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6332A -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组 - Google Patents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06332A CN113906332A CN202080040236.1A CN202080040236A CN113906332A CN 113906332 A CN113906332 A CN 113906332A CN 202080040236 A CN202080040236 A CN 202080040236A CN 113906332 A CN113906332 A CN 1139063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amount
- progressive
- astigmatism
- add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2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3
- 208000001491 myopia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25 ret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4 caus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G02C7/027—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considering wearer's parame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3—Shape of the progressive surface
- G02C7/065—Properties on the principal lin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提供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及其相关技术,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近视觉区域与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对于远视觉区域、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中,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具有如下模式选择工序:根据处方度数来决定选择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AS模式、或者选择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PW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其具备用于观看近处距离的近视觉区域、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的远视觉区域、以及设于近视觉区域与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的中间视觉区域。
另外,公开了在该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对于远视觉区域、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透射像散(权利要求2、7)。
也公开了以使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权利要求2、专利文献1的Embodiment 1)。也将如此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称作“注重AS模式”。通过该设定,与以往相比,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的清楚的视场范围扩大(例如[0108])。清楚的视场范围由透射像散(Astigmatism)分布决定,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命名为注重AS模式。
也公开了以使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权利要求7、专利文献1的Embodiment 2)。也将如此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称作“注重PW模式”。通过该设定,与以往相比,具有平均屈光力的阈值以上的平均屈光力的近视觉区域的水平宽度扩大(例如[0165])。另外,与以往相比,偏斜畸变也变小(例如[0186]-[0194])。这些效果由透过平均屈光力(Power)分布所引起,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命名为注重PW模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EP3,457,195A1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仅公开了注重AS模式以及注重PW模式,没有进行对于各佩戴者采用哪个模式的研究。
因此,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根据各佩戴者选择适当的模式、并基于该模式附加了透射像散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为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近视觉区域与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远视觉区域、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中,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具有如下模式选择工序:
根据处方度数来决定选择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AS模式、或者选择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PW模式。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为,根据第一方式所记载的方式,
在模式选择工序中,
在处方度数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选择注重AS模式,
在处方度数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选择注重PW模式。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为,根据第二方式所记载的方式,
基于将处方度数[D]设为横轴X(正方向为正度数,负方向为负度数)、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D]设为纵轴Y(正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比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时的透射像散的量,负方向为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比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时的透射像散的量)、将处方度数为零且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为零设为原点时的图形,进行模式选择工序,
关于图形,
在处方度数向负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注重AS模式且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在正方向上设为一定,
在处方度数向正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注重AS模式且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在负方向上设为一定,
在处方度数为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在处方度数为规定值时,Y=0,且相对于偏离规定范围的图形连续地变化。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为,根据第三方式所记载的方式,
处方度数是对远用度数加上加光度数而得的近用度数,
规定值为零,
规定范围为以规定值为中心从±0.25D的范围到±1.25D的范围之间的宽度。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为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近视觉区域与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远视觉区域、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中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具有模式选择部,
该模式选择部根据处方度数来决定选择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AS模式、或者选择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PW模式。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为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组,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近视觉区域与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远视觉区域、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中,
根据处方度数,
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了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并且,
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了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
本发明的其他一方式为,
处方度数是远用度数、或者对远用度数加上了加光度数的近用度数。
本发明的其他一方式为,
规定值是零。
本发明的其他一方式为,
规定范围为以规定值为中心从±0.25D的范围到±1.25D的范围之间的宽度。
本发明的其他一方式为,
对于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的是绝对值超过零且0.25D以下的透射像散。
本发明的其他一方式为,
减去用于散光校正的屈光力之后的远视觉区域的测定基准点F处的透射像散的值的绝对值为0.12D以下。
本发明的其他一方式为,
从远视觉区域的测定基准点F处的透射像散的值到近视觉区域的测定基准点N处的透射像散的值的变化量Δ[D]的绝对值的量为加光度数ADD[D]的0.07~0.24倍的量。
本发明的其他一方式为,
与透射像散一同附加透过屈光力。
加光度数优选的是1.5~3.0D。
优选的是,在从镜片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时,在透射像散的附加开始之后,不减少透射像散的附加量。
另外,也优选为,在从镜片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时,至少从渐进开始点到测定基准点N(在子午线的情况下直到相交的水平线),设为在透射像散的附加开始之后附加量单调增加,且单调增加的附加量不减少、或者即使减少也为附加量的10%以下或0.12D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能够提供根据各佩戴者选择适当的模式、基于该模式附加了透射像散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附图说明
图1是用回归曲线表示使近用度数[D]为横轴X(正方向为正度数,负方向为负度数)、使满意度为纵轴Y、使加光度数ADD为2.00D、使透射像散的附加量在注重AS模式下为0.18D、在注重PW模式下为-0.25D时的、对于佩戴者的意见听取的结果的图。
图2是用回归曲线表示使远用度数S[D]为横轴X(正方向为正度数,负方向为负度数),使满意度为纵轴Y,使加光度数ADD为2.00D、使透射像散的附加量在注重AS模式下为0.18D、在注重PW模式下为-0.25D时的、对于佩戴者的意见听取的结果的图。
图3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处方度数采用在远用度数上加上加光度数的值(即近用度数)且使规定值为零时的、在模式选择工序时使用的图形。
图4是在图3中在处方度数向负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注重AS模式且将在正方向上设为一定的透射像散的附加量标准化为1、在处方度数向正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注重PW模式且将在负方向上设为一定的透射像散的附加量标准化为-1的图形。
图5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处方度数采用远用度数且将规定值设为-2.00D时的、在模式选择工序时使用的图形。
图6是图3的变形例,并且是用直线连结处方度数向负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的图形与处方度数向正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的图形的连续的图形。
图7是图3的变形例,并且是在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内不通过原点的图形。
图8是图3的变形例,并且是将处方度数向负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的图形与处方度数向正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的图形不连续地连结的图形。
图9是图3的变形例,并且是使夹着零的规定范围为±1.00D的情况下的图形。
具体实施方式
创造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契机之一在于如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推翻常识,有意地将透射像散附加于眼镜佩戴者频繁地使视线通过的部位。而且,该部位指的是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另外,远视觉区域不被附加该透射像散。更准确来说,至少存在于远视觉区域的拟合点或者眼睛点FP不被附加透射像散。另外,本说明书的各词语的定义可以参照专利文献1的全部记载。
在所附加的透射像散中,通过以注重AS模式即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进行透射像散的附加,当然在子午线以及测定基准点N增加透射像散。但是,在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整体中,透射像散的急剧变化收敛。而且,结果是能够获得透射像散为0.50D以下(减去用于散光校正的屈光力之后)的清楚的视场范围。
相反,在所附加的透射像散中,通过以注重PW模式即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进行透射像散的附加,与以往相比扩大近视觉区域中的规定度数(例如近用度数即(远用度数+加光度数)的一半)以上的区域的水平宽度。该规定度数可以设定为(远用度数+加光度数)的一半,也可以设定在(远用度数+加光度数)的一半的±0.25D的范围内。也将远用度数称为球面度数,有时附加附图标记S。
从佩戴者听取了对于如此附加了透射像散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感想。其结果,本发明人发现,在对于佩戴者的处方度数选择注重AS模式或注重PW模式而制作出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佩戴者的满意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基于以上的见解想到的构成如以下所述。
“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近视觉区域与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远视觉区域、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中,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具有如下模式选择工序:
根据处方度数来决定选择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AS模式、或者选择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PW模式。”
这里所说的“处方度数”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是远用度数、或者对远用度数加上了加光度数的近用度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根据各佩戴者选择适当的模式、且基于该模式附加了透射像散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另外,优选的是采用以下的方式。
在模式选择工序中,
在处方度数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选择注重AS模式,
在处方度数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选择注重PW模式。
作为本发明人发现的见解,详细来说如以下所述。另外,以下的见解虽然是本发明人对于佩戴者听取了意见的结果,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限定于到达以下的见解为止的具体事例。
首先,准备总共50名以上的佩戴者。而且,作为各佩戴者的视力校正所需的处方度数,掌握了在远用度数S上加上加光度数ADD后的近用度数。而且,使各佩戴者佩戴不附加透射像散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应用注重AS模式而附加了透射像散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以及应用注重PW模式而附加了透射像散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于佩戴者在1~5分之间对其佩戴状态下的满意度进行评分。
图1是用回归曲线表示使近用度数[D]为横轴X(正方向为正度数,负方向为负度数)、使满意度为纵轴Y、使加光度数ADD为2.00D、使透射像散的附加量在注重AS模式下为0.18D、在注重PW模式下为-0.25D时的、对于佩戴者的意见听取的结果的图。
从图1来看,在注重PW模式的情况下,近用度数小于零(=规定值)时满意度减少,另一方面,近用度数超过零(=规定值)时有满意度增加的趋势。
图2是用回归曲线表示使远用度数S[D]为横轴X(正方向为正度数,负方向为负度数)、使满意度为纵轴Y、使加光度数ADD为2.00D、使透射像散的附加量在注重AS模式下为0.18D、在注重PW模式下为-0.25D时的、对于佩戴者的意见听取的结果的图。
从图2来看,也可知为与图1相同趋势。即,在注重PW模式的情况下,远用度数小于-2.00D(=规定值)时满意度减少,另一方面,远用度数超过-2.00D(=规定值)时有满意度增加的趋势。
本发明人重视该趋势,发现在佩戴者的近用度数超过零(=规定值)时采用注重PW模式较有效。相反,发现在佩戴者的近用度数小于零(=规定值)时,采用即使近用度数小于零、满意度也不会像注重PW模式那样降低的注重AS模式。
而且,根据以上的意见听取的结果,发现如果是近用度数夹着零的规定范围内(图3的话是以零为中心±0.50D的范围内、所谓的弱度的范围内),可通过根据近用度数的值使透射像散的附加量的绝对值变化而并非统一附加透射像散来提高满意度。具体而言,发现近用度数的值越接近零,越使透射像散的附加量的绝对值接近零。
图3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处方度数采用对远用度数加上加光度数的值(即近用度数)且使规定值为零时的、在模式选择工序时使用的图形。
另外,图3的图形的原点的意思是使远用度数S为-2.00D,使加光度数ADD为2.00D、即近用度数(S+ADD)零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作为能够应用于该图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可以是将加光度数ADD固定为2.00D而在远用度数S上存在变更的镜片,也可以是将远用度数S固定为-2.00D而在加光度数ADD上存在变更的镜片,也可以是两方存在变更的镜片。
该图形的样式如以下所述。
将处方度数[D]设为横轴X(正方向为正度数,负方向为负度数),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D]设为纵轴Y(正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时的透射像散的量,负方向为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时的透射像散的量),将处方度数零且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为零设为原点。也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称作“附加AS量”。
虽然之后对于该图形采用相同的样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样式。
图4是在图3中在处方度数向负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注重AS模式且将在正方向上设为一定的透射像散的附加量标准化为1、在处方度数向正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注重PW模式且将在负方向上设为一定的透射像散的附加量标准化为-1的图形。因此,纵轴的单位设为附加AS系数。
图5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处方度数采用远用度数且将规定值设为-2.00D时的、在模式选择工序时使用的图形。
在处方度数低于规定值时,即负镜片的性能明显时,光线透过镜片而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成像,佩戴者识别的像与实际的物体相比缩小显示。于是,即使由于透射像散而产生了摇晃以及畸变,也由于目视确认的像被缩小了一些地显示对而相对来说不被佩戴者介意。于是,上策是相比于摇晃以及畸变的应对更着力于扩大视场。
其结果,本发明人得到如下构思:处方度数低于规定值时,对佩戴者提供采用了注重AS模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而且,提供的结果是能够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在处方度数高于规定值时、即正镜片的性能面向时,光线透过镜片而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成像,佩戴者识别的像与实际的物体相比放大地显示。于是,在由于透射像散产生了摇晃以及畸变的情况下,对佩戴者来说相对较为介意。于是,上策是对摇晃以及畸变进行应对。关于对摇晃以及畸变的应对,采用专利文献1的Embodiment 2的方式即注重PW模式较为有效(特别是对偏斜畸变的应对,Fig.11、Fig.12)。其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Embodiment2)。
其结果,本发明人得到了如下构思:在处方度数比规定值高时,向佩戴者提供采用了注重PW模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而且,提供的结果是能够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另外,“规定值”的具体值根据作为处方度数选择什么度数而不同。例如作为处方度数选择远用度数加上加光度数的值(即近用度数)的情况下,规定值也可以是零。
在作为处方度数选择远用度数的情况下,规定值也可以偏离零。例如也可以在-0.40D以上零以下的范围内设定。
顺便一提,在处方度数与规定值相等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透射像散的附加。例如在作为处方度数选择近用度数、规定值为零的情况下,作为处方度数的远用度数+加光度数为零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近视觉区域为大致球面,透射像散本来就成为接近零的值。当然,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透射像散的附加,但无需特意附加透射像散。
如图3所示,作为在模式选择工序时使用的图形,优选的是如以下那样设定。
[设定1]在处方度数向负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注重AS模式且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在正方向上设为一定。
[设定2]在处方度数向正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注重PW模式且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在负方向上设为一定。
[设定3]在处方度数为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在处方度数为规定值时Y=0,且相对于偏离规定范围的图形连续地变化。
关于[设定1],通过本发明人对佩戴者的听取,在以某种程度将处方度数设定于负侧的情况下,即使使透射像散的附加量增加,佩戴者的满意度也不会变化,或者根据情况而恶化。确实,通过本说明书中所说的正的透射像散的附加(注重AS模式),清晰视觉区域(例如透射像散0.5D以下的区域的水平宽度)与透射像散的附加前相比扩大。然而,由于附加透射像散这一情况没有改变,因此不优选无限增加附加量。本发明人鉴于该结果想到的图形是图3所示的图形的左侧部分。
“规定范围”例如优选的是以规定值为中心从±0.25D的范围到±1.25D的范围之间的宽度。但是,该规定范围能够根据佩戴者的属性(例如人种、性别、年龄等)适当设定。
关于[设定2],通过本发明人对佩戴者的听取,在以某种程度将处方度数设定于正侧的情况下,即使使透射像散的附加量增加,佩戴者的满意度也不会变化,或者根据情况而恶化。确实,通过本说明书中所说的负的透射像散的附加(注重PW模式),与以往相比扩大了近视觉区域中的规定度数(例如近用度数即(远用度数+加光度数)的一半)以上的区域的水平宽度。然而,由于附加透射像散这一情况没有改变,因此不优选无限增加附加量。本发明人鉴于该结果想到的图形是图3所示的图形的右侧部分。
[设定3]是反映了本发明人的调查结果的内容。详细言,根据该调查结果,可知在近用度数为零附近即以零为中心从±0.25D的范围到±1.25D的范围之间的宽度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所谓的近用度数为弱度的情况下),除了注重AS模式或注重PW模式的切换之外,透射像散的附加量也给佩戴者的满意度带来很大影响。根据该见解,完成了该[设定3]。
具体而言,在处方度数为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首先,处方度数为规定值时设为Y=0。其理由与在处方度数与规定值相等的情况下叙述的理由相同。特别是,在图3的情况下,在作为处方度数采用了近用度数的关系上,优选的是将规定值设为零,且图形通过原点。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形中,相对于偏离规定范围的图形连续地变化。即,利用在[设定3]中设定的图形将在[设定1][设定2]中设定的图形连续地相连。
图6是图3的变形例,并且是用直线连结处方度数向负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的图形与处方度数向正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的图形的连续的图形。如果是连续的图形,即使对于处方度数为规定范围内的佩戴者,也能够细致地设定透射像散的附加量,进而提高满意度。
所谓“连续”,如图3所示,也包括以平滑曲线连结的状况。图3的图形由以下的式表示。
X≤-0.50时,Y=0.18
-0.50<X<0时,Y=-((-0.300*X+0.420)*X+0.645)*X
0<X<0.50时,Y=-((-1.420*X+0.420)*X+0.645)*X
X≥0.50时,Y=-0.25
另外,在图3以及图6中,图形通过原点,但图形并不限定于通过原点。
图7是图3的变形例,并且是在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内不通过原点的图形。
另外,在模式选择工序中使用的图形并不限定于连续的图形。
图8是图3的变形例,并且是不连续地连结处方度数向负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的图形与处方度数向正方向偏离夹着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的图形的图形。在图8中,白色圆圈不包含横轴值,黑色圆圈包含横轴值。
在以上的例子中,将夹着零的规定范围设为±0.50D,但当然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范围。
图9是图3的变形例,并且是将夹着零的规定范围设为±1.00D的情况下的图形。
以上,在图3~图9中示出了在模式选择工序时使用的图形的各例。以下的表1是按照各图对内容的总结。
[表1]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其他优选的方式如以下所述。
该有意地附加了透射像散的部位、并且是眼镜佩戴者频繁使视线通过的部位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是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更准确来说,至少存在于远视觉区域的拟合点或者眼睛点FP不被附加透射像散。详细情况由后述的[定义]来定义。但是,虽然在后述的[变形例]中也提及,不排除远视觉区域被附加该透射像散。
通过如此进行透射像散的附加,当然在子午线以及测定基准点N透射像散增加。但是,在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整体中,透射像散的急剧变化收敛。而且,结果能够相对较宽地获得清楚的视场范围。
优选为对于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的是绝对值超过零且0.25D以下的透射像散。另外,如基础申请所记载的主观评价的试验结果所示,允许附加至少0.75D以下的透射像散。
另外,还优选减去散光校正用的屈光力之后的远视觉区域的测定基准点F处的透射像散的值的绝对值为0.12D以下。即,由于远视觉区域未被附加透射像散,因此透射像散的绝对值低,并且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虽然被附加了透射像散,但是能够获得清楚的视场范围。
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加光度数ADD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加光度数ADD较高(例如1.5~3.0D的范围内),则透射像散也有增加的趋势,即使较高地设定加光度数ADD,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也具有能够获得比以往清楚的视场范围的较大优点。
顺便一提,优选的是,在从镜片上方朝向下方观看时,在透射像散的附加开始之后,实质上不减少透射像散的附加量。即,使附加量增加至镜片周缘,或在增加至规定的附加量之后设为一定的附加量。换言之,在从镜片上方朝向下方观看时,在透射像散的附加开始之后附加量单调增加,且单调增加的附加量不减少或者即使减少也为附加量的10%以下或0.12D以下。另外,因镜片加工而镜片周缘的附加量变动,鉴于在该变动时该附加量减少的可能性,优选的是如以下那样规定。
“至少从渐进开始点到测定基准点N(在子午线的情况下直到相交的水平线),设为在透射像散的附加开始之后附加量单调增加,且单调增加的附加量不减少,或者即使减少也为附加量的10%以下或0.12D以下。”
通过进行透射像散的附加,在透过屈光力中产生变化。平均屈光力由球面屈光力+散光屈光力/2表示。例如在通过使垂直方向的屈光力降低而附加透射像散的注重AS模式的情况下,在垂直方向上,上述平均屈光力的式子中的散光屈光力的值降低,使得平均屈光力降低。这意味着得到比处方值的加光度数低的值作为加光度数。在注重PW模式下也会发生透射像散的附加所引起的透过屈光力的变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透射像散一同也附加透过屈光力(正或者负),以补偿伴随着透射像散的附加的屈光力的变化,实现预定的加光度数。透过屈光力的附加量根据屈光力的差分与预定的加光度数来决定即可。
作为与透射像散一同也附加透过屈光力的一具体例,如以下所述。预先决定透射像散的附加量。准备预先考虑了伴随该透射像散的附加的屈光力的变化的镜片设计。对于该镜片设计,也可以设定为,通过进行预先决定的透射像散的附加,获得作为目标的加光度数。
另外,在进行了透射像散的附加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只要在近视觉区域的测定基准点N填补了该附加带来的屈光力的变化量所引起的、记载于镜片袋等的远用度数S+加光度数ADD的值即距近用度数的偏差的一部分,就视为进行了透过屈光力的附加。作为一个例子,最终在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不存在该偏差的状态或者、即使存在该偏差量也在±0.12D的范围内的状态被视为进行了透过屈光力的附加。
远视觉区域的测定基准点F中的透射像散的值到近视觉区域的测定基准点N的透射像散的值的变化量Δ[D]的绝对值优选的是加光度数ADD[D]的0.07~0.24倍。上述各变形例都落在该范围内。另外,变化量Δ[D]的范围更优选的是加光度数ADD[D]的0.10倍~0.20倍的量,特别优选的是0.12倍~0.15倍的量。
[定义]
以下,记载本实施方式的词语的定义。另外,以下的定义大部分记载于专利文献1,但为了慎重起见而进行列举。
在本说明书中,作为一般表示镜片的屈光的程度的语句,取代所谓的度数、焦度而使用屈光力。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明确意思的不同而使用3种“像散”的词语。
首先,第一个是“处方像散”。处方像散涉及用于校正眼睛的缺陷(眼的散光)的处方数据,相当于处方数据的圆柱屈光力。
第二个是“固有像散”。固有像散涉及因光学镜片的表面形状而产生的像差(像散),具有与在光学镜片设计中一般使用的“像散”这一词语相同的意思。在本说明书中,固有像散是指原本因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形状即构成渐进面的非球面成分而内在的不可缺少地产生的像散。
第三个是“附加像散”。附加像散是本实施方式的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指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阶段,在设定透过目标的屈光力分布时,与处方像散(用于散光校正的屈光力,并且是散光度数)不同地有意附加于透射像散的分布的像散。为了方便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也将附加像散称作透射像散的附加。
在本说明书中,附加的透射像散是上述附加像散。该附加像散能够通过对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的物体侧的面以及眼球侧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附加面像散来实现。由此,进行作为渐进屈光力镜片整体的透射像散的附加。
另外,透过屈光力这一表现也是指对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的物体侧的面以及眼球侧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附加面屈光力。
透射像散设为在佩戴状态下从渐进屈光力镜片上的规定部位处的最大屈光力减去最小屈光力而得的值。
本说明书中的“透射像散的附加量”的值表示附加的透射像散中的最大值。即,透射像散的附加量为0.50D指的是如下表述:仅仅是最大值为0.50D,在从透射像散的附加的开始部分到最大值到达部分之间允许成为小于0.50D的附加量。
另外,该最大值的上限以及下限根据上述不同的参数(例:加光度数)决定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下限优选的是0.08D,更优选的是0.10D。上限优选的是0.75D,更优选的是0.50D。
“主注视线”是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的使用于远处观察的远视觉区域、使用于近处观察的近视觉区域、以及在位于远视觉区域与近视觉区域之间的中间视觉区域中正面观察物体时视线移动的镜片表面上的轨迹线。
“子午线”是指与连结设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两个隐藏标记的位置的水平线正交、且通过两个隐藏标记的位置的中点的垂直方向的线。
相对于俯视镜片的光学面,y方向是沿着子午线的方向,并且是垂直方向。将佩戴状态下的镜片上方设为+y方向,将镜片下方设为-y方向。x方向是与子午线正交的方向,并且是水平方向。在面向佩戴者观察时,将镜片右方设为+x方向,将镜片左方设为-x方向。子午线相当于y轴。
眼睛在近处观察时,视线靠近鼻侧(内侧)。因而,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中的主注视线相对于子午线靠近鼻侧(内侧)。将这种主注视线相对于子午线靠近鼻侧的量称作内移量。因而,在内移量为0的情况下,主注视线与子午线一致。在远视觉区域,主注视线也与子午线一致。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列举在镜片的设计阶段中将内移量设定为0的例子。在本说明书中,也将镜片的设计阶段称作目标分布状态。另一方面,列举对于经由镜片的设计以及制造获得的镜片将内移量设定为大于0的例子。在本说明书中,也将该状态称作最终获得的镜片状态。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
“远视觉区域测定基准点”是指对佩戴者信息的处方数据所记载的球面屈光力以及圆柱屈光力赋予渐进屈光力镜片这一点。球面屈光力是指所谓的球面度数S,圆柱屈光力是指所谓的散光度数C。远视觉区域测定基准点(之后,也简称为测定基准点F、点F。)例如是位于子午线上且位于从连结两个隐藏标记的位置的水平线向远视觉区域的一侧离开8.0mm的位置的点。
“拟合点或者眼睛点(FP)”是佩戴渐进屈光力镜片时朝向正前方时视线所通过的位置。一般来说配置于比测定基准点F靠下方几mm的位置。屈光力的变化从该FP在下方产生。也将渐进力的变化开始的点称作渐进开始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FP的更下方的几何中心GC与渐进开始点一致,也与棱镜参照点一致。
“远视觉区域不被附加透射像散”的意思是至少存在于远视觉区域的FP不被附加透射像散。由于在远视觉区域的镜片周缘区域产生轴外像差,因此有时对镜片周缘区域实施非球面校正。因此,无需带来对远视觉区域整体附加透射像散的状态。优选的是,“远视觉区域不被附加透射像散”的意思是至少测定基准点F与FP(优选的是更下方的GC)之间不被附加透射像散。
“对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附加透射像散”的意思是对中间视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附加透射像散,并且对近视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附加透射像散。
若用数值定义透射像散的附加状态,则指的是从远视觉区域的测定基准点F的透射像散的绝对值到中间视觉区域或者近视觉区域的任意点处的透射像散的绝对值为止值增加的状态。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射像散的附加的模式1、3所示,可以并非必须对比通过渐进开始点且几何中心GC的水平线靠下方的区域整体附加透射像散。
另外,在从镜片上方向下方观察时,可以并非必须从FP正下方、渐进开始点正下方、GC正下方、或者棱镜开始点正下方开始透射像散的附加。只要在渐进开始点与测定基准点N之间开始透射像散的附加即可。也可以不对中间视觉区域中的靠近远视觉区域的部分附加透射像散,仅对靠近近视觉区域的部分附加透射像散。
但是,优选的是从开始透射像散的附加的部分在下方对通过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的主注视线(以及/或者子午线)上附加透射像散。优选的是至少对从渐进开始点到测定基准点N之间的部分至测定基准点N为止整体在主注视线上附加透射像散。就子午线而言,优选至少对从渐进开始点到测定基准点N之间的部分(例如从GC起半径5mm内,优选的是3mm内)至与测定基准点N相交的水平线为止的子午线整体上附加透射像散。另外,FP以及渐进开始点通常存在于子午线上(y轴上),因此不使用水平线,但假设在不存在子午线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用水平线来定义上述“子午线整体”。
“近视觉区域测定基准点”是指对佩戴者信息的处方数据所记载的球面屈光力附加了加光度数ADD的状态的点,是指从镜片上方朝向下方观察时最初实现球面屈光力+ADD的点。近视觉区域测定基准点(以下也简称为测定基准点N、点N。)也位于子午线上。
顺便一提,佩戴者信息的处方数据记载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镜片袋。即,如果有镜片袋,则能够确定为基于佩戴者信息的处方数据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物品。而且,渐进屈光力镜片通常与镜片袋成套。因此,镜片袋所附带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也反映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关于镜片袋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套装组也相同。
另外,测定基准点F、拟合点或者眼睛点FP、测定基准点N能够通过参照镜片制造业者发行的备注图(Remark chart)或者共心图(Centration chart)确定位置。
另外,在透过平均屈光力或者透射像散的透过分布中,将由镜片表面定义的远视觉区域所对应的透过分布上的场所表现为“与远视觉区域对应的部分”。为了方便说明,也将“与远视觉区域对应的部分”简单表现为“远视觉区域”。只要没有特别记载,“远视觉区域”指的是上述“与远视觉区域对应的部分”。
另外,远视觉区域只要是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的区域,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不是无限远,而是用于观看规定距离(1m左右)的区域。作为具备这种区域的眼镜镜片,可列举与中间距离(1m~40cm)或近处距离(40cm~10cm)的物体距离对应的中近(intermediate-near)镜片、在该近处距离内对应的很近(near-near)镜片。
无论是上述哪一个眼镜镜片,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都包含调整了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的表面形状的像散调整区域。通过该眼镜镜片而透过的光线所产生的透射像散的分布中的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中的最大屈光力位置是水平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即,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中的最大屈光力位置在坐标上的x轴的值大致相同。
“最大屈光力位置”是水平方向的屈光力与和水平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的屈光力分别成为最大屈光力的位置。水平方向的屈光力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分别成为最大屈光力的最大屈光力位置大致相同的意思是包在含2mm以内分离的情况作为允许范围。
中间视觉区域以及近视觉区域中的水平方向的上述最大屈光力与垂直方向的上述最大屈光力之差不同于与远视觉区域测定基准点对应的点处的水平方向的屈光力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之差。该差的绝对值优选的是0.25D以下。
另外,在像散调整区域内的沿着子午线的场所所对应的场所,也优选上述最大屈光力之差不同于远视觉区域测定基准点所对应的点处的水平方向的屈光力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之差。
注重AS模式中的“在附加了透射像散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包含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比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的部分”的意思是,在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的附加了透射像散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中,在减去用于散光校正的屈光力之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比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的状态。当然,在附加了透射像散的部分中,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始终比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的状态。另外,还优选如下状态:在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至少主注视线(以及/或者子午线)上(优选为至少从渐进开始点到测定基准点N),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比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
另外,注重PW模式下的“在附加了透射像散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包含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比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的部分”指的是本段所记载的内容中将水平与垂直互换成相反的内容。
[变形例]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一方式,但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变更。另外,当然可以对于以下的各方式应用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优选例。
例如在利用了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制造方法中也反映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作为具体的制造方法,采用公知的方法即可,利用专利文献1的[0378]以后所记载的眼镜镜片制造系统即可。
另外,在利用了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中也反映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具体而言,在如下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中也反映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其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近视觉区域与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远视觉区域、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中,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具有模式选择部,该模式选择部根据处方度数来决定选择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AS模式、或者选择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PW模式。
作为该设计系统的构成,利用专利文献1的[0378]之后所记载的眼镜镜片制造系统即可。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Fig.24所记载的镜片制造业者方面的计算机或者眼镜店方面的计算机内设置模式选择部、并由控制部控制以使该计算机起到作为模式选择部的功能即可。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能够应用于使该计算机发挥作为模式选择部的功能的程序。
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制作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即包含以注重AS模式制作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以注重PW模式制作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组也具有较大的技术特征。
具体而言,渐进屈光力镜片组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近视觉区域与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远视觉区域、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中,
根据处方度数,
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了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并且,
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了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
另外,透射像散的附加方式没有限定。也可以沿子午线以及/或者主注视线附加透射像散。另外,也可以以子午线以及/或者主注视线为中心向设计面的至少一部分放大。例如也可以是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调整区域R(参照专利文献1的Fig.2)相对于水平线HL(参照该Fig.2)位于下方的一侧、而且是朝向下方的一侧扩展的扇型形状的区域的模式(专利文献1中的Pattern1、[0283]-[0302])。
另外,也可以是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调整区域R相对于水平线HL位于下方的一侧的模式(基础申请中的Pattern 2、[0303]-[0319])。
另外,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像散调整区域R也可以是在水平线HL的下方的一侧包含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的区域的情况(基础申请中的Pattern3、[0320]-[0337])。
<总结>
以下,总结本公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组”。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如以下所述。
“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近视觉区域与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远视觉区域、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中的近视觉区域以及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中,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具有如下模式选择工序:根据处方度数来决定选择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AS模式、或者选择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PW模式。”。
Claims (6)
1.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所述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所述近视觉区域与所述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所述远视觉区域、所述近视觉区域以及所述中间视觉区域中的所述近视觉区域以及所述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特征在于,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具有如下模式选择工序:
根据处方度数来决定选择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AS模式、或者选择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PW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式选择工序中,
在处方度数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选择所述注重AS模式,
在处方度数比所述规定值高的情况下,选择所述注重PW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将处方度数[D]设为横轴X、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D]设为纵轴Y、将处方度数为零且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为零设为原点时的图形进行所述模式选择工序,其中,在所述横轴X上,正方向为正度数,负方向为负度数,在所述纵轴Y上,正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时的透射像散的量,负方向为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时的透射像散的量,
关于所述图形,
在处方度数向负方向偏离夹着所述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所述注重AS模式且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在正方向上设为一定,
在处方度数向正方向偏离夹着所述规定值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选择所述注重PW模式且将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在负方向上设为一定,
在处方度数为夹着所述规定值的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在处方度数为所述规定值时,Y=0,且相对于偏离所述规定范围的图形连续地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方度数是对远用度数加上加光度数而得的近用度数,
所述规定值为零,
所述规定范围为以所述规定值为中心从±0.25D的范围到±1.25D的范围之间的宽度。
5.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所述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所述近视觉区域与所述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所述远视觉区域、所述近视觉区域以及所述中间视觉区域中的所述近视觉区域以及所述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特征在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具有模式选择部,
该模式选择部根据处方度数来决定选择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AS模式、或者选择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的注重PW模式。
6.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组,具备:近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近处距离;远视觉区域,其用于观看比所述近处距离远的距离;以及中间视觉区域,其设于所述近视觉区域与所述远视觉区域之间,且具有渐进屈光功能,
对于所述远视觉区域、所述近视觉区域以及所述中间视觉区域中的所述近视觉区域以及所述中间视觉区域附加了透射像散,其特征在于,
根据处方度数,
以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了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并且,
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量大于水平方向的屈光力的量的方式设定了所附加的透射像散的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74130 | 2019-09-25 | ||
JP2019174130A JP7368991B2 (ja) | 2019-09-25 | 2019-09-25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システム |
PCT/JP2020/033021 WO2021059886A1 (ja) | 2019-09-25 | 2020-09-01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システム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06332A true CN113906332A (zh) | 2022-01-07 |
CN113906332B CN113906332B (zh) | 2024-04-16 |
Family
ID=75157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40236.1A Active CN113906332B (zh) | 2019-09-25 | 2020-09-01 |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78873B2 (zh) |
EP (1) | EP4036638A4 (zh) |
JP (1) | JP7368991B2 (zh) |
CN (1) | CN113906332B (zh) |
WO (1) | WO2021059886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30735A1 (en) * | 1998-03-18 | 2001-10-18 | Chikara Yamamoto | Progressive power spectacle lens |
JP2005201993A (ja) * | 2004-01-14 | 2005-07-28 | Pentax Corp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WO2007010806A1 (ja) * | 2005-07-21 | 2007-01-25 | Nikon-Essilor Co., Ltd.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EP3457195A1 (en) * | 2017-09-19 | 2019-03-20 | Hoya Lens Thailand Ltd. | Spectacle lense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45256B2 (ja) * | 2000-10-17 | 2006-11-15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US6419549B2 (en) | 2000-02-29 | 2002-07-16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pectacle lenses and system thereof |
FR2858693B1 (fr) * | 2003-08-08 | 2005-10-28 | Essilor Int |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une lentille ophtalmique utilisant une prescription d'astigmatisme en vision de loin et en vision de pres |
JP2014106385A (ja) * | 2012-11-28 | 2014-06-09 | Hoya Lense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 Inc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
US10295821B2 (en) * | 2016-08-19 | 2019-05-21 | Oakley, Inc. | Laminated lenses with anti-fogging functionality |
DE102017000777A1 (de) | 2017-01-27 | 2018-08-02 | Rodenstock Gmbh | Verfahren zur Berücksichtigung unterschiedlicher prismatischer Korrekturen in der Ferne und der Nähe |
-
2019
- 2019-09-25 JP JP2019174130A patent/JP7368991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01 CN CN202080040236.1A patent/CN113906332B/zh active Active
- 2020-09-01 EP EP20867571.0A patent/EP403663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9-01 US US17/609,992 patent/US1207887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9-01 WO PCT/JP2020/033021 patent/WO2021059886A1/ja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30735A1 (en) * | 1998-03-18 | 2001-10-18 | Chikara Yamamoto | Progressive power spectacle lens |
JP2005201993A (ja) * | 2004-01-14 | 2005-07-28 | Pentax Corp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WO2007010806A1 (ja) * | 2005-07-21 | 2007-01-25 | Nikon-Essilor Co., Ltd.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EP3457195A1 (en) * | 2017-09-19 | 2019-03-20 | Hoya Lens Thailand Ltd. | Spectacle lense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206319A1 (en) | 2022-06-30 |
EP4036638A1 (en) | 2022-08-03 |
JP2021051192A (ja) | 2021-04-01 |
WO2021059886A1 (ja) | 2021-04-01 |
EP4036638A4 (en) | 2023-10-25 |
CN113906332B (zh) | 2024-04-16 |
US12078873B2 (en) | 2024-09-03 |
JP7368991B2 (ja) | 2023-10-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408112B2 (ja) |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JP4437482B2 (ja) |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JP7264910B2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その設計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H0990291A (ja) |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 | |
JP2010009071A (ja) | 2つの非球面、特にプログレッシブ表面を有するプログレッシブメガネレンズ及びそのメガネレンズを算出する方法 | |
JP7175325B2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その設計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989317B2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JP2008249828A (ja) | 眼鏡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CN113906332B (zh) |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 | |
JP4404317B2 (ja) |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US8092012B2 (en) | 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 | |
JP3601724B2 (ja) | 累進焦点レンズ | |
JP4219148B2 (ja) |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
EP4386470A1 (en) | Optical design and spectral transmission optimization | |
WO2013094153A1 (ja) | 眼鏡レン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