大小均等。
另外,变形例1、2能够看作如下的构造:多个直线状的凹部46被配置为格子状,并且在相邻且相互平行地延伸的2根凹部46中,使位于缓冲构件40的外侧的凹部46的宽度比位于内侧的凹部46的宽度细。
(变形例3)
在实施方式中,对在壳体13的长侧面的长边方向(第2方向Y)上的两端配置有硬质部42的缓冲构件40进行了说明。然而,缓冲构件40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硬质部42也可以是以包围软质部44的全周的方式被配置环状。
(变形例4)
缓冲构件40既可以针对相邻的两个蓄电装置10的所有组合而设置,也可以针对一部分的组合而设置。此外,缓冲构件40除设置在两个蓄电装置10之间之外,还可以设置在蓄电装置10与端板4之间。进一步地,缓冲构件40也可以仅设置在蓄电装置10与端板4之间。
(变形例5)
蓄电模块1具备的蓄电装置10的数量不特别限定,蓄电模块1只要具有至少1个蓄电装置10即可。包括端板4、约束构件6的构造的蓄电模块1的各部分的构造不特别限定。
符号说明
1蓄电模块;10蓄电装置;12隔离件;13壳体;38电极体;40缓冲构件;42硬质部;44软质部;46凹部;48贯通孔;50凸部。

Claims (13)

1.一种蓄电模块,具备:
至少1个蓄电装置;和
缓冲构件,与所述蓄电装置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上,在第1方向上从所述蓄电装置接受载荷,
所述缓冲构件具有:
软质部:和
硬质部,位于比所述软质部更靠所述缓冲构件的外缘部侧的位置,
所述软质部比所述硬质部容易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壳体、配置在所述壳体的第1面的一对输出端子和容纳于所述壳体的电极体,
所述壳体具有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扩展的侧面,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所述软质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侧面的中心重叠,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所述硬质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侧面的外缘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壳体、配置在所述壳体的第1面的一对输出端子和容纳于所述壳体的电极体,
所述壳体具有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扩展的侧面,
所述电极体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排列的正极以及负极,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所述软质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极体的中心重叠,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所述硬质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侧面的外缘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具有向远离所述蓄电装置的方向凹陷的凹部,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所述软质部的面积中所述凹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大于所述硬质部的面积中所述凹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凹部包括放射状地扩展的多个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壳体、配置在所述壳体的第1面的一对输出端子和容纳于所述壳体的电极体,
所述壳体具有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扩展的侧面,
所述侧面具有膨胀区域,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所述线部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膨胀区域更靠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线部延伸到所述缓冲构件的外缘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贯通缓冲构件的贯通孔,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所述软质部的面积中所述贯通孔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大于所述硬质部的面积中所述贯通孔的面积所占的比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具有多个所述贯通孔,
多个所述贯通孔以放射状地扩展的方式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具有朝向所述蓄电装置突出的凸部,
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所述软质部的面积中所述凸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小于所述硬质部的面积中所述凸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具有多个所述凸部,
多个所述凸部以放射状地扩展的方式排列,并且越朝向放射的外侧则面积越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具有绝缘性,设置在将所述蓄电装置和外部绝缘的隔离件,构成所述隔离件的一部分。
13.一种缓冲构件,与至少1个蓄电装置一起排列在第1方向上,在第1方向上从所述蓄电装置接受载荷,所述缓冲构件具备:
软质部;和
硬质部,位于比所述软质部更靠所述缓冲构件的外缘部侧的位置,
所述软质部比所述硬质部容易变形。
CN202080040758.1A 2019-08-30 2020-08-19 缓冲构件以及蓄电模块 Active CN1139066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8288 2019-08-30
JP2019158288 2019-08-30
PCT/JP2020/031345 WO2021039549A1 (ja) 2019-08-30 2020-08-19 緩衝部材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6622A true CN113906622A (zh) 2022-01-07
CN113906622B CN113906622B (zh) 2024-05-10

Family

ID=74685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0758.1A Active CN113906622B (zh) 2019-08-30 2020-08-19 缓冲构件以及蓄电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94069A1 (zh)
JP (1) JPWO2021039549A1 (zh)
CN (1) CN113906622B (zh)
WO (1) WO2021039549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9244A (ja) * 2008-11-26 2010-06-10 Nec Tokin Corp 角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パック
CN102473876A (zh) * 2009-09-11 2012-05-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WO2013018606A1 (ja) * 2011-07-29 2013-02-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密閉電池
JP2014010983A (ja) * 2012-06-28 2014-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及びこ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CN106233521A (zh) * 2014-04-23 2016-12-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
JP2018081885A (ja) * 2016-11-18 2018-05-2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7572431U (zh) * 2017-12-06 2018-07-03 威睿电动汽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的模组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CN207637864U (zh) * 2017-11-27 2018-07-20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软包电芯小模组壳体
CN207896171U (zh) * 2018-03-21 2018-09-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垫及电池模组
WO2018207607A1 (ja) * 2017-05-12 2018-11-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蓄電装置並びに電源装置用セパレータ
WO2019061245A1 (en) * 2017-09-29 2019-04-04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A CELL RESTRICTION DEVICE
JP2019067665A (ja) * 2017-10-03 2019-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863255U (zh) * 2016-07-09 2017-01-04 江西京九电源(九江)有限公司 减震电池箱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9244A (ja) * 2008-11-26 2010-06-10 Nec Tokin Corp 角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パック
CN102473876A (zh) * 2009-09-11 2012-05-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WO2013018606A1 (ja) * 2011-07-29 2013-02-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密閉電池
JP2014010983A (ja) * 2012-06-28 2014-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及びこ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CN106233521A (zh) * 2014-04-23 2016-12-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系统
JP2018081885A (ja) * 2016-11-18 2018-05-2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8207607A1 (ja) * 2017-05-12 2018-11-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蓄電装置並びに電源装置用セパレータ
WO2019061245A1 (en) * 2017-09-29 2019-04-04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A CELL RESTRICTION DEVICE
JP2019067665A (ja) * 2017-10-03 2019-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CN207637864U (zh) * 2017-11-27 2018-07-20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软包电芯小模组壳体
CN207572431U (zh) * 2017-12-06 2018-07-03 威睿电动汽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的模组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CN207896171U (zh) * 2018-03-21 2018-09-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垫及电池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39549A1 (ja) 2021-03-04
CN113906622B (zh) 2024-05-10
JPWO2021039549A1 (zh) 2021-03-04
US20220294069A1 (en)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1759B (zh) 电池模块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JP5485578B2 (ja) 密閉式角形電池を用いた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9142645A1 (ja) 蓄電装置
US9203065B2 (en) Battery module
JP7373753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CN111033796B (zh) 电池模块
KR20140023756A (ko) 벤팅 유도부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KR20150039088A (ko) 축전 소자 및 축전 장치
WO2020166182A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337738B (zh) 电池模块以及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13924687B (zh) 缓冲构件、蓄电模块以及缓冲构件的制造方法
CN110731023A (zh) 汇流条以及电池层叠体
JP730706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固定構造
CN112740472B (zh)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模块
CN110998908B (zh) 约束部件以及电池模块
US20220285773A1 (en) Buffer member and power storage module
CN113906622B (zh) 缓冲构件以及蓄电模块
CN113795976B (zh) 汇流条板
JP5137427B2 (ja) 電池パック
CN114762179A (zh) 蓄电模块
KR20170073856A (ko) 외주변 실링부에 형성된 일체형 지지부재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셀
JP6031388B2 (ja) 組電池
KR102267586B1 (ko) 배터리 모듈
WO2021106516A1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WO2021241419A1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