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6185B - 下水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下水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6185B
CN113906185B CN202080040320.3A CN202080040320A CN113906185B CN 113906185 B CN113906185 B CN 113906185B CN 202080040320 A CN202080040320 A CN 202080040320A CN 113906185 B CN113906185 B CN 113906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ewage
rainwater
water diversion
diver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03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6185A (zh
Inventor
小田收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6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6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6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6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1/00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 E03F1/001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into a body of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1/00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2Arrangement of sewer pipe-lines or pipe-line syste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5Accessories, e.g. flow regulators or cleaning devices
    • E03F5/106Passive flow control devices, i.e. not moving during flow regul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流入至第二分水装置(3)的下水被高精度地分水控制为:作为能向公共用水域排放的最大下水量的下水,该下水依次经过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和第三节流孔(24C)而流向第二排放管(7b);以及作为下水量为超过下水量的下水,该下水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而流向调节池用流入管(9a)。

Description

下水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分水装置的下水道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下水道系统中,存在使由降雨产生的雨水和生活污水等污水在相同的管道流动的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以及使雨水和污水在不同的管道流动的分流式下水道系统。
在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降雨时,使雨水和污水(以下,也将“雨水和污水”称为“下水”。)流入至合流管。在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在规定量以上的雨水流入至合流管的情况下,所述规定量以上的雨水在雨水排出室被分为:经由截流管(intercepting pipe)流向下水处理厂的下水和经由排放管(discharge pipe)向河流等排放的下水。在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雨水管、污水管分开设置,降雨时,使雨水流入至雨水管并向河流等排放,使污水流入至污水管并流向下水处理厂。
当强降雨时,在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从排放管排放的下水或者在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从雨水管排放的雨水的量增加,河流等恐怕会泛滥。因此,有时在合流式下水道系统、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设置有调节池。利用调节池临时储存在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流至排放管的下水的规定量、在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流至雨水管的雨水的规定量,由此能防止河流等的泛滥。
在调节池通常设有节流孔来作为流出口,将从调节池向河流等的排放量调节为允许的排放量以下。此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调节池的流出口设置能根据降雨量等选择三种开口度的开关阀对来自调节池的排放量进行调节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763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等所公开的下水道系统的调节池中,存在通过设为流出口的节流孔和设于流出口的开关阀难以高效地调节排放量,调节池的必要调节池容量大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小调节池的必要调节池容量的下水道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下水道系统具有:
第一分水装置,连接有供下水流入的合流管、使下水流向下水处理厂的截流管以及第一排放管,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将从所述合流管流入的下水分为流向所述截流管的下水和流向所述第一排放管的下水;以及
第二分水装置,连接有所述第一排放管、向公共用水域排放下水的第二排放管以及与储存下水的调节池连接的调节池用流入管,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将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下水分为流向所述第二排放管的下水和流向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的下水,在所述下水道系统中,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具有:流路,使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下水向所述第二排放管流出;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多个隔壁部,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和所述溢流堰与所述第二排放管之间,并且形成有节流孔;以及多个调节槽,由所述多个溢流堰和所述多个隔壁部划分而成,供从所述多个溢流堰溢流的下水流入的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连接于所述多个调节槽的下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能减小调节池的必要调节池容量的下水道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流式下水道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2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所具有的第一分水装置的构成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2B是图2A的B-B剖视图。
图2C是图2A的C-C剖视图。
图3A是表示下水或雨水流至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所具有的第一分水装置的状态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3B是图3A的B-B剖视图。
图3C是图3A的C-C剖视图。
图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所具有的第二分水装置的构成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4B是图4A的B-B剖视图。
图4C是图4A的C-C剖视图。
图5A是表示下水或雨水流至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所具有的第二分水装置的状态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5B是图5A的B-B剖视图。
图5C是图5A的C-C剖视图。
图6A是用于表示现有的下水道系统中的必要调节池容量的图表。
图6B是用于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中的必要调节池容量的图表。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流式下水道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所具有的第一分水装置的构成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所具有的第一分水装置的构成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所具有的第一分水装置的构成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参照图1、图2A~图2C、图3A~图3C、图4A~图4C以及图5A~图5C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是合流式下水道系统,是使由降雨产生的雨水和生活污水等污水在相同的管道即合流管流动的下水道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图2A、图3A、图4A以及图5A是取下了盖的状态,是仅表示了管剖面的分水装置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如图1所示,合流式下水道系统1在各第一至第n排水区(n为自然数,以下也称为“各排水区”。)具有第一分水装置2、第二分水装置3以及调节池4,此外,具有进行全部排水区的下水处理的下水处理厂5。此外,合流式下水道系统1在各排水区具有:合流管6,用于在降雨时供雨水和污水(下水)流入,使流入的下水流向第一分水装置2;第一排放管7a,用于使在第一分水装置2分水后的一方的下水流向第二分水装置3;截流管8,用于使在第一分水装置2分水后的另一方的下水流向下水处理厂5;第二排放管7b,用于向河流等公共用水域W排放在第二分水装置3分水后的一方的下水;以及调节池用流入管9a,用于使在第二分水装置3分水后的另一方的下水流向调节池4。
此外,合流式下水道系统1在各排水区具有:调节池用流出管9b,用于在降雨后使下水从调节池4流向下水处理厂5;以及调节池用排放管9c,用于在降雨后从调节池4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下水。此外,合流式下水道系统1具有: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8a,连接有各排水区的截流管8,用于供在第一分水装置2分水后的另一方的下水汇集流入,并且使流入的下水流向下水处理厂5;以及下水处理厂用排放管8b,用于从下水处理厂5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净化后的下水。
第一分水装置2是能将从合流管6流入的下水高精度地分为经由截流管8和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8a流向下水处理厂5的期望的下水量的下水以及经由第一排放管7a流向第二分水装置3的下水的装置。如图2A~图2C以及图3A~图3C所示,第一分水装置2直立设置于基板25上,在盖26e关闭的壳体26内具有三个槽即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第一调节槽2A配置于上游侧,第三调节槽2C配置于下游侧,第二调节槽2B配置于第一调节槽2A与第三调节槽2C的中间。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连续设置。
在壳体26的上游侧的侧壁26a连接有合流管6,下水从合流管6流入至第一调节槽2A。此外,在壳体26的与上游侧的侧壁26a对置的下游侧的侧壁26b连接有截流管8,下水从第三调节槽2C流出至截流管8。也就是说,构成了从合流管6流入的下水向截流管8流出的流路20。此外,在壳体26的下游侧的侧壁26b的截流管8的下方连接有第一排放管7a。第一排放管7a与侧壁26b的下部中央连接,配置于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截流管8为了与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8a连接而弯曲为L字状,但截流管8的形状等根据各设施的配置计划等而适当改变。
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设于基台27上。基台27架设于壳体26的侧壁26a与侧壁26b之间。基台27的上表面形成为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下降的阶梯状,构成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的第一至第三底部21A、21B、21C。也就是说,第一至第三底部21A、21B、21C形成为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降低。第一底部21A形成为在流路方向上比第二底部21B和第三底部21C长。此外,平面状的第一至第三底部21A、21B、21C形成为其长尺寸方向的端部向内侧倾斜,以使其短尺寸方向的宽度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变窄。第一至第三底部21A、21B、21C的长尺寸方向的端部形成为向内侧倾斜是因为下游侧的截流管8的直径比上游侧的合流管6的直径小等。
在第一调节槽2A的第一底部21A的两侧沿着流路方向对置地直立设置有一对第一溢流堰22A。此外,在第二调节槽2B的第二底部21B的两侧沿着流路方向对置地直立设置有一对第二溢流堰22B。此外,在第三调节槽2C的第三底部21C的两侧沿着流路方向对置地直立设置有一对第三溢流堰22C。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设于流路20的两侧,因此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的下水从流路20的两侧流下。
上游侧的第一溢流堰22A的高度与后述的计划截流量Qosn的下水流入至合流管6后的水位相匹配地设定。若将第一溢流堰22A的高度设定为比计划截流量Qosn的下水流入至合流管6后的水位高,则会在合流管6内引发回水现象,会产生合流管6内的流下能力降低、在合流管6内污浊负荷的滞留、沉淀。此外,下游侧的第三溢流堰22C的高度设定为比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且流下至壳体26内的下水的水位高。
在第一调节槽2A与第二调节槽2B之间(第一溢流堰22A与第二溢流堰22B之间),在与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直立设置有板状的第一隔壁部23A。此外,在第二调节槽2B与第三调节槽2C之间(第二溢流堰22B与第三溢流堰22C之间),在与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直立设置有板状的第二隔壁部23B。此外,在第三调节槽2C与截流管8之间(第三溢流堰22C与截流管8之间),在与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直立设置有板状的第三隔壁部23C。由此,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由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以及第一至第三隔壁部23A、23B、23C划分。
第一隔壁部23A和第二隔壁部23B延伸架设于壳体26的侧壁26c与侧壁26d之间。第一隔壁部23A和第二隔壁部23B架设于侧壁26c与侧壁26d之间,由此,从第一溢流堰22A、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下水不会落至第三调节槽2C而带来波动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隔壁部23C与壳体26的下游侧的侧壁26b相接地设置。
在第一至第三隔壁部23A、23B、23C分别开口地形成有第一至第三节流孔24A、24B、24C。第一至第三节流孔24A、24B、24C分别形成为其最下部位于第一至第三底部21A、21B、21C的高度。第一至第三节流孔24A、24B、24C是整体比下游侧的水面低的潜水节流孔。通过将第一至第三节流孔24A、24B、24C设为潜水节流孔,即使开口位置浅也无需考虑出口处的流速垂直分布、开口规模的大型/小型的区别,能使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内的水面稳定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26的盖26e上设有管理检查部29。在管理检查部29设有检查孔,能从壳体26外进行壳体26内的检查。
第二分水装置3是能将在第一分水装置2分水,从第一排放管7a流入的下水高精度地分为经由第二排放管7b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期望的下水量的下水和经由调节池用流入管9a流向调节池4的期望下水量的下水的装置。如图4A~图4C以及图5A~图5C所示,关于第二分水装置3,对与第一分水装置2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二分水装置3中,在壳体26的上游侧的侧壁26a连接有第一排放管7a,下水从第一排放管7a流入至第一调节槽2A。此外,在壳体26的与上游侧的侧壁26a对置的下游侧的侧壁26b连接有第二排放管7b,下水从第三调节槽2C流出至第二排放管7b。也就是说,构成了从第一排放管7a流入的下水向第二排放管7b流出的流路20。此外,在壳体26的与侧壁26a、26b正交的侧壁26c连接有调节池用流入管9a。调节池用流入管9a与侧壁26c的下部中央连接,配置于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的下方。
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设于基台37上。基台37在直立设置于壳体26的底部这一点上与第一分水装置2的基台27不同。此外,在基台37的下部形成有与调节池用流入管9a的位置相匹配地配置并且与调节池用流入管9a为大致相同的直径的贯通孔37a这一点也与基台27不同。
在壳体26内,在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的两个外侧的下方设有倾斜流路28。倾斜流路28具有:半圆状凹部28a,与调节池用流入管9a的下半部分的位置相匹配地配置,并且与调节池用流入管9a的内径为大致相同的直径;以及倾斜面28b,从壳体26的侧壁26a、26b侧朝着半圆状凹部28a侧分别向下倾斜。需要说明的是,下游侧的第三溢流堰22C的高度被设定为比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且流下至倾斜流路28的下水的水位高。
此外,在第二分水装置3中,上游侧的第一调节槽2A的溢流堰22A的高度与下水量Qin-Qosn(=Qdn)(Qin、Qosn、Qdn将在后文加以记述。)的下水流入至第一排放管7a后的水位相匹配地设定。若将第一溢流堰22A的高度设定为比下水量Qin-Qosn(=Qdn)的下水流入至第一排放管7a后的水位高,则会在第一排放管7a内引发回水现象,会产生第一排放管7a内的流下能力降低、在第一排放管7a内污浊负荷的滞留、沉淀。
调节池4是为了防止在下了大雨时下水被排放至公共用水域W而泛滥,暂时储存、调节由第二分水装置3分水后的下水的设施。下水处理厂5是对由第一分水装置2分水后,经由截流管8从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8a流入的下水以及在调节池4暂时储存,经由调节池用流出管9b从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8a流入的规定量的下水进行净化,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设施。在下水处理厂5中,例如进行对下水进行沉淀处理、生物处理和消毒处理而排放的高级处理以及对下水只进行沉淀处理和消毒处理而排放的简易处理。在高级处理中,例如进行去除有机物、氮、磷等的生物处理。需要说明的是,进行简易处理的部分的下水也可以在暂时储存于储存设施后进行高级处理。
接下来,对通过合流式下水道系统1在进行了强降雨时、暴雨时等处理下水的方法进行说明。将在第n排水区进行了设定的计划截流量设为Qosn,计划下水量设为Qin,超过下水量设为QΔn,不经由下水处理厂5就能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最大的下水量设为Qdn(n为自然数)。计划截流量Qosn被设定为在下水处理厂5中作为第n排水区的部分能够进行下水处理的最大的下水量。计划截流量Qosn例如被设定为晴天时时间最大污水量Qon的3倍,在下水处理厂5中,在下水量达到例如Qon之前进行高级处理,对下水量例如超过了Qon的2Qon的部分进行简易处理。计划下水量Qin被设定为将计划截流量Qosn和不经由下水处理厂5就能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最大下水量Qdn合计而得的下水量。超过下水量QΔn被设定为流入至合流管6的下水量中的超过了计划下水量Qin的下水量。
当在进行了强降雨时、暴雨时等向合流管6流入的下水量超过了计划下水量Qin的情况(向合流管6流入的下水量为Qin+QΔn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在第n排水区中,从合流管6流入至第一分水装置2的下水被高精度地分水控制为:下水量为计划截流量Qosn的下水,该下水依次经过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和第三节流孔24C而流向截流管8;以及下水量为Qin-Qosn+QΔn的下水,该下水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而流向第一排放管7a。从设于流路20的两侧的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的下水流下至壳体26内,向与壳体26的下部连接的第一排放管7a流出。
在第一分水装置2中,即使从合流管6流入的下水量增加,如图3B所示,使流入的下水依次经过上游侧的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以及第二节流孔24B,由此,依次减缓调节槽内的水位上升。由此,位于下游侧,与截流分水直接相关的第三调节槽2C中的水面的变动幅度减小,能抑制被分水而流向截流管8的下水量Qosn的变动。
在配置于上游侧,构成为在流路方向上长的第一调节槽2A中,对由从合流管6开放而流入的下水产生的繁杂的水力现象进行了限制,流入的下水基本被控制为设为目标的分水流量。接下来使经过了第一调节槽2A的下水依次经过第二调节槽2B和下游侧的第三调节槽2C,由此进一步提高分水控制的精度,调节为设为目标的分水流量。
随着从合流管6向第一分水装置2流入的下水量的增加,在第一调节槽2A中,从第一溢流堰22A溢流的下水的溢流水深急剧增加,敏感地反应,与之相对,在第二调节槽2B中,从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下水的溢流水深仅稍微增加,在第三调节槽2C中,从第三溢流堰22C溢流的下水的溢流水深与从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溢流水深相比不增加,反应迟钝。
由第一分水装置2分水后流至截流管8的、下水量为计划截流量Qosn的下水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8a流向下水处理厂5,如上所述,在下水处理厂5中,例如对下水量Qon部分进行高级处理,例如对下水量2Qon的部分进行简易处理。在下水处理厂5净化后的下水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排放管8b而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
由第一分水装置2分水后流至第一排放管7a的、下水量为Qin-Qosn+QΔn的下水流入至第二分水装置3。流入至第二分水装置3的下水被高精度地分水控制为:作为不经由下水处理厂5就能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最大下水量Qin-Qosn(=Qdn)的下水,该下水依次经过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和第三节流孔24C而流向第二排放管7b;以及下水量为超过下水量QΔn的下水,该下水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而流向调节池用流入管9a。从设于流路20的两侧的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的下水朝着倾斜流路28流下,从一侧直接向调节池用流入管9a流出,从另一侧经过贯通孔37a向调节池用流入管9a流出。
在第二分水装置3中,如图5B所示,即使从第一排放管7a流入的下水量增加,使流入的下水依次经过上游侧的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以及第二节流孔24B,由此依次减缓调节槽内的水位上升。由此,位于下游侧,与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下水的分水直接相关的第三调节槽2C中的水面的变动幅度减小,能抑制被分水而流向第二排放管7b的下水量Qin-Qosn(=Qdn)的变动。
在配置于上游侧,构成为在流路方向上长的第一调节槽2A中,对由从第一排放管7a开放而流入的下水产生的繁杂的水力现象进行了限制,流入的下水基本被控制为设为目标的分水流量。接下来使经过了第一调节槽2A的下水依次经过第二调节槽2B和下游侧的第三调节槽2C,由此进一步提高分水控制的精度,调节为设为目标的分水流量。
随着从第一排放管7a向第二分水装置3流入的下水量的增加,在第一调节槽2A中,从第一溢流堰22A溢流的下水的溢流水深急剧增加,敏感地反应,与之相对,在第二调节槽2B中,从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下水的溢流水深仅稍微增加,在第三调节槽2C中,从第三溢流堰22C溢流的下水的溢流水深与从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溢流水深相比不增加,反应迟钝。
由第二分水装置3分水后流至第二排放管7b的、下水量为Qin-Qosn(=Qdn)的下水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也就是说,不经由下水处理厂5就能排放的最大下水量Qin-Qosn(=Qdn)的下水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此外,由第二分水装置3分水后流至调节池用流入管9a的、下水量为超过下水量QΔn的下水流向调节池4,在调节池4中暂时储存。
降雨结束后,暂时储存于调节池4的下水以Qin-Qosn(=Qdn)以内的下水量经由调节池用排放管9c和第二排放管7b而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下水不经由第二排放管7b而从调节池用排放管9c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此外,在调节池4设置未图示的水位计,由此,在规定的水位以下,储存于调节池4的下水以例如2Qon以内的下水量经由调节池用流出管9b和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8a流向下水处理厂5。流至下水处理厂5的下水在下水处理厂5进行净化,净化后的下水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由此,能防止堆积在调节池4的底部附近的污垢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即使在进行了强降雨时、暴雨时等,由于使从合流管6流入的下水在第一分水装置2依次经过了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以及第三节流孔24C,因此能高精度地分流、截流设为目标的各排水区的计划截流量Qosn的下水。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能避免截流管再次作为合流管而汇集水的截流合流问题、由过度截流而产生的管道设施的事故、未处理的下水排放等下水处理厂的问题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即使在进行了强降雨时、暴雨时等,被第一分水装置2分水为计划截流量Qosn的下水的下水在第二分水装置3中依次经过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以及第三节流孔24C,因此能在各排水区中,对设为目标的、不经由下水处理厂5就能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最大的下水量Qin-Qosn(=Qdn)的下水高精度地进行分水、排放。由此,能可靠地防止公共用水域W的泛滥等,并且能在调节池4仅储存超过下水量QΔn,因此能减小必要调节池容量。
利用图6A和图6B对本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的必要调节池容量与现有的下水道系统的必要调节池容量的比较进行说明。在现有的下水道系统中,如图6A所示,作为向调节池流入的下水的流入水位图与从设为调节池的流出口的节流孔排放的下水的流出水位图的差分的斜线部分为必要调节池容量。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中,如图6B所示,作为向第二分水装置3流入的下水的流入水位图与从第二分水装置3流出并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下水的流出水位图的差分的斜线部分为必要调节池容量。在本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中,将能排放的最大的下水量Qdn的下水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仅将超过计划下水量Qin的超过下水量QΔn的下水高效地储存于调节池4,因此,显然,与现有的下水道系统相比,必要调节池容量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当在繁杂的降雨波形的实际降雨的情况下,或因流入管道能力的制约,暴雨的一部分滞留在地表,流入水位图有时比降雨波形向后方偏移时,在现有的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会担心必要调节池容量增大或者排放量超过设定值的情形。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由于能高精度地对能排放的最大的下水量Qdn的下水进行分水,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在调节池4可靠地仅储存超过下水量QΔn,因此能防止必要调节池容量增大或者排放量超过设定值。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流式下水道系统中,在第一分水装置2和第二分水装置3中,在流路20的两侧设置了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因此堰整体的长度变长,水力现象稳定,并且能使壳体26变小。
(第二实施方式)
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参照图2A~图2C、图3A~图3C、图4A~图4C、图5A~图5C以及图7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是分流式下水道系统,是使雨水和污水在分开的管道流动的下水道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基本上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中的第一分水装置12、第二分水装置13分别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分水装置2、第二分水装置3基本相同的构成,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参照图2A~图2C、图3A~图3C、图4A~图4C以及图5A~图5C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分流式下水道系统10在各排水区具有第一分水装置12、第二分水装置13以及调节池4,此外,具有进行在全部排水区分水后的雨水和污水的净化的下水处理厂5。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系统10在各排水区还具有:雨水管11,用于使雨水流入,使流入的雨水流向第一分水装置12;第一排放管17a,用于使在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的一方的雨水流向第二分水装置13;截流管18,用于使在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的另一方的雨水流向下水处理厂5;第二排放管17b,用于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在第二分水装置13分水后的一方的雨水;以及调节池用流入管9a,用于使在第二分水装置13分水后的另一方的雨水流向调节池4。
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系统10在各排水区具有:调节池用流出管9b,用于降雨后使雨水从调节池4流向下水处理厂5;以及调节池用排放管9c,用于降雨后从调节池4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雨水。
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系统10在各排水区还具有:污水管19,用于使污水流入,使流入的污水流向下水处理厂5;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连接有各排水区的污水管19和截流管18,用于使来自污水管19的污水和在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的另一方的雨水汇集流入,并且使流入的污水和雨水流向下水处理厂5;以及下水处理厂用排放管8b,用于从下水处理厂5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净化后的下水。
第一分水装置12是能将从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高精度地分为经由截流管18和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向下水处理厂5的期望的雨水量的雨水以及经由第一排放管17a流向第二分水装置13的雨水的装置。在现有的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存在堆积于市区路面等的污浊物质因雨水而流出,流入雨水管等非点源(nonpoint)污浊的问题,但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式下水道系统通过第一分水装置12能进行非点源负荷措施。
如图2A~图2C以及图3A~图3C所示,在壳体26的上游侧的侧壁26a连接有雨水管11,雨水从雨水管11流入至第一调节槽2A。此外,在壳体26的与上游侧的侧壁26a对置的下游侧的侧壁26b连接有截流管18,雨水从第三调节槽2C流出至截流管18。也就是说,构成了从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向截流管18流出的流路20。此外,在壳体26的下游侧的侧壁26b的截流管18的下方连接有第一排放管17a。第一排放管17a与侧壁26b的下部中央连接,配置于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截流管18为了与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连接而弯曲为L字状,但截流管18的形状等根据各设施的配置计划等而适当改变。
上游侧的第一溢流堰22A的高度与后述的非点源负荷措施的计划截流量Qorsn的雨水流入至雨水管11后的水位相匹配地设定。若将第一溢流堰22A的高度设定为比非点源负荷措施的计划截流量Qorsn的雨水流入至雨水管11后的水位高,则会在雨水管11内引发回水现象,会产生雨水管11内的流下能力降低、在雨水管11内污浊负荷的滞留、沉淀。
第一隔壁部23A和第二隔壁部23B架设于侧壁26c与侧壁26d之间,由此从第一溢流堰22A、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雨水不会落至第三调节槽2C而带来波动的影响。
第二分水装置13是能将在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从第一排放管17a流入的雨水高精度地分为经由第二排放管17b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期望的雨水量的雨水和经由调节池用流入管9a流向调节池4的期望的雨水量的雨水的装置。如图4A~图4C以及图5A~图5C所示,在第二分水装置13中,在壳体26的上游侧的侧壁26a连接有第一排放管17a,雨水从第一排放管17a流入至第一调节槽2A。此外,在下游侧的侧壁26b连接有第二排放管17b,雨水从第三调节槽2C流出至第二排放管17b。也就是说,构成了从第一排放管17a流入的雨水向第二排放管17b流出的流路20。此外,在壳体26的与侧壁26a、26b正交的侧壁26c连接有调节池用流入管9a。调节池用流入管9a与侧壁26c的下部中央连接,配置于第一至第三调节槽2A、2B、2C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分水装置13中,下游侧的第三溢流堰22C的高度被设定为比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流下至倾斜流路28的雨水的水位高。此外,在第二分水装置13中,上游侧的第一调节槽2A的溢流堰22A的高度与雨水量Qrn-Qorsn(=Qrdn)(Qrn、Qorsn、Qrdn将在后文加以记述。)的雨水流入至第一排放管17a后的水位相匹配地设定。
调节池4是在下了大雨时为了防止雨水被排放至公共用水域W而泛滥,暂时储存、调节由第二分水装置13分水后的雨水的设施。下水处理厂5是将由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并经由截流管18从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入的雨水、经由污水管19从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入的污水以及在调节池4暂时储存,经由调节池用流出管9b从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入的规定量的雨水进行净化,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设施。在下水处理厂5中,例如进行对流入的污水和雨水进行沉淀处理、生物处理和消毒处理而排放的高级处理以及对流入的污水和雨水只进行沉淀处理和消毒处理并排放的简易处理。需要说明的是,进行简易处理的部分的下水也可以在暂时储存于储存设施后进行高级处理。
接下来,对通过分流式下水道系统10处理下水的方法进行说明。将在第n排水区进行了设定的非点源负荷措施的计划截流量设为Qorsn,计划雨水量设为Qrn,超过雨水量设为QΔrn,计划污水量设为Qsn,能不经由下水处理厂5而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最大雨水量设为Qrdn(n为自然数)。非点源负荷措施的计划截流量Qorsn考虑来自非点源污染源的流出负荷量等而设定,例如被设定为晴天时时间最大污水量Qon的2倍。计划雨水量Qrn被设定为将非点源负荷措施的计划截流量Qorsn和能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最大雨水量Qrdn合计而得的雨水量。超过雨水量QΔrn被设定为流入至雨水管11的雨水量中的超过计划雨水量Qrn的雨水量。计划污水量Qsn例如考虑晴天时时间最大污水量Qon等而确定,例如被设定为晴天时时间最大污水量Qon
当在开始下雨时、雨量少时等向雨水管11流入的雨量为非点源负荷措施的计划截流量Qorsn以下的情况下,在第n排水区中,从雨水管11流入至第一分水装置12的雨水不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而是依次经过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以及第三节流孔24C,全部量流向截流管18。流向截流管18的雨水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向下水处理厂5。此外,污水从污水管19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向下水处理厂5。从截流管18流入的雨水和从污水管19流入的污水在下水处理厂5进行高级处理或简易处理。在下水处理厂5净化后的雨水和污水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排放管8b被排放至公共用水域W。在开始下雨时等,会产生堆积于市区路面等的污浊物质流出,向雨水管流入的非点源污浊的问题,但在分流式下水道系统10中,能在下水处理厂5对向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的全部量进行净化,因此能解决该问题。
当在进行了强降雨时、暴雨时等向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量超过了计划雨水量Qrn的情况(向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量为Qrn+QΔrn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在第n排水区中,从雨水管11流入至第一分水装置12的雨水被高精度地分水控制为:雨水量为计划截流量Qorsn的雨水,该雨水依次经过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和第三节流孔24C而流向截流管18;以及雨水量为Qrn-Qorsn+QΔrn的雨水,该雨水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而流向第一排放管17a。从设于流路20的两侧的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的雨水流下至壳体26内,向与壳体26的下部连接的第一排放管17a流出。
在第一分水装置12中,即使从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量增加,如图3B所示,使流入的雨水依次经过上游侧的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以及第二节流孔24B,由此,依次减缓调节槽内的水位上升。由此,位于下游侧并与截流分流直接相关的第三调节槽2C中的水面的变动幅度减小,能抑制被分水而流向截流管18的雨水量Qorsn的变动。
在配置于上游侧,构成为在流路方向上长的第一调节槽2A中,对由从雨水管11开放并流入的雨水所产生的繁杂的水力现象进行了限制,流入的雨水基本被控制为设为目标的分水流量。接下来使经过了第一调节槽2A的雨水依次经过第二调节槽2B和下游侧的第三调节槽2C,由此进一步提高分水控制的精度来调节为设为目标的分水流量。
随着从雨水管11向第一分水装置12流入的雨水量的增加,在第一调节槽2A中,从第一溢流堰22A溢流的雨水的溢流水深急剧增加,敏感地进行反应,与之相对,在第二调节槽2B中,从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雨水的溢流水深仅稍微增加,在第三调节槽2C中,从第三溢流堰22C溢流的雨水的溢流水深与从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溢流水深相比不增加,反应迟钝。
由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流至截流管18的、雨水量为计划截流量Qorsn的雨水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向下水处理厂5,并且例如作为计划污水量Qsn的污水从污水管19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向下水处理厂5。在下水处理厂5中,例如对下水量Qon的部分进行高级处理,例如对下水量2Qon的部分进行简易处理。在下水处理厂5净化后的下水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排放管8b而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
由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流至第一排放管17a的、雨水量为Qrn-Qorsn+QΔrn的雨水流入至第二分水装置13。流入至第二分水装置13的雨水被高精度地分水控制为:作为能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最大雨水量Qrn-Qorsn(=Qrdn)的雨水,该雨水依次经过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和第三节流孔24C而流向第二排放管17b;以及雨水量为超过雨水量QΔrn的雨水,该雨水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而流向调节池用流入管9a。从设于流路20的两侧的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的雨水朝着倾斜流路28流下,从一侧直接向调节池用流入管9a流出,从另一侧经过贯通孔37a向调节池用流入管9a流出。
在第二分水装置13中,如图5B所示,即使从第一排放管17a流入的雨水量增加,使流入的雨水依次经过上游侧的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以及第二节流孔24B,由此依次减缓调节槽内的水位上升。由此,位于下游侧,与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雨水的分水直接相关的第三调节槽2C中的水面的变动幅度减小,能抑制被分水而流向第二排放管17b的雨水量Qrn-Qorsn(=Qrdn)的变动。
在配置于上游侧,构成为在流路方向上长的第一调节槽2A中,对由从第一排放管17a开放而流入的雨水所产生的繁杂的水力现象进行了限制,流入的雨水基本被控制为设为目标的分水流量。接下来使经过了第一调节槽2A的雨水依次经过第二调节槽2B和下游侧的第三调节槽2C,由此进一步提高分水控制的精度,调节为设为目标的分水流量。
随着从第一排放管17a向第二分水装置13流入的雨水量的增加,在第一调节槽2A中,从第一溢流堰22A溢流的雨水的溢流水深急剧增加,敏感地反应,与之相对,在第二调节槽2B中,从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雨水的溢流水深仅稍微增加,在第三调节槽2C中,从第三溢流堰22C溢流的雨水的溢流水深与从第二溢流堰22B溢流的溢流水深相比不增加,反应迟钝。
由第二分水装置13分水后并流至第二排放管17b的、雨水量为Qrn-Qorsn(=Qrdn)的雨水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也就是说,能排放的最大雨水量Qrn-Qorsn(=Qrdn)的雨水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由第二分水装置13分水后流至调节池用流入管9a的、雨水量为超过雨水量QΔrn的雨水流向调节池4,在调节池4中暂时储存。
降雨结束后,暂时储存于调节池4的雨水以Qrn-Qorsn(=Qrdn)以内的雨水量经由调节池用排放管9c和第二排放管17b而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雨水不经由第二排放管17b而从调节池用排放管9c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此外,在调节池4设置未图示的水位计,由此,在规定的水位以下,储存于调节池4的雨水例如以2Qon以内的雨水量经由调节池用流出管9b和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向下水处理厂5。流至下水处理厂5的雨水在下水处理厂5进行净化,净化后的雨水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由此,能防止堆积在调节池4的底部附近的污垢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
需要说明的是,在向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量超过计划截流量Qorsn且为计划雨水量Qrn以下的情况下,在第n排水区,雨水被高精度地分水控制为:雨水量为计划截流量Qorsn的雨水,该雨水依次经过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和第三节流孔24C而流向截流管18;以及剩余雨水量的雨水,该雨水从设于流路20的两侧的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而流向第一排放管17a。
由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流至截流管18的、雨水量为计划截流量Qorsn的雨水,与流入至污水管19的、例如作为计划污水量Qsn的污水一起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流向下水处理厂5,进行净化。净化后的下水经由下水处理厂用排放管8b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
由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流至第一排放管17a的雨水流入至第二分水装置13,不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而是依次经过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以及第三节流孔24C,全部量流向第二排放管17b,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在各排水区中,当在开始下雨时等向雨水管11流入的雨量为非点源负荷措施的计划截流量Qorsn以下的情况下,向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的全部量通过第一分水装置12流向截流管18,能在下水处理厂5对向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的全部量进行净化。此外,在向雨水管11流入的雨水量超过了计划截流量Qorsn的情况下,使流入至雨水管11的雨水在第一分水装置12依次经过了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以及第三节流孔24C,因此能对目标的各排水区中的、设为目标的非点源负荷措施的计划截流量Qorsn的雨水高精度地进行分水、截流。由此,能有效地解决非点源污浊的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像这样通过第一分水装置12能有效地解决非点源污浊的问题,因此流入第二分水装置13的雨水中包含的污浊物质大幅度地减少。由此,能防止公共用水域W被从第二分水装置13经由第二排放管17b排放的雨水污染,此外,还能将从第二分水装置13经由调节池用流入管9a流入并储存于调节池4的雨水用于例如地下水回灌、洒水、绿色基础设施事业等用途。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由于在进行了强降雨时、暴雨时等,由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的雨水流入了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19a等,因此也能得到能利用雨水清洗管内这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即使在进行了强降雨时、暴雨时等,使由第一分水装置12分水后的雨水在第二分水装置13依次经过了第一调节槽2A、第一节流孔24A、第二调节槽2B、第二节流孔24B、第三调节槽2C以及第三节流孔24C,因此能在各排水区中,对设为目标的能向公共用水域W排放的最大雨水量Qrn-Qorsn(=Qrdn)的雨水高精度地进行分流、排放。由此,能可靠地防止公共用水域W的泛滥等,并且能在调节池4仅储存超过雨水量QΔrn,因此能减小必要调节池容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分流式下水道系统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一分水装置12和第二分水装置13中,在流路20的两侧设置了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因此堰整体的长度变长,水力现象稳定,并且能使壳体26变小。
(第三实施方式)
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参照图8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分水装置40中,在流路20的一侧设有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溢流的下水从流路20的一侧流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分水装置3、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分水装置12和第二分水装置13也能采用与第一分水装置40相同的构成。
(第四实施方式)
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参照图9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分水装置50具有第一调节槽5A、第二调节槽5B的两层调节槽,具有第一底部51A、第二底部51B、一对第一溢流堰52A、一对第二溢流堰52B、第一隔壁部53A、第二隔壁部53B、第一节流孔54A以及第二节流孔54B。通过采用两层调节槽,能减小壳体26的大小。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分水装置3、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分水装置12和第二分水装置13也能采用与第一分水装置50相同的构成。
(第五实施方式)
对于第五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参照图1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水道系统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分水装置60具有设于流路20一侧的第一溢流堰62A、第二溢流堰62B,具有第一调节槽6A、第二调节槽6B两个调节槽。此外,第一分水装置60具有第一底部61A、第二底部61B、第一隔壁部63A、第二隔壁部63B、第一节流孔64A以及第二节流孔64B。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分水装置3、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分水装置12和第二分水装置13也可以采用与第一分水装置60相同的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记载了至少以下的构成。
(1)
一种下水道系统,其具有:
第一分水装置,连接有供下水流入的合流管、使下水流向下水处理厂的截流管以及第一排放管,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将从所述合流管流入的下水分为流向所述截流管的下水和流向所述第一排放管的下水;以及
第二分水装置,连接有所述第一排放管、向公共用水域排放下水的第二排放管以及与储存下水的调节池连接的调节池用流入管,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将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下水分为流向所述第二排放管的下水和流向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的下水,
所述下水道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具有:流路,使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下水向所述第二排放管流出;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多个隔壁部,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和所述溢流堰与所述第二排放管之间,并且形成有节流孔;以及多个调节槽,由所述多个溢流堰和所述多个隔壁部划分而成,供从所述多个溢流堰溢流的下水流入的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连接于所述多个调节槽的下方。
(2)
根据(1)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具有:流路,使从所述合流管流入的下水向所述截流管流出;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多个隔壁部,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和所述溢流堰与所述截流管之间,并且形成有节流孔;以及多个调节槽,由所述多个溢流堰和所述多个隔壁部划分而成,供从所述多个溢流堰溢流的下水流入的所述第一排放管连接于所述多个调节槽的下方。
(3)
根据(1)或(2)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使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下水向所述第二排放管流出的流路的两侧。
(4)
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多个调节槽中的配置于最上游侧的调节槽在流路方向上最长。
(5)
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的隔壁部架设于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壳体。
(6)
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具有三个所述调节槽。
(7)
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节流孔整体比下游侧的下水的水面低。
(8)
根据(2)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使从所述合流管流入的下水向所述截流管流出的流路的两侧。
(9)
根据(2)或(8)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具有三个所述调节槽。
(10)
一种下水道系统,其具有:
第一分水装置,连接有供雨水流入的雨水管、使雨水流向从污水管流入有污水的下水处理厂的截流管以及第一排放管,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将从所述雨水管流入的雨水分为流向所述截流管的雨水和流向所述第一排放管的雨水;以及
第二分水装置,连接有所述第一排放管、向公共用水域排放雨水的第二排放管以及与储存雨水的调节池连接的调节池用流入管,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将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雨水分为流向所述第二排放管的雨水和流向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的雨水,
所述下水道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具有:流路,使从所述雨水管流入的雨水向所述截流管流出;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多个隔壁部,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和所述溢流堰与所述截流管之间,并且形成有节流孔;以及多个调节槽,由所述多个溢流堰和所述多个隔壁部划分而成,供从所述多个溢流堰溢流的雨水流入的所述第一排放管连接于所述多个调节槽的下方,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具有:流路,使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雨水向所述第二排放管流出;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多个隔壁部,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和所述溢流堰与所述第二排放管之间,并且形成有节流孔;以及多个调节槽,由所述多个溢流堰和所述多个隔壁部划分而成,供从所述多个溢流堰溢流的雨水流入的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连接于所述多个调节槽的下方。
(11)
根据(10)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使从所述雨水管流入的雨水向所述截流管流出的流路的两侧,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使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雨水向所述第二排放管流出的流路的两侧。
(12)
根据(10)或(11)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多个调节槽中的配置于最上游侧的调节槽在流路方向上最长,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多个调节槽中的配置于最上游侧的调节槽在流路方向上最长。
(13)
根据(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的隔壁部架设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壳体,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的隔壁部架设于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壳体。
(14)
根据(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和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具有三个所述调节槽。
(15)
根据(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节流孔和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节流孔整体比下游侧的雨水的水面低。
(16)
根据(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分水后的流向所述截流管的雨水的计划截流量是基于非点源负荷措施而设定的。
以上,列举了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而采用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此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不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范围不通过实施方式示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而且,在权利要求书内和与之等同的发明意义的范围内所实施的各种变形视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至第n排水区的下水道系统进行了说明,但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一个地域、区域,一个设施等中的下水道系统。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使用能高精度地进行分水控制的第一分水装置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在将现有的分水装置用作第一分水装置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第二分水装置3来减小必要调节池容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只有第二分水装置3、13具有倾斜路径2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根据设计条件,可以是第一分水装置具有倾斜路径,相反地,也可以是第二分水装置不具有倾斜路径。此外,关于第一至第三底部21A、21B、21C的形状、大小,第一至第三溢流堰22A、22B、22C的形状、大小、高度,第一至第三节流孔24A、24B、24C的形状、大小,所连接的各管的形状、大小、配置位置等其他的点,第一分水装置和第二分水装置可以根据设计条件等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隔壁部23A和第二隔壁部23B架设于侧壁26c与侧壁26d之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需要架设。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整体比下游侧的水面低的潜水节流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即使使用整体不比下游侧的水面低的节流孔也能得到本发明效果。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两个或三个调节槽的分水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具有四个以上的调节槽。当具有四个以上的调节槽时,能进行更高精度的分水控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计划截流量Qosn,在下水处理厂5进行高级处理、简易处理的下水量,从下水处理厂5排放的下水量,从调节池4流向下水处理厂5的下水量、雨水量,非点源负荷措施的计划截流量Qorsn,计划污水量Qsn等,列举了设定例并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设定例,可以根据例如各地域、区域等的环境等进行适当的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调节池4可以是设置为永久设施的设施,也可以是临时设置的设施。此外,调节池4只要是暂时储存、调节下水或雨水的设施即可,其构造、方式等不被限定,例如可以是人造湖,也可以是利用公园、运动场、驻车场等的设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调节池4设置水位计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设置测量污染物质的浓度的浓度计,在规定的浓度以上的情况下,使储存于调节池4的下水或雨水流至下水处理厂5。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要求基于在2019年5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101834号的优先权,将日本专利申请2019-101834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整体作为参照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合流式下水道系统;10:分流式下水道系统;2、12、40、50、60:第一分水装置;3、13:第二分水装置;4:调节池;5:下水处理厂;6:合流管;7a、17a:第一排放管;7b、17b:第二排放管;8、18:截流管;8a、19a:下水处理厂用流入管;8b:下水处理厂用排放管;9a:调节池用流入管;9b:调节池用流出管;9c:调节池用排放管;11:雨水管;19:污水管;20:流路;2A:第一调节槽;2B第二调节槽;2C第三调节槽;21A:第一底部;21B:第二底部;21C:第三底部;22A:第一溢流堰;22B:第二溢流堰;22C:第三溢流堰;23A:第一隔壁部;23B:第二隔壁部;23C:第三隔壁部;24A:第一节流孔;24B:第二节流孔;24C:第三节流孔;26:壳体;28:倾斜流路;W:公共用水域。

Claims (16)

1.一种下水道系统,其具有:
第一分水装置,连接有供下水流入的合流管、使下水流向下水处理厂的截流管以及第一排放管,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将从所述合流管流入的下水分为流向所述截流管的下水和流向所述第一排放管的下水;以及
第二分水装置,连接有所述第一排放管、向公共用水域排放下水的第二排放管以及与储存下水的调节池连接的调节池用流入管,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将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下水分为流向所述第二排放管的下水和流向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的下水,
所述下水道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具有:流路,使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下水向所述第二排放管流出;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多个隔壁部,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和所述溢流堰与所述第二排放管之间,并且形成有节流孔;以及多个调节槽,由所述多个溢流堰和所述多个隔壁部划分而成,供从所述多个溢流堰溢流的下水流入的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连接于所述多个调节槽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具有:流路,使从所述合流管流入的下水向所述截流管流出;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多个隔壁部,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和所述溢流堰与所述截流管之间,并且形成有节流孔;以及多个调节槽,由所述多个溢流堰和所述多个隔壁部划分而成,供从所述多个溢流堰溢流的下水流入的所述第一排放管连接于所述多个调节槽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使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下水向所述第二排放管流出的流路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多个调节槽中的配置于最上游侧的调节槽在流路方向上最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的隔壁部架设于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具有三个所述调节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节流孔整体比下游侧的下水的水面低。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使从所述合流管流入的下水向所述截流管流出的流路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具有三个所述调节槽。
10.一种下水道系统,其具有:
第一分水装置,连接有供雨水流入的雨水管、使雨水流向从污水管流入有污水的下水处理厂的截流管以及第一排放管,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将从所述雨水管流入的雨水分为流向所述截流管的雨水和流向所述第一排放管的雨水;以及
第二分水装置,连接有所述第一排放管、向公共用水域排放雨水的第二排放管以及与储存雨水的调节池连接的调节池用流入管,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将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雨水分为流向所述第二排放管的雨水和流向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的雨水,
所述下水道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具有:流路,使从所述雨水管流入的雨水向所述截流管流出;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多个隔壁部,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和所述溢流堰与所述截流管之间,并且形成有节流孔;以及多个调节槽,由所述多个溢流堰和所述多个隔壁部划分而成,供从所述多个溢流堰溢流的雨水流入的所述第一排放管连接于所述多个调节槽的下方,
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具有:流路,使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雨水向所述第二排放管流出;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两侧中的至少一方;多个隔壁部,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和所述溢流堰与所述第二排放管之间,并且形成有节流孔;以及多个调节槽,由所述多个溢流堰和所述多个隔壁部划分而成,供从所述多个溢流堰溢流的雨水流入的所述调节池用流入管连接于所述多个调节槽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使从所述雨水管流入的雨水向所述截流管流出的流路的两侧,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多个溢流堰直立设置于使从所述第一排放管流入的雨水向所述第二排放管流出的流路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多个调节槽中的配置于最上游侧的调节槽在流路方向上最长,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多个调节槽中的配置于最上游侧的调节槽在流路方向上最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的隔壁部架设于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壳体,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设于所述多个溢流堰之间的隔壁部架设于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壳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和所述第二分水装置具有三个所述调节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水装置的节流孔和所述第二分水装置的节流孔整体比下游侧的雨水的水面低。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一分水装置分水后的流向所述截流管的雨水的计划截流量是基于非点源负荷措施而设定的。
CN202080040320.3A 2019-05-30 2020-05-29 下水道系统 Active CN113906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1834 2019-05-30
JP2019101834A JP6672507B1 (ja) 2019-05-30 2019-05-30 下水道システム
PCT/JP2020/021488 WO2020241889A1 (ja) 2019-05-30 2020-05-29 下水道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6185A CN113906185A (zh) 2022-01-07
CN113906185B true CN113906185B (zh) 2024-05-31

Family

ID=70000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0320.3A Active CN113906185B (zh) 2019-05-30 2020-05-29 下水道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9759B2 (zh)
JP (1) JP6672507B1 (zh)
CN (1) CN113906185B (zh)
WO (1) WO20202418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07875B (zh) * 2023-08-24 2024-04-02 宁波碧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排口分流管控系统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14947A1 (de) * 1987-05-06 1988-11-24 Hawerkamp Manfred Rueckhalteanlage fuer mischwasser aus abwasser und niederschlagwasser
JPH08113972A (ja) * 1994-10-18 1996-05-07 Hitachi Ltd 地下排水システムおよび該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JPH11293756A (ja) * 1998-04-08 1999-10-26 Ebara Corp 雨水調整池換気装置
FR2821099A1 (fr) * 2001-02-16 2002-08-23 Christian Raymond Treguier Dispositif de stockage momentane des eaux de pluie ou/et de ruissellement, temporisant automatiquement leur retour lent au cours d'eau et assurant automatiquement leur retention, en cas de crue
JP2002317486A (ja) * 2001-04-19 2002-10-31 Enlighten Corporation 雨水流出抑制処理施設
JP2003221861A (ja) * 2002-01-30 2003-08-08 Norizo Sudo 排水路併設型調節池
JP2004360296A (ja) * 2003-06-04 2004-12-24 Sekisui Chem Co Ltd 分水分岐管
KR200391223Y1 (ko) * 2005-04-20 2005-08-02 주식회사이피에스솔루션 우수토실
JP2006161554A (ja) * 2005-12-26 2006-06-22 Tokyo Metropolis 排水装置用水面制御装置
KR100632438B1 (ko) * 2005-04-20 2006-10-13 주식회사이피에스솔루션 우수토실
JP2009293293A (ja) * 2008-06-05 2009-12-17 Kubota-Ci Co 渦流式分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雨水貯留システム
CN201485358U (zh) * 2009-06-24 2010-05-26 郑州大学 一种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01765691A (zh) * 2008-06-25 2010-06-30 小田收平 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GB201213931D0 (en) * 2012-08-04 2012-09-19 Wrc Plc Double chamber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CN202990090U (zh) * 2012-10-29 2013-06-12 武汉昌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变水位条件下控制等流量出流的控制装置
CN103572829A (zh) * 2012-08-01 2014-02-12 苏州科技学院 一种电控自动可调试溢流堰截流井
CN205591334U (zh) * 2016-04-25 2016-09-21 天津大学 一种雨污分离装置
JP2016204832A (ja) * 2015-04-15 2016-12-08 收平 小田 流水分派装置及び流水分派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6400928A (zh) * 2016-11-17 2017-02-15 泰州晟禾水处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雨污合流管的初期雨水弃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6256528U (zh) * 2016-11-17 2017-06-16 泰州晟禾水处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雨污合流管的初期雨水分离收集处理装置
CN207436200U (zh) * 2017-09-30 2018-06-01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溢流堰的分流井及包括该分流井的排水系统
CN207761004U (zh) * 2017-09-30 2018-08-24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溢流堰的分流井及包括该分流井的排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6315B2 (ja) 1997-04-28 2001-06-18 相模原市 調整池の排水流量制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14947A1 (de) * 1987-05-06 1988-11-24 Hawerkamp Manfred Rueckhalteanlage fuer mischwasser aus abwasser und niederschlagwasser
JPH08113972A (ja) * 1994-10-18 1996-05-07 Hitachi Ltd 地下排水システムおよび該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JPH11293756A (ja) * 1998-04-08 1999-10-26 Ebara Corp 雨水調整池換気装置
FR2821099A1 (fr) * 2001-02-16 2002-08-23 Christian Raymond Treguier Dispositif de stockage momentane des eaux de pluie ou/et de ruissellement, temporisant automatiquement leur retour lent au cours d'eau et assurant automatiquement leur retention, en cas de crue
JP2002317486A (ja) * 2001-04-19 2002-10-31 Enlighten Corporation 雨水流出抑制処理施設
JP2003221861A (ja) * 2002-01-30 2003-08-08 Norizo Sudo 排水路併設型調節池
JP2004360296A (ja) * 2003-06-04 2004-12-24 Sekisui Chem Co Ltd 分水分岐管
KR200391223Y1 (ko) * 2005-04-20 2005-08-02 주식회사이피에스솔루션 우수토실
KR100632438B1 (ko) * 2005-04-20 2006-10-13 주식회사이피에스솔루션 우수토실
JP2006161554A (ja) * 2005-12-26 2006-06-22 Tokyo Metropolis 排水装置用水面制御装置
JP2009293293A (ja) * 2008-06-05 2009-12-17 Kubota-Ci Co 渦流式分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雨水貯留システム
CN101765691A (zh) * 2008-06-25 2010-06-30 小田收平 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US8343340B2 (en) * 2008-06-25 2013-01-01 Shuhei Oda Flowing water splitting apparatus, flowing water splitting method and sewage system
CN201485358U (zh) * 2009-06-24 2010-05-26 郑州大学 一种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03572829A (zh) * 2012-08-01 2014-02-12 苏州科技学院 一种电控自动可调试溢流堰截流井
GB201213931D0 (en) * 2012-08-04 2012-09-19 Wrc Plc Double chamber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CN202990090U (zh) * 2012-10-29 2013-06-12 武汉昌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变水位条件下控制等流量出流的控制装置
JP2016204832A (ja) * 2015-04-15 2016-12-08 收平 小田 流水分派装置及び流水分派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5591334U (zh) * 2016-04-25 2016-09-21 天津大学 一种雨污分离装置
CN106400928A (zh) * 2016-11-17 2017-02-15 泰州晟禾水处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雨污合流管的初期雨水弃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6256528U (zh) * 2016-11-17 2017-06-16 泰州晟禾水处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雨污合流管的初期雨水分离收集处理装置
CN207436200U (zh) * 2017-09-30 2018-06-01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溢流堰的分流井及包括该分流井的排水系统
CN207761004U (zh) * 2017-09-30 2018-08-24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溢流堰的分流井及包括该分流井的排水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asuhiko Wada ; Hiroyuki Miura.AN APPROPRIATE CONTROL METHOD OF THE LARGE SCALE TRUNK LINE FOR WET WEATHER FLOW TO REDUCE COMBINED SEWERAGE OVERFLOW.1997,1997(573),39-47. *
合流制溢流污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刘燕;尹澄清;车伍;李立青;;给水排水;20090430(S1);282-286 *
特殊情况下溢流井的设计;汤中友;工程建设与档案;20020330(01);36-3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7000A (ja) 2020-12-10
WO2020241889A1 (ja) 2020-12-03
US20220213676A1 (en) 2022-07-07
CN113906185A (zh) 2022-01-07
JP6672507B1 (ja) 2020-03-25
US11939759B2 (en) 202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1202181B2 (en) Sediment and detention basin drainage system
US7186058B2 (en) Stormwater detention system and method
KR101030860B1 (ko) 저류조를 이용한 인공습지형 비점오염원 저감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4592827B2 (ja) 下水道システム
CN100429360C (zh) 城市河流雨污混流管网的水流分质排放的方法
CN107587580B (zh) 一种带液动下开式堰门和泵排的排水系统及排水控制方法
KR20080004647A (ko) 저류 시스템 및 저류 장치
US20100300981A1 (en) Water treatment pond,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US20230016056A1 (en) Multi-Level Outlet Weir for Enhanced Volumetric Separation for Stormwater Treatment
CN113906185B (zh) 下水道系统
Zech et al. State of the practice: Evaluation of sediment basin design,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procedures
CN105239659B (zh) 一种市政排水系统
CN103437281A (zh) 桥面径流收集处理与应急系统
JP2002339437A (ja) 雨水排水処理システム
CN105804199A (zh) 一种一般水质雨水的低影响治理方法
KR20160148949A (ko) 유량분배셀을 이용한 비점오염 저감시설
KR200256151Y1 (ko) 우수토실 유출조
JP2004183376A (ja) 路面排水の処理方法及び処理設備
RU2332250C1 (ru)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воды
CN116216880A (zh) 一种配置阻扰装置的新型沉淀池
Hill et al. A Study of the Impacts and Control of Wet Weather Sources of Pollution on Large Rivers
JP4475896B2 (ja) 合流式下水方法
Mrowiec The improved flow diverter for first flush management
Field et al. Swirl device for regulating and treating combined sewer overflows
Duclos et al. Constructed wetlands to treat micropollutants of urban runoff from three residential watershe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